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时间:2023-01-11 09:31:08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析摘要: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深入各行各业,企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要求和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职院校传统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院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在国家政策方针指导下,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平台作用,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是关键。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是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统筹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及层次,将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丰富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为现代社会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当前,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各方的合力推动下,产教融合已取得一定成果,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智能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社会各行各业,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云计算、大数据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整个计算机行业发展快速,全行业对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都有需求,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就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在国家各种有利政策的推动下,立足学校特色,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探索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教育资源、共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技术技能人才,推进本专业的建设,实现校企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一、产教融合的含义

产教融合是指高职院校在市场需求导向下,结合教学积极开办专业产业,实现教学与企业行业的融合,校企将各自资源合作共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学校借助企业资源,在学生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服务社会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校企融合帮助企业发展,为企业带来人才和价值。产教融合让人才培养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优质资源融合,从而形成学校与企业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办学模式,取得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形成产教融合改革亮点。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院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技术人才,在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该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产教融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深入各行各业,企业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要求和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人才培养计划制订时,虽然在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研,课程目标设置明确,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合理,但人才的培养相比行业的发展存在明显滞后性,造成培养的学生与实际的行业人才需求出现脱节。企业作为前沿技术的领跑者,代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力量,要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建立起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产教深度融合,共建资源,共同培养,造就符合企业和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产教融合是当前培养计算专业人才的最优途径,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企业与学生的优势,三方互赢,学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培养体系,企业带来技术、资本和产业环境资源,学生可以把学到的书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操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深入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高职院校未来的长远发展,保证校企持续发展,找到双方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缩短学与用、人才与社会价值体现之间的距离,加快形成校企互促、校企互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三、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现状

(一)政府主导作用薄弱

针对产教融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文件,产教融合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很大程度上给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从当前河南省高职院校结合本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状况及预期来制定政策目标和实施项目进行产教融合,实施校企合作的各方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政府部门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产教融合机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与监督不到位,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层面,目前注重政策宣传高于制度保障实施,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较弱,导致很多职业院校仅仅把产教融合落实在数字上,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推进。政府部门的与产教融合相关的政策上,缺少相关政策保障和监督考核机制,政策的创新性有待提升,目前政策机制对企业并不能构成有效的吸引力,仅仅只是教育部门和高校自身想当然认为是互惠双赢的举措,对行业企业参与的激励、保障、约束机制十分欠缺,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校企在合作过程中有很多变数,若企业经营不善,将影响产教融合的持续性,不能真正地建立完善的合作运行机制。从当前形势看,产教融合不够规范和深入,存在着信息滞后、管理权责不明、效果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

(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企业当前与高校合作的现状来看,企业自身的逐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合作企业在与高校进行合作时,很多企业的出发点并没有基于产业的发展,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有限,多数不能给合作企业带来满意的收益,企业通常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所以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参与企业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合作机制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明确,尤其是企业的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没有与高校展开全方位的深入合作,作为企业而言也只是派驻员工进行联络和管理,高校与企业之间人员类别不一致,再加上企业员工流失率高,所以企业与高校之间综合沟通与合作方面,并没有真正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缺乏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不能将企业的需求和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实习岗位,企业需要进行二次培训,提高用人成本。这些因素导致企业没有以战略性的眼光考虑产教融合的长远收益,对产教融合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实训基地建设落后

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快,而且相关知识涉及的资源与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复杂化。高职院校目前现有实训基地建设不符合时代前沿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作为职业院校发展而言,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因此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能够解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也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仿真实训环境。从当前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来看,很多高校只是进行了相关合作协议的签署,并没有真正实现“工学交替”的教学要求。受限于实训基地与实训经费,高职院校无法建设较为先进的教学用实训基地,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发挥作用有限,造成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校内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与实际人才需求出现脱节,不少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成了简单的劳动力输出,极大地限制了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限制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双师型师资不足

计算机专业实践应用性强,学校中参与教学的教师没有行业从业经验,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教育工作,造成计算机专业很多教师空有理论,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效果不好。又因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教师在企业实践时间短,研究能力水平低,不能很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企业不愿接受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导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源不足。

四、产教融合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与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要积极介入,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政策是稳定的、连续的,并能很好地落地实施,才能对产教融合起到促进作用,从政策上做好引导、支持、约束和监督工作,加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为人才培养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对技术先进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并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优秀企业给予认证和宣传,职业院校择优选择合作对象,避免信息不对称。学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要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教育干部队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围绕国家高质量发展,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作为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比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二)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强化与企业的联合培养

计算机专业涉及学科门类多、行业广泛、实践应用能力强,在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企业行业需要密切参与配合,让企业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提高企业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因产教融合中的关注点和平衡点不同,大部分产教融合模式无法为企业带来近期收益,导致参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为提高企业积极性,由政府政策引导,国家鼓励企业进行社会办学,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表彰、宣传或财税等相应的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作为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企业岗位需求,为企业提供有价值能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双方共建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教材编著、共建计算机专业资源库和实训基地,多方协同育人,培养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同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达到资源互补,从招生、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实习就业等多方面开展的全方位合作,实现发展共赢的目的。

(三)优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计算机专业对实践要求高,学生只有经过大量实训练习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对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与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确保学生在课堂学到的内容能在实验实训基地得到实践练习,进而转化成服务企业和社会的技术能力。由于计算机专业技术更新快,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企业力量,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综合实验实训基地。随着技术和计算机行业热点的发展,企业方负责实训基地的更新与升级优化,保障合作专业的实训设施与行业发展和需求同步。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共管方式来满足教学实训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拓宽毕业生就业机会,学校为企业培养了大量计算机专业人才,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实现在校学生的实践教学与培训企业员工的高度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1+X”证书制度对专业实践环节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在实训基地共建过程中要推进“1+X”证书制度,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提供保障,学生在毕业时可以获得企业的X技能证书,推动高职院校产教深入融合,突出办学特色。

(四)校企人才双流动,建设双师队伍结构

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老师既需要理论教学的能力,也需要具备新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优化了师资队伍,利于学校建设自己的双师队伍。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轮训,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企业师资到校承担教学任务,学校积极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校内专业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参与课程教学、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环节,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带来最新行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信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根据新时代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合作育人新模式,促进学生就业。有效培养与企业需求匹配受市场欢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解决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吴良芹.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19(2).

[3]李琦.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郑州大学,2019(6).

[4]李巧君,李伟.构建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5]杨银辉.产教融合背景下面向职场发展的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子商务,2020(10).

[6]郎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作者:范鲁娜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