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选拔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6:51:31

人才选拔管理

人才选拔管理范文篇1

根据舟组综(20**)9号《关于开展**市第二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工作的通知》和舟组综(20**)18号《关于做好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经研究,决定对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实施目标管理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签订目标责任书。拔尖人才根据所从事岗位的具体情况,制定任期内总体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分别与原推荐单位、部门或乡镇签订双向目标责任书。责任书的双方都须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应有定性要求、定量指标和完成时限。目标内容应与该拔尖人才的专业方向相一致;并具备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能培养和带动一批优秀后备人才的成长。目标责任书应在拔尖人才名单公布之日起4个月内完成,并报市人才办备案(县区属单位和渔农村拔尖人才同时报县区人才办备案)。

二、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拔尖人才每年要以书目形式向市人才办报告目标开展情况;相关单位、部门或县区人才办也要就所联系的拔尖人才的培养、使用、目标完成情况,向市人才办提交书面报告。

三、实行年度考核。每年由所在单位、部门或乡镇对拔尖人才实施年度考核,围绕创新、创业、创优的要求,结合目标责任情况,重点考核拔尖人才的能力水平、工作业绩、项目开展和名师带徒情况。

四、实行动态管理。拔尖人才若任期内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平平,没有新的业绩和成果,因主观原因,造成责任目标难于如期完成的,或弄虚作假、丧失或违背拔尖人才所必备的政治条件和道德标准的,取消拔尖人才称号,终止相关待遇。

五、建立拔尖人才考绩档案。拔尖人才所在单位、部门或乡镇对拔尖人才目标实施情况要跟踪了解并及时记入档案。

六、实行领导联系专家制度。每位市领导将分别联系若干名拔尖人才,听取拔尖人才意见建议,解决拔尖人才的实际困难,关心拔尖人才的工作、生活和健康,帮助拔尖人才更好地完成项目目标。

七、实行项目资助制度。由个人申报,经组织审核,市人才办将根据项目现实意义和实际情况,给予拔尖人才所从事科技项目1—5万元的项目资助金。

对拔尖人才实施任期目标管理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政绩观,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创新用人机制,充分发挥拔尖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具体体现。拔尖人才所在部门、单位和乡镇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体现四个“尊重”,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各拔尖人才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辜负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在今后的业务工作和专业领域奋发拼搏,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作新的贡献。

人才选拔管理范文篇2

第一条为做好本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拔尖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拔尖人才是指在本市各行各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乡土实用人才。

第三条选拔工作坚持突出贡献,注重实绩,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四条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和市人才办组织实施。

第二章选拔条件

第五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必须政治思想素质好,遵纪守法,有强烈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工作。近二年所取得的成绩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技术、科研上有创造性,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者;

(二)在工作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解决了技术难题或关键性技术问题,或在技术发明、推广、应用、改造上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对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提高作出较大贡献。

(三)对我市的宏观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经济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引进、建设提出具有较高价值的可行性论证、咨询和建议,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医疗技术精湛,多次成功地诊治疑难危重病症,或在较大范围多次有效地预防、控制、消除疾病,得到社会赞誉,业内公认。

(五)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出优异成绩,对学科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全市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

(六)在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工作,在成果转化、技术改进和推广服务等方面作出优异成绩,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在经济、会计、统计、艺术、体育、新闻出版、工艺美术等专业工作中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同行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并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或奖励。

(八)在种植、养殖、建筑及其他多种经营生产中,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率先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群众中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带头人。

(九)技能娴熟,技艺高超,获得省级职业技能比武前3名或市级职业技能大比武第1名。

(十)在其他领域中作出较大贡献,在省内同行中享有一定声誉。

第三章选拔程序

第六条选拔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选拔的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选拔对象人选由所在单位、同行专家或学术团体推荐、本人自荐,并征得所在单位党委(党组)和主管部门的同意。选拔对象人选为乡土实用人才的,由乡镇党委提出初步意见,经县(区)组织部研究审核后上报;非公有制单位人选由行业主管部门党委(党组)审核后上报。

(二)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对上报的拔尖人才推荐材料进行初审,按照1:1.5的比例确定初步人选,反馈给各单位。

(三)各县(区)委和相关单位党委(党组)对反馈人选组织业内同行专家进行评议,依次排序,并经县(区)委和单位党委(党组)研究后上报。

(四)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对上报的推荐对象进行审核筛选,按1:1.2比例确定考察对象并组织考察,同时征求纪委(监察)、检察等部门意见。

(五)专家评审委员会听取考察组考察情况汇报,研究分析后按1:1的比例确定正式人选。

(六)通过新闻媒体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由市委组织部发文公布。

第四章奖励和待遇

第七条入选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由市委、市政府发给“**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证书”,并享受特殊津贴。

第八条各相关部门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一)重点项目资助金。按照个人申报、组织审核、市委组织部研究批准的程序,根据项目现实意义和实际情况,给予拔尖人才所从事科技项目一次性重点项目资助金。

(二)拔尖人才在任期内至少一次参加理论知识及创新能力培训,在参加学术会议、安排业务进修等方面,应优先予以考虑。

(三)组织拔尖人才到经济发达地区培训、考察。

第九条切实改善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生活条件:

(一)落实疗休养及保健措施。每年组织部分拔尖人才进行疗休养,对全体拔尖人才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落实医疗保健措施。

(二)优先解决拔尖人才配偶、子女的就业、入学等问题。

第五章管理

第十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由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主管,市直、省属相关部门和县(区)委组织部、县(区)人才办协管,所在单位具体负责日常管理。

第十一条拔尖人才实行任期制度,每届任期两年,到期后,其待遇、称号自行终止,按选拔办法和程序重新推荐、考察、审定,产生新一届拔尖人才。任期内单位变动或调往市外的,要及时报告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

第十二条实行目标管理制度。拔尖人才在任期内,根据各自科研、工作业务开展等情况提出目标任务,由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签署意见,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委组织部和市人才办备案。

第十三条建立考核制度。拔尖人才每年要以书面形式向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报告一次工作及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情况,相关单位和部门、县(区)委组织部每年对本单位拔尖人才组织考核,按照提出的目标任务,围绕创新、创优、创业的要求,重点考核拔尖人才的能力水平、工作业绩、项目开展和名师带徒情况,考核情况向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提交书面报告。

第十四条实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拔尖人才考绩档案,分别由拔尖人才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管理,对拔尖人才在任期内所取得的成果和奖惩情况及时记入档案。

第十五条建立市领导联系拔尖人才制度。每位市级党政领导分别负责联系若干名拔尖人才,开展定期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听取拔尖人才的意见、建议,切实解决拔尖人才的实际困难,关心拔尖人才的工作、学习学术活动和生活、健康状况。

第十六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自情况发生之日的次月起停止各种待遇、称号,不再列入拔尖人才管理。

(一)因违法乱纪受法律制裁的;

(二)调离本市或不再从事当选岗位(专业)工作的;

(三)辞职、辞退、退休、失踪或死亡的;

(四)发生与拔尖人才荣誉称号不相符的其他情形的。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新闻媒体应积极宣传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工作业绩和精神风范,以扩大社会影响,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十八条选拔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选拔,宁缺勿滥。对在选拔过程中弄虚作假,谎报成果,骗取荣誉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荣誉称号及有关待遇,并按照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人才选拔管理范文篇3

第二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人才政策,坚持党管人才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力培养选拔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建立有利于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的激励机制,促进“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良好社会风尚的进一步形成,激励全市各类人才为实施三大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第三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范围为本市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单位、非公有制企业中直接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研究的工作人员和直接从事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工作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重点选拔在科研和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科研、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好中选优、优中拔尖、确保质量。

第四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的条件: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成果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全市同行业中有较高的威望,一般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近3年来有下列情况之一:

(一)获得过省(部)三等或市(厅)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奖)和哲学社会科学奖的主要完成人(前3名);

(二)获得过国家发明专利或三项(含三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完成人(前3名),其成果转化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引进、消化、开发、推广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中,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其技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四)被列为市级以上重点工程、重点学科、重点科研项目的主要技术完成人或负责人,研究成果处于省、市领先地位;

(五)在经济管理(包括财政金融管理)等工作中有重大改革和创造,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本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人员;

(六)在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所领导的企业经济效益、纳税额和职工工资年增长率名列前茅,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

(七)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显著,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所创建的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且在同行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承担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并有两项以上相应的成果的人员;

(八)在全市卫生医疗行业,主持市以上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技术精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成绩突出,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在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3篇以上专业论文的人员;

(九)在文艺、体育、新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工作中,专业技术造诣较深,作出较大贡献,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或专业奖项的人员;

已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员、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333人才工程”和“555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不再作为市拔尖人才推荐人选。

第五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推荐人选可优先从作出显著成绩的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县区级拔尖人才中产生。在本市工作3年以上的外地(外籍)人才符合条件的,也可推荐。

第六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负责会同市人事局、科技局具体组织实施。选拔程序为:

(一)公布条件。下发通知,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推荐条件、办法和程序。

(二)逐级推荐。人选的产生,一般首先由个人向所在单位申请(自荐);所在单位核实材料,征求单位职工意见;经单位研究确定推荐人选后,填写《**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申报表》,连同被推荐者的成果证书复印件、实绩材料等,由单位报主管部门(单位)审议上报。县区的推荐材料由当地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组织审核报县区委讨论后,报市委组织部;市属单位的推荐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直接报市委组织部。

(三)资格审核。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科技局,对上报的推荐对象进行资格审核和初选。

(四)社会公示。初选对象名单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公示中反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

(五)组织审批。经公示后的人选名单,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审议批准。

(六)命名。市拔尖人才由市委命名,并颁发《**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证书》。

第七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有下列待遇:

(一)参政议政。各级党代会代表中专业技术人才代表,应优先从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党员中遴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经济(包括企业)、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和文化艺术等界别委员,应优先从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中遴选;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各县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对拔尖人才应量才重用,对适合担任领导职务的,要大胆提拔;积极组织拔尖人才建言献策,发挥其在规划管理、项目论证等宏观、微观决策中的咨询作用。

(二)参与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和人才培养。注重发挥人才群体优势,提高组织程度,有计划地组织拔尖人才直接参与重要科研课题、技术攻关的具体指导,发现并培养一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三)拔尖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应优先安排,科研经费确保专款专用。有关部门和所在单位对其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应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优惠和支持。

(四)保证拔尖人才办公、科研开发等必需的场所和设施。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单位为他们提供必备的办公设施及图书、报刊资料。

(五)拔尖人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本单位指标限制,优先予以聘任;亦可优先参加评聘市内有效的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拔尖人才参加各类人才评奖评选活动。

(六)拔尖人才在管理期内,经年度考核称职以上,每月发放100元津贴,所需费用由市财政解决。

(七)对拔尖人才实行医疗保健制度。在管理期内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具体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

(八)本市引进的外地拔尖人才,报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认定,享受本地拔尖人才同等待遇。

第八条每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期为3年,具体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其主要管理措施为:

(一)协调服务。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对市拔尖人才进行综合管理服务,包括提出拟订和修改有关政策的建议,检查、督促、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有关待遇,组织推荐、选拔、考核、报批等工作。各县区委组织部及市直有关部门协助做好有关管理服务工作,所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管理服务。

(二)培训教育。市拔尖人才的政治理论教育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3年内至少轮训1次,时间不少于20天。组织他们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求实、创新、协作、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所在单位每年为他们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脱产业务学习或参观考察,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国内外的学术、技术交流。

(三)宣传表彰。加大对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社会宣传,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市拔尖人才,新闻宣传部门及所在单位要及时组织总结采访,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宣传他们的事迹。管理期满,经全面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优秀拔尖人才,由市委、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四)走访联系。市委组织部、所在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要与市拔尖人才建立联系制度,通过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每年开展一次拔尖人才慰问活动。

(五)目标管理。拔尖人才要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结合所从事专业和单位实际,在单位党政组织的指导下,制定个人3年工作奋斗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至少达到下列情况之一:①至少获得1次市厅级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科学技术奖);②在省部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③引进、推广1项以上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④承担省级以上课题,有相应成果或进展顺利;⑤获得1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或专业奖项。所在单位应为他们完成奋斗目标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

(六)跟踪考核。市委组织部对市拔尖人才进行日常跟踪考察,了解掌握其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和工作业绩等情况;所在单位结合专业技术年度考核,每年对拔尖人才进行一次工作目标考核。管理期满时进行一次全面考核,经考核完不成目标任务的,不再列入拔尖人才管理。

(七)建立档案。市委组织部建立市拔尖人才业绩档案,内容包括:人员登记表、科研成果和获奖证书复印件、著作及论文目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及年度考核情况、参加国内外学习培训和学术活动等情况。所在部门和单位要每年上报一次其政治思想、业务工作、科研成果、年度考核、进修学习等方面情况及有关材料复印件。以此建立高层次人才库,为省委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人才库提供支持,并作为省委组织部人才库的一个子库。

(八)动态管理。在管理期内,犯有错误造成不良影响,或因个人责任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或年度考核不合格;创新能力不强或在同行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技术示范作用不充分,工作成效不明显,不宜继续作为拔尖人才管理的,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提请市委取消其拔尖人才称号。管理期内调离本市的不再享受有关待遇。管理期满,重新进行调整补充,原列拔尖人才根据考核结果,符合选拔条件的,可以继续选拔为拔尖人才;不符合条件或因其他原因需要调整的,不再列入拔尖人才管理。

人才选拔管理范文篇4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以下简称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拔尖人才主要是指经选拔在我市从事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开发与转化、经营管理、文教卫体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应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控制总量的原则,不受身份、技术职务和资历的限制,以对社会贡献和政治表现为依据,严格按照选拔条件和规定程序进行,确保质量。

第四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具体工作由拔尖人才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负责。

第五条对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选拔一次,管理期限为三年。

第二章选拔范围和条件

第六条凡在我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未脱离专业技术岗位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在专业技术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党政机关干部,均可参加拔尖人才的评选。已列入市管干部的,不再作为拔尖人才的评选对象。选拔拔尖人才,以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年龄一般不超过52岁;对贡献大、名望高、身体健康仍从事其研究领域工作的专家学者,年龄可放宽到57岁。

第七条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纪守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近三年在专业技术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一)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主要研究人员;获国家星火奖、专利奖、发明创造奖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的主要研究人员;

2、承担国家基金项目或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科研课题的主要主持人或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或省(部)重大科研、技术、工程项目(正在进行或已完成)实施的主要人员;

3、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省长特别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前三位人员;

4、以第一、第二作者在国外杂志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并被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索引)检索的论文一篇,或以第一作者在国家一级期刊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二篇,或独立撰写正式出版过专著二部,或参编国家计划的教材二部,本人撰写在10万字以上;

5、获两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前二位人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获一项国家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奖或获部级荣誉称号的教育工作者;

2、直接培养的在校学生在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二等奖以上或在全国中学生学科联赛中获一等奖的教师;

3、直接培养的在校学生在全省中学生学科联赛中获二项一等奖的教师;

4、获一项省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或两项省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的负责人(主持人)及获省级荣誉称号的教育工作者;

5、培养出打破全国记录的运动员的教练员或直接为国家培养(两年以上)输送(三年以内)优秀运动员(在国家大型运动会或锦标赛中获金牌)的教练员。

(三)在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在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重点工程中解决了重大理论或关键性技术、疑难问题,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人员;

2、在市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技术改造、引进项目中,担任设计、施工方面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

(四)在农业技术方面有下列成绩:

从事农业栽培、农产品加工等相关技术研究、应用、推广或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获得一项三等以上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或一项二等以上省山区创业奖或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人员。

(五)在医疗卫生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在医疗卫生(含计划生育)方面,技术或成果填补了省级以上本专业空白,并得到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人员;

2、在医药科研中,发明研制新药、特药,被省以上卫生或医药药品监督部门认定,属省内首创,疗效显著,并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主要研究人员。

(六)在新闻出版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成绩显著,获部级新闻作品评奖活动一等奖或连续三年来每年在部级报刊(台)发表头条文章二篇以上的新闻工作者;

2、获二项省级新闻作品评奖活动一等奖的专业人员。(七)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在、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性有届次的权威性评奖活动中获三等以上奖项者;

2、在省政府、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省文联主办的全省性有届次的权威性评奖活动中获二等以上奖项者。

(八)在管理科学方面取得下列成绩:

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首创或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有重大改革和创新,使企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单位经济效益居全国、全省同行业领先水平,主要产品获国际、国家、省(部)级奖,企事业单位通过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本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二次市级荣誉称号的优秀管理者。

(九)在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下列成绩之一:

1、完成科技项目产业化一项,项目投资额500万元以上或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二项,累计成交额200万元以上的;

2、在省(部)级以上的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技术能手(标兵)称号或在企业技改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工人。

(十)获国家、省以上优秀专家称号的各类人才。

(十一)在律师、公证、刑侦、审判、检察、交通管制或其他行业中做出突出贡献,被公认为专业学科技术带头人,并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誉的人员。

第三章选拔方法和程序

第八条选拔拔尖人才,采取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法。

第九条拔尖人才的选拔程序:

(一)公布条件。宣传选拔拔尖人才的指导思想、标准条件和方法步骤;

(二)个人申请。由单位、学术团体向所在单位主管部门推荐,同时提交能够反映本人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实绩的论文、著作、获奖证书等原始材料(管理型人才涉及经济效益的材料,要有财税部门的证明)。

(三)人选初评。各县(区)、市直企事业各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根据选拔范围和条件对人选进行初评,初评时要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被推荐对象进行考察,科学、公正、准确地确定初选人员,并将初选人员申报材料和论文、著作、获奖证书等原始材料,报送市委组织部。

(四)专家评审。市委组织部将初审后的人员名单按专业类别分别送交各专业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由综合评审委员会确定预选人员。

1、专业评审委员会组成:

为了使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公正、准确,评选设六个专业评审委员会,分别是:

(1)应用科学和理论研究专业评审委员会;

(2)教育体育专业评审委员会;

(3)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专业评审委员会;

(4)农业专业评审委员会;

(5)卫生医疗专业评审委员会;

(6)文化艺术专业评审委员会。

对上述六个专业评审委员会没有包括进去的专业,由市委组织部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定向组织专业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

各专业评审委员会由二十人组成,市委组织部负责聘任各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随机抽取五至七名评委进行评审;综合评审委员会由各专业评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主任由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担任;专业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对上报材料进行真实性和专业水平的认定,确定本专业范围内拔尖人才人选,人选按拔尖人才名额的120%确定;综合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依据总量控制兼顾专业覆盖面的原则,按照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对人才的需求,对各专业评审委员会评选的人选进行综合平衡,确定预选人员。

2、评委的选聘条件: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政治立场坚定,能够认真贯彻实施党的“科教兴国”战略;

(2)在本学科领域中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专业人员状况,具有高级职称或荣获过“秦皇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以上荣誉称号;

(3)作风正派,为人公道,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在群众中有较高声望;

(4)非本批拔尖人才候选人。

3、评审:

各专业评审委员会在认真审查核实参选人员有关材料、证件的基础上,对有关论文、论著的学术水平和奖项的级别、位次等予以确认,并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排列人选名次,逐人写出专业评议报告;综合评审委员会进行综合平衡后,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入围人选排列位次,确定预选人员,由新闻媒体予以公示。评审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评委出席方能召开,人选获得应参加评审评委三分之二以上的赞成票方为通过。

(五)确定人选。市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对预选人员的政治表现、思想作风、专业水平、群众基础等方面进行考察,逐人写出考察报告,经市委组织部部务会通过后,报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会审批。

(六)市委、市政府命名。

第四章管理制度

第十条目标管理制度。在管理期内的拔尖人才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出在管理期间的工作目标、年度计划和具体措施,认真填写《秦皇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考绩档案表》,每年以书面形式向市委组织部报告一次业务工作、政治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第十一条实绩考核制度。市委组织部对拔尖人才的日常工作进行跟踪考察,管理期内对拔尖人才进行一次考核,主要考核其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实绩及其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各单位、各部门每年对拔尖人才进行一次工作目标考核。对完成工作目标的发给全额津贴,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的视情况减发津贴。

第十二条联系制度。市委组织部、拔尖人才所在部门和单位领导与拔尖人才建立联系制度,经常交流思想,掌握情况。所在部门每年就拔尖人才的管理情况向市委组织部报告一次。定期召开不同类型的拔尖人才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第十三条调整制度。在管理期限内,有以下情况之一,由市委组织部审查,报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取消其拔尖人才称号和本办法规定的待遇:

1、因个人原因给国家或集体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

2、有严重违纪行为;

3、有违法犯罪或参加反动(邪教)组织行为;

4、经考察发现不适宜继续作为拔尖人才管理。

第十四条档案制度。市委组织部建立拔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记录拔尖人才的实绩考核结果和调整情况。

第五章管理内容

第十五条给予拔尖人才政治上的尊重和保护。

(一)发挥好拔尖人才参政议政作用。必要时邀请拔尖人才参加有关专业研讨会;大力宣传拔尖人才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

(二)培养选拔复合型拔尖人才担任领导职务。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复合型拔尖人才要大胆提拔重用。

(三)做好拔尖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他们政治上、思想上的进步。定期组织拔尖人才学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树立求实、创新、协作、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激励他们在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十六条合理使用拔尖人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对拔尖人才的工作,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其特长。对专业不对口的,要有计划的逐步予以调整。

(二)尽量减少拔尖人才的社会兼职,使其专心致志地从事本职工作。确因工作需要兼职的,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报市委组织部备案。

(三)无特殊情况,拔尖人才的工作岗位不得轻易变动。调出本市工作的,必须事先报市委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再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七条帮助拔尖人才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拔尖人才进行国内外的学术、技术交流。在安排出国考察或选派出国留学进修人员时,优先从年轻拔尖人才中挑选。

第十八条为拔尖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一)拔尖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本单位优先申报,各级主管部门优先审批,科研经费要确保专款专用。

(二)以拔尖人才为主承担的工作任务,配备助手和其他人员时,应尽量尊重拔尖人才本人的意见,以形成最佳群体结构。

(三)拔尖人才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优惠。

(四)拔尖人才可优先申报推荐专业技术资格,优先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九条改善拔尖人才的生活条件。

(一)市财政按管理期内拔尖人才的实际人数拨付管理经费,根据组通字[2000]23号文件精神,每人每月发给技术津贴费150元。享受政府特别津贴和获国家、省优秀专家称号的人员,不重复享受此待遇。管理期内去世、已调离本市及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后又未被单位续聘的,从离岗之日起不再发放津贴。

(二)拔尖人才夫妻两地分居的,可根据本人要求将其配偶调到拔尖人才所在地。

第二十条关心拔尖人才的身体健康。

(一)卫生行政部门每年组织拔尖人才进行一次体检。体检费、医药费由拔尖人才所在单位负责。

人才选拔管理范文篇5

第一条为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规范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工作,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社会化,根据《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选拔管理办法》(陕办发[2005]23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各行业、各领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第一线做出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党政机关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非行政领导干部),纳入拔尖人才的选拔范围。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是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者。

下列人员直接纳入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行列管理:在我市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划入或调入我市,原为省部委管理的在宝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中,属地化转制管理前,或者原在其他地市工作期间,已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者。

第四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以下简称市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组织实施。

第二章选拔条件

第五条市管拔尖人才人选,必须是热爱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在各行业、各领域第一线,业绩突出,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被专家和社会认可的优秀人才。同时,截止申报之月,过去2年内所取得的成绩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达到省级先进水平,得到省内同行公认: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前六位,一等奖前五位,二等奖前四位人员,三等奖前三位人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前三位,二等奖前二位,三等奖首位人员;获市级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前三位、一等奖的前二位、二等奖的首位或两项以上三等奖的首位人员;获市级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的首位人员;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称号、“中国青年科技奖”人员,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的人员。

(二)在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技术革新,解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重大技术难题,为我市技术创新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或陕西省技术发明奖人员;获省级及其以上优秀新产品奖、技术开发奖、名牌产品奖、产学研联合开发奖,实施后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首位人员;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或“中国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人员。

(三)长期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有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或者在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中,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省(部)级技术(农业)推广成果一等奖前三位,二等奖前二位,三等奖首位人员;获市级技术(农业)推广成果一等奖的前二位、二等奖的首位和两项以上三等奖的首位人员;获“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技术状元”或“陕西省农村优秀人才”及其相应的省级称号者。

(四)在完成国家及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并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国家勘察设计大师”、“陕西省勘察设计大师”获得者;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银奖或优秀工程金、银奖的人员;获陕西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或优秀工程金奖的人员;获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的前两位人员;陕西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国防科工系统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

(五)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创造性地提出重要理论观点,是专业领域学术带头人;或研究成果获得省级或市级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在业内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

(六)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所创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经国家或省级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鉴定并普遍推广,为同行所公认:获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前五位、一等奖前四位、二等奖前三位人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前三位、二等奖前两位、三等奖首位人员;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造类二等奖以上的首位辅导教师;被授予全国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劳动模范或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者;被授予省级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称号者;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学者。

(七)在卫生和临床医疗方面有重大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或者其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效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多次成功治愈疑难、危重病症;或者在较大范围内多次有效地预防、控制、消除疾病,被业内所公认的专家学者。

(八)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成绩卓著,对繁荣和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获得专业领域省级以上奖项的文学家、艺术家、记者、编辑、主持人、出版家以及文物和博物馆学方面的专家;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主要完成人员;入选全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人员,被国内外公认的艺术大奖获得者。

(九)在社会工作领域,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群众文化、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服务工作,或从事社会工作管理、教学和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者;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职称并为本行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员。

(十)在重点体育项目中,培养出多次(两次以上)获得全省及全国重大体育比赛冠军的运动队或运动员,并对我市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卓越成绩的教练员。

(十一)在科技、教育管理领域,创造性地提出和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领域,有一套行之有效、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现代化管理理论或实践经验,对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成效显著,所管理的企业连续3年以上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跨入全省和同行业先进行列,成为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

(十二)在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等领域,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学理论依据,对推动专业领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为省内同行所公认的人员。

(十三)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国家一级职业资格(高级技师)或相应高级职业技能水平,长期工作在生产服务岗位第一线,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过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省技术状元、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影响广泛;

2、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有重大技术革新,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本企业、同行业中具有领先的技能水平,并在某一生产工作领域总结出先进的操作技术方法,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在本职业(工种)中具有某种绝招绝技,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并在带徒传技方面成效显著;

6、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重点或关键性技术难题,业绩突出。

计算受奖项目时,同一项目多次获奖的,只计最高级别、最高奖项一次。

第三章选拔原则与程序

第六条选拔市管拔尖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原则;注重实绩,鼓励创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原则;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原则;群众参与、社会认可的原则。

第七条市管拔尖人才选拔工作,采取定期申报,集中评审的办法,每年进行一次。每年5至6月份为申报期,具体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代市委、市政府审批。

设立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负责市管拔尖人才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下设专业评审组,负责被推荐人选的初评工作。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选拔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评委库,入库人选由在宝的国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中学术技术地位高、影响大、业内公认的高级专家组成。

第八条选拔市管拔尖人才,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办法。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社会组织或者三名以上同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均可向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单位),或向市、县区组织部门推荐。拟确定的推荐人选须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听取群众意见,经本单位党组织和行政班子集体研究通过后,填写《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申报表》,并附带能够说明本人突出贡献成就的奖励、荣誉证书等证明材料复印件,以及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证明材料和有关团体、专家推荐信件等材料(担任领导职务的推荐人选,附由上一级领导机关纪检部门所出具的廉政鉴定意见;担任企业法人代表的,附当地税务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出具的企业及本人近三年来的纳税情况、企业缴纳社保基金情况等证明材料)。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在各县区的,向所在县区组织部门推荐;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在市级部门(单位)的,向市级部门(单位)推荐;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向所在县区的县区委统战部推荐,经初步筛选后,向县区委组织部推荐;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在宝鸡市的省部属驻宝单位,直接向市委人才办推荐。

第九条各县区委组织部会同人事、科技等部门,对被推荐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征求相关专业学会、行业协会意见后,提出拟推荐人选名单,经县区委讨论通过后,向市委人才办推荐。市级各部门(单位),对被推荐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征求相关方面意见后,提出拟推荐人选名单,经党组(党委)讨论通过后,向市委人才办推荐。

第十条市管拔尖人才评审程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人才管理协会对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单位)推荐的市管拔尖人才人选的申报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按被推荐人选所在行业及从事的专业,归口分送各专业评审组,各专业评审组按照选拔条件逐人进行评审,经充分酝酿审议后,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对通过到会评委半数以上票数的人选排列出名次,并写出评审意见,由市委人才办汇总后,报市管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市管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根据各专业评审组审议的初步人选,经充分酝酿、综合评审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对同意票超过到会评委半数以上的人选,除涉密人员外,在《宝鸡日报》、宝鸡电视台和宝鸡党建信息网进行公示;同时开通热线电话,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对拔尖人才人选的评价,请社会各界参与拔尖人才的评选。公示结束后,市委人才办汇总情况,提出该年度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人选名单,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一条被批准为市管拔尖人才者,由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颁发“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荣誉证书。

第四章管理

第十二条市管拔尖人才由市委组织部管理,日常工作委托各县区委组织部、市级各主管部门党组和拔尖人才所在单位党委具体负责。

第十三条市管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管理期限为三年。管理期满,重新进行选拔调整。对在管理期间没有新的科研成果和突出工作实绩者,或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管理期满后,原则上不再列入管理范围;对科研、生产周期较长,三、五年不易出成果的项目,有阶段性成果或突破性进展的,可继续保留。

第十四条建立市管拔尖人才考核制度,实行跟踪管理。每年对市管拔尖人才进行一次考核。具体考核工作委托各县区委组织部和市级各主管部门党组负责。拔尖人才每年年底填写《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年度考核登记表》,经单位组织考核签署意见后按程序上报。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表现、履行岗位职责、创新精神、学术成就、课题项目进展和工作实绩、群众评价等情况。考核结果于次年第一季度报市委人才办。

第十五条建立市管拔尖人才信息通报制度。将市管拔尖人才纳入市委直接联系的优秀人才信息库管理。对市管拔尖人才取得的科技成果、技术革新成果、重大科研项目进展情况,采取召开新闻会、在市级主要新闻媒体集中宣传等形式向全市予以通报,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支持人才,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十六条建立联系市管拔尖人才制度。市委常委、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每人联系1—2名市管拔尖人才。各县区党委、政府及其组织部门要加强与拔尖人才的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调查走访、书信来往等方式,经常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听取意见建议,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对市管拔尖人才的工作调动、奖惩、健康状况以及退休等方面的变化,要及时向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报告。

市管拔尖人才退休后,不再列入管理范围。市委组织部要继续保持与他们的联系。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要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

第十七条充分发挥市管拔尖人才的参谋智囊作用。吸收部分拔尖人才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咨询机构,对事关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市管拔尖人才要结合各自专业领域,每年写(提)出一篇(条)以上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章或意见、建议,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第十八条建立市管拔尖人才政治理论培训制度。加强对市管拔尖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部署,适时举办市管拔尖人才政治理论研修班或专题理论研讨班,有针对性地组织市管拔尖人才进行市情考察和专题研讨。

第十九条凡在管理期内,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调往宝鸡市外、未经组织同意出国逾期不归、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作为市管拔尖人才管理的,自以上情况发生之日的下月起,不再按市管拔尖人才管理,并不再享受相关待遇。对弄虚作假,谎报成果,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荣誉;政治上、经济上犯有严重错误;被追究刑事责任;在工作中因个人责任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以及其他原因不宜再作为市管拔尖人才的,由所在单位提出意见,所在县区或市级部门(单位)同意,市委组织部审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取消其“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和待遇。

第五章工作生活待遇

人才选拔管理范文篇6

第一条为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规范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工作,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社会化,根据《*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选拔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各行业、各领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第一线做出重大贡献和取得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党政机关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非行政领导干部),纳入拔尖人才的选拔范围。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是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者。

下列人员直接纳入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行列管理:在我市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划入或调入我市,原为省部委管理的在宝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中,属地化转制管理前,或者原在其他地市工作期间,已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者。

第四条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以下简称市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组织实施。

第二章选拔条件

第五条市管拔尖人才人选,必须是热爱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在各行业、各领域第一线,业绩突出,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被专家和社会认可的优秀人才。同时,截止申报之月,过去2年内所取得的成绩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达到省级先进水平,得到省内同行公认: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前六位,一等奖前五位,二等奖前四位人员,三等奖前三位人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前三位,二等奖前二位,三等奖首位人员;获市级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前三位、一等奖的前二位、二等奖的首位或两项以上三等奖的首位人员;获市级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的首位人员;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称号、“中国青年科技奖”人员,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的人员。

(二)在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技术革新,解决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重大技术难题,为我市技术创新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或*省技术发明奖人员;获省级及其以上优秀新产品奖、技术开发奖、名牌产品奖、产学研联合开发奖,实施后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首位人员;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或“中国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人员。

(三)长期工作在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有重大技术突破,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或者在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中,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省(部)级技术(农业)推广成果一等奖前三位,二等奖前二位,三等奖首位人员;获市级技术(农业)推广成果一等奖的前二位、二等奖的首位和两项以上三等奖的首位人员;获“*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技术状元”或“*省农村优秀人才”及其相应的省级称号者。

(四)在完成国家及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贡献突出,并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国家勘察设计大师”、“*省勘察设计大师”获得者;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银奖或优秀工程金、银奖的人员;获*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或优秀工程金奖的人员;获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的前两位人员;*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国防科工系统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

(五)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创造性地提出重要理论观点,是专业领域学术带头人;或研究成果获得省级或市级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在业内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

(六)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所创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经国家或省级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鉴定并普遍推广,为同行所公认:获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前五位、一等奖前四位、二等奖前三位人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前三位、二等奖前两位、三等奖首位人员;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创造类二等奖以上的首位辅导教师;被授予全国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劳动模范或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者;被授予省级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称号者;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学者。

(七)在卫生和临床医疗方面有重大技术创新,做出突出贡献;或者其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效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多次成功治愈疑难、危重病症;或者在较大范围内多次有效地预防、控制、消除疾病,被业内所公认的专家学者。

(八)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成绩卓著,对繁荣和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获得专业领域省级以上奖项的文学家、艺术家、记者、编辑、主持人、出版家以及文物和博物馆学方面的专家;获*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主要完成人员;入选全国、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人员,被国内外公认的艺术大奖获得者。

(九)在社会工作领域,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群众文化、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服务工作,或从事社会工作管理、教学和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者;取得高级社会工作师职称并为本行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员。

(十)在重点体育项目中,培养出多次(两次以上)获得全省及全国重大体育比赛冠军的运动队或运动员,并对我市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卓越成绩的教练员。

(十一)在科技、教育管理领域,创造性地提出和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领域,有一套行之有效、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的现代化管理理论或实践经验,对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成效显著,所管理的企业连续3年以上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跨入全省和同行业先进行列,成为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

(十二)在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等领域,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学理论依据,对推动专业领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为省内同行所公认的人员。

(十三)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国家一级职业资格(高级技师)或相应高级职业技能水平,长期工作在生产服务岗位第一线,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过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省技术状元、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影响广泛;

2、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有重大技术革新,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本企业、同行业中具有领先的技能水平,并在某一生产工作领域总结出先进的操作技术方法,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在本职业(工种)中具有某种绝招绝技,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并在带徒传技方面成效显著;

6、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解决生产过程中重点或关键性技术难题,业绩突出。

计算受奖项目时,同一项目多次获奖的,只计最高级别、最高奖项一次。

第三章选拔原则与程序

第六条选拔市管拔尖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原则;注重实绩,鼓励创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原则;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原则;群众参与、社会认可的原则。

第七条市管拔尖人才选拔工作,采取定期申报,集中评审的办法,每年进行一次。每年5至6月份为申报期,具体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代市委、市政府审批。

设立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负责市管拔尖人才的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下设专业评审组,负责被推荐人选的初评工作。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选拔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评委库,入库人选由在宝的国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中学术技术地位高、影响大、业内公认的高级专家组成。

第八条选拔市管拔尖人才,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办法。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社会组织或者三名以上同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均可向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单位),或向市、县区组织部门推荐。拟确定的推荐人选须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听取群众意见,经本单位党组织和行政班子集体研究通过后,填写《*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申报表》,并附带能够说明本人突出贡献成就的奖励、荣誉证书等证明材料复印件,以及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证明材料和有关团体、专家推荐信件等材料(担任领导职务的推荐人选,附由上一级领导机关纪检部门所出具的廉政鉴定意见;担任企业法人代表的,附当地税务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出具的企业及本人近三年来的纳税情况、企业缴纳社保基金情况等证明材料)。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在各县区的,向所在县区组织部门推荐;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在市级部门(单位)的,向市级部门(单位)推荐;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向所在县区的县区委统战部推荐,经初步筛选后,向县区委组织部推荐;被推荐人选所在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在*市的省部属驻宝单位,直接向市委人才办推荐。

第九条各县区委组织部会同人事、科技等部门,对被推荐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征求相关专业学会、行业协会意见后,提出拟推荐人选名单,经县区委讨论通过后,向市委人才办推荐。市级各部门(单位),对被推荐人选进行严格考察,并征求相关方面意见后,提出拟推荐人选名单,经党组(党委)讨论通过后,向市委人才办推荐。

第十条市管拔尖人才评审程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人才管理协会对各县区、市级各部门(单位)推荐的市管拔尖人才人选的申报材料经审查核实后,按被推荐人选所在行业及从事的专业,归口分送各专业评审组,各专业评审组按照选拔条件逐人进行评审,经充分酝酿审议后,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对通过到会评委半数以上票数的人选排列出名次,并写出评审意见,由市委人才办汇总后,报市管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市管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根据各专业评审组审议的初步人选,经充分酝酿、综合评审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对同意票超过到会评委半数以上的人选,除涉密人员外,在《*日报》、*电视台和*党建信息网进行公示;同时开通热线电话,广泛听取社会公众对拔尖人才人选的评价,请社会各界参与拔尖人才的评选。公示结束后,市委人才办汇总情况,提出该年度*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人选名单,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第十一条被批准为市管拔尖人才者,由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颁发“*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荣誉证书。

第四章管理

第十二条市管拔尖人才由市委组织部管理,日常工作委托各县区委组织部、市级各主管部门党组和拔尖人才所在单位党委具体负责。

第十三条市管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管理期限为三年。管理期满,重新进行选拔调整。对在管理期间没有新的科研成果和突出工作实绩者,或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管理期满后,原则上不再列入管理范围;对科研、生产周期较长,三、五年不易出成果的项目,有阶段性成果或突破性进展的,可继续保留。

第十四条建立市管拔尖人才考核制度,实行跟踪管理。每年对市管拔尖人才进行一次考核。具体考核工作委托各县区委组织部和市级各主管部门党组负责。拔尖人才每年年底填写《*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年度考核登记表》,经单位组织考核签署意见后按程序上报。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表现、履行岗位职责、创新精神、学术成就、课题项目进展和工作实绩、群众评价等情况。考核结果于次年第一季度报市委人才办。

第十五条建立市管拔尖人才信息通报制度。将市管拔尖人才纳入市委直接联系的优秀人才信息库管理。对市管拔尖人才取得的科技成果、技术革新成果、重大科研项目进展情况,采取召开新闻会、在市级主要新闻媒体集中宣传等形式向全市予以通报,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支持人才,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十六条建立联系市管拔尖人才制度。市委常委、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每人联系1—2名市管拔尖人才。各县区党委、政府及其组织部门要加强与拔尖人才的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调查走访、书信来往等方式,经常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听取意见建议,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对市管拔尖人才的工作调动、奖惩、健康状况以及退休等方面的变化,要及时向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报告。

市管拔尖人才退休后,不再列入管理范围。市委组织部要继续保持与他们的联系。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要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

第十七条充分发挥市管拔尖人才的参谋智囊作用。吸收部分拔尖人才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咨询机构,对事关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市管拔尖人才要结合各自专业领域,每年写(提)出一篇(条)以上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章或意见、建议,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第十八条建立市管拔尖人才政治理论培训制度。加强对市管拔尖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部署,适时举办市管拔尖人才政治理论研修班或专题理论研讨班,有针对性地组织市管拔尖人才进行市情考察和专题研讨。

第十九条凡在管理期内,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调往*市外、未经组织同意出国逾期不归、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作为市管拔尖人才管理的,自以上情况发生之日的下月起,不再按市管拔尖人才管理,并不再享受相关待遇。对弄虚作假,谎报成果,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荣誉;政治上、经济上犯有严重错误;被追究刑事责任;在工作中因个人责任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以及其他原因不宜再作为市管拔尖人才的,由所在单位提出意见,所在县区或市级部门(单位)同意,市委组织部审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取消其“*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称号和待遇。

第五章工作生活待遇

人才选拔管理范文篇7

第一条为加强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选拔范围主要是指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多种经营生产以及试验示范和技术服务;在农林牧副渔生产中从事科技开发、应用、普及、培训、推广、管理等工作;在农村第二或第三产业从事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各类人员。

第三条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选拔管理,必须贯彻以下原则:

(一)德才兼备、群众公认;

(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三)分层管理、目标管理、动态管理;

(四)优先培养、优先选用。

第四条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选拔管理工作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县委组织部会同县委农办、县人事局、发改委、科技局、农牧渔业局等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章选拔条件

第五条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解放,开拓创新,遵纪守法,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愿意并能带动周围群众致富,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年龄在55周岁以下,近三年来取得下列成绩之一者,均可推荐为海安县乡村优秀科技人才:

(一)获得县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科技推广三等奖以上奖励,或一项国家专利并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效益的主要完成人员;

(二)在种植、养殖、建筑、加工及其他多种经营生产、试验示范和技术服务中,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技术水平,率先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在本区域有较大影响的科技带头人;

(三)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普及、推广、革新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四)在民营经济和民办科研单位中,依靠科技进步和先进管理方法,使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并在所在地区名列前茅者;

(五)在农村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新品设计等方面有一项以上通过技术部门鉴定,并正式投产,且已取得较大经济效益者;

(六)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显著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在本县同行中有较大影响者;

(七)在农村积极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做出突出成绩,在所在地区享有较高声誉并获得县级以上荣誉称号者;

(八)其他依靠科技发展勤劳致富并带动周围群众致富,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人员。

第三章选拔方法和程序

第六条推荐、选拔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选拔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一)推荐:由乡村科技人员所在单位或行政村组织推荐,也可由同行专家、学术团体举荐或个人自荐,并填写《海安县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推荐表》,经所在单位或行政村组织研究同意后,报镇党委。

(二)初审:由各镇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上报的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推荐人选进行初审,核实其成果、业绩,并提出初审意见,上报县委组织部。

(三)会审:县委组织部根据各镇上报的初审名单及材料,会同县委农办、县人事局、发改委、科技局、农牧渔业局及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考核评审,提出初步人选名单,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四)公示:将初步人选名单采取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有异议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五)审批: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经公示后的人选进行审批,并发文公布、颁发证书。

已被评为市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县拔尖人才及以上荣誉称号的人员不再作为县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推荐人选。

第四章组织管理

第七条对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管理实行由县委组织部主管,县直有关部门协管,各镇党委直接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其职责分工是:

(一)县委组织部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抓好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综合管理,包括拟订和修改有关政策,检查、督促、协调有关部门抓好待遇落实,组织推荐、选拔、考核等工作。

(二)县委农办、县人事局、发改委、科技局、农牧渔业局以及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所在单位业务主管部门等根据本部门工作职责和特点,负责做好相关的业务培训和管理服务工作。

(三)各镇党委负责本镇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直接管理工作。分管负责人和组织委员具体抓,组织、宣传部门和科普协会等组织具体负责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政治学习、业务交流和科研工作,积极为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开展技术引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活动创造条件。

第八条对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组织一次评审,根据其德才表现、科技水平和贡献大小进行调整,符合条件的继续当选。属下列情况之一者自然取消其乡村优秀科技人才资格:一是犯有政治或其他错误;二是因个人责任给集体或周围群众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三是调离本县或到县外投资创业的。

第九条对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实行目标管理和考核激励制度。乡村优秀科技人才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管理期内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并将总体目标分解到每个年度。所定目标经所在单位通过后,由各镇党委与他们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报送一份县委组织部备案)。各镇每年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考核,由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每年年底填写《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工作实绩年度考核表》,经所在镇党委审核后,报县委组织部。并将每年检查考核的结果记录在案,作为今后评选市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县拔尖人才、“十佳乡村科技人才”和继续当选的依据,三年管理期满后由县委组织部组织一次评比表彰,将表现突出的乡村优秀科技人才,推荐为县“十佳乡村科技人才”拟任人选。最终由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

第十条建立领导干部与乡村优秀科技人才联系制度。各镇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确定部分专业水平高、贡献大、有代表性的乡村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联系对象,定期了解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县委组织部定期召开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座谈会,了解情况,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第五章培养与使用

第十一条镇党委和县直各业务部门按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技术门类,利用县委党校、县农干校、职业技术学校、基层党校和各类专业培训机构,每年举办1-2期培训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每期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有条件的镇,可分期分批选送部分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到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培训学习。鼓励和支持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参加高学历或双学历教育。

第十二条鼓励和支持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活动,并获取合理报酬。

第十三条及时把思想素质好,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科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把那些素质好、贡献大、威望高、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乡村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到行政领导岗位上来。

第十四条凡涉及到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工作变动、奖惩、任用等重大变化情况,事前须与县委组织部通气并备案。

第六章待遇

第十五条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可享受以下待遇:

(一)积极扶持、帮助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开展科研活动,凡被列入县级以上科研计划的,镇党委、政府应主动帮助筹集落实经费,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在土地征用、水电设施、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照顾。

(二)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在管理期内,每人每年享受800元技术津贴,县财政负担1/2(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发放),镇财政负担1/2。

人才选拔管理范文篇8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和中央、省、市人才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试行)。

第二条县级优秀专门人才是指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代表我县领先水平、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术、技术、管理、文化等领域中的带头人。

第三条县级优秀专门人才的选拔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受学历、职务、资历、身份的限制,以对社会实际贡献和现实表现为根本依据。

第四条县级优秀专门人才实行定期考核的动态管理办法,每二年选拔一届,每一届管理期二年,管理期满即自动终止县级优秀专门人才资格,同时不再享受县级优秀专门人才的相关待遇;符合条件的可以继续申报下一期。

第二章选拔范围和条件

第五条县级优秀专门人才推荐对象必须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安心*工作,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近二年取得以下成绩之一者(不包括已离退休人员,选拔条件将随着管理期不同而进行调整,没有明确规定数额的将在开展选拔工作时予以确定,获得奖励和成果的必须是首位完成者或主要完成人):

(一)获得省厅、市级以上的科学技术进步奖、科学技术成果奖(其中省厅、市级必须为二等奖以上)。

(二)在技术革新改造、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技术引进和开发等工作中,解决了疑难问题或关键性技术问题,经有关专业部门认证,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三)在理论研究上有独到见解,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论文奖;获得省级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一次或二次三等奖,得到县内外同行公认,并成为某一学科的带头人。

(四)在企业、经济或其他技术性较强的单位担任领导,以科学管理手段从事管理工作,经济效益在本县同行业中居领先地位,并被授予县级以上荣誉称号的。

(五)在教育、卫生、农业、畜牧、林业等专业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得省级优秀成果二等奖以上奖励的。

(六)长期在农牧业生产、技术推广等第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在科学普及、科技服务等方面业绩突出,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受到县以上人民政府

表彰(其中县级表彰为二次以上)。

(七)对我县经济发展战略、重大建设项目提出具有较高价值的可行性论证、建议、方案,被采纳,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八)在其他行业中做出与上述七条类似成绩以及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

(九)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一般不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选拔,但原来是专业技术人员,而走向领导岗位或调入行政机关后,没有脱离专业并获有新的科研成果,目前仍担负着课题任务的干部,符合条件的也可选拔,脱离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不予选拔。

第三章推荐方法和选拔程序

第六条选拔优秀专门人才,采取个人申报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七条对个别在学术上、技术上造诣较深,确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也可直接提名。

第八条优秀专门人才的选拔程序

(一)公布条件。在媒体公开评选条件、评选程序和方法。

(二)组织推荐。由个人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交能够反映本人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实绩的论文、著作、获奖证书等原始材料及近二年的工作总结。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要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和要求向县人

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择优推荐人选,并报送《*县推荐优秀专门人才登记表》等相关材料。

(三)人选初审。由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人事及业务主管部门组成评审小组对优秀专门人才推荐人选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初步人选名单。

(四)组织考察。初选名单确定后,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基层单位对初步人选的政治表现、思想作风、专业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五)评委会评审。

1、组建评审委员会。为使评审工作科学、公正、准确,由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选聘有权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3-5人的各专业评审委员会,并报经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负责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由县人才(知识分子)办公室主任担任。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依据总量控制兼顾专业覆盖面的原则,对参评材料的真实性和专业水平进行认定,确定优秀专门人才人选。

2、评委的选聘条件。(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政治立场坚定,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人才战略方针;(2)在本学科领域中有一定造诣,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专业人员状况,一般应具有高级职称;(3)

作风正派,为人公道,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在群众中有较高声望;(4)非本届优秀专门人才候选人。

3、评审。召开评审会议,各专业评审委员会在认真审查核实参选人员有关材料、证件的基础上,对有关论文、论著的学术水平和奖项的级别、位次等予以确认,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得票超过参加会议评委二分之一以上的才能作为优秀专门人才正式人选。评审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评委出席方能召开。

(六)审批、公示。根据评审委员会评选结果和组织考察情况,由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将优秀专门人才正式人选呈报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审批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7天公示,对公示期间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由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及有关部门认真调查核实,经调查确实存在问题的取消资格;公示结束后,符合条件的由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正式列为县优秀专门人才管理序列。

(七)命名。优秀专门人才由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县优秀专门人才》荣誉证书、奖牌。

第四章相关待遇

第九条县级优秀专门人才在二年管理期内,享受以下待遇:

(一)自批准之月起,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专业技术津贴,同时获市级以上优秀专门人才称号的,此月技术津贴不再重复享受。

(二)享受医疗保健待遇。由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统一组织,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三)关心优秀专门人才的工作、学习。为了开阔优秀专门人才的视野,管理期内组织一次优秀专门人才外出参观、考察和学习;对优秀专门人才参加学术讨论、外出进修优先考虑。

(四)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专门人才,由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组织到内地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修和挂职。

以上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由县财政拨付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统一管理。

第五章管理内容和措施

第十条县级优秀专门人才实行分级负责的管理办法。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会同县人事局、县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进行综合管理;县级优秀专门人才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协助管理。

(一)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县级优秀专门人才根据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制定切合实际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二年奋斗目标,并每年以书面形式报告工作、学习、科研等情况。

(二)建立实绩考核制度。对县级优秀专门人才进行动态管理,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由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进行考核,并写出考核报告,报县委组织部。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在管理期内对其进行一次全面考察,作为调整依据,二年期满由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选拔条件和程序重新选拔评审。

(三)建立领导联系制度。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县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各主管部门和优秀专门人才所在单位负责同志要与县级优秀专门人才建立联系制度,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及时掌握情况,听取其意见、建议和要求。

(四)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其作用。优秀专门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或课题,在同等条件下,本单位优先申报,各级主管部门优先审批,科研经费优先安排。优秀专门人才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所在单位和有关部门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优秀专门人才可优先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职称,优先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五)建立县级优秀专门人才业绩档案。其中包括县级优秀专门人才登记表、年度工作计划、二年奋斗目标、考核报告、考核材料。

第十一条县级优秀专门人才在管理期限内,有以下情况之一,经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审查核实,报县人才(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取消其优秀专门人才称号和本办法规定的待遇:

(一)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

(二)有违法犯罪行为的;

(三)治学态度不严谨,学术上弄虚作假的;

(四)不能很好履行优秀专门人才职责,没有完成任期目标,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人才选拔管理范文篇9

切实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管理和待遇工作,激励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是贯彻执行“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县本着“从精、从严、从优”的原则,共选拔23位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切实加强管理,认真落实待遇,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稳又快又好发展。

一、选拔从精,严格“四道程序”。在选拔时,该县坚持“民主、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以思想政治表现为前提,以技术水准、学术造诣特别是对社会的贡献为依据,不受身份、学历、资历的限制,切实做到“优中选优,精中选精”。一是严格推荐程序。采取群众推荐和专业同行推荐相结合、本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广泛发动群众,摸清底子,深入细致地考察,真正把有德才有贡献的人员推荐上来。二是严格审查程序。根据推荐的情况,由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对其政治思想、专业水平、工作实绩进行严格审查,并紧密联系县纪委、政法委、计生委,全面了解情况。三是严格呈报程序。根据推荐的情况,由所在单位研究决定呈报对象并负责如实填写《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呈报表》,附上奖励证书、论文著作等有关证件和资料,经主管部门和战线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乡镇或系统党委上报县委组织部。四是严格审批程序。县委组织部会同县委办、县政府办、县科技局、县人事局进行考察审核、综合筛选、提出建议名单,经县委、县政府审批。

二、管理从严,实行“三大机制”。一是立体管理机制。县委、县政府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进行宏观领导,县委组织部会同科技局、人事局负责日常工作,主管部门协助管理,所在单位具体管理,形成互相交流,互相配合的立体化管理网络。二是目标管理机制。对拔尖人才统一建立实绩档案,并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好管理期内的目标。拔尖人才每年底要就自己的政治思想、工作进展、成果获奖、、学习进修等情况写出书面总结,一式四份上交县委组织部、科技局、人事局和主管部门,县委组织部协同有关部门对拔尖人才每年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记入其实绩档案。三是动态管理机制。对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3年调整一次。3年内拔尖人才做出新的突出贡献的,可继续列入管理范围;未获得成果、工作没有新进展,或有违法犯罪行为、弄虚作假窃取他人成果骗取荣誉、不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调离本县所辖单位、已办理离退休手续、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等情况的,不再列入管理范围。

三、待遇从优,确保“三个优先”。一是优先改善办公条件。拔尖人才急需的科研经费、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人员助手等,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都给予优先考虑。所在单位积极创造条件,为拔尖人才提供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拔尖人才在住房、出差、用车等方面与所在单位领导同等对待。二是优先保证医疗保建。建立拔尖人才健康档案,每年为拔尖人才体检一次,分期分批组织拔尖人才开展健康疗养活动,其医疗享受离退休老干部待遇。三是优先照顾家属子女。拔尖人才夫妻两地分居的,优先照顾其工作调动;配偶或子女无工作的,优先创造就业条件;其子女在县属小学就读的,不受学区划分的限制,可优先安排到本人要求就读的学校;报考县属中学,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近年来,共安排了3名拔尖人才的配偶和子女就业。

人才选拔管理范文篇10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加强人才工作的有关精神,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做好我县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工作,调动广大人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创造性,根据中央、省、市委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我县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及农村各行业、各学科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村实用技术人员。

第三条县管拔尖人才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四类。

第四条全县选拔、管理拔尖人才工作,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县委组织部、人才办组织实施。

第二章拔尖人才的条件

第五条县管拔尖人才人选,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清正廉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模范履行岗位职责。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党政人才年龄在48周岁以下。

党政人才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得市级以上优秀党务工作者、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或“十佳公仆”的人员。

二、干部年度考核获优秀等次的人员。

三、所负责的单位、部门季度考核中连续两季度综合排名前三名或年度考核中综合排名前三名的人员。

四、所负责的单位、部门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的人员。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企业管理中,成绩显著,并获市级以上表彰奖励者。

二、企业经济效益好,年上缴利税达到100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

三、企业负责人获得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者。

专业技术人才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的人员。

二、已成为我县某一行业或学科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并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的人员。

三、在本行业成绩显著,并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四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市级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七篇以上论文者。

四、在专业技术工作或引进、消化、开发、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工作中,解决了关键技术疑难问题,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者。

五、在工程设计方面,获得省(部)级二等以上优秀设计奖,获得市级优秀设计一等奖的人员。

六、在教学第一线教书育人,成绩卓著,享有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或省级以上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称号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科带头人。

七、在医疗卫生第一线工作,医疗技术精湛,特别是在诊断治疗疑难病症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或在预防保健等方面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出有效预防对策和防治措施,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八、在文学创作、艺术表演、新闻工作中成绩卓著,对繁荣和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获得市级以上文学及艺术类奖,市级以上新闻奖、百佳新闻工作者,在县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作家、书画家、表演艺术家、美术家。

九、在体育项目中,培养出取得市级以上体育比赛冠军的运动队、运动员,并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的优秀教练员。

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开展多种经营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种、养殖能手。

二、在农业技术推广、示范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农民技术人员。

三、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经济的科技能人。

四、被市级以上命名的科技致富示范户、示范基地的负责人。

第三章拔尖人才选拔的原则和程序

第六条选拔县管拔尖人才,坚持民主、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以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和政治表现为依据,不受身份、专业技术职务、学历、资历的限制,坚持好中选优,真正拔尖。

第七条县管拔尖人才的选拔工作,原则上每三年进行一次。

第八条县上设立县管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由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县科技局等有关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评审委员会主任由县委组织部分管部长担任,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县委人才办。

第九条选拔程序:

一、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办法。凡符合条件者,由个人提出申请,经本单位党委(总支、支部)或行政组织集体研究通过,在本单位公示后,填写《乾县县管拔尖人才推荐表》,并附证明本人主要贡献的材料及获奖证书等复印件,上报县委组织部、人才办。

二、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对推荐人选进行初审后,由县管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对推荐人选的专业成果及主要贡献进行综合评审,筛选确定县管拔尖人才拟选名单,并对拟选人进行考察和公示。

三、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将拟选名单和考察结果提交县委组织部部务会、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逐级审议,并报县委常委会批准。由县委、县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县委人才办通知其所在单位落实有关待遇

第四章拔尖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第十条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要积极为拔尖人才改善工作、学习条件。

一、优先安排他们急需的科研经费、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对拔尖人才申报的科研课题,在同等条件下,所在单位应优先申报,业务主管部门要优先安排,确保科研经费及时到位,专款专用。对拔尖人才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所在单位和各有关部门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照顾。

二、要保持拔尖人才所担负业务工作的相对稳定,使用不当的应及时调整。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兼职,以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业务工作。

三、关心拔尖人才的知识扩展和更新,积极为他们参加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和出外进修、考察提供机会与条件。

四、拔尖人才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指标限制,破格参加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一条县管拔尖人才享受以下待遇:

一、县管拔尖人才可列席本单位领导研究业务项目的有关会议,并在阅读有关业务文件方面,与所在单位领导享受同等待遇。对上级有关重要指示精神和本单位的重大决定,所在单位党政组织要及时向拔尖人才通报。对拔尖人才违法违纪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须书面报告县委组织部、人才办。

二、在管理期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由县财政发给每人每月津贴100元。党政人才根据干部管理权限优先提拔重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先享受县委、县政府有关企业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农村实用人才列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乡镇党委负责重点培养。

三、每年由县委组织部分批组织对拔尖人才安排一次体格检查。

四、每年由县委组织部组织拔尖人才外出学习考察一次,时间为7至10天。

五、拔尖人才夫妻两地分居的,优先解决其配偶的工作调动、户口迁转等问题。身边无子女的,可调一名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包括子女的配偶)到身边工作。

六、拔尖人才因公、因病用车,由所在单位予以保证;确因无车时,允许乘坐出租汽车,由所在单位据报销。

第五章拔尖人才的义务

第十二条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模范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化奉献意识,提高思想修养,遵纪守法,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十三条积极投身改革,努力钻研业务,在专业技术方面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四条自觉服从县委组织部、人才办的管理,踊跃参加统一组织的活动,发挥自身业务专长,促进成果转化。

第十五条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搞好传帮带,积极培育新人,广泛联系各类人才为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十六条发挥智囊参谋作用,在制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引进项目等方面主动为领导提供决策咨询和可行性论证。

第六章拔尖人才的管理

第十七条对县管拔尖人才,实行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所在单位分层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具体职责是:

县委组织部、人才办负责拔尖人才的选拔、报批和调整;负责调查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拔尖人才的政策规定,并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拔尖人才的政治、工作和生活待遇;对拔尖人才的职务升降、工作调动实行宏观管理;对拔尖人才实施年度考核。

县委宣传部负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宣传教育,抓好拔尖人才事迹、成果的报道和展览。

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工资奖升、解决夫妻两地分居、家属子女就业等问题,办理外出考察和进修手续。

县卫生局实施年度保健体检,对患病需住院者给予优先诊治待遇。

县科技局负责安排科研项目,对拔尖人才的科研成果进行验收、鉴定和评奖,并促进成果的转让和转化。

第十八条建立考核制度和考绩档案,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年初,由拔尖人才根据各自科研、业务发展等情况提出本年度工作计划及应完成的任务目标,由所在单位审查同意,签署意见后,报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备案。每年对拔尖人才进行一次考核。具体考核工作,由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科技局会同拔尖人才所在部门、单位负责组织实施。考核内容,以年初拟定的目标任务为重点,包括本年度内的学术、业务和其它工作方面的实绩。工作实绩应有量的统计。

第十九条建立与拔尖人才的联系制度。县委组织部、人才办通过召开座谈会、调查走访、电话询问等方式,经常了解拔尖人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拔尖人才所在的部门和单位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学术活动和生活、健康状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并及时向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反映有关情况。

第二十条拔尖人才的工作调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晋升和工资、奖惩、健康状况以及退休等方面的重大变化,要及时向县委组织部、人才办报告。调往县外的,要报县委组织部征求意见后审批办理。

第二十一条拔尖人才退休后,原则上不再列入管理范围,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将继续保持与他们的联系。原所在单位要注意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为他们继续发挥余热提供条件。

第二十二条对拔尖人才实行多种形式并举的管理办法。具体是:

一、跟踪管理。县委组织部、人才办经常了解拔尖人才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定期进行归纳分类,并按管理分工责成有关部门解决和落实。

二、动态管理。县管拔尖人才管理期限每三年为一届,期满后自然终止管理。管理期内拔尖人才有新成果者经县委组织部、人才办考察、考核并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确定为延续管理人员,享受拔尖人才同等待遇。

三、制度管理。完善定期报告制度。拔尖人才每年以书面形式向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和所在单位党委(党组)报告一次关于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拔尖人才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每年向县委组织部、人才办报告一次对拔尖人才的管理情况;县委组织部、人才办每年向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报告一次对拔尖人才的管理情况。

第二十三条凡向省、市推荐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人选,一般应从县管拔尖人才中评选产生。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其拔尖人才资格:

一、弄虚作假,以不正当手段骗取成果和荣誉者;

二、年度考核不合格者;

三、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犯严重错误者;

四、因主观原因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