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需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1:36:17

人才需求

人才需求范文篇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类专业;人才需求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为首的信息化技术风暴席卷而来,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瞬息万变。传统的金融行业受到很大冲击,无论是行业发展、岗位设置、业务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对高职院校而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金融类人才是一贯的目标,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清楚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

一、调查目的

为了全面了解广东省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发展背景下,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从不同角度了解市场对金融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为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获取专业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要求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数据,特开展本次调研。

二、调研对象和方式

此次调研对象包括各类型金融机构,自2017年7月至2017年8月,历时两个月完成。课题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材料搜集为调查方式,同时辅以间接方式。课题组设计了针对不同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分头对行业和企业约30名对象开展调研,并将调查结果反馈汇总,在分析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

三、调研内容

行业调研主要是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各地金融发展的“十三五”规划,面向传统金融行业以及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开展调查,从国家宏观环境以及行业中观环境方面分析新的市场环境对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企业调研主要面向金融类企业展开,为了全面反映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新金融业态的人才需求情况,此次的企业调研既包括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包括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等类金融机构。课题组面向金融类专业对口就业的金融类企业实地走访及发放问卷获取了一手数据,并且邀请金融企业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对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进行了全面解析。

四、调研方法及样本情况

企业调研主要采取走访企业并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共走访21家企业,回收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为85.7%。调查涉及的对象有银行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金融机构,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恒生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意人寿保险公司、安信证券、招商证券等,非金融机构包括创业投资公司、贸易公司等。被调查对象中,金融机构占总样本的61%,基本能够反映出银行及金融机构对金融类专业学生的需求和素质要求。

五、调研结果分析

(一)行业发展总体趋势。1.“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大需求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指出,将引进境外优质资源,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合作,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作为持续推进任务,为促进“一带一路”战略持续实施提供人才支撑。资源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需要更多通晓国际规则且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这就对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大需求。2.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人才的跨界能力提出了要求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支付和交易方式,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一方面,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平台、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平台、以众筹网为代表的互联网融资平台、以蚂蚁微贷为代表的互联网贷款平台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竞争,传统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业务互联网化转型,积极搭建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服务平台,这也对具有跨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出了更多需求。(二)金融机构对人才的实际需求。1.金融机构在人才岗位上紧缺客服、营销人才,复合型金融人才最受宠在用人单位岗位人才需求方面,柜员、信贷等传统就业岗位对于我专业学生的需求有减少的趋势,而其他泛金融岗位的需求占比在逐步上升,尤其是营销、客户服务等岗位的人才需求量达到了传统岗位的2-3倍(见图1)。可见,新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对未来岗位的选择已经更加多元化。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已经通过设立的控股公司投资收购或成立保险、基金、信托、租赁等非银行子公司,搭建综合金融平台。访谈中,企业表示他们希望的人才最好是复合型的,懂金融、晓会计、会营销,最好还能了解互联网金融业务。2.金融机构更看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对于专业能力要求方面,调查结果显示依次为服务营销能力的训练、业务实践能力的提供、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外语水平的提高(见图2)。从上述重要性排列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金融机构对专业能力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与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相比较,更为重要。3.金融机构对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依旧很高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对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证有硬性要求,按照保险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上岗证书等排列(见图3)。可见,目前国际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工作,没进银行的主要在企业从事会计等相关工作。4.金融机构最看重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传统行业相似在企业比较看重金融人才的职业素质方面,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沟通能力(占比90.32%)、专业基础扎实(占比80.65%)、吃苦耐劳(占比75%)、协作精神(占比74.19%)、创新能力(占比67.74%)、实践能力(占比64.52%)、学习能力(占比64.52%),见表1。可见,沟通能力、协作精神是在金融机构工作的基本要求,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吃苦耐劳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此外,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一个优秀员工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表1被调查单位对职业素质要求5.外语能力日渐受到重视,但并非越高越好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本专业学生有一定英文基础和具备一定的口语能力显得更为重要。6.45%左右的受调对象认为英语应达到六级,29.03%的金融机构认为只要达到四级就可以。(见图4)6.实习经历至关重要,学业和实习交替进行的实习模式备受青睐在对学生实习的要求方面,调查结果显示,77.42%的被调查单位支持学业和实习交替进行的实习模式,其他的分别支持先完成学业再实习以及先实习再学习的实习模式(见附表1)。学业和实习交替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正是目前高职所倡导的,教学要凸显实践性、实用性和开放性。为此,要不断鼓励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来,为学生今后顺利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奠定基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复合人才。

六、调研结论

(一)高职金融类专业大有可为。通过调研发现,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行业的转型方向,需要大量“懂网络、会金融、、能操作”的人才补给,并且高职毕业生以“善动手、肯吃苦、定位准”的特点成为企业的理想选择。可见,高职院校务必要紧跟互联网金融这股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专业改造之路,以培养适应新业态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企业青睐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当前,各金融机构的人才需求均定位于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里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契合。据调查企业反馈,目前在使用的金融人才算得上是技能人才,但“高综合素质”和“复合型”两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就为高校日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指明了方向。

七、对高校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人才需求范文篇2

[关键词]酒店现状;人才需求;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1.引言

旅游业成为引领经济的龙头产业、最有潜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扩大对外开发、展示新疆形象的有效载体。随着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和旅游兴疆战略的大力推进,喀什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依据喀什地区旅游人次从2015年410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1517.25人次,旅游收入从2015年35.16亿元,增长到152.13亿元,均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为喀什的经济收入、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在喀什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年)中,到2025年,喀什地区接待游客数达到3000万人次,喀什地区酒店总床位数达10万张,游客平均逗留天数达5天。旅游对喀什地区经济发展贡献度超过30%。喀什地区旅游资源分散广布,未来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床位数在200张以下的小型酒店。预测到2030年,喀什地区旅游酒店数量将在500家以上。

2.喀什地区酒店业人才需求及现状

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品质化旅游需求还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旅游行业管理型、基础性、技能型旅游人才匮乏,导游队伍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需求;自助游、自驾游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交通保障体系和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较薄弱。喀什地区知名度的高星级酒店平均员工数250人;其他三星级及以下酒店平均员工数在80人左右。未评星级但具备旅游接待能力的酒店43家,平均员工数25人。需求量最大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前厅接待、餐饮、客房、康乐,其次是销售、收银、后勤岗位。其中根据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推荐的《酒店人员配置方案》,按照岗位定员、楼层定员、比例定员、统筹定员原则,200张床位酒店需要高级管理人员3人,中级管理人员5人,基层管理人员8人,普通员工20人。预测到2030年,喀什地区旅游酒店行业需要中高级管理人员4000人,基层管理人员4000人,普通员工10000人。每年需求中高级管理人员300人。2019年,喀什地委、行署提出“旅游兴喀”战略,把旅游发展提到新高度,提出新目标和工作要求,掀起喀什旅游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酒店作为旅游的载体,很多酒店一房难订、一床难求,而酒店从业人员未得到相应数量的增加,酒店出现用工荒的局面。尤其是能从事酒店工作的高素质服务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十分匮乏。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供不应求。

3.喀什地区酒店人才结构分析

3.1酒店人才来源酒店高层管理人才85%从外地高薪聘请,10%是企业自主培养,5%是通过其他渠道。中层管理人才63%是企业自主培养,33%为社会招聘,4%为其他渠道。酒店中高层管理者来源主要依靠自。主培养和外地聘请。自主培养周期长、见效慢。外地聘请者需享受带薪年休假和往返路费的报销,在本地工作时间有限,成本高、代价大、流失率高。这是酒店为了发展做出的无奈之举。酒店急需一批扎根本土、熟悉环境、可在本地长期发展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基层管理人才,68%是企业自主培养,24%为社会招聘,8%为其他渠道。基层服务人员71%从社会招聘,21%从学校招聘,8%通过其他途径招聘。社会招聘占大部分。企业用人需求量急增,92%酒店愿意从学校招聘人才,刚到4月各大星级酒店就主动来到学校,进入教室,轮番上阵给学生宣传推介。对我院设置酒店管理专业表现出极大期待,为酒店管理专业的设置奠定了市场需求基础。8%的酒店持观望态度,缺乏从学校招聘人才、开展校企合作的经验,提醒需要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给予高度重视,以扎实的专业建设成果和优良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企业信任。3.2学历结构。将喀什酒店人员学历结构分为本科及以上、大专、高中及中专、高中以下学历四个层次,分别对一线服务人员、基层管理者、中高层管理者调研。酒店人才学历结构统计分析见表1。基层服务人员的学历集中在高中、中专及以下,占80%;基层管理岗位学历集中在高中、中专及以下,占65%;中高层管理者岗位学历集中在大专及本科,占60%。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者集中在一线服务岗位和基层管理岗位,上升空间小,需要在基层锻炼的时间较长,影响酒店提档升级;大专、本科学历集中在中高层管理岗位,起点高、空间大,在基层锻炼的时间短。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中高层管理岗位上。3.3薪酬结构分析。中西餐厅、康乐部门的服务员,在酒水、点菜等方面都有额外5%-10%的提成,工资由基本工资+提成+考勤等部分组成。工资收入水平与具体岗位、工作能力有关。3.4学校学生和企业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国家通用语言不过关,限制学生发展,酒店属于服务岗位,需要面对面地用规范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对客服务、沟通,语言能力既影响酒店的服务质量、声誉、形象,也影响酒店的生存和发展,也是衡量酒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个人行为习惯养成欠缺,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中职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不懂规矩、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离开学校到企业,如同飞出了无人管的鸟笼,自我管理和控制力差,出现系列问题。三是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不高,酒店培训、带动上手慢、比较费劲;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与他人交往,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四是学生知识面窄,眼界小、见识少,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观念。不会把握机会,竞争力不强,发展空间受限。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从未做尝试和改变。适不适合学生、企业的需求,都是固定的模式,存在理论和实践比例不协调、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的缺陷,对人才培养没有考虑市场多元因素。二是课程建设欠缺,课程开设、教材选用、培养规格的确定与企业的岗位对接存在差距,与企业有脱节现象。三是教学理念比较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相对单一落后,老师是照书讲课,以课本为主,忽视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四是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限制了对真实工作岗位的把握,在授课过程中对接岗位的知识、能力、素养存在偏差,产生所授知识不适用、陈旧等现象。3.5解决对策。培养模式的改变。根据专业核心岗位群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完善和规范符合旅游产业、行业职业特点的培养模式,由传统单一模式转变为灵活、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如:在“工学结合、校企互育”模式下,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选择知名、管理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质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选择较好的班级作为该酒店的冠名班,实现校企共育;根据新疆旅游业的特点,淡季(4-11月)在校学习,旺季(5月-10月)去企业实践锻炼;利用援疆“一校为主、多校帮扶”的机会,实行“交换生”培养,选部分优秀的学生到援疆省市的班级跟班学习或者到校企合作的企业锻炼,提高实操的规范性和高标准,也可以选一些愿意来喀什的学生在喀什跟班学习一段时间,影响本地学生。课程建设。根据校企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实现与岗位无缝对接,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大如综合素养课程、服务意识课程、职业道德、酒店服务礼仪礼节等课程的开设。同时构建课程知识模块,主要先对核心课程项目化、任务化,建立课程标准+资源库+案例库+图片库+试题库+视频库。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向专业建设出色的职业院校学习好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水平。大力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水平,尤其是提升专任教师的理论功底、实训技能、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首先是强化理论相关知识功底,因为这是高效学习的必由之路。其次,专任教师定期下企业在具体工作岗位上锻炼,理论知识对接实际岗位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切实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对酒店工作环境、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运行流程、人力资源状况等作详细的了解和掌握,返回学校课堂时将会能灵活授课,不再是照本宣科、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般泛泛应付。对学生文明习惯、遵纪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培养。这些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通过实行军事化管理,课程思政、德育活动、主题班会、主题团课、开展讲座等为抓手,约束学生行为,从小事做起,从每一个细节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多一份关爱的目光,多一份温馨的叮嘱,多一份善意的提醒,以滴水穿石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精神引导学生、塑造学生。

【参考文献】

[1]史文英.校企合作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对接[J].管理学家,2013(2).

[2]费奔.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129.

[3]邓卓君.酒店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供给匹配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4]王博然,谷振伟,宋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职业,2018(09):51-52.

[5]田磊.江西省中职学校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匹配度[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6]苏炜.高职院校专业导论课程创新设计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9(2):133-134.

[7]代智弘.中职酒店管理实践能力的缺失和措施[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4):45-46.

[8]郭雪,陈良新.基于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5(13):363.

[9]刘君.职业能力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决策探索,2018(20):58.

人才需求范文篇3

一、物流人才需求调研指导思想

本次调研坚持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努力推进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提高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以提高岗位竞争力为目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泸州市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1.物流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目前,泸州市物流企业已达804家,其中,水路运输企业45家,水路运输服务企业8家,筹建水路运输企业6家。随着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以及集中配送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广泛采用,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专业性和竞争力不断凸显。截至2011年底,泸州市拥有西部百强物流企业5家,四川省50强物流企业10家,A级物流企业11家,企业数量和经营规模都仅次于成都,居四川省各市州前列。

2.泸州经济腹地广阔,物流发展前景远大。在国务院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泸州市被定位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的交通节点、港口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随着泸州新定的发展战略的实施,泸州目前已经成为了四川产品输出和资源输入的物流“集散地”与“中转站”。

3.泸州产业基础雄厚。泸州地区酒业、化工、机械、能源“四大产业”发展迅速,占全市工业比重近80%,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利用临港优势,规划建设了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化工园区、长江机械工业园区、四川合江临港工业园区、泸县中小企业创业园、江阳轻工业园区、泸州经济开发区等各具特色的“九大园区”,一个沿江临港工业带已形成相当规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拟规划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的“泸州临港产业物流园区”,该区域建成后,将成为成渝经济区和四川省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泸州市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从政策制定上对物流产业进行扶持,为物流产业的发展起了良性循环的作用。物流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也必将带来物流人才的大批量需求。

三、物流岗位需求分析

1.物流企业人才情况分析。

(1)企业员工学历分布情况。根据对企业调查,物流企业中员工的学历人数分布从多到少依次是中专水平、高中、初中、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比例较少。可见在企业中目前的基层操作人员的水平还有待提升。

(2)企业物流岗位的用人情况调查。在本次对10家企业进行调查中,仓储共78人,物流运输岗位用人共52人,装卸搬运共42人,货代共10人,报关共4人,理货、分货共41人,物流成本管理共2人,物流营销共18人,物流客户服务管理共12人,物流信息系统操作员共22人。由此可见,企业物流岗位用人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仓储和运输岗位。

2.物流岗位需求。

(1)专业物流公司:快递公司、其他第三方物流公司。主要岗位包括分拣、派件、报关员、化运操作、采购等。主要有顺丰、宅急送、邮件快递等。

(2)物流操作:主要有报关员、跟单员、仓管员等。

(3)企业内部物流岗位:零售连锁企业,如人人乐、汇通、重百等连锁企业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很需要物流人才。

(4)储运岗位:所需人才要求能够全面掌握仓储原则、库存控制、运输线路优化原则,进行订单处理等。

3.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基本要求。

(1)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服务质量要求等原因,物流操作往往是需要全天候24小时作业,这种作业特点使得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

(2)不同物流岗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这里所说的物流人才,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分为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四类:①高级物流人才:高级物流人才位于企业的高层,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定。在物流企业中,出色的高级经理和总监属高级物流人才。调查表明,这类人才招聘数占招聘岗位总数的比例较小,招聘单位对这类人才的要求相当高。一般要求2~3年的工作经验,多的可达3~5年,有的甚至达到十年之久。并且要求的是曾担任大中型企业的经理级职位,需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因此,单就工作经验这一点来说,很多人就失去了应聘的资格。此外,要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IT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项目管理能力,并要熟悉企业ERP管理动作技术。招聘企业一般要求此类人才为男性,年龄在30~40岁之间。②中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主要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一般的经理和主管属于中级物流人才。例如:物流部经理、营运主管等。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在招聘企业招聘岗位中占比较高,招聘单位对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为5年左右。如果说高级物流人才需具备的是宏观的管理经验,那么中级物流人才需具备的则是某一领域具体的管理经验。这些管理经验包括仓储管理经验、物流运作经验、采购工作的经验等。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配送流程设计、网点控制与管理等)对专门的操作性、技能性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的。由此可见,对于中级物流人才来说,具有某一领域的管理经验或精通某一技能是其应聘的法宝。③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初级物流人才属于执行层,他们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从调查数据来看,这类岗位占招聘岗位的比例较高,招聘单位对于此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一般1~3年。此外,还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英语四级等。相比于高级和中级物流人才,对他们要求较低。只要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会使用电脑,能吃苦耐劳,便可获得招聘单位的通行证。

(3)调查表明,物流企业在招聘从事基层岗位的员工时,70%的企业要求员工“工作认真肯干、吃苦耐劳”,75%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协作精神和一定的责任感”,25%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相关经验”,只有20%的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英语口语水平”,80%的企业只要求员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4)招聘员工时,在表明只招男性的岗位中,主要集中在需要体力、搬运笨重货物的装卸岗位和仓库管理岗位,需要耐力、不断往返的速递和配送岗位,而对于需要注重形象、善于沟通客户服务人员,以及耐心细致、需要统计和分析数据的仓库管理人员则更倾向于选择女性。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物流业务烦琐、需要交流的对象众多,出外办公的频率高于一般行业。在一部分招聘的中层运作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中,用人单位也注明了只选择男性。对物流人才的基本要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针对不同的岗位对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提出了不同要求;二是企业对基层岗位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多数企业对从事高层岗位的员工要求具有高中学历;三是多数的物流操作岗位比较艰苦、单调,很多工作地点比较偏僻,工作环境比较差,这就必然要求在基层工作的员工“工作认真肯干、吃苦耐劳”、“具有协作精神和一定的责任感”;四是众多的物流岗位中,对男性的需求量要比女性的需求量大。

四、调查结果分析

1.物流人才严重缺乏。导致物流企业人才严重缺乏的原因既有企业外部的因素,即教学水平滞后,实践教学更滞后,直接造成了大量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也有物流企业的自身原因:物流企业待遇偏低,物流管理企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技术人才不愿意进入物流行业,甚至本行业的专业人才外流;再加上外企进入后实施本土化策略,造成大量优秀人才流向外企。总之,物流人才缺乏严重。

2.物流人才缺乏也是结构性的。物流人才缺乏不仅是在总量上,还在结构上。“物流人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人才层次上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从专业结构上可分为医药物流人才、食品物流人才、航运物流人才、仓储物流人才,运输物流人才、配送物流人才等等。由于我国物流产业起步较晚,整体竞争水平不高,以及物流教育落后等诸多因素,使得物流人才的结构性缺乏更加突出。在人才层次上,严重缺乏操作层面人才。主要由于各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时间较短,师资严重不足,实习设备和场地更是跟不上要求,再加上大多数院校实习采用“放羊式”的管理方式,而使实习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的培养失去控制,那么,严重缺乏操作层面人才就不足为怪了。在人才能力结构上,各院校的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严重缺乏。这主要反映出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这些能力培养意识不足,以及对学生这些能力培养不得法和不到位。3.物流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如今刚毕业的学生,在专业理论方面能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少之又少,能直接上岗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反映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欠缺,更暴露出师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五、调查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1.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进行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构建一套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实践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从业能力为依据,通过哪些实践教学内容和活动来培养从业能力,需要对专业课程改革,建立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为一体的专业课程。

(1)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掌握过硬技术、乐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2)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投入和校企共建等途径,不断改善校内外实习条件,大力整合现有资源,优化管理,扎扎实实地建设好专业的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工厂等。

(3)进行课程改革,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使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2.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1)明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学生的这些能力是让用人单位短时间认可的先决条件,应引起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2)对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弱,处理问题能力差,不会表达,不知怎么与人打交道,不爱动手,与社会要求距离较大”等问题采取得力措施,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把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每个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高,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先决条件。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素质呢?

(1)教师到企业去锻炼。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首先教师必需能熟练操作,这就需要教师到企业中去锻炼自己,并能帮助企业开发一些项目。

(2)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校企合作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只有把企业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专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并且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做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的氛围。

(3)加强实训室建设。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把课程改革与实训条件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做为一体。

(4)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出去,到企业一线实践。把企业专家请进来,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学生操作。

4.课程设置应更偏重实践教学。应注重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操作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配齐物流校内实验实训室。多联系企业,尽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企业中能用得起来。

人才需求范文篇4

1浙江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浙江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浙江物流企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物流集聚区初步形成,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2010年全省有物流法人单位1.1万余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105家,全省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550亿元,分别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的21.7%与9.4%;实现社会物流总额8.75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7.0%。省内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可以概括为:①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地位明显提升;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条件逐步改善;③物流企业成长迅速,经营业务不断拓展;④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机遇与挑战并存。

2浙中地区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浙中地区是省内水路和陆路交通的交会点,与省内10个地市中的半数直接接壤,其中包括省会杭州,是浙江省内和通向西部各省的交通要塞。作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先导地区之一,浙中地区是承接长三角核心区向外辐射的综合交通枢纽,具有民营经济、块状经济、专业市场、外向型经济等区域特色和发展优势,不断壮大的经济规模给物流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以金华市为例,截至2010年年底,该市物流企业已发展到300多家,经营户10623户,从业人员约10万人,出现了一批发展势头较好的现代物流企业。2010年,全市完成公路货运量11378万吨,同比增长66.8%,货运周转量1480022吨千米,同比增长29.3%;全市物流行业增加值据专家估计达23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约29%,占全市GDP约11.5%。物流业发展迅速,物流管理人才、信息处理人才和一线操作人才需求旺盛。

2.1岗位需求

在浙江省1万多家物流及相关企业中,专门从事物流工作的人数与职工总数之比为1∶20,有近90%的企业表示迫切需要物流专业人才。从物流人才岗位需求来看,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和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需求较为旺盛,这主要源于近年来物流企业数量增加较快,行业竞争加剧,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浙中地区物流人才主要就业岗位见下表。

2.2学历要求

企业对不同学历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为:中职、大专学历占到了一半以上为66.5%,本科学历占33%,研究生学历占0.5%。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看,每一家企业都希望找到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来从事相应的物流工作,要求他们不仅能够在全局角度上驾驭物流,还要具备实际的物流经营与物流设备操作能力。

2.3职业资格要求

从物流岗位职业资格要求看,物流企业以助理物流师、报关员、单证员、货代等职业资格要求居多。物流企业要求相应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目的在于除了满足国家的必须持证上岗的要求以外,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检验学生对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从事物流专业技术工作的资格要求。

2.4语言要求

目前,经济全球化使得许多物流公司在语言上对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事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企业大多要求员工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此外,对于专业英语的要求也呈上升之势,物流企业普遍要求员工能够熟练阅读和填写各种物流单据。

2.5性别要求

现代物流是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的有机结合,操作性强,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物流企业对男性的需求多于女性,比例大致为7∶3。物流运输、仓储配送等岗位,往往优先录用男性员工,而跟单、客服、信息处理和行政性岗位则倾向于招收女性员工。

2.6经验要求

根据调查,除了学历和职业资格的门槛外,工作经验也是较高的门槛。目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外向型国际人才、物流科研人才这三种人才在我市物流行业内最缺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遵守国际通用的游戏规则,按国际惯例进行运作,这就要求物流企业的员工都要熟悉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管理,否则将在激烈的竞争中丧失市场份额。

3金华及其周边市县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3.1金华及其周边市县物流人才需求概况

金华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已基本形成了以义乌商贸、针织、服装、日用百货,永康小五金,东阳机械、服装、医药化工,兰溪合金、化工、医疗等工业为龙头的区域经济特色。以“金华—义乌”为主轴,义乌小商品城和永康五金城两大市场为依托,杭金衢、金丽温、金甬三条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为重点,多个产业集群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目前,金华有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数百家,金华“无水港”、中外运物流中心、报税仓库等一批大型物流建设项目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在高速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的带动下,金华及其周边地区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社会培训需求日益旺盛。

3.2金华及其周边市县物流人才需求特点

(1)物流人才需求集中于基层操作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调研分析,物流基层操作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分别占物流人才总需求量的50%和30%左右,80%左右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集中在职位层次的两端,各行业物流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物流基层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2)传统物流岗位人才需求比重较高,新兴岗位逐渐增加。目前,30%以上的物流人才需求集中于运输和仓储等传统物流业务领域,涉及采购、营销、客户服务和物流信息系统的人才需求增加较快。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在其他产业的拉动下,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物流服务需求的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从事物流增值业务的岗位需求越来越多。(3)综合素质培养呼声响亮,岗位职业能力重于书本知识。物流业是一个复合性的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都是多方面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物流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较强服务意识、良好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富有团队合作精神,有一定的操作经验,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许多企业认为,应对大篇幅的理论课程进行压缩,增加具有实操性的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远比书本知识学习重要。

人才需求范文篇5

关键词:对俄贸易背景;会计型应用人才;全球经济一体化;综合能力

1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研究的目的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化的影响,我国自从加入WTO之后,与周边国家之间进行商贸往来更加频繁,也促进了双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对于会计类应用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急迫。由于宏观市场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多重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如何加强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和道德操守,培养出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成为促进我国对俄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对目前国内会计人才需求的现状进行简略的概述,提出相对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以促进对俄贸易的发展。同时,希望此次研究能真正为企业吸引和培养会计类应用人才带来启示,共同完善对企业内部人才的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1.2研究的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大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为获得对外贸易的发展机会,不断提高对人才各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对会计类的应用型人才。会计管理是一项十分严谨的、综合性的工作,它对人才的要求起点较高,随着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做出调整。因此,本文对促进我国对俄贸易活动的开展,并结合我国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强会计人才不断建设自我的建议,这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相关概述

2.1我国对俄贸易背景的概述

自从加入WTO之后,我国开始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和交流,与其他国家的商业贸易往来也越来越密切。俄国自古以来就与我国交往密切,加上俄罗斯与我国东北地区在地缘上的特殊性,中俄地方边境贸易关系发展着日益深入。我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关系随着边境贸易的发展在不断地进步,并且,近几年两国的贸易规模越来越大,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也越来越广。我国与俄国进行商贸往来,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从我国的角度来说,对俄贸易增加了我国出口贸易额,给我国的市场经济带来了新机遇,企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性机会,但另一方面,对俄贸易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2.2我国对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的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企业对于会计人才市场的要求日益严格,尤其是对会计人才的层次、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会计市场对会计人员的定位和培养也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经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从我国会计人才需求的整体来看,企业更倾向于具有综合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加上国家税制改革的迅速推进,给企业升级指引了方向、注入了活力,企业为了适应国家的财税政策改革而对精通税务的会计人员的需求十分突出。从我国当前与俄罗斯进行商业贸易来往的趋势看,企业对于具有专业素质和技能、具有较强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综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总而言之,在新形势运作下,会计人员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才能适应一直在不断变化的会计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的会计岗位。

3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3.1要求会计人才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企业对俄进行商品进出口贸易,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对外贸易的大背景下,具备专业知识和素质的会计人员能够为企业的业务往来提供专业的意见。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内部人才的运用和竞争,尤其是在对外进行贸易的环境下,面对同行业的竞争压力,企业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只有充分利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人才,企业在市场浪潮中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3.2要求会计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我国企业对俄进行商品进出口贸易,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企业对于会计人才不再仅仅是业务水平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看重会计人才内在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对俄进行商贸往来,企业的发展受国际环境、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具有较强心理素质的会计人才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做出专业的处理,同时要求企业的会计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除了能够严格遵守会计制度和准则之外,更能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最重要的是身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能在利益面前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以促进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3.3要求会计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我国企业对俄进行商品进出口贸易,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在对外贸易企业人才的体系中,会计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和前提,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和鲜明的职业性质都要求会计人才加强自身修养,正确认识自我以及肩负的职业责任,只有具有健康心理状态的会计人员才能勇于承担风险,真正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和个人价值。所以,对外贸易的企业要求会计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对新事物的领悟和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性质的能力。处于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大背景中,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并且以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对外贸易的机会。

4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的意义

4.1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

我国对俄贸易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会计类应用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人才获得自身发展更好的机遇。会计人才长期处于对外贸易的企业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能够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会计人才能够在实践的会计工作中锻炼自己处理业务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培养自己的市场敏锐力和洞察力,并且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更好地充实自己,对个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2从企业内部发展的角度来说

我国对俄贸易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会计类应用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能够促进企业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以促进企业对外商品的进出口工作,同时企业参与到两国商贸运作中来,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对外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的知名度,对于企业走向国际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4.3从社会宏观市场环境的角度来说

我国对俄贸易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会计类应用人才的需求,我国选择具有高业务水平的企业为代表参与到两国的边境贸易活动中,有助于改善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环境,进出口业务的增长能够进一步带动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尤其是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能够优化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从社会宏观的市场环境来说,这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能够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模式,促进我国内部经济实力增强同时能够扩大我国在外交舞台上的影响。

5促进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的有效对策

5.1会计人才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

对俄贸易背景下的会计类应用人才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最基础的是会计人才要掌握专业的有关会计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其次,会计人才要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工作相结合,积极参与专业的会计培训,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最后,要在会计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宝贵的会计工作经验,以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素质。

5.2会计人才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

对俄贸易背景下的会计类应用人才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与操守,目前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不少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产生厌烦、排斥等负面情绪,基于种种现象,提升会计人才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首先,要强化会计人才的执业意识,以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会计人员的行为,培养会计人才树立正确的三观,时刻关注会计人才的思想动向;其次,要增强会计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谨遵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最后,要灌输会计人才实事求是、公正客观的工作作风,以向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5.3会计人才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

对俄贸易背景下的会计类应用人才需要不断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会计人才需要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掌握会计专业的相关内容,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文化素养,并且定期接受会计机构继续教育的检阅;其次,会计人员面对开放型的知识信息时代,需要不断进取,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接触和了解相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等社会性知识,并且要能够熟料掌握和使用计算机,会运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解决财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自己成为真正信息化时代的会计人才;最后,会计人才需要加强自身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不仅要处理好企业财务业务,更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重要的是磨练会计人才的职业性格,基于此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以满足对俄贸易企业和国家会计市场的需求。

6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日益加深,相互合作、实现共赢是双方达成的共识,也是社会潮流和市场经济推动的必然结果。对于会计类应用人才的需求问题就成为企业赢得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复合型的应用会计人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对外贸易和国家对外友好邦交关系的形成,相应地,会计人才参与到企业对外贸易的业务工作中,也有利于自身获得全面的发展空间。当然,在我国对俄贸易的背景下,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也日益严格,这要求会计人才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以适应会计市场不断变化的环境。解决好对俄贸易背景下会计类应用人才需求的问题,从微观角度来说,能够帮助会计人才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长远的发展;从宏观角度来说,能够帮助实现中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巩固中国在世界强林中的地位,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建立友好和谐的对外关系。

作者:李腾达 张宇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静成,党文文.企业内部人才需求的探究[J].中国财经学院报刊.

[2]王斌.提高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的举措[J].北京财税学报,2009(11).

[3]杨镇强.关于我国对俄贸易环境的分析和研究[J].2000.

人才需求范文篇6

1.1调研的背景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率先在广西自治区开设建筑工程技术(工程质量检测方向)专业,成为广西自治区第一家开设此专业的院校。率先开启了广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人才的培养。建筑工程检测行业曾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经营之下,直到2005年国家明确规定检测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自此检测行业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各类检测机构数量大幅度增加,目前广西已有200多家,在南宁市近50家,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检测机构可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直属的质量检测中心;第二类各类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检测机构;第三类各施工企业下属企业与母体剥离后,依法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检测公司;第四类是近几年大量出现的民营检测公司。检测单位由于长期附属地位,因此在技术、人力、资金的投入不足,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或与其他领域的检测机构相比,技术含量不高,并且技术发展速度很慢,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对尽快提高检测单位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更加迫切。1.2调研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使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技术工程(建筑质量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现与用人单位的对接。(2)通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找出建筑技术工程(建筑质量检测)人才培养模式构件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和教学体系设计思路,确定专业设计和发展的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以及提高建筑技术工程(建筑质量检测)专业的就业。把我系建筑技术工程(建筑质量检测)专业建设成重点专业。(3)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研究分析建筑技术工程(建筑质量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能力与素质机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调研对象与内容

2.1研究对象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检测类用人机构、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工程质量检测方向)的毕业生和实习生、以及兄弟院校该专业开设情况调查。今年来,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类的专业教师团队,与用人单位有着广泛的接触,广西正高检测公司长期驻扎在学校方便了教师团队对行情的了解,调研涉及的用人单位还包括广西建宏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南宁详明工程检测咨询公司、广西桂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广西戴明检测有限公司、广西都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深度调研,以各种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评价,以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2年调研的学生达100多人,此次调研的学校主要有通过走访、电话访问、网络方式对杭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质量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实践、课程模块设置进行走访考查。2.2调研的内容就本专业的办学方向问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教学内容设定问题、就业与分布问题、薪酬和待遇问题、换岗和发展等问题进行走访座谈。本次调研为方便受访的回答,将问题全部设计成选择题和排序题,题目主要涉及的企业对建筑质量检测人才需求情况、建筑质量检测人才在企业的适用岗位,岗位对建筑质量检测技术人才要求、建筑检测企业的企业领导层、管理层人员的学历结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3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工程技术(工程质量检测方向)专业人才需求基本现状分析

3.1广西检测机构扩张迅速导致建筑质量检测人才紧缺就检测机构而言,近年来广西检测机构扩张迅速,数量众多,各检测机构数量竞争,导致建筑质量检测单位人才缺乏。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质量检测管理规定》颁布导致大量的建筑质量检测单位增多,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颁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质量检测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检测机构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机构,导致部分检测机构从母体脱离,同时部分民营建筑质量检测公司进入市场。检测单位由于长期附属地位,因此在技术、人力、资金的投入不足,因此建筑质量检测公司需大量建筑质量检测性人才来填满人才的空缺。3.2建筑质量检测人才岗位需求分析建筑质量检测单位对于不同类型的岗位,在人才层次上有不同的要求,在人才的使用和选择上趋于理智,更看重人才对岗位的适应性和人才的职业素养。可将建筑质量检测单位的岗位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检测员、内部审核人员、安全员岗位、仪器设备管理、监督管理员、档案员等据统计建筑质量检测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为质量检测员、监督管理员两大类人员需求量最大,其中质量检测员的需求更为迫切。今年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工程质量检测)专业15级72名学生在毕业设计之前98%的学生已经找好了实习单位,14级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95%以上。3.3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质量检测)人才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求情况尽管具体职务有所不同,但做为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质量检测)人才必备以下几项核心素质。3.3.1毕业生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方面各单位一致认为应当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知识应当全面,基础扎实,一专多能。仅仅只有理论知识却不会运用于实践的检测者也不是合格的人才,社会所期望的建筑质检人才应具有良好的专业检测能力、处理数据、沟通等,毕业生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统计发现检测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看重。3.3.2毕业生岗位技能证书方面各企业普遍认为毕业生应当具备1、2个建筑类岗位证书。如:质检员、预算员、安全员、施工员等,即通常所说的八大员证书。但同时也指出,要保证证书的真实性,提高其含金量。组织管理协调和适应能力方面,应当有灵活的头脑,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适应能力强,特别能吃苦,并易于接受新事物。3.3.3心理、身体素质方面要求毕业生政治思想端正,尤其是思想上积极上进、品德好,有较强的责任心以及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宽广。能够感受工作中各方面的压力,吃苦耐劳、锲而不舍、踏实肯干;另外还要有好身体素质。应培养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爱岗敬业、诚信、合作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些方面都是学校教育中应当加强和迫切解决的问题。3.4走访单位对建筑工程(建筑质量检测)专业建设的建议3.4.1提高学生检测实验的规范性意识目前检测行业普遍的检测质量的意识不高,学生在校期间长期养成实验不规范,做实验不严格按照最新规范实行,将导致后期企业培养人才时很难纠正学生的实验规范性。目前检测单位的增加将导致只有提高满意服务的检测单位才能在公平的检测市场环境下生从和发展。3.4.2增加实训的开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质量检测)专业学生,进入检测单位大多将从事检测工作,由于学校实训项目有限将导致,学生进入检测单位后还需学习继续学习部分检测实验,理论的知识需要实践中验证。3.4.3降低学生的求职目标应降低学生求职的目标,应从基层做起,建筑工程(建筑质量检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没有相应的从业经验或经验十分缺乏,接到任务后只能照搬照抄,没有能力完全胜任检测工作,所有需要学生有吃苦耐劳和谦虚好学的精神,从基层做起。4结论(1)通过调研,让我们了解目前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质量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及今后发展状况,是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了企业和政府对建筑质量检测人才在岗位、技能、素质、学历、岗位证等方面的要求。这些信息将应用到本专业今后的教学和专业建设中,建立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从而实时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质量检测)专业的就业。(2)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质量检测)的高职毕业生在人才需求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是广西南宁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定不移的走“校企和作,工学结合”道路,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参观学习的企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中,培养人更符合企业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3)调研中我们也获知,企业更加看重学生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比较专业的技能反倒不是那么看重;在专业能力提升与持续发展最为重要,这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必须树立做事先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给我们启示,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后,主动和企业一起成长,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将来所从事行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卓思.应用技术型大学金融学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5):428-429.

[2]欧阳玉梅.边疆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培养模式思考[J].理论与应用研究,2013(11):16-17..

人才需求范文篇7

一、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变动的因素诸多,且相互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农业发展规模、农业科技发展、农业产业政策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本文将选择第一产业总产值、农村居民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国家财政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和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等七个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的解释变量进行预测分析。首先,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影响主要由第一产业总产值、农村居民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等指标来反映…。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将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产业规模的扩大会对科技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对提高,因而对具备先进技术知识的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将增加;另一方面,这种扩大也将对人力产生替代效应,致使对低端科技人才和单纯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减少。其次,农业科技进步情况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的影响最为直接。科技发展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同时又为农业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了平台口,因此直接促进着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科技的发展可以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等指标来反映。再次,农业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也将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农业产业政策向农业内部某一产业的倾斜将会影响该产业的发展速度及发展规模。本文选取国家财政中农林水事务的支出,以反映农业产业政策的倾斜程度,用农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反映农业产业结构。

二、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预测分析

(一)方法选择与数据处理

在对人才需求预测的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后,本文选择回归分析方法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量进行预测。但由于农业科技人才群体的特殊性及相关工作起步较晚等原因,造成建立模型所需的时间序列数据缺乏,以往年份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量无法通过统计资料直接获得,因此,本文采用农业从业人数乘以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均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率进行估算,即农业科技人才需求数=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均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率。由于我国现阶段国有单位中专业技术人员比率相对企业而言较高,因此,本文预测出的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应该是一个理论极大值。通过对影响农业科技人才需求的因素进行分析,拟选取的解释变量为:Y一第一产业总产值(亿元)、I一农村居民家庭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元/户)、T一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T一化肥施用量(万吨)、T,一农村用电量(亿千瓦时)、G一国家财政中农林水事务的支出(亿元)、R一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此外,因变量H为农业人才需求量(万人)。由于受数据资料的限制,本文仅选取1991~2008年18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数据来源自《新中国6O年农业统计资料》)。因为统计12I径的变化,在1995年之前的统计资料中给出的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平均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率,相比较而言,这一比率明显低于1995年开始采用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均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因此,在构建模型时,本文引人了一个虚拟控制变量P”,来解释这一口径的变化,P在19911994年间取1,在1995~2008年间取0。

(二)实证分析

利用计量软件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变量相关系数表1。如表1所示,H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均较为明显,同时可看出,解释变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需要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对解释变量进行检验和筛选如表2所示,通过回归,Adjusted—R为0.989,说明方程的线性拟合度很好,但Y、T:、T,、G和R五个变量的t统计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地,通过对残差序列异方差性和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检验,Y、I、G和T、T:、T两组指标之间分别存在明显的序列相关性,但在采用I、G和T、T,进行分别回归时又发现残差序列存在比较明显的异方差,因此最终本文选取了Y、T.、R和P四个指标作为农业人才需求量H的解释变量,如表3所示。通过对选取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4),得到回归方程为:Adjusted—R为O.988,F统计量为345.6,这说明方程的线性拟合度和方程设定的显著性都很高。因方程只有18个变量,故采用ARCH方法检验异方差性。得到伴随概率为0.9142,不能拒绝原假设,故残差序列不存在异方差性。方程的Durbin—Watson值为2.48,同时通过Breusch—Godfrey检验,显示残差序列存在三阶自相关性。在采用广义差分法重新进行参数估计后,Durbin—Watson值修正为2.18,修正了序列相关性。最终的方程为:由回归得到的方程可以总结出:一是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与第一产业总产值呈反比例关系,即随着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增大,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是下降的;二是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与反映第一产业科技发展水平的变量一一农业机械总动力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人才需求量是不断增加的。而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与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负相关,说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变化,且第一产业中农业所占比重越低,林、牧、渔业所占比重越高,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就越高。为预测2010年和2011年的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本文需要对第一产业总产值Y、农业机械总动力T和农业总产值Y。进行预测。预测采用变量自回归的简单方法。得到如下预测方程组:利用所得到的方程组对2010、2011两年的农业科技人才需求量进行预测,得到结果见表5。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预测出的理论极大值在1.6亿以上,这一需求数对农业人才培养和供给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仍存在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创新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欠缺等诸多问题,因此,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必将面临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挑战。

人才需求范文篇8

1.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特征及现状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各项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具有就业口径宽、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各项工作,所以需求行业没有限定,涉及社会各层次各行业。在本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所属行业遍布制造业、房产建筑业、金融投资、消费零售、外贸、政府机构、广告媒体等行业,比例最高为消费零售业(21.2%)、其次为房产建筑业(15%)、第三为制造业(12.4%)。在这些单位中,12.4%的用人单位表示上年度没有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其余87.6%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都有需求。从单位性质上来看,民营企业占了绝对数量,为调查样本的57.5%;其次为合资企业,占21.5%;其他单位性质包括了国企(4.4%)、外资(4.6%)、政府机关(3.5%)、事业单位(2.7%)等。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泛化,需求状况比较乐观。

1.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及趋势

从总体需求数量及趋势来看,虽然历年来对本专业的需求绝对量依然很大,但近年来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略显不足、且呈一定的下滑态势。以人社部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进行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人才供求情况调查数据结果为例:用人单位专业需求情况排名工商管理专业高居第三位,但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需求减少了3.2%,是所有职位中需求下降最多的。本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99家用人单位中,本专业需求占单位人才需求总量比重以1%~10%为主,占49.8%;此外,1%以下的占了21.3%,10%~20%的占18.6%,20%~50%的占了10.3%。在这些平均单位规模约200人(对单位规模的调查显示:20人以下的占23.5%、20~99人的占28.6%、100~499人的占28.5%、500~999人的占8%、1000人以上的占11.4%)的单位中,最近一次招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225人,平均每家单位招收2.3人,可见目前需求数量不大。另外,在需求趋势表现上,主要体现为“稳中有升”(占34.5%),其次为“平稳”(占32.7%),此外还有7.1%表现为“急剧上升”、5.3%表现为“稳中有降”、“急剧下降”的仅为0.9%,可见从具体样本调查而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还是较为乐观的,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主要分布于青岛地区及周边,与全国整体需求情况略有不同所致。

1.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

本次调查选取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抗压能力等九个维度,调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在以上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87家单位都选择了“沟通能力”,占77%;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有67家单位选择,占59.3%;另外有56家选择了“适应能力”、52家选择了“专业知识”、49家选择了“学习能力”。在对以上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排序第一位得5分、第二位得3分、第三位得1分)为“沟通能力”(284分)、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133分)、第三为“专业知识”(93分)、第四为“适应能力”(88分)。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最注重本专业人才在沟通、协作、适应方面的素质能力,同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高,整体质量需求体现为高素质、全面化。

2青岛地区整体人才供给情况

2.1青岛地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数量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多年来的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综合类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青岛地区23所驻青高校中,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本科层次10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全部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

2.2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及模式情况

从各高校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来看,重点本科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着重培养的是工商管理高级专业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继续就读研究生及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各民办高校,偏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速度快、可塑性强。目前两个层次的人才供给情况大致相当。

2.3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满意度评价显示为:“比较满意”占比重最大,为43.9%;其次为“一般”,为41.0%;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3.3%;另外仅有1.8%表示“不太满意”、“非常不满”的为0。由此可见,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差强人意的现象也较普遍,应该引起重视。

2.4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在本次对工商管理专业不足之处的调查中,需求单位反映最多的为“心浮气躁、不扎实”,占51.3%;其次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占47.8%;第三位为“动手能力不强”,占45.1%;另外,“缺乏责任意识”(37.2%)、“抗压能力较弱”(35.4%)、“团队观念较差”(26.5%)也是反映较多的问题。这与案头调研中得到的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总体呈现出的不足较为接近(实际操作能力弱、知识匮乏、安于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良好工作态度)。在需求单位提出的对本专业学生培养建议方面,很多单位提出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可见,该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程度。

3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3.1招生年限及毕业生人数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自2005年建校伊始开始招生,目前已有5届共996名毕业生。目前招生数量较为平稳,每年均稳定在250人左右。

3.2就业率及就业去向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近年来就业率始终较高:2013年总体就业率75.56%(其中正式就业率46.67%);2012年总体就业率82.27%(其中正式就业率68.64%);2011年总体就业率95.74%(其中正式就业率75.53%)。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根据2013年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性质方面,64.5%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23.4%的毕业生在国有、集体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另有10.4%的毕业生在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工作;在用人单位规模方面,50%毕业生在50人以下和50~100人的小型企业工作,在100~1000人规模企业工作的占24%,另有7%的毕业生工作单位规模超过1000人;而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方面,则是和问卷调查结果相近,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固定,遍布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

3.3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

从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来看,主要还是对前述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反映较大;另外毕业生流动性较大、不够扎实、不能安于现状也是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还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强等。当然,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吃苦、团队协作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有一定创新意识、社会经验较丰富等方面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4基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改革思路

4.1强化内功,打造地域性优秀教育品牌

学校品牌优势与生源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面对短期内还无法争取到优质生源的现状,青岛工学院应从挖掘学校资源特色及现有学生资质潜力方面入手,争取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吸引优质生源,从而促进“生源优——培养精——就业好”的良性循环。可以依托当地资源,争取多与当地政府及各用人单位合作交流,首先在当地建立并巩固青岛工学院的品牌优势,获得当地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逐渐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

4.2修改旧版培养方案,重构教学体系,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按照青岛工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实施意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管理学院对工商管理2010版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是结合教研室的研讨记录、社会单位需求角度、用人单位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修订。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沿袭了母体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培养特点。学校自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高校后,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等文件精神,全校上下进行发展定位讨论,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根据培养定位,管理学院自2012年6月启动修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时一年多,经过6次反复修改,完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其中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模块的安排。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培养方案的设置形成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政治、军事、体育教育与素质、体质提升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科研活动与培养创新意识相结合”的“五结合”育人模式。(2)学分的设置。总的学分要求方面,青岛工学院文科将从2010版160学分调整到2012版150~155学分之间。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分调整到153.5学分,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程每16学时计0.5学分,按周计的实习、实训课程每周计1学分。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低修满153.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环节)59学分,专业基础课程(环节)31学分,专业技能课程(环节)55.5学分,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环节)8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至少3学分,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多选。而且,凡是2个学分以内的课程集中到半个学期开设,提高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3)实践课程设置。为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紧贴社会单位需求,并邀请相关学科、行业专家充分参与课程设置论证,突出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确保课程内容反映学科专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2012年修订过程中在第七学年加设了实践课程。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专业在前面六个学期学习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后,第七学期主要突出实践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25.1%。日后将继续调整增加比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通识课程设置方面,规范、精简、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思想政治课评估改革的精神,调整课程开设模式,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除讲授以外,另外单独开设2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社会实践部分。通过举办时事讲座的形式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逐步引进并建立《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国性的精品网络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主干和基础课程设置完整,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和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4门专业技能方向的选修课。

4.3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特色,改革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将总体培养特色思路确定为:“以能力为本位,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模拟大赛活动为润滑剂,以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为助推剂,围绕职业资格考试,以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需求的新时代、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为最终教学目标”。围绕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本位的培养特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将理论课程与企业案例有效结合,实现“延展性课程”案例教学的灵活性。古今中外、成功与失败、著名公司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甚至校内的小店铺、学生的创业小公司都可以作为课堂案例,课堂教室、操场或者商场都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场合,以便学生有效结合社会实际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2)将模拟实训与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有效结合。为更好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熟悉企业经营规则,在本科大四学年进行ERP软件模拟运行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的模拟实训,让学生扮演企业相关角色,切身思考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广告策划与财务管理等。该课程考核以小组对抗赛的结果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让学生更能体会市场的竞争的残酷,以此激发学生潜能。

人才需求范文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网络爬虫;数据分析

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比2019年增加40万,预计2021年上半年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电商人才竞争日渐激烈的趋势下,了解企业需求,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1]。本文对招聘网站电商人才招聘数据进行爬取,并对数据展开分析。

1电子商务人才就业现状

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规模达到48160.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7%,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较大。近年来电商增长趋势放缓、电商市场逐渐饱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幅持续下降,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增速放缓,必然导致未来行业内竞争加剧[2]。与此同时,国外电商环境日益完善,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美国电商零售额同比增长16.4%,是5年前的2倍,跨境电商未来将大有可为[3]。根据智联招聘的2019年第四季度CIER指数(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在就业指数连续9季度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电子商务第四季度CIER指数为5.04,较上季度上升0.52,在就业景气较好的10个行业中位列第四,行业趋势向好。同时,随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以及5G时代的到来,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2需求结构分析

2.1岗位需求分析

本文对现有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51job、拉勾网、猎聘网等进行研判后,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对招聘网站进行岗位数据采集,抓取了截至2020年3月2日,共10551条数据,通过pandas读入数据后,使用jieba分词统计词频,对岗位需求数据进行统计,得到表1数据。的运营人才中,不仅包括了传统天猫、淘宝的运营人才,也包括了新媒体运营人才,如社群、直播、短视频等。说明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渠道依然存在活力,同时新的运营渠道也逐渐受到重视。

2.2能力需求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能力需求,本文将能力需求划分为软硬两种实力。硬实力指操作技能类的能力,如数据分析能力、英语、计算机及软件操作等能力。软实力指求职者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如责任心、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统计得到表2、表3数据。由表2得知,在硬实力方面,数据分析排名第一,既表示了企业对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视,也说明这项技能已经成为未来工作中的一项必备技能。排名第二的是熟悉和掌握平台规则,排名第三的是英语能力。结合电商岗位需求分析,数据分析和平台规则是电商运营的必备能力、英语是跨境电商的必备能力,符合电商岗位需求的数量分布。表3显示,软实力方面企业更加注重求职者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其中责任心和沟通能力在企业需求中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两项是日常工作中互相信任、提升工作效率的基础。在高校学生培养中,既要注意数据分析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硬实力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软实力的培养,如责任心、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

2.3工作经验需求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中工作经验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得表4。根据表4数据可以得出,电商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更倾向于有1~4年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无须经验以及5年以上经验的求职者仅占总比例的13.62%。进一步分析数据可得,在抓取的所有企业招聘信息中有971家企业有应届生的需求。以上数据表示,企业倾向于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以降低培训及企业运行的成本。

2.4学历要求需求分析

对统计数据中的学历要求进行统计,得表5。根据表5可明显得出,企业要求较多的学历层次为大专,其次是本科及以上。进一步分析得出,高中职位主要集中于销售推广、微信及微博等平台的维护,以及拣货、打包、发货等工作,初中及以下岗位以仓储岗位为主。本科及以上更偏重于数据分析、营销策略、活动策划、渠道优化等电商运营岗位,工资待遇也普遍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求职者。电商企业岗位招聘对于应聘者的学历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更高学历的求职者更易于选择运营、管理等岗位,同时有可能拿到较高的薪资。

2.5地域需求分析

根据数据中企业提供的工作地点进行统计,得表6。部分企业招聘地点显示为“异地招聘”,因无法准确确定工作地点,不在统计范围内。根据企业招聘工作的地点进行统计分析得知,电商招聘企业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上海、浙江,占到总招聘企业需求的60.2%。这与区域电商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达,电商企业众多,企业对电商人才需求量大。

2.6薪资状况分析

根据数据中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得表7。部分薪资范围过大的企业不在统计范围内。通过薪资比较得出,电商企业对人才提供的岗位薪资主要集中在3000~8000元,提供这部分薪资待遇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69.86%。其中提供5000~6000元薪资待遇的企业最多,占总企业数的28.68%。此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商人才就业的薪资水平。有110家企业提供了大于2.5万元/月的薪资,其中100万元/年的薪资企业有7家,由此可知电商行业薪资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电商人才培养策略

3.1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培养电商人才的过程中采取软硬实力结合的培养方式。在对学生分析能力、计算机及相对应软件操作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沟通与执行能力的训练,重视责任教育,增加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重视实践课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对电商岗位的认知与理解,巩固和增强学生软硬实力,进而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4]。

3.2创新电商人才的培养方式

在培养满足电商企业需求的人才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基础知识及能力的培养,还要积极创新学生培养方式,对学生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培养。首先,学校可以采用各类电子商务实训仿真平台,加强学生实践平台的建设,通过开设实务课程让学生进行实践。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电子商务项目实践,了解平台运营方式、规则等,积累一定实践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5]。

3.3深化与企业间的合作

培养电商人才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电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制订电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享资源,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尤其是到广州、深圳、上海、浙江等地区的电商企业顶岗实习,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商岗位需求,适应岗位工作,为将来就业铺平道路。

4结语

本文通过爬取的招聘网站数据进行分析,运营、客服和美工是电商企业需求最多的岗位,同时很多企业对直播人才有需求。从能力方向分析,企业对具有数据分析、熟悉平台规则和具有英语能力的人才需求量高,同时看重招聘人才的责任心、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1年以上经验的大专学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目标,岗位薪资普遍在0.3万元/月到0.8万元/月之间。此结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企业对招聘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丽.八成以上电商企业人才缺口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上升—《2018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对外贸易,2019(5):60-62.

[2]邓之宏,邵兵家,段建.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岗位人才核心技能需求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36-140.

[3]陈静,苟枥文.应用型“人才树”培养模式改革探析—以电商专业为例[J].电子商务,2020(2):79-81.

[4]帅晓华.现代产业体系下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1(2):29-30,84.

人才需求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扩招;学历继续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

为缓解疫情给我国带来的就业压力和部分高职院校的招生压力、提高现有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利用率、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近两年来,国家出台了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高职院校扩招计划[1-5]。扩招生源之中,非应届生源所占比例将更大,社会生源的类型多样,社会经历各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给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职院校需要面向新经济发展、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结合广东“双十”产业集群,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人才需求,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专业,在高职扩招和学历教育中属于报考热门专业。因此,在扩招和学历继续教育[6-7]双重背景下,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分析,丰富专业多元内涵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思路与方法

1.1调研思路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举措。为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根据行业企业对专业的人才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从而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和构建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的改革。

1.2调研方法

(1)调研对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对象包括代表性的企业(物联网公司、信息技术公司、软件公司)、同类学校、工信局、人才市场、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等。(2)调研方法:主要以走访、座谈、研讨为主,以资料分析为辅,着重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等问题。(3)调研时间: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

2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2.1行业发展背景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新动力。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具活力、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绿色发展、实现高端产业的重要支撑,深度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化互联网在生产领域的融合应用。结合“广州制造2025”,推动基于网络化的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线上线下、柔性制造等新兴制造模式。依据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主动适应广东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高端产业的发展。作为职业院校,必须了解市场、适应市场、依托市场和开发市场,才能培养出适应和满足计算机类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人才。

2.2人才需求现状

(1)产业人才需求旺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将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装备制造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之一,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2)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需求变化。与传统简单的加工制造和重复性劳动对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不同,智能制造行业需要的技术人才更加严格,对技术研发人员知识技能的要求面更宽、程度更高,不仅需要懂工业、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工业企业技术经验积累,更需要有数据建模的能力,能对机器设备和业务系统产生的工业大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将数据转化为指导设备和业务进行优化的应用服务。行业将需要有更强的信息理解能力、有一定创意的执行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掌握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制造技术的高技能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些,都不是通过简单的短时间培训可得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完全可以在工业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培养出更多与市场接轨的人才。(3)产业人才需求和供给矛盾。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还需要大批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文化素质和等级相对较低,技术工人年龄偏高,高级技工缺口2000万。目前,我国智能制造领域开发人员非常缺乏,一些基础性、实践性强工作需要高学历人员完成,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这说明第一线的职业型人才奇缺,那么这些人员可以通过高技能学历提升计划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学历,进行不脱产学习深造,适应岗位的需求和变化。

2.3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1)计算机应用专业现状。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持续向全球化、高端化、新兴化、精细化、产业化发展,在“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世界超级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信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和广东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技术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发展。作为电子信息大省,广东省非常重视两化融合工作,部署建设了现代信息服务业专业园、公共服务云平台、物联网应用于传统行业的示范项目等重点项目,以推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跨越,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超大规模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前,广东正着力打造“数字政府”,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2)制造业转型升级造就了人才和培训的巨大需求。智能制造、工业数字化的实现形式和必经之路,它根植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工业制造业等领域,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正在加速扩张,工业互联网应用中,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及新一代5G通信等新兴技术,工业互联网将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和产业发展的大国,随着产业政策逐渐落点,市场空间将有望加速。中国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在赋能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政府管理的前景巨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市场。(3)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分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主题由“追求速度”逐步转变为“追求质量”,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电子信息行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同时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规格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有较强的开发技能外,还需要能够快速适应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了解客户潜在需求、熟悉应用领域行业知识等。与此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专业人才的匮乏尤为突出,电子信息行业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和客户需求结构变化速度较快,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经验要求较高。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期多在三年以上,而兼具硬件、软件知识的复合型计算机应用人才则更是难以获得。(4)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计算机应用人才市场需求大,到2025年,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达950万人,面向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更为匮乏。疫情之下,“广东省急需紧缺人才信息供求平台”数据显示,广东省急需紧缺人才需求量超过80万,其中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保险、生物制药、医疗卫生等领域人才缺口较大。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设置必将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

2.4岗位职责要求

普通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但对信息技术类企业来说,知识结构更新快,员工的专业知识需要持续提升。员工通过高技能提升计划或者学历继续教育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才能更好适应岗位的技能需要,通过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的学习弥补专业短板,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掌握。所以,面向在职员工的高技能提升计划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着重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

3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3.1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面向IT行业信息技术类企业事业单位,采用在岗培养与学校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信息服务素质和“工匠精神”;掌握计算机系统及工业控制外设、Web开发、数据库、物联网技术等相关知识[8-9];熟悉面向对象应用开发、嵌入式应用开发、数据库系统管理、Web应用开发等技能;能从事Web开发、数据库应用维护与管理、嵌入式系统开发测试与维护、物联网应用开发和测试、相关互联网产品营销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2毕业生就业面向岗位分析

通过对广州及周边地区信息技术类相关企业调研,高职扩招和学历教育背景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面向的企业及岗位如表1所示。

3.3专业岗位所需能力分析

通过对广州及周边地区信息技术类相关企业调研,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扩招和学历教育学员可从事职业岗位及所需能力如表2所示。

4结语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很多高职院校的老牌专业,在高职扩招和学历教育双重背景下,专业应该对接多元育人标准,专业设置能够紧跟数字经济时代行业、产业的变革步伐。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以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依据,构建适合区域发展的多元人才培养改革方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历史使命的担当。基于计算机相关岗位群和岗位能力需求,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高职扩招和学历教育人才培育方案,达到面向社会培养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孟凡华.新一轮高职扩招要招在关键处[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8):1.

[2]付雪凌.变革与创新: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1):23-32.

[3]马廷奇.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25-30.

[4]曾珠,柏文涌.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要求、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1):5-12.

[5]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88-91.

[6]匡瑛,石伟平.论高职百万扩招的政策意图、内涵实质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92-96.

[7]张艳超.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观分析[J].职教论坛,2019(09):111-115.

[8]阎丽欣.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