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12:02:49

生态养殖论文

生态养殖论文篇1

(一)“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

明清时期的太湖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为了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一时期特别讲究和重视施肥。猪作为一种特殊的家畜,它可以舍饲,又能够吃人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以及残羹剩饭,因此,当时养猪不仅可以获得猪肉,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提供稻田所需要的肥料。因此,以农副产品养猪、猪粪肥田的良性农业循环结构在当时被大力提倡,养猪对于农家种植作物已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明清时期的文献有不少论述。如明代《沈氏农书》说:“种田地,肥壅最为要紧。”“,猪专吃糟麦,则烧酒又获赢息。有盈无亏,白落肥壅,又省载取人工,何不为也!”2《浦泖农咨》中说“:古老云‘: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也。岂不以猪践壅田肥美获利无穷。’”3明末之后,太湖地区的养猪已非常普遍,正如太湖地区普遍流传这样两句农谚:“养了三年无利猪,富了人家勿得之”,“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4反映当时养猪对农业和种植粮食带来的好处很大,进一步明确了养猪为农业和粮食生产服务的思想。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还对太湖地区“农副产品-猪-大田”的良性循环生态养殖系统进行了总结:“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寂、粟。即细而桑钉、稻稳,非无家所需之物;残羹、剩饭,以至米汁、酒脚,上以食人,下以食畜,莫不各有生息。”5以上文献都反映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在农家非常普遍,在“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中,首先是人们将自己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糠、麸、各种秸秆、剩饭剩菜等作为猪的日常饲料来源,这样既节省了养猪的饲料成本,又实现了对农副产品及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其次,将猪的粪便等排泄物作为大田肥料的重要来源,即“若得小猪十四个,将八个卖抵前本,赢落六个自养。每年得壅八十担”6;最终人们获得了动物蛋白质猪肉和大田作物粮食用以食用。如此不断循环,良性运转。在当时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以一家一户单位为主的小农业阶段,“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将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和种田为主的种植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产生了正面的协同推动关系,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农业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方式。

(二)“蚕桑—湖羊—桑田”系统

“蚕桑—湖羊—桑田”系统是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太湖地区以养春蚕为主,桑树在每年夏伐之后会有大量的桑叶剩余,农民就将多余的桑叶喂养湖羊。湖羊都是舍饲的,春夏季节饲料以青草为主,秋冬寒冷的缺草季节饲料主要是枯桑叶,桑叶中蛋白质含量高、还富含维生素等,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饲料,用桑叶喂羊,不仅能使湖羊在缺草季节仍可膘肥体壮,还能使其品种质量得以改良。反映在“蚕桑—湖羊—桑田”系统中,就是太湖地区长期将蚕桑业和养羊结合,才培育了这种适应桑蚕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特殊优良羊种———湖羊。明清时,太湖地区已成为全国的蚕桑中心,所以将饲养湖羊和栽桑养蚕结合起来的“蚕桑—湖羊—桑田”系统对提高太湖地区蚕桑和养羊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是有好处的。养羊壅桑已成为太湖一带农家的习惯。如湖州一带农家养羊多以2-5只关养在一起,栏内垫稻草或吃剩的青草,或加以草木灰,垫草和粪尿腐烂后成为上好的厩肥。每头羊每年尿粪加上草藁共三千余斤,其中氮、磷、钾三要素的总量和比例能完全满足一亩桑地全年对肥料的要求,“以桑养羊,以羊养桑”是这一带农民的传统经验,“农家均皆蓄羊,家各四五头”。1张履祥在《策邬氏生业》一文中为其亡友邬行素遗嘱制定的生产规划时也写到:“畜羊五、六头,以为桑树之本。”2《沈氏农书》中称“:计羊一岁所食,取足于羊毛、小羊,而所费不过垫草,宴然多得肥壅”3,“羊一头可肥田三亩,故有田可耕者,无不畜羊,其数量以田亩之多寡而定”4。也是反映如此。太湖地区的“蚕桑—湖羊—桑田”系统紧密地将养蚕业、养殖业、林业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在这一系统中,蚕桑区在湖羊的饲养与桑园的桑叶产量、肥料投入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循环关系,而且羊粪肥肥效持久,经常使用羊肥,还能够疏松土壤,改良桑地土壤。故当地有农谚称“养了三年羊,多了三月粮”5。

(三)“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养禽业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鸡、鸭的饲养非常兴盛,培育出诸如“三黄鸡”、“浦东鸡”、“太湖麻鸭”等一批著名鸡鸭地方品种。弘治《湖州府志》记载:“鸭,水乡人家畜之者甚多”,康熙《乌程县志》“:鸡,家户都畜”等等,是一般农家饲养鸡鸭的情况,此外,各地还有很多饲养群鸡、群鸭的养鸡养鸭“专业户”,如道光《分湖小识》载:“养鸭家,必驾小舟徜徉于二荡间,每一成群多至千百。”1《补农书》说到“:鸡以供祭祀、待宾客,鸭以取蛋,田家不可无。今计每鸭一只,一年吃大麦七斗,该价二钱五分;约生蛋一百八十个,该价七钱。……人家若养六只,一年得蛋千枚,日逐取给殊便。”2《农政全书》中也提及:“或设一大园,四周筑垣,中筑垣分为两所;凡两园墙下,东西南北,各置四大鸡栖,以为休息。每一间,拔粥于园之左地,覆以草,二日尽化为虫。园右亦然,俟左尽,即驱之右,如此代易,则鸡自肥而生卵不绝。”3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太湖地区鸡、鸭的饲养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可观了,太湖地区的先民们在饲养鸡、鸭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利用鸡、鸭的废弃物作为大田或鱼塘有机肥料的来源,逐渐形成了“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在“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中,鸡、鸭以虫、草、谷为食,可使鸡肥蛋多,获得收益;鸡、鸭的粪便可作为有机肥直接返回大田为土壤提供养分,或者施撒到鱼塘中,增加塘中的有机质,由此不仅利于增肥塘泥,还利于塘中各种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经过鱼塘内这一食物链过程转化为鱼。在“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中,虫草谷的投入与鸡鸭以及鱼塘和大田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农业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方式,并很好地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食物链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四)“稻鱼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系统是太湖地区先民利用稻田水面养鱼的一项重大创新技术,即在水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进行鱼类养殖的一种稻鱼兼作生产方式。据《太湖地区农史稿》所述:“太湖地区早在明代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明代成化《湖州府志》:“鲫鱼出田间最肥,冬月味尤美”是目前能看到的太湖地区最早出现稻田养鱼记载的史料,算来也经历了500多年了。其后是乾隆间府志、《乌程县志》和《长兴县志》等,也分别都有类似的记述。湖州以外,如嘉兴县的《闻湖志》也有“湖田稻熟鲫鱼肥”的诗篇,歌颂这一带农户田中亦稻亦鱼双丰收的情景。1此外,康熙《吴江县志》“物产•鲫鱼”条下,亦注明“出水田者佳”,2乾隆《震泽县志》称:“岁既获,水田多遗穗,又产鱼虾”。3可见,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鱼共生”系统在全区已经比较普遍了。与单一的水稻种植或鱼类养殖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为田鱼提供可以躲避阳光直射的藏身之所;田鱼捕食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以及害虫、浮游生物等,其排泄物又可直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田鱼觅食时,搅动田水和泥土,使水中的含氧量增加,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充足氧气,促进水稻生长,并能够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最终,人们获得了鱼肉和稻米,既能进行粮食生产,又可满足对动植物蛋白质的需要,还能获得经济收入。“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吃昆虫和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不仅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保证农田的生态平衡,还有利于保护稻田养鱼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稻鱼共生”系统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杰作。我国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稻田内积水,进行渔稻并作,实现了鱼肥、田沃、稻和年丰的良性循环。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的农业生态系统,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浙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首批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入选项目。

(五)“桑基鱼塘”系统

桑基鱼塘是将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综合经营方式,这种渔桑俱兴,被誉为生态农业典范的“桑基鱼塘”也是在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太湖备考续编》中称“:惠安堂,翁节妇捐鱼池五亩后,山荡田十一亩,桑地鱼池二十六亩。”4这种将桑地与鱼池结合的“桑地鱼池”是与一般鱼池有别的首次提出。据一般估计,太湖地区桑地鱼塘出现的时间当早于此,可能起始于明代。5在清代《补农书》的“策邬氏生业”和“策溇上生业”文中提到的“凿池畜鳞介,培基植桑竹,水田种粮食,隙地栽果木,棚舍养畜禽等情形”1,不仅揭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的存在,还进一步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种养结合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运作方式。“桑基鱼塘”系统通过挖塘填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桑,桑下种草,以桑养蚕,用蚕粪、牧草喂鱼,用鱼肥、塘泥肥桑,形成了一个高效合理的人工生态农业系统。简单说,就是鱼池基面上种桑,桑叶养蚕,蚕粪肥池和鱼饲食,蚕蛹是鱼的上乘动物蛋白饲料,塘泥是桑树的良好优质肥料,桑田内可种菜和其它植物性饲料,组成一个完整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这一系统把基和鱼两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扩大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模并降低物质投入量,使两个系统都达到高产高效。桑基鱼塘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面养鱼增加收入,同时还有利于消除内涝和水稻灌溉,通过合理利用水、陆资源,适应了地势低洼、雨水充沛、河道密布、水域资源丰富的太湖农业区。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系统将栽桑、养蚕、养鱼有机结合,形成了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联合国粮食组织把桑基鱼塘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桑基鱼塘为“世间罕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2

二、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种养结合、多种生产环节有机结合的综合经营,突破了传统农业种植与养殖的分离性和单一性,经济价值十分显著。生产多样性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种稻、种桑、养猪、养羊、养蚕、缫丝、养鱼以及间种和轮种的蔬菜、粮食作物、水果等都能带来可观经济收益。一个较早的关于多种生产环节有机结合综合经营的例子就是对16世纪中叶苏州府常熟县谭晓、谭照两兄弟的记载。《常昭合志稿》卷48“轶闻”载“:谭晓,邑东里人也,与兄照俱精心计。居乡湖田多洼芜,乡之民皆逃而渔,于是田之弃弗治者以万计。晓与照薄其值,买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茇舍,畜鸡、豕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泽种菇茈菱芡,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千计。……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入分投之,若某匦鱼入,某匦果入,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又三倍”3。从上述记载可见,谭氏兄弟精于多种经营,且其经营的农场规模很大,雇佣了一百多名雇工。他们将低洼处的田地改为池塘,池塘用以养鱼;鱼池上架设猪圈鸡舍,养殖猪和鸡;在适用于耕种稻田的土地上围以高塍,塍上种植多种水果;在低洼零星地块上种植多种蔬菜。谭氏兄弟的经营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样一个复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中,不仅生产粮食、水果、蔬菜、菇茈菱芡等植物性产品,还生产猪、鸡、鱼等动物性产品。更重要的是,多种生产环节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更高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谭氏兄弟的综合经营十分商业化:他们生产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为了出售。1结果,他们的收入比其他农民要高出三倍。2太湖地区先民们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探索出来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是传统动物养殖技术中最有生命力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它既适应太湖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又充分利用各种生物资源进行多种农产品项目经营,增产增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当时得以大规模的发展。自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注意和重视多种生产环节内部良性循环与互惠互利以来,就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因此,明清几百年间,太湖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农业发展领先周边及其他同类地区,成为了全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

(二)社会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相对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促使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更加合理。通过充分利用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均衡了收入分配,妥善解决了太湖地区人口稠密、耕地紧张等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清代中前期,随着太湖地区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加剧和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太湖地区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比明代有所缩小。李伯重在研究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中曾指出:“伴随着江南最佳经营规模“一夫十亩”逐渐成为太湖地区农户的普遍经营规模,越来越多的妇女也从农业生产的劳动中转移到养蚕业和纺织业中,因为从事养蚕和纺织比她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报酬更高。这个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减少了农业劳动中的劳动供给,从而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子的劳动生产率也得以明显提高。”3以张履祥在《策邬氏生业》一文中为其亡友邬行素遗嘱制定的“一户治田十亩计划”为例:“行素子没(殁),母老子幼,遗田十亩,池一方,……瘠田十亩,自耕仅可足一家之食。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池畜鱼,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种桑豆之类,则用力既省,可以勉而能,兼无水旱之忧。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4邬行素为张履祥好友,邬氏死后,遗下老母、寡妻、幼子,张氏为之策划善后事宜。张氏认为如果按照一般经营(田地种稻的话),邬家不仅缺乏主要男劳动力,且田地又极为贫瘠,必然无法胜任。然而,如果改种桑、豆、竹、果,养羊、养鱼等,则不仅可使收入增多,更可解决邬家劳动力不足的困境。张氏制定的“一户治田十亩计划”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妇女和未成年人来承担,尤其是蚕桑生产。“按照张氏的计划,邬行素遗孀及其尚未成年的长子、侄子都可以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甚至其老母和幼子也有一些轻活可做(例如看蚕、放羊、打棉线等),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原来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该户的劳动生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5因此,多种经营方式使得农家的闲置劳力尽可能多地参加农业生产,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太湖地区分工细密、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且各工种劳动强度轻重有别,老弱妇孺均可参与,如果把轮种、套种、间种及缫丝加工也统计进去,所需用工则更多。各年龄层劳动力还可分工协作,且常年无歇,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均衡了收入分配,还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人地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生态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生态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构建了水陆相互作用、复杂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以及多种方式、高水平的废物循环再利用。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中的动物主要包括猪、羊、马、牛、驴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鱼类,还有蚕等,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上各种动物与稻田、桑地、土壤、水塘、浮游生物等构建成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具体可以说是以舍饲、鱼塘、基面等为栖息地,以猪、羊、鱼、粮、桑为中心环节,构建成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形成了水陆相互作用的、复杂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游修龄从“食物链综合利用”的角度对明清太湖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模式”进行分析时指出:“动植物生产和有机废物的循环从田地扩大到水域,组成了水陆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肥料来自猪粪、河泥等,蚕桑方面利用挖河塘泥堆起的土墩种桑,用稻秆泥、河泥、羊粪壅桑;桑叶饲蚕,蚕矢喂鱼,水面种菱,水下养鱼虾,菱茎叶腐烂及鱼粪等沉河塘底,成为富含有机质的河泥。羊吃草,过冬食桑叶,可得优质羊羔皮,等等。就这样,把粮食、桑蚕、鱼菱、猪羊等的生产组成一个非常密切的互相支援的食物网,使各个环节的残废部分都参加有机质的再循环,人们从中取得食物、蚕丝、猪羊肉、鱼虾、菱角等动植物产品,而没有什么外援的能量投入。”1“在江南,农民很早就把废物作为肥料加以利用,并且发明出了不少有效的利用方法。但直到明代中叶这种利用方式基本上还比较简单,到了明代中期,精明的谭晓发明了一种利用肥料的新方式———把猪和鸡的粪便作为鱼的饲料,有鱼粪便的淤泥被罱取来作为稻、桑的肥料。体现出他的农场对某种废物(猪和鸡的粪便)进行了两次利用。到了清明末初,废物再利用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明末徐光启提出“(羊)或圈于鱼塘之岸,草粪则每早扫于塘中以饲草鱼,而羊之粪又可饲鲢鱼,一举三得矣”。3可见,徐光启认为养鱼与养羊相结合之后,废物利用次数会更多。张履祥在《策溇上生业》一文中指出“:池中淤泥,每岁起之以培桑、竹,则桑、竹茂,而池益深矣。”4张履祥在为其亡友邬行素一家规划的《策邬氏生业》一文中则更进一步提出,枯桑叶先用作羊的饲料,羊粪可用作草鱼的饲料,草鱼粪便又可成为鲢鱼的饲料,最后鲢鱼的粪便和塘泥又可做为桑地的肥料。由此可见,在《策邬氏生业》利用枯桑叶的过程中,将原本作为废物的枯桑叶经过了多达五次的循环再利用。废物的多次利用和多次循环,大大减少了成本和资源的投入,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价值。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因其结构稳定、运转良好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通过系统内部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种方式、高水平的废物循环再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投入和对自然资源的耗损,故在其大规模发展的数百年间,不仅较好地保持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且使得本区的水土保持良好,实现了地力常新。因此,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

(四)文化价值

太湖地区的传统生态养殖系统还衍生、发展、传承了鱼稻为食的饮食文化、蚕桑民俗文化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和建筑文化。太湖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鱼稻为食的基本特点。从饮食结构上看,太湖地区的人们长期以稻米为主食“,稻谷为百谷之首,粥饭为百姓之命”的农谚,就是对稻谷生产在太湖地区居重要地位的真实写照。1由于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的各种糕团便成了江南人生礼仪和节日节令时不可缺少的吉祥礼品,“糕”音“高”,有高升、高兴之意“,团”又是团圆之意,苏州一带至今仍保留着一年四季都要吃代表不同节日节令糕团的食俗。众所周知,吴地的四时鱼鲜、鱼馔,古今闻名。生活在太湖一带的吴地民众,普遍喜食鱼虾。由于明清时期太湖地区人工养鱼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发展迅速且非常普遍,真正是“嘉杭之间……家有塘以养鱼”2,当地还有以一年十二个月“时令鱼品”编成的渔谚3。俗语称“生在杭州,吃在苏州”便是对太湖地区饮食文化的形象写照。太湖地区先民善于植桑养蚕,自古以来太湖一带就盛产丝绸,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湖丝贸易和桑蚕业更是空前发达4,直到现在,苏杭仍是名震海内外的丝绸销售中心。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桑业及丝织品的著称于世使得蚕区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中,无不渗透蚕桑生产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文化。照田蚕、进蚕香、蚕猫辟鼠、蚕花习俗、蚕乡嫁女、蚕乡丧葬、祛祟辟邪等都是与蚕桑有关的习俗5。太湖地区的文化基本上是围绕着太湖地区的农业生产而展开的。如在水稻下秧和捕鱼之前,为了预祝丰收,人们要祭祀祖先、田神、土地神、鱼神、蚕神、灶神等各路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保护丰收;还有祈求蚕花与稻谷都能风调雨顺的“烧田蚕”“、进蚕香”;以及明清时代已普及到太湖地区各乡镇为庆祝或祈盼丰收而举行的龙舟竞渡6等。这些与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紧密相联的活动,有的来源于对稻、鱼、蚕、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有的出于祛除天灾、蚕桑病祟等的迷信行为,还有的反映了对农产品丰收的祈祷和丰收后的庆祝,更有的还关系着农业生产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排除它们的封建迷信因素,我们可以察觉到太湖地区文化的根基是太湖人民心理深层对农耕文明的信仰和崇拜。

生态养殖论文篇2

1.1大水面生态散养

林皋湖年平均气温偏低,最低温度只有12℃左右,最高温度25℃,持续时间很短。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定位为大水面生态散养。投放鱼种的规模与品种逐年增多,呈螺旋上升发展。2006年11月开始,适量试投放鱼种,规格50g~500g左右,各类鱼种投放约2.5万kg;2008年10月~11月,在水面大规模投放鱼种(250g~800g)3.5万kg;2012年冬季投放(50g~800g)鱼种5万kg;2013年大规模鱼种投放(400g~800g)7.5万kg。通过实践,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鱼种投放时间以11月~12月为最佳时期。每年10月~11月是成鱼及大规格鱼种大量上市时间,鱼种价为当年最低,投放鱼种成本低,经过环境适应,开春会迅速进食,快速生长。在养殖中,严禁使用磺胺米、呋喃西林、痢特灵、氯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等抗菌素药物。严禁直接向水域中泼洒抗菌素,也不应在水产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因地制宜选用天然、高效、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来防治鱼病,既省钱又安全、环保、药物残留少,更有利于提高水产品质量。杀虫杀菌药严格使用。通过近十年大水面生态散养,不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喂养,养殖中很少用药。十年间,因为外部因素、养殖密度和鱼种等原因,用药仅仅3次。水面生态散养投入品仅使用少量国家正规厂家生产且经过安全论证的绿色生态肥或生物水质激活剂,养殖用药也坚持使用绿色高效无残留产品,在确保能为滤食性鱼类提供浮游生物和动物等饵料外,还可有效净化水质,使有害物质转化为有用成分,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做到养殖与生态保护兼顾,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大轮捕捕捞模式

按照鱼类消费经验,每年8月~9月,市场成鱼价格最高,适时捕捞,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为投放新鱼种留下生活空间,提供可靠的饵料场所环境。2006年开始适量投放鱼种,2008年实施大轮捕捕捞模式,即集中捕捞。2009年捕捞成鱼25万kg左右,2010年~2013年,每年捕捞成鱼25万kg左右。同时,每间隔2年时间,适时适量投放一次20g~150g鱼种,投放鱼种时间气温低,好运输,损伤少,成活率高,以减少投放成本。根据市场情况,鱼价相对较高时,调整大轮捕计划,安排1~2次捕捞。每年稳定大规模投放400g~800g鱼种7.5万kg左右,捕捞成鱼25万kg左右,现在,已经形成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的基本规律。

1.3多鱼种生态养殖

鱼和水生植物共同生长,鱼类很少生病,因为植物可利用鱼的粪便和残饵做肥料并加以吸收,消除了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净化了水质;同时在光合作用下,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又增加了水体的含氧量,因而减少了鱼类的发病率。如果养殖品种较少,单一品种的比例达50%以上,往往该品种易生病。反之生物品种越多越复杂,生态系统越健全,则鱼的抗病力越强,鱼的发病率就越低。林皋湖渔业资源丰富,天然鱼类主要有:鲫鱼、青鱼、鳝鱼、马口鱼、泥鳅、中华鳖、螃蟹、河虾、河蚌等。养殖鱼类主要有:鲤鱼、草鱼、鳙鱼、鲢鱼。以鳙鱼、白鲢鱼为主,套养鲤、草、鲫鱼。

1.4良好的综合效益

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经过几年探索实践,经济效益明显。湖区生态鱼价格比同期上市肥水池塘价格高出0.2元~0.5元,直接增加了养殖收入,形成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水产养殖方法。白水县水产、渔政站总结出的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方法和经验,在县域及周边石堡川水库、故现水库、铁牛河水库及池塘,得到推广。不但发展壮大了水产养殖,还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优质的水产品既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备受消费者青睐,又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场先后被评为部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陕西省健康养殖示范场、陕西省生态水产品基地。

2存在问题

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在发展的同时,因为客观因素,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反应,重则导致彻底损毁这一产业。

2.1生态养殖简单化

目前,从林皋湖养殖的密度看,已经属于高密度、低收益。而高密度往往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密度的养殖中,鱼病虫害的发病率往往较高,水质也会因此恶化。林皋湖生态养殖技术含量偏低,主要表现是动态营养生态水质监控、鱼种科学系统化养殖检测等,不能实现科学化、常态化、自动化。

2.2水源水质不正常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按照设计,林皋湖最大水面积可以达到2700亩左右,但近年来由于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大,每年实际平均水面积仅为2000亩左右,限制了林皋湖生态养殖的水平和规模。白水河上游居民生产生活排放污水逐年增多,个别企业偷排偷放,林皋湖水质时有恶化,已经出现过两次死鱼现象,死鱼达到3.5万kg。

2.3投资环境无保障

由于林皋水库毗邻村镇,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群众投工投劳,个别群众非法偷捕多有发生,屡禁不止。更有少数群众无理取闹,干扰破坏渔业正常生产。由于林皋水库是白水县东南片主要灌溉水源,水库兼具防洪、抗旱,又加之休闲观光,对生态养殖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

3几点建议

在处理水库功能的问题上,兼顾林皋湖的多样性,积极探索生态养殖的最新方法。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预案,遇到新问题,善于及时处理。有以下几点建议:

3.1创新养殖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将生产重心转变到水产营销上。紧抓机遇,创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坚持走健康、环保的水产养殖之路。积极尝试立体型、复合型养殖模式,例如发展网箱养殖,拦网养殖,水湾养殖等。努力实现生态养殖的高效益、低密度经营模式。结合休闲观光,发展生态观光渔业,实现“养、观、餐、买”四位一体生态养殖特色。

3.2打造生态品牌

首先,生态养殖实现跨越式突进即标准化操作,制定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养殖操作流程,摒弃旧有的人工化、经验化养殖;其次,引进先进的质量监测系统和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更加严格和规范的生态养殖管理系统,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生态养殖意识。不断提升生态养殖区域优势,增强地域化标记,打造区域性的生态养殖品牌。在养育品种上,结构合理,比例恰当,既突出特色,又着重生态。

3.3营造良好环境

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保护水源。在不影响水库功能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规划。加大水利法规宣传力度,配合当地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偷盗行为、故意破坏滋事人员。

4结语

生态养殖论文篇3

1.1以生态经济结构的动态平衡为前提

奶牛养殖业的生产经营有其自身的生态经济结构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植物群体、动物群体、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自然环境。

1.2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分析的关键是将饲料转化率提高

奶牛养殖业生产的基础是饲料资源。奶牛养殖业生产是一个过程,它是指饲料的投入和畜产品的产出过程。饲料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作用较大,它既可以作为能量,又可以作为原料。饲料费用所占的比例在整个奶牛生产中相对较重,相对总体费用所起的作用较大。因此,在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实现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饲养奶牛头数、饲料资源量与各种家畜养殖发展的平衡,而且还要注视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间的平衡。奶牛养殖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的一系列生物科学技术,其主要的目的是较为合理地使用和转化饲料资源,即可以节省饲料的消耗、克服没有效果的饲养,又可以提高饲料转化效率,这是提高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关键。

1.3将奶牛养殖的最终产品量当作衡量标准

奶牛在生产过程中是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在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消费资料。从过去的发展来看,由于商品生产观念的缺乏,人们通常诱导性地把家畜头数和它的产品量等同起来,主要指的是存栏数、净增数等,却很少考虑到出栏率、商品率、产品量造成的没有效果的饲养,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奶牛养殖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另外,家畜头数和产品率的高低并不是很相同的。奶牛养殖业较为先进的一些国家,都想竭尽全力地提高产品率、出栏率,减少生产资料的家畜数量,从而使饲料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研究中,主要以奶牛养殖的最终产品量来衡量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

2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需要用指标来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的经济效益也需要通过一些指标来进行考核,所以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指标是分不开的。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次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需要借助一些指标来形成一定的指标体系。

2.1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主体指标

2.1.1饲料转化率

饲料转化率是反映奶牛养殖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考察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单位饲料消耗增加奶牛产品量=奶牛产品产量/饲料消耗量。单位奶牛产品产量所需饲料量=饲料消耗量/奶牛产品产量。

2.1.2饲料报酬指数

饲料报酬指数是反映饲料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主要体现了增产与优质、节耗与增产的统一。饲料报酬指数=畜产品售价×畜产品增重量/饲料成本。

2.1.3奶牛产品的生产成本

奶牛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是考核同等产品的投入水平,它的种类较多,大体分为养殖成本、产品成本、增重成本和活重成本等。饲养日成本=奶牛本期的全部饲养费用/本期饲养天数;单位产品成本=(生产总成本-副产品价值)/产品产量。

2.1.4生产养殖费用

单位畜产品生产养殖费用(成本)=生产费用/畜产品产量。

2.1.5利润和利用率

利润和利用率是考察奶牛养殖业生产经营的一个的根本指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税收;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总值×100%;资金利用率=利润总额/(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平均占用总额)×100%。

2.1.6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主要是来反映奶牛养殖业的劳动生产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效率指标,也是经济效益所要考核一种指标。单位奶牛养殖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全年实际消耗劳动时间/全年产量。

2.1.7投资回收率

投资回收率主要是生产基本建设投资效果在奶牛生产效果的一种指标。投资回收率=投资总额/平均每年奶牛生产利润。

2.2奶牛养殖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分析指标

2.2.1一般的经济指标

总产值=畜产品产量×单位产品价格;总利润=总产值-总成本。

2.2.2技术效果指标

产仔成活率=断奶时成活仔畜数/出生时活仔畜数×100%;个体产品率=畜产品总产量/产品牲畜头数×100%;日增重=(末重-始重)/育肥天数。

2.2.3目的指标

社会贡献率=奶牛养殖业社会贡献总额/资产平均余额×100%。

3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的效益分析

首先确定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近而求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最后依照这些得分来评价奶牛养殖业的生态经济效益。

3.1指标的选择

选取了10个指标来衡量肉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这10个指标分别是成本费用利用率、资产报酬率、劳资净利润、单位增重成本、出栏率、销售增长率、社会贡献率、饲料报酬指数、科技进步贡献率、节粮指数。

3.2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Cij=Xij/Si模型中Cij为标准化后第i个指数的第j个数值;Xij为标准化前第i个指标的第j个数值;Si为第i个数值的标准值。

3.3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得到的各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4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定的综合评价指数,然后可以剖析产生这些综合指数不同的原因,对于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存在的问题做如下分析。

4.1优质品种的覆盖率不高

目前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存在明显的育种问题,一方面表现在基础设施的不健全,这一因素导致缺乏较好的环境供奶牛的繁殖、繁衍以及生存;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奶牛养殖良种的缺乏,目前大部分奶牛品种都是向国外进口的,这一过程极其的复杂和麻烦。这两方面的因素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向前推进。

4.2动物饲料利用率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奶牛养殖业的投入力度,使一部分农户对奶牛养殖业重视,奶牛养殖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由于现有自然资源受到了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一部分地区草原退化,这种现象业严重地制约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3饲养技术和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黑龙江省的奶牛养殖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养殖方式为主,没有形成固定的养殖模式,主要的饲养方式还是以散养为主。同时农户的文化水平不高,接受现代化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不能科学合理地饲养奶牛,这是奶牛养殖业不能在农村形成规模的一个主要障碍。

4.4奶牛养殖业防疫体系不完善

时下,奶牛养殖业的防疫体系不够完善,农户没有意识到防疫体系的重要性。而且当疫病发生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疫病迅速蔓延。有些疫病的发生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它会间接地作用于奶牛产品身上,例如肉、蛋、奶等,都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这些也限制了黑龙江省奶牛养殖业面向国际化。

4.5粪便处理率较低

由于黑龙江省的奶牛养殖一般都是小户经营,基本上一个村子每户都会养几头奶牛,它们的粪便没有得到合理的处理,导致村里的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不仅影响动物本身的生存空间,而且还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这些也不利于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5实现黑龙江省奶牛养殖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奶牛养殖业是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产业,也是农业生态循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坚持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之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一个根本目标,进而实现奶牛生态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要实现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5.1加大政府对奶牛养殖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从国家对奶牛养殖的扶持力度来看,虽然已经对其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一部分资金被浪费掉了,仅有小部分资金投入到奶牛养殖当中。所以国家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一些无效的政策,进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5.2引进先进的奶牛养殖技术

美国等一些国家奶牛养殖业发展相对完善,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些完备的经验将黑龙江省传统的养殖模式向现代化的养殖模式转变,由小户经营转变为规模化的养殖方式。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将养殖业和一些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联系到一起以提高养殖水平。

5.3政府应该统筹规划

政府应该把奶牛养殖业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抓,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状况,统筹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养殖状况,例如在村与村之间建立一个粪便处理厂,将粪便统一进行回收利用,这样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奶牛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合理地管理养殖用地,有节制地对奶牛进行放养,防止草原的退化。最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种养结合、农牧结合。

5.4加强动物疫病的防疫力度

奶牛养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发生疫病,一旦疫病发生,整期的养殖都将前功尽废,不但不能使农民增加收入,还会加大农民负担,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农民对防疫知识的了解,增强农民的防疫意识,这样才能使奶牛养殖业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5.5加强奶牛产品的开发力度

生态养殖论文篇4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到全区总面积的80%以上;该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区,年平均气温7~8.8℃,平均无霜期100~130d,年降雨量400~500mm,种草养畜资源丰富[2]。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历史上曾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地方,当地农户几乎都饲养过牛、羊、猪、鸡,在养殖技术上有一定的经验积累。目前,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在山西省处于前列,具体表现在:①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存栏量逐年增多。截至2010年,雁门关生态经济畜牧区存栏牛61.07万头,羊456.54万只,猪109.7万头,禽755.3万只,分别占到全省存栏量的27.0%,41%,21%,11.0%,其中奶牛存栏7.88万头,占到全省奶牛存栏量的6%。②牛、羊、猪、禽等主要畜禽出栏量也逐年增多。2010年,出栏牛11.64万头,羊221万只,猪124.3万头,禽401.6万只,分别占到全省的21.6%,46.2%,21.2%和12.0%。③人均肉、奶、山羊绒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16×104,4×104,19.7×104t,山羊绒产量323t,分别占到全省的24.8%,10.2%,54.8%,51%;肉类人均29.6kg,比全省人均数高9.6kg;奶类人均36.1kg,比全省高24.9kg,比全国高28.7kg;绒山羊产绒量196g/只,比全省高63g,比全国高124.7g。

雁门关发展畜牧业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方面,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确保粮食需求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种草,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天气,起到了涵养土壤、保土固沙的作用。畜牧业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饲草业等种植业的发展。通过畜牧业的转化,提高了饲料作物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推行后,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将低产棉田改为草地,通过规模化养殖,推动了饲草业的发展。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种粮的投入产出比是1.0∶1.3,种草的投入产出比是1∶2。每0.067hm2土地苜蓿的纯收入可达600多元,比种玉米增收290多元,而且牧草经过牛羊过腹转化,效益可提高30%左右。种草还可肥田沃土,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草粮轮作又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另外,种草养畜有效地避开频繁发生的春寒,较好地利用了当地7月—9月相对集中的降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然风险。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畜牧业总产值达43亿元,同比增长7.74%;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47.50亿元,同比增长10.50%。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860元,养殖户由2009年的64990户增至2010年的67710户,增速较快。

标准化养殖小区是指在合适畜禽养殖的地域内,按照人畜分离和标准化养殖要求,专门从事某一种特定畜禽养殖、有一定规模、饲养设施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措施一致,以及设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防疫标准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养殖小区[3]。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养殖小区全方位、多层次、多模式推进,逐步形成了6种小区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投资型。由龙头企业全额投资建立养殖示范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大同南郊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14.7hm2,建有猪舍36栋,建筑面积1.8×104m2,年出栏生猪3万头。吕梁兴县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爱民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占地hm2,猪舍建筑面积达1×104m2,年产销生猪1.5万头。养殖小区在经营形式上均实行小区独立核算、统一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公司负责从种猪到销售的全程资金、物资供应,以及生猪销售,农户在交纳5万元左右的风险押金后,按照公司要求标准饲养生猪,除按照出栏生猪每头50元的饲养报酬外,年底按出栏量分红。据调查,进入公司养殖小区的农户,年收入达8万~10万元。“龙头企业+农户联建型”。由龙头企业规划设计并给予一定补贴,农户投资建设,纳入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的模式。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20个,占小区总量的22%。娄烦县怡农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生产、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加工一体化的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实行“成本价供种猪,优惠价供饲料,优先收购育肥猪”的方式,与农户合作联建的养殖小区占地3hm2,年出栏生猪2000头;公司还规划建设养殖示范小区20个,每个小区饲养规模1000头以上。“龙头企业+集体型”。由龙头企业与村委会共同协商,由村提供场地,以村为单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场、统一管理,分别投资、独立核算,由企业提供有关机械设备。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00个,占小区总量的18.3%。以古城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外连市场、内连农户、加工企业建小区并直接管理。通过招租,让农民入区养殖,企业自行加工销售;或由龙头企业或开发商投资建设奶牛养殖小区,由小区吸纳社会投资人出资买牛,交给小区经营管理,围绕生产过程,按照自愿、互利、方便的原则,把各养殖户组织起来,为进入养殖小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稳步进入市场,年终根据经营状况按比例分红。

“协会(合作社)+农户型”。由协会或合作社组织提供基础设施,以协会(合作社)成员为主体兴建养殖小区,小区按协会章程和小区制度进行管理运营。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140个,占小区总量的25.6%。如,大同县群益肉牛养殖示范小区由神池肉牛合作社发起,10个合作社成员入股新建,占地面积7hm2,建筑面积6000m2,总投资150万元,年出栏肉牛1万头。神池县红安养殖小区由红安养殖协会发起新建,4户协会成员参加,占地2hm2,年出栏肉牛3000头。“集体+农户型”。由国有农林场所或村组集体统一提供场地、统一规划与设计、统一水电路建设,由养殖户自建猪场,实行统一管理。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0个,占小区总量的7.3%。2007年以来,左云县种畜场、原种场等国有农林场分别划出荒山荒地,统一规划设计,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支持场内职工和场外养殖户建设养殖小区,先后引进内外养殖户47户,新建鸡舍面积1.7×104m2,新增蛋鸡和肉鸡养殖规模30万只。2007年,神池县西渡镇英南村引进10户养猪户,采取“集体+农户”的形式,建设的长岭生猪养殖小区的年出栏规模达1万头。农户联建型。农户自发组织起来,根据资源条件,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养殖小区。目前该类型的养殖小区有46个,占小区总量的8.4%。#p#分页标题#e#

标准化养殖的生产成本短期内上升尽管标准化养殖提升了畜产品数量,缩短了生猪的出栏时间,但是标准化养殖在组织保障、质量控制、投入品使用等方面,由于规范化饲料、饲养设备、防疫疫苗、生产检测设备的投入,以及标准化生产程序的制定和执行、养殖员工培训等措施,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生产成本。调查表明,86.5%的生产者认为标准化养殖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其中认为成本增加10%~20%的占到48.3%,增加20%~30%的占到26%,增加30%以上的也有14.6%。标准化生产畜产品的市场占有量的制约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价格高随着分配方式的变革,收入差距也拉大,人们收入不同,消费的物品也不同。在收入既定而住房、教育、医疗支出不确定的情况下,价格对普通消费者有较大的影响力。尽管蔬菜、粮油、肉制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价格的上升幅度对需求的影响较小,但实际调研表明,价格对蔬菜、粮油、肉制品三大食物的影响中,肉制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大,部分家庭在肉价上涨时往往减少肉制品的消费,少吃肉或用鸡蛋来替代,或者干脆停止吃肉。而标准化养殖的肉制品由于饲料采购、兽药采购、技术指导、专用的生产设备等短期内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肉价比庭院散养或者进口的高,结果使标准化养殖的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部分优势。对肉、禽、蛋、奶、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来说,有90%以上的消费者希望价格不高于普通产品的30%,大约60%的消费者希望不高于20%,说明人们虽然有消费标准化畜产品的意愿,但价格因素是使消费者止步不前的主要因素,其平均支付意愿仅在115左右;最愿意额外价格的是肉,其平均支付意愿为119.4,说明对畜牧业和渔业产品的消费,人们尽管愿意多付一点价钱购买标准化畜产品,但高出的这部分价格也非常有限。

标准化畜产品的质量信任危机影响标准化养殖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消费者不太相信标准化生产的畜产品真的达到“质量安全”标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品牌由于过于宣传而不注重实际质量建设(如价格高、品牌知名度高的双汇火腿含瘦肉精),导致部分消费者对价格较高的肉类已不太信任;部分品牌已失去信号发送的能力,如特仑苏牛奶,曾被宣传为蒙牛的高品质牛奶,却被检测出含有致病的黄曲霉素,这些案例使消费者在购买肉制品时由相信品牌转向相信自己的感官、购买经验和邻居同事的口碑宣传。资金短缺制约标准化养殖由于标准化养殖对养殖小区(场)的建设有具体的规定,使养殖行业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变。畜牧标准化养殖需要的资金,主要包括标准化圈舍设施、检测设备、水电管网架设、道路硬化、粪便处理设施、场舍、棚架等生产要素建设资金,购买牲畜幼崽和饲料资金,雇佣饲养人员等资金。标准化养殖比传统养殖的饲养数量加大,无疑会增加购买牲畜幼崽、购买饲料和雇佣员工的数量,增加养殖对资金的需求,然而农民融资能力不足,导致许多想进行标准化养殖的农户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养殖小区设计规模大,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入住农户少,实际养殖规模小,许多畜舍及设施闲置,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技术瓶颈制约标准化养殖调研发现,标准化养殖难以解决防疫技术的高要求与养殖场防疫技术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①标准化养殖饲养规模大,单位面积上的畜禽密度比例高,容易发生传染病;②养殖员工防疫技术水平低,标准化养殖场的员工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尽管也对他们培训过,但这些人一般是依靠自己以往的养殖经验进行饲养,他们对预防牲畜疾病不太敏感,认为牲畜病了没必要喂药,这种观点有时候会导致牲畜生病时错过最佳治疗期而死亡或导致较大范围的传染病发生。另外,由于标准化养殖场对屠宰后的肉类品质要进行兽药残留检验,不能随意使用兽药也增加了养殖场的防疫难度;③政府防疫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防疫技术人才。县、乡两级防疫站人员的技术不过硬,原来有实践经验的防疫技术人员逐渐退休和减少,新引进的大学生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有经验技术人员的减少和无实际操作技术员工的增加,使防疫技术站失去了养殖户的信任。如某大型标准化养殖奶牛场的奶牛生病,场长去乡农技站聘请专家,结果当地的农技站没有一个农技人员敢接受邀请,这是因为该乡镇的农技人员已经好多年不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了,技术和技能严重老化,脱离生产实际。于是该场长去县农技站聘请了一位专家,结果反而把牛治死了,不仅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奶牛养殖人员对农技推广人员的信任。在实地走访中得知,好多规模奶牛场都花钱聘请兽医,而许多小奶牛养殖场和养殖多年的农户仅凭借自己的养殖经验充当兽医,他们宁肯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县(乡)农技站的服务人员。长久下去,陷入了“农户不信任农技服务人员—农技服务人员不重视知识和技能更新—农户越不信任农技人员”的怪圈。

生态养殖论文篇5

关键词:畜禽养殖;现状;发展趋势;江津区

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63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畜禽生产的快速增长,畜禽粪便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1]。畜禽粪便已成为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相并列的三大污染源之一。畜禽粪便主要处理途径是作有机肥施用,农田长久过量的施用畜禽粪便会导致土壤中污染物累积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2]。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畜禽粪便污染已居农业环境污染源之首。虽然我国对畜禽污染防治管理逐渐加强,但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管理力量依然薄弱且不完善。为此,全面深入研究江津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通过对主要畜禽种类粪便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近两年政府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江津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预测江津区2020年畜禽养殖发展趋势,为江津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区域

江津区是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和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位于东经105°49′~06°38′,北纬28°28′~29°28′之间,东西宽80 km,南北长100 km。幅员面积3219 km2,辖28个镇街,总人口150万人。境内地形南高北低,以丘陵兼低山地貌为主,分平阶地、丘陵地和山地,其中丘陵占78.2%,低中山占21.8%。江津辖区内长江干流127 km,约占全市1/5,跨区域次级河流众多且均处于下游。

2.2 信息采集方法

以江津区境内存栏生猪当量100头的畜禽养殖场为对象,统计猪、肉牛、羊、鸡等主要养殖种类污染源的存栏量、现有污染治理设施及其运行状况(原始数据从略)。根据《江津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和管理措施,预测2020年江津区畜禽养殖发展趋势及排污情况。

2.3 信息采集参数

重庆地区畜禽养殖参数见表1[3~5]。

3 结果与讨论

3.1 江津区主要畜禽养殖种类现有养殖量及发展趋势

2015年江津区主要畜禽养殖总存栏量为40.2万头猪当量。江津辖区内水域面积大,水环境保护与监管的压力较大。因此,政府逐步建立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引导畜牧业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发展,2015年完成了29家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工作,开展了3.4万头存栏生猪当量污染治理。根据《江津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江津城市发展新区定位,可以预测出2020年的主要畜禽养殖总存栏量为15.2万头猪当量,比2015年明显下降。从图1可以看出,除羊的养殖量略有上涨,其它畜禽养殖种类比2015年显著下降。

3.2 江津区主要畜禽种类粪便和尿污产生量及发展趋势分析

从图1、图2和图3可以看出,畜禽粪便和尿污产生量与畜禽养殖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如猪的养殖量大,粪便和尿污产生量也大。2020年,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减小,畜禽粪便和尿污产生量明显下降。随着猪和牛的养殖量显著下降,2020年粪便排放量将减少一半,尿污产生量将减少2/3。不同畜禽种类粪便和尿污产生量不同,畜禽养殖结构的调整对排污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2]。

3.3 江津区主要畜禽种类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及发展趋势分析

从图1、图4和图5可以看出, 2020年,随着畜禽养殖量的减小,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比2015年显著下降。统计发现,其它种类畜禽粪便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与畜禽养殖量一致,蛋鸡的养殖量小于羊的养殖量,其粪便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反而高于羊。畜禽养殖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到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各类畜禽养殖数量的差异会引起区域禽粪便产生总量以及粪便养分总量的不同[6]。

4 存在的问题

4.1 投入不足

随着畜牧业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环污问题越来越突出。畜禽养殖业是微利行业,受市场需求影响大,部分规模养殖场(户)投入不足粪污处理基础设施不配套。

4.2 布局规划不合理

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布局规划不合理,种养殖业脱节,造成生态链断裂,人为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使局部地区养殖污染加重。

5 对策及建议

5.1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治污投入

畜禽养殖业是微利产业,而进行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政府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投入和政策支持。大力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降低畜禽养殖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加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畜禽粪污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对有条件的养殖区域要配套建立有机肥生产线,消除畜禽养殖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

5.2 严格畜禽养殖区域管理,优化畜禽养殖结构

优化畜禽养殖“三区”划分,严格畜禽养殖区域管理。禁养区内禽养殖场严格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搬迁,限养区、适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并根据各个养殖场周围的土地消纳能力,引导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内部结构,大幅提高生态土鸡、兔、羊等粪便产生量较小畜禽养殖的比重。以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结合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调整、优化江津区畜禽养殖业的生态布局,开展畜禽养殖业的污染综合防治,推行生态化养殖,促进畜禽养殖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3 加强宣传和引导,实现科学布局

要广泛开展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污染防治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舆论氛围,使“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畜禽养殖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的紧迫感和责任心。畜禽规模养殖不能在政府依法划定的畜禽禁止养殖区域发展,畜禽粪便主要由相应的土地消纳,新发展的畜禽规模养殖应尽可能与养殖业结合。

5.4 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管理

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污染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环境质量,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及时依法查处各种畜禽养殖环境违法行为,重点加大对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综合整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

参考文献:

[1]仇焕广,廖绍攀,井月,等.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的区域差异与发展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2013,34(7):2766~2773.

[2]张绪美,董元华,王 辉,等.中国畜禽养殖结构及其粪便N污染负荷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07(6):1311~1318.

[3]肖艳平,雷 毅,陈清莉,等.江津区畜禽养殖区域分布与粪污产生量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33(3):23~27

[4]彭 里.重庆市畜禽粪便的土壤适宜负荷量及排放时空分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

生态养殖论文篇6

[关键词]池塘养殖;技术要点;水产养殖业;生态健康

水产养殖,主要是指通过人为的控制池塘中水生物的繁殖和培育,最后收获的一系列过程,称之为水产养殖[1]。而池塘养殖,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人们对水产品健康意识的提升,而产生的一种健康生态养殖方法。通过保证高质量的水域环境,科学合理的投放养殖鱼苗,投放有助于水域内水产营养均衡的饲料,并通过科学安全的用药措施,来保证池塘养殖过程实现科学化,严格控制水产质量。尽管这种池塘养殖技术能够有效的把控池塘水体水质,但同时市场上不乏充斥着为了谋求利益,而忽视水产质量的商贩,造成了水产市场的鱼龙混杂。由此看来,加强池塘养殖技术的技术要点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1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江西省全南县水域面积为247335亩,境内有142条大小河流,境内径流总量为29.77亿立方米。其中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1条。全县可养鱼面积19072亩,占总水域面积的13%,其中,水库面积6430亩,其中包括中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5座,池塘面积11349亩。此外,稻田养鱼面积1200亩,养殖生态环境良好,并无任何污染现象,非常适合水产养殖。近年来,为了推动全南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全南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工作,引进先进水产养殖技术和理念,并加强对该行业的资金投入,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班,并创建了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水产企业,开展水产健康养殖,为该县水域水产养殖业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该县目前已经开始大力开拓国内水产市场,逐渐将优质水产品销往广东市场,销售的品种和数量不断扩大,并且销售渠道愈加稳定,树立了良好的水产品牌形象,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2]。

2池塘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池塘养殖技术主要是以健康养殖理念为主,在保护水产品质量的同时,保证水域生态环境稳定,并且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降低产业发展对其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此外,池塘养殖相较于传统水产养殖技术,更为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大大提升水产品经济效益,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由此,针对池塘养殖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2.1苗种选择

如果想要实现池塘生态养殖,在苗种选择方面是重中之重,苗种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池塘水产养殖成效。所以,在苗种选择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针对苗种的四个方面进行考量,主要包括苗种的远亲繁殖、原种引进、提纯复壮以及异地交换。苗种在培育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水域环境、饲料以及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严格遵循培育标准,防止外界客观因素影响苗种的健康生长。苗种在放养阶段,结合实际需要选择符合规格、无病害的苗种,这种优质苗种在池塘养殖中能够更好的存活,为生态健康养殖奠定了基础。

2.2水质管理

水质同样是影响池塘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养殖人员需要提升对水质的重视程度,确保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传统养殖技术只是注重水产品的产量的提高,不重视水产品的质量,但同时也大量投放化肥和未发酵粪便倒养殖水体中,而引起池塘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最后出现水质变臭,而养殖者又长时间忽视对水质环境的调节会造成池塘水质下降,出现污染。所以,养殖人员需要针对水质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水质管理措施,合理调节水质,从而实现水质的生态平衡,生态养殖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2.3饲料选择

饲料选择方面,对于水产品饲料的投放需要严格遵循养殖标准,是保证水产品健康养殖的基本条件。在池塘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质量和投喂技术直接影响水产养殖效果,饲料质量好坏决定是否能够被养殖对象吸收,发挥原有作用,对养殖水体环境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饲料投喂时如果选择劣质产品,那么可能会对水产品健康生长产业直接影响,并且残留杂物,影响水域整体环境和水产品的质量,从而产生联动效应,出现大面积水产品死亡,水产品质量差的现象。所以,在水产品池塘养殖过程中,需要选择质量高的饲料产品,根据饲料养殖对象的差异,选择科学合理的投喂方式,避免饲料浪费,节约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2.4药物选择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时常会出现病害现象,一旦发生鱼病现象需要采用药物治疗办法,但是由于池塘养殖的自身特性,养殖过程中会出现给药难、治疗难的特点,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要目的,防治相结合[3]。药物应用过程中,应考虑到药物的使用对养殖水质产生的影响,以生态药剂为首选,并且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方法和科学用量进行,充分发挥药物原有作用,严禁使用禁用渔药。

结论

池塘养殖主要是以培育生态健康的水产品为主,不仅是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水产品养殖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大大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升水产品质量,在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人们食品安全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由此看来,在池塘水产养殖中,政府应充分起到引导作用,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生态养殖,从而实现生态水产养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聪聪,吴常文,徐焕志,陈应华.关于曼氏无针乌贼池塘养殖技术要点论述[J].金田,2014,11(02):425.

[2]孙斌.泥鳅养殖技术之四池塘高效养殖泥鳅技术要点[J].中国水产,2012(01):36-37.

生态养殖论文篇7

(1.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101;2.福建新闽科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350008)

摘要:以鲫鱼苗为研究对象,考察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生长的影响和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将复合微生态制剂以不同添加量加入各实验水箱中,测定养殖过程中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并计算最终的存活率和平均增重。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最佳添加量为5~10 mg/L,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说明本复合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提高鲫鱼苗的生长性能,同时可对养殖水体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鲫鱼苗;生长性能;净化水体

中图分类号:S963. 7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水体中排泄物、有害藻类及病原菌大量繁殖,使养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此外,在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也严重损害了水产动物的健康,导致了动物中的药物残留和水体环境的生态失衡等问题[1]。因此,如何减少水体污染是水产养殖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微生态制剂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饲料添加剂,在调节动物机体微生态平衡、预防疾病、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其他添加剂不可替代的作用[2-3]。目前微生态制剂在国内的畜禽和水产养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6]。特别在水产养殖中,微生态制剂能快速降低水体中有机物,有效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化学物质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善水体环境,并且有助于提高水生动物的存活率和生产效率,降低饵料系数,增强机体免疫力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率[7-8]。

本实验采用一种由多种益生菌在固态基质上发酵后制备的新型复合微生态制剂,该制剂中含有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与嗜酸乳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本实验考察了其对鲫鱼苗的生长性能和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COD)和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复合微生态制剂,本实验室制备,产品主要成分(每克含量):地衣芽孢杆菌2.0×109,酵母菌1.5×108,嗜酸乳杆菌1.2×107,乳酸含量2.1%。

1.2试验动物分组与管理

选择体长为(5.0±0.5) cm的鲫鱼苗300尾,平均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试验鱼置于室内玻璃水箱(100 cm×50 cm×50 cm)中,每箱放养20尾,水源采用水产养殖池塘养殖用水。实验组1~4为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组,添加量分别为:1、2.5、5、10 mg/L。试验用气泵增氧,饲养周期为28 d,每天投喂2次,时间为8:00和16:00,温度控制在20 ℃左右。

1.3样品采集和水体分析

每周取养殖水体进行分析检测:氨氮的检测采用奈氏试剂比色法,亚硝酸盐的测定采用对氨基苯磺酸及α-萘胺比色法,COD测定采用高锰酸钾法,硫化物的测定采用碘量法。试验结束时,统计所有鱼数量,计算存活率;并从每箱随机取10尾鱼进行称重,并用生物统计方法处理数据。

2结果

2.1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影响

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动植物尸体及排泄物和剩余饵料的积累及腐败,氨氮主要侵袭粘膜,特别是鱼鳃表皮和肠黏膜,其次是神经系统,使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肝肾系统遭受破坏[9]。本实验每周取水,测定在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

对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实验组2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都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都有所上升,饲养到28 d时,对照组水体中的氨氮值比初始增加了44.89%,实验组1比初始增加了25.95%,实验组2比初始增加了5.49%(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但其氨氮含量的增幅低于对照组。而当添加量为5~10 mg/L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则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当饲养28 d后,实验组3和实验组4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均低于初始值,分别降低了19.32%和20.08% (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添加量为5~10 mg/L时,可较好地对水体中的氨氮起到降解作用。

2.2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水体中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就能使鱼类中毒,鱼类容易形成类似缺氧症状。这主要是由于亚硝酸盐能促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从而造成血液输送氧能力的下降[8]。每周取水测定在养殖过程中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

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的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1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比初始增加了78.12%和48.96%(P<0.05,差异显著)。而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在2.5 mg/L以上时,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则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其中添加10 mg/L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实验组4效果最好,降低了38.54%(实验组2、3、4与对照池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由此可见,本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体中的亚硝酸盐的降解能力较强,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为2.5~10 mg/L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3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COD 含量的影响

COD是表示水体中还原性物质量的指标,COD值越大,表示水体受污染越严重,COD的超标会使病原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上升,从而造成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本实验采用高锰酸钾法测定了养殖过程中水体的COD值,结果如图3所示。

水体中COD含量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1水体中的COD含量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养殖到28 d后,COD含量分别8.21 mg/L和7?82 mg/L;而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2.5~10 mg/L时均能降低水体中COD含量,虽然实验组2在养殖20 d后期水体中的COD含量有上升,但仍比对照组降低了35.36%;而实验组3和4则能显著降低COD含量,分别比初始降低了14?20%和28.52%,也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59?76%和67.03%(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当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含量在5~10 mg/L时能有效地降低COD的含量。

2.4复合微生物制剂添加量对养殖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硫化物是水质恶化最重要的污染指标之一,硫化物是高密度、大量投饵的掠夺性养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和弱化水体自净能力的产物[10],本实验考察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4所示。

养殖水体中硫化物含量的影响

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对照组的养殖水体中,硫化物的含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养殖28 d时,水体中的硫化物达到0.42 mg/L,比初始提高了31.25%。而添加了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实验组,水体中的硫化物均比初始有显著降低,当添加量为1 mg/L时,养殖后期水体中的硫化物略有上升,但仍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43?2%;当添加为2.5~10 mg/L时,则随着养殖过程而逐渐降低,当养殖到28 d时,比初始降低了56.25%~61.46%(各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差异非常显著)。可见,添加剂当复合微生态制添加量为2.5~10 mg/L时能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硫化物。

2.5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饲养生长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束时,统计各养殖水箱中所有鱼数量,计算存活率;并从每箱随机取10尾鱼进行称重,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实验组的鱼苗存活率均比对照组提高,当添加量高于5 mg/L时,均未有鱼苗死亡。从平均重量上来看,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鱼苗的平均重量均比对照组提高,当添加量为10 mg/L时,比对照组提高了3.25%(P<0.05,差异显著)。可见,添加复合微生态制剂加有助于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当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为5~10 mg/L时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微生态学和动物营养组学的深入研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活性菌体为主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以其对提高水生动物生产性能、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存活率、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以及无污染、无残留、安全可靠的优越性愈来愈受到重视。

目前,微生态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水产养殖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常用的微生态制剂主要由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等一种或者几种组合在一起,而单一一类菌只能对水体的某一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王彦波等研究中以鲫鱼为对象,单独添加光合细菌能有效地降解水体中氨氮含量,而单独添加芽孢杆菌可以显著同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而二者的复合制剂无论降低氨氮、亚硝酸盐还是COD均优于单独制剂[8]。温茹淑等将1%由光合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与乳酸杆菌等组成的复合微生物制剂投喂草鱼,结果表明能有效促进草鱼的生长与提高消化能力[11]。本实验采用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主要是用地衣芽孢杆菌、酵母菌和嗜酸乳杆菌接种于固态基质发酵成生的一种新型复合微生态制剂,虽然未加入光合细菌,但其发酵产品中不仅含有活性菌体,而且含有大量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在鲫鱼苗的饲养中能够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并能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4结论

本实验以鲫鱼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复合微生态制剂对鲫鱼苗生长的影响和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最佳添加量为5~10 mg/L,当添加量为10 mg/L时,平均重量比对照组提高了3.25%,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COD和硫化物的含量分别下降了20?08%、38.54%、28.52%和61.46%,对养殖水体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秋红,施大林,吕惠敏,等.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产养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4,14(4):63-64.

[2] 海存秀.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1): 52-55.

[3] 孙瑞峰,陈沈.高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作用及在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5):265-267

[4] 李军.动物微生态制剂在养猪生产中的最新应用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09(3):274-275

[5] 曹国文,曾代勤,戴荣国,等. 畜禽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J].饲料工业,2009, 30(10):10-12

[6] 石军,陈安国,张云刚. 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饲料博览,2002(2):38-41

[7] 付天玺,魏开建,许国焕.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和应用概况[J]. 水利渔业,2007, 27(3):102-104

[8] 王彦波,周绪霞,许梓荣. 微生态制剂养鱼对水质影响的研究[J].饲料研究,2004(4):6-8

[9] 张进风,李瑞伟,刘杰风,等. 淡水养殖水体氨氦积累危害及生物控制.的研究现状[J].河北渔业,2009(6):41-44

[10] 张文革.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硫化物的控制[J]. 河北渔业,2011(4):50-52

[11] 温茹淑,郑清梅,刘兴隆,等.复合微生物制剂对草鱼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880–3881

Application of a probiotics complex

on the culture of Crucian Carp

LI Yongning1, ZHU Hongyang1, WU Kun2, LIAN Jianyun2

(1.Fujian Health College,Fuzhou,Fujian 350101,China;2.Fujian Xinminke Bi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uzhou, Fujian 350008, China)

Abstract: In the study, the effects on crucian fry growth and water purification of microbial ecological agents were researche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microbial ecological agents feeding trials were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content changes of ammonia nitrogen, nitrite, COD and sulfide. The survival and weight gains were also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ent changes of ammonia nitrogen, nitrite, COD and sulfid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microbial ecological agents feeding groups with the optimal level of 5~10 mg/L. The microbial ecological agents in the study were helpful to improve growth performance of crucian fry and efficiently purify aquatic water.

生态养殖论文篇8

关键词稻田;龙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随着各地小龙虾热的兴起,小龙虾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行情看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小龙虾养殖。小龙虾养殖一般有池塘主养、虾蟹混养、鱼虾混养、稻虾连作等模式,其中稻虾连作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养殖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利用农田闲置期进行龙虾养殖,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增加单位生产效益,不仅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同时还有利于农民增收,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是一个双赢的模式[1]。无为县是水稻生产大县,水稻种植面积达5.33万hm2,该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推广前景。现将稻田龙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作一总结,仅供参考。 中国论文联盟

1稻田选择与改造

稻田养殖龙虾最好选择面积在6 666.67 m2以上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土壤肥沃、保水性好、阳光充足[2]。面积小于6 666.67 m2的稻田可以直接在其四周开挖深0.8~1.2 m、宽1.0~1.5 m的水沟即可;面积大于6 666.67 m2的可视稻田形状在四周开挖深0.8~1.2 m、宽1.0~1.5 m的水沟,还要在中间开挖出“十”字形的水沟,沟深0.5~0.8 m、宽0.5~0.8 m,所有的开沟都要留有一定的坡比,便于龙虾活动摄食,且四周的边埂要比中间稻田面高出0.5 m。平整沟渠,夯实边埂,进排水口用网过滤,防止敌害进入以及龙虾逃逸。用生石灰1 125 kg/hm2消毒,清除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在四周沟内种植水花生、轮叶黑藻等供龙虾摄食及隐蔽用。沿田埂四周用网片、石棉网、塑料薄膜或其他材料设置高40~50 cm的防护栏,防止龙虾逃跑。

2虾种放养

2.1一般放养模式

虾种放养一般有3种模式,即亲虾放养、抱卵虾放养、幼虾放养。第1种亲虾放养模式是在中稻收割前1~2个月(7—8月)或中稻收割后(9—10月),于稻田环形沟中放养亲虾300 kg/hm2,亲虾放养后以稻田中的有机碎屑、底栖生物、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稻茬新芽和水草为食,待水稻收割后再采取秸秆还田并施有机粪肥,以培植饵料生物[3]。该养殖模式一般不需要投喂人工饲料,但是由于龙虾的繁殖周期较长,虾苗育成后还需经过3~4个月的越冬,虾苗生长期较短,因此养成的商品虾规格较小,产量也不高。第2种是抱卵虾放养模式,即在水稻收割前1~2个月投放抱卵虾225 kg/hm2,或在9—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抱卵虾进行孵幼和养殖,抱卵虾放养前,应在稻田中设置一些人工虾巢供抱卵虾越冬用。放养抱卵虾可缩短幼体孵化期,增加虾苗和生长期,养成商品虾规格相对整齐,其效果优于亲虾放养模式。第3种幼虾放养模式,即每年7—10月放养幼虾,幼虾放养前先在稻田中设置人工虾巢,并施肥培育饵料生物供虾苗食用,一般放30万尾/hm2左右,若管理得当,该模式养殖效果较理想。

2.2多轮放养模式

在水稻收割前1~2个月(7—8月)往四周沟内投放35 g以上亲虾300 kg/hm2,雌雄比约为2∶1,此时亲虾放养后以稻田中有机碎屑、水生动物、稻茬新芽、水草等为食,不需另外投喂。到9—10月水稻收割后,再投放1 cm虾苗22.5万尾/hm2,除施肥培育天然饵料外,还需适当配以人工饲料或廉价的植物性、动物性饵料,以提高养成规格和产量。翌年3—4月再补充投放3~4 cm的幼虾450 kg/hm2。养殖期间应适时捕大留小,由于龙虾生长速度不一,适时捕捞可减轻互残且能降低密度,便于后期补放虾苗。该模式可以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最大发挥养殖效益,一般管理得当的情况下,翌年可收获成虾约1 800 kg/hm2,水稻6 000 kg/hm2,平均效益达3万元/hm2以上。

3日常管理

坚持“四定”原则,同时视天气、水温、水质及龙虾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投喂的植物性饵料有马铃薯、山芋、玉米、水草等,动物性饵料有野杂鱼、螺蚌肉、动物内脏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4]。养殖水质应保持清新,不受污染,不使用菊酯类或有机磷农药,否则影响龙虾蜕壳和生长。每隔20 d左右,用生石灰75~150 kg/hm2对水全田泼洒。养殖期间春季水位不低于30 cm,高温季节和冬季水位不低于1 m,还要根据水质情况施肥,可施沤熟的农家肥(猪、牛、鸡粪等)750~1 500 kg/hm2。养殖期间坚持每天巡视,检查防逃网和进出水口是否完好,检查田中稻草人是否完好等。由于稻田堤坝较低,雨天应尤其注意,要及时排水和修补防逃围栏,防止龙虾逃跑。

4捕捞

一般在田沟中设置地笼,以便长期捕捞、及时销售。注意捕大留小,轮捕轮放。

5参考文献

[1] 杨慧.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j].科学种养,2010(3):53.

[2] 邹德良.稻田龙虾多茬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07(10):34-35.

[3] 张良华.小龙虾稻田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321,324.

生态养殖论文篇9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猪肉是人们生活中备受宠爱的美食,特别是生态猪肉,在人们的餐桌上必不可少。但是传统的生态猪养殖产业,存在自身的发展弊端,包括养殖设备的落后等,造成生态猪的养殖活动不能良好进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善了传统生态猪养殖弊端,推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养殖技术的阐述

1.1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的卫生环节

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中,对于养殖场地和周围环境的卫生要极为关注,其关系着生态猪能否健康生长。对于生态猪的养殖场地,要利用绿色的材料进行场地的地面构建,地面构建材料的选择,要以吸水性和透水性较好的材质为主要选择对象,保证生态猪养殖环境的干燥,利于空气的传播和流动。也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性,养殖场地定时清理,保证养殖活动高效进行。

1.2对食物的供给活动进行管控

在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中,应饲料的获取主要是来自于农田,进而,与饲料生产的场地具有极大关联。包括饲料的种植场地、草地环境等。健康的饲料在生态猪养殖活动中的运用的同时,生态猪粪便可以作为养料,对饲料场地进行施肥,进而形成良好的相互影响。对于生态猪的饲料的配搭,要增加矿元素的含量和维生素元素,增强生态猪的体质,控制疾病的发生,保证猪肉的质量。

1.3管控水源

水源是生态猪饲养过程中最关键环节,饲养活动离不开水。对于生态猪养殖活动的水资源的供给,要保证水源的健康和绿色,保证水资源没有被工业活动和化学物质所污染,促进生态猪的健康生长。也要注意生态猪的饮用水源的安全性,定时进行清理,保证水的质量,防止受到其它外来元素的影响。在生态猪的饲养活动中,也可以在饮用水中适当加入盐和矿物质,维持生态猪的健康。

1.4疾病的管控和预防

生态猪的健康生长,在养殖活动中,对容易发生的疾病进行预防,对患病的生态猪,进行管理和及时治疗,促进生态猪养殖顺利进行,减少因为生态猪患病,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在生态猪的饲养过程中,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方面,养殖人员要建立一整套合理的管理体系,把预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对于患病的生态猪群体,及时进行治疗,进行分离,并对养殖环境进行全面清理,包括对饲料槽、水槽等设备,进行及时前面的消毒,对整个养殖场所进行消毒等,保证生态猪疾病的传染率最低化,形成健康养殖、绿色养殖的大好局面。

2养殖技术的发展形势

2.1经济体系形式

我国的生态猪养殖,主要是利用基地和企业单位、养殖户进行相互运作形式。这一运作活动,主要是由养殖场地构建生态猪的养殖计划,利用企业公司进行农户的招引,对猪养殖户进行统一的教育培训,在其掌握养殖计划和养殖技术后,展开养殖活动。养殖基地可以为生态猪养殖人员给予技术饲料的支持,并在后期为其提供销售的技巧和渠道。

2.2散养的形式

生态猪的散养形式,与以往的养殖模式具有极大不同,主要是把生态猪放任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放养。散养的形式,增加了生态猪的活动区域,使生态猪和生态环境建立联系性,生态猪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自主觅食,增加了生态猪的自然性,保证生态猪肉的绿色。生态猪的散养形式,把猪和大自然进行紧密联系,营造了一个灵活健康养殖环境,既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也利于生态猪的成长,可谓两全其美。

2.3立体养殖形式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立体养殖形式就是这种进步的产物,适应养殖行业的发展要求。对于生态猪的立体养殖,是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中,对生态猪的饲养品种和饲养的密度进行增加,进而提升生态猪的养殖效率和养殖质量,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立体养殖形式,在生态猪的饲养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对饲养的不同环节具有极大影响。例如,优化了农田和猪饲养活动关系,丰富了养殖活动的生物链,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3结论

生态养殖论文篇10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畜牧养殖专业 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集约化畜牧养殖的出现,社会大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对职业学校畜牧养殖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引起了广大职高畜牧专业教师的深思和探究。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适应现代集约化畜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使畜牧养殖专业得到高效发展,是我们必须探究与解决的课题。我从职高畜牧养殖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入手,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职高畜牧养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的组成不能适应畜牧养殖专业的要求。

职高学校的学生除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掌握畜牧养殖专业技能。很多畜牧养殖专业的教师是从师范院校生物系毕业的,他们在中学完全能够胜任,但在畜牧养殖专业却不能很好地胜任。部分科任教师虽然是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但由于毕业时间早,专业理论知识已不适应现代集约化畜牧养殖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他们毕业后,大多一直从事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较少。学生很难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样的老师怎样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如何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我们在掌握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现代化的畜牧养殖专业知识,打造既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教学安排不科学,教学方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职高学校在课程安排中,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安排要科学合理,要侧重专业课教学。现在的课程安排上常常是文化课和专业课对半,有时文化课还多于专业课。在教学方式上,由于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和我们自身的问题,采用“黑板上畜牧养殖”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形象、直观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3.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实习条件差。

畜牧养殖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实体教具、动物模型、实践操作都很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投入有限,教学设备短缺,缺乏实习场地,学生很难进行必要的养殖实习,这是学生不能有效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原因。

4.观念陈旧,生源不足,职高生文化基础差。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和职高学校自身存在的不足,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职高学校的吸引力逐步下降,初中生不愿报职高学校。畜牧养殖专业作为涉农专业,又脏又累,而且畜牧养殖专业见效慢,还不如出去打工赚钱快,因而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学习畜牧养殖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实行免试入学,一些没能考入高中的学生,甚至一些没有毕业的学生进入了这个专业。由于基础知识差,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给学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招生难度进一步加大,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改变职高畜牧养殖专业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师资组合,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

教育的成功关键在教师。要办好一个专业,没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只能是一句空话。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呢?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要抓好教师的传、帮、带活动,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新教师,教师之间相互协作帮助,共同进步。二要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参加提高培训,或到现代化养殖场参观考察。这样,会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为畜牧养殖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要打破用人界限,聘请畜牧养殖界的名人到校任教,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以上几点是职高畜牧养殖专业办好的重要条件,也是恢复学校的自身造血功能的重要方法。

2.创新教学模式,侧重技能发展。

开展教学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职高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根据职高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参加对口升学的职高生,课程安排上允许适当增加文化课教学,但总体仍要侧重专业课的学习。对于不参加升学、毕业从事畜牧养殖工作的学生,可实行模块教学,使他们主攻畜牧养殖方向,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书本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这样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全过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加大教学投入,完善试验室建设,创建专业实习基地。

实验、实习是畜牧养殖专业重要的教学方式,是畜牧养殖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要使职高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必须配备较完善的实验室。为了更好地使职高生掌握专业技能,学校还需要组建畜牧养殖实习基地,为教学实践和学生实训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我们定期安排学生去实习基地实习,使他们在实习中学,边学边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培养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

4.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