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十篇

时间:2023-03-28 19:31:19

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篇1

和谐的校园,向我们展示应有的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真挚的师生情谊。

人与环境要和谐。和谐的环境是人、自然、社会相处的期待。只有和谐,只有那种和谐,我们的周围才会安全、舒适、温馨而充满着生机,环境是我们的朋友.1997年时,亚运会在日本结束时,6万人的会场上没有一片废纸,全场干干净净的,6万人啊!那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在这一个会场上开一个亚运会,没有一片纸巾,要是我们呢,能够做得到吗?日本人是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与日本相比,有时不免让人汗颜!环境是人类共同关爱的,要使我们能够与环境和谐相处,我们就应该多多的去爱护环境,去维护它们的平衡与和谐.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学校的风气,表现了师生交融和谐,因而我们应该团结,真诚的对待任何一个人.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你愿意别人怎样善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善待别人”.中国也有句哲理名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谈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那一天,我们上体育课.我正要下去上课时,在2楼看见了一个小弟弟,他正哭得伤心,我看见了,想过去扶他,谁知,后面窜出了一个大姐姐,她把小弟弟扶起来:“小弟弟,你怎么了,我送你回教室,你是几班的啊?”我看见这情形,也暗自高兴.如果我们学校每一个人都像这样大姐姐一样关心他人,和谐,不就创建出了最美好的世界吗?

和谐校园篇2

“和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而创建和谐校园应是一个永恒题.

一个学校如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离不开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地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才”.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勤奋好学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同时由于每个人都有注重维护这种环境,使得这种好的班风和学风持续下去,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而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声不想地吸引学子奋勇前行,校风好,使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努力;校风建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所以我们要遵纪首法,用法律法规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不会偏离轨道,向好的方面不断的发展.

在这些基础上,我们要打照和谐的学生群体,打照和谐的人际关系,打照和谐的校园文化,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的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治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成长!

愿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好!

黄河路第三小学五年级:赵永哲

和谐校园篇3

一、关于和谐教育管理的理性思考

和谐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美,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谐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

和谐的管理模式,不能单纯依靠僵硬的管理体制,因为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是对人的智能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在学校管理中,我崇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还要常怀感恩之心。自己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提升做校长的人格影响力,在工作中真正做到勤于思考,将“和谐”的智慧融入管理之中,使教育主体诸要素间得以和谐发展。

二、建立和谐管理团队和制度

“和谐”即各方因素配合得适当。从历史的角度看,“和谐发展”继承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和谐观”,体现了“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和谐的办学思想的践行中下工夫,要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影响干部、影响师生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和谐教育是学校校长、教师工作的着力点,作为学校的校长我对“和谐”始终孜孜以求,努力建立和谐而充满活力的管理制度。

我坚信“和谐管理”理念会使学校成为教师和学生和谐发展的乐园,使管理者和教师、学生都会有愉悦的心情。因此,我将对和谐的追求融入学校管理中来。我依托行政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力求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到平衡各方的关节点,并通过不断地革新校内规章制度、弘扬正气、树立典型。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构成了和谐的管理团队,在和谐互助的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干部们的热情,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个人的潜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了学校的发展力。

三、建立和谐的干群的关系

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干群之间的和谐并非干部不敢管、问题被掩盖,也不是教师个性被压抑、矛盾不解决,而是学校教育部室间的协调运转,形成一种内和外顺、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我主张行政以服务教师、忠于教育为前提的情感治校。我要求学校的管理团队要身先士卒、模范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用服务感动教师,用规范的制度引导教师,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在对待教师的失误时要与人为善,在对待教师的向上愿望时要成人之美,在对待教师的自觉践行、善意补台时要常怀感激之心。坚持挖掘教师的内部潜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对教职工的个性特点和专业能力扬长避短,通过评选表彰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孺子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措施来激励教师们的工作热情;通过慰问教职工及家属把温情送至每一位教师心中;通过连续多年来担当重大节假日值班让教职工能够与家人团聚,使学校成为师生员工生活、工作的乐园。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校园的建立应该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迪,进而使“教”与“学”产生共振效应。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喜欢一位教师,也会喜欢上他(她)的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因此,我提倡教师应在课堂内外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努力吸收多方面的知识,与学生交友交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他们多些关心、多些鼓励、多些信任,使他们感受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的环境。教师要真正地去爱每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谈心和进行家访,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提倡多样创新、灵活多变、追求个性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体现教学的民主。长此以往,这“情”的力量就如同春风化雨一般,在点点滴滴中感化学生,就会使学生们真正地喜欢这位教师,爱上他的课,对教师所教的知识认真领会,并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从而激发良好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素质教育得以和谐发展。

创建一个宽松友善、协调包容的和谐校园是我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干部的精心管理、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和谐校园的全部内涵,他们在和谐的校园中心怀和谐的心情,共同从和谐的起点出发,奔向和谐的未来。

我推荐的书

《和教师的谈话》,赞科夫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肖川著,岳麓书社

《向孩子学习》,孙云晓主编,晨光出版社

《新教育之梦》,朱永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漫话》,约翰・洛克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家评传》,沈灌群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和谐校园篇4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水资源水文0504班的张倩.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扬起和谐的风帆,驶向和谐的彼岸》.

风可以不懂雪的漂泊;雨可以不懂霜的寂寞;沙可以不懂漠的辽阔;天可以不懂雨的落魄;泪可以不懂眼的脆弱.但我们不能不懂精神文明的追求,不能不懂和谐校园的需求.

创建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老师的评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老师给了我们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理解老师,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创建和谐校园,需要从"小"做起.一个系部,一个班级,一个宿舍相对于整个学院而言无疑谓之"小".宿舍亲如一家,班级团结互助,系部共同进步,这才是和谐之所在.

创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和谐校园的乐章才能奏响.

创建和谐校园,需要从"我"做起.水滴的汇聚才有了大海的澎湃;树木的汇聚才有了森林的风采;日月星辰的汇聚才有了天空的胸怀.

和谐校园篇5

是你,带给了我一个温馨的港湾,是你,为我提供了一个知识的平台,让我探索知识的奥秘;是你给了我展示梦想的殿堂,让我梦想高飞;是你让我真正理解到和谐字眼的含义-那美丽富有人情味的校园。 在这和谐的校园里有太阳底下最光荣的教师,有温和,可爱的同学,也有自己的知己。在这温馨的氛围我体会到了和谐。 迎着那慷慨激昂的运动交响曲,我们这些运动员伴着优美的节奏,排着整齐的队列,围着校园走了一圈,同学们都送来了热烈的掌声欢呼声,祝福声,它们交织在一起,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的项目是接力棒,在此比赛之前,数学老师用尽自己全身的力气给我展示接棒一遍又一遍直到我看懂为止,说得喉咙都干了,累得腿脚都麻木了,班主任在旁边让我不要紧张,赛出水平赛出风格,那句句关怀的话语不禁让我眼泪夺眶而出下定决心一定要跑第一,却出乎意料跑了第二,伤心欲绝回到教室。回到了教室,老师如慈母般关怀教育我,如一泓清泉滋润了我那干涸的心田,仿佛心里的一切都得到了洗涤,一切忧伤都烟宵云散。由于老师还有点事,用那深城的眼光凝视着我,那亲切的话语抚慰着我,问了又问:怎么样了,好些了吧。我被那温馨的话语感动了情不自禁流下了泪哭哭泣泣的说了一句:’ ’老师我好了,您如果有事的话,您忙你的吧,不用担心我老师不放心的离开了老师走后同学们变过来安慰与照顾我,如一缕阳光给我那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丝暖意。在这幸福而又和谐的氛围里,我又爱上了我那美丽与和谐相伴的校园。 那美丽与和谐的校园寄语了我的梦想,给予了我知识,启迪了我的智慧,让我沉浸在这朗朗书声中的校园,体验那和谐与快乐。

初二:张乐玲

和谐校园篇6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

和谐校园主要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建设和谐校园是现代高等院校的重要战略目标,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和谐校园是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有助于形成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1]

第一,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涉及社会系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结构层面的和谐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是有机相连的。社会和谐与校园和谐二者是整体与部分、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双方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现代高校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为自身改革、发展、稳定奠定牢固的基础,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而且也为社会和谐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办学规模实现了重大突破,大众化教育迈出了坚实步伐,但发展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给高校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了不少隐患。例如,规模膨胀速度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不和谐、办学规模与办学效能之间的不和谐、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和谐、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不和谐、内部管理要求与管理人员素质之间的不和谐、大学生的言行素养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和谐等等。解决上述种种不和谐问题的对策,就是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第三,建设和谐校园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就是要发掘人的全部潜能,培养品德、身心、学业、人格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学生,这就必须以和谐校园为依托。现代高校应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育人,和谐发展。在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和谐校园可以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渗透,互相交织,协调共生,使育人的过程成为一个相互和谐、统一完整的过程。没有和谐校园就没有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环境、氛围和平台,建设和谐校园就是为大学生和谐发展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搭建平台,实质上就是为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特征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特征应该是:

第一,办学理念科学,特色鲜明,学校各项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学校的办学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这一大局,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从战略的高度,把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对学校发展建设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对发展进程中的诸多要素和矛盾进行全面分析,在改革和实践中循序渐进,科学决策、精心实施,将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消除在发展中,自觉统筹协调好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使学校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二,育人为本,人才兴校。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对于学生,坚持育人为本,培养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校自身而言,坚持人才兴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办学过程中要敢于并善于突出教师在教职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资源分配中的优先地位,营造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三,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规范协调运转。使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保持协调运转,激发学校与社会互动、教与学相长、自然与人文共融、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效应,实现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第四,依法治校、科学治校、民主治校机制高效灵活。和谐校园首先是法制的校园。依法治校就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校园管理,从事教学科研等活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设一个稳定、法治、公平、有序的和谐校园。[2]法治是学校管理的保证和主题,科学治校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按教育规律办学。民主治校是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师生员工主人翁的精神。

三、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措施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现代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内涵十分丰富,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当前,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提高治校兴校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高等学校领导班子是团结与带领广大师生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关键。高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必须建立在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教育和国内其他高校教育的成功经验,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着力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弘扬务实创新精神,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

第二,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人为本为核心,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只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系统,才能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及各种思想、观点的和谐,最终实现和谐校园的构建。[3]坚持教育方针,德育为先,加强校园师生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人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教师、学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促进师生健康全面发展;在以弘扬主旋律为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中,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新时期、新任务、新情况的要求,努力实现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和谐统一。

第三,健全有序的内部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的校园制度。制度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制度的创建必须坚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特别是要体现对人格的尊重,对学术的敬畏,对遵守规则的自觉。对于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党政领导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教职工要敬业育人,身体力行;大学生要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校园的组织和个人处在一个理性、有序、和谐的运行状态中。

第四,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以利益调节为核心,建立规范的沟通和协商机制,使每位教师、学生、职工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有通畅的表达渠道。建立健全既能体现效率原则又能体现公平原则的学校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不同岗位、不同院系、不同群体利益格局的合理化。建立和完善福利保障制度,使校内各利益群体都能享受学校发展的成果,并彼此和谐相处。

第五,建立化解校园内各种不和谐因素的机制。高校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各种不和谐因素的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以求不断在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化解各种矛盾的运行机制。坚持校务公开,尊重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在校园治理中当家作主的地位。加强思想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切实解决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化解各种不和谐因素,促进和谐校园的全面建设。

第六,加强和谐校园环境建设。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作用,良好的校容校貌校风具有陶冶心灵、熏陶行为、塑造人格、启发美好想象的作用,对师生的精神思想起着振奋和激励的作用,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高校和谐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上,通过优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重视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完善教学场所、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设施、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场馆建设,使校园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达到和谐统一。在校园软环境建设中,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高等院校特色的和谐校园环境。

第七,维护校园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没有高校的稳定,和谐社会无从谈起。要正确处理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稳定,在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当前,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带来了压力和风险;世界范围内非传统安全威胁明显上升,恐怖主义,对国内的渗透破坏越来越严重,诱发暴力恐怖活动的因素越来越活跃。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思想意识空前活跃。从高校情况看,虽然大局稳定,但是潜伏着一些不安定因素,各种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因此,要全面认识高校和谐稳定的形势,继续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活动,建设稳定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王德勋.大学和谐校园构建的理性审视[J].教育评论,2007(4).

和谐校园篇7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必要性探究

1.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而和平又是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各国的人民和领导层,都普遍意识到: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明模式等等,都应当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在和平竞争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互补共生、互利双赢。因此,和谐不仅不消灭差异,而且鼓励差异的合法存在,通过差异的比较和交融,达到新的和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决策,正是适应当今国际形势发展需要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措施。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万万不可小视。

2.国内形势的需要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与核心任务,因此更需要和平的大环境,更需要安定团结,更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在不断变化、不断调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来源的多样化、利益关系的多变化、利益表达的公开化、利益冲突的尖锐化等问题,势必愈来愈明显。而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表现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也会相应增多。在这种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为唯有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强化“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和”作为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与人际交往的准则及目标,才能形成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平等协商、公平竞争、合理分配、普遍受益、改革代价共担、改革成果共享的和谐社会局面,寻找到各方利益皆大欢喜的最佳结合点,将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全民族的强大合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为振兴中华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

3.高校自身的需要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更是高校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可以再细化为以下三点:

(1)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要想发展,就必须以和谐校园为基础与前提,使建设和谐校园与全方位发展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在建设和谐校园的具体过程中,不断化解管理人员与教师、管理人员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消除不和谐的“噪音”,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与友爱的学习氛围,打造“团结就是力量”的强势,以此确保各项教学任务与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2)综合实力的需要。和谐校园建设,固然是整个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的“高等学府”与“精英摇篮”,理所当然地被全社会所关注,可谓是众目所瞩,众望所归。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和谐校园乃是高校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和谐校园的形成,是以人(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的人格力量为基础与前提的。也就是说和谐的校园以人的和善人格为依托和支撑,是以每一个人的和善为“细胞”,构建成整个校园的和谐肌体。

(3)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在我国教育实现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伟大转变中,各高校首当其冲。而“素质”本身,又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其中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人格素质等各种要素。人格素质本身,也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又包括精神、意识、风度、气质、性格、兴趣、特长等等,其中的“中正平和”的性格与气质,自然成为人格素质中的一大要件。作为一名大学生,待人谦和、处事和气、心地和善,是将来择业的必要条件。因此。每一名学生个人的心理和谐与行为和谐,乃是其素质中的重要因素。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可行性论证

1.主观方面的可行性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具有人的主观方面的可行性。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职员工的主观愿望强烈。各高校的广大教职员工,包括教师、领导层与管理层人员,大多都在主观愿望上有强烈的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呼声与心声。因为只有校园和谐,才能使人心情舒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校园就是一个广大教职员工展示个人才华与能力、创造业绩与辉煌的平台。

(2)学生的主观愿望强烈。广大学生更加希望建设和谐校园,以为他们创造出一片净土。提供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和谐校园不仅是一个极好的社会环境在学校内的折射,而且是一个极好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学校内的展现。

21世纪的今天,环境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重要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广义的环境美已经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整个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美化程度;狭义的环境美也包括个人、家庭、社会集体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具体环境的美化程度。而和谐校园的内涵,则既包含广义的环境美,也包含狭义的环境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一名学生,都希望在美好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这乃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3)家长和全社会人员的主观愿望强烈。广大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的各阶层人员,都强烈希望建设和谐高校校园,以使自己的子女、亲人,在学校学习开心、舒心,令所有的人放心。

2.客观方面的可行性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实质上是高校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升华提高与综合深化。因此。各高校在客观方面,也都具有建设和谐校园的可行性。这种客观方面的可行性,可细化为两个层面:

(1)软件建设的客观基础,亦即人的思想意识基础。多年来,广大高校师生已经养成和谐为贵的思想意识,顾大局、讲团结、重友爱,蔚然成风,已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雄厚的精神基础。

(2)硬件建设的客观基础。亦即自然环境的和谐及各种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备。校园绿化、净化、亮化、美化、花园化程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准;各种服务设施与服务设备,均已配置齐全,广大师生的衣、食、住、行和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各种硬件设施设备,也都应有尽有,既消除了不和谐因素,也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3.主客观综合的可行性

多年来,各高校在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既是客观实践的理性升华,体现出人的主观智力作用;反转过来对新的客观实践具有参照价值与指导作用。因此,这些主客观综合的经验,就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最大的可行性。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的具体性设计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范围广、层面深、水准高。必须精心对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并认真抓好落实,以实效为关键。这种具体性设计,同样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建设原则的设计

(1)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等紧密结合的原则。在思想建设上,要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在文化建设上,要将校园文化中的校风、校训等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在道德建设中,要将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纳入到和谐校园建设。

(2)人性化的原则。建设高校和谐校园,要以人性化为原则。要实行“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要真正落实“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学生的“心和”促进学校的“人和”。要关心学生的一切,包括学习、身体、家庭、情感、心理等各个方面。尤其要特别关心特困生与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的“问题生”。

(3)实践第一的原则。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是一项具体的实践工作,一定要认真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实践第一”的原则,一切以实践为中心,一切重在实践。

2.组织措施的设计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要在组织措施上认真设计,并抓实抓细。学校党委、校长,各院系党总支、主任,班级辅导员以及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等,都要有专人分别专抓和谐校园建设工作,并实行岗位责任制与目标化管理。

和谐校园篇8

武术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

武术文化中的武德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武德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既有中国古代先进的伦理道德,又融入了当今先进的意识形态,充分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性。武德精神中诸如尊师爱友,互助互学,以武会友,讲究信用,见义勇为,不逞强欺弱等品质是中华武术传统道德的体现,把武德作为共同遵循的一种言行、处事之规范信条,把习武者培养成谦恭虚心、修身正心,规范举止的人。因此,在高校中利用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不断地灌输其武德思想,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伦理道德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熏陶,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伦理道德,这样势必也会影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使他们形成公正、诚实、仁爱、友爱的良好道德风尚。武术文化中的健身养生思想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协调并进的一类人,而身体又是他们学习工作的本钱。有很多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身体承受不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而夭折,而武术要求身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从而可以起到健身的功能。并且,武术除了具有健身功能以外还具备明德的作用,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性和意志品德。坚持武术练习,会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习惯,使他们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面对压力。武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难以生存,没有创新就不能发展,而创新也是武术文化发展的灵魂。武术文化中的创新是通过武术动作的想象,将会使大学生思维力长期处于一种集中状态,从而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水平,这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另外,在武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势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长期的注意力才能把动作学好,这有助于大学生思维方式向理性、逻辑方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深度加大,从而提高创新意识。当代校园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将武术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和知识的学习。武术文化中的哲学理论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武术文化的主要支柱。例如:道家的“道生万物”观;儒家的“爱人”与“知天”;易经中的“阴阳辩证”、“天人合一”等古代经典哲学理论,这些理论的融入使习武者具有虚心谦恭、修身正心,规范举止的态度及操行。因此,将武术文化中的哲学理论融入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师生、学生之间的人际和谐。另外,武术教学过程中同学之间的交流亲密程度和交流频率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够相比的。在学练的过程中,可以使同学们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学习武术的快乐,使同学之间有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这无疑为和谐校园的构建发展提供了内在保证[2]。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武术文化的发展策略

建立健全武术文化教学体系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武术教育教学体系,优化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把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到武术教学体系中,建立健全新的武术文化教育模式。高校应该深刻挖掘优秀的武术传统文化,利用武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休闲娱乐、修性养性、创新的功能,把武术教育上升到宣传民族文化、继承民族遗产的高度上去,从而促进“文化武术”的本土化教育,进而推动武术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编适合学校的新教材传统武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内容丰富多彩。如果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编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势必对宣传和弘扬武术文化起到很好的效果。将高校武术文化资源作为评优指标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内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务必将武术资源作为学校评优的一项评价指标。现在高校中普遍面临着武术师资力量不足,武术书籍、器械、场馆缺乏,校园武术网络一片空白等因素,这严重制约了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大投入,加强武术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中华尚武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武术文化氛围。领导重视,加强宣传武术经费是开展武术活动的基本保障。学校的领导要重视本学校武术教育,增加对武术场地、器材建设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武术场地、器材的设施,在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发扬传统武术文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武术教育工作者抓好师资的培训工作,是武术能否在学校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我国的传统武术的师资培训已远远滞后于武术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武术文化培训班,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教练、裁判和科研培训班,并建立考核制度,使其成为武术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加强武术社团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武协的重要作用高校应聘请一些校内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高、技术过硬、武德高尚的老师担任学生武术社团、协会指导老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武术协会组织,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高校要为其提供场地、器材、资料等信息。它能起到宣传传统武术文化,研究和练习传统武术功法,实践科学训练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武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校园武术文化活动,搞好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大力开展校园武术文化活动,搞好校园文化氛围。武术文化节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举办武术文化节,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校园武术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武术兴趣的有效手段。武术文化节,系武术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舍,融武术知识、武术表演、武术比赛、武术征文、等多种武术相关活动为一体,并以武术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并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最终实现育人的大目标。

和谐校园篇9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校园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时展的必然。

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党中央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这种和谐发展的精神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校园指明了方向。

2.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一个民族的学校教育不能培养出健康和谐的个体,那么发展中的社会经济也迟早会因为社会道德的失落而遭到严重的衰退。大学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良好的示范作用。

3.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因而必然也必须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学校教育应把“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素质“四有”人才,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特征、原则和任务

(1)构建和谐校园的特征。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校园”就是以校园为载体,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要素之间全面、自由、协调、充分发展、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2)构建和谐校园的原则。一是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的原则。和谐校园应是民主的校园。民主与法制是相互结合的,民主法制,就是民主办学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使校园各种行为主体在法规和制度的范围内活动,使整个校园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行。二是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和谐校园应是公平和正义的校园。公平正义,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三是活力与秩序相结合的原则。和谐校园应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校园。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与此同时,由校内管理运行机制确保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达到“活而有序”。四是目标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作为目标,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构成,是学校事业和师生个人全面发展的最终达成。作为过程,构建和谐校园是具体的、系统的、历史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与过程相互统一,才能使学校健康发展,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师生员工安居乐业,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良好。

同时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等诸要素共同构成了教育主体。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二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及家庭教育环境间和谐发展,并形成教育合力。三是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推动着科学研究的开展。四是“五育”的和谐发展。加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融合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的的教育方针。五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指导思想。和谐校园建设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就要抓好:第一是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在适当扩大规模外延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质量、效益的优化;第二是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师、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第三是人和物、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强队伍建设,同时要重视物(校园硬件)和环境(制度环境、管理环境)的建设;第四是协调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把握好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师生承受度的关系;第五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和谐统一,突出教学,加强人才培养,同时更要重视科学研究工作,重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人是学校和谐发展的主体,是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构建和谐校园要靠人,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是为了人。这是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着较深厚的知识底蕴,敢于创新,乐于思考,是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第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师生;第二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为广大师生才能和潜力的发挥营造一种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和良好氛围。具体而言,就是要多为师生员工谋实事、办实事。对学生要子女般的爱护,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和身体情况;注意保障广大学生的权益,及时处理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速成才。

3.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是从源头上落实“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力和妥善协调多种利益关系的有效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校园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应当是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实现途径。要重视四个重要指标:一是师生对学校决策的知情度,二是师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三是不同利益群体的意志表达度,四是师生对学校运行的民主监督度。而关键的是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工会的作用,使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顺畅地传递到决策层,并作为制度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4.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学校人际关系主要由校领导、教职工、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诸多的关系中,校长是灵魂,班子的关键,学生是主体,环境是条件,制度的保证。要大力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党员、教师和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做好思想工作。按照和谐校园的标准,大力提倡谅解与宽容、倡导公平、正义的理念,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紧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校爱岗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使党政一心、干群一心、师生一心,共同建设和谐校园。

5.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大学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6.创设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安全稳定的管理机制。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范作用。健全的、科学的、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能合理划分学校各级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明晰执政活动的责任归属,实现执政兴校资源的各要素有效配置,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高校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7.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办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质量教育贯彻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机制调动和鼓励广大教师热爱教学,精心教学,创新教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为每一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形成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氛围,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活力,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创造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促进师德和教风的不断优化。要想方设法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使每个人心情舒畅,把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8.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从学校来说,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校园做起,从构建和谐校园的基层单位做起。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才华、有希望的一代,是社会的栋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构建和谐校园要立足于发展学生自身和谐,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努力把广大同学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学生会、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组织健康的社团,举办系列讲座(理想信念、学术观摩、健康保健、就业指导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艺术节、辩论赛、运动会等),开展争创文明活动(如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社团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才能,培养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将来服务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和谐校园篇10

[关键词]大学校园流行语 语言规范 高校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88-02

一、大学校园流行语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1]大学校园流行语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密不可分,源于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本文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期望有助于规范校园流行语,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更上一层楼。

二、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点和影响

(一)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作为有效的交际工具,大学校园流行语从根本上说仍从属于现代汉语系统。因此它基本遵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规律。但是由于使用者、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的特殊性,大学校园流行语具有一些专属的个性色彩与时代特色,具有时效时尚、新奇独特、隐晦隐蔽、知识性强等特点。

比如,形容某人考试不及格的校园流行语便历经“挂红灯―毕业―枪毙―NG”的变革之旅,时效性体现于其中。大学生渴望显示自己标新立异的个性,打造新鲜别样的生活情趣,自创了许多校园流行语,如“工业酒精――假纯(甲醇)”指假纯情的女子;“方便面”指被动地多次更换男友的女人;TMD是THEATER MISSILE DEFENSE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缩写,被杜撰成了国骂“他妈的”的缩写。另外,校园流行语的隐晦性缓解了那种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说脏话、咒语的紧张与压力,有了更多开怀畅谈的快乐。从这一意义上讲,密码多、破译难,是“更高水平”校园流行语的“杀手锏”。如根号二(矮个子)、反提(傍女大款,吃软饭);又比如用成语把爱睡懒觉、上课总迟到的学生讽刺为“后起之秀”;仿诗词名句的“网上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仿刘禹锡《陋室铭》而作的各种版本的《寝室铭》《男友铭》《女友铭》。[2]这些显示了大学生的知识储量。

(二)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影响

正如硬币有两面一样,校园流行语对现代汉语有着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许多流行语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如“造砖”和“灌水”把潜心写作和随意写作的差别得以形象地张显。这些“反映了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甚或精神生活,表现了百姓丰富多彩的情感,发挥了人们对语言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重要动力和途径。”[3]

校园流行语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和不完善的地方,有的已经影响到了现代汉语的纯洁,不利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其主要表现是:

1.语言表现内容的失范,即人们常说的语言不文明问题。大学生频繁使用不文明用语,对大学生的和谐校园影响也是最深远的。一些大学校园流行语粗俗浅薄、格调不高,着实让人生厌。咒语、恶语、脏话充斥大学校园,如恶语“变态”“龌龊”“弱智”“畜生”;咒语“脑浆迸裂”;脏话“我×你妈”“傻×”“你丫”等等。这些都是极缺乏羞耻感的言语,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2.语言运用规则的失范,尤为突出的是对传统语法的背叛。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传统语法的背叛就是对民族思维方式的背叛。如周星弛电影台词“给个理由先!”“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口头禅的说”等都违反了传统语法规则,无厘头词汇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危害很大。青年学生的语言还处在可塑阶段,易于受到不良影响。同时大学校园流行语一旦形成,便非常容易播散开去,对校园文化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三、不文明、不规范校园流行语的具体来源

(一)影视文艺节目

当代青年是伴着荧屏长大的一代。影视作品让他们比父辈在思想上早熟。“最近很郁闷的说”“表(不要)老是PMP(拍马屁)啊,这可是RPWT(人品问题)”来自港台偶像剧;“我顶你个肺啊”来自电影《疯狂的石头》……他们要么不文明,要么违反了汉语的语法规则。

(二)课桌、厕所文化

鲁迅先生少年时在桌子上刻“早”字来激励自己用功读书,而今天的课桌文化却大多是语言垃圾的“竹简书”,是下流学子形象的“木版画”。厕所也成为下流话的“展览馆”。如:

1.“举头望黑板,低头看姑娘。”(仿李白《静夜思》)

(三)黄色短信

手机成了接收黄色短信最隐蔽的渠道。如“看哪个银行缩写最牛?中国建设银行CBC(存不存)、中国银行BC(不存)、中国工商银行ICBC(爱存不存)、中国民生银行CMSB(存吗傻×)”。

(四)行话术语

大学生进驾驶学校学习成为时尚。驾校行话也成为大学生杜撰校园流行语的灵感来源之一。

(五)不雅广告

许多不雅的治疗痔疮的广告为大学生发明不雅语言提供了“灵感”。“老痔疮”指脑筋迂腐之人,“便秘”形容人说话不干脆利索、吞吞吐吐。

(六)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的歌词,一旦脱离了它们的母体,经过大学生滥用,便成了十足的不文明语言。情绪消沉的“你是风儿,我是沙,你不爱我,我自杀。”由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歌改编而来。

(七)文学作品

王朔作品名言“我是流氓我怕谁!”“我是你爸爸”。

四、大学校园流行语规范化的原则与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文明与否关涉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我们无法想象一种低俗的、无序的、混乱的、随意的语言承载的文化将会有何等不堪的模样。

(一)宽容对待,正确引导,遵循语言自身发展规律

对待校园流行语既要积极又要谨慎,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在语言的思想、内容、艺术品格等多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和有效规范,应该以一种开放而有建设性的态度对待它。一方面,应该相信汉语自身有能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改造和吸收流行语;另一方面,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大学校园流行语实施必要的干预。

(二)禁绝低俗,自尊自信,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引领高校高尚文化潮流

1.加强大学语文教育,中华民族惯于和长于语言审美,惯于和长于恰当使用委婉、讳饰的语言。禁绝污言秽语,提升美的内蕴,首先是不说粗话、脏话,应该注意委婉含蓄。比如阿堵物。

2.加强大学生素质育化体系建设,以学生社团诗会、礼仪文明选修课等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语言修养,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将“残废”换作“残疾”,委婉地表达对每个人人格的尊重;以“大姨妈” 讳饰女性月经就很得体。

3.不能以破坏汉语的民族性与纯洁性为代价,以自卑的心理去杜撰新的洋泾浜语言。

(三)道德、制度兼治,心理健康辅导跟上

受访同学普遍认为:这些话语可以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自娱自乐、自我解压;通过伤害别人可以使情绪得到宣泄。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全面服务大学生的生活与发展是服务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

研究语言文明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任重道远,及早建立起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规范化大厦,才能圆满建成高校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5年第16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