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十篇

时间:2023-11-09 17:48:41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1

1.思维导图,形象点拨。

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 Part B的教学内容为6个“动词+副词”短语:speak loudly,run fast,dance beautifully,jump high,walk carefully和sit quietly。我制作了12张卡片,相应地写上这12个单词。教完这些单词之后,让学生把卡片按所学内容贴在黑板上,如下图。

巩固完这6个短语,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Can you say any more phrases like them?学生的回答有play well,swim well,study well.等等,仔细观察发现,这几个短语都是该课Part A中出现的短语。难道学生学得就这么“死”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又追问:Can I say a phrase“walk quietly”?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No”。我就让一名学生展示了一下“walk quietly”的动作。这时,他们恍然大悟,立刻思如泉涌,说出了以下的短语:speak quietly,jump fast,sit beautifully.等等。然后,我让学生边表演边说一说,再到黑板前来贴一贴,学生突然发现,原来可以多样组合,以speak为例:speak loudly/quietly/carefully/beautifully/high/

fast/well ...黑板上的贴图变化了(版面所限,略)。

2.英语游戏,巧妙展示。

语法在小学阶段也是重点,教师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期望和兴趣,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游戏教学,笔者为其取名为“语法游戏”。如5B Unit 4 的Part E中,出现了改写句子:I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He goes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我进行了一个游戏:用I做句型练习,看谁说的句子多,其他学生用He/She句型改说。说完,我再问: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on Sundays?学生开始集体讨论,看谁能说得多。这样,让学生时刻注意倾听,培养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2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发散性思维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现代的教育都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把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不断深化素质教育. 而数学的学习过程正好包含思维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当今的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这不仅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便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发散性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体的大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作出间接或概括性反应的过程,是人们在感性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进一步认知. 思维属于一种理性的认知活动,思维不仅可以推动人们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发散性思维又可以称为辐射性思维、放射性思维、扩散性思维或者求异思维. 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是指思维者可以根据自己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资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争取获得多种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已经被作为评价每个人创造力的重要依据.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情感因素和心理素质的启迪和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而每个人的思维又是随着情感诞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思维,同样可以阻碍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应该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从思考问题的角度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之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某个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避免以前那种中规中矩和由因循果的思考模式. 因为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最终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或者鼓励学生从侧面思考问题.

(三)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现象. 一题多解指的是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可以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到解决,在这个解题过程中,需要学生善于发现各个解题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性思维. 而一题多变指的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扩展和延伸,对某个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进行逻辑梳理. 我们国家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应付考试,很少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或者一题多变.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要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探究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每个人思维的灵活性主要展现为思维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作出反应的灵敏度,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崭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们开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可使数学的教学成果得到提升,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加强,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较大的提升. 另外,在平时,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不断思考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高中的数学和中学的数学相比,难度有所加大,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恰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很多种方法,本文介绍的只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方式.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具备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并在讲课的过程中慢慢渗透这一理念,采取比较实用的培训方法,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超喜.深化例习题课教学 优化学生思维品质[J].数学教学研究,2001(09).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3

关键词:数学 发散思维 意义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62-01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它又称扩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同一源头出发,但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它可以使人们的思路变得开阔、不落入俗套,从而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开拓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发散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过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发散性思维,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在遇到难解问题时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把握不同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如果学生长期接受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会有质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都是思维开阔、发散性思维运用最为熟练的学生。

2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

(1)从解题方法上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们用一种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老师就要引导他们摒弃这种方法,而选用另外的方法和途径。当一道题目已经解决,老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数学的魅力之一就是对于同一道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去解决从而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就是一题多解;老师也可以从一道题变换某些内容而引出多道题,这就是一题多变;老师也可以从几种看似不同的题目而是用相同的解法解答,这就是一法多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方法都是极其有效的方法,教师应当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开阔,富有联想力,以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2)重视素质教育对发散性思维养成的促进作用。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素质教育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素质教育使学生们养成喜欢思考、热爱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并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途径,以便制定出更加适合他们养成思维习惯的教学计划。素质教育引入,必然会提升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功底。

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老师在培养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他们的基础不过关,不熟悉基本的概念、公式和定理,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将数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讲透彻,让学生们清楚概念和定理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不能仅仅将公式和定理作为解题的工具,而应该帮助学生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只有让他们先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才能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否则培养只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根。

(4)鼓励学生的“异端”思维。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其思维方式也各式各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有学生的思维活动超出了教师的安排或者是持有某些“异端”想法,教师不能终止或抑制他们的想法,相反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思考,表扬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并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如果学生的意见有错误之处,老师不应批评,而要耐心地给予讲解和鼓励。学生在受到表扬之后,自信心会有很大的提升,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就会更加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5)创设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场景。

教师在备课时,要创设一些新颖的问题,能设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场景,引入学生们愿意参与的话题。在这些场景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问题,并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3 发散思维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如果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发散性思维,那么他们就很容易会将这种思维应用到其课程的学习之中,甚至会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活中,由此,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需要综合性人才的时代,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学习,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无任何发散性思维或者创新性思维能力,那么当其走上社会后,必然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对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老师教学方式不当,学生就会妄自尊大,不思进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也没有固定的经验可供参考,很多事情都是在自己的摸索和实践中积累经验。如果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在工作过程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发散性加工,兼顾考虑各种因素,提出多种方案,然后在这些方案中探索,综合考虑,最终选出合理的方案。因此,在工作中,在遇到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不要固执地坚持原有的想法,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根据事情的变化和发展,让自己的思维不断改进和完善,使自己思考更全面、更富有创造性,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成绩有质的提高。

4 结论

数学的能力与思维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创设能培养发散思维的场景,去引导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并应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让其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中大胆地尝试锻炼发散思维。此外,发散思维的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当他们走上社会后,发散思维能力也能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大胆地创新,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王怀彬,高而安,贾洪志.新教学方法[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

[2] 刘大椿.发现与创新之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0.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4

1培养学生散发思维能力,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现在进入21世纪,国际化经济、政治、军事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知识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不断创新的前沿知识。一般说来,在数学上乃至其他科学上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方法往往来源于散发思维,中学数学的独创性思维品质,更得益于散发思维。因此为了将来的挑战,使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有必要对学生数学散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2培养学生数学散发思维能力,要进行思维辩证策略启导

要从“联想”中培养发散思维。数学中以互逆形式出现的双向思维的内容是丰富的。如互逆概念、互逆法则、互逆运算、互逆对应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认识层次、观察角度、知识背景和问题特点来考虑问题。这对激发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散发思维,无疑是很好的帮助。

按照以上例子,对问题的联想引伸,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深刻性思维。同时要从数学教学的“纵”,“横”培养发散思维:重视一题多解。数学上的一题多解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5

[关键词]小学生 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

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尤其重要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在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x7÷6-60=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发散性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这样写道: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思维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多水平结合而构成的。在创造思维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新的问题只有得到创造性解决,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精心引导,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定义。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一以贯十”等就是这种发散性思维的结果。

一、通过鼓励求异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启发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笔者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探讨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笔者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一句话,鼓励学生多角度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志愿军战士知道老妈妈腿疼,所以心疼她不让她远送了;有的说这句话充分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亲密感情,所以分别时依依不舍;还有的说,这句话如果改成“大娘,请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是更显得尊重老妈妈吗?这样通过鼓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

二、通过因势利导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对事物的差异往往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见解,保护和发展这种直觉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位同学就向笔者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样在水里建成的呢?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后来很多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讨论,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对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认识。

笔者通过对这名同学的问题进行因势利导,大家通过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通过激发想象培养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就是敢于大胆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路。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笔者问同学们:“大家说,小羊就心甘情愿让狼吃掉吗?”结果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都发挥出了浓厚的想象力,有的说,狼扑过来,小羊一闪,狼就掉进河里去淹死了;有的说小羊退到悬崖边,小羊一躲,恶狼掉进了万丈深渊。通过激发同学们大胆想象,各抒己见,一只聪明而勇敢的小羊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积极发展。

四、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小站》一课时,笔者根据课文上描述的设备简陋的小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五年后的小站可能是什么样子?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对车站的设备大胆幻想,包括修假山、造喷泉,有的则根据自己曾见过的火车站来进行加工,比如添加了电视机、饮水机等,有的同学还特别提出在加强车站设备建设的同时,提高车站的服务质量才是关键。这样通过笔者的启发,同学们各抒己见,既拓宽了视野,也使自己受到了教育。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加深印象和了解,并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五、通过重组语言培养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重新组织课文语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可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使学生领悟到好文章的创作方法。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笔者在第一段设计重组语言的练习:“谁见过大草原?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草原是什么样的?”,结果同学们就争相述说着草原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有的说草原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有的说草原上的草像一床绿色的盖被等等。在同学们说完后,笔者又继续引导:“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同学们说,你们刚才描述的和书上描述的草原,哪一个感觉更好?为什么?书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课文用短小精炼、形象生动的语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形象。通过重组语言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又提高了学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六、通过课外拓展培养发散性思维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以书本为中心,如果结合语文教学定期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义重大。如在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一课时,有学生不明白皮球浮上来的原理,笔者有意识引导学生做各种水的浮力实验,如向水里放纸船、石子、乒乓球等,让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与思考,学生们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课外拓展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在大量查找资料及做试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总之,发散性思维不受课本知识的束缚和局限,允许学生思考问题时标新立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授课时要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通过多途径多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7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数学发散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在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的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这样,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事实证明,只有在求异心理倾向驱使下,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活跃状态,也才可能对数学题中的数量做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二、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用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做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教师的诱导能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极为有益的。

三、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孕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2.一题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点燃思维的火花。

如算式27+3,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意义:①把2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②27里包含几个3?③3除27,所得的商是多少?④27是3的几倍?⑤多少个3相加的和是27?⑥学校有27只花皮球,平均分给一年级的三个班,问每班得到多少只花皮球?

4.一题多解。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幸福小学原计划买12个篮球,每个72元,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43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

解法1:(72×12-432)÷72

解法2:12-432÷72

解法3: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

72x=12×72-432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发散辐射广,思维方向多。在教学学习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题目:一题能否多解,一题能否多变?这类题目就凸显了数学学习的实践运用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广开思路,鼓励反思、猜想,大胆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联想、试探等种种方法,打破常规,大胆探索,训练学生思维辐射的广阔性。同时,还要进行思维的综合,也就对发散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找出共同的本质特征,这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归宿。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片面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失之偏颇。在思维向某一方向发散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集中思维的配合,需要严谨的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在发散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中,也需要通过比较判断,获得一种最简捷、最科学的方案与结果。所以,思维的发散与集中犹如鸟之双翼,需要和谐配合,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8

一直有人甚至不少老师也在说数学是一个很“死”的学科,学生将公式和定理死记硬背后,再机械地套到题目中,成了完成数学任务的模式。遇到什么样的题型该套什么样的公式,已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心中,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公式,用其他的公式是否可以解出答案,学生根本不会去想,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缺乏发散性思维表现之一: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讲题效率,多采用填鸭式、样板式教学:老师在黑板上一点一点板书习题的正确步骤,不希望学生有其他的想法,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应对高考多年所形成的套路来办,发散性思维几乎不会出现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缺乏发散性思维认知之二: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数学的逻辑性强,但是如果在逻辑性之上建立发散性思维将会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产生极大地助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题论题”,忽视此问题可能存在的解法,忽视题干可能发散出的新问题,只是将题目简单一讲,忽视了将每一个要讲的题目进行价值最大化的利用。这样的就题论题,使得教学课堂死板,教学进度拖沓,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发散性思维也没有培养起来。

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在培养发散性思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不依常规,寻找变异,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信息重组的方法。“一题多解”用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果说逻辑性思维是学习数学应具备的能力,那么发散性思维就是在数学方面有所提高的必要条件。它能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培养发散思维有哪些方法呢?

第一,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的解法,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办法。一题多解不仅可以拓宽思路,更能增强知识间联系,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学会以发散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第二,大胆创新。教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就会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条件反射般的对一些题目做出答案,采用的都是些一般的手法。但是,是否只有这些手法可以解决问题呢?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题采用一些奇思妙想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果教学时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胆按照自己的思路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框架,克服经验主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更要积极从学生的疑问、错误中寻找解题的新思路。对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要耐心对待,研究他的方法,和他一同找到合适的思路。只有教师不断进步,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自己做到把发散性思维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第三,一题多用。数学教师授课很多时候都在为板书发愁,不同的题都要抄写在黑板上,一一讲解,通常是一道题讲完就要擦掉然后板书另一道题。这样不仅加重了师生负担,更是严重降低了课堂效率。通常情况下,一道题只会考到一个知识点,讲完这个知识点这道题存在的意义似乎没有了,但是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采用发散性思维的话,做到一题多用,不仅会大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更能以此鼓励学生们摆脱题海战术,让学生自己把现有的或者是已经做过的题,经过自己的改编,变成考察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高中的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数,更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发散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9

小学数学 发散思维 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按照教材上写的或者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促进其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这种集中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我们要充分注重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培养其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越来越显得重要,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完全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训练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小学数学老师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由暂时兴趣发展为长期、稳定的兴趣。利用、调动各种外部因素,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兴趣和作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根据数学的特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味、掌握并能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学习兴趣,就不能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更不能在数学课上积极地思索问题,产生创造性思维。

(二)营造有利于建立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给学生留下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平台,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块肥沃的土壤。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一题多解,体现在没有唯一性、固定的模式,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要求学生不满足于一种解法,从一个问题出发,根据所给的条件,突破固有的解题思路,去寻找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在讲述例题时,可多角度、多方面地变化问题的条件或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有坡度,题型多变,要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不断掌握解题的捷径,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四)强化基础知识,为发散思维奠定有力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小学生的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数学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如同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创新教学首先要从强化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强化数学基本功,渗透数学思想,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小学数学首先要从最自然质朴的境界开始,在最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发展的地方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学习,学生的各项数学素质才能得以激发生成、跃进,进而解决新的问题,教师能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确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10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下,数学教学还存在以下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学生往往能够寻找到数学题的答案,但整个解题过程和思路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有些混淆。(2)当数学题的要求或者条件发生改变以后,学生往往会变得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去解题,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更无法做到对知识的举一反三。(3)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还不知道怎么去发散思维,如何去发散思维,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4)有时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识和方法上,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或者策略。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有助于优化学生数学思维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路,解题的方法也更加的多元化,解题的思路也能及时转换,最终使学生可以根据数学题中的具体条件而有针对性地确定解题思路,并随着题中条件的变化,有条不紊地转变解题的思路: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题,对知识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

二、有助于加深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反思的深刻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钻研和思考所遇到的问题,能够从各种纷繁复杂数学题中抓住数学题的本质,使学生在数学思维中具有更大的广度和更深的深度. 然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需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和解题的不断发散性思维中,能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所学知识与问题,掌握问题的实质. 在数学题的解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求出结果,要更多地思考解题的本质. 面对问题,可要求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也可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性。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对教师或者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提出不同意见或者反对意见,在不断的发散性思维中,培养出思维的批判性,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掌握。

例:已知x1,x2是关于x的方程x2-(k-2)x+(k2+3k+5)=0 (k是实数)的两个实数根,求x■+x■的最大值。

错解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

x1+x2=k-2,x1x2=k2+3k+5,

所以x■+x■=(x1+x2)2-2x1x2=(k-2)2-2(k2+3k+5)=-(k+5)2+19。

所以当k=-5时,x■+x■的最大值为19。

教师在数学课程的讲授中,不断地变化情景,让学生自己寻找其中的错误,发现思维中的矛盾之处,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批判性,激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喜欢数学。

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渐进性原则

教师在数学课程中,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它和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样的,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从对问题的单向思维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从对问题的肤浅发散性思维到对问题的深入发散性思维。鉴于此,在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中,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发散性思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激励性原则

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上,无论学生对数学题的发散性思维是否正确,都不要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更不要轻易地批评学生想法的错误。古人云:没有骂大的孩子,只有夸大的孩子。事实证明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耐心,应给学生更大、更多的信心,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更多来自教师的信任与鼓励,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什么思想上的压力,对所学的知识和数学题就能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与同学或者教师有不同的看法。而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想法,能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不断总结方法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三)主体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