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4:39:27

人才培养总结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篇1

(一)随着行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车间一线岗位人才培养问题日益凸现,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因素:

1.关键岗位人才空缺对生产造成影响:一线技术含量高、与产品质量关系密切、培养周期长的关键岗位,当面临员工请假、休假、调岗、离职、出差等情况时,此时车间必须有其他员工填补空缺。尤其在《员工带薪年休假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每位工作满1年员工都享有每年最少5天假期,如果不未雨绸缪,及时培养出岗位“后备人才”,当岗位面临后备人才匮乏的情况,势必对车间生产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一流企业对一流员工队伍的需求:企业在“争创一流”过程中,对员工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员工不能只满足于掌握单项专长,而应转变观念,增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生产实际中成为“多面手”、“万金油”。同时,车间通过培养更多岗位人才,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企业技术进步与流程再造的要求:近几年来,各卷烟生产企业技术改造的速度加快,技改后,生产作业流程随之变化,原有岗位会出现合并重组,这就需要有掌握不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涌现。

4.员工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按照国家局指导思想,烟草行业跨省重组,组建大企业、大集团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郑州、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的确立,企业更高层次联合重组迫在眉睫。面对新一轮的岗位竞争,广大员工迫切要求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关键岗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施基本模式和主要做法

在培养模式方面,车间从学习理念、环境、机制、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形成“1+2+3+4”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即:“树立一种理念,营造两种环境,建立三种机制,运用四种方法”。

(一)树立一种理念,转变思维方式

面对行业竞争的新形势,车间对员工进行合理引导,教育员工要终身学习,并在车间内部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把工作的过程看作学习的过程,把学习看作工作的一部分,使工作和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思想上转变员工思维定势。

车间党支部开展“四个一”读书活动,发放《没有任何借口》、《你在为谁工作》等针对性很强读物,使员工观念有了根本转变。同时为发挥榜样带动作用,车间多次组织先进技师、优秀青工进行现场经验交流,通过优秀员工先进示范作用,激励人,带动人,为全体员工提供仿效的榜样。

(二)营造两种环境,丰富学习载体

为给员工学习与交流提供平台,车间先后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有效营造两种学习环境。

1.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车间先后为专业维修人员,建立学习室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学习室包含学习区、资料区和讨论区,资料区设在电修室和设备室,可方便员工自由查阅技术图书资料;讨论区则成为“创新活动专区”,可方便员工交流学习经验,开展创新活动;另外,车间还与郑州轻工业学院联合组建河南省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建立烟草生产过程工业网络实验平台,并印制该平台《试验指导书》等学习资料,丰富了电气专业人员对监控画面制作、plc在线编程、网络组建等方面学习内容,该实验平台项目在全国烟草企业中尚属首家使用,该项目也于*年顺利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

2.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车间以“知识共享”立足点,组织专业维修人员收集设备相关资料,建立设备维修经验库;车间还组织牵头,结合职工兴趣爱好,开展各种学习论坛与读书活动,以此拓宽职工知识面。如成立新闻写作团队、电脑爱好者协会、工艺攻关小组等。通过广泛交流使员工对如何学习有了全新认识,营造出共同进步的新局面。

(三)建立三种机制,规范考核流程

1.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车间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对员工竞争上岗、学习培训情况、工作创新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先后制定《人员竞争上岗管理办法》、《学习培训管理办法》、《制丝车间绩效考核方案》三种机制,车间还以维修工段为试点,推行维修工分级管理,把考核成绩以百分制形式进行月度汇总,并与员工全年的工作业绩进行挂钩,以此对员工进行分级管理(级别从a+档到f档),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制度保障。

2.为规范人才考核流程,车间还以三种机制为保障,不断创新管理形式,加大员工绩效考核力度。为每位员工建立“制丝员工学习档案”,设计员工培训学习分册,对员工全年参加培训次数和情况进行考核统计,针对员工学习工作情况进一步挖掘岗位的后备人才。

(四)运用四种方法,注重培养实效

1.扎实开展员工‘内培外训’。员工培训内容更趋多样化,在内部培养方面,为了不影响企业生产工作,车间敢于借助专家‘外脑’,聘请美国ab公司、西门子公司等技术人员、郑州轻工业学院教授来车间定期集中授课,讲述前沿技术领域的相关应用;另外,在外出培训方面,企业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的外出培训,参加外出培训后归来的员工,必须把所学内容再进行内部培训授课,由此使更多员工充分受益。车间定期开展“每周一课”,如变频技术、网路技术、plc应用技术、机械制造等专门培训。

2.有效开展操作人员‘订单式’培训。所谓‘定单式’培训,就是结合生产需要,车间有针对性地对生产操作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授课,主要采取“机旁示教”和“兼职培训员”两种形式。在“机旁示教”中,车间挑选关键岗位分包维修工通过现场集中授课方式,讲解设备的结构、性能、原理和操作基本技巧,使岗位操作工对关键维修技术都有所了解。另则,车间还指定设备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担任兼职培训员,对参训员工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考评,这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方式,有效丰富了现场操作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开展维修工“ab角结对子”活动,即两名维修工一组结成对子,并制定详细学习计划书,师徒之间必须掌握对方所承包设备维修技术,通过师徒优势互补,实现共同进步,逐步形成了“老、中、青”三层梯队技术力量,防止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断档。

4.建立现场操作人员轮岗机制,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工序交叉人才培养方式。在横向培养中,车间要求叶段、烘丝段、梗丝段、四掺加香段中控工相互学习交流,中控工必须熟练掌握各工艺段中控操作技能。另外,要求中控工至少要培养1名本地操作工掌握中控操作技能,每位本地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该岗位中控操作;在备用工中挑选两名素质较高的培养对象,使其在实际中掌握关键岗位(切丝机操作,烘丝机本地操作,香料厨房操作、膨化电控)的操作技术。

三、关键岗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施的效果

关键岗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生产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员工素质、后备人才储备、企业技术进步等多方面产生了明显效果,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技术保障。

(一)提高了员工整体素质

1.通过此项管理方法实施,丰富了广大员工在不同岗位上实践能力,为车间储备充足的岗位人才,有效解决车间人才缺失的困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理念在制丝车间成为员工自觉、自发、自愿的行为,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员工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仅*年一年,车间共完成厂级创新成果12项;在职业资格证书取得方方面,*年车间培养高级以上技术等级资格员工11人,其中一人取得工程师资格,四人取得维修技师资格。在全国“泰山杯”烟机设备维修职业技能大赛中,车间两名选手还获得sq34切丝设备第三、第四名好成绩,并被推荐为“行业技术能手”,取得我省烟草行业同工种比赛历史最好成绩,

(二)丰富了后备人才储备

关键岗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施,使车间后备人才培养逐步走向正规。在关键操作岗位,一个岗位每班次至少有三人会操作关键岗位设备;在关键技术岗位,培养了多名操作技术能手,弥补了关键岗位操作人员不足现象,完全达到了车间人才培养目标。以下为车间关键岗位后备人才培养对比表:

(三)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

1.员工参与车间技术革新、劳动竞赛、科技攻关、设备改造等活动积极性空前高涨,车间员工结合所学知识,勇于开展工艺创新活动。其中《松散回潮安装烟饼分离机》、《提高切丝质量工艺创新》等新工艺新技术已在制丝工艺生产中得以运用,为车间工艺生产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难题。

2.技术创新项目水平和档次得到大幅提高,团队革新项目硕果累累。车间广大员工依靠团队优势,开展了多项节能革新活动,其中《车间滚筒类节水节电改造》、《车间照明智能改造》、《提高加料机水分cpk值》、《干冰烟丝膨胀伺服系统供电改造》、《整改1线真空回潮机返抽控制》等14项革新活动已经应用于车间生产中,对企业的“提质降耗节能增效”起到了作用。以下为车间技术革新项目数量对比表:

3.群众性qc小组活动得到蓬勃发展,为更好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速度,车间把技术革新与成果申报紧密结合,并把该项作为员工成才量化考核指标。由于成绩突出,车间有多个qc课题获得“省优”、“国优”等称号,*年制丝车间第五qc小组《减少贮叶柜故障维修时间》成果,获得“国优”称号,维修工段电工班获得部级“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通过qc活动,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学技能、练技术、比贡献”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为企业创造出巨大效益。

(四)营造了员工和谐氛围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篇2

一、以提高干部思想素质为先导,全面开展“三观”教育

我局把开展“三观”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服务规范”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

1、开展学雷锋树典型活动。我们以分局雷锋馆为载体,连续几年发动税务干部寻找身边“闪光点”,组织宣讲团宣讲“闪光点”,弘扬正气。我们还将“闪光点”事迹刊登在雷锋馆内,组织税务干部参观学习,激励干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雷锋馆已成为一条星光走廊。

2、有针对性地在干部中开展政治理论系列培训。我们每年举办“干部教育培训系列讲座”,请教授专家上课,不断提高干部理论修养以及干部的领导艺术。

3、每年在三月份组织廉政建设教育月活动,学习廉政纪律,开展警示教育。2005年三月份我们又开展了“五防”(纪律上防松弛、经济上防贪欲、执法上防随意、工作上防失误、生活上防堕落)、“三慎”(慎权、慎行、慎微)教育,增强税务干部廉政意识、防范意识和执政为民意识。

4、在干部中开展各类大讨论、演讲赛、征文、征题等活动,创造条件把各类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好的文章编纂成册。目前,我局已经编撰了《wto与税收大家谈》、《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加强队伍建设纵横谈》、《税务稽查典型案例汇编》等9本读物,有很强的可读性、操作性和指导性。我们把这些书发给每位干部,既拓宽了干部职工的读书渠道,又有效地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以提高干部文化素质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干部的学历教育

五年前,我局干部队伍存在“三低”现象,一是学历偏低,大专以上学历仅占34%;二是掌握信息化程度低,平均每个基层税务所仅有一、两台电脑,干部基本不用电脑分析解决问题;三是业务水平专业化低,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少。

我们以学历教育为突破口,重点抓好三个引导。一是抓好激励引导。制定学历达标、考核暂行办法,鼓励税务人员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引导在读生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前几年每年在读生达200余人次,大部分同志都是利用双休日或晚上读书,力争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三是引导税务人员到教委认可的大学读书,并要求专业对口。人教部门积极联系院校,开拓文化学习教育基地,落实招生计划。目前,我局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已由五年前的34%提高到95%,干部学历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

分期分批选送处级干部、科级干部、青年骨干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类轮训班,开拓思路,扩大视野,至今有90名中层干部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同时,积极选送年青有为的业务骨干到财政部硕士班、财税系统研修班、法律知识进修班学习,已达25人次。

三、以提高干部的信息应用水平为重点,开展信息化和各类业务技能培训

针对征管中存在着的人手少、信息化水平低两个突出矛盾,分局领导认识到必须探索“科技加管理”的征管模式,向信息化要效益、要人手、要服务、要监督。

我们连续三年多次在干部中开展“wto与信息化建设”、“科技加管理”大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区分局税务干部中开展计算机打字达标活动,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制定不同的达标标准。经过每季一次的考核测试,454人已经达标,占50岁以下人数的90%,大大提高了区分局干部计算机打字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在公务员计算计信息技术应用学习培训中,我局有502人通过市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考试,拿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证书》。

2004年下半年至2005上半年,我们又在干部中开展《会计电算化》学习培训活动,我们采取组织学习培训和自己找点培训及自学等办法,目前已有430余人拿到《会计电算化》上岗证。

我局依托高校教育资源,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训班,每期培训40人,分三批培训,至今有122人培训结业。依托名牌大学培训,拓宽了干部的视野,提高适应多种工作岗位的能力,大大推动了我局信息化建设。由于重视了计算机信息化的培训,目前我局已建立和应用ctias系统、金税系统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

四、以提高税务干部综合能力为抓手,开展业务知识培训

我们认为,税务干部的学历问题解决了,重点还要加大专业知识培训。前几年,我局税务干部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到10%,注册会计师只有二、三个人。为了尽快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准,我局制定了“4251”人才培养工程。我们对同时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计算机达标、且取得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资格的税务干部,在机关人才走廊进行展示,我们称之为“专业人才走廊”。

业务学习培训根据“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精什么”的要求,重在突出业务技能培训。我们根据各自职责及税收业务需要,先后组织了《小企业会计制度)》、《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税收政策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等培训,每年培训达1000多人次。通过实务操作知识培训,提高了税务人员业务水平,培养了学习习惯。

2004年我们建立了网上学习系统,2005年又扩充了网上学习题库,进一步完善了网上学习内容。一方面倡导积极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为税务干部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提升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税务人员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

五、实施“4251”人才培养工程与育人机制相结合

为实施“4251”人才培养工程,打造干部队伍素质,我局基本形成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的长效管理机制,把干部的教育培训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营造勤奋读书、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4251”人才培养工程大大促进了税务干部素质的提高,一大批能人、强人走上领导岗位。领导干部实行竞争上岗,税务专管员实行等级评定,为读书积极分子搭建了成才的平台。目前,我局一级税务人员41名,二级税务人员181名,管理型、专业技术型(稽查稽核、出口退税、反避税、外语)人才63人,绝大部分都是读书活动中的积极分子。

二是建立教育培训机制。这几年,我们先后建立了新进人员上岗培训、科所领导培训、业务培训、信息化培训、挂职锻炼、专业人才深造等培训制度,制定了人才培训五年规划,年度计划,保证和促进了业务学习有序进行。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篇3

一、注重培训战略意识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具有强烈的战略意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科学制订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对培训资源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集约化培养建设。一是整合教育资源。打破行政管理界限,集中整合公司及各二级单位的培训资源,将党校、培训中心、机电仪中心和技工学校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强化职业培养、技能鉴定和专家咨询职能,突出特色,发挥合力。二是整合师资资源。在全公司范围内,精选名业务骨干组成专职培养核心团队;同时,与内部学有专长的技术干部、技能操作骨干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著名学者和企业专家等多人结成兼职培训师资网络,在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同时,提高了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内容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处理,制订并完善了培养程序与质量控制文件,提高了培养标准化水平。三是整合资金资源。确保培养经费足额提取、专款专用,统筹建设规划、统筹资金运作,丰富了培养载体,强化了培养的集约化运作水平;为加强培养机制的建设,今年我公司还计划投万元,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推进集团公司级特色培养网络建设。

二、注重培训针对意识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具有强烈的针对意识,对于从事不同的岗位的培养对象有着不同的培养程序与内容。对从事前线机器操作岗位的典型培养对象来说,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操作环节来说,培养目标是提高工艺质量、提升操作技巧、树立基层榜样,我公司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组织工作,由公司内部一线操作业务骨干作担任咨询与指导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培养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从而达到高层次的培养目的,为一线员工树立良好榜样。对于从事技术与维修等岗位的典型培养对象,我公司多次开展业内短训班、研究班,加强培养对象与同行业技术专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并安排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新领域的学术交流培训班,为培养多领域、精技术的综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公司还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密切的合作,多次派遣部分培养对象赴高校进行定期进修学习。而对于从事管理岗位的典型培养人才,我公司采取岗位实习与进修相结合的方法,安排其在多个相关的岗位进行学习与自我提高,并定期派遣其外出进修,学习先进的理念与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良好运作奠定基础。

三、注重培训效能意识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效能意识。始终坚持协调联动、集中统一的培养运行模式,建立起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和“人事部门牵头、业务部门指导、培养人员实施”的多层次培养网络,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事事有章法、步步有痕迹、层层有关联、环环有考核”的责任目标体系。同时,注重发挥协同互动效应。公司培养主管人员与基层部门、班组一道,共同组织培养需求调查,统筹制订培养计划;共同确定培养内容,统筹利用培养资源;共同归并整合相同及相关专业培养项目,提高典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实效性。

四、注重培训效能意识

我公司在推进典型培养建设方面还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意识。实践证明,自我要求与实践,是提高技能培养质量的基本规律。只有引导培养对象拥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和强烈的上进心,变“要培养我”为“我要提高”,并以简捷的方法、易于实践的载体开展培养,培养才能转化为企业最具效益的投资,典型人才培养才能真正形成良性循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重培训效果

由于我公司典型培养工作做得十分成功,目前,公司内部已初步形成“尊重知识、崇尚技能”的企业文化,广大员工在典型先进的带领下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热情高涨。近期又有名同志被评聘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高技能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由高级工以上操作人员负责的关键操作岗位达%,操作人员的岗位行为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普遍提高,操作技能人才队伍的基础保障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公司大型机组检修安装、特种环境作业、无损检测等特色专业队伍在满足内部生产需求的同时,成功开拓外部市场,成功打出了品牌,展现了我公司技能操作人员的风采,检验了技能人才培训的质量。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篇4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对我省31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从200*年5月开始开展了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自评工作。在省公安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帮助下,我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自评工作经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要求,完成了四个阶段的自评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被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为优秀。现将我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今年5月接到省教育厅评估通知后,学校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多次召开党委会和校务会,专题研究评估工作,从各方面加强了对自评工作的领导。一是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自评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自评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措施步骤。二是成立了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自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评建办,由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任主任,教务处长、校办主任为副主任,抽调了专门人员,正式开展自评工作。同时,成立了16个项目组,具体负责15项二级指标和办学特色、创新项目的自评工作;各部门也成立了自评工作小组,抓好本单位自评工作。学校确定了校长为学校评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本单位的第一责任人。三是抓好指标分解,明确工作任务。校评建办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经过认真梳理,将评估指标体系的8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81项主要信息,具体分解到各部门,明确自评任务,责任到各单位。各部门根据评建办分配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进行合理分工,及时将指标和主要信息分解到有关科室,指定专人负责,开始了“清查家底”,收集整理档案资料工作。四是搞好建章立制,保证了自评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明确要求评建办要定期向校党委汇报,每周至少要向校长专门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并出台了《评建工作奖惩规定》;各部门自评工作小组也建立了定期研究、汇报、检查评建工作的制度。校评建办坚持每天上午开早会,通报各项目组、各部门自评工作小组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对评建工作的协调和指导。此外,学校还分别于6月底、8月中旬和10月初对各项目组的自评工作进行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明确整改方向,增强了评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抓好学习宣传,提高思想认识。5月17日,学校召开了接到教育部评估正式通知后的第一次迎评创建动员大会。8月30日,在新学期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校领导就迎评创建工作再次做了动员和部署。评建期间,刘瑞榕副校长还参加了教育厅组织的水平评估培训会,并多次亲自主持召开项目组、各部门自评工作小组会议,就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各部门层层动员,广泛宣传评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师生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增强了搞好评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政治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络、学生刊物、宣传栏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评建氛围。校评建办多次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教育部文件和评估指标体系内容,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组织人员到已接受评估的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观考察、学习取经;邀请评估专家、福州大学原教务处处长郑威教授,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负责人到校作自评辅导报告;编写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宣传手册》,做到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广泛宣传,使大家对评估指标体系等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三)开展自评自查,整改存在问题。评建期间,各部门按照评估指标、观测点的等级标准,逐一进行对照检查,深入剖析,找准找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差距和不足,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集中力量整改存在的问题。迎评创建期间,学校在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先后投入715万元,建成了射击馆;投入35万元,建成了物理实验室;投入近200万元,用于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添置和更新了一大批教学仪器设备,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同时,修订完善了各专业教学计划;建立健全了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出台了精品课程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学风建设行动计划、教师干部外出参加会议等制度,并将全校规章制度汇编成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各项教学、行政管理;针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抓实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学校还与石狮市公安局、福州市公安局仓山分局建立了包括人才培养、对口业务交流、教官选派、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挂职锻炼、学生实践锻炼、科研协作等全方位的协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互动式教学训练模式;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建立了侦查治安法律综合实训基地和警务技能实训基地。此外,还开展了校级专业改革试点工作和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申报活动。

10月中旬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校进行预评估后,学校党委认真研究了专家组的反馈意见,要求各单位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认真消化、限期整改,并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严格评估工作纪律,增强评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校师生员工根据学校的部署,又一次全员发动,逐项落实,层层把关。各系部进一步规范了教学档案,加强了专业剖析工作,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后勤部门进一步整治了校园环境,修缮了各项设施。学生管理部门层层动员,分级负责,狠抓学风、校风的薄弱环节。教学管理部门评建结合,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的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校评建办克服困难,加班加点,精心撰写,对《自评报告》、《特色和创新项目》、《自评依据》数易其稿,反复修改,对重要数据进行了多次核对;各项目组对自评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修改。

(四)全力做好准备,迎接专家评估。评估临近期间,学校把评建工作与日常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软件和硬件上做好最后的准备。校评建办对各项目组汇总上交的材料进行了最后的审阅,并成立了校内专家组,对各项目的自评材料进行了交叉审阅;总务处对教室、宿舍等设施以及校园环境进行了最后的修膳和整治;政治处对校园环境和相关场所进行了布置。学校调整了评建办人员,成立了专家秘书组和接待组,从各部门和单位抽调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强,熟悉学校工作情况的教职工担任评估专家秘书和接待员。12月17日,评估专家组进驻我校,正式对我校近三年来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全力以赴,积极迎评,做到:提供材料,及时准确;访问师生,随叫随到;考察现场,准时畅通;学生测试,规范应考。师生员工以诚实、认真、积极的态度对待评估,保证了专家考察工作顺利进行。

二、主要收获和成效

(一)进一步转变了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迎评创建期间,通过学习讨论教育部有关文件和领导讲话,促使广大教职工对过去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传统和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进行认真反思,拓宽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视野,提高了对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和办学规律的认识,从而增强了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了较为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尤其是各项目组、各部门自评小组的教师干部结合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评估指标的内涵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讨论,促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根据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需要,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学校确定的“立足福建,服务公安,以专科教育为主体,培养公安一线高等应用性警务人才”的办学定位准确,符合高职高专学校为地方经济、行业部门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学校根据福建省对公安工作发展的要求,提出到2010年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福建省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职民警训练基地、警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跨入国内同类专门院校先进行列的发展战略目标切实可行,发展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二)加大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力度,推进了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建设。学校以此次评估为契机,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从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管理、教学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入手,推进了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先后启动建设了一批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加大了高职高专示范试点专业的建设力度,并论证设立了“反恐反暴专业”,初步形成了警察指挥与战术、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治安管理等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二是加大了对课程建设的政策扶持与经济投入力度,把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相结合,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把课程建设的普遍开展与扶持打造精品课程相结合,探索教学训练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继2003《警察查缉战术》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后,今年《刑事侦查学》课程又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国家赔偿法》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我校申报的教改项目《创建警察指挥与战术专业教育实战新体系》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被选送参加教育部评比。三是在认真调研公安工作改革与发展对当代公安业务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以及公安业务工作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对公安类各专业计划进行较大范围的修订,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合理调整了课程结构比例,建立了以培养公安通才为基础、专业各有侧重的“公共基础课+公安通识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四是推进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各系部认真开展教学法研究,根据课程的内容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探讨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教学的动力和活力。学校积极引导教师研究开发多媒体课件,将公安实战中鲜活资料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教师自主制作课件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教学已尉然成风。在省直机关工会组织开展的省直院校多媒体课件比赛中,我校推荐的《福建省毒情分析》多媒体课件获得二等奖。

(三)加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迎评促建,学校认识到产学研相结合是高职高专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学校坚持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平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公安应用型专门人才,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稳定的运行机制。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的需要,把校内实训基地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立足点,把校外实训基地作为产学研相结合的主阵地,突出警察职业训练特色,建设了各类实训基地。评建期间,学校先后建成了侦查治安实训基地、警务技能实训基地、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训基地,并在原有12个专业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建立了16个专业基地和12个学生课余实践基地。依托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践操作和校外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学校成立的由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公安实践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为我校与公安机关合作办学的纽带,进一步丰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和内容。此外,还进一步完善了我校与公安机关的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实战性。在科研方面,通过以评促建,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获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1项,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1项,社科项目3项,获得课题资助经费21.9万元,实现了我校获省级重点项目立项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今年12月7日,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管理检查组对我校科研工作进行检查,对我校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评选2002-2004年度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先进单位的民主投票中,我校获得全票通过。

(四)全面总结了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提炼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更加全面、详实、客观地总结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发展的成果、经验和特色,校领导、校评建办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各项目组在收集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就该项目所涵盖的学校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总结,撰写了观测点自评概述和依据说明;各系部自评小组从专业剖析入手,全面回顾了近年来各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科目课程、教学环节、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学生就业等11个方面的建设经验和成果,查找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负责撰写《自评报告》、《特色与创新项目》的同志认真对照评估指标的内涵要求,结合近年来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收集、查阅大量丰富而厚实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报告的框架、内容进行了精心构思,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与建设、特色与创新等方面的成果、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能较好反映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现状和办学特色的质量较高的《自评报告》和《特色与创新项目》,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评估期间,经过专家组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并投票表决,认定学校的特色创新项目为: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实战三位一体,培养公安一线现代警务人才;学校创新专业和教学训练模式,促进警察技战术水平全面提升。通过对学校办学经验得失、特色创新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总结与回顾,既增强了我们搞好公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也使我们看清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迎评创建工作的体会

(一)正确认识是先导。正确认识评估工作是做好评估工作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评估才能见到实效。我校对评估的认识,也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开始评估时,有一部分同志存在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和“草率应付、侥幸过关”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党委认识到要抓评估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学习讨论、大力宣传、层层发动,并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全校上下认识逐步提高,思想趋于统一,从评建开始时的“要我评估”转变成后来的“我要评估”。广大教职工普遍认识到:“评估就是学校的发展”。评估是对我校办学过程的全面审视,是推动学校上台阶的绝好机会,是学校发展史上难得可贵的机遇。通过评估,使我们更加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办学定位,制定发展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事业发展。大家把评估视为自身学习和提高的一次难得的机遇,激发了干劲,明确了目标,总结了办学经验,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环节,制订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决心为学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平时工作是基础。评估是对以往工作的集中检查。通过评估,虽然能够解决一些平时不易解决的问题,但把所有的问题寄希望于一次集中解决也是不现实的。如果仅靠评估这几个月的临时突击,可能起到“临阵磨枪,不利也光”的功效,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有把功夫用在平时,基础工作打扎实了,评估工作目标才能更高,效果才能更显著。学校制定实施“十五”计划以来,始终都把人才培养列为重中之重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的定位,明晰了办学思路,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2002年以来,学校通过采取“引进、培养、使用”的各项措施,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提高了师资的整体水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发挥示范试点专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设了一批具有较强优势和特色品牌的专业;通过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扶持打造了《警察查缉战术》、《刑事科学技术》、《国家赔偿法》等部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推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十分注重教学与科研结合,科研成果初显成效。学校先后投入了10293.1万元,建成了图书馆、学生公寓、办公楼、射击馆等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所有这些,都为此次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员参与是保障。学校是一个整体,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评估不仅要评教学,而且要评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对办学水平的一次大检阅,牵涉到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我们认为,没有与评估无关的人,没有与评估无关的事。因此,评估工作人人受益,人人有责,人人应当参与。在评估中,师生们人人总结成绩,鼓舞自己,人人查找问题,鞭策自己,通过评估这一特殊的工作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评建期间,我们努力做到软件与硬件一起上,教工与学生一起抓,行政工作与思想工作协调开展,集中检验人才培养工作支撑保障体系工作成绩,加快改革、建设和管理的步伐,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前进。

(四)自查自评是重点。评估的原则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建期间,全校上下普遍认识到如果找不到真正的问题,就谈不上改,更谈不上建。事实上,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专家们驻校考察,是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整改。同时也认识到,当前学校要发展,面临多方的困难与挑战,有些困难需要借助评估强大的外力推动,集中迸发出我们内部的能量才能解决。因此,各部门都能按照要求严肃认真地做好自评自查,不讳疾忌医,不文过饰非,不夸大成绩,不回避矛盾,认真总结经验,查摆存在问题,整改突出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专业化标准的培养,并明确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教育。现阶段各大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成为了整个工商管理专业较为重要的教学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对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一些院校在实践环节中由于设备、资金、师资、环境等方面的设置不够逼真,使得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定效果。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工学结合的模式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未来职业规划。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工学结合的成功教学经验,普遍应用于我国的高职院线中,该模式的培养人才教育形式可以归纳成工学交替、2+1、订单等。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一些企业业务内容有明显的季节性、时段性的需求,使得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学校方面课程安排都比较固定,想要配合这些企业的实践学习就必须打乱已经预先安排好的教学计划,使得学校和学生陷入两难境地。一些企业为了配合政府和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客观原因企业提供的实践职位往往只是一些基层空缺职位,工作内容繁杂、薪水较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进入企业实习的期望值下降。面对日益丰富的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模式渐渐暴露出了其弱点,没有健全的工学结合制度、校企合作机制,使得校企合作变得徒有其表,企业仅仅提供实习岗位,而学生实习的目标却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并未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思路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需要不断对模式中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优化,一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评价总结、创新发展、再评价总结,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评价总结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高校方面需要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性的认识和分析,理解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再对过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尝试打破旧的模式中的形式结构、制度等方面,这一阶段中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已经形成的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非常熟悉,他们不愿承担创新发展带来的风险责任,要创新发展就需要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较为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入手,从实际教育工作中进行客观证据的搜集,不仅是教师和管理层意识到创新发展的必要性,还可以加快创新实施的进程,所以在这一阶段可以建立良性的沟通渠道,开展教师和管理层之间的对话,相互传递信息和意见,消除心中的抵制情绪。创新发展是第二个阶段,即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的工作,这一阶段需要相关负责人对高校管理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趋势的阐述,再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得到高校管理层的认同,再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全体教师的智慧设计出适应于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操作细则,形成新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过程需要多部门和领导的通力协作,若有一方持反对意见,创新发展的进度将遇到阻碍,所以这一阶段可以在顺应相关部门的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听取工商管理部门教师的相关意见,综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进行合理、科学的制定,鼓励教师和管理层积极参与,避免个人主观意见专制,从多重角度对创新策略进行检验和选择。再评价总结是创新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不仅是对第二阶段的巩固和强化,还是对第一个阶段的重复,这一阶段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变化导致新模式中结构和管理中的不稳定,这些问题都可能致使创新发展失败,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及时对实际运营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稳定性,增强教师和管理层参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的信心。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

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可以从实训的真实情境化和协同互动能力培养着手。对实训设施进行完善建设,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申请相关教学优惠政策,引进实践教学相关的师资力量,建立应用型课程的研发小组,确立实施项目负责人,对模拟实训的地点进行建设和规划,逐渐形成相关实训基地群。需要建立必要的企业内部工作环境和模拟实训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工作关系环境,通过模拟企业组建、运营等过程,对实训内容进行开发,建立企业实际运行流程,将所有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包括企业的注册登记、组织机构构建、运营规划、项目计划、企业相关制度建立、管理等多项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经营可能会面对的各种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建立起工商管理意识和全局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达到深刻认识企业运作流程的目的。在实训中将每个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模拟岗位中,并进行模拟实训操作,实训中的每一个模拟岗位都是相互关联的,若其中一个岗位发生纰漏则整个模拟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这种互动式的实训方式让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实训教学中的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从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最终提高学生工商管理的能力及综合素质。除实训课程的建设外,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模式的典型教学方式,将校企合作的程度进行深化,杜绝表面意义的仅提供岗位形式的合作。学校和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实习机制,其中需要明确学生实习的管理安排、专业是否对口,对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准入审核,审查企业经营范围的合法合理性、社会声誉和实习岗位提供的人才培养可行性等,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在遵守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安排合适且固定的管理人员,对管理办法进行权责划分,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学校教学目标的实习计划,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还能有效地获得专业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学校的每个学年之间都会存在假期,从自愿原则出发,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学生假期实习岗位,形成工学交替,并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形式,以此惠及每一个学生。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可以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从学生入学开始,将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进行细致划分,将学生基础理论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一学年或延长至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到第二学年下半学期开始则主攻实践性强的课程,这样既不会与企业安排相冲突,也不耽误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还能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年帮助他们较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终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研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人才培养要求提高的必然趋势,通过合理地、科学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确保学生能顺利从学校过渡到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朱庆华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傅宏.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6,(18):165.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篇6

为使教学专题学习实践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取得切实成效,依据《*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学习调研阶段(即日起—4月10日左右)

(一)学习调研

在组织学习培训的基础上,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通过组织座谈会、专题辅导报告、走访、调研等活动,广泛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和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差距和不足,认真梳理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做好“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所属学科专业内涵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调研与论证工作,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二)解放思想大讨论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的主题,在此环节各单位要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为学校和院(系)、学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1、如何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在研讨“我校的办学传统”、“高等教育面临的适应性改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内涵发展的要求”等问题的基础上,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

2、如何明确学校、院(系)发展目标定位:在研讨“大学本科教育的类型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我们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现有的资源和实力水平”、“继续努力的规划和措施”等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学院“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建设什么样的院(系)和学科”。

3、办学理念:

(1)办学宗旨:学用结合、服务社会;

(2)办学方针:以人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

(3)指导思想: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

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

5、教学工作思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6、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得全体教师员工在明确“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院(系)、学科专业”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我为学校和院(系)发展做什么”等问题上能够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在这一阶段,各单位要在梳理和总结本单位近年来“168”工程教改建设项目进展和现有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编制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瞄准更高目标,统筹制定本单位的教改建设规划,在高质量地完成现有项目的同时,抓住学校实施“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创新工程”的有利时机,依据工程项目指南,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做好组织申报工作。

二、分析检查阶段(4月15日—5月15日左右)

(一)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结合班子成员分工,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师生员工提出的意见,重点探讨新一轮培养方案如何坚持人才培养整体优化、增强人才培养适用性、加强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等问题,特别是要围绕新一轮培养方案中“2平台1模块”(通识类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下表)及所担负的任务,积极开展调研论证,合理设置平台课程及专业课程,并及时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二)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要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学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讨、充分论证、仔细审核,形成包含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的分析检查报告,按时完成培养方案的修订起草工作,并开展自评分析检查工作。

教务处负责组织校外专家及校培养方案制订专家组成员,依据原则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对全校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审核、论证、检查。重点核查总学分(总学时)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比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比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构建、专业课程模块组成等是否符合学校的原则规定和最新的专业规范、是否有利于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在这一阶段,成功申报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创新工程”项目的院(系)、教学单位及相关项目组成员,要根据工程整体进度安排和项目实际情况,组织研讨论证,开展分析检查,细化建设方案,认真填写好项目任务书。

三、整改落实阶段(5月15日-6月15日左右)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要根据分析检查阶段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如何进一步修改完善培养方案等内容纳入整改落实方案中。切实抓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修读方式等的改革创新。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生物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生物类专业起到桥梁学科的作用,既是基础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又是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转化的桥梁。由于该专业各学科课程信息量大,很多知识间有紧密的联系,且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此,学生对专业知识难于掌握和吸收,进而影响学生的实验、实践和临床应用能力。为此,其理论、实践和实验教学亟待改革,我们在“生物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注重学生实验和实践技能培养,通过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改革措施包括以下六方面:

一、明确教学专业目标体系

李凌岩等[1]总结发现只有制定和建立好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才能更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动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使大学生更接近了解基层,为推进就业开拓新思路。目前很多学校培养目标存在针对性和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学校应基于学校办学特点和特色,建立相应教学培养目标。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存在科研基础和理论水平相对较弱问题,但可以增强实践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可以为技能性学校学生培养提供基础[2]。针对当前农林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条件较差,为此强化了临床应用,为同类院校生化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3]。天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通过系统性教学体系设计,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多层次的考核模式,对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进行深入改革,获得较好的效果[4]。姜锦鹏等[5]总结得出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通过调研提出了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修改调整建议,为提高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对相关行业企业、高校和毕业生先后开展动植物检疫专业现状调研。通过调研反馈信息,为完善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生产类专业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系统地加强本科学生专业科研技能、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其他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生产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6]。

二、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王继莲等[7]调研发现生物统计学作为生物类专业课,近年应用逐渐增多,其与学生数据统计、等需求逐渐提高,且原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缺乏教学针对性,为此急需改革。吕岩等[8]总结发现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建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达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换,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生物制品学是生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生物制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培养高素质生物技术型人才受到越来越广泛关注。针对生物制品学课程目前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并通过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生物制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9]。王剑文等[10]提出开设“生物类专业”课程前,教材和授课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目前,“生物类专业”教材大多存在知识覆盖面广,但不同专业整体侧重不同,既包含面向农业的植物生理学,又有面向生物学和医学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现代生物学技术、发育生物学等内容。

三、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章毅等[11]总结上海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通过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将产学研融合,在实践教学上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以推行,进行了深入改革。通过对将基础理论、实践训练和生产实践进行结合,锻炼了学生综合素质。王继莲等[4]调研发现生物统计学作为生物类专业课,近年应用逐渐增多,其与学生数据统计、等需求逐渐提高。农林类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断改革,主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然而对一些重大科研课题及实验,需加大力度投资、更新实验设备,并深入改革原有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逐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12]。李丽等[13]开展《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到培养复合型人才效果,强调了《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全面阐述了该课程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解决方案,为今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学生创新、协作意识

冯远航等[4]总结得出实验教学对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起着巨大作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姜成等[14]总结得出科研导师制对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起着较好的作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磨炼了创新能力,并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生物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发展,科研导师制度逐渐成熟,并为人才培养带来的积极影响。葛淑俊等[15]将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和动态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先进科研前沿知识和实例导入,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晦涩难懂的“生物类专业”课程知识变得活灵活现、形象生动更加容易被大家理解吸收。王秋菊通过总结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生产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特点。主要体现在强化本科学生专业科研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16]。

五、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张存新等[17]提出实验及实践教学是生物类专业课程培养的有力支撑,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和考核办法、通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阎晓菲等[18]总结得出少数民族本科生,基于语言交流问题,在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达到较好教学效果,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奠定基础。葛淑俊等[15]总结发现“生物类专业”课程通过先进科研前沿知识和实例导入,并将教学内容融入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和动态,进一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使的“生物类专业”课程知识由晦涩难懂变得被大家容易理解吸收。

六、优化教学考核方式

为使考核更加有针对性,朱立成等通过调研井冈山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应采取开放型实验,结合当地教师科研或资源,以科研论文和成果汇报等形式考核和评价,形成教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19]。阎晓菲等[18]总结得出少数民族本科生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改革考核评价标准,优化精选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该实验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少数民族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奠定基础。姜锦鹏等[5]调研安徽科技学院,提出了动植物检疫专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考核侧重实践技能,为完善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总之,生物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面多,新的科学技术不断融入,研究方法、技术和手段更加成熟,使研究将更有针对性、具体化和应用性。多学科交叉目前已成主导,在生物类专业教学改革中初见成效,由于不同学科的融合,增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协作,形成更多的新兴学科。形成以“问题解决”(problem-soving)研究为导向的模式,加速了许多实践问题的解决。本着创新创业、多学科交叉、以学生为本和突出专业特色教学原则,要想学好生物类专业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总结出适合佳木斯大学生物类专业教学方案,建立以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尤其以实验和实践等综合技能提高的教学大纲和考核体系,为其他高校生物类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凌岩,李井春,陈雪龙,等.动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20(6):116-119.

[2]许凌凌,曹侃.高职生物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6(14):153-154,157.

[3]张强.农林类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20(22):240-242.

[4]冯远航,刘夫锋,白姝,等.深化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科学,2020(2):157-160.

[5]姜锦鹏,李升和,戴四发,等.地方高校动植物检疫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分析———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20(5):117-119.

[6]王秋菊,崔一喆,韦春波,等.动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20(5):117-119.

[7]王继莲,卡迪尔•阿不都热西提,李明源,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生命的化学,2020(6):969-972.

[8]吕岩,焦虎平,肖冲,等.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兽医学报,2019(7):1416-1420.

[9]顾宁,范兴培,王长林.生物制品学教学改革思考[J].生物工程学报,2021(7):18.

[10]王剑文,章良,周建芹,等.生物制药方向细胞工程课程建设刍议[J].药学教育,2009(1):31-33.

[11]章毅,黄海,高娟,等.产学研融合促进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生命的化学,2020(7):1177-1182.

[12]张强.农林类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20(22):240-242.

[13]李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J].农业工程,2015(2):88-89.

[14]姜成,申晓慧,张丽敏,等.科研导师制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探索性改革[J].经济师,2019(2):210-211.

[15]葛淑俊,王省芬,王静华.提高细胞工程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1(4):19-20.

[16]王秋菊,崔一喆,韦春波,等.动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20(5):117-119.

[17]张存新,项黎新,张铭.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2):137-139,156.

[18]阎晓菲,李玮璐,童婷,等.少数民族本科生《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家畜生态学报,2020(9):87-89.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阶段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本科人才的规模与质量,因此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任务。本文阐述了国内高校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预测高校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检索来源,时间跨度为2005~2015年,通过主题词按照“创新or创业and本科人才and培养”检索式进行检索,并对一次检结果进行去重及剔除相关度不高的文献后,共获取相关文献975篇。本研究即以这975篇文献为基础,分析研究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在我国的进展。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文献年代分布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近10年历程中,文献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5年的研究量达到了总数的67%,而且今年更是再创新高,达到169篇。说明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关注逐年提高,人们对大学生的教育不再停留在传统思维层面,而是与时俱进提出更高要求,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国家的需求,自然也就成为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重点。鉴于研究仍在继续,但从近几年的发文趋势来看,可预测2016年的总发文量仍将继续增长。

(二)学科分布。从学科分布看,该主题研究的学科主要集中于应用与高等教育(802篇)、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39篇)、机械工业(38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25篇)、外国语言文学(25篇)、无线电电子学(25篇)、会计(24篇),这一学科分布结果不仅反映了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同时也反映了大学各个学科领域都很重视人才培养,在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大环境氛围下,需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发展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培养方式和途径。

(三)研究内容分布。通过对所有文献的整理汇总,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实践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案。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形成相对完备的培养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宁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为代表的五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五种培养模式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各大院校在参考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院校实际情况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之路。浙江大学着眼于“时代高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育模式创新、文化熏陶、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等多视角形成合力,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山东大学于2002年率先在国内提出并倡导实施学生“三种经历”教育,于2008年进一步将其总结、拓展、提升为“三个相跨、四种经历”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三跨四经历”。江西财经大学把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潜能上,这种素质与潜能可表述为:“信敏廉毅”的素质+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同时具有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的本领和创造业绩、追求成功的信念。

2、以国外研究为基础,对其培养方案进行总结,并提出适用我国的培养对策。国外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较长,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他们主要从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项目、高校科技园、导师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耶鲁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博雅和专精相结合的哲学理念、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品性、学科和技能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育人方式、严谨和自由相结合的民主氛围。国外成功的培养模式对于我国高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以学科要求为基础,依据学科特点,提出创新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学科培养需求,专家学者根据学科要求、学科目标、学科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刘广林等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课程结构、培养途径、管理运行机制及教学组织形式。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依据“情景”、“协作”、“会话”和“资源”等所形成的学习环境,通过认知实习、模拟实训、商务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使学生既掌握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又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从其他不同角度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展开了研究,例如基于某种理论、地区发展特殊需求、某种目的等的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途经研究,对当前开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难题展开研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评价方面的研究等,为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

三、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为教育指明培养方向。指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力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理应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列。由此可见,从国家层面已经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提到了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之下,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应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各高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有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展。为顺应时代需求,各高校尝试展开各类创新型教育培养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实践经验。例如四川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努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竞争力。一是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实施了高水平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三是推进了非标准答案考试、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四是建立了学生联合培养教师队伍和创新创业实训体系。(三)各项创新创业活动适时开展,极大地带动学生的热情和激情。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充分利用各种途径组织各项活动,即为高校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活动平台,也极大检验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带动了学生的热情和激情。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高校创新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是高校创新研究的方向,目前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各界已逐步意识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而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造更多便利条件和机会,搭建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提供实践操作的空间和支持。

作者:吴红霞 王艳红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宪华,王建立.以“本”为本打造本科人才培养新格局———山东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2.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

一、引言

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能够为中高职的教育阶段有效连接和教育质量提升助力。学前教育专业“3+2”贯通培养是指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三年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两年的一体化培养,有利于增强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水平。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在贯通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3+2”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中职三年和高职两年中连续完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的制订研究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新需要,是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要求,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贯通培养人才质量的保障。在对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中发现:中高职贯通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服务面向、课程体系、监督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够健全等问题,尤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专业课程间的相互对接等方面尚需要研究和完善。对此,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探析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策略,制订并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适应学前教育发展、服务的需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促进理实一体、校园(幼儿园)深度融合,使培养方案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发展性,做到科学、适用、可操作、可评价。

二、研究与分析

通过采取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对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分析与梳理,发现在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存在各阶段培养目标脱节、毕业要求不具体、教学内容重复、知识衔接缺乏逻辑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另外,调查分析还表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初中毕业女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持续充实自我的意识不强;中职学生对专业选择多数以易于就业为目的,缺少主观认同;中职升入高职的考试由高职学校自行组织决定,门槛相对较低,尽管各校有自己的录取标准,但为了保持专业生源,只要达到要求即可,生源质量与普通专科学生有差距。中职学生入高职后由于对高职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不适应,使得学习压力增加,表现出后劲不足。对此,我们依据国家颁布的保育员、育婴师的职业要求,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幼儿园教师课程标准,对所获得的调查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为制订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同时,我们按照国家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明确目标方向,在学前教育专业“3+2”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实现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毕业要求具体、实践环节明确,课程内容完善、对接紧密、梯度推进、能力递进,体现贯通培养的价值。

三、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策略探析

(一)政策引领明确目标

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文件精神引领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明确中职、高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不仅要体现分段实施的相对独立性,更要体现统筹培养的紧密关联性。

(二)总结借鉴提升经验

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明晰区域学前教育特点和对学前教育师资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对中职的、高职的,已有贯通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借鉴,对曾经的做法进行纵向思考,对省内外的实践经验进行横向比对,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认识,在政策的指导下选择适应自己需要的经验用于贯通培养方案的制订。从现存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问题入手,解决好培养目标脱节、教学方式断裂、教学内容重复、实践教学单一、学生管理断层等问题。

(三)集中专家团队优势

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集中学前教育专业专家、教科研人员、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和学生(毕业生)的力量,做好充分调研,如毕业生跟踪调研、在校生学情调研、社会对学前专业人才规格调研,明确在中职、高职贯通培养的不同阶段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专家团队共同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四)落实育人关键环节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抓住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关键,注重对学生职业认同的培养,全面实施课程思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把握课程体系重点

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构建,重点要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明确中职和高职的培养分工。中职与高职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上有一定区别,应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公共课、专业课、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拓展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分配,统筹安排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内容完善、对接紧密、梯度推进、能力递进、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六)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应重视对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总体构建。使目标指向师德养成与专业认同,使实践内容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从实际出发采取集中与分散的实践安排,将双导师制与多元评价运于考查评价。全面落实课程实践,重视课程实践环节,找准课程实践的切入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课程实践,创新课程实践的方式与方法,严格实践过程的指导与检查评价。

(七)制订过程规范性

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应科学、规范,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从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入手,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幼儿园需求、岗位需求的调查和毕业生跟踪反馈,定位岗位目标;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确立核心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做好课程衔接。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专业课教师、幼儿教育领域专业人员广泛讨论,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及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提出合理建议。

(八)方案内容完整性

方案具体内容应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中职、高职)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中职、高职),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名称、课程编码、学时学分、学期课程安排、考核方式、学时比例),实施保障(教师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毕业要求,附录(教学进程安排表、变更审批表等)。

(九)实施过程改进性

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建立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及时优化调整,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实施中体现出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并能够体现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2019-6-11].

[2]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施行“3+2”中高职贯通培养.[2019-5-10]

人才培养总结范文篇10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时展速度加快对电子、建筑、工业、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岗位职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型升级,希望为各个领域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当前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单一的技能人才,而是在思维、素质、专业、实践、理论、道德、创新等各个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才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发挥自身价值。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内容,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才能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知识迁移能力。在通识教育视角下探索并实践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一、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一种广泛、非专业性、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也称为“博雅教育”或“文雅教育”,是专业教育以外高职学生必须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社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以及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合格的公民。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①人文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尤其与文、史、哲、艺等专业的结合,教育和熏陶学生,提升其感情和审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一切;②社会科学教育,这一部分教育内容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息息相关,旨在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认知人类发展规律,更多的了解社会现实;③自然科学教育,包含众多自然现象、自然理论、自然知识,是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内容的融合教育内容,旨在提升学生对自然、宇宙万物以及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理解;④管理科学教育,与管理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有深切的联系;⑤生命教育,包含死亡学、生命科学等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在生存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⑥两性教育,揭示人类社会的构成,阐释婚姻、家庭、男女等多项内容;⑦环境教育,包含自然学科、生态环境学科,旨在唤醒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共同守护地球这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⑧公民素质教育,包括法治、法律、道德、人权等内容;⑨交流教育,揭示人正常生命活动中各类交流工具,包括语言、符号、文字、网络、通讯、计算机等;⑩心理体育教育,包含运动、体育、心理健康等多项教育内容,旨在养成健全的心智和体魄。

二、通识教育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学科,能够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重要支持。当前国家重视素质教育,而高职院校以往开展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更重视专业教育,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但离综合发展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上文提及,通识教育涵盖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内容,大至宇宙万物,小至人体生理构造,能够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领域的科学教育内容融入各专业教育中,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构建丰富、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更能够将专业教育与其他各学科融合教育,为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养分”。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专业发展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更是制订培养方案、更新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内容如下:1.素质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和培养的基础上应该设定素质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上升传统教育中单纯的知识目标、综合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实践体系,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的切实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2.就业岗位目标。以学生所学专业所属的就业岗位群为教育导向,设定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能力的教育目标,将职业发展的短期规划、长期规划、职业道德、职业观念、责任感、创新、管理等内容融入教学,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设定

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完成之后需要设定人才培养的规格,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培养目标具体化、实质化。1.复合的知识结构。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复合型知识结构是支撑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内容,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具备工具性、专业性和相关性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行业知识、法律知识、产生知识等各类知识。2.综合的能力结构。人才培养的第二个规格是综合的能力结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敬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岗位胜任力等多重综合能力。3.完善的人格素质。人才培养的第三个规格是完善的人格素质,高职学生走入社会之前,应该在学生人格素质、基本素质、专业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个体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五、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实现路径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首先,高职院校应该认知通识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有效作用,知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以及融合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促进专业教育进一步实施的基础,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最终体现的标志。高职教育应该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通识教育的内容应该视当今科技、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定。在高职教育中,将有利的有助于学生发展的通识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诸多知识,扩展学生视野的同时,提供更广阔的教育平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通识教育的内容涵盖较大,在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如此才能发挥通识教育的最大价值,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发展目标。2.政策鼓励引导教育有效实施。政策鼓励引导教育有效实施,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以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设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依据,调整学校激励政策与评价制度,促进教育方案的细化实施,控制每一个环节的教育质量,从细节到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要调整传统的鼓励、激励政策,引导优秀教师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提升教师的归属感,让教师能够发挥最大的职业价值,努力地自我提升,将新式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有效应用于人才培养实施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以政策调整为导向,鼓励优秀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育技能和水平,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参与教研项目、科研项目,享受与科研、教研人员同样的政策待遇,有效加强高职院校的教育力量,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实施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切实的教育支持。3.科学评估推动院校教育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实现新时代新式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监督力度,对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使之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运行,发挥实际作用。教育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控制实施质量,科学评估教育实施的环境体系、课程体系、教育活动体系、教育评价体系中的突出问题,分析导致问题的具体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后续的教育发展中,不断总结以往的教育经验,在评估、总结中不断进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更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活动方案,让学生无忧无虑地在高职院校展开进一步的学习。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融入通识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面向高职全体学生,能够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核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从现实来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并不能一蹴而就,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除了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更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式,融入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确保高职毕业生能够学有所获,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创造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锦棠.基于通识教育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

[2]刘茂玲.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型复合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