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11 00:24:38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1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国科学院1996年推出,由中组部和中科院共同管理的一项区域性人才工作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是贯彻落实中央“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快西部地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工作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覆盖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8个省、自治区的中科院院属单位、与地方共建单位及地方的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以支持科研项目和资助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方式,通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研实践,为西部培养造就了大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实施10年来,中组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全面的指导,同时也得到了地方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该计划从支持强度、资助范围及支持形式,均得到较大的加强与发展。10年来中科院投入经费近1亿元,以资助科研项目形式,共支持青年科技骨干362人,其中资助地方项目57个,资助培养在职博士生116人。受资助的362位项目负责人,绝大多数都已经竞聘到高一级专业技术岗位,其中,122人成为中科院创新岗位的研究员,67人成为了博士生导师,21人担任了研究所一级的领导,169人担任了研究室主任或课题负责人,4人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资助的地方科研团队中,已经有2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他们还借助“西部之光”人才计划的支持,通过与地方和企业的积极合作,科研竞争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争取到了各类经费达1.6亿元。以这362位入选者为核心队伍,凝聚了2550多名青年科技人员,在科研实践中共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形成了一批具有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入选者招收培养的727名研究生,为西部未来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西部之光”在发挥人才培养功效的同时,更加强调为西部经济建设服务。他们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及灾害防治、解决工程技术难题及育种增产等重要农业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科院各分院的协调小组在立项评审和终期评估中,把科研产出与地方需求的紧密结合作为重要指标,对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项目给予优先、重点支持。据对“西部之光”计划执行完毕的153位入选者的统计,他们共发表了SCI、El论文1267篇,撰写出专著26部,申请发明专利163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获得部级奖励26项。

通过计划的实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热爱西部、扎根西部、奉献西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科技骨干人才,形成一支团结协作、作风过硬的科技团队。该计划在西部地区广大青年科技人员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推动西部地区的人才工作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分为项目支持计划,培养在职博士生计划、“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

一、“西部之光”项目支持计划分为联合学者项目、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联合学者项目每年评选10~15个项目,每个项目支持30~50万,可采取海外、东、西部人才联手立项,一般项目的支持强度在20万左右,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强度在原基数上增加20%。各单位匹配强度不能低于“西部之光”计划支持强度的20%。执行期均为3年。

二、“西部之光”培养在职博士生计划,每年资助地方在职博士研究生20人,每人2万元。

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是中科院、中组部、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起,从西部地区选调部分青年科研骨干到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所属科研机构、重点院校等进行培训。5年国家计划培养1000名左右西部学术带头人,中科院每年接受50名左右。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基本条件

1,申请者应热爱西部,有为西部地区的发展而拼搏奉献的精神,

2,具有博士学位并有三年以上的科研工作经历或具有硕士学位并受聘于副研究员岗位,

3,重点和一般项目申请者当年1月1日年龄不超过40周岁,联合学者项目申请者当年1月1日年龄不超过45周岁:

4,具有5名以上人员组成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组。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

为贯彻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发挥中科院研究机构特别是东北地区研究所的科研以及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的人才需求,为东北地区培养和凝聚大批人才,为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服务,2004年中科院提出了实施“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以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改造,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生态农业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为重点领域,配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行动遴选的科技项目,设立人才培养计划科研项目;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支持为企业培养博士研究生同时以授课培训与到研究机构实习相结合方式为地方组织培训学术带头人、技术骨干以及新型产业人才。至2010年为东北地区培养数十位学术带头人,培训数千位科技骨干,为东北地区企业培养数百位高级科技人才。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2年来,支持重点科研项目18项,支持一般科研项目9项,支持地方项目2项,共计29人。资助在职博士生50人,举办培训班10期。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包含下列支持项目

一、围绕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重大项目设立“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科研项目。每个项目支持强度为30万元。

二、围绕东北振兴科技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设立“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一般科研项目。每个项目支持强度为20万元。

三、为企业培养在职博士生项目

中科院东北地区研究所每年以委托培养形式为东北地区企业培养在职博士生,中科院按每名博士生补助2万元的标准,给予培养单位经费支持。

四、培训项目

主要依托沈阳和长春两个分院,组织实施为地方培训人才项目。每年在沈阳和长春分别举办至少两期培训班,每班招收学员50名,每班培训1~3个月。

“东北之春”人才培养计划支持的人选,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并符合以下条件,

1,主持科研项目的人员须具有博士学位,申请人一般应是工作在东北地区的科技人员,对于在其他地区工作的申请者需每年在东北地区工作9个月以上;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卓越计划;学生过程管理;人才培养;学生指导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卓越计划的特点在于从企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的强化培养后备人才。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固然重要,但是作为连接学生和企业的学校,尤其是教师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是结合作者近几年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挑战杯”,企业合作等经历,探讨卓越工程师人才过程管理、日常管理与培养方法,希望能够对其他指导老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1卓越工程师计划提出新挑战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标

志着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始启动。卓越计划的宗旨在于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

分析当前高校教育现状和学生培养现状,依据从卓越计划的宗旨和特点出发,本人认为卓越计划为高校老师提出了4个挑战。

一是高校教师要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是高校教师要强化自己的工程能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高校将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工程项目经验、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的老师。

四是高校教师负责学生过程管理,如何把握好学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关,是卓越计划实施的保障。

第一个挑战是途径,需要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第二三个挑战是平台需要高校教师和学校提高自身能力。第四个挑战是过程管理,需要教师依靠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靠良心做事情。本文针对第四个挑战――高校指导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把握培养质量关――阐述笔者的观点。

2学生过程管理

高校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际、有效、科学的管理。学生过程管理,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一步,其目的在于培训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后备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生动机水平,如何初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探索大学生过程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2.1卓越计划与项目过程管理

把大学生培训卓越工程后备人才看做一个项目,那么项目过程管理的典型方法还是值得学习。

PDCA[3]方法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对整个项目的质量管理,还是对项目的某一个质量问题所进行的管理,都需要经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结果和处理问题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可归纳为PDCA循环,其中P表示计划(Plan),D表示实施(Do),C表示检查(Check),A表示处理(Action)。PDCA方法即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工作循环的简称,每一个循环都可以使质量提高一个层次。以学生参与郑州市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培养网络安全工程师为例,来阐述项目过程管理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如表1所示。

2.2卓越计划与目标过程管理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定义:“目标管理:让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亲自参加工作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的步骤主要分四步: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4)确定新的目标,重新开始循环。目标过程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把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再分解成个人目标,再分解成过程,进行每一步的对照。目标管理的理论哲学精髓就是它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条理性[4],它体现的是微观的过程。表2为目标过程管理在卓越计划中的对应表。

2.3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的统一

本人认为,培训卓越工程师应该是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从目标过程管理出发,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指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微观角度有计划有步骤有事情可做。从项目过程管理出发,可以给学生系统工程的全面培养,考察培训学生整体观念,从宏观大局方面把握。将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两者结合在一起,并付诸实施到卓越计划的培养上来,并且严格考核和评价,则可以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

3学生过程管理的策略与应用

以笔者所带的团队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学科竞赛的经历,以培养卓越网络安全工程师计划为例,笔者认为,学生过程管理策略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系统策略与应用

在公司招聘、企业用人需求、学科竞赛和教师指导中,系统类作品是衡量一个作品和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成熟度。同样,功能完备、技术深广的作品最被用人企业垂青。因此,在网络安全工程师学生过程管理培养中,我们依据学生爱好和拟解决的问题成立项目组。培训学生整体把握系统的能力,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流程,着力培养学生系统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指导的学生在参加“挑战杯”、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同时,从项目组出去的学生,很快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并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2阶段策略与应用

在项目管理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时间有限,指导教师在过程培养中,要注重阶段性培养策略。以学生进入项目组到项目完成整个过程为例,培养需要采用以下阶段性的策略。

首先,培养学生融入项目组、融入研究课题。这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持续提高并激励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个阶段需要耐心也需要艺术策略。其次,待学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之后,分配一定的课题,课题难度要适宜。建议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制定课题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采用学长制和会议讨论制度,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是阶段性验收和鞭策阶段,一旦学生有一定的进展,项目组就要通过阶段性验收并给予一定赞许,继续激励学生进行更具挑战性的课题开发与分析工作。最后是总体验收和系统集成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系统作品的水平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单个子课题,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系统集成。这需要指导老师跟紧项目,从界面美化、功能完善、子系统间的融合上引导学生开展工作。

3.3创新策略与应用

展现学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系统作品,也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发现和挖掘新的或者未解决的安全问题;采用新技术思路和技术手段解决新问题或现有问题[5]。大学生接触和看待新事务的能力是无穷的,如对于当前应用较广泛的U盘、手机、实时通讯软件存在的安全问题,如果学生体现创新性的技术思路,那么所开发的作品就能脱颖而出,并进一步成为今后就业或创业的资本。

3.4奖惩策略与应用

为了让学生看到自身在过程管理中的阶段性成果,教师除了在问题解决、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成果表彰、给予创新学分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奖励措施。我们的项目组,通过提升项目小组长、给低年级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奖金奖励、推优优先等方式构建良好的学生过程管理奖励机制。这些奖励机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科竞赛和项目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5文档撰写策略与应用

文档撰写能力是测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测量仪。在学生过程管理培养中,加强工科学生在文献查找、文献阅读、问题分析、关键技术分析、系统实现等方面文档撰写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学生对特定问题有理解和思考,并在撰写过程中深化问题,从而锻炼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文档撰写能力是大学生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体现。笔者在指导学生项目开发中,通过绘制用例图、类图、时序交互图,撰写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报告、详细设计报告,使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学生过程管理策略还包括学生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语言能力培养、学生间默契配合能力的培养等。

4结语

卓越计划需要企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的合作。教学中,我们不断地分析卓越计划对高校老师提出的挑战,并结合学生指导和参赛的经验,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是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的统一。我们从系统性、阶段性、创新性、学生奖惩、文档撰写等过程管理策略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网络安全工程师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我们也期待与从事相关教学和指导的老师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并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安富,刘兴凤.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 张韦韦.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 教育与职业,2010(19):20-20.

[3] 吴益锋,张淑敏. PDCA方法在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09(29):195-197.

[4] 吴波. 目标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18-20.

[5] 蔡志平,姚丹霖,徐明.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参赛经验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2):27-28.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and Student Program Management

XIA Bing, ZHENG Qiusheng, MIAO Fengjun

(school of computer,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7,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 the topic and special of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pointed out the plan proposed 4 challenges for college teachers. Based on student teaching, academic competi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which discover the training methods for excellent engineers. Lastly, the paper proposed a management program, which from systematic, periodic, innovation, student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documentation to train excellent engineers.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3

一、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性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项目对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提升企业和学校的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1.对学生的影响。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从企业工程师那里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企业的工作方法,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2.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相对较长时间对学生的考察,可以从中挑选更优秀、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同时缩短新员工的上岗预热期。学生也成了联系企业研发和高校智力的纽带。

3.企业的工程师和在校的教师接触和沟通,有可能产生创新的领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把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培养标准、生源选拔、培养计划、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问题展开研究,制定通信工程专业具体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标准、课程设置、合作企业及制定企业学习计划。这将对通信专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成果也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为推进“十二五”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翔实的实践资料。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最大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知识总量增长急剧,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既要掌握各种相关的核心技术,又要掌握新技术及其发展动向。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学生的自适应能力以及由此所需的数理和工程基础知识及技能,拓宽口径,加强实践环节,强化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从近年来学生就业状况来看,普遍的现象是就业率不高。通信工程专业就业率低的问题日益显著,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通信工程专业的生存和前途,关系到学校的前进步伐。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严肃思考并认真探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1.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应围绕工程素质、工程科学、工程实践进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从原先相对单一的专业课程逐渐转变为以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并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都设置工程项目的训练环节。

2.双导师制探索。通信工程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来指导学生。学校拟聘请一批企业高管和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他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上课、做讲座、指导实习实训、指导毕业设计等。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指导,一名为本校教师,另一名为企业工程师。双导师的指导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老师的科研活动和工程项目中,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

3.课内外实践平台搭建。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以实践环节为中心,建立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通信工程专业已与多个企业建立了实习教学基地,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采用交替式合作教育模式。

4.工程化培养模式改革。“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增加通信工程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的比重,强化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实践环节,强化外语能力,重点培养适应信息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卓越人才。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4

论文关键词:卓越软件工程人才 培养要求 实践与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包括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

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软件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应准确把握“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为国家培养适应产业和企业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

一、“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

概括说来,“卓越计划”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强调校企联合,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三是更加明确高等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导向。由此“卓越计划”的内涵要求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

应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加强对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践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确保“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2.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3.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学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应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4.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

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教师参与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有条件参与的高校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积极采取措施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软件人才培养的措施

1.科学论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早在建院之初,学院就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很多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总结传统IT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参照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学院提出“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和“三种精神”。 “六种能力”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三种精神”是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学校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征集制度,通过院企座谈、走访企业、函发需求征询单等方式,广泛征集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信息。根据企业和领域的需求,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等原则,科学制订了符合现代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培养方案。2003年,学院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引进了软件工程SSD系列10门课程,该系列课程采用了国际开发案例,突破了原有的软件教学模式,注重软件开发实践。学院将SSD系列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和掌握世界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此外,学校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611”教学模式,即本科生在校四年中,有6个学期安排课程教学,1个学期开展技术实训,1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保证学生在就业洽谈会和毕业设计前就已具备了良好的工程开发能力与经验。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学校除了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网上评价系统和书面评价卡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外,还独创并实施了企业需求征集制度、实习基地遴选与评价制度、毕业生质量评价制度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卡制度等,为实用性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质量保障。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实践教学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了包括课程实验、程序实践、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工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实验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检测,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拓展训练。课程实验在满足实验大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还设置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实验题目,着力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程序实践是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学校制订了“层次化、阶梯式、重能力”的程序实践方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了“BDP”程序实践三阶段训练模式,其中B代表系统编程基础训练阶段(BTS),D代表系统开发技术训练阶段(DTS),P代表项目开发训练阶段(PTS),以培养优秀的软件人才。

项目实训是对企业真实项目的模拟开发。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模拟开发训练,让他们感受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通过对“8个全真”(全真的企业机构、全真的开发环境、全真的项目案例、全真的开发过程、全真的团队关系、全真的工作压力 、全真的管理制度、全真的绩效奖惩)的体验和对“6个步骤”(项目熟悉和环境准备、项目分析设计与文档编写、项目代码编写、项目测试、项目交付、项目总结)的实际操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六种能力”。

企业实习是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实战演练。为此我们对原有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实际工作项目进行毕业设计,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实习双选、前期培训、过程管理、规范答辩、实习基地评价等环节,确保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4.“技术+双外语”,提升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强调“双语教”和“双语学”,充分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一方面对任课教师提出用英文讲解、用英文命题、用英文回答学生问题的“三英”规范;另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用英作业、用英文回答问题、用英文答卷的“三英”要求,在“双语教”和“双语学”的良好氛围中,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目前,我院有超过70%的专业课使用外文优秀原版教材并实施了双语教学,每年有近10%的学生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答辩。

应特别指出的是,“双语教学”应以正常的英语课教学为基础。“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英语教学水平越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越强,双语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积极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要确保正常“英语教学”不断线,在开设大学英语的同时,还开设了IT职业英语,TOEFL、GRE辅导课程等,为学生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强化英语学习的连贯性。

在强化“英语教学”和实施“双语教学”的同时,我们结合区域特色和市场需求,开展了既懂英语、又懂日语或韩语的“双外语”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每届学生中除30人左右学习韩语外,其余学生都学习日语。通过四个学期的强化训练,大多数学生能达到日语三级水平,还有部分学生能达到日语二级水平。

“技术+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高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培养面向日本、韩国软件企业和外包企业的优秀软件人才教育基地。

5.校企互动开放办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卓越人才 农产品质量检测 人才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职院校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ZJC1214034。课题类型:省教育厅规划课题。

《关于开展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黑教高函〔2013〕279号)文件中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高教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我省部级现代农村职教改革试验区和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培养大批现代农业人才,省教育厅决定开展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依据学院发展规划、立足于专业建设基础,申报了此项工作。在历时两年的培养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

一、建设基础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是依托农垦集团办学的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是行业重点支持专业,省部共建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区“中高衔接、系统培养”试点专业,中韩合作办学专业。学院具有设施齐全的校内外实训条件和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

二、建设思路与工作要点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通知》为指导,秉承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传统,树立“面向农业、服务垦区、校企联合”的农业教育理念,本着科学定位、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大胆改革、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着力做好“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推进工作。

工作要点如下。一是创立基于校企战略联盟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学校与企业形成长效双赢合作关系,建立与行业企业间的制度化联系,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二是创新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主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相结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在原“2+1”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校企共育、工学一体”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高水平的农业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进,锻炼农业教学团队的专业建设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和稳定由企业高级农艺师、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促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四是扩大农业教育的对外开放,适应国际化“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培养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合作的一线农业技术人才;五是制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建立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卓越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的保障

1.建立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制度

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需要出台和完善与其配套的工作制度与文件,如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卓越农业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学生遴选办法、分流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办法、卓越人才培养专业标准、卓越人才培养考核方法与考核标准、校企合作培养基地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管理实施办法、企业培养阶段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等。

2.日常教学管理

卓越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管理工作由分院负责,教务处负责教学运行与建设的协调管理。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管理机构和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制订培养计划与培养内容,制订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教学阶段管理方案与考评办法。

3.学生的遴选与分流

实行普遍培养与重点选拔相结合的方式,新生入学编入各班级。经过半学期的考察,校内双向选择,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选拔,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列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同时,需建立学生选拔淘汰机制,以保障卓越人才培养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4.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在人才引进时,要优先引进具有企业、科研和生产工作经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将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请进学校,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结构团队。

5.实训条件建设

学校专为“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辟独立办公场地,在校内的综合实训楼设置“卓越人才学习室”,学习室设有学习资料、电子期刊、网络平台等设施,在课余时间开放。校企合作建设具备教学示范、技能训练、行业生产、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落实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途径。

6.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卓越培养计划;应用;研究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执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改革项目,与此同时更是推动中国工程教育培养朝着更高更好的方向迈进。这个计划的实施应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拥有创造能力、可以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怎样在人数众多的工科类学生中挑选培养出大量的,我们所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又怎样研究出具体的培养计划和方法是当务之急,这对我国的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1卓越培养计划引入的意义

“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中是全面进行改革跟创新的突破口。怎样做好工程师教育?这个问题仍是现阶段很多高校和教学教育研究工作人员的重要课题,尽管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但仍旧没有形成统一灵活的教育模式,特别对于那些综合性大学的工科类院校来说,针对此方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可以参考的资料更加不够详细。因此,根据我国在这方面的缺陷,把美国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教育理念引入过来,跟我国目前国情相结合,分析研究怎样更好地提升和改革工科类毕业人才在社会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真正培养出我们现下企业所需要的创新全面应用型人才,这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设立高等院校跟企业之间共同培养人才的革新体制

2.1让学生在企业中的提高实际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学生在本科就读阶段,必须有为期一年的时间进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实际操作完善技能的学习,其中包括加工技术和工程师岗位能力职责等必须的培育训练。企业把CDIO当做实践教育的前提完成这一年的培训期,把工程师工作现场作为实施工程教育的环境,让大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不单是普通书面上的学习,而是把企业的实际项目设计作为指导、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目标进行工程教育的实践。

2.2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

在培训开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鼓励学生最大程度上参加到实际项目中,与此同时教育学生不只是参与,还要主动地去调动实践,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技术革新和工程项目产生的过程中。很多纸上谈兵都是因为缺少实际应用性的实践,而在企业进行了实际操作的学生则与众不同,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去做毕业设计,同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造就学生的工程策划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

2.3与企业之间制定完善的学习方案

跟对接企业进行全面的交流,学校及企业各自制定其实践一年的企业学习方案,通过多次沟通协调构造出较为完善全面的培养机制,在能满足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训目的的同时,还能完成学校对于学生在就读期间修满学分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合应用到实际生产项目当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把所学知识熟练掌握。在此实习期间企业与学校也应该各自建立联络小组,对于学生每日的出勤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规范化、模式化管理。

3建立政府机构对校企业人才培养保护机制

3.1学校与企业合作机制还不成熟

当前我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还不是特别完善,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相关政策来为学校和企业之间顺利合作保驾护航。针对能接收学生培养的部分企业,当地政府就应当给予这些企业一定范围内的优惠政策,例如适当减少税收、校企合作的经费支持等;对在高校教学的教师尤其那些工科类教师设立规定,必须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和鼓励老师通过不断努力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

3.2国家增加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投入资金

国家应该增加对于卓越工作计划培养资金的投入,根据国外的合作效果来看,卓越工程计划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政府资金支持。因产学合作在较大程度上增长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工作强度,所以会产生较多与其相关的培养费用,例如接洽用人单位、通讯费、学校教师的加班补助等,诸如此些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额外的经济负担,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好地推进此培养模式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更快更好的前进。

4改革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4.1把实际教学融入到现有的教育体系

把CDIO理念中提倡的产品研发到应用的工程框架引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实现以项目为中心的实际教学,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把项目实施的主线及工程实际出现的问题,融入专业课教W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2高校教育应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

在学校的学习阶段,高校应该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对跨专业、跨学科等复合全面型人才的培养,推进解决问题的学习、项目的学习、案例的学习等多样性的学习方法,逐步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5结束语

当前,国内本科高等院校设有工科类专业的共有1000多所,在所有本科学校中占有的比重达到了90%,据数据统计分析,在校的高等工程类教育学生人数已达370多万人以上,研究生占50万人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工科类院校占我国高等院校的比重很大,这就显现出了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拟定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可以培养出高水准人才,还可以改变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进行改革教学的同时,更能为社会需求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文虎.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7):185-186.

[2]许健,李德才.应用型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要素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71-75.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2016年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图1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根据招聘网站2016年12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2016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实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作者:郑海清 廖大强 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喻晓,胡成松.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3).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8

珠江钢铁产学研情况概述

珠江钢铁具有中国第一条CSP连铸连轧生产线,同时也是华南唯一一家专业从事高强度、高性能热轧钢板研发、生产、销售的企业。投产九年来,珠江钢铁高度重视以企业为主题的各类创新工作,依托企业内外的部级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和内部超过55%的大专学历员工以及关系密切的用户,并通过“产学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栖人才”等模式,先后共承担或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部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2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6项、市级技术创新项目8项、与国内钢铁研究院校签订合作项目20余项,等等。

珠江钢铁目前已与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重庆大学、钢铁研究总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所保持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且每年都投入3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相应的合作课题。以解决公司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共同研究一些相关领域共同关心的科技问题。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广钢集团CSP研究所共同开发的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Nb、V、Ti微合金化技术,在微合金化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获2006年冶金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研究及低成本高性能微合金钢的开发”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Ti微合金化高强及超高强耐候钢强化机理、控制技术及引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两年来,珠江钢铁不仅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获得经济效益逾2亿元:同时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了以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产学研带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珠江钢铁自身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自成立以来珠江钢铁秉承“创造价值。成就你我”的价值理念,把人才视作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以产学研为重要载体的依托下,铸就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技术管理团队。形成了珠江钢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推行促进创新团队快速成长的员工成长计划

员工成长计划又被公司称之为“阳光通道”计划,是公司为致力于管理、技术、操作创新并取得创新成果的员工专门开辟的一条成长“阳光通道”,以引导创新人才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成长。此项计划以及之后提到的创新激励计划作为公司“价值创造”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身就是珠江钢铁与中山大学共同合作的成果。

“阳光通道”员工成长计划作为员工成长的具体执行方案,以“搭高梯子、建宽舞台、引入竞争、奖励卓越,储备、稳定、开发公司需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为基本宗旨,把“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能力提升为基础,以公平竞争为手段,以员工成长为目的”作为其基本原则。“阳光通道”计划具有较宽的员工覆盖面,依据员工的岗位工作业绩、创新业绩和个人能力的大小。设立了操作、管理和技术三个系列。分别设有勇士、明星、银星、金星和首席五个职务。公司成立了专门的人才评价委员会负责“阳光通道”职务的评定工作。每两年举行一次评定会。

这一计划结合公司的薪酬计划,获得相应职务的员工可以利用薪酬计划设计的宽带薪酬跑道实现工资的跨越式增长,达到首席级别的员工其待遇可以超越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向高层管理人员靠齐。这一计划结合了职业生涯设计的思想,为员工在管理、技术等岗位实现成长提供了制度平台,有效地避免了“官本位”思想的滋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员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最能创造价值的岗位。

新的员工成长通道方案于2005年颁布并于2006年开展了第一届计划的评聘工作,共有40名优秀员工受聘珠江钢铁第一届“阳光通道”计划专业职务,受到了广大员工的好评,员工满意度和参与各个项目研发的积极性较之前有大幅度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大幅增强,业绩得到持续提升。第一届计划执行以来,各受聘员工奋发图强,进取创新。共进行师带徒39人次。开展培训工作60人次,47篇,工作建议60条,技术创新46项。

推行激发创新活力的创新激励计划

创新激励计划是公司为在生产、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的能够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创新活动搭建的创新平台和给予的奖励政策,其设立“鼎新”、“博才”、“维思”、“锐智”和“奇才”五项奖项。分别奖励公司每年度不同层次组织和个人自主研发或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的技术和管理创新项目。创新激励计划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管理与科技体系化和规范化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能极大地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研发实力,对于培养公司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公司每年定期举行的“两栖人才”项目成果会、科技与管理论坛和“五小-金点子”成果会是创新激励计划的重要载体。

“两栖人才计划”是以培养生产与维修、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一项员工成长制度。其运作方式是:员工在完成本岗位工作之余,围绕公司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由公司出课题或者自己找课题,组建课题组,并通过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通力合作进行研究,公司提供课题经费。最终实现公司通过将其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经营实践提升竞争力、获取经济效益,员工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该项目自实行以来实施项目超过200项,并获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二等奖。

科技管理论坛和“五小一金点子”项目是员工针对当前公司生产经营的现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管理、技术、工艺、设备等相关问题调查和研究。并撰写论文进行评选的一项重要的智慧施展平台。

这些论文中的举措致力于在资源获取能力、资金安全运行和实现经营目标三大环节为公司求得突破,并在高成本运行中寻求公司整体发展的新道路和新对策。通过此举。吸引了公司最广泛的员工积极投身于岗位创新、技术创新等创新活动中去。成为了公司开展更高层次技术创新项目的基础。两个项目至今

已开展了7届,提交了论文数百篇,实施项目逾百项。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企业人才。

通过上述人才机制的建立,根据公司计划财务部评估,近两年的成果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00万元,同时深化了产学研模式在公司中的运作,促进了公司和各大院所各项科研成果的快速生成。又使得公司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队伍在良好的土壤中不断壮大成长。获得了成果和人才的“双丰收”。目前,珠江钢铁员工总数659人,大专以上学历363人。比例高达55%。其中,博士9人,硕士30人,广州市优秀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4人。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广钢集团优秀专家4人。

对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在产学研的带动下,珠江钢铁通过“阳光通道”计划、“两栖人才”计划、科技管理论坛等有效形式,激发了员工科研创新的潜力。为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土壤。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珠江钢铁也不忘对此进行思考,总结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以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改革。同时也是企业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渠道。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已经强调多年,但现实状况却是不尽人意。为数不少地停留在口头上与书面上,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学生以及企业培养合格人才都是未达其效。珠江钢铁在执行产学研政策以来,一方面创新管理和技术,一方面把培养人才当作重中之重。如此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模式长盛不衰。而且,珠江钢铁产学研带动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光包含一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领军人物,同时也在塑造管理和操作岗位上的卓越人才。

以创造效益为目标

产学研合作带动人才培养。在培养了人才的基础上必须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这符合珠江钢铁“创造价值、成就你我”的理念,更是整个产学研模式本身的最终目标。我国的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的科技资源,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未能有效对接;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珠江钢铁自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以来,虽然取得了骄人成绩,但精力毕竟有限,未能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学研三方必须精诚团结、通力合作。进行市场化创新。及时转化科研成果,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打开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并在此过程中识人育才。

以谋求共赢为导向

对于在产学研合作下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都应该具备足够的积极性,把谋求三方的共赢作为其导向。一方面,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其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解决企业科研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凝聚和培养优秀人才,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使自身在服务中发展,在贡献中提高。有了三方合作的平台,实施真正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确立长远合作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目标,方能将产学研带动下的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合理可行的保障机制,是珠江钢铁关注的重点。公司遵循产学研的运作规律。依靠产学研合作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建立“阳光通道”计划、“两栖人才”计划、科技管理论坛等平台,设立“鼎新”、“博才”、“维思”、“锐智”和“奇才”等激励机制,辅之以优良的领导政策、重点发展政策、发展方式政策、资金投入政策、工作条件政策等,使各岗位人员不断在管理科研上创新实践,去陈出新,同时也对阳光通道职务评聘和各科研攻关项目明确责任,定期考核,合理监控。事实证明,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下的产学研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展现出了优越性。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9

做好项目启动在项目管理的启动初期,重点内容是相关制度和方案的形成以及优化,做好本项工作需要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在确定培养对象时,也一定不能脱离群众,需要通过考察、考试、访谈等形式确定有潜质的培养人选。笔者所在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多年来一直通过各种模式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原有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有医改形势下的医院发展需求。自2007年底开始,医院开始利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实施骨干人才建设,力争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医疗技术人才来支撑医院的快速发展。新模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业务骨干培养为重点,采用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思路,建立分类的培养机制。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前期制定实施方案、确定骨干人选,落实管理制度;中期组织实施;后期进行考核以及适度调整。同时建立专项管理及执行机构———人才培养项目领导小组,以明确责任,组织具体实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经费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确保经费使用的效益。通过一系列规范化流程管理,努力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对于具体政策的制定,首先得到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学术委员会会议、人事工作会议,专项研讨人才建设工作,最终统一思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发展战略。如《“十一五”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杭州市中医院中医药人才培养纲要》、《十二五“青苗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意见》、《奖惩委员会章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实施人才培养项目提供了政策性依据。确立了基于项目管理建立起来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为: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业务骨干培养为重点,采用项目管理的规范化思路,建立分类的培养机制。

2落实制度力抓项目执行

有了指导思想的引领,有了制度的保障,接下来就是至关重要的项目执行环节。2007年作为新人才项目管理的启动之年,医院多方面齐头并进,致力于提高执行力这个关键点。多次召开项目协调会和沟通会,落实相关责任职能科室,拟定具体可执行的操作方法,实施项目工作分解,确定每个环节的具体管理者和责任者。为保障执行力,医院还建立了专项管理及执行机构———人才培养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具体实施,责任明确、分工明确。同时配套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经费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确保经费使用效能的最大化。通过一系列规范化流程管理,形成了有序、新型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作为一家中医医院,在人才建设的具体实施的路子上,既要坚持和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动摇,又要走中西医并重的路子。针对这一点,医院在人才培养项目具体实施上从全院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紧抓浙江省新世纪“151”、杭州市新世纪“131”培养人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和“青苗计划”等重点,并结合培养层次、个人工作实际、确定个体化具体培养目标。培养方式采用在职与脱产并重,国内与国外结合、学历培训与短期进修结合等方法。积极探索个性化、差别化培养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因地制宜。

3设立人才培养项目专项资金鼓励培养人选走出去学习

医院设立了人才培养项目专项资金,积极鼓励培养人选走出去学习,除了每年派出大批的骨干赴国内的大型医疗机构进修外,医院领导还积极与国外知名院校、医疗机构联系,为培养人选出国进修打开便利的大门。五年之内医院共派出了12人次赴多个国家的知名院校、医疗机构进行为期超过3个月的进修学习,研修者在将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回来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除此之外,医院还创造机会,让培养对象参加各种级别的培训、讲座、论坛,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座授学,推进业务交流,提高学术素养。通过“送出去”与“引进来”,医院人才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效,力争在不断建设中培育出更多的中医有传承、有特色、有优势,西医走在先进行列的的高层次人才。

4查缺补漏完善项目监管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视角”(编号:10110T1700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9-0126-03

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能够在激发学生实际行动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在向学生教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服务于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侧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更加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工程的对接。项目教学法通过设置与行业企业技术技能需求实际相吻合的主题,利用项目任务驱动,能够将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学习与职业发展相结合,提升与岗位知识体系需求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因此,项目教学法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对于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开展应用型人才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及工程师文化渗透有很好的作用。

一、项目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基于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与行动学习法理论开展项目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项目进行科学设定,教师发挥其引导、组织作用,发挥学生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最终营造出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具有创新性、协作性的教学氛围。由此,引领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參与项目活动与项目合作时,提高学生互助能力、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起步较晚,利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愈发受到高校教育学者的重视。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操作路径是教师通过研讨设定一个符合教学目标和学习阶段要求的教学实践项目,将教材知识分解成若干有联系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教学项目为中心,开展教与学的项目组织活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能够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中,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力。

1.选择并确定项目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第一步是选择符合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的实践项目,构建紧密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设定出难易适中、科学合理的项目课程,将其应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应重视项目的趣味性,可采取场景模拟等方式。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正确认知并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划分项目小组

划分项目小组时要综合衡量班级的综合实力,按班级整体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6~8人,每一个项目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整个项目实践过程的实施,在整个项目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协调和引导者的角色。

3.制订并完善项目实施方案

教师首先要制订好整个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方案确定以后教师应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合理地采纳学生的意见,对项目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并制订考核方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项目实施效果。

4.按照计划方案开展项目

组长要发挥好自身职能,统筹安排项目内容,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提高组员的执行力和协作水平。组长要实时监控组员的项目实践情况,及时纠偏,若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应积极向教师反馈和求助。教师要提高指导的针对性,耐心地帮助学生掌握和吸收相应的知识。

5.汇报结果与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求职的正确认识,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了提高项目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应制定出科学的考核标准,从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出发评估各小组及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还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结果汇报工作,考核学生的项目学习效果,小组组长作为重要汇报人要将本组的项目实践结论进行充分汇报,并解答其他小组和教师的疑问。教师在汇报完成后要进行总结点评,帮助大家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二、项目教学法与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联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多样化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教育,项目化教学法是一种整合多方面的知识体系、为综合能力培养搭建综合载体的教学方法,应用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内进行独立课程的展示与体现,有利于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新机制,加强跨学科的教学组织和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1.切入点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在时下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应顺应时展要求和当前市场发展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着重提高学生的技术特长和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并基于此,做好项目教学,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适度调整,以有利于提高项目教学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并有利于建立与岗位知识体系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结合点

其一,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中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动态、特点等教学内容,以行业企业技术技能需求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彻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去,有效衔接实践与教学、企业与课堂的互动,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其二,引进企业资源,探索校企共建的实践体系,推进校企人才培养工作室,校企共建课程、实验和教材,企业实习基地、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等建设,与当地政府进行科技文化项目产业的对接,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建立起社会对创新教育积极支持的社会氛围。其三,将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师资队伍中,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练,积极探索适应人才培养特色的工程师文化,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训互补、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互融”的一体化培养体系。

三、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平台

(1)紧紧围绕主导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紧密结合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项目教学法中设定渗透创新创业的实操性教育项目内容,校内教学结合校外实践,课堂理论结合项目内容,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造多元的教育场所,使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同时有效渗透专业课内容。如,在项目教学中体现创业基础、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内容,将通识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渗透到项目中去,同时要重视项目创新。

(2)将隐性课程融入项目教学之中,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隐性课程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及环境的营造,可在项目教学法中适当地增添帮助学校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的课程以及帮助学生认同学校文化的课程。在项目教学中,可将主题设定为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和学校文化,并且深入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设置不同的子项目,包括素质拓展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还可以为学生建造创业园区,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选择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公示,帮助学生的个性养成。

(3)将实践课程引入项目教学之中,以项目为牵引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将实践课程和项目教学法有效结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以丰富的创业项目为牵引,激励学生投入到项目实践中去,增强互动,将实践课程作为项目推进的重要手段。项目运作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学科协同、校企协同、师生协同,以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孵化

项目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校企间进一步加强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和高校共同开展教育和实践活动。高校可借助和企业间的合作,开展更加丰富的项目教学实践活动,包括专门的创业创新教育项目、专业的职业入职培训项目、专业的技能操作项目等。企业还可以和高校合作设立专门的创业班,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真正落实创业创新教育体系,为项目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提供适宜的发展平台,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四、项目教学法在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例分析

以某高校为例,分析其应用项目教学法开展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内容。该高校在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时将课程内容分为七个项目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给予详细指导,注重对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开展和分配每一个项目之前都需要向学生讲解项目的具体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认知自我需求,根据自身实际构建项目框架体系。接下来教师对项目进行分配,并分好小组,组间自主学习和讨论,并进行自评和互评,选取优秀产品进行共享。

1.项目一:制作创业计划书

创业计划书的制作和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直接相关,因此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师要将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内容结合起来作为学生制作创业计划书的理论支撑。每个学生根据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制作自己的创业计划书,制作完成后可进行项目展示。

2.项目二:在创业计划书中規划职业发展路线图

创业计划书中需要有和职业生涯相关的清晰明了的规划线路图,帮助学生按照清晰的产品框架和设计思路开展创业项目实践活动。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功底,充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整体内容,为真正创业提供线路指导,体现产品特色。

3.项目三:创业计划书中要进行“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项目侧重于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自己,包括自身的优缺点、兴趣、行为习惯等,以此形成对自我的清晰认知有助于学生更科学地匹配职业需求。在实施该项目教学活动时,要将每一个维度分解开来,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认知自我的途径,对学生每一个维度的评估均可借助相应的工具——测试量表,以提高学生自我分析的精确度。

4.项目四:结合整体环境制作创业计划书

分析外界的环境是帮助学生了解家庭、学校环境、社会经济和职业、行业大环境,提高学生对社会职业变化的敏感度,并结合自身实际做好创业计划。在实施项目教学活动时,同样可以对每一个子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创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结合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目标充分利用可用的优质资源,规划自我创业发展道路。

5.项目五:确定职业目标,引领创业计划

职业目标的确定对学生求职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能有效引领学生进行创业。当前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没有明确的职业追求,因此,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目标选择重要性的灌输,并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项目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需求,制定好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并积极做好未来就业的心理、知识、能力准备。该项目可将项目分解为“长远目标确定”和“阶段目标确定”两大子项目,并丰富每一子项目的实践内容,确保项目实践课程对学生有成效。

6.项目六:严格执行创业计划书中的项目

在确定职业目标之后,学生应严格执行创业计划书制定目标实施措施,以确保目标的达成。目标确定以后,学生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实施措施。根据目标项目的子项目确定该项目教学中的子项目,措施的制定要包含任务(含方法)、标准、时间三方面的限制标准,措施应尽量具体、有针对性和较高的可执行性。为了提高阶段措施的实际成效,学生可借助文字、图像等使项目各实施阶段措施更加清晰。

7.项目七:对创业计划中的目标和措施进行评估与调整

结合创业计划书的目标对职业发展目标和措施进行预评估与调整,这个项目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可预见性地发现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变化,从而及时地采取调整措施。社会是变化的,职业的变化性要求学生根据变化来调整自身计划,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学生能深入分析行业需求,结合自身的求职需求,分阶段采取措施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本项目可分为两个子项目,包括“规划的评估”和“规划的调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评估时间、评估主体、评估的内容等方面做好项目设计,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项目规划调整。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能获得对职业的深入认知,经由创造性的学习提升自身的创新创業水平。

作者:赵倩

参考文献: 

[1] 张显悦,郗婷婷.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47-149. 

[2] 游义兰,刘毅.项目教学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3):181-182. 

[3] 何代钦.应用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82-83,86. 

[4] 梁川,滕翠.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