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4:03:28

浅谈范文篇1

关键词:舞台服装文化;舞台服装的设计;艺术审美;创新

中国历代文艺表演形式不断发展,以人物造型为主要手段的舞台艺术仍然是舞台中的传统形式。传统的中国舞台服装的特点在于它的装饰性、夸张性和可舞性。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欧美戏剧的影响,产生了现代话剧,舞台美术的设计思想经历的很大的变化。写实主义与非写实主义戏剧在服装领域开创了多样化的结局。服装强调生活的真实性、具体性、服装成为舞台上再现生活的一部分。

1舞台装设计的意义

舞台服装是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对舞台人物的包装,与生活装不同,它具有鲜明的戏剧代表性。区别于生活装的不同点是它的多元化。需要借助舞台空间来展示,是典型性视觉艺术创作。服装是表演艺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观众在看剧的同时,对美丽别致的舞台服装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同时,舞台服装又通过色彩和质感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心理,而且因剧内容的暗示等手段使舞台服装更加细腻。因为舞台服装设计是舞台艺术创作中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是解释整个作品,表现人物、创造戏剧风格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台装随着艺术与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艺术。

2舞台装研究现状

随着舞台艺术的迅速发展,芭蕾舞剧、音乐剧、歌舞晚会等新的舞台表演形式不断出现,使舞台服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创新。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其设计理念进入21世纪,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影视技术的革新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等高科技的出现,加之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舞台服装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广泛认可。舞台服装的市场价值也不断被挖掘,舞台服产业也迅猛发展起来。

2.1舞台服装的款式研究

范雪梅《试论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特点》中阐述,舞台服装造型受时间,空间,剧情,人物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舞台服装艺术包含着其他诸艺术的特点,甚至其他诸艺术的美学原理。如:比例,节奏,平衡,对比,调和,统一,变化等都在服装上有独特的运用,它用一种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传递给观众。在造型手段上,它直接受“人”“舞台”这个框框的限制,作为服装构成要素,它受材料,色彩,造型样式,制作工艺,环境条件,舞美设计风格,灯光,化装等的变化而变化。舞台服装造型艺术是以剧中人物,及表演者为主体。舞台服装的美源于各个方面,款式、结构、面料、结构等,在保持固有的特点外加入时尚流行元素和自己的创作思维,使设计的服装达到与众不同的个性美。它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表现演出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舞台服装源于生活服装,但有别于生活服装,它和化妆师演出活动中最早出现的造型元素。

2.2舞台服装色彩研究

从赵伟月的《舞台服装色彩》中我学到了,在服装三要素(式样、色彩与质料)中,色彩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当一个或一群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最先传递到我们大脑的服装信息是服装的色彩,然后才是它的式样与面料。时装是这样,包括戏剧在内的表演服装更是如此。这是因为:(1)表演是在一定距离下欣赏的,观众对服装式样的细节与质料很可能一时并未察觉,而对色彩却能立刻感受到;(2)因为时装与表演服装虽然都是服装,但它们所属的范畴与存在的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舞台服装却属精神生活范畴,是以审美为存在的第一目的。舞台服装色彩设计必须“因人而异”、因款式而异。服装是造型、色彩、材质三者的综合体,其中色彩作为服装的载体,在整个舞台服装设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3舞台服装的整体风格

凡舞台表演艺术所使用的衣着服饰统称为“舞台服装”。艺术来源于生活,造的平台。郭志清在《谈舞台服装设计》说到“舞台服装设计有着自身的创作规律,设计者结合导演规定的戏剧风格,演员自身的条件特点,发挥主观想象,通过服装制作完成舞台服装的设计。”舞台服装设计的原意是指“针对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计划的过程中求得一种问题的解决和策略,进而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舞台服装设计所涉及的范围广泛,目标体现了人类文化演进的机制,是创造审美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舞台服装设计侧重的思维类型往往有所差异。需要运用形象思维的因素,在舞台服装设计方面则更注重“美感”等等。

2.4舞台服装的面料研究

刘伟伟的《服装设计中面料的语境表达》说,面料是服装的基础,服装面料悄然传递着着装主体的时代意识、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爱好、生活情趣和个性气质,是着装主体仪表与内涵的承载物。服装面料同时也是服装设计师诠释流行主题和体现服装风格的主要载体。面料作为服装的载体,也以各种全新的面貌出现。现代舞台服装对面料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不同的面料能体现出不同的舞蹈风格和静态与动态的转变,舞台服装设计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作为现代设计也要把国际流行因素融入到作品中。我们要借助舞台这个平台达到精神文明的一种更高的境界。

2.5舞台服装的手工工艺及配饰

在刘媛的《高级时装中的常见装饰手法在舞台服装中的应用》中指出“舞台服装设计离不开各种装饰手法的运用,适当的装饰不但使舞台服装显得雅致秀美,花团锦簇,而且还能提高身价。发展到今天的高级时装在装饰手法上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最常用的装饰手法有:刺绣,褶皱,钉珠,立体造型装饰……这些装饰手法通常都是几种综合使用,这样服装才会更加的丰富多彩”。舞台服装设计的任务不仅仅的满足个人需求,它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审美的需要。现代的舞台服装设计理念在更新中,也要遵循舞台服装设计的规范,要考虑众多的“需要”。

3我国舞台服装市场存在的问题

孙强,孙金颖《中国服装市场的前景展望》中指出,“面对中国市场之门的敞开,各行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更大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服装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这对我国服装行业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挑战,同时也是中国从服装大国建设强国的关键。目前我国舞台服装设计市场存在的问题有:市场体制不完整,舞台服装的规范性较弱。缺少品牌,自主服装品牌的开发比较少。不仅对品牌的建设和运营机制还不完善,而且对市场的经营也不规范。缺少政府的协调与管理,无序竞争、用次面料、低价格谋求生存等商贩屡见不鲜。

4关于我国舞台服装产业的建议及前景

舞台空间的立体化和多维化等多种新颖的技术与舞台表现力相互作用,成为了冲击观众视线,激发观众共鸣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的提高,对各行各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参考孙强,孙金颖《中国服装市场的前景展望》“衣着消费在不断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应该向多层次的审美时尚和个性表现需求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投入市场的服装具有“新奇”性,能够牵动消费者的心,激发其购买欲望,为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献力。关于舞台服装行业问题的建议:重视中传统文化,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加强舞台服装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追求;规范舞台装的市场,提高对面料质量的要求要在提高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提高舞台表演艺术人的品质质量;舞台设计是以“舞台”为标的物的设计,更细的说以舞台设备、灯光、布幕、音响、演出道具、悬吊与更换支架系统、戏服、戏妆为目标的设计。关于我国舞台服装设计行业发展前景:随着人们认知的增加与变化,设计会更加多元化;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服饰文化的交流也将在更深层次上展开,中西方的元素会互相融合。将会在颜色、款式和结构上的变化上表现出来。

5结语

当今舞台服装正以一种国际化的理念并很好的结合中国特色,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逐步深入到每一场演出中,这种伴随着高科技元素的舞台美设计,经过一定的积累,拓展和创新,正在蓬勃的发展,舞台服装设计的发展对服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持续延续着。随着舞台服装设计理念不断的革新,舞台装的内涵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视觉感官的一种享受,它的美好追求与愿望,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的综合体现。理论的形成有助于实践的创新,这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我们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舞台服装设计理论体系,为欣欣向荣的中国舞台艺术事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黄海忠.用无声的语言塑造人物——戏剧服装设计浅议[J].中国戏剧.2008(08):50-51.

[2]马唯.浅谈舞台服装的色彩设计[J].美术大观.2008(05):120.

[3]布鲁呼莫,武志云.浅谈现代少数民族舞蹈服装的设计特点[J].内蒙古艺术.2008(01):42-44.

[4]曾云华.论舞台服装设计外在因素[J].艺海.2007(03):89-90.

[5]王颖,刘立军.戏剧服装设计的特点[J].当代戏剧.2007(03):46-47.

[6]黄朝晖.中国服装设计的民族性和时代感[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S1):78-79.

[7]杨红玉.整体思维与戏剧服装设计[J].青年文学家.2006(08):58.

[8]范雪梅.试论舞台服装造型艺术的特点[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24.

[9]夏红兵.舞台戏剧服装设计的总体构思[J].剧影月报.2005(03):52-53.

[10]王承刚.浅谈话剧的服装设计[J].剧作家.2005(03):82.

[11]谢更新.论舞台服装的艺术风格[J].赤子:上中旬.2014(19):70.

[12]方卫国.论舞台服装设计的几个主要因素[J].中国戏剧.2013(12):66-67.

[13]张廷武.浅论舞台服装设计[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04):32.

[14]张琳.论舞台服装设计[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2):139.[15]霍亚茹.舞台服装的使用及管理[J].大舞台.2006(03):68.

[16]李广生.谈舞台服装与戏剧各门类的关系[J].东方艺术.2008(S1):89-90.

[17]张春娥.浅析彩棉在舞台服装中的运用[J].山东纺织经济.2009(05):99-101.

[18]李晓蕊.浅谈舞台服装的创造性[J].科技成果纵横.2010(02):.

[19]张玉巧.舞台服装与场景变换探讨[J].艺术科技.2015(02):112.

[20]赵柏灵.舞台服装与场景变换[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07):16.

[21]曹黄.舞台服装的典型特征[J].大舞台.2011(01):266.

[22]庄鸣.舞台服装作用及洗涤与收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8):155.

浅谈范文篇2

公司制改革,就是在企业主体不变的条件下,转换企业机制,发挥产品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

现在大部份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大多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的今天,国有企业要再背着沉重的社会包袱,再不进行机制转换、管理创新、再不讲成本、不注重经济效益,还是靠国家政策、吃大锅饭,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那面临着的结局就会严重亏损、企业倒闭、职工下岗。那么如何进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呢?我想,应该走出企业改革的“怪圈”,不能流于形式,以市场为基准,扎扎实实地改。

目前,煤炭系统从上到下都在讲“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但究竟何为“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却未见有人深究。笔者以为,这正是国有煤炭企业公司制改造问题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正确阐释、准确理解“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规范的公司改革,应是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严格按照《公司法》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企业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过程。

从企业角度,笔者把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具体化为四条要求:

第一,改革动机规范化

论及国企公司制改造规范化,一位经济专家提出:首先必须动机规范。这点非常重要。

改制动机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改制的目的,二是改制时机的选择。

改制的目的,即为什么要改制。据了解,时下国企改制,目的不外种:(1)迎合上级,跟风撵潮;(2)利用政策,暂度难关;(3)集资贷款,让利职工;(4)卸掉包袱,轻装上阵;(5)筹集资金,开发改造;(6)政企分开,转换机制。前三种属于改制目的不正确,后三种则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改制的目的不明确、不正确,就是动机不规范,它必然导致改制的行动和结果不规范。

改制时机选择,即选择什么时候改制。改制时机选择,必须充分考虑4个因素:(1)企业条件;(2)政策环境;(3)实际需要;()利弊得失。不能撇开这些制约因素,片面认为晚改不如早改好,小改不如大改好。如果企业条件不备,政策环境不宽松,企业改制的内在需要并不十分强烈,改制后弊大于利,失大于得,不能御掉历史包袱,又不能获得多元投资的改革效应,却反而要损失一些利益,改制的时机就不成熟,条件不成熟而硬行改制,就是时机选择不当。尤其要清醒认识的是,公司制并非万灵药,包医百病。按企业博弈论的观点,决定企业盈利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的因素不是企业制度,而是产业供求结构。撇开企业生成发展的多重因素而过分夸大企业制度改革的作用,有害无益。

概言之,改制的目的和时机选择这两层关联,及递进的含义,构成改制的动机,改制的目的明确、正确,时机选择恰当,是改制动机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第二,股权结构多元化

股权结构多元化,也即投资主体多元化、出资人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其实质就是企业产权的分散化、法人化、社会化。

一些全国著名的专家不约而同地宣称,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就是股权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公司制改革规范化的核心。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其核心就是产权结构多元化、责权有效性和法理的法人性,而三者之中,产权结构多元化又是前提;没有产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人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就不可能分离,就谈不上有限责任,也就谈不上产权明晰;没有产权结构多元化政企就不可能分开,公司内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就不可能形成,即使形式上建立起来也不可能有效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讲,股权多元化是公司制企业产权制度的核心,因而是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首先就要要求股权多元化。

股权结构多元化,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股权分散化。股权越分散,企业的隶属关系就越模糊,产权的社会特征也才越明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股份有限公司比有限责任公司更具有现代公司制的特点。其次是股权配置优化。就国企公司制改革而言,关键就是改变企业财产所有结构单一状况,改变国有控股比重过高的状况,我倾向于主张,国有煤炭企业公司制改革要尽可能减少国有股所占比重,国有股比重少一些,政企分开才有可能法人治理的有效性才会更高。

第三:资产评估规范化

资产评估规范化,即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评估的法规和政策规定,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

资产评估规范化,必须把握好三条原则,四个环节。三条原则是:严格执行法规政策规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实是求事地核销不良资产;有利股权结构优化配置。四个环节是:组织专门力量认真清产核资;选好资产评估机构;协商确定评估范围;处理各类资产流失。

有的煤炭企业不重视资产评估,怕工作量大,怕麻烦,敷衍了事,这极不利于企业。要十分注意研究法规政策,研究资产的处置办法和策略,在评估机构进场后要主动介入和配合,力求既不违法违规,又有利于企业长远生成和发展。

第四,改制模式的规范化

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其改制模式的选定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是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制约,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条件的制约。只有当企业选择确定的模式是法定的公司制形式,而企业又具备改制为这种公司制形式的法定条件,才称得上是改制的模式规范。

我国《公司法》明确公司制有三种形式,即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国企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否定条件,《公司法》没作明确规定,但国家和地方政府皆已通过领导讲话和文件形式明确提出,今后一般不再批准建立国有独资公司。因此,法定的公司制形式实际只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国企进行公司制改革,只能根据自身条件在这两种形式中作出选择,而且无论选择哪种形式进行公司制改造,都必须符合相应的法定条件。否则,就属于改制形式不规范,要么不会获得法定机关的批准,要么勉强改了也不能获得预期改制效应。

在公司设立条件中,尤其是对股东人数的限制性规定(如有限任公司股东人数规定上限50人,下限2人的规定),对股权配置的限制性规定(如对最大股东持股比重的限定),以及对公司设立方式(发起设立或募集设立)的限制的规定,就是对改制模式规范化的刚性要求。企业改制,只能努力创造条件达到这些要求,而不能理想主义主观选择改制形式,随心所欲硬闯红灯。

浅谈范文篇3

关键词:食盐安全;社会规制;市场失灵;监管

食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具有社会需求大、消费弹性小、利润空间大等特点,若其质量、安全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盐改环境,倘若政府市场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力度跟不上,都将必然导致在食盐质量、安全等问题上出现漏洞,导致食盐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常重视人民健康安全,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曾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的共同点都指明了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关系到全国13亿多人“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要严字当头,严谨标准、严格监管、严厉处罚、严肃问责,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统一性、权威性。面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如何科学、有效、规范的管控好盐业体制改革背景下的食盐质量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食盐安全监管现状

盐业体制改革以来,国务院通过一系列的简政放权、职能优化等手段,不断完善我国食盐安全监督管理组织架构,逐步实现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食盐安全监管工作,确保食盐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国家及相关部委先后修订了《食品安全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食盐专营办法》,制定了《食盐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通过对我国食盐安全监管规范性文件的完善,逐步夯实了盐业体制改革后的食盐安全监管基础,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食盐安全依法监管的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2我国食盐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在盐业体制改革前期及盐业体制改革进程中,我国多次出现涉盐安全事件。盐业主管部门通过采取相应措施不断完善、规范我国食盐安全监管工作,食盐安全监管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盐业体制改革后的食盐安全监管体制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都是由盐业体制改革的不充分、体系的不健全所导致的,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1食盐安全监管多属事后监管。所谓事后监管,就是当发生食盐安全事件后才组织开展食盐安全监管工作,以所谓的“快速处置”方式进行食盐安全违法行为惩治工作。不可否定,这种时候的监管方式在食盐安全违法行为处置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是,这种监管方式往往会带来很多的监管弊端:一是食盐安全违法事件屡禁不止,同属性的食盐安全违法事件频繁发生,例如工业盐一再流入食盐市场、高碘食盐频繁流入低碘需求市场等等;二是由于事后监管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间歇性,往往给违法者带来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使违法者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在食盐安全监管处罚前可以大干一番;三是事后监管模式在食盐安全违法处置工作中缺乏处置深度,往往就事论事,没有对食盐安全违法事件进行深挖细研,导致对重点违法情况的打击力度不够。因此,事后监管方式往往难以在食盐安全监管工作中取得重要突破和达到持久的监管效果。2.2食盐安全监管实行分段式监管。在长期食盐专营政策以及盐政管理政企不分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的食盐安全监管模式存在一种非常明显的分段式管理,即食药监部门只负责食盐安全监管部分,工信部门(经信部门或其他部门)只负责食盐行政管理部分,公检法部门只负责食盐执法部分,这种分段式管理模式往往给食盐安全监管带来了众多管理弊端、管理盲区和管理漏洞。由于我国当前还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食盐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导致各管理部门各自为阵、各扫门前雪,推诿扯皮的现象经常发生,最终导致整个食盐安全监管工作呈现失效乃至失控状态。但事实上,当前的食盐安全监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监管责任归结在某单一部门职权范围内的情形也越来越少。因此,一味的强调分段式监管,将阻碍食盐安全监管的有序进行,食盐安全监管必将是徒劳无获。2.3食盐安全风险预警作用未体现出来。食盐生产企业作为食盐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在食盐安全监管工作中往往比食盐安全监管部门更早、更容易的发现食盐安全风险,更有利于从源头上及时控制和避免食盐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盐业体制改革后,国家对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GB/T19828-2018《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了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或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并完善、有效运行食盐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但截至目前,全国99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并不完全都建立了HACCP体系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致使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食盐安全风险预警水平和食盐安全风险处置能力不等,也就导致食盐安全风险预警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发挥出来。

3完善我国食盐安全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在专营垄断突出和市场化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的食盐经营模式下,我国的食盐市场逐步将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一旦食盐市场失灵现象出现,必将直接影响到食盐安全监管成效。近几年,我国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但从近几次食盐安全问题的发生看出,我国对食盐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着多部门管理、部门权责不清和差异化管理的情况。尽管在国家机构改革和盐业体制改革过渡期间,国家对食盐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但仍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其进一步的深入和细化。3.1完善食盐安全监管法律法规。针对我国食盐安全管理工作在盐业体制改革前及盐业体制改革过渡期间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对我国食盐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作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一是在立法形式上创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基于食盐安全全过程监管层面,制定一部针对性强、独立统一的食盐特有管理性法律法规,并针对食用盐(含畜牧用盐)、工业用盐以及其他用盐的特性及管理要求分别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构建一个系统、规范的盐产品市场。二是在立法设计上,食盐管理立法中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等,效率与正义相统一的原则,对食盐管理存在的行政许可、执法程序、违法责任、强制措施等内容进行具体的规范,为食盐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为食盐生产经营活动提出具体的行为约束规范,达到食盐安全管理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最终目的。三是在规范确定食盐管理边界上,应在完善、修订食盐管理法规的同时,从管理实际、管理程序上规范的界定食盐及其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术语、管理过程及其管理范围,确保食盐安全管理过程无漏洞、无缺项。四是建立食盐安全监管常态化执法,全面提高食盐安全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盐专营办法》《食盐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等涉及食盐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落实,使国家制定食盐安全法律法规的目的得以真正的实现,同时,还要在今后的食盐安全监督管理上开创一种全新的常态化执法工作方式,着力转变食盐安全事后监管的方式,做到定期监管与不定期监管相结合,使得食盐安全监管真正的落到实处。3.2理清食盐管理体系,构建长效的食盐安全监管体制。随着盐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完善,盐业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盐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它还将涉及到食盐安全监管、食盐市场调节、涉盐违法处置等环节,这些职责都需要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因此,理清食盐管理体系,构建长效的食盐安全监管体制就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成立专业的食盐安全管理部门,组建形成以食盐安全管理部门为管理主体,盐业行政主管、公检法、价格管理、卫生疾控等部门配合的食盐安全监管工作协调处置机构,制定食盐安全联合管理制度,规范、完善食盐安全监管工作流程,约束各协调配合部门的管理责任,有效的解决目前食盐安全管理工作中一些相关管理部门出现的不作为或乱作为的问题,这样将有利于盐业体制经营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食盐安全监管的效率有力提高。二是建立一支食盐安全管理专业素质过硬、纪律作风优良,并于盐业体制改革后食盐安全监管工作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的食盐安全职业化监管队伍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食盐安全监管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执法水平,不断增强我国食盐安全监管的统一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让食盐安全监管工作逐步走向精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同时,职业化的食盐安全监管队伍将确保食盐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它为食盐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也是消除在食盐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专业性、技术性、科学性问题的重要措施。3.3建立食盐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安全预警机制是一种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的一种特有的手段,通过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将有效的化解各种安全风险和危机,将竭尽全力的把潜在的风险、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建立食盐安全预警监测机制是我国食盐安全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首先,通过食盐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对食盐安全进行监测,收集全面、科学、完整的食盐安全预警信息,将为应对食盐安全事件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其次,通过建立有效的、权威的食盐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它能够及时发现食盐安全市场及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弥补监管过程中的不足,为全面提升食盐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奠定理论基础。最后,通过建立食盐安全预警监测机制,将有助于全面分析食盐安全监管信息,为健全、完善食盐安全监管制度提供有力的保障。3.4完善食盐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行食盐安全“黑名单”制度。企业信用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保障,企业没有信用,那么就没有和谐的市场秩序,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食盐安全的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直接影响着我国市场经济于社会的协调发展。盐业体制改革后,我国食盐市场秩序的凌乱局面还没有全面的扭转,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仍然存在,食盐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食盐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的缺失。推行食盐安全“黑名单”制度是我国构建食盐安全信用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所谓食盐安全“黑名单”制度是由全国盐业主管部门通过联合人民法院、银行等机构共同建立起的一种对于食盐安全主体责任缺失的行为对外公布及惩罚制度,通过并轨最高人民法院的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系统,届时向各行业以及社会信用体系成员单位推送其违法限制行为,以达到促使全社会共同对食盐安全主体责任缺失行为人实施联合信用惩戒的目的。通过完善推进食盐安全“黑名单”制度,更好的促进食盐生产、经营企业完善、提升其食盐安全主体意识、规则意识。3.5强化消费者食盐安全防范意识。消费者作为食盐流通环节的最后一个节点,也是食盐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守卫者,因此,消费者在食盐安全防范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历来的食盐安全事件来看,消费者往往疏忽了其食盐安全自我防范意识,导致自身利益、身体健康受到侵犯,这就要求食盐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消费者食盐安全消费意识引导,强化消费者食盐安全防范意识,维护食盐安全消费市场。

4结束语

食盐安全监管是我国盐业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手段对食盐的生产、流通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从而保证食盐安全消费,但在我国长期的食盐专营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下,在盐业体制改革前、盐业体制改革过渡期间,我国的食盐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盐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这就要求在今后的食盐安全监管机制中,要不断优化食盐安全监管制度规范,积极转变发挥政府监管职能,建立健全食盐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理清食盐安全监管职责,优化管理流程,在食盐生产、经营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配合与努力下,为营造和谐稳定的食盐安全消费环境创造条件,从而高效的完成食盐安全监管使命。

参考文献

[1]赵阳.浅谈盐业体制改革后的食盐质量安全管理[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8(04).

[2]华永斌.盐改过渡期有效依法开展盐政执法监管工作的探讨[J],中国盐业,2018(16).

[3]程龙刚.中国现行盐业管理体制研究[C],盐文化研究论文丛第四辑.

[4]张志宽.浅析欧美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06).

浅谈范文篇4

关键词:资产评估;会计信息

一、资产评估与会计信息

资产评估是指特定目的下,注册资产评估师和相关机构、人员,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资产评估准则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严格实施相关程序,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最终形成专业评估意见的一系列行为和过程。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人员及其他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能够系统、全面地连续反应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资产评估结论的形成依赖于会计信息

一直以来,会计信息都是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企业并非静止不动,相反,它有着鲜活的生命,有着过往、现状和未来。而对于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会计信息无疑是最好的记录。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企业资产的价值也不可能脱离企业而存在,不可能游离于企业之外,必然受到企业这个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也受到整个行业的影响。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难免要用到企业的会计信息。没有会计提供的信息资料的支持,资产评估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具体而言,无论评估人员选用何种评估方法来进行资产评估,都将离不开会计信息。现就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分别进行说明。(一)成本法。有重置核算法、物价指数法、功能价值类比法和统计分析法。基本思路都是在账面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对时间、技术变革等引起的差异进行合理的修正。比如,重置核算法下,需要将资产的实时状况、价格的变动、经济环境变化及技术的变革等对资产历史成本的综合影响进行量化,然后在账面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再比如,采用物价指数法进行重置成本的测算时,就需要在资产历史成本的基础上,通过价格变动指数,将其调整为评估基准日时的重置成本。统计分析法下也需要用到资产的历史成本。这些都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资料。(二)市场法。市场法下,需要参考企业的市盈率或者是企业的市净率来进行计算,这也需要以会计信息作为依据。同时,诸如资产评估目标公司的盈利情况和净资产状况等都是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三)收益法。运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时,需要合理地确定预期收益额、未来收益期、折现率这三个基本参数。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对财务会计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公司过往的业绩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将来,但至少与将来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进行评估时,必然要立足于企业的经营现状,分析过往业绩而后去推导未来。具体而言:为了确定未来收益期并对企业在未来各个期间的预期收益额进行预测,我们需要:1.收集、验证评估对象的有关财务资料或经营情况的信息,并通过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2.收集、分析类似资产在市场交易中的有关经济信息,根据市场情况预测评估对象的潜在收益;3.收集评估对象的税收、物价等有关数据资料,并结合前两步收集的资料确定现金流量模型,计算未来期间的净收益;此外,为了选择合适的折现率,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财务信息。由此看来,在运用收益法的情况下,资产评估就不可避免地要依

三、应用会计信息为资产评估服务应注意的问题

资产评估,特别是在持续经营前提下所依据的许多资料来源于企业的会计资料和财务数据,对资产的重置成本、各种贬值、以及资产的预期收益、预期风险的测算都离不开企业财务数据的支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资产评估与会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对资产价值计量标准上却大不相同。一直以来,会计往往更加强调资产的历史成本,而资产评估则倾向于关注资产的现时价值,重置成本、市场价值以及未来收益。资产评估和会计在业务的目标和作用方面也是不同的。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如果评估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引用不加分析、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评估结果不实。因此,评估人员在进行评估时,需要对这些会计信息予以充分关注、认真核实、正确处理。在引用时,要将谨慎二字常挂心间,尽可能地减少因不科学、不合理地使用会计信息而导致的资产评估结果不实的情况发生。(一)资产评估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利用。1.识别失真信息是做好评估的基础。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到会计政策、会计人员人为的原因等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所谓的真实的会计信息相对于资产评估而言就不那么“真实”了。例如:由资产减值准则所规定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持有期间不得转回。这一会计政策就可能会导致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不符。有些企业为了虚增利润,在商品销售时虽然已经知悉购买企业将无力承担付款的责任,仍然确认收入。鉴于此种情况的存在,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利用时,要对目标企业的各种会计政策进行分析,在发现会计信息可能存在失真情况时,需要对可能引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事项进行特别关注。2.对于由于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评估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资产评估价值和会计计量的区别,要结合企业的会计政策进行合理的修正。万万不可因疏忽大意或贪图省事而错误地直接引用某些会计数据,影响评估的科学性。3.对于为追求某种特殊目的而人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要审核数据的真实性,必要时进行调查,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尤其是对于重大的资产计量、收入与费用的确认等进行分析,比如,在利用有关企业收入的财务数据时,应充分了解企业确认和计量收入的标准,剔除其不正常因素。可采用与行业的可比公司进行数据横向比较,判断其合理的收益水平。总之,依赖财务报表作为一种主要的分析资料,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对财务报表做出适当的调整。要对会计信息进行鉴别,不能简单地直接将公司的历史数据运用到资产评估中来。要过滤掉因会计职业判断及虚假会计信息等所引起的财务方面的曲解。否则,结果的不准确、资产评估结果的质量大打折扣就会随之而来。(二)资产评估需要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充分利用。1.除借助直接列示的会计信息资料外,评估人员还应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深加工处理,充分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在运用会计数据预测利润时,可以计算出相关的财务比率,利用好财务指标这一副产品,据以衡量企业获利能力和风险,分析和预测公司的发展方向。2.报表附注中所披露的信息也应当考虑在内。我国现存的财务会计准则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各个环节,都有着一套严格的标准。一些与企业相关但不符合确认计量条件而不能在主表中进行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只能转而在灵活的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如或有事项的处理,企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等。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在进行资产评估时,不仅要关注财务报表主表中的信息,也必须着眼于报表附注。比如,分析会计政策变更,看透会计政策改变的实质,不被其所误导,做出更正确的评估。对于由于发生的不确定性而不能直接在主表中进行确认的或有资产、负债等,经过合理的评估使其具有的经济价值得以体现,这也恰恰体现出资产评估的“揭示判断价值”。即把一些实质上具有经济价值而按会计计量标准没有价值的评估对象经过资产评估后使其价值量得到体现。[1]而这个基本功能的实现正是依赖于评估人员对于报表附注信息的充分关注以及正确分析。总之,财务报表附注的作用不可小视。评估人员在评估时,一定要对本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财务报表附注予以充分关注,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被评估单位,提高资产评估质量。(三)对会计信息的利用,不仅限于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前已述及,资产评估之所以不等同于企业会计信息,一个原因就在于资产评估更加注重企业资产的现时价值,强调资产的重置成本、市场价值和未来收益。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时时刻刻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那么,对这些价值的估计也就离不开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在评估资产时,既要利用单独某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也要借助一个行业的财务统计信息,甚至还可能是某一类型企业的会计信息。简而言之,就是要调动一切有利的会计信息资源为资产评估服务。例如,评估人员应当关注企业竞争对手所披露的信息。比如,有关未来前景、定价政策、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等,据此可以了解本企业在同行中的地位和未来增长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有助于未来增长率的预测。再比如,在运用成本法时,我们需要考察行业的技术变革,进而对账面历史成本进行合理的修正。运用收益法进行评估时,收集评估对象的有关财务资料,立足本企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也要分析类似资产在市场交易中的有关经济信息,根据市场情况预测潜在收益。简而言之,资产评估以企业信息为基础,但绝不局限于此。为了做出更高质量的评估,在进行预测等行为时要突破企业限制,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考察市场等环境变化,利用一切有利的会计信息,为评估服务。

四、结语

资产评估的主要依据就是会计信息。在评估的过程中要对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充分应用,尤其是对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应该进行选择和修正,确保会计信息更好的为资产评估服务,促进我国资产评估事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纪益成.论资产评估的基本功能[J].中国资产评估,2016(1).

[2]刘萍.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协调和合作[J].财务与会计,2006(11).

[3]张会丽.会计信息在资产评估中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2011(9).

[4]姬彦丽.资产评估价值类型与会计计量属性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7).

[5]丁盼盼.浅谈资产评估和会计的关系[J].全国商情,2015(22).

[6]于强,刘黎清.浅谈会计失真信息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处理[J].中国资产评估,2003(6).

[7]胡卓娟.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J].当代经济,2008(7).

[8]唐健雯,张瑞.浅谈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关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

[9]鄂强.资产评估与会计核算[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1996(1).

[10]刘萍,徐泓.资产评估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9-170.

浅谈范文篇5

“知荣耻,树新风”,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学习“八荣八耻”的时候,是否能把“荣耻”真正贯穿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呢?我想多数人的回答是肯定的,现在我们上至中央下至机关团体,荣耻的标语到处张贴,荣耻的口号到处喊,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还会存在无荣无耻的状态呢?“荣耻”不能只是一种上面下发到下面的学习形式。有人认为,只要不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做出一鸣惊人的事迹,就真正实现了“荣耻”贯彻了我们的政策,其实不以为然,小小的事情中,不经意的言语举止中,生活、工作、学习的细节中都会反映出我们对荣耻的真正认识。

比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一味地本着“方圆”去做人,处事。但是我们并未吸取其中的精华,而是把“圆”给扩大化了,学习会了中间怎样有利于自己利益的东西,把我们人生本来就具有的美德,即挥之以去,从此不再回头,一味地走着利己,不利他人的路,这时的“方”就是所谓的“荣”,已经没有了定位,而拥有却是“圆”,也就是给“耻”的定位,来适应一些不正之风,使社会的正气荡然无存。

作为有为的青年一代,骄奢,淫逸不是我们的所需,损人利己不应是我们的所需。“荣”就在我们正前方,他就是我们的所需,他就如一条光明的大道。只要我们沿着他走下去,就会走出一段辉煌的人生。“耻”也在们的眼前,他正如光明大道旁的黑色岔道。我们只要分清方向,不要轻易的迷失了自己,你就不会失去那辉煌的人生,走入荒凉的沼泽。“荣耻”就在我们眼前,“荣”的起初或许是平谈的。“荣”的起步也是平凡的,“荣”的道路或许是艰辛的,单他的精神却是永久的。

我们要“知荣耻”因为只有真正的树立“荣耻”观,把荣耻贯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铭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使他成为一种浩然正气,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和谐,发展才能迎风而上,浩然正气就会蔚然成风。

知“荣耻”不是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小小的生活细节中反映出你对“荣耻”的真正认识。例如“下班的时候,班车刚停稳,拥挤争强的人群中是否会有你的身影存在,阻塞的下水道中,是否会有你仍下的一块垃圾呢?————。有人说:“以君子之心度人,生活必将美好,以小人之心度人,人生定会阴暗“,是啊,处事待人,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就向一首歌唱的“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变成美好人间”,这同样也是”荣耻“的体现。

浅谈范文篇6

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必须适应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在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理论建设、主要内容、方式手段、法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具备应有的先进性:

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

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党章规定的各项纪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最首要、最核心的就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反腐倡廉的最基本任务就是要贯彻执行党章,按照党章的要求,坚决维护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贯彻执行党的章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等的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和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的实现。坚定不移地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贯彻党章的基本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反腐倡廉工作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研究各阶层群众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群众利益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

二、理论联系实际,将反腐倡廉工作贯彻到工作中去

理论源于实践,我党几十年的反腐倡廉工作实践创造和积累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又有效地指导了工作实践。当前,反腐倡廉进入了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总结和探索规律,进一步构建科学而先进的理论体系,指导实践。理论的活力源于创新,理论的先进性在于创新,理论的发展就是创新。构建先进的反腐倡廉理论,应该在三个方面坚持创新:第一、总结党的反腐倡廉实践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真总结我党八十多年建党历史和反腐倡廉实践,对各个阶段和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加以概括、提炼,上升为理论,形成完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体系。第二、借鉴国际反腐倡廉经验丰富理论体系。认真研究当前国际上各个政党及团体反腐倡廉的作法,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丰富我们的反腐倡廉理论,构建开放的、与国际接轨的理论体系。第三、研究趋势探索规律创新理论体系。努力适应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研究反腐倡廉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构建具有指导性、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理论体系。在工作中,筑牢反腐防线,吸取他人的教训,坚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真正品尝了其中的滋味,那后悔可就晚亦。所以,强化自律意识、构筑廉洁从政的警示防线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考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少数腐败分子有机可乘,这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注目的一个焦点,在与时俱进的今天,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来铲除腐败的根源,党的十六大召开,已经把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加大,并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

三、必须认识到反腐倡廉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浅谈范文篇7

一、新时期医院绩效管理的缺点和不足

医院的绩效管理系统往往还停留在人事部门或财务部门根据科室收入、成本等指标对科室负责人和员工进行绩效测评。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即使制定了绩效的定量考核指标,但对考核过程和环节重视不够,反映的多是已有的成果是过去式的秋后算账,无法真实客观的起到公平公正的管理效果,无法促进形成全体医护人员共同立足本岗,共同推进发展医院文化氛围。虽然医院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工作很重视,人力资源部门及财务部门也下了很大功夫推进绩效管理工作,但各科室负责人和医护人员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够,总认为绩效管理是人事部门或财务部门的事情。甚至有的科室负责人认为填写绩效考核表格会影响正常医务工作,总认为应由人事部门、财务部门或成立考核组来对员工进行考核。在这种思想观念影响下,就会对绩效考核产生消极应付的心理,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此外,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部门之间、科室之间、上下级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是绩效管理反映的结果过于片面。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医院的管理者对绩效考核工作比较重视,但对绩效计划制定环节重视不够,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把绩效考核作为约束控制员工的手段,通过绩效考核给员工增加压力,绩效考核不合格作为辞退员工的理由。甚至盲目采取末位淘汰制,其结果当然是不公平也不公正的。

二、新时期医院绩效管理的策略探讨

1、要将绩效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

绩效沟通主要是指在基层医院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绩效考核者以及员工之间通过绩效管理行为进行的沟通。它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在绩效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主要通过绩效计划沟通、绩效实施沟通和绩效结果沟通这三个绩效管理的过程来实现的。具体过程是指在绩效管理实施前的培训过程、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目标值的确定过程中进行绩效计划的沟通,在指标的设定阶段,实行自上而下的沟通,在培训中将医院的战略分解与员工岗位职责相结合。对于医院管理者和组织者而言,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全面了解被考核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各种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的辅导资源;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有助于提高绩效考核的实效性,提高医务人员对绩效考核、对与绩效考核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的满意度。在绩效指标体系的目标的确定过程中通过混合式的沟通,以便科学合理的确定目标值,避免因目标设定得太高或太低而失去激励或实施的价值。通过绩效考核者与医护人员之间充分地沟通,使员工充分了解自己的考核指标和目标,便于他们对目标要求的达成。绩效结果应用的沟通是让医务人员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结果负责,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念。在绩效反馈的沟通中,反馈的手段就是沟通,通过沟通帮助医务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绩效获得及时、客观和准确的绩效反馈,从而了解产生良好绩效途径和查找不良绩效的原因,并制定下一阶段绩效改进的措施和方法。离开了沟通,医院的绩效管理将流于形式。绩效管理强调医务人员与医院管理层的共同参与,这种共同参与的关系在绩效辅导计划及阶段主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沟通。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及时有效的沟通,不但是与医院管理层共同解决问题的一个机会,更是参与工作管理的一种形式。

2、要能够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

绩效管理发生作用的最根本原因是绩效管理能通过恰当而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医院中医务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充分利用医院内部资源来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绩效,从而促进医院、部门、科室的绩效提升。建立激励机制要考虑到医护人员的成熟度,正激励和负激励要平衡使用。只罚不奖则容易使员工产生抗拒心理,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奖不罚则容易使员工产生懈怠情绪,认为不思进取无非少得奖励。此外,设计激励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员工个体实际需求特征。激励内容要符合员工的真正需求,处罚力度也要考虑员工的承受能力。

3、要科学选用绩效管理手段

浅谈范文篇8

论文摘要:避税筹划作为税务筹划的一种主要手段,避税的弹性和空间比较大,合理地规避税赋,能够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且又不违反税法。本文从避税筹划的概念、特征、常见技术手段以及案例分析来浅析避税筹划。

税务筹划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税务筹划仍然是皇冠上的明珠。”税务筹划是纳税人依据所涉及的税境和现行税法,遵循税收国际惯例,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根据税法中的“允许”、“不允许”以及“非不允许”的项目和内容等,对企业的涉税事项进行旨在减轻税负、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与安排。税务筹划具有必然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税务筹划呈越来越专业化的特点。税务筹划应该在合法或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既不能越雷池一步,也不能刻舟求剑;还不能为筹划而筹划,要服从、服务于企业的财务目标。在企业税务筹划实务中,避税筹划作为税务筹划的一种主要手段,避税的弹性和空间比较大,合理地规避税赋,能够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且又不违反税法,企业肯定乐意为之。

避税筹划一般是与税法的立法意识相悖的,它是利用税法的不足进行反制约、反控制的行为,但并不影响或削弱税法的法律地位。避税筹划实质上就是纳税人在履行应尽法律义务的前提下,运用税法赋予的权利保护既得利益的手段。避税筹划并没有、也不会、也不能“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避税筹划不是对法定义务的抵制和对抗,而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即纳税人有权依据法律“非不允许”进行选择和决策。对此,在一些著名的判例和判决中,早就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回答。例如,美国著名的汉德法官曾指出:人们通过安排自己的活动来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是无可厚非的。无论他是富翁还是穷人,都可以这样做,并且这完全是正当的。任何人都无须超过法律的规定来承担税负。税收不是靠自愿捐献,而是靠强制课征,不能以道德的名义来要求税收。人们可以为了规避或减轻税负,对自己的活动事先做出安排,以实现依法降低或免除税负的目标。退一步说,即使不承认避税是合法的、是受法律保护的经济行为,但它肯定应是不违法、不能受到法律制裁的经济行为。

避税筹划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不断完善,将逐渐演变成一种高智商的经济技巧和经营艺术。如何运筹好避税筹划,成功地进行税务筹划,必须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税务筹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根据我们的理解,避税筹划应是纳税人在熟知相关税境的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在不直接触犯税法的前提下,利用税法等有关法律的差异、疏漏、模糊之处,通过对经营活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等涉税事项的精心安排,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的行为。在了解了避税涵义的前提下,我们也要严格区分避税筹划与偷税、欠税、抗税、骗税的法律界限,即正确界定合法、不违法与违法的界限。(图1)

从这图1中我们可以严格区分避税筹划与偷税、欠税、抗税、骗税的法律界限,即正确界定合法、不违法与违法的界限。所以说,避税筹划是纳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即纳税人有权依据法律“非不允许”进行选择和决策。我们常常看见有些逃避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受到了政府的严厉制裁,损失惨重,而有着合理的避税筹划的人则坦然、轻松地面对政府的各项税务稽查,顺利过关,不受任何损失或惩罚。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些聪明的纳税人常常能够卓有成效地利用税法本身的漏洞和缺陷,顺利而又轻松地实现了规避或减轻纳税负担而又未触犯法律。针对企业避税筹划所安排的经济行为必须合乎税法条文和立法意图或者不违反税法,而依法纳税更是企业纳税意识增强的应有之意。综观对避税筹划的各种观点,相对比较一致地认为避税具有以下特征:(1)避税是合法的或者是不违法的,这是与非法偷税的根本区别;(2)避税的目的是通过避免缴税、少缴税和推迟缴税,使税收负担最小化;(3)避税的手段是利用税法的不完善之处或漏洞,有的是歪曲、滥用法律的有关规定,而且这些手段一般都经过精心计划和安排;(4)避税技术的应用一般应在应纳税事实发生之前。这就使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对避税筹划十分重视,不断提升避税筹划技术。避税筹划技术是纳税人在现行税法的框架下,为降低税负而采用的某些手段和技巧。主要是从缩小税基、降低税率两方面筹划,常见的技术有:

1、价格转让法。价格转让法亦称转让价格法、转让定价法。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经济利益联系的经济实体为共同获取更多利润和更多地满足经济利益的需要,以内部价格进行的销售(转让)活动,这是避税实践中最基本的方法。

2、成本(费用)调整法。成本(费用)调整法,是通过对成本(费用)的合理调整或分配(摊销),抵消收益、减少利润,以达到规避纳税义务的避税方法。

3、融资(筹资)法。融资法,即利用融资技术使企业达到最大获利水平和使税负最轻的方法。

4、租赁法。租赁可以获得双重好处,也是一种减轻税负的行为。

5、低税区避税法。低税区避税法是最常见的避税方法。低税区包括税率较低、税收优惠政策多、税负较轻的国家和地区。

税制具有复杂性,这就意味着纳税义务不能自动履行。纳税人必须及时、正确、全面地掌握所涉税境的税法,将税务筹划置于理财学的框架内,尽可能避免纳税风险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机会成本发生,努力实现涉税零风险。避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实施某项税务筹划使税收负担最小化与其税后利润最大化呈正相关时,税收负担最小化就是税务筹划的最高目标。通过合理的避税筹划,能够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税收利益。

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既少交税,又不违法,企业合理避税可以设计。有一家2009年3月成立的10个人的管理咨询公司,如果预计年度销售额为1,000万元,作为这家公司的财务经理,你能使公司一分钱的税不交,又不违反税法吗?在10月15日举行的首届中国财务经理年会上,税务专家、中国税收策划网CEO李记有先生给来自全国的财务经理出了一道难题。他表示只要精通税法,善于筹划,这完全可以做得到。这么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如果年度销售额为1,000万元,按照正常情况应该交纳营业税、所得税80万~100万元左右。很多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不一定了解财务政策,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让财务经理或人员去报税、办手续等,大部分财务经理可能就按照税法把这个税给交了。但这位财务经理如果进行一番策划,可能这80万元的税就不用交了。

如果仔细研究税法,至少有两个新的税收政策可以使这家公司免交80万元的税款。一是2009年国家规定:“新办的服务型企业,安排失业、下岗人员达到30%的,可以免三年营业税和所得税。”这个政策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非常实用。有些公司领导可能会说:“我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干什么?”其实,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障碍。像这家管理咨询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政策,安排两个下岗女工干食堂,再安排一个失业或下岗的给领导开车,这样80万元的税就不用交了,省下的钱能买好几辆高级轿车。但许多财务人员对这样的税务政策可能看了一百遍了,但谁也没去使用。另外,还有一个文件可以使用。2004年新的税务政策规定:“兴办的私营企业安排退役士官达到30%比例的,可以免三年营业税和所得税。”这家公司完全可以招个退役的男兵开车,招两个女兵做秘书和话务员,他们并不是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影响并不大。一年免80万元,三年就是200多万元。很多企业的老总们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在现有中国没有筹划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关注的是谁和税务部门的关系好,考虑更多的是出事的时候,如何“灭火”,而不是提前安排“防火材料”,还没有筹划的概念在里头。

有人说,现在是野蛮者抗税,愚昧者偷税,糊涂者漏税,智慧者进行税务筹划。税务筹划是明智之举、文明之举、进步之举。与此同时,政府也不得不将其注意力集中到完善、健全税制、加强征税筹划上。这种对税法的避与堵,大大加快了税收法制建设,使税制不断健全、不断完善,税务人员的执法素质不断提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避税筹划是一种高超的智力竞赛、有益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

参考文献:

[1]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浅谈范文篇9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干预;孕妇;分娩

产妇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其往往产生焦虑、害怕等情绪,一旦无法获得有效的改善,不利于分娩的进行[1]。优质护理干预可以为产妇开展全面综合的护理服务,改善产妇焦急、害怕等情绪,减轻疼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抽选60例产妇进行探讨,选择优质护理,获得了良好效果,整理归纳包括。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医院2017年1月至10月妇产科接收的120例孕妇进行分析,平均分组。实验组年龄20-45岁;参考组年龄22-45岁。经过分析两组的基本信息,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1.2护理方法。参考组开展基础护理措施;实验组进行优质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2.1环境干预。产妇住院后,创建清洁卫生,优质的病室环境。护士每日按时对被褥消毒,保证其清洁。病房里有必备物品陈例:暖水壶等。随时观察产妇的情况,同时为产妇及家人讲解医院的环境,使其消除陌生感,创建温馨舒适的治疗氛围。1.2.2心理干预。产妇住院过程中,护士须对其开展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引导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对其相关检查,给予全面科学的监管与防护。此外,护士还需为产妇与家人介绍有关疾病知识与治疗方法、手术效果等,让其做好心理准备。术前,护士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改善焦虑害怕心理,使其确保放松平稳的心态进行手术。术后,护士应该备好供氧治疗仪,必要时,方便产妇及时吸氧。切口必须及时的消毒,避免感染。此外,严格监测产妇的生命征,随时掌握其身体情况。1.2.3饮食搭配。根据产妇的身体状态以及饮食爱好,制定健康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其补充足够的营养需求。告知产妇不许挑食偏食,防止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且告知选择合适的体位,建议产妇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其身体康复,有效避免伤口黏连,确保切口的干燥卫生,增强舒适度。病室勤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流通,为其提供优质的治疗环境,改善睡眠质量[2],有利于促进身体的康复。1.2.4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为产妇加强健康知识宣教,让其全面认识到病因、治疗措施以及预后等,此外,告知其有关治疗的禁忌事项,护士能够随时全面了解产妇的临床症状,及时给予科学的治疗。1.3疗效判定。分析所有产妇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并发症等情况。总100分。1.4数据分析。选择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达,采用c2检验。(P<0.05)为准,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对比价值。

2结果

经过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症以及护理工作质量等情况,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妇产科皆为女性患者,疾病对于身心的损害较为严重,所以,加强护理干预,非常关键[3]。该报告中,参考组选择基础护理方法;实验组选择优质护理方法,经过分析,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并发症等情况,实验组远远强于参考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充分的说明了优质护理促进提高护理满意度,并且减少了不良护理时间改善预后,对产妇具有显著的使用价值。优质护理模式属于一种以患者为出发点,加强基本护理,认真执行护理责任制,不断丰富护理工作的内涵,进而有效增强护理工作质量[4]。属于一种现代新型的护理方式之一,具有显著的临床成效。其宗旨即为满足患者需要,确保其生命安全,增强舒适度,维持稳定的心理情绪,获得患者及家人的理解,进而加快身体康复。其包括以下优点:①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②进行心理干预,给予精神支持与安慰,确保其平稳乐观的心态,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改善预后,积极和患者交流,构建和谐的相处模式;③科学合理搭配饮食,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确保机体所需营养,提高抵抗力,改善预后;④开展功能训练,引导患者术后初期下床活动,促进身体恢复;⑤护士开展护理工作时,保护个人隐私,增强其信任感,构建和谐护患模式,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治疗依从性。综上所述,妇产科护理中选择优质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临床成效,改善护理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良护理事件、确保临床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玉萍.妇产科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5):218-219.

[2]符宇,甘芳.健康教育和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妇产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27(18):3095-3096.

[3]邓琼芳.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妇产科术后患者腹部切口恢复情况的影响效果[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31(4):608-610.

浅谈范文篇10

现在大部份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大多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的今天,国有企业要再背着沉重的社会包袱,再不进行机制转换、管理创新、再不讲成本、不注重经济效益,还是靠国家政策、吃大锅饭,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那面临着的结局就会严重亏损、企业倒闭、职工下岗。那么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呢?我想,应该走出企业改革的“怪圈”,不能流于形式,以市场为基准,扎扎实地改。

×一:改革不能流于形式

目前部份国有企业改革后,仅把原来的厂改为公司,而实际上就是一个单位挂出两个牌子,一套班子两种职能,权责不明、职能不清。这种改法是换汤不换药,是明改而暗不改,改革不能流于形式。

首先:加强舆论导向,为改制扫清思想障碍。应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召开座会等形式,向广大职工讲清楚企业为什么要改制?怎样改制?改制会给企业生存发展和职工个人带来什么变化,对职工会带来什么好处。通过宣传教

育,让职工人人知改制,懂改制,参与改制,拥护改制,做改制的促进派。同时,要组织职工学习《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明确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加强思想引导,以“变”促进。一是教育引导职工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让每个职工清楚认识到:“只有改革、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二是变终身制观念为竞争上岗观念,改变那种“进了企业门,就是国家人”的依赖思想;逐步形成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分配按生产要素多元化,充分发挥人的潜能,逐步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三是让职工真正懂得:“企业不改革就没有前途,企业就不能发展,市场经济无情,改革是残酷的”;四是变等、靠、要观念为积极进取观念,努力工作,多做贡献,支持改制,搞好改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让职工清楚认识到:“只有企业发展了,职工才有希望”。

最后:加强主人翁教育,摆正主人翁地位;要教育职工懂得:“不管企业怎么改革,工人始终在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占重要地位,工人才是企业的真正主人,要在职工中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照“三个创新”的原则,逐步建立以岗定责,以

责定薪,上岗靠竟争,收入凭贡献,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改革应股权结构多元化本着经济效益的增长

股权结构多元化,也即投资主体多元化、出资人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其实质就是企业产权的法人化、社会化。

一些全国著名的专家不约而同地宣称,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就是股权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公司制改革规范化的核心。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其核心就是产权结构多元化、责权有效性和法理的法人性,而三者之中,产权结构多元化又是前提;没有产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人所有权和法人所有权就不可能分离,就谈不上有限责任,也就谈不上产权明晰;没有产权结构多元化政企就不可能分开,公司内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就不可能形成,即使形式上建立起来也不可能有效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讲,股权多元化是公司制企业产权制度的核心,因而是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首先就要要求股权多元化。股权结构多元化,股权越分散,企业的隶属关系就越模糊,产权的社会特征也才越明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股分有限公司比有限责任公司更具有现代公司制的特点。其次是股权配置优化。就国企公司制改革而言,关键就是改变企业财产所有结构单一状况,改变国有股比重过高的状况,我倾向于主张,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要尽可能减少国有股所占比重,国有股比重少一些,政

企分开才有可能法人治理的有效性才会更高,企业改革就是将企业生产需要的资源进行重组,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产品优势,借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创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的陈旧的管理模式,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使国家控股的公司依托优良资产各主导产品的优势,增加经济效益。能否增加经济效益是关键,改制后的公司没有经济效益的增长,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是失败。

三:找准市场,以成本为导向,适应市场的发展

邯钢之所以由过去的一个一般地方中型钢铁厂,跃居全国特大型钢铁企业的行业列,充分说明了国有企业只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找准市场,模拟市场,进行成本核算,深挖企业内部潜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就是说对于改革的公司,要凭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主导产品,借市场来做优做强做大,改革后的企业,要找准市场,以成本为导向,不断管理创新,适应市场的发展,不然终会被市场淘汰。

四:加强现代标准化管理,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点突出量化考核

首先,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结合历史最好水平,科学、合理、可行地完善标准管理体系,做到工作标准定量化,业绩考核指标化,员工行为规范化,经营程序制度化,监督考评日常化,尽量减少定性考核,重点突出量化考核。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其经营业绩和工作效益都处在量化考核与监督之中。另外,企业在注

重资本金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体现人本管理,发挥人力资源效益,不断创新企业品牌和形象,并通过企业文化的感染,使企业变成知识型、学习型、创新型企业。

其次,确立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基础上给员工一个充分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舞台,并通过按劳报酬和贡献,决定待遇的提升,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真正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淘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任人唯亲,庸者不让位,分配不合理的用人缺陷,扼制人才合理流动。

最后,工作目标层层分解,粗分到经营管理者,细分到岗位责任人,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担挑。根据历史水平,结合市场情况,对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粗分到经营者,细分到岗位责任,形成企业全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完成目标。对超额完成指标的按比例计入其个人报酬,连续报告期内完不成经营目标的调离岗位或下岗,这就要求经营管理者制定出的经营目标先进、合理、科学、可行,并要求对目标管理者与责任人对目标的实现按比例承担责任,以确保企业总体目标顺利完成。

五: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管理的力度,实施全方位、多时控的监督体系,进行阳光操作

一个企业的好坏,关键看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高低,企业管理者素

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员工队伍的水平。正如海尔老总张瑞敏说的,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好的员工队伍是好的干部带出来的,高质量的产品是高素质的人干出来的。因此,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高低,所作出的企业决策,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管理者素质高,阳光操作,通过民主方法所作出的科学决策,无疑增加员工队伍的凝聚力,企业也就能在市场的风雨中搏击自如,久战不败;假如企业管理者素质低,奉行个人淫威,任人为亲,图谋私利,那么企业最终会被毁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