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育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10-23 05:08:37

浅谈美术教育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摘要:发散思维指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地扩展开,通过多种思考,开拓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受已有的方式、规则、范围的约束,它是创造性活动的基本过程。发散思维既是实现美术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当前,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尊重学生的差异、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美术教育;发散思维;创新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美术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起到的作用是其他素质教育难以替代的。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求异、新颖、独特为目标的思维,即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提出的思维类型。发散思维指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地扩展开,通过多种思考,开拓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受已有的方式、规则、范围约束。它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思考、探索,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强调的是思维结果的数量和多样性。在创造性过程中,发散思维产生的是几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其中一些可能是新颖的。因此,学者通常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种特征。流畅性用以衡量在一定时间内针对问题能给出的解决方案的多少。创造力较强者,其心智活动往往少阻滞、多流畅,能在短时间内针对问题给出较多的解决方案。产生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越多,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往往就越大。灵活性用以衡量针对问题产生的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的种类。一个人产生的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种类越是不同,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往往越强。独创性指针对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的独特程度,或者说不寻常的程度。在创造性特征中最重要的就是独创性。发散思维既是实现美术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符合个体兴趣的活动往往能提高人的积极性,使人积极愉快地从事该项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培根曾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顺应其成长规律;其次要力求教学内容、构思新颖,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沿着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教师应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布置有灵活性的作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分享创作心得,捕捉创作灵感。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观察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和观察事物的落脚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观察事物的方法,使其学会用心观察,对事物形成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打好美术创作的基础。想象是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对想象的重要性作出评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②想象是创造的先导,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既能让书中的人物、风景、花卉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遇其事、如闻其声,又能把抽象形象转化成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家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实际训练,只为学生提供材料,不提供任何工具,不讲解,不提供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新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从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美国学者罗伯特•恩尼斯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旨在决定我们信念和行动的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崇尚大胆质疑,谨慎断言,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轻信,努力保持理性;坚持多样性,考虑问题的不同方面,避免思维狭窄化和片面化。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家”的毕加索,既不愿模仿别人,又不愿重复自己,始终保持着批判精神,因而他的艺术生命力是旺盛的、永恒的。各种美术思想、美术作品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学生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积极分析、研究、比较、质疑、论证、评价、选择、判断与批判,敢于求异,大胆探索,以批判性思维评鉴不同流派、不同作品,养成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艺术、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事物、以发展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从批判到超越,形成独到的见解,成为美术知识、技能的表现者和创造者。

四、尊重学生的差异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男女学生之间有差异,学生个体之间也有差异,每名学生具有不同的智力特点、气质特点、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同样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成长阅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等,他们在面对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与看法,也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因此,美术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思想与包容的心态,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赏识与赞扬学生,鼓励他们扬长避短、各展其才,做到优势互补。同时,教师应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与创作的勇气,使其求异、求佳、求新,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教师要重视磨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其自觉、果断、坚韧、自制等品质。

五、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到博学问题时指出,知识学问“有如金字塔,要铺下一个很宽广笨重的基础,才可以逐渐砌成一个尖顶出来。如果人手就想造一个尖顶,结果只有倒塌”。科学家贝弗里奇说:“具有相关学科甚至边缘学科的广博知识,那么独创性就会产生。”广博的知识是发散思维的前提,个体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就越深,对知识的运用也就越灵活,这样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创造活动才有可能发生。大学生应通过学习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信息类学科等)拓宽知识面,延伸美术的涉及领域与范围,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交叉,厚植自身的文化底蕴,奠定扎实、宽广的知识基础;及时了解当代国际国内最前沿的艺术动态,主动接受艺术熏陶,提高美术修养与情操,发掘自身的艺术潜能;借助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综合图像、文字、声响等多种艺术展开设计,营造更完美的、具有创造性的空间。

六、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学以致用,知识源于实践,又最终回归实践。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逐渐完善知识体系,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与学校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灵感。第一,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写生基地写生。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融入自然,用心参与,观察生活中的一器一具、人们生息劳作的场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一草一木、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学各种美景。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概括,通过记忆、联想、再现等,积累更多的素材。第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画展。博物馆、美术馆等经常开办画展,很多作品立意新颖,主题鲜明,富有真情实感。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这些作品,体会作品的独特魅力与创作者的情怀,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激发创作情感。第三,教师应组织学生到电视台、报刊社、艺术设计公司、大中小学、艺术科研单位等单位实习,使其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师应努力找出差距,立足于大传播、新媒体,探索信息时代的网络传播、数字媒体艺术、网络教育等新问题,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综合表现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

注释: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决定.

②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284.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5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尹文泽.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现代教育科学,2011(4).)

作者:王亚南 张建波 彭洋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