当代经济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0 17:31:15

当代经济发展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篇1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知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社会造就知识经济,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并不排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反却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只不过是所占比重差别较大而已。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最重要的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传统经济为基础,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术基础和一定的硬件条件。产业革命必须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为特征。因此,发达工业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竞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机电设备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产品质量的自动化体系或使用揉性生产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传统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在知识经济推动下,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乃至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出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建立新产业,而且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唯一可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高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建立在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产业,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产业中。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离不开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兴起。传统产业通过注入高新技术可以发生裂变,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向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注重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出水平,特别是提高工农业等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运用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市场需求迫切又有产业化所需条件的项目,重视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不应仅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的发展上,而忽视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不仅应重视少数显示度高的技术,还应特别重视实施产业化的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工农业基础的建设。

当然,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知识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持续投资得到持续经济增长而不降低投资回报,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学密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中,GDP的增产是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中,在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续下降的。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高技能化。因此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有助于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做好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文章。

三、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来促进、来提高,必须依赖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因为技术创新就其行动内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组成,但就其价值取向看则有明确的商业赢利目标。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形态,都需要通过源源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篇2

1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1.1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全球气候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所做出的正确选择。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通过碳汇功能,实时地调节气候,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正因为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发展林业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

1.2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自然生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随着现代文明和科技进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支撑经济的产业形态是生态的、绿色的、环保的。林业既是自然生态,也是一种绿色产业,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旨,按照林业生产固有的内在的规律和林业的基本属性,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中有生态,生态中有产业的复合型经济发展方式。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了物质依托,有了充裕的物质基础。完善的林业生态系统,形成了林业产业的生态化,使林业潜能的循环释放得到了促进和提高,林业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托和保障。因此,我们说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1.3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当前,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原因。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生态问题的国家战略。森林是实施新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资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有效地增加林业物质能源供给,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保证和维护我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发展林业低碳经济的现实途径

2.1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结构,是促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以新产品开发促进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精深综合加工转变,向质量要效益。另外,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花卉业,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开辟新的市场空间。这样,从原料加工、新产品开发、发展优势林业产品等方面,形成立体的、综合的林业经济结构,可以有效地延伸林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林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林产品生产开发中,还应该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发展战略,以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的调整,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2加大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要深入开展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加强森林灾害发生机理和防控对策研究,加强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森林、荒漠、湿地、城市绿地等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性的对策。对林业减排增汇的技术潜力与成本效益分析进行广泛的科学论证,并有效地指导现代林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森林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库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推进科技兴林、科技富林、科技强林的进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在科学理论的引领下,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现代林业的发展步伐。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代经济发展;关系探讨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社会经济都有着极大的提升,并且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需求也是变得更加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在新的知识体系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定会变得更加的智能化和先进化,进而更好地推动经济体制的创新和社会经济实体的不断提升。

1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当代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1.1计算机网络技术催生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和崛起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当代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个信息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当中,对各行业的营销理念、管理理念以及商务合作模式等方面都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的过程中,网络经济也应势而生,给当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也带了全新的挑战。

1.2当代经济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当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应当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实际上这两者是互为依靠、相辅相成,但是又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经济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但是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发展,这也给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带了全新的挑战。同时还得根据广大群众的需求来加强新产品和新功能的研发,进而更好地为当前经济的发展所服务。

1.3两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

当代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特征,并且经济交易模式多种多样,信息传播速度十分的快,同时经济业务处理效率和水平较高。而这些特点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的甚至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才能够得以发展起来。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当代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相互依靠的,绝对不能够将他们独立的分隔开来,而是应当要将这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促进这二者的共同发展。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动态性和持续性特点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经济壁垒以及地域的限制,这样一来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经济交易了。相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依旧会发挥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并且以动态性和持续性的发展形势渗透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据相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动态性和持续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半导体芯片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核心构件,其发展呈现出翻倍式的更新速度,这也就意味着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将会得到巨大的提升;②信息产业对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具体可以通过当前阶段的电子网络产品的广度和使用频率得到证明;最后就是电子商务产业的日渐成熟和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将会使得更加多的人们接触到网络业务,进而推动网络经济进一步的发展。要想更好地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①需要不断地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重视企业自身网络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积极地运用和创新网络营销手段。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成为了现代人们互动交流的重要阵地,同时这也为拓宽了当代经济发展中营销渠道,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②需要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这主要就是因为计算机网络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开发,那绝对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③需要健全网络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网络经济监督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当代经济发展的不断融合的过程,网络经济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也日益的突显出来了,比如:资金安全、客户隐私泄露等。而要想有着的处理好这些问题,那就必须得健全相关的网络经济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机制和安全管理制度的构建,进而为当前经济持续的发展提供保障。

3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3.1加速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完善和变更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了很大地改变,当代经济理论和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补充。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需求了,因此,必须要探索出一套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来指导和规范当代经济的发展。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增长理论中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的增长和改善与知识和信息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投资受益同样也能够实现知识和信息的不断积累。

3.2促使当代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优化的实现

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当代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这不仅仅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结构的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变得更加的全面,从而实现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之间的融合和对接,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推动了企业发展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来说,合理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仅能够很好地控制和压缩企业市场交易的成本,进而极大的提升企业经济收益,并且还能够使得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点业务的开发和产品优势塑造上,进而有效地提升企业在垂直生产链中的数量,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保障企业持续性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3.4提升了网络经济以及服务的高效性和便捷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服务模式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①随着网络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得整个服务模式的流程更加的完善,服务更变得更加的高效、便捷、全面。②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模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购买流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提高了交易的速度,提升了产品流通的效率。同时也为跨境交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4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也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同时经济的发展对于网络的要求也是更加的高。所以,相关人员必须得不断的进行研究,积极的总结好经验,明确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当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然后还应该合理的销新渠道,不断地强化局域网的应用技术,打造一支专业性强并且高素质的计算机网络人才队伍,科学合理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而更好地促进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福建质量管理,2016,13(4):164~165.

[2]张瑞凌.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意义[J].商,2016,01(25).

[3]陈照吉.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9):145~146.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篇4

关键词:当代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转型策略

我国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改革,大力打造以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以科技和智能化为主,所以,当代农业经济转型要朝着智能化和科技化种植技术发展,通过创新农业种植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来提高现代农业经济转型的速度,从而开展现代化农业种植,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然而,就目前的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现状来看,有一些地区依然存在着管理不科学的现象。为了解决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进行探究。

一、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转型无法实现观念的更新,导致管理方式落后

通过对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地区都在积极进行农业经济的创新和改革,但是在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经济观念。比如,一些农村地区农业经济转型中仅仅只是更换了农作物的种植,如将大豆更换成玉米种植,又或者是将小麦变成了棉花种植,虽然这种方式也是农业经济转型的体现,但是这种农业经济的转型效率较低,无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直观的影响。农业经济转型不仅指的是在农作物的种植上,更重要的则是指在农作物的加工和销售以及生产上,从多角度入手,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对当前农业经济的转型调查和分析后,我们发现,很多农村地区在经济转型中没有进行根本上的改变,仅仅只是从基础的种植内容入手进行转型,无法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

(二)缺乏专业的科技和技术指导,农业经济转型效率低

在农业经济转型的今天,科技力量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农业经济转型的方向就是以科技为基础开展农业种植和促进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导致农业经济转型的效率较低。我们可以先从农业经济转型的发现来分析,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以科技为基础,以智能化种植为核心,但是前提是需要农民掌握专业的技术,农业种植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管理技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农业经济转型的管理和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高效发展。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没有掌握相关的技术,并且管理制度落后,这些都是当前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中常见的问题,更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

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种植越来越离不开科技,以智能化种植为核心的科技农业是现代化农业改革的重点,现代化科技农业种植可以使种植方式更加科学,这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农业经济转型也体现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以往的农业发展中多数都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随着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变化,比如从最初的农作物种植转变成了农作物加工和销售,甚至部分地区形成了一体化的农业发展体系,这为农业经济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业经济作为我国基础经济,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效果,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农业经济转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农业发展的一体化,所以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非常重要。

(二)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业经济转型最直观的结果就是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就有了保障,通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策略

(一)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农业经济转型速度

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首先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如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农业部门要加大对灌溉设施的建设和防汛、防旱水利设施的建设等等,通过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比如农村地区的农作物交易集市建设,或者建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路径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可以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升。不仅如此,农村地区还可以和电子商务销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和城市批发市场建立合作,或者在农村建立农作物加工厂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农业经济转型的途径与方式。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要重视农业经济的转型,加大投资力度来促进当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农业经济转型和管理中需要重视的内容,需加大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扶持,这样才能有效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村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农业经济转型奠定基础

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中,农民的专业技术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中,需要加强对农村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掌握专业的技能和相关的知识。例如在农业种植技术转变中,无论农业种植转变朝着什么方向进行,都需要农民掌握相关的技术,从农作物种植转变成果蔬种植,或者是到农作物加工等等,这些都需要掌握专业的技术,才能有效地保障农业经济的转型。不仅如此,农业经济转型的方式多种多样,农业部门需要结合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培训,例如培训一些专业的种植技能,对一些加工技术等进行培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农民的种植技术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而农作物的种植又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加强对农民专业技术的培训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有效方式。

(三)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和制度,提高农业经济转型的管理效率

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中还需要创新管理模式。以往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多数以传统经济为主,而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朝着科技化和智能化进行,农业经济的管理模式也要跟着科技的发展。农业部门可以结合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农业种植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中以智能化和科技化为基础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变革。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进行农业经济的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和科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不仅如此,在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还要开展灵活的管理,避免管理模式的单一而影响当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和趋势,只有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管理,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和创新,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结语

总之,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更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途径。所以,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视,做好科学合理的监督和指导,来保障农业经济的有序转型,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化,达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长青.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农业与技术,2018(7):169-170.

[2]姚长林.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J].纳税,2019(14):191-192.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当代经济;发展;影响

随着网络应用普及率的提高,计算机技术不仅推动了人类生活智能化的发展,还促进了当代经济的发展与变革[1]。信息社会的到来使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各项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计算机技术自身也在不断变革发展过程中。

一、计算机技术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指的是以应用物理、机械工程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学科为基础的计算机领域中的技术手段与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技术、系统应用技术、系统结构技术与系统维护技术。计算机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数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生产中海量数据的分析产生了极大的作用,计算机大数据的发展能够更快地收集商业信息并分析其中的价值,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第二,智能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智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例如:智能手机、电脑设备、智能家电等,人们逐渐提高了对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的要求,而这也促进了计算机技术智能化的发展。第三,网络化。随着使用计算机的普及,网络使人们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资源,间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对计算机技术使用范围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网络化的发展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计算机技术与当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缩短了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企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网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使之成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许多新兴的经济产业相继出现,这些新兴经济产业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着计算机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当代经济的发展使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两者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计算机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企业的工作环境,对当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第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转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的管理方式,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还使企业的员工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公司的相关信息,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第二,计算机技术使许多企业逐渐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生产,在提高了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减少了企业员工的劳动量,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投资成本。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缓解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使当代经济能够在健康稳定的状态下快速发展;第三,计算机技术为生产者与消费者提供了直接沟通的平台,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微商能够通过微信平台与消费者完成交易,这不仅节约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还提高了生产者的效益,生产者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改进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

四、促进计算机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措施

一方面,我国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当代经济的发展,但这也间接加大了资金安全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以确保经济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人始终是计算机设计和维护的主体,计算机技术在经济中的应用具有多样性与综合性,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要求较高。因此,应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而减少计算机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阻碍,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还推动了当代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技术将成为人们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因此,我们应在经济活动中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计算机技术与经济活动结合,使其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懋.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13)

[2]王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10)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篇6

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它具体包括:(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实际内容还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金融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了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为90年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深入地剖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加以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它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

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它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它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

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三、几点启示

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性的结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篇7

关键词:科技;经济发展;探讨分析

经过不断的历史实践证明,在许多经济危机中科技创新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随着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就是发展的动力,它为产品的创新以及功能提供了技术动力。从此可以看出,科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体化的新境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应当不断发展新科技,提高国家的竞争优势,同时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科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科技创新从根本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当今我国人口数量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面对不断上升的人口数量,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当代人的幸福生活。面对这样的一个目标,科学技术就是我们的武器,对于资源短缺的情况,科学技术可以提高我们利用资源的效率,以最大的可能完全利用每一份资源。同时利用科学技术可以让原先报废的资源成为新资源的材料,完成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科学技术与创新让同分量的资源能够得到双倍的利用,从某种角度而言,我国的资源将成为原先的两倍。这给资源短缺的地区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生产力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二)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动力源泉。科技进步主要表现于当代生产设备技术进步、生产效率高、耗能低,同时增加了原材料的利用率。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为现代生产水平提供了动力源泉,目前在许多生产工厂车间中已经使用了新一代的机器设备。由于新一代的机器设备利用了当代先进技术,对原先的机器设备进行了改革,使设备能够在低成本下生产出原先的产量以及更加优质的产品,从根本上缓解了资源短缺的情况,同时又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压力,减轻了工作负担,同时也改善着他们的生活,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情况下提高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专业技术。因为由于机器设备的创新和发展,劳动人民就需要学习新的技术,以便能够在正确使用机器设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对高中生的启示

(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份力量。为了将来能够为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一份力量,作为现代高中生就应当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从理性化角度而言,科学文化知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才能够创造出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先进设备。科技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在科技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创造人才和团队,通过他们的不断努力和研究以及不断的试验和测试,才能够创造出一台台先进的新型设备。目前对于国加经济的发展而言,最稀缺的就是优秀的人才,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才以及创新的思维和想法,就很难进一步改变现代技术,很难提高我国在国际之间的竞争优势。因此作为当代高中生应当在学校中认真学习,同时我们还要在学习中培养自我创新精神和能力,以便未来我们步入社会后能够为当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份力量,利用我们的智慧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二)培养自身技术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学习,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对自我技术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当我们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拥有良好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使我们能够在未来利用智慧创造出有利于社会和人们的产品,让我国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参观一些先进工厂,了解到目前我国的先进技术,同时我们可以在商场中购买一些考验动手能力的小玩具,既是在学习之余的自我放松又可以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此外,在做课后练习时我们可以对题目进行多角度思考,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思考题目的其他解题方式。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

三、结束语

科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加先进的技术和能力,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我国的竞争优势。作为当代高中生,应当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我创新思维和能力,以便在未来能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份力量。

作者:丁颂滔 单位:武冈市展辉学校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篇8

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它具体包括:(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实际内容还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了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为90年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深入地剖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加以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它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

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它、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它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

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的最新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三、几点启示

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性的结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篇9

[关键词]创新理念;当代中国;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条主义

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央提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前者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性和中国特色,必须把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侧重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后者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赋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侧重点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二者都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三大要素的结合。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两个概念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可以等同使用。

一、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和时代的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理论生命力才能保持常青,对现实具有充分的解释力。理论发展的这个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当理论不能解释现实,就谈不上指导实践,被人们所接受。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很快发现,这一理论没有把实践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许多新元素融入其中,使理论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日益暴露出来。它在假设前提、变量设定、分析工具、模式方法等方面还停留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理论框架。其高度抽象的具有完全信息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前提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合,以此假设为前提得出的结论也往往偏离事实。在变量设定上,对各种变量的假定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分析工具和方法上,过度的数学化、精确化,使复杂的经济现象演化为线性的数学关系,抽象掉了不该抽象的经济利益关系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直接影响。在模式方法上,虽然能够简单、直观地把各种经济变量和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但模型的高度抽象本身排除了各种不确定性,把复杂的经济活动变成一个按固定模型运行的理想模式而不能解释现实现象。西方许多经济学家也对这一理论提出了直接挑战,认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必须增添实践和时展新内容,才能够对现实具有解释力。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本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另一个致命的缺陷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不能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的情况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揭示的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实事求是分析其理论内容,吸收其合理的成分,但我们不能再迷信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权威性,更不能把它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指导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一百多年前批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特征基础上创立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内容虽然也不断得到丰富,但其基本框架、分析体系、基本观点没有实现创新性变化。实践证明这一理论存在着两方面的不适应:其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并不是对现实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实践进行分析得出的,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为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特征提出的理论预见。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准确地说,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种理论设想,这样的理论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实际明显不适应。其二,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设想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有很大差别,国情不一样,时代不同,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国情也明显不适应。如果简单用这样的理论套用于中国现实,也不能取得成功。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键是从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出发,着力理论创新,这是实践和时展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有说服力地解释现实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当然也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对实践的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老路”的思想基础是封闭僵化的理论,“邪路”的思想基础是西方自由化理论。这种封闭僵化的理论和自由化的理论都不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我们既不能以“老路”来反对“邪路”,也不能以“邪路”来替代“老路”。“老路”和“邪路”必须同时反对,僵化的理论和自由化理论必须同时批判,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国化、时代化的元素提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平台。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灵魂。创新并不是一个新词,这几年中,我们对创新高度重视,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文化创新等,已经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但是,创新仅仅停留于工作和实际操作层面还不够,必须提高到理念层次。在创新理念指引下,理论创新是根本,理论创新作为其他各方面创新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着力推动理论创新,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极大推动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理论界的创新则显得明显滞后。真正实现理论创新绝非轻而易举,理论界的思想认识还有待真正统一于党中央的思想,不少人总是带着“姓社”“姓资”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以研究的方法去探索如何把这些问题做得更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对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具有充分的自信,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需要探讨、研究各种问题,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讨论存在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把对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根本的是理论必须能够解释现实,回答实践中的问题,理论符合实际才是真正的创新。这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遵循的精要。

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破除“两个教条主义”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在理论上彰显以下两点:一是必须具有时代性,理论随时代变化而发展,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和挑战;二是必须具有世界性,理论能够解释世界经济发展现象,揭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格局发生着巨大变化和调整,各国的政治关系和世界政治格局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和重组。这些新的时代特征,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基本制度并存和交融发展的世界格局。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发展日益全球化,越来越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又使世界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越来越具有差异性。根据时展变化,着力于理论创新,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变化的各种新问题,是广大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曾经被认为是经典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解释不了当今时展的种种现象,当然更解释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被世界认为的“中国奇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在时展中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能够解释时展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才能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破除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教条主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载体,离开了中国国情和实际,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当然也不会有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在中国的实践中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空间,才能与时俱进地增添新内容。能够解释中国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才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破除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条主义。破除“两个教条主义”的前提是解放思想,如果总是把思想禁锢在教条主义的框框中,既怕触碰到西方主流理论,又怕闯入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禁区,就难以实现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不是对原有理论的简单否定和抛弃,而是在批判基础上的借鉴和吸收。

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当代经济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在党的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多次强调,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学习,发展与中国国情相适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进行开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让我们必须发展以及坚持的重要课程,为了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时间得到更好地指导,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的学习。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经济现状都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对此现状,我们需要对其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进行学习,如此才能更好地对经济分析方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经济运动的过程进行清晰地认识和分析,更好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掌握,提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

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

强调,我党必须将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相结合,使其得到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促进理论成果的形成,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以及关于对共享、开放、发展、创新、绿色等理念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都是与中国国情相符合。与中国时代特色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学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实践,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学习,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得到更好地指导,因此在对基本的原理以及方法论进行坚持的同时,还需要使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进行结合,让新的理论成果得到延续。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进行明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从理论以及实践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关于如何对这一系列的理论以及实践成果进行科学的概括,是需要我们一直进行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全新概念术语,对这个重大的课题进行了回答,这也说明我们对这一新概念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得到了全新的发展,更说明了我党在此基础上所展现出来的自觉和自信是具有相当高度的。

四、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任务进行明确

进行实践探究,是理论提出的基础土壤,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蔚为壮观,因此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以及成就是理论创造的培育土壤,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动力。因此,为了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具创新性,需要对我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以及最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新的规律以及新的特点进行揭示,更好地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成果进行总结以及提炼,将其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提高和创新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境界。

五、以新形势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提出重大的战略思想以及重要的理论观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对各方领导的核心作用进行协调。政府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我们的政治优势有清楚地认识,并且需要坚定不移的进行发展优势。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的作用,以此对改革进行推进和引导,对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在首位,带领人们共同走向富裕。合理的对经济政策进行制定、部署经济工作的时候进行全方位的考虑等,以上都需要将此作为根本立场。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必须从行动上落实,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层面,需要将以人为本渗透进生产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发展的第一动力是进行创新,而健康持续发展是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享,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开放,对先进思想文化进行吸收,让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通过多角度、多种思维方式进行破解,不断地开创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通过对近几年的发言分析,我们应该知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在不停的进行发展和丰富,很大程度上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得到了实践和实现。为了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应该对关于如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认真践行新的指导,努力推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立冰.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6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讨会述要[J].海派经济学,2016,14(03):174-182+191.

[2]赵俊兰.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学习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论述[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6,17(02):18-21.

[3]杨志.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思考———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第15次会议闭幕词[J].教学与研究,2016(01):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