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5 03:23:28

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商之都;养虎计划;连锁商业;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7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1-0008-03

一、“养虎计划”实施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商业连锁行业发展速度逐年加快,截至2012年底,全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达到1.81万亿。伴随着各种投资主体的进入,商业连锁企业由于准入门槛低、完全竞争和人才流动性大等特征,各种经营主体共同竞争,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连锁企业之间围绕商品资源、选址资源、人才资源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

从我国连锁企业发展实际状况来看,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人员流动率高、人才储备不足等情况伴随着企业连锁规模的不断扩大,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如何建立有效的选、育、用、评、激励体系,完善战略人才储备库建设,对商业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之都作为安徽省内最早发展商业连锁的企业,经过17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淀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这一体系随着行业环境的不断发展逐渐凸显了一些短缺,例如缺乏战略性眼光、没有长远的规划,在战术上没有借助公司资源采取相应措施,有效的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目标,

人才培养往往只停留在员工培训阶段,没有后续配套的相关措施等。为此,商之都从2008年开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公司系统内大力推行“养虎计划”,从人才的选、育、用、评、激励等方面入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养虎计划”实施细则

(一)“养虎计划”的内涵

“养虎计划”通过“(1+8)×5”的多通道职业发展路径,和“入营计划”、“成虎计划”、“强虎计划”、“威虎计划”、“神虎计划”五个阶段,将人才培养的各个层次贯穿起来,全方位培养商之都后备管理人才。其中将职业发展通道划分为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双重“主干”职业通道,同时充分考虑员工由专业而复合的成长规律,将专业技术通道细分为8个“支通道”:行政(法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管理、信息技术、营销策划、规划设计、电子商务。在这8个通道内,针对公司不同级别的员工,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人才选拔、评估、培养、任用、激励机制,从新近员工的入职培训、能力提升到后期的高端人才梯队培养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二)“养虎计划”的意义和目标

按照“相马”为主,“赛马”为辅的方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人原则和“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的用人思想,从为企业打造一支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团队的要求出发,商之都坚持以推行“养虎计划”为契机,从制度建设、招聘配置、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大力创新,建立了员工发展的多通道路径,不仅能够有效地选、育人才,更能有效的用、留人才,保障了商之都人才储备库的建立。通过“养虎计划”的推行,商之都会搭建起覆盖每个层级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建立起配套的任职资格体系,明确各岗位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从而建立起制度完善、体制健全、方法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三)“养虎计划”的措施

“养虎计划”作为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从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激励方面建立了一套科学严谨的实施方案,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力求涵盖员工发展的各个阶段。

1.人才的选拔和评估。借助人才胜任特征模型,人力资源部借助进行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工具,在运用数据分析工具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级别员工的实际发展情况,抽取和构建了级别序列的员工胜任特征模型,并编制了《人才综合素质评价表》,组建了人才评价中心,从综合素质、业绩考评、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程序化的选拔和评估体系。候选人员只要进入评价流程,会有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来确保对员工进行360度考核,确保无空缺考评,保证评价的公平公正性。

2.人才的培养。按照分类培养的原则,在“养虎计划”体系内,细分成“入营计划”、“成虎计划”、“强虎计划”、“威虎计划”、“神虎计划”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会根据员工能力发展状况,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方针,重在心智训练和贴身辅导。通过建立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才学习模式,引入时代光华ELN学习平台和内部导师制度,从知识补充、技能训练等方面,锻炼员工的调研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业务技能。为了更好地让员工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商之都创新性的建立了以培养心态为目标的训练组合,借助项目研究、轮岗锻炼、对外实战交流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培养人才的综合处理事务能力。

3.人才的任用和管理。对于通过培养达到公司预期能力提升的人才,商之都会定期更新公司的人才战略库,这批人进入到公司的战略储备库后,会获得优先晋升的权力。如果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岗位出现空缺,便能够第一时间给予其晋升和锻炼的机会,如果没有空缺岗位,见习任职也能够起到先锻炼、检验,后放手使用的目的。按照多渠道锻炼人才的方针,商之都把轮岗制度落到了实处,连锁店之间和各岗位之间人才流动充分证明这种轮岗制度能够全方位的提升员工各方面的素质,将其打造成复合型人才,能够提升在各种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4.人才的激励。商之都在“养虎计划”体系内,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基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体系。为了能够让员工将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统一,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公司建立了个人绩效和部门绩效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在个人系数的基础上增加了部门考评系数的权重,这样员工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会主动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冲突,充分维护部门利益;在精神激励方面,公司会主动让员工参与公司愿景和目标的制定,让员工切实感受到公司和自身发展的同步性,通过职业辅导和个人职业发展讨论,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发展潜力,主动扬长避短,激发自我要求发展的主动性,并引导其对自身目标进行逐步的分解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不仅如此,商之都还通过业绩考核和人才评鉴等措施,不断强化员工发展愿景。

三、“养虎计划”实施成效

“养虎计划”从全面实施以来,迄今已设有十个班,超过500人进行了各阶段的分类培养,组建和完善内训讲师队伍和内部测评师队伍,对25位内训讲师进行了考核并续聘26位内训讲师,选派了30名相关人员参加了中国注册测评师培训,打造了一批“养虎计划”实施所需的内训讲师和内部测评师人才。从阶段性成效来看,“养虎计划”的实施成果显著,员工参与积极性较高,借助网络大学、外聘讲师、技能操作等方式,提高了员工素质,增强了企业管理水平,激发了企业经营管理内生活力:

(一)转变了员工学习方式,改善了人才组织环境

“养虎计划”的实施,首先改变了员工传统以自我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班级形式,结合各种培训资源,支持和鼓励员工借助内部培训、外部培训、技能培训、知识共享等方式提升自我素质。如此一来,既促进了商之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又在促进员工理论知识提高的同时,增强了员工的业务能力,拓宽了员工的学习渠道,开拓了员工学习的事业,促进了员工的学习效率。其次,通过商之都组织的各种培养活动,员工在组织基础上能够清晰了解组织发展战略和与之相对应的组织能力要求。通过“养虎计划”,商之都集合了企业的各方面资源,从培训资源、人员资源等方面,为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和氛围。

(二)通过强化人才培训,提高了人才素质

“养虎计划”通过完善的岗前、岗位及业务能力培训,从各个层面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培训课程,提高学员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实际岗位需求技能的培训。“养虎计划”通过引进时代光华ELN学习平台,开设了在于增强学员调研能力、团队领导、创新能力、业务技能的相关课程,学员通过网上学习,可以自主掌握学习进度,通过内外部讲师的培训,可以掌握相关岗位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多渠道培训增加了员工眼界的开拓,通过前期学员培训效果考评追踪,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员能够将培训知识有效地和自身岗位相结合,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了系统人力资源理念

“养虎计划”在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策划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架构体系和具体课程设置,明确了以培养连锁门店实用型中高层管理者的目标,紧紧围绕目标培训者所需要的管理技能进行培养。从专业后备人才选拔、连锁企业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连锁门店运营管理操作技术培训、人才的任用和考核到人才的激励和跟踪管理,“养虎计划”树立了基于现代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理念和思路,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用人措施的转变,确保了商之都人才梯队的建设,为商之都“十二五”规划提供了人才资源。

(四)推动了人才的动态管理,激发了企业内生活力

商业连锁企业人才流动率高,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确保人才的不断层是维持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通过“养虎计划”引入进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轮换后,人人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推动了商之都人才战略储备库的动态管理,确保了人才的实时更新,强化了员工的自我学习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让全体员工都能得到平等的晋升和发展机会。通过全程公平公开的选拔、培训、评价、任用机制,商之都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人力资源系统,促使人力资源向不断合理、优化的方向发展,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极大激发了内部经营管理的活力。

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卓越计划;学生过程管理;人才培养;学生指导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卓越计划的特点在于从企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的强化培养后备人才。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固然重要,但是作为连接学生和企业的学校,尤其是教师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是结合作者近几年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挑战杯”,企业合作等经历,探讨卓越工程师人才过程管理、日常管理与培养方法,希望能够对其他指导老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1卓越工程师计划提出新挑战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标

志着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始启动。卓越计划的宗旨在于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

分析当前高校教育现状和学生培养现状,依据从卓越计划的宗旨和特点出发,本人认为卓越计划为高校老师提出了4个挑战。

一是高校教师要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是高校教师要强化自己的工程能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高校将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工程项目经验、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的老师。

四是高校教师负责学生过程管理,如何把握好学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关,是卓越计划实施的保障。

第一个挑战是途径,需要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第二三个挑战是平台需要高校教师和学校提高自身能力。第四个挑战是过程管理,需要教师依靠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靠良心做事情。本文针对第四个挑战――高校指导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把握培养质量关――阐述笔者的观点。

2学生过程管理

高校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际、有效、科学的管理。学生过程管理,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关键一步,其目的在于培训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后备人才。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生动机水平,如何初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探索大学生过程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2.1卓越计划与项目过程管理

把大学生培训卓越工程后备人才看做一个项目,那么项目过程管理的典型方法还是值得学习。

PDCA[3]方法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对整个项目的质量管理,还是对项目的某一个质量问题所进行的管理,都需要经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结果和处理问题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可归纳为PDCA循环,其中P表示计划(Plan),D表示实施(Do),C表示检查(Check),A表示处理(Action)。PDCA方法即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工作循环的简称,每一个循环都可以使质量提高一个层次。以学生参与郑州市计算机网络安全评估重点实验室科研项目,培养网络安全工程师为例,来阐述项目过程管理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如表1所示。

2.2卓越计划与目标过程管理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定义:“目标管理:让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亲自参加工作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的步骤主要分四步: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4)确定新的目标,重新开始循环。目标过程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把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再分解成个人目标,再分解成过程,进行每一步的对照。目标管理的理论哲学精髓就是它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条理性[4],它体现的是微观的过程。表2为目标过程管理在卓越计划中的对应表。

2.3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的统一

本人认为,培训卓越工程师应该是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从目标过程管理出发,可以引导并帮助学生指定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微观角度有计划有步骤有事情可做。从项目过程管理出发,可以给学生系统工程的全面培养,考察培训学生整体观念,从宏观大局方面把握。将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两者结合在一起,并付诸实施到卓越计划的培养上来,并且严格考核和评价,则可以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

3学生过程管理的策略与应用

以笔者所带的团队以及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学科竞赛的经历,以培养卓越网络安全工程师计划为例,笔者认为,学生过程管理策略与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系统策略与应用

在公司招聘、企业用人需求、学科竞赛和教师指导中,系统类作品是衡量一个作品和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成熟度。同样,功能完备、技术深广的作品最被用人企业垂青。因此,在网络安全工程师学生过程管理培养中,我们依据学生爱好和拟解决的问题成立项目组。培训学生整体把握系统的能力,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流程,着力培养学生系统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指导的学生在参加“挑战杯”、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同时,从项目组出去的学生,很快融入到新的工作中并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2阶段策略与应用

在项目管理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时间有限,指导教师在过程培养中,要注重阶段性培养策略。以学生进入项目组到项目完成整个过程为例,培养需要采用以下阶段性的策略。

首先,培养学生融入项目组、融入研究课题。这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持续提高并激励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个阶段需要耐心也需要艺术策略。其次,待学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之后,分配一定的课题,课题难度要适宜。建议先易后难,先少后多,制定课题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采用学长制和会议讨论制度,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是阶段性验收和鞭策阶段,一旦学生有一定的进展,项目组就要通过阶段性验收并给予一定赞许,继续激励学生进行更具挑战性的课题开发与分析工作。最后是总体验收和系统集成阶段,这个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系统作品的水平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单个子课题,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系统集成。这需要指导老师跟紧项目,从界面美化、功能完善、子系统间的融合上引导学生开展工作。

3.3创新策略与应用

展现学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系统作品,也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发现和挖掘新的或者未解决的安全问题;采用新技术思路和技术手段解决新问题或现有问题[5]。大学生接触和看待新事务的能力是无穷的,如对于当前应用较广泛的U盘、手机、实时通讯软件存在的安全问题,如果学生体现创新性的技术思路,那么所开发的作品就能脱颖而出,并进一步成为今后就业或创业的资本。

3.4奖惩策略与应用

为了让学生看到自身在过程管理中的阶段性成果,教师除了在问题解决、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成果表彰、给予创新学分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奖励措施。我们的项目组,通过提升项目小组长、给低年级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奖金奖励、推优优先等方式构建良好的学生过程管理奖励机制。这些奖励机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科竞赛和项目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3.5文档撰写策略与应用

文档撰写能力是测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测量仪。在学生过程管理培养中,加强工科学生在文献查找、文献阅读、问题分析、关键技术分析、系统实现等方面文档撰写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学生对特定问题有理解和思考,并在撰写过程中深化问题,从而锻炼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文档撰写能力是大学生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体现。笔者在指导学生项目开发中,通过绘制用例图、类图、时序交互图,撰写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报告、详细设计报告,使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学生过程管理策略还包括学生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语言能力培养、学生间默契配合能力的培养等。

4结语

卓越计划需要企业、学校、学生三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互动性的合作。教学中,我们不断地分析卓越计划对高校老师提出的挑战,并结合学生指导和参赛的经验,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是项目过程管理和目标过程管理的统一。我们从系统性、阶段性、创新性、学生奖惩、文档撰写等过程管理策略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网络安全工程师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我们也期待与从事相关教学和指导的老师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并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安富,刘兴凤.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 张韦韦.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 教育与职业,2010(19):20-20.

[3] 吴益锋,张淑敏. PDCA方法在大学生创新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2009(29):195-197.

[4] 吴波. 目标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的运用[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0):18-20.

[5] 蔡志平,姚丹霖,徐明.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参赛经验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2):27-28.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and Student Program Management

XIA Bing, ZHENG Qiusheng, MIAO Fengjun

(school of computer,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7,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 the topic and special of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pointed out the plan proposed 4 challenges for college teachers. Based on student teaching, academic competition and project management, which discover the training methods for excellent engineers. Lastly, the paper proposed a management program, which from systematic, periodic, innovation, student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documentation to train excellent engineers.

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筑工程管理

0引言

随着我国行业的不断完善已经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以及建设行业对于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也需要和社会广大需求同步。所以,推广全新的教学体制、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完善和充实专业教学的内容、加快教学方法革新、转变教学思路是当前教学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当前学校在工程管理人员培养方面的改革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1落实校企共建的模式

在卓越计划下,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联系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且关注当前建筑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充分结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培养。学校采用的培养方案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来进行实践教学,利用企业和学校在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环境优势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校企共建模式下,要邀请企业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专业教学大纲拟定中。学校需要保证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学生甚至可以在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学校可以建设并且应用各种教学平台(比如科研平台、实践平台以及中外合作平台),进而为学生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操作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工程人员、教师共同开展对于工程技术问题的创新和研究,让学生最终掌握实用、专业和系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知识内容,发展成优秀人才[1]。在卓越计划下,不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工程师,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来提升教师的水平,让教师也得到一定的锻炼。比如,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开创教师挂职锻炼体系,让教师能够获得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在职称评定以及岗位考核中强调教师企业挂职培训的重要性,例如在职称晋升条件中加入企业工程实践的要求,对于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学习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2]。

2关注土木工程技术课堂的核心地位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需要明确以下目标:“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手段、方法以及理论,可以参与工程建设行业项目的投资和决策,同时具备全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这个人才培养目标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平台类型:工程法律课程、工程管理课程、工程经济课程以及工程技术类课程。依据“卓越计划”中培养工程师的要求和目标以及当前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需要突出技术类课程的核心地位,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制定需要倾向于技术类课程,对于技术类课程课时以及数量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3]。

3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更高的目标,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创业基础,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并且可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校需要加强土木工程、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理论,使其熟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学校需要培养可以在众多的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负责全过程管理、项目咨询以及决策的人才。需要培养具备项目监理师、注册造价师以及注册建造师能力素质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各学校需要加快建设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教育体制,进而形成符合行业需求并且适应经济需求的建筑工程管理培养制度、知识层次以及教学体系,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于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付志霞.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05):21-22.

[2]王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75-76.

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篇4

收稿日期:2012-08-14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316);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丁云飞(1967-),男,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暖通空调技术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将传统的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制订了融合递进式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

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18-05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1],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时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城市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的[2]。该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3],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4]、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5]。文章以建环专业为例,对“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方案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该方案实施“3+1”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图2是广州大学在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拟订的融合递进式实践环节培养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建环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将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生产实习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一体,内容循序渐进。如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到设备生产企业学习设备制造工艺,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图1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图2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融合递进式培养体系

二、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卓越计划”强调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1.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

“卓越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化过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3.建环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建环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各类建筑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技术经营、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施工、改造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程能力的培养

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建环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等问题。而且实习环节又多以参观为主,学生缺乏对实际工程的深入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实际工程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建环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年的企业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系统地深入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培养基地

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

3.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三)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灵魂

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逐渐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案,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利用国家、省、学校各级部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行业组织的各类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平台,引导学生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自觉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保障条件的良性机制。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各类研究课题,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3. 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

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4.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实验课程应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改革教学方法

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作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实施“卓越计划”面临的最大挑战

“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要使学生具有未来“卓越工程师”素质,必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但目前在高校,特别是广大地方高校实施国际化教学的条件不够,经验不足,渠道不畅。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这方面可借鉴交换生、联合培养“2+2”或“3+1”等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此外,可充分利用港澳优势,全方位加强与香港、澳门同类院校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应重视“本土国际化”的培养,利用在国内举行的各类国际性展会、学术会议等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接受国际化训练。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加大双语教学力度,提高学生获取本行业国际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使多数学生在国内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训练。

(五) 质量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到企业接受一年的培养学习,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企业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严格的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监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经历一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学生到企业接触实际工程,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与传统的实习环节不同,“卓越计划”企业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过程,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多,这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在学生进入企业培养环节之前,要制订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对企业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编制详细的大纲,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逐步做到企业培养过程的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接轨。

3.建立完善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基地负责人制度,细化各负责人的职责

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习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骨干课程教师的安排、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基地负责人要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企业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在建环专业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与建环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肖勇全.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暖通空调,2003,33(3):49-51.

[3]王海涛,沈恒根,程海峰.注册工程师制度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2,26(5):521-525

[4]邹国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改革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90(1):72-74.

[5]董春桥,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49-52.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DING Yunfei, WU Huijun, ZHU Chihui, XU Xiaon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篇5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工作、安排的总称,旨在使企业具有有效实现其战略目标的组织能力。随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规划越来越重要,它引导并支持着企业的发展。近些年来,人力资源规划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也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如何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便成为热点话题,本将从人力资源规划的实际意义入手,详细阐述人力资源规划建立的步骤,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

热点话题;步骤;措施

0引言

“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人的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这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的一句话,杰克・韦尔奇也曾提到“不要光顾着谈论新技术、新业务;忽略了人,什么技术、业务都不会成功”。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人力资源规划就显得至关重要,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将为企业保驾护航,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确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背景及目的,了解企业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战略,分析企业的发展环境及组织能力。不同阶段的企业发展,其人力资源规划是不同的,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带来了大量的新员工,这时人才规划则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规划及实施也就成为了热点话题。

1人力资源规划建立的步骤及分析

1.1 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规划包含八个步骤:a.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结合职务分析报告的内容,来制定职务编制计划;b.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盘点报告,来制定人员配置计划;c.根据职务编制计划和人员配置计划,使用预测方法,来预测人员需求;d.确定人员供给计划;e.制定培训计划;f.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调整计划;g.编写人力资源部费用预算;h.关键任务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1.2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人力资源规划的步骤也不尽相同,每个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规划。比如一家800人的企业,正处于企业扩张期,人才引进规划、培训计划、员工发展将成为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人才引进一般会采用内部甄选和外部招聘的形式,培训计划可借鉴学习型地图的方式,为员工在企业内学习指明方向,为员工晋级和晋升提供最直接的依据。员工发展则可使用晋升、转岗、薪酬激励等多种方式。

2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2.1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层级责任:总经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发起者;直线经理负责人员业绩的管理;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实施并提出改进建议。人力资源规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员的积极参与。

2.2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体系建设:建立以战略为导向的目标分解体系;建立全方位的过程控制与报告体系;建立责任为驱动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专项工作的专项考核体系。

3人才规划目标及措施

3.1当企业处于发展阶段,人才规划则至关重要,首先明确人才规划目标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明显优化,各类各层次人才的性别、年龄等结构趋于合理;重点业务需要的专业人才实力大幅度提升,迎合企业发展方面的人才需求;人才效能明显提高,激发人才活力和潜能的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用、激励机制不断创新、配套、完善,构建有利于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

3.2 具体措施

3.2.1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对技术要求较高、不需要太多工作经验,可给予培养储备的岗位,以校园招聘为主,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建立与部分高校联系合作机制,营造人才引进环境,也可以采用网上招聘、人才市场招聘等方式;

3.2.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a.基础性人才以刚性引进为主,通过招聘录用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b.高层次人才引进坚持刚性与柔性、引人与引智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不建立劳动关系,采用咨询、培训、学术交流、技术承包、技术合作、课题招标参与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缓解重大骨干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所需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建立人才库,吸纳相关行业、领域的成熟人才特别是顶级专家、教授,采用灵活方式为其所有。

3.2.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a.建立人才孵化基地,为重点业务部门输送人才,选拔优秀青年人才到重视人才、管理基础好、具备培养条件的部门岗位锻炼、重点培养,培养期间,可以不占编制;b.对于现任经营管理者,采用交叉任职和学习考察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专业化培训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对于后备经营管理者采用编外助理岗位锻炼和学习考察相结合的梯队化培养模式;c.对于一般管理人员,推行基本通用能力培训认证考试制度,鼓励实行专业能力培训认证考试制度;d.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提升技术水平,支持深造及学习,优化职业通道,充分考虑个人发展;e.对于高技能操作人才,采用“订单式”、“导师制”、“培训、鉴定、比赛三结合”等培养模式;f.探索新入职优秀大学生职业生涯导航方式,加快优秀大学生的成长。突出人才培养重点:立足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业务建设重点,着力加强经营管理者、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增加人才培养投入:按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集中投入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司培训能力。

3.2.4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围绕绩效管理,建立包括业绩、能力、态度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业绩为核心,反映年度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持续发展的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经营管理者个人绩效评价标准。

3.2.5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发挥人才潜能,建立人才选用导向机制:公司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人用人导向机制。实行公开赛马,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内部招聘、外部招聘等选人方式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提高招聘的人才质量;强制人才任用标准和人才结构优化指标及退出条件,一方面加大力度选拔任用35岁以下优秀大学生,搭建优秀人才成长“快车道”,另一方面优化和改善人才队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实行才尽其用。

3.2.6创新人才任用机制:确立各岗位职业发展通道,搭建优秀人才成长“快车道”,按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用人之长”的原则,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的用人机制,营造“任人为贤、五湖四海”的用人文化。a.对于经营管理者的任用,坚持组织选拔和严格管理相结合,提高管理效率和综合管理能力;b.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好管理型和技术型成长双通道;c.对于高技能人才,完善等级制。

3.2.7创新人才激励机制:a.参照市场化薪酬水平,将每一个薪酬级别所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使职工在同一个岗位上,在同一薪酬级别上,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或者个人业绩的提升等原因,收入能得到一定的提高;b.研究并建立有特色的福利制度,试行弹利制度,对于引进的高层次、紧缺性人才,实行协议福利制度,根据其特殊需求选择住房、交通、医疗保健、带薪休假、培训考察、子女教育辅助等福利计划;此外,还要探索企业年金制度,建立留住人才的长期利制度;c.用好荣誉奖励: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人才荣誉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精神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开展“优秀新人”、“优秀部门”、“优秀员工”“优秀管理者”“技术岗位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树立和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培养员工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引导各类人才健康、快速成长;d.用好感情激励:重视人文关怀,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用感情去激励人,用环境去留住人,重视改善员工生活后勤保障条件,重视开展职工文体活动,重视跟踪联系和关心优秀人才的制度,启动“年度员工关怀计划”,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3实施重点人才建设项目

3.3.1校园人才引进计划:在专业院校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

3.3.2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计划:围绕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实施高端培训计划,结合公司阶段性需求,举行专题讲座;系统学习战略规划、企业管控、市场开拓、财经法律等综合知识。

3.3.3加快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启动优秀青年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3.3.4培养一批具有一专多能作业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能人才。根据用工需求,通过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和在职脱产培训方式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3.4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3.4.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统筹规划全公司的人才建设工作,制定人才规划、人才政策,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加强人才建设指导、检查、考核与奖惩。

3.4.2建立人才工作考评表彰机制,将全员劳动生产率、人才结构优化目标、大学生流失率等人才指标纳入各部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3.4.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宣传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好做法,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引导和激励优秀人才忠诚企业、健康成长,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舆论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企业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参考文献:

[1]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机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张仕海(1977-),男,河南光山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阎兵(1968-),男,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项目编号:VTNE016)、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编号:B01-0802)、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编号:C03-08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29-03

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一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示范引导作用。[1]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卓越计划”,其中机械学院在开展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过程中,针对“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质量监控体系。本文基于课题调研及我校模式,就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一、影响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分析

针对我国“卓越计划”要求,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基本素质要求包括:较强的主动学习能力、自觉的团队协作精神、自主的开拓创新意识及较强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人才专业知识和能力除了具备机电领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外,还应了解机电系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整个过程,具备机电系统的综合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具备机电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初步开发、研究和协调、组织管理方面的能力,对机电领域前沿知识有所了解;具备机电企业实习、实践、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初步经验等。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在实践性能、创新设计与应用能力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及实施必不可少。

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条件包括:科学、全面、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批拥有工程和国际背景的校内外合作的教学团队,高效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及教学设施条件,一批优秀学生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这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1.教师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教师可以安排、调整学习条件;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提供教学信息。教师是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关键要素。因此,承担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教师基本要具有广阔的理论知识面、丰富的机电工程实践经历、卓越的工程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整个教学团队的工程能力要求包括机电设计开发能力、机电技术创新能力和机电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校内外专、兼职机电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机电领域“卓越计划”首要条件。

2.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未来机电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主要内容。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所表现出的能力、素质以及赢得的社会声誉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成功的最好的显性标志。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机电行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在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和指导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做到学生共性需要和个性发挥的完美相结合。

3.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需要传递的信息,它可以是知识、技术、价值准则等。因此,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必须紧密围绕培养机电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进而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的知识、技能、价值准则的教学体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技术转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校内、外教学设施

校内教学基础设施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实践教学设施及图书资料等,校内教学基础设施是实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的内部物质保障条件。与其他行业领域相比较,机电领域属于高成本专业,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配备就须满足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要尽可能贴近、模仿、再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技术的工作场景和氛围。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地进行实习的场所,是实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保证学生获得应用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的社会保障条件。

5.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其是连结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各关键环节、要素的纽带。健全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及其贯彻实施,是确保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体系应贯穿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整个过程,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与关键要素,并用以设计、组织和实施各项质量管理活动。

二、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问题分析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针对“卓越计划”及行业特点与要求所制定的,确保既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目标实现的序列体系文件,并在计划开展的过程中,依照体系文件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应该贯穿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指导着各项质量管理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人才培养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应该渗透到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以充分利用学校及校外相关资源,协调教育中的个人行为,保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高校能否按“卓越计划”标准要求而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的标志,是“卓越计划”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保障体系。

为制定出合理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课题组对国内机电领域卓越计划实施单位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由于“计划”实施时间较短,国内相关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其一,从管理上讲,一些院校已经制定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但对贯彻体系缺乏主动性,处于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的运行状态;部分体系涉及人员缺乏对体系本身各种理念的充分理解,体系设施过于机械化,存在走过场的行为及反感情绪。

其二,一些单位在体系构建和实施时过分偏重于形式,而对于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体系各要素的功能独立性与相关性的统一方面缺乏研究和保障,使得体系无法覆盖到各要素。例如,人为将招生、教学等质量管理部门,以及教材、设备管理,实习、就业指导等体系要素职能割裂,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各自独立,缺乏相互监督、沟通与反馈等方面的功能,体系没能促成一种“全员参与”和“人人有责”的教育管理模式。

其三,教管过于分离。由于体系要素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教学管理部门在缺乏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往往仅根据主管本部门领导的要求、本学科课程设置的经验,忽略了社会企业对卓越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被动执行国家“卓越计划”相关文件,片面地设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课程及环节。教育管理成为一个教学管理部门计划、落实的单向、单边过程。

其四,缺乏有效的内部审核机制,由于内审的结果要报到审核机构,审核机构要验证不合格项的纠正情况,内审员通常会避重就轻,对人才培养中的不合格项进行技术处理,仅对一些非严重性、易于纠正的问题进行不合格认定,使内审的效果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其五,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重课堂教学的监控,对实践、实习等环节和教学过程监控少;重理论教学监控,轻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监控;重教学程序监控,对教学设计、教材教法、教学与行业的紧密联系等方面重视不够;重校内教师教学理论的素养,而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及校外专家教学团队的建设;重学生理论知识考核,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缺乏全面有效的方法;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缺乏行业人员、第三方机构、社会等方面参与及保障体系等。

三、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五维三全” 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符合相应人才培养标准要求,体系要细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质量管理文件;行为规范和质量管理文件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去实现;体系要涵盖校内教学和企业教学的各过程、环节及要素等。本文针对机电行业特点,提出了机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五维”是指建立校、院、教研室、学生及外部监督的“五维”监控体系。“三全”是指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内容与构建对策如下:

1.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

建立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对机电领域“卓越计划”的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通过识别体系相关过程,确定过程相互作用并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受控,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持续改进。从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要求出发,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把握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和教学目标、过程的特殊性,灵活策划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和设计要素。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要开展哪些教学和质量管理活动,活动的目标及开展过程,由谁来做、谁来查,做完后如何记录,如何分析和评价,如何进一步提高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质量标准要素的移植过程中,尊重机电卓越工程师教育规律,切忌生搬硬套。

2.完善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这是实现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全面教育质量提高的保障,规章制度中不仅要确定可行的质量目标,还要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涉及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各环节、各要素的质量管理程序(文件),并明确各环节、要素之间的互动职责和功能,从而使整个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形成以教学主管部门为主导,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能充分调动校内外机电相关教育资源的管理体系,形成包括目标监控与评价制度,计划监控与评价制度,过程监控与评价制度,反馈监控与评价制度,效用监控与评价制度等内容的完整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3.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的“三全”管理体系

(1)全过程管理。当前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管理重点放在计划实施的阶段,而忽略了涉及教育质量的其他过程。如招生阶段对教学计划的反馈和监督过程,毕业生管理阶段对教学计划的反馈和监督过程,企业对招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反馈和监督过程。从而导致人为地把教育质量局限于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全过程管理就是把教学、质量、管理贯穿于从招生到毕业的所有阶段,使整个过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既要保证信息有效传递,也要保证实施效果得到有效监督与实时调控的完整体系。从而实现质量体系中各环节、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各自的管理循环,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推动整个体系的大循环,以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模式使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2)全要素管理及管理要素的最优化。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的要素包含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方面。不仅要重视人才质量形成的各个过程,还要控制好人才质量培养中的各个要素,努力使各要素之间形成最佳结构关系。要充分发挥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在各个要素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改变原有的因人设岗、人浮于事、难以发挥各要素应有作用的现象。还要做到不仅仅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同时要把教学结果等相关的反馈信息作为检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的科学性,以及实际情况是否符合既定目标的有效监督手段。

(3)全员参与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发挥体系内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及要素,要具体到每一个人,强调各司其职与积极配合。为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宣传和培训制度,并落实到体系内的各过程、环节和要素当中。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惩制度,防止各个过程、环节被割裂而相互独立的现象。另外,学校负责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主管领导要重视和承诺,他们是质量体系的制订者,质量计划实施的颁布者和监督者,没有领导的重视,一切有形的规章制度和机制都可能成为空文。

4.构建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监控体系

(1)有效的监控体系是保证教育质量体系有效实施重要条件,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行(企)业全程参与的特点,我们建立了校、院、教研室、学生及外部监督的“五维”监控体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监测、反馈等动态管理。

(2)内部监控。涉及校、院、教研室、学生等,主要体系包括:过程监控体系,主要是围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而展开的课堂授课质量、实验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招生质量、学生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专业技能、毕业质量等方面的评价和监控;反馈督导体系,包括从监控部门通过评价、监控获得教育质量信息,及时向学校最高管理者反馈存在的问题、改进效果或取得的成果等方面。

(3)外部评价和监控体系。外部评价、监控由主管政府、行(企)业、其他社会成员与机构等共同组成。做到充分地吸收社会力量对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的符合性加强监控。规范政府督导职能,使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评价检查、财政拨款、信息服务等行政指令性途径,在教育质量保证方面发挥更具专业水准的作用。促进有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包括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课堂授课、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环节在内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小结

本文针对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开展研究,总结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要求,从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师资、学生、校内外教学设置、教学内容、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

给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从管理主动性不强、实施上过于偏重形式、教管分离、内部审核机制缺乏、体系不健全等多角度地分析了我国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起步阶段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从体系的构建、规章制度的完善、“三全”质量管理、“五维”监控等方面给出了机电领域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五维三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参考文献:

[1]曲明哲,解海.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阶段检查方案》(征求意见稿)[Z].2011.

[3]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1).

[4]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2).

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工程领导力麻省理工学院项目式课程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吴之洪(1955-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管理;李明辉(1981- ),女,江苏苏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艺术设计。(江苏南京21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1JSJG32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重大课题“以‘项目’教学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JSJM2010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1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作为向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高职教育,其社会吸引力、人才质量尚有待提高。麻省理工学院2007年开始实施一项工科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工程领导力计划,在能力培养、学习模式、企业参与、专业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项目式课程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目前,这项计划已引起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本科院校的高度关注,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尚未对此项计划给予充分重视。

一、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概况

近年来,许多国家非常重视科学和工程教育,作为提高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工程教育,培养本国工程技术人才,这使得美国在工程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美国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远超过其他国家,但美国本地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才却相对短缺。这种现象引起美国政府与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美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加强科研投资在“基础研究方面领先世界、在人才和创造力方面领先世界”①。这项计划得到美国工程院的积极响应,美国工程院在《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学发展的远景》的报告中提出:“工程师必须理解领导力的原理,并且能够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地实践这些原理……高超的领导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坚持很高的道德标准,并且培养职业主义意识。”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领域纷纷行动起来。其中,作为美国最顶尖的理工类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制定了多项以培养美国工程领导人才为核心目标的措施,工程领导力计划即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工程领导力计划是一项针对本科生的课程改革计划,其目标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包括课程设置、学分结构等;二是提高工程和科技教育的质量,主要是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过程种的作用,延聘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三是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术。这项计划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出校友伯纳德・戈登资助2000万美元,是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本科教学改革计划。这个项目受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极大重视,制定了全面而详尽的实施流程和评价标准。由于这项计划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示范作用,从2010年开始,美国其他10所大学也陆续推出此项计划。

二、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特点

作为对美国工程技术人才急切需求的回应,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工程领导”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是工程领导力计划的目标。首先,该计划对其核心理念“工程领导”做了界定:在工程概念、设计、实施等方面能够引领技术变革而且较有影响力的组织领导者,其中涉及多个领域比如产品制造、工业流程、项目管理、材料科学、分子科学、软件工程、系统工程等②。其次,该计划将“高效能工程领导”分解为六项能力:一是领导性格,即领导者在工程管理中具有果决、责任感、忠诚、自我意识、奉献的精神;二是理解认同,对下属和团队成员能够倾听不同意见,实现有效沟通和认同,凝聚优秀的企业文化;三是意义建构,即对工程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准确把握工程前沿,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对工程方案进行合理评价和甄别;四是目标愿景,了解产品和工程的制造与设计过程,运用创新思维对产品进行规划,提供解决方案,对产品概念进行实物化;五是实现愿景,能够带领员工进行团队组建,进行有效的团队领导,整合有效资源,实施项目运作与监管;六是技术知识与批判性思维。最后,该计划明确了本科阶段的工程领导培养目标。由于该计划的实施周期仅为1~4年,仅从人才养成的全过程来看,如此短的本科学习时间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师,更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工程领导,但是该计划为工程领导人才的后续或接力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工程领导型人才培养的初始阶段,核心价值或工程领导的理念非常重要,这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2.注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工程领导力计划注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点,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各种能力进行有效整合。该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的项目课程模块。具体而言,第一层次是普及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专业认同感和奉献精神,具体的做法是工程学院所有本科学生(约600人)学习完全相同的工程项目课程模块,培养团队合作。第二个层次是选择不同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工程创新和发明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具体的做法是为部分学生(100~200人)开设选修课程,包括一些学习模块和内容丰富的工程实践,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戈登”工程师证书。第三个是层次最高的精英课程,对通过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模块化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学生(通常为20~30人)进行选拔。旨在通过更加个性化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真正的工程领袖,并颁发“Gordon ELP(工程领导)”证书。至此,三个层次的领导力培养计划课程全部完成。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离不开实践,因为在高效能工程领导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中,很大程度上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无法通过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进行传授,必须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锤炼而成。因此,该计划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以项目为基础进行的。这些工程实践活动由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导,让学生亲自领导和管理,自己动手设计和开发产品,而工程领导力实验室则提供与现实项目中相同的设备、资金等生产环境。学生围绕产品生产体验各个层次的领导实践。这些项目既有实验室精心设计,也有来自企业的现实需求。为此,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和设备,比如学生可以24小时进入实验室,使用仪器、设备和材料,遇到技术问题时会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不同院系的学生也可以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的大项目研究。③

同时,该计划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项目的真实性。比如,与企业签署协议,由学生定期完成企业交付的产品订单,从而为学生提供后续研发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是对学生管理和研究的项目提出高于实验的质量和工艺要求。由于企业面临市场销售的压力,对质量要求很高,学生需要领导自己的研发团队,经历完整的工艺流程,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原材料采购、工艺制造、组件供应、生产与质量管理、整机调配、营销与财务管理等。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直接提供给企业销售或者作为重要组件使用。

4.专业化的组织管理。工程领导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对所有项目统一管理,从而确保计划顺利进行。负责管理团队的员工具有丰富的管理或研究经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也亲自参与管理。整个计划的管理团队由专家、教授负责项目设计和管理。这种公司化的、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整个计划得到顺利开展。

在三个层次的工程领导力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成绩与实践考核也有详细的要求与标准流程,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考核要求。项目实施前,学生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和项目预算,比如资金要求以及对成本、时间和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产品交付给企业以后,学生需要针对自己参与的工程实施进行答辩,从事先规定好的六个方面逐项陈述,最后由工业界领导和校方代表进行联合评判和鉴定,给予相应等级的成绩,并颁发证书。

三、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如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等。④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许多院校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计划过于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对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不重视,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时数严重不足。二是根据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操作流程简单,技术含量低。三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动力。尽管中美两国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等诸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作为一项人才培养计划,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先进的组织和实施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1.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增强使命感。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领导潜质的工程人才,目标非常明确。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但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战略和职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对传统研究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着某种程度的依赖。一是在教师管理与激励方面,重视理论教学与科研,轻实践技能与操作,在教师年终工作量考核时,除了完成规定教学工作量,还要求必须和承担科研任务;二是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往往通过为期几天的短训拿到所谓的“双师”素质资格,而不愿意去企业深入学习生产技能;三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兼职队伍,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招聘兼职教师时,要求必须有硕士文凭或高级工程师职称。

2.优化高职生能力的结构,突出岗位垂直迁移能力。目前,尽管国内不少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个性拓展课程”等。这种课程划分方法极为笼统,职业、岗位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很模糊,更没有层次性和多样性,而且对学生的岗位垂直迁移能力关注不够,造成目前高职生“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的奇怪现象。笔者曾对某专业47名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超过60%的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以后会选择离开,其理由是“不甘心做一辈子操作工”。从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意见看,高职生在实习期间的能力表现与企业从人才市场招聘到的人员基本相同,专业素养乏善可陈。由此可见,我国高职教育在校期间即应制定一些像工程领导力计划那样的项目,不仅培养高职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也通过特别训练,提升他们在承担一定时期的操作工作以后往更高职务升迁的能力和机会。

3.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升项目式课程的质量。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校企合作。企业与院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许多来自计算机、网络、建筑、医疗仪器、材料、能源等领域的资深工程师和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真实项目或产品设计与生产,为学生带来全真的学习经验。⑤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大力推行项目式课程,但由于重视不够,项目式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更接近于理论教学或简单的技能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严重脱节。这也是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项目教学流于形式的真正原因。因此,应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投入充裕的资金,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吸引企业参与,尤其是招聘企业工程师作为项目式教学的兼任教师,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项目管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注释]

①郭森,支希哲.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4.

②雷庆,巩翔.本科阶段工程领导型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分析――以戈登-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计划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9.

③雷环,(美)爱德华・克劳利.培养工程领导力引领世界发展――麻省理工学院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概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82.

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篇8

很多优秀企业通常把人才培养看成“一把手工程”,企业“一把手”亲自带头培养员工,参加培训,言传身教。比如,通用电气的韦尔奇、百事可乐的董事长都是经常亲自担任高层管理者培训的教员,甚至亲自拟定教学大纲。有的企业还将人才培养作为上司的重要职责和重要考核指标。比如,宝洁公司每年的经理人员考核中都包括人才培养这一项指标,如果这项考评不合格,整个年度考核必将是不合格的。华为和IBM公司甚至明确规定,没有培养出接班人的经理人员不能晋升。显然,人才培养已成为当今企业培育优秀团队和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渠道,在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人才培养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重视与坚持人才培养,国内许多做大做强的企业深谙其道。比如,号称不迷信海归、不迷信MBA、不迷信“空降兵”的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将人才培养所做的投入视作“为企业未来做投资”。公司2002年开启了“1200工程”:10余年来,公司为打造这项人才梯队工程,每年招聘千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从基层培养管理者,苏宁为每名“1200工程”的毛坯式人才投入6万~8万元的培养费,至此,公司为该项人才工程共计投入26亿元。经过10多年的人才持久战,现在无论是苏宁传统业务的快速扩张,还是新兴事业的横空出世,公司随时可根据需要,在自己的人力资源库中挑出“事业经理人”。GE、IBM等国际大牌公司也如出一辙。GE公司认为:“我们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在制造业或者服务业,而是制造人才的能力”。国内许多大型企业也相继推出了形形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梯队工程”,甚至创办企业大学。

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战略堡垒。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如同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堡垒一样重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在企业发展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抓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加快企业管理人才资源开发,形成有利于管理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企业培养中高层管理人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无论什么样的企业,无论企业身处哪个阶段,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是企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对象,培养未来企业所需的人才的当务之急是培养现有的中高层人才。

企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理念落后,缺乏长远规划。一些企业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员工的培养缺乏长远的培养规划。多数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当作福利或是支出而不是投资,进而不愿为员工培训“买单”,降低对培训的投入。很多企业包括一些较大的知名企业也仅仅是为了表现尊重吸引员工而制订了“完善”的培训制度却在执行方面大幅缩水,致使企业很难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从而造成员工的技能不能得到及时更新,缺乏发展空间与安全感,员工的忠诚度降低。企业没有让员工感受到一个清晰的发展前景,没有为员工制订个人培训及发展规划。员工不知道企业的经营状况,更不知道每天自己为企业创造了多少利润,对企业缺乏基本的信任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这也是员工忠诚度滑坡的一个原因。

缺乏培训的评价体系。企业培训是一个系统的体系,需要明确培训的目的、培训目标、培训反馈等方面的内容。然而不少企业为了培训而培训,没有将培训与员工技能和效率的提高结合起来,进而和员工的待遇结合起来,有时造成了培训后员工待遇不变而员工离职的现象,这就从另一方面抑制了企业进行培训的积极性。

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脱节。当前,企业在对新员工的岗位引导培训方面做得比较到位,新员工能根据培训适应企业的需要。企业对员工未来的提升与发展方面的培训则很少涉及,在培训的方式上,很多企业就是组织学员观看培训光碟、临时参加市场上相关主题的公开授课,或者通过熟人介绍培训师到企业讲课。由于没有很好地对培训进行设计和规划,培训的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长此以往,形成了员工对培训的抵触,甚至反感,难以适应培训对象的需要。

企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只有按照人的身心特点去实施管理,才能使人“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应该改变用人理念,人力资源管理不是简单地“管人”,而是要注重关怀人、重视人,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行人性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对管理者信服,通过服务员工来换取员工的忠诚服务,既留住人又留住心。

与此同时,建立岗位竞聘制度,实施岗位竞聘,择优上岗,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以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行较为灵活的聘用机制,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用人原则,做到职务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改革固定用人制度,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

建立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国内多数大中型企业纷纷推出战略人才培养计划,并不同程度取得成效,大致分为“雏鹰计划”(对象为新入职大学生)、“飞鹰计划”(对象为两年以上普通员工)和“精鹰计划”(对象为有潜质的中层管理干部)和“雄鹰计划”(对象为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领军人物)四个部分。通过这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为中高级关键岗位的继任者和后备人才,共同构成企业战略人才库。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的前提条件在于确定有明确的标准与目标。比如,百事领导人的标准就非常明确,即:“干练的业务能力;能够确定业务方向;善于带动下属和员工;为人正派,言行一致;必须注重有利于公司长远利益的结果”。再比如,华为为了解决人才的职业化问题,花几年时间建设了一个完整的任职资格体系,包括十二个职位族类的详细的行为标准和知识、技能标准,并把管理者分成三级(基层管理者视作初级,部门负责人视作中级,副总裁以上人员视作高级),每一级的行为标准非常具体,从而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依据。

建立人才资源培训体系。人才培养必然需要经费开支和成本投入,但这种支出应当视作很重要的投资,增加培训投入不但能使人力资本增值,而且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

建立人力资源培训体系须有明确、规范的流程: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掌握培训需求信息——制订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经费预算——实施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培训流程一旦明确后,还需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非专业化知识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获得个人能力、技能提升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发展“共赢”。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培训而已,还需要实时反馈和监控培训效果,不断优化培训流程,并通过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培训——提高——再培训——再提高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推进人才培养进程并取得更好成效。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经营是人的经营,更是人才的经营。人才建设的关键是做好人才梯队的建设,人才梯队建设是一项相当有系统、有规划的综合管理工作。企业应根据岗位的要求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有系统地制订人才培训计划,以培养实用型、实干型人才为目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派出优秀员工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赴外考察,达到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的目的;另一方面聘请知名的专家、优秀人才进行培训,有效地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将人才培养与创建学习型企业有效结合。企业文化与“硬性的规章制度不同”,它是一种由特定理念支撑的、渗透到企业内在的“软性”协调力和凝聚力。特定的企业文化要靠企业管理者较长时间、方向明确、坚持不懈的主观努力才能沉淀而成,事实证明,这种文化力量的管理所产生的协同力更有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有着更为强烈的控制力和持久力,建立在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所形成的人才机制更有生命力。

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16-02

在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良好、创新意识较强、适应能力较高的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相应改革。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重要一环不容忽视。针对高等教育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一、加强校企合作在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的思考

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是职业规划教育中的有效形式。

1.转变认识,调整投入。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应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高校实践教育环节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执行者,内部文化的传承以及育人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必然会导致高校对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做出的反应比较慢。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校方在育人工作中,需要首先转变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形式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借此平台充分提高动手能力。高等教育是国家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等类型,不同培养层次的投入也不尽相同。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物质因素尤为重要,校方在转变认识的基础上,可以节约物资使用,大力支持实践教学,将有限的物资用于实践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同时,吸引校、企内部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加入到师资队伍中,输送校内理论素养扎实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参与实践环节,在校企合作中同步接受企业培养。

2.加强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站在实施专业整体优化的高度,组织安排校内外不同阶段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内容。①分科定制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要从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条件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把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学校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本专业领域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对不同的学科明确其实践教学环节应有的侧重,如理工农医类学科应强化实验、实习、创新设计和产品研发,人文经管社科类则应强调酒店实习、会计事务所业务实践、人力资源部门实习。②严格管理标准,引入企业现代化管理理念。要借鉴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理念,一方面通过企业管理规则与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将现代管理理念内化为行为准则,进而外化为行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管理模式的应用,完善管理规定、规范实践教学运行、加强考评与反馈、构建校企互动实践教学管理反馈系统,构建高效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③围绕主体,丰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从制定目标、任务规划、组织实施到考评与反馈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文档(教学大纲、指导书)的学生反馈内容的吸收,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经济转型期学生具有丰富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时吸纳新知识,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坚持校企结合和“共赢”,发挥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在职业规划中的作用

1.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块。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以概括为两个场所、三个环节。校内、企业两个场所是空间模块,基础知识、模拟应用、实地实践三个循环环节是时间模块。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实力和区域影响、发挥优势,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存共赢”为原则,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企业也应该充分认识和理解实践教学基地对储备人才的重要性、高效性。高校与企业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共建与资源交流,大胆开展模拟应用,切实搞活校外基地并提高校外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

2.依托基地,提升职业规划能力。依托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优化辅助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培养计划的制订坚持“兼顾校内、企业的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统筹”的原则,可以综合考虑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素养提升、职业规划阶段培训、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并行、文化素养与技能培训并行、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结合等五个方面,并与校内教学计划结合,甚至可以适当设立学分,从教学计划方面明确量化了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从管理和服务的角度突出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3.统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模拟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在“卓越计划”的思想指引下,统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整合、对接,使得两个空间模块和三个时间模块有机整合。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发扬因材施教的中华传统,采取多样化培养模式,建立开放式培养理念,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统筹“卓越农艺师/兽医师/园艺师/营养师培养计划”、“企业订单式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比赛”、“专业技能比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活动、竞赛,提供多种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

综合上述,在经济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卓越计划”的思想为高校思考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如何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意识强的人才,如何定位高校培养层次和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无疑是这一思路指引下值得深入探索和大力拓展的做法,给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曾永卫.“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2]赵鹏.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246-247.

[3]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2012,(20):43-46.

人才培养管理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储备干部;干部梯队建设

企业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是一个长期持续不断的过程,特别是通信行业。在日趋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和选拔能够担当企业重任的管理人才,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公司的干部梯队建设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对此,我对公司目前存在的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进行思考与反思,从中感悟到,干部梯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在是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干部梯队人选产生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努力营造出一个能使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一方面是要进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在内部实行竞争上岗,通过考试、考核、考评,将那些名列前茅,但因干部职数限制不能入选到干部岗位上的优秀员工纳入到干部梯队中来。另一方面要注意在对现职中层干部考察、考核过程中发现优秀的员工,以及一些具有影响力,被广大员工公认为业务素质好、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纳入到干部梯队中来。

一个企业在追求长期的战略和持续发展的业绩过程中,必需将干部梯队建设规划列入高层领导班子的议事程中,优秀的管理者不是天生的,是要靠培养和开发的,同时干部梯队建设规划对企业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任务。其实企业的干部梯队建设,就是当现有在职的干部正在发挥作用时,就要开始考虑培养下批干部,也就是做好干部储备,当现职干部变动后能及时补充上去,一批一批循续进行培训或锻炼,为的就是避免干部断层和保证梯队中的人选确实胜任工作。选择干部梯队培养目标应坚持“专业型培养和综合型培养”同步进行。专业型指在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一、干部梯队建设的步骤

(一)在公司内部建立起干部梯队建设计划

通过制定有效的干部梯队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岗计划、培训计划等,开发培养后备干部。建设规划应采用"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人力资源部作为干部梯队建设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的培养计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部门,对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落实进行统筹安排。成立以人力资源部专业人员以及公司相关管理人员组成的专家小组,结合公司建立的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划要求,将培养计划写入岗位说明书中,编制出各岗位的发展方向,给员工设计好职业生涯。

以上制度及办法经过专家小组讨论和公司高层研究通过后在公司实施。

(二)公司各部门和县分公司作为干部梯队的培养基地,负责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部门

在公司范围内形成一个干部培养造势氛围,召集公司管理人员会议,广泛宣传公司干部梯队建设方案和制度。部门负责人要对方案和制度充分理解并积极支持和配合。一方面可以在公司里将干部建设计划充分宣扬,另一方面部门负责人及时将计划贯彻落实到部门中去,激励员工提升工作业绩,并给员工绘出上升通道。

(三)部门经理根据符合梯队成员条件对所属员工进行考察,并列出培养计划

人力资源部应把此工作纳入对部门负责人的考核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培养出具有条件进入到干部梯队中的人选。部门负责人按公司下发的人员初选方案,发现有符合梯队建设的人员,则应及时上报人力资源部备案,由人力资源部填写成员信息表,并及时与成员沟通其发展方向,分析他所具备的优势及劣势,拟定他出所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提升及培训等。

(四)后期培养

根据公司制定的各项干部梯队建设制度,实行人才培养和选拔,同时要对梯队成员的工作进行跟踪及考核,一个季度或半年对人才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需要培训的按需求及时安排培训,可以提升要及时提升,只有这样贯彻干部梯队建设制度,干部梯队建设才不会形同虚设。

二、干部梯队建设的措施

(一)选人

什么样的人可以进入到干部梯队中来,不同的公司标准不同,但是总体来说都是从公司的战略目标出发。

1.人才盘点。根据工作需要,对现职干部的现状及发展需要进行盘点,并确定需要储备干部梯队的关键岗位。关键岗位确定后,人力资源部负责建立关键岗位人员档案,记录其基本信息。

2.部门负责人对初选人员的基本条件,通过个人材料进行分析

人力资源部通过设置关键资质调查表、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关键资质调查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并结合岗位进行选择:如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管理控制能力;应变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决断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

3.人力资源部在访谈的过程中还应关注他们的资源整合能力、事业心、影响力、决策力、系统思考能力等

首先一方面要看这个人是否愿意当一名管理者,另一方面公司对人选是否有管理、决策能力有一个判断,有一些技术人员技术能力很强,但是处理管理事务能力较弱,这样的人因为业绩较好,就升到了管理岗位上,对企业、对个人都是个错误。其次要评判他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分析能力。一个人对事业追求也是至关重要的,表明他在企业所想承担的责任和为实现目标所能做出的贡献。再次,要评判他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在与人的沟通与交流中能否让其接受他的价值观并乐于执行,要关注他在工作中对一个问题的处理能否上下贯通,系统处理,不能顾了东顾不了西。

4.对他们进行发展力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此岗位期间绩效总体表现,二是基于此关键岗位胜任素质、胜任能力评估。

5.根据发展力评估报告,并结合公司现有投入资源,制订发展和培养计划。计划主要内容应包括:发展力总体评估情况和分析、任用、晋升、岗位轮换、培训等建议,并通过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人才发展计划,达到培养人才、形成干部梯队的目的。

(二)培训

公司若想建立一支合格的干部梯队,就要针对梯队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即:通用培养计划、个性化培养计划。制定的培训课题要形式多样化,实用性、目的性要强,同时要做好培训中及培训后的评价。

1.通用培训提升他们对公司的文化、公司的战略的认识,提升管理能力和决断力、系统思考能力、资源整合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压力有能力等。

2.也可通过职能部门负责人或高层班子人员对他们进行“传、帮、带”的培养。人力资源部应根据每个后备人才的实际情况以及特性,为其制定出针对性强、详细切实可行的提升培养方案。

3.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侧重于为其设计轮岗轮换培训计划。按后备人才的梯队层次有计划的制定出跨部门、跨公司的轮岗锻炼,使其了解公司的整体生产经营状况,培养其沟通协调及适应能力,让其积累多个岗位的工作经验,为后期的职位晋升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特殊专业的岗位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进行,具体根据岗位的发展需要进行培养。

4.梯队里的人员能力提升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不是仅靠培训就能提升的,还要在日常的实践中给予锻炼的机会,定期评估他们在不同职位上发挥的能力以及业绩水平,并通过沟通,及时引导他们纠正不足言处,通过这些过程,把这些人才的潜力转化成业绩,塑造成一流的人才,将他们逐步培养为符合公司要求的、能够胜任、有竞争力的干部候选人,提高他们成为优秀管理者的成功率,降低企业风险。

5.建立后备人才培养档案。人力资源部负责干部梯队培养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三)干部梯队的评价结果的应用

1.评价结果的应用。综合考评成绩为“优秀”的,在晋升、培训机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考评成绩为“满意”的,可以再给予适当的培训及轮岗机会,帮助其提升能力;考评结果为“欠佳”的,取消其后备人才资格,退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并重新选拔。

2.建立淘汰机制。不适合的人要进行淘汰,使干部梯队保持“滚动进出”,这样才能调动培养人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三、建立干部梯队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一)要对干部梯队建设的制度落实好,后备人才迟迟得不到提拔,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二)对要选拔的人员的选择计划范围要广,目标性不可过于明显,一旦某人被定为后备人才,其他人员就会感觉丧失了发展机会,随之带来的就是消极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