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益十篇

时间:2023-04-07 17:15:15

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篇1

关键词: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32-02

0 前言

20世纪初,全球工业的急速发展,虽然大幅度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造成了大自然的反扑,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此危机的严重性,因而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对产品的环保要求日益升高。早期,企业在乎的是利润,环境保护被视为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是对企业经营的一种威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加,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1992年生态效益理念的提出,向人们指出了一条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的道路,即,采用适当的环境管理方法环保议题将促使企业革新、改善环境绩效,不仅增加企业的利润,也能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冲击影响,符合经济利益,亦可提升企业竞争力。

1 生态效益理念

1998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的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获得,需在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冲击及天然资源的使用,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

依据此定义,WBCSD提出了鉴定生态效益的七点要素:

(1)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原料密集度(material intensity);

(1)减少商品和服务的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

(3)减少有毒物质的扩散;

(4)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

(5)使可更新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6)延长产品的耐久性;

(7)加强每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服务效能。

第一至第三项的重点是放在资源生产力与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第四至第七项则是协助前三项完成企业的营运、设计、生产及市场活动。每项都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其目标是减少物质与能源的使用及减少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维,他的核心理念就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负担起更多保护环境的责任,并使其因效率的提升和污染的减少,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

2 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之影响

生态效益期许企业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但并不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经济目的相冲突。对生态效益的追求,可以帮助企业成功的应对中长期挑战,否则企业未来将承受不起不接受与实施生态效益而带来的损失。重视生态效益的企业关注的是资源生产力,而不是传统产业所重视的劳动生产力。对企业来说,使用较少的能源与原料、减少污染产生量与排放量,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生态而言,符合生态效益的产品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发展,进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是“以少生多”。可通过企业和产业内部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将经济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传统的经济观认为,就生产而言,一定的产出依赖于相等的投入。生态效益理念则改变了这一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的利用率及工业垃圾回收率不断提高。企业之间合作既可达成零废弃物的目标,又可以达到减少相关成本的目的。企业可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机密合作,减少天然资源的投入。如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提供企业器材租赁的服务的机构,可为企业试投产或企业临时加产提供必要的机器设备,减少企业硬件设备投资。同时一些企业可通过提供闲置设备的租赁服务,提高企业收入。

(2)生态效益观念的提出,也对企业运营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使企业产品更加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生态效益观念贯穿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并体现在原料的购买,公司的运营,生产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占据市场大片份额的诺基亚公司已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贯穿公司运营的整个价值链,包括四大环境计划:为环境而设计,供应商管理体系,公司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实践暨再生、再利用、再回收处理。诺基亚手机为“环境而设计”的目标是以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其他利益共享者的要求。诺基亚的环保专家为产品设计师提供完整的分析工具以便进行材料可回收率的定量分析,通过使用这一工具,目前手机75%至90%的材料都是可回收的。

(3)企业形象的提升。垃圾减量,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一生态理念策略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与信赖度。各国环保法规日益严格,银行业也开始重视贷款客户的环境绩效,将强风险评估,以降低客户污染整治责任带来的财务风险。保险业常因客户的环保事件,导致大额的理赔损失,因此环境风险评估已逐渐成为企业保险业务的重要工作。对此有台湾学者提出5R理论(reduce废弃物减量、reuse资源回收,recycle再利用、repair可使用物品修复和refuse拒接购买不符合环保概念的产品)来实现企业办公环境的生态化,使生态效益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3 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

1990年,时任杜邦公司总经理EdgarWoolard曾经这样告诫:“有些企业并不尝试以跨世纪环境绩效眼光经营,现在仍有一些这样的企业存在,但就长远而言,他们不会再有类似的问题,因为他们必然已经不存在了。”可见环境议题是个无法避免的挑战,现代化企业如果不能在环境课题中找到企业发展契机,就注定会被淘汰。

(1)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在了解生态效益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制定一套科学的、可行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和详尽的行动纲领,以便将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冲击减至最低。该指标体系可协助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将生态和环保信息转化为财务数字信息,比较其所生产的不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绩效;也可用于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效益,进而拟定改善策略、方案及具体措施,并依据量化结果进行跟踪考察。在行动方面,企业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中运用广泛的PDCA循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以达到持续改善逐渐趋近生态效益的目的。

(2)政府在企业接受并执行生态效益过程中应扮演激励者角色。生态效益理念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观念,其形成及执行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为此政府必须能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就行政方面,比如制定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外来竞争和风险投资开放,政策公开透明,使公众很容易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制定政策对企业的研发予以鼓励,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备生态效益的产业的成长。政府同时可以运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资源保护、污染预防、技术提升、公司组织重整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市场动力,引导企业逐步迈向生态效益的目标。

4 结语

面对全新的,越来越复杂的环境问题,企业应该意识到,正常的商业行为同时也是应该符合生态效益的行为。在生态效益理念的引导下,积极了解、追踪和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以便在绿色工业和环保革命浪潮中永保活力。通过提供深度的服务,可持续地增加产品的价值,并减少使用材料和能源、延长产品的耐久性、增加产品的可回收性,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保障企业能长期获得市场回报。

参考文献

[1]王小兵.邓南圣.面向未来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生态效益[J].环境科学与技术(增刊),2001,(12).[2]刘思华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Claude Fussel.工业生态效率的发展[J].产业与环境,1995,17(4).

生态效益篇2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

所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指国家为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生态效益而建立的,通过国家投资、向森林生态效益受益人收取生态效益补偿费用等途径设立的森林生态效益保持资金,它是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一种法律制度。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修改制定了《森林法》,首次提出了构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体制的初步设想。认为目前应由国家担任资金拨付主体,凭借细化的林业部门预算这一载体,引入民营机制。该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2001年,国家林业局会同中央财政选择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和24个部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森林生态效益保持基金的试点单位。这是我国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良好开端。

2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

2.1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开垦了许多荒地,加上森林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致使野生动物资源锐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2.2生态公益林它不是以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空气净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农田牧场保护、护岸固堤、护路、护渠、美化环境,以及以国防、科研服务为主要目的。其本身的价值很难直接用经济效益指标来衡量。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是以活立木群落的整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活立木本身是其生态效益的载体。

2.3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盈。我国广大的生态公益林区大多是贫困地区,贫穷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生态公益林区居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面临着生存危机。通过国家运用财政补偿的手段扶持为贫困地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标志着我国长期无偿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历史已经结束,开始进入一个有偿使用森林资源生态价值的新阶段。

2.4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弥补我国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不足的重要途径。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森林生态建设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首先,造林初期投入受到限制。其次,是森林管护费用投入错位,导致造林多,成活少,成林更少。再次,是对经营生态公益林的集体和个人投入的补偿迟迟未到位,严重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积极性。

3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可行性

3.1我国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是解决森林生态环境建设者与生态效益受益者之间、林业部门与地方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3.2国家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要达到国家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根据森林的不同功能,实施分类经营、分区突破、总体推进的发展战略。分类经营是新时期林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核心。

3.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对改善人民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环境资源的改善,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促进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的实施,为世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起了积极作用。

3.4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保障林业经济持续增长。即从森林保护的现实出发,又对国有林实行了优惠扶持,保证林业的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4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保障措施

4.1加强领导。建立有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管理制度。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明确的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责任和义务。

生态效益篇3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目前尚无统一概念,但理论界的逻辑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并且森林所有者没有从森林生态效益中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要求受益者给森林所有者补偿;获益者是广大民众,民众利益的代表是政府,政府就成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承担者。这一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即理论上所说的正外部性,不能成为补偿的充分理由。外部性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用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现象。不可否认,森林具有正外部性,即生态效益,且森林所有者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问题是凡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都应该获得补偿吗?否。有一个“阿凡提”的民间故事:有一次,阿凡提在街上行走,发现有个卖羊肉串的摊贩与一个顾客发生争吵,阿凡提前去探问究竟:摊贩说顾客闻到了他烤肉的香味,理应付钱;顾客说闻到肉香味是无意地、难以避免的,他没要求摊贩给他提供这种服务,两人相持不下,阿凡提则从顾客手中拿了几串钱放在手里,合手摇了摇钱让摊贩听到了钱的响声,对摊贩说:现在你听到了钱响,也应该向这钱的主人(顾客)付费,摊贩哑然。这则故事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并不一定要获得补偿。有人从庇古税(是针对负外部性)理论推断出,既然具有负外部性的经营者需补偿受害者损失,那么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受益者则需补偿经营者。实际上这一推理是不合逻辑的。大家知道,法理上的补偿、赔偿是以当事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为前提的。具有负外部性的污染企业,明知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会给周围的民众造成损害而继续这种行为,给民众(环境)造成损害,民众是无辜的,损害是企业强加,为了公平、正义,甚至是为了资源配置效率,制度上要求生产经营者给民众以赔偿;但具有正外部性的生产经营者所造成的损失(他本人认为应获而未获的报酬),获益者并不存在故意侵害行为,他的获益是无意的,他对生产者的“损失”不存在过错。法理上并不要求他予以补偿。大家试想一下,假设我们创建一种制度,要求获益者,对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进行具有补偿,社会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混乱局面:穿漂亮服装的女士要求见过她的路人补偿;种花草的主人,要求邻居补偿;饭店的主人要求过客补偿,这个社会岂不乱了套!

其次,森林生态效益(即生态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无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还是西方经济学,均认为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森林生态效益是森林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它不能成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同一件商品,对不同的人来讲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价值基本相同,使用价值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而价值则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两者不能混淆。用森林使用价值替代法测算森林生态价值缺乏理论依据,人为地夸大了森林的生态价值。人们不仅要问,作为森林生态产品的购买者,你认可你们测算出的价值吗?我们不可否认森林生态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他的使用价值(即森林生态功能或效益)非常重要,这是森林的自然属性所具有的,即只要是森林,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就在发挥作用,而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则不然,他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逐渐增加。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属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的安全需求(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高于生理需求),这里的需求是指具有购买力的现实需求。刀耕火种年代,人们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森林成为农业生产的障碍而被焚烧;新中国建国初期,森林成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资源而被大肆采伐,森林生态效益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人们产生了较高层次需求——森林生态产品,特别是1998年那次水灾,更加剧了人们对生态安全的需要,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在不断提升。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怎么体现?理论上讲它取决于森林生态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目前理论研究往往高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一方面是由于采用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替代法,另一方面是因为用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理想需求代替现实需求,认为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巨大,正如周生贤局长所讲,就生态来讲,我国的森林一棵都不能砍。但现实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体现在人们愿意拿多少钱出来购买,即人们购买森林生态产品的能力,就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来讲,这个能力还相当有限,森林生态产品现实需求还较低,所以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不会太高。

由此可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由于存在明显的漏洞,造成理论混乱,就实践来看,尽管尚处于试点阶段,但收效甚微,我们有必要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制度来弥补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不足。

2.构建林业补助、林木补偿制度体系

2.1林业补助

林业补助是指各级政府为促进林业发展,对营林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性补助措施(包括补贴、信贷、减免税收减免地租等)。林业补助的目的是“助”,是促进林业发展;手段是“补”,是对营林主体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一种弥补。国家为了鼓励营林业的发展,必须利用经济杠杆,保证营林生产要素都能获得正常利润,否则这些资源就会配置到报酬高的非林行业,林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林业补助是政府干预林业经济的行政行为,政府为什么要干预林业生产行为呢?因为林业具有外部性,并且由于林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风险大、地域广等特点,致使市场失灵,需政府采取补助措施,矫正市场失灵,促使市场配置营林生产要素的基础作用得以发挥,提高林木供给水平。

营林生产具有正外部性,能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这一点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的,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营林生产,促使营林生产要素(人、财、物)涌向林业生产,这样“山青水秀”的生态局面方能出现。采用“鼓励”一词而非“补偿”,一方面是因为营林生产的正外部性,不是获得补偿的充分理由;另一方面,是想强调政府对营林的补助是种奖励,是对政府所期待行为的一种激励。

有些学者认为之所以要给予营林业以补偿,是因为营林的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所以对营林业的补偿应等于社会收益与私人收益之差。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点牵强。首先,在有些情况营林主体有自身克服外部性的机制,如可以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再者,科斯认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力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这表明,财产所有权一旦确定,政府就没有在外部性问题上进行干预的必要。其实,营林生产主体并不关心营林生产的外部性问题,他追求的是营林生产的回报率,正如卖烤肉的摊贩只考虑卖肉的盈利,而不在意肉香味的散发,种植花草的主人只在意享受种植花草的乐趣,不在意路人及邻居的观赏。所以鼓励营林生产时,不必过多的去研究营林生产的外部性,而应重点研究采取什么措施能使营林生产者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略高于社会平均利润效果会更好)。其次,营林主体私人生产成本较高的真正原因在于各级政府的不合理干预。蒋海在比较广东农业投入产出率时,得出林业投入产出率低的结论。

但为什么会出现林业的投入产出率远低于同期农业投入产出率这一现象呢?不是因为林业的正外部性,而是林业的税费负担太重。大家知道农业的平均税率不超过10%,而林业税费率普遍高于30%,不少省份超过40%,部分地区竟高达75%以上,如江西崇义县林业税费率占到总收入的75.6%。正是由于巨大的税费负担,林农的投资回报率低,致使林农不愿投资林业。据茅于轼、唐杰的测算,如果林业税费比例能降低到15%,则营林的内部收益能提高到15.5%,造林就有一定吸引力;如果税费比率能像印尼、巴西、新西兰等国那样降低到5%,内部收益率就能提高到19.8%。这充分证明林业并非人们想象的弱质行业,林业发展的阻碍不在于营林生产的正外部性没有得到补偿,而在于不合理的税费抑制了营林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国外林业发展的经验和国内林业发展实践,特别是林业生产特点,我们认为鼓励我国营林发展的林业补助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林业税费,致使其税费负担不超过农业平均税费水平;二是对营林生产进行适当的补贴,主要用于营林道路建设及增加公共设施,三是对营林生产实行较长期的低息贷款,以缓解营林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量较大的困境,四是实行减免地租的土地政策,扩大营林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2.2林木补偿

林木补偿是指各级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向社会提供生态安全公共服务,限制、剥夺营林主体林木所有权行使所造成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措施。营林主体造林的主要目的并非自用,而是通过林木交易获得利润,林木所有者处置林木,进行林木交易是林木所有权的直接体现。然而政府认为如果任由林木所有者自由地处置林木,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环境质量,所以为了公共利益,我国政府对林木所有权的处置设置了种种限制条件,如严格的采伐许可证制度,禁伐制度,这无疑限制了私人财产权的行使。法律上虽然承认政府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对私人财产权加以限制,甚至剥夺,私人有服从的理由与义务,但对私人利益因国家社会而蒙受的损失、牺牲,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应由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偿。当代补偿学说有如下几种:(1)既得权说。认为私人林木所有权系合法取得,自然应予以绝对保障,保障公民生存权、财产权是现代宪法确立的根本原则,是因为公益之必须,使私人财产蒙受损失,亦应予以补偿,否则难以体现公正,维护、保障公民的既得权利。(2)特别牺牲说。德国学者奥托梅叶认为:使特定、无义务且无应课以该负担之特殊事由的人,造成其财产或人身损害,这就意味着为了国家或公益遭受了牺牲,那么这种牺牲不应由个人负担,而应由公众平均负担,办法是政府从公众税收中给作出牺牲者一定补偿。(3)公平负担说。这种理论认为,由于政府行为的受益者是社会全体,故当一部分人或个别人因国家行为而承担的义务不同于他人时,政府应调整和平衡这种义务不均衡现象。当政府为了公共利益限制、剥夺林木所有权自由行使造成了财产损失,给林木所有者作出的这种牺牲,政府理应按照公平原则,对林木所有者予以补偿。

我国目前的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限制了林木所有权(如果长期不颁发采伐许可证则等同于禁伐制度)的行使,给林木所有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石光银的尴尬及类似石光银的成千上万营林主体目前的困境都是这一制度的牺牲者,严重阻碍了营林事业的发展。相反,国外大多采用林木补偿制度:日本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对于被划为保安林的森林所有者要适当予以补偿,以保证其效益不至于因此而降低。德国黑森州森林法规定:如林主的森林被宣布为防护林,或者在土地保养和自然保护区内,颁布了其他有别于公众的经营规定或限制性措施,因而对林主经营其林地产生不利,林主有权要求补偿。瑞典森林法规定:如果某块林地被宣布为自然保护区,那么该地所有者的经济损失将由国家予以充分补偿。由此可见国外林木补偿制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林木补偿只有在政府限制、剥夺林木所有权行使之后进行;二是政府对林木所有权进行限制,剥夺是出于生态目的,为了公共利益;三是林木补偿数额以林木所有者因政府限制林木所有权行使而遭受的经济损失为限。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林业补助,林木补偿的区别

林业补助、林木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三种完全不同的制度设计,其区别见下表:林业补助、林木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区别

判断一种制度设计好坏的依据是制度效益。法律经济学认为“效益”意味着资源分配达到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解决权利冲突的外在性问题,既可以用市场手段,也可以用政府手段,制度应能够促使人们做出有利于效率或效益优化的选择。比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林业补助、林木补偿三种制度设计的优劣,我们不难发现:林业补助、林木补偿制度更能体现现代行政法的宽容、信任、激励、合作的人文精神,更注重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发挥,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坚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姚顺波.产权残缺的非公有制林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3,7:29-33.

[2]姚顺波.非公有制森林征用与补偿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4,2:85-87.

[3]茅于轼、唐杰.商品林业发展中的产权和税费问题[J].管理世界,2002,7:75-87.

[4]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生态效益篇4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分析;措施

1 我国森林生长和分布现状

1.1 我国森林生长现状 据第七次森林资源调查,我国森林面积有19545.22万hm2,森林覆盖率为20.36%。其中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49.13亿m3,森林蓄积量为137.21亿m3。另外,在我国大陆范围内,仅林地面积为30378.19万hm2,森林面积19333万hm2,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45.54亿m3,森林蓄积量为133.63亿m3。就天然林和人工林两个方面来说,天然林面积为11969.25万hm2,天然林蓄积量为114.02亿m3,人工林方面在近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保存面积达到了6168.84万hm2,人工林蓄积量19.61亿m3,在全球范围内,我国人工林面积已居世界首位[1]。

1.2 我国森林分布简述 我国幅员辽阔,但是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我国广大的西北地区则森林资源贫乏。据统计,现今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为12.0%,其中以台湾省为最高,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龙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4省区,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缺乏的现状,我们要准确掌握森林资源所能实现的各种生态效益,以便充分地加以利用。

2 森林生态的特征

2.1 森林地理和气候特征 我国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东北所处寒温带和温带,主要的树种为针叶林和阔叶林;西南地区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的高山峡谷地区,该地区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影响,呈现出海洋湿润气团,森林类型和树种繁多且复杂;南方地区森林资源分布比较均匀,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和南陵山地区,南方为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树种主要为常绿落叶林和雨林;东部和西北、华北地区为我国的少林地带,这些地区大部分处于温带,天然林资源非常少,主要是人工绿化带和人工种植林,树种多为落叶林和针叶林。

2.2 森林生物学特征 森林类型不同所涵养的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包括各类植物、野生动物、地下和地上微生物、菌类等等。但总体来说,森林中所包含的生物量非常巨大,品种和种类繁多,值得人类世代研究。

3 森林生态效益多种功能分析

3.1 森林净化环境效益 森林在净化环境功能方面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由于树叶、树枝的特有结构,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能分泌黏性油脂和汁液等,这些特性能帮助树体吸附、粘着一部分空气中的粉尘,可降低大气中的含尘量;二是森林还可以依靠自身整个生态系统具有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吸收、过滤、阻隔、分解空气的废弃物,使之得到降解和净化,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三是许多树木和植物都能分泌杀菌素,能够很好地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有害生物;四是森林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轻噪声污染和磁波辐射[2]。

3.2 森林涵养水源效益 森林还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补充地下水、调节河川流量、抑制蒸发、改善水质、缓和地表径流和调节水温变化等方面。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大涵养水源的能力,洪水季节森林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所以被誉为“绿色水库”。据有关资料显示,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1m深时,1hm2森林可贮存水量为200~2000m3,平均比无林地多蓄水达300m3。据日本相关研究,3333 hm2森林的蓄水能力相当于100万m3的水库。美国环保署统计资料显示,森林拦截了国2/3的降水。据有关调查,25年的天然林,每小时可吸收降雨量150mm,草地及地每小时仅为10mm及5mm。据不完全统计,林地涵养水源能力为地的7倍[3]。

3.3 森林保持水土效益 森林保持水土的效能主要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防沙治沙、保持土壤肥力、防灾减灾(例如山崩、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在森林中,茂密的树体凭借着自身庞大的树冠,其产生的深厚枯枝落叶层不但可以截留天然降水,还可有效地减弱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同时,林地下强壮庞大的根系在土壤中形成网络,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从而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及各种养分损失的固土保肥作用。在研究者张嘉宾的测定分析中,树木的根系包括微小的次生根,具有很强的固持土壤能力,平均直径只有0.8mm的细根,具有固持1.3kg土壤的能力[4]。森林一般可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的70%~80%,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矿物水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利工程淤积等。

3.4 森林改善气候效益 森林改善气候方面主要表现在防风和固沙。森林是风的强大障碍,可以有效地减低风速和改变方向。当风经过森林时,由于树体自身的阻挡及加上气流本身的冲撞、摩擦,将一部分气流分成许多小涡流,小涡流彼此摩擦、消耗,使风力逐渐降弱,风速降低;另一部分被迫沿林缘上升,超过森林,消耗部分能量,使风速降低。据测算,一条疏透结构的防风林带,其防风范围在迎风面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面可达林带高度的25倍。在这段范围内,风速可降低约40%~45%[5]。

4 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

4.1 加强政府监督和立法 针对我国目前森林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政府应在监督和立法方面加大力度,可实行以下措施: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对毁林或以各种方式破坏森林的个人或组织要加大惩处力度;对从事森林资源保护的个人或组织要加大奖励力度。

4.2 依托民间组织大力宣传 针对森林保护工作,还需要依托民间组织进行大力宣传,通过电视、广播、纸媒,甚至是网络等多方面宣传,使森林保护的意义和方式深入每个人的心里,从而引起全民的重视,将森林保护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微之处。

4.3 加大对森林保护的人力和资金投入 我国的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森林保护资金的专项投入,并通过种种措施保证专款专用。这些资金除了应用在政府的一些大项目中,还应该用在大力提倡全面植树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不仅能够保证自然林保护的顺利进行,也能够促进人工林的大面积建成。

(收稿:2013-07-30)

参考文献

[1]邓成,梁志斌.国内外森林资源调查对比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2(5):12-17

[2]方何斌,蒋文伟.城市森林绿地空气负离子生态效益评价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0(3):37-38

[3]左贵文.简述森林的生态效益[J].林业勘查设计,2011(1):52-53

[4]曲红城,刘向东.浅议清原县森林生态效益[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2):13-15

生态效益篇5

[关键词]胡枝子;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05-01

胡枝子在克拜泉地区得到充分开发,不仅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多种经营,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填补了生态位。全县修梯田4万hm2(地埂占地0.28万hm2),现有荒沟荒坡1.8万hm2,林荫地面积0.4万hm2,合计为2.48万hm2,现在种植胡枝子0.8万hm2,其余部分应大力推广种植胡枝子,发挥其效益,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胡枝子防冲(埂)带的水土保持效益

1.1 拦蓄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地表径流经过胡枝子林或胡枝子防冲(埂)带后,除一小部分被吸收、一大部分被拦截外,剩余部分被吸收减缓,分散流出,冲刷力大大减弱,从而减轻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据1986~1990年试验资料分析,在一次降雨49.3mm的情况下,4°~5°的坡耕地有胡枝子防冲带比一般垄作时减少地表径流89.10,减少土壤冲刷量95.7%;在一次降雨32~8mm的情况下,种植胡枝子的防冲埂,比未种植胡枝子的地埂径流量减少38.4%,土壤冲刷量减少51.6%;胡枝子纯林较对照荒坡年径流量减少22.8%,年土壤冲刷量减少74.5%;胡枝子与落叶松混交林地比落叶松纯林地年径流量减少12.3%,年土壤冲刷量减少7.0%。

胡枝子的速生性,已经奠定了水土保持先锋树种应该具备的首选条件。沟宽1m的侵蚀沟,种植胡枝子后,其覆盖度在秋季落叶前均可达到80%以上,株高可达1.5m以上,冠幅可达1.38m2,可有效地拦截降雨,避免雨滴对地表的直接打击;其次,根系发达,具有很强的固土能力。据调查平均单株根鲜重为579g,根幅范围在1.2m以内,80%的根系分布在土层0~50cm之间,其大量的根系可以起到固结土壤、增强土壤抗蚀性的作用。第三,由于胡枝子是落叶性植物,每年都为地表提供大量的枯枝落叶,平均每株每年落叶干重为97g,落叶一方面可减缓地表径流,另一方面也为地表提供丰富的有机质来源。

根据我们2年来的试验观测,种植胡枝子的地块其径流泥沙量为904thm2,2a生的胡枝子地可减少土壤侵蚀74.23%,有效地控制了侵蚀劣地的水土流失。

1.2 固土防冲,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抗蚀能力

胡枝子枝多叶茂,根系发达,在地埂、梯田埂、截水沟沟埂等水土保持工程上,种植3a后覆盖度可达60%,4a后可达90%。在一般伴况下,其冠丛承雨率达l1~25%,可有效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地表,起到保护水保工程的作用。胡枝子发达的根系相互交错,盘结土壤,又可大大提高各项水保工程的抗蚀能力。1986年7月27日拜泉县境内降69.2mm的暴雨,由于通双小流域内所有梯田埂均种有胡枝子,雨后调查发现田埂均保持完好无损,而邻近小流域田埂未种胡枝子,暴雨中溃埂毁田现象十分严重。

2 降低风速,增加田间积雪,改善农田小气候

据测定,在风蚀季节,平均高度为1.5~2.0m的胡枝子防冲(埂)带,其有效防护范围可达32~36m。育有胡枝子防冲(埂)带时,田间1.0m高处的平均风速与未种胡枝子防冲(埂)带的坡耕地的相应风速相比减少1.lm/s,有胡枝子防冲(埂)带的坡耕地可免受7~8级大风的危害。据测试,种有胡枝子防冲(埂)带的坡耕地,其冬季积雪量要比未种胡枝子防冲(埂)带的坡耕地多3~4倍,这对春季抗旱保全苗十分有利。

3 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胡枝子落叶易于腐烂,其根系上的根瘤能把游离的氮素固定,增加土壤氮素,提高土壤肥力。据实测,多年生胡枝子护坡林地,其A。层的枯枝落叶总量可达21.5t/hm2;4a生的胡枝子防冲(埂)带,每公顷每年可产生枯枝落叶1400~1500kg,这此枯、落叶散落田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据在通双小流域的测定,种植胡枝子防冲(埂)带6a的坡耕地与种植前相比,其0~30cm土层中的有机质含量净增1.42个百分点,全氮含量净增0.06个百分点,全磷含量净增0.014个百分点,速效氮含量净增7.3ppm,速效磷含量净增0.26ppm。

4 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加和调节土壤水分

由于胡枝子及其防冲(埂)带能延长地表水的停滞时间,加之其冬季具有增加积雪的作用,从而可增加土壤水分。在干旱季节胡枝子纯林地和有胡枝子防冲(埂)带的地块上壤含水量均高于相同条件下的一般垄作耕地。根据观测资料,有胡枝子防冲(埂)带的地块,其田间土壤(0~30cm)含水量比相同条件的垄作坡耕地每公顷多17.4m3,相当于26.1mm降水的蓄水。

5 促进作物增产

胡枝子防冲(埂)带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作物增产。试验结果表明,近5a来在一般年景下,栽植胡枝子防冲(埂)带的梯田,其粮豆平均单产比没栽植胡枝子提高5%,受灾(指水、旱、风灾)年份其平均单产可提高10%以上。

生态效益篇6

关键词:营林;管理措施;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营林是林业的基础,林业生产必须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营林上不去,山上增资源就是一句空话,必然制约山下增效益。实践还将表明,没有持续发展的营林,就没有持续发展的林业。营林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忽视营林,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营林,营林的基础地位只能加强,不能消弱。为加强营林基础工作,使之落到实处,必须赋予“以营林为基础”更为实际的时代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工程”的有力推进,造林更新已成为维持林业简单再生产的主要条件,提高造林质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是林业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要求。林地是营林基础的基础,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林地被随意挪作他用,每年“蚕食”不少,因此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管理,保证营林规划的实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1、加大营林生产的投入

1.1 营林投资的风险

一般来说,林业可以承包给企业进行种植,但相关企业必须遵照当地政府部门和林业部门的管理规定。当然,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营林也可由政府投资进行。林业需要经营,无论是哪一方来抚育和经营林业,都期望获得高额的收益,显然,营林是存在风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难以预测市场的波动。虽然近年来的实践表明,营林(天然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等)的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其周期较长(一般为几年之久),不排除在培育周期下出现市场波动造成风险的可能性。营林通常有政府、企业、林农和购买方四方参与,一旦由于市场波动使得供需产生矛盾或是板材价格发生剧烈下滑,就会导致四方之间的利益链断裂,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亏本。(2)政策风险。森林资源是国有重要的土地和环境资源,政府对于树木的采伐有着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过于严格时就会降低投资方和林农的积极性。所以在提高生态环境和保持经济效益之间存在风险因素。(3)抚育和管理风险。不同的树木在种植时需要适合的管理方式,并且由于营林是一种长周期性的项目。一旦在抚育过程中发生自然灾害、火灾、盗伐、病虫害等,就会使营林利润大幅下降。

1.2 我县营林的现状

我县营林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弊端有:1、集约经营水平低、林分质量低、经营形式粗放;2、营林机构不健全、营林团队素质欠缺、技术薄弱;3、在传统大木头经济影响下,现今营林的基础地位不稳定;4、树木种植的科技含量较低;5、林区大多集中在较为偏远的山区。

1.3 营林生产的抚育和管理措施

1.3.1 建设优质的种苗基地

现代营林是人工造林的一种。良种树苗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高产、高收入。相对于发达地方来说,我县良种树苗的培育尚欠规模,从长远的经济效益来看,科学育苗、建设种苗基地的建设是必要的。另外,还要加强对母树林的抚育管理,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母树林的结构组成,这便于达到林木的良种化。

1.3.2 做好成苗的管理工作

一般树苗最重要的生长周期是第一个周期,分为出苗、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和生长后期。通过了解当地气候,选用适合品种,深入研究苗木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出生长期相应的抚育措施。

1.3.3 做好营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病虫害在苗木生长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为得到优质的木材,就要保证树木生长的健康。因此,病虫害的防治任务艰巨,林农必须做到时刻观察监测,加强苗木的抚育管理,可以利用益虫、益鸟或是常见病虫的天敌来抵御,效果不明显或是病虫害严重时,就要施放一定的农药来治理。

1.3.4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造林

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育林造林技术薄弱的弊端。育林、造林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遗传学思想、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模拟技术,将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树种有效地遗传给后代,也可将提升树木的抗寒性、抗病虫害性、高保存率、高木材比重等性质。

2 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

获得高的经济效益是营林投资的重要目标。首先,在选用树种时,要选用相对易于种植且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利于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空间。

2.1 营林经济效益评价准则

由于营林周期较长的特殊性以及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力发生改变的性质,营林的经济效益的预测和评价要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法”,即是指把不同时间价值下的货币换算成相同时期的价值,加以计算和比较,这里的比较计算指的是用营林过程最终产出的木材价值减去营林过程中的木材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之和(标准费用),得到的费用差。由于各地林地等级、蓄积量以及不同树种的培育周期都有差别,故在评定经济效益时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2.2 营林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营林经济效益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且这些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有波动的在变化,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等级林地培育的木材等级存在差异(2)市场经济条件下,木材的售价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营林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如自然灾害、病虫害等);(4)营林投资方还受贷款利率的影响;(5)管理费、营林设施费、维简费、育林费等都应算作营林成本。

2.3 对林区实行综合开发

这是今年来兴起的方式,为林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所谓营林过程中林区的综合开发,指的是依靠林区天然条件优势,开发森林旅游、花卉园艺以及特色加工业。这样能充分开发出林区的潜力,创造出额外的经济效益。

3 营林的生态效应

政府重视和支持营林的发展和扩张,主要看中的是营林所带来的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效益。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空气质量、水质等要求的严格,营林的环境效益越发受到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关注。

3.1 植树造林的生态意义

首先,植树造林有良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席卷的地方,轻则空气质量大幅下降,重则会对水源造成污染、甚至淹没田地和城市。树林能够大大减小风沙的速度,一般来说,风沙遇到树林,其移动速度可降低8成,风沙中的沙尘和沙砾就会沉积在树林底部的草丛中,不易再被刮起。树木的根系较大,埋藏在泥土里的深度也较深,故能聚合泥土,且能牢牢抓住地面,树木植被可防止水土流失。当降水量相应减少时,树木的根系还能吸收土中的水分并且蓄积起来。

树林能起到消除污染的作用,一亩树林中的树木在一年中可以大约吸收70kg的二氧化碳、48kg二氧化硫(有毒物质)、约4万kg的尘土,并能释放出约50kg的氧气。有的树木还可分泌出杀死病虫害的杀毒素。另外,树林还可以减低噪音强度。总之,植树造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灾害的发生,并能美化环境,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3.2 采用可持续的经营方式提高生态效益

森林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益处多多,它是一种可维护、可创造且可更新的资源,从长远发展来看,采用可持续的营林模式是一种必然,它有利于不断创造出经济和生态效益,而且能持续给我们的子子孙孙带来益处。森林能够提供巨大的环境价值,现代林业应该是综合性、多方面发展、满足人类多种需求、

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有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加大营林的投入,扩大国土森林的覆盖率,发展可持续生态林业已经成为现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政府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作营林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而且修改了《森林法》,并制定出相关政策。如何做到营林的可持续发展,以下给出几点意见:(1)建立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即是向生态资源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向对生态资源保护付出代价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

补偿;(2)完善林业保护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力度。各地区的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机构应各尽职责,对违法征用领地、毁坏林地、开垦林地的现象予以监督和制止。将林地的监察落到实处;(3)完善有关林权的法律法规。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当从整体上监督和完善各项保护和管理制度,以免它们出现冲突制约林业的可持续利用。

4 总结

现正处于营林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发展林业,是改变国民生产力、提高经济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宏武,关世印.论如何做好营林建设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生态效益篇7

关键词:沼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88-1

1 经济效益

1.1 为农户节约资金

安装一个8m³的玻璃钢椭圆形保温沼气池,一年四季可以连续运行,有效使用期30年以上。在保持饲养四五头猪解决原料来源的前提下,年产沼气800-900m³,提供沼渣30-35m³、沼液20t左右。沼气、沼渣、沼液均可充分利用。(1)沼气用作日常炊事,供全家一日三餐,年平均节煤2t左右,节省燃料费可达900多元;(2)沼气用作照明,年可节约电费200元左右;(3)沼渣、沼液用作肥料,年产沼肥5000kg左右,折合氮肥约3000kg,折合磷肥约2000kg,可供30亩地追肥两次,节约化肥约2000元左右。由于沼肥无病菌和虫卵,能够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还可节约农药。沼肥还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用沼液代替农药,进行喷施,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年可节约农药开支200多元;(5)沼液作为饲料填加剂,喂养鸡、鱼、猪、牛等,年可节约饲料费500多元。用浓度1%沼液作为有机物复合添加剂喂猪,日增重为640-660g/头,降低耗料48-60kg/头,多盈利40元/头左右。沼渣、沼液喂牛、羊、鸡、鸭,可提高母畜怀胎率,鸡、鸭产蛋率。沼渣、沼液一般没有病源菌和寄生虫虫卵,猪、牛、羊喂沼渣、沼液不易患病,毛色光亮,生长健壮,棚圈少蚊蝇。据有关资料分析,牛、羊喂沼渣、沼液,牛日增重300-400g/头,羊日增重50-60g/只。

综上分析,一年中,一口8m3沼气池可为农户节省开支3000-4000元。

1.2 为农户增加收入

沼液中营养成分相对富集,是一种速效的水肥,也是很好的饲料添加剂。

制作花肥营养液:花肥营养液用于做花卉的液面肥和杀虫剂。500ml葡萄糖瓶市场售价2元/瓶,批发价按1元/瓶,每天收集精细沼液10kg,灌装20瓶,售价20元,除去包装费用,年获利7000多元。

制作饲料填加剂:沼液经过加工过滤,可以喂猪、喂牛、喂鸡、喂鱼。喂猪可以缩短饲养周期1个月左右,成本降低35%左右;喂牛每天可以增加产奶量超过2kg;喂鸡可以增加产蛋率;喂鱼可以促进鱼类更好生长。

制作植物杀虫剂:沼气发酵原料经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后,含有抑菌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激素、抗菌素等有益物质,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和提高植物抗逆性。(1)防治农作物蚜虫;(2)防治果树红蜘蛛;(3)沼液防治大麦黄花叶病;(4)沼液防治西瓜枯萎病;(5)沼液防治小麦赤霉病。此外,沼液对棉花的枯萎病和炭疽病菌、马铃薯枯萎病、小麦根腐病、水稻小球菌核病和纹枯病、玉米的大小斑病菌以及果树根腐病菌也有较强的抑制和灭杀作用。

制作植物浸种剂:沼液中富含多种水溶性养分,用于农作物、果树等植物浸种、叶面喷施和灌根等,吸收率高,收效快,一昼夜内叶片中可吸收施用量的80%以上,能够及时补充植物生长期的养分需要,强健植物机体,增强抵御病虫害和严寒、干旱的能力。在干旱时期,对作物和果树喷施沼液,可引起植物叶片气孔关闭,从而起到抗旱的作用。

沼渣是沼气发酵后残留在沼气池底部的半固体物质,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粗蛋白、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等,是一种缓速兼备的优质有机肥和养殖饵料。

配制营养土。营养土用于花卉和特种作物的育苗,二两袋装花肥市场售价1元/袋,批发价按0.5元/袋,每天收集精细沼渣5kg(干料),可装50袋,售价25元,除去包装费用,年获利8000元左右。

做有机肥:粗糙的沼渣可以做基肥、做追肥,还可以与碳铵堆沤、与过磷酸钙堆沤做有机肥。按每天收入5元计算,年获利1800元左右。

栽培食用菌:沼渣还可以用来栽培蘑菇、栽培平菇、栽培灵芝,获得更大的利润。

沼渣养殖:沼渣还能养殖蚯蚓、泥鳅、黄鳝、土鳖虫等,间接创造效益。

另外,沼气池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保持饲养四五头猪,一年出栏两至三次,出售10余头猪,每头猪纯收入100元,可增收1000元。

综上分析:一年中,一口8m³沼气池的沼渣、沼液深加工产品全部销售,至少能为农户增收两万多元。

2 生态效益

发展沼气可推动农业向无污染无废物的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消除环境污染

通过沼气发酵可以消除人畜粪便等农业及生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并可以杀灭粪便中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2.2 减少农药用量和污染

施用沼肥或叶面喷洒沼液,能使作物基本不发生病虫害,从而可以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2.3 变废为宝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变废为宝、综合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

2.4 改良土壤,增加农田肥力

耕地长期施沼肥,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有利于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

2.5 减少生态人为破坏

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农民生活能源,可减少对薪柴的砍伐量,减轻农田及草场压力,增加牲畜的饲料来源,有利于保护自然植被。

生态效益篇8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重要目标是追求森林整体功能健全,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需求的同时,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又可称为林业生态效益后评价,主要是指:对已经实施或者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分析,以确定工程建设体现出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发挥的程度以及后续发挥潜力的大小等。从宏观角度讲,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是对整体社会经济活动隋况进行的评价和反思;从微观角度讲,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是对单个林业生态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

我国进行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工作,其主要目的为:首先,通过效益评价工作,进一步总结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并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完善已完成工程,指导在建工程,改进待建工程,努力实现生态系统效益最大化。其次,与林业生态工程前期和中期评价结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工作其监督功能,形成开放的循环抑制系统,建立工程评价监督机制,包括决策、投资、建设、管理等各方面,提高过程管理效率,争取实现林业生态工程效益最大化。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挥程度进行预测判断,对完善经济社会系统的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森林能够产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3大效益当中,森林生态效益是保护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经济效益是手段,只有经济发展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是目标,因为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的自然物质基础。因此,森林三大效益同时产生、同时存在、有机结合。

1.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是一种多用途、多功能的Y源。森林生态系统作为蓄水库、基因库、能源库和碳贮库,为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因此,合理、正确地评价森林生态效益,是从经济角度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之一。生态效益是林业生态工程为社会提供的主要产品,但这种产品不同于商品林提供的各种产品,它是无形的,难以直接量化的,但是,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特性。

近几年,国内许多学者对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和定义做了探讨。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也尚未看到确切的概念。根据国家“九五”公关专题“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效益观测与效益评价技术研究”文本,把森林生态效益界定为:①森林涵养水源效益;②森林水土保持效益;③森林抑制风沙效益;④森林改善小气候效益;⑤森林吸收CO2效益;⑥森林净化大气效益;⑦森林减轻水旱灾效益;⑧森林消除噪声效益;⑨森林游憩资源效益;⑩森林野生生物保护效益。

郎奎建、李长胜等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整体扩散模型,根据“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对我国“三北”林业生态工程、太行山林业生态工程、长江中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和沿海林业生态工程四大工程的10种森林生态效益的总体做出估计。庞恒才等从国土绿化、调节气侯、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对黑龙江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从森林产生的效益价值估算看出,森林是一笔宝贵的公共财产,而且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使它所产生的效益是持久的,其价值是巨大的。汪树生、杨光道从生态效益的7个方面对其进行数据计算的评价。

2.经济效益评价

森林的经济效益:一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已经被人们开发并利用变为经济形态的那部分效益;二是指森林系统本身内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如生产药材、木材及林副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国外对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开始较早,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森林效益评价方法。根据国外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森林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主要分为2类:替代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与模拟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前者的评估方法又分为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等,例如,比利时的Drumary在1925年首次以对野生生物游憩的费用支出作为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美国的Gafdon首次用此法核算森林和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后者则以支付意愿(WTP)和净支付意愿(NWTP)来,表达环境商品的经济价值,例如,美国的Davis在1964年研究湎因州森林的游憩价值时,首次提出并运用了条件价值法的报价技术。Hannnaek和Brown根据多次研究结果,首次提出WTP(支付意愿)和WTA(补偿意愿)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Bishop等人提倡“超市场的商品”价值测量可以用直接询问法。Brookshire等人研究认为“公共商品”的CVM核算,可以提供比实际保守的结果。Bishop和Heberlin在研究威斯康星州鹿狩猎价值时,成功地证实了条件价值法的有效陛。RogerA.sedjo(1988)对世界2个地区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之后,对这些地区营造工业人工林生产纸浆材和锯材获取经济收益的情况和潜力,采用人工林模拟模型的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

在国内,1973年《企业环境经济投入产出线性规划模型》一文中,郭孝民等提到了环境经济效益,并在工业生产中纳入把污染物治理费用作为环境的价值。张建国教授等提出了森林综合效益的整体性、发展的阶段性、计量的复杂性和人类的主体性特征等一套较系统的理论。1994年,孔繁文等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综合效益量化方法。张颖等认为,森林资源经济价值无非是林地、活立木和经济林生产的果品等,并用收益法和市场评价法计算了林地价值和林价。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主要是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

3.社会效益评价

森林的社会效益是指在被人们认知并且确认为为社会服务的森林生态系统的那部分效益。对其评价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70~8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原苏联、美国、德国、日本等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以归纳为2大类:(1)效果评价法,它从森林效能的利用效果出发,以森林社会效能所带来的本地级差收入和劳动节约为依据评价森林的社会效益。(2)消耗评价法,通过评价森林发挥其社会效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和附加消耗费用间接反映森林社会效益的大小。在社会效益评价方面,研究最多的是森林的旅游和保健效能。1959年,美国学者M.Clawsorl根据消费者剩余理论,提出了一种根据旅行费用来评价森林旅游价值的方法frCM)。1964年,J.LKentseh对TCM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其成为国外目前最流行的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法。条件价值法(CVM)也是评价森林旅游效益时常用的方法,其理由是旅游者的旅行费用可通过直接询问获得。TCM和CVM目前在美英等国十分流行,是评价各种无形效益的有效方法。日本林野厅在20世纪70年代初,对全日本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作了全面评价,并且提出了费用分担的理想形式,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

我在森林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在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果。国内学者周冰冰用效益法测算了北京市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张健国等对福建全省森林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119亿元,与经济效益之比为4:1。吴楚材等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价值用TCM法做了社会效益评价,且认为森林的旅游价值是旅行时间、休息时间及消费者剩余3者的总和。张祖荣提出多种效益评价的多元线l生模型,并对井冈山地区森林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

森林社会效益评价在当今理论界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较为公认的经济基础有劳动价值论、稀缺价值论、边际效用轮和最佳效能论4种观点。因此,评价方法主要包括:(1)价值法:该方法主要以产生社会效益的森林效能所承担的价值量,或以森林效能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社会劳动节约量,作为森林社会效益的计量值,一般用货币额表示。(2)效益法:该方法完全撇开培育森林所投入的劳动量,以森林诸效益造成的社会劳动节约,作为森林社会效益计量值,并用货币额表示。(3)效能法:该方法以采取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效能作用相似的结果,作为计算森林社会效益计量值的依据。它既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额表示。

森林社会效益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并且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人们认识水平相一致,使其能被社会所承认。评价指标可以综合反映森林社会效益的主要方面,指标间也要相互独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对森林的社会效益作出客观评价。由此从森林的社会效能和表现形式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和系统分析,提出了环境美化、疗养保健、固碳制氧、增加就业人数、产业结构优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文明进步7个评价指标。

生态效益篇9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森林生态补偿法》

一、引言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水早灾害严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森林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

根据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我国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6329.47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0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24.88亿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6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48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为0.128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1/5;人均蓄积量为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72立方米的1/8。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虽然从1998年起我国就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在“九五”《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提出:①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19%,达到遏制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②203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4%以上,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③2050年全国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但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面临着现实的困难:森林建设和保护缺乏资金。因此,资金问题也就成为解决森林问题的关键。为此,急需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创造可持续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现状

森林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具有以下生态效益:美化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防、科研、教育等,这些目前是不能通过有形市场交换的,也不能给生产经营者带来收益,森林的这种外在经济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使森林的建设和保护丧失了经济动力,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了森林分类经营改革试点,将森林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以不同的经营思想进行运作。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既是森林分类经营的核心,也是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的关键。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问题实质上是对生态产品给予定价的问题,目的在于把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内部化。

虽然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还处在研究、审定、个别实施的初步阶段,国家尚

未出台正式的《森林生态补偿法》,但有关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问题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已有所体现。(见表1)

(表1)

时间颁布机关政策名称主要内容

1992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文件关于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要建立林价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

199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外交部、国家环保局文件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情况及有关对策的报告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要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并开展对环境税的研究

199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的通知要改革造林绿化资金投入机制,逐步实行征收森林生态补偿费制度

1994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使用制度,实行森林资源开发补偿收费

1995林业部《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应本着“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补偿机制和相应的经济政策体系

199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九五”时期和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分类经营原则,逐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和生态公益林建设投入机制,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发展

199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县和县以上各级地方政府要尽快建立水利建设基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也要抓紧研究,尽快建立起来

1998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00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问题的意见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2001财政部财政部财农[2001]5号文件同意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基金,主要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统称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

三、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条件分折

1、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逐步提高,使建立补偿制度成为可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较快。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50亿元。提前五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在7~8%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我国加入WTO以后,为经济发展打开了国际市场,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为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求。当前我国的旅游业不断升温,特别是生态旅游得到人们的青睐就是例证。另外,居民的环境意识增强,更多的人愿意承担生态环境建设费用。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日趋成熟

从上文(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关森林生态效益的经济补偿问题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已发展,这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问题给予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2001年11月开始,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在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西、新疆11个省(区)的685个县(单位)和24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展开,涉及0.133亿hm2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而且已经有个别省区试行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如广东省,以政府令的形式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生态效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1998),福建三明市政府于1998年批准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浙江省的同类制度也在商议过程中。这就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供了借鉴和经验,也为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奠定了基础。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理论的不断发展

在我国,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的政策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出现高峰,21世纪初期仍然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研究的重点包括了:森林生态效益计量评价和计量模型、生态效益的交互作用及叠加效应、森林生态效益的社会和法律特征、补偿对象、补偿原则、资金来源、补偿依据、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办法以及基金管理方法等方面。这些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对于中国全面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意义非常重大,促进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施行。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设想

根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践,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应当根据“收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制定一部《森林生态补偿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森林生态补偿的依据。森林资源除了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生态环境效益,森林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有一定的费用投入。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外部性,把这种外部性内化,就需要对森林生态进行经济补偿,这样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

2、明确森林生态补偿资金筹集的途径。森林生态补偿资金除了国家出资以外,应当根据“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其他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的应缴份额,从而体现了生态效益的社会共享共担原则。

3、明确森林生态补偿的对象和范围。重点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重要的森林生态资源区,应当作为森林生态补偿资金重点补助的对象和范围。

4、明确森林生态补偿金征收的标准。确定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是一项复杂的自然社会系统工程,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既要顾及森林自然生态要素,又要重视林区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森林自身生态功能的大小、森林生态功能与人类生存关系的紧密程度、当地居民与森林之间的经济密切度、森林生态效益的社会认同程度、国家与地方的财政状况、森林保护等级。

5、明确森林生态补偿的检查监督制度。森林生态补偿金应当专款专用,用于森林环境的建设、保护与管理。因而,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必须有配套的检查监督制度,主要内容应包括:森林生态效益的核定、补偿资金筹集和补偿的实施等方面的检查与监督,以保证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有效运作。

生态效益篇10

1.地方财力和民资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参与度低。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得到了重视,但由于财力有限,地方政府仍侧重于追求GDP增长,却忽视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的投入,对生态公益林建设没有远景规划,这对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现行低标准的补偿金与林农的林木直接受益预期相差甚远,难于调动林农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由于受生态林立地条件、投资收益风险等因素的限制,靠招商引资发展林下规模经济、反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路子仅停留在探索层面。目前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仅依赖于中央、省级补助,导致建设标准不高,保护效果不佳。

2.补偿标准低不利于生态公益林的长期保护。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木、林地价格上涨,随着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广,林地价格正呈攀升趋势,而现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和省级财政拨款,地方政府没有配套补助,林农得到补偿低,加上林农的生态公益意识淡薄,造成林农对生态公益林营造和管护积极性不高。近年来,由于营造巨尾桉速生丰产林带来的可观效益,仙游县林地流转更为活跃,林地租金每亩达26-30元/年,且租金一次性支付。而目前的补偿标准每亩每年只有12元,远低于林木生长和林地流转带来的经济效益。

3.基础设施建设给生态公益林管护带来一定压力。在生态公益林区域划定时,多数地方将人烟稀少、生态脆弱的林地划入生态区位,近年来不断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原本偏僻的区域变成交通便利地带,外出打工村民有返流趋势。如仙游县列入生态公益林的135个村中涉及的7个山区乡镇58个村,原本交通不便,村民几乎靠外出谋生,客观上便于管护。但随着莆永高速、沈海复线高速和环山区公路的开通和当地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返乡的外出劳工正逐年增多,林木受破坏和森林火灾潜在风险也增加,将给生态公益林管护带来压力。

4.补偿标准单一,没有分类补偿。不同地区、区位、地类和质量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成本和生态价值不一样,但现行补偿标准却相同,没有根据生态效益发挥作用、管护难度高低和公益林分布复杂情况进行合理区分和分配补偿,如交通主干线两侧、饮水源头、环城市一重山、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好的地带的公益林,其管护难度、林分质量和生态作用不尽相同,已经投入或需要投入的资金差别很大,补偿标准却相同。

5.补偿基金发放环节多,管理仍有漏洞。出于规范管理的需要,补偿基金按照预算级次从中央到乡镇层层下达,由乡镇组织发放到村委会或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林农,并通过层层检查来督促发放到位。由于尚未开发一套完整的补偿基金发放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操作,县级以下林业、财政部门每年都承担着分配发放、公开公示、审核校正、纠纷调处和接受层层检查等大量工作,为此耗费的人力、精力和财力不少,监管效率也不高。近年来,虽然截留挪用补偿基金现象得到了遏制,但随着林权改革后山林权纠纷的逐年增多,个别镇村以山林权纠纷为由暂缓发放,进而截留挪用补偿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的对策

1.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法规政策环境。(1)抓紧修订出台专门法规。各地在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基金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如普遍反映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资金“撒胡椒粉”达不到生态保护效果等。应充分重视林农经济利益诉求与生态利益要求明显冲突这一问题,修订现行管理办法并出台一部完整的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规定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方式、补偿类型和标准、额度提高办法、补偿资金分配发放、监督检查办法,以及政府、林农、工矿企业各方责、权、利等,切实维护林农权益,提高他们保护生态的积极性。(2)加强法规政策宣传。在切实保护林农利益的前提下,林业部门和有关部门应按规定要求做好生态公益林管护落实工作,定期公布公示管护责任人、管护面积、范围、补助标准、责任和义务等,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执行政策的透明度。同时,做好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政策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林农履行好义务,鼓励其支持和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

2.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是整个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核心,关系到林农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生态公益林能否持续发挥生态效益。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森林生态效益需求、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和管护难度的差异,在确定补偿标准时,应根据实际区别开来。在财政年度预算补偿金额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公益林,以森林生态效益需求和管护难易度为主要指标,调整确定不同类别的补偿标准。(1)一类补偿标准:大气重污染地区的生态脆弱公益林、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江河源头、饮水源头周围等重点公益林按高标准补偿,提高的补偿部分用于公益林的林分修复补植、调整树种结构。(2)二类补偿标准:交通主干线两侧、城市周边一重山生态公益林,因区位划定前多数是人工造林,且管护难度相对较大,应考虑林地成本投入和管护难度,按中等标准提高林木补偿管护比例。(3)三类补偿标准:边远地区、人烟稀少的公益林,区位划定前多数是天然林,林地成本投入少,管护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按一般标准补偿。确定不同类别的补偿标准后,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和生态效益发挥评估状况,相应确定合理的补偿提高额度、调整间隔期和地方配套补偿额度,让林农坚定对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信心,让林农分享生态公益林政策红利,确保生态公益林持续得到保护和生态效益发挥最大化。

3.拓宽补偿基金筹资渠道。生态公益林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者是全社会,因此,除政府财政资金拨款外,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补偿费用。需要拓宽其他筹资渠道,有效保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足额到位,以缓解财政投入不足、林农利益渴望、生态效益需求三者之间的矛盾。(1)建立工业发达地区对森林资源发达地区补偿机制。按照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分别根据工业发达地区的GDP增长、PM2.5变化趋势、财政收入状况和森林资源发达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蓄积量情况,由各省级人民政府统一指导要求受益的工业发达县对口补偿森林资源发达县。(2)建立江河溪流下游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江河溪流下游的县级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受益情况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3)建立受益单位合理的补偿机制。规定可以从森林景观旅游经营收入、水力发电收入、矿山开采经营收入、饮水资源收入中适当提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4)建立征占用生态区林地交纳森林资源补偿费机制。应严格控制公路、水库、电力线路架设、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对生态区位林地的征占用,确需征用的,应开征森林资源补偿费。福建省从2013年1月1日起对征占用生态区位和城市规划区林地征收森林资源补偿费,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每亩每年提高5元,就是一条很好的举措。(5)积极探索林农自我补偿机制,增加林农收入。鉴于生态公益林直接经济效益受限制,应积极引导林农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林下资源,开展林下非木质利用,提高林农自我补偿能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