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公共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3:11:27

计生公共服务

计生公共服务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通过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权利,促进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服务均等、和睦相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通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保障有力”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构建全区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实行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实现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公共资源合理有效配置。2011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12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13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率达到100%。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统筹管理、综合决策工作机制

成立党政领导负责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和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政策,落实部门责任,形成相关部门协同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合力。

区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全面履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职责,各镇(街道)要强化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工作理念,认真指导村(社区)加强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为辖区居民(含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

(二)大力推进流动人口信息化建设

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体系,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信息共享程度。

由区政府牵头,依托公安部门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对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构建权威、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应用、管理规章、制度。根据相关职责部门的业务工作需求,设置不同的信息应用和管理权限。

暂住人口协管员应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及时采集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录入信息系统。

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化硬件建设,2011年全区所有村(社区)都必须配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用微机。

(三)实行村(社区)“一站式”服务管理体制

由区政府牵头,公安、人社、人口计生、民政、司法、住房保障、教育、卫生、工商等部门共同研究出台“一站式”服务管理工作办法。运用统筹的方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创新工作载体,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体系。各职能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和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在村(社区)设置专门服务窗口,为流动人口提供相关服务,形成村(社区)“一站式”服务管理工作格局。

区政府各相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政策,履行部门职责。

人口计生委负责使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建立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

综治办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整合部门管理力量和信息资源,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局负责按照与户籍人口同等投入的标准,研究制定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管理项目和开支,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需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确保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正常开展。

人社局落实好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农民工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推动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将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就业、失业登记范围,免费提供岗位信息。

社保局健全和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提高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

公安派出所负责做好出租屋房东的管理,落实“以房管人”措施,对符合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根据本人意愿,准予其户籍迁入本市落户;强化暂住人口协管员的管理,督促其及时采集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及时录入流动人口信息系统。

教体局结合区实际,坚持以流入地属地安排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完善流动人口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享有公平均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对流动人口计生家庭户的同住子女入托、入学提供优先优待服务。

卫生局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优势,积极向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性病、艾滋病防治等生殖健康知识;为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家庭办理就医卡,可在我辖区医院就医就诊,免除“挂号费”,扶助检查费免20%(依据《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实施意见》(惠政文〔〕70号)),为流动人口提供与区域内户籍人口同等的传染病防治、儿童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等均等化服务。

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督促物业管理单位积极配合社区居委会采集物业管理范围内的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加强房屋出租管理,为流动人口提供符合卫生和安全条件的居住场所。

司法局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

工商分局在办理各种证照时为流动人口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服务。

(四)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在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方面,要做到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投入、同考核。

1.宣传教育服务。强化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积极开展关爱流动人口的主题宣传服务活动,制作和发放免费宣传品,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以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科普知识,保障流动人口免费参加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知识以及生殖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达到95%以上。

2.免费技术服务。各镇(街道)要完善政策,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服务项目,按规定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孕情环情检查。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在区接受健康检查免费率达到100%,流动人口免费药具获得率达到93%。

3.优生优育服务。全面启动流动人口“优生优育促进工程”,对符合生育政策的流动已婚待孕妇女组织开展免费新婚培训、孕前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培训,孕前优生筛查(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对高危人群提供叶酸或复合营养素等服务项目。推广出生缺陷风险评估,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开展幼儿早教。做好宣传倡导,防止发生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保证母婴安全。

4.生殖健康服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流动人口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指导,免费落实四项手术,提供必要的随访服务,每2年进行一次妇科病普查,实行计划生育手术实名登记制度,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

5.奖励优待服务。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自觉落实长效避孕措施的流动育龄夫妻,要按规定给予奖励;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实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等待遇。为重病和夭折的独生子女父母开展特殊救助。

四、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年12月—2011年1月30日)。区级制定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活动相关准备工作,对开展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活动进行安排部署,为工作扎实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开展阶段(2011年2月1日—3月30日)。各镇(街道)、各责任单位按区政府要求制定方案,有重点、有计划地制定开展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三)工作推进阶段(2011年4月1日至10月30日)。各镇(街道)、各责任单位根据方案要求,结合本辖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导小组,定期对各镇(街道)、各成员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四)考核总结阶段(2011年11月1日—12月15日)。对各镇(街道)、各成员单位开展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进行专项评估。

(五)巩固提高阶段(2012-2015年)。全面总结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经验,基本实现均等化服务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各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分工。各镇(街道)、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导责任,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兑现目标奖惩措施,形成统筹管理、综合治理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

(二)加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队伍建设。各镇(街道)、各成员单位根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需要,建立好流动人口行政管理队伍。各村(社区)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按照每500名流动人口设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的标准进行配备。各公安派出所的流动人口协管员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做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应依据流动人口规模配备流动人口管理人员。明确基层流动人口工作人员职责,落实待遇,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计生公共服务范文篇2

1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统一高效的领导机制

我们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高度,将实施国家孕前优生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作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健康重庆”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确保领导重视到位。一是组织保障。市委常委就试点工作提出了“强力推进、务求实效”的明确要求。成立了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市人口计生委、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文件,全面安排部署,明确职责任务。试点区县也分别成立了由党政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机构,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实施方案。二是制度保障。建立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和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试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将试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人群参检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严格考核奖惩。三是经费保障。将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经费纳入市和试点区县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并制定管理办法,确保资金安全有效,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构建群众参与的工作

机制我们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服务对象的理念,通过加强宣传,努力找到行政要求与群众需求的切合点,确保群众参与到位。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报刊、网络、手机短信、计生赶场等形式,广泛宣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目的、意义、服务内容和免费政策,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普知识;二是制作各类挂图、海报6000余套,印制宣传折页、手册15余万份,向5万个家庭发放公开信,举办孕前优生健康讲座,在“院坝电影”时播放知识短片,使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深入人心;三是为参检夫妇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免费早餐等热情周到的服务,极大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试点区县宣传覆盖率达98.8%,优生知识知晓率达97.5%,优生咨询指导率达100%。

3加强职能建设。着力构建优质便捷的服务机制

我们将国家孕前优生项目试点工作作为推动技术服务提质提速的重大机遇,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职能建设到位。一是健全网络。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健全覆盖全市城乡的区县、乡镇、村居三级服务网络,采用“村居摸底、乡镇汇总、区县审核”方式,准确掌握计划妊娠夫妇底数,建立县乡共同服务模式,成立服务小组,深人乡镇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二是加大投入。投人1620万元为试点区县服务机构配备先进仪器,全面加强优生检验室规范化建设。三是强化培训。先后对180余名专业人员开展临床和检验技术培训,对全市所有区县325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优生服务能力培训。四是建立机制。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分解为宣传教育、医学检查、咨询指导、随访服务、信息化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人,利用国家孕前优生项目和市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统计工作量,作为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和服务机构年度考核依据,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责任到人、奖惩到位”的精细化管理机制,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加强规范运作,着力构建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

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加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服务科学规范。一是组织知名专家成立市级专家组,成立孕前优生技术指导中心,负责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和信息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建立市级孕前优生检验质量控制和人员培训基地,全面建成占地约500平方米、完全达到国家二级临床医学实验室和生物安全要求的标准检验室,指导区县健全室内、室间质控制度,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控制。三是建立一年两次的现场质量检查和专项督导制度,按一定比例抽检孕前优生技术服务家庭档案,逐一核查风险评估结果,加强督导检查。四是组织专家组编写《高危人群风险评分指南》,统一高危人群评估标准,试点区县服务机构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建立集体讨论制度,提高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全市5个试点区县对筛查出的6623名高风险人群开展了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

计生公共服务范文篇3

1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统一高效的领导机制

我们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高度,将实施国家孕前优生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作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健康重庆”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确保领导重视到位。一是组织保障。市委常委就试点工作提出了“强力推进、务求实效”的明确要求。成立了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市人口计生委、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文件,全面安排部署,明确职责任务。试点区县也分别成立了由党政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机构,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实施方案。二是制度保障。建立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和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试点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试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将试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人群参检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严格考核奖惩。三是经费保障。将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经费纳入市和试点区县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并制定管理办法,确保资金安全有效,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2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构建群众参与的工作

机制我们坚持群众自愿原则,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服务对象的理念,通过加强宣传,努力找到行政要求与群众需求的切合点,确保群众参与到位。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报刊、网络、手机短信、计生赶场等形式,广泛宣传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目的、意义、服务内容和免费政策,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普知识;二是制作各类挂图、海报6000余套,印制宣传折页、手册15余万份,向5万个家庭发放公开信,举办孕前优生健康讲座,在“院坝电影”时播放知识短片,使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深入人心;三是为参检夫妇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免费早餐等热情周到的服务,极大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试点区县宣传覆盖率达98.8%,优生知识知晓率达97.5%,优生咨询指导率达100%。

3加强职能建设。着力构建优质便捷的服务机制

我们将国家孕前优生项目试点工作作为推动技术服务提质提速的重大机遇,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职能建设到位。一是健全网络。加强服务阵地建设,健全覆盖全市城乡的区县、乡镇、村居三级服务网络,采用“村居摸底、乡镇汇总、区县审核”方式,准确掌握计划妊娠夫妇底数,建立县乡共同服务模式,成立服务小组,深人乡镇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二是加大投入。投人1620万元为试点区县服务机构配备先进仪器,全面加强优生检验室规范化建设。三是强化培训。先后对180余名专业人员开展临床和检验技术培训,对全市所有区县325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优生服务能力培训。四是建立机制。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分解为宣传教育、医学检查、咨询指导、随访服务、信息化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人,利用国家孕前优生项目和市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统计工作量,作为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和服务机构年度考核依据,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责任到人、奖惩到位”的精细化管理机制,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加强规范运作,着力构建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

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加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服务科学规范。一是组织知名专家成立市级专家组,成立孕前优生技术指导中心,负责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和信息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建立市级孕前优生检验质量控制和人员培训基地,全面建成占地约500平方米、完全达到国家二级临床医学实验室和生物安全要求的标准检验室,指导区县健全室内、室间质控制度,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控制。三是建立一年两次的现场质量检查和专项督导制度,按一定比例抽检孕前优生技术服务家庭档案,逐一核查风险评估结果,加强督导检查。四是组织专家组编写《高危人群风险评分指南》,统一高危人群评估标准,试点区县服务机构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建立集体讨论制度,提高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全市5个试点区县对筛查出的6623名高风险人群开展了个性化的咨询指导和跟踪服务。

计生公共服务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以扩大计生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优化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质量为目标,加快构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计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努力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促进融合。要立足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对流动人口实行与户籍人口同服务、同管理,使流动人口融入当地镇(街道)、村(社区),实现流动人口与当地村(居)民的和谐相处。

(二)公平合理,基本均衡。坚持底线公平、机会均等,切实保障流动人口育龄夫妇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权利,保障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着力缩小与户籍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三)量力而行,积极有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制定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着力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努力提高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水平。

(四)政府主导,统筹推进。要发挥各方优势,加强人口计生与综治、公安、教育、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衔接,整合部门管理力量和信息资源,同时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计划生育公共产品服务,形成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五)创新管理,重点突破。要不断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创新,重点在技术服务、信息网络、利益导向、自我管理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均等化服务、科学化管理”的服务管理模式。

三、工作目标

全市实现国家规定的计生基本项目技术服务和药具免费全覆盖;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获得出生缺陷干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服务,实现优生优育服务同待遇;流动育龄妇女享受生殖健康咨询指导和检查、随访,实现生殖健康服务项目共享受;逐步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全面形成“全覆盖、同待遇、共享受、促融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城镇化建设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年主要目标:努力创建成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县(市、区)。

四、主要任务

继续贯彻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暂住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政办发〔2008〕93号)精神,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载体,充分发挥市人口家庭12356服务平台作用,逐步提高服务覆盖面,着力提升均等化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和提升以下“六个均等化”服务:

(一)加强免费宣传教育服务。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知识讲座、制作和发放免费宣传品、开展“新市民婚育课堂村企行”、婚育文明福万家等特色宣传服务活动,引导流动人口树立科学、文明、进步、守法的婚育观念。各镇(街道)要制订年度活动计划,抓好落实,要求每个镇(街道)、村(社区)一年至少开展两次培训或主题宣传活动,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品入户率、计生基本科普知识知晓率、生育政策知晓率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凭服务卡,可就近到当地镇(街道)计生服务站或指定的医疗机构,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包括放环、取环、流产(引产)、结扎和一年两次的查环查孕服务,落实计划生育手术实名登记制度,孕环检报告单由镇(街道)计生部门免费邮寄或通过信息网络传输给户籍地计生部门。要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告知服务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免费服务覆盖面,确保流动人口计生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率达100%,并使参加孕环检的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达到90%以上。

(三)加强免费生殖健康检查服务。将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纳入生殖健康项目服务,切实抓好新市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关爱项目,做好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档案管理,及时更新。积极探索实施居家式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方式,使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享受“无偿、低偿”的生殖健康服务和妇科病治疗。

(四)加强免费避孕药具供应和随访服务。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的避孕药具可及率、获得率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计生药具发放点,重点要保障流动人口集聚的外口公寓、企业宿舍、市场等区域的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供应。要采用上门发送与自主领取相结合的方式,努力使流动人口免费药具获得率和可及率达到90%以上。

(五)加强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强化优生优育科普知识宣传和普及,为流动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宣传咨询服务,使符合条件的流动育龄群众获得免费婚检、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服务,服务率达到80%以上。为流动人口提供和户籍人口同等的“优生、优育、优教”服务。做好宣传倡导,禁止发生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人工终止妊娠行为,保证母婴安全。

(六)加强奖励优待和生育关怀救助服务。逐步落实《条例》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奖励、优待。各镇(街道)、村(社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对自觉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流动育龄夫妻,视同户籍人口给予适当奖励;流动人口晚婚晚育或在现居住地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休假等待遇。完善外来育龄妇女住院分娩救助制度,逐步提高救助标准,保障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强化利益导向,将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纳入生育关怀系列行动。继续做好对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困难家庭进行救助和帮扶。加强人口计生与相关政策协调,使流动人口获得子女教育、技能培训、医疗、社保、文化体育设施、公共福利等其他基本公共服务。

五、实施步骤

(一)创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县(市、区)。时间:年月至月。

1.宣传发动。年月下旬至月上旬,调研流动人口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启动创建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市工作。

2.组织实施。年月中旬至月下旬,各镇(街道)按照均等化实施方案的目标和要求,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项工作任务,重点实施以下三个项目:

——实施新市民12356项目。依托市人口家庭12356服务平台和市、镇(街道)两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广大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咨询、预约、查询、投诉和建议、告知、随访、提醒服务,使流动育龄群众能普遍享受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的优质服务。要进行广泛宣传,让流动人口知晓服务平台的服务性质和服务内容,让服务平台在推动流动人口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施新市民优质服务促进项目。成立市婚育文明乡音讲师团,开展“新市民婚育课堂村企行”活动,举办“我爱第二故乡”新市民家庭才艺比赛,编印“均等化”服务指南,组织广大流动育龄群众学习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和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流动育龄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生殖健康水平。继续推进新市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关爱项目,每年为50000名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免费生殖健康检查和“两癌”筛查服务。对居住6个月以上,持有《省居住证》或《省临时居住证》及生育证明的计划怀孕夫妇,提供19项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实施新市民避孕药具畅通工程,按照流动人口的分布情况,制作镇(街道)、村(社区)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地图,每个自然村至少设立一个避孕药具发放点,流动人口集中居住200人以上的企业、公寓也相应设置避孕药具发放点,畅通避孕药具发放渠道,满足广大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需求。

——实施新市民阳光计生项目。公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办事、办证程序。镇(街道)、村(社区)要完善便民服务大厅建设,设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宣传栏,提供流动人口办事“一条龙”服务,重点要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一孩生育登记等服务性工作。继续开展“请流动人口评计生”活动,各镇(街道)要及时了解本地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的需求和对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方法、完善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切实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要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对群众咨询、投诉和反映的意见建议做到快速、妥善地解答及处理,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满意率达95%以上。

3.总结验收。年月下旬,完成评估报告,组织做好总结评估、迎检工作。

(二)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机制。时间:年月至年月。

在认真总结经验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工作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对各镇(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督促和评估。各镇(街道)要结合实际,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实施计划,细化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有序开展。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项工作。

(二)深化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计生宣传阵地、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手段,广泛宣传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意义,让广大流动育龄群众及时了解政策内容,增强依法享受免费服务、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要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会员和志愿者的作用,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倡导工作,增强流动人口归属感,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计生公共服务范文篇5

一、“新家庭创建活动”主要作法

××市74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0%,2004年××市人口计生委牵头开展农村“人口与小康建设家庭计划行动”,与全市108万农户签订计划书,持有计划书的家庭可享受生殖健康优惠服务及经济帮扶政策。在促进家庭生育计划/生殖健康的基础上,统筹解决计生家庭经济困难、扩大计生家庭民主权利、落实计生家庭优惠政策,推进“新家庭创建”。通过“六个到户”:一是生育计划落实到户,二是奖励制度落实到户,三是生殖健康服务落实到户,四是婚育文明落实到户,五是民主权利落实到户,六是帮扶计划落实到户,把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置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创业的大背景下,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效结合,其作法定位准确、措施具体、特色鲜明:

(一)新家庭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市人口计生委将“人口与小康建设家庭计划”内容进行分解,制订计划书,人口计生干部牵头,发动人大领导、政协委员、协会会员支持,计生家庭参与,利用网络健全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协调贷款、研究项目、落实政策等,开展“联谊桥”、“一加一”、“手拉手”、“对对碰”等活动,帮资金,帮项目,帮信息,帮脱贫。全市共为计生家庭提供帮扶资金2.25亿元,优惠减免各类费用225万元,帮扶5.6万户计划生育贫困家庭;2007年上半年全市共为计生家庭提供致富信息1.9万条,协调贷款3751.1万元;成立大批农村瓜菜、养殖、种植合作组织,将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空前高涨,“新家庭创建活动”蓬勃发展。

××市人口计生委从“计生就是民生、民生就是责任”的高度,规范“新家庭创建活动”,将农村人口计生工作融汇、渗透、结合到新农村建设各个环节。各乡镇、街道紧紧抓住少生这个根本、致富这个宗旨、文明这个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可行的新家庭创建标准,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落实到每个村组和每个家庭,形成各具特色的三种模式。一是德惠市大青咀镇朝阳沟村的贴息贷款模式。利用省里52万元贴息贷款和村筹集的40万元重点扶持46个规模较大、成片成链的养鸡户,建立肉鸡饲养基地,过去因好逸恶劳、成风而远近闻名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少生快富、勤劳致富的文明村,户年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

二是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的优先承包模式。利用村自有资金,盖起60栋蔬菜大棚,优先承包给计生家庭和女孩家庭。通过村里扶持共发展蔬菜瓜果种植户70个,养猪户65个,养牛户21个,养鸡户13个,户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

三是双阳区齐家镇卧龙村的技术支持模式。人口计生部门和涉农部门优先对计划生育家庭进行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培训,在培训中帮助农户确定当年的发展项目和方向,并在项目引进方面予以支持。全村发展优质绿色水稻120公顷,新建木耳菌段加工厂1个,目前有120户农民家庭正在进行示范栽培,另有390户养殖梅花鹿、山黑猪的农户得到技术支持,全村经济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

(二)新家庭创建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相结合

新家庭把少生优生作为重要标准,“新家庭创建活动”则是以计划生育任务的完成作为基本要求。××市人口计生委从落实生育计划入手,把计划生育政策送进农家,把生殖健康服务落实到户,免费实行计划生育“四术”和“三查一治”。拨付1800多万元资金,免费为120多万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检查;投入200多万元,依托服务机构和灵活方便的计划生育服务车,免费为120多万名农村已婚适龄男性提供生殖健康检查,生殖健康的阳光第一次照到广大农村适龄男性身上;投入90万元,免费为4.7万名已婚待孕妇女进行优生筛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促使农民自觉按照现行生育政策,实现少生、优生的家庭计划。

(三)新家庭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市人口计生委对农村家庭中出现的大办婚事、早婚早育、多生孩子、封建迷信、参与、子女辍学、不赡养父母等现象,以及存在的不劳而获、小富即安的思想,提出要实现经济和精神“双脱贫”,在经济脱贫的基础上,开展精神脱贫,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实际制定并大力推行“十个反对,十个树立,十个提倡”,在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千方百计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和教育,转变他们的观念,使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角真正发挥作用。建立婚育文化街、文化墙、文化楼、文化院,甚至婚育文化广场,展示“关爱你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做一个聪明的女人,做一个负责的男人”等温馨、暖人的图片、文字,定期免费发放《婚育导读》到村;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宣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节目,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通过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等宣传活动,建设生动活泼的生育文化,使群众潜移默化地受到生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乡村计生办成了老百姓的娘家,大事小情都喜欢坐一坐,闲话家常、交流体会、传播知识,新观念悄然形成。

(四)实行“五级考评”

“新家庭创建活动”实行“五级考评”的办法,即户申报、村认可、乡检查、县验收、市抽检。整个考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人口计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每年年末,农户对照“少生、优生、健康、宽裕、和谐、民主、文明”七个方面的标准,向村里申报一年来实行计划生育、发展经济、落实“十个反对十个树立十个提倡”等情况,之后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组成核查小组予以确认。村认可后,连同户申报的情况一并提交到乡里,乡党委、政府责成人口计生办逐户检查。县(市、区)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乡的检查结果,深入村里验收。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代表市委、市政府组织抽查,将抽查结果通报全市。

凡是通过考评并获得新家庭称号的家庭,由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授牌,悬挂家门,优先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同时,考评结果与先进村、乡、县的评比相结合,并作为人口计生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融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依据,评价人口计生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初见成效

××市的“新家庭创建活动”关注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并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带动更多的家庭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促进了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一)“新家庭创建活动”,促进人口计生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实施“新家庭创建活动”后,群众把主要精力转向创建新家庭,经济收入持续增长,3.7万户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摆脱贫困,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平均增加320元。全市涌现出少生快富典型1万多户,使计划生育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免除了后顾之忧,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7.44‰、2.76‰下降到2006年的5.53‰、1.74‰;出生缺陷发生率从13.6‰下降为6.03‰;出生人口性别比从的111.07下降到109.8。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使人口计生工作走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新家庭创建活动”促使人口计生干部不断转变观念,走出“就数量抓人口”、“就计生抓计生”的封闭思维,把人口计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紧密结合,使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计生部门的作用和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有了重新认识。

市、县、乡各级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在“新家庭创建活动”的规划、部署、监督、考核各环节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主动介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与其他部门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大人口观,营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良好氛围。

(三)“新家庭创建活动”,使计生干部素质提高、战斗力增强、干群关系和谐

随着“新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深入,人口计生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成为自觉行为,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大为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育龄群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对计生干部的态度也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从拒之千里变成近接远迎。2007年最新调查显示,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高达98.13%。

三、“新家庭创建活动”基本经验

“新家庭创建活动”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为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鸣点,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一)“新家庭创建活动”,赢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家庭创建活动”,纳入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新家庭创建活动”,使各级党委、政府“亲自抓负总责”具体化,将“新家庭创建活动”与农村税费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等基层工作结合起来,与建立完善人口计生长效工作机制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各项基础建设结合起来;建立综合治理机制,4年来市人口计生委和各主要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了25个文件,相关部门配合默契、有求必应;加大投入,近几年市本级的计划生育经费每年递增200万。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市健全完善了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等多层次、多元化利益导向体系,推进计划生育由处罚制约为主向利益引导为主转变。2006年共发放336万元,使所有符合奖励扶助政策条件的个人全部获得奖励。城镇计划生育家庭离退休职工一次性奖励得到落实。对于独生子女考入重点高中、大学的,分别给予奖励。部分县(市、区)开展了独生子女人身安全保险、独生子女医疗保险、母婴安康保险等试点。

××人口计生委制订《新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以市政府名义下发,相关责任部门落实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农口各部门和乡镇涉农站、所的技术人员包村,帮助计生家庭掌握一种以上的农业或多种经营技术;劳动部门在组织就业培训时,优先考虑独生子女;金融财政部门优先为计生家庭提供小额贷款;林业部门优先为计生家庭提供木材和苗木;工商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办理营业执照;土地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审批临时用地和废弃地;畜牧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提供畜禽防疫服务;农机农电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提供致富项目燃料和用电服务等,为“创建新家庭”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三)“新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服务网络作用

行政管理、服务机构、自治组织和群众团体“四位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覆盖参与“新家庭创建活动”的每家每户,具有深入农村、服务家庭、触角灵敏、运转高效的特点,使服务实现网络化,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系具有传递政令、政策协调、人口管理、组织动员,信息采集、传播和反馈的优势,技术服务体系在宣传群众、技术服务、健康促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任何其他部门所无法比拟的。

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各级党政领导、人口计生、涉农等政府部门,对农户逐一调查、登记,了解其愿望和心声,帮助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帮扶计划,运用一对一包保的方式,深入到农户家中,帮助农民创建新家庭;群团组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九台市计生协会员张春丽成立“新星养猪协会”,养猪协会会员全部成为计生协会员,为31户贫困计生家庭担保贷款38万元,发展养猪业,31个家庭全部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猪基地;社区自治组织将新家庭创建的标准、目标等纳入自治内容,建立“议事日、评议日、公开日、宣传日、服务日”等“五个日”制度,“新家庭创建活动”情况汇总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接受村民监督,维护了农民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四、“新家庭创建活动”重要启示

(一)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将实现从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从初步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上,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家庭、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创建新家庭、建设新农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人口计生委开展的“新家庭创建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确立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口发展战略,运用新理念和新办法,从广大农民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需求出发,将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增加农村家庭享有的公共服务,为缩小城乡差距作出重要贡献。

(二)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实情况看,广大农民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农村公共治理的突出矛盾。“十一五”期间,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转型的主要任务。30年来建立起的集管理、服务于一身,联系农户、扎根基层的人口计生网络,是当前农村公共服务最主要的平台。

××市人口计生委开展“新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网络的平台,从多方面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从单一的计生工作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从控制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统一、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使人口计生服务网络成为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基本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根本性作用。

(三)实现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有机统一

“家庭”是人口和计划生育运行机制的微观主体,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中占有主体地位,其参与程度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宏观调控的成败。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宏观调控通过社区,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务公开、村民自治,有效组织最基本细胞的亿万家庭,使之真正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人。

计生公共服务范文篇6

起好步,今年是全面实施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局。对于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至关重要。今年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科技、实现科学发展”目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工作科技化水平,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转型,不时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高层倡议、综合协调。

一坚持人口和发展综合决策。通过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职汇报制度等,形成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各相关部门落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责任。召开区人口计生领导小组会,结合年度重点工作,研究解决难点问题,落实重点工作。

二完善区党校人口理论课、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进一步强化领导认识,形成高层倡议的长效机制。

二、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施惠计划生育家庭

(四)进一步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推动人口计生工作融入民生工作,建立完善鼓励和制约并举、政府推动与基层自治互动、各部门政策与国策相对接、民生普惠与计生优惠相衔接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用足用好社会公共政策。

(五)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相关制度,推动建立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养老保障“六位一体”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探索建立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施惠计生家庭。

(六)保证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救助政策的落实,确保各项奖励扶助救助金按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

(七)继续开展“生育关怀,亲情牵手活动”。组织学生志愿团到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户进行入户慰问和帮扶,实施“人口计生帮扶工程”。开展对计生困难家庭子女实施免费培训工作,借助国家“阳光培训工程”,对年满15周岁以上的困难计生家庭子女进行免费培训、推介就业,落实“三免一补”(即免书本费、学费、实习费,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政策,增强计生困难家庭致富能力。

三、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八)将促进服务体系转型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努力构建“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等六大机制,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九)积极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出台区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方案,组织开展综合改革示范街创建活动,建立促进工作创新的有效考评方法,推动全区计生工作上水平。

(十)新一轮创新工作项目,找准载体,推行一街一品牌,用项目推动综合改革,区街联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

四、提高依法行政管理能力,实现科学管理的新突破

(十一)积极推进依法管理,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力度,依法查处违法生育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生育问题、名人、富人超生和假离婚、假报养等违法生育行为,有效提升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十二)实施“阳光计生”行动,全面深化政务公开。扎实推进以街道、社区居委会和计生服务机构为重点的人口计生政务公开、办事公开,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及要求。发挥阳光计生热线便民服务作用。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全区阳光计生热线的便民服务水平,把“阳光监督”、“阳光维权”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诚信计生”、创建基层“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活动,年内90%以上街达到“诚信计生”标准。

(十三)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做好《政民零距离》等群众来信、来访办理工作。加强对重点信访案例和新情况新问题的综合分析,加大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力度,提高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开展群众需求信息调研,推进便民维权。

(十四)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建立健全群众自治工作体系。扎实开展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居创建活动,加强对社区居委会的督查和指导力度,按照计划生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要求,继续打造一批新的计划生育先进社区居委会。

(十五)加强属地管理,落实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深化基层群众自治活动,进一步规范全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文件,探索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效途径,结合区社工工作,以协会会员为骨干,扩大建立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建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探索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建立协会、志愿者队伍等自治组织新形式。

(十六)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完善人口计生系统的信息反馈和数据变更,加强数据质量的考核和监督。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基层工作状态,指导基层做好人口计生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基层管理工作水平。

(十七)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利用“六普”和相关部门数据,加强对基层基础数据的比对和抽检,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建立信息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开展争创“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街道”活动。加快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坚持推动部门信息共享,紧紧依托区“六网合一”工程、科技建设,协调科技信息部门,搭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完善全员人口个案数据采集及变更工作机制、人口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人口统计质量保障机制,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为综合决策提供人口信息支撑。开展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动态监测。开展利用人口个案信息引导服务试点工作。

五、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服务体系转型

(十八)实现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巩固计划生育优秀服务站创建成果,不断提高群众享有均等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调整区人口计生服务分中心布局,使其功能更加完备、布局更加合理、突出特色、科学规范。联手卫生系统,完善社区服务站、室,建立合理有效、分工合作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方面的需要。

(十九)完善优质服务全覆盖。启动“家佳推进计划”,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发挥基层网络、计生协会和社区志愿者的优势,深入社区,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开展人口早期教育、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服务、更年期心理指导和老年健康指导等公共服务,推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发展,在体现政府职能、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重点做好对残疾人家庭、空巢或独居老人家庭、特困家庭的服务,把人口家庭公共服务落实到最需要的家庭和群众身上,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开展妇女病普查治疗和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等活动。依托国家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生殖健康援助行动”,为贫困母亲发放《健康信息服务卡》,开展为困难育龄妇女的免费体检及健康指导、咨询、网络预约挂号、网络远程会诊、孕情监测等工作,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二十)完善免费孕前优生指导全覆盖。以“三促进工程”为抓手,开展面向准备怀孕妇女的优生指导、孕前筛查和知识普及。对部分困难家庭准孕夫妇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规范孕期及产后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筛查和诊断工作,强化建册时孕产妇的高危管理和筛查,落实一级干预的各项任务,从根本上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十一)进一步完善药具管理机制,拓宽发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六、深化宣传教育,推动人口文化建设

(二十二)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围绕群众多元化需求,拓宽宣传内容:从开展国情国策、人口形势、生殖健康宣传教育拓展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从女性生殖保健宣传延伸到男性生殖保健宣传;从单纯的婚育观念宣传延伸到社会道德观念宣传;将计生知识、生殖保健知识拓宽到“生育”、“生命”的全过程,使群众对计生知识有更广泛的了解。

(二十三)以建党90周年、70亿世界人口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系列社会宣传活动;调整、丰富、充实、完善人口计生专栏节目,建立“孕育天地”、“政策法规一点通”、“流动人口管理”、“避孕药具知识”等新内容,为群众提供实用性、指导性强以及最新的人口计生信息;制作、出版一批面向育龄人群,集宣传、指导、基本常识普及为一体的高质量的人口计生宣传品。

(二十四)加大宣传服务阵地建设。完善“爱之家”、“客嫂驿站”、“人口文化屋”功能,制定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探索建立针对性强、个性化突出的宣传服务模式。

(二十五)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继续做好婚育新风进万家生育文明家庭的评选工作,在历年评选出的“生育文明家庭示范户”中开展“星级生育文明家庭示范户”的评选工作,选取优秀家庭做为计划生育和谐家庭的典范,促进生育文明家庭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十六)继续完成“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家庭联谊社”、“创建生育文明大家庭打造和谐文明新社区”、“多彩小太阳”培育工作“、“以家长课堂为依托,形成家园一体化早期教育模式”等项目工作。广泛开展“普及型”早教服务,建立宝宝成长跟踪档案,规范社区早期教育教材,制作发放“育儿指南”。依托社区教育资源、联手各相关部门,围绕健康生命孕育的全过程,搭建从青春期、婚前期、孕前期、孕早期、孕中期、分娩期、产后期到婴幼儿期(0-3岁)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模式。

为政府连接流动人口的纽带,探索树立弘扬流动人口计生示范家庭典型,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街”创建活动和流动人口服务维权专项行动,发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十七)加快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机制,落实“全国一盘棋”的要求。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各项措施,落实“一站式”、“一证式”、“网格化”服务管理,以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应用为抓手,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查询、交换、储存个案信息的建立。发挥流动人口“客嫂驿站”优势,使“客嫂驿站”成进一步做好军民共建工作,探索建立军地“双管双助”工作机制。

八、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系统良好形象

计生公共服务范文篇7

一、强化高层倡议、综合协调。

一坚持人口和发展综合决策。通过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职汇报制度等,形成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各相关部门落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责任。召开区人口计生领导小组会,结合年度重点工作,研究解决难点问题,落实重点工作。

二完善区党校人口理论课、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进一步强化领导认识,形成高层倡议的长效机制。

三强化领导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责任。改革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

二、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立完善鼓励和制约并举、政府推动与基层自治互动、各部门政策与国策相对接、民生普惠与计生优惠相衔接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用足用好社会公共政策。

五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相关制度。施惠计生家庭。

六保证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救助政策的落实。

七继续开展“生育关怀。实施“人口计生帮扶工程”开展对计生困难家庭子女实施免费培训工作,借助国家“阳光培训工程”对年满15周岁以上的困难计生家庭子女进行免费培训、推介就业,落实“三免一补”即免书本费、学费、实习费,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政策,增强计生困难家庭致富能力。

三、深化综合改革。

八将促进服务体系转型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九积极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组织开展综合改革示范街创建活动,建立促进工作创新的有效考评方法,推动全区计生工作上水平。

十新一轮创新工作项目。推行一街一品牌,用项目推动综合改革,区街联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

四、提高依法行政管理能力。

十一积极推进依法管理。依法查处违法生育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生育问题、名人、富人超生和假离婚、假报养等违法生育行为,有效提升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十二实施“阳光计生”行动。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及要求。发挥阳光计生热线便民服务作用。进一步简化办事顺序,提高全区阳光计生热线的便民服务水平,把“阳光监督”阳光维权”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诚信计生”创建基层“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活动,年内90%以上街达到诚信计生”规范。

十三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加大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力度,提高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开展群众需求信息调研,推进便民维权。

十四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加强对社区居委会的督查和指导力度,依照计划生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要求,继续打造一批新的计划生育先进社区居委会。

十五加强属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工作顺序和管理文件,探索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效途径,结合区社工工作,以协会会员为骨干,扩大建立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建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探索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建立协会、志愿者队伍等自治组织新形式。

十六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加强数据质量的考核和监督。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基层工作状态,指导基层做好人口计生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基层管理工作水平。

十七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利用“六普”和相关部门数据。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建立信息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开展争创“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街道”活动。加快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坚持推动部门信息共享,紧紧依托区“六网合一”工程、科技建设,协调科技信息部门,搭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完善全员人口个案数据采集及变卦工作机制、人口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人口统计质量保证机制,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为综合决策提供人口信息支撑。开展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动态监测。开展利用人口个案信息引导服务试点工作。

五、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十八实现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巩固计划生育优秀服务站创建效果。使其功能更加完备、布局更加合理、突出特色、科学规范。联手卫生系统,完善社区服务站、室,建立合理有效、分工合作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方面的需要。

深入社区,十九完善优质服务全覆盖。启动“家佳推进计划”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发挥基层网络、计生协会和社区志愿者的优势。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开展人口早期教育、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服务、更年期心理指导和老年健康指导等公共服务,推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发展,体现政府职能、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重点做好对残疾人家庭、空巢或独居老人家庭、特困家庭的服务,把人口家庭公共服务落实到最需要的家庭和群众身上,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开展妇女病普查治疗和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等活动。依托国家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生殖健康援助行动”为贫困母亲发放《健康信息服务卡》开展为困难育龄妇女的免费体检及健康指导、咨询、网络预约挂号、网络远程会诊、孕情监测等工作,不时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开展面向准备怀孕妇女的优生指导、孕前筛查和知识普及。对局部困难家庭准孕夫妇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二十完善免费孕前优生指导全覆盖。以“三促进工程”为抓手。规范孕期及产后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筛查和诊断工作,强化建册时孕产妇的高危管理和筛查,落实一级干预的各项任务,从根本上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拓宽发放渠道,二十一进一步完善药具管理机制。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六、深化宣传教育。

围绕群众多元化需求,二十二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拓宽宣传内容:从开展国情国策、人口形势、生殖健康宣传教育拓展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从女性生殖保健宣传延伸到男性生殖保健宣传;从单纯的婚育观念宣传延伸到社会道德观念宣传;将计生知识、生殖保健知识拓宽到生育”生命”全过程,使群众对计生知识有更广泛的解。

组织开展系列社会宣传活动;调整、丰富、空虚、完善人口计生专栏节目,二十三以建党90周年、70亿世界人口日等为契机。建立“孕育天地”政策法规一点通”流动人口管理”避孕药具知识”等新内容,为群众提供实用性、指导性强以及最新的人口计生信息;制作、出版一批面向育龄人群,集宣传、指导、基本知识普及为一体的高质量的人口计生宣传品。

制定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二十四加大宣传服务阵地建设。完善“爱之家”客嫂驿站”人口文化屋”功能。探索建立针对性强、个性化突出的宣传服务模式。

继续做好婚育新风进万家生育文明家庭的评选工作,二十五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历年评选出的生育文明家庭示范户”中开展“星级生育文明家庭示范户”评选工作,选取优秀家庭做为计划生育和谐家庭的典范,促进生育文明家庭向更高层次发展。

形成家园一体化早期教育模式”等项目工作。广泛开展“普及型”早教服务,二十六继续完成“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家庭联谊社”创建生育文明大家庭打造和谐文明新社区”多彩小太阳”培育工作“以家长课堂为依托。建立宝宝生长跟踪档案,规范社区早期教育教材,制作发放“育儿指南”依托社区教育资源、联手各相关部门,围绕健康生命孕育的全过程,搭建从青春期、婚前期、孕前期、孕早期、孕中期、分娩期、产后期到婴幼儿期(0-3岁)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时创新宣传教育模式。

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落实“全国一盘棋”要求。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各项措施,二十七加快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机制。落实“一站式”一证式”网格化”服务管理,以padi流动人口子系统应用为抓手,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查询、交换、贮存个案信息的建立。发挥流动人口“客嫂驿站”优势,使“客嫂驿站”成

探索树立弘扬流动人口计生示范家庭典型,为政府连接流动人口的纽带。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街”创建活动和流动人口服务维权专项行动,发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探索建立军地“双管双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军民共建工作。

八、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计生公共服务范文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启动“新农村新家庭计划——西部地区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又一实践,也是落实全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最直接的行动。

农村人口的健康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一、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人口素质和结构问题日益凸显,与数量问题相互交织,使农村人口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3%的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59%的育龄妇女、66%的老年人口、70%的少儿人口在农村;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121.7)失衡较城市(116.4)更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近2亿,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规模庞大并在未来20年内有持续增加趋势,其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亟待加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令人堪忧。另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严重不足,致使全国84%的青年文盲人口和大量出生缺陷人口也都集中在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的现代化。没有八亿农村人口的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就没有持续的发展力,就不能实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统筹解决我国农村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和安全等问题,特别是关注西部地区的人口问题对于新农村建设和我国人口自身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人口计生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人口计生部门的网络优势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一个集行政部门、服务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为一体,贯穿国家、省、地、县、乡、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这个网络包括一个自上而下、运转高效、政令畅通的行政管理系统;一个深入农村、联系群众、服务家庭的公共服务系统;一个能够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以群众为主体的群众工作系统和一个覆盖全国、触角灵敏、反馈及时的信息支撑系统。它具有覆盖面广、能够深入村组和家庭、与农民直接互动的鲜明特点,是我国现存完整、正常发挥作用并极具功能拓展潜力的公共服务网络之一。

这一网络不仅在有效控制我国农村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还在参与处理社会公共应急事件(如抗击“非典”)、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实施全国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发展农村卫生与健康促进事业(如实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三大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实施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

(二)人口计生部门参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首先,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快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开始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工作内容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模式从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人口计生部门要在准确把握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针对农村人口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与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其次,建立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传播与反馈。整合开发并利用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就业、贫困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信息资源,促进科学决策水平的提高;积极利用和发挥人口计生网络信息收集反馈快捷准确、服务优质并能进村入户的特长,及时收集、传递和反馈农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信息,促进政府与群众、非政府组织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积极促进村级思想文化建设,宣传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尚。目前,村级的思想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以人口学校、人口文化大院、人口文化走廊和乡村计划生育群众文艺团体等为依托的农村人口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当前农村最具活力的群众性的文化组织,对树立良好的村风乡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继续扎根群众和基层,进一步丰富人口文化事业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人口文化的发展,发挥先进文化的重要引领作用,树立社会新风尚,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生命力和持久力。

第四,积极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网络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优势和动员群众的能力,综合利用现有遍及各个乡村的人口文化宣传阵地,联合相关部门和组织,针对群众实际需求,开展与经济发展、家庭发展和妇女儿童发展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农民,提高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综合能力。

第五,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提高人口健康素质。针对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广大农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淡薄、健康保健知识严重缺乏的状态,发挥人口计生网络优势,重点在村级积极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和行为,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减少疾病发生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农民的生殖健康水平和农村人口的健康素质。

我们今天启动的西部地区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将在川、滇、藏、陕、甘、宁、青、新、贵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其宗旨是高度关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预防为中心的人口健康促进机制,这对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人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进一步开展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的几点建议

第一,以现有人口计生网络为基础,加快建立农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农村乡镇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的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精简。强化农村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保障。在时间紧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对现有的人口计生网络进行必要的调整、巩固、发展和完善,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普惠性的、能够综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将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覆盖面广、综合效益大的明智选择。

当前,人口计生部门应与其他部门一道,针对当前农村特别是村级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如群众需求与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乡村文化建设、健康促进和技能培训等),在部委联合的基础上,利用现有人口计生网络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第二,在农村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权益的保护。

完善有利于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政策体系,切实构建综合治理农村人口问题的格局。各地出台的各项农村社会公共政策,应注意与计划生育国策的有效衔接,切实保护广大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权益。

实施好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西部地区“少生快富”工程,加快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制度,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养老问题有保障。

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投入。

建立稳定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项目、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县乡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等经费。加大对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投入,扩大农村公共财政覆盖计划生育家庭的范围,我们人口计生部门要努力工作,争取投入产出的最佳效益。对人口和计生工作的投入是花小钱、办大事、稳民心、保稳定、促发展的效益最佳的投入,它将直接惠及千家万户。

计生公共服务范文篇9

一、强化高层倡导、综合协调,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强大合力

(一)坚持人口和发展综合决策,党政主导、部门协调。充分发挥区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职汇报制度等,形成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各相关部门落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责任。召开区人口计生领导小组会,结合年度重点工作,研究解决难点问题,落实重点工作。

(二)完善区党校人口理论课、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适时举办人口科学发展理论报告会,进一步强化领导认识,形成高层倡导的长效机制。

(三)强化领导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责任,坚持“一票否决”制度,改革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

二、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施惠计划生育家庭

(四)进一步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推动人口计生工作融入民生工作,建立完善鼓励和制约并举、政府推动与基层自治互动、各部门政策与国策相对接、民生普惠与计生优惠相衔接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用足用好社会公共政策。

(五)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相关制度,推动建立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养老保障“六位一体”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探索建立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施惠计生家庭。

(六)保证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救助政策的落实,确保各项奖励扶助救助金按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

(七)继续开展“生育关怀,亲情牵手活动”。组织学生志愿团到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户进行入户慰问和帮扶,实施“人口计生帮扶工程”。开展对计生困难家庭子女实施免费培训工作,借助国家“阳光培训工程”,对年满15周岁以上的困难计生家庭子女进行免费培训、推介就业,落实“三免一补”(即免书本费、学费、实习费,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政策,增强计生困难家庭致富能力。

三、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八)将促进服务体系转型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努力构建“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等六大机制,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九)积极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出台区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方案,组织开展综合改革示范街创建活动,建立促进工作创新的有效考评方法,推动全区计生工作上水平。

(十)新一轮创新工作项目,找准载体,推行一街一品牌,用项目推动综合改革,区街联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

四、提高依法行政管理能力,实现科学管理的新突破

(十一)积极推进依法管理,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力度,依法查处违法生育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生育问题、名人、富人超生和假离婚、假报养等违法生育行为,有效提升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十二)实施“阳光计生”行动,全面深化政务公开。扎实推进以街道、社区居委会和计生服务机构为重点的人口计生政务公开、办事公开,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及要求。发挥阳光计生热线便民服务作用。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全区阳光计生热线的便民服务水平,把“阳光监督”、“阳光维权”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诚信计生”、创建基层“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活动,年内90%以上街达到“诚信计生”标准。

(十三)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做好《政民零距离》等群众来信、来访办理工作。加强对重点信访案例和新情况新问题的综合分析,加大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力度,提高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开展群众需求信息调研,推进便民维权。

(十四)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建立健全群众自治工作体系。扎实开展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居创建活动,加强对社区居委会的督查和指导力度,按照计划生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要求,继续打造一批新的计划生育先进社区居委会。

(十五)加强属地管理,落实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深化基层群众自治活动,进一步规范全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文件,探索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效途径,结合区社工工作,以协会会员为骨干,扩大建立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建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探索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建立协会、志愿者队伍等自治组织新形式。

(十六)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完善人口计生系统的信息反馈和数据变更,加强数据质量的考核和监督。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基层工作状态,指导基层做好人口计生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基层管理工作水平。

(十七)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利用“六普”和相关部门数据,加强对基层基础数据的比对和抽检,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建立信息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开展争创“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街道”活动。加快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坚持推动部门信息共享,紧紧依托区“六网合一”工程、科技建设,协调科技信息部门,搭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完善全员人口个案数据采集及变更工作机制、人口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人口统计质量保障机制,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为综合决策提供人口信息支撑。开展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动态监测。开展利用人口个案信息引导服务试点工作。

五、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服务体系转型

(十八)实现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巩固计划生育优秀服务站创建成果,不断提高群众享有均等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调整区人口计生服务分中心布局,使其功能更加完备、布局更加合理、突出特色、科学规范。联手卫生系统,完善社区服务站、室,建立合理有效、分工合作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方面的需要。

(十九)完善优质服务全覆盖。启动“家佳推进计划”,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发挥基层网络、计生协会和社区志愿者的优势,深入社区,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开展人口早期教育、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服务、更年期心理指导和老年健康指导等公共服务,推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发展,在体现政府职能、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重点做好对残疾人家庭、空巢或独居老人家庭、特困家庭的服务,把人口家庭公共服务落实到最需要的家庭和群众身上,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开展妇女病普查治疗和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等活动。依托国家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生殖健康援助行动”,为贫困母亲发放《健康信息服务卡》,开展为困难育龄妇女的免费体检及健康指导、咨询、网络预约挂号、网络远程会诊、孕情监测等工作,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二十)完善免费孕前优生指导全覆盖。以“三促进工程”为抓手,开展面向准备怀孕妇女的优生指导、孕前筛查和知识普及。对部分困难家庭准孕夫妇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规范孕期及产后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筛查和诊断工作,强化建册时孕产妇的高危管理和筛查,落实一级干预的各项任务,从根本上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十一)进一步完善药具管理机制,拓宽发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六、深化宣传教育,推动人口文化建设

(二十二)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围绕群众多元化需求,拓宽宣传内容:从开展国情国策、人口形势、生殖健康宣传教育拓展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从女性生殖保健宣传延伸到男性生殖保健宣传;从单纯的婚育观念宣传延伸到社会道德观念宣传;将计生知识、生殖保健知识拓宽到“生育”、“生命”的全过程,使群众对计生知识有更广泛的了解。

(二十三)以建党90周年、70亿世界人口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系列社会宣传活动;调整、丰富、充实、完善人口计生专栏节目,建立“孕育天地”、“政策法规一点通”、“流动人口管理”、“避孕药具知识”等新内容,为群众提供实用性、指导性强以及最新的人口计生信息;制作、出版一批面向育龄人群,集宣传、指导、基本常识普及为一体的高质量的人口计生宣传品。

(二十四)加大宣传服务阵地建设。完善“爱之家”、“客嫂驿站”、“人口文化屋”功能,制定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探索建立针对性强、个性化突出的宣传服务模式。

(二十五)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继续做好婚育新风进万家生育文明家庭的评选工作,在历年评选出的“生育文明家庭示范户”中开展“星级生育文明家庭示范户”的评选工作,选取优秀家庭做为计划生育和谐家庭的典范,促进生育文明家庭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十六)继续完成“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家庭联谊社”、“创建生育文明大家庭打造和谐文明新社区”、“多彩小太阳”培育工作“、“以家长课堂为依托,形成家园一体化早期教育模式”等项目工作。广泛开展“普及型”早教服务,建立宝宝成长跟踪档案,规范社区早期教育教材,制作发放“育儿指南”。依托社区教育资源、联手各相关部门,围绕健康生命孕育的全过程,搭建从青春期、婚前期、孕前期、孕早期、孕中期、分娩期、产后期到婴幼儿期(0-3岁)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模式。

为政府连接流动人口的纽带,探索树立弘扬流动人口计生示范家庭典型,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街”创建活动和流动人口服务维权专项行动,发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十七)加快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机制,落实“全国一盘棋”的要求。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各项措施,落实“一站式”、“一证式”、“网格化”服务管理,以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应用为抓手,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查询、交换、储存个案信息的建立。发挥流动人口“客嫂驿站”优势,使“客嫂驿站”成进一步做好军民共建工作,探索建立军地“双管双助”工作机制。

八、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系统良好形象

计生公共服务范文篇10

一、着力“三个深化”

一是深化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公共服务、面向家庭、拓展职能、转型提质”的总体思路,探索面向家庭全体成员、覆盖生命全过程的城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新模式,拟在城市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以构建城乡统筹人口家庭公共服务新格局为目标,促进城市服务体系建设提质提速,重点在街道级人口家庭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所突破,实现一街一特;同时实现社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职能拓展全覆盖,做到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完成街道、社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精品中心、站建设各一。

二是深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区域间“网络化”协作;与重点流出区域计生部门建立在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的技术服务、行政审批、办理婚育证明和生育联系、服务登记等“便民化”协作;加强在联合查办违法生育案件、协商征收社会抚养费和打击“两非”工作的“法制化”协作,通过三种协作方式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均等化落到实处。

三是深化基层群众自治体系建设。将组织对“双信双新”基层群众自治新机制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论证和进一步完善。继续开展国家、省的万千村(居)示范活动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双百评选活动”,继创建第一、第二批国家、省市级自治示范单位后,再培育一批示范和先进典型,并将典型经验和案例进行推广,同时向省市计生协推荐。

二、做优“三大工程”

一是优化人口文化工程。依托人口文化阵地打造具有雨花特色的人口文化。拟在全区新建2-3个人口文化园和个人口文化长廊,同时围绕优生优育、生育关怀、青春健康、养老服务等内容,在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普遍设置视听区、阅览区、宣教室和宣传品展示厅,形成“区有人口文化园、街有人口文化街、村(居)有人口文化广场、文化书屋、常年有人口文化活动”的格局。

二是做优优生健康促进工程。在今年实现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量接近优秀指标的基础上,2013年,力争实现应检人群全覆盖,同时注重室间质量控制和高危人群的跟踪随访。

三是做优青春健康工程。积极探索立体式青春健康宣传模式(1+5+1),即:围绕一个中心,通过五个支撑点,实现一个目标。由区、街、居三级计生协联动,主要是通过知识普及和开展活动的方式在青少年及其家长中进行宣传和渗透,将宣传教育与服务的工作重心放在家庭,将主要对象为13-24周岁的青少年深入拓展为整个家庭,围绕青少年“身心健康、家庭和谐”这一中心,以辖区内青少年家庭为主要对象,以社区计生专干、计生协会会员及志愿者(尤其是青少年及家长志愿者)为活动主体,以青少年及家长的需求为导向,以家庭为载体,以向家庭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和系统化的宣传与服务为主要手段,以探索营建健康、幸福、和谐家庭为目标。

三、实现“三个突破”

一是在儿童早期发展体系建设上实现突破。以雨花街道为中心,形成阵地建设、运行机制、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成熟的“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工作”示范基地圈。同时积极构建“区整体规划指导、街道示范牵头、社区组织发动、早教机构指导服务、家庭主体实施”的“五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形成“1+8+60+X”的联动金字塔式管理服务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