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方式十篇

时间:2023-11-20 17:27:47

探究式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方式篇1

白 玫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学习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也大力倡导在学科课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那么什么是探究式学习?它对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何影响?地理探究式学习有什么特点?地理探究式学习的适宜范围和局限性怎样?以下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探究式学习的本质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较有影响的教学方式。在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中,强调科学探究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探究式学习虽然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来,实际上,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

1、参与和过程:探究学习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2、平等与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学习的成果是学生合作的结果。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因此,探究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而不是竞争和对立的过程。

3、鼓励创新: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探究式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正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面对新世纪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使我国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学生学习方式是中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呼唤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经验和诸多研究都表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特性。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但是,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探究式学习恰恰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些要求。

多年来,我国在借鉴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双重目的。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我国教育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三、地理教学与探究式学习

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使得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地理知识及结论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所以,地理教学改革,除了地理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等要发生变化以外,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有必要把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到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的状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或者说使学生具备亲自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将探究式学习引入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尝试与体会

1、观念是先导,引领教学方式的转变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使他们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是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学习多学科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职业能力;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可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学习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例如,本学期我区17中地理教师高淑惠在全市做的探究性学习观摩课《节水与洁水》一课,其具体步骤是这样设计的: 1.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的环境中关于水的使用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参与社区调查、收集事实依据,如马桶滴漏现象、洗车、学校以及一些公共场所的跑水现象等等3.得出结论与解释。4.反思评价。5.报告与交流。这种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由此进一步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教学过程则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已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2、明确实施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的途径和设计要求

把探究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要明确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主要途径和设计要求。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载体,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大家所熟悉的途径来完成,但却对这些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下面仅以探究性提问和探究性讨论为例加以说明。

应该说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因为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也很少提问。即使在教师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的问题,或对具体的地理事实只须用“是”与“否”来回答,较少是探究性的问题。探究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这种提问,从内容上看属于“高级”问题”,学生需要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因此我在深入基层指导教学时非常注意问题的探究性质量。比如在学习“两半球分界线”的问题时,一位老师的提问是:“请读书找到两半球分界线的位置在哪里?”而另一位老师的提问却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把180度和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你认为合适吗?”显然前一个提问属于常规性的记忆提问,而后一个提问就属于探究性提问,在教科书中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两个半球分界线的位置,并真正理解了划分的含义,通过发散思维才能正确回答这个提问。

所以将教学内容激活井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是非常必要的。这里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有:

(1)问题起之于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期望教学的重要结果是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地理问题,并对地理问题进行评价,看它是否适合探究。

(2)问题难易适度。学生对探究性提问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特点,提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必须能够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从可靠途径获取的地理知识来解答。

(3)问题具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地理能力。

(4)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按新课程计划、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其本身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在灵活运用现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更需要挖掘有关教学内容,将一些教学内容加工转化为探究性提问。例如:澳大利亚大周环海,为什么气候却炎热干燥?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两个提问符合探究性提问的设计要求,采用这样提问的探究活动将既有趣又有益。

探究性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较,探究性讨论具有什么主要特点呢?

(1)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这里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允许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结论具有开改性的探究讨论主题,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的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

(2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为主要目的。利用探究性讨论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时,教科书上往往没有现成答案,教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引起学生提出种种问题和推测,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

(3)重视小组合作,强调学生整体参与。探究性讨论主要以小组为组织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而不是要他们重复教科书、教师或他人已有的结沦。参加讨论的人,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讨论不由教师支配,也不是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讨论中,要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

(4)提问贯彻讨论全过程。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以递进式的、前后衔接的、提问的方式进行点拨,可以对讨论起到提示和调节作用,否则讨论达不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学生的提问主要集中在收集相关资料或证实某种观点上。教师不要直截了当地回答学生的所有问题,那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成功的探究性讨论,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判断讨论内容是否恰当,一是看学生是否其备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二是看这个内容学生是否理解或在科学上是否巳成定论,如果某个问题学生已理解或已成定论,而且学生对此确信无疑,那就无法引起学生的探究;三是看所选问题是否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

3、要明确适宜探究式学习的地理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

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活动,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有些知识内容,用探究的方式效率太低,效果不一定很好。那么,哪些类型的地理知识内容适合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来学习呢?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考察,可以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这类地理知识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掌握和记忆,不适合也不需要学生去探究或发现,如“我国的疆域和面积、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等等内容。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如有关操作、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等。策略性知识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知识,它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不过,一般程序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而策略性知识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主要涉及对地理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后两类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为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参与、探究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如“月相变化的规律”,这类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获得亲身体验才能为学生所掌握。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地理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并更容易被应用到实践当中。因此,这类地理知识更适合通过探究式学习这种方式来学习。

适宜地理探究性课程类型的特点大概有以下几点:1、强调师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建构地理课程内容,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2、课程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3、强调在地理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搜集信息、加工处理地理信息,并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4、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性实践,在地理新课程实施中具有重要地位。

4、探究式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制约性

探究性学习虽有许多优点,但由于这种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需要许多相应的条件,而且目前的地理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其优点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这种方式更适于小班授课和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

(2)探究式学习不能用于所有地理知识的学习;

(3)探究式学习耗费的时间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那么多规定的知识内容;

(4)探究式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进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因此,我们认为在地理教学任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提倡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从地理教学实际出发,积极的适当的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和利用它所固有的优越性。

探究式学习方式篇2

一、 情境探究式学习

学生是充满着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信心和能力解决符合他们现有认知水平和基础知识的新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求结论。

如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新课引入时,教师可以先讲述古印度国王和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自发地启动思维机制,然后发问:“同学们,发明者到底要求赏赐多少粒麦子呢?”在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动手演算20+21+22+23+……+263的值时,形成认识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再如,在复数的概念的引入教学中,现提出问题:已知a+=1,求a2+的值。学生感到很容易,很快计算出a2+=a+2-2=-1。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通过悬念设置,让学生产生了“预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求知的动机。

二、 引导探究式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如: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定理的发现过程:

(1) 观察教室里黑板面与天花板面所在的平面的交线与教室地面有何关系?(平行)

(2) 为什么平行?怎样判断平面外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根据定义,只要证明平面外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没有公共点)

(3) 要证明一条直线与无限条在同一个平面内有不同位置关系的直线都无公共点,几乎是不可能的,能否化“无限”为“有限”呢(可以)

(4) 从特殊情况“有限”做起,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无交点,线线是否平行?(平行与异面)

(5) 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异面,线面是否平行?

若平面外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线面是否平行?(举反例说明)

(6) 举反例:假设不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必然相交,这时直线与平面有一个交点。请同学们判断这个交点与平面内的这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在直线上或直线外)

若交点在直线上,有什么结论(平面外的直线与平面相交)可能吗?(不可能,与题设矛盾)

若交点在直线外,有什么结论?(平面外的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异面)可能吗?(不可能,与题设矛盾)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假设不平行是不成立的,即直线与平面一定平行)

(7) 请同学们归纳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证明。

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尽量把每一个抽象、枯燥的知识点提炼成小型探究题,调动学生去探索、调查、思考、验证,让学生自主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尝试探究的乐趣。

三、 交流探究式学习

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过程”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是单一、枯燥、被动的听讲和练习,要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如在三角函数的练习课上,可以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sinα+sinβ=a①,cosα+cosβ=b②,其中0

探究式学习方式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途径 自主 合作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研究主题,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灌输的更不更深刻,学生也能从中享受到自己探究的乐趣。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下面我就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谈一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兴趣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源泉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欲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说明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探究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课的类型采取变换形式,诸如竞赛、抢答、故意设置陷阱等,使学生时时处于想急于弄清问题的真相和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的探究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从而渐渐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情感。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现代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究。如市场销售问题、办厂赢亏测算、股票风险投资、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资源调查、有奖销售讨论、体育比赛研究等等。如学习了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计算有关经济问题。

二、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问题探究空间

探究要以问题为前题,要想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但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探究,有的问题太简单,是没有探究价值的;有的问题前面已经探究过,后面不必要再去探究;有的问题太难,根本就不是学生目前水平所能探究出来的。因此,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再三思考。所提问题必须有研究价值。我们知道:问题空间有多大,学生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平时我们所说的开放性问题就能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问题的设计可以来自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设计问题。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开发区”理论。即“跳一跳,摘桃子。”所设计的问题不是一伸手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有够不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最有探究价值,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探索中来。其次,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探究类的问题。在进行例题的教学中,可以对例题进行种种变化,设计成开放性问题,学生在这个问题空间里,思维没有受阻,思维会尽可能的得到锻炼,性情得到陶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活动得到极大限度地得到发挥,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动在探究中得到提高。也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亲切,学生无拘无束,尽情发挥。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学生在小学时就知道把三个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定理是要经过严密论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个拼的实质。学生的拼法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形,教师让学生把拼的图形画下来,引导学生从拼法中探究证明的思路,自然地让学生接触到几何中添辅助线的问题,体会到添辅助线这一抽象的数学手段的来历和作用,同时定理的证明水到渠成。

三、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时间的分配如何,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与否。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如果教师将时间全部分配给自己,那么这节课就是“满堂灌”。此时探究学习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自主学习时间,它是学生探究的必要条件。在探究活动之前,教师不要提出过多的要求,这样会不自觉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活动达不到自主。现在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乐于在游戏和活动中探究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这一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会获得充分释放。

四、给学生创设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课堂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可以是师生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测量建筑物或树的高度,是一个典型的实践性探究作业。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校园里的一棵树的高度?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每人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

五、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探究式学习方式篇4

关键词:初中生 探究式学习

一、探究式学习要体现方式的多样化,做到常改常新

提到探究式学习,我们往往局限于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答疑或学生搞一些相关性的社会调查。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活动、进行活动与收集资料、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应渗透到教材和教学活动的不同部分。例如,我们讲到古代社会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时,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然后以课堂为平台提供给他们交流的机会。如在初二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制小论文竞赛”及“法制手抄报评比”及“周边环境问题、及市场问题的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各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形式上。新课的教学运用探究性学习是首当其冲,但作为实施课程标准的主要方式,还不妨考虑一下复习课、习题课,若内容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探究式学习,会使学生学习政治不再是一种被动地接受,而会产生一种由于探究而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自编问题”等,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拓展、开放。复习课可一改以往的复习概念、强化记忆,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政治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式学习的多样性还可体现在不同学科间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及联系实际上,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多方面的有益信息。除了学到科学知识外,还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探究式学习要注意科学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本应属于教学模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发展具有反馈、强化、激励和导向作用。而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更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表现,重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及科学协作的精神。不能以单纯的分数或单一的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凭一份考卷来决定某一位学生探究活动的效果,不然仍会回到过去的学生单调刻板地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不思考、不探索、不注重过程而只追求结果。作为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用记录卡片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评价的依据。此外,探究式学习的评价更要提倡一个“发展性”,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给学生提供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和导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反思。

三、探究式学习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当好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很少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和思考。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甚至失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而探究式学习,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可能性和假设的情景与问题,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探讨的空间。教师不是放弃责任,而是更多地准备背景知识和材料,以便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式学习方式篇5

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1、以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以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2、以问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3、加强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能够理解运用的东西,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

4、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方式主要是要求学生从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

二、如何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

1、更新教学观念

(1)教学过程中,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

(2)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要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

2、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3、转变学习方式

(1)多种形式地提出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式问题:诗中用“朵”来修饰“流星”恰当吗?为什么?一个女同学就领悟出应该是恰当的,因为那流星也像鲜花一样美丽绽放,所以可用一朵。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而且学生们喜欢标新立异等心理特点得以张扬,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2)采用师生同台的互动模式。①师生共搭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每节课前的三到五分钟作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时间。训练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讲一个历史故事、介绍一则名(格)言、推荐一本最喜欢的书等等。讲解时的要求逐步提高,由神态自然、语言清晰简洁到落落大方、语言流畅生动等。按顺序轮流往复,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能多次地得到登讲台当众讲话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练就了“说”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而且树立了自信心。②搜集整理资料,学生登台展示。如我们这学期学习的茅盾的《白杨礼赞》这一课,学生就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制作展示了近百张幻灯片,设计了20多个抢答题,课堂的容量增大了,学生的收获增多了。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等语文素养,又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使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探究式学习方式篇6

“自主性学习”是教学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与传统接受式学习方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首先就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责任感。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责任感,就无法将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不能较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只有学生自觉承担起学习责任感,才能真正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孔子曾说过,“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报告”工作。(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2)通过勾画圈点,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要找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3)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上网查阅或在图书馆借阅资料,并动手分类整理资料,制成卡片进行档案管理,最后小组合作写出预习报告。在课堂上,我总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争论的话题营造民主氛围让他们敢于质疑。针对之前不理解的地方,给出一定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合作完成。

探究性学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挑战和变革。语文课的探究性学习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进行课题研究,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题或研究性课题。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时间有限,资料也十分有限,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探究内容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大量书籍,为探究性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教师还要把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研究教师布置的课题或项目。

例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是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语文综合活动课。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资料,拓宽视野,增加了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了对战争的认识,培养了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步骤一:把学生分成两组:“记住历史,珍惜和平”学习小组和“文艺作品与战争”学习小组。

步骤二:经过半个月搜集、整理资料,各个小组展示成果(制作成课件,并由专人解说)。

步骤三:重新分四人小组,选取小组成员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手抄报。

步骤四:举办“战争知识擂台赛”,选择小组合作的必答题和写作题。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不仅掌握了获取资料的方法,分门别类地整理资料的方法,还体会到了分工、合作的乐趣。这样学生就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取得较好的课堂实效。

探究式学习方式篇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1 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大千世界的种种微妙和奇异都会吸引他们那颗童稚的心。尤其在科学发展的时代,他们更渴望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创设一些与书本知识有关的社会问题、资料于课堂教学中,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2 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应解放学生的思想,提倡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改变传统的先举手后发言的习惯;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等因素影响,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材施教,不断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只有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还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1.3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主动让其参与探索的全过程,要把传统的简单的传授知识改变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上,而且表现在教师的创造上,因此教师要创造更多的教学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要在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以求得真知。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五大因素:(1)个体积极的相互依靠;(2)个体有直接的交流;(3)个体必须都掌握小组材料;(4)个体具备协作技巧;(5)群体策略。合作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动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2.1 注重建立合作小组。通常情况下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有时也考虑到学生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在小组内,小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或学生轮流担当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管过程,其他成员各尽所能相互配合圆满完成任务。

2.2 注重精选合作内容。在精选合作内容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没有合作价值的合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样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2.3 注重引导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建立在小组成员当中的一两位同学的思考和需求上,而是建立在每个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每位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定的基础,也使得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更加的有意义。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教师决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引导学生开拓思维,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争取带给学生更丰硕的学习成果。

2.4 注重体现合作意识。为了扩大小组学习的成果,全班交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特有典型的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交流。

探究式学习方式篇8

【关键词】语文探究性学习;形成;构建;延伸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和探究性学习两者相结合的产物,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让初中生自主地探究知识,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地掌握学习规律,进而培养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金坤荣在《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一文中认为语文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类型包括:形成性探究、建成性探究和延伸性探究。根据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尝试着把探究性学习分为形成性探究、建构性探究和延伸性探究这三种探究方式。

第一,形成性探究方式。

形成性探究是指把课文内容和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探究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可以针对课文情节等关键处的联结点,可以针对字词的去除、变换、比较,也可以针对文章精彩部分的品味、内容矛盾的辨正。

课文情节关键处可以运用预测的方法,在教学《故乡》一课时,布置学生只预习回故乡、忆故乡的情节,课堂学习时让学生想象:“我”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了让自己有美好童年的闰土,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怎么样呢?这两个内容设计为空白让学生去想象、预测,学生必然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究,在学生想象、预测完这些情节后让学生再回到原文,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也能让学生很深刻地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主题。

对文本字词进行认真品味,主要是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这段文字好在哪里?能不能删去?和它相同、相似甚至相反的内容比较一下会怎么样?为什么用这个词?能否和其它词调换?在文章亮点处探究思索,重锤敲打,能丰富情感体验。

第二,建构性探究方式。

建构性探究是指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主动发展,它立足于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建立知识系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可以是对课文有关内容及其背景的探究,促其理解。如学习《故乡》,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人物介绍,曾经学过的鲁迅写的文章以及鲁迅文章的特点,鲁迅写这篇小说的背景。这些预习既可以锻炼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可以是课文知识要点多元性角度的剖析,促其灵活。所谓多元性即尊重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不同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进行多元思考,构建多姿多彩的认知结构。如分析《故乡》一文中的人物形象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故乡在“我”眼里发生了变化,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学生在阅读探究后,有的说人变了:闰土的外貌、语言和动作变了;闰土对“我”的态度变了: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变了。杨二嫂的外貌、语言也变了:二十年前人称“豆腐西施”,生意好;二十年后变成泼辣自私的“圆规”。有的说故乡的景色。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对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认识有了更全面地认识,从而切身地体会到阅读的多元化。

可以是相同内容的课文重组,促进知识的贯通与深化。如将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社戏》两篇文章中的故乡生活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课堂上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探究:《社戏》与《故乡》同是以故乡为题材的文章,《社戏》所描绘的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美丽故乡图,是美好的回忆;而《故乡》中所描绘的是现实中的景象残破、令人感伤的故乡。这样的阅读实践,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强化了探究能力。

第三,延伸性探究方式。

它主要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语文知识或问题进行补充、扩展、猜测和发现。

这种再创造的探究可以是对故事情节的艺术省略或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进行填补。例如,《故乡》一文的末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理解,通过探究学生发现这里其实是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努力奋斗,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就可能实现。这段话意味深远,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到来的坚定信心。

再创造的探究也可以是发展,即对课文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想象。在《故乡》的结尾,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宏儿和水生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样的探究能诱导学生从旧知中引发新知的生长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所学知识推向深度和广度。

有时延伸也可以将课内向课外日常生活延伸,在《故乡》的拓展提升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我”、“闰土”、“杨二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形成了一层厚厚的隔膜,假如“宏儿”和“水生”来到2013的今天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的一些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给农民生活带来的一些变化。引发学生通过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比较,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先生心声的一致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形式,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抛弃了接受式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强生.《语文探究性学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

[2]赵希强.主编《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月10月版

[3]金坤荣.《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J].江西教育,2003年Z1期

[4]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5] 陈顺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考试教研版》,2007.3

探究式学习方式篇9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真正内涵,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这一学习方式,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前提基础

1.教师必须领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内涵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知觉作用和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究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竞争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

2.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被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将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1)把学生当作学生(理解学生)。这是指教师能蹲下来看学生,把学生看作独立发展的人,教师能真诚地理解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无所知的孩子,当作等待填充的容器,当作随意训斥的对象;能宽容学生,善待学生,使学生敢于说真话、表真情,敢于指出教师的不足。

(2)把学生当作教师(相信学生)。教师相信学生是有潜力的,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拜学生为师,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比如,用“你们能指点我一下吗?”之类的语言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将会带出许多独到的见解,留给教师惊喜的发现。能者为师,教师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

(3)把教师当作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进行角色换位,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看法,善于倾听学生的“真情告白”,虚心地接受学生的意见。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式的教师,按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平等对话,进行情感交流。

(4)把教师当作教师(引导学生)。这是指教师要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而不是独霸课堂,居高临下,教师要有春风化雨、点石成金的功夫,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疏导,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策略

1.在入情品读、探究感悟中培养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大瀑布的赞礼》一课的教学,从“赞礼”二字入手,让学生猜想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由读书,自由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后,集中精力,围绕“激动、惋惜、希望”这些情感进行探究,很值得借鉴。支老师以读代讲,引导探究,删繁就简,独辟蹊进,极富创造性地抓住“激动、惋惜、希望”这牵一发动全身的情感让学生扎实的读书,或默读或朗读,时而静静沉思,时而激情昂扬。

2.在创设情境、主动探究中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就要有意识地创设探究情景。

(2)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探究为合作探究。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有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格局。

探究式学习方式篇10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学习 学习策略

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制度衍生出了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即常被称为“填鸭式”的教学法。但是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行,毫无疑问,传统教学法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难以跟随时代的潮流,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优胜劣汰已成定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熟悉解题技巧、解题方式,从而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而近期新课改所倡导的全面、自主、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已逐步渗透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考核题目形式多样。传统教学法下培育出来的解题思路渐渐难以适用于其中,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思维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如此的教学成效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无疑为重中之重。下文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思考对此加以简单阐述,以期各位同行加以借鉴及提出建议。

一、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寻求适宜的学习方式。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得出,学与思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旦缺少其中一种,学习都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效。在传统教学中却正是犯了这一重大错误:只学不思。学生只有在鞭策驱使下学习,却没有真正思考问题的机会及能力,这无疑导致了教师的教学事倍功半。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对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灵活巧妙的问题,在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还可以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在无数次错误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例如,人教版的小学数学中有一章节为《分数的初步认识》,怎样才能够让小学生以最快最简便的方法掌握这一内容呢?笔者根据小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临时设置了一个小情境:笔者从家中带来两块小蛋糕及切蛋糕的小刀,请两位同学上台来一起参与一个小游戏。在游戏的第一环节,笔者请学生将蛋糕均匀切成四块,每个人分一块。之后,笔者假装觉得不公平地说:哎呀,我是大人,这一小块根本不够吃嘛!怎么办,不如我们把另外一个蛋糕切成八块,分我两块怎么样?学生开始觉得很茫然,但是仍然按照我说的方法切了,然后分给我两块。之后我将两份蛋糕相对比,学生却哄堂大笑,我问他们为什么笑,并且答对了奖励蛋糕。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有的学生说虽然后面我拿到了两块蛋糕,但是其中的每一块蛋糕只有第一块的一半大,还有的学生说因为之前的蛋糕是分为四份,而之后的蛋糕分为八份,前面的一份等于后面的两份。许多学生的问题解答思路都不同,我由此引入了分数这一性质,并且对他们一一给予鼓励,培养他们初步自主探究的思维,帮助他们获得自己多式多样的学习方法。

二、足够的时间与充足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下掌握学习方式。

所有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有一定的过程性,从而得以形成最终形态。在学生寻求学习方式之时,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够在一次尝试之后便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式,正所谓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立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充足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总结、思考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以六年级下册中《简单的统计》为例,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经过了五年学习了解了模糊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这时主要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知识梳理,以准备好升学考试。如解答相关的统计方面问题时,因为其中包括统计表与统计图,教师不必急于将两种统计方式的优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可以让他们在亲自动手实践之后,通过讨论,获得对知识的总结,从而深入了解这一方面,考查自身究竟适合哪种学习方式,虽然耗费了一定的时间,但无疑效果事半功倍。

三、巧设悬疑,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解答。

仅仅为学生找到相符合的学习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灵活地将这一学习方式运用于日常学习中,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动力,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才能够更有目标性地将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提炼提升,达到精益求精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则需要在巧设悬疑的基础上,通过日常教学,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相关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对数学知识掌握的质的飞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用,既符合应试考核的教育制度,又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需要所有教师在不断钻研实践中选择最好的一种,并将这种思想方式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切忌只传授不教学,只学习不思考。只有培养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让他们在学习中更精确地找到合适的学习道路,越行越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