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8 04:33:07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商之都;养虎计划;连锁商业;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7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1-0008-03

一、“养虎计划”实施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商业连锁行业发展速度逐年加快,截至2012年底,全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达到1.81万亿。伴随着各种投资主体的进入,商业连锁企业由于准入门槛低、完全竞争和人才流动性大等特征,各种经营主体共同竞争,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连锁企业之间围绕商品资源、选址资源、人才资源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

从我国连锁企业发展实际状况来看,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人员流动率高、人才储备不足等情况伴随着企业连锁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如何建立有效的选、育、用、评、激励体系,完善战略人才储备库建设,对商业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之都作为安徽省内最早发展商业连锁的企业,经过17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淀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这一体系随着行业环境的不断发展逐渐凸显了一些短缺,例如缺乏战略性眼光、没有长远的规划,在战术上没有借助公司资源采取相应措施,有效的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目标,

人才培养往往只停留在员工培训阶段,没有后续配套的相关措施等。为此,商之都从2008年开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公司系统内大力推行“养虎计划”,从人才的选、育、用、评、激励等方面入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养虎计划”实施细则

(一)“养虎计划”的内涵

“养虎计划”通过“(1+8)×5”的多通道职业发展路径,和“入营计划”、“成虎计划”、“强虎计划”、“威虎计划”、“神虎计划”五个阶段,将人才培养的各个层次贯穿起来,全方位培养商之都后备管理人才。其中将职业发展通道划分为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双重“主干”职业通道,同时充分考虑员工由专业而复合的成长规律,将专业技术通道细分为8个“支通道”:行政(法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管理、信息技术、营销策划、规划设计、电子商务。在这8个通道内,针对公司不同级别的员工,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人才选拔、评估、培养、任用、激励机制,从新近员工的入职培训、能力提升到后期的高端人才梯队培养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二)“养虎计划”的意义和目标

按照“相马”为主,“赛马”为辅的方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原则和“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的用人思想,从为企业打造一支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团队的要求出发,商之都坚持以推行“养虎计划”为契机,从制度建设、招聘配置、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大力创新,建立了员工发展的多通道路径,不仅能够有效地选、育人才,更能有效的用、留人才,保障了商之都人才储备库的建立。通过“养虎计划”的推行,商之都会搭建起覆盖每个层级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建立起配套的任职资格体系,明确各岗位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从而建立起制度完善、体制健全、方法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三)“养虎计划”的措施

“养虎计划”作为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从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激励方面建立了一套科学严谨的实施方案,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力求涵盖员工发展的各个阶段。

1.人才的选拔和评估。借助人才胜任特征模型,人力资源部借助进行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工具,在运用数据分析工具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级别员工的实际发展情况,抽取和构建了级别序列的员工胜任特征模型,并编制了《人才综合素质评价表》,组建了人才评价中心,从综合素质、业绩考评、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程序化的选拔和评估体系。候选人员只要进入评价流程,会有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来确保对员工进行360度考核,确保无空缺考评,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性。

2.人才的培养。按照分类培养的原则,在“养虎计划”体系内,细分成“入营计划”、“成虎计划”、“强虎计划”、“威虎计划”、“神虎计划”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会根据员工能力发展状况,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方针,重在心智训练和贴身辅导。通过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才学习模式,引入时代光华ELN学习平台和内部导师制度,从知识补充、技能训练等方面,锻炼员工的调研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业务技能。为了更好地让员工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商之都创新性的建立了以培养心态为目标的训练组合,借助项目研究、轮岗锻炼、对外实战交流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培养人才的综合处理事务能力。

3.人才的任用和管理。对于通过培养达到公司预期能力提升的人才,商之都会定期更新公司的人才战略库,这批人进入到公司的战略储备库后,会获得优先晋升的权力。如果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岗位出现空缺,便能够第一时间给予其晋升和锻炼的机会,如果没有空缺岗位,见习任职也能够起到先锻炼、检验,后放手使用的目的。按照多渠道锻炼人才的方针,商之都把轮岗制度落到了实处,连锁店之间和各岗位之间人才流动充分证明这种轮岗制度能够全方位的提升员工各方面的素质,将其打造成复合型人才,能够提升在各种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4.人才的激励。商之都在“养虎计划”体系内,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基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为了能够让员工将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统一,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公司建立了个人绩效和部门绩效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在个人系数的基础上增加了部门考评系数的权重,这样员工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会主动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充分维护部门利益;在精神激励方面,公司会主动让员工参与公司愿景和目标的制定,让员工切实感受到公司和自身发展的同步性,通过职业辅导和个人职业发展讨论,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发展潜力,主动扬长避短,激发自我要求发展的主动性,并引导其对自身目标进行逐步的分解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不仅如此,商之都还通过业绩考核和人才评鉴等措施,不断强化员工发展愿景。

三、“养虎计划”实施成效

“养虎计划”从全面实施以来,迄今已设有十个班,超过500人进行了各阶段的分类培养,组建和完善内训讲师队伍和内部测评师队伍,对25位内训讲师进行了考核并续聘26位内训讲师,选派了30名相关人员参加了中国注册测评师培训,打造了一批“养虎计划”实施所需的内训讲师和内部测评师人才。从阶段性成效来看,“养虎计划”的实施成果显著,员工参与积极性较高,借助网络大学、外聘讲师、技能操作等方式,提高了员工素质,增强了企业管理水平,激发了企业经营管理内生活力:

(一)转变了员工学习方式,改善了人才组织环境

“养虎计划”的实施,首先改变了员工传统以自我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班级形式,结合各种培训资源,支持和鼓励员工借助内部培训、外部培训、技能培训、知识共享等方式提升自我素质。如此一来,既促进了商之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又在促进员工理论知识提高的同时,增强了员工的业务能力,拓宽了员工的学习渠道,开拓了员工学习的事业,促进了员工的学习效率。其次,通过商之都组织的各种培养活动,员工在组织基础上能够清晰了解组织发展战略和与之相对应的组织能力要求。通过“养虎计划”,商之都集合了企业的各方面资源,从培训资源、人员资源等方面,为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氛围。

(二)通过强化人才培训,提高了人才素质

“养虎计划”通过完善的岗前、岗位及业务能力培训,从各个层面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培训课程,提高学员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实际岗位需求技能的培训。“养虎计划”通过引进时代光华ELN学习平台,开设了在于增强学员调研能力、团队领导、创新能力、业务技能的相关课程,学员通过网上学习,可以自主掌握学习进度,通过内外部讲师的培训,可以掌握相关岗位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多渠道培训增加了员工眼界的开拓,通过前期学员培训效果考评追踪,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员能够将培训知识有效地和自身岗位相结合,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了系统人力资源理念

“养虎计划”在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策划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架构体系和具体课程设置,明确了以培养连锁门店实用型中高层管理者的目标,紧紧围绕目标培训者所需要的管理技能进行培养。从专业后备人才选拔、连锁企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培训、人才的任用和考核到人才的激励和跟踪管理,“养虎计划”树立了基于现代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理念和思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用人措施的转变,确保了商之都人才梯队的建设,为商之都“十二五”规划提供了人才资源。

(四)推动了人才的动态管理,激发了企业内生活力

商业连锁企业人才流动率高,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确保人才的不断层是维持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通过“养虎计划”引入进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轮换后,人人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推动了商之都人才战略储备库的动态管理,确保了人才的实时更新,强化了员工的自我学习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让全体员工都能得到平等的晋升和发展机会。通过全程公平公开的选拔、培训、评价、任用机制,商之都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人力资源系统,促使人力资源向不断合理、优化的方向发展,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极大激发了内部经营管理的活力。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LTE人才培养;SMART培养体系;全面培训评估

1 项目背景和意义

1.1 项目背景

网络优势历来是中国移动的最大优势之一,网络能力也始终是中国移动最为关注的核心能力。秉承着“质量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理念,中国移动致力于提高网络能力,建成了一个覆盖广、质量高、业务多、服务好的移动通信网络,并领先于其他运营商,在国内率先开通TD-SCDMA第三代及TD-LTE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

自2004年中国移动大规模使用外包以来,许多专业技术领域逐步外包,人员在不十分了解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可能已被推上了技术管理的岗位,造成核心通信技术能力的下降。虽然移动公司每年也有投入大量培训经费用于技术课程培训,公司亦积极举办技术竞赛以选拔优秀技术人才,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但是由于缺乏工作实践的领悟,较难与工作实践绩效对接,也使员工的技能提升缺乏针对性。

1.2 项目意义

1.2.1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精确性、适用性和系统性

通过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可以实现学习需求的精确性、学习设计的适用性和学习评估的系统性,建立学习需求来源于工作指标,学习结果反馈于工作指标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以工作促成长、以成长提效益”,充分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发挥学习对工作效益的促进作用。

1.2.2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有助于完善培训管理体系

通过SMART原则让培训的指标更为量化,可以为培训的选择、开展、评估提供量化参考和有力支撑,实现培训的精细化管理。

2 项目亮点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搭建了ACT人才培养行动体系,实现了“五个一”培养模式。

东莞公司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可以概括为ACT人才培养行动体系。A是指以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作为员工培养的标准, C是指基于SMART原则的5个特性搭建人才培养体系,T是指实现业务匹配、精确培养、快速成长、绩效提升四个目标。

“五个一”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以一个LTE项目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试点项目开展探索,结合一体化SMART培养原则,固化了一套培养流程,按照一条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执行,坚持一心为能力成长和业务提升服务,最终实现技术人才成长与网络业绩提升向匹配的目标。

3 项目思路

LTE人才培养项目以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为出发点,从“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三个流程开展人才培养,结合能力认证成果,由各专业核心骨干员工率先学习并将课程内化,逐步覆盖网络线全体员工,形成知识的梯队传递和网络线人才的梯队建设。

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为出发点,从“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三个流程开展人才培养,推动人才的阶梯化成长与发展][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

为了使培训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支撑公司全面建设及维护LTE网络的需要,LTE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将基于SMART原则来设计。

4 项目实施方案

Specific(明确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达成性)、Relevant(相关性)和Time-bound(时限性)等5个特性共同构成了LTE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基本原则,将通过培养需求挖掘、标准化方案设计、时间成本规划、多元化培训评估及后期宣传借力等措施加以实现。

4.1 明需求,定方向,挖掘明确范围

4.1.1 查阅公司战略规划报告

为了能使培训规划与公司战略规划想协同,先主动查阅公司相关的战略规划报告。主要分内外部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以内部为主,对公司战略报告及相关文档进行查阅、分析,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第二阶段是以外部为主,查阅社会及相关通信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规划,结合第一阶段的结果进行分析,吸收外部参考案例,形成调研分析报告初稿。

4.1.2 访谈专家了解一线情况

提前c网络各部门各专业不同专家详细了解今年4G对他们工作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工作量、工作进度、工作内容、人员情况、维护模式、工作饱和度等。

4.1.3 访谈部门领导明确培养需求

由于部门领导访谈时间较紧,为能有效提升访谈效率,结合访谈前的分析和假设,针对LTE培养的内容、实现方式、时间安排、资源情况等多个角度对问题展开提问,形成无线、传输、交换/工程维护包含理论、实操需求的培训规划调研分析报告。

4.1.4 实到现场进行分析与评估

通过亲临现场对LTE培训规划调研报告进行分析、评估与优化,最终梳理出终版的培训规划调研报告。

4.2 简设计,多验证,设计可衡量方案

4.2.1 联合专家走访

由于技术专业的培训具有受场景影响大、受设备影响大、受技术理论及经验影响大、与网络建设规划密切相关等特点,因此为了摸清培训的重点及可能影响培训开展的环节,需要联合技术专家共同走访踩点,找出适合人才培养的方式及地点。

4.2.2 精细化设计

精细化设计由学习方式设计、培养项目设计、具体方案设计三个步骤构成。

首先是学习方式的确定,采用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匹配的方式,做到理论学习内容必须为实践服务,理论学习计划与实践学习计划要相互承接。

接下来进行培训项目确定。如下表所示。

最后一步是具体方案的设计。将实践项目细化到每一个具体步骤和场景,和理论学习知识点相关联并设定考评指标,形成指导具体实践的可衡量的方案。

4.2.3 交叉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正式实施培训方案前,按照方案的细节内容逐条在现场进行体验,亲身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4.3 精规划,细把控,成本时间可达成

4.3.1 成本彰显价值化

将成本花在刀刃上。在成本的支出上,将过去单纯的买知识、买理论,转变为买方法。将成本支出向资产转变。参训人员在培训和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LTE原理c随工实践》、《LTE规划及建设基础》,并将故障处理过程转化为应用案例,将难点问题和创新解决思路转化为课题和论文。让成本的支出转化为有型的知识资产,并通过公司的能力认证体系,由高认证层级向低认证层级进行普及,充分提升成本的使用效能,确保项目在低成本下可达成。

4.3.2 时间规划平滑化

在时间的规划上,充分考虑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在人员安排上,充分考虑协调员工工作与培养的最佳时机;在机制上,通过机制跟踪与保障进度的实施与变更可控;在资料上,将培训资料、实践工具、仪器等提前准备到位;方法上,充分运用甘特图、流程图等工具,清晰地呈现培训的总体计划安排;在环境时机上,抓紧工程LTE建设的黄金时间,为员工的生产实践培训提供环境支持。

4.4 多考虑,深评估,提升相关领域

充分运用多元化的培训评估体系,充分提升并检验培训工作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在供应商层面,重点监控培训方案的设置是否能够针对员工的短板,是否能够实现培训的效果。在员工层面,重点考察员工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员工工作行为的改变,考察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在公司层面,将网络绩效指标提升与员工培训达成紧密相关,让培训的效果与相关领域指标的提升紧密相联。

4.5 会借力,多传播,确保时限内完结

LTE技术人才培养是为未来的LTE网络建设、运维和优化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所以LTE技术人才培养的时限性要求极高,要求尽快提升技术专业人员的能力,因此需要借助于以下几项举措:

4.5.1 借力至上

充分发挥网络部及相关业务部门的专业能力,搭建实操场景,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管理跟进。

4.5.2 宣传造势

抢占大家的注意力,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

4.5.3 沟通为王

通过访谈、讨论、会议明确需求,通过课后分析总结、随工日志、月度总结通报随时随地播报项目进展。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卓越计划 可持续 成效 困难 对策

北京服装学院自2011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成功获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后,学校系统研究中外服装纺织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背景和方式以及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和完善服装纺织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提高学校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近两年的探索,不仅取得了一些成效,更重要的是对“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的困难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审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的成效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学校人才培养思路更加清晰。学校坚持“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将提升工程技术对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培养具有交叉性特点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卓越计划”的目标重构培养方案,突出三个鲜明的特点: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以企业实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人才培养指向国际化。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工程教育改革持续深入。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大课程体系的整合力度,注重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同时,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安排更多的学生在企业实习;聘请企业方面的高级技术人员讲授部分相关专业内容,强化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了解了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技术需求,进一步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工程教育改革持续深入。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师资结构得以改善。学校积极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实践;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使师资结构得以改善。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获得强化。学校分别组织专家赴法、英、德、美等国家考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经验,使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国际接轨。根据国际认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并将国际化的工程知识融入课程内容,学生毕业后将具备国际工程师认证条件。

“卓越计划”的实施使学校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学校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联合培养企业质量反馈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利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对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企业质量反馈体系,收集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能力培养和评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并整理学生对联合培养的企业所提供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师资水平的评价与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社会评价体系则帮助学校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及各阶段的分目标。

“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所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确实得到较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然而,随着工作逐步推进,一些问题亦随之显现,在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等四个方面都存在影响“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的困难。

1.高校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的实施,旨在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人才观念,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如仅出于“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的需要而参与,则很难保持“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国家对“卓越计划”的支持力度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参与热情,毕竟这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深刻变革,迫切需要辅以国家的财政政策和人事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才能更好、更顺利地推进。此外,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的合理分布和有效衔接给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诸多管理和实施上的难题,需要各部门协同创新、有效配合,从学校发展的大局出发,多方面支持“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致力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积极向“双师型”转变,以满足“卓越计划”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要求教师能够自觉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满足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的需要;要求教师主动加强课程设计及评价方式设计的配套改革,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上述变化:首先是对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挑战,迫使其走出“象牙塔”,努力建立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其次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呼唤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再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不仅挑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会因现有管理制度与教学需求的冲突而给教师带来额外的工作困扰,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学经费使用、学生实习安全、教师工作量计算等一系列后勤保障问题。

3.学生面临的困难

“卓越计划”强调面向工业界,这与学生争做白领的心理预期有一定的偏差,需要学生摆正心态,脚踏实地规划未来,积极参加实践环节的教学,使自身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另外,在校生大规模、长时间地进入企业实践对于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者都是新课题,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建设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学生面临顶岗实习该不该带薪、实习安全如何保证、企业文化是否理解和接受等许多现实问题的困扰,有些解决起来还有相当的困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来面对现状。

4.企业面临的困难

企业的深度参与是“卓越计划”的最大亮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和创新。目前,企业对所承担人才培养责任与义务的认识程度、追求短期效益与接待实习学生的矛盾、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与自身工作的冲突、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双方利益如何保证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集中地摆在企业面前,会影响“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实施。

八个“结合”促进“卓越计划”可持续实施

“卓越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高教强国的重要一步。因此,在诸多困难面前更要建立其稳步推进的长效机制,从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促进“卓越计划”的可持续实施。

1.与学校内涵建设相结合

“卓越计划”强调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该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师资结构,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恰恰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卓越计划”的实施与学校内涵建设相结合持续推进,是各高校进一步总结办学经验、提高办学水平、明确办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的良好契机。

2.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

“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行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如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竞赛和教师教科研项目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模式,以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的现场教学模式,以名师为核心组织教学的工作室模式等,有益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卓越计划”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带来教育教学、素质能力、学生评价等方面观念的更新,无论对工程类专业还是非工程类专业均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3.与提升学校协同创新能力相结合

“2011计划”实施后,“协同创新”成为高校耳熟能详的词汇,它所倡导的理念和要求的载体将科教兴国的国策进行了具体而完美的呈现,但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鲜有实践机会。相比较而言,“卓越计划”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涉及到校企之间、校内多部门之间、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多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若视其为“2011计划”的一个微观的点,将极大考验学校的协同创新能力。显然,以“卓越计划”为抓手,开启高校“协同创新”的探索,符合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有益于高校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4.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均须通过教师这一群体的活动才能够实现。换言之,教师的个人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是围绕上述四大职能展开的。“卓越计划”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的最佳平台,教师在从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找、把握科研方向,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从而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对于那些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学校与社会三种关系结合得很好的教师,必然为个人的专业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在资源、资金、政策和人事方面为“卓越计划”提供更大的空间,逐步完善适合参与“卓越计划”教师的晋升考核政策机制。

5.与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相结合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象牙塔式的执教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迫在眉睫。“卓越计划”对“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要求,扩大了教师执教能力的外延,便于教师在后续的学习、培训或继续教育过程中主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知识结构的要求。学校在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时,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适当倾斜,帮助其提高执教能力。

6.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关键时期,需要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卓越计划”倡导的校企联合培养为学生铺设了进入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桥梁,提供了熟悉和体验未来工作环境、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轨迹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和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端正参与实践教学的态度,提高学校实践教学质量。此外,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卓越计划”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标准,为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7.与企业技术创新相结合

企业运作遵循市场化规律,有很强的功利性。“卓越计划”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就无法实施,因此,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是该计划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国家政策应予以倾斜,如财政上进行补贴或减免税,人事上对人才引进提供优惠政策等。另一方面,高校要争取主动,依据“卓越计划”的要求,遴选优质企业,如在行业中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先进、经营管理规范、影响力较大、合作关系密切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利用自身学术研究的优势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或开发新技术。尤其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行业内得天独厚的条件,帮助企业做大做强,确立它们在行业中的优势,形成互惠共赢的局面。

8.与企业人才储备相结合

企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储备和补充优秀人才。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便于企业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判,以确定其是否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此外,学校和企业应充分协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尽量为进入企业的学生创造安心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如减免学费、优先深造等,以进一步巩固校企的联盟关系。

“卓越计划”既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也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需求的有益探索。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国家、高校、企业三者思想高度统一、顾全大局,教师和学生勇于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迎接挑战,才能确保该计划可持续实施,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积累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魏朱宝,刘红.“错位”与“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青年人才;个性化轮岗;继续教育

在电力行业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对青年人才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升。近年来,电力企业通过多项措施扩充人才队伍,例如增加用于青年职工培训的专项费用,提供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的培训机会等,在帮助青年职工提升业务能力,以及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向心力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是企业在青年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考核激励体系不完善等。为了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电力企业必须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把青年人才的个人诉求和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达到“双赢”效果。

一、青年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较好的接受和学习能力

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电力企业的改革,均要求青年职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环境适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始终以较高的效率、较好的质量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因此,对新事物有较强接受能力,对新技术有较强学习能力,是新时期电力企业青年人才的基本特征。例如,智能电网的建设、运维和管理,需要一大批精通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青年职工。电力企业只有培养、储备足够多的青年人才,才能紧跟时展,做到快速学习、快速应用,始终保持较强的岗位胜任力。

(二)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文化素养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这也让电力企业在人才招聘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为了筛选出真正符合电力企业工作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通常会设置较高的门槛和严格的指标。这种情况下,新入职的青年职工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素养。这些有着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职工,在工作上肯钻研,具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韧劲,这对于攻克技术难题和加快技术创新有积极帮助;在业余时间,他们能保持求学期间养成的自学自律习惯,自觉地为自己“充电”,实现了个人知识技能的更新。此外,具备良好素养的青年人才更注重团队合作,这对于构建友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也有积极帮助。

(三)具有较强的工作积极性

电力企业的一些老员工,虽然经验丰富、资历深厚,但是也容易出现过于保守、干劲不足的情况。相比之下,青年人才由于入职时间较短,加上时间和精力比较充沛,能够一心扑在事业上,因此工作积极性更强。随着电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越来越多的青年职工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进而得到领导的认可、实现个人的发展。对于上级安排的一些任务,青年人才很少找借口推诿,而是把每一次任务都当成是锻炼自己的机会,主动接受重担、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过程,体现出了青年人才的担当和价值。

二、电力企业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完善的培养计划

在人才培养中,围绕一个清晰的目标编制完善的培训计划,不仅能保证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促进青年人才的发展。目前来看,电力企业虽然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培训机会,但是每次培训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方案。这导致青年职工在按照要求参加培训之后,不能从中学习到对个人职业技能提升有明显帮助的知识。久而久之,也会使青年职工出现对人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培训中不能认真学习的情况,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二)培养内容与青年人才的需求脱节

电力企业的青年人才分配在不同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工作。除此之外,每个人的学历、工龄、诉求、志向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对培训有不同的要求。电力企业面向青年人才开展培训时,没有提前做好调研,不了解每一名青年职工的具体需求,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求不同工种的青年职工同时参加相同内容的培训。培训内容和个人需求脱节也会使培训质量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以开办讲座、集中培训为主,形式缺少变化,也难以引起青年职工的兴趣。

(三)青年人才的考核激励体系不完善

考核激励会对电力企业的职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考核指标设计不合理、激励方式不科学,也会严重挫伤青年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因为考核激励的不公平,而影响团队和谐,不利于团队的合作。在考核方面,没有体现出部门之间的差异和工作的特色,导致考核结果与青年职工的实际表现有较大出入,无法保证公平与客观。在激励方面,片面注重物质激励,而忽视情感激励、精神激励等方式,也不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

(四)忽视青年人才思政修养和职业素养的教育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企业对青年人才的岗位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人才培养中,侧重于对业务水平、专业能力的考察,而忽视了职业素养、思政修养。由于长期忽视职业素养的培育,以至于很多青年人才没有养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不愿意主动帮助他人;在一些需要跨部门合作的项目中,不能做到密切合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三、电力企业青年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培养目标和方案

1.培养目标的优化设计。明确青年人才培养目标,是电力企业完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的必备条件。应结合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现状,以及围绕电力企业的战略规划和青年人才的发展诉求,确定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激发青年人才干事创新的潜能。电力企业提供培训机会,帮助青年人才积累经验、学习技能,增强创新创造能力,在职业成长中实现自我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第二,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效益。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可以实现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新老交接,让青年人才从一线岗位逐步走向管理岗位,甚至进入决策层,实现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增强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依托完善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让有才能的青年职工得到发展、提升。这也会吸引更多人才入职,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始终保持人才优势,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2.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在有了明确的青年人才培养目标后,还要围绕这些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为进一步体现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青年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其一,培养方案要体现出部门差异,彰显职位特色。结合电力企业的运营特点,分别设置了管理类、技术类、研发类、营销类4种培养方案,分别面向不同类型的青年人才,保证培养内容与个人的职务、专业等适配,进一步提高培养成效。其二,培养方案要与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分别制定1~2年的短期人才培养计划,以及3~5年的中期人才培养计划,10~20年的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依托青年人才培养方案,为电力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以及青年人才的储备提供方向性参考。

(二)关注职工需求,培养内容契合职工需求

1.开展师徒传帮带活动。青年职工有干劲、敢创新,但是往往因为入职时间较短、经验相对欠缺,工作上容易出现失误。“名师带徒”是一种帮助青年职工快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电力企业开展师徒传帮带活动,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建章立制,编制《师徒“传帮带”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并坚持“尊重个人意愿、服从企业分配”的原则,进行师徒配对,一名资深的老师傅可同时带1~3名徒弟。同时明确师徒各自的责任、义务,以及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实行配套的考核与奖惩机制,以月为单位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若青年职工进步明显,则对师徒分别给予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师傅更愿意教、徒弟更愿意学,在师傅悉心指导下,青年人才实现快速提升。2.制定个性化轮岗计划。青年人才是电力企业重点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中流砥柱。这就决定了青年人才必须要尽可能地熟悉多项业务,才能在增长见识、开拓思维的同时,提高岗位胜任力,成为企业的“多面手”。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轮岗培训的方式,让青年职工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历练,从而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业务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了让青年人才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够有所收获、得到提升,还必须制定个性化的轮岗计划。根据青年职工的专业、兴趣、能力、需求等,合理安排岗位。保证青年职工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开展工作,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培训实效有积极帮助。此外,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也要履行好指导、监督责任,为青年职工轮岗培训提供良好环境,保证培训成果。3.鼓励青年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新时期电力企业的青年人才具有学历高、进取心强等特点。此外,电力行业改革也迫使企业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对青年职工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职工有诉求、企业有需要的背景下,必须鼓励青年人才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进行进修深造。一方面,电力企业合理调配工作和学习时间,为青年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提供支持,解决学习和工作时间冲突的问题,让其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继续教育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经过深造之后,青年人才利用所学的知识、技术,在本职岗位上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双赢”。电力企业方面可设置奖励基金,例如大专学历的青年职工,经过继续教育考取本科学历后,一次性发放10000元奖金;本科学历的青年职工,经过继续教育考取硕士学历后,一次性发放30000元奖金。通过物质激励培养和储备更多的青年人才。

(三)完善考核机制,拓展青年人才晋升通道

1.优化青年人才考评机制。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不仅客观反映出青年人才的业务水平,还能够起到公平竞争、争优创先的作用,有助于青年人才在竞争中实现提升和发展。电力企业在实行考核时,要具体到不同的部门、职务,结合工作内容选择考核指标,并设计相应的考核方案。例如行政岗应侧重于考察活动策划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而财务岗则重点考察会计软件的操作水平、账务处理的熟练程度等。每个岗位的考核均包含3项,分别是个人基本素质、月度考核成绩、内部周边绩效,按照不同的权重计算总分。根据考评结果,为青年职工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奖励。青年人才考核量表如表1所示。2.拓展青年人才成长通道。青年职工由于入职时间较短,多数都是在一线岗位上从事技术性工作。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提升,青年人才也有向上发展的诉求。电力企业应当为基层青年人才提供向上流动的成长通道,并且必须保证机会均等、公平公正,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青年人才拼搏进取的意识,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例如,以年度考核结果为依据,连续3年考核结果位列本部门所有职工前3名的,可以在部门经理助理岗位上进行挂职锻炼。一年以后再进行考核,若成绩优秀可提拔为本部门的副主任。通过拓展青年人才晋升渠道,让青年人才始终保持干劲,在本职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智、运用个人的能力,为电力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四)重视思政建设,增强青年人才综合素质

1.开展青年党建研习活动。新时期电力企业的青年人才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视精神层面的建设。企业的党委和人力资源部门应加强联合,把思政素养、职业道德等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帮助青年人才坚定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开展青年党建研习活动,依托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感染和熏陶青年职工。例如,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机会,由党委组织青年职工到本市的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遗址等进行参观、学习,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艰苦创新、无私奉献等优良品质,增强青年人才敬业奉献、团结合作的意识。每月开展一次“研习”精品课堂,邀请党校的专业讲师面向青年人才开展党史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党建活动,让青年人才激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敢为人先、拼搏创新等意识,实现个人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2.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电力企业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活动,一方面能够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获得精神激励,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宣传,号召企业其他职工向其看齐。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对激发电力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有一定帮助。例如,开展“学习之星”的评选活动,各部门推荐一名立足工作岗位、深入钻研学习、苦练技能本领的青年人才,通过评选、宣传,在电力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创新之星”的评选活动,围绕电力企业的各项业务,选出那些研发了新技术、新方法的青年人才,号召青年职工发挥创意、积极创新,推动电力企业的改革发展。对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颁发荣誉证书,在人才选拔、职务晋升或外派学习时优先考虑,通过这种方式激励青年人才。结语在业务拓展和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迫切需要一支业务能力扎实、创新意识强烈、思想素质过硬的青年人才队伍。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青年人才成为稀缺资源,电力企业既要采取措施吸引外部人才,同时也必须做好在职青年职工的培养。在充分了解青年人才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师徒传帮带、制定个性化轮岗计划、鼓励青年人才参加继续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帮助青年人才实现发展。当然,除了关注业务能力外,职业道德和思政素养的建设也不可或缺。只有实现青年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为新时期电力企业的业务开展、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秋韵,侯兴哲,叶鹏,等.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黄葛树”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实施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111-113.

[2]冯波,梁静,李冰,等.电网科研型企业高学历青年人才发展的“一带一路”设计构想[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03):95-97.

[3]陈海燕,汤伟,龙晨,等.国网湖北检修公司:创新带电作业青年技术骨干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20(07):51-52.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通信工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学良(1984-),男,山东青州人,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段哲民(1953-),男,陕西白水人,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陕西 西安 71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1GJZ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35-02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信技术得到飞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竞争也空前激烈,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专业所需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很多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却接受着和现实行业发展存在差异的传统通信教育,缺乏实践操作训练的环境,进入通信企业实习的机会也很少,这些都造成了大量通信专业的学生难以满足通信企业的技能要求。目前,探索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是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

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目标直指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西北工业大学成为“卓越计划”的首批试点院校。该校电子信息学院抓住机遇,积极实施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结合学院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的学科特色,以及立志于培养能够服务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基于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技术训练、企业环境实践、毕业实习设计等多种教学环节,实现塑造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整体素质较高的通信工程专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从而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1]

一、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意义

1.国内外形势发展确立了通信工程行业发展的重要地位

通信工程专业作为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信息技术极具活力且发展非常迅速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无线通信、卫星通讯、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多媒体技术等都给人们在信息传递和信息获取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国在通信工程专业方面表现出的创新型优秀人才短缺现象也日益严重,这对我国参与信息产业的国际间竞争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2]因此,在我国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升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2.我国通信工程专业正面临着加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七项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具体涉及领域,无论是下一代通信网络还是三网融合均与通信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信息研究所胡珊主任在2011年举办的“通信产业发展形势报告会”上透露,我国电信业总体投资规模在“十二五”期间将达到2万亿元。此番投资可以看出国家对通信行业的重视和支持,这一机遇对大学生在培养规模和培养层次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3.提升培养层次,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是高校的责任和发展需要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通信工程凭着其在各个领域中良好的适用性和渗透性,使得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带动了一批新的交叉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和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一大批“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的通信专业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的通信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培养相对薄弱,因此,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势在必行,而“卓越计划”正是对现有培养模式的一种突破、改革和创新。

二、西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模式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面向学院2009级、2010级本科生中志愿报名的同学组织了选拔考试,组建专门班级实施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工作,学生学习阶段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

该面向通信工程专业开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以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学习、拓宽专业素养、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为指导思想,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通信工程专业相关领域,从事高水平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通信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通信工程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该项目目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推进计划的实施。

1.优化理念教育,设置专业特色培养目标

学校严格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为指导,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电子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本科专业教学规范和基本要求,并结合学校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办学特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组织教授及相关专家在认真调查、具体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通信工程专人才总体目标。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多阶段连续性的教育将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并具有扎实基础、宽广知识面、较强工程能力,在通信工程及信息系统行业从事高水平研究、开发和制造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2.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培养目标的实现将充分借助于学院与行业内相关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经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开展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训练,通过课堂、实验室、企业环境、毕业设计等多种不同环境的教学综合实现学生知识扎实、能力提升和素质增强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中采取了“2.5 +1+0.5”的培养模式,即大学前两年半为大学内工科通式理论基础教育和部分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阶段;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环节,全部在企业开展学习实践训练,最后半年“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由学校、企业实行“双导师制”指导。四年内各课程和教学环节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关系如图1所示。

3.明确培养目标,精心制定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过程中所开展的“校企联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人才的新机制。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由学校和企业相关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突出到企业进行长时间实践学习的培养阶段,强化了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实际效果。

(2)校内积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训练。通过课堂教学、综合实验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在校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以满足后续企业工程实践对相关知识的储备。此阶段主要由校内各专业教学环节和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和“陕西省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

(3)企业内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使学生在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践训练,保证最少一年的时间在企业中度过,通过企业环境参观、内部培训、单元操作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环节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操作、工程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多方面的提升。此阶段主要由“中兴通讯”、“华为技术”等西工大电子信息学院的合作企业承担。

(4)校企合作共同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校内教师均要求具备相当时间的工程经历,同时参与计划企业也提供足够的企业师资力量,切实保障培养方案各教学环节的工程训练要求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鼓励学生创新竞赛中强化专业素养锻炼。学院积极鼓励培养计划中的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参加竞赛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综合提升的培养目标。该阶段主要在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内共同完成,师资力量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承担。

4.强化产学结合,建立完善企业内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主要由学校与中兴通讯共同制定,方案的制定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学生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阶段为校企联合第一环节,在企业或企业与学校共建的全真实训基地中进行,主要完成专业课课程教学实施,让同学们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融合;四年级下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二环节,学生可以完成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全部在企业进行。通过企业培养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全部生产运营流程,了解行业的基本规范和发展需求,明确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为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1)制定合理指标体系。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对学生工程素质进行初步的评估,给每个学生制定《职业素质报告》,做到“一对一”的帮扶,切实增强学生实习培训的实际效果。

(2)强化企业现场感知。学生到企业现场感受企业的产品开发、工程设计、性能测试、工程实施等流程,结合实践深化理论知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提升对通信工程行业的全面认知。

(3)开展岗前培训工作。针对不同岗位需求,由企业内工程人员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岗前训练;同时,企业还结合对专业的实际需求,开展项目管理、沟通能力、工程规范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使学生掌握行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

(4)加强企业实践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通过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在不同岗位全方位接触与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系统维护等领域的知识,增强工程意识,从而初步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三、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际意义

通过在西北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和调整,初步建立一套适用、完善的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经过一个周期的培养使该计划培养的学生能够取得优良的成绩,培养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的毕业生,2009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生中有47%以上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高于其他普通专业上研平均水平。

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学生参与企业专家授课、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教学,企业实习实践、单元操作仿真等多种形式,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累工程、工艺和设计实际经验,了解了通信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了通信工程产品的生产特征、经济特性和商业特性,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增强了利用校内时间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以更好满足企业实习所需储备知识的紧迫感,对学生学习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进一步提高了学院整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

另外,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该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65%以上的培养班学生能够申请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学院的科研项目, 参与撰写科技论文或申请专利,并有多人能够获得校级以上奖励。

四、在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结合国外大学实施工程教育的经验和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处于初始阶段的实际,在我国“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学科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前提;面向产业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确立是支撑;专业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设计是否基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核心;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加强是基础;企业阶段学习过程中企业参与教学的深度是关键;稳定的实施机构和相关的政策扶持是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志超,李义玲,刘昌华.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59-163.

[2]陈文艺,张继荣.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7):122-124.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篇6

1.1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本科生培养特色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课群组在人才培养的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特色。桥梁工程课群组根据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教育教学资源、教师与管理队伍、校企合作形式等诸多方面不断改革,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诸方面的培养。在学校和学院政策措施的支持下,通过认真研究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使人才特色培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和充实。

1.2结合行业企业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深度

企业是行业新技术新科技新发展的风向标,社会的需求在企业里首先得到体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就会着力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而,企业的参与可以大大加深人才培养的深度,为人才培养进行更精确的定位。为此,桥梁工程课群组多次和行业部门交流,结合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共邀社会各界企业人士商讨培养模式,定制培养计划。通过企业的参与,大大提升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大幅度改善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桥梁工程课群组按照卓越计划要求,让企业全过程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优秀工程人才。

1.3注重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的一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为我国工程教育提供总的培养思路和教育方向。桥梁工程课群组根据自身特点,实事求是地进行培养方案的调研、改革和创新。在以前的培养方案中,一般只注重专业基础和技能的培养,新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但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背景,更具有相关行业知识的综合性复合人才。

2改革实践

2.1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培养思路

根据桥梁工程系多次专家会议讨论建议,桥梁工程课群组建议采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学培养思路。在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就读的学生来自祖国五湖四海,各有特色,专长不同,对同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也不尽相同。桥梁工程系教授根据每位同学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进行课程设计,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鼓励学生按个性发展选择研究方向,引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极大地发挥了每一位同学的自主能动性,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2.2不断健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本科生教学的重中之重,桥梁工程课群组不断改革课程结构,通过不断地调研对比研究,在本科生教学中不断加入新的教学内容,改革过时的教学内容,例如增加了《道路与铁道工程》和《桥涵水文》等专业课程作为必修课,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也不会有知识缺失。对于原有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了比重调整,使同学在灵活选择选修课的基础之上都掌握完整的桥梁知识,在发展个性的同时都有坚实的健全的专业知识背景,以满足学生日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3联合企业进行多元人才模式培养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篇7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要认真总结近几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推进系列卓越计划的改革成果,选择重点领域攻坚克难、有所突破,尤其是要在法学、新闻传播学、农林、医学等4个学科专业领域进行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现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制度化,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有效做法,在国家、地方、高校三个层面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要以推进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为重点,实施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选聘200名左右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法学院系兼职或挂职任教;选聘200名左右高校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继续面向中西部高校建设若干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会同中央政法委协同建设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二要以推进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为重点,实施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在遴选建设40个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同时,每个省(区、市)党委宣传部门都与高校重点共建1所新闻学院,力争实现校地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全覆盖。要继续推动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选聘10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计划实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兼职或挂职任教;从相关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把双向互聘工作拓展至所有开设新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

三要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以召开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为契机,全面部署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工作。会同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实施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改革方向,分类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建设100个左右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四要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重点加快推进“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促进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毕业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紧密衔接。要创新免费医学生培养模式,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面向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要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好卓越中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要推动部委省共建地方医学院工作,增强地方医学院校服务区域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能力。

五要以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师资培训为重点,实施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行业部门联合制定相关标准,开展质量评价。继续扩大省级卓越计划实施范围。2014年争取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安监总局等部门的政策支持,分别出合培养人才意见。通过政策引导,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部分专业先行认证试点,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与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有机衔接。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篇8

(1)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人才应用现状存在一定差距

高校重在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开展各种与专业有关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受众范围,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已逐步将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普遍的大众化教育,而企业对综合素质较高人才更青睐,两者的目标差异使得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人才危机。在工商管理过程中,对于各类人才的定位情况不够明确,导致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无法正确定位。纵观工商管理的整个行业,人才数量、质量与社会供需情况已经造成巨大的矛盾冲击。

(2)高校教育的培育对象是全部在校学生

在整个培育过程中,并未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社会人才供需状况制定特殊人才培养计划,而是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教学课程安排统一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理论知识培养过程单一,整个过程对人才的创造力、竞争力等不够重视。另外,工商管理专业在培育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知识即专业知识的讲解,而对于人才在企业中的实际工作水平没有进行充分考虑,使得人才培养的理论环节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使人才的理论知识仅掌握于简单的理解层面,无法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以进一步充实自身的工作能力。这些培育观念揭示了我国人才培育的现状:过分注重人才对于国外工商管理案例、概念、经验的传授,忽视实际操作过程的知识应用,造成人才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结合,导致企业的生产缺乏活力以及创造力。

(3)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以及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

高校毕业生的学习兴趣和周围事物创造能力的水平不断下降,教育在培养过程中,并未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等进行因材施教,使得人才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充分开发。而企业发展对于极富创造力的人才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状况呈上升趋势,工商管理过程中,管理人才对于各种突发性事件,能够依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合理的处置,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观念等将工作任务圆满完成,那么企业将呈上升发展曲线。同时,工商管理人才应将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公司发展目标相结合,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发展计划,根据企业的经济状况、利用自身的发展特点,不断进行各类自主创新项目的研发,从而推动企业进入良性发展模式。

(4)工商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够明确,工作理念不清晰

团队合作意识不够明显,而且实践总结能力相对较弱,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责任意识模糊,造成其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按时完成预期任务。同时,不能合理处理办公室关系,与同事关系处理的不好直接降低工作热情,不能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其工作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无法同步,对整个工商管理的工作质量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措施

(1)在培育过程中,坚持以人才发展目标为本的培育理念,不能盲目的追求教学结果而设置过多的硬性要求。

应根据人才的自身发展需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知与能力做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坚持“系统性、灵活性”的新型培育原则,从学科专业的整体课程设置出发,在培育过程中,逐步建立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的良性发展关系。另外,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要将本学校的人才培育战略、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社会人才供给条件等作为制定计划的重要参考指标,使其符合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多变的灵活性教学,锻炼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以及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工商管理的应用能力做好充分使得准备活动。

(2)依据企业、社会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的专业对口率。

纵观现阶段的工商管理企业发展状况,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趋向于对应用型、理论型人才的竞争。首先,企业应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根据公司的整体规划,对于所招聘的人才根据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划分类型,从而制定每个类型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人才应向其不断传授国外先进工商管理案例、概念、经验,使得人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依据公司发展现状,结合国外的工商管理案例对现有企业的经营理念、模式等不断进行创新,以推动企业从理论指导逐步转化为创新指导,为企业的发展注入足够的活力。针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状况,制定能够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特定才能培养计划,使人才具备从实践中发现不足、找出问题所在,利用自身所总结的实践经验,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高效、合理的解决各种突发事件,使应用类人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3)企业能够与时俱进,依据实际情况逐步改善人才培养战略。

对于各类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能够与时俱进,根据人才流动现状、企业发展情况、市场人才供需等及时改进既定的人才培养战略,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模式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依据,综合考虑工商管理培育过程中,不同专业课程的配置情况,根据本企业人才的工作能力、业绩表现等制定不同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讲解要注重向人才传授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经典管理案例等,及时更新人才的知识体系,使其与企业发展步伐相一致。同时,可以聘请部分有经验的的工商管理师,使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得到专业性指导。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根据实际培育需求,可适当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课程,以重点培育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向工商管理人才讲解与工作相关的其他课程,拓宽人才的眼界,不断巩固与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外,复合型管理人才更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在学科讲解时,将理论重点与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现状、管理职能做到有机结合,并根据人才学习能力适当增加工业管理工程、信息操作管理、计算机专业软件的应用等的补充讲解,使综合发展的工商管理人才更符合新时期企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实际培育过程中,应注重相关辅助学科的教学,逐步提升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操作能力与实际工作效率。近来,模块式教学理念已经逐步得到认可,人才的最终走向是进入社会,推动企业发展,因此,模块式教学是培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由于工商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依据部门不同而进行专业分工,培育计划应建立系统性知识体系。与此同时,培育学科内部不同专业的精英人才,使工商管理型人才能够推动未来的企业发展,成为推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高端技术人员。

(4)注重人才创新理念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

在培育初期,应向专业人才灌输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使其能够认识到新时期创新对于社会的重要推动作用,增强管理人才对于创新意识的渴望程度。其次,在人才培育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创新意识,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为管理人才创造熟悉工作流程的机会。同时,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工商管理经验进行有选择的吸收,使得培育活动与国际接轨。另外,相关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创新能力培养,重视理论对于实践操作的指导性意义,不仅仅是理论讲解,更要注重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巩固、创新理念知识,推动“应用———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初步建立,提升管理人才在生活、工作中探讨、积累、创新理论知识的能力,在原有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拓展教育思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管理人才必备的职业技能为培育目标,注重人才主观创造性的培养,从而充分挖掘人才的创造潜力。逐步建立以专业技术能力为最终培育目标的人才战略计划,借助市场调查与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综合考虑企业管理岗位的各部门职能发展要求,丰富培育人才的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流程,提升工商管理人才的社交能力以及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3、结语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校企联盟计划;电子商城;品牌营造;协同策略

当前,“校企联盟计划”在高校悄然兴起,部分学生加入企业电子商城的品牌营造、人才工程校园活动的行列中,通过“以赛代培”的方式,使“校企联盟计划”得以实施。“校企联盟计划”将企业商城由松散式的商品竞争转变为企业与企业+协同者之间的竞争,进而又转变成线上、线下的同步双重竞争。“校企联盟计划”不同于以往的“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办学”,更注重于深层次持续性合作;在内容上更加广泛即包括企业校园创业系统、企业校园培训系统、企业校园营销系统、企业校园社团、企业校园人才选拔系统等。基于“校企联盟计划”中企业前瞻性的竞争意识,成为校企合作前行的动力之源。

一、“校企联盟计划”电子商城品牌营造协同背景

时政背景:党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强调,要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强大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同时国家鼓励校企合作、校企联盟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倡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社会背景:企业发展要不断地蓄积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能量。因此,企业选择高校、选择学生形成协同体,在协同共生中塑造品牌形象并不断推进,使企业品牌的生命力得以延续,而学生在品牌营造中不断成长。调查显示,学生对校园活动丰富的品牌企业具有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即偏爱性,毕业时,这些“受偏爱品牌企业”往往是学生考虑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常称为“企业情结”。

品牌企业的“校企联盟计划”校园活动对学校、学生的影响有助于品牌企业电子商城与学校深度合作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是产业发展与适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企业系列活动,完成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化,让人才培养成为企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另外,大学生参与企业品牌营造可加深对企业、企业文化、企业存在问题等的了解,有利于企业通过品牌营造即“校企联盟计划”选拔适用人才。

“校企联盟计划”具有校企生三方自愿、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同效应。在活动中,参选者(对品牌企业有浓厚兴趣、对企业运营方式具有独到见解和网络电子商务应用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引导、扶持、指导,完成职业—产业—就业的企业化过程。

合作背景:“校企联盟计划”通常由国内行业的领军品牌企业发起,趋向制度化、长效性、规模化发展,侧重于品牌营造、品牌传播、品牌销售、品牌管理及人才选拔和培养等策略方案的设计实施。在“以赛代培”的品牌企业营造中,以企业真实商业问题作为竞赛项目,要求学生不仅利用互联网工具平台策划解决方案,并且还要予以实施,根据实践效果评定优胜者。学生参赛期间,由来自业界知名的典型企业的资深人士作为企业教官在线辅导、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是对于高校实践教学的一个创新。据调查:品牌企业通过“以赛代培”的方式吸取优秀应届毕业生对企业影响效果显著,如海尔商城的孙卓、苏宁易趣的1200工程,万余名获胜选手活跃在公司各个部门。

二、基于“校企联盟计划”的电子商城品牌营造协同分析

“校企联盟计划”通过对企业品牌营造和人才理念的校园宣传和推广,使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深入校园,在院校中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在持续效应和潜在人力资源选拔中得到共鸣。

从选拔人才视角来讲,“校企联盟计划”介于校企合作与校企联合办学之间的一种更加灵活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品牌企业参加“校企联盟计划”活动。在“校企联盟计划”中企业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人才理念,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推进企业与在校学生的零距离对接,成为企业传播文化、挑选培养未来人才精英的渠道;同时学生在参与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平台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智慧和实践能力,达到锻炼自我、测试自我、提高自我的目的。

(一)学校价值分析

产学结合方面:“校企联盟计划”能有效整合校企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丰富实践场所和研究课题。这种产学结合,可有效地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通过灵活的深层次校企合作,为在校学生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学生团队协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实战和创新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阔视野、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磨练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树立了学校良好形象。

丰富校园文化方面:“校企联盟计划”以多样化,体系化的校园活动为主,丰富的协同策略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索兴趣,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学风和学生的校园情结。

(二)学生价值分析

从学生职场能力角度看:与高管面对面、进行典型案例沙龙分析、实战校园营销大赛、践行企业管理实习生计划、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等系列校园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战能力,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缩短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顺利实现“校园人”到“企业人”角色转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场竞争力。

从学生能力的提高角度看:参加“校企联盟计划”的学生需要具备计算机、商务、会计、法律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从选定商业问题调研、电子商务运作,需借助多个网络工具或平台予以实施方案,整个过程体现了不同思想火花碰撞在一起,才能形成智慧的结晶。学生的知识交叉融化,在电子商城品牌营造协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学生的“职业化”能力多角度得到提高。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培养模式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吴江(1974-),男,江苏建湖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任建兴(1961-),男,江苏海门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1602)、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项目编号:J513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30-02

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多年来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人才培养在工程素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行业协(学)会等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已成为一项正在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改善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局面,采用适应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工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其特点正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卓越计划”是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大举措,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众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调整培养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建立制度化的校企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卓越计划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以期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教育大国。这些毫无疑问对现有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当然,更多的是机遇,可以藉此进行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和实践。

一、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1.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理论学习,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依附理论教学的现象,同时,理论教材中存在内容与实际脱节、知识老化、有些实验与工程实际相去甚远等现象。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的高校在工科实验教学上多采用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即使有一些,也并未与企业实践挂钩,真正的工程实践型实验更是风毛麟角,学生独立思考少、动手机会少,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是,不少教师本身也没有具体的实践经验,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己也没有能力深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教学。与此同时,很多学生从小养成在课堂和书本上接受教育的习惯,到了高校仍习惯性认为理论课重要,实践课程处于从属地位,思想上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对于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不利的。

2.利用校企两种资源是卓越计划的应有之义

克服高校工科教育中不适应实践环节教育教学的缺陷,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推进卓越计划,需要进行校企两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应建立校企合作制定,采用双主任制,高校主管教学领导或二级学院作为校内主任,企业主管作为校外主任,共同制订培养计划,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工科毕业生的要求。同时,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通过企业委托高校教师进行科研攻关,教师到企业锻炼、带队实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上加强校企合作,利用好两种资源,让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解决企业提出的工程问题,真刀实枪地做课题,而不是为凑齐“3+1”中的1年在企业实践。

3.学术型与专业型并举是卓越计划的内在要求

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也存在过分强调工程实践的倾向,以为卓越计划就是为企业培养工程型人才,弱化了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度。实际上,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应采取学术型与专业型并举的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其立即就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也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为读研深造及日后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创新打下基础。

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中十分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培养过程与诸多环节需要在企业完成,完全靠高校制定是不可取的,特别是高校有不少教师是没有实际工程经验的,这样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无异于纸上谈兵。因此,卓越培养计划不但需要高校教师,同时也需要企业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参与,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这就要有很强的组织实施过程,需要建立双主任制。上海电力学院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尝试,取得一定成效,培养计划制定涉及的方面不但包括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环节,还包括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甚至专业基础课等众多方面。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如果教师本身都不是工程师,没有在行业企业中历练过,没有丰富、具体的工程实践经验,要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是极其困难的。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在原有不少在企业进行过较长时间产学研实践的教师基础上,上海电力学院及时选送部分优秀教师到“卓越计划”合作企业进行脱产锻炼一年,积累足够的实践工程经验;同时,从合作企业中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卓越计划教师,逐渐积累教师工作经验,形成臻于完善的“双师型”队伍。

3.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卓越计划是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接班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其专业知识提升、学习面拓展、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以大学生科创为依托,结合企业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其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构建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理论上学深学透,实践中能够分析解决问题,不断锻炼提高学习、社会交往和合作工作的能力,成为真正的卓越工程师。

三、“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

1.企业实践贯穿卓越计划培养全程

卓越计划是要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胜任企业工作的“卓越工程师”,需要高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抓住“工程教育”的核心,采用工程项目式、工程问题探讨、案例分析等侧重于工程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实验实践课程需要按照工程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教育教学方式将企业实践贯穿其中,是最好的方式。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是2010年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专业,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企业实践,在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课程设计、科创实践等众多实践教学环节中与企业合作,依托企业实际工程问题进行,取得一系列成效,包括在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陈嘉庚发明奖等竞赛中多件作品获得奖项,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校企两种资源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电力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以来受到电力行业及广大校友的关心与支持,特别是对卓越计划培养给予了大力帮助。长期以来在产学研、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培养研究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近年来,在联合制订培养计划、教师到企业进行产学研锻炼、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校作学术讲座、短期授课,联合指导课程设计、大学生科创等方面与学校开展了全面的合作。这些为卓越计划全面高质量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计划更加合理,双师型人才数量增加。

培养计划的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使得卓越计划实施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依托上海电力学院和企业共同申请获批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努力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共同制订校企合作的准则及各项细则、共同建设实践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使学生深入企业的各个环节,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工作,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取得良好的成效。

3.全方位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是靠社会检验的,卓越计划是否能培养出“四有”接班人,需要进行全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之配备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企业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为他们提供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为之配备好的企业实践机会,企业实践贯穿整个培养环节。这些实际上还略显不够,还包括社会对之评价,特别是毕业后对他们全面的评价。从目前来看,上海电力学院卓越计划班不少学生在大三时就被行业中的知名企业提前录取为准员工,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同年级学生,有考研意向的人数也不少,足见其优秀和被认可程度,当然与学校注重学术型与专业型并举不无关系,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更要跟踪全部卓越计划学生、非卓越计划学生的成长,包括在校、就业、工作十年、二十年后的情况,将来对卓越计划进行反思总结提高。

四、结束语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随着认识的深入,进行了校企联合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全面推进教师到企业产学研锻炼、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为卓越计划培养打下了组织和人员的基础。依托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面推进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实践贯穿卓越培养计划始终,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一系列成效,包括在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陈嘉庚发明奖等竞赛中多件作品获得奖项,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卓越计划班学生承接的部级和省部级科创基金项目在全校占比成为排头兵,卓越计划班学生被行业知名企业录取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同年级学生。卓越计划是新鲜事物,应当引起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培养模式,培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孔凡新,等.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21-22.

[2]吴江,等.基于兴趣导向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