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时间:2023-11-21 17:53:57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漫画教学 发散性思维 训练方法

就漫画教学而言,发散思维,即发散性思维,是指在漫画的构思过程中,根据已有的信息,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向外辐射(又称辐射思维),最大限度拓展联想思路,从众多的角度中,确定一种思维的切入点,再形成整幅漫画构思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漫画深受学生欢迎,但真正会画漫画的不多。由此,我就琢磨着“怎样让我的学生能画出漫画来”、“他们需要画什么、怎么画”。

一、漫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1.美术老师对漫画教学本质理解的错位。

漫画归属于美术学习活动范畴,大致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漫画活动的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依《美术课程标准》而言:漫画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力表达的过程。美术老师过于关注对学生进行漫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导致漫画教学进入模式化,本质上是对漫画教学的错位理解,也就是对儿童的健康身心,以及富有创造力天性的摧残。

2.美术教师自身漫画能力的局限

如果美术教师自己无法理解漫画之道,缺少丰富的漫画经验,不懂得漫画的规律,在教学中一味儿走着单一的“欣赏+参考”路线,怎会领悟什么是自由抒发,表达个性和创意?也就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又怎么能做好学生漫画创造性表达的引领者呢?

二、漫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模式

1.几何图形联想

几何图形的思维训练是对基本形特征的记忆和表达,如教师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然后学生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经验来表达“像什么”,又或者在几何图形上进行添加使之超越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重新组合。

以简单的圆形为例(图1),学生沿着“像什么”去展开联想,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像皮球、像太阳、像月饼、像闹钟、像纽扣、像乒乓球……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出一连串来。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答案都是物体自身就具备了“圆”的特征,不同的是形态上的差异,平面或是球体。凡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学生一般只会表达“看什么”就“是什么”,至于“怎么看”往往会被忽视。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观察的角度去“这样看”、“那样看”,从而发现了一些局部具备“圆”的特征的物体,诸如锅、碗、杯、碟、瓶、桶等,又或者螺丝、铅笔、手指等,以及经过外力作用的瓜果蔬菜等物品的横截面。当学生的思维已有一定发散时,趁热打铁、层层递进引导他们进行更加宽泛的联想。

2.素材联想

素材联想是由某一人物、动物或其他物品而想起有关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通过思路的连接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事项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新的成果。

在三年级的漫画课堂上,笔者出示一张袋鼠的图片(图2),让大家说说“袋鼠妈妈有什么用处?”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起初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的问题,我便提示可以进行局部联想。马上有学生想到了袋鼠妈妈可以带着小袋鼠一起散步,一起跳跃,我便追问“为什么要一起?”,“因为袋鼠妈妈用口袋装着它”;有的学生想到了袋鼠妈妈可以参加跳远比赛,因为它有着两条强壮的后腿;有的学生说袋鼠的尾巴可以在跳跃过程中把握平衡,我都表扬了他们的明锐观察力。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却很有意思,他说“小袋鼠长大后不需要袋鼠妈妈的袋子了,就可以用来装东西了”。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育儿袋和和普通拎袋联系在一起了。随后学生便举一反三,分别以育儿袋、腿和尾巴为思维发散的中心联想到了浴缸、鱼缸、花盆、牛奶杯、升降机、秋千架、滑滑梯、绳子(拔河用绳)、扫把等。

3.命题联想

命题联想是创作者根据一个既定的题目或主题完成漫画创作的一种联想方法。命题通常只规定作品的内容范围,而不限制作品的形式和情节处理。因此,一个命题可以产生多种样式的作品形式。

小学生画命题漫画是“由外而内”,他们对事情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要表达的东西,只是为了交差。不像画家画漫画都会表达、抒发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或情感,即“由外而内”。美术老师就得投其所好地安排命题漫画的内容,让学生感觉一种亲近。在一节“一个爱唱歌的人”的三年级漫画课上,笔者从“看图说画”的游戏引导学生解读图3导入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我们来做个“看图说画”的游戏吧!

学生:……

教师:那你平时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吗?

学生:画完画,我的脸上都是五颜六色的油画棒。

学生:我给纸杯装饰,一不小心把水彩笔画在指甲上了,后来我还把其他的指甲也装饰了。

学生:陶泥课上,我会把自己弄得满身脏兮兮的。

教师:太有意思了!那你们觉得“一个刚上完音乐课的人”又有些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回教室的路上,我还在唱刚学的那首歌呢!总是忘不了。

教师:一路上都留下你的歌声。那路上的同学听了会做出什么反应吗?

学生:有时,他们会跟我们一起唱,因为他们以前也学过吧。

教师:是呀,你从嘴巴里唱了出来,人家从耳朵里听了进去,又从他的嘴巴里唱了出来。这就是一张有趣的漫画了。

(请一位画的好的学生画下来。学生会发现除了嘴巴张得很大,其他没什么特别的。)

教师:声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我们一般不会画。但声音有很多种,就如音乐(没等我说完)

学生:可以画音符。

教师:你真聪明。(我立马添画上音符,学生恍然大悟。)

学生:我想到了一幅漫画:我在写作文,窗口传来美妙的歌声,结果我笔下写出来的正是这首歌。

教师:你的构思更好,因为你用上了漫画的“夸张”手法,你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声音和铅笔产生了必要的联系。

之后学生有进行了诸如“爱唱催眠曲”、“歌声很美妙或很刺耳”、“声音很响”等的发散性联想,他们举一反三,想到了好多的点子:清洁工人正在清扫一个爱唱歌的人留下的一路音符,;一个爱唱催眠曲的小姑娘把太阳下的一朵小花催眠了;一个唱歌唱得很投入的男孩被音符带上了天空(图4):一个爱唱歌的人为一群盲童铺下了一条光明大道……

4.续尾联想

不走寻常路线的漫画看点就在于“幽默”,且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四格以内的漫画短小精悍,风趣幽默,正迎合了我们小朋友的口味,也很适合喜欢漫画的初学者,从续画结尾开始,锻炼想象力,有助于寻求多个“正确答案”。本文图5就非常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续画联想。笔者在隐去了第四格画面后通过故事导读,请学生在画面中找出几个重要信息: 男孩(人物)、绳子(相似)、绕绳子(事情),确定事情因―根绳子而引起,继而从“绳子”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根“什么绳子”、“来自哪里”、“有什么用处”等一系列发散性问题展开充分联想。有的关注它的材料,有的关注它的用途、有的关注他的形态,一根根五花八门的“绳子”(图6)创造了一个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在应试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一般方法:

1)材料发散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图7)。例如:一根线条可以联想到的东西有很多,电线、风筝线、铁丝、铁链、绑发带、水管、铅笔……

2)形态发散法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例如:线条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又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折线、斜线、粗线、细线、虚线等;曲线又包括自由曲线、几何曲线、弧线、封闭线等;线条还可以分为粗线和细线,长线和短线,出于形态的差异,联想到的物品自然也就天差地别了。如上图,外圆环是一组从线条的直线形态进行发散联想而得到的事物,内圆环则是从曲线形态发散联想得到的不同事物。。

3)功能发散法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例如:一根线条的用途可以“辐射”出:做针织品、对物体进行捆扎或悬挂、测量长、宽、高,切开剥了壳的鸡蛋、搓脸等,又如袋鼠的尾巴、育儿袋也能发挥独特的功用。

4)组合发散法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在功能发散和组合发散的整合下,袋鼠的育儿袋不仅发挥了“装”的功能,还与浴缸、花盆、杯子等新事物产生了直接的联系,参见(图2)。

5)方法发散法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6)因果发散法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2.特殊方法:

1)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头脑风暴”,即若干人在一起商量,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困难问题的集会。民间认为诸葛亮是聪明人的典型,所以取做比喻。

2)假设推测法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漫画正需要这些或许能成为合理的构想。

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虽然众多,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互相穿插,互相作用,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优化漫画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运用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平时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

参考文献:

[1]程红兵 《发散思维创新、收敛思维创新与作文》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0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2

一、通过一题多解、变式引申的方式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不断得到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三、转化思想,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四、转换思维角度,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发散思维;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74-01

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传授学生知识,还应该准确抓住教学时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才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发散性思维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下面,论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策略。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情绪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有效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老师可以出5+5+5+5+4之类的题目,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自主思考能否将其改成乘法的形式。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思考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采取有效的训练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采取一题多解形式,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条件

为帮助学生解决思维狭窄的问题,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一题多解的形式,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注重计算的结果,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合理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探究多种解题方法。例如:小李和小刚为同班同学,他们对收集邮票非常感兴趣,一共收集了176张邮票。其中,小李比小刚多12张,请问小李和小刚每个人各有多少张邮票?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采用的解法一:176-12=164(张)。小刚:164÷2=82(张)。小李:82+12=94(张)。其解法二:小明:(176+12)÷2=94(张)。小红:(176-12)÷2=82(张)。在这道题的解答过程中,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找出关键已知条件的重要性,然后再根据已知条件理清解题思路,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因此,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改变习惯的思维定向,训练思维的求异性,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空间

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改变习惯的思维定向,尽量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求异性的目的。其中,在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便可以让学生灵活掌握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以及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在实际运算过程中,当每个加数相同时,便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乘法的原则将其转化成为乘法算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加减、乘除之间所保持的内在关系。例如:针对195减去多少个13等于0,老师便可以要求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灵活转变思维,将减法算式转移到除法算式运算中。所以,学生也可以将这道题看作195总共包含有多少个13。通过这样的转换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变片面看待数学问题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数学的减法运算和除法运算的相关知识点,从而达到学生求异性思维训练的目的,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转化数学思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联想性,为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深度

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具体性表现就是联想,由此及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训练学生思维的联想性,能够帮助学生的思维横向竖向的发展,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便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多种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转化思想,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特别是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灵活的转换能力,将问题逐渐由复杂变得简单,从而有效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深度。例如:在解答有些问题的过程中,单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是归一问题,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却发现该问题的解答思路与归总问题解答思路相似,这时学生便可以采用归总问题解答方式来解答该题。这样,学生通过转化数学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系统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采取一题多解形式,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改变习惯的思维定向,训练思维的求异性;转化数学思想,训练学生思维的联想性。通过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合理拓展数学知识面,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仲文.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82-01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使学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思考周密,认识深刻,具有独创性目的。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文贵有新意,立意的优劣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写文章,要求立意鲜明、深刻、新颖。立意新颖,就是要变换立意角度,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其方式就是演绎推理,发现特点,对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不善于求异,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驾驭多姿多彩的世界。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从模仿入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根据教材的编写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在让学生阅读了例文后,不放再原文给题目加上一些条件限制,内容就能更明显更具体地显现出来,这样就能较好地把握要写的内容。比如,《园丁》可变为“城市的美容师――园丁”“辛勤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老师”“园丁颂――记我的教师二三事”。又如,“春天”可变成“艺术的春天”“科学的春天”“春天――播种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春天”等。这样,主题更明确,不致因宽泛而无从下手。

比如让学生阅读了郭风的散文《桥》以后,指导他们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如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在指导学生模仿“灯”的构思时,不妨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这样几个步骤,如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时。“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校园内的,商店门口的,门卫室窗口的等种种黑板报,于是就会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这样,对训练学生写作时的发散思维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从审题立意入手,开阔写作思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我们在审题立意时,由于思维的程式化和定势化常常会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有一些妨碍。如:看到蜜蜂就立意勤劳,看到蜡烛就立意无私奉献,看到仙人掌就立意生命力顽强……在这样的定势里,学生的发散思维基本上被抑制了,他们的作文会出现大量相同的主题立意,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与程式化相反的,则是立意的多彩化。学生的思维是有可塑性的,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立意时应训练他们多找立足点、发散点。各角度的特点和可能性都予以考虑,以产生独特或新颖的立意,创造性也许从此起步。如:蛇会咬人吃青蛙,是害虫,但它能抓老鼠,保护庄稼,又是人类的朋友;垂柳婀娜多姿,给人以美,但它却很难成为栋梁……这样,引导学生走出定势,多思多悟,发散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训练。

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寓发散思维于授课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会随之逐步提高。因此,在整个初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的训练在中,应该尽量避免出现思维的程式化,应提倡多样化。

三、注重方法,按部就班进行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5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学生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一、在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1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1个角度分析1下!”的求异思考。

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二、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 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三、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6

【关 键 词】 求异思维;数学;教学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训练求异思维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低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他们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该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拓宽思路,培养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思考角度,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将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成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发展求异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增长知识,培养其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展开想象,激发求异思维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的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北京教育学院. 李荫轩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M].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6.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创新

社会在发展,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散思维作为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培养关系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小学数学教师在以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样式和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训练。

一、引导学生多方面联想激发发散思维

想象力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它是学生思维转换成都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验证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联系具体的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联系”,以此引发学生类似的或者对比性的联想,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学“梯形”这一概念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当上底为零时,梯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当上下底相等时梯形的形状发生什么样的转变”、“当上底边与下底边相等且四边相互垂直时,梯形会转化为什么图形”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对其他相关图形的联想,由梯形的面积演算引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演算。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逐渐流畅,学会举一反三,对类似的问题触类旁通。

二、设计多样性的习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学生思维的训练不仅包括老师的教学,运用习题进行训练也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练习题的设计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思维训练的成功与否。习题的设计应该多样化,因此习题设计应该以训练学生思维逻辑和发散性的目的出发,采取多样式的设计方案。比如说可以设计缺少问题或者一个条件的习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补充条件,使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发现数学学习中的联系,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再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层面,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激发学生学生数学的积极性。笔者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把下面应用题补充完整,并解答看谁补充得多:

小胖今年9岁,胖爸爸今年36岁,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问题(1)小胖是在胖爸爸多少岁时出生的(2)胖爸爸的岁数是小胖的几倍(3)父子俩的岁数加起来一共多少(4)小胖的年岁是胖爸爸的几分之几(5)小胖多少岁时正好是胖爸爸岁数的一半(6)胖爸爸多少岁时是小胖的两倍”

通过这道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分清倍数、百分数、以及怎么利用列简易方程求解。消除学生在分析问题时的片面性,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扩散,同时还可以衍生新的知识层面,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顺理成章的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索中,长期坚持这样的学习以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变得更加流畅,看问题的角度也随之多元化。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多渠道的解决问题也是发散思维的另一个特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的下载性表现在只知道用固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旦问题有了一点点变动,学生就立刻手足无措。针对学生这一思维弊病,笔者采取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广阔性,用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宽解题思路。

例如:将十个杯子装满水,这是个杯子的容让分别是1升到10升。小明要取9升水,那么,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让他得到想要的水的容量?老师可以给学生做出一些简要的分析,首先拿1升水,再从其他杯子里拿剩下的需要的容量的水,有几种拿法,以此类推,学生就会得出很多种答案,也可以做这样的引导:先把1升杯子中的水倒掉,然后用装满10升水的杯子中的水倒满1升水的杯子,10升容量杯子里剩的就是小明需要的了。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结果,过程更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可以从生活中抽出一些问题件里程数学模型,进而有层次、有坡度,的进行训练。题型要新颖多变,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其思维能力,不断地摸索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敢于打破常规,大胆的想象,最终形成多元化的解题思路。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掌握更好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质的提升,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在思维上开阔另一片天地,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曾昌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中职;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发散思维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心理学指出:发散思维能力是人的素质和创造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多方面探析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激发学生培养发散思维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因此,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兴趣,必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的动力。

例如,在讲授轴类工件的装夹时,教师先拿出三爪自定心卡盘和四爪单动卡盘,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并思考它们的原理,激发起学生的发散思维兴趣;此时,有的学生会说出两者结构上的不同,有的学生会提出这两个卡盘是如何使用的。教师可借此机会介入新的知识,讲解两个卡盘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并请学生上台与教师共同演示如何使用这两个卡盘,在消除学生疑惑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演示完毕后,教师顺势提出:如果夹紧较细长的工件时,能直接使用这些卡盘夹紧工件吗?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在兴趣动力的驱动下,多角度思考可能会出现的结果;一些学生说可以直接使用卡盘夹紧,一些学生说不能,直接夹紧会导致工件断裂等。这样,在教师的提问和诱导下,学生积极开展发散思维,从多角度进行探索。

二、创设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与智力相比,创造力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更大,而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改变原有僵化的评定标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注意营造出民主、和谐而让人心灵舒展、情意共鸣,信息传递与反馈畅通,思维活跃、创新精神涌动的和谐环境。课堂上提倡敢说、敢想、敢疑的习惯,提倡实验、猜想、合情推理、讨论分析、议疑答疑的交流方式,真正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是一种交往、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与共建。

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多用启发式、发现式、类比法和集体讨论法进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那些过分强调顺从和循规蹈矩,过分看重分数的教学环境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教师提出的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按自己的思维方式给出多种多样的答案。此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提出的答案,与学生一起分析每一个答案,不能对一些认为是异常、怪异,或与教材结论不一致的答案或想法置之不理,否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训小组,把加工工艺图发到每个小组中,让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加工方案,写出加工工艺路线。此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会被激发,并想出很多加工方案。最后,教师将各组加工工艺卡拿出来,全班一起评选最优加工方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能有效地发挥互助学习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写出的所有加工工艺路线,不管与教材是否一致,都要与学生一起对工艺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进行发散思维的习惯。

三、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

发散思维是沿着多方向、多角度、多侧面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就必须使学生能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创见;而要有创见首先要能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就是说,要有创造性思维,不会质疑是不行的。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能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反思,学生在质疑和教师不断引疑解疑的互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质疑在于教师的成功引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现象不单能引导学生质凝而且能激发求知欲。例如,在讲授车刀的材料时,教师提出:为什么高速钢车刀不宜高速车削?在讲授用转动小滑板法车削外圆锥面时,当演示加工完成后,教师提出:为什么转动小滑板就能车削出圆锥面?在讲授车削三角外螺纹时,当演示车削完成后,提出:为什么高速车削三角外螺纹时,只能采用直进法,而不能采用左右切削法?

四、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心理学认为:教材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同性质的学习材料为各种类型思维的发展创造了不同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内容和学习的课题去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教育心理学指出:发散思维的训练应当有意识地从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入手,给学生提供开展发散思维的机会,养成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例如:在讲授圆锥工件的质量分析时,提出:如果圆锥的锥度不正确,请同学们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列出来。在讲授工件表面修饰时,提出:如果滚花时产生乱纹,请同学们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列出来。在车削三角外螺纹的实操时,如果有学生加工出来的工件螺距不正确,首先要求学生把造成螺距不正确的原因全部列出来,然后指导学生做出预防措施。

五、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在学习《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实训项目比较多,在实操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发展创造力。例如,在车削轴类工件、用麻花钻钻孔、车削外圆锥面、车削多线螺纹等实操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思维制定工艺路线,选择合理的车削用量等,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六、训练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认为,应对学生进行摆脱习惯性思维的训练,这类训练的意义在于促使人们探索事物的存在、运动、发展和联系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摆脱思维的单一性、僵硬性和习惯性,以免陷入某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框架,使思维具有多端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因此,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训练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讲授车削偏心工件时,要求学生不能在四爪单动卡盘上加工,要用垫片在三爪自定心卡盘上保证偏心距。这样的类似训练,能使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力。

七、合理运用鼓励与表扬

教育心理学认为:表扬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强化学生适当的行为,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期望行为提供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评价具有积极的作用,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对学生的赞扬、表扬、奖励一般比责备、批评、惩罚更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在《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教学中如发现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在实训中发现学生制作的产品有创新思维成份,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四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9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发散性思维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开发;智力

智力活动的生理机制来自人的大脑功能,思维是人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因此,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必须以语言材料为基础,思维的结果也必须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外语教学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总是处于打开知识之窗的先导地位。上课的过程就是以教师的思维来启迪、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堂好课,一方面体现出教师本身的智能素质、知识沉淀和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灵活、敏捷、独特、深度以及逻辑性、批判性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思维活动的驾驭本领。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学知识与会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在一定意义上讲,比获取知识本身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一、运用发散思维开展句型教学

发散思维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环节,它的突出特点是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观察、思考、想象。它可以从一个信息源得出多种看法,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多种看法和途径,具有不落窠臼、独特、新颖的特点。

例如上课时,教师拿出一幅事先画好的画:一个小女孩在哭。教师问学生:What’s this? Who is it? What is she doing?然后让学生分组议论:Why is she crying? 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转向发散思维,有的回答:She maybe lose her way. 有的回答:She perhaps has little money to go to school. 然后再问学生:What can you do for her? 学生回答:I can help her to find her way if she lost her way. I can give her my money if she had little money to go to school. I can help her with her lessons if she was beaten because of failing her exam. 学生用已学过的时态,词汇和句型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去改变思维方式。

这种发散思维训练的效果表明:它是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有效做法。教师从发散思维训练中及时得到了反馈信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及时肯定和强化。

二、通过联想训练增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暴风雨式的快速联想问答,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流畅性。这种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例如,上课时要求学生快速地用英语说出观察教室的所见、所想,尽可能地多提供些语言信息,学生提供了以下信息:This is our classroom. Thirty girls and thirty-five boys study in it. Everyday we clean it and keep it tidy. Mr. Wang is our English teacher. We all like him. We study hard. …给出的语言信息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节课学生精力高度集中而又异常活跃,而课堂精力集中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之一。这种急骤联想训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流畅性都能起到“催化”作用。

三、多方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还应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的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帮助学生学到一些思维的规则和方法,逐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给学生讲故事时,不讲出故事的结尾,留待学生自己续编完故事。在学生进行多向性思维训练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续编的故事结尾丰富多彩,内容非常有趣,创造性的多向思维在训练中已初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