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0:51

人才论文

人才论文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企业文化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企业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知识经济的特征:第一,科学和技术研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响彻时代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此努力。知识经济的劳动力结构是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占劳动力80%以上,主要以知识阶层为主体。第二,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管理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潮流,信息化和通讯技术的普及大大降低了组织的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核心地位不容改变。第三,服务业在知识经济当中扮演主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在知识经济时代服务也是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主要途径。服务业始终紧跟时展的步伐,同时也引领时代的发展方向。第四,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价值资源。人们想立足社会的根本就是是否拥有一定的技能,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在拥有技能的同时,社会又对人们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高素质人才。拥有知识的人是知识经济的主体,他们承担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历史重任,拥有较高的素质是极为必要的。

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其次,要求按信息流重建企业,即按知识生产规律重建企业,区别于以往工业时代按物流重建企业。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上面提到,现代企业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是由德鲁克在1988年发表的《新型组织的出现》一文中提出。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特别是对人脑中未编码的隐性信息的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知识管理。第一,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是无边无际的,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创新才能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前进甚至是超前发展。第二,知识管理的本质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并作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很明显,知识管理强调的是知识的重要性,如何发挥好知识的作用使其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三,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认知过程的信息使用者——人。人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管理好人意味着知识管理已经完成了一大半。对人的管理往往又是组织中最棘手的问题。第四,知识管理的职能知识发现、知识需求和知识源匹配、知识运用。知识具有隐性,其本质是直觉、想象力、创新或者技巧,无法清楚说明,不容易被文件化、记录、传播和说明,它存在于人类的心智并在实践和不断实验中学习和积累。因此,发现知识,运用知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职能。第五,知识管理的特点是重视知识对创新的贡献、重视科学知识整合和合理流动、重视对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组织的各个环节。第六,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普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结果。以上是对知识经济条件下指数管理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组织的知识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综合,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企业文化可以作为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引导企业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当今世界上经济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文化的含量、附加值越来越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发掘自身文化、发挥自身文化的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它融人企业的产品设计当中。一些大型知名企业如海尔、蒙牛、IBM、华为都有一套健全的企业文化传播和推广机制,使得每个员工都能按照企业文化的理念规范自己。这是因为文化所带来的执行力有时候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卓越企业是要靠文化来管理的,企业文化是用文化来提高和升华企业的社会形象,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良好的形象之后,对其产品服务产生信赖和依恋,从而表现出企业所形成的核心能力具有扩展性。因此对那些花大力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知识管理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企业文化和知识管理的关系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它以不同程度的人为、社会、心理和历史渗透方式在组织内部传播,并与知识共享、创新、团队建设等动态地结合在一起。企业文化同时又受到社会、技术、文化环境的影响。通过文化传播和文化力量的作用,保证知识管理所要求的适应型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家的组织文化规划、知识共享和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相结合、创新与团队的有效性建设,确保企业成功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成功的知识管理又促进企业文化的,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一个企业的文化氛围中包含一套知识体系,这套知识体系中包含三个层面的知识环境,由于知识环境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学习和工作建立起来的,故而知识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又制约了企业的文化氛围。结论就是,假设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就必须做好知识环境,建立知识体系,让企业成员按照企业需要的思维进行工作。

(二)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除了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功能外,还势必对企业的知识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文化决定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些企业文化只认可那些经过编撰的,可以用正规化的、系统化的语言来传递的显性知识;而另一些企业文化则认可和推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的,难于正规化的,只能通过交往才能获取的隐性知识。在只认可显性知识的企业,人们不愿意把自己特有的知识与人分享,怕因此失去在企业中的地位,而当一个企业鼓励员工贡献知识,并按员工对企业知识的贡献大小对其出让股权和进行职权的重新分配,那么企业一定能加速其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第二,企业文化影响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集体知识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包含所有不可言传的关于组织与其员工之问如何传递知识的规则,它界定哪些知识属于组织,哪些知识属于员工个人,它决定在公司中谁应有什么知识,谁必须分享这些知识,谁有权保存这种知识。企业领导层如果不能准确理解企业现有的知识传播机制,不能制定相应的战略改变这种机制,那么想改变与知识相关的行为将会十分困难。如果企业很明显地认为某些部门比另一些部门重要,那么毫无疑问会挫伤知识交流的积极性,导致各业务单位尽力保卫自己的知识库。第三,企业文化决定企业对新知识的态度。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如何对待、获取和传播新知识的行为。对于今天那些面临剧烈的、甚至威胁其生存的技术与竞争形势变化的企业来说,这个过程的动力机制反映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即如果它们希望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便必须尽可能快地获取、验证和传播新知识,以便及时调整企业战略与资源配置。第四,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对知识的创新。企业文化如果是积极向上的将有利于知识的创新,相反则会阻碍知识创新。

四、重视知识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通过前面对知识管理和企业文化以及两者关系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当今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前提下进行的。那么,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其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首先,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管理无处不在。从企业的人力结构上要尊重有知识的人才,发挥他们的工作优势。由于某些知识是隐性的,只能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和发觉。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的难点,前面讲过,有的员工不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告诉给别人以保持自己在组织中的优势地位。所以,管理人员必须把人才建设放在第一位,使员工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强化他们将自己和组织是为一个发展整体的意识。这样员工会尽可能的努力工作,把自己的所学积极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企业知识管理锦上添花。其次,企业文化的建设并非朝夕可止,不能急功近利。我们知道,文化不是几句口号、几份报告就可一蹴而就的。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从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着手,上至领导阶层,下至各部门员工,他们对于企业的认识是有区别的,在区别中又会有某些相同的元素,这就需要仔细分析。根据大量调研和分析的结果在提出初步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然后再下发全面征询意见进行修改,如此反反复复,层层推进才是正确的企业文化构建步骤。最后,在企业文化的推广普及中更要注重知识管理。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使用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避免“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出现。

人才论文范文篇2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又是人才的竞争。未来的时代里,哪个国家具有人才优势,哪个国家将占据竞争的制高点。阐述了电力企业统计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并对如何选拔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其为有关人事工作者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统计;人才;选拔

何谓人才?以世人之传统观念,所谓人才,必要有高文凭、有高学历、有高职称,甚至还要有老资历,“惟学历论”的色彩甚为浓厚。然而无数事实证明,惟文凭、惟学历、惟职称的“人才观”带来的是大量人才的浪费和人才的埋没。相对于国内对高学历的崇拜,欧美发达国家似乎更为讲究实效,更加注重人的能力。随着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趋势日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选人用人的实际运作上正在对传统的人才观进行突破。

1电力企业统计人才应具备基本素质

(1)具有深厚的科技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

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是对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的根本要求。只有具备深厚的经济科技统计专业知识,才能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和统计预测,并为决策提供服务。世界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才能将所学的统计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2)服务至上的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统计人才要牢固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统计工作的第一要务。统计工作是经济社会运行的晴雨表,是党政领导的参谋部,是社会公众的信息窗。第三个表述就是说了一个服务功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为发展服务。越是高层决策,统计服务的作用就越是重要,统计服务的地位就越是凸现,统计服务的价值就越体现。作为高级统计人才,统计服务功能就具体表现为为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功能,就是支持决策,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3)通晓国际统计惯例。

国际统计惯例是世界各国统计人员应共同遵守的工作规范,是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和进行国家之间统计经验交流的需要,高层统计工作人员应通晓国际统计惯例。

(4)具有现代统计意识、风险意识和国际意识。

统计发展到今天已经由描述统计阶段发展到推理统计阶段,统计正向深层次发展。世界上一切未发生的事情都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决策者均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统计人员在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对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尽量减少风险损失。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任何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这就要求统计人员时刻注意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变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

(5)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表达能力。

掌握外语是获取外来信息的基础,而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是进行对外交流的必备条件。缺乏较强的外语基础,用外语编写的应用软件将无法使用,外文资料将成为一堆废纸。缺乏较高的外语表达水平,对外交流将成为空想,最起码不能进行直接交流或者在交流中容易形成差错,影响信息的准确性。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世纪,也是信息经济的世纪,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统计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准确度。同时,由于信息量的扩大,统计预测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统计决策的准确性也在提高。不仅如此,利用网络技术还可以进行各方面的交流,从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良好的写作基础和表达能力是对外提供信息和进行交流、发挥统计作用不可或缺的条件。

2电力企业统计人才的选拔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要求我们用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人才概念需要以时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因其岗位的需要而恰当界定。所以在电力企业中评价人才、判别人才、认识人才、使用人才,要坚持以市场对人才的认可程度为依据,以能力和业绩的大小为重点,以社会价值的高低为重要参照,进而在企业中形成人人讲创造、个个做贡献的氛围,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电力企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人才概念与统计工作,要对新时期电力企业统计人才的选拔条件就有了更准确的界定。

(1)坚持树立“有用即人才”的观念重新认识电力企业统计人才的意识。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突破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与以往对人才的判别标准不同的是,不将学历、职称和人才划等号,将成为新时期电力企业统计人才选择标准的一个亮点。由于电力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在电力企业统计岗位真正拥有专业文凭的微乎其微,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力企业“统计人才”的意识不强、口号不响,仅仅把统计工作当作一项业务工作,并且在很多电力企业中,统计工作往往由其他专业的管理人员兼职完成。这就形成似乎其他专业都需要人才、都有人才,而统计领域则不需要人才、在电力企业中做统计工作的就不是人才的误差。用“有用即人才”的观念来重新认识电力企业的统计工作和统计人才,则在电力企业统计岗位上也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另外,由于电力企业的统计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统计岗位单调枯燥、统计专业精细独到,干好电力企业的统计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业务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特别需要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从此意义来讲,只要具备干好统计工作的基本素质、能在统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统计人才,坚持用“有用即人才”的意识应成为电力企业选拔统计人才的首要原则。

人才论文范文篇3

粮食流通产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其他学科培养的人才在粮食流通产业常常具有较大的不适应性,导致了粮食流通产业人才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又必须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支撑。因此,迫切需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以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与科学等学科为支撑,培养既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懂得粮食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粮食流通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特点,高层次人才培养可以采取如下模式:1.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坚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复合,以适应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2.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以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复合性定价机制的形成、综合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等)为目标。在体现需求导向性方面,围绕粮食流通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凝练科学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3.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大型粮食企业、粮食科研机构、国际粮食组织、用人单位合作培养,联合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保证学生真正了解和把握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论文范文篇4

行政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行政管理或称公共管理,是一个新鲜专业,随着国外有关方面著作大量翻译进来和兰州大学等高校率先设置该专业以来,就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在各个高校中纷纷显现,而这些学校办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这个专业也没有统一的培养标准,这就使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一种“繁荣的假象”。尤其是研究生阶段。那么这种“假繁荣”背后,学生们又藏着多少无奈和“投机”行为呢?

很多学生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也有不少学生是第一志愿报考的,但无论如何,他们的人生就会和这个专业结下不解之缘。当“这个专业不好就业”、“这个专业没有核心竞争力”、“行政工作人人能做”等等,一系列困惑席卷而来时,留给学生自己的只能是无法挽回的无奈之心和悲观之情。

“投机”,我们也并不陌生,简单的解释为“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个专业我也用“投机”一词,想表达的就是有些同学,尤其是来读这一专业研究生的一些同学,完全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要么是来混文凭镀金的,要么就是看到这个专业相对好考一点(不考数学),而完全没有从自己的学术爱好方面考虑,这就使得报考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人数年年攀升,也使得一连串的学术腐败现象显得那么“合情合理”。当然,这只是学术腐败现象的一点折射。

行政管理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理由

当然,行政管理专业能否脱离这种尴尬,必须先从专业设置的理论合理性入手。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行政管理是一门科学的话,它就可以成为一门专业。何谓科学?科学有两个必要条件,即规律性和可知性。如果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且以现在的条件,如果对其进行探索的话,我们能够掌握规律所在,那么这一方面就可能是一门科学。无可否认,行政管理主要就是对公共部门的管理规律进行探索,而公共部门的管理跟私人部门的管理相比是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如公共部门的管理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目标(即使现实中可能出现一些破坏公共利益的现象,也不能否认公共部门本身的价值追求),而私人部门的管理则把自己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公共部门的管理以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则、处理各方利益纠纷、减少外部经济和增加外部经济、提供公平的日常服务和保护环境等为重要内容,而这是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任务大相径庭的。早在行政管理研究初期(那时行政管理还是政治学的一部分,尚未独立“由于对政治的实质性关注,以及该学科领域面对冷酷的理智批判,公共行政敏捷地回到了政治科学温暖的怀抱”),学者们就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方面达成了共识,这也是行政管理的规律所在。当然,在行政管理的具体领域,都有着大量的规律需要学者们探求和总结,如公共政策方面、人事行政方面(现称人力资源方面)、行政组织方面、财务行政方面以及行政伦理方面,等等。并且还能细分,也就是说行政管理的领域很广泛,但每一个角度都有其深度可挖,也就有其独特的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我们可能已经可以发现,到现在还没有科学的总结出来(至少还没有按规律办事),靠得只是人为管理,而这些人为管理往往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个人随机意识或有意识的偏向某种利益对象,庆幸地就是如果管理者好了,有能耐了,群众可能会比较满意,但据我所知,这样的情形是少之又少的。而且,靠人为随意的管理很可能造成部分与整体的不和谐,甚至冲突,影响整体利益和效能的实现,比如部门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所以说,行政管理专业如果定性偏向于公共部门管理的话(目前各大高校是这样),从理论上讲,它的设置是有理由的,而且理由是充分的。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素质和就业现状

既然行政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必要的,就需要培养适量的合格人才。适量,就是遵守市场供求关系,甚至要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当然,目前的现状实在令人堪忧,行政管理无论是大专层次,还是本科、硕士或博士层次,都形成了大步扩招的事实。

怎么样才算是合格的行政管理人才呢?这点有一种共识,即这类人才要能够满足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或研究需求。仅从专业名称来看,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目标定位是合理的。但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漏洞所在,这样的目标实在过于笼统和敷衍。难道其他专业就不能满足这些机构的管理需求和研究需求了吗?难道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只能跟人共享饭碗和吃别人剩下的饭?当然不是,只是很多人还不了解行政管理这个有广度而没深度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底具备了什么特长。事实上,行政管理人才真的应该好好认识自己和被别人认识,因为这类人才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思维,一种善于从宏观方面和合理管理方面出发的思维,更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气质,那就是具备专业熏陶出来的公共(公平、公正、公开)服务精神和做一位现代社会急需的责任公民的可塑性。而这种人才如果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正确使用,将必定成为社会文明和人文精神得以宣扬的重要支柱。这类人才太适合安排到公共部门中去,给已经显得“无药可救”的公共部门弊病输入新鲜血液。忧虑的是,不知道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吸收这些新鲜血液?至少目前看来,除了某些地方政府,国家公共部门整体上还没有认真对待这类人才,以至于这类人才毕业后流落到自己不太擅长的领域,造成了人才浪费和教育资源浪费。公务员之家

行政管理人才如果很大一部分不能被应用于公共部门,也就是说,没有适才适用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盲目的,我们的政府在人才使用方面是缺乏回应性的。行政管理人才拥有难能可贵的公共服务精神和责任精神,甚至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可以通过大学时段以外的其他途径,如公务员短期培训,就能塑造出来的。因为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品格培养阶段,有幸上大学的人往往对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印象最为深刻,可以说,一个人在大学阶段就要给自己的品格定性了。四年的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逻辑学、历史学等行政管理相关或相近知识熏陶,早已使行政管理学子们对公平、效率、原则和责任等核心价值内在化(相对其他专业而言)。而通过简单的培训,很难相信能使不具备这些精神的人才顿时就具备了这些精神。我一直坚信,技术至少是可以学习弥补的,而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人才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龙江丝路带;金融人才:培养

一、“龙江丝路带”的概述

2014年,黑龙江省立足黑龙江的基础和优势,积极地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构建“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设想。一年后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此“龙江丝路带”正式纳入到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当中。

二、“龙江丝路带”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工作方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需之举。课程设置是否符合行业发展与之紧密相联。分析发现,部分高校金融学科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滞后,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相背离,不能紧跟发展走向造成学生就业形势恶化,学生对金融业的认知和匹配度逐渐弱化。(二)僵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使得教学内容脱节。传统教学通常都是由“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教学日志”以及“教材”这四部分的评估组成,在日常的课程设置中,大纲、计划和日志都是提前就确定准备好的。但是各个行业的在发展中千变万化,特别是在金融行业中,变化更是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及时的与当下的热点讨论问题进行更新,就会造成教学方面内容与实事脱轨,再加上缺少有效的鼓励政策支持,从而也加大的约束了老师们进行创新和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导致课堂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也是由于落后的教学模式和已经没有实时性的教学内容导致的。(三)金融学科人才培养供需失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失。随着社会上金融机构的快速崛起,以及和金融衍生品相关的新兴产业不断扩大发展,导致金融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尚有很大的不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在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上,模式落后所导致的,纵然以后金融人才的供需数量达到平衡,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还是会造成金融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招人水准,从而致使这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发生。(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在一部分高校老师的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学过程没有科学的方法导致学生难以接受新知识,死板的照着课本讲,仅仅只有纯是理论部分的讲解,没有实际案例辅助讲解,甚至,还有个别老师还大段大段的念读教材,以至于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特别低,听课效率低下,教学成果通常不能让大部分学生老师满意。即使很多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很完备的情况下,部分教师也没有做到灵活运用使课堂活跃起来。

三、“龙江丝路带”背景下对金融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大幅度增加金融和政治相关课程。大幅度大范围开设和增加金融和政治相关理论课,让学生把金融知识与当前国际形势相结合,便于学生有自己对金融方面的看法。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人才培养机制。对人才进行培养时,最终目标就是要有全局意识。所以,在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对教学质量评估时,应该从全局意识出发。在当下的就业环境逐渐紧张以及知识经济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教育体系的大势所趋,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整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及时更新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时所要达成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出路。(二)最优化课程设计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科目的安排上,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各个科目的学时以及评分的比重。应该在学分的安排上,重点突出金融专业必修课的地位。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验课时,在其中强化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专业能力。在其他金融专业辅助课程的安排上,要紧跟时政的步伐,紧贴社会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完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上彻底根除“注入式”,以“启发式”来教学。首先,教师要提出相对的资料以及问题来引发学生们的自主思考,让学生来总结出结论,从而教师以辅助的形式来表示出正确答案。第二个就是重点讲解法:教师要讲解的只有重要的理念,理论和方法,在各个方面来表达内容与含义,让学生来自主地推演其他的次要问题。第三种就是发现式教学:由教师来提出现象,情景以及问题,让学生们来追寻线索并找出结论,让学生感觉真理是自己发现的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极大的提高。(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金融专业和其他专业也是一样的,要有相当强的实践性、创新性、社会性以及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关键体现就是教育环节,而实践教学是否完善合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把目标与理论能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与配合,建立起学校的内部的教学实践基地平台以及校企联合校外实践平台,在校内平台中包括了计算机室,实验室等等。相对于在校外的就包括相关的金融机构签订的实习实践集教学实习基地。针对除基础的课程从而设置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实践能力。(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高水平应用性人才时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要保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是由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的。直至到专任教师水平跟学校的办学质量是直接挂钩的。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招聘或者是校企合作,来引进专任或者是兼职的优秀教师。与此同时,加快专业领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度,来加速改变金融师资队伍优化升级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日常对教师实践的锻炼、课程进修等方面全面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激励教师多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探讨,实时更新教师们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先霞.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52-154.

〔2〕刘灿,毛洪涛.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29-32.

人才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一、与时俱进,广开思路

我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国内掀起英语热、许多国家也掀起了汉语热,造就了语言学习的大环境。这对传统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冲击。广西地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的通道上,随着东盟的成立和经济圈的形成,多语种外语人才急需的形势逼人,这是外语教育的历史机遇。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校65周年。前身是广西农业学校,是全国重点中专学校。2002年10月升格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教学一贯为单一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入校到毕业,学生旨在完成一般的听、说、写、译几项功能的学习与提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只有少数学生能在走向岗位后仍为从事的专业继续学习。

2002年起,南宁被定为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历年来,越南在广西的贸易额不断扩大,中国与越南的外企不断增多,通过广西的中越贸易、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势头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经济大潮,外语人才短缺,学校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于2004年开设、招收越南语专业,并派学生前往越南留学,造就一批既懂汉语又掌握越南语的人才,今年第一批毕业生已在越南及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发挥他们的才干。面对中国与东南亚合作(十加一)、交流及商贸发展的强大势头,学校又在筹划开设泰语、日语等专业。

2005年我校又招收了商务英语专业,把英语学习定位在商贸服务领域上,让语言与专业技能结合,显然,能在企业独当一面的人才,是商贸界最需要的。换言之,毕业生就业率将是很高的。第一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他们将于2008年1月进行顶岗实习。

二、走访企业专家及本校的商贸管理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学计划是关键。商务英语的教学计划除了语言学之外,还涉及到贸易、财会、管理、法律的诸多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以“英语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业务操作能力+综合能力”为模式,英语交际能力方面的课程有:英语语音、综合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函电、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会话等;商务管理与业务操作能力方面的课程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单证实务操作、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法等课程;综合能力方面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文秘等。课程设置中,聘请企业专家来校参与讨论,吸收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另外还征求了商贸管理系有关领导及教师的意见,在商务管理与业务操作能力专业教育中,如何与英语教育结合上,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三、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较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体现高技能就要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时间,我校本着高职高专教育深入改革的精神,进行校企合作,开展就业式订单教育的探索。现已经与台北年兴纺织公司及浙江省安吉县人才市场中心实现了订单办学。

企业的基本状况:

1.台北年兴纺织公司。台北年兴纺织公司在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和中美洲尼加拉瓜都有分公司,非洲也有它的分公司。产品出口世界各地,该公司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利润逐年上升,台北年兴纺织公司董事长陈荣秋指出:“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成衣厂的竞赛,未来三年将会移转到东南亚,尤其是越南,年兴在三年内,越南将由两个厂扩增到六个厂,并把中美洲及非洲的获利与效率,复制到越南,预期三年后,年兴年获利可望回到四年前20亿元。”无疑,该公司对商务英语及小语种人才必然有大量的需求,今年招收2000多名技术管理人员和翻译,以后每年都要引进人才。

2.浙江安吉国际竹艺商贸城。浙江安吉县有许多合资企业,如:中国安吉国际竹艺商贸城。安吉还对国内其他竹产地起到辐射作用,让那里的老百姓成为安吉竹经济的受益者。据统计,现在安吉每年要消耗竹材1.1亿支,而安吉当地产量仅有2700万支,也就是说有75%左右的竹子要从外地引进。“现在我们的企业已经到江西、福建、广西等竹资源丰富地,建立竹原料粗加工基地”。陈林泉如是说。

据统计,安吉全县有50多家企业、3000多人活跃在江西、福建、安徽、湖南等省合作开发竹产业,已建立原料基地50多万亩,投资总额3750万元,年产值14949万元。

高效环保的竹产业还造就了安吉的绿水青山,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去年6月,安吉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全国生态县”。万顷竹海使安吉成为旅游胜地,“大竹海、生态游、农家乐”成了安吉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2006年,该县竹业旅游收入达到5.6亿元,游客数量达到320多万,而且以每年40%的速度在递增。因此安吉县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商贸企业管理,及掌握英语的商贸知识人才,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适合在这些企业就业发展。通过反复商讨,我校已与当地人才交流中心达成了协议,今年12月送部分学生前往当地合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间,除了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外,还要逐步熟悉、了解、掌握所在公司的业务知识及管理知识,力争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实践,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在考察期间,我们还就教学计划的制定,征求了当地企业家们的意见,集思广益,逐步完善教学计划。

3.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考察,我们了解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外资、合资、外国的公司,或有意开拓国外市场的中资企业,学历起点是大专层次,岗位群广泛,职务多为涉外业务助理、外国客户服务、外资业务员、商务秘书和商务文员等业务。

四、国际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实现我校的办学目标,外语系与本校的国际交流处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出国留学的建议,经领导研究,已同意我们提出的建议,这是外语系实现教学计划的强大保证。目前,在广西商务英语专业出国留学(尤其是高职高专)还是首创。寻求留学的学校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作国家的语言环境,应该是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并且合作的学校有商务管理专业;二是要考虑学生的经济情况,如澳大利亚等一些西方国家担保费就要20多万元,显然没有几个学生的家庭能够提供得起这笔费用,所以与这些国家寻求合作伙伴是不现实的。

(一)实地考察,确定合作伙伴

2007年3月,由外语系提出合作办学的方案,即,第五学期去国外留学半年。如果允许,学生又愿意的话,留学结束后,可以在留学的国家工作。经领导研究决定,于2007年6月,我校组成了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为团长的四人代表团前往菲律宾、泰国的有关高校进行考察,先后对菲律宾的爱瑞来诺大学、菲律宾大学、菲律宾师范大学及泰国的革勒大学、皇家理工大学等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比较及谈判,最后与菲律宾的爱瑞来诺大学及泰国的革勒大学达成了合作协议,我校的学生于第五学期在这两所大学留学。从收费情况、办学条件、系部设置来看,这两所大学比较适合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这两所学校的副校长及有关老师在7月初、7月中旬分别来我校进行了回访,同时也看望了我校前往留学的学生,今年8月1日已有部分学生前往菲律宾的爱瑞来诺大学留学。

(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留学期间的规章制度

1.学生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爱国主义是出国留学生必备的品格。

2.要自觉遵守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到异国他乡留学,遵守他国的法律法规就是对留学国家和人民的尊重,留学生的言行、表现,代表我们中国人的形象,如果连他国的法律法规都无法遵守,我们将取消学生的留学资格,令其回国。公务员之家

3.学生的自强、自爱、自尊、自信。在任何国度都极其重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尊敬师长、与同学和谐相处,要学会扬长避短,培养自己独特的自信心。只有不断更新、完善对自己的认识,才能使自己变得更适合于时代的发展,从而充满活力来完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抱负。

【参考文献】

[1]刘春林.校企合作,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J].现代教育企业,2006,(11).

[2]冯勇哲.谈一谈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人才论文范文篇7

**市人才评价推荐中心的成立,得到了省内外许多高校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各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为了使我市的人才评价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经研究决定,建立**市人才评价推荐中心人才评价专家委员会,并聘任首批专家。

刚才,各位专家结合我市实际,对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服务“两个率先”进行了座谈。大家畅所欲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交流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尤其对“中心”如何服务“两个率先”、发挥在人才强市中的作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开创性,体现了各位专家对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高度关注和挚切期望。会后,我们将认真研究并积极吸收运用到全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实践中去,不断提高全市人才工作水平,增强我市人力资源的新优势。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在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对我市实现“两个率先”作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到2006年,全市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美元和1000美元,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再用5年时间,到2011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是今后一个时期常州发展的总定位,是各项工作的总目标。要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坚强的人才保证。前不久,我市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常州市2003年一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了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对我市人才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我们要正确认识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念,扎实有力地推进人才工作。

下面,我就发挥“中心”作用,服务“两个率先”,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谈三点意见。

一是要依托“中心”平台,集聚八方英才。这次我市成立常州市人才评价推荐中心,是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听了刚才“中心”情况介绍和软件演示,感到“中心”的建立体现了“高、宽、全、新”的特点:一是“中心”的定位较高,着眼长远,立足做大做强做精品,聘请了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学术水平和评判能力的领导、学者、知名人士担任评委,选调高素质的同志到“中心”工作;二是“中心”的服务面较宽,考虑到常州实际,将“中心”的服务层面限定到中高级层面(其它城市大多限定在高级经理人才的层面上),服务对象为“三支队伍”,服务面覆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需求领域,这样“中心”的运作对象就有一定的量来支撑、有了长期的服务需求和运行的发展空间,能确保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市场;三是“中心”的功能齐全,不仅具有搜寻、评价、推荐、指导、培训等基本职能,而且开发了人事、人才薪资调查等特殊功能,人才进入“中心”后,从评价、推荐到用人单位接收、关系的接转,均在“中心”内完成,实行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四是“中心”的机制较新,建立大容量、高效率的“中心”人才信息系统,采取竞争上岗等有效的激励措施,同时还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薪酬评价公开机制和精英人才重点倾斜机制,使“中心”的运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评价推荐中心的成立,为我们正确识别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为广大优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条件。评价推荐中心成立后,要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公正,竞争择优,热情服务,优质高效”的精神,做到“知人善任,选贤任能”;要分门别类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库,满足单位和个人的不同需求;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评价指标要素和测评手段,努力建成操作性强的科学的人才测评体系,提高测评的可信度和实效性;要建立中高级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办好中心”、办出特色、办出精品;要建立选人用人的新机制,把组织考核推荐和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党管人才的原则和市场配置的要求结合起来,为“中心”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体系。

二是要发挥专家队伍作用,完善人才评价推荐机制。构建高标准、高水平的科学评价体系,是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市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既需要先进的人才素质评价手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模式、方法和工具,又需要依靠专家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进行人才工作的规划谋略和对人才的甄别评价。专家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我市人才工作在科学、公正地评价、使用人才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使我市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寻找千里良驹,有了自己的“伯乐”,也使广大人才志士评价自身价值有了值得信赖的“裁判”。建立专家委员会,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依托各位专家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特长和丰富经验,可以更好地挑选到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发展急需的各类有用人才,拓宽优秀人才的来源渠道。二是通过与各位专家的合作交流,可以更多地了解国内外人才工作方面政策、信息,并结合常州人力资源开发状况、经济社会变化和未来发展走向,加强前瞻仰性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工作的决策机制。三是通过参与我市的人才资源开发,可以为专家的研究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从而起到深化专业研究和促进常州发展双赢的目的。总之,建立专家队伍,必将提升我市人才工作的品位,增强聚集人才的吸引力,拓宽人才开发的空间,有力地促进我市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把专家队伍建设作为“中心”完善功能、打造品牌的重要措施,通过“中心"规范和高效的运作,进一步加强与专家的信息沟通和联系,充分发挥专家群体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各位专家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尽心提供方便,做好协调、衔接工作,使更多的专家愿意到常州来献计献策,为常州建设人才高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才论文范文篇8

1.1政府主管部门公务员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淮安开放型经济领域,政府主管部门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表现在:首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其次,学历层次不高。第三,专业类别矛盾突出。外语类和法律类人才匮乏,除去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类别,外语类占12%,法律类仅占5%,其它类的占31%。

1.2外经贸企业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结构失衡

一方面表现在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匮乏。近年来,淮安招商引资力度较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主要依靠外商或进口,从国内外引进的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很少,“本土化”高层次人才更为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

1.3外经贸行业协会高层次人才缺乏

淮安行业协会伴随着淮安经济发展的步伐,也正不断成长壮大,但高层次人才同样严重不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

2原因分析

淮安人文荟萃,科教发达,丰富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为淮安开放型经济前二十年的发展建立了功勋,也为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近年来经济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和产业向长三角地区的迅速转移,淮安开放型经济领域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显得严重不足,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明显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

2.1人才管理观念陈旧

政府主管部门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用人方式,没有完全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有些地区和部门虽然也比较重视人才国际化问题,但人才国际化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政府主管部门内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识不强、机制不活、办法不多,公务员队伍缺乏应对经济国际化市场竞争的充足活力。

2.2人才引进缺乏活力

政府主管部门囿于编制、职数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和有效空间;由于政府职能方面的原因,对企业用人影响力不足,相应地对企业引进人才上也存在指导不够、服务不到位情况。企业对经济国际化竞争和人才国际化竞争的相互影响认识不足,对淮安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等趋势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依赖度估计不够充分,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上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原始动力,因而,在如何引进和配置人才等方面思考不够,活力不足。

2.3人才培训力度不大

近年来,省、市、县外经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虽然对人才的培训力度和覆盖面在不断加大,但相对于淮安外经贸行业巨大的人才培训需求,仍然杯水车薪。

2.4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行业内许多部门和单位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人才绩效测评考核体系,没有建立起符合高层次人才特点的收入分配机制和顺应国际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人才配置机制,这些不利于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作用发挥的因素,阻碍了淮安开放型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3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人才是增强国际竞争的引擎,人才国际化是推进经济国际化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经济国际化发展越快,对人才国际化要求越高;人才国际化发展越快,对经济国际化发展促进越大。

3.1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要始终把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放在领先人才上,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第一推动力的理念,全面实行人才战略。

3.2要围绕人才素质国际化,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培养

面对经济全球化,提升人才素质,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培养刻不容缓。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人才培训的新理念,把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常议;要建立“大培训”格局,不断加大继续教育的投入,加大“本土化人才”国际化培训力度,并积极为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使各类人才都有学习提高的机会。

3.3要创新配置方式,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

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国际人才,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要顺应经济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建立全新的人才配置市场机制,确立以人为本的全新观念吸引人才;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着眼外经贸事业发展的需要,用前瞻的眼光,以积极主动与热情的态度去招揽人才,挖掘人才;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国际经贸活动和国际会议等各种渠道和手段,广揽国内外优秀人才。对于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及急需人才,要努力营造以项目带动引智,以引智推动人才构成国际化的大环境。

3.4要健全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要建立领导机构议事制度,根据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和行业或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定期分析本行业或本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并从宏观上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建立建全人才培训和绩效考核制度,使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激励机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拴心留人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提高为人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徐兆铭,乔云霞.知识经济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竞争[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淮安统计年鉴(2001~2007年).

人才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

人才论文范文篇10

高校营销行业是一种社会服务行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汽车营销专业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就要打造新教学结构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坚定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的信念,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高校汽车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汽车营销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汽车营销主要包括汽车产品的营销策划、市场调查、销售、广告宣传等内容。从广义上来说,汽车销售还包括汽车使用过程中的保险、售后服务、汽车租赁、汽车文化以及汽车转让等内容。2011以来,我国汽车市场进入了微增阶段,结束了快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汽车销售增速明显放缓。高校对“汽车营销”的内涵认识不足,“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狭窄,着重于培养汽车销售、策划和精英人才,侧重于零部件、整车的销售,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在培养汽车营销人才上,大多数高校都重视汽车营销、金融方向的人才培养,但竞争力并不强,各高校之间缺乏特色,有很多雷同之处。而“汽车营销”专业的就业方面包括汽车销售服务企业、汽车租赁公司、金融保险企业、汽车市场、零配件企业等,面向整个汽车市场。“汽车营销”专业转型发展要求加大汽车后市场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高校的“汽车营销”专业普遍存在着办学经验不足、开设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使用性能与监测》等汽车技术服务类课程投入巨大,时间实训条件要求高。因此,很多底子薄、积累不够的高校,存在着师资、设备缺乏,实训场地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汽车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构建高校汽车营销模式的建议措施

1.主动适应满足区域经济需求,重新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在汽车产业已经被列为区域经济建设的重点,汽车产业快速的发展。在整个汽车服务领域中,“汽车营销”专业涵盖面广、内涵丰富,因此,高校在汽车产品生产下线后,就要回收全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和非技术服务,如:销售、使用、报废、转让等。同时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高校汽车营销专业要主动为高校周边地区培养汽车服务业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另外,要确定“汽车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定位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理论、掌握必需的汽车基础理论,掌握汽车金融和保险等技巧,具有汽车鉴定评估、营销策划、推销技巧等能力,从而能够适合汽车营销、服务、鉴定等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确立特色建设防线,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市场需求的汽车营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