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78-02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把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就必须努力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1]。第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要发展知识经济,推动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创新人才、依靠创新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竞争的新的战略高度来审视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解决好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可持续问题,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社全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生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讲也更是如此,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前提条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有关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从制度上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些规范的制度包括:“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见”、“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大学生科技作品立项管理规定”、“关于鼓励大学生申报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资助奖励措施”等十余个文件。这些文件对于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更大程度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全面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基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同时,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创造的渴望。教师的示范性、民主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对学生任何创新尝试都要抱积极指导、引导、鼓励的态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早期研究性调查及前瞻性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中,应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背着走”为学生“自己走”,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3.学生参与实践是中心环节。学生参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是高校学生的实践基地。首先是教学实习。学生进校以后,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就应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考察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学时到与该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去,使学生对社会企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巩固专业思想打下基础。其次是生产实习。大学生除了以上所述的三大实习外,学校还应该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从中得到实践的锻炼,并提高实践能力。

4.科技创新经费落实是保障。经费是制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落实科技创新经费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单独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保证经费足额按时到位,并制定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制度》,指定由学校学工处或学校团委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具体实施,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5.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一个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是对学生大胆创新实践的肯定和鼓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文化环境。对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节等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氛围。首先,在舆论上宣传创新教育的意义,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讲座、网络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如发放大学生创新教育系列宣传册、读书宣传册及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教育手册、科技图片展、科技知识讲座等。

三、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1.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今天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仍有某些与教育规律不相适应的地方,这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重视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得自求的过程[3]。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大学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树立教育创新思维,树立教育质量意识。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本身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要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人才的精神乐园。高校应继续推进第二课堂学分制,设立创新学分,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定期地进行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评选和展示,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在这一方面有些高校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建议通过建立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学生创新基金等办法,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4]。同时,还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增大科技文化含量,在培育科技创新的精品社团上下功夫;要大力支持和奖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并为之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学术活动中受到创新思想的启迪和熏陶,增强创新意识。其次,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需要有意识、有指导地去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3.要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鉴于以往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引导不够,使活动无法深入持久的开展的现实,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运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5]。一要建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成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学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直接牵头此事,具体常务工作归口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具体落实,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组织。可重点以各类科技型学生杜团为依托开展活动,制定出一整套管理细则,如学生社团管理细则、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细则等。二要确定指导老师,鼓励立题申报。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否则效果不易发挥到最大。作为教师来讲,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也是教书育人的延伸,这与采取导师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确立课题方面也是一个关键,课题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课题申报由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不断让学生在学习、实验和查阅资料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三要完成评审结题,实现成果转化。要形成从立项、申报、实验写作、评审结题到成果转化等一系列运作程序和规范管理。专门成立学生课题评审小组,除了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挑战杯”、论文报告会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单独组织评选,并及时向有关杂志、刊物推荐,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最好的鼓励和回报。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将好的成果向社会企业及地方政府推荐,实现成果转化,让学生也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四要推出激励措施,营造研究氛围。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广泛发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科技成果转让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并把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同学生的德育考核、学生奖学金的评比等挂钩,逐步形成完善的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对指导教师也要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情况与教师岗位聘任,年终考核等挂钩。

参考文献:

[1] 洪辉煌.浅谈地方高校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

篇2

一、影响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的因素

(一 )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 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是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整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部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较窄、 学术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且极少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对本学科的前沿知识知之甚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够

由于从事教学活动及行政事务, 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与其所带学生间的交流较少, 且现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我约束的自觉性较差。如不实施有效的管理和适当的指导, 则会让部分研究生感到整天没事可做, 从而影响研究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意识薄弱和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 有些研究生导师在学术研究中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可以想象,这样的研究生导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 是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是达不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的目的。

(四)研究生导师研究课题的差异

有些研究生导师的研究课题较多, 为此研究生一入学就安排其进入课题组干活, 把学生累得够戗,造成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大大减小;有些研究生导师整天忙于从事课题、,对研究生的培养时间大大减少; 以上两点最终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不高。

(五)研究生导师科研经费的差异

有些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较多, 大部分研究生导师的科研经费较少。科研经费的缺少,导致学生几乎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 更谈不上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可以想象,这种环境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会很高。

二、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实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优秀研究生导师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 优秀的研究生导师不仅可从学术创新角度给予研究生指导, 还可在探索精神、治学态度等方面影响和改变研究生。实行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是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在研究生导师遴选过程中,既要考察研究生导师的教学水平、创新精神、科研能力、项目情况、研究方向是否稳定,又要重视研究生导师的学术道德及个人修为, 以确保整体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高素质。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交流

要达到这一目标,学校须规定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的上限, 从而有效增加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交流的次数和时间, 提高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通过建立一整套公平、公正、公开的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和完善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以期保证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期间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实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任务。

(三)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创新素质

研究生导师的创新能力是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意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科研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所以,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应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从而有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整体综合素质。

(四)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与交流

重视新任研究生导师的岗前培训, 在方式和内容上要有所创新, 能够满足研究生导师们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多种形式的在岗培训, 主要通过不定期的学术报告、出国访问、进修、留学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方法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 以期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 确保研究生导师永远站在学术前沿,更好地完成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任务。

(五)进一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骨干和核心, 代表着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的最高水平,所以,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有助于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和教学实力;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要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要注重中青年导师的培养,造就一批过硬的学科带头人, 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后备力量。

研究生导师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有努力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队伍。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完善, 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也将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正 平.高等学 校 研究 生导 师队伍 建 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xx(12).

篇3

[关键词]工程训练;钳工教学;培养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系统的主体,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钳工是最简单的、需要手工训练的基础教学环节,因此研究工程训练钳工实践教学是能够反映整个工程实践的,探索钳工实践教学的范式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训练钳工实践教学现状

(一)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作为机加工中唯一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钳工的教学内容与实际操作一直处于比较落后、陈旧的阶段。由于主要实习内容是传统的简单常规操作,与现代制造技术相差甚远,加之实习条件艰苦,学生在学习过现代制造课程后明显表现出对钳工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在实习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普遍认为钳工已经与目前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的市场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差距,应该取消这种落后的加工方式。这种不正确的观点会使传统加工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而且从思想上影响学生对工程训练的正确认识,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任其扩散,长远看对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二)钳工实践指导教师老龄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随着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硕士生加人了工程训练教学的队伍中。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弱,而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年龄较大,已经接近退休年纪。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把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传承下去,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三)参加工程训练的学生专业范围扩大,人数也越来越多

随着高等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重视,工程训练教学面对的不再是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高等学校的工科类专业学生都要进行工程训练培训。这样实习的人数大大的增加,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实践内容进行教学的话,教学任务根本完成不了。还有有些高等学校现在基本都实行选课制度教学,使工程训练教学内容变得间断,让学生不能牢记所学到的知识。如何精简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钳工的工作特点,掌握钳工的基本操作方法,让学生的钳工基本操作技能练得扎实,成为钳工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二、工程训练钳工实践教学发展方向

高等工程教育不断的改革,作为工程训练的一个环节,钳工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必须符合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笔者建议在钳工实践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根据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并重;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技术讲解,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体验式素质教育;教学形式由单一的课堂实践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建立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将前沿动态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身的钳工工艺研究方向,将一些前沿热点的工程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钳工训练课程中,教师将一些现代的加工制造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方法向学生进行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参与钳工工艺研究活动

在钳工训练课程中,由学生自主选择制作题目,实验条件由教师提供,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工艺研究活动。通过工艺研究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工程素质和大工程意识。

三、优化工程训练钳工实践教学的举措

(一)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对于工程训练钳工教学,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工艺,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理解钳工技术的发展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二)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教学内容,注重把工艺成果、技术前沿知识引入教学内容,做到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把一批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应开设跨学科、专业的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使学生感受技术结构既博又专,从而在未来工作中,具备创造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三)加强动手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在钳工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视和加强改进动手环节。实践不仅出真知,而且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大多数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和训练,不仅能加深刻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情感、磨炼意志,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而且也锻炼了运用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钳工教学虽然是工程训练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却能够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于高等工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霞. 金工实习[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李士军.机械维护修理与安装[M].北学

工业出版社,2004.

[3]龚波. 试论大学组织文化与大学教师

发展的共生机制 [J]. 当代教育论坛,

2003 ,(7):67-68.

篇4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程 人文素养 国学教育

在《现代学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文中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很老的社会,一切组织形式及风俗习惯大都陈旧不堪,违反现代精神而应当改良。这也是希望学生努力实行的。因为一般年纪大一点的旧人物,有时纵然看得出、想得到,而以濡染太久的缘故,很少能彻底改革。所以关于改良未来的社会一层,青年所负的责任也是很大的。”[1]可见,青年学生是未来改革社会的中坚力量。要使青年学生担负起社会责任,在大学阶段除了知识教育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大学阶段各门课程中,古代文学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古代文学课程应该教育学生树立以下几种人生理念。

一、教育学生养成强健的身体

大量调查报告显示,今日相当数量之青年学子不喜欢运动,大量时间在电脑上冲浪或者触摸手机屏幕,因此,部分青年学子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青年学子之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话题。“东亚病夫”是中华民族的一段痛史,国家之希望在于青年学子,所以,今日之大学生无论为自身计,还是为国家计,都应以养成强健之体魄为人生之头等大事。强健的身体就个体而言是其健全之人格、宽广之胸怀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体服务社会、贡献民族国家的前提,所以认为:“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今之学校中,盖咸知注视体育者,但国人之惰性甚深;致学生仍不得充量以提倡。”[2]从个体角度而言,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学生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与思想,否则,个人的思想、理想则无从谈起。说:“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这句话无论何人都是承认的;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所以往往有聪慧勤学的学生,只因体力衰弱的缘故,纵使不患肺病、神经衰弱病及其他癌疾而青年夭折,也要受精力不强、活动力减少的影响,不能出其所学贡献于社会,前途希望和幸福就从此断送,这是何等可悲痛的事!”[1]“今日的学生便是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柱石,这样病夫式或准病夫式的学生焉能担得起异日社会国家的重责!又焉能与外国赳赳武夫的学生争长比短……”[1]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身体健康是个体献于国家社会的前提。个体的健康关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青年学子是民族未来之希望,健康之体质是他们能够担负社会责任之前提。要实现“中国梦”,青年学子的身体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由此可见,今日之大学生若没有健全的身体则个人幸福、个人于国家之贡献无从谈起。

健康体质之养成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以古代文学家之生命遭际为例教育学生,要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健康体质之重要性。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教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实为根本重要。”[3]认为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梁漱溟说:“知识技能是生活的工具,是死的;只有生命本身才是活的。必待活泼的生命去进术,而后知识技能才得有待活泼的生命去运用,而后其功用乃著。生命消沉无力,则知识技能一切谈不到;而果得生命活泼,亦自然知所进求运用,正自不难著其功。”[4]在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身体方面尤为重要,没有身体健康则一切智力活动无从谈起。其次,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观念,让运动成为青年学子生命即日常生活之一部分。说:“体力的增进,并非一蹴而成。试观东、西洋学生,自小学以至大学,无一日不在锻炼陶冶之中。所以他们的青年,无不嗜好运动,兴趣盎然。一闻赛球,群起而趋。这种习惯的养成,良非易事。而健全国民的基础,乃以确立。”[1]良好民族性格的养成以国民健康的体质为前提,要让运动成为青年学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成为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我们的国民才能成为有良好素养的国民。顾炎武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业与运动应该并行不悖。再次,要形成健全的体魄,必须求生活有规律。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规律生活的理念。钱穆回忆自己二十几岁时的读书情形说:“余体弱,自辛亥年起,几于每秋必病。一日,读日人一小书,论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当努力讲究日常卫生。余时适读陆放翁诗,至其晚年作品,心中大奋发。念不高寿,乃余此生一大耻辱,大惩罚。即痛于日常生活上求规律化,如静坐,如郊野散步等,皆一一规定。”[5]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力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追求日常生活的规律化,这样才能有健全的体魄。

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性修养

大学生的心性修养主要包括坚韧意志和勇气两方面:

首先,从古代有成就的文学家的经历中我们知道,古今能成大事者,必有过人之意志,士之读书治学亦然。王国维说:“要之,我国人废学之病实原于意志之薄弱。而意志薄弱之结果,于废学外,又生三种之疾病:说运动狂,说嗜欲狂,说自杀狂。”[1]钱穆回忆自己二十几岁时的读书情形说:“然其时余已严定规律,每日必读新书,必求能日知其所无。架上书尚多未读,心中欲读书更无尽。不欲为此一端自限,妨余前进之程,乃终未敢恣情于此,勒成一书。唯此《墨经解》与《读墨解》之两稿,则常存行箧中,至今未忍抛弃。偶一检阅,当时孤陋幼稚独学无友之艰苦情况,犹涌现心头。既以自惭,亦以自奋。余之终幸得免于孤陋幼稚之境者,纵不足以自满,亦可得以也。”[5]乾嘉学风成为历史绝响,近代以来民族整体学风浮躁,遂造成当代学术大师缺乏的现状,为复兴民族五千年的光辉文化,振兴国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只有养成青年学子之坚韧治学意志,振兴民族文化的梦想才有希望。

其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树立坚持真理的勇气。说:“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实验科学致丧其性命……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叮于科学中养成之。大抵勇敢性有二:其发明新理之时,排去种种之困难阻碍;其二,既发明之后,敢于持论,不惧世俗之非笑。”[1]任何重大学术成就都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形成的,所以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青年学子养成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任何学术观点的坚持都要受到世俗社会的批评,青年学子要有勇于坚持真理、不畏世俗批评的勇气。

三、教育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章太炎认为:“道德的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恨极也。”[6]梁漱溟认为:“民族精神是我们讲精神陶冶的核心。”[3]上述“道德”和“民族精神”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指传统文化精神而言。今日大学生之自我日常道德修养自不待言,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及其由此形成的整体民族道德风尚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应该成为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树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定信仰。梁漱溟说:“中国原来是需要宗教的;但为有了孔子就不需要它。好比太阳底下不用灯,有灯亦不亮一样。”[4]梁漱溟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灯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灵与精神的灯塔,在社会物质文化极为发达的今天,古代文学教学要让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灯塔永远屹立于每位大学生心中。

其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在我国物质文化极为优越之今日,青年学子要力戒自满、骄傲之心,内心始终具有对民族文化之危机感,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火种才能绵延不绝。说:“中国的文化在两千年前,便已发展到与现今中国文化程度距离不远。那里欧洲大陆还是蛮人横行的时代。至美洲尚草莽未辟,更不用说。然而今日又怎样呢?欧洲文化的灿烂,吾人既已瞠乎其后,而美洲则更迅速发展。美利坚合众国至今不过一百五十四年,其政治、经济的一切发展竟有‘后来居上’之势……就中国现时所处的可怜地位和可悲的命运而论,我们几乎可以说:凡是可摆脱这种地位、挽回这种命运的事情和责任,直接或间接都要落在学生的双肩上。”[1]时至今日,我们民族文化已走出了近代以来的窘迫处境,但是,自“五四”以来,西学东渐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民族文化之将来处境如何尚在不确定之中,所以,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青年学子心中有对民族文化之危机感,这样或许民族文化的振兴才有希望。

再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尊师。在大学校园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是青年学子的精神楷模,一个不尊重老师的人,我们希望他尊崇传统文化、报效国家恐怕是空想;相反,一个尊敬老师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才有可能和同事友好相处,才有可能有责任性、善良心。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的良好风尚,“一九二六年,康有为逝世,新会于法源寺设祭坛开吊,率门弟子致祭。自己披麻戴孝,有来会吊者,叩头还礼,有如孝子”[7]。钱穆回忆章太炎北京讲学的情景说:“太炎上讲台,旧门人在各大学任教者五六人随侍,骈立台侧。一人在旁做翻译,一人在后写黑板。太炎语音微,又皆土音,不能操国语。引经据典,以及人名地名书名,遇疑处,不[时]询之太炎,台上两人对语,或询台侧侍立者。有顷,始译始写。而听者肃然,不出杂声。此一场面亦所少见。翻译者似为钱玄同,写黑板者为刘半农。玄同在北方,早已改学今文家言,而对太炎首弟子礼犹谨如此。半农尽力提倡白话文,其居沪时,是否曾及大炎门,则不知。要之,在当时北平盛极风行之际,而此诸大师,犹亦拘守旧礼貌。”[5]可见,民国时期的大师无一不尊师,尊师是青年学子良好道德情操的基础,古代文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尊师的良好道德风尚。

四、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浮躁是影响当代学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民国时期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王国维说:“治新学者既若是矣,治旧学者又何如?十年以前,士大夫尚有闭户著书者,今虽不敢谓其绝无,然亦如凤毛麟角矣!夫今日欲求真悦学者,宁于旧学中求之。以研究新学者之真为学问欤?抑以学问为羔雁欤?吾人所不易知,不如深研见弃之旧学者,吾人能断其出于好学之真意故也。然今则何如?”[1]批评了当时浮躁而不求真的功利主义学术风气。王国维说:“然吾人亦非谓今之学者绝不悦学也,即有悦之者,亦无坚忍之志、永久之注意。若是者,其为口耳之学则可矣;若夫绵密之科学,深邃之哲学,伟大之文学,则固非此等学者所能有事也。”[1]批评了厌学而不乐学的学术风气。古代文学课教学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扬以下几种精神:

创新精神。王国维说:“日之暮也,人之心力已耗,行将就木,此时不适于为学,非与人闲话,则但可读杂记小说耳。人之老也,精力已耗,行将就木,此时亦不适于为学,非枯坐终日,亦但可读杂记小说耳。今奈何一国之学者而无朝气、无注意力也!其将就睡欤?抑将就木欤?”[1]学术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如果做不到学术创新,那么学术研究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古代文学教学应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扬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清代乾嘉学派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评乾嘉学者曰:“浅学的人只觉得汉学家斤斤的争辩一字两字的校勘,以为‘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其实汉学家的工夫无论如何琐碎,却有一点不琐碎的元素,就是那一点科学的精神。”[8]周勋初评胡小石先生的学术成就时说:“总的说来,小石师具有深厚的小学根底,继承了清代朴学的成就,而又能用现代各种学问丰富和充实,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整理和提高,不论是日常谈话或办事,都能显示其条理的明晰和见解的深入。而他又具有诗人的气质,一身兼文学与科学之长,因此他的讲学才能这么动人,治学才能这么精深。”[9]由此可见,要想在学术研究中成一家之言就必须发扬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

思辨精神。认为清人治学的弊端在于“太注重功力而忽略理解,故只有经师而无思想家,以致在社会上几乎全不发生影响”。执指出:“两千年来的古学都犯了没有条理系统之病。”[10]当代学术系统完备、条理分明,但是现代学术的成果却不能超越前人,现代学术之弊端在于太有条例太有系统而缺乏思想。因此,古代文学课程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做到逻辑与思想并重,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中成为大家。

知行合一的实证精神。梁启超说:“我国幅员广漠,种族复杂。数千年前之初民的社会组织,与现代号称最进步的组织同时并存,试到各省区的穷乡僻壤,更进一步入到苗子番子居住的地方,再拿二十四史里头蛮夷传所记的风俗来参证,我们可以看见现代社会学者许多想象的事项,或者证实,或者要加修正。”[1]任何理论都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理论才能产生实际价值。因此,古代文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证精神。

五、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文化胸怀

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世界各国文化遗产。说:“在野蛮时代,仅知爱自己及与已最接近者,如家庭之类。此外稍远者,辄生嫌忌之心,故食人之举,往往有焉。其后人智稍进,爱之范围渐扩,然犹不能举人我之见而悉除之。如今日欧洲大战,无论协约方面或德奥方面,均是己非人,互相仇视,欲求其爱之普及甚难。独至于学术方面则不然:一视同仁,无分畛域;平日虽属敌国,及至论学之时,苟所言中理,无有不降心相从者。可知学术之域内,其爱最溥。”[1]古代文学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不可有偏见,凡是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均须持虔诚之心。

关于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章太炎反对以西方文明为标榜,他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运,所以自甘暴弃。”[11]“只佩服别国的学说,对着本国学说,不论精粗美恶,一概不采,这是一种偏心,用这种偏心去看问题,就会专去依傍他人,看不见自己学说的精思妙语……”[12]章太炎反对在学术研究中崇洋。同时,章太炎主张对外国的学说应该抱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态度,他说:“至于别国所有,中国所无的学说,在教育一边,本来应该取来补助,断不可学格致古微的口吻,说别国的好学说,中国古来都有现成的。要知道凡事不可弃己所长,也不可攘人之善。”[12]取别国学术之长,补本国学术之短,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态度。梁漱溟认为:“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洋人的长处。”[13]这应该是我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态度,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待西方文明的正确态度。

总之,国家之希望在于青年学子,今日之大学生无论为自身计,还是为国家计,都应以养成强健之体魄、高尚之情操、良好之心理、求是之学风、全面之知识为人生之头等大事。以上这些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健全之人格、良好之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贡献民族国家的前提。因此,古代文学课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上述良好品质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九平.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上册[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7,4-5,5,5,32,2-3,5-6,31,31,31,22,3.

[2].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5.

[3]梁漱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M].上海:开明书店,1946:68,95.

[4]梁漱溟.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35,73.

[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88,90,187.

[6]章太炎.章太炎选集注释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95.

[7]周传儒.史学大师梁启超与王国维[J].社会科学战线,1981(1).

[8].胡诗文集第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1.

[9]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8.

[10]国学季刊[J].1923(1):13.

[11]章太炎.演说录[J].民报,1906(6).

[12]章太炎.章太炎民主主义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0,20.

篇5

关键词:教学;大学生;创业创新;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23-02

2015年,考察云南时提出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而经济要想取得稳步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能力的提高。指出要充分发挥好、利用好云南比较丰富的科教资源,通过集聚、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补上创新人才资源缺乏的短板,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创新活力,优化创新机制,探索新的增长点,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来。①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积极运用教学改革激发当代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分析其原因,不仅与社会体制的发展有关,更与整个高校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高校教学改革作为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内在动力,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渗透创业创新的理念,从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创业发展。根据笔者多年的高校教育经验,以及对社会创业市场的了解,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内生动力,实现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创业的共同发展。

一、明确创业概念,树立创业意识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无数的调查都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创业的意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受到城市发展水平的限制,很多城市高校大学生对创业认识并不是很明确。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专门开设了创业课程,然而有些同学却并不是很理解。提到毕业,他们的第一反应依然是就业,认为开设创业课程对他们的帮助并不是很大,问及原因,多半是认为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创业太难。有些同学明明具备这样的能力,却没有这样的意识。

高校创业教育要想取得实际的效果,首先要攻破的难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创业者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创业者源于自己的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对所见、所闻、所知、所了解的客观事物的集中反应。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足够的创业意识,才能积极投入到具体的创业实践中去。

创业意识的培养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创业的全面了解,具体包括创业的概念,创业的作用,创业须具备的能力,创业的过程等,只有全面地了解才能摒弃错误的猜想,展现真实的创业,而对创业的全面了解需要在具体的高校教学改革中实现。大部分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开设了相应的创业指导课程,因此,要全面了解创业,就要对高校的创业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讲解全面的创业知识,使其掌握全面的创业知识,为其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是对创业者个人的全面了解,具体可以利用SWOT原则对自己进行优劣势和机遇与挑战的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SMART目标制定原则,假定创业目标,最后采用成效结构分析法对目标进行分解,根据分解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学生通过判断、推理等对已有的感性材料经过大脑加工从而形成创业设想,而这种创业意识正是创业者内在的强烈需要和创业行为的力量源泉②。

二、培养创业能力,铸就创业品质

创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一个人要想创业成功,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就是人力、物力和财力;软件就是创业者的个人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创业素质。创业基本素质又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精神、竞争意识等。其中每一条都可以细分,如创业的心理品质主要体现在人的独立性、敢为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方面,它反映了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

创业的硬件能力受到较多外界因素影响,因人而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不可控性。而创业的软件,即专业技能和创业者的素质,在教学中通过科学而专业的训练是可以达到的,因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创业教育应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效果的最大化,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围绕以上几个维度,有层次的开设,以创业成功者的共同点为导向,进行集体训练;另一方面,也要因人而异,坚持以学生为导向,依据创业意向划分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具体的创业课程的教学要依据学生自身发展的情况,利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其掌握全面的创业能力,另外,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锻炼学生创业所具有的品质,为今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篇6

[关键词]社会不良现象 大学生 高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19-02

一、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几点思想道德问题

(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而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低年级学生差于高年级学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最高为19%。

(二)在学生中存有严重的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大学生在在进入大学后,理论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在开展理论写作、探讨、演讲等活动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水平,但是在行动上缺少具体的体现。着重表现出言语与行为的分离。在学习生活上更是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缺少整体概念;在对社会和他人方面则缺少奉献精神。总之,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了,合作意识降低了。

(三)考试作弊事件屡屡

考试作弊现象日趋严重。几乎每次考试中都能发现作弊的学生,就连高考,作弊现象也屡见不鲜,甚至出现大面积学生作弊现象。考试作弊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管理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更有甚者,有的同学认为作弊行为可以谅解(尤其是差生);甚至有同学认为作弊是“英雄行为”,表明自己敢于向权威(考试制度)挑战……可见,让同学们明确何为作弊是很必要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势在必行。

二、与时俱进,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大转型,同时又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引导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道德,汲其精华,同时更要弃其糟粕,要注意旧思想、旧意识、旧习惯对大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从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思考和探索构建新的道德体系,帮助青年学生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要培养青年的独立人格、自主意识、效率意识、平等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合作竞争意识和敢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精神。

(一)要注重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具有时代特点的道德风尚

青年学生是互联网最积极、最能动、最活跃的力量,如何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培养青年良好的网络道德,是一个带有紧迫性的现实问题。进入现代社会,环境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进而成为一个普遍性的世界话题。要培养青年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引导他们从爱护身边的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通过爱护母亲河,环卫等活动帮助他们树立生态环境意识。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要注重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培养创业道德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和广泛发展的空间,渴望发财致富、渴望有所成就,是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青年人创业的冲动和欲望十分强烈。因此很有必要大力弘扬和倡导创业道德。同时要摒弃不良观念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如在创业过程中急于求成、投机取巧、不择手段、损人利已等,尽管这样情况是极少数,但对青年学生创业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要在青年中大力提倡勤劳创业、智慧创业、诚信创业等创业道德观念。

(三)要注重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法制意识

一个有道德的人,最起码是一个有法制意识的人。在我国社会转型中,一些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一些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还有一些人在经济社会中钻法律的空子。这些很容易影响青年学生对遵守规范的预期,在道德建设中产生“劣品驱逐良品”的后果,形成青年学生对道德观念的逆向选择,因此,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制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道德建设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

加强学生自身的公民道德建设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人才是“人”和“才”的统一体,只有先“成人”,后才能“成才”。人才学上说,“人才”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人民性、创造性。前一个是人才的社会性质和道德性质的最高表现,后一个是人的智力和能力的最高表现。道德是人才的根本所在,一个人如果缺少或没有道德,他不仅不能成为社会和人民所要的“人才”,还有可能成为一个歪才,即使很有本事,可能会因其较高的智力和才力而造成对社会更大的危害。因此,古代人非常强调德对才的领导作用。一个道德缺乏的人,即使有才也不会得到任用,因为他缺乏人才的持久性和价值的方向性。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是其成才的关键所在。

(二)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关系,营造道德教育的良好局面

努力开拓社会、家庭德育教育的资源,进一步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一体化。《纲要》中已指出,家庭、学校、社会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互相衔接、不能分割的统一体,“必须让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单位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在当今时代,高校的道德教育是一个敞开的系统,它与社会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对高校的德育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信息社会中的各种传播媒体以新颖、快速、刺激为特点的方式指引大学生接受商品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观。社会和家庭引导的无序性、失范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学校德育教育的力度,所以,单一性的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不再适应社会现实需要。

四、增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因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育还不完全成熟,思想的可塑性大,如果忽视了课堂这个教育阵地,思想道德教育就会失去很大的优势。人的世界观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并且在形成中还会出现反复,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德育工作始终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德育。

(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不能避免的会在很多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政治思想方面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纠纷等。所以,在保证学生能正常学习的条件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归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学生排除困惑,使他们在面对人生困难时有合适的反应,进而发挥他们的能量。

(三)努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用多彩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校园文化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因此,大学要努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文艺演出、阅读比赛、等丰富多彩课余活动,来使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精神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学生们只学习书本知识还不够,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深层次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他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能将自己所学的东西服务于社会和人民,这样,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为以后走进社会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立平道德重建与制度安排[N].中国青年报,1996-10-29.

[2]张荣俊.道德规范与道德自律[N].中国青年报,2001.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新华社,2001-10-24.

[4]肖群忠.公民道德建设与大学生成才[N].中国教育报,2003-9-30(第4版).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径

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卡尔·李卜克内西曾经说过:“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1]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高校只有坚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掌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重思政课实践训练,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当代大学生兼有知识分子和青年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肩负着时代和社会的重任,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从而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冲突。许多大学生呈现出“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双重思想特点。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一些思想方面的问题。如:有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些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意识在逐步弱化,心理素质欠佳。在各种竞争、压力和挫折之下,自杀、自残事件屡见报端;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团结协作观念较差。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关注短期的自身的利益较多,远大的志向理想较为缺乏;部分大学生辨别能力,创新精神不强;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部分大学生法治观念仍要提高。虽然每所高校都开设有法律知识课程,按说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应该较丰富,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大学生学法不懂法,懂法不守法,懂法不用法,大学生犯罪率逐渐上升等。[2]

2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凸显出它的不足。

第一,单一强调政治功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过于单一强调政治功能,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务社会政治的工具,而忽视了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第二,过于注重单向性“灌输”教育,使大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甚至造成潜在的逆反心理,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政治文明的发展。[3]第三,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第四,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第五,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3 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高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 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

3.2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将重大理论问题、学生关心疑惑的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鼓励学生读原著,听讲座,看影视资料,走出教室参观、调查,课堂讨论,撰写论文、心得体会,制作课件,师生角色互换,举行演讲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方式,以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实践环节比重,通过案例教学、主题讨论等教学方式方法,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从而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思政课效果。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重大纪念日及纪念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纪念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军训、党团知识竞赛、思想政治理论课PPT课件制作大赛、诚信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演讲比赛等活动,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富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针对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困惑,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信箱、电话、电子邮箱、手机短信、QQ、微博、飞信等各种信息网络平台、新媒体,沟通交流,或通过形势政策教育、主题教育等活动给予分析解答。针对大学生在学习、交往、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心理训练等活动给予帮助。

3.4 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党校、团校、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党团干部和辅导员培训班等载体,不断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引领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3.5 鼓励和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走进社区、乡镇,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服务”、抗震救灾、环境保护、义务献血、帮扶、关爱留守等活动,奉献爱心,积极服务和回报社会。

3.6 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环境育人氛围。学校应重视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和文化景点建设。如师魂长廊、文化雕塑、园林园、名言警句等,都会无声地教育着学生。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大力引导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科技、文体等各种活动,使学生在多姿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把学生公寓区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优秀宿舍创建活动,创新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第二阵地”的作用。

总之,只有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将思想政治课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上的普遍教育与课后个别谈心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尊重、理解、爱护与培养、教育、严格管理相结合,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浅析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5).

[2]刘俊.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及其教育工作[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3]王畅.以人为本视阈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前沿,2012(10).

[4]李红莲.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J].青年与社会,2012(02).

[5]王丽君,张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考[J].科技风,2009(07).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高等教育

一、创新的内涵

创新(Innovation),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广雅》曰“创,始也。”新,则是与旧相对。创是始的意思,所以创造不是后造,而是始造;其核心在于“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造从来都没有的事物。适用于现代的解释一般来讲是指为了发展的需要,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信息,从而突破常规,产生或发现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包括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兴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动。

中国未来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利用几年时间,将一个从幼儿园开始直到高中,已经习惯于接受灌输式教育的学生转变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并不断激发他去寻求创新、积极努力奋斗,最大化地表现出优秀的职业水平,最终成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敢于改革创新教育体制。

二、创新教育在国外的开展状况

(一)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以人为中心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教育观

国外比较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对创新素质的教育,而且起步也比较早。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美国的高校教育有着比较自由教育的传统,而最主要的是其历来重视所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到1998年,哈佛大学就已有38名毕业生和35名教师获得了诺贝尔奖,是目前世界上创新人才培养最成功的大学之一。

(二)增强学生对开发创新能力的认同

通过组织课外娱乐活动、课堂趣味教学、科学实验等,尤其是一些有意思的科学技术活动,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影响学生,慢慢地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先天因素固然会影响到创新能力,但是,后天在学校的学习以及在社会的磨炼和个人的不懈努力也是尤为重要的。在教育学生理解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后天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性,让他们逐渐增强为祖国繁荣昌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创造财富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三)调整授课内容,突出创新精神

要注重学科间的交叉,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文科和理科相互渗透。如英国剑桥大学开设科学哲学系、科学史、艺术史系和建筑等。在教学方法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好方法。如活跃课堂教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其科研动手和创造能力;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校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三、我国创新教育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创新教育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缺乏创新观念和意识,即使有了创新意识,也不会合理利用现有的条件

有的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只是扮演了知识承受者的角色,学习目标单一――就是学会老师教授的内容,却不肯动脑去思考如何活学活用,如何举一反三,如何推陈出新。更不用说进行创新思考了。另一方面,学校也未必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条件,老师的教育也是填鸭式的,即使有条件,由于学生的不积极,往往也导致本已局限的现有条件不能合理被学生利用,导致学生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愈感茫然,最终更不愿意向经验丰富的老师或同学请教了。

(二)知识面狭窄,限制创新性思维发展

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慢慢丰富起来,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性和知识面狭窄及应用不灵活,使他们在考虑问题时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创新思维单一,往往呈直线式,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有创新的热情,但缺少创新的技能

通过平时的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大学生有了创新的热情,但是由于所学知识的局限和社会了解的不全面,导致不知如何利用这些创新的思维和热情,没有既定的创新目标,不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创新技能,这种创新热情是短暂的、不系统的,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四、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针对以上问题,拟提出如下应对策略:即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高校应该大力推广实施创新教育,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最终目的,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提高教师队伍创新培养理念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中教师队伍基本都具有博士学位,在知识的深度上并不差,但是很多教师忽视了拓展知识的广度,科研思路受到限制,导致创新理念不足。教师自身都不重视创新,那些创新型的学生自然不能得到认同,仅有的一点对创造的兴趣也会不断衰减殆尽。

(二)营造良好的高校创新氛围与创新环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扩大知识面,为创新教育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高校的创新能力建设是决定创新拓展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应鼓励学生开拓创新,扩宽知识面。高校毕业生最终还是要走向职场、步入社会的,所以创新教育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毕业生。

(三)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培养,设置创新教育课堂,加强实践动手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优势,有侧重性地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创新思维和方法,鼓励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意识地布置实践创新型的试验和作业,加强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广大学生经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练,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姚玉环.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8(08).

[2]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

篇9

关键词:自媒体;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教学改革

自媒体(外文名: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化及非规范化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自媒体的产生,它不仅革新了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尤其促进了人们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的探索。面对这场媒介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师应在遵循原有教学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探寻这场媒介革命带来的教学改革。

一、自媒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其学科的现代性品格使其成为教育课程改革中领军学科。从目前我国现当代教学的总体情况看,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滞后,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和商品化理念不断地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追逐经济利益成为人们的终极目的,文学逐渐边缘化。当今世界又处于交融的时代,大学生对于流行文化的喜爱远远超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因此,随着我国高等课程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探索现当代文学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一项紧迫而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充分利用时代特征并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成为当今教师探索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

自媒体是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方式进行,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最活跃的主体,青年人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善于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获取信资源,关注社会热点,显示出热情的参与性,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此,高校教师完全可以抓住青年学生的这种网络心理特点,把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运用自媒体,完善自我,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以此提升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的审美素养。自媒体为代表的新新媒介的崛起,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与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革新了人类信息交流的模式,从被动地单一接受转向主动地多维搜索,而且也促进了人们对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的探索,促使信息传播渠道走向立体化多维化。面对这场媒介革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教师如何在遵循传统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探寻自媒体时代的文学教学改革,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合理利用新新媒介的优势功能,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打造中国现当代文学辅助课堂,以此弥补教室里课堂教学的缺憾,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延展师生交流互动的时空,这对于促进大学生独立创新精神的形成,拓展大学生自主实践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自媒体视阈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策略

对于当今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自媒体等新新媒介主要以微信、微博、贴吧等为主,这些媒介方式为提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生动性、丰富性提供了便利的工具,根据文学课程的文字性、文学性的特点,这些媒介完全可以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相结合,打造与教学课堂相辅相成的课外课堂,进而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借助微信、微博、播客等新新媒介构建网络平台,发挥自媒体传播方式的优越性,有效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效果。借助其主体内容微小、形式多样化及受众的圈群化、对象化等特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应注重开展有利于自媒体传播的教学应用探索,如开发微课资源,推出一批具有丰富教学内容和典型示范意义的微课课例,建立微课优质资源库,让授课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专业微博,发动学生订阅课程微信公众号,鼓励学生制作与之相关的微视频、微电影等上传至播客,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教学课堂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课后作业、课外答疑等,教师都可以用图文并茂的文字出来,鼓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探求欲。从而发挥自媒体人际传播的优势功能,促使课堂教学模式从大众传播向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转化,激发大学生自我探究意识,与教师平等对话,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双赢态势。生置身校园还是身处家中,他们都可以随时和老师、同学甚至志同道合的学友共同探讨现当代文学专业知识,形式自由灵活,与教室课堂的被动接受不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既可分组讨论也可一对一式研讨。学生所讨论的话题,不拘泥于教室课堂的教学内容,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自主进行学术延伸,学生既可就教室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开诚布公提出问题,也可就自己的学术关注点出发,发表有关课程内容的独创见解,还可围绕某部文学经典的解读形成阅读小组,进行热烈的学术讨论。这种方式比起课堂教学,完全不会受时间的拘束,也不用太多顾忌公众场合说话的尴尬与约束,学生完全可以自由发挥,率性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还可因势利导,开展各种形式的利用自媒体制作的微电影、微小说创作比赛,内容积极健康、弘扬主旋律且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中巩固、拓展知识并受到教育。

其次,利用自媒体优势,充分凸显中国现当代文学独特的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它是个宏大的概念,关注的是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他的精神内容主要包括对权力和自由的渴望,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以及对人格、个性的高扬。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只对人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一台有用的机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学是核心内容,它可以拯救日渐衰落的人文精神。所以,现当代文学不仅要传输知识,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其重视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尊严,显示独特的人文价值,呈现出诱人的精神魅力。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精神视域,提高文化品格,丰富内心情感世界,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其审美素养。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心智尚未成熟,对外在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探求欲,并常常呈现跟随依赖的心理状态,置身于网络世界的他们,因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往往无形中就被动地缩小了自我的思想领域,丧失了独立的批评态度。因而,合理利用微信、微博、播客等自媒体的优势功能,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机结合,既能有效延展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时空,也可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要顺势而为、主动行动,充分借助自媒体中各种形式的制作技术和传播手段,借鉴其娱乐性、开放性的特点,做到将主流文化和价值“寓教于乐”,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所追寻的人生价值与终极意义,通过自媒体传播方式及时疏导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媒介公众参与意识。总之,自媒体的兴起,悄然变革着大学校园教育教学的主体、环境、内容和方式,为新时期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视角。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自媒体意识”,培养“自媒体素养”,加强“自媒体行动”,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更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作者单位:长沙医学院)

参考文献

[l]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成才观;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又处于各种成长观念、目标、道路等相互交汇的矛盾期,加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极其重要。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所以大学生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对加强大学生成才观教育,激励和引导他们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理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成才观教育,提高他们对成才目标的把握、人生价值的认知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既是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1)有助于大学生正确把握成才目标的导向。成才导向本身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帮助大学生预测社会、个人的发展趋势,掌握教育的方向和规律,消除对未来发展的无知;帮助大学生选择发展的有利时机和有利因素,排除发展中的风险和干扰,减少发展的曲折性,这是对成才观教育导向功能的基本要求。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导向。对大学生来说,学习当然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积累知识、积累本领。但是,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正确成才观的指导。成才立业德为先。“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可见,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就如无法掌握手中利剑。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即便知识再丰富,也未必能够用在服务人民和服务社会的事业上。因此,把握好大学生成才的目标导向,帮助大学生在追求个人才干增长的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也要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和道德形象的塑造,这是成才观教育的核心。

(2)有助于大学生强化对成才价值的认知。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校必须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当前,加强大学生成才观教育,就是要在价值观念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积极与消极、中国与西方的碰撞交汇点上,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确立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大学生的成才价值在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相统一。人的全面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体与集体、个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个性发展是人的理想追求、学识才智等方面的实现和发挥。在发展个性、实现自我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个体与集体(他人)、奉献与索取、物质与精神等关系,否则自身的成长发展会受到影响。可见,加强大学生成才观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强化他们对成才价值的认知,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把握人生每一步的机遇,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志力。意志和意志力对于学习和事业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将来要从事科学技术的创造活动或其他各种专业活动,这些活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与艰苦性,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一个健壮的身体,还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气质;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还要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大学生成才观教育重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能够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有助于大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解除成才的困惑或阻碍。这也是我们要进行大学生成才观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成长成才中所遇到的困难的意义所在。当下大学生存在着各类心理问题和种种“不适应”现象,如何缓解和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即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自身意志力。只有以积极上进的态度和坚强意志为前提,在面对各种心理问题或困难时才会有信心和勇气,从而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成才观的教育,为大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使其不断适应人生各个阶段的要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客观环境,锻炼坚强的意志力,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最终实现人生理想。

二、当前大学生成才观教育中出现的偏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成效较为明显,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整体上得到提升:他们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对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行为方式,有强烈的成才愿望。不可否认,仍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各种文化、各种观念相互撞击的背景下,不自觉地表现出对成长成才的茫然、迷失或偏差。

(1)复杂的社会思潮带来成才目标不明确。在各种社会矛盾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各种观念逐渐变化,尤其是人生观出现了一些消极化的倾向,对成才目标不够明确。经济全球化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融合加强,无形当中也给大学生的世界观带来一些冲击,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仰、价值观念出现新特点。比如,在对职业的选择上,出现了考公考证热、经商热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青年大学生的职业观和成才观的特征。

(2)求利心态带来成才价值观的偏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整体价值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在高校逐年扩招、社会价值标准的多样化以及物质利益至上风气的一系列影响下,他们的成才价值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重视人生有所成就,以及成才带来的经济报酬、物质享用和自我人生体验,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成才价值的重要特征。这种变化,可以说一部分大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发展和价值体现,并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注重个人奋斗、个人意志,缺乏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

(3)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相对薄弱。对于20多岁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走出校门,有才华,有抱负,有锐气,也有闯劲,表现出强烈的成才意愿。但是通常都阅历浅,经验少,缺少社会的磨炼,对很多方面的社会常识不了解,加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条件优越,环境舒适,从而导致在初次踏入社会时四处碰壁,举步维艰,往往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自身性格和认知水平也是影响大学生的意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一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消极散漫,学习怕吃苦,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这是导致他们与成才目标逐渐远离的主要原因。有的人在争取学业与爱情成功时,很容易滋生求快、求急心理,而忽视条件的制约和大局利益,这种没有理性指导的蛮干,对成长进步都没有多大好处。由于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社会物质财富大大改善的时代下,他们人生经历中较少经受过失败的磨炼,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稍不如意即可能放弃目标。不能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的关系,面对失败即容易心理失衡,只片面追求成功,不能坦然接受失败。

三、加强大学生成才观教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成才观教育,只有正确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找准切入点,提高实效性。

(1)引导大学生明确成才目标,把握成才导向。不同时代对大学生成才目标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一人才定义要求我们引导和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而不是片面或单项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把握好思想政治导向,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把握好知识导向,主要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增强时代感和紧迫感,主动顺应时代要求,应对新挑战,增强新本领,学习新知识,通过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到博而专、精而深,提高自己的以专业知识为主的综合知识与创新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用结合,知行一致,增强实践能力,切实发挥知识的力量。三是把握好行为导向,主要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信念、明辨是非、追求高雅健康的情趣和清新脱俗的正气,增强自身的思想防线,加强道德修养,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自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2)引导大学生认知成才价值,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引导青年大学生对成才价值的认识,归根到底是如何看待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即如何处理集体(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将青年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与履行社会责任辩证地统一起来,既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价值所在。个体价值的发展、实践和实现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一定的社会关系又为主体发展的现实转化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这个角度讲,个人才干增长也反映了社会需要,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只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纳入整个社会需要中,才有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认知成长价值,关键在于使青年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促使他们认识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本身就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获得实现的过程,从而产生个体价值认识的需要,进而内化为有意义的价值行为。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着比较和竞争时,应当正确对待利己与利他、一致与差异、奉献与索取、道德与功利的关系,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有意义的人生。

(3)引导大学生加强社会锻炼,增强自身意志力。成长观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它是实践性特别强的引导与激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引导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又要大力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加速青年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进程。我国要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希望在青年大学生。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必将使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此,对青年学生进行成才观教育,必须克服狭隘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一是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程、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实践途径,增强学生学习感悟,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努力强化教育实践环节。要大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实习实验基地,延长教育实习实践,加强实践过程管理,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好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要努力挖掘校外资源,创造性地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在实习中帮助学生练就过硬的技能本能和积累实战经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钻研创新精神。

成才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成才观。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确立远大的抱负,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努力实现有意义的人生。高校成才观教育应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创新思路,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N].南方日报,

200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