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绘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8:04:24

当代绘画

当代绘画范文篇1

第一,某些艺术家的创作价值观发生改变。在“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中国美术具有工业文化追求消费的特点,有的画家告别了80年代的那种追求艺术永恒的创作精神,而转型为眼睛紧盯市场,力求通过市场效应来证实自己的价值。艺术家的创作抛掉了老一代艺术家走西北,爬黄土,进青藏,寻找文化之根,以肉体苦难换取精神升华的艺术创作过程和思想,在创作上有意回避重大题材,表现内容只求构图轻、浅、淡、简、软,以取媚社会大众,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艺术创作具有明显的市场价值观。

第二,以美术政治波普来突出自己的先锋姿态。近几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西风东渐”,美术界的新生代或实验派以东方式的智慧重组了“后”的话语。无论是“89现代艺术展”的“后现代性”挪用,还是上世纪90年代艺术家的群体分化,无论是由《祈世鉴》的高蹈还是“猪交配”的东西方文化冲突隐喻的粗陋,都表现出当代中国美术所遭遇到的全面精神困惑和存在的困境,以及画家渴望走出这种困境的悲壮性努力。尤其是90年代以后,中国的现代艺术更多地充满着政治式的绘画思维。它们消解传统的理想,嘲弄意识话语,挑战保守的秩序,有的画家采取一种政治波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将政治波普用来表现当下的生存状态、国人的精神状态和生命境遇。如某些画家的作品,画面多表现傻、大、呆、痴的愚农和城市群氓,充斥于画面的是一种愚笨憨蠢、无所事事、咧着嘴打着哈欠不知如何打发日子的人群。画家将那种“”语言的高歌猛进式的、80年代的高瞻远瞩式的反思彻底抛在一边,而是以面无表情去表现其盲目茫然的心态。

第三,追求大众化的审美表达。在当下消费社会中,长期以来处于主流文化中心的理想的、凝重的高雅文化似乎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而轻松的、娱乐的、休闲的通俗文化则风风火火地成为畅销和时髦。他们已经不再通过绘画来证明自己的追求和价值,甚至仅仅是为了追求感官享受和生活调味。在欣赏方式上,人们更多地也已从思考意义转向感受快乐。过去人们欣赏作品时总喜欢思考其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现在大多数人则往往只是为了感受开心快乐,满足于轻松和愉悦,人们常常选择能逗人开心的作品,作品让人看完就罢,不求回味和铭记。在欣赏目的上,过去人们认为,艺术欣赏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可以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充实人生、完善自我,而现在许多人接受艺术只当作一种生活休闲,或者为了消解疲劳、平衡心态;或者为了排遣寂寞、补偿失落;或者为了打发时光、调剂视阈、享乐人生;甚至为了享乐人生,有些人不惜代价去猎奇搜怪、去追逐新鲜刺激,于是严肃文艺被冷落了,快餐文化一片火爆。中国的现代艺术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也致力追求大众审美理想的表达。在画家笔下,伟人也有了一般平民所有的七情六欲,平民也能成为理想的超人和侠士。在艺术家群体中,女性艺术家也堂堂正正地走到了艺术大堂,对性的思考、生育的幻境以及女性更加敏锐地对社会角落人和物的思考都作为文化现象在画家笔下所表现。轻松自由的创作形态下,“泼皮艺术”“唯美艺术”“消费艺术”同时被不同的受众所接受。在这里,艺术家所具有的审美愿望和大众的审美理想皆得到实现。艺术家在揣摩受众审美理想的同时,不但获取了丰厚的经济利润,同时也满足了人生社会价值的理想实现。人们像在欣赏周星驰的电影一样,轻松地对待艺术和欣赏艺术。更有甚者,现代的“消费艺术家”能把肉皮、动物毛发、蚊虫脚、儿童喜爱的果冻等都作为观念符号运用到艺术作品创作当中。瞬时即逝的艺术形象再也没有传统艺术的永恒,就像果冻一边被吃又一边被大量的生产一样,艺术家大批量的生产着能够满足受众的短暂艺术,又在快速的艺术品消费中获得了金钱和荣誉。艺术家的社会价值理想也在这种文化的创造和消费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和实现。

第四,追求角色本位的艺术创作理想。在后现代语境下,中国现代艺术家力求使美术创作能满足欣赏者角色本位的审美理想,如刘晓东的《自古英雄出少年》《死水》;岳敏君的《表情》系列等都是这种艺术理想的体现。这种艺术不是要大众艺术向精英艺术看齐,也不是要退缩到反精英文化的层次上面,而是将所有可能成为它的欣赏者的人放在同一框架内去,各种身份的人都可在此中找到其能够认同的方面,欣赏者扮演的什么社会角色,那么它就同这一角色有着某一方面的同化的可能性。某种意义上它是对作为“人”的本性,即潜意识进行的沟通。这就如同一场重要而精彩的足球赛,拉拉队中可能有绅士淑女,也可能有流氓娼妓,但在为自己球队助威这一点上他们都处在同一营垒,并且在助威中产生心心相印的共同参与感。这已经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文化,它一方面使得虚缈的远离现实人生理想而只以艺术为美的家园、只以艺术为陶冶生活情趣的精英艺术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也使得意图创立不同于经典艺术的大众艺术找到了一个新的创作支点。这种艺术既包括了现实人生理想的内容,同时也具备了经典艺术那种代表人类艺术文化创造的胸襟。这种角色同位的艺术实际上表现的东西是“空框”,无非是如同每一个人走到镜子面前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像,它显得可以容纳很多人,其实待人走开后它里面是空无一人。而这一点若作形而上的终极追询,也许更近于艺术的实质。

的确,具有现代工业文化要求下的大众性和大众审美特性,促使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与“繁荣”,但它并没有真正切入到中国具体的问题和现实语境中去,这是中国后现代艺术实践的缺憾。因此,对中国的“后”现象审理是一项相当复杂而又难有定论的工作。我们既要认识到这是世界“文明冲突”或“文化渗透”的必然,又要冷静对待由后现代文化现象所引发的否定或质疑,这种思考或许更有利于我国当代艺术能真正走向前卫和繁荣,并沿着正确而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晓雷著.世纪末的文学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张荣翼.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当受众的理想幻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3]彭修银,杨爱新.后现代艺术思潮的中国变体及意义.社会科学家[J].1999年第1期.

当代绘画范文篇2

范景中先生对绘画性有如下注释:绘画性德文为malerisch,和线描(linear)相对,构成一对概念。贡布里希把它解释为lesslinear(很少用线描的)。帕诺夫斯基在《艺术史在美国的三十年》中说malerisch根据语境在英文中有七八种译法,其中相对linear而言,是指“非线描的”(non-linear)。这一术语出自沃尔夫林的理论,指在技法上不是靠轮廓或线条来捕捉对象,而是在描绘对象时用明暗色面来造型,并使所画的形象边缘处或互相融合,或融入背景。提香、鲁本斯、伦勃朗是“绘画性”的代表,反之,波蒂切利、米开朗基罗是线描性的代表。这种解释在20世纪初期“表现主义”绘画中就已经失效,尤其是德国的“桥社”,这些艺术家强调“解构”古典主义美的情结:流畅、完整、对称、和谐,转而为破碎感,强调艺术家自我的情绪宣泄、艺术创作的现场感。西方早期的表现主义艺术家看来,艺术的创作主题并非重要,而且这也是其颠覆的对象,艺术家与线条和色彩的对话才是艺术的本质,而这一切落实到画面就是艺术家构图的线条、挥洒颜料的色块得以保留,对绘画性的追求是第一性的,是一种纯粹的视觉体验。

而我所强调的“绘画性”,则超越了表现主义纯粹的视觉体验,是观念的情绪和画面质感的结合体,是艺术家心性和观念性的二元一体构成。这种绘画性不可学,超验于表现性,快意于“才情”和“灵感”。有些艺术家鄙视这种琐碎的个人情感,近十年中国的当代艺术界流行的就是放弃这种绘画性,画面被处理的非常冷静、机械、平整。他们刻意强调这种“放弃情绪”的美学价值,画面的主题观念是第一位的,这与近年来流行的美术学社会学转型有关。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过于宏大的目标,却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否能够取得胜利在这里谈没有任何意义,但当代艺术的确思考着有关人性和存在的所有问题。在这种集体情绪的感染下,不少有资源的艺术家着手筹划有社会学、人类学价值的艺术活动,试图诠释这个社会生存的种种问题。架上绘画显然缺乏这种参与的有效性,被放弃也是大势所趋。我理解这种情绪的源头,但是也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样看来,能够坚持狭小的架上空间创作的艺术家多少有些难能可贵。虽然架上绘画没有宏大叙事的优势,但表现一个艺术家自我的小体验恰到好处。我也一直认为过分追求观念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危险,但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缺乏某种更深层面的观念而倾向于平铺的美的叙事,那么更没有价值。

架上绘画,艺术家绷紧画布、打底,然后用刷子在画布上倾泻情绪和权力。刷子带出来的笔触,其中有线条、色块和色域之分,这些笔触抑或被称作肌理的痕迹记录了艺术家工作的情绪和状态,与中国的书法意志趋同。凡高的绘画最早确定了一种“笔迹”特征,他的情绪在那些旋转的线条中闪现、跳跃。其实,艺术家的精神映像、情绪,以至于观念,都可以通过绘画性进行四位一体的呈现。譬如赵峥嵘的《暗夜》系列,用颜料“泼”出了夜色,殉难和拯救的宗教感形成我的第一印象,有“太虚之气”;在画布上挣扎的颜料试图摆脱寒冷的困境,这也是赵峥嵘个人精神实体的再现,其作品呈现出的绘画性仅仅作为“自洽”的形式,在灰暗、狰狞和寒冷之中倾注的感情写照了艺术家的思想情绪。黄勇亦偏爱暗夜的混沌状态,也更追求画面的肌理效果,一群游离于黑暗之地的灵魂尚未寻觅到栖息之所,我并不是很清楚那条似血迹的线暗示着什么,难道是脐带?斑驳的光影使他们馅于迷失,行列中免不了相遇和拥挤,但灵魂与灵魂之间没有相互依存,只有孤独和漠然;这一定是没有得到超度的亡灵,即使摆脱了沉重的肉身也无济于事。赵峥嵘隐喻内心的愿景,而黄勇直观着经验与超验的对话。这两个艺术家都有梦魇,而写性的绘画赋予观念更纯粹的感动。

没有艺术家和批评家会大胆判断影像会替代绘画,就是因为绘画性使观众能够直观艺术作品中“人”的存在,面对机械、信息科技的发展,人类生存的痕迹感趋于消失。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景象,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追求快捷和方便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这种冰冷的触觉。而制作架上绘画的艺术家一定面对和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也可以这么说,追求绘画性是所有艺术家坚持它的理由。赵峥嵘和黄勇将光作为暗夜中的“神示”,而罗奇却将光化作永恒之眼,在一种温柔的叙事中阐发心静若止水的幻化。观看罗奇的绘画很有意思,仅仅是用笔的触感就足以让你迷恋不已,这是现实所永远无法触及的美感——透明,有“空灵之气”。罗奇是一个经常笑呵呵的艺术家,他的运笔自如、自在、自由就暗示了这一点,他没有赵峥嵘的深沉,他的世界充满着柔软的空气,是呼吸的自留地。艺术家没有使用任何刺激的角色、形状、颜色、动态、笔触,剔除了现实生活的影子,使人暴露于无边际的空间之中,这是一个神才具有的淡然、坦然境遇。罗奇坦言自己之前没有珍惜时间,总是有浪费了生命的悔意。这些绘画多少也弥补了缺憾,在这个安静而充满生命感的美梦里,诞出了对时间的无意识想象,时空的观念多少会让人怅然。罗奇和赵峥嵘走向内心的艺术经验,使他们在当代艺术徘徊的状态中不致于彷徨,他们作为软现实主义绘画的探索性人物,正积极演绎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意象”归宿。

马轲与黄勇的创作都关注“他者”。黄勇呈现结果,而马轲呈现“告诉”的情节。在五位艺术家之中,马轲的绘画性最强。马轲不喜欢将画面制作得如我们认为般完整,他总会保留某种思考的痕迹。绘画性不是整体一次呈现,而是充斥于每个局部,因为艺术家似乎乐于把“草稿”直接给观者看,直至观者遭受莫可名状的困惑。马轲吸收了很多超现实主义关于梦的描绘,要注意的是他的梦与“破碎”有关,与某种极其强烈的个人好奇心有关。艺术家对现实的转述是“意向”,甚至只能让他亲自告诉观者他要干些什么——其实这些逐渐不太重要。马轲用绘画来满足自己思考的需要,就像莱奥纳多一样,这也是一次充满奇幻色彩的精神历险。李明昌的绘画比较“小资情调”,其《猎春》系列中的“顽主”似乎在偷渡,戏剧化的角色各显神通,其中夹杂着失去青春与性的叙事。这其中没有赵峥嵘的深沉感,没有马轲的哲思,有的就是对世界的调侃。李明昌将这些“顽主”错置于“船”上,各自做着充满无意义性质的动作,相互之间虽不至于对抗,但绝无的交流的欲望,而“船”飘浮于静谧、漫无边际的“暗河”,似乎等待一次偶然相遇。总是有一些“动物”加入旅程,使画面摆脱单调表白的嫌疑,也使绘画的主题更趋于有趣。和马轲相似的是,李明昌有意保留了某些边缘的粗线条轮廓,这也增加了画面局部的紧张感,不至拥塞;有些部分便演绎出“光”的存在感,不甚强烈,肯定不是上帝降临的神圣之光。

当代绘画范文篇3

关键词:综合材料;当代绘画;应用

将综合材料与当代绘画相结合,能够实现美术行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使得当代美术作品更好的迎合社会群众审美观,凸显当代艺术家美学表现力。而在当代艺术家开展绘画活动时,不仅需要考虑绘画意境和艺术品保存年限,还应考虑综合材料到当代绘画中的过渡途径。强化综合材料与当代绘画之间的衔接性,确保艺术家能够按照自身思维方式和绘画意识选取适当的综合材料,彰显当代绘画美学内涵。

一、综合材料的产生

对于当代绘画中应用的综合材料来说,其具备来源广泛和实用价值明显的特点。在当代绘画中应用综合材料,能够转变传统绘画潜藏的弊端,使得绘画艺术得以彰显。从当代绘画的角度出发,应用适当的综合材料还能打破画种之间的阻碍,使得各类画种相互融合,借以创建出更符合人们审美观的新型绘画艺术。而且同一幅画作中往往会应用不同材质的材料,以落实综合材料合成创作的目标,优化艺术家现有思维,确保艺术家能够在绘画过程中获得乐趣。很多人认为当代绘画中应用的材料较为复杂,导致综合材料获取难度增加,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其实艺术家大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寻适合当代绘画创作的综合材料,或者将生活中物品直接用在当代绘画创作当中,改善传统绘画中材料稀缺的缺陷,使得当代绘画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出现代化艺术主义。

二、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

艺术家创作当代绘画作品之前,不仅需要按照自身绘画作品创作意愿选取适当的材料,还应保证艺术家对各类材料有所掌握,借以保证艺术家能够按照自身绘画要求选取适宜的材料,使得当代绘画作品创作高质量开展。此外,还需要分析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阐述综合材料实用价值,继而凸显当代绘画作品艺术内涵。

(一)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

与传统绘画相比,当代绘画的着重点不仅表现在画作色彩搭配和绘画意境上,还表现在画作机理效果和整体情感等方面上。因此,艺术家在进行当代绘画作品创作时应结合自身现有情感设计出新的画作机理,赋予当代绘画作品立体化特征,更好的提升当代绘画作品艺术层次。很多古典艺术家会在笔触变化和应用刮刀的条件下营造独特的画作机理,尽管这一做法能够改善传统平涂色彩绘画的弊端,但是所营造出来的画作机理过于平淡,不能通过画作表达出艺术家现有思想,难以满足我国绘画艺术综合发展需求。而当代艺术家在创建绘画机理时会在其中应用白粉和乳胶等材料,应用这两种材料所制作的绘画机理不仅具备较强的真实性,还能更加直观的凸显艺术家真实想法和绘画功底,更好的传承当代绘画艺术。此外,还有一些现代艺术家在绘画过程中还会使用到工业品、手工制品和生活用品等材料,并在各类材料支持下反映出当代绘画作品的实质内涵,借以抒发艺术家对生活的情感,确保艺术家在绘画作品创作过程中能够在其中融入自身最为真实的想法,从本源上提升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实用价值。由于不同材料的本质和物力形态等方面各不相同,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格调也存在差异,因此,当代绘画过程中,还可以根据现有材料物理属性和其他方面因素创建合理的绘画方法,在提升绘画创作水平的同时,确保各类材料在当代绘画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对于一些富有生活痕迹的材料来说,将这类材料与当代绘画相结合,还能够赋予艺术家和观赏着一定生活感悟,使得观赏者在短时间内掌握艺术家创作当代绘画作品时投入的情感,借以保证观赏者对当代绘画作品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感悟。从艺术格调的角度出发,明确材料之间所表达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每一种材料在当代绘画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在当代绘画艺术家选取综合材料时,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材料在绘画作品中的应用价值,继而在当代绘画当中凸显各类物质材料本质特点,从而实现当代绘画创作价值提高的目的。

(二)在当代绘画性能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当代绘画作品综合性能与材料特性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选取当代绘画材料时,应从材料艺术观念和展现形式这两方面入手,尽可能选取与画作整体意境相匹配的材料,使得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当中取得广泛的应用。对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材料来说,不同材料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内涵和功用特点各不相同,其带给艺术家和绘画作品观赏者的视觉感受和纹理特点有一定差异。因此,将综合材料应用于当代绘画当中时,还应考虑综合材料固有特性,并根据综合材料固有特性分析材料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官,借以在当代绘画中应用符合画作意境的材料,更为细致的表现出当代绘画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尽管应用于当代绘画中的材料有很多,但是由于不同材料所表达的情感属性和艺术魅力不尽相同,这也说明任何绘画材料都具备无可替代的特点,也就是说同一幅画作在配合不同材料时,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表象机理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艺术家在当代画作创作时,能够对不同介质材料质感、纹理、颜色已集齐艺术格调实施有效分析,或者分别应用不同材质的材料进行当代绘画作品创作工作,赋予每一幅画作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打破传统艺术层次对美术作品的限制。在突出美术作品情感和画面美观性的同时,确保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起到突出主题和性能彰显的作用。

(三)在突出绘画语言中的应用

一幅好的美术作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特点,还能够反映出艺术家在绘画时的感悟。也就是说观赏者在赏析当代绘画作品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时的心理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出当代绘画作品所表达出的真实意境。而在综合材料的支持下,能够在提升当代绘画作品整体美观性的同时,使得材料拥有更深刻的意义。而且在时代的变迁下,科技手段在当代绘画中也有这鲜明的作用。因此,在选取材料进行当代绘画创作时,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对各类材料实施综合评定,据此选取更符合画作意境的材料,从而避免当代绘画创作时产生缺陷,借以保证当代美术作品能够满足广大人群审美观要求。将综合材料与当代绘画相结合,能够在追求当代画作真实性特点的同时,借助综合材料将艺术家的真实感悟清楚的表达出来,表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文化内涵,使得美术作品表象与艺术家真实想法处于相互衔接的状态。尽管在综合材料的影响下,会导致传统艺术受到冲击,但是在这种条件下还会实现新旧艺术层次不断更迭的目标,以为美术艺术家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继而打破才传统艺术层次对艺术家综合绘画能力的限制。加上综合材料涉及多个分支,不同材料的艺术内涵和所表现出来的绘画内容也是不同的。其中材料的展现方式一定会与现当代艺术的构成法则相融合,引进国内外绘画的手法和创作的理念,吸收新时代新思维的材料效果,将综合材料艺术语言的特色变得更具特色、更明确,这会使创作在视觉感受上更富张力。在扩展各类材料在当代绘画中应用范围的同时,转变固有绘画模式的弊端,缩小国内外美术创作之间的差距,推进我国当代绘画行业良性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到我国绘画艺术在不断更新发展过程中,艺术家对于绘画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应用一系列新型材料,强化不同画种之间融合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当代绘画美观性和艺术内涵的同时,凸显当代绘画实用性艺术格调。此外,上文还通过多个方面阐述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强化艺术家对综合材料的了解,确保艺术家当代绘画创作水平有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凡.浅析综合材料在当代绘画中的应用[J].艺术评鉴,2018,(15):72-73.

[2]邓力.浅谈综合绘画中材料的发展和艺术特征[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杨晶瑛.论综合材料在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的表现与运用[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当代绘画范文篇4

关键词:艺术市场;市场发展;绘画教育;影响

在进行高校绘画教育过程中,绘画功底是高校艺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绘画功底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创造力和造型的发展,这是高校绘画教育中必须要着重考虑的一项因素。然而在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中,有些高校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过于滞后,依旧采用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整个过程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状况,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审美个性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疏忽,导致高校绘画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需要及时将重技术的训练转变向重创造性思维和观念的培养,使高校绘画教育能够适应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做到回归教育本体,使高校绘画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一、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影响

(一)对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

根据我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设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美术教育体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西方造型艺术的影响。作为美术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徐悲鸿一贯主张使用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且比较重视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以及素描在造型中的作用。在徐悲鸿提倡古典主义写实技巧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国内的绘画教育观念和绘画教育模式出现较大变化。在进行高校绘画教学的时候,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就是训练学生的绘画基本功,这也是高校艺术学科的关键部分。根据传统的高校绘画教学情况来看,普遍都是以技能练习为主,让学生进行不断重复的写生练习,对于学习内容和写生练习等各方面的设计,也是遵循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各种新技术被应用到艺术领域中,比如利用照相机代替速写,利用投影仪代替形画,这种绘画方式逐渐普及化的应用,使得高校教师及学生对传统绘画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产生质疑,给我国高校绘画教育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1]。

(二)对绘画授课内容的影响

在以往的高校绘画教育发展中,绘画基本课程都是以色彩和素描为主要内容,并通过课余时间的写生练习,巩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以更加专业的状态进行自主性创作。在以往的高校绘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都是以写实主义的造型观念为主,对于客观事物的再现也是采用着写实方式,这就使得学生在绘画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整个学习过程和练习过程缺乏创新意识。同时,面对当代艺术缺失自身标准的现象,高校绘画教学的内容也出现较大变化。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的时候,强调取长补短、避开弊端,但是各个学生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所做出的绘画作业必定也会存在区别,呈现出不一样的表现形式。比如教师所布置的绘画作业是油画静物,有些学生采用了苏俄式的写实,有些学生采用了印象派的色彩,有些学生采用了浮世绘的平涂,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绘画作品在写实和表现之间不断徘徊。此外,在进行绘画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的限制,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也会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学生常常存在模仿学习情况,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任务。比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蔡国强的“烟火系列”都是高校绘画教学中的内容,其代表作品一直被学生作为学习及模仿对象。

(三)对绘画判断标准的影响

在传统的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以传统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其主要就是指将绘画作品的所得分数作为评价依据。一般在进行高校绘画教育教学中,不能直接将分数作为评价绘画作品和绘画者的唯一指标,但是大部分高校依旧会采用一个标准要求对绘画作品的水平进行评价,比如将绘画作品的表现力、线条、色彩和构图作为判断依据,以此确认学生的绘画水平。在高校绘画教育发展中,虽然对当代艺术保持着不排斥不抵触的原则,但是在传播当代艺术的时候,也会对绘画作品的评价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背景下,通过名人效应、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艺术传播,可以发挥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导致我国人民对艺术的认识逐渐偏离向资本化,这显然是错误的。艺术作为一种内在需求,学生要积极去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及内涵。此外,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中,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出现较大变化,逐渐从写实艺术的艺术转变向非写实的艺术,从具象化的艺术转变向非具象化的艺术,并形成了立体主义、构建主义等各类新的表现手法,而教师在评价学生绘画作品的时候,就必须要迎合时展,认识并欣赏各个学生的个性表现力。

(四)对绘画教育理念的影响

根据当代艺术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当代艺术人在突出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刻意忽略自身学院派基础的情况。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背景下,叙述性的当代艺术出现较大变化,逐渐发展向观念性艺术,并呈现出超现实表现主义等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形式。在当代艺术的出现及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对立、互反的思路中进行创作,以此表现人类精神方面存在的矛盾性。因此,在进行绘画教学的时候,应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不能仅仅是进行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的传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理论水平,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艺术家,为学生在绘画艺术上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背景下高校绘画教育的改革措施

为降低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对高校绘画教育的负面影响,使高校绘画教育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绘画教育进行改革,使高校绘画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高校绘画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更广泛的引入竞争机制

为提升高校绘画教育水平,应做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引入竞争机制,改变以往高校美术院系已经僵化的办学方法及内容,为高校引进更多新生力量,为高校注入新的血液,以此拓宽高校绘画教学的思路。丰富对已有艺术的观点及形式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不同艺术现象的认识得到有效提高,使学生的艺术观念得到有效强化,促使学生能够走出对当代艺术认识上的误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多元化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无论是艺术院校开设的美术教育专业,或是综合大学开设的美术教育专业,又或者是民办高校开设的美术教育专业,这些高校的背景和优势都各不相同,势必会存在其独有的特色。因此,在进行高校绘画教育的时候,需要以更加有步骤的、有计划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操和美感教育,确保整个教育过程具有层次性,使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和审美知觉得到有效增强,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美术人才。

(三)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在进行高校绘画教育的时候,需要按照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加以调整,使高校绘画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比如以艺术创作为主的专业,需要引导学生走入社会,感受社会中艺术环境的动态变化,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艺术动态,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创作环境,为学生的艺术学习提供有利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背景下,传统的绘画教育对学生的创造性及主动性会造成较大影响,进而损害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体现高校绘画教育的特色,给高校绘画教育体系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在深入了解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方法对高校绘画教育进行改革,为高校绘画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

参考文献:

[1]赵众越.从扬州画派看绘画与艺术市场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2]曹殿明.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对高校绘画教育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4,(10):162.

[3]李洁.浅析京津画派主导近现代书画市场的原因及其对其他画派的借鉴意义[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4]田薇伦.中国当代绘画市场的发展趋势调研[J].西部皮革,2016,38(08):147.

当代绘画范文篇5

关键词:儿童画;儿童绘画语言;现当代艺术;创作风格;影响

我们在欣赏现当代著名绘画大师的艺术作品时不难发现,其中有大量的艺术作品在形式风格上都融入了一些儿童画的影子,究其原因主要是儿童绘画的童真随意、简练稚拙往往能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儿童相比,成年人在思维方面往往更加理性,因而在艺术创作中成年人往往无法充分展现儿童画所具备的独特情趣,而现当代艺术创作中对儿童绘画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所表现的就是艺术家本身对艺术本质及纯真情感的一种追求。现当代艺术创作中儿童绘画语言的融入对丰富艺术的表现形式及情感的传递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儿童绘画语言对现当代艺术创作风格的影响,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绘画的概念及特点

1、儿童绘画的概念

什么是儿童绘画?所谓儿童绘画的具体定义在现阶段其实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有部分学者认为儿童绘画指的是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在思维认识能力上还处于开发阶段的儿童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在《丰子恺论艺术》一书中丰子恺先生说道:“儿童画是思想感情特殊而绘画技术未练的一种人所描的绘画。儿童画是重兴趣而轻理法的,近于漫画的一种绘画”。还有部分学者则认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纯粹自然的儿童绘画。由此可见,针对儿童绘画的概念界定相对较为模糊。在当今,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深入到对儿童绘画的探索中并指出,所谓的儿童绘画是指那些在儿童阶段所绘制的并且未经成年人指导的一种图画形式,这类绘画作品本身有着纯粹性的特征。所以,本文探讨的儿童画从年龄上主要针对12岁以下的儿童所画的作品。他们的绘画语言往往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不同,通常由儿童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在风格形式方面更加的纯粹且有着成年人所不具备的主观随意与天趣童真之美。

2、儿童绘画的特点

儿童不论是思维能力还是情感认知能力都处于人生成长的开发启蒙阶段,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儿童并未受到成年人社会中的思维影响,这就使得儿童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在语言形式方面有着很强的纯粹童真性。也正因如此,儿童绘画往往表现有如下的特点:

1)儿童绘画的纯粹性特点

从十九世纪开始,便有大多数的艺术家充分认识到了儿童绘画在语言形式方面的纯粹性特点,且认为儿童绘画是各种艺术创作形式的根本,因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师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会充分借鉴儿童绘画的语言形式。与成年人相比而言,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事物的认知方面儿童与成年人之间往往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体到绘画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儿童的绘画更加倾向与对事物的情感表现,而成年人的绘画则更加倾向于基于事物的表面真实来进行描绘,由此不难发现,成年人的绘画艺术往往因其自身的思维而在一定程度上被事物的表象限制了自由的想象。就绘画艺术的本质来看,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利用绘画的形式将对事物的感受及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行传达,而这正是儿童绘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尽管绘画的技巧相对较为简单,但却用强烈纯粹的形式进行了情感的传达。

2)儿童绘画的随意性特点

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不同的绘画元素进行反常理的运用,绘画的内容与成年人的客观常识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思维认知能力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儿童往往在客观理论的认识方面存在空缺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会充分融入自身主观意识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儿童而言,在他们的绘画过程中并没有所谓构图以及画面协调性的概念,因此儿童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往往非常的简单直接。而就绘画的造型来看,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也往往没有比例、造型、透视等概念,相反他们在绘画中很多形象并不符合逻辑思维关系,但这恰恰表现了儿童绘画的本源性特征。就儿童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自身往往具备较高的观察能力,且善于用简单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具体到绘画中即用简单的形状来进行复杂事物的描绘,赋予了绘画作品童趣稚朴的特征。此外,儿童画在线条色彩的运用中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特征。比如,儿童不会纠结于线条的形态,也不在意错误线条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固有造型对绘画的束缚;就儿童绘画中对色彩的运用来看,他们也不会纠结于色调的协调统一,绝大多数时候对色彩的运用都更倾向使用原色,这也是为什么儿童绘画非常明快的原因之一。

二、儿童画艺术语言对现当代绘画的影响

儿童绘画所独具的艺术性特征以及其风格特殊的表现形式给现当代的绘画艺术创作风格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1、符号语言在现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在现当代的绘画艺术创作中有部分作品对符号的运用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儿童绘画的影响,这种绘画艺术创作是一种通过最为简单的形式来进行情感表达,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往往不受理性思维的限制。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我在十四岁时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却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就儿童绘画来看,其并未受到传统客观的理性成人化思维影响,因此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儿童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相对自由无意识的状态。而就一些现当代绘画作品来看,在创作过程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儿童绘画这一形式特征的影响而将一些简单的符号语言运用到了复杂事物的表现中。比如毕加索在其代表作《格尔尼卡》中充分借鉴了儿童化的符号语言表现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胡安・米罗常常用米字形、点状、波浪线、黑色团块等符号化语言表现作品,在《天空中的黄金》和《加泰罗风景》中都能明显看到这种符号化的运用。

2、想象语言在现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想象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不过这一能力往往会随着人年龄的增长逐渐弱化。究其原因,人在年龄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会学量的知识及客观的规律,这些知识的不断深入往往会造成人思维的定势进而造成人想象能力的弱化。而就儿童来看,由于其仍未被客观思维知识所影响,因此具备良好的想象力,其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也是造成其绘画作品独特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正因如此,儿童对待同一事物往往有着形式不一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在现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中,也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受到了儿童绘画想象语言的影响,例如俄裔法国画家马克・夏加尔在其许多作品中描绘了天空中奔跑的马、翱翔的情侣、拟人化的动物,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思维对事物形象的限制,进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作品内在浪漫趣味的艺术表现力。

3、几何语言在现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儿童在其绘画过程中通常会采用简单的图形来进行复杂事物的表现。这主要的是因为受儿童自身纯真思维的影响,他们在对周边事物的观察中往往会采用简单的思维方式来对原本复杂的事物进行简化,这实际上也是打破了固定思维对人意识的限制。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仍处于开发的重要阶段,因此在事物的认知方面还在很大程度上受自我意识的影响,也正因为他们自身思维和认知能力有限,使得他们在事物的认知中往往会采用简化的方式,他们往往习惯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进行复杂事物的表现,而这通常会赋予绘画作品一种质朴的艺术气息。在现当代的绘画艺术创作中,诸如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等都较大的受到儿童绘画的几何性语言影响。

4、色彩语言及童真的稚拙美在现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儿童绘画中对色彩的运用往往并不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事物的表现,通常更多的是用来进行情感的表达。在现当代部分绘画艺术创作中,不仅对儿童绘画的符号语言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儿童绘画所独具的色彩语言以突显艺术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情感特征。而就儿童绘画色彩语言在现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来看,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色彩对比的运用,大多数的艺术家利用儿童绘画中常见的色彩对比来进行自由纯真情感的表达。但与儿童绘画的色彩语言之间所不同的是,艺术家在其绘画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除了受儿童绘画色彩语言的影响之外,往往还在一定程度上受事物所处环境及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此现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色彩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儿童绘画色彩语言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形式。从近现代艺术史发展角度看,对儿童纯真稚拙美的追求,不仅是美术创作的一个方向也是影响审美观念发展的因素。在儿童的世界里现实生活是可被探索的新鲜事物,他们绘画是对自己的生活最为稚拙的直觉感受,于是成人会感受到孩子画中表现出的童真而又生涩的特质。这种童真的稚拙美在艺术表现中极富趣味也最能打动人心,诸如日本的奈良美智、中国的关良、刘野、沈敬东等现当代画家在其作品中都对这种童真的稚拙美趣味加以借鉴和运用,发展出了各自的绘画语言风貌[8]。

三、儿童画对当代绘画创作的启示

基于上文的分析不难发现,儿童绘画语言形式对现当代绘画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绘画艺术的发展开始面临众多的挑战,对儿童绘画的语言特点进行学习借鉴就显得至关重要。就儿童绘画对现当代绘画创作的启示来看主要表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在情感表达方面。对情感进行表达是现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内容,在绘画过程中其所要表现的并非是客观现实而更多的是表现创作者本身对客观现实所产生的感受。而儿童绘画所具备的对事物真实情感表现的艺术魅力显然与这一情感表达的需求之间相适应。对此,给予情感表达方面的现当代绘画艺术创作,就要求创作能进行深入感受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第二,在创作心态方面。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革发展,我国的现阶段对绘画艺术创作价值的认识出现了明显的转变,而受这一转变的影响,大多数的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也逐渐呈现出一种市场化的现象。基于儿童绘画的启示在现代绘画艺术创作中应当保持平和的心态摆脱功利心的影响就显得至关重要;第三,在创作风格方面。绘画作品的创作风格是绘画艺术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所形成的标志,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离不开对优秀绘画艺术创作的借鉴。基于此,在不断的学习借鉴中通过自我的实践积累来形成自我的绘画艺术创作风格对现当代的艺术创作而言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儿童绘画语言对现当代绘画创作最为明显的启示就是要求艺术家在绘画艺术创作中能够充分的向儿童以及儿童绘画进行学习,要求在对儿童绘画的思维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儿童绘画语言充分的运用到自己的绘画艺术创作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绘画的形式及语言对现当代艺术创作的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且在丰富现当代艺术创作的表现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现当代绝大多数的绘画大师在作品创作中对儿童绘画语言的借鉴运用来看,作品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儿童绘画的艺术元素,更多的传达艺术家本身对淳朴本质的一种追求。因此,现当代艺术家在其作品创作中对儿童绘画语言的运用显然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儿童绘画的艺术风格进行模仿,而更多的是将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思维特征以及儿童本身所具备的纯真特质融入到艺术创作过程中以赋予现代艺术创作独特的童趣魅力。可见,儿童绘画语言对现代艺术创作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且对丰富现当代艺术创作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英)罗兰特.潘罗斯著,毕加索的生平与创作[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美钦著,克利论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英)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陈小于.西方现代绘画艺术[M],科学出版社,2012年.

[6]杨琼.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的儿童绘画语言形式[J].大众文艺.2014(01).

[7]朱红霞,刘哲军.西方现代绘画语言平面化对色彩表现力的拓展[J].韶关学院学报.2016(05).

[8]刘连.探究西方现代绘画语言的表现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

当代绘画范文篇6

论文摘要:在当代绘画中,人像表达的外在形式有二:具象传达或抽象表达。一个具象形式表现的人像可能包含抽象的观念.而抽象传达的外在形式可能是具象的人。当代绘画语境下,人像创作是现代造型艺术的表现途径之一,人像作为当代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对象,它承载了现代的艺术概念和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形态。当代语境下人像作品在观念上日趋概念化和抽象化,在创作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人像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具象形式,而是附带当代绘画抽象概念的载体。作为现代绘画题材之一,人像为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当今艺术和艺术思潮,展现出时代观念和特别的绘画形式意味。

在当代绘画中,人像表达的外在形式无外乎有二:具象传达或抽象表达,一个具象形式表现的人像可能包含抽象的观念,而抽象传达的外在形式可能是具象的人:它恰当地阐释了艺术家当下思想与观念的真诚。在观念系统里,绘画中的人像概念犹如埃德加·莫兰所阐明的那样:“一个观念系统由一群相互关联的概念组成”,一个观念的人像是群像关联的概念组成,人像创作的前提是画家思想行为的生态反应,是作为人的精神和世界的中介,人像是画家思想系统的客观观照。人像保持着与画家自身观念的统一,观众审美情感与人像的共鸣发生在“情感”一致性和客观实在性的链接基础上。因此不论何种形式的人像创作都必须以开放性时代观念获得生存空间,离开具体时代前提的人像概念是空洞的。

人像—作为现代绘画题材,直接承载了特别的形式意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艺术实践和探索的结果产生了极简艺术和观念艺术,从而把视觉艺术的实验推到了一个极端。绘画艺术把抽象表现主义推向了历史高峰,当代绘画艺术是在现代观念和现代哲学思想指引下生成的,所以其产生必然被重新标注。绘画中现代人和现代“人像”概念在具象的绘画中开始生成,如:罗中立的《父亲》,在形式上有特别的意味,是上世纪80年代那个特定的社会条件、政治气候下的产物,我国处于变革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家的创作表现意识加深。在良好的“人文”客观的环境下,被画家反映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上:艺术对象从革命领袖向艺术家周围及身边的琐事、普通人转移。《父亲》中的人物刻画:皮肤黝黑细腻、感情复杂而含蓄,在具象的形式中包含抽象观念,其绘画主题思想突破了传统,显示出艺术家个人意志与风骨,开辟了艺术领域的新风貌,给当代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像《父亲》以现实具象人物塑造了新一代艺术观:人们开始思考历史—《父亲》在特定的年代反应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审美概念和艺术价值取向,蕴含着独特的“人像”创作价值和无限的社会价值。这种新生成的“人像”带着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把当代的绘画观念融人到艺术的灵魂之中。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10幅画中,绝大部分作品都是人像作品,抽象的人和具象的人在舞蹈、屠杀等特殊情境条件中存在。由此加深了人像创作在艺术形式中的独特意味和表现性。当代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得到充分肯定。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引领人们理解了绘画艺术现代进程中诸多难以归属的艺术现象:贝尔不仅提出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同时还强调“有意味的形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也只有具有“有意义的形式”的作品才会使人产生审美感情。同时,他为塞尚、毕加索、马帝斯等现代派画家及其作品作了极力的辩护,由此影响了整个西方社会,他们也逐渐认同现代艺术和艺术观念,这些观念现在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贝尔的现代观念就融合在了现代人像创作和现代艺术现象里,人像自然可以为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阐明当今艺术和艺术思潮,展现特别的形式意味。

一、当代绘画中的人像和观念

当代绘画中的人像更多地揭示的是人的心理和人的精神状态及人类的审美观念,并且从有意味的表达开始,逐渐背离传统透视关系和视觉经验。其人物镜像日渐成为画家个人意志和私人世界的独语。对人绝对精神的服从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从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转向具体的人和人的精神价值,其核心在于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人文主义提倡将艺术奉献给人和人的心灵,当代东西方画家作品中的人像在揭示个体形式的同时,还代表同一时代背景下的某一类人的思想,例如:在克莱蒙特的女人与兽的描绘中,并非常规理解的色情,他想表现的是被支配地位中的人的脆弱状态和人类渴望拥有改变所处世界危险性的力量。人像的非常态形式,不具备科学性,而更像在梦境中。由此,当代绘画并没有建立在视觉科学性上,而只是传达人类内心的观照和人类心理、思维真实的瞬时状态而已。可以说,艺术与科学联袂组成了人类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的两大方面,艺术和科学共同促进人类文明与发展:前者模拟、建构人类精神家园;后者打开人类未知世界神秘面纱并实现梦想。造型艺术从透视科学开始发展至今,逐渐抛开了视科学,成为独立的人文艺术学科。

当代人像绘画接受历史荡涤,逐渐发展至如今的形式。它抛开古典的浪漫含蓄,从具象的形式发展到抽象形式,在它具象的符号系统里,蕴含着无限的抽象概念和联想空间。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人像抛开表面上的“科学性”走向观念的真实世界。绘画艺术在表现心理状态时所应有的状态是什么呢?《绘画与观念》的引文为我们这样描述传统古典精神视角下的艺术:“人站立在大地上,以自己为中心,观看面前的世界。同时,这种视觉方式又建立在被限定的假设的基础上心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段话的语境:在古典主义永恒的前提条件下,人将眼前的世界绝对化并使之成为一种古典的艺术观念,把艺术变成秩序化和等级化的具象果实。社会制度控制下的艺术将一成不变,成为统一的社会关系,文化观念和知识形态的回音。

当代艺术世界中的人像完全违背了上述古典精神下的视角要求,从具象的传统中演变出抽象的时代概念,它在走向以个人视角为中心的同时拒绝一切可能的限定和假设。随着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带来的整个西方文化艺术的转型,绘画的独立将绘画中的人像变成了上帝的模样,西方绘画中的人像接近现实中人们追求的理想,带着伟岸、永恒的“神性”,从历史的角度对照分析当代绘画中的人的时候,绘画中的人像打破了古典主义所建立的历史连续性,正如人们描述的:“艺术像一条松开的发辫,变得披头散发,村姑成了浪女”,艺术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从精英迈向大众。当代绘画艺术显然已经终结了前一个以高技能为依托的时代,开创了新的以观念为创作源泉的新时期,在这一个时期,绘画中的人像不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感觉、智慧、思想、概念的符号系统而已,这种人像的概念,以抽象的概念描绘出符合当代性的“人”的面貌。

二、绘画的综合性与人像的呼应

当代绘画中的人像在题材、介质和形式等方面呈现综合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当代艺术形态无疑是博大的,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今天的艺术形式呈现空前的多样化,包括艺术观念,创作题材,创作手法等等,画家可以随心随性地创作和组合画面。在同一画面中运用多种绘画媒介创作方法,在任何一个展览、拍卖会或沙龙里,艺术家们都会以自己独有的观念和概念阐述艺术:从张晓刚到安迪沃霍尔再到吉尔伯特和乔治,这些肖像画画家都是综合材料和多种介质的阐释者,乔纳森的人像算得上是手工制作但并未完全脱离绘画形式。人像仿佛是“张晓刚的作品:俊俏的,标致,木然而拘谨,具有特别神经质的氛围,不仅在装束和表情上和我们保持着历史距离,而且以其具有穿透力的目光永久、顽强的注视着我们,试图触动我们深藏于我们内心的集体记忆”。绘画的综合性与人的表达相呼应。

三、当代绘画中人像所隐含的艺术概念

当代人像绘画在一定的艺术概念中生存,人像形式因艺术概念的多元化而多样化。人像独特的形式意味以画家内心的真实性为前提,以油画材质及其它材料混合的真实性引领现代艺术趋向。不论是画家的主观表现还是观赏者的主观判断,他们都是以自己的观念来判断人像的艺术价值。因此,不同的创作者和不同的欣赏者之间不需要达成统一。当代绘画不论是在德国、意大利、英国还是法国,人们在不同的艺术流派中找到了它自己的时代倾向性,人像带着“哥布阿画派”的表现主义风格,从欧洲一直席卷到第三世界国家。他们以全新的艺术语言复述着、演绎着现代主义风格,把他们的艺术思想和观念融合在自己的人像创作中。

从德国巴塞利兹的《乞丐》到意大利克莱蒙特的《利兹》,在综合材质的运用和人物表情的状态来看,他们的人像都在大胆地进行着内心表白。帕拉迪诺是意大利超前卫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其作品经常以头颅,骸骸等为人像依托,通过死亡表现神秘的被人遗忘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来自远古的图腾崇拜和失落的文化传统,也来自当前浮华世界背后的宿命力量,帕拉迪诺的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有固定的描写特征,并总是处在孤独无缘的精神状态,这是自我的象征,也是人类形象的象征。“在失去了和上帝的联系之后,人对于不可知的世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德国巴塞利兹的《田园曲一夜晚》在黑夜与白昼之间人性的双重人格特征在自然环境下显露,既狰狞又纯洁,在同一画面中表现了人类的两个极端,人像混乱的形式似乎传达了人类对性的原始羞愧。

美国施纳贝尔的《肖像》画中人物惊惧,面部被刻写在了破碎的玻璃上,表达世界分离和隔绝的同时,有着墙画上的马赛克效果。在意大利基亚的《手的游戏》中舞蹈的美丽似乎与凶杀案交织在一起:一双女人的手像花儿一样在空中绽放,另一只男人的手握着匕首,在黑暗的通道里,看到男人和女人的纠缠。艺术以其多样性特征表现画家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这些迥异的人像和画面展示着各个地域不同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四、人像在艺术“游戏场”中的文化传达

在市场化的今天,绘画中的人像形式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特点。作为艺术的媒介,人像作品成为艺术市场与艺术资本的媒介,它承载画家个人意志、国家艺术制度的双重依托。绘画作品逐渐在艺术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绘画中的人像艺术只能接受艺术市场本身的挑战。艺术人像的价值取决于艺术市场的选择。2008年6月20日,清华美术学院的一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与资本高峰论坛”把绘画作品的时代性和开放性作为隐性主题,他们首先把今天的艺术放在时代的“游戏场”中,艺术在这场游戏中变身成文化传播的工具和国家机器中的软件工程,是国家文明优势所在。人在艺术“游戏场”中接受市场游戏规则,生活是世俗的,历史是理性的,两者之间做选择时拷问艺术家的精神境界,选择什么样的艺术的角度,取决于艺术家对善与恶、美与丑的判断;虽然艺术家选择的角度不一定与历史审判的角度合拍,但他们可能会极力迎合历史和公众:只有借助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真实的历史角度来判断才是艺术家明智的选择,时代性的把握可能是画家艺术人像创作成功的唯一道路。

人像不再是单纯的人像,它在接受多重文化渲染的时候要也必须接受更广泛的审视与批评。一方面画家个体内心的激情、抑郁或是叛逆等潜意识丰富了创作主体思想的同时,也使当代部分人像作品走向极端,令人无从欣赏;另一方面,为迎合市场,平庸之辈抄袭、挪用“大脸”的现象层出不穷,遭到评论家的严厉批判,斥之为丑陋的艺术,它们从侧面反应风格雷同造成审美疲劳的同时扰乱艺术市场秩序,为现代艺术所不容。

当代绘画范文篇7

关键词:图像艺术、写实绘画、作用、影响

谈到图像与绘画,他们一开始就有斩不断的关系,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就是德国画家盖达尔1830年发明的,当时叫做“盖达尔”写生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图像艺术创作无论是在技术方法、媒介材料还是表现手法上都已大大的拓展和进步了。早期图像艺术更多是指“图”的意义,现在则更多是指“像”的意义。现代摄影技术出现以后,图像艺术与绘画艺术更是相互作用和渗透,传统的绘画艺术面临着来自图像艺术的挑战,同时也为绘画艺术在创作方式和创作观念上带来了新的变化。照相写实绘画的出现就是明显的例子。

一、图像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互关系

图像艺术和传统绘画艺术在表现意图、创作方式(过程)和最后的展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的纯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在作品中以后,便可能获得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慰籍,对于“作品”是否可以为他人所了解、接受一般不在他的主要意图之内。作品与观众只是简单的、很感性的交流,其语言涵义是不清晰的,是有一定距离的,而这也是纯绘画的特殊之处和迷人之处。而图像语言工作者的表现意图大都是根据一定的文字概念,着重在于把文字内容确切地表达,与大多数观众进行沟通并使其理解是他们的主要目标,最常见的如影视作品,广告招贴,元不体现这一创作意图:在制作过程当中,绘画艺术创作者不必遵循一些制作上的规范,他们可以主观地按自己的需求去发挥,即便有理性的思考介入,也是作为情感表达的导引(例如构图和肌理)。相反地,图像艺术的制作从开始就要述说目标,选择并决定适当表现手法。(照相写实绘画在制作上类似于图像作品的生产,因此画面的情绪化特征没有了,作者的情感无法强烈的灌注于作品当中,“照相写实主义”作为“主义”产生了)。绘画创作则是由画家(人)来操作画笔完成作品,这样画家的主观情感不可避免地凝固在作品每一个制作阶段当中了。而图像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是由制作者来操控机械(摄影机、摄像机、后期暗房机械等)来完成作品,制作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机械性。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理性活动占主导地位。作者的目的是以自己的理性布局来引导或操控观众的感性。这便是当代艺术重“观念”而轻“绘制”的来源所在。

二、图像在观念、技术、物质及形式方面推动了写实绘画的发展

近20多年来的中国具象作品,几乎都用照片这种二手视觉经验作为艺术表达的主要手段,写生仅仅是一部分画家保留的创作手段。中国照相写实主义出现了冷军、石冲等重要画家,在当代绘画领域,很多艺术家正在借用影像艺术的观念、形式进行创作,有的画家就是因为受到图像艺术的影响,才使作品带上了时代的印记,例如油画家钟飙的作品。图像艺术对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在技术和物质方面,当代艺术家从普遍的利用照相机搜取素材到利用图像软件进行创作构思,以及把图像制品作为综合材料的一部分直接拼贴于画面,都体现出在技术、物质上对绘画的影响。早期照相写实绘画,只不过是最直接、最露骨地借用了照相技术。其次是观念和形式上,这是比较复杂的一个方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图像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文字与图像的直接或间接拼接。这原来主要体现在海报和招贴等平面图像艺术上。但现在绘画作品中文字与图像拼贴的形式也屡见不鲜了,在谷文达的早期作品中,安徽画家刘泉的当前作品都借鉴了这一技术方式,虽然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无论画面风格和绘画题材各不相同,但却都具备了文字与图像拼贴这一特征。图像以连续的画面述说一个主题——如专题摄影及影视作品。这同时也是当代艺术家常用的一种方式创作(一个主题,一系列作品)。在当代,艺术家对作品的个人风格化、符号化特征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为了这一目的,艺术家在技术处理方式上一般有三方面的选择:一是语言叙述方式的个性化,如罗中立当前作品。韦尔申作品,这类作品中画家把画面的模特形象私人化了。

二是物象(绘画对象)选择的非常化,作品选择非常见的绘画对象,例如庞茂琨《触摸》系列作品,选择一般画家不选择的对象或场景,使作品内容新奇。公务员之家:

当代绘画范文篇8

[关键词]空间展示;当代绘画;展示设计;艺术展览;剧场性设计

一、当代绘画与空间展示

当代绘画经由20世纪的先锋探索发展至今,自身形式语言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突破单一的媒介走向复合媒介”,面貌已经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基于“在三维空间中,侧重于二维呈现,并且多以传统绘画媒材做图像表现的特点,去甄别当代绘画”。“一件艺术作品,或一座建筑,不可能存在于真空里,它是整体环境的产物。这种环境是一种社会的和文化的体系。”空间展示即H.H.阿纳森指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体系”形成的显像成果。以艺术作品为对象的狭义空间展示,基于艺术作品,对已有的空间进行重新分配、物质性塑造、光线渲染与调整,最终能形成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绘画自诞生以来即与空间展示密不可分,二者在历史长河中也呈现出多种形态,如洞穴空间与绘画、宗教空间与绘画、沙龙空间与绘画以及白盒子空间与绘画。

二、剧场性

20世纪60年代,剧场性作为艺术批评术语,被美国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在《艺术与物性》中引用。弗雷德以现代主义的“在场”批判当时极少主义作品中关于剧场性的倾向──“关注观看者遭遇实在主义作品的实际环境”。“剧场性”一词源自戏剧文学,因时代观念作为术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释疑。《中外剧场性概念的偏失与辩正》一文对戏剧中的剧场性概念做了一个相对客观的阐释:“剧场性所显示的实际上是以受众为本位的戏剧理论视野。”依据受众本位的剧场性特点,反观弗雷德在历史局限中的现代主义批判立场,我们可以归纳出当代绘画在空间展示中的剧场性理念──关注观众与绘画相遇的环境以及观众在观展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分析绘画展览中拥有剧场性特点的案例后,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两种剧场性策略:其一,改造空间,塑造绘画新的观看方式与视觉体验,增强观众的剧场性体验;其二,在特定的空间情境中进行绘画展示,提升观众的剧场性体验。

三、剧场性策略

(一)重塑空间展示形态

当代绘画展览给观众留下了单调、刻板、体验性不足的印象,原因有二:第一,绘画自身的突破性不能为观众提供新视觉体验;第二,白盒子式展览方式僵化了布展思路,也让观众形成了绘画展览单调、刻板的印象。在剧场性策略中,以重塑空间展示形态为思路,我们至少能发现两种展示方式:在展示空间中嵌入第三种构造,打破绘画与观众的观看关系;从绘画自身对空间的影响中异化观众与绘画的观看关系。马歇尔·杜尚于1942年策划的展览“超现实主义的最初文本”是空间展示中嵌入第三种构造的典型案例。30位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放置在临时墙面上,展览空间却被杜尚个人的装置作品《16英里的细绳》缠绕。观众与绘画之间的正常观看方式被间隔的绳子打断。在此展览中,杜尚至少通过两个层次为观众塑造了空间展示的剧场性体验:首先,观众进入展览空间,洛可可式的房间除了绘画,还有缠绕的白色细绳。非常规的空间布景造就了一种超现实主义意味。其次,当从空间布景的视觉转入与绘画作品对话的环节时,观众透过细绳观看绘画作品,会形成具有障碍性的观看方式。虽然不能尽览画中内容,但反常态的观看体验与展览主题、空间场景的共振能激活观众新的体验,为观众进一步进入绘画内部提供了有效语境。此案例距今已经接近80年,杜尚通过在空间与绘画之间嵌入第三种构造,不仅为空间展示提供了新思路,还为观众与绘画之间创造了非常丰富的剧场性体验,这是非常珍贵的。创作者可以异化绘画与观众之间的观览关系,从反常规的空间、视觉体验为观众在绘画展览中制造剧场性体验。这种方式可以从创作阶段起就对绘画的空间展示尺寸、媒介进行一定的预设。创作者也可以在布展阶段处理绘画放置的空间形式,如制造悬空等反常规的展示方式。罗伯特·劳申伯格、安塞姆·基弗等艺术家虽然对此做了大量的尝试,但是主观上仍然以绘画探索为主。法比安·马洛科奥是意大利籍艺术家,他在艺术探索中有意识地让绘画走入空间。他于2000年创作的《油漆工的故事》是一件高约4m、长约100m的绘画作品。这件作品除了非常规尺寸外,画面应用了大量的幻影符号与厚涂颜料。马洛可奥在展出这件作品时,经常让作品在展览空间中形成有机形态,让绘画本身重构空间。观众进入展览现场时,第一时间就打断了对绘画展览的认知。观众必须跟随作品形态,在空间中移动观看。但是,这件绘画中拥有大量的幻影元素与绘画细节,观众需要停下来仔细观看。近似平移摄影机式的连续观看又时常被画面的细节打断,给观众带来另类的观看体验,这也是剧场性的体现。当然,绘画与空间展示结合并非形式主义,而是辅助阐述了这件作品名称中关于“故事”的概念。异化绘画与观众关系的方式需要创作者从单纯的画面控制转移部分精力到空间展示的控制上。创作者要让画面、空间和题目成为作者艺术观念的整体传达。这种展示方式不仅给观众提供了新的剧场性体验,也避免了形式主义的空间展示。

(二)在空间情境中展示绘画

东西方宗教为了教化民众,经常在一定情境的空间中以绘画宣扬教义。观众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文化,就如同戏剧铺垫完情绪后将故事直接推向高潮。奈良美智是日本当代艺术家,因笔下孤单邪魅的小女孩赢得了世界各地年轻人的喜爱。2001年,奈良美智在日本横滨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Don’tMind,IfYouForgetMe”时,在美术馆空间中放置了一间由创作场景陈设的小屋,绘画则被随意张贴在场景的旧水泥墙面上。观众从小屋入口进入内部,狭小低矮的空间造就的安全感、泛黄的灯光、凌乱的生活场景以及随意张贴的绘画便映入眼帘。此时,两个情境转换形成强烈对比,为观众营造了剧场性体验。此外,随着观众进入小屋,他们的思绪也已经被带到艺术家创作的情境中。以此为基础,当观众目光停留在画面时,图像中传达的主题将会被观众的情绪无限放大。这次展览的观众总数接近十万人,打破了日本国内当代艺术展的参观人数纪录。2006年后,奈良美智与设计团队GRAF共同制作了“AtoZ”系列展览,他以空间情境展示绘画的手段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特定空间情境中展示绘画的策略如下:首先,绘画必须具有强烈的主题性;其次,通过准确的材料语言将绘画主题转换成空间情境的装配语言。如果能够在产生强烈对比的空间语境中进行置换,那么必将为观众提供更多层次的剧场性体验。

四、结语

如今,绘画艺术已经由精英阶层专属走入公众生活,它面对着拥有丰富动态视觉经验的观众群体。当代绘画艺术家必须将空间展示纳入艺术创作视域中,并且根据自己的创作主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反之,如果绘画艺术家不能与时代的脉搏共振,那么绘画艺术终将沦为资本的玩物。

参考文献:

[1]颜宇.当代绘画展示方式的改变与发展[D/OL].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8.

[2]H.H.阿森纳.西方现代艺术史[M].邹德侬,巴竹师,刘珽,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M].张晓剑,沈语冰,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3.

[4]刘家思.中外剧场性概念的偏失与辩正[J].文化艺术研究,2011,4(4):150-157.

当代绘画范文篇9

论文摘要: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文化形态,新疆当代绘画艺术家要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心理,一方面既坚持本土及原生态艺术,另一方面又要放眼世界艺术发展,以立体的艺术观念去思考新疆当代绘画,要强调艺术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研究,挖掘民族艺术表现语言、表现材料和表现形式,当代生活各个层面的精神内涵是目前新疆当代绘画艺术多元发展亚待反映和挖掘的素材。

一、新班当代绘画现状

中国当代艺术经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近十几年的反思与实验后,90年代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沿着国际化和本土化并行不悖的路径全面、快速推进,它以视觉的、图像的方式,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国际化潮流中当代中国社会本土化生存的综合场景;艺术家们不懈探索新的艺术语言方式,以呈现新感觉和新视野,(皮道坚语),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格局,其触角伸向了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保持了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艺术形式、艺术题材、表现内容,还是艺术语言、表现材料等,无不显出了艺术的当代性质。

新疆的绘画艺术作为中国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史以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貌,对民族性、地域性基本话题的认同成为新疆艺术家难以回避的话语氛围。建国以来,新疆诞生过《最后的审判》、《十二木卡姆》、《哈密麦西来甫》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绘画艺术作品,也产生过诸如列阳、杨明山、哈孜·艾买提、克里木·纳斯尔丁、徐庶之、龚建新、康书曾、买买提·艾依提等一大批在国内颇具影响的绘画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着力于新疆地貌、民风的历史文化选择与表现,他们凭着各自不同的生存体验和艺术取向,用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效诊释着新疆地域性、民族性的具有历史积淀的个性文化。同时,也使得新疆的绘画艺术确立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近几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新疆艺术家着力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拓展和艺术语言风格化的深人探索,也的确使新疆绘画创作在这个意义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规模和多元发展趋向。2000年以来,新疆先后举办过《重新启动2002当代艺术展》、《全国第三届油画作品展》、《新疆首届油画展》、《新疆实力派画展》、《新疆第二届油画展》、《后院对话》、《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等展览。这些展览不可回避地呈现出新疆绘画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民族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和伊斯兰装饰情节相融合的文脉被作为主流美术继续得到沿袭与发展的特点,并与受西方现当代美术潮流影响下的内地美术创作主阵营派生演变出的新艺术观念形式,共同构成了新疆当代绘画的历史事实。

诚然,新疆主流绘画在过去的50多年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近年的展览与内地相比,新疆绘画艺术无论在题材的深人挖掘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还是在美学创新方面,都还没有取得更多的成果,作品更多呈现出的是民俗风情的描摹,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单一;而新生艺术观念的力量和成长速度,又远比可参照的其他地区弱小和缓慢得多,甚至还处于萌芽状态。新疆当代绘画的发展显得步履踌珊,那么,是什么因素滞碍了新疆当代绘画的发展呢?

二、滞碍新疆当代绘画发展的因素

1.艺术教育系统不完善。

从历史的角度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艺术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创作队伍。新疆的艺术教育方式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教育方式别无二样,有着一致的历史沿革即对前苏联和东欧美术教育体系的袭用,应该说,这一体系在建国后的三十年是曾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美术人才,这些优秀美术人才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和以歌颂社会进步为主的优秀作品,肩负起了历史、时代赋予的责任,但同时该体系对培养与时展需求的创造性教育也存在局限性。该体系有着现代大生产的特征,在教学上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和较强的操作性,有一套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和训练方法。比如课程设置总是从几何形体到静物到石膏人像写生,再到人体的由简至繁的训练方法;注重写实技巧能力的训练,通过对观察客体外在形态的真实描绘来揭示事物的内在真实,获得对观影,透视,比例,空间”等作画原则,要求象眼睛所看到的那样去作画。这样的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是培养出一个具备写实能力的画家,而对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的教育较少,这一体系曾长期在中国美术创作与教学中占据主要位置,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走向了样式化的道路,主要体现为教学模式的僵化与单一、习作与创作的脱节、绘画作品呈现千人一面的写实绘画风格、缺乏个性化的创造与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内地其它地区较早对这一体系进行了反思与革新,从而形成了本文开篇所描述的发展景观。目前,新疆的美术教育由于某些原因使得对这一教学体系的研究、反思与革新开展得较为缓慢,因此,这一教学体系在美术创作与教学中仍占据主要位置。师资近亲繁殖较为严重,大多源自新疆本地培养,引进和在国内外培养的人才较少,这对艺术教学和艺术观念的革新形成障碍。另外,大学的艺术招生要求在另一方面迫使整个艺术教学系统(大学、中学、小学、各文化艺术中心、艺术书籍出版、新闻媒介、艺术展览等)取向趋于统一,富于创造精神的新的艺术教学得不到培养环境的支持,进而在开展过程中受到限制。近年,素质教育开展缓慢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教育环境是造成新疆绘画队伍整体面貌单一的主要因素。

2缺乏社会文化传播机构。

(1)艺术场馆。目前,新疆还无一实质意义的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从世界范围看,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是艺术传播的重要机构和场所,许多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优秀作品都是通过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的中介作用得以传播和接受。由于新疆经济的滞后,迄今为止,新疆还没有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多年来,我们美协的官员和艺术策展人扮演着身法灵活的“游击队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尽其所能地为艺术家提供艺术场所。当代艺术何其难一也。由于群众对艺术品的购买力受到经济的限制,经营和展示当代绘画艺术品的商业画廊举步维艰,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艺术市场。因此,当代艺术在新疆的传播与接受受到了场馆的限制。

(2)新闻媒介与出版。从全国范围来看,今天的媒介与出版已趋于多样化发展,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与评述、书籍出版。地域偏远、经济落后、文化意识等方面因素造成新疆媒介与出版业的发展有限,在新疆很少能看到国外当代的一些艺术动向的报道和书籍。新疆的艺术发展机制有待完善,如艺术管理机制、策划机制、评价机制等。这些都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3主流美术与非主流美术派别的对峙

习惯上,我们把重传统和在当代艺术中在数量和质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美术派别称为主流美术,其它称非主流美术(大多非主流美术以实验性艺术为主)。新疆主流美术以强调现实主义写实绘画为主要创作方法,非主流美术坚持艺术表现的多样取向。目前,这两种艺术派别在新疆处于对峙与排斥状态,各自为大,相互不予理睬和认可。

4.对艺术民族性、地域性的曲解与误读。

所谓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表现民族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特征,而在于其内容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而民族精神又来自民族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果戈理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夫穿的无袖长衣,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别林斯基说:“每一民族的民族性的秘密不在于哪个民族的服装和烹调,而在于它了解事物的方式。”艺术的地域性常常与艺术的民族性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民族或种群总要生活在特定的地域,这种地域的阳光、气候等自然性质合理地滋生着艺术的属性。

在新疆艺术家中明显存在着部分群体对艺术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曲解与误读。通过近两年的新疆美术作品展览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实,即过多的艺术家注重现象的摹写,而忽略了自然现象后的生活本质和艺术本质。你能看到不断重复的土墙、土屋前站着一个人,不是手里牵着一只羊就是脚下卧着一条狗,很难想象吐鲁番的土屿沟的老屋倒塌之后,维吾尔民族不穿埃德莱斯。这些画家还能画什么?我们还能在画面中找到新疆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智慧和各种创造精神吗?毋庸置疑,热爱生活、热情歌颂现实生活是艺术存活的根源。实际上,艺术和生活之间从来就不是断裂的关系,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原因在于生活内容通过特有的艺术语言形式得以表达。当代艺术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具体的、写实的,又有抽象的、表现的;材料的运用上既有单一的,也有多材料的;艺术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精神层面,题材既有关注农村生活的,也有关注城市的,既有民俗、民风的,也有表现生活于各种背景下人们的各种生活体验与精神状态的,而这些内容得需艺术家独到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才能得到充分表达。因此,艺术家在深刻体验生活内容的同时,必须加强艺术语言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而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现象的拷贝与描摹。绘画艺术之所以能长久存活就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笔者认为,新疆著名画家克里木·纳斯尔丁、哈孜·艾买提、买买提·艾依提、卓然木、艾尼等艺术家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探索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并能用这种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有效诊释地域性、民族性的具有历史积淀的个性文化。

5、新疆传统地理优势的丧失。

从辉煌的新疆历史文化遗迹中我们发现促成古代新疆艺术成就的是其优越的地域优势。新疆的地理位置处于亚洲腹地、丝绸之路的中心地段。从新疆周围外部环境来看,其东部同河西走廊衔接,便于同中原交往;其西南部有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以及上述文化伴随而来的希腊文化,丝绸之路的开通架起了新疆和中原、中亚、西亚的桥梁,从而使古代新疆成为开放的历史文化区域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舞台。从古代新疆的人文、生态环境来看,不同部族的分裂、消失和融合,以及生态环境所形成的以游牧为主的实用价值取向的不定性经济方式,给外来文化提供了吸纳通道。民族成分的复杂多变,以及这些民族粗犷率直、豪放热情的民族性和开放的心理素质,形成了新疆文化艺术的开放性特征,进而形成了新疆艺术形态的多元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但在因特网信息传讯、现代化交通工具快捷、交通便利、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新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交流优势丧失了。身处内陆的地域性造成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制约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相对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新疆小范围、小规模文化发展状态,使新疆反而成为了信息和某种强大文化的边沿地带。与外界文化直观交流的减少和困难等方面客观现实原因的存在,使新疆部分当代艺术家在面对西方及我国较发达地区的当代艺术观念及艺术表现形式上显现出了相对的陌生,甚至是保守和滞后,即使有部分艺术家获得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机会,也因力量单薄而孤掌难鸣,改变不了新疆整体的艺术氛围。

三、新强当代绘画的前瞻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滞碍新疆当代绘画发展的原因还不止所提及之处,涉及到新疆的政治、经济、艺术教育、文化进程等方面的因素,但对所提及问题的解决措施的前瞻却是必要的。

—要对传统的艺术教育进行客观的反思,梳理对当代社会进程有局限的艺术教育方式,在艺术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中使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得到合理融合。

—建立适合当代艺术发展的系列机制,如艺术管理机制、策划机制、评价机制等,从而规范艺术市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健康的艺术策展机制,鼓励更多的艺术策展人从事艺术事业,建立适合本土艺术文化精神的评价机制,进而形成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确立本地域、本民族的艺术评判标准。

—建立较具规模的美术馆,为各类美术作品提供展示平台,同时,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外部环境。

—强化美术家协会的领导职能,使艺术创作在“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导下,促使新疆的多样化艺术形态得到互渗共融,真正走向深度的繁荣。

当代绘画范文篇10

【关键词】装饰性;服装;当代绘画;比较

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服装业的迅猛发展,服装作为艺术的另一个门类,它的特点就在于它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联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视觉欣赏水平也不断提高,服装在不同的地域及文化背景下,造就了服饰的色彩、图案、样式等均不相同,并且有着各自鲜明的风格特色。服饰也不再只注重样式,而是更讲究在文化底蕴下有机的融文化气息,如今全球信息化时代,而服饰与当代绘画同为视觉艺术,两者互相影响,相映生辉,其都是通过作品与观赏者进行交流,传递出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和意识,从而达到一种让人为之赞叹的风格。因此多种艺术领域间的相互借鉴、穿插、融合,成为当下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装饰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之一,也是人类的基本欲求之一,有装点修饰的含义。起初人类为了记录日常生活、强化自身、战胜大自然以及与部落之间的斗争,所创造出风格多样的文身、装饰物、岩画、壁画等其他装饰作品,体现出装饰不仅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表达方式更是为了丰富生活、美化自身环境,表达人类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方式。

一、装饰性在服装上的表现

作为服装的装饰性表现,一是通过服装面料本身的设计与再加工,使整体效果带有明显的装饰性风格,另一种则是通过外在的服饰配件的装饰性佩戴,完美的呈现出穿着者的整体形象、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等方面。

(一)图案

单纯地讲图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它是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一种美学形式。早在中国明代,图案就已经大范围的使用在服装中,在民间大量流传形成一种流行趋势,这与当时官服中的龙凤兽纹和贵族们穿着的传统花卉几何纹样形成了鼎足之势,这不仅是一种装饰性的图案,同时也具有吉祥寓意,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对社会政治、宗教和价值观在服装中的映射。例如花卉蔬果图案代表着某种美好愿望,动物飞禽类图案取其谐音传达祝福与希望等等。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夯实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元素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及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服装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当下流行时装盛行,博得众多年轻人的喜爱。这类服装它在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功能性及基本属性之外,通过服装的穿着能体现出其身份特征后,更是通过服装的装饰性来体现服装所具有的艺术特性及流行发展趋势。例如在近些年的各大国内外时装品牌秀场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服装当中有关图案装饰性元素的运用夺人眼球,大放异彩。具体来说,熊英所创立的“盖娅传说”服装品牌。该品牌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链接中国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与自然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完美体现,是当代华服艺术的典型代表。其中盖娅传说在2018春夏貂蝉系列,作为装饰性极强的白色花卉图案,利用手工技艺绘制于轻透丝纱上,使服装呈现出层叠花卉,使服装的轮廓呈现出立体的效果,再搭配西式收腰及扩摆的裁剪技巧,让华服更加富有诗意。此件服装设计作品带来了东方女性独有的神秘、温婉,同时不乏与世界时尚潮流共融的力量。当下,民族图案不仅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成为当代艺术家表现并发扬光大的一个突破口,将传统图案中的基本元素提炼、归纳、总结,按使其符合当下大众审美的需求,有机地将传统图案融入服装设计当中,按照图案的造型方法及色彩搭配,采用织、绣、印等工艺方法,使其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不仅体现出服装的时尚性同时又具有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趣味。

(二)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原本属于形式美法则之一,节奏它本是从音乐中借用的概念,是指音乐旋律进行中音阶、音符或者音节的长短和强弱等,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性。韵律本指诗词中抑扬顿挫的声韵和节律,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设计构成中,泛指使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使图形色彩前后成为连贯的有序整体。而色彩的节奏与韵律是一种从属关系,主要体现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饱和度以及形状、位置、比例、排列形式、面积大小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表现出来的构成因素是错落有致的色彩感受。法国一线奢侈品牌YvesSaintLaurent,设计师伊夫·圣·洛朗首次将时装设计和现代艺术巧妙结合起来,并且擅长将各民族文化融入服装设计和创作之中,使其设计的作品华丽、明快并具有迷人的色彩,显出浓郁的诗情画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蒙德里安羊毛裙”。该设计灵感来自荷兰画家蒙德里安1930年所创作的作品《红、蓝、黄构图》。服装设计中,在遵循美的视觉效果下,把二维的平面画面变成三维立体效果呈现出来。整件服装采用鲜艳的三原色色块图案饱和度极高,疏密相间、规格不同的矩形格子,在模特的走动下,视觉感官形成流线型不断跳跃,严谨有序的比例关系似乎有着爵士音乐强有力的节奏与韵律感。这种跨界融合的设计引发了时尚艺术风潮,一时成为女性趋之若鹜的新宠,也成了当时进入时装史的经典案例。纵观整个服装界,不乏能找到许多关于蒙特里安作品在服装设计中的影子。例如法国奢侈品牌Dior,意大利品牌Dolce&Gabbana,甚至在国潮风格大肆流行的今天,中国李宁,CLOT都有将蒙特里安的艺术作品当作主要设计的灵感来源和表现形式,这些都受到广大年轻人的追捧与喜爱,活跃在当今市场上。

(三)服饰配件

作为服装设计的装饰性表现,还包括实用性辅料和配饰品所带来的装饰效果。世界上几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都有关于服饰配件的记载,这些装饰形式及装饰行为都与各地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早在西方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由于四面八方的经济、文化各种影响交织到一起,人们开始不遗余力地将金钱花在服装上,男性切口式服装就是这一时期最为流行并且具有非常强的装饰性。这种装饰性的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它是把上衣袖子和裤子上从上至下切成一条条的形状,从切口处显露出里面鲜艳的内衣或者外衣的里衬,切口的排列斜排或是交错,密密麻麻的组成有了规律的立体图案,显得格外别致。一些贵族们更是在服装的切口两端再镶缀珠宝,进行装饰与点缀,显得无比奢华。相对于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17世纪欧洲的“巴洛克风格”更是体现出生气勃勃、色彩绚丽、线条优美的豪华风格。这一时期的男性摆脱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特点,大量使用配饰来装饰和点缀。例如采用蕾丝和花边装饰在领口和裤口处,并且穿戴皮革制品,成为当时的一种典型风格。服饰风格化的过渡时代,装饰性艺术同样体现在中国的服装与服饰上。中国清朝时期的镶滚彩绣技艺是这一时期女性服饰的一大特色,一般是在领、袖、前襟、下摆、开衩口以及裤管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以刺绣、绘制、补花、镶嵌珠玉等手法为装饰点缀,不仅表现出服装的华丽高贵,雍容典雅之气势,并且体现出尊贵的身份地位。作为刺绣这种技艺,现如今已经使用在各种纺织材料制成的服装、饰物以及其他装饰品上。它以精湛的技艺和典雅美观的艺术特色流传于世,也颇具外国服装设计师的青睐,汲取灵感活跃在当今T台上。当下,作为服装设计的装饰性表现,服饰配件中的缝纫线、纽扣、拉链、别针、铆钉、墨镜、包包、手套、首饰品等都可以为服装的整体效果起到很好的装饰点缀作用。

二、装饰性在当代绘画中的表现

当代绘画的装饰性表现并不是像写实性绘画那样复原和记录现实,也不是像印象主义那样去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它是艺术家采用装饰性表现的手法主观性的组织画面,以理想化、美化为目的,强调视觉层面的审美效应,装饰性表现是通过提炼、省略、夸张、变形、加工改造、比拟以及抽象的手法使作品的主体更加鲜明,以达到画面的特定要求,适应作品的审美要求,这就丰富了绘画表现手段的多样性。沃尔夫林曾说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绘画的模仿是从装饰发展来的。毫不夸张地说,当代绘画从根本上离不开对装饰的理解、认识和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的西方写实绘画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并且瓦解,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经成功渗透到人们的艺术与生活当中,互联网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样性、便捷性的生活,潜移默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当代画家用主观表达替代了客观再现,不仅从构图上,而且从题材、色彩、用笔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得更加具有时代的气息。当代绘画不再以焦点透视作为唯一标准,并且逐步取消三维空间,形成平面化的、散点化的、多角度的以及装饰性较强的现代绘画的重要特征。抽象主义画派的创始人瓦西里·康定斯基采用印象派与野兽派的绘画技法,擅于用抽象的线条、色彩来表现画面的动感与韵律,体现出一种装饰性效果。在他的绘画中,人们常常能感受到一种仿佛音乐带来的节奏感,他也喜欢以与音乐有关的介质来对作品进行命名,例如《乐曲》《粉色的音调》《即兴曲》等。在他看来,色彩是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粉色的音调》这幅作品正是对音乐的最好诠释。这幅作品以幽深的蓝色为背景,用橙黄色来表现一扇开启在天幕中的方窗,从神秘的方窗里,不同大小和颜色的浑圆音符夺眶而出,而每一个音符都被一圈粉色的修饰音包围着,最后聚集向最大的粉色圆形。整个画面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画面中心橙黄色不规整四边形,那些聚散有致的五彩圆分布在画面之中,与较大一个粉红色圆形形成呼应,如同跳动的音符充斥着迷人的音乐感,令人精神愉悦。因此在欣赏康定斯基的作品时,可以带着欣赏音乐的心情去感受作品给人的韵律感。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兴起以及对东方艺术、原始艺术或土著艺术的新的认识和发现,装饰风格开始渗入绘画艺术的领地。其中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他的《红色和谐》绘画作品,画面装饰性表现极强。作品采用线条与色彩的排列组合形式,而墙面与桌面的表现手法与以往的传统绘画不同,采用了大面积的平面化处理方式,流线型线条使画面装饰感加强。其次,画面的人物也以一个团块状的整体进行呈现,使这幅作品的平面化与图案化成为这幅作品的特有风格,画面中带有强烈的设计性色彩的构成因素,如色彩归纳。这种强烈的装饰风格正是体现了作品的别样风格以及画家的艺术追求,使欣赏者在纯洁与宁静中得到满足。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瓦西里·康定斯基,他认为装饰是有生命的,主张纯粹的艺术形式,抛开具体的绘画内容,使绘画建立在图像意义的纯粹表现之上,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装饰画的图形结构以及更大的自由和内在情感的抒发。奥地利维也纳象征主义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他巅峰时期的作品《吻》正是带有浓郁的装饰性风格,画面中大面积的使用金箔,夺目的金色在作品《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这幅作品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巧妙地将装饰性风格与绘画性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正是受到形式美构成法则的影响,带有设计感的组织画面,画面中装饰性语言以及形式语言巧妙运用,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绘画风格,这是同时期其他艺术家所不能达到的。克里姆特的这种艺术风格受到多位艺术家的影响,并且柔和了多元文化,比如柔和了埃及、希腊文明,吸收了拜占庭镶嵌画、日本浮世绘、东欧民族的装饰艺术以及中国艺术的影响,开创了独特的画风,致使他的艺术作品具有浓郁的装饰性风格。除此之外,作为中国的民间年画图案也有一定的装饰性,例如门神,在节庆之时,家家户户大门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有驱凶迎祥的吉祥寓意。还有日本德川时代的浮世绘,是由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它的渊源来自原有的“大和绘”。这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并且在上层社会中盛行。可以认同的是,装饰艺术在人类的服装服饰、居住环境、宗教和日常等活动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始终伴随人类生活,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装饰艺术步入了“以人为本”的自由化表现的新境界。

三、结语

随着现代艺术思维的创新与迅猛发展,无论是当代绘画艺术还是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不断地在推陈出新,繁简各异,无论是对色彩的把控与领悟、画面空间和服装廓形与结构的分析与编排,还是对服装面料肌理的创新与运用,都是艺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付出辛劳孕育出结晶,渗透着出艺术家独特的绘画个性和浓郁的绘画情感表达,凝结了以艺术家的创作形式为主体的鲜明烙印和气质表达,从而表现出艺术创作者独立、鲜明的艺术风格与作品气质。装饰性在服装设计和当代绘画的表现上发挥的更是淋漓尽致,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装饰性表现艺术形式在服装设计的审美表达和在当代绘画表现中拥有更加持久鲜活的生命力。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效果的艺术作品集中体现了艺术家长期的艺术修养、创作才能以及审美意识。在美学形态中,好的艺术作品通常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兴奋感,使人产生共鸣,成为具有审美性和一定价值性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3.

[4]吴卫刚.服装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5]张文平.绘画作品中的节奏与韵律[J].肇庆学院学报,2010,31(01).

[6]郑全.“形式美学”与当代艺术[J].美术观察,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