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范文10篇

时间:2024-02-05 14:13: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和谐世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范文篇1

今年1月25日,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有一场讨论会,其题目是:“中国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在长期的外交生涯中,我曾参加过众多的国际研讨会,这样题目的研讨会,还是第一次看到。在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没有人问过中国人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因为当时的世界,是几个大国的世界,当时的中国,是被大国宰割的对象,建立什么样的世界,不需要征求中国的意见。而今天则不然,世界变了,中国变了,世界想要知道中国的意见,也需要知道中国的意见。

2005年9月15日,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郑重地向国际社会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这一理念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是中国外交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对“中国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回答。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首先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谈不上和谐世界。只有在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与合作成为时代潮流的情况下,才有建设和谐世界的可能。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也是中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延伸。今天的中国,举国上下正在全力以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是希望中国好;我们在国际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是希望世界好。和谐世界的理念,正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响应。

和谐世界,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指导中国外交的方针。几年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外交的成就是显著的。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已经不合时宜了,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战争爆发前,不少国家曾经私下劝美国人不要打:“发动战争容易,结束战争难。”这不幸被言中。伊拉克战争解决了什么问题?这场战争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相反,这场战争给美国制造了一大堆难题,这些难题将长期困扰美国。

9月27日,第六轮六方会谈第二阶段会议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和谐世界范文篇2

关键词:和谐世界理论价值思想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逐步形成了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思想。2005年4月22日,主席在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构建和谐世界。9月15日,同志在纪念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向全世界郑重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具有很深的理论意蕴,因此,需要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

一、和谐世界思想是对前三代中国领导人有关和平外交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1.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和平为上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宣布:“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这为我国如何处理国际间关系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同时也成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先声。1955年5月26日,接见印度尼西亚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时强调了“和平为上”的理论,这一理论的首次提出是针对当时国际局势的系统分析和我国自身的发展需要慎重提出的。指出:“西方国家,只要他们愿意,我们也愿意同他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打仗总是不好的,特别是对西方国家是没有好结果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战争中固然双方都损失物质和生命,但是,历史证明战争有一个政治后果对西方国家是不利的。”始终认为“紧张局势缓和了对世界人民是有利的。”和平为上,不怕战争,也是国际战略的一贯思想。曾经指出:“中国要和平。凡是讲和平的我们就赞成。我们不赞成战争。”和为上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在1953年12月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以、等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共同智慧的结晶。

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和平为上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和谐世界思想是从人类和平发展的愿望出发,去“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思想的和为上是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的一种高层次的和谐理念,它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并且是一种高度包容性的和平思想。和谐世界思想是以实现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世界才有可能避免战争,人民才有可能拥有持久的安定生活。

2.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对变化了的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的科学分析,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正确估量,果断地对我国国际战略进行了调整综观国际风云变幻,形成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论断。邓小平首先提出了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环境,认为“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人们都讲南北问题很突出,我看这个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我曾多次对一些外国朋友讲,这个问题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接着又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这给中国国际战略提供了方向,同时邓小平为中国国际战略制定了基本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能够实现一律平等和共同发展。

和谐世界思想是以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并为当今世界所追求的和平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谐世界思想是把世界必须拥有的和平状态与人类必须协调的发展状态有机的结合,而且还意味着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世界和平大环境中的友好相处、互利合作和共同繁荣,从而使各种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因此可以说,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平与发展时论的继承与发展。

3.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新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许多新的建议和构思。主要有:尊重世界多样性;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国际关系民主化;经贸合作的互利共赢原则;通过对话、协商与合作解决国际争端,而不诉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与邻伪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关系;充分发挥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的作用;坚持各种文明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和借鉴等等。同志指出:“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协商合作,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努力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提出并阐述了世界多样性的思想,“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阳光包含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的并存和互补,是促进世界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应当成为相互疏远和对抗的理由,而应成为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动力。”这些思想证明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极大地包容性,体现了中国领导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中国的国际战略思想已经与世界人民利益相连,与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融为一体。这一点也成为“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新外交思想基础上,摈弃斗争哲学,以和平、包容的方式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依靠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合作关系对抗霸权主义,旨在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和谐世界思想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

二、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面对当前的国际社会,各种争端频繁出现,民族主义抬头,国与国之间由于经济、文化及宗教等问题矛盾频频出现。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一些国家利用国家实力优势实行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强压政策下并没有使矛盾消失,反而使其变得更加尖锐,冲突更加频繁,也使得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有几千个民族,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体制。解决这些国际问题就需要一个多元而又互补的,即承认矛盾又使矛盾相互融合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不诉诸于武力就可以解决各种冲突和矛盾。

同志用和谐世界思想将符合这种模式要求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给了世界。正如2006年4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一词很早就已出现和使用,“和谐”的思想十分深厚、源远流长。在我国,“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总导演用活字印刷大型舞蹈向世界人民精彩展示了“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认矛盾、冲突和差异,又解决矛盾、冲突,使诸多异质要素、各个不同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求同存异,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把斗争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吸取各要素的优质成分,择优汰劣,促使新事物的产生,即由旧的和合体发展为新的和合体,由此而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例如:儒家的和谐社会论、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和谐政治论等等,都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各种矛盾与冲突,让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互不干涉,使各国人民能够共同发展的和平理论思想。和谐世界思想逐渐的让中国传统文化帮助世界的发展,同时也让世界了解、认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得到了弘扬。

三、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

1.和谐世界思想深化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曾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过科学设想,认为共产主义是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高度和谐的社会,共产党人的终极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若干个具体阶段才能实现。和谐世界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建设好和谐世界,事实上正是加快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的理想。

2.和谐世界思想确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利益。人类普遍的理想都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和谐的世界中。和谐世界思想正是切合了这样一个人类美好的宿愿,坚持国家和谐与世界和谐、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和谐都必须建立在国际社会的和谐基础上,而每个国家和地区和谐又是国际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只要世界各国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点,和谐世界决非不可实现的乌托邦。

3.和谐世界思想提出了国际秩序的新思路。所谓“和谐世界”,就是要以世界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确保人类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这些也正是联合国为国际事务服务的目的所在。因此可以说和谐世界的提出,也是对联合国精神和原则的丰富与贡献,是对建设国际新秩序提出了新思路。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国际关系处理原则愈益合理完善,和谐世界思想不断的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并履行。那么人类最终一定会迈入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奴役的和谐世界新时代。

“和谐世界”思想已经为中国的外交理念树立了一个新的理论丰碑。“和谐世界”是站在整个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高度,以“合作共赢”的思维,“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国际各类矛盾与问题。但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就是从提出“和谐世界”的倡议,到真正实现“和谐世界”之间,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可能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只要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和谐世界思想最终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91.

[2].外交文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210、343、530.

[3].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1.

[5].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1997-11-02.

[9].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12-19.

和谐世界范文篇3

国际战略理念是一个国家关于自己在竞争性的国际环境中开展国际交往、谋取国际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它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对话、建立国际互信的理论依据。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早在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候,邓小平就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

事实表明,中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但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仍不时泛起。因此,需要有更系统化的、更具理论穿透力、现实针对性和国际认同性的国际战略理念来应对和化解各种对中国发展的不利思想,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为此,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新理念即和谐世界观的国际战略理念。这一理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关于国际和平战略理念。和谐世界观对国际和平理念进行了重构与创新。一是持久和平理念。和谐世界观的国际和平战略理念是建立在平等、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的一系列共同价值理念基础上的持久和平。二是新型的和平即和谐的和平。它不是西方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理念所津津乐道的立足于国际均势的和平、冷战的和平,也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统治下的和平,而是按照公认国际法和联合国宗旨、原则维护的和平。

和谐世界范文篇4

保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首先要高度重视经济全球化给当今世界带来的深刻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有可能更大程度地使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渐趋一致;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并不仅仅局限于贸易或单纯的物质技术层面,也触及到生产体系、管理体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及其文化而言,都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冲击。如何在适应经济全球化、享用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因势利导,借经济的发展而转化为多元文化的自强,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便成为当前最亟需应对的世界性课题。这一课题一方面要求正视经济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将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这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置于简单绝对的对立之中,因为人类即使是被“判入”现代化进程,这个现代化进程也是一个历史趋势,无回头路可走。

同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必须力避文化发展的中心模式论或文化上的单边主义。诚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若干影响广泛的文化圈,但从古至今从未出现过一花独放的文化垄断景象。近代以来,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中心论曾经长期固存于西方思想界,成为西方世界一种有代表性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模式。这不仅是有害的,事实证明也脱离和有悖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实际和根本趋势。近年来,一种文化上的单边主义思潮在西方世界时有抬头,表现为西方世界在推销传播其物质、技术的同时,也在努力推销和传播其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甚至制度模式。可以说,文化发展的中心模式论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对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都是有害无益的,其对于诸多第三世界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族文化而言,威胁尤其明显。

再者,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还应避免另一种形式的威胁,即从文化发展的中心模式论走向文化“彻底的特殊性”,极端化地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和孤立特征,这不仅有走向狭隘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的危险,而且还可能破坏甚至对抗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事实上,这种交流在多元文化的共处发展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益的。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视文化差异为绝对,更不意味着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难以共处的排他关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多元文化之间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取向乃至文化习俗等复杂因素的作用,有时还会表现出多种形式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能相当尖锐激烈。但历史地看,这些都是多元文化之间文化接触的常态范式之一,既不能成为文化隔绝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文化排斥的当然依据。释解文化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大力增进异质文化间的沟通交流。

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要求既充分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多元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和现实形貌,同时又能够宽容不同,并与异质文化容纳共处,从而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良性关系状况。无论是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还是多元文化的自身发展,都要求现代条件下的多元文化在保持其文化精神的前提下,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采借吸纳异质文化的优质要素,从而也与时俱进地实现自身的文化变迁,这不仅是多元文化间的一种有效的文化调适,更是多元文化应对现代化进程、实现多元文化自主发展的有效方式和必然路径。

和谐世界范文篇5

*年前的今天,总部设在纽约的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联合国的成立,是人类为和平与发展长期努力的结果。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在阐述对国际形势和人类未来的看法时,多次阐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主席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中国的声音再一次受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重视。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两大命题,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面旗帜。

(一)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战争与和平相伴相随。彻底消除战争的威胁进而实现持久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多少个世纪以来苦苦追寻却又难以实现的梦想。

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地区卷入战争的漩涡,3000多万人在战火中伤亡。西方列强签署的所谓“和约”不过是一纸休战协议,交战各方的真实想法不过是伺机再战。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浩劫。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17亿人饱受战乱摧残,9000多万军民伤亡,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

残酷的现实再一次将“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一古老的命题摆到世人面前。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上,各国人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杀戮和毁灭不再成为循环往复的梦魇,如何为世界和平大厦奠定牢靠的基石。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意愿和“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崇高精神,而且也是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的有效集体措施。

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一个在困惑和挫折中不断前行的探索过程。上个世纪中叶那场涂炭生灵的热战一结束,世界随之陷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虽说世界范围内的大战得以避免,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据统计,战后几十年来总共发生了百余次大大小小的战乱,1200万人在战火中丧生,大批无辜平民颠沛流离。

尽管如此,世界各国人民并未放弃对持久和平的执着追求。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联合国作用也随之逐步增强。20世纪后期,世界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总趋势。冷战阴霾消散后,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更加重视对话合作,更加重视谈判解决争端,通过联合国预防和制止武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

持久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也是需要世界各国戮力同心、不断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应当看到,虽然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享有和平与安宁,但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环境污染、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实现持久和平理想仍需不懈努力。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摒弃冷战思维,牢固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只有增进互信,平等协商,广泛合作,才能实现普遍而持久的安全。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是联合国宪章的重要原则,也越来越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互相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指导原则。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可测因素在增加。非传统威胁与传统威胁相互交织,各类安全问题的跨国性、相关性、突发性日益增强。一国安全与地区和全球安全紧密相联。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各国共同的安全问题。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联合国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不仅有权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而且有权平等地参与决定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只有遵循平等协商、友好合作的民主精神,才能有效地扩大各国的共识,深化共同利益,应对共同挑战,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使国与国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各种文明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取长补短,加强沟通、对话与合作,才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人类的共同进步作出贡献。

(二)

发展与和平密不可分。没有和平,不可能有稳定的发展;没有发展,难以确保持久的和平。

战后60年来的和平为世界各国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进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类全球性和区域性合作生机勃勃,世界生产力在显著提高,全球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些长期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经济振兴的道路,南南区域合作取得长足进步。亚洲、拉美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提高了本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给发达国家提供了经贸合作机会,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推动力。

同时应该看到,人类社会在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贫富愈加悬殊、南北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目前,世界的发展还很不平衡,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充分享受甚至完全没有享受到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不少国家还为贫穷和饥饿所困扰,全世界仍有近1/5的人民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和全球发展密不可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孤立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繁荣也难以持久。不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难以避免国际社会的动荡,难以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趋利避害,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均衡、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是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要求。

要实现共同繁荣,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国际经济体制和规则更加公平合理,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切,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要实现共同繁荣,必须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推动发展经验的交流。事实证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当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符合本国实际时,这个国家才会顺利发展。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以强凌弱、乱加干涉的行为不但损人害己,而且违背当今世界潮流。

要实现共同繁荣,必须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千年发展目标进展评估框架,及时评估各国取得的进展,监督和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援助承诺的落实。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和相互合作增强竞争力。发达国家更应该积极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在消除贫困、资金援助、减免债务、转让技术等重点问题上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

要实现共同繁荣,必须加强联合国在推动国际发展合作中的作用,加强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和区域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和谐世界范文篇6

关键词: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固宪章;蛄构现实主义;和谐世界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2006年6月,联合国会员国由51个增加到192个,成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对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现实主义的核心议题。结构现实主义为解析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了有别于其它理论的视角,为各国构建和谐世界指出了途径。

一、联台国宪章中的雏和思想

联合国宪章不但是联合国维和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且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恩想源泉。所以,用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应该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联合国宪章。

结构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是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汉斯·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核心都是权力政治,“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Power)总是其直接目的”。同时结构现实主义又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假定:(1)国际系统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系统;(2)国家是此系统中的基本单元;(3)对系统的稳定和系统单元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系统结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被称为整体的或系统的方法,它的分析层次是国际系统,而不是国家行为体。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才可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系统,而不同于简单的组合。在另~个层次上,系统包括互动的单元。单元性质以及互动模式的变化与单元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结构对于解释细节的作用确实不大,但是,尽管缺乏详细的内容,结构却有助于解释那些重大的、重要的而且持久的模式。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系统的结构,国际系统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惟一重要因素,即“结构选择”,单元(国家)行为由系统结构决定。

近代以来,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政府问国际组织,它们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国家仍然是独立的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我们把联合国与国际联盟分别看作一个国际系统,其会员国为互动的单元,对联合国系统与国际联盟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分别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行动指针,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分别是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国际联盟盟约结构中的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行政院由常任委员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苏联、德国和由大会定期选举产生的非常任委员国组成。盟约第三条第三项:大会开会时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四条第四项:行政院开会时得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五条第一项: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系统的宪章结构中的大会由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组成,安全理事会由中国、法国、苏联(俄罗斯)、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后来增加到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宪章第二十七条第二项: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表决票表决之。第三项: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第二十四条第一项: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第十二条第一项:当安全理事会对于任何争端或情势,正在执行本宪章所授予该会之职务时,大会非经安全理事会请求,对于该项争端或情势,不得提出任何建议。第十四条:大会对于其所认为足以妨害国际间公共福利或友好关系之任何情势,不论其起因如何,包括涉及本宪章所载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之情势,得建议和平调整办法,但不以违背第二十条之规定为限。

从上面国际联盟盟约结构和联合国宪章结构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方面截然不同的效果的根源。国际联盟盟约结构有重大缺陷。国联大会与行政院职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容易形成争权和推诿两种不利情况。形成决议必须全体一致就使每个会员国都有否决权,必定无法统一意见,最终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会员国约定彼此以完全诚意执行所宣告之裁决或判决,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无政府国际社会中,国联决议就无任何约束力,而国联既无权力,又无手段来强制实施决议,常常是一纸空文。联合国宪章结构克服了国际联盟盟约结构的先天不足,体现出结构的完美性和建设性。宪章设计时克服了大会、安全理事会权限划分不清、互相掣肘的弊端,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权利专属安全理事会。安理会得调查任何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情势,以断定其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其强制行动可以决定使用武力,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同意以宪章之规定接受并履行安全理事会之决议。这样,安全理事会在处理威胁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事件时就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同时宪章结构实行五大常任理事国全体一致的原则,通常称为“否决权”。在安理会里,否决权是指任何常任理事国都可以阻止他们所不赞成的一切属于实质性的问题议案的通过。否决权是联合国组织的基础,它充分重视了大国的特殊作用。是给予在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中起重大作用的大国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大国团结和合作的程度决定了联合国行动的成败。同时,也吸取了国际联盟决议须大会全体一致,给会员国普遗否决权导致其难以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教训,这就使联合国迅速行动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成效。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项创举,虽然在宪章中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是它是一种介于和平与武力之间的行动措施,不少人称之为联合国宪章的第6.5章,可以明确地说联合国维和行动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60多年来,正是在联合国宪章的指导下。联合国会员国集体采取行动为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保持世界稳定与和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联台国维和行动实践

联合国宪章的第六章、第七章规定了联合国及全体会员国对违反宪章,破环地区和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家所应采取的措施,它们包括调解、斡旋、制裁、封锁乃至集体强制恢复和平。60年来以此为指导,联合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制止了侵略,恢复了不少热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冷战后。国际格局向着一超多强,群雄逐鹿的局面发展,国际热点不断、矛盾层出。两极格局期间及终结后,联合国维和行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对60年来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一总结,从中引出一些关于“极”的思考。

据统计,从1956年11月组建第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第一支紧急部队),到1990年3月联合国过渡时期援助团(过渡时期援助团)结束维持和平使命,在整个两极格局时期,联合国共实施了12次维和行动;从1948年6月组建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中东一停战监督组织),到T992年3月结束的联合国驻柬埔寨先遣团(联柬先遣团),联合国共实施了11次跨越两极格局时期的维和行动;截止到2005年3月,联合国组建苏丹特派团(联苏特派团),在两极格局瓦解后,联合国共实施了大约37次维和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两极格局的40多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总共只有大约12次,跨越两极格局的维和行动有11次。而在两极格局结束的短短15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竟达37次。在冷战前后。维和行动呈现不同的特点。冷战后,维和行动规模更大。维和人数剧增,大国开始派员参加,维和行动更多地关注一国内部的冲突,而不是国与国间的冲突。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与整个国际格局结构密切相关的。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世界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级格局时期。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美国仍是惟一超级大国。但是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威胁明显增大;国际上反对单极化和单边主义,要求多极化和多边主义的呼声不断高涨。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结构是根据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定义的,只有排列方式的改变才是结构性的改变。国际体系的结构是指国际体系中物质性权力的分配格局,即系统单元(国家)依其相对国力在体系中的相应位置的排列。国际系统结构是由单位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国际系统中的权力分配状况决定的。“极”(Polarity)指的是行为体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实力分配状况,因此体现着国际系统的结构。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只要无政府状态保持不变,那么系统的稳定就与主要行为体的命运休戚相关。二者联系的密切性在于大国的变化将导致系统的转型。在两极相争的系统中,权力失衡只能通过自身内部的努力来得到纠正。确保自身能够获得坚定的支持至关重要。但是两极系统中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第三方的加入或者退出联盟并不能使两极均势发生改变。两极最能保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所以,美苏两极格局近半个世纪,尽管双方对峙,在世界各地争霸,由于它们大体势均力敌,各自代表一个“极”,单从“极”的力量对比中,它们保持了长期的均势平衡。总体上使世界保持了和平,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局部地区的冲突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和规模内,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次数才比较少,规模才比较小,影响相对不大。当然,我们反对美苏两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逐渐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旧的格局瓦解,新的格局尚未建立的一个特殊的新旧交替时期。原来在两极格局下被压制的矛盾和冲突不断爆发出来,世界各地热点此起彼伏,惟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单极政策,不但不能使世界更加和平与稳定,相反遭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激化了矛盾,世界各国要求多极化,加强联合国作用的呼声不断高涨,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前所未有的活跃,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国家不断增多,维和次数急剧上升,规模空前。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维持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一把利剑,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实现和谐世界理念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提出“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中国政府审视国际国内各种机遇和挑战而郑重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全球治理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正在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世界不是空中楼阁,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其前提条件,因此,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就要使世界保持和平与稳定,一个动荡不安,战乱纷起的世界绝对不是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范文篇7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时至今日,和平之所以还是一个问题,是因为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因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因为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因为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和平对人类福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一个一艘战略核潜艇拥有的核打击能力及其可能造成的破坏超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和的时代,和平的价值尤其珍贵。值得欣慰的是,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力量对比正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商品和服务贸易快速增长;资本跨境流动规模巨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和扩散;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问题日趋紧迫;国际规则的适用范围和执行力度均得到了显著的拓展和强化。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自然结果,便是世界各国及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也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而使得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统筹考虑,力争寻求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共赢,是十七大报告反复强调的一项主张,一种理念,一个目标。当今与未来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各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已经交织在一起。在协调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关系问题上,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鉴于此,我们便看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推动建立和谐世界,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在中国古语里指的是木制乐器。“谐”讲的是乐队演奏时各种乐器之间的配合。作为一个组合词,和谐至少包含了以下四种含义:一是多样性。组成乐队的应该是多种乐器而非单一乐器。这其中体现的是对多样性的肯定与包容。二是平等。在一个乐队中,每一种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各位演奏者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这里不存在上下级或谁重谁轻的问题。这其中蕴含的是对平等的崇尚。三是共同利益。对任何一位乐队成员而言,演奏出优美的旋律赢得听众的赞赏是目标所在。这其中展现的是对利益的分享与追求。四是合作。拥有共同利益并不意味着共同利益的自然实现,除非大家精诚团结、相互配合。这其中凸显的对团队精神的敬重。

今天我们在使用“和谐”这一概念时,其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十七大报告用精当的语言全面地勾勒出了和谐世界蓝图本身,即在国际关系中全面体实出了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而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路径具体说就是: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在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实际上,上述五个方面的政策主张和行为目标,也同时构成了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和谐世界范文篇8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外交思想的重要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检验。在2005年9月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主席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强调指出,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推动建设这样的世界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大调整,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既意味着风险和挑战,也充满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界最终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既有客观必然的因素,也同我们的期望和朝着期望的方向所进行的努力密不可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离不开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树立这样的目标并朝着它努力,是要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发展走向的一种期望和追求,表明我们采取各种行动的一种价值导向。我们党和国家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旨在唤起所有具有相同和类似理念的国家和人民,形成一种追求和平、发展、合作的正义力量,引导这个世界的正确走向。和谐世界的最终实现无论多么遥远、多么艰难,总要有人去倡导并吸引大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在国际关系中,必须尊重和完善现有的各种机制和制度,遵守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有效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重要协调作用,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包容多样,谋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各国风俗各异、制度不同,发展程度千差万别,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有其平等的尊严和权利。在国内,各国人民都有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在国际上,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权利。各国国内的事情应该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民共同决定。国与国之间应该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事务上倡导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携手把世界上的各种问题处理好。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带来世界的共同繁荣,也有可能加剧各国的贫富分化。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共同安全的许多问题,都同全球经济失衡、南北分化加剧密切相关。没有共同发展就不可能有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稳定繁荣就不可能消除恐怖主义等多种威胁产生的根源。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本着互惠、共赢精神,在谋求自身繁荣发展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求和权益,为发展中国家发挥自身优势、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创造更好条件,在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尽管经历不同、价值观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但都有其同等的价值和尊严。差别不应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和对抗的理由,一个由一种文明主宰的单调世界不可能持续繁荣进步。人类文明唯有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迸发创新智慧的火花,永远保持繁荣灿烂的景象。各国人民应该摒弃偏见和误解,携手维护人类文明的多彩多姿,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

和谐世界范文篇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广泛开展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不同内涵的战略合作继续深化。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向前推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并正处于改善和发展的新阶段。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改善。与东盟的经贸联系和互信合作日渐增强,2006年与东盟首脑峰会首次在中国成功举行,成为双方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积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今年8月中旬,主席出访中亚国家并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对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稳定、构建和谐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印关系取得长足进步,两国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朝鲜、韩国、巴基斯坦、越南等邻国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南南合作不断深入。中非构建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有非洲48国领导人和代表参加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峰会在北京召开,堪称中国外交史和中非关系史上的一大壮举;2004年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成立;同拉美和加勒比各国多领域的合作更加密切。

努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不断扩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规模和领域,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和参与多边安全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应对全人类面临的新威胁新挑战方面做出了新贡献。我国还建设性地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积极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主张通过和谈解决伊朗核问题,支持和参与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工作,为解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提出“三方机制”和“双轨战略”等等。

我国对外工作最富创新意义的举措之一,是提出了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

和谐世界范文篇10

和谐世界不是中国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而是在承认世界复杂多样的前提下,求同存异,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秩序状态,为了实现共同的发展,各国之间互利合作,互相包容,文明对话,共同繁荣。但和谐世界理念的最终实现,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间相互依存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下,单靠一国或几个国家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它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因此,国际合作是实现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选择。和谐世界理念适应了国家之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各国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相互依赖的发展趋势,寻求国家合作成为必然选择,也使国际合作原则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

国际合作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指各国不问政治、经济及社会制度有何不同,都有义务在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彼此合作,以维护国际和平和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关系中,国际合作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其作为一项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确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第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普遍性国际组织联合国成立。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促进国际合作”,并且在多处明确了国际合作的法律地位和重要性。《联合国宪章》之后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一系列国际法律文件进一步发展了国际合作原则,使之成为国际公认和广泛接受,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纵观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自从国家产生,伴随国家之间关系发展的始终是“冲突”与“合作”。20世纪中叶以前冲突多于合作,国际合作基本上也是双边的,区域合作很少,更没有全球性合作。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国家都是主权国家,彼此是平等的,是否进行国际合作完全是主权范围内的事,除非有条约约束,否则是没有进行国际合作的义务的。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使各国认识到了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于是各国开始由对立转向合作。联合国的成立正是国际合作的结果,它成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之间开展合作的过程。没有国家之间的合作,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首要目的的国际组织也不可能成立,因此国际关系的发展离不开国家之间的合作,这也是为什么《联合国宪章》把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文化及人类福利等问题作为其宗旨之一。在当今各种纷繁复杂的国际事务中,单靠一个国家独立解决的事项越来越少,而受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的事项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各国只有将自身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进步发展结合起来,同舟共济,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展。

尊重国家主权是国际合作的前提。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首要原则,各国不问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国际社会的各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横向的关系,每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和制度有何差异,彼此都应是平等的,无视别国主权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当然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国际交往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与日俱增,使

得主权国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有必要在一些合作领域适当地限制国家主权,各国都要做必要的妥协才能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但这种妥协与

让渡是国家自愿的,也是国家主权的一种体现。和谐世界要求的“和”所主张的是“和而不同”,是说各个国家要能包容不同文明的存在,同时又要尊重每个国家保留自己的优秀文明,就是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前提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因此,互相尊重主权,平等地进行交往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国际合作原则是实现国际法构建和维系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保证。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之间关系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和谐世界需要机制的建构与实施使它从应然变为实然。国际法的法律性质决定其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可能,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法律途径。但因为国家之间是平等的、独立的,所以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立法机关来制定国际法,也没有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强制执行机关来强制执行国际法,因此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协调意志的反映,其制定和实施都依赖于国家自身。国家在参与制定国际法时,总是力求使本国的立场和利益在国际法中得到体现。但任何国家都不是孤立的,只有维护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对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权衡与选择影响着国际法。因此,国家之间只有本着国际合作的精神,才能制定反映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规则,并自觉地执行,实现国际法对国际秩序的有效调节,最大可能地实现和谐秩序。

国际合作是实现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只有坚持国际合作原则才能建立世界的多极格局;只有坚持国际合作原则才能建立共荣共赢的国际经济关系;只有坚持国际合作,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