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0:10:35

集权式范文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集权式措施

一、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具有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是集权式和分权式两种。综观众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行效果,集权式管理更具有优势。集权式财务管理是在企业统一筹划、监控之下的运行系统,通过建立有序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约束机制,对所属企业财务活动实施全面、统一、高效的管理和监控,充分发挥集团资金的整体优势,使企业真正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1.强化集团整体资本经营。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子公司不断成立。企业集团通过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后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集团内各公司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再以发放贷款的形式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公司,从而实现集团内资金相互调剂余缺。通过资金的回笼和资金的调度,使集团从更高层次参与下属公司的管理,强化了资本经营。同时,有利于各级领导提高对资金时间价值和成本的认识,促进各所属企业注意经济核算,合理有效地运用资金。

2.加强内部监控。企业集团一般所属企业众多,组织层次复杂,管理链条长,如何有效地监控集团内各级企业的经营运作,尤其是资金运作,确保其经营行为规范、安全和高效,是众多企业集团力图解决但又很难解决好的问题。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可以使集团通过编制准确的资金计划、利用网络实时监控资金流动情况、不定期的内部审计等手段来达到监控所属企业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从而使集团内各子公司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

3.降低财务费用。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使得集团内部可以融通资金、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在同等投资和生产规模情况下,对银行的资金需求量相应减少,特别是可以减少长期信贷,从而减少因对外借款而支付的财务费用。集团以短期的信贷满足下属公司的长期使用,降低了公司高负债经营的风险。

4.提高公司信贷的信用等级,扩大信用。企业集团进行财务集中管理后,集团内各子公司不再单独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而是以企业集团的名义进行信贷活动,因为企业集团经济实力、社会影响,以及政府的支持,银行不用担心其偿还能力,从而扩大了企业集团的对外信用,集团可以较容易地从银行获得融资,为公司的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提供资本。

5.为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制定提供信息。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可以把各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集中到集团总部,使其及时了解各子公司组织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执行集团总部政策实施效果及计划的完成程度,或者根据子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集团的计划作出战略性的调整,进而使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资金、成本进行更有效地控制,确保子公司的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从而保证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确保子公司的一切活动为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服务,以实现公司目标利润的最大化。

二、实施集权式财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将实现集团企业持续发展的利润最大化作为集团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实施集权式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明确并统一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并将目标贯彻到集团企业的每一个分公司及分支机构。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始终围绕利润最大化这个总目标,根据各所属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财务手段,实现集团持续发展的利润最大化。

2.以产权为纽带,加强财务管理。集团企业应明晰各所属公司或机构的产权关系,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财务管理制度。

3.实行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集团公司作为所属公司产权所有者,可对所属公司实行会计委派制。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由总公司向子公司派驻财务总监,进入公司董事会,承担监督资产营运、重大投资决策以及审查会计报表等职责,对重大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行与总经理联签制度;总公司对被委派的财务总监定期考核和轮岗。另一种情况是由总公司向子公司委派财务经理,财务经理受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的管理。我公司采取的是派财务主管和会计人员到子公司,财务总监不定期的到各子公司,对其财务进行审核监督。

4.加强资金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结算中心的作用。集权式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资金一定要统一调度和管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集团公司这一组织形式的优势。我公司在经营和资金管理上,主要产品全部销售给集团公司,大综原材料也由集团公司统一采购,这样不仅有将客户撑握在集团公司内,采购上也降低了采购成本,而且将资金统一起来,通过现代的网上银行,快捷的调配资金。起到合理筹资、调剂余缺、控制流向、确保收回的作用。

5.融资上,因各子公司有产品都买给集团公司,集团公司统一对外销售,资金就统一回到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实行统借统贷,这不但可扩大企业的信用等级,还可利用短期充足的资金,进行一系列的理财活动。如我公司在今年在生产不满负荷生产情况,短期内资金过剩,存放在银行的活期年利率为0.36%,而办理全额承兑汇票存放着,在需资金时用汇票支付或贴现,一方面,不但为银行做了回报,提高信用等级,还可以降低贷款利率,增加企业效益;另一方面,将活期存款利息收入转换为半年定期存款利息入,增加利息收入5.5倍。

6.严格实行计划管理。集团公司应从公司的长远利益出发,对所属公司的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的研究、分析和预算,建立一套涵盖企业主要发展指标的预算指标体系,将集团的财务总目标层层分解,与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个人利益挂钩。在实现目标利润的过程中,对所属公司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监控,严格激励与约束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集团公司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公务员之家

我认为,目前大多数集团企业正处于由财务核算到财务管理的升级阶段,集团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手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随着资金管理、预算、财务等关键应用的管理模式相对成熟,集权式的集团财务管理优势将会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杨红英.信息技术时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S1).

[2]王旭明.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8,(08).

[3]徐正鹏.关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华章,2009,(08).

集权式范文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集权式措施

一、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具有的优势

就目前而言,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是集权式和分权式两种。综观众多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行效果,集权式管理更具有优势。集权式财务管理是在企业统一筹划、监控之下的运行系统,通过建立有序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约束机制,对所属企业财务活动实施全面、统一、高效的管理和监控,充分发挥集团资金的整体优势,使企业真正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1.强化集团整体资本经营。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子公司不断成立。企业集团通过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后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集团内各公司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再以发放贷款的形式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公司,从而实现集团内资金相互调剂余缺。通过资金的回笼和资金的调度,使集团从更高层次参与下属公司的管理,强化了资本经营。同时,有利于各级领导提高对资金时间价值和成本的认识,促进各所属企业注意经济核算,合理有效地运用资金。

2.加强内部监控。企业集团一般所属企业众多,组织层次复杂,管理链条长,如何有效地监控集团内各级企业的经营运作,尤其是资金运作,确保其经营行为规范、安全和高效,是众多企业集团力图解决但又很难解决好的问题。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可以使集团通过编制准确的资金计划、利用网络实时监控资金流动情况、不定期的内部审计等手段来达到监控所属企业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从而使集团内各子公司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

3.降低财务费用。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使得集团内部可以融通资金、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在同等投资和生产规模情况下,对银行的资金需求量相应减少,特别是可以减少长期信贷,从而减少因对外借款而支付的财务费用。集团以短期的信贷满足下属公司的长期使用,降低了公司高负债经营的风险。

4.提高公司信贷的信用等级,扩大信用。企业集团进行财务集中管理后,集团内各子公司不再单独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而是以企业集团的名义进行信贷活动,因为企业集团经济实力、社会影响,以及政府的支持,银行不用担心其偿还能力,从而扩大了企业集团的对外信用,集团可以较容易地从银行获得融资,为公司的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提供资本。

5.为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制定提供信息。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可以把各子公司的财务信息集中到集团总部,使其及时了解各子公司组织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执行集团总部政策实施效果及计划的完成程度,或者根据子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集团的计划作出战略性的调整,进而使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资金、成本进行更有效地控制,确保子公司的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从而保证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的控制,确保子公司的一切活动为整个企业集团的利益服务,以实现公司目标利润的最大化。

二、实施集权式财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将实现集团企业持续发展的利润最大化作为集团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实施集权式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明确并统一财务管理的总目标,并将目标贯彻到集团企业的每一个分公司及分支机构。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始终围绕利润最大化这个总目标,根据各所属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财务手段,实现集团持续发展的利润最大化。

2.以产权为纽带,加强财务管理。集团企业应明晰各所属公司或机构的产权关系,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财务管理制度。

3.实行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集团公司作为所属公司产权所有者,可对所属公司实行会计委派制。具体形式有两种:一是由总公司向子公司派驻财务总监,进入公司董事会,承担监督资产营运、重大投资决策以及审查会计报表等职责,对重大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行与总经理联签制度;总公司对被委派的财务总监定期考核和轮岗。另一种情况是由总公司向子公司委派财务经理,财务经理受集团公司财务总监的管理。我公司采取的是派财务主管和会计人员到子公司,财务总监不定期的到各子公司,对其财务进行审核监督。

4.加强资金的统一管理,充分发挥结算中心的作用。集权式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资金一定要统一调度和管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集团公司这一组织形式的优势。我公司在经营和资金管理上,主要产品全部销售给集团公司,大综原材料也由集团公司统一采购,这样不仅有将客户撑握在集团公司内,采购上也降低了采购成本,而且将资金统一起来,通过现代的网上银行,快捷的调配资金。起到合理筹资、调剂余缺、控制流向、确保收回的作用。

5.融资上,因各子公司有产品都买给集团公司,集团公司统一对外销售,资金就统一回到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实行统借统贷,这不但可扩大企业的信用等级,还可利用短期充足的资金,进行一系列的理财活动。如我公司在今年在生产不满负荷生产情况,短期内资金过剩,存放在银行的活期年利率为0.36%,而办理全额承兑汇票存放着,在需资金时用汇票支付或贴现,一方面,不但为银行做了回报,提高信用等级,还可以降低贷款利率,增加企业效益;另一方面,将活期存款利息收入转换为半年定期存款利息入,增加利息收入5.5倍。

6.严格实行计划管理。集团公司应从公司的长远利益出发,对所属公司的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客观的研究、分析和预算,建立一套涵盖企业主要发展指标的预算指标体系,将集团的财务总目标层层分解,与经营者和全体员工的个人利益挂钩。在实现目标利润的过程中,对所属公司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监控,严格激励与约束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集团公司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我认为,目前大多数集团企业正处于由财务核算到财务管理的升级阶段,集团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手段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随着资金管理、预算、财务等关键应用的管理模式相对成熟,集权式的集团财务管理优势将会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杨红英.信息技术时代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S1).

[2]王旭明.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8,(08).

[3]徐正鹏.关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华章,2009,(08).

集权式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力;模式选择

1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国际化和集团化趋势明显,因此。企业财务控制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国际化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要与国际上通用做法接轨,而企业集团化则需要财务控制适应集团化的要求,本文探讨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其选择。

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连接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企业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体。目前,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主要有集权式控制、分权式控制、集权分权相结合的三种财务控制模式。

2.1集权式控制模式

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是指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所有财务决策权都进行集中统一。母公司相关财务部门成为企业集团财务的最高管理机构,不但参与决策和执行决策。而且在特定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子公司决策的执行过程;子公司则没有财务决策权。这种财务控制方式有利于规范子公司的经营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集团财务资源的整体复合优势,有利于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贯彻与实现,同时也增加了集团财务部门的财务决策和管理难度,不利于发挥子公司个体经营的灵活性。

2.2分权式控制模式

分权式模式是指子公司法人财产权基本上归子公司支配与行使,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权或审批权。子公司相对独立,母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有利于提高子公司对市场信息反应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调动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但有可能因子公司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整体利益,也弱化了母公司的财务调控功能,不利于母公司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经营和财务风险问题。

2.3集权分权相结合的财务控制模式

集权与分权是企业财务相关权利分配的两种方向相反的控制方式,集权是为了形成规模和整体效益,避免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分权是为了靠近市场、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反应速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企业集团的本质决定了集团既要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又耍面对成员企业在法律上相对独立的事实。因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集权和分权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企业集团规模、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行业经营领域和不同的企业集团经济资源条件下各有侧重。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企业集团都是在控制与自由两难中寻求一种集权与分权的平衡,大多数都遵循“有控制的分权”这一原则。即重要决策集中,其他决策分散;对某些地区的子公司实行财务集中,对另一些地区的公司实行财务分权。它可以有效的将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集合起来。一般地,企业集团在建立或变革财务控制模式时,往往面临的是什么领域分权、什么领域集权、何时分权、何时集权的选择问题。

3财务控制权分配的影响因素

上述三种财务控制模式的主要区别在财务控制权的分配。财务控制权分配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受制于多种因素。

3.1集团层次结构

首先是集团层次结构的影响。从集团总部拥有下属子公司的股权比率来看,分为全资子公司、非全资子公司和参股子公司三大类型,企业集团内部的成员企业按照其与母公司紧密程度不同划可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集团中位于不同层次的成员企业拥有的财权是不同的,所以,具体财务控制的目标和方法也不同。如母公司处于核心层,集团总部应直接实现对其战略、决策、财务的监管与控制,即完全集权;如参股子公司位于半紧密层,集团母公司虽然持有这层企业的股份,但不构成对它们的控制,一般通过委派股权代表进入成员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控;而对处于松散层的成员企业,它们在财务决策方面完全不受集团母公司的控制,应采用完全分权的方式。

3.2集团内部组织结构

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一般来讲,职能型(u型)结构是一种典型的集权化结构,相应地,其财务控制模式也应是集权式的。控股型(H型)是一种有机的组织结构,各部门之间联系较松散,部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这一组织结构下,采用分权式的财务控制模式较为合适,而事业部型㈣型结构属于相融式组织结构,企业集团相适应的则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还有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倒螺旋(N型)结构,这种结构下,企业与其他无产权联结关系的外部单位建立广泛的承包关系或者长期协作的网络关系,母公司主要通过集团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契约或合同实现对协作单位的控制,对这种成员企业的财务控制也是通过规章或契约实现的。

3.3企业集团规模大小

小型集团公司因总部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和财务专家,往往较多地把财务决策权交给子公司经理,实行分散化的财务管理。它们通过政策指导、下达命令、信息交流和规定的报告程序,统一管理、协调各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而大型集团公司资金雄厚,有大批财务专家,它们试图实行集中财务管理,但因其产品种类多、分布广和所处环境复杂,而较多地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或偏向于分散的财务管理。

3.4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按性质可划分为稳定型战略、扩张型战略、紧缩型战略和混合型战略。企业集团在不同阶段采取的具体战略的差异必然要求不同的集权、分权模式来支撑。如在紧缩战略下必须强调高度集权;而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为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形成集团内多个新的经济和利润增长点,分权程度应大些。

3.5企业集团的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集团的控制体制也存在着很大的权变性。在初始阶段,集团管理总部不管从自身能力、企业规模还是从市场进入与地位的初步奠定等角度,可能会倾向于集权管理。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逐渐成熟,基于总部的战略和企业文化已得到各成员企业的认同,无需集权管理,或由于总部管理层素质能力的限制而无力集权,宜采用在集团总部统一政策目标与领导控制下的分权管理模式。

3.6管理文化结构的差异

从财务控制的角度,文化观念的差别既影响政府对企业财务管制的强度和方式,又会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比如,英、美等国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特质,使其在财务控制安排上更注重分权制和授权制;而在注重集体价值的东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日本等国财务控制更倾向于集权制。

4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我国的企业集团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集团公司制定的集团发展战略尚未得到集团内其他成员企业的认同和贯彻执行,各成员企业在资金配置和市场定位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尚末

形成合力,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完全分权控制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母公司有必要对各子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权控制,依据产权关系,“迫使”子公司在其所划定的范围内开展财务活动。因此,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宜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

其次,从我国企业集团所处的文化环境看,也适合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更强调集体利益的实现。从现阶段情况来。我国的诚信法治环境还不够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企业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和发行股票筹资,筹资渠道相对缺乏,筹资成本高、筹资难度大、普遍缺乏后续资金。尤其是筹资、重大投资等项目应由母公司集中控制。

再者,从我国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特点看,也适合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我国的企业集团中,以母子公司以基础,同时拥有事业部或职能管理单元的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多数大企业集团都采用这种组织结构;而小的企业集团仍然较多的采用职能型的组织结构。特别是近十年来,民营企业集团异军突起,民营企业集团一般采用家族式集权管理。因此,从总体上看,组织结构的特点也适应相对集权的控制模式。

最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实现集团财务相对集中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而且集权式的财务控制软件或者网络财务软件正在得到大力推广,使得母公司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子公司的财务状况;通过网络,也可以使母公司的财务政策迅速传递到各个子公司。另外,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企业集团实现其财务的相对集权控制。

集权式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力;模式选择

1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企业国际化和集团化趋势明显,因此。企业财务控制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国际化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要与国际上通用做法接轨,而企业集团化则需要财务控制适应集团化的要求,本文探讨了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其选择。

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连接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企业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体。目前,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主要有集权式控制、分权式控制、集权分权相结合的三种财务控制模式。

2.1集权式控制模式

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是指企业集团中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所有财务决策权都进行集中统一。母公司相关财务部门成为企业集团财务的最高管理机构,不但参与决策和执行决策。而且在特定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子公司决策的执行过程;子公司则没有财务决策权。这种财务控制方式有利于规范子公司的经营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集团财务资源的整体复合优势,有利于集团整体战略目标的贯彻与实现,同时也增加了集团财务部门的财务决策和管理难度,不利于发挥子公司个体经营的灵活性。

2.2分权式控制模式

分权式模式是指子公司法人财产权基本上归子公司支配与行使,母公司只保留对子公司的重大财务决策权或审批权。子公司相对独立,母公司不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分权式财务控制模式有利于提高子公司对市场信息反应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调动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但有可能因子公司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整体利益,也弱化了母公司的财务调控功能,不利于母公司及时发现子公司面临的经营和财务风险问题。

2.3集权分权相结合的财务控制模式

集权与分权是企业财务相关权利分配的两种方向相反的控制方式,集权是为了形成规模和整体效益,避免资源重复配置和浪费;分权是为了靠近市场、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反应速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企业集团的本质决定了集团既要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又耍面对成员企业在法律上相对独立的事实。因此,在现代经济条件下集权和分权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企业集团规模、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行业经营领域和不同的企业集团经济资源条件下各有侧重。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企业集团都是在控制与自由两难中寻求一种集权与分权的平衡,大多数都遵循“有控制的分权”这一原则。即重要决策集中,其他决策分散;对某些地区的子公司实行财务集中,对另一些地区的公司实行财务分权。它可以有效的将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集合起来。一般地,企业集团在建立或变革财务控制模式时,往往面临的是什么领域分权、什么领域集权、何时分权、何时集权的选择问题。

3财务控制权分配的影响因素

上述三种财务控制模式的主要区别在财务控制权的分配。财务控制权分配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受制于多种因素。

3.1集团层次结构

首先是集团层次结构的影响。从集团总部拥有下属子公司的股权比率来看,分为全资子公司、非全资子公司和参股子公司三大类型,企业集团内部的成员企业按照其与母公司紧密程度不同划可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集团中位于不同层次的成员企业拥有的财权是不同的,所以,具体财务控制的目标和方法也不同。如母公司处于核心层,集团总部应直接实现对其战略、决策、财务的监管与控制,即完全集权;如参股子公司位于半紧密层,集团母公司虽然持有这层企业的股份,但不构成对它们的控制,一般通过委派股权代表进入成员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控;而对处于松散层的成员企业,它们在财务决策方面完全不受集团母公司的控制,应采用完全分权的方式。

3.2集团内部组织结构

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直接影响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一般来讲,职能型(u型)结构是一种典型的集权化结构,相应地,其财务控制模式也应是集权式的。控股型(H型)是一种有机的组织结构,各部门之间联系较松散,部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这一组织结构下,采用分权式的财务控制模式较为合适,而事业部型㈣型结构属于相融式组织结构,企业集团相适应的则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还有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倒螺旋(N型)结构,这种结构下,企业与其他无产权联结关系的外部单位建立广泛的承包关系或者长期协作的网络关系,母公司主要通过集团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契约或合同实现对协作单位的控制,对这种成员企业的财务控制也是通过规章或契约实现的。

3.3企业集团规模大小

小型集团公司因总部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和财务专家,往往较多地把财务决策权交给子公司经理,实行分散化的财务管理。它们通过政策指导、下达命令、信息交流和规定的报告程序,统一管理、协调各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而大型集团公司资金雄厚,有大批财务专家,它们试图实行集中财务管理,但因其产品种类多、分布广和所处环境复杂,而较多地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或偏向于分散的财务管理。

3.4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按性质可划分为稳定型战略、扩张型战略、紧缩型战略和混合型战略。企业集团在不同阶段采取的具体战略的差异必然要求不同的集权、分权模式来支撑。如在紧缩战略下必须强调高度集权;而在实施扩张战略阶段,为鼓励子公司开拓外部市场,形成集团内多个新的经济和利润增长点,分权程度应大些。

3.5企业集团的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集团的控制体制也存在着很大的权变性。在初始阶段,集团管理总部不管从自身能力、企业规模还是从市场进入与地位的初步奠定等角度,可能会倾向于集权管理。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大与逐渐成熟,基于总部的战略和企业文化已得到各成员企业的认同,无需集权管理,或由于总部管理层素质能力的限制而无力集权,宜采用在集团总部统一政策目标与领导控制下的分权管理模式。

3.6管理文化结构的差异

从财务控制的角度,文化观念的差别既影响政府对企业财务管制的强度和方式,又会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安排上有所体现。比如,英、美等国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特质,使其在财务控制安排上更注重分权制和授权制;而在注重集体价值的东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日本等国财务控制更倾向于集权制。

4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

我国的企业集团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集团公司制定的集团发展战略尚未得到集团内其他成员企业的认同和贯彻执行,各成员企业在资金配置和市场定位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尚末形成合力,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完全分权控制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母公司有必要对各子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集权控制,依据产权关系,“迫使”子公司在其所划定的范围内开展财务活动。因此,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宜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

其次,从我国企业集团所处的文化环境看,也适合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更强调集体利益的实现。从现阶段情况来。我国的诚信法治环境还不够完善,各种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企业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和发行股票筹资,筹资渠道相对缺乏,筹资成本高、筹资难度大、普遍缺乏后续资金。尤其是筹资、重大投资等项目应由母公司集中控制。

再者,从我国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特点看,也适合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控制模式。我国的企业集团中,以母子公司以基础,同时拥有事业部或职能管理单元的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多数大企业集团都采用这种组织结构;而小的企业集团仍然较多的采用职能型的组织结构。特别是近十年来,民营企业集团异军突起,民营企业集团一般采用家族式集权管理。因此,从总体上看,组织结构的特点也适应相对集权的控制模式。

最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实现集团财务相对集中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了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而且集权式的财务控制软件或者网络财务软件正在得到大力推广,使得母公司的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子公司的财务状况;通过网络,也可以使母公司的财务政策迅速传递到各个子公司。另外,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企业集团实现其财务的相对集权控制。

集权式范文篇5

关键词: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构建机制保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企业集团在财务上越来越趋向于集权管理,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财务集中控制。企业集团要在外部竞争中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必须根据战略要求对其资源合理配置,强调总部资源调配的权威性。实行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是多数企业集团的必然选择。

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集团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集中控制,它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间的产权、资本关系为基础,以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约束、检查或纠偏为手段,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财务控制体系。不同的企业集团对于财务管理控制有不同的具体做法,本文拟对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一、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框架设计

在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凭借其原始资本的权力,将子公司的重大财权集中到母公司,并把母公司的财务管理权力渗透和延伸到子公司。根据财权的不同种类,笔者认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可以采用“八大中心”的模式。

(一)投资管理中心

集团投资和子公司投资应纳入集团整体战略规划,并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对各类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进行控制。母公司应牢牢控制对集团发展与控制结构产生直接或潜在影响的决策管理权以及例外投资事项的处置权。母公司投资管理的主要职责有:建立健全母子公司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和监督制度;汇编全集团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参与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方案的制定;监督子公司自行决策的投资项目及子公司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资产的变动情况;协同规划发展部门制定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对外投资决策方案。

(二)融资管理中心

在集权式的融资管理模式下,子公司不得擅自对外举债和吸收外部资本,母公司高度集中对外融资管理权。母公司应承担的管理职责具体如下:提出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吸收外部投资等重大融资事项的方案,严密监控集团资产负债率和借款风险;制定集团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审核子公司授权范围内的对外融资申请,审核子公司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汇总编制全集团融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预算,实施负债总量控制和资本结构调整优化。

(三)资金结算中心

如何把母子公司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降低资金持有水平,保证集团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是集团资金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资金结算中心集中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资金,具体工作主要有:集中管理各公司的现金收入;统一拨付因业务需要所需要的货币资金,监控货币资金的使用方向;统一对外筹资,确保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需要;办理各公司的往来结算;控制全集团流动资金存量和应收账款总量等。

(四)资本运营监控中心

集团公司领导层行使集团资本变动及资本经营活动的决策权,资本运营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和监控集团资本运营过程。其主要工作如下:拟订子公司资产重组方案;审批子公司重要资产的处置方案;制定母公司的税后利润分配方案;落实集团内各单位的集团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依法审定子公司税后利润分配方案;对资本运营过程实施跟踪监控。

(五)税费管理中心

实行税费的统一缴纳和集中管理,有利于集团整体的税负最小化,也有利于改善集团与征缴机关的关系,提高集团统一调度和运作资金的效率。税费管理部门对集团内各种税金、计提的费用与基金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征缴。其主要工作为:分析研究国家税法、费用征管规定与基金管理制度;协调并处理好集团与税务、社会保障等机构的征缴关系;制定集团税费管理制度;拟定税费筹划方案和年度纳税费用计划;指导和督促子公司各种税金、费用、基金的计缴。

(六)财务预算控制中心

预算是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集团财务预算管理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发展潜力,依托网络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规划,保障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动态、全面的控制。母公司在财务预算控制体系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制定预算编制规程,指导各公司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汇总编制全集团财务预算;检查和监控预算执行过程情况,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提出处理建议;审核预算执行单位提出的预算目标调整申请;组织财务预算完成情况的年度考评工作,提交财务考核与评价报告。

(七)财务信息系统中心

建立集团统一的财务信息系统,运用网络技术实现数据系统化,进行实时财务控制,实现现时报告和远程在线处理,便于集团迅速整合财务资源,有效地作出经营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对市场迅速反应的能力。母公司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制定集团财务系统发展规划;推进集团会计电算化网络系统的建设;实施对下属单位会计信息的随时调用和跟踪监控;建立全集团财务分析系统,及时分析和掌握各单位的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

(八)财务会计管理中心

母公司财会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集团财会管理体系的运行,包括业务管理、人员管理等工作,以保证集团财务与会计工作的规范和高效。主要工作包括:建立健全集团内部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检查监督集团内部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统一管理集团财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工作指导、业务考评、资格管理等;督促各下属单位及时提交各种会计资料,据此进行汇总,以及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二、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机制保证

为确保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有效运行,企业集团必须从财务组织机构、财务机制、财务制度等方面进行机制构建,制定并实施相关的保证措施。

(一)尽快完善集团财务组织机构

母公司财务部是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中心,实施对整个集团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与分配等的战略决策和统一管理。为保证母公司财务“八个中心”的顺利和良性运行,实现对集团财务管理全过程的全面统一管理,必须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分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两职能。要特别注意财务与会计的交叉部分,避免管理和核算的盲区。在集权模式下,母公司应对子公司财务部门进行集中控制。对子公司财务机构如何设置,母公司财务部要拿出主导意见并拥有最终审批权。

(二)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统一管理

子公司财务属于经营者财务层次,其作为集团财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须受制于母公司财务。为更好地确保集团总体财务意图的实现,降低财务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规范和约束子公司的财务行为,有效地解决矛盾,母公司必须对子公司财务人员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委派财务人员的管理权在母公司财务部,具体管理财务人员的上岗资格、职务任免、业绩考核、后续教育、岗位轮换等事项。母公司财务部应加强对子公司财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以确保子公司财务行为有利于集团整体财务目标的实现。

(三)建立健全集团财务监控机制

在集权模式下,母公司应该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的财务监控的主体有:财务总监、母公司财务部、审计部。为保证监控的独立、公正和有效,母公司委派财务总监,其人事、工资关系落实在母公司,与子公司无任何利益关系。财务总监行使出资人授予的财务监督权,对子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监控;母公司财务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财务检查,来实现对下属单位财务行为的监控;母公司审计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达到财务监控的目的;母公司财务部还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独立审计。

(四)建设集团统一财务会计制度

母公司应根据集团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实现对子公司的集权管理。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统一集团会计核算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子公司财务信息的高度可比,便于汇总和合并财务报告,缩短财务信息的呈报周期。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建立完善财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系统化,为财务集权管理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五)正确处理母子公司财务关系

1.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各类财权配置应具灵活性。母公司应主要根据股份比例、子公司的重要性、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等因素,来分别确定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分公司及其他下属企业的各项财务权限的集权程度,并要按照财务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对各级管理层进行合理授权。在授权的同时,要通过责任的落实和利益的保证,促进各级行权人自觉用好财务权力。

2.缩短财务管理的链条,减少财权的多层次分割。集团下属企业的组织层级越多,管理半径就越大,财权就可能被分割于各层次,这就使得财权的集中化以及集权财务管理效率大打折扣。为此,要缩短集团财务管理的链条,即原则上不再设三级或以下的公司,尽可能减少管理层次,使财权被多层次分割而散布于各级企业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一定程度上也可防止子公司通过下属实体进行财务操纵及避开监管的现象。

3.完善对下属公司的激励方式。在实行财务集权和加强财务监控的同时,必须运用合理的激励方式,以激发下属单位和领导人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促使其理解和配合集团在财务方面的集权和监控。

4.努力协调财务集权与生产经营分权。多数集团公司采用的是生产经营分权与财务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为使集权财务体制在求得子公司认同和配合的基础上能够顺利运行,母公司及其下属各级财务部门必须正确行使各项财权,及时为生产经营提供财务保障。财务部门要主动与生产经营管理部门进行工作协调和信息交流,深入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各项财务决策方案,通过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促进生产经营的发展。

三、企业集团公司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构建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

集权和分权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分权,也没有绝对的集权。对企业集团进行财务集中控制,加强集权管理,是指在分权与集权之间更趋向于集权,而不是绝对集权,要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进行有原则、有导向的分权。

(二)要建立统一的财务信息系统

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会计制度,对集团各公司会计信息的生成、加工、整理、披露作严格的规定,才能提供规范、统一、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才能为集团建立集中控制的数据库系统提供基础条件。

要重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大量的数据都用计算机来处理,而且信息的控制以及信息的整个作业流程,都要由信息系统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在集团内部上下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以进一步实现集团总部对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财务集中控制。

(三)要注意人的因素

要注意发挥分支机构及子公司负责人的积极性。企业集团进行集权管理、实行财务集中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权力,这对他们的积极性会有一定影响,不利于整个企业集团的发展。因此,在进行财务集中控制时,必须注意保护和发挥分支机构及子公司负责人的积极性,采取将薪酬计划与执行财务集中控制结果挂钩等各种措施,调动其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旭。企业集团财务集中控制的探索。中国经济时报

2.孙卓立。企业集团财务中心问题及探索。财务会计园地

集权式范文篇6

关键词:集权制;分权制;企业管理;成本

一、企业管理中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利弊分析

1.集权制。

企业管理的集权制是指企业管理的权力集中在较高的管理层,实现指挥的高度统一,下层没有决策权。在企业管理中,集权这种形式看上去类似专制型企业领导风格,人们对其异议颇多,但它有利于企业集团发挥整体资源的整合优势,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1)有利于企业领导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统一指挥、集中领导、果断决策;(2)有利于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的整个组织及经营活动实行全面控制;(3)能有效地拟定和贯彻企业的经营战略;(4)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经营资源;(5)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集权制适当削弱了下级管理层的管理权限,防止局部利益的盲目膨胀,避免下层管理人员因本部门的利益驱动而做出与整体利益相违背的决定,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当然,集权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工作负荷加重,有权就要多做事,他们难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深入考虑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二是不利于调动下层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影响企业下层管理人员的培养,实践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下层管理人员因管理权限的限制,其实践机会必然减少,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和培育,减弱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三是有可能导致企业重大的决策失误,当企业某个高层管理人员完全集所有重大决策权于一身时,就会因个人偏见、私利观念等因素给企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毁灭一个企业。

2.分权制。

完全的分权制是另一种极端的管理体制,是把企业管理的权力尽可能地分散在下级管理层,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分级管理的优势。分权的优点很多,集权的缺点反过来看就是分权的优点。另外,运用分权管理模式,在处理企业各类各种问题上能机动、灵活、及时,当下层部门有一定权力时,就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处理问题,不需要层层上报审批,浪费时间。然而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1)十分容易产生偏离企业目标的本位主义倾向。有了权就会用权,甚至会较多地考虑私利,而企业的某一局部利益往往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相冲突,甚至偏离企业目标。(2)使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在分权条件下,下层各部门都拥有一定的权力,各自为阵,谁也不服谁,企业整体利益很容易被忽视。当部门之间出现利益矛盾时,上层因权力完全下放而失去权威性,其协调功能就无法发挥作用。此时,扯皮、推诿等一些不良情况会随之发生并越来越严重,有损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集权制与分权制的经济成本分析

企业治理结构的经济成本主要有信息成本和委托成本。信息成本是指在集权制下,由于上级管理层不能够及时、完全地掌握企业所处经营环境的信息,而下层虽能够准确地获取信息,又没有一定的决策权限,从而使企业无法做出有效合理的决策,产生信息不对称成本。委托成本是指在分权制下,企业各级管理层之间因产生委托关系而引发的成本。管理权限下放程度越大,这种成本也就越高。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直接表现在下图中。

由此可见,过度集权会增加信息成本,而过度分权又会提高委托成本。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管理的过度集权,往往造成逆向选择,大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然而在进行企业改革的今天人们又逐渐趋向于极度分权。现代公司的管理体制中,董事会和经理层常常被授予包括财权在内的全部决策权,各种决策权再按照最高管理层所确立的授权规则逐级下放,配置给个人和组织单位。这必然会使链条不断延长,使受托责任层次更多样化,使企业决策更接近于基层,大大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成本,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成本却会越来越高,这种做法最终也将不利于企业的进步。

因此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总是力求达到管理总成本的最低点,即要确定集权与分权的最优程度。这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需要权衡信息成本与成本,另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规模。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权力就越不容易集中,由信息缺乏导致的边际信息成本增加量越高于由目标不一致引起的边际成本增加量时,分权的优势就会显著提高。

2.环境变化速度。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越快,就越需要及时做出决策或决定,而集权管理势必影响决策速度,使企业坐失发展良机。

3.信息传递和反馈速度。信息传递速度越快,较高层的管理方略就越易于向下层传递、扩散,从而出现分权化趋势;信息反馈速度越快,企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越能够有效地从较低层次的管理部门向最高层转移,也就存在一个向企业管理集权化的转换趋势。

4.政府管制。政府管制的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法规指令的增加和过多的行政干预,使高层人员能更多地掌握政策规章和专门知识,导致企业管理集权化。

5.控制技术的进步。分权制分割了企业决策权,控制技术的进步则有助于监督与评价各层次决策人员的业绩,从而有效减少边际成本,进而有助于企业治理的分权。

三、企业管理应将集权制与分权制相互融合

前文我们把集权制与分权制独立开来分别进行了考察,其实,两者是不能分割的。根据自然辩证法中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集权和分权作为一对矛盾,是两个对立的方面,但绝对的集权制与分权制是根本不存在的,它们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具有统一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当集权超过一定限度时,就要向分权的方向转化,如果不主动采取和平转化,可能就会发生强制性转化事件;当分权发展到优点显得不很明显、缺点非常严重的时候也会向集权方向转化。过度的集权与分权都不利于企业管理,都是要被转化的,当集权与分权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它们也会互相转化。

为了克服极端集权制与极端分权制的不足,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也就是将集权制与分权制相融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将部分权利适度下放。一般来说,事关企业发展大局的决策如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批准企业财务预算、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等,其权力就配置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而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权如拟定各种具体的项目计划、控制现金流量、进行管理报告与分析、落实财务预算等,就配置给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对于一般成本费用的控制、采购方式的选择等日常活动,其权力可直接配置给基层有关从业人员。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将集权制与分权制相融合呢?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实际的例子。

几年前的湖北化工拥有30多个子公司,每一个子公司都有自己的财务会计,都独立设置帐户,加之公司管理机制混乱,公司整体费用常年居高不下,利润都被庞大的分支机构稀释掉了,而母公司却没有获得太多利益,公司的整体效益不高。可见,极端分权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与之相反的另一个例子是联想集团,联想长期以来所有的资金都是由总部管理,集权的结果是总部对全部资金的协同状况和运用方向都了如指掌。它使联想在发展初期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当其总资产达到4个亿时,一笔买卖可能会动用几千万的资金需要量,下层由于没有适当的运营资金,需逐级上报申请,显然会影响业务的进展程度。这样看来,极端集权制同样会限制企业发展。

那么,集权制与分权制融为一体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管理情况又如何呢?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超大型的跨国公司,是传统企业向高技术转换的成功典范,其经营战略是全球大公司的典范。它采取了较灵活的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全球中心体制”。一方面,母公司在财务、人事和研究开发三大关键领域对子公司进行严密控制;另一方面,母公司又在营销决策、劳动关系、生产关系等方面赋予各子公司较大的自主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财务管理上实行“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方式。总公司设有财务部,是全公司的中央机构,各集团根据各自的不同业务构成来设置其财务机构,直接向公司的财务副总裁负责。子公司只能在总部制定的财务制度范围内活动,在遵守财务制度的情况下,享有完全的财务自主权。

通用公司把事关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权集中在公司总部,而把需要灵活反应的具体安排和经营业务分散在各子公司。这种管理模式使集中管理在协作中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并通过分散经营充分发挥了子公司各级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经营的灵活性,从而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集权制和分权制相融合的管理体制已成为跨国公司最广泛采用的企业治理方式,也是通用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我们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对什么权该集、什么权该分做明确的界定,并切实地遵循,否则不仅不能获得效益,反而引起更大的混乱。

四、结论

集权制与分权制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涉及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二者的平衡,不但对个体组织系统是必需的,而且在社会系统的整体管理中也尤为重要。只有把握好其限度,协调好这对矛盾,才能促进企业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闫培金,王成.企业财务内控精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集权式范文篇7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关系中国政治体制的大问题,如何规定两者的关系,须根据我国时代的变化制定出正确的法律框架来进行约束,同时又要考虑到历史的传统因素来进行切实可行的变革。任何盲目的照搬和模仿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紊乱,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首先要对我国的历史形成进行深入的认识。只有对这一国家和民族特性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效地指导今天的变革。

一、为什么中国统一,欧洲分裂?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大国,文化传统悠久而深厚,任何一个这样的国家在现代进行制度上的变革,都要面对着强大的习惯和传统。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譬如同样是面积和版图差不多的中国和欧洲,为什么欧洲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而中国却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家的统一如何影响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会对东西方国家的异同有所了解,才会对中国今天中央地方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1,东西方帝王的不同精神意志,

许天田先生曾经因为写出了《古代中国与早期现代欧洲的战争与国家形成》一书而获得美国政治学会年度最佳图书奖。他在书中指出:中国的统一和欧洲的分裂都不是必然的和命里注定的,而是偶然的和人为的,中国的统一和欧洲分裂都与地理无关,欧洲境内并没有大的自然障碍,而中国境内多有高山大河和天堑屏障。然而,中国还是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国,而欧洲始终处在小国割据的状态。

许先生看到了人是主要因素,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但许先生的分析可能还不够深入。我认为,国家不同的形成和模式,应当从东西方不同的人类精神层面上去找原因。国家形态最能体现东西方不同的人文精神,统一的大国与割据的分封小国,最终体现的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精神意志和帝王追求。

中国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方君主的帝王情怀和霸主野心,取决于东西方帝王不同的精神意志。不同的人类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国家形态和不同的权力安排。另外,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长达5000年的古老民族,有着三皇五帝的悠久历史,起源于一个先祖和共同的祖先,这种同宗同族文化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对国家的统一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夏商周三朝和尧舜禹文化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基础,自此以后,即便是有再多民族的参与,也不能改变统一国家和统一民族的格局。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帝王移山添海般的征服精神。秦国吞灭关东六国,不是逞一时之勇,而是靠七代君王,花了135年时间,打了57场战争,才得以完成的。光是秦楚战争,整整打了一年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秦国通往楚国的道路上,运送军需的大小车辆不绝于途,这种坚韧的意志和钢铁般的征服精神,世界罕见。

2,东方的精神意志来源于圣君文明,西方的神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王权的扩张,

那么中国这种帝王精神又来自何处?追根溯源来自于人治文明,来自于圣君崇拜和崇圣文化。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诞生过尧舜禹三代圣明君主,后来便成了崇尚圣王政治的国家,崇圣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的核心。崇圣政治崇尚的是统治者的个人道德魅力和治国能力,尧舜禹时代都是在部落里选拔优秀人才,政治权力更替不是父子世袭,而是“禅让”给有德者。因此,从上古时期,中国尚贤的崇贤文化便出现了。

看看孔子在《论语》中对尧舜禹三代帝王的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在这里,孔子歌颂尧帝效法于天地自然法则,制订礼乐典章,施恩德于民,取得了丰功伟绩,使人民对他无比赞美。这一时代的帝王都是大公无私的领导人,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是舜禹掌握国家大权却丝毫不为自己。

至于大禹,孔子更是崇拜地五体投地,这段话最能表现大禹的伟大和崇高:“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译文:对于禹帝,我真是没什么可说的了。他吃的饭食非常简单,但祭祀祖先和神明却十分丰盛。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破旧,但祭祀时穿着却极为讲究。他住在低矮的宫室里,整天在外面尽力修治沟渠水道。大禹啊,我们真的无法再形容他了。)

圣王文化和人治文化使后来的中国帝王建立起无可比拟的赫赫文治武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都是建功立业的功勋显赫的君主。在这里,东方的人文精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秦始皇的统一,到汉唐宋明清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以后所有的政治制度都建立在这种人文精神和思想之上。

而此时的西方,却把伟大和圣明交给了上帝和耶稣,交给了自然界的主----law。由于基督教的诞生和传播,使西方社会在政治权威之外,又产生了一个信仰世界的精神权威。从此西方世界成为上帝的世界和尚法的社会,而东方社会却把伟大和权威留给了帝王和个人。有神论和无神论文化影响了东西方国家的形态----东方是统一的大国,西方是分散的小国。这也是西方分权思想的渊源。西方政治的分权思想和分权制,根源来自于神权与王权的抗衡。

罗马帝国时代,欧洲出现过凯撒大帝式的帝王人物,整个中世纪再也没有一个象样的君主问世。直到近代法国大革命才出了一个拿破仑,也是昙花一现。之所以西方国家难以诞生伟大的君主,主要缺乏象东方这样的可以极大地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圣君文化基础。

欧洲应当说是有统一的机会的,如15世纪到17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但在这一时期,不论是法国还是哈布斯堡王朝,都不是走自强的道路,而是在自我消弱。这不能说不与教会势力的强大有关。神权与王权的权力争夺,大大迟滞了欧洲大国的出现。而中国由于没有神权的制约,帝王可以一心一意地从事自己的扩张事业。

法国直到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时代才达到了古代中国的水平,才像古代中国一样实行了征兵制,有了职业军官,拿破仑差一点统一欧洲,拿破仑也像秦国一样,实行连横战略,但为什么秦国也有过多次大的失败最后却成功了,而拿破仑在兵败俄国之后却一败不起?主要原因是秦国靠自己的人力物力打仗,拿破仑是靠欧洲各国的钱和欧洲各国的兵来打仗,一场大败之后就不可收拾。即使法国当时征服了欧洲,时间也不会长久,并且也仅仅是一种文化上和军事上的征服,而不是政治上征服。

说到底,东西方人治文化和神治文化的差异,最终不仅影响了国家的大小,也影响了国家权力的结构和政治制度。

二、单一制集权政治和联邦制分权政治的出现

1,中国早已不是封建国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东方文化在政治制度上表现的最大差异是中央集权制和多州联邦制。中国的集权制最早出现在秦朝统一六国。为了保证中央政府的王权,统一后的秦朝废除分封制,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后来汉朝的汉武帝又加强了这种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诸王的权力,收缴诸王的权力,皇帝的兄弟们可以到各地任地方长官刺史,但不再拥有封地。

可以说自秦汉以后,中国就不再是封建国家了。皇室的父子兄弟血缘关系和诸侯关系变成了君臣关系。皇子对父亲自称“儿臣”,这说明秦汉以后,分封的诸侯政治已经彻底结束。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下级与上级的关系,服从与领导的关系。一切权力来自中央。

到了唐代,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彻底而牢固地形成,以后历朝历代也难以改变这种事实。当然,随着集权制的稳固,中国的王权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皇权专制达到极至。任何一次皇权的衰落,都会有新的皇权再度产生。从宋以后,中国再也没出现过魏晋南北朝和唐末五代十国那样的小国割据。《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现象实际上自宋以后已经不复存在。这是因为中国的统一性已经牢牢形成,中央集权的习惯传统已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任何一个地方的封建割据都难以存在。台湾今天的情况仅仅是暂时的,这种分裂是不会长久的。

2,联邦制的分权制度。

 

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对王权的约束和制衡,西方国家的王权专制程度很少达到中国这样高的程度。特别是在英国,自《大宪章》诞生之后,国王的权力就被贵族削弱。之后,经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有的国王甚至被砍头,王权在更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起而代之的是议会权力、地方权力和民众权力,这就不能不影响到中央政府的权力和权威。但是,联合和统一的要求,又使地方联合起来,形成了分权的联邦制。

在美国,这个新大陆国家继承了欧洲的传统,又依照新大陆的特点创造出特色鲜明的联邦制政治体系。这种政治体制,既保证了地方政府一定限度的自治自由,又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意志和整体利益。

对于联邦制的国家来说,各州的联合是一种自愿行为,一种自发要求,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权力空间。而对于单一制的集权国家,以省为代表的地方隶属于中央,地方是中央的附属和从属,中央的意志就是地方的意志,地方的权力空间相对较小。

总起来看,在西方国家,贵族的权力、个人的权力和神的权力比较大,国王的权力相对较弱,由此形成了神治和法治的传统。而在东方,王权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强大程度。

三、中央集权政治的特点

东方的崇圣人文精神和中央集权政治更能创造历史奇迹。几千年来,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群雄并起,明星璀璨,这是一个可以令帝王创造丰功伟绩、施展雄才大略的国家,一个崇仰人治的国家。

如果不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诞生了美国,中国就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亚洲和欧洲出现了鲜明的大小国对比。之所以东方出现大国,说到底是东方出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明以及可以维护大国存在的中央集权专制。也就是说,大国往往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那么,中央集权政治还有什么特点及优缺点呢?

1,中央集权政治的特征:权力集中,资源集中,地方拱卫中央,

中国为什么走上了中央集权专制的道路?主观目的只有一个,即维持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以统治一个版图广大的国家。从客观上讲,国家的统一是用一个权威代替了原来的多个权威,这种一权威政治可以减少诸侯之间的战争,减少战争对国家资源的消耗。

自从中国在秦汉形成统一的大国之后,这一地区的内部战争从此消失,长达五六百年的诸侯纷争从此结束。大国的统一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内部安定。这就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优点。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央政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和一个特征,即权力集中、资源集中和地方拱卫中央。

为了达到权力的集中,秦汉朝取消了诸侯分封制,实行中央派员治理的郡县制。全国按地域划分出州、县、道、府、郡,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官员。

在军权方面,建立中央军,由募兵制逐渐取消了府兵制。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过因地方军队过大而导致叛乱的情况,如唐朝安禄山之乱。正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过大,“削藩”成为历朝历代中央政府时刻谨记的事情。

除了行政权和军权的向上集中,中央集权政治的第二大特征是经济资源的向上集中,只有有了庞大的经济资源,才能保证中央在政治和军事权力上的强大。

以秦朝为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件最大的事情是搜刮全国的资源。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中曾有这样的描述:“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贾谊在《过秦论》中也记叙到:“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弱天下之民。”

这真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掠夺。中国的中央掠取地方从此拉开序幕。什么叫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就是中央集中地方的资源,不管是人力物力,凡是好东西,小到珠宝,大的美女,都要象虹吸管一样吸到中央来。因此,中央集权制非常象“虹吸管”效应,一旦建立起这种机制,地方的资源便要向上集中。

;

几千年来,中国延续了这样一种制度: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政府高高在上,地方资源汩汩流出,以供养一个庞大的中央政府。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是一次全国资源向中央的大集中。每个王朝资源财富最多、权力最重的地方都是京城首都。最典型的是明王朝初期,朱棣建都北京之后,整个永乐年间,是一个全国资源向中央集中的时代。朱棣不仅建起新的都城北京,也在全国各地建起了象武当山金殿和已淹没在丹江口水库之下的一座豪华宫殿等一批建筑。

2,国家往往拥有强大的国家部门,

延续这种历史再来看今天的中国,情形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奥运会,将北京装扮得如花似锦,富丽堂皇。一个世博会,将上海打造得锦上添花,繁华无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央集权的好处: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和配置资源,可以动用更多的资源办成几件大事。如果不是西方的工业革命挑战了东方的中央集权大国,中国这样的国家最容易完成一些惊天纬地的业绩,如郑和下西洋等浩大工程。

中央集权政治还有一个特征,即特别容易与计划经济这样的经济制度相结合,计划经济可以使中央集权政治如虎添翼。中国近代革命选择了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就是与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密切相关。当然,目标是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如果说计划经济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或伴随物,那么市场经济就是诸侯政治或民主政治的产物。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配置和大调动。西部地区的能源源源不断地向中东部输出,农村地区的资源廉价地向城市集中,建国后计划经济的几十年间,建成了一批工业基础项目。

从国防军事角度讲,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可以极大地调动资源进入国防事业。建国后,中国先后研制出原子弹等战略核武器,建立起一批支持军事工业的重化工工业基地。

总起来看,中央集权体制很可能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一种有效的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一般都拥有比较强大的国家部门。这种状态往往比较适应应对冷战的国际关系,使国家保有比较强大的动员和对抗力量。

3,中央集权制的弊端

中央集权制也带有天然的弊端。由于中央利益绝对高于地方利益,地方利益总是要为中央利益做出牺牲,由此使地方利益受到损害。例如,现在我国有许多城市出现矿竭城衰的现象。中央从这些地方拿走资源后并未能进行有效的补偿。更典型的事实是,建国50年来,中央一直从西部地区廉价地获取矿产资源,西北地区的贡献很大,但生态资源破坏严重,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由于地方官吏仰仗于中央政府的提拔和升迁,为中央利益做贡献往往就成了地方官员升迁的政绩,因此,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地方保护主义往往被中央委派的官员所瓦解。这种状况也反映在今天一些地方官员的升迁往往是由于向中央贡献了较多的税收等原因。

如果用人的肌体来形容,这种体制的国家一般具有强大的心脏和动脉血管,但毛细血管相对薄弱。在这样的国家里,往往有着赤贫的农村和尖端的军事科技,繁荣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地区差别往往也很大。

从政治和文化生活来看,这种制度不仅使地方政府的愿望和能动性受到压抑,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将中国人的个人权利要求淹没在王权专制的压制之下。集权专制还往往导致一个国家缺少个性和丰富多彩的多样性,这是因为在封建的帝王专制下,帝王的意志往往代替了臣民的意志。

但中国的中央集权又有着相应的文化思想来进行制约。中国既是一个集权专制的国家,又是一个对帝王个人修身要求最高的国家,任何帝王从少年起都要进行严格的儒家文化训练。修身、齐家、平天下是封建帝王的必修课。

当然,中央集权肯定意味着专制,并且这种专制往往是非常严酷的。这是因为,一旦放松中央的控制,地方就容易出现独立。因此,任何大国都必须具备强大的中央控制力,才能保证国家的完整和统一。总起来看,中央专制是为了国家统一而付出的代价,是古代社会维持一个大国必备的条件。

四,中央集权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

世界自进入近代以来,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政治受到了民主政治的猛烈冲击。中国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王权,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尽管皇帝消失了,王权消失了,但我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并未消失,起而代之的是党权和更加强大的中央政府。这一切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建立起现代民主政治意义上的共和国,而是用代替了过去的帝王统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有任何改变。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中央集权政治与民主政治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假如中国真正实行了民主政治,假如地方的官员来自于民选,中央的利益和权力便要受到削弱。正因为这一原因,中国政治迟迟徘徊在民主政治之外。但不管怎样,中国政治已经面临着下面几个问题的挑战:

1,官员出自中央还是地方?

目前摆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员出自中央还是地方,这一问题直接涉及到地方选举还是中央任命的政治模式。如果放开地方选举,地方官员便要更多地考虑地方的要求,听取选民的呼声。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会与中央或上一级领导发生矛盾。如果官员出自地方,便会更多地考虑地方的利益,中央的权力和利益便会被削弱,全国的统一性便会受到威胁。

当前,社会对政府异议最大的是官员的选拔方法。各级地方官员是组织任命、上级提拔,还是民主选举?这关系政治官员的公认度和公信度问题,关系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一个地方的政府首长与当地人民不发生关系,在一个全球大多国家都实行了民主选举的时代,这种做法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疑义。如何解释我国的这种现象?我认为即使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国家历史,也需要适应世界潮流。

不言而喻,在中国的传统政治里,权力的获得主要是靠武力和暴力,暴力和强权就是合法性。但在今天,面对腐败、低效、昏庸等问题,传统的中央选拔和任命、方式已经越来越远离民意,民主化的地方选举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因此,中国政府必须考虑下一步的政治改革举措。

2,中国要把科举选拔与西方民主选举相结合,

从历史上看,中央集权政治离不开科举选拔制度,甚至可以说,中央集权制就建基于科举制度。科举制是对世袭制的一大进步。没有科举制度,就不会有强大的中央集权,中国就会退回到分封和世袭制、门阀制。

但是,科举制是王权政治的产物,它不能改变既定的最高王权。因此,科举制对官吏的选拔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选拔普通官员,而不能选拔政府高级官员以及最高国家统治者。

民主政治解决了选拔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难题,改变了以往暴力武力竞争的模式,而是以全民投票的方法来确立国家和地方的最高领导人。中国今天恰恰需要引进民主政治来解决历史难题。

我们不应当拒绝外国的先进经验,就象西方国家不拒绝我国的科举制一样,正是由于16世纪之后外国传教士的介绍,中国的科举制传到了西方,由此诞生了西方国家的公务员选拔和考试制度。

今天我们要学习西方国家选拔政治首长的方法,来改进传统的中央任命制,改变人治政治的弊端,而人治政治的主要弊端是使人民远离政治,执政者与人民难以保持密切的关系,从而产生政治淡漠和疏远。因此,新形势下的中国,必须参考国外的一些先进方法,从而改善我国的政治质量,提高我国的执政水平。

中国目前的实践是,在组织部和上级领导选拔任命的同时,辅以群众评议选举。今后是否可以更进一步,在保持本国特色、努力获得人民拥护、努力提高自己执政的道德水平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时机,逐渐转变权力更替的方式。譬如,可以在几个地方县市进行民选试点,总结出经验,逐渐向全国扩散,逐渐培养公民与官员的民主选举意识。中国如果将历史传统与国外经验相结合,相信会产生一种更有活力的执政方式来,中国将出现更加蓬勃、欣欣向荣的和谐社会新局面。

 

中国今后的政治改革方法是明晰的,那就是承袭历史上严格考试的科举制,更要把民主选举这一方法建立起来。然而实行民主选举还需要另外一些条件,这就是多党性的问题,而多党性问题恰恰集权政治最大的挑战。

3、集权政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政治多中心问题,

其实进入近代社会,集权政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利的冲突。近代以来的民主社会是个人权的社会,在国家权利、元首权利和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上升到第一位。公民的意志成为国家的意志,政治家的意志必须服从公民的权利。现代政治解决的是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和公民利益的矛盾冲突。

集权政治的改革还涉及到政党权利的问题。之所以有政党的存在,主要是有社会阶层的存在。政党是社会群体利益表达的代表,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结社组党的自由,这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今天的中国,如果放松党团的管制,社会将出现政治多中心现象。如果各政治团体能进行公平竞争,能者上,劣者下,中国可能会进入一个平稳过渡的政治转型历史时期。但目前的执政党能否开明到开放党禁?还需要社会的大气候来配合。

中国今后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体,是象西方国家那样的多党制,轮流坐庄式,还是一党制,政治协商式?是继续中央集权制,还是联邦式的地方自治制?中国政府今后政治转型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我认为目前一阶段仍然是在一党制下的多党政治协商制,在中央集权的中实行有限的地方分权,不过要对执政党进行必要的制约和约束。

总之,中国的改革必须在平稳的前提下进行,既要保证国家的和谐发展和社会安定,又要跟上世界潮流。

五、中国的命运与选择

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政治模式在近代受到西方的挑战,发生了推翻帝制的改革,那么今天中国传统的政治方式也在承受着西方政治模式的挑战。东西方之间两大政治模式的较量至今还未见分晓。

在这一历史时刻,摆在人们面前需要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这个东方的大国能否按自己的习惯和意志,坚持自己的单一制政治模式,一路走到底?中国的历史精神还有没有价值去挖掘?东方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否继续下去?今天的中国社会还有没有历史上的那种移山添海般的精神意志?中国人有没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壮志?中国还有没有那种社会基础?无论如何,今天的中国都需要一种思想和意志来进行指导和配合。而这一切都要从中国人的人性中去寻找。

今天我们研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研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着眼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如何照顾好各地方的经济利益,给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力空间,二是如何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不至于出现地方独立和分裂主义,三是如何在地方建立起民主政治,四是能否利用这一体制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强大。无论如何挑战依然是严峻的。中国文明能否继续发挥作用?人的因素能否再度发挥作用?历史的天平会倾向传统的人治还是法制?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察。

特别是我们还要从经济方面考虑问题,目前的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发达程度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给予地方过多的权力,将不利于资源在全国间的调整,因此还需要借助中央集权的力量来进行地区间的调整。

“解铃还需系铃人”,中央集权时期拉大的差距,仍然需要集权体制来解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中央力量的调整,各地区会发展得更加不平衡。但目前我国需要纠正的主要问题似乎是中央权力过于强大,中央资源过多。这种改革的结果出人意料。因此,当前的中国,真正要解决的是中央占有资源过多的问题。中国改革不能在防地方分权的同时,改出一个庞大的中央政府。

历史告诉我们,物极必反,这是当前中国尤其值得注意的。

六、改革为什么总是加强中央集权?

面对今天越改越大的中央政府,我们发现了中国古今历史惊人的相似之处:每次改革都是对政府权力和利益的一次加强;每次改革都是对衰弱政府和危机政府的一次挽救;每次改革都是一场政治经济利益在政府官员间的一次重新调整;每次改革都是对民间资源的一次聚敛;每次改革都是一次政府腐败的加深。更令人注意的是:有的改革甚至是加速王朝灭亡的前奏。

曾有人对宋代王安石变法发出过这样的疑问:“改革为什么会帮腐败的忙?”而今天的改革不仅帮了腐败的忙,也极大地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看看王安石当年变法的实质,那就是使国家的财政税收大增。神宗新建的32座内殿库房堆满了金银绢段,只好再造库房。王安石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抵抗北部民族侵略。这样的改革,说得好听叫理财,不好听叫聚敛。在那个年代,只不过是剜得心头肉,医得眼前疮。

但当变法将民脂民膏吸尽之后,宋朝不久便衰亡了。宋神宗和王安石去世后(公元1085年和1086年),没多久就发生了“靖康之难”(公元1127年初,皇帝被掠走)。从熙宁变法到北宋亡国,前后不过五十多年。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结果。说到底,是透支国力的结果。如此看来,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如同吃激素:暂时把人吃胖了,吃壮了,但这些激素过早地调动了人肌体内的潜能,过早地消耗了北宋社会的民力,到一定时候,终于使社会早衰。

今天的中国也要特别注意吃激素式的改革和经济增长。看看当今我国的改革,似乎也是一次国库聚敛,从1994年到现在,中央财政税收连续增长了13年。现在国库已经富得流油了,政府开支已经大得不能再大了,和当年的王安石变法时非常相似。经济增长也是如此,连年10%的高增长,时刻提防经济过热,这种状态都不一定是好兆头。

如果说当年宋神宗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抵抗北部民族的侵略,那么今天中国增加政府财力的目的是什么?中国今天有北宋那样的边境压力吗?应当说中国今天的外部环境要比北宋时好得多,但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为什么还要如此不遗余力的增加GDP和财政收入?显然是过分的政治追求。如果这种追求不加以收敛,中国下一步最大的危险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由此导致更大的经济衰退和社会紊乱。

过分追求国家的发展,对宋神宗和王安石来说是过早地透支国力,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是过早地透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把握好一个度。

中国的改革是要藏富于民,还是富国强兵?是发展地方还是发展中央?这是关系到国家长久发展的战略大计。当今的中国,很多政府部门都在以改革的名义搞腐败。因此,今天中国的改革要警惕宋朝变法的后果----无限止地扩张中央的权力,无限止地耗用民间和地方资源,结果拔苗助长,不旋踵便灭国。

剩下来的是分裂和混乱,于是分裂成了抑制中央集权的唯一手段。难道今天的中国还要靠历史的地方分裂来抗衡过分庞大的中央集权吗?如果不是分裂,那又是什么方法?

1,许天田(VictoriaTin-borHui),《古代中国与早期现代欧洲的战争与国家形成》(WarandstateformationinancientChinaandearlymodernEurope)》,2005年版。

2,仲大军:《中国的第三次政治选择》,2007年,1月。\111zz.htm。

3,仲大军:《对中国政府执政方式转型的思考》,2005,5。\zfzhuanxing.htm。

4,王思睿:《被绑架的宪政:党国与邦联缠绕政体》,2004,1。\xianzheng.htm。

集权式范文篇8

这种论述应该说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中国宪政运动的经线,用这种视角去阅读中国宪政史上的各种思潮与运动就容易理解了,但是我们在谈论目的是很容易只看目的,而忽略了目的背后的前提即制宪的国家主权问题,王世杰、钱端升曾主张,“一切治宪法学的人,自应首先对于宪法与国家这两个名词,有相当的了解[④]”,那么制宪就更应该解决国家之下的主权问题,然后才能谈到其目的时才有意义,或者说张晋藩教授的关于制宪目的的观点才能立足,然后才会对中国以后的宪政思想与运动提供源泉。

关于国家、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出现不是在中国,是在西方中世纪晚期,其标志就是新王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出现,最为出色完成此任务的是英吉利的征服者威廉,也最为典型,以西西里位开端,经过英格兰、诺曼底、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佛兰德、匈牙利和丹麦诸国形成伯尔曼所称的“王室法”,即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的加强,虽然此时的教会还如日中天。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地域性的和法律的王权概念的结合[⑤]”,具体来说即:第一,在法律上,在12、13世纪,新的国王的立法权第一次被确立,“像教皇一样,也借助于专门指派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官吏进行立法与司法”,从而加强国王的权威与控制其世俗政府;在地域上,“欧洲各国,国王的和国王法院的普通法逐渐取代了本国领土中彼此疏离的部落、地方以及区域性法律[⑥]。”换句话来说,就是西方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的出现就是法律中央集权与政治中央集权的结果。而且,必须注意,这种方式的中央集权——法律与地域——和中国的中央集权是不一样的,在这些集权的后面一直就隐含着自治的因素,他们没有把它消灭,比如说自治城市的兴盛,他们凭借授权的特许状进行城市自治,商人们利用商法自治。因此,西方国家的法律与政治的中央集权是在自治的基础上的集权,当然这种方式是简陋、粗犷式的,不能和一个现代欧美西方国家相比。从宪政运动的实践来看,英国实质意义上的宪法可以从1215年的《大宪章》、到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等都是在英国中央集权加强后的产物;美国是在独立战争后,通过制宪会议制定了到现在还在适用的《美国宪法》;法国的“中央集权制是旧体制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⑦]”即在1789年以前就完成了中央集权,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法国宪法;在这些国家后面的德国、意大利的统一运动以及在日本经过倒“德川幕府[⑧]”运动与前者虽然有一定差异,不完全具有典型性,但是路径却是一致的,其制定宪法的目的在于确认自己的权利,限制政府的强制权力。

1840年前的中国,找不到与之相类似的对应物——自治基础上的中央集权。中国的掌权者决不允许他人和自己分享权力,特别是在专制主义空前加强的明清两代,他们一想到分权、自治的问题马上就会浮现出“大逆不道”、“无父无君”以及“诛九族”的镜头来。但是,中国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就不断败绩,发现自己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中国自古以来的学说、方法未能解决问题,就采用新方法——西学来解释。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中国和西方的大规模交往是在1840年以后,两方交往时可以说是全新的面孔,再加上我们急躁的心情——急于摆脱落后的状态——对之的理解就比较浮浅,而且中国自己几千年中国式的中央集权——没有分权与自治的中央集权,主要是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没有法律上的中央集权或者说法律上的集权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确定性——运行了几千年,所有这些都使所有的问题扑朔迷离。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没有读懂,或许我们现在都还没有读懂。

在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镇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后果就是政权落到了汉人手中,后来的洋务运动的主角是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汉人,换句话说就是大清帝国的大一统被打破了,出现了地方坐大的情况,但绝非法律上的自治。晚清实行新政、宪政,一方面想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在挽救危亡,再一方面或许也有适应世界潮流的思想[⑨],但是其却因为中央没有能够集权,新政的目的落空,自己也走入了历史的坟墓。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在以孙中山为代表建立的南京政府,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本就没有实施,其制宪的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下的支持下马上就烟消云散了。袁世凯建立的北洋政权继承的是大清帝国的遗产——中央权力没有集中,地方实力仍然很大——其制定的袁记宪法就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强人统治,加上袁氏的两个缺点:第一,“他具有很强的封建意识,他的权利个人化的倾向,使他迷信权谋,大幅度的引用亲戚故旧,以北洋军机个人、私人的效忠纽带来成为他的组织原则。这种权利的个人化、权利运作的任意性、权利内部关系的朋党性,导致了这个结构的极其脆弱。”;第二,“袁世凯政治的结构,他的内部组织结构的脆弱性以外,还有权利不受制约,是新权威主义有效运作的一个前提[⑩]”,这些都导致其的失败,可以说是在中央集权的路上死亡。且在袁世凯死后的北京政府也就陷入了军阀混战之中,虽然在这过程中制定了一部《贿选宪法》,但是地方割据更似中国以前的地方势力,不是我们需要的地方自治,其制宪确认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是不断打破,或许在他们眼里根本就将之看成一幌子。在国民党统治中国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政党统治,利“用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方式,来重建他的权利基础”,“具有更强大的社会政治动员能力[11]”,但是只是比袁世凯的统治基础牢固一些和范围更大一些,但是还是真正缺乏实施宪法,达到宪政目的的前提。以为首的共产党人运用“一种强有力的革命意识形态,列宁主义政党的组织力量,强有力的军事力量,这三者所形成的一种革命的全能主义[12]”对包括国民党政权、地方势力的全中国(台湾除外)重新改造一番,建立了一个统一、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集权做到了,但是这种权力在运作上更像1840年前的中央集权。其实一句话,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央权力集中化的过程。到1954年可以说完全做到,它完成了制定宪法和运作宪政的前提条件,虽然这一中央集权不是西方式的中央集权——自治基础上的集权,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讲已经是一件大事——国家主权问题。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50多年,根据萧功秦先生的观点进行了两次政治选择,第一个是模式,其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他对现代化的理解,他是想通过一种否定市场经济的模式来实现现代化。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说模式具有一种南辕北辙的特点[13]”,使得这种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在法律上具有确定性的功效,此时的宪政也和以前的活动一样成为一场表演,这时或许我们就没有想起地方自治,而且还要在宪法上予以确认。第二个模式是邓小平模式,“他的市场经济现代化的导向性,他的权威资源和它的组织力量的丰富性。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这个体制还具有很强的制度创新能力[14]”,1982年宪法的制定与几次修改其实就是这一时期的宪政思想与实践的确认,随着我们对西方的自治基础上的中央集权的水平的理解的加深,我们最终会明白国家主权对内就是自治基础上的中央集权,而且也应是主要是法律上的中央集权,同时带上政治上的中央集权。

在此基础上去理解张晋藩先生关于制宪的目的可能更为准确。

黄茂荣先生说道,“概念的作用在于特定的价值之承认、共识、储藏,从而使之构成特定文化的组成部分,产生减轻后来者为实现该特定价值所必须的思维及说服工作负担”,而且“不能因为‘强制力’,也不能因为‘无限好意’,而加以省略[15]”。那么,关于制定宪法的目的在于限制权力、保障权利,西欧国家大约在12、13世纪就已经萌发,经过城市自治、商人自治以及新王权运动等的中央集权——自治基础上的中央集权——的加强的过程,使得这一限权力、保权利的宪法价值与目的不断得到承认、共识,最后以《大宪章》、《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美国宪法》等文件表现出来,并将价值承载其上,渐次以宪政实践(宪政司法案件的运行,比如说美国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形式将宪法的价值与目的体现出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互动:以美国为例,“这个过程,延续两百多年,民众对法律的意识与认识,逐渐深化和拓宽,违法现象从大量发生、随处可见,到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又出现新的违法内容、新的违法形式,对法律提出新的挑战[16]”。

我们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的认识逐渐加深,最后达成共识: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在近代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中国此时的方法用尽也不没有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与历史任务,我们的先烈们向西方学习,运用西方路径解决中国问题,只有的抉择把中国与西方有机结合起来了,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任务,然后邓小平的抉择在现在来看可以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这成了整个中国人的共识,故张晋藩先生要断定:“近代中国的立宪改制思想总是与富国强兵的理想目标紧紧联系着……与西方的宪政模式貌合神离”;“从‘富强宪法’到‘小康宪法’,是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线索,也是中国宪法文化演进的基本逻辑[17]”。这些也在中国在1949年以后的宪法得到确认;但是,对于宪法的运行与发生功效来说,却没有承担这一价值,而且在宪法制定之后,其已被虚置,而追求富强与小康的目标却一直存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纲领之中,因此,可以说富国强兵与达到小康应该是政党或者某一团体组织的纲领: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践行之,并提出自己的独特纲领主张“中体西用”;洋务派可谓只起到思想启蒙作用,而革命派却以政党组织之,将富国与强兵列入政党纲领,只要仔细观察1912——1949年宪法,没有一部宪法表明或者暗示应该达到该目的;真正把这些思想从政党纲领列入宪法的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

前面已经叙及,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式中央集权的重新加强的过程,地方割据势力消失的历程,期间制定了很多宪法予以体现,比如说《钦定宪法大纲》的目的在于加强“君上大权”,但是“毕竟是被法定化了,这是对皇帝固有的、无限的、绝对的权力的一种限定[18]”;孙中上主导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袁世凯权力限制的目的可能更为明显,《袁记宪法》对袁世凯来说,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对于来说,也应该做类似的理解,但是我们不能“基于强制力”就省略了对权力的集中——中央集权——要法律化、权力的限制也要法律化的承认、共识,没有承认与共识,其价值是不可能承载与制定的宪法之上;我们的宪法“基于无限好意”,把西方国家已经成熟的一系列公民权利就像开杂货店老板的帐单一样罗列很多,但是“在具体化程度很低的国家,其人民与政府对基本权利的了解有限,以致不能……传递经由约定成俗的消息与价值[19]”,那么这些宪法就只能成为一种表演,何况我们的国人特别是权力者没有遵守法律的习惯。因此,中国的宪法的制定目的同样在于限制权力,保障权利。

因此,笔者不同意中国宪法制定的目的在于富强与小康,并且富强宪法、小康宪法第一,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第二,中国的宪法也是或者也应该是或者至少应该改弦易辙到以限制权力为核心,以公民保障权利为己任。

或许,慢慢阅读,可能就会读懂西方宪法与宪政了,这是一个前提!

【注释】

[①]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于中国宪法史的研究专著大致有陈茹玄:《中国宪法史》,吴宗慈:《中华民国宪法史》、《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荆知仁:《中国立宪史》,吴经雄、黄公觉:《中国制宪史》,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

[②]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③]同上,第11页。以下就直接在正文标页码,不做注了。

[④]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页。

[⑤]【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9页。

[⑥]同上,第498、499页。

[⑦]【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4页。

[⑧]或许,在幕府统治下的日本,虽然在精神上取法与中国,但在社会结构上却与西欧国家有一定的相似,故日本能很快从“日本精神,中国知识”转变到“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以上两个术语,详见【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下册,第253页。)”,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当然其国家的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有一定的优势,俗话不是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以及“船小好掉头”嘛!

[⑨]我们通常都把他们看成腐朽、没落的,一点也不思进取,我认为这一思维是简单的把人、物、国家分成简单的两类,不是先进的,就是没落的,事实上没有如此简单。笔者一直以为任何一个政权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只要不是穷凶极恶的统治者一定会有所进取的。洋务运动就是在慈禧、奕的支持下进行的,“百日维新”至少在慈禧的同意下进行,就不能否认其想革新的一面。

[⑩]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上)》

[11]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下)》

[12]同上。

[13]同上。

[14]同上。

[15]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2、57页。

[16]【美】麦迪逊:《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辩论》,尹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者例言,第2页。

[17]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4页。

集权式范文篇9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为保证企业集团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手段。财务控制实质上是对企业中利益相关的组织、人员行为及财务资源的控制,即通过控制财务活动中的组织、人员行为和财务资源来协调各方目标,实现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财务控制系统既包括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也包括事后的监控措施。本文按照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分为集权摸式、分权摸式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模式。

(一)集权财务控制摸式所谓集权制管理是指集团总部在投融资政策、收益分配方面坚持高度集权、统一规划管理的一种制度。在集权模式一下,企业集团的各种财务决策权均集中于集团母公司,集团母公司集中控制和管理集团内部的经营和财务,并作出相应的财务决策,所有子公司必须严格执行集团母公司的决策,按集团的决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各子公司只有日常业务决策权限和具体的执行权,负责短期财务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

母公司财务部门成为企业集团财务的总管,不但参与决策制定,在特定情况下还直接参与子公司决策的执行过程,子公司在财务上被设定为母公司的二级法人。母公司对子公司所拥有的财务权限主要体现在对子公司所有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包括子公司的资本增减变动决策权、对外投资决策权、对外筹资权、重大资产处置权、财务制度设计权、内部审计权以及对子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权及其他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对子公司所有财务机构设置财务经理任免权两个方面。高度集权的集团财务控制模式不仅有利于保证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目标的一致性,而且有利于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使企业能有效地进行投资方向的战略调整。

(二)分权财务控制摸式在分权模式下,母公司将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下放到子公司,只保留对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发展的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和审批权,不直接干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与财务活动。各个子公司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求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利用自身资信向金融机构贷款,或通过其他融资渠道筹措生产资金。

财务控制的分权模式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在分权制下,母公司或管理总部对子公司的管理主要通过对结果的评价来进行;二是母公司为提高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必须对子公司拥有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三是子公司财务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子公司设立独立财务机构,接受母公司财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分权模式有利于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财务决策周期短,决策针对性强,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强;成员单位在授权范围内可以直接作出决策,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三)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模式遵照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在设计集团内部财务管理系统上,也可建立三级管理层次,即集团总部——事业部——子公司三级财务核算体系。集团总部作为投资中心行使资本投资、资金投放职能,包括对各子公司的股权投资及流动资金投放等;事业部层次实行利润中心体制,事业部以下各子公司是成本费用中心,各层次以不同的形式向集团负责。具体操作时可以在集团总部设立内部银行,作为总部的财务管理部门控制下属各事业部及子公司的财务行为,制定集团内部的资本运营制度,加强金融服务,以集团母公司的信用对外融资,并对集团内的各公司开展接待业务。各事业部作为二级核算单位是集团利润责任中心,母公司投资收益为自身预期经营目标最主要的部分。事业部提出需要母公司给予支持的资金项目,采用向母公司借贷或母公司提供担保向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形式,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完成预期利润目标。作为三级核算单位的各子公司,主要负责按事业部预算指标,对原材料、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投入资源制定具体的管理控制办法,在直线制管理的事业部内进行适度分权,提高工作效率。最后,由集团内部银行集中各事业部所实现的利润,统一进行纳税处理及收益分配,并根据集团制定的整体发展规划确定下一期的投资比例和投资项目。

二、选择财务控制模式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企业集团选择财务控制模式时需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股权集中度、子公司对母公司财务战略的影响程度、组织结构、发展战略、企业集团规模等。从企业集团层次上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要严于对关联公司的控制,对全资子公司的控制要严于对相对控股子公司的控制。因此,母公司对全资控股子公司和优势控股子公司应采用集权控制,对相对参股子公司和任意参股子公司采用分权制。为维护和增强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不同重要程度的子公司应采取不同的控制模式。对具有重要影响的子公司,母公司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控制权与管理权,即使是部分分权也必须局限于集权的框架内;对与企业集团发展战略、核心业务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发展关系一般、影响不大的子公司,从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各自积极性及增强市场竞争的应变能力角度看,采用分权型的控制体制较为合适。

从组织结构上看,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主要有直线职能U型结构、控股制H型结构和事业部制M型结构三种基本模式。U型结构是一种典型的集权化结构,相应地,其财务控制也应是集权式的。在这一组织结构下,公司内部划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公司总部对这些部门进行策划和运筹,直接指挥各部门的运行,各部门和下属单位均由公司最高层领导直接进行管理。H型是一种有机的组织结构,各部门之间联系较松散,各部门之间有较大的灵活性。H型结构下,公司总部下设若干各子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控股,承担有限责任,从而使经营风险得到限制。在这一组织结构下,采用分权式的财务控制模式较为合适。而M型结构属于相融式组织结构,其财务控制既可采用集权模式也可采用分式。M型公司的每个事业部都是实现公司总体目标的基本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统一管理,是利润中心。

从经营特点上看,企业集团的经营特点不同,所选择的财务控制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在单一化和一体化经营情况下,企业集团内部各单位在业务上有较大联系,财务控制集权化程度要求高。而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时,由于各子公司所在行业不同,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较少,企业集团难以实施统一的集权化控制,对各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应给予适当授权。

从发展阶段来看,企业集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也要采取不同的财务控制模式。通常来说,公司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业务单一,采用集权化财务控制模式可以较好地发挥统一决策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在行业中形成管理上的规模效益。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领域的不断开拓,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也逐渐不能满足公司财务控制和经营方式多样化的需要,此时需要对子公司进行更多授权,从而使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逐步向分权化模式发展。

另外,财务控制模式应服从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思想。发展战略可以分为稳定型战略、扩张型战略、紧缩型战略和混合型战略。通常实施稳定型战略的公司内部集权化程度较高;实行扩张型战略的公司则倾向于较灵活的分权型控制模式,以适应其市场开拓的需要;实施紧缩型战略的公司为严格控制企业重大财务活动,强调集权;实行混合型战略的公司,应根据子公司的经营特点分别实行不同的控制模式。

三、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取向

财务控制已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机制。财务控制模式的划分一是出于理论研究的方便,二是便于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基于以下三方面认识,笔者认为我国企业集团应选择折中型财务控制模式。

(一)从企业集团类型看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先后确定了两批共100多家试点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都是典型意义上的产业型企业集团,纯粹资本型的企业集团还为数不多。对于产业型企业集团而言,其组建的基本动机是规范集团业务关系、提高内部业务协调能力和增强集团整体效益。采用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不可能成为这类企业集团管理的首选。

(二)从集权与分权角度看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与组织模式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如果将企业集团产业结构分为单一产业、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和无关产业四个层次,则相应的管理模式也应顺次选择高度集权、相对集权、高度分权和完全分权四种形式。我国企业集团内部产业结构大都介于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这一区间,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折中型模式就成为选择对象。

(三)从母公司的管理能力看母公司的管理控制能力是选择集权型还是分权型模式的重要决定因素。如前所述,集权型财务控制模式要求母公司是全能式的,这一点在我国很难做到,还存在较多负面影响,如不易调动子公司积极性等。折中型财务控制模式对母公司提出的要求会更高,它关注集团战略、重点业务规划和结果考核,母公司并不替代子公司进行直接管理,而是在集权基础上分权控制。笔者认为这一模式适合我国目前的现实。

四、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模式下需注意的问题

(一)控制主体是集团董事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法人治理结构架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董事会对经营者财务约束和控制的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以董事会为中心构建,董事会对外代表公司进行各种主要活动,对内管理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只有董事会才能全方位负责财务决策与控制,从本质上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强调董事会在现代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主体地位,决不是否认经营者在财务控制体系中的一定地位。企业存在多层关系,财务控制的主体也是分层次的,在企业集团财务决策和控制中,董事会处于企业战略决策层次,经营者处于战术执行层次,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二)控制方式是激励机制与约束手段的统一为降低成本,实现财务目标,必须设计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包括:清晰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之间的决策权、控制权界限;解雇或替换表现不佳的经营者;奖励制度中体现奖励方式的交叉性与多样性,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利用年金计划、股权、期权、声誉等多种激励方式;实行预算管理,设定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并严格考核;建立内部定期审计制度等。约束手段包括:企业集团可以成立内部劳务市场或利用外部人才市场进行人员调节;控制权市场上潜在购并者的威胁;政府的法律;资本市场上的监管者,如政府、中介机构等。

(三)要大力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根据理论,企业集团进行管理主要是因为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产生成本。企业集团可应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财务管理软件,建立一个财务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通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向控制系统提供实时控制和行为评价的数据资料。通过该系统可以全面及时掌控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强化并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及时汇总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动态分析评价财务经营状况等。同时,与集团其他业务子系统相连接,企业集团就能以全面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为中心,实时、完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管理状况,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实行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并提供完善的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席酉民:《企业集团发展模式与运行制比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覃斌:《企业集团控制机制及模式设计的制度解释》,《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11期。

集权式范文篇10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市场运营、公司规模的逐渐增大,集团公司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应该“收”还是“放”,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整个集团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以及资本运营的合理化。那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如何将集团公司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得利益最大化呢?

一、目前高频率使用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大致分成三类集权式、分权式、集权分权混合式。(一)集权式。本模式的财权主要掌握在母公司的手里,子公司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未来的发展规划都由母公司决定。对子公司而言,只享有少部分的财务决策权,整体是由母公司全程把控。总的来说,子公司相当于母公司的一个部门,权利集中在母公司,子公司没有实权。重庆大江集团有限公司整合的成功就是运用了集权式管理模式,大江集团原来是由九个独立厂“强行”合并成大江集团。面对着业务萎缩,九个分公司管理失控的情况下,陈明副总经理走出的第一步就是“狠”抓财务。在财务管理上,把九个厂合并管理;罢免了九个总会计,只剩一个;实行统一的管理、统一核算、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同时,还有效的利用了财务电算化软件实现集团财务的统一,与金碟合作利用财务软件实行一套帐核算政策。由总公司直接编制报表,各分公司明细直接列示,大大地提高了集团财务报告质量。此外,集团还设立了内部银行,通过它一方面解决了资金短缺贷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在此基础上,集团还有效地控制财务人员数量,减少了集团内部的成本费用。由此可见,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方便、有效地安排指挥统一的财务政策,有利的是母公司的财务管控能力展现出来,推动集团财务目标的步伐;有利于公司财务人才能力的展现,降低集团的各项风险;有利于集团管理者对资金运作的把控,降低资金运营成本。“集权”的力量使得大江的财务管理统一协调,为大江未来的发展坚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显然,集权管理模式同样存在着一定是缺陷,如资金调度缓慢、降低人员积极性等。联想集团可谓是名声鹊立。集团长期的资金都由总部统一管理,财务的集权让总部对所有的资金协调状况都了如指掌,所有的资金在干什么领导层都相当得清楚。但是当联想集团的子公司发展到总资产4个亿规模的时候,每一笔的买卖都可能要求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的需求量。经营业务的过程中,大额的资金必须通过上级层层审批,就是因为这样的层层“把关”的程序,延误了与客户的交涉时间或是子公司内部资金的不足,进而影响了业务的进度甚至造成巨额的损失。财务管理权完全由母公司把控,会使下面子公司工作效率下降,不利于集团公司的长期发展;权利完全由母公司把控会规避子公司所面临的一些风险,但是母公司倘若决策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集团的利益。由此出现的问题,这样的损失应由谁来承担呢?一个高度的集权无疑意味着职权的抹杀、权限的混淆。(二)分权式。集团公司的职权大多集中在上层主管部门,中下层主管公司拥有日常的业务决策权。子公司拥有充分的财务管理决策权,而母公司为子公司以控制权为主。财权上,子公司对自身独立的公司拥有充分的决策权;管理上,母公司不得用指令性的方式干预子公司的操作;应积极的配合子公司的业务发展。分权模式的财务管理在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欧洲大多数国家多采用分权式管理。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分权管理模式在我国的运用相当广泛。如我国的外贸行业、跨国公司等等,下放的财权有效使资金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而不会因为时间的延误而错失良机。每个集团公司都会有中间管理层,中间管理层都是由集团的事业部来担任,主要作用是处理公司产品与市场的问题。事业部制度最先用于美国通用汽车使用,分权式的管理可以按照公司行业、产品、地区划分,多元化经营的集团公司一般按产品划分。如日本的住友商社、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的事业布都属于这类型。事业部在集团中担任着众多角色,是集团的责任中心、利润中心和管理中心,它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只是通过控股管理的方式以及行业的特点进行分业监管。分权管理模式可以调动子公司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集团的收益;分权管理模式还能降低母公司的决定难点,从而减少了母公司的工作压力。东方通信在2000年的“业绩计划之争”中董事会制定了“冲击100亿元”的业绩目标,但是这一计划遭到大多数事业部总经理的极力反对,而且,董事会的即定决策权在下属公司执行的过程中大大折扣,迟迟得不到执行。“总裁说话的时候还要看部下的脸色”。此时,东信的总裁意识到在这样的体制下,事业部不会去考虑总部资源的供给,总是希望把更多的资源抓在自己的手中,除了相互的资源争夺之外,许多的业务还是无法协调。与此同时,下属公司的费用开支高居不下,管理上不协调。于是,2001年4月东信开始了整个集团和股份公司从独立运行的事业部体制转变为“职能部门十三大公司公共资源平台”的结构形式,所有的人、财、物的控制权,均由原来的分权式管理回到了总公司(集团和股份公司的层面上)。由东信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分权式管理模式的漏洞:(1)母公司在统一管理上存在难度,部分子公司或分公司会因为谋取私利而不顾整体的利益;(2)母公司财务掌控度过低,子公司或分公司存在的风险和困难难以在第一时间被察觉;(3)经营者过于自由,困难导致子公司或丰收出现“内部控制人”的弊端。(三)集权和分权混合式管理。两种模式的概念是相对而非绝对的,集团母公司的分散管理的模式强调分权管理为基础,自上而下的多层决策体现了集团母公司的集权管理模式。集权下的分权是集权与分权的有利结合,双重的管理模式相互弥补了集权和分权的缺陷,是目前集团公司所追求的理想化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属于一种混合式管理。一般情况下,集团公司只会规定整体和分散的目标,而详细的实行计划是下属公司自由制定的,好处是不但可以提高集权管理方法的适应度和灵活度,还能解决分权管理方法的失控风险。这种混合模式基本上能帮助集团收到很好的成效。1997年,德国基尔的MAK柴油机公司被美国CATERPILLAR公司收购时,就选用了这种模式进行管理运营。CATERPILLAR集团是个多元化的公司,德国基尔的柴油作为美国公司下属的一部分拥有其公司自身的管理权。基尔的与CARPILLAR的兼并是一种跨国的合作方式,由于不同国家的商业环境的不同,基尔的在对于国内客源的基础上拥有决策权,但在与它国的业务中权利集中于CATERPILLAR。集权和分权的混合式让CATERPILLAR的规模更加的壮大。混合式在我国也有相当的运用,中船集团有独特的经验去面对对外贸易业务,为了让发展战略与自身的管理模式不冲突,该集团会对跨国公司先集权管理,当公司发展相对稳定时再改为混合模式管理。集团公司模式的选择,无论哪种模式,只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资源共享,确保集团中心和子公司双方的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各自利益的平衡,才是财务管理所要实现的目的。

二、对目前存在模式的分析:集权和分权的矛盾根深蒂固

松下集团是日本最早采用的事业部的企业,事业部分为地区事业部和事业本部。事业部虽是一非法人的内部组织,实具有同独立企业一样的体制和功能。松下幸之助认为;能设立可独立作业的经理,以及业绩能清楚衡量事业部的特出产品;为了达到各部门独立核算(利润中心)的目标,各部的经理要势必建立起坚强的市场导向有为的重要。事业部制可获经营的灵活性,这是治理大型集团缺乏“弹性”的手段;发挥事业部专业化的经营特长,不过,松下幸之助认为,事业部的分权,容易产生部门间沟通不足和分离倾向,因此集团总部采用集中四项职能的办法。第一推选出一位会计人员专门向总部提供报告并配合集团会计体系工作。第二集团创立内部金融机构,集团利润均存入集团金融机构,第三重要的职权归集团总部。第四集团的培训、人员的发展等权利归集团总部支配。以上的做法,实际上是完成了集权和分权的过程,两层次届定明晰,权限划分明确。由此可见,集权与分权是相辅相成的,分权职责明确,并相互协调本身就实现了集权的要求。分权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所界定的权限非常到位。正好就是本着它想干什么,承担什么的思想达到真正的集权。企业的管理绝不是一个单纯的选择,而是有效地控制集权和分权之间这个“度”的划分,清晰各自的权、责、利集中统一到母公司的整体目标上来就形成了有效的集权。

三、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考虑的影响因素

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管理是综合战略性的,所以母公司的财务管理不是单一的母公司或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定位源自母公司;第二母公司的财务管理必须严格统一,高层的决定要能被底层彻底执行;第三,抛弃个人行为管理,使用制度管理来确保母公司管理的不间断;第四,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思想为指导意见实施,包括股东、董事会及财务部门等都要纳入管理体制。集权式、分权式和集权分权结合式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主要三大模式。为了达到集团整体资源共享,在选择集团控制模式时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首先集团公司要认识自身现阶段的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控制模式;(2)母子公司之间的权利分配应该参照企业的自身状况而定;(3)精明干练、服务水准和企业的盈利是优化企业组织架构的重点。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主要依据集团公司规模大小、子公司的发展状况以及集团公司所处行业的地位等方面来选择的。(1)企业发展的阶段。初始阶段的企业集团倾向集团集权式管理模式。因为集团规模不大、管理跨度不大、总部有能力采用集权式的管理,母公司直接从事下属公司日常管理,直接决定整个公司的经营决策;统一管理实现集团财务目标。反之,规模较大、管理跨度较大的集团公司,采用分权管理往往比集权管理更好,它能更及时、有效反映企业的信息和需要,集团将权利下放到各个子公司,这样的分权管理使各个分管的公司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自主经营,公司或公司之间互不干扰,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2)子公司重要程度。集团母公司对紧密层的公司和半紧密层的公司的控制要明显于松散型的公司,母公司对全资子公司的控股或参股公司采取结合式的管理模式。(3)公司行业。如果行业分布比较单一或比较分散但经营的都是金融、高科技技术等风险行业,则应建立集权式或是偏集权结合式的管理模式。那些难以集中管理的行业,则要采用分权式或是偏分权结合式管理模式。(4)集团公司管理文化的不同对集团管理模式也有一定影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西方的集团公司倾向采用分权式管理模式,这主要是由“自由和民主”理论决定的。以美国的集团公司为例,它们的分公司或子公司都有自己的法人,这样的分权管理是对子公司的保护。而东方文化则倾向于企业集团采用集权式管理模式,在日本很多大型集团公司如日本电气公司、三菱集团都是采用高度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在我国,如长虹、海尔也都是采用集权式管理。

参考文献:

[1]程杰.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6).

[2]刘丹凤.深度探讨财务管理对企业的作用[J].商,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