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7:59:26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范文篇1

一、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安徽教育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编写组指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活动内容、过程和方式,可以创造性地设计活动。”[3]这表明,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密切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如果语文学科学得不好,那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就难以提升,就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也是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可见,语文也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第二,体现研究性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5]《语文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4]。可以看出,这两个概念在学习资源上有交集,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联系是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语文课标》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纲要》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三,语文教师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这使得众多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让语文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非常合适的。

二、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思路梳理

(一)提炼语文课标10个关键词。《语文课标》里有3组共10个关键词:内容方面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学习方式方面是“自主”“合作”“探究”;目标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一个大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需要2年时间。整个活动过程中会有许多小活动,多处可以体现这10个关键词。例如,津南小学“古韵今风探山门”科技实践活动中的“到山门景区当导游”活动。教师首先把活动成员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一个景点,各组先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导游词。然后,教师给小组分派任务,明确各组的讲解内容,组员熟悉讲解内容后到组内整合。实地导游前,学生将导游词和实地情况进行对照,做一次模拟;实地当导游过程中,学生积极和游客互动;活动结束后,学生写活动记录。这个小活动就是用语文方式来开展的。内容上,它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方式上,它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上,活动成员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二)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关键词。1.全科教学。“全科教学”指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全方位提升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例如,“古韵今风探山门”综合实践活动,从知识门类看,它包含文学、历史、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从能力培养看,它包括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沟通、分享、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看,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等。2.全位教育。“全位教育”指的是支持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人力资源。影响学生发展的人力环境有五个方面,即学生、家长、学校、机关、社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全位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这五个方面的力量,构建“五位一体”的教育(详见下文)。3.三本书。“三本书”指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先读“有字的书”,再读“无字的书”,最后将“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结合起来写出“自己的书”。读“有字的书”是指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读“无字的书”是指学生到社会上考察探究;写出“自己的书”是指学生将文本知识和实践获得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将自身综合品质提升一个层次。“三本书”的教学过程就是“主动学习→实践体验→创新表达”的过程。

三、津南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实施模型分析

“小核桃大学问”科技实践活动是学校用语文方式开展的第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它不仅获得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还进入了全国“十佳”,填补了安徽省在这个项目上的空白。之后,学校用学生搜集和创作的材料编辑《小核桃大学问》文化读本(2016年1月由安徽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总结了“小核桃大学问”科技实践活动经验,于2014年初搭建起“津南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实施模型”。在这个模型指导下,学校“批量生产”科技实践活动,取得了系列成绩。该模型核心框架如下。(一)灵魂:开门办学。学校的“开门办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走出去。近几年,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多次班级、年级的校外考察。通过考察,学生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够创作许多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在网站甚至报刊上发表。第二,让社会资源走进来。学校聘请多位校外辅导员,包括来自林业局、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报社、电视台、企业等各方面的人才,他们经常到学校给学生上课。第三,让所有的家长都参与教育活动。没有家长参与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让所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可以使他们了解教师工作的内容、方法、步骤等,进而更加了解教师、理解教师、支持教师;可以使他们协助教师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安全工作。另外,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活动,还能增进亲情。(二)基础:立足乡土。津南小学所有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宁国市的乡土资源展开。例如,“小核桃大学问”利用了宁国市的土特产资源;“创建百药园”利用了宁国市的中药资源;“探胜吴越古道”利用了宁国市万家乡吴越古道的历史和物产资源;“古韵今风探山门”利用了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的地质和文化资源;“探研多彩板桥”利用了宁国市方塘乡板桥村的原始森林、红色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资源;“我的标本我的手”利用了宁国市的动植物资源。由于立足“乡土”、活动地域跨度小、人际距离近、便于沟通,学生感觉很亲切。(三)支柱:家庭、学校、行政部门、社会。教育就像一张八仙桌,桌面是学生。要稳稳地支撑起这块桌面,需要四根桌子腿——家长、学校、行政部门、社会。桌面和桌腿是不可混淆的,即任何人都只能帮助学生学习,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育这张八仙桌的四条腿是序列关系:家长是主腿,学校是纽带,是为了协调一切资源服务于学生。对于每个综合实践活动,津南小学都会争取多个相关校外单位的支持和指导。以“探研多彩板桥”活动为例,校外支持单位多达20个,包括市科协、市教体局、市党史办、市书法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烈士陵园、自然博物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方塘乡政府、板桥村委会等。另外,在开展每个活动时,学校都要至少联系一个对口单位作为活动基地。有了基地,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比较直接、集中和有效。(四)保障:充分的活动筹备。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做充分的活动筹备。1.聚集情趣,因势利导,对学生做必要的训练有些教师在开展某个活动前往往瞒着学生,直到活动的前一天才告诉学生,其理由是不让学生因为过早的期待而影响学习。这么做只会让学生“被活动”。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时,无论是活动效果还是活动过程的安全、自律等,都不可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津南小学在活动筹备之始就告诉学生将要开展什么活动(具体时间不说)、怎么开展、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有哪些美好的收获等,同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知识储备。学生满怀期待却不见下文时便会催促教师。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活动中要提高自律和文明素质。教师还可以顺势对学生做必要的前期培训,如调查方法培训、摄影技能培训等。2.联系好相关部门联系好相关部门并争取其支持是活动筹备的必要环节。以“探胜吴越古道”活动为例,活动正式实施前,项目组教师拜访了宁国市科协、吴越古道所在地万家乡政府、宁国市吴越古道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万家学校等单位。各单位都给予了大力支持。3.认真考察活动区域,做好细节设计“探胜吴越古道”活动启动前,项目组到万家乡考察了3次。最后一次,项目组考察每一个活动点并对活动点之间的行车时间进行计算、对每个环节的集体活动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进行预判,做好各种情况的解决预案。除此之外,项目组还做好车辆安排、班会分工、家长会动员等工作。正是这种精细的准备,2014年4月23日首次“探胜吴越古道”活动圆满完成。(五)核心: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津南小学在实践活动中重点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平衡活动中的自主与合作。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体验,也要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自主方面,教师只需控制活动范围,让学生自由摄取;关注活动广度,不苛求深度。在合作方面,小组合作是主要方式。为避免“被分组”,学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分组完全以学生自愿为准,是否需要组长、由谁任组长等问题由组员决定;一个人可以参加一个组,也可以参加多个组。二是活动形式与活动成果展示不拘一格。要做到综合实践活动“不拘一格”,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使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参与活动、用喜欢的方式呈现成果。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各种培训,包括科学小论文撰写指导、诗歌创作指导、手抄报设计培训、卡通画制作培训、电子刊物设计培训、小主持人培训、黑板报专刊指导、朗诵技能指导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词是“综合”和“实践”,它与《语文课标》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一致的。“津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型”很好地结合了语文学科特点,取得了系列成果,为有效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落实育人目标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2018-01-12].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5)[2018-01-12].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

[3]谢明礼.综合实践活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2012-02-06)[2018-01-12].old.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d/kb2011/.

综合实践活动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职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任。作为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语文教学更是责无旁贷。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来看,普通高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却徘徊不前,步履维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如何,该采用哪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成为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1-3]。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背景,依据学生专业能力要求,以课程目标为核心,以活动为主要授课形式,注重学生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实践体验,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需求而服务的语文情境活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四个关键点,第一是“活动”,通过活动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综合各种资源,涉及多个领域,综合多种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从而实现综合的学习目标。第三是“语文”,它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所在,归属所在。第四是“专业”,它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要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必须认识以上几个关键点。然而,当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不容乐观。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敢变革、不敢创新,关心更多的是语文知识是否消化,忽略中职学生的职业化特点,忽视学科知识的综合,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学生角度来看,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不能够灵活运用。而中职学校则更是故步自封,强调发展职业教育,却不能积极改革教育模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时间安排较少,不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笔者通过问题梳理归因分析之后发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凸显专业化特点

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专业化特点是中职学生区别于普高学生的核心要素,不同的专业对学生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只有围绕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要求实施,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得以提高。另外,中职学生的生源情况决定了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很薄弱,升入中职以后,因为各种因素的引导,他们对专业课格外上心,对文化课更加懈怠,甚至将语文、英语这一类基础课当成了休眠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这种环境中只能是流于形式,如果教师能够融会贯通,立足语文,从学生专业出发选择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流程,势必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和主动性的激发是促使活动高效开展的有效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感兴趣,才会有参与的欲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够实现能力的提升。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主动性时,可以利用社会、家庭、专业等资源来确定活动主题,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合理设计活动流程,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这个内容对我有用”“这堂课真有意思”“这个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只有学生有了收获的体验和成功的乐趣,他们才会主动投入到下一个活动中去,才会有参与意识,久而久之,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够得到不断提高。如果教师不能够经常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不能够对新知识新方法保持长久的敏锐与好奇,就会落后于时代,也将无法胜任教学。教师的魅力在于将活化了的知识积淀转化为了许多良好的品质与素养,诸如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对学生的尊重态度、对知识的敬畏等。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师高效指导的结果,学生活动方式与活动素材的积累,是在科学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好点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活动行为的有效评价是提高活动效率的重要手段

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并形成长期参与的意识,教师必须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合理、有效的评价。当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后,感受到自己的参与行为得到了认可,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学生才有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评价的实施。然而,当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存在对学生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的问题。评价主体全由教师承担,评价语言仅限于“好”“很好”“不错”之类的词语,含糊老调。这就导致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关注,做和不做都一样,做好做坏没区别。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很少得到认可的中职学生来说,参与这样的活动就只能是敷衍塞责。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活动行为和活动结果采用多样化的评价,评价主体不限于教师本人,能够采用小组评价、生生互评、教师参评;评价标准细致入微;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就会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才会有活动的兴趣,表现的欲望。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综合实践活动范文篇3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

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1)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实际,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让出创造的空间。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富有生命力。

3、实施步骤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成败的关键。这不是几个担任该课程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通过学习和研究,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2)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是一种新生事物,必须动员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以协调和组织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必须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协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名单:

*

(3)选好主题,落实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选题既要体现学校特色(文学)和社区实际情况(城乡结合部),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加强联系,取得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究建立社区、家长有多效参与实践活动的新机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创新设计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考量。回归生活、真情演绎、文化活动等都属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范式,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展开筛选操作,为学生准备最为适合的训练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回归生活,打破语文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有接轨生活的意识,深入教学实践之中,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展开全面调研,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生活化实践学习活动,以成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观察、走访调查、公益宣传、课外野营、社会劳动、手工操作等都属于崭新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在不断更新整合的过程中形成更多的学习契机。如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窃读记》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结合教辅材料梳理文本知识结构。然后为学生布设了实践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经历,不妨展开一个现场采访调查,对同学们的读书经历和读书经验进行归结,然后参与课堂展示活动。学生听说要展开现场采访活动,顿时有了参与热情。教师一声令下,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很多学生都能够主动出击,对周围同学进行采访,让同学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教师深入到课堂之中,对学生的具体操作给出具体指导,课堂互动气氛浓重起来。经过一番操作,学生采访获得圆满成功。教师为学生布设了现场采访活动,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进入课堂互动环节后,教师给出综合指导,确保了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真情演绎,激活课堂积极因素

教师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演绎活动,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体验机会。角色朗读、课本剧编写、课堂演出等,都属于最为常见的演绎活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技能有重要帮助。教师需要对教材学习内容展开多重分析,对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有到位调查,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课堂演绎任务:自行阅读教材内容,理顺基本情节,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本剧编写演绎活动。学生拿到任务后,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分配角色,设计台词,进行彩排训练。教师深入到小组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确保了课堂演绎活动顺利推进。课堂演绎开始,学生参与热情极高,课堂互动气氛被激活。教师组织学生对演绎活动进行科学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认知得到了有效巩固。教师为学生设计课堂演绎活动,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真情演绎有效激活了课堂积极因素,其学习思维也呈现出无限活力,为之后的语文认知构建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学生对文体活动有特殊兴趣,教师以语文教材内容为依托,为学生设计文化活动,势必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触动,自然能够形成崭新的教学契机。作文竞赛、演讲竞赛、诵读比赛、歌咏比赛、普通话竞赛、征文竞赛、故事会、读书月活动等,这些语文方面的文化活动,都属于比较适合的训练内容,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重要促进作用。《校园交响诗》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然后为学生设计校园诗歌竞赛活动:校园有多处美景值得观赏,让我们走到校园中,进行观察,选择一个景点创作一首小诗,表达我们对美丽校园的热爱之情。诗歌没有韵律要求,可以随意表达。学生拿到训练任务后,都显得特别兴奋,跟随教师来到校园之中,听教师介绍引导,很快就确立了写作方法。课堂训练成果展示时,学生踊跃发言,将自己的习作当众诵读出来,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有学生这样写道:“操场上,有人在跳远、有人在长跑、有人在歌唱、有人在做操,这里是开放的大课堂。早起的鸟儿,也在吟唱,仿佛要和那读书声形成交响乐。初升的太阳,羞红了脸,想要讲述昨夜今晨那美丽的梦……”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展示给出积极评价,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综合实践活动范文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学;中专;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形式开展的实践活动,不同的活动需要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巴尔蒙特的《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由此可引发开展“探索太阳的奥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充分运用空间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下面,以“探索太阳的奥秘”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及活动指导为例,探讨中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多元智能的运用。

一、中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多元智能的运用策略

1.活动目的和具体目标。目的: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多元智能的运用;通过学科整合,挖掘学生内在的智能;在“探索太阳的奥秘”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智能来获取并表述有关太阳的知识。具体目标:学生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太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现象,引导和发掘不同学生内在的智能组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指导学生学习围绕主题,根据自身不同的智能特点,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材料,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2.准备阶段。(1)分组:自由组合成四个小组,由于是自愿组合,分在一个组的同学具有团结协作的可能性。(2)时间安排:课余时间为三周,课堂时间两课时(活动指导、成果汇报各一课时)。(3)准备活动:多元智能情况记录表,记录学生开展活动中运用智能的情况,以便进行评价。3.活动指导。(1)用问题导向法帮助学生确立活动主题制定方案。为了帮助学生制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确立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阶段,教师应采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教师可组织班级学生召开讨论会,主要针对三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各种设想,最后确立探索太阳奥秘的方向,同时制定可行性方案。问题一: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在讨论中,教师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讲出已经掌握的关于太阳的知识。这个问题起到了预先评估和诊断的作用。首先,它能够帮助教师评估学生原有的知识量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次,有助于学生做好研究准备,活跃思维。再次,它有助于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问题二:我们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太阳的知识?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教师能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并着手把学生的兴趣与教师所指定的教学目标整合起来。在讨论中,教师接纳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之后和学生一起在这些问题中挑选出四个作为四个小组的研究内容。这样做既能够使全班的研究内容相对集中,又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三:我们如何学习?在讨论中,教师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来回答他们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师生从这些方案中选出一些有效的、可行的付诸实践。选择方案本身就能够让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智能,并帮助他们增进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讨论中,教师可让语文课代表负责记录所有人的问题和方案。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有哪些关联性?如何对问题和方案进行分类?当分类完成后,由学生把整理好的方案写在一张纸上,贴在教室里直到活动结束,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按照既定的思路进行探索研究。(2)让学生在活动前明确评价标准以指导和改进他们的学习。在“探索太阳的奥秘”的活动开始之前,先要确定活动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一定是学生能够理解,并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的评价标准。只有明确评价标准,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根据评价标准来指导和改造自己的学习。在活动中,评价标准对给定的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做了详细的规定,并把这些评价标准同样也誊写在纸上贴在活动方案的下面。

二、教学思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遵循多元化原则,学生因为智能组合的差异,在活动表现中也会存在区别,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善于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善于观察,有的学生对色彩非常敏感……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以活动最终形成的文字材料作为评判标准,多元智能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就无法应用,学生的个性就无从彰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注重所谓的对形成文字报告的总结性评价,还重视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身体验,评价以赏识为主。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的评价形式,使学生通过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发掘自身潜在的智能,为他们综合素养的形成、个人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

三、结束语

“探索太阳的奥秘”活动让学生能用多种方式学习,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需要强调的是,在某一项活动中,并不是每一种智能都能获得应用,也不是每一种智能在所有的活动中都能得到体现。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多开展丰富的活动,而不要仅仅为了应用某种智能而局限在原有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其志.多元智能评估的主要观点及操作要领[J].课程•教材•教法,2005(02).

综合实践活动范文篇6

[关键词]茶文化;地域文化;校本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国家课程之一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课程标准与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不同,每所学校因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办学个性上的差异,这种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现象,不仅以学术的形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而且以一门专门的课程或一个专业走进中等职业学校。由此可见,这无疑要求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在国家课程框架外,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地域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建设。

一、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辨

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催生的带给语文教学的新鲜血液。从字面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可以解读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表明其教学范畴的构建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广泛的,涉及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实践”强调突破传统课程观,以学生“零”距离接触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走出学科本位的窠臼,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获取经验感受;“活动”要突出的显然是“实践”的过程,这里涉及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课后总结三个环节。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表述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形式和评价上看,两者看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没有很大的关联性。在一些教学案例中不难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强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但所有活动都与语文课程体系的学习内容息息相关,其出发点旨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所有活动,尽管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但它不受特定的语文课程体系知识的限制,其出发点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中,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体验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在社会生活中了解、掌握各种知识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正是本文提出的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涉及地域文化的原因之所在。近年来,一些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研究,这是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这是因为:作为国家课程之语文学科课程组成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其课程标准、实施年段等是面向全国的,各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都能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如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民歌民谣采风。这让我想到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于是在我的头脑中诞生了“品茶·说茶”这个综合实践课题。不难看出,这个实践课题基于教材,又是教材的延伸拓展,让学生到茶乡采风,了解与茶有关的诗词、对联、茶歌、茶谚、茶谣、茶俗等,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茶文化,还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大有裨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一种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形态,校本化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国家课程“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的核心位置。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茶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习俗与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富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是一座综合实践活动的富矿,足够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建设。

(一)把脉地方元素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找准切入点

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最佳途径,体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近几年来,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兴起,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单一发展模式,而是开始思量将山、水、茶、文化融为一体,一批融茶产业、茶文化、旅游、生态和城市建设等于一体的新项目也随之陆续开工建设,茶产业功能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营销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茶是人们生活的生命“基因”,它不仅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动力”,还培养了人们拼搏进取、共创佳绩的集体观念。茶文化包含“和、静、怡、真”等精神的人文内核,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茶道、茶礼、茶德的真谛,还能让学生在涵养个性的学习中传播茶人的敬业、勤劳、求精、诚信等思想品德,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梳理茶文化脉络,开发其地域文化个性并使

之由资源变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茶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地域个性的开发与实施,要使之由资源变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必须加以分析、梳理、遴选、分类,挖掘其中适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宝贵资源。如随着各地茶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政府大力推动茶产业向茶休闲、茶养生、茶旅游等领域拓展的背景下,我们不能照搬,更不能重合各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而应将开发的资源与教材相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体的序列。就茶文化旅游来说,我们不能单纯局限于与旅游有关的茶文化,可以把它延伸到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其他话题。例如:1.生态文化,包括生态茶园、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等。2.产业文化,包括茶产业创意文化、品牌文化、经贸文化等。3.企业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4.旅游文化,包括景观景点,如博物馆、展览馆、雕刻等。以上文化现象大多互为交叉,紧密联系,如负载着儒、佛、道三教茶道文化内涵的遗迹、茶文化旅游区等,既在茶文化之中,也在旅游文化之列。

(三)演绎学校、家庭、社会三重奏,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模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教室里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必须走进社会、走进家庭,才能在地域文化的视野中开疆拓土,有效挖掘和彰显地域文化之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由此可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庭、社会的认同、配合和支持,变学校“单兵作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重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注重“综合”,但它的落脚点首先应该在“实践”,“实践”是“活动”的本源,不可能在教室里由教师“单兵作战”。但事实上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实践”内涵的理解有失偏颇,把“实践”等同于语文课外活动,把让学生走出校门的“实践活动”,曲解成让学生回家就某一个热点话题或根据教材的设定话题收集资料,或调查访问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所谓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用文字、图表、图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这种做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因此,如何避免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兵作战”,走出活动的“孤岛”窘境,推动形成实践活动走出校门,让学生直接参与或在特定情境中体验实施策略,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笔者认为,这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融合、互补。唯有如此,才能摆脱长期积淀的沿袭课堂模式的依赖心理,在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实现语文素养的深层积累。

三、茶文化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诗性回归

茶文化涌动着地域文化的诗意灵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社会生活的诗性回归。它不仅开辟了教学管理文化的新天地,还拓展了教师行为文化的新视野,更构筑了学生学习文化的新途径。跟随时间老人穿越时空,走进神农时代,我们可以了解全国各地茶文化“前世今生”的基因,可以走进宋元时期茶沿着“丝路”漂洋过海的世界视野;在茶叶品种园里,对品种、习性以及田间管理等的考察、探究、实验,让学生像小鸟般散落在茶园里,携带绿色的希望放飞天空。类似这种让学生“零”接触的亲身经历,在采茶的季节里,在制茶的日子里,在茶俗、茶歌、茶舞的茶艺表演里,在茶谚、茶联、茶诗的赏析时……构筑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文化的新途径。融入地域文化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在探索阶段,许多课题有待长期的深入探究。本文所涉及的三个问题,旨在说明建设校本化课程,是国家课程因地制宜的体现。当然,本文的探究并不是主张把地域文化的资源全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对此应结合教材开展多角度的研究,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既在国家课程范围内又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带有乡土气息的语文生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余沙沙.茶文化旅游研究:以雅安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3]黄曰玲,陈雪萍,曾芳芳.休闲农业视野下的福建茶文化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2).

综合实践活动范文篇7

1.活动背景:苏州吴文化传统历史悠久而内涵丰富,但是现在的学生似乎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对本地历代文人及诗文、古代文化遗址知之甚少。本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诗文鉴赏等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他们对吴地作家、作品的了解,在文化传承上有所帮助。2.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能够增进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3.活动过程:(1)诗文搜集阶段。①帮助学生明确任务。②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搜集方面技能的培训。③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开展诗文搜集工作,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实地调查要有记录和照片。(2)整理解读阶段。①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诗文及时进行分类整理。②了解涉及到的相关作家的主要生平、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等文学知识。③结合自然景点,指导学生对其中一些诗文进行鉴赏,对鉴赏文章做交流、修改。(3)总结、尝试阶段。①指导学生将诗文、鉴赏文章和照片编写成《石湖诗文选》。②开展“石湖经典诗文朗诵会”活动。③撰写活动总结和心得。4.活动反思:(1)本活动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区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学习石湖地区历代诗文,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限制,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范围和内涵,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增进学生对古代文学、吴地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培养他们对山水田园的审美情趣。(2)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将人文教育本土化。本次活动充分利用石湖地区历代诗文的文化资源,赋予千篇一律的语文教学以浓厚的地方色彩,将人文教育本土化,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3)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探究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二、“解读路名文化,仰望历史名贤”语文实践活动

1.活动背景:苏州国际教育园是苏州市教育的聚集区,园区道路的命名都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南北方向的纵向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的名、字号命名,分别是雪君路、圣陶路、顾公路、希文路、元璙路、文樑路和范蠡路等;东西向的6条横向道路以苏州历史名人诗句命名,分别为一川街、双清街、旅思街、年华街和丛霄街等。为了能将这些珍贵的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势在必行,通过活动让学生置身现场,开展研究性实践活动,进行文化体验和体认,从而实现其教育价值。2.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与路名相关的苏州明贤事迹;培养学生文学欣赏水平和景点文化解读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3.活动过程:(1)准备阶段:教师介绍关于国际教育园道路的命名规律和文化内涵。(2)实施阶段: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现场,指导学生路名认知和人物事迹研究,增强对明贤文化的情感体验。②每个小组考察研究一条道路的路名含义,分别介绍以下3方面的内容:人物简介、作品赏析或故事传说、旅游景点链接。③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人物介绍的重点内容,编写汇报提纲,制作PPT,每组介绍不超过6分钟。(3)总结阶段:按照历史人物的时代顺序让学生汇报交流研究成果。①伍员路:伍子胥人物介绍②顾公路:顾野王人物介绍③希文路:范仲淹人物介绍④职能大道:范成大人物介绍⑤圣陶路:叶圣陶人物介绍(4)活动反思:学生根据学习任务,主动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经过筛选、比较、精心选择和组织材料,并做成汇报材料。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由于时间紧,任务复杂,学习任务必须有组长精心组织,需要整个学习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共同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行走姑苏品红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1.活动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是清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而苏州这座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才辈出,名胜古迹遍布苏州大街小巷每一个角落,且与《红楼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2.活动目标:(1)让学生亲近经典作品《红楼梦》,让经典来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2)让学生了解苏州这座城市过去的繁华,找寻其文化内涵,培养热爱地域文化的精神。(3)通过深入阊门、山塘街、虎丘、苏州园林等实地进行探幽访胜,去感受红楼文字所描绘的姑苏当日的旖旎风光,去身临其境感受经典的魅力。(4)及时书写探访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锻炼思考和表达能力。3.活动过程:(1)前期阅读:基本阅读:请阅读《红楼梦》前五回。拓展阅读:资料一:脂砚斋评、周汝昌校订的八十回本《红楼梦》;资料二:www.guoxue123.com/index1.htm国学导航-专题《汇评脂批石头记》;资料三:《红楼小讲》周汝昌著。(2)实地采风:请在业余时间,自行结伴实地走访游览。建议:可从西中市穿过老阊门,经山塘街、过新民桥,可一直走到虎丘,一路仔细观察,用心品味,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细心体味红楼开篇所写,遥想当日的繁华。3.文字表达: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形成文字。要求:(1)体裁不限,散文、随笔、游记均可。(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重在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要有真情实感,切忌大量复制粘贴别人的文字,并请精选2幅所游之处的照片插入在文稿中,图文并茂者优先。(3)字数在1000左右。评价方式:以征文的方式收集文稿,评出一、二、三等奖项,以资鼓励。(4)成果展示:把获奖文章结集打印,装订成册,分发各参加活动班级共同欣赏,以激发更多学生对经典名作《红楼梦》的热爱,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4.活动成果:评选出多篇佳作:如一等奖《探阊门》、《古城西行漫步游记》、《红楼梦里笙歌寞》、《美丽的城,经典的书》、《忆游山塘怀红楼》等。5.活动反思:(1)活动显示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积累远远不足,课堂调查显示,竟高达95%的学生都没有阅读过《红楼梦》,对部分学生来说经典就意味着是束之高阁不愿亲近的书籍,不禁令人唏嘘。(2)对于职校学生来说,虽然文化课的成绩普遍较低,部分学生对学习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没有升学压力的相对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如何引导他们对经典的深入阅读,是当前职业学校值得深思和关注的话题。(3)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各类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而让学生逐渐远离阅读,使学生的精神渐渐成为无根之飘蓬,这无疑是民族的悲哀。因此,建议各学校可以让学有专长的文化课教师,组建经典阅读指导小组,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深入阅读理解经典的机会,使优秀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

总之,基于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资源而的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基础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意志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超语文能力,学生在活动调控、总结整理和创新思维能力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还培养了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许春丽.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创新教学探究[J].职业,2018(5):42-43.

综合实践活动范文篇8

下面,就针对我所做过的《模型直升机》一课,谈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观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模型直升机》一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外是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飞机的知识,再着重讲解直升机的特点,使学生了解直升机的飞行原理,然后让学生制作模型,最后教师总结。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桎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

我在上这节课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收获颇丰。该课分为两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向学生简单介绍直升机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自愿结合分组,组长负责选择研究课题;如直升机的发展史、直升机的构造、直升机的种类、直升机的用途等。教师在带领大家共同商定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去收集材料,学访解决研究课题。其次,在第二课时先让各组以不同形式对本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展示交流,全班已基本掌握直升机的相关知识。再次,提出注意事项由各组制作,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在组内研究解决,教师适当指导,但千万不可包办代替。最后,各组竞赛,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次活动,提出努力方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课后统计100%的学生掌握直升机的相关知识,并制作出模型直升机,80%的学生了解了课程以外的有关知识。

二、调整思路,注重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忽略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导致我们的学生高分、低能。我觉得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在《模型直升机》一课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学访、上网、查阅图书、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了较科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遇到类似问题,学生自然有了解决的办法。

另外,通过让学生分组学访,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归纳整理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在制作中,不给学生各种条条框框,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就不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由于分组进行,同时培养了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互帮互助、公平竞争的优秀品质。

三、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样是一个极富挑战的信息时代,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能熟练掌握电脑是不行的。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加入此项内容。

在《模型直升机》一课的教学中我有3处用到电脑:一是我制作了一个动画效果的模型直升机在一上课就演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学生用电脑展示其组内的研究成果,他们搜集我国自建国初期至今直升机的发展过程,并用powerpoint编辑成一组图片进行演示,完全由学生独立操作;三是我用frontpage制作学生注意事项,以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四、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教师

如果说,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产生了经验型教师,那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我个人认为研究型教师除了要系统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需要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一些重要的素养、素质:

1、教学实践的理论性与理论学习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有一个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问题,这就是知其所以然。书本知识主要是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也有一个与实践联系的问题。这就要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把教学活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来思考、把握,是教学实践的理论性;把教学活动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是理论学习的实践性。

2、兴趣的广泛性与学习的渗透性。除了本专业外,对其他学科有广泛的兴趣,同时能够渗透性学习,从而达到由专才向一专多能转变,这是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各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对一个专门课题的研究,也经常需要邻近学科有关知识的支持;新的学科更往往是在几个边缘学科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在教学中随处体现广博的知识面,引导和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

综合实践活动范文篇9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场馆课程;建设;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重视学生亲历体验,创造思考以及实践能力的经验性课程,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被确定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很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目前,一些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受自身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场地不足等因素限制,教学质量相对偏低,进而导致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实践,既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未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场馆课程资源与开发是一个崭新的教育领域,其可以为学校提供多种场馆课程资源,在改变学生学习行为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小学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实践中也要合理地进行场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进而能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场馆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场馆主要是指面向大众开放且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机构,既涵盖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生态园、综合实践基地等具有封闭结构的场所,也包括公园、历史遗址、自然保护区等露天开放场所。场馆课程则是以场馆课程资源为基础,以场馆自身特色为载体,强调学生在场馆环境中通过与物、环境以及他人进行互动活动而获得直接的体验与技能等的一种经验性课程,其可以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获取能力,并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场馆课程的特点主要有情境性、主体性、主题性、互动性、生成性、经验性以及开放性等本质特点。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场馆课程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场馆课程的诸多特点为学生提供主题式、体验式、互动式等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场所,并在打破传统封闭式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综合性知识场所,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提供了更多保障。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场馆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仍呈现严重的书本化倾向,且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存在脱节问题,与时展所要求的基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同样存在脱节现象。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时展所需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质疑能力与创新意识必须得到有效培养,进而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未来人们的生活将完全处于智能互联网的应用与控制中,这也必将对学生未来生活、学习造成全新的冲击和影响,对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均应基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场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提供更多的保障,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实践性学习、体验过程中获取更多知识、技能与经验,为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奠定基础,最终也能为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场馆课程化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场馆课程开发原则,为场馆课程开发奠定基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明确课程开发目标,积极与场馆进行多元化合作,共同开发适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场馆课程资源。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场馆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原则。课程标准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场馆课程开发的基础,且要遵循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原则。即,场馆课程的内容设计必须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保障场馆课程与课程标准衔接,并在确保与学校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紧密结合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实践的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课时,与场馆现有条件、资源等吻合,最大限度地确保场馆环境、资源利用效率,为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质量奠定基础。第二,与学习需求相结合原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场馆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学生学习或实践需求相结合,进而才能在保证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与实践兴趣、学习行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质量,发挥场馆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经验的内化奠定基础。另外,在场馆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学校、场馆均要进行针对学生学习或实践需求的调研,为学生开发更符合其学习需求的场馆课程,进而才能使场馆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开发多元化场馆课程,提高场馆课程开发质量

场馆课程的开发是馆校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相互配合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因此,小学必须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学需求、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多元化场馆课程的开发,进而才能真正提高场馆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质量。由于,在场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主体,如场馆、学校或第三方机构等。因此,在场馆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生态化的馆校合作机制,进而才能在彼此的配合、协调过程中完成场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并实现场馆与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生态化、多元化,以此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有效性。以图书馆为例,学校与图书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时,可以与本市(或本区)现有的图书馆合作,为学生开发设计图书应用及其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即与图书馆合作共同开发相关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需求等就各类图书的借阅应用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各类图书的应用价值等进行分析、评估等。图书馆可以在学生的整体实践活动过程中为其提供相关的借阅数据、图书种类等;学校可以进行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教学、规划与指导等,进而才能真正提高场馆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质量。

(三)高效整合场馆课程资源,促进场馆课程开发与建设

小学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必须与场馆共同进行场馆课程资源的高效整合工作,并实现场馆课程开发的主题化、人文化、实践化,以此提高场馆课程资源应用效率。以常州市新北区田妈妈生态园为例,在与田妈妈生态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建设时,学校与田妈妈生态园共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如以亲近自然、成长体验、社会实践为主题等进行场馆课程开发。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如学校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资源优势,田妈妈生态园则要充分发挥自身园艺师、培训师的讲解与接待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服务,使学生在游览过程中能够对相关主题(如花趣、果趣、塘趣主题)加强认知与理解,能够在田妈妈生态园中进行绣球花、火龙果种植实践,在充分发挥田妈妈生态园资源优势的同时,也能够发挥出学校师资优势,为提高整合场馆课程开发、实践应用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结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场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学校必须从本市丰富的场馆资源中合理筛选,以选出更加符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场馆,并在明确场馆课程开发原则的基础上,为学生开发出多元化的场馆课程,并通过高效整合场馆课程资源等途径为全面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场馆课程开发与建设质量提供保障。另外,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或是场馆现有资源等为学生开发出更多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现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惠娟.关于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1(02).

[2]冯京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场馆建设[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5(06).

[3]杨帆,岳莹.场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初探[J].天津教育,2018(01).

[4]王牧华,付积.论基于馆校合作的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8(04).

综合实践活动范文篇10

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首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设计。长期以来,受泰勒目标模式以及“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以预期的教育结果作为目标指向,围绕目标来选择并组织教育经验,最后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目标模式将教育活动简化为一种训练活动,只关注预期目标的达战,忽视非预期的目标,而且为了保证预期目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作用,泰勒等人都强调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测性,在此方面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作出了努力,但是这种具体而可量化的目标不一定能够涵盖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预先设定的目标难以容纳在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中生成的更加宽泛的教育经验。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的教育目标、综合性强的活动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实施方式,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并得到多方面的教育经验,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是不能简单照搬目标模式的,而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一套思路和办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

所谓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应该是孤立和封闭的,其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撑点。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可能是凭空实现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必须有知识可用。如果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具备了相应的能力,站在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平台”上,才可能去探索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最好能够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寻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长点”和“支撑点”。例如,专门设计的研究性学习主题,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为中心,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来进行思考,调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主动实践必须要有“动起来”的条件,这个条件除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外,也包括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兴趣和态度的形成不仅可以依靠相关的科目学习和活动实施来实现,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产生了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的兴趣,形成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可以成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动机,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总之,内容上的关联,既可以解决知识经验基础和能力基础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学习兴趣和态度的问题,这些都能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遵循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单一科目如语文、数学中提取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促进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增广知识、学以致用;二是从学科之间的联系中生长出综合实践活动,促进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三是从学科与活动、环境的联系之中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二)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

所谓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体现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顺序,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为一个层次清楚、排列有序的系统。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强调内在的逻辑顺序,但是注意到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顺序性,可能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成效,避免安排随意、东拼西凑、难度不当等问题的出现。在一个主题活动之下,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可以包含一些具体的能力训练点,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达到其他目标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对能力进行训练。在能力训练方面,活动与活动之间,能力训练可以渐次增强,同一个能力点可以通过多次活动逐渐提高;能力训练也可以逐步扩展,按照活动安排的次序,能力的训练可以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局部走向整合。例如,接头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将创造能力分解为一些基本能力要素,例如,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设计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各项活动在兼顾多项教育目标实现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某项能力训练点包含在活动之中,随着活动的实施,某项能力得到锻炼,而多项活动共同努力,可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像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艺术”,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创造,训练学生大胆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

遵循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规范设计与实施。既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专门的课程形态,其开发应该是有目的、有组织的,随着地方与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的增大,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十分必要的。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应景文章”来做,当成一种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装饰品”,当成应付各类检查、验收的“花架子”等,都是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放在学校课程系统中加以考虑,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形态的关系,把握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衔接关系,构建一个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序列。

(三)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

所谓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活动的实施方式,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合、评价方法等方面,应该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以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取得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由于教育情境是复杂多变的、学生在过程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很难预测学生的发展变化,而预设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够准确无误地达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明确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转换或聚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把重点放在有利于教育性经验生成的情境创设上,放在相关活动的程序呈现及操作方式的提示等方面。借鉴斯坦豪斯的过程模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首先只需要确定一个一般性的、宽泛的教育目标,以帮助教育者明确教学过程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然后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过程的设计上,着重考虑活动展开的方式、条件以及活动结果的评价等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在活动内容的有趣、活动方式的生动、活动场所的新鲜、活动要求的挑战性等方面下工夫;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而这些东西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低笔测验”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一个学生在生活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由此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以及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就显得非常必要,注意在活动的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评价标准绝对不是“划一”的,面对同样的任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遭遇的是失败,但只要他能够做到不气馁、不灰心,或能够分析失败的原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都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评价是不可能用阶段性的考试分数来替代的。

遵循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设计者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有开放的思路,所设计的课程应着重对教师进行教学法指导,帮助教师以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作为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摆正教师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教师的角色从单一的信息传播者,改变为“学习伙伴”“合作者”“问题咨询者”“辅导者”等角色。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形成教学艺术,学会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以增大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使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能够充分提示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活动空间的拓展,学会在更加广阔的时间中发现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书面文件形式

根据以上原则要求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成为指导教师工作和学生活动的指南、方案。作为一种规范的课程文件,应该包括课程标准、学习材料等部分。

第一,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课程类型,也应该有涉及教育目标、教育法要求、教学时间与周期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仍然应该指向学生的协调发展,具体包括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对目标的表述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即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是教育者预期的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展开性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的进展情况而提出的相应目标;表现性目标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首创性的反应形式以及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尽管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动态过程中生成的教育性经验,许多是教育者事先无法预测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行为目标的作用,把行为目标作为目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可以考虑的,对活动结果的预期是教育者可以做到的事情,只是不能仅仅用行为目标来表述所有的教育目标,也不能仅仅用行为目标的达成来判断活动的效果。当然,教育者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确立上,在目标表述上,提示教师关注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情况,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适时地、恰当地、因人而异地提出具体的目标,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也提示学生应该开展哪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活动领域的开阔性和活动结果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创新,在主动的实践中得到多方面的提高。此外,在课程标准中,还应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办法以及所需要的时间与周期等,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

第二,从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学习材料来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操作性,活动的进行需要多种多样的材料,既有用文字符号表述的文本材料,说明活动的内容、程序、学习要求等,也有各种非文本的材料,如实物、模型、影像资料、软盘、光盘等,以此作为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发现的“载体”,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其中非文本材料的提供,不一定都是具体实在的,可以在书面文件中说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各类材料,对如何选择和使用非文体材料作出提示,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书面文件,应该有一定的设计形式(参见附录),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价提示、活动结果等部分。由于活动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所以,文本文件的编写可以是填充式的,除了一些固定的内容外,如主题、内容、部分目标、使用材料等,其他一些动态生成的目标、内容以及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等,可以在过程之中或活动之后,用填充的方式进行补白,帮助师生反思活动的进程与结果,为后续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做好准备,并能够针对前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找到补救的办法,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并取得实际的效果。同时,这种补白的工作,也能够帮助教师在反思与总结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能够灵活自如地驾驭综合实践活动,在复杂多变的教育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参考资源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