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9:35:12

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范文篇1

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构建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为基础。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一、什么是和谐校园

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教育环境、教师间人际关系、学生间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和谐,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是校园人际关系,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

l.依法治校的概念。依法治校,从学校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是指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依法管理。所谓“依”,是指把法律作为管理学校的依据和最高权威之意,即作为管理者,要体现一种法治精神。所谓“治”,是指管理,而非管制,是管理和服务的统一,不是消极地运用法律来管治学校,而是指在学校管理中能动地开展依法育人、依法管理。

2.依法治校的内容。主要是在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实行依法管理。这项任务可以在校长的宏观管理下将其具体化,如在教学方面,应按《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及教育部有关教学方面的计划和规定去执行,引导监督教师全面贯彻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在管理方面,应贯彻执行《教师法》及《义务教育法》、《治安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在服务方面后勤等教辅序列应依法履行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支持职责,提供充分、有效、适当的物资和服务,如学校食堂应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物价法》安排伙食、合理收费等等。

3.如何推进依法治校。推进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他们要树立明确的法治观念,认清依法治校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要加强教育法制的宣传力度。广大师生员工知法懂法,是依法治校的前提。为此,学校应当把教育法制的学习与宣传纳人工作职责范围,可以通过上法制课讲座、校报、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多种方式对师生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学校管理层要率先垂范,使校园内从管理者到广大教师和学生都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为依法治校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应当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学校各职能部门要依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依法治校落到实处。

三、如何从法律层面应对“校园伤害事故”这一不和谐因素

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了1660人,2002年全国有18000余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数字是枯燥冰冷的,但它的背后却是一个个消失的鲜活生命。

学生安全事故(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校园伤害事故)的急剧增加不仅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也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校园伤害事故?校园伤害事故种类又有哪些?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事故发生后,学校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下面重点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1.校园伤害事故的概念。校园伤害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的事故。

应该说学生伤害事故属于一般人身损害的范畴,但其又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受害的主体是特定的。受害主体只能是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学生,而不包括外校学生到本校时受到的人身损害;(二)损害地点是特定的,学生受损害的地点必须是学校校园内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例如春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的特定场所;(3)损害时间是特定的即发生在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以及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期间,学生离开学校时的非学习、生活期间除外。

2.校园伤害事故的种类。根据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过错程度,可将校园伤害事故分为以下四类:

(一)由于教师或者其他学校员工体罚学生等原因导致学生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这类事故的特点是加害人是负有教育、管理等职责的教师或者其他教职员工的故意行为,因为其行为系职务行为,即学校的行为。例如在张帅因受教师体罚致人身损害诉鸡西市师范附属小学赔偿纠纷案中,由于体育教师苗全有体罚原告,导致原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人身伤害。

(二)因学校的消极不作为或疏于教育。管理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这一类案件和第一类案件相似,责任人均为学校,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类案件导致损害的原因是教师和员工的积极作为,而本类案件的致害原因则是教师和员工的消极不作为。例如学校的相关教学设施不完善而导致学生伤害的。

(三)因学校的疏于管理和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其特点是学生伤害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但学校的疏于管理和教育也是事故发生的一个原因,属于多因一果。在李斌诉上海市普陀区询阳路小学等劳动课受伤赔偿案中,原告李斌在参加劳动课期间,擦完玻璃下地时,踩中被告上海普华建筑装磺工程公司放在窗外的翻斗车,导致手指被压断。

(四)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这类事故的特点是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原因并非学校故意或过失,而是在学校控制或预见范围以外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例如在税华君等诉合江县人民小学未尽安全关照义务致其在校时遭犯罪行为伤害赔偿案中,由于犯罪分子混人学校,逞凶杀人,致使原告等四人重伤。在王劲诉杨治踢足球伤害赔偿案中,王劲是守门员,当杨治射门时,被足球击中眼睛而导致受伤。

3.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承担多少责任?

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下称《办法》)前,有关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人身伤害,学校是否负有监护责任,理论界以及司法实践中颇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学校对学生有监护责任,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家长将孩子托付给了学校,监护人无法行使监护权,于是监护人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了学校。也有观点认为,学校没有监护责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办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争议,《办法》第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办法》也同时明确了学校在保证学生安全方面的职责是:教育、管理有保护。因此,判断学校是否应承担责任的标准是:学校是否尽到上述职责,若尽到了,则不存在过错,也就不承担责任;反之亦然。

那么学校在校园伤害事故中究竟该承挂多少责任呢?下面仅就前边提及的四种类型的校园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责任作如下探讨。

(一)因教师或者其员工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受到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于学校不仅没有履行法定的教育、管理义务,而且违反了味成年人保护法凡《教育法》的强制性规定,直接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理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二)因学校的消极不作为或疏于教育、管理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这类事故是学校未履行法定的义务,理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而且在这类伤害事故中对学校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推定,即学校如不能证明在此类事故中已尽教育、管理之责,则推定学校未履行职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也有利于促进学校加强管理,完善制度c(三)因学校的疏于管理和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这类事故可以根据学校疏于管理和第三人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的大小,判决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四)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因为此类事故非学校所能控制或预见,如要求其承担责任显属不公,也不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所以在这类事故中如有明确的加害主体,可以责令加害方承担赔偿责任,如无明确的加害方,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判决学校和受伤害学生分担责任。

4、在处理校园伤害事故中如何有效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1)要能正确判断事故性质及事故种类。首先要分清是否属于校园伤害事故;其次要判断属于哪一类事故;接下来就要弄清学校是否承担责任。学校教育者及管理者要熟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了解十二种情形应当由学校承担责任;五种情形应当由未成年学生监护人承担责任;六种学校免责情形。(2)要有证据意识。注意收集、保存对校方有利的证据。如未成年学生擅自离校,学校发现后,应当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等。(3)要建立调解机制。

四、对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二点建议

1.树立现代法治理念。长期以来,由于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影响,“重人治,轻法治;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轻程序”,学校管理行政化,校规制定随意,长官意识浓厚。现代学校制度要求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严格制度规范,适应时代需要,彰显现代法治精神。作为学校,既不能假国家公权力之利侵害学生的正当权利,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权利诉求而放弃国家赋予的管理权力;作为学生,既要有保护自身权利不受侵害的“维权”意识,同时也负有服从国家赋予学校依法管理职权的“守法’义务与责任。学校在行使学校自治权,履行国家赋予的管理职能的公权力时,必须考虑哪些领域属于行政法律关系调整的公权力范畴,哪些领域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调整的私权利范畴,在制定校规并实施时,不得侵人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调整范畴的学生的私权利领域。学校管理职能的公权力一旦侵人宪法和法律赋予学生的民事权利领域,就会造成对学生正当权利的侵害。

和谐校园范文篇2

一、在和谐交往中培育师德情感

交往是群体中个体之间最基本的行为,是师德情感最显性的突现。以相对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促进我们的师德情感建设,在交往中培育师德情感。我们从三个层面着手。1.以相对完善的制度建设促成班子成员间的师德情感建设(1)学校倡导并要求班子成员做到“五要五不”,即:要互相信任不猜疑、要互相交流不隔膜、要互相支持不拆台、要互相谅解不指责、要互相关心不冷漠。相互之间要以坦诚和善相处,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充分发挥各人所长,弥补个人之短,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2)在原则下面讲感情。每学期伊始,在民主生活会上对各处室确立责任、明确分工,完善了一系列学校规章制度。各处室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做事有章可循,简化办事程序,在公平与公正、情感和谐的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整体提高学校效益。2.突出民主管理,加强教职工的“主人翁”师德情感建设为了增进教职工与学校领导之间理解、沟通,不定期地召开教代会,只要有需要,学校有决策、制度要修订,我们就会召开教代会,请教职工列席、听证,参与学校决策的制订,见证领导班子的日常工作。这样,既能消除校领导和老师之间的隔阂,又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和谐的干群关系也得以建立。3.找准定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校要求老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并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同时,学校也要求学生像热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热爱老师,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合力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把竞争作为师德情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当今在优质教育的激烈竞争下,学校的声誉与形象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存亡,学校的声誉与形象就是公众的口碑和社会的评价。声誉与形象对弘扬师德情感、打造和谐校园是至关重要的。本学期我校重视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把“竞争”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以“竞争”促使系统内部教职工形成趋同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和师德规范。每年我们要对初一新生进行分班,对初三新生重新分班,分班的原则为“公平、公正、公开”,新的班级尽量做到各方面平均,实力均衡。

各班任课老师是最先确定好的,班主任在任课教师中产生,班级由班主任抽签确定,公示后有效。这种做法得到了全体老师的认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将个人的意愿融合到学校的共同目标之中,把学校的事业看成是自己的事业。这样就能充分发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钻研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领先意识。大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争做优秀教师,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学校建立了较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这些评价体系从不同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学质量进行检测、评价。学校开辟教师风采展示宣传栏,让荣誉体现教师人生的价值,让箴言伴随教师走向教育理想的彼岸。学校还组织教师制订“教师成长规划”,使每个教师在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提升师德水平。本学期学校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团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开学校团委书记职位竞聘之先河,不拘一格选人才。团委邀请了校领导、工会代表、教研组长、青年教师代表共16人组成评审团,对选手的学历、阅历、口才、对学校团工作的认识、组织协调能力、工作设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13名选手精彩的演说不时博得了阵阵掌声,现场气氛紧张、激烈、和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角逐,5位符合条件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成为新一届团委委员候选人(这一消息市报作了报道)。竞职演讲赛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管理,为青年教师构建了一个新的成才和发展的平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新尝试。学校还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教育局贯彻意见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竞聘产生新一届行政班子、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队伍。提升总体师德水平,实现学校师德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打造和谐校园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培育高尚师德情感,浇灌学生和谐个性的“心灵之花”

“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的学生,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师高尚师德情感的一个重要体现。积极的师德情感,对学生有榜样和带动作用。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向往的榜样,高尚的师德情感是学生和谐个性发展的泉源。教师高尚师德情感来源于崇高的信仰。学校把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带队,推优入党、推优入团的“双带、双推”工作,作为培育高尚师德情感,促进学生和谐个性发展的重要抓手。“霍桑实验”表明,脑力劳动的比重越大,对精神、情感的需求就越重要。学校从师生的实际入手,引导师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每学年都要请优秀的共产党员代表作时事报告,坚持每学期开展“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双推”工作常抓不懈,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举办隆重的入团仪式,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学校近两年发展了4名党员,有16位积极上进的教师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年龄最大的45岁。至今,学校党员已有20名,占全校教师的36%,团员数量也得到了很大的增长。佩戴团徽的学生多了,校园内更和谐了。

四、培育师德情感从校园环境入手

环境育人,环境能使师德情感得到升华。我们重视在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中渗透人文理念。我们围绕“勤俭诚信”的办学理念,精心设计校园绿化,建起花坛,栽花种树,培植草坪,营造绿色走廊。真正使学校树成行,花作池(坛),草成片,绿为带。整个校园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我们把优美的校园环境赋予了人性化、情感化的内涵,以境怡情,以情育境。通过环境建设,在师生群体中培养了“人人爱绿,人人护绿”的生态意识,全校上下人人有绿化场地,班班有责任区域。卫生和绿化造林工作在同类学校中率先达到上级规定的标准。校园环境和校园绿化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学校有两烟龄30多年的“烟民”前不久相约放弃了“嗜好”,年轻的教职工中抽香烟的更是寥寥无几。以往偶有发现的学生抽烟也已经绝迹。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幽雅、舒适、安全、卫生的校园环境,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师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五、锤炼师德,家校相濡,和谐“双赢”

毋庸讳言,在社会转型期,学生家长总体素质提高了,但还是良莠不齐,对学校教育要求不一,不少家长期望过高。这对教师的师德素质提出了更为高的要求。我们深知家校和谐是学校发展的保障。要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学校就必须加强师德教育,“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联系,展示师德风貌。“走出去”,就是要求行政人员、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每学期进行一定次数的家访,积极响应上级教育部门提出的“千名教师访万个家庭”的号召,展示自己的师德风貌,同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请进来”,就是成立行风监督小组,督促检查教职工校外师德情况,每个学期初和期末向他们汇报学校的一些决策、做法,不定期地请他们到学校来指导工作;成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代表参加,让家长为学校的师德建设、长远发展出谋划策。

和谐校园范文篇3

要让大地绿起来,

要让天空蓝起来,

要让江河清起来,

要让空气净起来,

要让花儿开起来,

要让鸟儿唱起来,

要让环境好起来,

人人从我做起来。

文明礼貌

学习争先虽重要,

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

见到老师有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

友谊小手牵的牢。

爱护公物放心上,

树立新风我做到。

文明乘车歌

同学们,要记牢,

上下车时队排好。

上了车,不乱跑,

准备零钱去买票。

车厢里,不大叫,

安安静静秩序好。

有座位,不去抢,

老人孩子照顾到。

下车时,不拥挤,

耽误时间易摔跤。

讲文明,讲礼貌,

开开心心上学校。

都夸白兔有礼貌

小白兔,过小桥,

走到桥上瞧一瞧,

哎呀呀,山羊公公走来了,

摇摇摆摆跨上桥。

小白兔,往回跑,

站在桥头把手招。

“公公请您先过吧,

一步一步要走好。”

河水听了哗哗笑,

鱼儿听了蹦蹦跳,

都夸白兔有礼貌。

校园美

教学楼,真热闹。

杨柳青青花儿俏。

同学们,蹦又跳。

讲文明,懂礼貌。

见老师,问声好。

见同学,问声早。

爱环境,出新招。

有垃圾,专人管。

见废纸,弯腰捡。

和谐校园范文篇4

党在十六大中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校园同时也需要和谐。

然而,校园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大大影响了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这些不文明现象在许多大学校园里都存在。例如,课桌墙壁上乱写乱画;食堂、超市购物不排队乱夹个;教室,公共场合情侣举动过分亲密;上课,自习手机不关;宿舍内喧哗打闹,影响他人休息;浪费水电;浪费粮食;等等。

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老师及领导组织的积极努力,更需要全体在校同学的积极配合与努力。针对以上大学校园中存在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做呢?答案很简单,严格要求自己,从自我作起,从身边做起。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1.杜绝“课桌文化”。大学是人类的一块圣地,是陶冶情操、明辨事理的地方,而不是发泄私愤、表达下流、泛滥低俗的领地。同学们应该意识到这些美称为“文化”的文字语言,其实尽是些低俗无聊的语言。

2.买饭购物排队,不要乱夹个。大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有素质的人才,校园内出现这种不和谐现象,不免与我们“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符。夹个,满足了个人的需求,却影响了大家有条理的秩序。

3.上课自习关掉手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内,频繁想起清脆的铃声,不仅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老师们辛辛苦苦的给我们传授知识,我们应该给老师以最起码的尊重。

4.不要在宿舍内喧哗吵闹,影响他人休息。一些同学认为,宿舍就是“自己的地盘”,随意我怎么样,都和别人无关。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自私的,只顾自己高兴快乐,却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构建和谐的校园,要从和谐的宿舍开始。

5.爱惜校园内的一草一木。校园内随处可见的草坪,给我们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一些同学为了图自己方便,经常践踏草坪。使原本茂密的草坪,变得斑痕累累。这一点可以说是证明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也便成了路。”所以,请大家以后“手下留情,脚下留青”。创建充满生机的绿色校园

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是一个不断优化学生成才环境、培养新型合格人才的过程。和谐大学校园的创建从根本是说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校园氛围”

首先,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关键环节,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在正确的价值理念上取得共识,和谐大学校园就会失去应有的精神支柱。为此,应积极创新办学理念,革除原有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中一些不适应时展要求的成份,充实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结合曲靖师范学院的目标定位,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办学理念,把学生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把培养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让培养“个性特征鲜明而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全校干部和教职员工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理念。

其次,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大学校园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前提条件,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曲靖师范学院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包括党政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后勤管理的系列规章制度,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校园平安和谐提供了保障。但是,任何制度都是在一定背景条件下制定并发挥作用的,是一定文化过程的产物。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对其中的一些规章制度进一步修订、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需要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

再次,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展示学校精神风貌。

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内容,是一所高校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展示。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改进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发挥领导干部的垂范作用和党员师生的楷模作用,以此推动形成富有特色、充满生机的校风;要以强化师德师风为先导,积极营造一个促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的教学风气;要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诚实守信、文明守纪、刻苦钻研、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习惯和风气。

最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彰显学校的特色魅力。

和谐校园范文篇5

关键词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应对策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价值观以及个人的价值取向随着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给和谐的校园建设乃至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

近年来,学校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自杀、食物中毒,校园暴力——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学校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有资料统计:每年大约有1.6万中小学生因校园的安全问题而失去生命或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件,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无疑是学校在新形势下赢得长远发展的一项根本举措和紧迫任务。

为落实平安校园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环境

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与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密不可分,“平安,和谐的校园”正是这种要求的根本和基础。在“平安、和谐校园”建设中,学生作为一个重要团体,他们的心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他们的成长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加之大都是独生子女,不良的家庭教育,很多学生比较任性、娇生贯养,他们不能承受压力、不能担当责任、不能接受批评、不能经受挫折。逃课、斗殴、沉迷网络,不安全因素时有发生。因此,学校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担当教书的本职工作,而且要担当育人的重要责任。学校应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更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创建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学校应该做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围绕“创平安、和谐校园”这一主题,通过国旗下讲话、班会、板报、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参加安全教育活动;遵守各项安全制度,提高警惕,远离危害;当遇到危险和突发事件时,要主动救助或求救;做安全教育的小主人,开展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预防校园侵害,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在平安校园建设中,教师承担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孔子曾说过“和谐育君子,险恶育小人”,“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教师的道德观、价值取向,对学校、对学生、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归根结底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我们要顺应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密切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及时了解教师的各种思想问题,听取他们不同的心声,给他们更多的话语权,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回答他们表述的各种问题,构建一个畅通的利益表达平台,切实维护好教师的利益,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构建“平安,和谐的校园”奠定人文基础。

二、强化宣传力度,提高法制、安全意识

精神文化是构成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最高层次,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应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坚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积极宣传法制、安全内容,必要时,可聘请公检法部门的领导专家为师生作法制报告,营造法制氛围,增强法制舆论宣传。同时,在各科(尤其是政治)教学中宜渗透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另外,订购法制学习材料存放在阅览室,供师生自行阅览。让广大师生有一个良好的法制、安全教育环境。

学校还可以利用集会、升旗仪、班会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利用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帮助做好有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或在校园醒目地方张贴安全教育系列的宣传图片、资料等,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维护校园安全的技能。公务员之家

三、强化责任意识,加强防患管理

在创建平安的校园环境过程中,学校还应该加大综合治理工作的力度,落实校园管理的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大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一是要着力确保学校教学、生活设备符合安全标准;二是要确保学生在校食用的食品和饮用水符合安全卫生标准;三是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出游活动等的安全措施要落实到位;四是要健全和完善消防设备和消防应急预案;五是要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氛围;六是要抓好校园及校园周边治安整治工作。要确保学校“五个不发生”,即:不发生刑事案件;不发生师生伤亡事件;不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不发生大小火灾;不发生教职员工学生违法违纪。

总之,和谐校园建设是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要充分发挥师生及社会的引领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平安校园的创建力度,切实维护校园的稳定,为打造“平安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善红,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3):9-10。

[2]张广田、高月庆、李洪义,搞好综合治安管理创建“平安校园”环境,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和谐校园范文篇6

影响校园和谐的因素具有复杂性,笔者认为以下因素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有重要作用。

1.校园周边治安状况形式严峻

校园周边治安状况令人担忧,近几年高校治安问题依然突出,刑事、治安案件呈上升趋势,意外伤害、食物中毒、自杀等事件在一些高校不断上演,内盗行为时有发生。高校周边治安形势依然严峻,虽然经过多次整治,但结果总不如人意。道路交通堵塞、违章建筑比比皆是、无照摊点屡禁不止,学生租住民房现象屡禁不止,流氓地痞不时寻衅滋事,而有关部门的管理又跟不上,由此导致各类治安案件大量增长,高校周边成了犯罪的衍生地。

2.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往往以自我的价值判断作为衡量事物是非的标准。情感比较脆弱,耐挫折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弱,自卑心理重。据调查,57.1%的学生精神状况“一般”,12.4%的学生“心情郁闷、压抑”,还有7%的学生精神状况“一直很糟糕”。由于对家庭贫困的无奈、对社会一些现象的疑惑、对就业前景的迷茫,有些学生心里总像装着一团火,遇上适当的时机就可能爆发,成为影响校园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学生就业和贫困生问题

现在高校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冷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工作;20%左右的贫困生的求学和就业问题,更是很多高校关注的重点。据一些高校反映,由于家境贫困导致的就学压力、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导致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往往借酒浇愁,弄不好则引发事端。调查显示,58.5%的学生将学生就业问题列为当前影响学生情绪的首要问题。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

基于上文对影响校园和谐因素的分析,营造校园和谐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营造和谐校园的外部环境

要营造高校的和谐,社会首先要稳定。为此要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减少影响高校和谐的国际因素。坚持改革开放,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恪守职业道德,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为维护高校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社会尤其是公安、工商、城建等有关方面,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保证学校周边环境的良好有序。要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2.建立敏锐有效的信息和收集研判机制

高校要加强广播、网络平台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向师生员工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大家正确地分析认识世界形势与国家现状。对事关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做到公开、民主透明,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利用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等形式加强与师生员工的信息沟通交流。建立起信息负责制,由党委办公室或相关机构专职负责有关信息,杜绝多源信息以及谣言的产生。日常信息可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指定由宣传工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负责对媒体和社会学校的有关信息。新型电子通讯方式、即时通讯设备的广泛应用对校园和谐工作带来挑战,同时也为我们做好维护校园和谐提供新的有利条件。政工干部要能够用手机、QQ群等多种工具和学生开展思想沟通与交流,及时把握他们的动态。要尝试建设网络班级或网络团支部,吸引广大学生在自己的网络阵地开展交流沟通活动,接受正确的有关信息。

3.加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注重心理健康专业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套学生心理档案系统,抢占宣传阵地建设校园文化。加强全社会的人文关怀,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社会化运作。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积极发挥高校团组织的作用,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渗透到整个大学生培养教育的过程中。改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缓解因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

4.培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面旗帜,是一种大学精神风貌、特色文化、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创新和引导先进文化的重任必将历史地落在高校。因此,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不仅仅停留在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方面,更要转变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建立新的校园文化体系,注重对人的身心、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积极作用。

高等学校既是发展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坚力量,又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建设人才的摇篮。因此,构建和谐高校,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一个极富有时代意义的宏大目标,需要不停地创新探索。

[摘要]当前影响高校和谐的因素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做好维护高校和谐工作需要做到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前提,大力营造校园和谐的外部环境。本文分析了影响校园和谐的因素,针对影响校园和谐的因素,探析了构建和谐校园的路径,以期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关健词]校园和谐因素分析路径探析

构建和谐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校自身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高校和谐工作形势不容乐观,营造校园和谐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翁礼成.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J].2006,(1):57-59.

[2]吴超.大学生安全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和谐校园范文篇7

[摘要]和谐教育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校园离不开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全面、协调、良性互动。大学生心理和谐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文章从大学生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构建关系中探求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心理;和谐教育;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对促进校园和谐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校园;是全体师生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校园;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校园。和谐的心理素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本文拟从大学生心理和谐与构建和谐校园两者关系中探讨实施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和谐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和谐是体现高校服务社会宗旨和任务的需要

高校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和谐校园关乎组成成员的个体自身人的和谐和大系统的社会和谐。学校心理环境的优劣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师生员工的身心发展、对于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宗旨和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指导,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和谐、健康的身心条件,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新能力,更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这样,高校人才才能达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所以,在转型期的社会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不够完善的前提下,和谐社会要求每个个体都要珍惜生命、乐观向上。学生能否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认识社会和看待人生就取决于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心理和谐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协调性。个体心理的协调程度是社会心理健康和成熟水平的一个标志,也是社会稳定和国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心理和谐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保持开放的心理状态。社会需要个体主动了解世界,吸纳接受外部信息,参与外部事物,对外部世界抱定积极的态度,拥有宽广的胸怀、吸收与学习先进经验和科技文化的渴望,勇于面对全球性问题,培养科学、民主、信息、环保意识等,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心理开放性。具有和谐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提高其社会心理整合程度,无论是在认知领域、价值领域还是道德领域,保持客观辩证的态度,减少心理挫折感、焦虑感、失落感等等不良心态和情绪的产生,促进整个社会心理整合、规范的进程。

(二)心理和谐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是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个人的价值感、成就感。有了和谐的心理素质,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多,但都离不开健康、和谐的心理素质作保证。

心理和谐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心理和谐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针对性等特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任感,从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配合和参与。这一主观态度的转变对于学生心理和思想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品德,主要着眼于大局而进行宏观上的指导,而对心理问题的微观分析、研究不够。由此可见,将心理和谐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借用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对于改进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具有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谐是促进校园和谐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内容;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校园;因此就不能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个体的美好追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每个个体心理和谐都会促进大学校园的进一步和谐。学生群体是高等学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群体的稳定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群体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完成。

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提供支撑的平台。和谐校园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前提,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安定团结、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及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心理教育在学校和谐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应树立科学的和谐发展观,为学校教育教学营造安定团结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撑平台。所以,心理素质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根据大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及可塑性强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加入学校各种学生团体,参与校园文体活动,以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特点,有助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精神得到发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心理和谐教育观,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

二、构建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和谐的诉求

(一)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来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具备优良的意志品质是克服人生挫折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等各环节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挫折,勇于迎接挑战,在磨炼中成长。坚强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是大学生成功的必备素质。

二)培养自尊心、自信心与责任心

自尊心是人们自我尊重与相互尊重的一种心理倾向或性格品质。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目标;责任心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或负责精神。自尊心是成功的起点;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责任心是成功的保证。这“三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缺一不可。只有具备了平衡发展的“三心”,才能激发出大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勇于进取,奋发有为,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增强社会的安定团结,也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良好的人际环境可以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校群体的内聚力,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健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人际环境和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融洽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对现实与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并进而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青年学生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影响学生的智力发育,而且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大学校园中为人际关系而愁眉不展,影响情绪和学习效率的人不在少数。在缺乏友爱理解的人际环境中,学生易形成抑郁、自卑、猜疑、嫉妒、冷漠等不良性格。总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大学生早日成才。

(四)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广大社会成员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社会。它建立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致力于促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同样道理,每个个体的精神面貌如何与构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校园息息相关。积极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人对自己、社会、生活应该具备的心理。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矛盾与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充满信心。要以乐观进取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积极迎接各种新的挑战,体验快乐与幸福的生活。

三、实现大学生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

(一)将简单的心理辅导转化为现实的励志教育

针对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并给予最大的称赞与鼓励,增强自信心。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帮助他们增强集体生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对个别是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应该采取适度的批评,使其改正错误行为,给予其合理的期待和真诚的帮助,尽量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共鸣。对有较强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的学生,应该给予耐心指导和帮助,积极鼓励他们多参与群体生活,用事实和案例教会他们如何去接纳他人,关心他人;要把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作为群体成员给大家带来的愉悦,使其性格变得宽容、大度和平和。

(二)在课内外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心理“和谐教育”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目的;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外教学的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出发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谆谆善诱,在德与才、情与智、身与心诸方面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和谐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党团、班集体、学生公寓、学生社团等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开展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和谐校园范文篇8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大学校园既是本校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的、相对独立的、有一定地域范围并具有某种自治功能的区域小社会,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和谐校园的建设既具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般意义,又有其不同一般的、独特的意义。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和谐的校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利于每一个家庭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在和谐的校园中,学校能够稳定和谐地发展,大学生可以静心学习、储存知识、培养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和谐的氛围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一份子,每一颗和谐的心又传递出巨大的和谐的力量,最终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和谐,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序。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是和谐的根基,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以人为本”不仅是和谐社会带给我们的一种新理念,更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本着对学生负责,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贴近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建立师生身心愉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推进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

(三)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

诚信是中国人传统美德之一,强调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教育工作者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中。诚信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够立足的重要的因素,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通过诚信教育,使大学树立诚信为荣、虚假为耻的观念:通过诚信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做人与做事都要重诚信,讲信用。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关系,诚信也油然而生。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近促进了学生的彼此信任和相互支持。

(四)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性,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密切相关。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为学生的自我成才,自我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样良好的氛围促使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心智和心态也会更加成熟,从而更快地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明白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社会的一份子,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有一定的担当的。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成为一个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

(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校园里,人际关系主要由教师与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人际关系说白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关系,所以教师要善于沟通心灵,要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真情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人格魅力感动人心。学校中全体成员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从而和谐共生的。若如此,学校师生将会更加宽容,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也将得以建立。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培养在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文明、友好、合作对于学生进步和心理发展,以及增强集体凝聚力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纯洁性和丰富性。学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文明、传播科学与真理、传承道德与精神的场所,教育的对象是天真无邪的学生,这种情况必然体现在学生的群体人际关系中。同时,在班集体中,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直接交往,几乎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以人际交往的形式进行的。学校越是追求教育效果,学校的人际关系也就越加丰富多彩。因此,改变管理控制方式、优化改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教育情境、营造良好教学气氛、丰富集体活动内容、更新活动方法和组织形式等等,都有利于和谐班级人际关系的培养。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模式

学校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的教学模式成为构建和谐学校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的互动氛围。和谐的校园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和谐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彼此教学相长的快乐,享受彼此尊重的快乐,享受亦师亦友的快乐。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因为师生的和谐有利于教学的圆满完成,有利于教育理念的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客体,彼此都是需要一个和谐的校园保障的。和谐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的热情可以促使教学的效果加倍,促使校园作为知识的海洋,变得更加生动和绚烂。教师和学生都会在这样的和谐校园的氛围中健康积极地成长,最终教师更能驾驭教学,更能精通知识;而学生更会学习,更明白学习的真谛。师生以尊重关心为前提,体现以“和谐和共生”为宗旨的人文素质特征,着力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方面推动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共同提高。通过创设的情境和教育机智,大力弘扬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优良的人文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

(三)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学生能从环境中习得。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是必须的。和谐的自然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无形的,对于构建一个健康宁静的心境是很有效的。美丽整齐的花草树木、绿色清新的校园、明亮的教室、宽敞的图书馆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身心是很好的熏陶。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使得师生们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和谐的人文环境更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和谐的人文环境集中表现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上。和谐的人际关系意味着校园中每一个人都是带着一颗温暖和友善的心在工作学习,彼此是相互帮助和相互支持的,在这里充满诚信和奉献,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互帮互助,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互敬互爱,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亦师亦友。和谐的校园需要环境的和谐,需要人际的和谐。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造诣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师生有着重要的陶冶作用,它可以让我们心旷神怡,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兴趣得到生发,素质得到提升。

三、按照和谐校园构建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建设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要充分发挥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能,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要建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构建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被国家和社会所重视,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培养、技术的培养,高校在培养人才同时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建立全员育人、德育为先的理念,要多方面、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方位的教育渗透,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挥其作用,但同时家长和社会都有义务、有责任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育人职能。思想政治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但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管理者都应发挥他们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门、共青团、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组织有机整合,打造全员育人的环境。

其次,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添思想政治教育活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更加复杂,我们只有不断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加牢固地占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一要立足教育内容创新,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高校要挖掘自身的宝贵历史资源、传承光荣传统,汲取中华文明的丰富营养;要深入开展红色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开展唱红歌、传箴言等活动,建设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要拓展跨院校文化沟通交流的新渠道,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组织精品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凸现校园文化的新特点。二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通过社会实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活泼多样的实践方式是使大学生摆脱枯燥的本本主义说教,欣然地接受理论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关键。

和谐校园范文篇9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

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

和谐校园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统战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高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大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高校统一战线在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因此,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优势,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涵义

和谐校园是相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从范围和内容上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的命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结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命题下的一个分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高校所负有的不可替代和推卸的责任。

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民主、依法治校、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就是民主办学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公平正义,就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学校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安定有序,就是学校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师生员工安居乐业,学校保持安定团结;和谐发展,就是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师生员工生活愉快,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良好。

二、统战工作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高校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等独特优势,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目前我们高校统战工作的范围已经扩大为:各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少数民族人士,有宗教信仰的人士,港澳同胞及在高校就读的港澳学生,台湾同胞及其亲属(包括在大陆定居的台胞和就读的台湾学生),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出国人数和归国人数也将进一步增加,高校统战对象已经呈现出不断增多的发展趋势。统一战线通过政治教育、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等渠道,可以把各派的力量团结起来,可以把少数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可以把信教群众的力量团结起来,可以把新的社会阶层的力量团结起来,可以把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的力量团结起来,可以把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力量团结起来,从而为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夯实群众基础。

2、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依法治校、民主决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民主决策是指学校按照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序,在轻松活泼、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里,鼓励广大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高校统一战线通过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有效形式,促进学校实现依法治校、科学治校和民主治校,为学校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3、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当前,高校普遍实行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聘任制、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等,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大锅饭的原有格局,这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势必又会在教职员工中产生一些不和谐因素,甚至闹情绪、闹矛盾。另外,随着学生规模、生源地域的不断扩大,能不能正确处理和保障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外国留学生在内的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也逐渐成为校园内部利益关系的重要因素。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优势,及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理顺各种思想情绪,促进学校上下形成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专心工作、专心学业、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为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4、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高校统一战线通过安排人事、合作共事、举荐人才等途径,能够为学校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一是通过举荐无党派人士加入派以及帮助派加强队伍建设等途径,可以促进派组织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二是通过安排党外人士参与学校各级行政管理,促进党内外各界人士合作共事,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治校能力;三是通过举荐并向社会和各级人大、政府、政协输送党外代表人士,有利于扩大学校外界影响,促进学校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和谐发展。

三、统战工作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途径探析

1、以理论武装为先导,切实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广泛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和谐发展做贡献。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必须坚持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必须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

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抓好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团结广大党外知识分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维护等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抓好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使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理解、支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充分调动统一战线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党的总任务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学校搞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释疑解难、团结鼓劲、凝聚人心的工作,及时解决一些成员中出现的思想问题,推进学校和谐发展。

2、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认真落实统战工作政策,增强党外代表人士集体荣誉感,为学校事业发展汇聚力量。

制度建设带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搞好统战工作,最根本在于制度建设。高校统战工作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以下八项制度:向派、党外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报情况、座谈听取意见制度;支持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处理提案和意见、建议制度;派负责人、侨台负责人参加学校重大活动制度;派和党外干部培训及党外干部物色推荐制度;领导联系党外人士交友制度;党外人士慰问制度;归国留学人员工作制度;关于给统战对象解决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外出用车制度。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落实统战政策,使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体会到学校的关心、集体的温暖和信任,体会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增强他们对学校的集体荣誉感和事业的认同感,进而为学校事业发展增添动力和力量。

3、以参政议政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人才库”、“智囊团”的作用,努力形成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只有高校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和师生员工的行为既在法律的保护之下,又不逾越法律的规范,校园的和谐局面才有保证。科学民主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学校所作出的一切决策,都要通过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序。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要高度重视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把这些意见和建议作为制定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党外知识分子是学校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营造学校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意义重大。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搞好教育和科研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多育人才、育好人才;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扬校内民主,支持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特别是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代表人士,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第三,要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民主监督作用。

4、以安定团结为核心,充分发挥统战工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优势,为学校事业发展营造稳定的校园环境。

高校稳定事关社会稳定,维护校园稳定,是高校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高校与社会乃至与世界交往的逐步扩大,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高校统战部门要倍加顾全大局,重视团结,维护稳定,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把维护稳定放到重要位置。

统战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职能,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准确地反映统一战线成员及其联系的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积极引导统一战线成员正确处理好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局面多做统一思想、理顺情绪、排忧解难的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减少阻力、增强助力、形成合力;同时要防范和警惕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及时、妥善地处理好影响团结和稳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坚决反对在校园内开展宗教活动,为学校事业发展营造和谐、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