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十篇

时间:2023-11-08 17:52:17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1

一、发散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发散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其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所谓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打破常规,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二、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

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如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等。下面着重讨论如何就上述三种方法对学生展开训练。

1.多向思维

所谓多向思维就是指针对同一条件,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为了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要在物理问题的问法与提法上下工夫。一个物理问题的结构对于学生的物理思维和解答程序具有引导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提问的方式,决定着思考的方式和回答的内容[2]。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方式提问,效果截然不同。例如,关于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可以这样提问:用天平怎样测量物体的质量?这种思路狭窄的提问方式,意味着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如果这样提问: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这种思路发散的提问方式,决定了答案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以及对学生思维引导的有效性和促进作用。

其次,要在问题本身的设计上广开思路。比如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条件多余需选择或条件不足需假设的问题,甚至可以通过答案不清待确定的开放性、不完善的习题,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用不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便于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案例】围绕初中物理概念“压强”的教与学,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实验资源,能设计出哪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

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则,应围绕控制物体“受力面积和压力”两个变量来考察“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根据本课题要求,我们把实验设计重点确定为寻找生活中具有“同一物体各端面积不同”结构特点的物品或器具上。为此,首先把实验材料分为文具、服饰(包括鞋)、日常用品、常见工具、人体结构(或肤觉的利用)和其他类别,然后启发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列举身边方便获取的每一类可供利用的资源。

本课题中,基本符合要求的实验材料有:(1)文具类:一头削尖的铅笔、中性笔或笔芯、文具盒、笔筒、长方形橡皮、墨水瓶、书籍等;(2)服饰类(包括鞋):冰鞋、旱冰鞋、高跟鞋与平底鞋等;(3)日常用品:板凳、桌子、椅子、肥皂、图钉、勺子、杯子、筷子、两端粗细不均的各类瓶子等;(4)常见工具:钉子、刀具、螺丝刀、锥子、斧头、铲子等;(5)人体结构(或肤觉的利用):脚与膝盖、指肚与指甲、手指与手掌、站立与趴下等;(6)其他类:砖块、硬纸盒等,或者利用木材、泡沫板等材料自制一些具有“同一物体各端面积不同”结构特点的物品。同时,为了突出压力作用效果,便于学生观察和体验,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选择以下实验材料对实验效果进行放大:细沙、海绵、泡沫板、橡皮泥等。最后,要求学生自选上述材料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学习。

2.逆向思维

思维方向有“顺向”和“逆向”之分。顺向思维指的是按人们一般的思维习惯从正面、表面或明显的、易于接受的方向进行思维。逆向思维则相反,它是从事物的反面,从一般思维习惯的反方向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通常有:

(1)利用典型实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

科学史上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发明创造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电磁感应定律的提出,就是法拉第依靠逆向思维,借助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得到启示:既然电能够生磁,磁能否生电?历经10年探索,设计了各种实验,他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磁的本质。从物质到反物质,从粒子到反粒子等许多近现代物理成果的发明或发现也都巧妙地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这些经典案例告诉我们,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这些成功的实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强化和训练,不仅有助于开发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执果索因,教给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从正面思考问题,即由原因推导出结果。但对某些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顺向思维的解决方法往往比较烦琐。这时,如果我们能倒过来想想,即巧妙运用逆向思维,往往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增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力度来挖掘学生的思考潜能。比如进行变式教学:改变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或把问题倒过来,构成执果索因的逆向性命题。在物理学中,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很多。其中,光学与电学中的“黑箱”问题,需要利用反证法证明的问题等,都是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来解决的典型问题。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08-01

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下小学数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成为一个固定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和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的发展,显然是有些勉强,这样教条似的教学也就很难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驱动,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高低,不仅与知识理论的深浅、年龄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引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从如下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1.转换思考角度,有效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28-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等于0?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28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二年级数学中又这样一题训练:(1)牛16只,羊比牛多8只,羊几只?(2)牛16只,羊24只,羊比牛多多少只?这两道题目有相似的地方,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经过多次实践,我领悟到: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方式。

2.激发求知欲望,有效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因此,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小学低段学习"乘法初步认识"内容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已经掌握,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4+4+4+4+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4+4+4+4+2=4×5-2=4×4+2=2×9……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借助一题多解,有效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例如:"甲绳长6.8米,乙绳长5.6米,两绳平均长多少米?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可以给出多种不同解法。例如:

A.(6.8+5.6)÷2;

B.(6.8-5.6)÷2+5.6;

C.6.8-(6.8-5.6)÷2;

D.6.8÷2+5.6÷2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知道哪种法最优,还加深了对平均问题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敏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应用题解题中,从多角度进行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4.运用转化思想,有效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总之,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数学 思维 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对学生进行进行训练和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把发散思维训练和课堂教学实效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粗谈几点看法,尽与同仁共勉。

一、激发求知欲望,训练思维积极性

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惰性思维总是占据了上方,思维的惰性是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劲敌。积极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所以,要培养发散思维就应先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知识欲望,使他们能兴奋地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我又出示4+4+4+4+3,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学生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有的学生列出了4+4+4+4+3=4×5-1或4×4+3的式子。这样的训练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情绪。我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训练,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转化以往的习惯了,变换原来的思维定向,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特征,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定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式往往影响了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角度。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引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分析,注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如我让学生想想:72可以连续减多少个8?有的学生不加思考地一个一个递减,才知道又多少个8。我看到后,我就要求学生变换角度去做,从除和减的关系去思考,学生就可以看作72里面包含几个8,问题就很快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训练,是要求学生转变角度去分析问题,是进行求异性思维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我们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方式。

三、拓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些社会生活现象和常见数学问题对学生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狭窄思维的定性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可通过合作探究,集体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智慧的广阔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不能只重视学生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有针对性、有梯度,题形多变、方法灵活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不断拓展解题思路,要通过反复的循序渐进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意境中有意识的探究解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四、转化思想意识,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发散思维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1. 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2.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DD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

3. 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4. 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5、结束语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是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而思维的独创性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发散思维是思维的独创性的前提和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低年级抓起,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多个思路想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数学开放题,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开发小学生的智力,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荆永才:换个角度思考是优化解题的有效途径[J]:数学教与学;2011(04)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5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生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一、在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1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1个角度分析1下!”的求异思考。

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二、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 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三、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6

材料与功能发散法

材料发散法是以某一物品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一题多问的训练就是运用材料发散法的很好的例子。一题多问就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从多方面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有这样一道题: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这是一道极其简单的题,学生极易做出解答,教师往往会一晃而过,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于这类题,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题意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比如:①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②一本《童话故事》比一本《数学世界》便宜多少元?③用买《数学世界》的钱最多可以买几本《童话世界》?④淘气有15元,两本要是都买,钱够不够?这样,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提高了学生的智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经常会让孩子们收集一些不用物品作为手工材料,用旧报纸、废旧的塑料袋做成衣服表演时装秀。这就是功能发散法的运用,是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从发散思维的视角来看,世界上没有垃圾,所有的垃圾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都可以借助于功能发散,找到其功能用途,将垃圾变废为宝。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有这样的例子:一根绳子可以用来围成一个圆,也可以围成三角形、长方形等其他图形;可以用它来画一条线段,也可以用它来画一个圆;可以用它量线段的长度,也可以用它量其他图形的周长;等等。用这些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结构与形态发散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结构发散法进行很多训练。比如:4 4 4 4,在这算式中间填上不同的运算符号,就可以改变这些数字的组合结构,也改变了算式的运算顺序,因此得到的结果也各有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尽量多地思考这样的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来想象某一结构运算的各种可能性。

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引申、发展和拓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联想对比中进行思维发散。这就是形态发散法,它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来看一个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应用题:修一条600米长的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还剩多少米没修?解:600×(1- %)=100(米)。

从这一题目我们还能拓展为如下几道题:①挖一条500米的河道,已经挖了全长的 %,还有多少米没有挖?解:500×(1- %)=300(米);②工程队准备修一条水渠,已经修了500米,占全长的 %,这条水渠有多长?解:500÷ =600(米)。

方法与因果发散法

割补法是求平面图形面积的常用方法,教师可以把各种灵活运用割补法的题目集中到一起,让学生通过练习,从中体会并总结出在不同类型的题目中运用割补法的方法和特点。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发散法的训练,在使学生熟练解题方法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小学数学开放题是进行因果发散法训练的好材料,是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也可反向推导。例如:新兴小学有115人租车去参观。有两种车供选择:40座的大巴,每天每辆1000元;25座的中巴,每天每辆650元。怎样租车最省钱?对于这道题,笔者先请学生设计方案,然后再讨论交流,学生做出如下解答。①如果都坐大巴:115÷40=2(辆)……35(人),需租3辆大巴,共付租金:3×1000=3000(元)。②如果都坐中巴:115÷25=4(辆)……15(人),需租5辆中巴,共付租金:650×5=3250(元)。③大巴车每座需:1000÷40=25(元),中巴车每座需:650÷25=26(元),大巴车每座租费比中巴车便宜,因此,要尽量租大巴车,少租中巴车。因为115÷40=2(辆)……35(人),所以租大巴车2辆,中巴车2辆,租费为:2×1000+2×650=3300(元)。很显然,以上几种解法都有空座位,这样就可以启发学生尽量让车上不剩空座,得出最佳租车方案:一辆大巴车,三辆中巴车,这样租金就成了:1×1000+3×650=2950(元)。这种方案,既提高了座位的利用率,又最省钱。同一个题目,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产生不同的结果,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检索;提取;灵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48-01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8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00-01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篇10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quot;"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