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1:29:47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范文篇1

粮食流通产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其他学科培养的人才在粮食流通产业常常具有较大的不适应性,导致了粮食流通产业人才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又必须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支撑。因此,迫切需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以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与科学等学科为支撑,培养既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懂得粮食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粮食流通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特点,高层次人才培养可以采取如下模式:1.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坚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复合,以适应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2.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以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复合性定价机制的形成、综合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等)为目标。在体现需求导向性方面,围绕粮食流通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凝练科学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3.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大型粮食企业、粮食科研机构、国际粮食组织、用人单位合作培养,联合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保证学生真正了解和把握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培养范文篇2

[关键词]酒店现状;人才需求;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1.引言

旅游业成为引领经济的龙头产业、最有潜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扩大对外开发、展示新疆形象的有效载体。随着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和旅游兴疆战略的大力推进,喀什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依据喀什地区旅游人次从2015年410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1517.25人次,旅游收入从2015年35.16亿元,增长到152.13亿元,均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为喀什的经济收入、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在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年)中,到2025年,喀什地区接待游客数达到3000万人次,喀什地区酒店总床位数达10万张,游客平均逗留天数达5天。旅游对喀什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超过30%。喀什地区旅游资源分散广布,未来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床位数在200张以下的小型酒店。预测到2030年,喀什地区旅游酒店数量将在500家以上。

2.喀什地区酒店业人才需求及现状

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品质化旅游需求还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旅游行业管理型、基础性、技能型旅游人才匮乏,导游队伍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需求;自助游、自驾游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交通保障体系和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较薄弱。喀什地区知名度的高星级酒店平均员工数250人;其他三星级及以下酒店平均员工数在80人左右。未评星级但具备旅游接待能力的酒店43家,平均员工数25人。需求量最大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前厅接待、餐饮、客房、康乐,其次是销售、收银、后勤岗位。其中根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推荐的《酒店人员配置方案》,按照岗位定员、楼层定员、比例定员、统筹定员原则,200张床位酒店需要高级管理人员3人,中级管理人员5人,基层管理人员8人,普通员工20人。预测到2030年,喀什地区旅游酒店行业需要中高级管理人员4000人,基层管理人员4000人,普通员工10000人。每年需求中高级管理人员300人。2019年,喀什地委、行署提出“旅游兴喀”战略,把旅游发展提到新高度,提出新目标和工作要求,掀起喀什旅游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酒店作为旅游的载体,很多酒店一房难订、一床难求,而酒店从业人员未得到相应数量的增加,酒店出现用工荒的局面。尤其是能从事酒店工作的高素质服务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十分匮乏。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供不应求。

3.喀什地区酒店人才结构分析

3.1酒店人才来源酒店高层管理人才85%从外地高薪聘请,10%是企业自主培养,5%是通过其他渠道。中层管理人才63%是企业自主培养,33%为社会招聘,4%为其他渠道。酒店中高层管理者来源主要依靠自。主培养和外地聘请。自主培养周期长、见效慢。外地聘请者需享受带薪年休假和往返路费的报销,在本地工作时间有限,成本高、代价大、流失率高。这是酒店为了发展做出的无奈之举。酒店急需一批扎根本土、熟悉环境、可在本地长期发展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基层管理人才,68%是企业自主培养,24%为社会招聘,8%为其他渠道。基层服务人员71%从社会招聘,21%从学校招聘,8%通过其他途径招聘。社会招聘占大部分。企业用人需求量急增,92%酒店愿意从学校招聘人才,刚到4月各大星级酒店就主动来到学校,进入教室,轮番上阵给学生宣传推介。对我院设置酒店管理专业表现出极大期待,为酒店管理专业的设置奠定了市场需求基础。8%的酒店持观望态度,缺乏从学校招聘人才、开展校企合作的经验,提醒需要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高度重视,以扎实的专业建设成果和优良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企业信任。3.2学历结构。将喀什酒店人员学历结构分为本科及以上、大专、高中及中专、高中以下学历四个层次,分别对一线服务人员、基层管理者、中高层管理者调研。酒店人才学历结构统计分析见表1。基层服务人员的学历集中在高中、中专及以下,占80%;基层管理岗位学历集中在高中、中专及以下,占65%;中高层管理者岗位学历集中在大专及本科,占60%。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者集中在一线服务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上升空间小,需要在基层锻炼的时间较长,影响酒店提档升级;大专、本科学历集中在中高层管理岗位,起点高、空间大,在基层锻炼的时间短。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中高层管理岗位上。3.3薪酬结构分析。中西餐厅、康乐部门的服务员,在酒水、点菜等方面都有额外5%-10%的提成,工资由基本工资+提成+考勤等部分组成。工资收入水平与具体岗位、工作能力有关。3.4学校学生和企业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国家通用语言不过关,限制学生发展,酒店属于服务岗位,需要面对面地用规范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对客服务、沟通,语言能力既影响酒店的服务质量、声誉、形象,也影响酒店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衡量酒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个人行为习惯养成欠缺,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中职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不懂规矩、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如同飞出了无人管的鸟笼,自我管理和控制力差,出现系列问题。三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不高,酒店培训、带动上手慢、比较费劲;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与他人交往,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四是学生知识面窄,眼界小、见识少,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观念。不会把握机会,竞争力不强,发展空间受限。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从未做尝试和改变。适不适合学生、企业的需求,都是固定的模式,存在理论和实践比例不协调、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的缺陷,对人才培养没有考虑市场多元因素。二是课程建设欠缺,课程开设、教材选用、培养规格的确定与企业的岗位对接存在差距,与企业有脱节现象。三是教学理念比较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相对单一落后,老师是照书讲课,以课本为主,忽视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四是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限制了对真实工作岗位的把握,在授课过程中对接岗位的知识、能力、素养存在偏差,产生所授知识不适用、陈旧等现象。3.5解决对策。培养模式的改变。根据专业核心岗位群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完善和规范符合旅游产业、行业职业特点的培养模式,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灵活、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如:在“工学结合、校企互育”模式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选择知名、管理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质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选择较好的班级作为该酒店的冠名班,实现校企共育;根据新疆旅游业的特点,淡季(4-11月)在校学习,旺季(5月-10月)去企业实践锻炼;利用援疆“一校为主、多校帮扶”的机会,实行“交换生”培养,选部分优秀的学生到援疆省市的班级跟班学习或者到校企合作的企业锻炼,提高实操的规范性和高标准,也可以选一些愿意来喀什的学生在喀什跟班学习一段时间,影响本地学生。课程建设。根据校企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实现与岗位无缝对接,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大如综合素养课程、服务意识课程、职业道德、酒店服务礼仪礼节等课程的开设。同时构建课程知识模块,主要先对核心课程项目化、任务化,建立课程标准+资源库+案例库+图片库+试题库+视频库。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向专业建设出色的职业院校学习好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水平。大力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水平,尤其是提升专任教师的理论功底、实训技能、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首先是强化理论相关知识功底,因为这是高效学习的必由之路。其次,专任教师定期下企业在具体工作岗位上锻炼,理论知识对接实际岗位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切实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对酒店工作环境、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运行流程、人力资源状况等作详细的了解和掌握,返回学校课堂时将会能灵活授课,不再是照本宣科、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般泛泛应付。对学生文明习惯、遵纪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培养。这些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通过实行军事化管理,课程思政、德育活动、主题班会、主题团课、开展讲座等为抓手,约束学生行为,从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多一份关爱的目光,多一份温馨的叮嘱,多一份善意的提醒,以滴水穿石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精神引导学生、塑造学生。

【参考文献】

[1]史文英.校企合作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对接[J].管理学家,2013(2).

[2]费奔.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129.

[3]邓卓君.酒店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供给匹配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4]王博然,谷振伟,宋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职业,2018(09):51-52.

[5]田磊.江西省中职学校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匹配度[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6]苏炜.高职院校专业导论课程创新设计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9(2):133-134.

[7]代智弘.中职酒店管理实践能力的缺失和措施[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4):45-46.

[8]郭雪,陈良新.基于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5(13):363.

[9]刘君.职业能力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决策探索,2018(20):58.

人才培养范文篇3

关键词:河源市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调研

多措并举盘活人才资源,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至关重要[1-2]。2019年5—8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河职院)调研组采用座谈交流、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河源市乡村振兴学院开展调研。

1现状、经验与做法

1.1现状。为了贯彻落实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粤发〔2018〕18号)文件精神要求,在原河职院三农学院的基础上,联合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指挥部、市委农办等部门设立了广东省高校首家“政校农”乡村振兴学院,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1.1.1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学院举办了多个人才培养项目,全国最大村干部大专班培养农村干部近3600人,农民大学生项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00余人,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项目培训农村教师3000余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升项目培养农民工20000余人,培养农业推广硕士400多人,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工作者培训班近20班次,培训超过3000人次,举办客家菜培训3个班次培训200余人。1.1.2受到媒体高度关注。“政校农”协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办学成果被《中国教育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数字广东)》、人民论坛网、《南方日报》《河源日报》等国家、省、市主流媒体报道累计近100篇次(2018年有12篇次),已构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品牌。1.1.3取得丰硕教科研成果。乡村振兴学院获教育部、省、市等各类项目立项10余项,项目经费达2000余万元,出版专著3部、教材5部,30余篇,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类优秀成果奖10余项。指导广东罗定职院、清远职院、湖南常德职院、江西九江职院等5所院校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并取得较好效果;先后有50余所高职院校前来学习经验,为全省、全国同类高职继续教育精准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性范本。1.2主要经验和做法。乡村振兴学院着力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未来5年将对河源市50岁以下的农民进行全员轮训,培养大批农业职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农业合作社管理人、创业致富带头人、乡村工匠、农技推广员、农村养老护理员、乡村医生等乡村振兴人才。

2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性硬件条件不足。目前,河源市乡村振兴学院主要依托河职院开展办学,由河职院继续教育学院直接负责开展相关业务。从院部及专业设置来看,河职院没有设立专门的农学院,没有开办专门的农类专业,所以农类办学的硬件条件建设还相当欠缺,专业硬件条件不能满足“三农”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2.2学院运行机制不完善。乡村振兴学院工作运行基本上隶属于河职院继续教育学院,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以明确其办学宗旨与任务、组织机构及管理、工作团队、活动内容、资产及财务管理等。没有从学校的高度和层面统筹部署乡村振兴学院的运行,工作开展的依赖性、随机性较大,使乡村振兴学院的长远发展得不到保障。2.3建设经费投入较欠缺。目前,乡村振兴学院开展人才培养等业务工作的经费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传统项目的政策性扶持资金,二是学校的资金减免支持。总体而言,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经费主要通过自筹解决,发展经费比较欠缺,难以为全面推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2.4工作规划设计不全面。由于河源市乡村振兴学院设立之初就明确是依托河职院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因此设立后业务开展的重心也就倾向于继续教育办学业务。就乡村振兴学院目前的工作规划而言,主要是侧重于“三农”人才培养,各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还没有参与到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中来,全日制“三农”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几乎是空白。2.5师资团队专业性不强。乡村振兴学院依托的河职院没有专门的农类专业背景,涉农类的专业师资极少,导致乡村振兴学院内部的师资团队专业性不强。现有的师资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学时只是把自身专业与乡村振兴尽量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实施的专业性不高,教学深度不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2.6相关研究系统性不够。调查表明,目前河职院有部分教师开展了一些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教科研活动,但总体上看是零碎、片面的,不够系统、全面,导致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2.7人才培养供求不均衡。受制于学院自身软硬件条件的影响,人才培养只能结合现有条件办班,难以实现因需培养人才,尤其是涉农技术技能型人才、乡村发展规划人才、乡村振兴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不力。人才培养供求不均衡是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8特色品牌仍需再创新当前,河源乡村振兴学院办学已经打造了一些特色品牌,如全国规模最大的村干部大专班、农民大学生专班等。这些项目确实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是上述特色品牌都只是继续教育范畴。放眼于乡村振兴这一大工程,仅从继续教育的范畴去凝练和打造乡村振兴学院的品牌和特色是远远不够的。

3对策建议

3.1协同创新整合办学资源,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发展。针对当前乡村振兴学院专项性硬件条件的不足,学院要积极引进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农类高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弥补和充实自身办学资源的不足。大胆改革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使乡村振兴学院培养的学员接受外界优质教育资源的熏陶。要敢于创新资源利用模式,搭建更高层次的平台、基地,协同创新整合办学资源,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3.2系统构建学院运行机制,科学推进乡村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高站位、全方位推进,因此要从全校的高度系统构建乡村振兴学院的运行机制。从学校层面统筹乡村振兴办学,明确全日制办学、继续教育办学等各方面服务乡村振兴的宗旨和任务。要把乡村振兴学院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纳入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推进乡村振兴学院业务开展及工作运行。3.3多方筹措学院建设经费,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努力争取各种政策性扶持资金,用好如工会、扶贫、教育、人社等领域涉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资金。二是从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实际出发,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三是学校层面要按照《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制定并落实培养培训资助政策的要求,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减免学费。四是积极发动社会资源支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五是宣传引导“三农”人员积极参加学习培训,并承担适度的学习经费。3.4立体设计学院工作规划,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一是从服务乡村振兴的大局规划学院业务开展的范畴,积极拓宽业务,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又做好教育服务的其他工作,全面发挥乡村振兴学院的功能。二是科学规划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专业,找准人才培养的对象,既要培养好全日制人才,又要做好继续教育办学,大范围、全方位地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三是科学规划好乡村振兴学院业务开展的举措、途径、手段,确保业务开展有抓手、有方向、有思路[3]。3.5打造全面专业师资团队,扎实高效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在本校及合作院校遴选优秀教师,在政府有关涉农单位及涉农业务部门遴选业务骨干,在农村遴选优秀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在农业企业遴选管理和技术精英,共同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充实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授课技巧,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3.6深入开展理论实践研究,科学指导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要大力鼓励相关教师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教科研活动,在教学和科研活动开展过程中要主动侧重乡村振兴领域。引导广大教师开展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乡村振兴领域的专题研究与实践活动,凝聚更多力量全面、深入开展理论实践研究,丰富研究成果,扩大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促进研究系统化和实践深入化。要建立健全相关研究工作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推动成果应用与转化,促使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3.7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确保平衡乡村振兴人才供求关系。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短板,因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顺应乡村振兴经济大发展的需求,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会营销的经管类“三农”人才。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规划建设的需要,培养精于乡村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顺应乡村振兴必须教育振兴这一要求,大力培养一批优秀的乡村教师,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顺应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发挥“四校”联盟优势,大力推动乡村医生培养工作。3.8大胆创新办学特色品牌,不断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要迈向更高的台阶,不能只满足于现有的办学特色品牌,必须大胆创新,通过特色办学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要着眼于乡村振兴发展的当下与未来发展的趋势,谋划开办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项目,确保办学项目高起点、规划长远,并争取通过2~3年的实践凝练特色、不断优化并逐步打造新品牌。要主动对办学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和改进,将特色凝练与理论实践研究工作统一起来,积极申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成果奖、社科成果奖等,扩大办学影响力和知名度,促成特色形成与品牌塑造。

参考文献:

[1]路召飞,王昊,张丽涛.盘活人才资源推动乡村振兴[J].农家参谋,2019(6):28.

[2]屠肖菁,刘艳岚.高职院校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实践研究[J].科技视界,2019(5):137-138.

人才培养范文篇4

关键词:龙江丝路带;金融人才:培养

一、“龙江丝路带”的概述

2014年,黑龙江省立足黑龙江的基础和优势,积极地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构建“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设想。一年后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此“龙江丝路带”正式纳入到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当中。

二、“龙江丝路带”背景下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工作方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必需之举。课程设置是否符合行业发展与之紧密相联。分析发现,部分高校金融学科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滞后,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相背离,不能紧跟发展走向造成学生就业形势恶化,学生对金融业的认知和匹配度逐渐弱化。(二)僵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使得教学内容脱节。传统教学通常都是由“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教学日志”以及“教材”这四部分的评估组成,在日常的课程设置中,大纲、计划和日志都是提前就确定准备好的。但是各个行业的在发展中千变万化,特别是在金融行业中,变化更是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及时的与当下的热点讨论问题进行更新,就会造成教学方面内容与实事脱轨,再加上缺少有效的鼓励政策支持,从而也加大的约束了老师们进行创新和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导致课堂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也是由于落后的教学模式和已经没有实时性的教学内容导致的。(三)金融学科人才培养供需失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失。随着社会上金融机构的快速崛起,以及和金融衍生品相关的新兴产业不断扩大发展,导致金融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尚有很大的不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在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上,模式落后所导致的,纵然以后金融人才的供需数量达到平衡,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还是会造成金融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招人水准,从而致使这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发生。(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在一部分高校老师的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学过程没有科学的方法导致学生难以接受新知识,死板的照着课本讲,仅仅只有纯是理论部分的讲解,没有实际案例辅助讲解,甚至,还有个别老师还大段大段的念读教材,以至于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特别低,听课效率低下,教学成果通常不能让大部分学生老师满意。即使很多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很完备的情况下,部分教师也没有做到灵活运用使课堂活跃起来。

三、“龙江丝路带”背景下对金融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大幅度增加金融和政治相关课程。大幅度大范围开设和增加金融和政治相关理论课,让学生把金融知识与当前国际形势相结合,便于学生有自己对金融方面的看法。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人才培养机制。对人才进行培养时,最终目标就是要有全局意识。所以,在对专业课程设置和对教学质量评估时,应该从全局意识出发。在当下的就业环境逐渐紧张以及知识经济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教育体系的大势所趋,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整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及时更新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时所要达成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出路。(二)最优化课程设计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科目的安排上,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各个科目的学时以及评分的比重。应该在学分的安排上,重点突出金融专业必修课的地位。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验课时,在其中强化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专业能力。在其他金融专业辅助课程的安排上,要紧跟时政的步伐,紧贴社会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完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上彻底根除“注入式”,以“启发式”来教学。首先,教师要提出相对的资料以及问题来引发学生们的自主思考,让学生来总结出结论,从而教师以辅助的形式来表示出正确答案。第二个就是重点讲解法:教师要讲解的只有重要的理念,理论和方法,在各个方面来表达内容与含义,让学生来自主地推演其他的次要问题。第三种就是发现式教学:由教师来提出现象,情景以及问题,让学生们来追寻线索并找出结论,让学生感觉真理是自己发现的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极大的提高。(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金融专业和其他专业也是一样的,要有相当强的实践性、创新性、社会性以及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关键体现就是教育环节,而实践教学是否完善合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把目标与理论能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与配合,建立起学校的内部的教学实践基地平台以及校企联合校外实践平台,在校内平台中包括了计算机室,实验室等等。相对于在校外的就包括相关的金融机构签订的实习实践集教学实习基地。针对除基础的课程从而设置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实践能力。(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高水平应用性人才时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要保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是由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的。直至到专任教师水平跟学校的办学质量是直接挂钩的。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招聘或者是校企合作,来引进专任或者是兼职的优秀教师。与此同时,加快专业领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度,来加速改变金融师资队伍优化升级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日常对教师实践的锻炼、课程进修等方面全面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激励教师多进行学术方面的交流探讨,实时更新教师们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先霞.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52-154.

〔2〕刘灿,毛洪涛.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29-32.

人才培养范文篇5

关键词:“一带一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一、我国跨境电商人才发展现状

(一)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现在,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缺乏具备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跨境电子商务战略技术两方面的高质量人才。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约八成的中国电商企业存人才缺口。2019年,杭州召开了第四届世界跨境EC峰会。胡容内在讲话中表示,跨国境的电子商务的当前数字变革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快对跨国境电子商务专家的培养,注重复合人才的培养,致力于物流、金融人才的培养。每年都有几十万名高校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但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一般不认真了解企业需求,“不健全的专业知识、弱项解决能力、狭隘知识”已成为普遍问题。人才供求不平衡是限制贸易交易变革和跨国界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COVID-19流行期间,各个领域都遭受了巨大损失,外贸企业陷入了苦战。有效维护客户的方法和通过电子商务渠道将“中国制造”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方法,提出了人才能力和水平的新要求。这不仅要求商务人士熟悉电子商务操作,了解买卖双方的需要,还要掌握目的地市场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禁忌等,保证“走出去”的所有程序都合规,并能保证资金支付的安全。看似简单的交易,但为了顺利开展跨国境电子商务,更好地支持“一带一路”发展,业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技能。(二)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的供给。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在大多数大学还没有表现出独立性,有些大学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作为唯一的培养方向而设立,少数大学开设了跨境电子商务方向的课程,但仅注重一个方向的培养是不能培养出市场上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而且我国还没有设定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标准,各学校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品质评价标准不同。人才培养项目多来源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外语等专业,专业标准类别很分散,各学校开设的课程名称也各不相同,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有很大差异,课程体系不健全,专业特色不鲜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推进难度大等,导致没有形成跨境电商的专业人才,对社会的供给大大减少。

二、跨境电商人才的发展优势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支持。截至2019年8月底,中国与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展开合作,同时签署了194个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与19个国家签署了电子商务合作备忘录。“一带一路”建设,对跨国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对外贸易企业不断开拓沿线市场提供了空间。而后,随着中国开放水平的扩大和深化,进口力也在不断增强,国内市场对海外品牌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海外品牌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许多世界500强和行业领袖都通过了跨境电子商务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进口业务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随着2019年8月末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六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建,国内已经有18个自由贸易区,在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人才引进便利化、体制革新等方面有较大的政策支持力,跨境电子商务给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随着政策支持,也有了崭新的进程。(二)跨境电商产业的不断扩大。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规模正在扩大,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各类大学都根据自己的特性,在跨越国境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探讨了“2+2模式”、“2+1模式”、“复合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培养订单模式”、“学校-企业共同培养模式”等多种培养模式。根据国境间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方向、电子商务企业资源、教师力量及培训条件,形成“学校-企业整合、工作技术交替、选择“换代”模式,强调培养跨境电子商务实际战斗能力,适应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集群的多种人才需求。作为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系列措施,各高校正积极申报和设立相关专业。苏州各高等专科学校(包括高博软件技术职业技术学院)申请设立跨越国境的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冠名班级,开发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课程。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在苏州地区的边界上,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将带动全国高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更多的可用之才。

三、我国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劣势

(一)课程不健全,专业特色不明显。由于跨越国境的电子商务对管理、技术、运输、安全和接近准入标准具有严格的管理机制和交易流程,因此出入国境的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的语言、技术等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了适应出入国境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为了适应大量人才需求,陆续开设了相关课程,在国际经济贸易实用英语等相似专业方面设置了跨境的电子商务方向。但是,大部分学校都是单独开设一个或两个跨境的电子商务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少之又少。(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很难促进学校-企业合作1、企业与大学之间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原因:第一,企业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企业和大学要联合培养人才,需要投入一定时间、资本、人力等。以投入成本为例,企业获得的收益难以测定,短期效果不明显,企业参与不活跃。第二,企业的合作对象选择有多种多样的倾向。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具备了实现人才自我培养的完善教育体系。通过购买国境间电子商务平台或第三方教育外包服务,中小企业可以立即实现人才的招揽。面对市场低风险、低成本、高质量的人才供应,企业就缺乏与高校合作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积极性。2、双方缺乏深度的长期合作,产教融合效果不佳。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现有的学校-企业合作模式有工作实习、订单班、学徒制等。在开办订单班和实施学徒制的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双方还不能真正体现产教融合思想的精髓。其他合作也只是企业专家讲座聘请、学生组织、工作岗位认识等短而快的形式。(三)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方法单一,不能满足行业的需要。目前,学校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现实,并培养出能熟悉涉外经贸部门、外商投资企业和政府机关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等工作的高级人才。对于当前跨境贸易所要求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专业知识之外的能力拓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相对较少,同时也存在如动态调整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形态的不足,传统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仍然是传统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行业的需要。(四)缺乏实用的教育平台,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热情不高。在高等职业大学进行国际贸易才能培养方面,实用教育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许多高职和大学的国际贸易专业都在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而努力,与对外贸易企业一起建设共同训练场,让学生熟悉实践课程和业务运营。但实质性问题是,企业在大部分事业上都很忙,容纳的量和容纳的度都有限,学生的业务运营能力培养的时效性指导并没有顺利进行,因此实际教育课程是单纯的形式。另外,一些学校-企业合作不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真正稳定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不能在这一点上发挥出来。(五)跨境电商受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肺炎疫情的发生是标准意义上的“黑天鹅”事件,预计今后几年将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产生巨大影响。目前,国内的肺炎疫情已经基本上被控制,预防措施将由强硬的遏制隔离向准确有效的预防转变,但事件对商业经济的影响仍将存在。根据海关统计,2020年1~2月份,中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9.6%、15.9%和2.4%,且跨越国境的物流与供应链行业因各国的交通限制而无法正常运转。

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建议

(一)设置吻合“一带一路”对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跨境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在人才教育培养的计划当中,我国的高职学校和大学应该充分了解“一带一路”的建设要求,掌握该地区的经济特性和产业优势。根据跨境间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岗位要求,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与实践、电子商务的理论与运营管理、国际海洋货物运输管理、国际航空运输实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物流运输、等主要专业课程;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一带一路”建立选择民族语言的课程;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对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专攻,最后达到培养跨境电子商务综合人才的目的。(二)创建跨境电商跨企业培训中心,深化校企合作。我们要积极发挥各种角色的作用。在学校的跨境电子商务之间,企业培训中心属于学校和企业建设的生产实践基础,目的是加强企业的主体性。该中心促进生产和教育之间的合作,促进现代学徒系统和企业的新学徒系统,促进学校注册和企业招募的融合,为学校提供深化学校-企业合作的新方法。它可以在实行的过程中,提高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参与,尝试多种模式,为了让学校能够加入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加强与地区阿里巴巴工作站的合作,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培训中心,研究运营机制、资本资源的来源及分发、组织结构及相关系统、人力设置等,促进校企合作。(三)增加国际化教学资源和建设资源。要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就必须改变国内教育状况,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适当地在高等学校增加跨越国境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内容,结合电子商务英语、贸易往来,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避免因能力不足而使学生不能加入跨境电商行业。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脉络中,学生对周边国家的发展趋势要有更多的了解,更要理解国际化的贸易往来规则,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就业。近年来,由于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全国人口逐年增加,同时参加高考、进入大学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巨大。许多学生在求职前都面临着写简历的问题。在撰写简历时,不能保证自己的实力能够满足跨境电商企业的需求,导致毕业后失业率上升,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动荡的不利因素,阻碍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稳定社会经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这种效果的主要途径是让人才接受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比如,在新模式下,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团结协作、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当他们的能力和水平满足跨境电商企业的要求时,他们就能更好地就业,从而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更好地保障社会经济稳定。此外,除了就业,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创新项目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新培养模式下所学知识和能力,使自己的生活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卓如.疫情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8).

[2]付传明,何倩.“互联网+”时代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3).

[3]李世红.“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J].港口经济,2017(02).

[4]葛丹.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周刊(中),2020(09).

[5]黄小丽,史艳平.CO-OP模式应用于“一带一路”视阈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可行性分析[J].营销界,2020(16).

人才培养范文篇6

关键词: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一、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2017年5月爆发了覆盖全球范围的WannaCry勒索病毒攻击,国内很多企事业单位均未能幸免,包括银行、石油、地铁、公安和医院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尤其是校园网最为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类似的案例呈递增趋势,网络信息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现时,我国的信息安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亲自挂帅成立了网信办,明确指出信息安全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方向。2015年教育部将“网络空间安全”设置为一级学科,要求高校加强“网络空间安全”的学科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凡此种种,已足见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二、信息安全态势及问题分析

(一)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目前,计算机系统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有:木马程序或特种木马、蠕虫病毒、SQL注入与跨站攻击、网页篡改、漏洞利用、非授权访问控制、攻击渗透或专业的敌对组织的攻击渗透以及违规外联等。正所谓“无知者无畏”,正是由于使用者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才让这些威胁有机可乘。(二)近年来信息安全和泄密事件回顾。维基解密的阿桑奇曾经说过:“给我一台电脑,我可以晃动整个地球。”近年来信息安全事件频发,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例如,2010年7月,“维基泄密”网站公布了长达20万页的9.2万份美国军方机密报告。类似的案例还有2005年中国歼十泄密案、2007年中国核潜艇泄密案、2008年奥运会民航数据泄密事件、2009-2011中国统计数据泄密案、2016年美国大选的黑客攻击事件,等等。据权威部门统计,2016年仅辽宁一个省份在对28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安全检查和70家单位的渗透测试中,共发现高危漏洞986个,平均每单位发现30余个,其中包括省厅级门户、重要的基础信息系统等,70家被测试的单位中有38家已被成功渗透进入。经实际调查发现,并非相关单位的资金、设备投入不够,相反,大部分单位在信息安全上的投入都很大,在购置设备、安全改造等方面不遗余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三)安全问题分析。信息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层面:主要是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防护、重内网安全轻外网防护,安全意识亟待进一步提高。2.技术层面:系统防风险能力弱、系统安全运维能力不足。3.人才储备方面: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匮乏,各地各企事业单位可谓“一才难求”。4.资金保障方面:缺乏信息安全资金保障的长效机制。

三、信息安全人才需求

目前,我国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供给量严重失衡。据权威数据显示,最近3年,我国高校学历教育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仅有3万余人,仅占这方面70万人才需求的5%。预计到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140万人,而现在每年培养的人数尚不足1.5万人。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的李舟军在“2017年腾讯信息安全争霸赛”的会上称,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产学研通力合作,建立并完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的培养机制,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产业界所急需的、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能够解决网络安全实际问题的实战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以及领军型人才。但我国目前只有东北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了信息安全相关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四、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人才培养范文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与环境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共赢的重要举措。2015年,教育部提出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后,为了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许多应用型大学都开始进行校企合作的尝试[1]。现代化的高等药学教育要求药学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需在制药的各个环节中与企业要求相符[2]。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高等院校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学生追求能力提升最大化,围绕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模式建构,必须实现三方的有效嵌合,才能顺利推进校企合作模式[3]。为此,长沙医学院药学院努力尝试“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教育模式,让学校实现开门办学,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学科前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让企业提前培养一批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学生则能有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拓宽个人的发展空间。基于此,学院先后与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九典制药)、长沙晶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晶易医药)、湖南方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方盛制药)等四十多个省内外医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率先与九典制药共建“湖南省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通过创新合作形式,与不同类型企业深入联合,在人才培养与科研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

1合作育人,做好顶层设计

企业与学校是平等的两个主体,要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共赢是前提。学院在与九典制药合作过程中,先由校企双方主管领导牵头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共同负责制定合作计划、制度以及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等。同时由院系和企业部门负责人组成协同育人工作小组,负责一般决策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布置与实施,出台学生管理办法、校企资源共享办法等。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相关制度和办法持续改进。实验证明,只有先做好顶层设计,各层级组织信息融通,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2优势互补,共享资源促成长

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具有现代化的生产环境和管理制度,是学生实践锻炼的理想场所,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证。学校也可将自身优秀教学资源引向企业,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达到双方共同提升的目的。学院多次邀请企业青年员工来学校参加药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教授去九典制药等企业,为一线员工做“液相色谱理论”与“药物制剂新理论”等知识的培训;为了使企业员工能够深刻了解生产设备及分析检测仪器的操作性能及原理,学院组织教师与企业联合编写适用于企业使用的培训教材。如气相色谱、高效液相、GMP、红外光谱仪的操作及解析、紫外光谱仪的操作及解析、基础实验技能、安全生产、制药设备使用等,供企业员工在生产实践中参考使用。另外,为了使学生增强对实际生产流程的认识,学院教师专程到九典制药等企业录制生产视频资料,供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以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院也会定期邀请不同类型的企业家,来校做各类专题讲座。正是这种频繁的互动,在校企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丰富了教学资源,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

3示范基地,发挥引领作用

药学院与九典制药建立湖南省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后,在学校官网主页面“人才培养”项下设立二级子目录“药学示范基地”并进行及时更新与管理。内容包括新闻资讯、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主题,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与企业联合办班、合作实践及科学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起到对全省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扩大和提高校企合作成果的影响力。3.1校企联合开设各类适合企业发展的课程。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用人单位的需要,往往会有差距,学生和企业都渴望缩短这种差距,学院通过开设赛德盛班,较好地解决了这类问题。赛德盛是指北京赛德盛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药物临床试验。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前对新药临床试验有所了解,为就业打好基础,同时为公司储备人才,该公司与学院签订联合培养开设赛德盛班的协议。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第三届也已开班,每届都有众多学生积极报名参与,需通过严格的考核和面试才能被录取。学院积极配合工作,安排班主任负责该班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为了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开课均选择在晚上。校企双方合作编写《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课程》作为培训教材,由公司安排高管来校讲授新药临床试验、药物临床试验发展历史及现状、从业人员素质、研究方案基础知识、有效沟通等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考核,向优秀学员发放奖学金。师生在宽松的情景中学习,不但收获了课堂外的知识,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结业后,学生根据对公司文化的认可度及个人兴趣,选择是否去公司实习或就业,公司只接收优秀生,通过双向选择达到各自目的。从这个班结业的学生,因为有前期的培训基础,深受公司重视,累计有二十多名学生在赛德盛公司或在该行业就业。此举为学生打开了就业渠道,校企双方对合作结果都非常满意,双方续签5年合作协议,共同商定保持长期合作。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也令企业受益,学校不仅成为企业稳定的人力资源供应商,人才质量也在校企合作层次不断加深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另外,区域药企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技能型人才。地方应用型大学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学院与方盛制药的合作是又一个成功案例。方盛制药公司是湖南省著名上市公司,由于公司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较大。该公司与学院洽谈,决定联合开设方盛班。双方根据需求,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见表1。学习分为校内校外两个部分,校内是学生在学习正常理论课基础上,课余时间由企业安排公司骨干讲授与实际相结合的药品生产、管理和研发等课程,传输企业文化;校外则是企业为方盛班学员安排从假期短期实习到最终的毕业实习过程,双向选择优秀学员留在公司工作,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和适当奖励。学期结束时,多数学生与方盛制药公司签订了实习协议,收效甚佳。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再经过毕业实习的历练,初步具备企业需求的知识储备,毕业后即可直接上岗。从培养效果来看,学校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企业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毕业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岗位,三方共赢,实现最优的培养目标。3.2聘请企业工程师来校任教,丰富教学内容和师资构成。学院聘请九典制药、晶易医药、润湘医药等多家公司高级技术人员作为特聘教师并颁发聘书,请他们不定期来校讲课或做讲座,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对学院师资队伍起一定的补充作用。高校教师因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授课时以理论为主,难以提起学生兴趣。例如,专业课程制药工程设计与设备内容枯燥,缺乏企业经历教师很难讲深讲透,外聘的企业工程师则能熟练地讲解并使课堂生动活泼,赢得学生的好评。这些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多为相关专业毕业,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在部分学科的授课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将其引入学校外聘教师队伍,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企业人员自身也是一种鞭策,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学促产。3.3合作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每年都会举办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特别邀请企业年轻的员工同场竞技,九典制药和福和华星制药等企业积极参与并为优胜学生提供赞助;在2017年第五届全国药学-中药学实践技能大赛中,两名与晶易医药和方盛制药联合培养的学生分获一等和二等奖,表现颇受专家好评。另有“科研标书设计大赛”“求职面试大赛”等分别得到润湘医药、苏州星诚医药、嘉实医药的积极参与和赞助。同时,不少药企以物资捐赠的方式与学院共同育人。比如,在2016、2017年“三下乡”活动中,喜玫瑰医药、方盛制药和白云山制药共捐赠药品二十余万元。企业与学生一起传播正能量,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互动,促进了双方面文化融合,校企双方精神文明建设初见成效[4]。3.4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成果显著。在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学校与九典制药和晶易医药联合,组建新型药物制剂研发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共同建设一个省级科研平台,真正做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目前,三方共同申请并合作科研课题已有二十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几十篇。与九典制药共同研发新药荣获“长沙市产学研与科技成果转化奖”。总之,多方面的合作成效,为校企合作展现了无限的可能。

4校企合作的启示

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受到药企的欢迎程度,是衡量该高校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指标。从人才培养角度,校企合作为学院发展带来活力,促使学校在招生就业、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校企双方必须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为基本原则,共同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并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模式,力争达到三赢的局面。目前所开展的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不少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更愿意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不愿意花更多精力参与培养过程。为了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有学者认为“政校企”合作应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企业与高校密切合作,形成地方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建立相互依赖、互利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5]。根据德国校企合作经验,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应建立、健全、完善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全面激发各参与主体合作的热情,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奖励措施、一揽子行之有效的惩戒举措,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潜力[6]。

参考文献

[1]刘喜平,周志军.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6-17.

[2]陈俊,刘强,刘莉.高等药学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25-26.

[3]王淑华.“校企协同,能力递进”教学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44-46.

[4]祁银德,吴梦瑛.校企合作成功案例谈[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1):50-52.

[5]姜泽东,史维琴,张鑫.“政校企”合作共建“五位一体”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32-33.

人才培养范文篇8

【关键词】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

根据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的跨境贸易交易额度从最开始的0.8万亿元一直增长到如今的6.5万亿元,并且每年均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行业中物流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问题也随之凸显。物流周期长、费用高、海关扣查以及换货退货等问题日益严重,并且阻碍了跨境电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与此同时跨境电商行业中实际人才量与市场人才需求量极度不平衡,这样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跨境电商行业对物流人才的新需求

跨境电商行业中既有大型外贸企业的参与,还有小型企业的加入,因此也造成了跨境电商的物流体系与传统的国际运输之间存在很多不同,物流体系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消费者,而货品的订单也从传统的大型货物变成了多频率、小型的物品。1.扎实的基础能力。跨境电商背景下开展的物流管理教育,要求学生在掌握物流基础知识,这样就需要高校重视对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加大教学力度,特别是在一些航空专线以及邮政等形式的物品运输知识、运输保险知识、物品检验知识以及物品运费知识等进行严格的教育,同时还需要物流人才能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能够实现与客户无障碍的交流,保证学生自身沟通能力。2.业务的实践能力。在物流管理中,业务能力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慢慢提高的,跨境电商在如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发展,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物流体制、运输方式、运输保险、贸易方式、运费计算等,因此也导致了物流业务的复杂性,所以说只有通过反复的业务实践,才能够提高操作能力,保证物流业务和跨境电商行业的完成和运作。3.信息的应用能力。跨境电商行业的交易过程主要是无纸化操作,客户在购买物品途中,准确、方便的物流信息系统给其带来了良好的购买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物流管理人员能够熟悉的操作物流系统,从而完成物品跟踪、物品数据挖掘、业务操作、物品紧急处理、物品数据分析以及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连接工作,这样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工作。

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1.校企合作效果不佳。近些年来,传统的物流系统模式都已经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各类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量较大,为了在物流企业中更好的引入人力资源,物流企业经常与高校之间进行合作,完成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扩大,呈现了多元化的特性。但是在各种情况下,校企合作仍然会因教学水平的不足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高校引入的人才在质量上无法达到标准,同时也影响到了物流企业的发展运行,可以这样说,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也很难保障校企合作的实用性效果。2.传统培养模式占主流。在目前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是采用了传统的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更多的是强调了物流运输、市场营销以及物品储存等方向进行学习,而我国沿海的一些省份的人才培养主要是强调以货运为主要方式,但是仅有较少的跨境物流。虽然说已经有了一些高校对跨境物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在实际中高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却很少跟上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趋势,难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3.师资力量薄弱。从教学师资方面来看,高校中从开设物流管理专业距今为止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是专业的物流管理教师较少,高校中的很多教师都是由进修学习而来,教师在教学上缺乏物流管理专业的系统化知识、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对物流专业的整体把控也不够强。近些年来,物流管理教师通过专业的培训,其专业性明显加强,但是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水平虽有所长进,但是仍然缺失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师难以把握教学手段和效果,也不能够清晰认知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性。

三、跨境电商背景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自从2014年起,我国教育部开始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并且在相关的高校进行了逐一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国政府给予此种教学制度颁布了良好的政策,经过几年的实施,相关工作人员走访了一些高校进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开展“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培养,也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程,并且在学生和学校之间都具有良好的评价。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校更是要抓住眼前的机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合本校的教学体系。学生要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寻找合适自己的企业,同时寻找到企业后需要与企业修订合作协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制度保障,同时成立现代学徒制项目小组,小组中选取小组长,并且由小组长全权负责,全阶段跟进教学,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2.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在跨境电商背景下,物流人才管理的培养体系需要兼顾到各种学科,比如国贸学科和电商学科等,高校需要面向跨境电商行业的需求,全面优化课程知识教授体系。根据跨境电商企业的情况,研究为此种类型企业服务的国家物流企业的相关职责,修订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大量的研究得出,跨境物流岗位与课程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跨境物流市场专员的就业岗位上,需要学生具备国外以及国内的市场环境的把握能力,制定跨境物品物流市场调研报告和调研方案,还能够与企业进行商务谈判,设计合理的国际物流业务方案,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发掘新客户的能力,针对新客户提出物流成本核算和服务方案,还要与老客户保持良好的联系,针对这类学生需要主修的课程有物流市场营销、沟通与协同、物流导论、国际物流市场开发以及电子商务运作实务等;还比如在贷代专员的岗位上,需要学生能够熟练的操作各种物品运货的处理系统,能够核算国际运输的总成本,管理与选择物品运输的供应商,还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熟悉的运用办公软件等,这些学生在学校内需要主修的课程有国际货运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实务、沟通与协同、货代英语、运输管理实务、商品基础知识以及国际快递法律法规等。构建以“能力、知识和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开展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职业素养等模块,同时添加跨境电商国际贷代实训、物流法律法规、实践操作训练平台以及国际快递实务等课程专业,将更多、更丰富的跨境电商物流专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3.完善人才评价制度。高校可以慢慢尝试将传统的考试定成绩的评价体系进行改变,根据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素质、知识”等综合情况建立新的评价机制,重点考虑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和思维创造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实践课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例如将高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小组长与导师的共同评定等,在对学生的评价制度中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重要于考试考核。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跨境电商在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物流管理专业也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热门专业,虽说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高校现有的教师在此种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高校可以在外聘请跨境物流行业的专家在校进行教学,同时在校应该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还可与企业中的一线导师进行结合,全面扩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可以让高校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挂职定岗训练,提高教师在企业内的工作经验,例如近些年来开展的省市培训和国家培训等,创建出一支高素质且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教师队伍。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如今跨境电商行业实现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加大了对运营管理、客户服务、国际商务运作、业务操作以及基层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在此种情况下,需要高效与企业共同承担起社会责任,高校要努力做好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培养模式要极具科学性和创新性,从全方面进行培养,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物流管理企业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春根.跨境电商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策略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1):50.

[2]穆明辉.基于跨境电商环境下国际物流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1):275.

人才培养范文篇9

关键词:综合高中;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一、绪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际间的竞争不断的激烈,从综合国力的竞争到科学技术的竞争,最后都会转嫁为人才储备的竞争。21世纪是教育改革和突破的重要时期,高中的教育改革是重难点,也是在整个教育改革大局中的中心一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校的学习质量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基础,也是综合高中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化,对高中人才的培养逐渐趋于多样化高水平。为了给新式的教育事业带去远远不断的动力,综合高中要从当下出发,从根本出发,深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创新教育方法,才能真正的培养出适合时展的新型人才。

二、综合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原因

(一)教育综合改革的催生。综合高中对于人才培养策略的不断创新是建立在整个教育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因为综合改革机制的催生,才带给了综合高中教育改革的机会。在整个时代大背景的推动下,教育的创新是必然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教育事业得到创新和发展,民族事业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一阶段除了要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更要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抓住先机,抓住时展动脉,这才是构建新型社会环境和教育机制的关键所在。我国自九年义务教育推广以来,综合高中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教育理念不断的更新换代,教育从业者也逐渐的意识到,只有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跟随时代的脚步向前发展,才能够培养出一批批适应时展的优秀人才。(二)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完善人格的重要阶段,所以高中时期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形势新政策新的应对方法,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很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速度。对学校来说,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条件,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那便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对学生来说,在成长阶段没有接受到必要的教育指导,没有培养出对未来社会发展有益的技能,将会极大地影响个人未来的发展。所以,不论是从国家角度、学校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三、综合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法

(一)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应试教育没有给予学生太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全面的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老师是领导者,学生是听从者和学习者,这与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发展是相悖的。学生在这一阶段正处于叛逆和转变时期,过度的禁锢和死板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而综合高中的学习,最终成绩的体现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所以要适当的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我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有时间和角度去进行自我的思考,人才的培养绝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发展和创造。社会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人才,只有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才能在大环境下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技能。宽容开放,独立自主是未来教育体制发展的方向之一,循序渐进的为学生创造相关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有助于学生提前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并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掘自我的价值和潜能。学校要因材施教,拒绝学生“一锅炖”式的学习,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在语数外这三门主课之外,也要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对美术音乐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大脑灵活性的培养,在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会逐步加强。例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际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设计,通过差异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选择的新式需求。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互动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模式,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等,实现对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强化,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与此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以及个性化教学实践模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进一步推动学生发展,完成新时期综合高中人才培养任务。(二)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五彩缤纷的世界大门。所以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新时期的高中教育改革中,开始重视除学科之外的其他技能的培养,个性化就是技能的一种,它包含了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社会的组成绝不是千篇一律的,个性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鲜明标志,而创造力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途。在高中学习中创造力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发展,也关系到学生学科的学习进度。以往死板的授课模式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缺乏了自主性和能动性。而新式人才的培养首先就要放开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灵活的思维才容易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环境造就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已经变成了一种财富价值的体现,个性化成为了社会中可贵的品质之一。学生在高中阶段正是创造力和想象力蓬勃发展的时候,作为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保留和发扬这些优秀的精神和文化,而不是抑制和扭曲学生的自我发展。例如,在高中教育工作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从教学设计阶段开始,充分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自主知识探索与研究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由学生进行知识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并通过课堂教学互动,实现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创造力的培养。在这一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自身的教学尺度,避免因为自身的教学引导而印象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给予学生个性化创新思维的发挥空间。(三)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以人为本”是现在高中教育中经常提到的内容之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放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人才培养的概念老生常谈,但却是被动的培养和教育。要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转变教育办学理念,从学校到老师都要扭转与学生的相处和教育模式,把学生作为人来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包括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管理的创新两部分。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领悟,以往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弊端,将高考作为高中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获得的知识体系都是为最终的分数服务。这样的学习理念让学生被禁锢在思想体系之中得不到释放,压力增大的同时对学生自身起不到多方面的教育作用,这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所以革新教育理念是树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全新的教育理念应该将重点放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通过老师的引导教学,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路径,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逻辑思考。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打分制也相应的加入平时分的考量,给予学生除了卷面成绩之外的多方考核,避免学生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成绩方面,加深自我的压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学会主动思考,从而带动学科成绩。教育管理主要针对学校的各项教育举措,教育管理直接影响到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只有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才能自上而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意义所在,但目前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研究不够深入,围绕成绩进行的各类教育教学工作阻碍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单纯的学科内容学习并不能帮助学校培养一个优秀的人才,最终的书面成绩也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教育管理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放开学生对各类学科的学习,不要把学生的全部在校时间都用来学习主课的知识,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对音乐美术这些艺术类课程要做好合理的安排,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机会,拒绝学习时间的垄断。对体育课程更要加倍重视,现代学生在学习之余身体素质过差已经成为了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学习带来的压力可以在体育锻炼中得到一定的释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好处。教育管理要对学生负责,对老师负责,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负责,所以过度严苛的管理模式是存在弊端的,片面的教育方法也应该被取缔。在教育教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尽量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通过灵活能动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才是新型人才培养观念的重点所在。

四、结语

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人才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综合高中的教育模式改革是整个教育机制的关键一环。中国教育模式发展几十年,在新形势新环境之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改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教育体系的改革关系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必备技能之一,所以从中学开始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符合时展潮流的。人才的培养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施,所以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民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要首先从教育入手,教育兴,人才兴,国家才兴。

参考文献:

[1]张笑笑,史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以高中阶段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5):117-124.

[2]黄俊华,陈平.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理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物理教学探讨,2020,38(1):79-80.

人才培养范文篇10

高校营销行业是一种社会服务行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汽车营销专业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因此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就要打造新教学结构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坚定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的信念,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汽车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高校汽车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汽车营销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汽车营销主要包括汽车产品的营销策划、市场调查、销售、广告宣传等内容。从广义上来说,汽车销售还包括汽车使用过程中的保险、售后服务、汽车租赁、汽车文化以及汽车转让等内容。2011以来,我国汽车市场进入了微增阶段,结束了快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汽车销售增速明显放缓。高校对“汽车营销”的内涵认识不足,“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狭窄,着重于培养汽车销售、策划和精英人才,侧重于零部件、整车的销售,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在培养汽车营销人才上,大多数高校都重视汽车营销、金融方向的人才培养,但竞争力并不强,各高校之间缺乏特色,有很多雷同之处。而“汽车营销”专业的就业方面包括汽车销售服务企业、汽车租赁公司、金融保险企业、汽车市场、零配件企业等,面向整个汽车市场。“汽车营销”专业转型发展要求加大汽车后市场所需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高校的“汽车营销”专业普遍存在着办学经验不足、开设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使用性能与监测》等汽车技术服务类课程投入巨大,时间实训条件要求高。因此,很多底子薄、积累不够的高校,存在着师资、设备缺乏,实训场地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汽车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构建高校汽车营销模式的建议措施

1.主动适应满足区域经济需求,重新定位,确定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在汽车产业已经被列为区域经济建设的重点,汽车产业快速的发展。在整个汽车服务领域中,“汽车营销”专业涵盖面广、内涵丰富,因此,高校在汽车产品生产下线后,就要回收全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和非技术服务,如:销售、使用、报废、转让等。同时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高校汽车营销专业要主动为高校周边地区培养汽车服务业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另外,要确定“汽车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定位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理论、掌握必需的汽车基础理论,掌握汽车金融和保险等技巧,具有汽车鉴定评估、营销策划、推销技巧等能力,从而能够适合汽车营销、服务、鉴定等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确立特色建设防线,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市场需求的汽车营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