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十篇

时间:2023-03-21 10:30:54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篇1

一.保护树木

绿色是时尚的代名词,绿色是树的代名词,绿色是小溪的欢歌,绿色是花儿的枝叶,绿色象征着勃勃生机。 树是人类的朋友,它奉献氧气吸入二氧化碳,为人类净化空气,保持生态平衡,抵御沙化、风尘、赤潮。但是,人们怎么报答它的?滥砍滥伐,是沙漠面积渐渐增大,绿洲随着减少,人类生存的范围也就缩小了。 试问那些滥砍滥伐的人,你们的良心还过得去吗?

二.保护水资源

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却变得污浊不堪;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但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它却变得那样吝啬…… 水,是生命之源,是任何物质都不可替代的。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什么文明和发展。当前,由于世界人口的剧增、人类的过度索取和浪费,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世界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我们作为小学生应该做些什么呢?

三.保护野生动物

生态环境保护篇2

1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导致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亟待加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但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1缺乏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虽然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所熟悉,但是日常生活中,由于利益驱使导致的环境保护观念缺失的问题还十分严重。现阶段,社会竞争激烈,巨大的财政压力使资金全部投入到了收益回报大的产业中,面对投入多见效慢的环境保护问题,决策者们长城不愿意提供资金帮助,民众在关系到自身利益时也对环境保护问题视而不见,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发展,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1.2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科学的规划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国家尚未制定科学性的规划,在具体工作中,职能保障某一项问题的解决,难以从根本上纠正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生态环境依然处于恶化的状态。例如,虽然现阶段国家已经下大力度狠抓工业污染,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带上的遏制,但是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及农村的忽然问题都呈现出日趋严重的状态,没有系统上的科学性的治理方案,很难从根本上起到作用。

1.3缺乏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管理

现阶段很多对生态环境有着危害的项目还在进行着,对于生态资源的额掠夺没有得到及时的智力,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也由于资金的缺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植树造林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都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1.4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科学技术支持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可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可以协调环境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层次,对于资源的开采,以及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需要技术上的加强。

2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对策

2.1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

由于人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有着息息相关的必然联系,所以,必须进行全民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方面的教育,借以增强全民的保护意识。只依靠国家和政府来对抗环境问题是不过的,还需要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对环保宣传加大力度,积极培养全民性的生态环保意识,努力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学校以及生态企业。不仅要使全民的环保意识有所提高,更要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教育以及专业教育,逐渐的使环保知识得到普及,教会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约束力,借以树立正确科学的生产观、发展观、价值观,使全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管理和建设中来。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赞美和宣传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批评并曝光产生严重的污染设施和单位,借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人人保护环境状态的形成。继续推进普及教育试点行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环保,增加普通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将环保的法律法规,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对环境的污染行为,全社会都要坚决抵制。坚持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农业,工业,建筑,交通,政府机关,服务机构图,科研院所,学校,社区以及家庭等社会组织,建立的各方面执行,各个领域全覆盖的执行情况。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环境保护体系;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方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积极选择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力求经济控制控制在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积极促进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2.2生态环境保护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方面想要加强,必须从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入手,建立完善的管理介质使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能够有章可循,逐步的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坚持开发者负责保护,污染者负责治理的基本原则,努力把环境保护问题落实到具体的部门,避免出现推诿责任,无人负责的状况。必须建立和完善全面的系统监管体系,做到国家对地方,地方对企业,企业对自身以及自身对生产的层层监管负责制度,国家要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督促政府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时刻紧抓不能放松,积极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做到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监管问题,在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改善污染,防治污染。企业要对自身经营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承担责任。

2.3政府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都应该投入较大的帮助来扶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运用政策推动手段,实行经济上与生态环境上的协调统一发展。另外,从投资力度上也需要加强,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财政投资的重要部分,对污染方面加强治理,对生态保护项目的监管和投资支出都需要增加投入。此外,政府还要积极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投资上来,股利民间投资,扩宽投资渠道,积极鼓励各类经济体制参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工作,积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融资体系的建立。

2.4促进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经济利益的极大驱使,导致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盈利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再起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劈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并不对立,二者可以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加强必须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原则,使其共同发展。重视对生态环境保护各个指标的考核,弱化经济指标,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取得巨大的环境保护成就,积极实现生态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共同进展,消耗最少的资源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借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

2.5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高科技水平

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节约能源,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需要加大力度来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努力创新生态科技,将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将环保技术的以及生态节能的研究方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环节资源上的压力。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建设,积极促进环保科研项目的研究,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环境保护管理者的素质,加强队伍的建设,积极实施培训。

2.6生态环境保护要具备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随着社会的变革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符合现代环境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需求。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环境保护法的改革,使其可以与现代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想协调。于此同时,需要加大执法力度与惩罚力度,严重惩处产生环境破坏的行为,加强工业监管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使环境保护工作可以有法可依。首先,我们必须着眼于污染减排任务,对重点行业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的整治。污染防治应以钢铁,电力,建材等12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作为执法和监督的重点,加强监督检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每年选择一两个环境污染重点行业来进行集中性整治,借以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严厉的打击,减少污染物的产生。(1)为了巩固整治目标的有效性,开展专项行动环保监督检查。由于环境法规措施落实的突出环境问题案件的侦查专项行动中,对全国113个环保保护的重点城市其饮用水源地,已关停企业实施(生产线)停电,停水,设备拆除等措施,开展整改不到位,不达标的一律停产进行整治。推进污染减排目标,开展了城市污水的处理厂以及垃圾填埋场等一些重点行业的专项检查。借以严肃的查处建设成为污水不处理就直接排污的行为,以及超标排污、污泥直排等环境违法行为的污水处理厂;彻底的调查已经完成,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渗滤液排放等各个环节。(2)设置项目“防火墙”。环保部门对于不符合建设的法律规定的项目,设立了“防火墙”。涉及不能进行审批和必须进行严格控制的项目,另外还涉及两高一资的产能过剩项目决不能批准,更不能越线。对于水体污染控制,环保部门需进行源头控制,不符合规划的要求的,不符合环境保护质量要求的,以及不符合企业总量的控制要求的,必须停止建造。环境保护部将很快出台考核办法,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所以,作为环境保护的执法部门绝不应该放松管制。

3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篇3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生产、生活、经营、科研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各种天然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生物等。

第三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统一规划,预防为主,教育与管理并重,源头控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水平,组织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引导公民和企事业组织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全社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法制观念。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

对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肥的推广使用等,逐步实行农业生态补偿。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具体监督管理工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水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其职责范围内,指导、帮助和教育当地村民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第七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第八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必须严格履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其专职或者兼职农业生态环境监察员承担农业生态环境监督工作。

第九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对耕地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并指导、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合理利用农业用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

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当科学培育地力,增施绿肥、农家肥、土杂肥等有机肥料,合理使用化肥、微生物肥和土壤调理剂,防止农用地的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实行分类管理。

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各种污染源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污染。

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警戒区,应当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减少或者消除污染,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

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区,应当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污染严重不适宜农产品生产的,由人民政府依法调整土地用途。

第十一条对复混肥、配方肥、精制有机肥、床土调酸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经营实行登记管理。申请登记的,申请人应当提供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出具的安全、卫生、环境影响等评价报告;不符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作为肥料的城镇垃圾、粉煤灰和污泥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提供和施用。

第十二条使用农药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鼓励和支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禁止在蔬菜、瓜果、茶叶、中药材、粮食、油料等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农药品种目录。

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环保型农用薄膜。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盛装农药的容器、包装物、过期报废农药和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应当予以回收,不得随意丢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置相应的废弃物回收点,定期集中处理。回收处理的具体办法及相关的奖励措施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支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完善服务体系,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开发、利用沼气。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指导,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不得在机场、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路附近和市、州人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

第十四条从事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对粪便、废水和其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家或者地方标准后,方可排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环境保护、水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产养殖行为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并从严控制投肥(药)养殖行为。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投肥(药)养殖。

第十五条禁止向农田或者渔业水域排放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的工业废水。

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其下游最近灌溉取水点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得排放。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农田灌溉水的水质及灌溉后的土壤、农产品进行定期监测,对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

第十六条向农业生产区域排放废气、粉尘或者其他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限期治理。

第十七条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兴办砖厂、灰窑或者其他危害农业生态环境的项目。

禁止向农田和农用水源附近倾倒、弃置、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在其他农业用地修建处置、堆存固体废弃物场地的,必须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征得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恢复受污染的农田、水体和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应当结合治理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农业建设、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应当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相结合。

第十九条申请涉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新技术和农用化学新产品鉴定的,应当提供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资料;不符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不得通过鉴定和推广运用。

第二十条对农业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有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征求同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属于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初步设计中环境保护篇章以及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由相应的主管部门分别负责预审,并监督建设项目设计与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监督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一条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对此作出专项评价;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制定地方重点保护的农业野生植物保护规划。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野生植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建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异地保护园和种质资源库。

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野生植物的采集、购销和出口管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采集、侵占、购销或者破坏省级以上重点野生植物保护名录中的农业野生植物。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农作物害虫、害鼠天敌的保护。

禁止猎捕、出售、收购、运输青蛙或者蛇等野生农业有益生物。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建立生态农业保护区,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从境外引进农业生物物种,引进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可的引进物种环境影响风险评估报告,并按照国家规定履行登记审批手续。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对引进物种的跟踪观察,发现可能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避免危害的发生或者减轻、消除危害。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控工作,并组织灭杀。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和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协调有关部门,采用科学手段,快速高效处置突发事件。

第二十七条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排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及时告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依法接受调查处理。被调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发生重大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因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给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造成损失的,有关责任者应当依法赔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可以要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猎捕、出售、收购、运输青蛙或者蛇等野生农业有益生物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并处实物价值一倍以上八倍以下罚款。对没收的野生农业有益生物的活体应当放生,死体应当掩埋销毁。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实物和违法所得,可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一)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作为肥料的城镇垃圾、粉煤灰、污泥,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二)未经批准或者未经依法登记擅自引进农业生物物种的,以及非法采集、侵占、购销、破坏省级重点保护农业野生植物的。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向农田和农用水源附近倾倒、弃置、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违反本条例规定,向农田或者农田灌溉渠道排放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排放、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生态环境保护篇4

保护生态环境演讲稿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 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 地球是茫茫宇宙间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山不孤独水孤独,所以水绕着山;梦不孤独 心孤独,所以梦把心牵住;树不孤独鸟孤独,所以鸟在树上住;我们不能让水孤“独”,不能让心孤独,更不能让鸟孤独,让我们共建绿色家园,让绿色回归自然, 我们共同在努力!朋友,新世纪凝望地球: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 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 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 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 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应从身边的 事做起: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 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长,绿是自然的颜色。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 快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为珍惜绿色,创造绿色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是要立足安康实际。安康地处秦头楚尾,是西北、华中和西南三个经济区的几何中心,汉江即是长江水系的支流,也是陕南安 康人的母亲河,它孕育着安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曾誉为“黄金水道”。“xx”以来,我们始终把保护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汉江水质免受污染作 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汉江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虽然坚持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环境保护型之路。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大大推动汉江经济走廊的开发·安康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主要调 水区,优质水源涵养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库在我省境内汉江、丹江流域集流面积65xxxx公顷,涉及汉中、安康、商洛、宝鸡4市的2xxxx 县区、29xxxx人口。汉江全长1537公里,在我省就有60xxxx公里;总流域面积9.5xxxx平方公里,在我省达xxxx多平方公里。安康不仅 是调水区,而且是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担负着保护水源地水质的重大责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水源涵养能力降 低,生态环境恶劣,泥沙下泄淤积河床、水库,使水利工程运行寿命和使用效率降低,丹江水质恶化,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南水北调工程水质安全留下了 隐患。

随着安康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员社会人士履行义务、参与生态建设;架起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桥梁;想方设法鼓励社会 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安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种类多,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 侯资源。大可以“水”牵线搭桥,联结北京等五省市构建“同饮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认识、新资源,立足资源优势,运作生态资本,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 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的反哺,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安康气候宜人,以山为雄,以山抒情,以水为灵,以水 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态旅游成为主体。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 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安康 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以人为本,立足自身,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 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我们安康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山野翠绿翠绿,溪流水沟清澈清澈,山中野 兽出没……这些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啊!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安康大地就一定会安宁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画!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人与自然走向和谐,这是全面小康社会全新的理念。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才有永续利用的金山银山。”这是安康市民间广泛传播的语言,体 现了安康人民群众对生态环保的高度重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都要有明显提高,生态道德教育要成为思想道德 素质建设的一部分。让“生态道德”建设,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春天正迈着大步向我们走来,草地上逐渐有了点点绿色,莉花、杏花悄悄打开了它的花苞,三月桃花也把它美丽的花朵绽放出来!让人看了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勃勃 生机。把这美景来维护。我们呼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创造美好未来做 出积极的贡献,让安康的明天更加美好。

保护生态环境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护生态环境,共建和谐家园》。

46亿年前,地球诞生在遥远的太阳系,那是一颗充满生机的星球,全身除了蓝色以外,大部分是绿色,真不愧是一个生命的摇篮。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类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地球上大量地开办工厂,工业废气、废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保护伞”被破坏,地球蒙上了一层厚厚地“灰沙”

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地球上的一些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正临灭绝的危险。例如卡罗莱纳鹦哥鸟,因人类垂涎其肉和羽毛,或当做果园里的害鸟还射杀,1920xx年 灭绝。还有一种植物,叫红树林,红树林生长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它也是一种十分稀有的植物,也是因为遭到许多人 的砍伐,数量积聚减少。在地球上每天大约有27种生物灭绝,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许多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还专门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在自然保 护区内不准狩猎采伐,不能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我们人类是宇宙的主宰,地球上的“疾病”将由我们每一个人来治。

但是,人类始终不听劝告,人类还在战争,曾几何时,人类战争爆发,炮弹、火箭、还有化学武器,地下核试验,炮火对植物的破坏,核辐射对生命的摧残,由此可见,和平是人类构建和谐家园的重要前提。

“保护环境吧,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吧!”地球在哀求;“维护和平吧,让我们构建和谐的家园吧!”地球在呼吁。

保护生态环境演讲稿

大家好!

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 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多么美的一首诗啊!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大自然风光的遐想中,那么美丽和谐,那么生机昂然,可是现在,人类以飞快 的速度改造着大自然,一片片树林倒下,一块块绿色消失,一座座高楼建起,一条条污水流出,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严重破坏,大气、水、土地被严重污染,自 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很大的影响,湿地、酸雨、荒漠化、沙尘暴一次又一次侵袭着地球,难道这还不足以警示我们,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地球就好比宇宙间一艘承 载生命的航船,而人类是这艘船上的旅客,现在,这艘船漏水了,为什么?因为人类在船上破坏这艘船不可少的设施——环境,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尽全力 补好环境漏洞。

我们可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多植树造林,爱护周围一草一木,不捕猎小动物,见到垃圾就捡起来等。但这些光凭我们的努力还不够,还要号召我们身 边的每一个人为保护环境而做出贡献。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同学们,当你陷入挫折和失意的时候,当你烦恼的时候,回归大自 然吧!拥抱大自然吧!大自然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平静人的情绪,在林间小路上走一走,在草丛中躺一躺,在大树旁靠一靠,拥抱蓝天绿水,闻一闻泥土的芳香,看 看地上的蚂蚁不知疲倦的忙碌,一定可以让你的情绪渐渐平和,愁眉苦脸来,笑逐颜开回。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只要努力,绿色一定会再次围绕在我们身旁!

保护生态环境演讲稿

本学期,我们的第二轮课前演讲,采用了讲新闻的形式。几天前,有同学讲了游客破坏景区环境卫生的新闻,我对此深有感触。

中国有许多美丽的地方,人们去旅游观光。因此留下了许多垃圾,破坏了景区环境。

新闻中,有一位游客带着他的两个孩子去参观景区。他发现地上有许多垃圾,便呼吁孩子们去捡。孩子们越捡越生气,人们留下了这么多垃圾,使得景区非常不美观。

这使我想到,每次去泰丰公园时,总能看到很多很多的垃圾被人们扔在草地上,杂乱不堪,草地都显得不再生气勃勃了。每次看到这样的景象,我都气愤极了。泰丰公园并不是非常出名的景点,都能被人们破坏成了这样,更何况那些驰名中外的景区呢?于是,我跑到草地上,默默地捡起地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随手丢下一些垃圾,那么所有中国人——13亿中国人都这样做,会是什么景象呢?在一个原本美丽的景区中,留下这么多垃圾,人们都会躲得远远的。景区周围的住宅区,也会受到影响,谁会愿意住到这样的区域来呢?再想象一下,如果这样脏、乱、差的区域再多几个,恐怕整个地球环境都会破烂不堪,臭气熏天。

人类破坏景区、破坏自然,就是在破坏自己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如果再这样下去,终有一日,所有美丽的景区都会不复存在了!

但是,如果人们每天都捡起一两个垃圾,那么所有中国人都这样做,又会是怎样的场景呢?那地球将会多么美好啊!

在此,我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为了我们所向往的大自然,为了我们唯一的地球,请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体现出我们人类的文明举止!

保护生态环境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大自然本来美丽、夺目耀眼的衣裙被人类打得遍体鳞伤,变得奄奄一息。我们人类,可曾听见大自然在呐喊,可曾听见地球在呐喊,人类需要一片纯净的生存空间!还我美丽的衣裙!还我健康的身躯!于是,我们知道,我们要保护环境,但是它好像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对于这件事似乎只有旁观于政府和科学家的份,但是,保护环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安全和每个地坏上的生物的安危,就算我们很平凡,很渺小,但我们也在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可保护环境究竟该怎样做呢?

我想,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虽然,我们没有伟大到可以拯救人类,拯救地球,但是,至少我们该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保护环境作出一份微薄的贡献。在丢垃圾时,不要贪图省事,将垃圾随手一丢,多走几步路,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在丢废旧电池时,要扔在废旧电池回收箱时,不该乱丢,一节纽扣大小的电池就可以污染一片区域的水,可见废旧电池乱丢的后果对人类的危害有多大了。在买东西时,人们常常会用塑料袋装着,用过之后,就随手扔,草坪上,树枝上,到处都可以看见塑料袋的身影,一刮风时,这些塑料袋就抖动身躯,在城市上方的天空中翩翩起舞,一不小心,还会挡车窗,以它们自己的色彩“点缀”着城市,我们应该减少使用塑料袋,或循环使用。

现代社会工业,日渐发达,人们把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看成是人类战胜自然界的象征,这对环境造成了许多大的影响,长此以往,人类离“不见天日”的日子就不远了!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贯穿中国腹地的两条生命河,当人类贪婪地吮吸着她们的乳汁时,可曾听见她们在哭泣?当桀骜不驯的洪水冲垮大堤时,当我们站在抗洪英雄陵墓前默哀时,可曾想过制造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谁呢?不可否认,其中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不就是人们的乱砍滥伐吗?树木被毁得所剩无几,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生态环境保护篇5

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一】

全县广大家庭和妇女姐妹们:

苍南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建设浙江美丽南大门,再一次吹响了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目标奋进的集结号。建设生态文明县城需要你、我、她的参与,是广大妇女姐妹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这场事关发展、情系民生的大行动中,我们一定要争当先行者、倡导者和引领者,组成声势浩大的主力军,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为此,我们倡议全县广大妇女姐妹们立刻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活动中,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人,让我们的城乡面貌清洁亮丽。

一、争做绿色文明的传播者。要充分发挥半边天优势,向家庭成员、向社会群众广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文明等知识,让绿色理念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家庭的自觉选择。

二、争做绿色文明的践行者。要努力增强参与绿化的公共意识,自觉参与庭院、社区、公共场所绿化、美化。要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要用你的点滴、我的点滴汇成涓涓爱心,共育共建绿色苍南。

三、争做绿色文明的守护者。要树立绿色文明观念,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减少排污,绿色消费,支持节能环保,自觉抵制一切与创建主题不相协调的不良行为。

广大妇女姐妹们,蓝天碧水、鸟语花香是我们共同渴盼的美丽家园。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热爱家园,就是热爱生命。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一起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中来,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二】

广大市民朋友们: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总体部署,加快德阳建设四川省区域中心大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打造山水绿城、文化名城、工业新城的德阳城市新形象,确保2017年全面建成部级森林城市。我们向全市人民提出以下倡议:

一、积极响应号召,争做生态文明的宣传员。让我们自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推动形成我为建设绿色家园尽责,我以奉献生态文明为荣的良好风尚。

二、积极主动参与,争做绿色家园的践行者。自觉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快推进绿色家园和生态文明建设。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城乡绿化工程,倡导多种方式履行植树义务,支持栽植希望树、青春树、友谊树,建设青年林、巾帼林、成长纪念林、结婚纪念林、幸福家庭林等,逐步形成以树寄情、以树铭志、奉献绿色的良好社会时尚。

生态环境保护篇6

漓江,一个极为富有诗意的名字,它用那凝翠泻绿, 清澈明丽的江水孕育了周边锦绣的环境,为生活上的生态文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它被人们称为自然的‘母亲河’。可是,有些人却‘恩将仇报’,用自己那毫无素质的举止将原本风光荟萃的漓江变得浑浊混淆,污泥飘散,跟原来的漓江截然不同,可谁也不知道漓江的‘痛苦’,只是一直执迷不悟的破坏环境,漓江的水也因此而更加搅浑 ,把周遭的生态环境与文明遭到了许多不应该丢失的损失。

的确,现在的社会已经逐渐进入繁华的脚步,可是身边环境却遭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所以,这给每个人都敲了一回‘警钟’,让人们明白了保护漓江环境的重要性,文明的一切也都依靠着漓江的环境,漓江的环境差,就代表人民的文明低,漓江的环境好,就说明人民的文明高,两者都有着相同的本质,有着不可断开的关系,保护了漓江,就像是打造了生态文明,然而,有些人却只说不做,嘴上说得天花地乱,可却还是无动于衷,这种人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嘴边说是没用的,实际行动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将嘴和行动放在一起,真正的保护漓江。

漓江,自然的母亲河啊,让我们一起保护漓江生态环境吧!

生态环境保护篇7

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生产输出不断提高的形势之下,群众的眼光不仅仅聚焦于农业生产的质量,其背后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得以被越发重视。农药使用的泛滥,造成了土壤结构的深度污染,同时也对周边的水资源处理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使得原有的生态平衡面貌被打破,我国农村区域的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难以被保障。尤其是我国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远远超出了土壤原有的承受能力,使得农业难以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农业的生产效率不进反退,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恶性循环经济财产的损失。同时,由于农业用地的结构被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近年来频发的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都和不科学的农业生产作业有着直接的联系。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大,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为了解决人口的最基本生存需求,部分区域的土地势必需要进行超负荷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部分欠发达地区,其科学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且其人口数量也相对较大,相关农户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呈现明确缺乏可持续化发展的意识,所以导致其农业生产领域的破坏,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城市垃圾。而城市的生活空间较为有限,无法排出的生活垃圾往往会流入农业环境中进行处理,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业领域的生态污染,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2处理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1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地方职能单位需要深入各个农业区域之中,了解每一个农业生产企业或个体户,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针对污染排放超标的单位进行改善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我国农业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针对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做好合理分类处理的工作,并以更为科学化的方式处理垃圾,尽量避免使用原有的焚烧法、填埋法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垃圾处理方法。针对部分有价值的垃圾,相关职能单位需要加以二次循环使用,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农村区域最值得二次开发利用的资源即为沼气,不仅能够作为能源加以使用,还能利用沼气进行化肥处理,确保农作物的生长效率和质量。此外,针对最为常见的水资源,相关职能单位也要做好节约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群众的节约用水意识。

2.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政府需要加大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投入,并积极联动我国高校,驱动高校开设更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专业,让更多的高知识、高文化、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领域,实现多元化、科学化农业生产发展。为了更好调动我国农户的积极性,首先政府相关职能单位需要组织好科学培训工作,驱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学习过程之中。其次,职能单位还需要设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针对在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策略农户,可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激发农户的改造积极性。

生态环境保护篇8

我县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省市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县会议精神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生态文明这一目标,紧紧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局总体部署开展工作,着力建设生态县,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围绕减排核心,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扎实工作,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力求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使全县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阶。

我县环保工作的工作目标是:一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完成生态县建设年度工作目标;二是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保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4%和2.5%;三是深化环境污染整治,全面启动“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四是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五是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加强排污申报,促进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全面实施;六是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七是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推进环保工作再上新阶。

根据上述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我县生态环保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以生态县建设为中心,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1、积极开展生态产业建设。把生态县建设作为提高城市载体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保障群众健康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民心工程来抓,依托良好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建设。

2、加快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加强永安溪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乡镇生态建设规划,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性要求。

3、大力推进生态系列创建。完善生态乡镇创建政策体系和投入机制,继续抓好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和社会绿色系列创建活动,争创省级生态乡镇2个、市级生态乡镇4个、市级生态村5个、县级生态村30个,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4、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加快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污染防治水平。

二、以污染物减排为核心,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5、出“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和总量减排计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是“”期间的两大刚性指标。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协调、监管作用和企业在污染物减排中的主体作用。出“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和总量减排计划,确保全县环境质量逐年提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督促推进城南工业区医化企业加快搬迁进度,努力实现结构减排。大力推进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县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加强工业废水入管的管理,配合建设部门进一步加快污水管网建设进度,提高污水收集率,推动横溪、白塔等二个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热电脱硫设施稳定运行水平,努力实现工程减排。加强对“一城四园”环境监管,重点做好城南工业区“摘帽”后巩固工作,扩大在线监测监控面,防止污染反弹,努力实现管理减排。开展工艺品企业整治,规模化企业新上一批治污设施。加强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工作,督促企业建立好“三量”帐。

6、加强对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执法。继续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和“三同时”验收关,严格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减排替代方案,严防重污染、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进入我县。

7、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工业企业排污申报工作力度,全面推行以总量控制为基础的排污许可证制度,规范排污行为,拓宽监管面。

8、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任务,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完成污染源普查任务,建立污染源数据库。加强环境监测中心建设,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9、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实现企业节能降耗和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三、以环境综合执法为手段,提高环境安全度和群众满意度

10、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执法重点,加大危险固废管理力度,全力开展三废银回收业环境污染问题整治,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以现代高新工业集聚区为试点,引导全县医化企业开展环保行业自律、公开承诺等活动,从企业自身提升环保意识。突出对全县化工重污染企业的污染处理设施运转进行重点监管,严厉查处废水偷排、漏排和废气处理设施不运行现象。

11、认真做好环境污染纠纷的调处和群众投诉工作。加强群众投诉接访和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加强环境隐患排查,保障环境生态安全,打击非法“小炼油”、“小冶炼”。深入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和“飞行斩污”行动。依法行政,创新监管方式。

12、高度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按照饮用水源的保护要求,组织力量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不法排污现象,并把郑桥水库纳入到日常管理之中,确保饮用水安全。

13、完善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确保能够快速识别、及时处置重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文明程度

14、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广泛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以“建设绿色家园、倡导生态文明”为主题,通过开辟县电视、《新闻》等媒体专栏、开辟县委党校生态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重点策划开展好“六五”世界环境日、生态县建设、污染物减排和污染源普查等宣传活动,逐步形成环保部门专业宣传与社会及新闻媒体宣传相结合的环境宣传教育体系。

15、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定期编发《环保》简报,加强对各级领导及部门的环保政策法规、工作信息及重大活动宣传。加大创建宣传力度,鼓励基本具备条件的企业、社区、学校等按计划、分步骤开展创建,在全社会掀起倡导生态文明、开展绿色创建的热潮。

五、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为保障,提高环保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生态环境保护篇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突出强调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那么我县是如何实现水电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呢?

一、发挥山区水能资源优势,造福一方百姓

平武县一直坚持“水电强县,生态立县”的水电开发建设发展理念,水电是世界上能够大规模开发的第一大“绿色”能源。全县境内共规划建设55座水电站,总装机145.797万kw,总投资158.99亿元。

目前,已投产的29座电站每年发电量23.096亿kw·h,年创总产值6.65亿元,年创税收1亿多元。地方电站总装机20.9796万kw,年发电量8.7296亿kw·h,年产值2.5亿元。

当全县所有电站开发完毕全部投产后,每年将发电60亿kw·h,年创总产值近17.47亿元,年创税收可达3亿多元。那时我县将达到小康农村电气化水平,逐步实现“以电代煤、以电代热、以电代燃”目标。

二、水电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剑并举

(一)、确立水电开发建设的新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水电开发建设也不例外。今天,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辨证地看水电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和争议,不仅需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还要确立水电开发建设的新理念。

水能资源是我县重要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好水能资源是增加能源供给,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招商引资上严格把关,比如,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一个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该公司在我县境内建设的水牛家、木座、阴平等项目,不仅没有破环当地的生态,还让当地风光更加优美,吸引了大量人员参观访问。无论是来访者,还是过路人都有一个切身感慨:“青山依旧,绿水更清,电站居然可以藏在大山腹中!”。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转变发展理念,从单纯工程水电转变为生态水电,从纯粹技术工程转变到社会工程,更加重视移民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地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例如,宝林寺电站投产后,年发电量大约为8035.5万千瓦时,年总收入3074万元左右,上缴税收可达310万元。不仅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同时有利于保护长江上游的天然植被,改善平武的生态环境。实践证明,已建水电站在促进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全面落实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积极发展水电在“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原则指导下,全面落实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1、坚持生态优先。在引进开发商过程中牢固树立生态优化开发的优先理念,要求开发商在制定开发规划时同步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执行过程中切实落实生态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论证和落实生态流量、水温恢复、鱼类保护、陆生珍稀动植物保护等措施,明确流域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的设计、建设、运行以及生态调度工作要求。重视并做好移民安置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项目业主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责任。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完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

2、坚持统筹考虑。既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局部利益,又考虑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考虑干支流、上下游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也考虑单个电站的环境影响和流域水电开发的累积影响。并为重要保护物种保留充足和必要的栖息环境。

3、坚持确保底线。就是坚持法律政策的底线,禁止开发法律法规明确保护的区域;坚持公众环境权益的底线,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获益权;坚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底线,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完整和稳定。

(三)、做好流域水电开发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我县严格要求水电开发规划必须依法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决策的依据,发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流域水电开发的指导作用,强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

2、完善水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范水电项目“三通一平”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水电项目筹建及准备期相关工程应作为一个整体项目纳入“三通一平”工程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水生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列为水电项目筹建及准备期工作内容;在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有“三通一平”工程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内容。

3、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强化环境保护“三同时”的监督检查,督促水电建设项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监督项目业主同步开展环境保护总体设计、招标设计、技术施工设计并进行专项审查,加强对环境保护设计成果的管理;督促项目业主制定环境监理计划,开展“三通一平”工程和主体工程环境监理。将环境监理报告作为批准试运行和环境保护验收的重要依据。

生态环境保护篇10

关键词:文化遗产 ;生态博物馆 ;原生态环境保护

Abstract:Challeng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s a new idea of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ecomuseums are introduced and applied into areas of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museums. The inner difference between ideas of ecomuseums and traditional one is that ecomuseum emphasizes the protection within the places where culture developed and management by local people, thus offering an organic protection of origin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heritage. By reviewing foreign literatures on idea of ecomuseums, combining with effective civil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ecomuseums, this essay will clarify the modern signification of ecomuseums construction and bring out some thoughts o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musems. I hope this essay can be help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museums.

Key words:cultural heritage;ecomuseums;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G1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3-4(7)

1国际生态博物馆的产生与探索

近现代公共博物馆诞生以来,曾经高扬“科学”、“民主”的旗帜,例如法国卢浮宫的理念是“艺术属于全体人民”,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宗旨是“在民众中间积聚和传播知识”。进入20世纪,由于工业社会对农村生活的侵蚀,由于战争对民族文化和文化设施的破坏,博物馆逐渐进入专业化和职业化阶段,历史导向、学术研究和业务规范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主流。这些做法虽然有利于博物馆一些基础工作的加强,有利于博物馆的规范管理,但是也将博物馆从“创新”转向了“保守”,导致博物馆工作的“学术导向”、“藏品导向”和“内部事务导向”。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经验博物馆学”是以藏品的管理、研究和利用为核心,其视角是“精英”,其核心是“理性”,其基础是“经验”,其导向是“历史”,博物馆更将自己归属到社会精英和高雅文化的领域中,在博物馆自身与民众、社会之间划了一条鸿沟。事实上,博物馆自诞生以来,对其是保护文化遗产还是破坏文化遗产的争论便从未停止。批评者认为博物馆把艺术与历史遗物从它们的原生地移走,放置在展厅中,切断了历史传统的生命血缘与整体社会文脉之间的联系,失去了相互之间关联性,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意义。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使人口、环境、资源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人们试图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起新的生态价值观,认识到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应该进入一个用生态文化适应新环境、建设新社会的时代。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其内容包括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艺术等诸多方面。[1]在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产生之前,曾出现过一些新型博物馆的形态,例如产生于19世纪末的瑞典斯坎森露天博物馆。20世纪初,北欧国家还曾出现过保护乡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运动,其特点是以一个特色文化乡村为核心,将其视为一个活态的天然生态博物馆。在这个文化空间里,当地的文化节日、集市贸易、婚丧嫁娶、民居民宅、表演游戏、歌舞弹唱、玩具器物等各种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有形与无形遗产都是其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借以弘扬当地传统文化[2]。1956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户外民俗博物馆,即日本民家聚落博物馆。随后,户外博物馆开始出现在日本各地,注重保存在建筑和民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民间文化遗产。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及其实践,首先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随后才在欧洲获得迅速发展。“生态博物馆”一词来自于法语ecomusee,是生态和博物馆概念的结合。任何重要概念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第一代生态博物馆是在法国博物馆学界两位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G.H.里维埃(G.H.Rivière)和H.戴瓦兰(H.de Varine)的推动下得以实现。在G.H.里维埃的指导下,以人与环境的紧密结合为特征,于1967~1975年创建了法国地方公园系统。在H.戴瓦兰的指导下,于1971~1974年在法国勒特索煤矿区建立的生态博物馆,开创了工业社区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先河。1974~1979年在G.H.里维埃的推动下,在加拿大法语区魁北克开辟了新的实验区,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扩大到小型社会的整体,被称为“社会生态博物馆”。[3]1968年,G.H.里维埃强调指出,民族学博物馆的目标是在世界历史的框架中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他关于民族学博物馆的任务和陈列思想中已经蕴含了“生态博物馆”的基本思想,即博物馆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实践,要与社会发展同步,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重新认识和定位博物馆藏品的作用,要发挥博物馆的特长,为广大民众服务,努力增加广大民众的福祉。[4]

1971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第9次大会在巴黎举行,这是一次被称为试图定位当代博物馆社会地位与角色的重要会议,新思维、新观念正在改变世界及博物馆。会议做出了修改博物馆定义的决定,增加了博物馆是公共机构的一部分的观念。来自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代表,阐述了自己国家和民众的文化特点和当代需求,强烈表达出建立和发展非欧洲式博物馆模式的愿望。来自贝宁的博物馆学家认为,博物馆没有投入到当代世界中去,没有真正成为客观存在的一部分,所有国家的博物馆都是高人一等的,对于大多数民众没有多大用处,博物馆是过时的事物应当消失。G.H.里维埃和H.戴瓦兰为法国首任环境部长R.普杰(R.Poujade)的主旨发言而创造的“生态博物馆”一词,成为了一场博物馆革新运动的标志。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位博物馆学者和博物馆工作者,R.普杰指出,“我们正在向一些人所说的生态博物馆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路径,通过它,公众首先是年轻人将能够重新认识人类、人的占有物及人的环境的基本原理的演变”,他公开地将博物馆与环境联系起来,并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指出要建立一种与传统博物馆完全不同的新型博物馆,寻求掌握未来的各种文化和物质手段,服务于整个人类。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及其实践,是博物馆发展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72年,法国环境部和国际博物馆协会法国委员会在波尔多召开了“博物馆与环境”专题国际研讨会,会议认为一个博物馆必须努力与其服务的社区实现完全的和谐共生,并确认与环境有着特殊关系的一种新型博物馆可以称之为生态博物馆。1974年6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0届全体会议上,“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被纳入博物馆定义之中。国际博物馆界出现的生态博物馆运动,是一场文化复兴运动,是对近现代公共博物馆基本理念的回归,是对后工业化社会反思的结果。伴随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工业社会的生态危机日益加深,带来了许许多多人们意想不到的“城市病”: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资源衰竭、贫富差距、犯罪率高,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水准的下降,使后工业社会陷入层层的困境之中而不能自拔。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活质量的日益低劣,机器产品的日益泛滥,居住环境的日益拥挤,人们开始厌倦城市,崇尚自然,向往乡村的宁静生活,萌发回归自然的情感与行动,追求一种朴素的社会生态,出现反城市化的潮流。因此许多城市居民开始摆脱喧闹和污浊的城市中心,回归到景色自然的乡村和朴实无华的小城镇,城市空心化现象逐渐呈现。在这一情势下,生态博物馆的产生是博物馆事业对社会发展的时代响应,成为促进人类社会现代生态意识和现代环境意识不断觉醒的积极力量。

生态博物馆开启了博物馆学研究的新领域。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力求积极响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力求使博物馆成为所在地民众实现发展的手段和工具。G.H.里维埃在1985年,曾将生态博物馆定义为:“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或地方)权利机构和当地人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他在文章中指出,生态博物馆像一面镜子,当地民众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照出自身的形象,通过这面镜子追寻到当地的历史演变。也就是说,生态博物馆是当地民众树立在游客面前的一面镜子。[5]“正如传统博物馆的诞生,是少数精英人士将自己的收藏转化为博物馆或向普通民众开启大门一样,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民众眼中的博物馆依然是上层社会的俱乐部”[6]。他认为如果博物馆被赋予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那么它必须根植于它的社会,“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真正深层表现传统社区,传统社区才会真实直接反映于博物馆中,使得博物馆的社会责任能够交互地表现出来”[7]。生态博物馆在结构上还原了被传统博物馆生硬分离了的物和它的原生环境,使之具有整体认知感。K.赫德森(K.Hudson)在《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一书中,曾评价生态博物馆给世界博物馆带来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正在于这种让地方的人们参与规划的“双向沟通的制度”[8]。

由于生态博物馆具有传统博物馆所缺乏的性质,并顺应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觉醒和高涨的潮流,顺应了当代要求文化遗产权益回归原生地和原住民的呼声,顺应了人类要求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因而其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传播,成为一种保护本国文化形态和本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目前世界上已有300多座生态博物馆。其中,西欧、南欧约有70座,主要集中在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北欧约有50座,主要集中于挪威和丹麦;拉丁美洲约有90座,主要集中于巴西和墨西哥;北美洲约有20座。另外,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等也有类似的保护文化生态的形式。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环境、生态等方面条件的差异,各地区的发展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各地民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使得与所在地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生态博物馆,呈现不同的组成形态和运作方式。例如北欧突出农业和工业经济的产业型生态博物馆,北美地区则强调民族文化特性的族群型生态博物馆。虽然生态博物馆仍处于试验之中,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于解决,但是这种模式所反映出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紧密结合的观念,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越来越突出的生存问题,例如生态环境的退化、地区差异的加大等,各类全球性的问题和相互联系的危机日益尖锐,这些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注意,人们开始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发展观念、模式、道路等进行反思。1999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2次大会在墨西哥通过了《乡土建筑遗产》,这是一部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献。该阐述了乡土建筑遗产的价值和保护的意义,即“乡土建筑遗产在人类的情感和自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经被公认为有特征的和有魅力的社会产物”。同时强调指出:“由于文化和全球社会经济转型的同一化,面对忽视、内部失衡和融合(因而导致彼此的独特性逐渐消亡)等严重问题,全世界的乡土建筑都非常脆弱。”对于乡土建筑的保护,还提出一些基本原则:应尊重其文化价值和传统特色;需依靠维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和村落来实现乡土性的保护;不仅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空间的实体和物质形态。“应尊重和维护场所的完整性、维护它与物质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联系以及建筑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传统建筑体系和工艺技术对乡土性的表现至关重要性,认为这些技术应该被保留、记录,并在教育和培训中传授给下一代的工匠和建造者。

进入新的世纪,国际博物馆领域推进保护文化遗产的重心转向社区、转向文化原生地的努力不断加强。生态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为此提供了经验,人们通过生态博物馆,探讨与人类有关的自然、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同时,生态博物馆将促进社会发展视为最重要的职责和基本任务,制定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明确目标,将生态博物馆与社会条件和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生态博物馆各项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社会发展层面评估生态博物馆社会效能和业绩,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增加生态博物馆的自身价值。通过为社会发展服务,密切关注所在地的特殊社会条件和发展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促进了生态博物馆的多样性,加深了人们对生态博物馆普遍本质和价值的认识。例如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概念的建立和实践始于2000年,由一些学者与当地政府、社区、文化和旅游协会共同创造设计提出实施方案。其宗旨是力图以保护、创新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方式,将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和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体化地、整体互动地,展示给意大利国民和外来参观者,借此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乡村“生态博物馆”实施以来,受到国民的普遍关注,并且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9]

意大利乡村“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促进旅游,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记住意大利的历史和文化,通过一个个具体村庄的历史和文化,让青少年知道自己故乡的历史,了解祖先们曾经历过的生活和走过的道路,了解他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乡村内也建有室内博物馆,但是只作为生态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室内博物馆的建设风格完全与周围的环境、民居相协调,对当地的自然、历史、文化进行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所展示的展品包括考古发掘实物、乡村历史上各种传统生产生活用品、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对当地各种野生动物、植物的详细介绍,配有很多精美的照片资料。室内博物馆中制作有影像光碟,多层面地放映自然和人文环境,反映当地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还专门设置展示空间张挂社区儿童们以当地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为题材而创作的各种绘画作品。乡村“生态博物馆”更大的展示空间在有形的室内博物馆之外,整个社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农牧生活场景都被纳入生态博物馆的视野之中。当地社区的生产方式成为展示的对象,保留了过去各村各户的农地界碑,而过去的牛厩羊圈,成为真实再现过去畜牧生活场景的场所,连当地森林牧场中每一种草的标本都有展示,相关内容标示得十分详细。

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关系,不少意大利的山地社区每年以乡村的大本营所在地为核心,以周围山林牧场为半径,进行周期性的流动农牧活动。例如每年3月至7月,村民就赶着牛羊,举家搬迁到草青林茂的林中居所。村庄民众过去的农牧生活,盖木板瓦的木楞房、各种农具、制作奶制品的器具、厨具炊具等皆完整地保留着,同时还保留着村庄民众的家庭生活场景,例如菜地、猪圈、水井、室外喂猪的地方和猪食槽等,以及村庄民众伐木用的斧头锯子、用水力来进行锯木的水车等,都如实地展示,并且还可以进行演示,使参观者能够领略到村庄民众各种真实的生活情景。有的乡村“生态博物馆”还包括“艺术和工艺园”,里面陈列着村庄里各种传统的工艺品和制作工艺品的工具,例如木纺织机、酿酒器具等。还专门为参观者设计了非常详细的各种徒步参观路线,除了可以到达当地各个自然景观、文化景观,还普遍设计出与相关的文化路线,作为生态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内容主要是反映村庄民众的生活,包括教堂、村庄民众在随季节迁移过程中所用的路旁祭坛、民间信仰中的神山等,还包括村庄民众收藏的各个时期的宗教绘画、雕塑作品、宗教装饰品、圣经等,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宗教题材的艺术品。

2我国生态博物馆的有益实践

古代形态的博物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近代形态的博物馆则是从西方传入并得以逐渐发展。我国博物馆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国外生态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1986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开始在国内传播,例如在《中国博物馆》学术季刊上,开始引进国际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和实践经验,包括介绍生态博物馆理论的一些重要论文,并发表了我国博物馆理论界对生态博物馆的讨论文章。此后,我国博物馆界开始与国际同行合作,引进生态博物馆模式并使之中国化,海先生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对生态博物馆作出如下定义:“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的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我国,生态博物馆格外关注人类学资源丰富和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博物馆的实践首先选择了西南地区的贵州,该省境内现有苗族、侗族、布依族等19个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山区,对外联系较为不便,因而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和文化观念等受外界影响较小,民族文化保存较好。同时,当地气候温暖,山清水秀,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一幅幅人间仙境。独特的民族文化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具备发展生态博物馆的良好基础。

1995年,《在贵州梭嘎乡建立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挪威政府对这一项目的支持,并纳入了《1995至1996年中挪文化交流项目》之中。随后,建立梭嘎生态博物馆项目获得了贵州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梭嘎生态博物馆建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深山中,这里居住着一支远离外界,仍然生活在自然经济和传统文化中的苗族群体。这里山高缺水,每年有三个月要到山下背水,生产、生活十分艰苦。在建立生态博物馆时,当地仍保存和延续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非常古朴,有十分平等的原始民主;有十分丰富的婚嫁、丧葬和祭祀的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精美的刺绣艺术。但是他们没有文字,靠刻竹记事,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这一生态博物馆社区内分布有12个行政村寨,社区总面积达到120多平方公里。1998年10月,梭嘎生态博物馆及资料中心建成开放,成为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此后在贵州又相继建立了花溪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锦屏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等,初步形成了贵州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群。它们不仅代表4个不同区域的民族,而且具有不同环境和不同的挑战。当地民众以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固有感情,对脱贫致富和对外界的向往,热情地支持和参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实践。

生态博物馆的思想产生于欧洲的后工业社会之中,是一种深刻的理念,不可能在距离这个时空十分遥远的我国民族村寨中自发产生。在我国,在这些正在努力摆脱贫困的村寨中建立生态博物馆,就是为了保护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使这些民族村寨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会丧失自己。但是,要使村庄民众接受生态博物馆,需要走很长的路,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实践。所谓中国化、本土化就是和我国乡村的实际相结合。在梭嘎生态博物馆创建之初,就把帮助民族村寨“脱贫”作为第一任务,因为村庄民众是重视眼前利益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无暇顾及文化的。如果人们必须外出谋生,就是建立起生态博物馆也难以巩固。“这也就是国际上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之所以不容易长期维持的原因,美国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保留地如此,新西兰毛利人保留地亦如此”。所以生态博物馆首先做的是运用挪威政府的捐款和我国政府的拨款,进行引水上山、引电上山的工程,并修筑了出山的道路。村庄民众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村庄民众开始接受生态博物馆的项目,随后生态博物馆又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由村庄民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然后再培训村庄中的年轻人运用照相、摄像、录音等技术开展文化记忆工程。生态博物馆的价值开始逐步实现,村庄民众的文化主人地位也开始得以实现。

从此,生态博物馆逐渐成为了提高民众文化意识,保护文化遗产所在地自然环境,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2001年在内蒙古建立了中国北方地区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敖伦苏木草原文化生态博物馆,2003年12月,广西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展示中心在怀里村奠基。由于历史、传统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怀里村目前仍保存、延续着白裤瑶极为独特、完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染织文化、礼仪文化、制度文化、铜鼓文化、丧葬文化、建筑文化等,均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体现出广西境内处于封闭、偏僻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独立、缓慢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与之相伴的则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民众生活水平的相对低下,民族文化保护状况较为脆弱,在这样的条件与背景下建设民族生态博物馆,探索在落后地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2006年,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建立了布朗族生态博物馆。近年来,新疆、福建、湖南、黑龙江等地也陆续提出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目标和构想。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经济落后、文化丰富的特点,正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地区。这些已经建成的生态博物馆,开始承担保护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蒙古族、汉族等多种文化的任务。

多年来,学者们对生态博物馆的性质、信念、价值观、目的、特点、工作方法、组织建置和管理体制等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和讨论。概括而言,生态博物馆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的特征,一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展示;二是强调原地保护展示和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三是在发展中保护,即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和谐与发展。针对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创造的经验,项目科学顾问D.M.布斯特(D.M.bust)先生和我国同行一起研究提出了《六枝原则》。这些原则包括:1、村民是其文化的主人,有权认同与解释其文化;2、文化的含义与价值必须与人联系起来,并应予以加强;3、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必须以民主方式管理;4、旅游与保护发生冲突时,保护优先,不应出售文物,但鼓励以传统工艺制造纪念品出售;5、避免短期经济行为损害长期利益;6、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其中传统技术和物质文化资料是核心;7、观众有义务以尊重的态度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8、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文化及社会的不同条件而千差万别;9、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这些实践原则的产生是为了更好地在文化原生地保护文化,更好地尊重村民的主人地位。

人类对自身的文化遗产,从任其自生自灭,到开始自发保护,再发展到全球性协作保护;从对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扩展到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期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出人类社会对自身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化。与此形成反差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少数民族地区对自身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失,正在加速着民族文化的丧失。由此,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成为我国当前刻不容缓的文化战略。生态博物馆的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有所不同,有着更广泛的含义。传统博物馆是将文化遗产搬到一个特定的博物馆建筑中,与之同时发生的是,这些文化遗产远离了它们的所有者,远离了它们所处的环境。而生态博物馆是建立在一种全新的基本理念之上,即文化遗产应原状地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环境之中。因此,生态博物馆不是一座建筑、一组建筑群,而是一个社区。例如贵州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的地域概念,不仅指堂安侗寨,而是包括所临近的8个侗族村寨组成的生态博物馆社区,约50平方公里。从这种意义上讲,社区的区域等同于博物馆的面积。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将三江境内苗江15公里流域范围内的高定、独洞、座龙、岜团等村寨列入生态博物馆范围,保护范围内侗族传统建筑文化底蕴丰厚,其中包括风雨桥13座,鼓楼26座。

生态博物馆往往不具有确切的地理分界,可以位于一个聚落、一组村庄、一座城镇,其范围可能是它的核心区域,也可能是它的全部。生态博物馆空间的内容“与传统博物馆或遗址博物馆相比则更加复杂,它是自然与人文、有形与无形的结合,包括自然环境的一切因素,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一切物质生活方面,以及人的习俗、传统、观念、仪轨等一系列非物质形态的表现,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社会――自然的完整系统。整个系统是作为遗产存在的,而内部的各项因素既可以作为单独的遗产存在,也可以作为整体遗产中的一个要素而存在”。[10]壮族是广西的主体民族,在靖西县旧州街,壮族刺绣、织锦、土司遗存、民居建筑、山歌艺术、壮剧、木雕、节日等民族文化保存的丰富性、完整性使之成为壮族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像这样具有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民族村寨,在我国的边远地区还有很多。在这些生态博物馆中,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要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生态博物馆是传统博物馆走出神圣的象牙塔,将博物馆特有的保存与延续理念带入文化和历史得以创造的原初土壤中,那么,将传统博物馆工作的重心由馆藏文物转向内涵更广泛、层面更多样的文化遗产,则是博物馆领域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积极实践。

2008年10月,“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州贵阳召开。会议代表认为,乡村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长期相互作用的共同作品,是人类活动创造的并包括人类活动在内的文化景观的重要类型,体现了乡村社会及族群所拥有的多样的生存智慧,折射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于人类有意设计的景观和鲜有人类改造印记的自然景观,是农业文明的结晶。乡村文化景观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保存着民间传统文化精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景观所蕴含的自然和文化多样性是未来理想生活的活力源泉,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鉴于乡村文化景观的性质和特征,倡导保护乡村文化景观,应当注重保护乡村赖以生存的田地、山林、川泽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村落的居住环境,保护村落文化记忆,保持村落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实现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鉴于乡村文化景观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仍然在继续发展和不断变化,倡导尊重乡村文化景观的演变特性,延续村落的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村民是乡村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的重要力量,重视村落发展诉求,维护乡村文化景观发展途径的多样性。

2010年8月,笔者考察了贵州黔东南地区的数座侗族村落,看到经历了千百年变迁的侗族地区,正在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进步,社会面貌和经济生活也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可喜的是,这里青山绿水的秀美景色犹存,人们仍然享受着良好的居住环境。究其原因,正是侗族民众世世代代,不论在村落选址建设,还是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利用方面,始终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世代居住于此的侗族民众,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坡地上建设村落,这样可以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特别是不占良田,这是侗族营造村落和修建房屋的基本原则。侗族民众在选定和营造村落以后,对于土地总是渐次开垦,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原则。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侗族村落周边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是侗族民众在溪水中所筑堤坝的高度和所拦截的流水量,都以满足其村落农田灌溉的需要为原则,而不超量堵截水源,以保持溪河下游流水不断,使下游的民众也可以正常用水。在村庄内,村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石板砌成道路。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交通堵塞、空气污染、水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正在日益困扰着城市生活的时候,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村落,却维持着越来越让城市居民羡慕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共存共荣的道路。

地扪侗族村寨,位于黔东南州黎平县茅贡乡的大山深处。清水江的一条支流从村中弯曲而过,将母寨、寅寨、模寨、围寨、芒寨等5个自然寨分成了两大片居住区域。全村人口500多户,2300多人。根据地扪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可知,早在唐代人们就在此居住。地扪积淀着千百年来的侗族风情文化,淳朴浓郁,原汁原味。“饭养命,歌养心,酒养神”,在这些密切的交往活动中,地扪村民世代相处和睦,团结友善,热情好客,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旋律。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的建立,加强了与相关高等院校、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成为研究侗族人文生态,学习侗族语言,了解侗族戏曲、侗族音乐以及侗族传统工艺的工作基地,收集整理和储存各种文化记忆,促进当地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香港城市大学师生3次造访地扪村寨,研究侗族鼓楼的传统建造技术,记录侗族口述历史,并与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少数民族档案库”。地扪村寨文化旅游一直秉承和谐发展的理念,即不能在异化、透支文化资源赋存的基础上发展旅游,而是要在符合自然和人文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展民族村寨和侗族文化的生态旅游,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村寨民众达成利益共享关系,实实在在地促进当地民众提高收入、保障就业,从而达到保护乡村生活方式、保护乡土文化的目的。

近年来,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重点帮助村寨民众培育生态种植养殖业和传统手工业,以推动当地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手拉手”活动别开生面,活动的一头是城市家庭,另一头是乡村家庭,通过农产品的直销,使两个家庭建立起经济关系和社会情谊,用“一袋米”架起城市与乡村互动的桥梁。2009年秋天,香港、北京、广州的一些家庭,开始收到一袋来自地扪的有机红米。红米装在自造的土纸做成的袋子里,袋子上标识着米的产地、重量、品质,以及生产者的名字。这是一袋真正的绿色生态有机米,从播种、育秧、施肥到收割,全程由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进行质量监控。从脱粒开始,进行评定等级、包装、编码,建立完整的档案,然后通过物流发送到城市的家庭。这些家庭是与地扪村寨农户建立“手拉手”活动中一对一联谊关系的家庭。为了加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流,促进双方了解认知,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牵线搭桥,帮助更多地扪村民参与有机红米示范种植,并与相关城市家庭建立稳定的关系,实现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手拉手”结对直销,通过组织消费者到访生产现场参观考察,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机红米只是地扪物产走进京、穗、港家庭的第一步,今后家织布、手工纸、茶、油、家酿酒等绿色产品,也将通过一对一的直销方式走进城市家庭。(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周鸿.生态文化与和谐社会[J].光明日报,2006-07-24(9) .

[2]向云驹.原生态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J].中国艺术报,2007-06-15(6) .

[3]鲁娜.中国民居五书:记录的不仅仅是建筑[J].中国文化报,2010-06-03(10).

[4]宋向光.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对博物馆学发展的贡献[C]//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53.

[5]海伦娜・弗里曼.没有围墙的博物馆[J].国际博物馆,2006(2):55 .

[6]黄春雨.理想与现实――生态博物馆必须的对接[C]//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62 .

[7]杰拉德・柯赛.从向外延伸到深入根髓:生态博物馆理论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博物馆事业[C]//贵州生态博物馆国际论坛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155 .

[8]张涛.反思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瓶颈[J].中国文物报,2006-0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