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7:27:14

和谐社区论文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篇1

在社区内部,应该实现不同建筑类型与建筑功能的配合,实现更多不同档次的建筑产品和谐共处,设计理念上从一种片面强调阶层分化的思维模式,转化为一种不同阶层和谐共处的模式,这样对社会的稳定有益。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强调“特定阶层”的社区状态已经改变,倒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强调居住人群的细分,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社区建设应该追求多样性,实现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建筑功能的有机融合,如果一个一百万平米的大社区采用同一种风格,那样多少会显得单调。

二、社区街区化

现在有很多的小区还是延用早期的超大规模、封闭式的大盘,这是不适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的住宅开发建设模式。往往开发商拿到一块地,围合起来加以精心打造、包装,来以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产品”推向市场,这成了开发者的最高追求,也就成为住区被从城市中划出并加以封闭的最大动因。其二则来自转型期所出现的社会现象。从人们的居住心理来分析,人们买房不单买的是住所,还希冀由此买到一个身份,要尊贵、要独特,当然就要与他人保持距离;此外,转型期社会的动荡、贫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安定感,也促成了住区都加以封闭,而且是用物化了的高科技手段实实在在地加以封闭,以此使居住其中的人感到安全。

达到和谐社区,就需要社区形成大开放小封闭的规划模式,即整体是开放的,小范围是封闭的。原来部分纯属内部小区的道路,职能提升变成赋予城市功能,增强了街道活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建筑设计保证街道网格的密度,一定的人车混行,此外,增加开放性的公共绿地分布和数量,而不盲目追求集中绿地的规模和气势。

具体可以分两步走,首先保证街区化的规划形态、通过物业管理手段,实行街区开放、组团封闭的管理方式,尽量缩小封闭范围。第二步就是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心理成熟和对安全的固有思维定势改变以后,实行彻底的开放。这也就意味着小区的消失,社区直接由建筑群组成,成为庭院空间直接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联系的结构体系。

三、不同社区之间的融合

改变社区在城市中各自为政的孤立的状态。旧有的小区建设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小区自身出发,但从城市的角度讲,一旦小区建成后,属于整个社会。小区与小区缺乏系统的联系,一方面,不同的住宅区不能交流;另一方面,不同小区的体育、娱乐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时候,针对各小区个性化设计的同时,保证不同小区之间在空间上、功能上的更多联系。四、地域特征在社区中的重要性

地域特征塑造对于建设人文社区是最有效的,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都不一样,小区文化应以本土文化为立足点。依托地域文化产生的社区最有凝聚力和认同感,是有根文化。一些小区作为舶来品,原版照搬,不考虑本地自身情况,也能形成一定的社区文化,但是这种社区文化不植根于本土,也不能取代地域文化,如果任由这种模式无限漫延,甚至会造成地域文化的丧失。

成功地体现地域特征的社区范例,国内著名的有福州的“三坊七巷”,北京的“菊儿胡同”,天津的“意大利城区”,上海的“新天地”等。这些案例从不同的社区类型(商业的、城市的、住宅的)和不同地域文化特征从出发,营造自身独特社区人文气质的范例。如福州“三坊七巷”是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亦是福州作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文化设施社区化

在社区开发设计中,住宅固然是主体,但文化设施在新型社区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文化设施的社区化,改变文化设施完全由国家统建统管的模式,让老百姓日常经常接触,为文化设施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提高了使用率。如前些年的“体育设施社区化”一样。自“奥园”项目兴起体育主题以后,全国很多小区都以体育为小区的主题,甚至在很多普通小区引入“全民健身器材”,这些做法都可以借鉴。如成都“上河村”,就在社区建设了上河村美术馆,引入了文化设施,在规划、建筑上统一考虑执行了这一理念。

六、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对于社区来讲,居住人口、年龄结构的多样性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原因是什么?现在有的小区定位于年轻时尚一族,定位白领一族,定位老年社区,从现实来说,有独特定位小区的存在是必然的,但这种小区从全社会来看,肯定不能占主流。从全社会的主体来讲,更多的社区应该是混和型,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例如,一个定位于年轻一族的小区,在演变中,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居住人口整体老龄化,社区内涵变化,原来的定位致使居民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鸿沟,建筑设施无法满足变化中的居住人口使用要求。

二是要保持小区初始定位的纯粹性,只能出现不断被动搬迁的情况。这样的话,社区文化维持与持续同样是个问题。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区财政多方筹措

构建和谐社区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具体途径。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政府对构建和谐社区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领导重视、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和政策扶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现以西安市雁塔区构建和谐社区为实证来分析论述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

1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财政支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财政支持的现状

在和谐社区建设初期,西安市雁塔区按照"高起点、建精品、创特色"的思路,始终把硬件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主攻目标。首先从机制上保证硬件建设的任务到位。区委、区政府每年与街道签订社区目标责任书,把社区硬件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要求每个街道建设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达到"一部三室三站"。区上还规定,每建成一个示范社区,区上补助社区2.5万元;完成全年社区硬件任务的,奖励街办3万元;每建成一个街办社区中心的,补助10万元,从而大大提高了街道、社区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从资金上保证硬件建设的投入到位。在确保区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福利的发行销售,发动社会力量支援社区建设,为硬件建设募集更多资金。同时结合"星光计划",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形成街道、社区、单位、物业四方联建,社会广泛参与的"星光计划"建设格局。

几年来,全区社区硬件建设以3000余万元总投入,建起了2万平方米的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起了6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其中长延堡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区社区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站、区计划生育中心、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48个社区达到了"五个一"要求,即:一部电脑、一台电视、一部电话、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室。

1.2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尽管雁塔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与一些沿海城市的先进社区相比,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与上级组织的要求和广大社区居民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仍需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与倾斜。三方面调查了社区基础设施供给情况(表1-3)。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主要源于社区建设缺乏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和谐社区建设经费的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三产收入。现在这部分经费主要由街道办事处控制,社区居委会基本没有独立的财权,各项工作将受制于街道办事处,未免还是政府的"腿",成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依赖政府的局面还是无法改变,难以适应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在和谐社区建设上,社区仍然依赖于政府拨款,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又缺乏一套自筹资金的机制与途径,使得社区的建设经费常常是捉襟见肘,影响了构建和谐社区的开展和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如何下放财权给社区?如何用只够办公的经费去开展各项服务,增强造血功能,开展自治工作?社区居委会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对它的财务审计由谁来执行?民事责任由谁来承担?没有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社区自治将失去动力和活力,社区事业建设的“瓶颈”将难以突破。这将大大制约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深化构建和谐社区的财政对支持体系

通过对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为实证来分析,政府对深化构建和谐社区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各级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治理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并应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保持逐年增长。比如,在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城市,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社区服务资金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到50%,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比例提高到30%。这不仅是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2.1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

(1)非营利性服务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非营利性服务项目,如:老年人活动中心、职业中介机构、防疫、计生等场地、房屋、办公设备等各种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

(2)财政对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以及非营利性服务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经费实施适度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补助。这种补助,需要采取定岗不定人,规定岗位工资,由区县政府或街道办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经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工资由乡镇街道财政给与一定补助。为了节约财政支出以及便于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原街办分工治安、环卫等人员可以简直担任社区管理工作;二是对社区内从事具有服务项目的非营利组织的人员经费补助,主要包括卫生、防疫、计生、治安、环卫、社保、文体、基础服务中心等部门。这些部门的经费分为两类:第一,有一定业务收入的部门,可以根据其工作人员的业绩,采取以收定支的形式,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第二,对基本上没有经济来源的纯福利性质的部门,可以参考社区管理人员经费管理的方式予以补助;三是对于有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项目,如卫生院、计生等设备购置,可以采取财政定项补助的办法予以扶持。这里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非营利性服务项目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不等于不收费,不核算,不从增收节支的企业化管理中要效益。可以实行“购买服务”、“以服务养服务”,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经费不足的状况。二是社区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有自己的独立利益和组织目标,必须保证财政扶持资金用于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防止社区服务机构或非营利性服务组织缺乏志愿服务的理念,套取财政补助资金或乱收费现象。要根据社区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服务项目、提高设施利用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2.2多方筹措和谐社区建设资金

(1)将支持社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要求,社会保障支出预

算占财政总支出预算不低于15%-20%。

(2)对社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场所或其他设施,可以采取由国资部门无偿划拨给社区使用的办法。

(3)对福利投入存量的结构进行调整,既让企业或单位内部原有的福利投入,通过税收或财政转移的方式,部分转变费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这是从企业或单位包办的城镇居民社会福利事务走向居民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必要举措。

(4)实行“费随事转”,可以将一些过去政府职能部门的收费项目随着事权向社区的转移改由社区收取和使用,如卫生费、清洁费、绿化费、治安费等等。同时,也可由社区协助征收自行车车船使用税、空房出租收入税费,相应安排社区一定的劳务费。

(5)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社区发展,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在"单位人"的不同对象,如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在职职工、伤残人员等,一次性向社区交纳一定的管理费用,不足费用按照"单位人"的类属关系,合理确定一个中央、省、市、区县、街道(乡镇)财政负担的比例。同时,转移支付资金要结合区县、街道财政预算安排及社会保障对象纳入社区管理情况统筹考虑。

2.3深化财税改革,支持和谐社区建设

(1)为支持和鼓励社区服务产业的发展,在社区服务建设初始阶段一定年限内,可实行税收增量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税收按比例返还街道的办法。

(2)对社区内不收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尽快实施“条费转块”的政策措施。

(3)全面落实国家有关社区服务税收优惠政策。一是按照国家14部委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决定的要求,对非营利服务项目,应实行全部免税的政策。对营利性的服务项目,其营业税和所得税也给予一定的照顾。二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要求,对非营利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或个人向社区非营利机构公益、救济性捐赠,可全额在税前扣除。

(4)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兴建一部分社区急需的服务项目设施,在资金上通过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给与扶持。

(5)全面认识的筹资功能,坚持并完善福利制度,通过募集的资金重点用于社区服务项目的建设。

2.4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确保和谐社区建设资金有效运营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行业财务会计制度,对社区内从事独立核算的社区服务业实行的收费,由企业自行管理,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

(2)对社区内非营利性服务组织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投入、社会捐赠、自行收费(含条费转块)等,实行区县级财政专户管理,一方面使财政部门合理地确定对社区的补助标准和补助额,另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能够根据社区服务项目的需求,合理地确定社区的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从而防止社区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现象的发生。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篇3

目前,我们建设农村和谐社区,还没有规律可循,仅仅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还面临着很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和谐社区建设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作为一项有较大资金投入的公共服务工程,和谐农村社区建设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能否良性运作融资渠道,是能否建立农村社区基础性服务设施的关键。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将“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但由于各级城府一直以来受到城乡二元公共财政投入体制的影响,仅仅将较少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社区的建设方面。同时伴随着农村改革税费,锐减了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并且多数村有着比较严重的欠债现象,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成为了制约和谐社区建设的一大瓶颈。

2.社区居民居住环境差、居民点建设有着较强的随意性。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社区居民点有着较为分散的分布,同时建设的随意性较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乱搭乱建现象,对农村地区的整体面貌带来了影响。同时,在居民居住区内,有着相对恶劣的卫生环境,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带来了难度。

3.农民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对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的满意度不高。尽管在主观意识上,农民都希望生活有质量、有保障,但在参与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上,却不具备较高的积极性。究其原因,是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着误区,认为主要应该由政府承担建设农村和谐社区的责任,和自身没有较大的关系。但在建设和谐社区的过程中,一旦与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他们往往又会对政府过分苛求。这种矛盾,对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我国农村和谐社区建设中困境的突围

农村是我们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城镇化背景下,对新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经过艰辛的努力,采用批评和继承的方法,突围农村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困境,建设宜居性的、完善的农村和谐社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合理设置农村社区。为了减少改革阻力,促进经济发展,可因地制宜的选择好试点,从实际出发,对农村社区的范围进行确定。可采取“一村一社区”的方式,改良村风村貌,开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试点建设要循序渐进,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在实验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将农村建设成利民和便民的和谐社区。

2.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作为一个浩大的工程,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经济要先行,否则社区建设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更不能持续开展下去。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显著,成绩斐然,农民也开始逐渐改善了生活条件。但从总体上分析,农民收入依然偏低,农村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般农村只有较少的资金来源,并且资源和企业匮乏,导致相对紧张的经费供给:一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和中央给予支持,采用政策输血或财政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农村自身将融资渠道拓宽,强化自生造血的功能,从市场需求出发,与自身的优势相结合,利用党的政策,发展特色经济,“以乡促城、以诚带乡”,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对农村特色经济进行打造和深加工,对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创新,努力探索一条与本社区建设发展实际相适应的新模式。

3.对村民社区管理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作为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农村和谐社区建设,应对村民社区管理的服务意识进行强化,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突出党员和党委的先进带头作用,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对村民自治建设进行完善。坚持“村民自治、扩大民主”的原则,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对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权利,给予切实的保障和尊重,使社区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使每位村民能够亲自参与其中,将村民社区建设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使村民自治的新机制活力四射。

4.对农村社区基本设施和社会劳动保障功能进行完善。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应对农村的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进行推进。在医疗卫生方面,将社会资金多渠道引入,以政府的专项资金为依托,真正实现医疗服务进社区。同时,为了使医务队伍的社会服务性和稳定性得到保证,给予医务人员适当的政策保护,真正解决农村社区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对社区人民的身心健康给予保障。在文化建设方面,应与区域特点相结合,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改良农村传统文化,同时与时俱进,对各种健康的文化进行吸收。总而言之,建设农村和谐社区,应注重区域差异,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健康的、科学和理性的多元社区文化,对农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予满足。

三、结语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篇4

一、社区街区化

现在有很多的小区还是延用早期的超大规模、封闭式的大盘,这是不适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的住宅开发建设模式。往往开发商拿到一块地,围合起来加以精心打造、包装,来以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产品”推向市场,这成了开发者的最高追求,也就成为住区被从城市中划出并加以封闭的最大动因。其二则来自转型期所出现的社会现象。从人们的居住心理来分析,人们买房不单买的是住所,还希冀由此买到一个身份,要尊贵、要独特,当然就要与他人保持距离;此外,转型期社会的动荡、贫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安定感,也促成了住区都加以封闭,而且是用物化了的高科技手段实实在在地加以封闭,以此使居住其中的人感到安全。

达到和谐社区,就需要社区形成大开放小封闭的规划模式,即整体是开放的,小范围是封闭的。原来部分纯属内部小区的道路,职能提升变成赋予城市功能,增强了街道活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建筑设计保证街道网格的密度,一定的人车混行,此外,增加开放性的公共绿地分布和数量,而不盲目追求集中绿地的规模和气势。

具体可以分两步走,首先保证街区化的规划形态、通过物业管理手段,实行街区开放、组团封闭的管理方式,尽量缩小封闭范围。第二步就是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心理成熟和对安全的固有思维定势改变以后,实行彻底的开放。这也就意味着小区的消失,社区直接由建筑群组成,成为庭院空间直接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联系的结构体系。

二、建筑类型、功能、风格的融合

在社区内部,应该实现不同建筑类型与建筑功能的配合,实现更多不同档次的建筑产品和谐共处,设计理念上从一种片面强调阶层分化的思维模式,转化为一种不同阶层和谐共处的模式,这样对社会的稳定有益。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强调“特定阶层”的社区状态已经改变,倒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强调居住人群的细分,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社区建设应该追求多样性,实现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建筑功能的有机融合,如果一个一百万平米的大社区采用同一种风格,那样多少会显得单调。

三、不同社区之间的融合

改变社区在城市中各自为政的孤立的状态。旧有的小区建设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小区自身出发,但从城市的角度讲,一旦小区建成后,属于整个社会。小区与小区缺乏系统的联系,一方面,不同的住宅区不能交流;另一方面,不同小区的体育、娱乐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时候,针对各小区个性化设计的同时,保证不同小区之间在空间上、功能上的更多联系。四、地域特征在社区中的重要性

地域特征塑造对于建设人文社区是最有效的,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都不一样,小区文化应以本土文化为立足点。依托地域文化产生的社区最有凝聚力和认同感,是有根文化。一些小区作为舶来品,原版照搬,不考虑本地自身情况,也能形成一定的社区文化,但是这种社区文化不植根于本土,也不能取代地域文化,如果任由这种模式无限漫延,甚至会造成地域文化的丧失。

成功地体现地域特征的社区范例,国内著名的有福州的“三坊七巷”,北京的“菊儿胡同”,天津的“意大利城区”,上海的“新天地”等。这些案例从不同的社区类型(商业的、城市的、住宅的)和不同地域文化特征从出发,营造自身独特社区人文气质的范例。如福州“三坊七巷”是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亦是福州作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文化设施社区化

在社区开发设计中,住宅固然是主体,但文化设施在新型社区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文化设施的社区化,改变文化设施完全由国家统建统管的模式,让老百姓日常经常接触,为文化设施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提高了使用率。如前些年的“体育设施社区化”一样。自“奥园”项目兴起体育主题以后,全国很多小区都以体育为小区的主题,甚至在很多普通小区引入“全民健身器材”,这些做法都可以借鉴。如成都“上河村”,就在社区建设了上河村美术馆,引入了文化设施,在规划、建筑上统一考虑执行了这一理念。

六、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对于社区来讲,居住人口、年龄结构的多样性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原因是什么?现在有的小区定位于年轻时尚一族,定位白领一族,定位老年社区,从现实来说,有独特定位小区的存在是必然的,但这种小区从全社会来看,肯定不能占主流。从全社会的主体来讲,更多的社区应该是混和型,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例如,一个定位于年轻一族的小区,在演变中,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居住人口整体老龄化,社区内涵变化,原来的定位致使居民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鸿沟,建筑设施无法满足变化中的居住人口使用要求。

二是要保持小区初始定位的纯粹性,只能出现不断被动搬迁的情况。这样的话,社区文化维持与持续同样是个问题。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篇5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

在协商过程上表现为两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除了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特质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优越性。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协商民主,可以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决策效率;可以有效克服不同的政治力量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倾轧的弊端,保证协商渠道的畅通。在开展协商民主中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集中全社会的智慧与力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为理论根基,来源于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伟大创造。

(二)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

协商民主作为世界民主理论的新浪潮,虽然直到21世纪才被中国学者引入中国,但我国的协商民主实践却早已有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有力地团结了各个抗日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国建立前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政治体制改革日益深化,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着从具体内容到形式的创新和探讨。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内部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明确阐述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概念。同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更为具体论述了如何开展协商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这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首次被纳入党的政治报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指明了方向。

二、协商民主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社区作为承载城市管理和社会利益协调的最基本单位,交织着各种利益矛盾,是整体社会的一个缩影。城市的改革、发展、稳定都依托于社区,政府部门只有依托社区这个平台,才能使自身的管理面向基层,才能使社会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和谐社区是重中之重。

(一)和谐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1.社区公共资源匮乏

公共资源匮乏是我国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社区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应的组织资源与经济资源的支撑。大多数社区公共产品的提供依赖于政府,社区组织存在独立性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不足以及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从而造成其能力低下、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然而社区公共服务发展却相对滞后。从服务性质来看,大部分社区服务工作偏向提供家政类、便民类服务,偏重于为特殊困难群体服务。“救助性”服务开展较为到位,“保障型”服务与“精神生活型”服务尚处于较低水平。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社区公共设施不够完备,配置不够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前瞻性。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来看,人员构成复杂、管理经验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些都制约着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社区主体关系失衡

一是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居委会往往被视为政府部门的下属机构和派出机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执行上级行政机关交办的行政性任务,社区工作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二是社区自治组织与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关系不顺。业委会与物业公司的相对独立,导致社区居委会对二者的指导与监督难以落实到位。

3.社区成员自治参与度不高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与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建立在传统的乡土观念下的信任体制被打破,社会总体信任度持续下降,社区成员的自我防范意识日趋增强,在社区交往中呈现个人化与封闭化,导致社区成员缺乏公共参与精神,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另一方面,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使社区成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缺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时间与精力。

4.社会组织发展滞后

一是结构不合理,慈善类、文体类组织较多,公益类、事务类组织发展较弱。二是成员构成单一,离退休的老年人是社会组织的主体,中青年群体参与较少。三是资金匮乏,社区的社会组织大多由社区成员自发组建,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也得不到政策的支持和投入。四是社会认可度不高,社会组织法律地位不够明确,既缺少权威也缺乏群众基础,在开展社会活动时往往举步维艰。

(二)协商民主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1.提高社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合法性

“政治决策只有在获得广泛的信息,充分关注和了解政策对象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出比较恰当和完善的决策,而政治决策也只有获得广大政策对象的认同和支持,即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加以实施”。协商民主通过相关主体的平等对话和理性沟通,将居民、社区基层组织、上级政府和辖区企事业单位的利益整合起来,使各利益主体在发出自己声音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其他主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社区内各种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消除社区公共决策的封闭性、独断性,为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提供一种新的制度化渠道,从而提升社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2.培养适应社区治理的政治文化

社区成员的政治冷漠是社区公共活动的一个突出问题,社区成员普遍缺乏合作与互动意识,很多人只愿意参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活动,对于能增加公共利益的公益活动却不关心。这种现象表面上可以归结于社区成员个体意识的觉醒,实则源于社区治理缺乏相应的政治文化土壤。协商民主能够促进社区成员形成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参与者体会到参与社区公共生活不仅是自身的权利,也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促使社区成员在参与中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包容的公共生活态度,为社区治理培育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

3.扩大社区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

参与群体狭窄、参与领域失衡和参与理性不足是当前社区公共生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表达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利益主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在表达其诉求时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协商民主的出现为利益问题的解决和治理提供了一种多方参与的协商对话机制,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组织,不管是精英阶层还是弱势群体,都有权依照制度参与公开讨论,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与磋商,以平等、公开的多方对话来实现社区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

4.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区内部居民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各不相同,冲突与矛盾不可避免。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强调平等对话、塑造共识的民主模式,有利于妥善处理社区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协商民主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公正平等地对待社会的异质性,妥协和节制个人需要等基本准则,有利于社区成员的和谐相处;协商民主能够让每个社区成员都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形成集体意志,增强社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协商民主可以充分调动社区成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以对话和协商为平台进行理性交流与沟通,从而形成社区共识,推动社区和谐发展。

三、社区建设协商民主发展的实现路径

在我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社区组织以其独立性、自治性和制度化的特点,成为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协商民主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协商民主作为新生事物,自身也存在诸多局限性,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促进社区和谐发展,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协商民主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复杂过程,要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现代化,整合各个社会阶层的政治资源、政治需求与政治利益,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离开了党的领导,发展协商民主只会是一种乌托邦。我们党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各种先进理念,不断改进执政方式,不断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发展人民群众的协商能力。

2.完善社区协商民主制度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积极探索社区自治新模式,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确保社区成员按照自身共同的意愿和需求参与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真正实现社区管理的民主化。其次要搭建社区自治组织联动平台,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理顺各个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确保各个自治组织能够有效沟通、平等协商。最后要通过设立相关制度来规范协商的程序,扩大参与的范围,从制度上保证每位社区成员的权利,尊重每位社区成员的意见,确保协商民主过程的真实性与结果的合法性。

3.合理分配社区资源

要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资金资助,减少直接干预,促进各种官方协会向民间组织转变。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构建政府、社会、企业等多中心合作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平行组织网络,确保社区协商民主过程中的各参与主体基于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与交流。同时推动公益性组织与文娱性组织的均衡发展,为社区成员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

4.加强社区成员的继续教育

一是要积极开展多主题、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社区群众的法治精神,营造良好的社区法治环境。二是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完善社区功能来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还可以采用示范、宣传等手段来有意识地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理念与参与能力,为社区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结语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篇6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手段,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适合社区地区发展的要求。社区地区未来发展的潜能是什么?区别于其他地区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应当是人文文化。人文文化是以科学为基础,而科学发展社区建设就必然表现为可持续发展、绿色循环,而这一切都需要以循环经济作为基础来完成。

对于这一社区办事处书记主任非常重视:专门召开班子会,成立领导小组,落实责任部门,确立“循环经济主题”。结合社区的发展目标社区的发展目标“发展数字型社区、打造生态型社区、创建服务型社区”和区域理念“和谐、融合、领跑、人文”。

二、广泛宣传为先,发挥循环经济在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作用

1、在社区中的概况:

在确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后,社区把试点工作作为加快社区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利契机,把社区工作与循环经济推广融为一体,先后制定并完成了实验区的63个实验示范项目。其中包括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和社区组织建设三个部分的近20个子项目,其中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实验项目20余项,具有前瞻性研究的课题10余个,有近10项实验区项目是我街道在全区和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实验的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有些课题放到了我街道进行实践和研究。这些实验项目的实践,极大地推进了我街道的社区发展和城市建设,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也满足了我街道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

2、以活动为形式,对群众的宣传和调动:

对群众宣传本着以社区社区特色为基础,用循环经济的战略眼光发展人文社区。

(1)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白云观及周边文化科普宣传。现在街道已成立了白云观周边文化建设课题组,通过专题调研、走访地区单位和居民,了解当地百姓的文化教育需要,提出了一些白云观周边的文化教育设施建设和营造文化教育气氛的构想,初步得到了区领导的肯定。

(2)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是实验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1997年我们在辖区繁华地段建立了当时全市最长的百米科普长廊,1999年起又在8个社区投资建了8个10米的科普长廊,共制作展出了各类科普知识宣传板20余套,同时还32个社区居委会建了不少于20平米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室,编辑出版发放了各类科普书籍20余套,深受居民群众的好评,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另具体工作中,如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由于本地区都是楼房并且有垃圾道口,人们的观念也是将垃圾扔到垃圾道口内,现在要实行垃圾分类,首先要将广大的居民群众几十年的旧观念转变过来。工作人员先后到大厦、小区将上级指示精神贯彻下去,并要求他们积极配合工作,这不仅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在此同时,还带领大厦、小区的负责人先后参加了区市政管委组织的各种培训及现场演示会,做到了统一思想,认识到垃圾分类工作是有利于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程度。

(4)社区办事处城管科将继续宣传环境保护的科学理念,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中,使社区社区居民人人关心环保,家家参与环保,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做起。

3、对辖区单位的宣传和调动:

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是北京市对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承诺,这也是实现绿色奥运,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街道在2002年7月成立了垃圾分类领导小组,我办事处主管领导召开地区大厦、小区负责人和社区居委会主任会,进行了具体的布置,并多次听取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困难(如:资金问题)进行了多次的解决和协调,深入到各个大厦、小区进行指导,对工作中还有不完善的方面给予及时的指出,要求马上改正。使垃圾分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认真学习节水法规,加强节水管理人员的认识、转变思想观念,落实建立服务型政府,、法制政府、诚信政府和高效政府的要求,切实体现为用户服务方针,及时处理解决群众来信、来电反映的种类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另外我们成立了节水志愿者队伍,对地区浪费用水现象进行全面的监控,做到人人节水,处处节水的局面。

为了加大地区社区居民﹑工地民工对公众参与控制扬尘污染工作认识,社区办事处宣传部﹑社区办和城管科一块先后发放宣传材料4600份,制作展板300块、还特意编写印制了给小区居民,工地民工的一封信,共计7000份,社区办事处城管科还组织地区20个工地和32个社区共450人参加内容涉及环保知识的有奖知识竞赛和有奖征文比赛,投入资金4500元。

2008年8月3日,三里河一区安恒泰物业公司邀请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北京绿色行动宣讲团成员李皓博士在三里河一区社区活动中心为社区居民﹑物业管理人员共80人进行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和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的讲座。

4、以教育为基地的宣传:

99年以来,连续多年与中科协共同实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关于外来人口家长及子女的科普教育工程,有3000名外来人口接受了绿色环保、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优生优育科学育儿、城市文明、法律法规、紧急救护、等教育培训。

为深化教育改革,社区街道成立了小学教育集团。小教集团是社区社区建设协会下属的社会化教育组织,成员单位由社区片十一所小学组成。小教集团成立后制定了集团章程、明确了工作任务。通过实现社会化教育,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目标,打破了学校资源分割,体现了教育的优势互补,形成了学校间的横向联合,实现了教育共同发展。小教集团成立至今,建成了白云路绿色中心;育民科技中心;举办了社区小学科技成果展览;组织各校教师听"培养创新意识"报告会;观看青龙桥小学美育汇报演出;成立计算机教学研究所,在各小学开展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新科技主题创办申奥百米画卷活动并组织社区居民参加了万民签字活动。社区小学教育集团以其独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参与社区建设、开办市民学校、开办计算机应用讲座、教授市民英语课,其崭新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立足长远,整合资源,发挥循环经济在促进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水资源的闭路循环

1、投入改造:

以社区南街为主体,开展一条街节水创建活动,共有63个单位参与此项工程,更换节水龙头4598个,改造厕所高低水箱延时自闭开关等节水器830个。去年底,南街两侧单位均通过节水办验收,14个单位获市、区节水型单位称号。

2、节水举措:

循环水再利用:

(1)真武庙四条街道率先利用循环水浇灌树木,目前这项技术已再西城区全面推广;

(2)循环水洗汽车;

(3)循环水浇灌绿地;

(4)群众自发的用循环水冲马桶;

3、管理措施:

(1)每年社区对地区所管计划用水单位按每月30户次进行节水检查,并填写检查记录,掌握实际用水情况和用水器具实际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违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创建、宣传、器具更换、科技节水等项工作。检查覆盖率达到200%。

(2)加强与城管大队的沟通,是节水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年初由城管主任牵头,召开了城管队、城管科有关同志会议,确定了今年节水检查工作,使两个部门工作得到沟通,根据市、区要求分别对洗车业、洗浴业、宾馆、饭店、机关等单位进行了多次联合检查,入户以“服务在先、指导在先”为原则,对出现浪费用水现象的单位进行教育,并提出改进要求,切实把节水检查的过程作为向用户指导和提供服务的过程。

(3)另外每月按时报送检查月报表,建立各种台账,做好检查记录及图象资料,特别是对施工工地的节水审批项目进行检查,并及时上报区节水办。公务员之家

(二)社区内的可持续消费与清洁生产

1、电池:

在地区16所中小学及所辖居(家)委会统一配置废旧电池回收桶,开展废旧电池回收活动,几年来共回收废旧电池1000多公斤,为治理环境污染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垃圾分类:

为了加大广大职工、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先后发放宣传材料800份,市政管委《关于认真做好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的通知》20份、制作展板40块、还特意编写印制了给客户、小区居民的一封信,发放到客户和小区居民的手中共计3500份,其中3个大厦共投资6万元设置了垃圾分类桶,广电部小区还投资11万实行了厨余垃圾生化就地处理。工作的逐步深入人心,得到了市、区政府的承认,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为下一步的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减少白色污染:

1998年,以"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为主题建立了社区地区绿色小卫士中心,开展中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试点工作,发动全地区中小学生认领绿地,拣拾白色垃圾,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保护环境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

4、再生纸:

2000年,社区街道率先在全区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生纸的使用推广,取得一定效果。

5、旧物品再利用:

每年定期举办科普活动日,以循环经济为主题,展示居民循环再利用制作的生活及艺术产品。

于2008年9月17日的活动报道还曾登载在《北京日报》的头版,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共鸣。

(三)环境方面的污染低排放

动员公众参与控制扬尘污染,确保区域空气质量

社区街道在2008年2月19日区环保局召开“动员公众参与控制扬尘污染,确保区域空气质量工作会”后,成立了公众参与控制扬尘污染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社区街道办事处主任李红兵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城管科的副主任关白山担任,成员由城管科、社区办、宣传部、城管分队、办事处办公室及地区32个社区组成,下设办公室由一名主管环保工作的副科长主抓日常工作,同时指定一名干部具体负责控制扬尘污染工作的开展和公众参与的宣传。

组织机构的落实确保了我街道公众参与控制扬尘污染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社区地区共有在施工地﹑拆迁工地20个,社区办事处根据工地情况配备了4名扬尘监督员。4名扬尘监督员每人负责5个工地的日常检查,每人每天对工地进行2次检查。在检查过程中,社区办事处城管科要求每名扬尘监督员填写现场检查笔录,把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向工地负责人提出整改方案,让其期限整改。在检查中扬尘监督员要求工地加设洗车槽,但有的工地已进行路面硬化,对挖洗车槽有一定的困难,扬尘监督员严格按照《北京市建设工地施工现场管理办法》规定,工作不到位决不下班,让工地负责人深受感动,并以实际行动支持扬尘监督员的工作。通过日常检查使地区各工地的建设者们增强了环保意识,明确了参与控制扬尘污染工作的重要性。

社区街道办事处还在32个社区成立了控制扬尘污染志愿者队伍,并于2008年4月8日上午在社区办事处二楼会议室召开主题为“提高公众参预意识,确保首都环境质量”的志愿者队伍负责人培训会。培训会由北京市环保基金会会长江小珂同志作题为《北京市环境状况分析的报告》。江小珂同志着重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的重大作用进行了讲解,并介绍了许多社区居委会参与此项活动的先进经验以及打好这场公众参与的“人民战争”的具体办法,为下一步社区街道社区开展公众参与控制扬尘污染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8年4月22日社区办事处城管科接到区扬尘办转来市扬尘办关于迎接市环保、建委、房地和城管执法局检查工地扬尘污染的通知后,于23日上午,立即组织人力对我地区工地扬尘污染措施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关白山副主任亲自带队对重点工地进行了针对性检查,到23日下午17:00时共查工地20个。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社区办事处城管科要求工地立即整改,清运垃圾、渣土,覆盖砂石料,派专人洒水,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防止扬尘污染。

2008年6月5日,为纪念一年一度的“六·五”世界环境日,国家环保总局,全国妇联在西城区真武庙四条西口中心公园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启动仪式即绿色家庭现场演示会”。在活动中,进行了以“绿色﹑健康﹑积极﹑向上”为主题的环保文艺演出,并举办了“绿色家庭”科学生活现场演示会。通过现场演示,使参与活动的公众收获不小,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2008年7月28日社区办事处城管科在汽南社区活动站召开题为“动员社会力量,做好环保工作”的社区环保主任会。

李瑛副科长强调今年是落实市"第十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的第一年,为更好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建设"绿色社区",就必须以社区为舞台,以社区居民为主角,群策群力,从建设周边的绿色家园做起,积极自觉的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来。李瑛付科长希望各社区及时反馈环保工作信息的同时根据环保部门的倡议进行公众参与控制扬尘污染工作的宣传。

2008年8月12日上午9点,社区街道城管科召开主题为“严格控制工地扬尘污染,加大工地各项管理力度”的在施工地会议。对工地卫生、环保、消防工作进行了统一布置。会上周兴新科长传达了市、区扬尘办“关于对各工地扬尘污染控制情况进行普查的通知”,并向各个工地提出具体要求:1.结合当前的建筑工地,拆迁工地控制扬尘标准,各工地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整治,在整治的基础上,进行自查,严格按照市、区政府的精神办事。2.在此期间,我地区将组织有关部门(防火、爱卫会、城管分队)对在施工地进行严格检查,进一步落实上级精神,做好迎接市、区扬尘办检查的一切准备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

在区环保局召开“动员公众参与控制扬尘污染,确保区域空气质量工作会”会后,社区办事处城管科和社区办一块在32个社区确定多名环保义务监督员,制定了社区街道环保义务监督员名册,形成社区居委会义务环保监督员网络。各环保义务监督员利用手中的社区居委会环保监督记录表和社区街道公众参与环保监督情况统计表,记录下在施工地的扬尘情况,随时上报社区办事处城管科,使发现的扬尘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四)资源综合利用进社区

社区资源共享,实现社区管理现代化,服务社会化:

社区社区的大型活动,多是采取政府倡导、单位承办、多方参与的形式来实施的。去年,儿童医院和贸促会分别承办了社区两场群众体育赛事。今年,复兴商业城又成功地举办了社区跳绳比赛。这种共建的模式对加速社区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1年年初,六个社区分中心召开年会,所用礼堂、锦旗、铜牌、奖品均由驻地单位赞助支持;有的单位还为年会制作了宣传横幅和图片展板;还有的单位为年会的召开专门开展了社会宣传。此次年会的召开,驻区单位共投入资金5万余元,充分体现了社区事务大家办的社区建设新理念。天客隆、复兴商业城、华普超市等单位的领导,纷纷在年会上向大家公开表示:自己的商品要向社区居民让利优惠。33中、白云路小学、铁二中等学校领导,表示要将现有的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国家计委和广电总局、儿童医院等单位,向地区居民和社会单位郑重承诺,要支持社区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已有30%的社区资源能够为居民提供服务。

社区社区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建设的窗口单位,建立了方便快捷的热线服务网络和支撑社区服务的专业服务队伍,为了方便地区群众的生活,引进了凯迪公司红黄蓝电子商务配送系统,在7个社区内采用电脑配菜、送菜的方式,方便了群众生活,受到了群众普遍好评。同时该公司还研制开发了“红黄蓝”社区呼叫服务系统,我街道有近3000户居民已享受到方便快捷的现代化社区服务。

社区作为北京市社区服务网络的试点单位于2000年下半年与首信集团合作,建立了社区社区网络系统,该系统涵盖了特快公告、社区风貌、政务公开等社区服务内容,体现了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001年我们与台湾安瑟尔公司联合开发了“答客讯”电子政务系统,通过电话语音留言的方式,办事处实现24小时全天候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四、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巩固社区循环经济成果。

社区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坚持以循环经济为战略,建设人文社区社区的总体思路,取得较大进展。把启动生态经济,提高居民素质作为首要目标,围绕居民素质的提高,开展了一系列循环经济范畴的举措。通过“三个要素,一个目标”既资源再利用、旧物品再利用,减少废弃物,提高了居民群众的素质、意识和文明水平,随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有所增强。

2001年我街道代表西城区迎接了全国文明城区的检查和验收,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2002年我街道被全国精神文明委和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区示范点”。

1999年由西城区统计局在我社区开展的《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显示,通过几年来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手段,居民群众社会质量比七年前有了很大提高,对社区各项服务的满意度为全区最高,人口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篇7

一、区委高度重视对社区管理人才的培养,率先在省内开办社区管理专业本科班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1、组建阵容强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唐建中高度重视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指示,并亲自指导一名学员。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省民政厅刘广忠副厅长、基层政权处王元刚处长、仲锦副处长、法规处夏青春处长等4位领导。我们还邀请了省委党校行政教研部主任黄菡教授、李阳教授、宁凌教授,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冯必扬教授、严翅君教授、尤佳教授、倪洪兰教授,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董连翔教授,市委党校教育长王玉珍教授、副教育长吴抒教授、管怀伦教授等11位知名教授指导学员论文,同时,我们也邀请我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坚、组织部长纪增龙等领导,另外还邀请了区、街中层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21位干部作为指导老师。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每个指导老师原则上只指导一名学员,最多不超过2名学员。

2、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学员选配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来自由省、市委党校专家和省民政厅的领导,区委领导、区委、区政府中层领导、街道领导等37人组成的外聘指导老师队伍,另一位由区委党校教师担任。双导师制对论文写作有着积极意义:一是有效地弥补了区委党校师资限制。区委党校目前只有11名教师,专业结构也有限制,研究社区问题的老师较少。专家、学者、领导的加入,给学员提供了专业对口,造诣深的指导老师,为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智力保证。通过论文指导,省民政厅领导将在全国、全省社区建设大背景下,为*社区发展提供新思路;省、市党校专家、教授将为*社区建设灌输新理念;区委、各部门、各街道参与论文指导的同志也将在指导学员论文写作过程中深入研究社区民生、民主、民和等问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二是扎扎实实地提高学员的素质。这些学员当初都是通过海选担任社区主任、书记岗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但文字表达较弱。通过论文写作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为宣传*社区建设成果提供条件;三是区委党校将通过精心组织好论文写作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研究成果,为社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树立函授质量品牌,切实提高全体学员素质。

三、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为学员提供相对明确的选题

在以往的论文写作中,由于学员来自各个领域,他们的选题往往也是五花八门。主题过于宽泛也给指导老师带来困难,导致老师对于专业外的选题只能做一般性的泛泛指导,论文成果不突出。鉴于学员构成都是社区工作者,*党校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及构建和谐*的主题,整理并提供了社区党建、社区工作、社区教育与文化工作、社区建设论坛、构建和谐社区等5个方面39个参考选题供学员选择和参考。这些选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1、专业对口。选题和学员的专业专长密切相关,使学员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使学有所用。2、联系实际。首先是理论联系实际,很多选题是社区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对社区党建议事会的理性思考”、“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如何创新”、“社区如何解决外来人口的问题”、“如何开展社区内扶贫帮困工作”等。其次,联系专业领域发展的实际。在社区专业领域中选取有较大理论价值的论题。如“利益关系调整背景下如何开展社区党建”,“构建社会中介组织中党建工作新的运行机制”,“论社区自治与加强城市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社区建设”,“如何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等。第三是联系学员自身实际。我们在选题设置时,考虑到社区学员实际工作经验和体验较多,所设论题有利于他们自身优势的发挥。3、操作可行。我们曾专门开设论文写作讲座,重点讲解如何选题、资料收集、论文布局等。我们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写作能力从菜单中选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员的需要。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篇8

一、区委高度重视对社区管理人才的培养,率先在省内开办社区管理专业本科班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1、组建阵容强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高度重视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指示,并亲自指导一名学员。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省民政厅刘广忠副厅长、基层政权处王元刚处长、仲锦副处长、法规处夏青春处长等4位领导。我们还邀请了省委党校行政教研部主任黄菡教授、李阳教授、宁凌教授,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冯必扬教授、严翅君教授、尤佳教授、倪洪兰教授,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董连翔教授,市委党校教育长王玉珍教授、副教育长吴抒教授、管怀伦教授等11位知名教授指导学员论文,同时,我们也邀请我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坚、组织部长纪增龙等领导,另外还邀请了区、街中层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21位干部作为指导老师。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每个指导老师原则上只指导一名学员,最多不超过2名学员。

2、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学员选配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来自由省、市委党校专家和省民政厅的领导,区委领导、区委、区政府中层领导、街道领导等37人组成的外聘指导老师队伍,另一位由区委党校教师担任。双导师制对论文写作有着积极意义:一是有效地弥补了区委党校师资限制。区委党校目前只有11名教师,专业结构也有限制,研究社区问题的老师较少。专家、学者、领导的加入,给学员提供了专业对口,造诣深的指导老师,为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智力保证。通过论文指导,省民政厅领导将在全国、全省社区建设大背景下,为*社区发展提供新思路;省、市党校专家、教授将为*社区建设灌输新理念;区委、各部门、各街道参与论文指导的同志也将在指导学员论文写作过程中深入研究社区民生、民主、民和等问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二是扎扎实实地提高学员的素质。这些学员当初都是通过海选担任社区主任、书记岗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但文字表达较弱。通过论文写作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为宣传*社区建设成果提供条件;三是区委党校将通过精心组织好论文写作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研究成果,为社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树立函授质量品牌,切实提高全体学员素质。

三、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为学员提供相对明确的选题

在以往的论文写作中,由于学员来自各个领域,他们的选题往往也是五花八门。主题过于宽泛也给指导老师带来困难,导致老师对于专业外的选题只能做一般性的泛泛指导,论文成果不突出。鉴于学员构成都是社区工作者,*党校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及构建和谐*的主题,整理并提供了社区党建、社区工作、社区教育与文化工作、社区建设论坛、构建和谐社区等5个方面39个参考选题供学员选择和参考。这些选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1、专业对口。选题和学员的专业专长密切相关,使学员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使学有所用。2、联系实际。首先是理论联系实际,很多选题是社区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对社区党建议事会的理性思考”、“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如何创新”、“社区如何解决外来人口的问题”、“如何开展社区内扶贫帮困工作”等。其次,联系专业领域发展的实际。在社区专业领域中选取有较大理论价值的论题。如“利益关系调整背景下如何开展社区党建”,“构建社会中介组织中党建工作新的运行机制”,“论社区自治与加强城市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社区建设”,“如何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等。第三是联系学员自身实际。我们在选题设置时,考虑到社区学员实际工作经验和体验较多,所设论题有利于他们自身优势的发挥。3、操作可行。我们曾专门开设论文写作讲座,重点讲解如何选题、资料收集、论文布局等。我们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写作能力从菜单中选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员的需要。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区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途径。因而政府对构建和谐社区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领导重视、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和政策扶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但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区普遍缺乏财政支持体系,必须通过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多方筹措和谐社区建设资金、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来完善之。

构建和谐社区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具体途径。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政府对构建和谐社区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领导重视、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和政策扶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现以西安市雁塔区构建和谐社区为实证来分析论述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

1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财政支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财政支持的现状

在和谐社区建设初期,西安市雁塔区按照"高起点、建精品、创特色"的思路,始终把硬件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主攻目标。首先从机制上保证硬件建设的任务到位。区委、区政府每年与街道签订社区目标责任书,把社区硬件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要求每个街道建设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达到"一部三室三站"。区上还规定,每建成一个示范社区,区上补助社区2.5万元;完成全年社区硬件任务的,奖励街办3万元;每建成一个街办社区中心的,补助10万元,从而大大提高了街道、社区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从资金上保证硬件建设的投入到位。在确保区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福利的发行销售,发动社会力量支援社区建设,为硬件建设募集更多资金。同时结合"星光计划",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形成街道、社区、单位、物业四方联建,社会广泛参与的"星光计划"建设格局。

几年来,全区社区硬件建设以3000余万元总投入,建起了2万平方米的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起了6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其中长延堡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区社区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站、区计划生育中心、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48个社区达到了"五个一"要求,即:一部电脑、一台电视、一部电话、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室。

1.2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尽管雁塔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与一些沿海城市的先进社区相比,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与上级组织的要求和广大社区居民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仍需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与倾斜。三方面调查了社区基础设施供给情况(表1-3)。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主要源于社区建设缺乏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和谐社区建设经费的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三产收入。现在这部分经费主要由街道办事处控制,社区居委会基本没有独立的财权,各项工作将受制于街道办事处,未免还是政府的"腿",成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依赖政府的局面还是无法改变,难以适应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在和谐社区建设上,社区仍然依赖于政府拨款,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又缺乏一套自筹资金的机制与途径,使得社区的建设经费常常是捉襟见肘,影响了构建和谐社区的开展和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如何下放财权给社区?如何用只够办公的经费去开展各项服务,增强造血功能,开展自治工作?社区居委会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对它的财务审计由谁来执行?民事责任由谁来承担?没有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社区自治将失去动力和活力,社区事业建设的“瓶颈”将难以突破。这将大大制约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深化构建和谐社区的财政对支持体系

通过对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为实证来分析,政府对深化构建和谐社区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各级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治理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并应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保持逐年增长。比如,在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城市,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社区服务资金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到50%,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比例提高到30%。这不仅是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2.1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

(1)非营利性服务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非营利性服务项目,如:老年人活动中心、职业中介机构、防疫、计生等场地、房屋、办公设备等各种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

(2)财政对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以及非营利性服务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经费实施适度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补助。这种补助,需要采取定岗不定人,规定岗位工资,由区县政府或街道办向全

社会公开招聘,经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工资由乡镇街道财政给与一定补助。为了节约财政支出以及便于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原街办分工治安、环卫等人员可以简直担任社区管理工作;二是对社区内从事具有服务项目的非营利组织的人员经费补助,主要包括卫生、防疫、计生、治安、环卫、社保、文体、基础服务中心等部门。这些部门的经费分为两类:第一,有一定业务收入的部门,可以根据其工作人员的业绩,采取以收定支的形式,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第二,对基本上没有经济来源的纯福利性质的部门,可以参考社区管理人员经费管理的方式予以补助;三是对于有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项目,如卫生院、计生等设备购置,可以采取财政定项补助的办法予以扶持。这里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非营利性服务项目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不等于不收费,不核算,不从增收节支的企业化管理中要效益。可以实行“购买服务”、“以服务养服务”,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经费不足的状况。二是社区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有自己的独立利益和组织目标,必须保证财政扶持资金用于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防止社区服务机构或非营利性服务组织缺乏志愿服务的理念,套取财政补助资金或乱收费现象。要根据社区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服务项目、提高设施利用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2.2多方筹措和谐社区建设资金

(1)将支持社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要求,社会保障支出预算占财政总支出预算不低于15%-20%。

(2)对社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场所或其他设施,可以采取由国资部门无偿划拨给社区使用的办法。

(3)对福利投入存量的结构进行调整,既让企业或单位内部原有的福利投入,通过税收或财政转移的方式,部分转变费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这是从企业或单位包办的城镇居民社会福利事务走向居民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必要举措。

(4)实行“费随事转”,可以将一些过去政府职能部门的收费项目随着事权向社区的转移改由社区收取和使用,如卫生费、清洁费、绿化费、治安费等等。同时,也可由社区协助征收自行车车船使用税、空房出租收入税费,相应安排社区一定的劳务费。

(5)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社区发展,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在"单位人"的不同对象,如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在职职工、伤残人员等,一次性向社区交纳一定的管理费用,不足费用按照"单位人"的类属关系,合理确定一个中央、省、市、区县、街道(乡镇)财政负担的比例。同时,转移支付资金要结合区县、街道财政预算安排及社会保障对象纳入社区管理情况统筹考虑。

2.3深化财税改革,支持和谐社区建设

(1)为支持和鼓励社区服务产业的发展,在社区服务建设初始阶段一定年限内,可实行税收增量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税收按比例返还街道的办法。

(2)对社区内不收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尽快实施“条费转块”的政策措施。

(3)全面落实国家有关社区服务税收优惠政策。一是按照国家14部委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决定的要求,对非营利服务项目,应实行全部免税的政策。对营利性的服务项目,其营业税和所得税也给予一定的照顾。二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要求,对非营利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或个人向社区非营利机构公益、救济性捐赠,可全额在税前扣除。

(4)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兴建一部分社区急需的服务项目设施,在资金上通过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给与扶持。

(5)全面认识的筹资功能,坚持并完善福利制度,通过募集的资金重点用于社区服务项目的建设。

2.4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确保和谐社区建设资金有效运营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行业财务会计制度,对社区内从事独立核算的社区服务业实行的收费,由企业自行管理,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

(2)对社区内非营利性服务组织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投入、社会捐赠、自行收费(含条费转块)等,实行区县级财政专户管理,一方面使财政部门合理地确定对社区的补助标准和补助额,另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能够根据社区服务项目的需求,合理地确定社区的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从而防止社区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现象的发生。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区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具体实现途径。因而政府对构建和谐社区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领导重视、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和政策扶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但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区普遍缺乏财政支持体系,必须通过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多方筹措和谐社区建设资金、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来完善之。

构建和谐社区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具体途径。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政府对构建和谐社区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领导重视、组织建设、责任机制和政策扶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现以西安市雁塔区构建和谐社区为实证来分析论述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财政支持体系。

1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财政支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财政支持的现状

在和谐社区建设初期,西安市雁塔区按照"高起点、建精品、创特色"的思路,始终把硬件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主攻目标。首先从机制上保证硬件建设的任务到位。区委、区政府每年与街道签订社区目标责任书,把社区硬件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要求每个街道建设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达到"一部三室三站"。区上还规定,每建成一个示范社区,区上补助社区2.5万元;完成全年社区硬件任务的,奖励街办3万元;每建成一个街办社区中心的,补助10万元,从而大大提高了街道、社区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从资金上保证硬件建设的投入到位。在确保区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福利的发行销售,发动社会力量支援社区建设,为硬件建设募集更多资金。同时结合"星光计划",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形成街道、社区、单位、物业四方联建,社会广泛参与的"星光计划"建设格局。

几年来,全区社区硬件建设以3000余万元总投入,建起了2万平方米的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起了6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其中长延堡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区社区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站、区计划生育中心、区社区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48个社区达到了"五个一"要求,即:一部电脑、一台电视、一部电话、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室。

1.2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尽管雁塔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与一些沿海城市的先进社区相比,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与上级组织的要求和广大社区居民的愿望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仍需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与倾斜。三方面调查了社区基础设施供给情况(表1-3)。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社区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主要源于社区建设缺乏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和谐社区建设经费的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和三产收入。现在这部分经费主要由街道办事处控制,社区居委会基本没有独立的财权,各项工作将受制于街道办事处,未免还是政府的"腿",成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依赖政府的局面还是无法改变,难以适应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在和谐社区建设上,社区仍然依赖于政府拨款,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又缺乏一套自筹资金的机制与途径,使得社区的建设经费常常是捉襟见肘,影响了构建和谐社区的开展和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如何下放财权给社区?如何用只够办公的经费去开展各项服务,增强造血功能,开展自治工作?社区居委会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主体,对它的财务审计由谁来执行?民事责任由谁来承担?没有完善的财政支撑体系,社区自治将失去动力和活力,社区事业建设的“瓶颈”将难以突破。这将大大制约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深化构建和谐社区的财政对支持体系

通过对西安市雁塔区和谐社区建设为实证来分析,政府对深化构建和谐社区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资金、设施支持和财政预算上,各级政府应将社区建设与治理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并应在现有投入的基础上保持逐年增长。比如,在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城市,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社区服务资金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到50%,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将政府财政投入所占比例提高到30%。这不仅是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

2.1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1)非营利性服务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非营利性服务项目,如:老年人活动中心、职业中介机构、防疫、计生等场地、房屋、办公设备等各种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

(2)财政对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以及非营利性服务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经费实施适度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补助。这种补助,需要采取定岗不定人,规定岗位工资,由区县政府或街道办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经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工资由乡镇街道财政给与一定补助。为了节约财政支出以及便于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原街办分工治安、环卫等人员可以简直担任社区管理工作;二是对社区内从事具有服务项目的非营利组织的人员经费补助,主要包括卫生、防疫、计生、治安、环卫、社保、文体、基础服务中心等部门。这些部门的经费分为两类:第一,有一定业务收入的部门,可以根据其工作人员的业绩,采取以收定支的形式,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第二,对基本上没有经济来源的纯福利性质的部门,可以参考社区管理人员经费管理的方式予以补助;三是对于有福利性质的社区服务项目,如卫生院、计生等设备购置,可以采取财政定项补助的办法予以扶持。这里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非营利性服务项目不以营利为目的,但不等于不收费,不核算,不从增收节支的企业化管理中要效益。可以实行“购买服务”、“以服务养服务”,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经费不足的状况。二是社区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有自己的独立利益和组织目标,必须保证财政扶持资金用于为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务,防止社区服务机构或非营利性服务组织缺乏志愿服务的理念,套取财政补助资金或乱收费现象。要根据社区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服务项目、提高设施利用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2.2多方筹措和谐社区建设资金

(1)将支持社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要求,社会保障支出预算占财政总支出预算不低于15%-20%。

(2)对社区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场所或其他设施,可以采取由国资部门无偿划拨给社区使用的办法。

(3)对福利投入存量的结构进行调整,既让企业或单位内部原有的福利投入,通过税收或财政转移的方式,部分转变费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这是从企业或单位包办的城镇居民社会福利事务走向居民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必要举措。

(4)实行“费随事转”,可以将一些过去政府职能部门的收费项目随着事权向社区的转移改由社区收取和使用,如卫生费、清洁费、绿化费、治安费等等。同时,也可由社区协助征收自行车车船使用税、空房出租收入税费,相应安排社区一定的劳务费。

(5)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社区发展,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在"单位人"的不同对象,如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在职职工、伤残人员等,一次性向社区交纳一定的管理费用,不足费用按照"单位人"的类属关系,合理确定一个中央、省、市、区县、街道(乡镇)财政负担的比例。同时,转移支付资金要结合区县、街道财政预算安排及社会保障对象纳入社区管理情况统筹考虑。

2.3深化财税改革,支持和谐社区建设

(1)为支持和鼓励社区服务产业的发展,在社区服务建设初始阶段一定年限内,可实行税收增量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税收按比例返还街道的办法。

(2)对社区内不收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尽快实施“条费转块”的政策措施。

(3)全面落实国家有关社区服务税收优惠政策。一是按照国家14部委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决定的要求,对非营利服务项目,应实行全部免税的政策。对营利性的服务项目,其营业税和所得税也给予一定的照顾。二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要求,对非营利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或个人向社区非营利机构公益、救济性捐赠,可全额在税前扣除。

(4)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兴建一部分社区急需的服务项目设施,在资金上通过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给与扶持。

(5)全面认识的筹资功能,坚持并完善福利制度,通过募集的资金重点用于社区服务项目的建设。

2.4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确保和谐社区建设资金有效运营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行业财务会计制度,对社区内从事独立核算的社区服务业实行的收费,由企业自行管理,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

(2)对社区内非营利性服务组织取得的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投入、社会捐赠、自行收费(含条费转块)等,实行区县级财政专户管理,一方面使财政部门合理地确定对社区的补助标准和补助额,另一方面使财政部门能够根据社区服务项目的需求,合理地确定社区的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从而防止社区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