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5:13:31

人才引进

人才引进范文篇1

一、做法与成效

从**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实施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每年引进100名高层次人才(团队),每个给予100-150万元的创业资助,从而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苏南、苏中各市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纷纷把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程来推动。苏州市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每年扶持引进1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无锡市实施“530”计划,计划5年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市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计划5年引进1000名海外人才,其中100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南通市实施“131”海外引才计划,力争5年引进领军型人才100名、创新创业人才300名,新增高层次外国专家和留学人才1000名。镇江市实施“331”计划,力争3年引进培育30个领军人才团队和100名领军人才。主要做法为:

1、坚持高点定位,突出重点引进。为了达到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引领发展的三级目标,各市都尤为重视引进人才标准与条件的设定。一是突出领军人才。从目标定位来看,各市引进人才的目光已经跳出省内、放眼全国、面向海内外,引进人才的重点也从一般的高层次人才转向能够引领高新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工程技术关键人才。二是突出重点产业。从支持领域来看,各市也都根据产业发展前景规划,明确主攻方向。苏州市确定了集成电路与软件、现代通讯、光电子、纳米技术、生物医药等12个方向;无锡市确定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档纺织等8个方向;**市重点面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南通市确定了机械电子、船舶修造及配套、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等10个方向。三是突出新兴项目。除了涵盖目前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各市都比较关注未来产业(空白产业)的人才引进,尤其重视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的人才引进,以求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户一批项目、形成一个产业”的目标。

2、坚持政策先行,不惜成本引进。面对人才引进的竞争压力,各市都把制定极具诱惑力的政策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推出政策“组合拳”。除了给予引进人才巨额的一次性安家补贴外,各市还持续不断地给予引进人才创业资助、贷款担保、重大项目资助等配套支持,有效地缩短了人才项目落户、科研项目转化、企业发展壮大的历程。苏州市提出,对引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提供不少于200万元的科技专项经费资助和20-100万元的安家补贴,并给予不少于风险投资基金首次投资总额10%的配套投资。无锡市提出,对引进的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投资和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市**年给予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年将专家重点推荐项目的支持额度提高到200万元,2008年又将特别优秀项目的支持额度提高至300万元。南通市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除了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外,对重大项目给予100-50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资助。镇江市按照重点推荐项目、优先推荐项目和一般推荐项目,分别给予创业领军人才300万元、150万元和6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给予创新领军人才100万元、60万元和40万元创新资助资金。此外,各市还积极引导风险投资跟进。镇江市在启动“331”计划的同时,也同步规划了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建设,年内将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的镇江市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到2009年镇江各辖市(区)都将建立1家以上风险投资公司。**市的创投风投企业已从三年前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8家,总注册资本从6900万元增强到9.6亿元。

3、坚持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引进。由于对引进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大、社会期望值高,因此各市都高度重视引进人选的评审工作。经历两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各市基本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的三轮审查机制:第一轮是形式审查,由业务部门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核,并请专门机构对相关专利、成果的真实性进行检索。第二轮是技术审查。一般是根据人才项目的行业分布,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报名者的项目进行技术评审。苏州、**等市还参照省里做法,专门邀请国家“863计划”专家组参与技术审核。第三轮是综合审查。主要是邀请经济和管理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进行经济综合评审。**等市在此环节还邀请引进对象进行面试。经过三轮审查,最终入围的人选项目质量都非常高。最后形成的初步名单,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或市委常委会表决通过。

4、坚持跟踪配套,综合服务引进。在比拼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的同时,各市都十分注重人才引进后的后续工作,着力打好“综合服务牌”。一是强化载体建设。各市都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有效结合。苏州市依托苏州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城、苏州留学生创业园等25家各级各类创业园以及1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家分站吸引人才。**市大力建设各种留学生创业园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拥有高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面积40万平方米。镇江市的高科技创业园区建设也在加快进度,规划2010年前建成部级大学科技园,确保每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建成1-2家科技孵化器。二是搭建发展平台。苏州市成立海归创业创新人才联谊会。无锡市定期举办海归人才创业创新培训班。**市专门安排海归人才创业企业科技经费,积极争取省重大成果转化基金项目资助,今年已有3名对象获得1000万元资助。三是建立挂钩服务制度。无锡市提出“创业之初是保姆,发展之中是助理,成功之后是保安”的理念,市领导定期会办引进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镇江市建立领军人才服务组制度,由市县两级党政领导挂帅,专人专责,全程服务。**市由市委组织部四名副部长分片担任人才引进项目落户负责人,深入一线进行帮扶推动。

5、坚持协同作战,合力推动引进。为确保领军人才引进工作质量,各市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并明确由组织部牵头,人事、科技、财政等部门各有分工,共同参与,协作配合。其中组织部门主要负责活动实施的整体统筹和综合协调;人事部门负责紧缺人才目录制定,招聘信息,受理报名材料等;科技部门负责成果评估和创新项目界定,组织专家评审;财政部门负责资金落实、拨付和跟踪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市都纷纷出台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特色举措。**市、镇江市专门成立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办公室,由常委、组织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统筹面上工作开展。

二、收获与启示

除镇江于今年8月18日刚启动该项工作外,苏州、无锡、**和南通等市的领军人才引进工程基本上从**年就已经组织实施,虽然时间很短,但领军人才集聚对产业突破的推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无锡市引进的施正荣博士创办了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缔造了无锡太阳能光伏产业。**市引进的赵善麒博士创办了江苏宏微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力电子功率模块生产线,将使**众多产业的发展率先摆脱对国外电力电子产品的依赖引进。透过这些地区领军人才引进工作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启示一:思想解放、观念超前、包容大度是前提。引进领军人才,既要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又要有超前意识,敢于无中生有,催生新的产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与人才的建设水平常常是互动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超越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阶段,引进的领军人才名气再大、层次再高,也只是空中楼阁。但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产业都不是天然存在的,特别是对高科技产业来讲,领军人才常常是产业形成和产业突破的核心推动者,只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领军人才就能发挥出创造性的价值。而同时,许多发展潜力大、投资回报高的高新技术项目还具有投资周期长、市场风险高的特点,是否敢于资助这样的人才和项目充分反映了一个城市对待人才的胆识与气度。从考察情况看,苏南、苏中各市都体现了宽容失败的气度和勇于助才的决心,纷纷把目光瞄向海内外,抢先对接前沿科技项目,敢于拍板引进高风险人才项目。最近,无锡市委、市政府更是明确表示:三年内“530计划”项目如果创业创新失败,将由财政返还引进人才的80%投资。

启示二:政策支撑、持续配套、科学引导是保障。引进领军人才,既要重金以待,又要走出高待遇的误区,善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综合配套上。领军人才的成功引进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起点,项目能否顺利落户、健康发展、形成产业优势才是引进工作的初衷和最终目标。高额资助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效应,也彰显政府渴求人才的环境。但如果没有较好的创新创业平台,高新企业就犹如在真空中生存。而初创期的高新企业,又如待哺的婴儿,离开融资环境的支撑,亦难以生存发展。因此,落地人才能否留住、落户项目能否转化、落成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就更加需要载体平台、融资环境、风险投入和政府重大项目资助等后续政策支撑。

启示三:领导重视、部门联手、市县联动是关键。引进领军人才,既要落实责任、加强目标考核,又要优化服务理念,乐于当好人才“帮办”。领军人才引进尽管只是一个专项工作,但又是一项着眼长远、事关区域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更需要集成各部门优势,协同推进;还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参与。这就要求尽快组建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强化奖惩兑现,加快工作步伐。同时,还要求积极鼓励和科学引导全市上下,用招商引资的精神、用招商引资的劲头、用招商引资的办法,进一步优化人才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把**打造成为“人才创业创新的向往城市”。

三、对策与建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原动力。这次苏南、苏中人才工作考察之旅让我们深切感到,时代的发展已将区域竞争的重心由物质资本转向人才资源。**能否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期,在苏北率先实现更大的突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一)顺应形势发展,优先抓好领军人才引进工作。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是整个人才建设的引领工程。目前苏北其它四市及周边地区都在着手酝酿相关引才计划。建议市委把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战略位置,抓紧研究工作方案,尽早启动实施**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工程,在苏北地区取得先发优势,利用三年时间,每年引进20名左右领军人才,通过资金和其它方面的支持,打造**创业创新的第一方阵,推动全市创业创新的步伐。

(二)科学定位引进重点,梯次优化产业布局。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对领军人才和项目的引进,不能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更不能贪高求精,建议进一步明确“差别竞争,特色取胜,错位引进,重点突破”的总体引进思路。从支持的类别来看,由于**既有产业的创新基础比较弱,创新载体建设层次比较低,创新领军人才很难扎根落户,创出成果,因此,应把重点放到创业领军人才上来,适当兼顾创新领军人才。从支持的领域来看,也应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市六大支柱产业和现有新兴产业的升级发展能够起到引领推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和项目。二是能够创办新兴产业、对我市现有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的领军人才和项目。从支持的层次来看,不能简单追求人才的高知名度和项目的高精尖,主要关注人才和项目在**的高成长性和可带动性。

(三)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形成引才政策的比较优势。**要引进一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在坚持兑现已有的招商引资政策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之外,建议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扶持,构建颇具特色的引才优势。一是资金扶持。对引进的领军人才,按重点推荐项目、优先推荐项目和一般推荐项目等三类,对创业领军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150万元和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对创新领军人才分别给予15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创新启动资金。根据项目投资需求,由市、县(区)提供不少于100万元创业贷款的贴息、不低于100万元创业贷款的资金担保。二是场所扶持。项目落户后,需提供标准生产厂房的,免收首年租金或给予10%的购买优惠;需生产建设用地的,在用地政策上给予倾斜。提供1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三年内免收租金。三是项目扶持。对引进的领军人才,其领衔实施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各类科技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优先推荐申报相关的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四是生活扶持。对引进的领军人才,由人才(项目)落户地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住房公寓,三年内免收租金;在所在地区优先购买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定销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

人才引进范文篇2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优秀人才主要包括:

(一)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的人才。

(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

(三)博士研究生、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四)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特级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五)海外留学归来的学有所成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及其他急需的紧缺人才。

第三条引进优秀人才贯彻“来去自由、双向选择、人尽其才、形式多样”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

(一)可采取调动、兼职、挂职、聘用等形式来**区工作。

(二)可创办、联办、承包、购买、租赁、兼并各类企业。

(三)可以科技成果、专利、项目、资金到企事业单位参股、入股和以其它形式投资。

(四)可进行科研合作、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讲学等活动。

第四条引进到**区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优秀人才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和待遇:

(一)安家补贴:

(1)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30万元。

(2)博士研究生、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万元,硕士研究生2万元。

(3)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特级教师、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2万元。

(二)岗位津贴:

引进的优秀人才,3年内享受以下岗位津贴:

(1)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首位人员每月分别补贴5000元、3000元;获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首位人员分别补贴2000元、1000元;获得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首位人员分别补贴300元、100元。

(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每月5000元。

(3)博士研究生每月补贴2000元,硕士研究生每月补贴1000元、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每月补贴2000元,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每月补贴200元。

(三)建立博士、硕士研究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博士研究生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硕士研究生不低于1800元。

(四)科研经费:优秀人才带研发项目来**区工作,根据项目情况提供不低于1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上述安家补贴、岗位津贴、科研经费的来源:到全额事业单位工作的,由同级财政全额承担。到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的同级财政补助60%,到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及企业工作的同级财政补助40%,财政补助以外的部分由用人单位承担。用人单位可根据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单位实际,在不低于本规定的前提下,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

海外留学归来的学有所成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其他急需紧缺人才和从我区考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回**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参照上述标准执行。

(五)住房:积极创造条件,建设高级专家公寓,供来**区定居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研究生、海外留学人员及相当层次的高级人才购买或租住。其他引进的优秀人才,其住房由用人单位优先安排解决。

(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引进的优秀人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可不受单位设岗职数限制,由人事部门下达专项指标。户口、人事行政关系不在**区的优秀人才,工作满一年的,即可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不受工作时间、任职时间的限制;正式调入的优秀人才,取得突出业绩的,可破格申报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不受学历、资历、任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引进的优秀人才可低职高聘。

(七)身份、档案及户口:优秀人才辞职来**区工作的,由组织人事部门根据本人情况,协调有关部门予以确认,并办理档案、户口等有关手续。

(八)工资待遇:对引进的优秀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或期权制等分配形式,本着从优确定报酬的原则,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

(九)配偶及子女:凡引进的优秀人才,其配偶、子女的户口及工作、入学、入托等问题,根据本人意愿和要求,由有关部门和单位优先解决。

(十)医疗保健:对在**区工作的优秀专家给予医疗保健待遇,实行专家休假制度,定期组织外出疗养休假。

享受上述优惠政策和待遇的人员,须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期限的服务合同。

第五条优秀人才带成果、项目或产品来**区创业的,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优秀人才将本人科技成果转让到**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可选择一次性买断、分期支付、利润提成、作价入股等收益分配方式。

(二)本人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作价金额可以达到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20%,高科技成果可以达到注册资本的35%或者更高。

(三)作为技术入股的科技成果转化后,经过创新开发出新的科技成果,如在本企业生产,企业应当连续5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新增税后留利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奖给该成果的完成者。如转让他人,企业应当从转让费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奖给该成果完成者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者。

第六条建立健全优秀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协调全区优秀人才的引进、安置、使用和调整,为优秀人才的研修培训、社会活动、考察疗养、工作生活、待遇落实等搞好服务。

第七条把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业绩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定期进行检查。对在引进优秀人才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人才引进范文篇3

外地招才,依托中介配置资源。调查了解全区人才需求数量和专业门类,采取走出去引才策略,主动加强与重庆华新人才市场、深圳人才市场和市政府驻上海劳动就业部等中介组织的交流合作,通过中介组织吸引人才、集聚人才、遴选人才,充分发挥中介组织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目前,提供的1123个就业岗位,通过中介组织签定意向性协议567份。

政策引才,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制定和完善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为开展引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对需要重点引进的煤化工、旅游、城市规划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实行特事特办,紧密结合人才需要,大胆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一次性给予人才安家费资助,并为人才落户、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提供最大方便,切实用优良的政策集聚人才。

项目聚才,连带引进专业人才。一方面坚持把引进紧缺人才与引进项目相结合,在引进项目、技术的同时,同步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通过引进福耀玻璃项目,带动引进100余名技术人才。卫生系统、教育系统和南桐矿业公司等用人单位也依托项目引进各类人才200余名,打破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人才引进范文篇4

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从98年起,政府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投融资政策、外贸政策以及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99年4月,《中小企业促进法》调研起草工作也已开始进行,社会对中小企业已愈来愈重视。

一、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的难点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规模小

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二)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

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三)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

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企业往往对个体的力量依赖性更大。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四)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吸引人才机制的建立

虽然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困扰较多,而且有些是企业不能避免的,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体制灵活、对环境反应灵敏、发展潜力大等优点;人才在企业的发展的机会较多,容易发挥个人的特长,体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应扬长避短,建立一个有效的吸引人才的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正确的观念

1.从狭隘的人才观到全面的人才观

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中小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面临的真实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从而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技术人才对企业经营的成败当然很关键,我们也确实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技术上的突破,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但这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它并不发生于大多数企业中。多数的情况是企业在有序的运作中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人才也只是企业经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立全面的人才观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中小企业主要应建立如下人才观: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各种人才居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他们可以是高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员工;可以是高级的技术开发的专家,也可以是技能娴熟的工人;全面的人才观可以克服狭隘人才观的弊端,使企业全面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

2.建立对人才理性的认识

由于各种原因,中小企业有一种人才完美的错觉,甚至对人才有一种神秘感,认为人才应是全能的完人,把企业的发展寄托于个别的“完人”或“能人”身上,形成了一种对人才的依赖心理。

如前所述,对企业而言,人才就是具有能为企业所用的一技之长的人。他也许在某些方面能力突出,但在其它方面表现平平,他也会有他的弱点;只有打破人才完美的观点,企业才能自觉地完善管理体制和建立人才流动的机制,而不是把企业的发展寄托于个别的“完人”或“能人”身上。同时,它还有助于企业形成系统管理的观念。

3.转变片面的“人才的需求”观

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人才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他们不在乎物质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或许是正确的:因为一切均在计划安排中,追求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判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个体的生活质量高低已成为社会衡量其个人价值的重要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要事业,也要生活”成为人才的普遍需要。由于社会观念的偏见和企业财力有限,在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难度本来就很大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吸引适用的人才具有特别的意义。正确的认识人才的需要,有助于中小企业制定正确的引进人才的战略和政策。

4.转变使用人才的观念

虽然一直以来,社会广泛地批评“任人唯亲””,但仍有不少企业“唯亲近者是用”、“唯家族成员是用”,使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这种情况必须纠正,但与此同时,也不可走向另一个误区--“亲者不任”;现在有的中小企业竭力回避从企业内部培养、选拔人才,甚至认为企业内部没有人才,总希望弄个外来和尚。其实,真正的“任人唯贤”是不论亲疏的,内部选拔人才也是一条有效、便捷的用人途径。由内部选拔出来的人才对本企业比较了解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产品特性等;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较为一致,能够较好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可能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企业和人才之间相互了解,容易形成一种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和管理成本。

(二)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中小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新一轮企业改革的时机,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

1.运用薪资、福利

对企业外部:薪酬水平偏低,影响到企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里。只具有外部竞争力的薪酬,才能吸引发展所需的各类优秀人才。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中小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底薪”可以与企业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奖金”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采取这种模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满足人才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可以安心专注于本职工作,也可以提供了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所必需的物质激励。这样既有利于增加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符合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条件。

其次,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密切的配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应重视协调新老员工的关系。而这种模式由于采取了和原有工资制度基本一致的“底薪”,可以保护原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由于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大部分人也都可以接受“人才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就应获得高额报酬”的观点。这样企业在引进新人才后不会引起组织内部的不稳定,甚至引起原有人才的流失。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和处于企业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来评价人才的绩效和确定“奖金”的数额,以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1)对于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

可以根据他参与的项目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以项目提成的方式给与奖励;而对于一般的技术员工或工人可以采取一次性奖金以鼓励他在具体生产或研发过程中的小发明或小创新。

(2)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

制定一定的管理目标,并根据目标完成程度以及效果来确定奖金数额。对于目标的制定和考核标准可以由企业来制订,也可以由企业与人才双方协商制订。

(3)对于从事市场方面工作的人才,可以采取以市场业绩为依据来确定报酬,同时可以辅以“目标管理”方式来鼓励人才在开拓新市场,创造潜在消费市场以及推广企业知名度等不能直接计量的工作。

另外,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按照法律的规定,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并尽可能地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例如帮助解决配偶就业、调动、子女教育等问题,以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

2.运用职位

人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不但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创造恰当的非物质的条件,也是吸引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使人才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人才自身的素质与经验,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那些规模快速增长或进入二次创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如何使参与创业、但目前已经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经营者让职,以便给更有能力、更有经验的新引进的人才提供职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可以依据“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做法;或者,为了避免因组织剧烈变动而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采取让原有经营者进行再次创业,开发新项目、新市场,而让新引进的人才经营管理原有的产业。另外,还可以通过给原来的经营者配备助手并赋予助手以实权,具体行使管理职能,而原有的经营者主要起顾问或指导作用等方法实现新老交替。

3.运用股权

在吸引人才方面企业还可以顺应企业改革的潮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在“产权明晰”上下功夫,制定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股权政策。通过将个体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办法,从而在公司内构建“利益共同体”,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期股权:即企业向人才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这种政策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股票容易变现)或行业和企业都处于成长期(未来期望值高)的情况,其实施要点是工作绩效的评价,以及与工作绩效相对应的股权的大小。要保证其具有吸引力,同时必须保护企业利益。

干股:即企业送给人才的一种特殊股权,可以享受分红但不拥有产权。它实际上是一种用股权将资金、技术、管理等进行有机结合的经营机制。

岗位股权:即一种只与岗位对应的股权。通常的做法是建立职工持股会,但这里作为吸引人才的一种条件,更注重其吸引力和激励力。宜与期股权配合使用。

贡献股:即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而给予的一种股份。适用于进行产权改革的企业。

知识股:即根据人才的知识背景或特殊技能而给予的一种股份。其具体做法是企业在总股份中分出一块专门用于吸引人才,该项的要点是对人才价值的合理评价,以确保企业和人才双方的利益。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引用股权的形式必然各不相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4.运用企业文化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其实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一个企业的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强烈影响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住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的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对中小企业而言,其影响效果尤为明显。

5.其它可以创造的条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企业不仅是一个工作劳动的场所,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交际场所,所以中小企业除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还应重视营造一个积极的、协调的环境和氛围,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要,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比如,做好日常管理,创造一个环境整洁、氛围友善、运作有序、管理规范的企业形象;由于社会的压力,人们在择业上越来越慎重,他们不仅看重企业的当前状况更注重企业的未来前景及自己身在其中的发展(这种发展本身具有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机会。

因此企业不仅要作好当前管理,还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与方略。通俗地讲企业要有一个“企业的梦”,同时企业还应有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体系,它给进入企业的每一个人一个“个人的梦”,也就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除了采用、落实前述各种吸引人才的措施外,还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方法,以保证人才始终处于被激励的状态,从而长久地为企业作贡献。对此,企业主要是要建立起一套开放的人才流动的机制。

例如,康柏在招聘当时就会问你“希望公司能给你什么?”公司不单只给你钱,更重要的是前途和发展。“隐形利益”是职业发展的“利息”,它往往胜于可见的薪金水平。康柏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京认为,在一个良性发展的公司工作,就像在银行存款,自己不但能够“保值”,而且还会获得不菲的“利息”。康柏是个信誉良好的“银行”。实际上,有些机会在别的公司是不存在的,而在康巴就有些区别。如果你原来做销售,但是现在想做生产,康柏会让你先带一个人,数月后他熟悉销售了,你就可以转到产品部去做自己有兴趣的工作,而这在其他公司几乎不可能。这其实也是一种个人职业价值增值的机会。与大部分公司不同的是,康柏几乎不用“加薪”的方式留人。如果一个员工以此为借口要跳槽,康柏一班不会出竞争对手为“挖”人而开出的甚至3倍于他目前薪水的价格,而只是看他目前的薪水是否符合市场价格,如果YES,则任你东西南北风我自不为所动,如果NO,则根据其表现来加薪。用刘京的话说就是:每个公司都给得起3倍于对手的薪水,关键是:它是不是一个留人的原则;在康柏,它不是。

人才引进范文篇5

至2003年底,**县的人才总量为27603人,其中党政人才735人,专业技术人才18212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27人。

(一)人才总量不足。

一是人才密度低。**县84万总人口中,平均每万人拥有人才数为328人,人才密度为3.28%,纵向比较,低于全市378人和3.78%的平均数,更是低于全省423人和4.16%的平均数(如图1)。

图1

二是急需的专门人才缺。随着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技术含量的提高,按照发展效益农业、改造提高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缺乏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适应各个产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优质高效农业、信息、外贸、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均显不足。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专业人才技术占人才总量的66%,党政人才占2.7%,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2.3%。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重过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明显偏少。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集中在事业单位,而企业却人才匮乏。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占48.9%,90%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在建筑及交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业企业和支柱中构成的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县的皮革、塑编、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只占了0.11%,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图2人才分类及职称情况图

(三)人才素质整体素质不高

全县各类人才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了45.9%,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1.2%(如图3)。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的层次比例(高、中、初)为1:12:45,与通常公认的1:6:14的技术职称比例结构差距较大,具有高级职称人才偏少。在工程、会计、经济和农业四大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尤为缺少(见图2)。除了教育卫生系列人才外,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只占4.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主中,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几乎没有。

图3

二、原因分析

改善人才资源状况的途径主要是两个,一是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二是引进外来人才。造成我县人才资源目前的局面,笔者认为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面

我县在培养、培育人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对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对我县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缺乏规划。二是培养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往往带有盲目性和功利性,过于和片面追求人才培养工作表面成绩,忽视培养效果,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造成学非所用、学无所用。三是重使用、轻培养。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企业主不舍得花大本钱培训员工。各类人才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新知识得不到及时补充,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知识严重老化,难以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

2、人才引进方面

一是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我县的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尚在雏形阶段,还远不够成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籍、档案、身份、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性因素,客观上形成了吸引外来人才进入的壁垒。

二是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我县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迄今为止仍是1999年出台的《**县引进人才暂行规定》,其中对吸引人才的各项优惠规定非常粗线条,可操作性不强,容易导致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人才使用环境不理想。在分配制度,我县企、事业单位仍普遍采用的是大平均、小差距的分配制度,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不能成正比,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不能参与分配,优秀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引进的外来人才在工资待遇、住房、社会保障方面得不到保障,难以安心留在我县工作。

三、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比较

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能,人才较稳定,缺点是时间长,成本大,见效慢,不适应日益变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更新的要求。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其优点是成本较低,针对性强,见效快,企业较乐意采用。缺点是人才流动性大,人才的归属感不强,不易溶入本地的社会和生活圈子。

笔者认为,从我县的情况来看,最为缺乏的是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要在短期内改变人才资源的现状,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近期内(5年左右)采取人才引进的方式应是主要手段。本文仅对如何人才加强引进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SWOT分析

如何制订切合实际人才引进政策,这里采用公共管理学的SWOT工具对我县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形势进行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特色产业。我县民营经济活跃,尤其近几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多个特色的产业集群。以昆阳、郑楼、宋桥、萧江、麻步为主要基地的商务礼品、服饰、汽摩配产业群体,以水头、腾蛟为主要基地的皮革制革、印刷、宠物用品产业群体,2003年产值达到100多亿元。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

2、人文环境。**县具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东南小邹鲁”的美称,民风淳朴,历代名人辈出,如元代画家黄公望、清末思想家宋衡、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棋王谢侠逊等。同时又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国家旅游风景区南雁荡山和纳入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的南麂列岛等,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来平创业。

(二)弱势(weakness)

1、相对周边县市而言,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如图4)。

引进人才在工资待遇水平方面相对较低。

图4**县与周边县市2002年度经济实力对比图

(单位:万元)

2、虽然有特色产业群,但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民营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为数不多,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

3、区域位置较偏僻。我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二面环山,一面临海,离高等院校集中的大城市较远,距离温州市区也有50多公里,目前仅有公路相通,交通不够便利。

(三)机会(opportunity)

温州中心城市产业实施“退二进三”政策,第二产业特别是一大批生产基地纷纷向周边县市转移。我县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成为其最佳选择之一。至2004年6月底,已有50多家各类制造企业迁入我县轻工业园区,为我县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四)威胁(trend)

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周边的县市区都加大了吸引人才的力度,纷纷出台了比我县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来广招人才。如乐清、瑞安两市都已出台政策,由财政专门拨款一次性给予引进人才最高达5万元的住房补助。

(五)备选战略

1、SO:抓住温州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机会,做好招商引资,进一步丰富特色产业内容,做大产业集群规模,拓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空间。

2、WO:做好轻工园区的规划,在承接温州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对入园的企业进行认真选择,多引入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ST:打好文化名县、旅游名县两张牌,加大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平创业。

4、WT:建立引进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不但在生活上,还要在政治上给予相关的待遇。通过为引进人才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以克服物质资源、地理区位的缺陷和不足,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五、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对策及建议

1、尽快制定**县人才资源发展五年规划。立足**实际,明确人才定位和引进重点,重点抓好三大支柱产业急需人才的引进工作。

2、进一步继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订更完备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措施和优惠政策,大力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实行引进人才“零门槛”制度。

3、大力建设人才市场,通过市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事业单位自主引进人才引进机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柔性为主、刚柔相济”,借脑和引才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引进方式。

人才引进范文篇6

至2003年底,**县的人才总量为27603人,其中党政人才735人,专业技术人才18212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27人。

(一)人才总量不足。

一是人才密度低。**县84万总人口中,平均每万人拥有人才数为328人,人才密度为3.28%,纵向比较,低于全市378人和3.78%的平均数,更是低于全省423人和4.16%的平均数(如图1)。

图1

二是急需的专门人才缺。随着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技术含量的提高,按照发展效益农业、改造提高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缺乏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适应各个产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优质高效农业、信息、外贸、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均显不足。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专业人才技术占人才总量的66%,党政人才占2.7%,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2.3%。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重过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明显偏少。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集中在事业单位,而企业却人才匮乏。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占48.9%,90%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在建筑及交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业企业和支柱中构成的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县的皮革、塑编、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只占了0.11%,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图2人才分类及职称情况图

(三)人才素质整体素质不高

全县各类人才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了45.9%,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1.2%(如图3)。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的层次比例(高、中、初)为1:12:45,与通常公认的1:6:14的技术职称比例结构差距较大,具有高级职称人才偏少。在工程、会计、经济和农业四大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尤为缺少(见图2)。除了教育卫生系列人才外,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只占4.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主中,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几乎没有。

图3

二、原因分析

改善人才资源状况的途径主要是两个,一是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二是引进外来人才。造成我县人才资源目前的局面,笔者认为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面

我县在培养、培育人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对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对我县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缺乏规划。二是培养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往往带有盲目性和功利性,过于和片面追求人才培养工作表面成绩,忽视培养效果,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造成学非所用、学无所用。三是重使用、轻培养。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企业主不舍得花大本钱培训员工。各类人才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新知识得不到及时补充,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知识严重老化,难以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

2、人才引进方面

一是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我县的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尚在雏形阶段,还远不够成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籍、档案、身份、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性因素,客观上形成了吸引外来人才进入的壁垒。

二是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我县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迄今为止仍是1999年出台的《**县引进人才暂行规定》,其中对吸引人才的各项优惠规定非常粗线条,可操作性不强,容易导致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人才使用环境不理想。在分配制度,我县企、事业单位仍普遍采用的是大平均、小差距的分配制度,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不能成正比,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不能参与分配,优秀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引进的外来人才在工资待遇、住房、社会保障方面得不到保障,难以安心留在我县工作。

三、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比较转摘自

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能,人才较稳定,缺点是时间长,成本大,见效慢,不适应日益变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更新的要求。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其优点是成本较低,针对性强,见效快,企业较乐意采用。缺点是人才流动性大,人才的归属感不强,不易溶入本地的社会和生活圈子。

笔者认为,从我县的情况来看,最为缺乏的是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要在短期内改变人才资源的现状,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近期内(5年左右)采取人才引进的方式应是主要手段。本文仅对如何人才加强引进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SWOT分析

如何制订切合实际人才引进政策,这里采用公共管理学的SWOT工具对我县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形势进行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特色产业。我县民营经济活跃,尤其近几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多个特色的产业集群。以昆阳、郑楼、宋桥、萧江、麻步为主要基地的商务礼品、服饰、汽摩配产业群体,以水头、腾蛟为主要基地的皮革制革、印刷、宠物用品产业群体,2003年产值达到100多亿元。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

2、人文环境。**县具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东南小邹鲁”的美称,民风淳朴,历代名人辈出,如元代画家黄公望、清末思想家宋衡、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棋王谢侠逊等。同时又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国家旅游风景区南雁荡山和纳入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的南麂列岛等,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来平创业。

(二)弱势(weakness)

1、相对周边县市而言,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如图4)。

引进人才在工资待遇水平方面相对较低。

图4**县与周边县市2002年度经济实力对比图

(单位:万元)

2、虽然有特色产业群,但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民营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为数不多,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

3、区域位置较偏僻。我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二面环山,一面临海,离高等院校集中的大城市较远,距离温州市区也有50多公里,目前仅有公路相通,交通不够便利。

(三)机会(opportunity)

温州中心城市产业实施“退二进三”政策,第二产业特别是一大批生产基地纷纷向周边县市转移。我县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成为其最佳选择之一。至2004年6月底,已有50多家各类制造企业迁入我县轻工业园区,为我县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四)威胁(trend)

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周边的县市区都加大了吸引人才的力度,纷纷出台了比我县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来广招人才。如乐清、瑞安两市都已出台政策,由财政专门拨款一次性给予引进人才最高达5万元的住房补助。

(五)备选战略

1、SO:抓住温州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机会,做好招商引资,进一步丰富特色产业内容,做大产业集群规模,拓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空间。

2、WO:做好轻工园区的规划,在承接温州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对入园的企业进行认真选择,多引入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ST:打好文化名县、旅游名县两张牌,加大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平创业。

4、WT:建立引进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不但在生活上,还要在政治上给予相关的待遇。通过为引进人才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以克服物质资源、地理区位的缺陷和不足,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五、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对策及建议

1、尽快制定**县人才资源发展五年规划。立足**实际,明确人才定位和引进重点,重点抓好三大支柱产业急需人才的引进工作。

2、进一步继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订更完备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措施和优惠政策,大力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实行引进人才“零门槛”制度。

3、大力建设人才市场,通过市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事业单位自主引进人才引进机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柔性为主、刚柔相济”,借脑和引才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引进方式。

人才引进范文篇7

至2003年底,**县的人才总量为27603人,其中党政人才735人,专业技术人才18212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27人。

(一)人才总量不足。

一是人才密度低。**县84万总人口中,平均每万人拥有人才数为328人,人才密度为3.28%,纵向比较,低于全市378人和3.78%的平均数,更是低于全省423人和4.16%的平均数(如图1)。

图1

二是急需的专门人才缺。随着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技术含量的提高,按照发展效益农业、改造提高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缺乏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适应各个产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优质高效农业、信息、外贸、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均显不足。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专业人才技术占人才总量的66%,党政人才占2.7%,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2.3%。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重过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明显偏少。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集中在事业单位,而企业却人才匮乏。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占48.9%,90%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在建筑及交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业企业和支柱中构成的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县的皮革、塑编、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只占了0.11%,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图2人才分类及职称情况图

(三)人才素质整体素质不高

全县各类人才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了45.9%,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1.2%(如图3)。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的层次比例(高、中、初)为1:12:45,与通常公认的1:6:14的技术职称比例结构差距较大,具有高级职称人才偏少。在工程、会计、经济和农业四大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尤为缺少(见图2)。除了教育卫生系列人才外,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只占4.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主中,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几乎没有。

图3

二、原因分析

改善人才资源状况的途径主要是两个,一是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二是引进外来人才。造成我县人才资源目前的局面,笔者认为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面

我县在培养、培育人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对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对我县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缺乏规划。二是培养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往往带有盲目性和功利性,过于和片面追求人才培养工作表面成绩,忽视培养效果,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造成学非所用、学无所用。三是重使用、轻培养。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企业主不舍得花大本钱培训员工。各类人才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新知识得不到及时补充,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知识严重老化,难以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

2、人才引进方面

一是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我县的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尚在雏形阶段,还远不够成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籍、档案、身份、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性因素,客观上形成了吸引外来人才进入的壁垒。

二是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我县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迄今为止仍是1999年出台的《**县引进人才暂行规定》,其中对吸引人才的各项优惠规定非常粗线条,可操作性不强,容易导致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人才使用环境不理想。在分配制度,我县企、事业单位仍普遍采用的是大平均、小差距的分配制度,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不能成正比,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不能参与分配,优秀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引进的外来人才在工资待遇、住房、社会保障方面得不到保障,难以安心留在我县工作。

三、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比较

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能,人才较稳定,缺点是时间长,成本大,见效慢,不适应日益变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更新的要求。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其优点是成本较低,针对性强,见效快,企业较乐意采用。缺点是人才流动性大,人才的归属感不强,不易溶入本地的社会和生活圈子。

笔者认为,从我县的情况来看,最为缺乏的是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要在短期内改变人才资源的现状,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近期内(5年左右)采取人才引进的方式应是主要手段。本文仅对如何人才加强引进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SWOT分析

如何制订切合实际人才引进政策,这里采用公共管理学的SWOT工具对我县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形势进行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特色产业。我县民营经济活跃,尤其近几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多个特色的产业集群。以昆阳、郑楼、宋桥、萧江、麻步为主要基地的商务礼品、服饰、汽摩配产业群体,以水头、腾蛟为主要基地的皮革制革、印刷、宠物用品产业群体,2003年产值达到100多亿元。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

2、人文环境。**县具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东南小邹鲁”的美称,民风淳朴,历代名人辈出,如元代画家黄公望、清末思想家宋衡、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棋王谢侠逊等。同时又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国家旅游风景区南雁荡山和纳入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的南麂列岛等,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来平创业。

(二)弱势(weakness)

1、相对周边县市而言,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如图4)。

引进人才在工资待遇水平方面相对较低。

图4**县与周边县市2002年度经济实力对比图

(单位:万元)

2、虽然有特色产业群,但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民营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为数不多,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

3、区域位置较偏僻。我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二面环山,一面临海,离高等院校集中的大城市较远,距离温州市区也有50多公里,目前仅有公路相通,交通不够便利。

(三)机会(opportunity)

温州中心城市产业实施“退二进三”政策,第二产业特别是一大批生产基地纷纷向周边县市转移。我县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成为其最佳选择之一。至2004年6月底,已有50多家各类制造企业迁入我县轻工业园区,为我县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四)威胁(trend)

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周边的县市区都加大了吸引人才的力度,纷纷出台了比我县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来广招人才。如乐清、瑞安两市都已出台政策,由财政专门拨款一次性给予引进人才最高达5万元的住房补助。

(五)备选战略

1、SO:抓住温州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机会,做好招商引资,进一步丰富特色产业内容,做大产业集群规模,拓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空间。

2、WO:做好轻工园区的规划,在承接温州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对入园的企业进行认真选择,多引入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ST:打好文化名县、旅游名县两张牌,加大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平创业。

4、WT:建立引进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不但在生活上,还要在政治上给予相关的待遇。通过为引进人才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以克服物质资源、地理区位的缺陷和不足,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五、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对策及建议

1、尽快制定**县人才资源发展五年规划。立足**实际,明确人才定位和引进重点,重点抓好三大支柱产业急需人才的引进工作。

2、进一步继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订更完备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措施和优惠政策,大力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实行引进人才“零门槛”制度。

3、大力建设人才市场,通过市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事业单位自主引进人才引进机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柔性为主、刚柔相济”,借脑和引才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引进方式。

人才引进范文篇8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决定》(青委〔2007〕89号),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企事业单位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主体,每年要推出一定的岗位,以调动、转任、调任、聘用、兼职、咨询、讲学、社会实践以及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各种形式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和智力。

第二章对象

第三条根据青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主要引进下列高层次人才:

(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获得国家或省部级评选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具有博士学位并有一定专业实践经验或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具有硕士学位并有一定专业实践经验或副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在某一领域有重大突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的专业技术人才;

(六)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七)由相关部门认定具有特殊才能的实用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章待遇

第四条事业单位引进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高层次人才不受人员编制限制,可先进后出,在今后自然减员中冲抵。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按原任职资格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第五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事业单位签订5年以上的服务合同或协议、在人事部门建立人事档案关系后,财政发给安家补贴和政府津贴。

(一)安家补贴标准及支付方式:第三条1至3款人才每人安家补贴15万元,引进手续办理后支付5万元,服务满5年后,再支付10万元;第三条4至7款人才每人安家补贴8万元,引进手续办理后支付3万元,服务满5年后,再支付5万元。

(二)政府津贴标准:前3年第三条1至3款人才每人每月津贴3000元;第三条4至7款人才每人每月津贴2000元。三年后,享受当地高层次人才同等政府津贴。

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和津贴可参照上述标准执行,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第三条1至3款人才,服务满2年,一次性补助每人1.5万元;第三条4至7款人才,服务满2年,一次性补助每人1万元。

第六条政府每年安排20套政策性住房,为事业单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入住政策性住房前,财政发给住房补贴,第三条1至3款人才,每年补贴1.5万元;第三条4至7款人才,每年补贴1万元。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首个服务合同或协议期满后,续签了5年以上的服务合同或协议,给予办理政策性住房产权证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转让政策性住房,由政府按当时的政策性住房价格购回。夫妻同属高层次人才引进,就高的一方享受本条款所规定的待遇。

第七条带科研项目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根据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政府资助科研经费。

第八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本人及其配偶、子女户口可随调随迁,不迁户口不转关系的,凭《青田县引进高层次人才审批表》、单位证明、户口簿,公安部门给予办理《青田县人才居住证》。持《青田县人才居住证》的人员,享受本县常住人口的同等待遇。

第九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可随调,在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允许调入对口对应单位,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协调落实;在企业工作的,由用人单位落实。随迁学龄子女凭《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就读申请表》,由教育部门负责落实就读学校;系应届高等院校毕业生,同等享受我县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待遇。

第十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人事档案关系由用人单位委托人才中心实行人事。需调转人事关系而因特殊情况不能调转的,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由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为其新建档案,认定工龄,恢复相应的工资待遇。

第十一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按规定参加各种社会保险。

第十二条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政府津贴。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津贴800元,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津贴500元。

第十三条以柔性方式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其工资待遇、住房等问题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确定,工资待遇可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期股制、岗位工资、技能工资、业绩工资和补贴等薪酬形式,鼓励以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

第十四条企业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各项费用,按有关政策列入经营成本。

第四章程序

第十五条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凡属特别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的,可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第十六条高层次人才引进程序

(一)用人单位提出申请,报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审核,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二)用人单位按照公开、公平、择优原则,组织行业专家对应聘人员进行面试或考评。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加强监督与指导。

(三)用人单位提供意向人员下列材料,报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审核、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1、《青田县引进高层次人才审批表》;

2、拟与个人签订的聘用合同或协议样本;

3、个人材料,包括有效的身份证明,个人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以及业绩证明材料,体检结论;

4、综合考核报告。

(四)凭《青田县引进高层次人才审批表》到相关部门办理调动手续。

第五章管理与服务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应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对服务期限、工作条件、违约责任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做出约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履行合同或协议情况,作为发放津贴、补助、资助等依据。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进行管理,做好年度考评。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年度考评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服务期未满六个月的只写评语,不定等次。考评不合格的,不能享受当年各项优惠待遇。

第十九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完成约定的科研项目、工作任务或受聘期满后,可由原单位续聘,也可重新选择单位。

第二十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用人单位因履行合同或协议发生争议,按人事劳动争议处理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纳入领导联系优秀人才范围。用人单位要关心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创造条件发挥其作用。

第二十二条关心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健康体检,服务满5年安排一次工会疗养。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体检费由财政支出,疗养费财政补助每人2000元。

第六章附则

人才引进范文篇9

第一条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规范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中的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三条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党管人才原则;

(二)引进、培养和使用并重原则;

(三)政府引导、单位主体、市场配置原则。

第二章人才引进

第四条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人才,是指适应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先进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烟草、食品、纺织、林纸等传统产业所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应用型和关键领域的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金融人才(以下简称“三高”人才),以及由“三高”人才率领的创新专业研发和管理团队;

(三)省(部)级以上优秀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五)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

(六)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七)拥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专利或专有技术以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人才或团队;

(八)其他具有特殊才能的、应用型的,能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门人才。

第五条引进人才坚持市场化配置,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实行双向选择。

第六条对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人才,可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分离,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标准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商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月薪制或年薪制。鼓励用人单位与引进人才实行技术入股、智力入股、资金入股、管理入股等新的分配方式,收入分配比例由受益单位与引进人才协商确定。

第七条对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人才,按下列条件和标准对用人单位和引进人才予以经费支持:

(一)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一)、(二)、(三)项规定条件,且与用人单位签订三年以上(含三年,下同)正式合同的,由市人民政府分别拨付150万元、80万元、50万元给用人单位,用于为引进人才提供安家补助费和事业启动资金,其中安家补助费不低于30%。用人单位根据市人民政府的经费支持标准,按不低于1:1的比例予以配套。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二)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一)项规定条件,未享受本条(一)项规定待遇的,由市人民政府按实际在我市工作时间,每月发放10000元生活津贴;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二)、(三)项规定条件,与用人单位签订三年以下、二年以上(含二年,下同)正式合同的,由市人民政府按实际在我市工作时间,每月分别发放5000元、3000元生活津贴。

(三)符合本办法第四条(四)、(五)、(六)项规定条件,且与企业单位签订三年以上正式合同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分别发放6万元、5万元、4万元安家补助费,分三年发放到位。

(四)符合本办法第四条(四)、(五)项规定条件,且与事业单位签订三年以上正式合同的,分别发放6万元、5万元安家补助费,分三年发放到位。

(五)符合本办法第四条(四)、(五)、(六)项规定条件,到企业直接从事科研、生产、经营,且与企业单位签订二年以上正式合同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发放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发放标准为:属第四条(四)项规定条件的,每月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各1000元;属第四条(五)项规定条件的,每月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各800元;属第四条(六)项规定条件的,每月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各500元。住房补助和生活津贴最长发放期限为五年,每年核发一次。

(六)属于柔性引进到我市工作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且未享受上述待遇的,可由专家认定委员会研究确定待遇,实行一事一议。

夫妻双方同为引进人才的,住房补贴按一方享受的最高标准执行。

用人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

第八条引进到我市工作,且符合本办法第四条(一)、(二)、(三)项规定条件的人才,自引进之日起,五年内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按受益财政关系全额兑现奖励。

引进到我市工业企业工作,且符合本办法第四条除(一)、(二)、(三)项规定条件之外的高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年缴纳个人所得税在2万以上的,自引进之日起,五年内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的50%按受益财政关系兑现奖励。

第九条引进人才的科研经费,可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优先安排。对引进人才携带的高科技开发项目、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办领办高新技术领域的合资合作或独资项目、对传统产业有重大升级作用的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通过产业引导资金、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等渠道给予经费资助。

第十条对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引进人才已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程序认定后,在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内优先聘用。

第十一条引进人才落户我市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其配偶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可优先调入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原没有正式工作的,优先办理社会保障手续,并由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协助安排其就业。引进人才的未成年子女入学,由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安排学校就读。

第十二条对引进人才可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纳入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享受相应的教育培训和业务资料补助费等待遇。作出突出贡献的引进人才,优先推荐为市级以上人才奖、科学技术奖和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候选人,优先申报评审和破格晋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

第十三条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引进人才,可随时办理引进手续,并实行人才自由流动政策。引进人才的人事档案由市人力资源开发交流服务中心的,免收人事费用。事业单位编制内引进专业对口、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紧缺急需人才,经有关部门批准认定,可破格聘用。事业单位编制已满,确需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由用人单位事先向编制和人事主管部门申报,经人事主管部门认定后,由编制部门按有关规定办理编制事宜。

第三章人才培养

第十四条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市、县两级人才培养投入资金每年应与财政收入相应增长,事业单位每年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人才培养,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人才培养。

鼓励和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人才智力开发事业,拓宽人才培训教育投资渠道。

第十五条完善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培养措施。每年选派10名左右第一、二层次人选外出培训深造,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按第一层次人选每人3万元、第二层次人选每人2万元的标准给予培训经费补贴。加大对工程人选学习业务经费的投入,第一、二层次人选在担任工程人选期间,从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分别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1500元的业务资料补助费;第三层次人选由区县(市)人民政府或工程人选所在单位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业务资料补助费,实行实报实销。

第十六条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加快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加速培养博士后人才资源,鼓励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大力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从市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中每年给予现有工作站科研经费10万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研发和技术中心,对新建部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并给予一定的研发经费支持。支持企业以技术研发机构为依托,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制定相应吸引人才来园区创业政策。

第十七条加大人才继续教育力度。围绕我市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举办高层次人才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常讲学交流。建立和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家培养机制,组建企业人才沙龙,定期开展学习交流。

第十八条鼓励企事业单位在职培养各类人才,不断提升人才的素质和水平。对我市事业单位现有人才中通过培训深造新取得博士学位,且与用人单位签订回原单位工作不少于三年服务协议的,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2万元。对我市工业企业现有人才中拥有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或者通过培训深造新取得正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参照人才引进政策的相关标准发放生活津贴。

鼓励各系统、各行业和企业组织各种中短期培训,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境)内外培训或到发达地区或企业跟班学习、挂职锻炼。

第十九条实施“名师名家”培养工程。每三年开展一次市“名师名家”评选活动,每次评选30名左右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突出贡献的专家、行家、能人和专业领军人物作为市“名师名家”,由市人民政府每人每年发放生活津贴6000元。最长发放期限为三年,每年核发一次。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章人才使用

第二十条实行区域内人才资源共享。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不损害本单位或他人利益前提下,经本单位许可,到市内其他单位兼职(聘职),参与技术开发研究,兼职(聘职)收入由用人单位与本人协商确定。

第二十一条鼓励人才创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经本单位同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承包、领办、创办企业或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五年内保留档案工资,参加正常晋档晋级,创业期间享受现行相关优惠政策。五年期满后,本人要求回原单位工作的,由原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条件安排,工龄连续计算。

第二十二条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锻炼。对通过科技特派员、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医生晋升职称前下乡锻炼、星火“12396”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等载体,到农村基层和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其在原单位的职务、职称以及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保持不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

第二十三条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决策咨询和参政议政作用。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研究论证,提出意见、建议和方案,作为决策参考,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优先推荐符合条件且个人有意愿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建立和完善激励分配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保护好各类人才在专利技术、科研成果等方面享有的权益,充分发挥现有人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人才服务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办好人才市场,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完善服务体系。

第二十五条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建设,不断扩充入库人选。建立人才信息制度,定期重大人才活动、人才政策信息和急需人才专业目录,提供创新成果交流、继续教育、技术成果交易、投融资和技术支持等服务。成立高端人才俱乐部,促进高端人才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第二十六条加强专家的联系与服务。完善市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充分听取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坚持专家慰问、休假疗养制度,定期开展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工作,建立专家健康档案,开展专家健康管理,开通专家看病就医“绿色通道”。

第二十七条设立专家认定委员会。专家认定委员会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和聘请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主要职责是审定高层次人才范围对象,对引进人才和现有优秀人才资格进行认定,为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咨询建议等。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八条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以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各类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分类分层次、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各类人才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成果进行评价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晋升工资、续聘职务、评定职称、兑现补贴、实施奖励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加强人才工作督促检查。将人才工作纳入区县(市)绩效评估和市直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市人才工作的优惠政策和各类人才的优秀事迹、突出贡献等,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第六章资金保障与奖励

第三十一条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状况逐年提高。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表彰奖励等工作,专款专用。

对本办法第七条(四)项规定的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安家补助费和第十八条规定的事业单位在职人才培养的一次性经费补助,由同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承担50%,其余部分由用人单位承担。

各区县(市)要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和引导力度,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每年应按一定比例相应增长。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人才开发的专项资金。

第三十二条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引进范文篇10

至2003年底,**县的人才总量为27603人,其中党政人才735人,专业技术人才18212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27人。

(一)人才总量不足。

一是人才密度低。**县84万总人口中,平均每万人拥有人才数为328人,人才密度为3.28%,纵向比较,低于全市378人和3.78%的平均数,更是低于全省423人和4.16%的平均数(如图1)。

图1

二是急需的专门人才缺。随着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技术含量的提高,按照发展效益农业、改造提高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缺乏相关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适应各个产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优质高效农业、信息、外贸、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均显不足。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专业人才技术占人才总量的66%,党政人才占2.7%,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占2.3%。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重过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明显偏少。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集中在事业单位,而企业却人才匮乏。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占48.9%,90%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在建筑及交通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业企业和支柱中构成的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县的皮革、塑编、机械三大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只占了0.11%,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图2人才分类及职称情况图

(三)人才素质整体素质不高

全县各类人才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了45.9%,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1.2%(如图3)。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的层次比例(高、中、初)为1:12:45,与通常公认的1:6:14的技术职称比例结构差距较大,具有高级职称人才偏少。在工程、会计、经济和农业四大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尤为缺少(见图2)。除了教育卫生系列人才外,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只占4.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主中,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几乎没有。

图3

二、原因分析

改善人才资源状况的途径主要是两个,一是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二是引进外来人才。造成我县人才资源目前的局面,笔者认为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面

我县在培养、培育人才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对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对我县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缺乏规划。二是培养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往往带有盲目性和功利性,过于和片面追求人才培养工作表面成绩,忽视培养效果,人才培养还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造成学非所用、学无所用。三是重使用、轻培养。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企业主不舍得花大本钱培训员工。各类人才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新知识得不到及时补充,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知识严重老化,难以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

2、人才引进方面

一是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我县的人才市场化配置机制尚在雏形阶段,还远不够成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户籍、档案、身份、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性因素,客观上形成了吸引外来人才进入的壁垒。

二是人才吸引政策不完善。我县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迄今为止仍是1999年出台的《**县引进人才暂行规定》,其中对吸引人才的各项优惠规定非常粗线条,可操作性不强,容易导致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人才使用环境不理想。在分配制度,我县企、事业单位仍普遍采用的是大平均、小差距的分配制度,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不能成正比,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不能参与分配,优秀人才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引进的外来人才在工资待遇、住房、社会保障方面得不到保障,难以安心留在我县工作。

三、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比较转摘自

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能,人才较稳定,缺点是时间长,成本大,见效慢,不适应日益变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更新的要求。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其优点是成本较低,针对性强,见效快,企业较乐意采用。缺点是人才流动性大,人才的归属感不强,不易溶入本地的社会和生活圈子。

笔者认为,从我县的情况来看,最为缺乏的是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要在短期内改变人才资源的现状,以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近期内(5年左右)采取人才引进的方式应是主要手段。本文仅对如何人才加强引进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SWOT分析

如何制订切合实际人才引进政策,这里采用公共管理学的SWOT工具对我县在人才引进方面的形势进行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特色产业。我县民营经济活跃,尤其近几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多个特色的产业集群。以昆阳、郑楼、宋桥、萧江、麻步为主要基地的商务礼品、服饰、汽摩配产业群体,以水头、腾蛟为主要基地的皮革制革、印刷、宠物用品产业群体,2003年产值达到100多亿元。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

2、人文环境。**县具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东南小邹鲁”的美称,民风淳朴,历代名人辈出,如元代画家黄公望、清末思想家宋衡、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棋王谢侠逊等。同时又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国家旅游风景区南雁荡山和纳入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的南麂列岛等,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来平创业。

(二)弱势(weakness)

1、相对周边县市而言,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如图4)。

引进人才在工资待遇水平方面相对较低。

图4**县与周边县市2002年度经济实力对比图

(单位:万元)

2、虽然有特色产业群,但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民营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为数不多,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

3、区域位置较偏僻。我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二面环山,一面临海,离高等院校集中的大城市较远,距离温州市区也有50多公里,目前仅有公路相通,交通不够便利。

(三)机会(opportunity)

温州中心城市产业实施“退二进三”政策,第二产业特别是一大批生产基地纷纷向周边县市转移。我县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成为其最佳选择之一。至2004年6月底,已有50多家各类制造企业迁入我县轻工业园区,为我县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四)威胁(trend)

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周边的县市区都加大了吸引人才的力度,纷纷出台了比我县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来广招人才。如乐清、瑞安两市都已出台政策,由财政专门拨款一次性给予引进人才最高达5万元的住房补助。

(五)备选战略

1、SO:抓住温州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机会,做好招商引资,进一步丰富特色产业内容,做大产业集群规模,拓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和空间。

2、WO:做好轻工园区的规划,在承接温州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对入园的企业进行认真选择,多引入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3、ST:打好文化名县、旅游名县两张牌,加大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平创业。

4、WT:建立引进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不但在生活上,还要在政治上给予相关的待遇。通过为引进人才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以克服物质资源、地理区位的缺陷和不足,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五、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对策及建议

1、尽快制定**县人才资源发展五年规划。立足**实际,明确人才定位和引进重点,重点抓好三大支柱产业急需人才的引进工作。

2、进一步继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订更完备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措施和优惠政策,大力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实行引进人才“零门槛”制度。

3、大力建设人才市场,通过市场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4、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事业单位自主引进人才引进机制。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柔性为主、刚柔相济”,借脑和引才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引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