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7:49:17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范文篇1

一、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安徽教育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编写组指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活动内容、过程和方式,可以创造性地设计活动。”[3]这表明,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密切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语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如果语文学科学得不好,那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就难以提升,就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也是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可见,语文也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第二,体现研究性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5]《语文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4]。可以看出,这两个概念在学习资源上有交集,语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联系是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语文课标》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纲要》要求“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三,语文教师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这使得众多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让语文教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非常合适的。

二、用语文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思路梳理

(一)提炼语文课标10个关键词。《语文课标》里有3组共10个关键词:内容方面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学习方式方面是“自主”“合作”“探究”;目标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一个大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需要2年时间。整个活动过程中会有许多小活动,多处可以体现这10个关键词。例如,津南小学“古韵今风探山门”科技实践活动中的“到山门景区当导游”活动。教师首先把活动成员分成若干组,每组负责一个景点,各组先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导游词。然后,教师给小组分派任务,明确各组的讲解内容,组员熟悉讲解内容后到组内整合。实地导游前,学生将导游词和实地情况进行对照,做一次模拟;实地当导游过程中,学生积极和游客互动;活动结束后,学生写活动记录。这个小活动就是用语文方式来开展的。内容上,它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方式上,它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上,活动成员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二)落实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关键词。1.全科教学。“全科教学”指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全方位提升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例如,“古韵今风探山门”综合实践活动,从知识门类看,它包含文学、历史、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从能力培养看,它包括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沟通、分享、协作和动手操作能力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看,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等。2.全位教育。“全位教育”指的是支持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人力资源。影响学生发展的人力环境有五个方面,即学生、家长、学校、机关、社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全位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这五个方面的力量,构建“五位一体”的教育(详见下文)。3.三本书。“三本书”指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先读“有字的书”,再读“无字的书”,最后将“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结合起来写出“自己的书”。读“有字的书”是指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读“无字的书”是指学生到社会上考察探究;写出“自己的书”是指学生将文本知识和实践获得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将自身综合品质提升一个层次。“三本书”的教学过程就是“主动学习→实践体验→创新表达”的过程。

三、津南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实施模型分析

“小核桃大学问”科技实践活动是学校用语文方式开展的第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它不仅获得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还进入了全国“十佳”,填补了安徽省在这个项目上的空白。之后,学校用学生搜集和创作的材料编辑《小核桃大学问》文化读本(2016年1月由安徽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总结了“小核桃大学问”科技实践活动经验,于2014年初搭建起“津南小学科技实践活动实施模型”。在这个模型指导下,学校“批量生产”科技实践活动,取得了系列成绩。该模型核心框架如下。(一)灵魂:开门办学。学校的“开门办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走出去。近几年,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多次班级、年级的校外考察。通过考察,学生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够创作许多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在网站甚至报刊上发表。第二,让社会资源走进来。学校聘请多位校外辅导员,包括来自林业局、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报社、电视台、企业等各方面的人才,他们经常到学校给学生上课。第三,让所有的家长都参与教育活动。没有家长参与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让所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可以使他们了解教师工作的内容、方法、步骤等,进而更加了解教师、理解教师、支持教师;可以使他们协助教师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安全工作。另外,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活动,还能增进亲情。(二)基础:立足乡土。津南小学所有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宁国市的乡土资源展开。例如,“小核桃大学问”利用了宁国市的土特产资源;“创建百药园”利用了宁国市的中药资源;“探胜吴越古道”利用了宁国市万家乡吴越古道的历史和物产资源;“古韵今风探山门”利用了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的地质和文化资源;“探研多彩板桥”利用了宁国市方塘乡板桥村的原始森林、红色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资源;“我的标本我的手”利用了宁国市的动植物资源。由于立足“乡土”、活动地域跨度小、人际距离近、便于沟通,学生感觉很亲切。(三)支柱:家庭、学校、行政部门、社会。教育就像一张八仙桌,桌面是学生。要稳稳地支撑起这块桌面,需要四根桌子腿——家长、学校、行政部门、社会。桌面和桌腿是不可混淆的,即任何人都只能帮助学生学习,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育这张八仙桌的四条腿是序列关系:家长是主腿,学校是纽带,是为了协调一切资源服务于学生。对于每个综合实践活动,津南小学都会争取多个相关校外单位的支持和指导。以“探研多彩板桥”活动为例,校外支持单位多达20个,包括市科协、市教体局、市党史办、市书法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烈士陵园、自然博物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方塘乡政府、板桥村委会等。另外,在开展每个活动时,学校都要至少联系一个对口单位作为活动基地。有了基地,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比较直接、集中和有效。(四)保障:充分的活动筹备。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做充分的活动筹备。1.聚集情趣,因势利导,对学生做必要的训练有些教师在开展某个活动前往往瞒着学生,直到活动的前一天才告诉学生,其理由是不让学生因为过早的期待而影响学习。这么做只会让学生“被活动”。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时,无论是活动效果还是活动过程的安全、自律等,都不可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津南小学在活动筹备之始就告诉学生将要开展什么活动(具体时间不说)、怎么开展、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有哪些美好的收获等,同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知识储备。学生满怀期待却不见下文时便会催促教师。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活动中要提高自律和文明素质。教师还可以顺势对学生做必要的前期培训,如调查方法培训、摄影技能培训等。2.联系好相关部门联系好相关部门并争取其支持是活动筹备的必要环节。以“探胜吴越古道”活动为例,活动正式实施前,项目组教师拜访了宁国市科协、吴越古道所在地万家乡政府、宁国市吴越古道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万家学校等单位。各单位都给予了大力支持。3.认真考察活动区域,做好细节设计“探胜吴越古道”活动启动前,项目组到万家乡考察了3次。最后一次,项目组考察每一个活动点并对活动点之间的行车时间进行计算、对每个环节的集体活动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进行预判,做好各种情况的解决预案。除此之外,项目组还做好车辆安排、班会分工、家长会动员等工作。正是这种精细的准备,2014年4月23日首次“探胜吴越古道”活动圆满完成。(五)核心: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津南小学在实践活动中重点关注以下两点。一是平衡活动中的自主与合作。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体验,也要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自主方面,教师只需控制活动范围,让学生自由摄取;关注活动广度,不苛求深度。在合作方面,小组合作是主要方式。为避免“被分组”,学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分组完全以学生自愿为准,是否需要组长、由谁任组长等问题由组员决定;一个人可以参加一个组,也可以参加多个组。二是活动形式与活动成果展示不拘一格。要做到综合实践活动“不拘一格”,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使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参与活动、用喜欢的方式呈现成果。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各种培训,包括科学小论文撰写指导、诗歌创作指导、手抄报设计培训、卡通画制作培训、电子刊物设计培训、小主持人培训、黑板报专刊指导、朗诵技能指导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词是“综合”和“实践”,它与《语文课标》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一致的。“津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型”很好地结合了语文学科特点,取得了系列成果,为有效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落实育人目标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08)2018-01-12].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5)[2018-01-12].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

[3]谢明礼.综合实践活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2012-02-06)[2018-01-12].old.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d/kb2011/.

综合实践范文篇2

一、坚持在课外下功夫,带领学生种好牵牛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了给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今年春天我带着学生在校园一角种下了牵牛花的花苗。挖坑、植苗、培土、浇水,看似简单,做好不易。坑挖浅了,花苗站不稳;坑挖深了,花苗出不了头;土培紧了,花苗压死了;土培松了,花苗又倒了……先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花苗有多长,挖的坑的深度和它一样高。然后再给他们做示范:把花苗立在坑中间,左手扶苗,右手把土轻轻拨到坑里,让土填满了坑,再放开左手,然后松松地压一压土。学生仔细观察了我的示范,学着扶苗、拔土、压土。有些学生观察不到位,我就再示范.给他看,他再动手植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苗种好。

牵牛花长叶、抽蔓了,该给花搭架了。我给学生示范,每棵花苗边插一根竹竿,把花蔓轻轻绕到竹竿上.,这样花蔓就能顺着竹竿往上爬。大部分学生是按照我的方法搭架,有几个学生在观察了牵牛花花蔓的长势后,自己琢磨了一种搭法;因为花蔓弯弯曲曲,怎样绕也绕不到一根竹竿上,所以他们用三根竹竿措成三角形,这样不仅架子站得稳,而且牵牛花蔓无论倒向哪一边,都有竹竿可爬。还有几个学生的竹竿较短,他们就把竹竿稍稍歪向旁边的栏杆,这样花蔓能顺着竹竿爬向栏杆。看来,观察确实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这几个学生正是在仔细观察了牵牛花及周围的环境后,想出了这些好办法解决了实际问题。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还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牵牛花,学生培育出了美丽的牵牛花,对牵牛花的钟爱让他们流连忘返。他们观察蔓、叶、花的形态,就连叶子上细细的绒毛都观察到了,还能通过这些绒毛分辨出哪些是刚刚长出的嫩叶,哪些是长出几天的老叶。对自己喜爱的事物,学生的观察兴趣特浓,观察能力也尤为突出,这就为他们说写牵牛花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在搜集资料上下功夫,指导学生搜集牵牛花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深人理解、融汇贯通的过程,是开阔眼界、不断提高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资料,就等于建立了一座知识的宝库。学生没有种花的经验,对牵牛花的生活环境及怎样种植都一无所知。有的学生还好奇地问我:“老师,这种花为什么叫牵牛花呢?”面对这些问题,我启发他们去搜集资料,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资料,如何去搜集资料。我指导他们:家里有电脑的让父母帮助上网找找有关牵牛花的资料;还可以到书店去找一找有关花卉栽培之类的书籍,寻找有关牵牛花的资料;也可以问问爱种花的亲友或邻居,向他们请教关于牵牛花种植方面的知识。学生的兴致很高,把家长都发动起来了,上网、跑书店、请教别人……过了一个星期,同学们找到了关于牵牛花的各种资料,有介绍牵牛花生长习性的、种植方法的、名称来历的、药用价值的,还有介绍牵牛花藤为什么能缠绕而生、牵牛花为什么朝开暮合等特征的,可以说,学生几乎把关于牵牛花的所有资料都找齐了。于是我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组成员把资料集中起来,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这个任务难度较大,我就分组指导他们按外形特征、种植方法、药用价值分类,把资料整理一番。

这一整理,学生从中学到了不少关于牵牛花的知识。他们能对照牵牛花找到什么是三裂叶片,什么是全缘叶片,什么尊片,知道牵牛花一天浇几次水,该给它施什么肥,什么时候给它搭架,它什么时候开花等等。于是我又给各小组布置了新任务:各组分工合作制作牵牛花叶子标本。同学们又兴奋又春急,不知该怎么办。我把制作标本的方法告诉他们,并且示范了一个标本的制作过程。各小组忙开了,同学们有的去选择又大又漂亮的叶子,有的负责带回家压平、吸干,有的准备标本签,还有的准备粘贴标本的标本纸,经过三、四天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拿出了一幅幅牵牛花叶子标本,虽说并不那么标准,但挺像那回事,学生着急自己的作品,喜不自禁。牵牛花开花了,同学们欣喜地观看,都舍不得伸手去摸一摸。在他们看来,那是天底下最美的花了。

过了几天,花凋谢了,同学们还有些心疼,我对他们说;“你们把盛开的牵牛花画下来,不就把它们永远留下来了吗?”这下提醒了他们,他们又忙开了。因为是实物临摹,又没有美术老师的指导,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一些有画画基础的学生充当了小老师,帮他们选定几种花的形态,告诉他们花的基本形状是喇叭形,叶子是桃形或三裂形,还告诉他们叶子是什么绿色,藤是什么绿色,有的颜色由外及内逐渐变淡等。看着学生你帮我,我教他,我觉得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了。画画好了,就是一朵朵牵牛花盛开在雪白的画纸上。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标本制作、描绘牵牛花这些学习过程。更为难得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稍作指导,真正的实施者是他们自己。他们互相商量、互相帮助、分工协调合作,解决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虽然结果不是那么完美,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很让人欣慰了。

三、坚持在课堂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说写牵牛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种了牵牛花、观察了牵牛花之后,为说写牵牛花作好了充分准备。我先让他们回想写植物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都知道一般是抓住茎、叶、花这几方面,而写茎、叶、花又是从形状和颜色这两方面来写的。这时我就让他们想想自己观察到的牵牛花的茎(蔓)、叶、花是什么样的。让他们说自己的牵牛花,那是学生再高兴不过的事了。有的学生说牵牛花的苗苗“两片嫩绿的子叶就像两只小蝴蝶对抵着它们的触角”;有的学生说牵牛花绿绿的叶子“像一个个鸭掌在风中轻轻摆动”;有的学生说牵牛花的藤“像细铁丝一扭一扭的,弯弯曲曲顺着竹竿往上爬”;还有的学生说“我的牵牛花开了六朵,就像一朵朵紫红色的小喇叭在欢快地唱着歌”。这么一棵普普通通的植物,就因为学生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竟然变得如此可爱。

综合实践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综合实践课实践课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一、初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阶段。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重大突破。对于实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有效实施这一新设立的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四通八达,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综合学力等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课堂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与实践。充分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初步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来完成。

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1)社区服务方面

比如学生个人或集体在本社区通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增强为社区建设、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可组织动员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到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慰问老人和儿童,为他们提供服务;成立爱心助学会,扶贫帮困等。

(2)社会实践方面

比如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旨在使学生获得国防知识、生产劳动技能,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如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参观活动(参观珊瑚礁,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社会考察(菜场、商场的货物门类、市场价格及销售情况),调查街道扶贫帮困等情况,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与道路破坏等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对学生集体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能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提高自理能力为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展开活动,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当地家业种植和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如指导学生通过对人才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了解现代职业和择(就)业的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好处

1.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愿意和伙伴进行合作交流,需要成就感。同时青少年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与“综合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语文、数学、常识、生活与劳动等学科知识,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学生基本上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自主学习、研究、创新。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亲身实践,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培养了各种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丰富有趣的方式、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

如《远离噪声污染》的学生课题来说,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经历了实地观察、实验观察、考察访谈、问卷调查、宣传动员等活动。他们观察、采访、录音,在观察中学会了较为科学的统计方法;他们上网查资料,用《我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来衡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响是否符合要求,用此来警示人们保护我们的声音环境;他们利用声级计测试数据;他们访问居民,访问有关专家;他们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总结。最后他们宣传动员,发“倡议书”,设想出5种有效的对策。这种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情感的内化是任何课堂教学所无法给予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了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社会交际、科学统计等各种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他们在观察实验中学习科学的方法;他们上网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统计总结,学习撰写课题报告,学习与人交流,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微薄的力量为社会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需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关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等。

第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纺筹规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3、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征

1、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他们的发展。

2、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重视评价对象自我反馈、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作用。

3、评价关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素。综合实践面对的是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而情感的交互作用更俱有偶发性和动态性,恰恰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对活动效果的影响更大。

比如对于确定的主题,学生活动中的生成性可能大大超出教师的预想,甚至比教师预想的更多更深刻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给予恰如其份的引导和评价。

4、评价强调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要求评价指标和标准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具有差异性的,对信息的收集应当是多样、全面和丰富的,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应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有利于评价对象个性的发展。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评价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评价应因人而异。

六、评价模式

1、档案袋评价

在教育评价中,档案袋已从原来的工具演化为评价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其实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即学生将自己在活动中所取得的各种行式的成果进行阶段性的汇总,展示自己的发展轨迹。

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如:展示知识成果的材料、展示过程成果的材料,展示应用资料的材料、展示自我反思的材料等。以此来展现活动的全程性。

2、即时性评价

即时性评价便捷、有效。教师、同学、家长等注意实践者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给予恰当评价,促进活动的开展、深入、创新。这种评价可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句恰倒好处的指点,一句中肯善意的批评……但它一定是肯定,是点拨,是启发,是鼓励……

3、描述性评价

综合实践范文篇4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创新开展;策略

笔者在农村出生,在村小上过4年学。记得小学时,每学期学校都要我们交一挑柴火。周末,我们村里几个小伙伴邀约好上山砍柴,一路上回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山上的野果更是我们解馋的美味。说实话,回忆小学时候所学的那点知识,早就被有趣的童年生活所掩盖,还能够记起的课堂教学少之又少。而自编的跳绳、用柳条扎成的“野战帽”、亲手折的纸飞机、茶山上采茶叶、亲手喂大的一头头大肥猪,几乎占据了我对丰富多彩的、有趣的童年生活记忆的全部。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童年比现在的孩子们不知有趣多少倍、丰富多少倍。因为,我的童年生活,整个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度过的,充满了童趣、童真和童心,劳动实践、技术实践、服务实践,研究与制作,应有尽有。那么,怎么样才能上好综合实践课呢?笔者从以下六点来进行阐述。

一、挖掘地域特色,促进学生开窍

综合实践课应以本土文化加上“玩”的成分,结合当地资源,创造性地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开窍。如我们在上《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节课时,我们可以结合明溪的桥灯、茶花灯等制作进行探究。课前,教师先布置给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知识,通过实地走访、观看桥灯、茶花灯制作了解制作原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整理好问题题纲。课中,教师带学生到桥灯、茶花灯制作现场实地考察探究,通过观察、记录师傅制作桥灯的流程,倾听技术员的讲解。随后,教师将学生每六人分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亲自制作桥灯、茶花灯,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桥灯、茶花灯制作。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各组代表说说本组的设计思路,有何寓意,教师指出各组的优势及不足,然后要求各组回到各自座位上改进不足,力争最后展示能一举夺冠。最后,教师让各组再次将制作的桥灯、茶花灯进行展示,通过比较,评出最有创意组和最佳制作组。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培养。通过亲自体验,亲手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综合实践课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如宁化开发的校本教材有玉扣纸的制作、客家山歌的传颂等。清流的校本教材有稻草龙的制作等。泰宁的校本课程有傩舞的传承等。将乐的校本课程有擂茶的制作及创新等。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一座桥梁。

二、挖掘玩的成分,促进学生开窍

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中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资源是人。人既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开发者,又是一种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挖掘身边可“玩”之物,让“玩”尽显多姿。如我们在上《快乐水果吧》这一课时,教师通过视频让学生看到各种各样的水果创意制作,学生们看了后是既惊奇又激动,一个个都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于是,教师宣布注意事项后就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各组所带的水果进行随意创作,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作品。别看孩子们年龄不大,可是想象力超级丰富,有的组制作的是百鸟之王凤凰,有的组制作的是花中之王牡丹,有的组制作的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有的组制作的是超人,有的组制作的是赛车,有的组制作的是飞机……真是创意无限呀。最后,教师让各组带上作品并进行展示汇报,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解说,仿佛把大家带入了奇妙的水果王国。可见,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课堂才具有活力,才尽显魅力。挖掘当地的传统游戏,让“玩”回归校园。如在上《做沙包,玩沙包》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玩沙包现场表演,学生们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引入课题,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虽然没有现在孩子们玩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但那时的孩子缝沙包、丢沙包、踢毽子、跳绳、跳房子等游戏活动应有尽有,小伙伴们在一块玩耍真是太有趣了。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缝沙包、丢沙包,创作出新的游戏项目。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收获颇多。挖掘各校特长生资源,让“玩”秀出精彩。如明溪县城关中学主推健美操、乐器演奏、书法绘画等。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培养学生航模制作、韵律操表演、足球特长等。三明市第二实验学校培养学生非洲鼓表演;校园内种葫芦、制作葫芦作品、画葫芦画;开展千人古筝表演等。如果我们能够“以生为本”,进行“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特长生这一资源,就可以弥补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自立的个性。

三、挖掘学科资源,促进学生开窍

综合实践课程是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的重组、综合、延伸。如笔者在龙岩听过一节《走进石锣鼓公园》的汇报课,这节课老师主要起辅助的作用。整节课由学生主持,各小组利用教师课前布置的提纲到石锣鼓公园实地考察、合作探究、到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走访相关部门、问询相关人员等。课前准备好PPT、视频、音像材料,做好人员分工,体现本组的合作能力。这节课,学生们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历史、地理、生物、语文等学科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学生的智慧,课堂气氛活跃,各小组汇报展示精彩绝伦,知识运用到位。听课教师虽身在课堂,但心却跟着各小组到了石锣鼓公园现场,整节课令人赞叹不已。当初听这节课的时候,我们都有质疑龙岩市莲花中学上这节课纯粹是早已排练好的作秀行为,但事后一想,学生们本来就有能力,只是我们对学生呵护太久,不敢放手,才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处处依赖教师。

四、挖掘时代热点,促进学生开窍

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教师和学生就会形成不可逾越的鸿沟。例如《我是家乡小导游》这一课在优质课比赛屡见不鲜,教师上不出新意,学生也无兴趣,评委更是见怪不怪。更有甚者,教师不关心学生的现状,只顾自己的感受,明明在大田上课,却让学生写建宁金铙山导游词。学生事前没有调查,更没有去过金铙山,导游词无从下手,课堂气氛可想而知。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关注时代热点,只有这样,我们的课才能出彩,学生才能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才能浓厚。如2016年,明溪县城关中学邱书涵老师在三明市优质课比赛中上的《告别低头族》一课,首先,邱老师通过地铁上乘客低头看手机的视频导入,引出低头族的概念。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探讨低头族的危害,教师实时对学生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学生回答再分成低头族和非低头族两组进行PK,学生唇枪舌剑,把课程氛围推向高潮。最后,教师让学生闭上双眼,跟着教师的口令一起做肩颈操,那轻柔的音乐,那富有感情的口令,无不令人心驰神往,连在场听课的老师也纷纷模仿,课堂效果出奇的好。这一节课下来,学生能认识到低头族的危害并保证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做低头族。再如2018年,明溪县城关中学余建鸿老师在市级优质课比赛中上的《校园欺凌》。这些主题都很热门,学生有说不完的感慨、道不尽的感受。

五、挖掘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开窍

现在的孩子缺少劳动教育,更缺少亲自实践的机会。他们除了书本上理论的学习,根本体验不到劳动的艰辛,更没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识。而课堂上的学习又禁锢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针对此种情况,武平二中高二年段开展了综合实践课《体验农耕文明,践行光盘行动》。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85.6%的学生来自农村对农事活动比较了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但也只有22.7%的学生从事过农耕劳动、对农耕文明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对光盘行动的认识参差不齐。因此,该校利用综合实践课带学生参观阳明工厂化育秧基地,考察水稻机械化示范基地,体验插秧劳动,挥镰收割,学习谷斗“打禾”,体验谷斗“打禾”,拾稻穗,体验风干稻谷的劳动,探究粮食仓储、运输、加工、综合消费等环节,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并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可见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与创新的乐趣,发展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勤劳俭朴的思想。我县积极响应国家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号召,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当中。如明溪县城关中心小学利用原有的花坛改造成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开设茄子种植的综合实践课程,学生每天到地里观察并做好记录,上综合实践汇报课时,学生汇报得有理有据,生动多彩。城关中心小学通过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既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又改变了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状况,提升了育人的实效性。如明溪县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顺应时展,把原来的军事训练和拓展训练改为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军事训练。学生实践基地遵循教育规律,制定出符合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年龄特点的体力劳动项目,注重手脑结合、安全适度,让参训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从而珍惜劳动成果。

六、挖掘动漫元素,促进学生开窍

综合实践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部“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试办师范学院”政策的出台,综合性大学在培养教师方面的作用得以彰显。纵观近些年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不难看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改革认识和实践操作上表现最为活跃。

一、改革认识上逐步趋同

(1)培养模式。目前,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模式形式各异,主要有三种:采用校中院独立设置师范学院的传统方式;整合式“2(平台)+2(模块)”模式;融合式“3+1”模式。由于各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在选择具体培养模式上也不尽相同,如厦门大学是厚基础宽口径的混合培养模式,青岛大学是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培养模式,苏州大学是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的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呈现“多课程、精内容、短课时、长学程、重能力”的特点。多数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均由五大模块组成,即教师资格类课程、教育理论必修课程、自主模块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任意选修课程。也有采取改革公共基础课程、重组专业课程、以课程群的方式开设教育类课程和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来实现培养目标。其课程群包括:教育理论课程群、教育技能课程群、教育科研课程群、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群等。还有针对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提出设置方案,从课程的功能结构、类型结构、形态结构三方面构建三维立体的教育类课程结构模式。

(3)特色建设。特色建设表现为众多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在自身特色定位与策略的构建上作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有以“具有超前的办学理念”,“以‘新’、‘强’为特色建设追求的目标”,“用以变应变来强化特色建设”作为教师教育特色建设目标;有从“适应”转向“引领”,从“学术水平”转向“教育水平”;有“在‘研究’的状态下,培养、服务、引领”,“完善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成长的特点”;还有提倡把“教师教育深度融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中去”;以及“以多学科优势推动教师教育”,“结合专业陶冶‘师德’、‘师能”¨;以及“在‘研究’的状态下,培养、服务、引领”,“完善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成长的特点”等特色建设战略。

二、实践操作上彰显特色

1.模式设计

近年来,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从独立设置、定向培养、相对封闭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灵活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战略转变,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正是顺应了这种转变。我们重点考察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模式:

第一类是采取师范学院和专业学院合作的办学模式,即把原有师范院校内的文、理专业按学科性质,与学校相同或相关的学科专业进行有机整合,分设文、理学院,同时设立师范学院,由它们分别承担师范生的学科专业教育和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宁波大学采用“3+1”分段式培养模式:前三年不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相关专业院系学习基础课程、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一些教育类选修课,第六学期根据学生自愿原则进行师范与非师范生的分流,第四年由师范学院集中进行师范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扬州大学也采取了这种模式。

第二类是相对完整的集中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于合并类大学中。其做法是原来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学院合并后,成为新组建的综合性大学的师范学院,这种模式基本上保持了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这类学校采用“3+1”混合式培养模式:前三年注重师范生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集中进行教师教育专业训练,强化师范特色。这种模式

以青岛大学和集美大学为代表,而集美大学原相对独立设置的师范学院模式正在向师范学院与各专业学院合作培养师资的模式转变。

第三类是由原师范学院改制成地方综合性高校所采取的是分散培养教育模式。教师教育主要是将师范类专业以系的形式置于各相关学院,各学院统一大类招生和培养,或同一学科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在一个学院内组织教学。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公共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概论等教师资格模块课程的培养任务和研究生层次教育及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苏州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教师教育即为此模式。

2.课程设置

在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核心环节。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我们选取了广州大学、宁波大学、集美大学引、大连大学、北华大学¨进行统计分析(2007年),各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概况如表1、表2、表3所示。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课程结构上大致相似,基本包括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科研训练(体验)课程以及教育实习见习四部分,实习见习学分所占比例较大、理论和技能其次、科研最小。通过研究发现,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改革以其所具备的学术优势,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综合性提升师范性、师范性增强综合性”的教师教育办学之路,各校确有许多独特之处:

(1)教师教育均采取集中式管理模式。较之于将师范专业分散于各个专业学院的分散管理,集中管理和统一教学的模式能够充分地将综合性大学中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融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2)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设计更加突出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为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各校均增设了新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内容;为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增设了自主学习学分、替换模块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在职前形成教师职业信念,获得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训练。

三、几点改革设想

1.培养计划制定应在时空上占据优势学段

在部分地方高校实行的“3+1”的模式中,师范生第4年由教育学院负责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教师专业教育。学生在修读教师教育系列课程的同时,要进入专业实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加上找工作、考研的影响,如果组织实施不到位,“职前”实践训练效果不佳,培养质量就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应将教师教育培养模式“n+X”的界限淡化,将过去师范专业的教育学科课程改变为“教师教育模块”、“教师教育”专业辅修证书制度、“教师教育双学士学位”等立体化培养模式。对有从事教师职业意向的学生,在各专业完成两年学科平台课程学习的同时,从三年级开始,通过选择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实行分流培养,进入“深加工”平台。也可从二年级开始,利用暑假实行三学期短学程制,或双休日上课制,每学期开设3—5门“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按学分而非学年制实行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渗透式培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就可获得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将个人职业发展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吸引到教师职业中来。夯实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行为等素质结构,为其从教生涯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结构调整应该以教师专业能力教育为核心

在课程结构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各校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平均占毕业总学分的13.72%(表1),这一比例相比过去有所提高(国外高校通常为20%~35%),但课程结构偏重理论,有关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程偏轻,势必影响到初任教师的从教能力。

(2)必修课与选修课、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平衡。目前,绝大部分综合大学在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且开设的选修课程数目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开设形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科研方法”未列入课程体系,而该课程在培养教师职后研修、专业成长和履职技能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科发展史对专业人才的研究立场、价值取向和学术责任的形成至关重要,应将“教育科研方法”“中外教育史”列人选修课的计划中。

(3)在教育理论课与技能课的比例上,技能课科目数量偏少,而且仅限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法3门,缺乏一些智慧性的能够直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实用知识和行动策略类的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教育”“表达技巧”“对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引导方法”等。虽然有些学校提出微格教学,这种系统的仿真的教学训练课程,不会受到中小学教学实习条件的限制,但目前普遍只设一个学分,无法真正起到由“知”到“行”而后再“知”的互动训练的作用。因此,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改进实践教学内涵,实现实践教育、创新创业训练不断线,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实现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创新。教师教育学科应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它不同于教育学科,是专门研究教师培养与成长的特殊规律,并以此为对象,建立研究范式,形成自身的概念体系。应将《教师教育学》或《教师教育概论》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旨在促进学生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与训练,全面提升专业化的教师水准。

3.课程内容更新应该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

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存在三个问题:(1)课程面窄,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实用性。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教师拓宽学科专业领域视野,具有宽广的知识底蕴。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既和谐又富有个性特长的人。而目前教师教育课程中,中小学真正急需的实用性课程少见,如“中小学道德品质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案例分析与研究…‘心理辅导与咨询”“校本课程开发”等。(2)关于教师职业信念、情感和道德培养的课程几乎没有涉及,应增设“教师伦理学”课程。(3)课程普遍是显性课程,未能体现地方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对教师教育的潜在功能。

4.专业技能实训应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师“从教力”的要求

综合实践范文篇6

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首先要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设计。长期以来,受泰勒目标模式以及“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中以预期的教育结果作为目标指向,围绕目标来选择并组织教育经验,最后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目标模式将教育活动简化为一种训练活动,只关注预期目标的达战,忽视非预期的目标,而且为了保证预期目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的作用,泰勒等人都强调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测性,在此方面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作出了努力,但是这种具体而可量化的目标不一定能够涵盖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预先设定的目标难以容纳在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中生成的更加宽泛的教育经验。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的教育目标、综合性强的活动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实施方式,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体验并得到多方面的教育经验,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是不能简单照搬目标模式的,而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一套思路和办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

所谓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应该是孤立和封闭的,其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撑点。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可能是凭空实现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必须有知识可用。如果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具备了相应的能力,站在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的“平台”上,才可能去探索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最好能够与其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寻找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长点”和“支撑点”。例如,专门设计的研究性学习主题,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为中心,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来进行思考,调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主动实践必须要有“动起来”的条件,这个条件除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之外,也包括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兴趣和态度的形成不仅可以依靠相关的科目学习和活动实施来实现,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产生了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的兴趣,形成了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可以成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动机,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总之,内容上的关联,既可以解决知识经验基础和能力基础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学习兴趣和态度的问题,这些都能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遵循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单一科目如语文、数学中提取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促进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增广知识、学以致用;二是从学科之间的联系中生长出综合实践活动,促进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三是从学科与活动、环境的联系之中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二)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

所谓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体现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顺序,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为一个层次清楚、排列有序的系统。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强调内在的逻辑顺序,但是注意到活动与活动之间的顺序性,可能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成效,避免安排随意、东拼西凑、难度不当等问题的出现。在一个主题活动之下,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可以包含一些具体的能力训练点,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在达到其他目标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对能力进行训练。在能力训练方面,活动与活动之间,能力训练可以渐次增强,同一个能力点可以通过多次活动逐渐提高;能力训练也可以逐步扩展,按照活动安排的次序,能力的训练可以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局部走向整合。例如,接头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将创造能力分解为一些基本能力要素,例如,想像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设计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各项活动在兼顾多项教育目标实现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某项能力训练点包含在活动之中,随着活动的实施,某项能力得到锻炼,而多项活动共同努力,可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像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艺术”,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创造,训练学生大胆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这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形成。

遵循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规范设计与实施。既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专门的课程形态,其开发应该是有目的、有组织的,随着地方与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的增大,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十分必要的。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当成“应景文章”来做,当成一种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装饰品”,当成应付各类检查、验收的“花架子”等,都是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安排。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放在学校课程系统中加以考虑,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形态的关系,把握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处理好学期之间、学年之间、学段之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衔接关系,构建一个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序列。

(三)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

所谓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活动的实施方式,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合、评价方法等方面,应该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以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取得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着重于课程实施动态运行过程之中学生多方面经验的获得,由于教育情境是复杂多变的、学生在过程之中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活动是独特的,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很难预测学生的发展变化,而预设的目标也不一定能够准确无误地达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能像学科课程一样明确具体,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也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转换或聚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把重点放在有利于教育性经验生成的情境创设上,放在相关活动的程序呈现及操作方式的提示等方面。借鉴斯坦豪斯的过程模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首先只需要确定一个一般性的、宽泛的教育目标,以帮助教育者明确教学过程内在的价值标准及总体要求,然后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过程的设计上,着重考虑活动展开的方式、条件以及活动结果的评价等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在活动内容的有趣、活动方式的生动、活动场所的新鲜、活动要求的挑战性等方面下工夫;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获得方法、锻炼能力、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而这些东西是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简单的“低笔测验”来衡量的,所以,对每一个学生在生活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的关注,是衡量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主要内容,由此形成性评价的方法以及灵活多样的评价标准就显得非常必要,注意在活动的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评价标准绝对不是“划一”的,面对同样的任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遭遇的是失败,但只要他能够做到不气馁、不灰心,或能够分析失败的原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都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评价是不可能用阶段性的考试分数来替代的。

遵循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设计者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有开放的思路,所设计的课程应着重对教师进行教学法指导,帮助教师以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作为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摆正教师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教师的角色从单一的信息传播者,改变为“学习伙伴”“合作者”“问题咨询者”“辅导者”等角色。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形成教学艺术,学会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教育因素、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以增大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使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能够充分提示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意识到活动空间的拓展,学会在更加广阔的时间中发现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书面文件形式

根据以上原则要求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成为指导教师工作和学生活动的指南、方案。作为一种规范的课程文件,应该包括课程标准、学习材料等部分。

第一,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课程类型,也应该有涉及教育目标、教育法要求、教学时间与周期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仍然应该指向学生的协调发展,具体包括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对目标的表述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即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是教育者预期的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展开性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实际的进展情况而提出的相应目标;表现性目标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首创性的反应形式以及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尽管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动态过程中生成的教育性经验,许多是教育者事先无法预测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行为目标的作用,把行为目标作为目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可以考虑的,对活动结果的预期是教育者可以做到的事情,只是不能仅仅用行为目标来表述所有的教育目标,也不能仅仅用行为目标的达成来判断活动的效果。当然,教育者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确立上,在目标表述上,提示教师关注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情况,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适时地、恰当地、因人而异地提出具体的目标,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也提示学生应该开展哪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活动领域的开阔性和活动结果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创新,在主动的实践中得到多方面的提高。此外,在课程标准中,还应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办法以及所需要的时间与周期等,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

第二,从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学习材料来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操作性,活动的进行需要多种多样的材料,既有用文字符号表述的文本材料,说明活动的内容、程序、学习要求等,也有各种非文本的材料,如实物、模型、影像资料、软盘、光盘等,以此作为学生主动实践、探究发现的“载体”,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其中非文本材料的提供,不一定都是具体实在的,可以在书面文件中说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各类材料,对如何选择和使用非文体材料作出提示,为教师和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书面文件,应该有一定的设计形式(参见附录),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价提示、活动结果等部分。由于活动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所以,文本文件的编写可以是填充式的,除了一些固定的内容外,如主题、内容、部分目标、使用材料等,其他一些动态生成的目标、内容以及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等,可以在过程之中或活动之后,用填充的方式进行补白,帮助师生反思活动的进程与结果,为后续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做好准备,并能够针对前期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找到补救的办法,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并取得实际的效果。同时,这种补白的工作,也能够帮助教师在反思与总结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能够灵活自如地驾驭综合实践活动,在复杂多变的教育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参考资源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综合实践范文篇7

[关键词]茶文化;地域文化;校本化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国家课程之一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课程标准与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学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不同,每所学校因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或多或少存在办学个性上的差异,这种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现象,不仅以学术的形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而且以一门专门的课程或一个专业走进中等职业学校。由此可见,这无疑要求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在国家课程框架外,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地域文化的研究、开发和建设。

一、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辨

语文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催生的带给语文教学的新鲜血液。从字面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可以解读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表明其教学范畴的构建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广泛的,涉及社会生活、传统文化等方方面面;“实践”强调突破传统课程观,以学生“零”距离接触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走出学科本位的窠臼,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获取经验感受;“活动”要突出的显然是“实践”的过程,这里涉及课前准备、课中组织、课后总结三个环节。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表述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形式和评价上看,两者看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没有很大的关联性。在一些教学案例中不难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强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但所有活动都与语文课程体系的学习内容息息相关,其出发点旨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所有活动,尽管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但它不受特定的语文课程体系知识的限制,其出发点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中,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体验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在社会生活中了解、掌握各种知识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正是本文提出的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涉及地域文化的原因之所在。近年来,一些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研究,这是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这是因为:作为国家课程之语文学科课程组成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其课程标准、实施年段等是面向全国的,各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都能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如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民歌民谣采风。这让我想到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于是在我的头脑中诞生了“品茶·说茶”这个综合实践课题。不难看出,这个实践课题基于教材,又是教材的延伸拓展,让学生到茶乡采风,了解与茶有关的诗词、对联、茶歌、茶谚、茶谣、茶俗等,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茶文化,还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大有裨益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一种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课程形态,校本化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国家课程“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的核心位置。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茶文化背景下的生活习俗与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富有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是一座综合实践活动的富矿,足够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建设。

(一)把脉地方元素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找准切入点

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最佳途径,体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近几年来,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兴起,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单一发展模式,而是开始思量将山、水、茶、文化融为一体,一批融茶产业、茶文化、旅游、生态和城市建设等于一体的新项目也随之陆续开工建设,茶产业功能开始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营销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茶是人们生活的生命“基因”,它不仅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动力”,还培养了人们拼搏进取、共创佳绩的集体观念。茶文化包含“和、静、怡、真”等精神的人文内核,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茶道、茶礼、茶德的真谛,还能让学生在涵养个性的学习中传播茶人的敬业、勤劳、求精、诚信等思想品德,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梳理茶文化脉络,开发其地域文化个性并使

之由资源变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茶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茶文化地域个性的开发与实施,要使之由资源变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必须加以分析、梳理、遴选、分类,挖掘其中适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宝贵资源。如随着各地茶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政府大力推动茶产业向茶休闲、茶养生、茶旅游等领域拓展的背景下,我们不能照搬,更不能重合各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而应将开发的资源与教材相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整体的序列。就茶文化旅游来说,我们不能单纯局限于与旅游有关的茶文化,可以把它延伸到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其他话题。例如:1.生态文化,包括生态茶园、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等。2.产业文化,包括茶产业创意文化、品牌文化、经贸文化等。3.企业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4.旅游文化,包括景观景点,如博物馆、展览馆、雕刻等。以上文化现象大多互为交叉,紧密联系,如负载着儒、佛、道三教茶道文化内涵的遗迹、茶文化旅游区等,既在茶文化之中,也在旅游文化之列。

(三)演绎学校、家庭、社会三重奏,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模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教室里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必须走进社会、走进家庭,才能在地域文化的视野中开疆拓土,有效挖掘和彰显地域文化之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由此可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庭、社会的认同、配合和支持,变学校“单兵作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重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尽管注重“综合”,但它的落脚点首先应该在“实践”,“实践”是“活动”的本源,不可能在教室里由教师“单兵作战”。但事实上很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实践”内涵的理解有失偏颇,把“实践”等同于语文课外活动,把让学生走出校门的“实践活动”,曲解成让学生回家就某一个热点话题或根据教材的设定话题收集资料,或调查访问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所谓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用文字、图表、图片等展示学习成果,这种做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因此,如何避免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兵作战”,走出活动的“孤岛”窘境,推动形成实践活动走出校门,让学生直接参与或在特定情境中体验实施策略,这无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笔者认为,这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融合、互补。唯有如此,才能摆脱长期积淀的沿袭课堂模式的依赖心理,在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实现语文素养的深层积累。

三、茶文化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诗性回归

茶文化涌动着地域文化的诗意灵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社会生活的诗性回归。它不仅开辟了教学管理文化的新天地,还拓展了教师行为文化的新视野,更构筑了学生学习文化的新途径。跟随时间老人穿越时空,走进神农时代,我们可以了解全国各地茶文化“前世今生”的基因,可以走进宋元时期茶沿着“丝路”漂洋过海的世界视野;在茶叶品种园里,对品种、习性以及田间管理等的考察、探究、实验,让学生像小鸟般散落在茶园里,携带绿色的希望放飞天空。类似这种让学生“零”接触的亲身经历,在采茶的季节里,在制茶的日子里,在茶俗、茶歌、茶舞的茶艺表演里,在茶谚、茶联、茶诗的赏析时……构筑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习文化的新途径。融入地域文化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在探索阶段,许多课题有待长期的深入探究。本文所涉及的三个问题,旨在说明建设校本化课程,是国家课程因地制宜的体现。当然,本文的探究并不是主张把地域文化的资源全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对此应结合教材开展多角度的研究,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既在国家课程范围内又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带有乡土气息的语文生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余沙沙.茶文化旅游研究:以雅安茶文化旅游发展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3]黄曰玲,陈雪萍,曾芳芳.休闲农业视野下的福建茶文化开发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2).

综合实践范文篇8

论文摘要:加强各个学科教学的实践性,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课程,不必拘泥于各个领域划分所带来的条条框框,而应该以课程思想为核心,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设置的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课改的创新,也是课改的难点。目前我市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分成了课时和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仅对应课改纲要中的研究性学习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下文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仅指这些内容)。其中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在课改前就已经设置,有现成的教材和比较明确的教学内容。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从2002年唐山市原新区作为课程改革试验区以来,到唐山市整个地区已经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个令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头疼的问题。这里面固然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中考科目对其他科目的挤出效应、传统教学思维的转变不到位等等,但是,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具体实施来看,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系统性和可考查性不够。

作为一个单独的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笼统而抽象,具体教学过程中很难确立系统性的教学体系。只片面强调类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宽泛的教学目标,脱离我们现有的教学实际和教学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法具体衡量教学的进度、难易度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同的教师、学校和地区之间无法就教学效果达成比较一致的标准,从而使得准确的考查无法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实施。

课程的系统性和可考查性是课程存在的基础,这两点缺乏的后果就是教师感到课程实施无从下手,教学过程茫然无序。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主义严重。

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基本是研究性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和认知的方式,但是因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没有系统性,也不具备考查性,从而使得一种学习的方式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连续地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如果说学生在课程的起始阶段需要了解这种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这还能让人理解,可是如果课程教学一贯如此,那就是形式主义了,是为了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从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学校和教师仅仅是在应付视察、评估的时候才开展,因为他们觉得来回重复这种形式实在是没有必要,而我们的教学实际也根本不可能允许和无视这种浪费的发生。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问题的实质是课程内容。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一种方式,他们要经由具体应用,才能显示价值,而且其价值的大小也仍然依赖于具体应用,课程内容指的就是这些具体应用。不解决好这个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无论如何是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并且其目标也应该包括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这样的体系,而我们现在恰恰就是忽视了这重要的一点,没有与学生的主体课程紧密联系,从而也就脱离了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的重要课程的学习。当然,我们的本意可能是想将学生从繁重的重点学科的学习中脱离开,专注于诸如创新精神的培养。可是,我们真能够离开像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这样的学科知识去谈创新,去谈素质吗?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必须将现有的学科知识体系适当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来,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与现有课程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只有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有希望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

笔者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以下三条主线来安排:

1.科学实践。科学实践可以理解为“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即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甚至通过周围的世界来学习科学知识,这将会使得平时看上去枯燥无味的科学世界变得生动许多,使得学习也变得轻松而有趣。

科学实践的基本内容是利用诸如风筝、气球、指南针、望远镜、食盐等生活物品或者工具进行的成系列的展示科学原理的科技活动。在了解科学原理之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物品分类、测量和观察、周密思考、准确记录以及正确处理数据等等普遍需要的科学技能。这些科技活动应该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和引人深思的,目的在于介绍科学概念和学习方法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家里、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学校,获取知识可以从身边开始。

近些年,国内引进的的国外科学实验教材大多数都生活气息浓重,深入浅出,重视培养兴趣,十分符合科学实践的要求,此类教材也为数不少,完全可以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这些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大多数都可以对应我们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的教学实际,相辅相成,既适合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也促进了各个学科的教学。

2.艺术实践。艺术实践的形式着重指情景化的戏剧表演、诗歌朗诵和演讲评论等。艺术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客观事实。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来加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用说,这些艺术实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也有很大的益处。

艺术本身就是创造力的集合体,即使是同一内容在同一种艺术形式下,也可以得到不同表现。不同的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以担当不同的分工,这既可以是内容角色上的分工,也可以是不同工作的分工(比如导演、舞蹈、演奏、服装、布景等),但都可以表现其对艺术的理解,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展示学生的才能。

在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学科中包含大量的可以用作艺术实践的素材和线索。没有什么比亲身体验更能让学生提高对这些内容的兴趣和理解了,何况这些学科在本身教学中就存在有诸如表演、对话等等具体实践了。

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的勇气和信心也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目标,这将为学生在其他领域实践中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是将学生从课堂上拉到课堂外,学校外,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获得体验与发展。如果科学实践和艺术实践都能很好的开展,那么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待社会生活的事实能够具有批判和分析的能力,以不同形式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分工组织和团结合作的能力等等。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应该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对社会的一次全新视角的接触,这既是学生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了解、认识社会,自身正确定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服务的好机会。

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领域目标、内容主题的维度和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都作了具体的说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应该按照要求分阶段、分内容、有重点地逐步实施,而不应该随意安排。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教学过程安排有序、内容前后联系,才能使得这种学习变得有章可循。这里并不是反对整合,但是,整合的前提是学生对需要整合的各个部分自身都已清晰明了,否则就会欲速不达。

综合实践范文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职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升中职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任。作为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语文教学更是责无旁贷。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来看,普通高中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却徘徊不前,步履维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如何,该采用哪些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成为每一个中职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1-3]。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背景,依据学生专业能力要求,以课程目标为核心,以活动为主要授课形式,注重学生实践活动与生活实际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实践体验,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需求而服务的语文情境活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四个关键点,第一是“活动”,通过活动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是“综合”,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综合各种资源,涉及多个领域,综合多种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从而实现综合的学习目标。第三是“语文”,它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所在,归属所在。第四是“专业”,它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要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必须认识以上几个关键点。然而,当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现状不容乐观。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敢变革、不敢创新,关心更多的是语文知识是否消化,忽略中职学生的职业化特点,忽视学科知识的综合,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学生角度来看,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不能够灵活运用。而中职学校则更是故步自封,强调发展职业教育,却不能积极改革教育模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时间安排较少,不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笔者通过问题梳理归因分析之后发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凸显专业化特点

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专业化特点是中职学生区别于普高学生的核心要素,不同的专业对学生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只有围绕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要求实施,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得以提高。另外,中职学生的生源情况决定了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很薄弱,升入中职以后,因为各种因素的引导,他们对专业课格外上心,对文化课更加懈怠,甚至将语文、英语这一类基础课当成了休眠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这种环境中只能是流于形式,如果教师能够融会贯通,立足语文,从学生专业出发选择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流程,势必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和主动性的激发是促使活动高效开展的有效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感兴趣,才会有参与的欲望,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够实现能力的提升。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主动性时,可以利用社会、家庭、专业等资源来确定活动主题,从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合理设计活动流程,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这个内容对我有用”“这堂课真有意思”“这个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只有学生有了收获的体验和成功的乐趣,他们才会主动投入到下一个活动中去,才会有参与意识,久而久之,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够得到不断提高。如果教师不能够经常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不能够对新知识新方法保持长久的敏锐与好奇,就会落后于时代,也将无法胜任教学。教师的魅力在于将活化了的知识积淀转化为了许多良好的品质与素养,诸如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对学生的尊重态度、对知识的敬畏等。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师高效指导的结果,学生活动方式与活动素材的积累,是在科学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好点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活动行为的有效评价是提高活动效率的重要手段

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并形成长期参与的意识,教师必须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合理、有效的评价。当学生在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后,感受到自己的参与行为得到了认可,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学生才有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教学评价的实施。然而,当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存在对学生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的问题。评价主体全由教师承担,评价语言仅限于“好”“很好”“不错”之类的词语,含糊老调。这就导致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关注,做和不做都一样,做好做坏没区别。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很少得到认可的中职学生来说,参与这样的活动就只能是敷衍塞责。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活动行为和活动结果采用多样化的评价,评价主体不限于教师本人,能够采用小组评价、生生互评、教师参评;评价标准细致入微;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就会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才会有活动的兴趣,表现的欲望。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综合实践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开展

职业教育一直都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为社会输出各类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语文教育,则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好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立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达到社会各行业对技能人才的多样化要求,这样让学生可以在职业道路上更具竞争力。因此语文课程有利于中职教育功能性作用的发挥,这其中又以其综合实践教学发挥的作用最为重要。

一、新课改下的中职语文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改实施,促使各级学校不断加大对课程改革的力度,每个学科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思想及手段上进行革新[1]。教育部门开始结合当下教学的主要形式,对一些学科以及学校的课程标准予以调整。现阶段,中职语文要达到教学大纲方面的要求,就需要在教学目标、方式以及教材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全新的局面。如今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仅仅要进行语文知识体系构建的培育,更要注重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要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和强化,从而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并具有人文精神。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意义

综合实践教学本身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为了让语文课程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自有生活经验的作用,鼓励学生自我体验以及探索[2]。如今在中职学校中,多数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并不是非常好,语文基础也比较薄弱,这样就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以往小学及初中的学习中,这些学生大都是其中成绩不佳的那一部分,他们在学习方面自信不足,内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但是这些学生本身的优点也非常明显,他们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探索欲望,在实际的学习中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认可,也希望可以在学习方面证明自己。因此,教师要适时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找到恰当的引导方式,对综合实践教学进行合理设计以及实施。事实证明,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让中职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优势,消除以往教学手段单一带来的不良影响。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展,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3]。将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以及思考中,得到非常新颖的语文学习体验,并将学生的一些个性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的能力体系更加完善。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是需要引起教师关注的,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的时候缺乏一定的准确性,教学目标在规划的时候教师往往会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并不能为学生带来适用有价值教学内容。脱离教材和实际的情况下,这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实践水平提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二,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时候教学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当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缺乏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这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三,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时候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新颖,往往以单一化的评价为主,这导致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不能及时的得到教师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最终,会影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效果。综合以上分析,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形成良好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注意事项1.教学目标的制定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那么在制定目标时,首先,要从课本内容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导向,并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验建立紧密地联系,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让综合实践教学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4]。教师对语文教材有效利用也是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向。例如,在《走进家乡》这一实践活动设计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促进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让学生为家乡作出贡献,获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倘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针对家乡资料进行网络搜集,这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目标。故此,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课程活动。在《走进家乡》课程构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放假期间作相应准备,然后搜集图片或物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不仅仅是把握教材内容,也会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另外,为综合实践教学确定的目标,要充分体现出中职学生的特点,将实践技能和知识相结合,体现出语文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空洞及单一的理论知识的灌输现校本研修象。最后,为综合实践教学确定目标,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学习及能力形成强化,还要关注是否能够完善和发展学生的人格,最终使学生形成独立、极具个性化的人格。2.教师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充当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思维的方式,获取的知识方法,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还应尽量减少对学生自主实践的干预,从而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学生需要学会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发挥自身的潜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以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及点拨,但并不把解决办法直接告诉学生。同时,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课堂秩序的有效维护,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让自己在整个集体中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还要尽可能地营造出轻松及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其心愉悦,其志昂扬,其行笃定,经过不断地学习,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对学好语文的信心也就会越来越足。教师完成自身教学定位之后,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实践活动。语文教材中蕴含很多实践活动内容,但是有些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欲望,需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组织合理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针对“经典诵读交流会”这一课程,教师就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传统经典故事入手。学生对这一内容拥有浓厚兴趣,然后教师按照具体的故事情节安排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欲望参与经典诵读内容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演绎传统经典故事,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与师生交流。总之,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建的过程中,需要以浓厚的活动氛围为主。只有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活动课程氛围,才会带领学生真正走进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针对“求职应聘洽谈会”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现实求职活动,让学生可以真正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开展活动课程之前,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人才市场,领略求职的实际氛围。在有效创设综合实践活动氛围的情况下,让语文实践活动教学更加合理和全面。3.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在过去的中职学校内,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的是“唯成绩是瞻”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不仅简单还很粗暴,它不能科学、合理、全面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审视。现阶段,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已不同于以往,培养方向发生了变化,教学评价也应“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新时期下的综合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储备有一个评定,因其为学生能力形成的源头。教师以客观性评价为主,开展课程之前,以实行简单考核为基础,也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以理论联系实践的考核模式,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这个过程中,教师找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对学生的实际考核和教学引导,做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上的有效调整和完善。这是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稳定开展的重要方向。其次,基于社会用人需求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也意味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被纳入考量体系。再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参与综合实践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面对来自意识形态及人文精神方面的“拷问”。这样看来,综合实践中,要改变对学生评价的思路和方式,用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便可以从多角度的评价中获得对自身正确和全面的认知。最后,评价主体需要展现多元化,以往评价主体是由教师单一评价为主,这往往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教师单纯对学生活动开展评价,可能会出现不全面、片面性的现象,这会影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所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创设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模式。以评价主体多元化、多角度为主,才会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更加合理。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会形成共鸣,也会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思考问题、提升分析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最终,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好地促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多样性和全面性的评价,给予学生良好学习方向和挑战,这是为学生知识发展和自我成长指明方向。而且,教师着重真关注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在给予正确教育评价的情况下,实现学生学习良好进步。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教学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时,教师要对其有正确的认知,并加强对它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参与其中,最大程度的得到锻炼,自身优势和特点得以发挥,各方面能力实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燕.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科技风,2020(17):283+286.

[2]蒋水仙.情境模拟,实践联系———情境模拟法在中职语文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20(17):200.

[3]苗爱霞.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将进酒》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