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0:45:15

高职教师论文

高职教师论文范文篇1

一般来说,人的文化因素与其所受的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文化因素也就越高。高职教师的文化因素不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即应当具有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所谓基础性知识是指包括一般性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反映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理论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技能形成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不仅仅从书本或其它渠道上获得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的反思而获得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际工作情境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创造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知识,是教师如何运用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地去处理和解决好教学这个特定情境中的具体问题的知识。高职教师应当具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应该具有创造性的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的最高层次,是高职教师文化产生的不竭之源。

2.良好的专业技能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越来越高,这对我们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能教理论,更要掌握技术;不仅是“教育家”,更应该是“技术专家”;不仅需要一般化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已经越来越受到高职生的欢迎。所以,我们高职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外,还要学会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践技能,不仅要有专业操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更应该成为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形成“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三型统一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职生。这是现代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显明的趋势。

3.健康的心理因素

教师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使人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还会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和个人疾病的康复。高职教师面对繁重工作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困难时若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容易产生激动、不稳定的情绪,或者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期以往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高职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因素是现代高职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

4.诚信的道德因素

一个人的道德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也是一个人文化和精神的内在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表现在能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能按照社会规范标准来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良好道德与习惯给他人带来快乐或幸福。教师的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品格的展现,更是教师自身影响力的巨大能源。诚信是教师道德的基石,也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和诚信。诚实可信的人才会受到人的尊重。尤其作为一个高等教育者,高职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道德才会真正作一个为人师表者,才会得到学生们的热爱,才能胜任教师的职业。

5.健全的审美因素

审美因素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随着自身的知识、思想、心理、道德的教育与积累、升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它包括了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爱好、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人格等。它是教师心理情感的需要,更是自我修养空间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高职教师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与专业发展的价值提升的体现,更是高职教师自我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

6.崇高的精神因素

高职教师论文范文篇2

1.物质文化职业环境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具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突出“职”的特征,融入更多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人文素质等。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以校园内的基础设施为表现形式,比如建筑物、雕塑、广场、路灯等。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废弃的工业齿轮、淘汰下来的火车、飞机等重新粉刷作为校园的特色工业雕塑。利用遗弃的树桩、陈旧的桌椅,通过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创意再造,变成了新颖奇特的校园景观。实现了学院的职业特色,充盈了校园的职业环境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

2.引入企业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特征。职教教育应把校企结合制度和就业教育贯穿在三年的课堂文化中,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引入企业文化,突出职业教育特征。教育部制定的国培计划,使大量的职业教师有机会深入到优秀的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进行参观,校园文化建设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特征,这些院校会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同时选派相关专业教师下场挂职锻炼,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并引进企业工程师和资深技术人员,开展各种技能大赛和技能活动,给校园文化带来企业新气象。

二、“三性”教育的不断加强是职教教育良好发展的有力保障

职教教师不同于普教教师,还要具备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的特征,我们把它称为“三性”教育。“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存在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价值和优势所在;“技术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师范性”即是教师的教育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导向,以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为目标。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道德素养,解决他们的技术难题,培养出适应其工作岗位的良好道德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是“职业性”和“技术性”相结合。通过职业培训,教师们相互走出来、融进去,增强了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和其它优秀院校沟通学习的同时,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新了教育理念,掌握新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师基本的“师范性”;通过培训,完善教师培训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学术交流等途径,提高其知识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专业带头人行业影响力。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引入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双元制”教育模式所倡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的高职教育,在德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比我国的国情,德国“双元制”高职教育模式的发展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但照搬显然不能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在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学习并借鉴“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均取得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良好效果。例如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根据模具制造专业特点,常年与大无缝钢管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在系统的专业理论培训后,学生深入企业,在实际的大生产中了解技术、掌握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北京师范大学基地采用“名校+名企”的方式,与神州数码、中软国际、幸星国际影视动漫学院、美国Autodesk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合作与协作关系,让学员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文化,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把基地培训的内容与企业实践项目有机结合,保证了企业实践的实效性。

高职教师论文范文篇3

(一)教育学能力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首要的基本能力

高职教师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直接承担者,其受教育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高职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过程,更是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技能和加工知识、技能从而将其内化的过程。高职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学能力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有利于受教育者将知识、技能内化,从而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1.教育学知识、原理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前提。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其教学对象学生,还是其教学内容即具体知识、技能均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就其作用对象学生而言,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接受知识、技能不仅与其年龄段有关还与其成长环境、经历等有关,根据学生年龄段、成长经历等采用适当的方法教授适当的内容,即“因材施材”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跟其他教育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就是我们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原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应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科学设计、灵活安排。简而言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职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高职教师只有具有较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原理,才能掌握并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提高教学质量。2.教育学技能、技巧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关键。知识、原理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如果说教育学知识、原理是条件、环境,那么教育学技能、技巧则是加工工具、手段。从生产管理的角度看,条件、环境是提高生产质量的前提,工具、手段则是提高生产质量的关键。高职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原理为高职教育教学顺利而有效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高职教师熟练的教育学技能、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表明,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不同,教学效果和效率也不尽相同。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问题也就是教育学技能、技巧问题;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其关键在于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学技能、技巧。3.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是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保障。传授知识、技能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职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高职教师作为专业的知识、技能传授者,不仅是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否则,根本无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其传授知识、技能的基本职责。也就是说,面对浩瀚的知识、技能,高职教师只能选择性地进行传授。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学生毕业后就业及进一步发展所需,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技能进行传授。选择什么知识、技能来传授及怎么选,这不仅决定了高职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效果,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为了保证和提高高职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及其毕业后就业岗位的实际,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改革。

(二)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根基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职能,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直接承担者,其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职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程度。1.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教学的根本。高职院校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职前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学。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职业人员,当然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否则,“隔行如隔山”,离开了专业理论知识、原理,高职院校教育的职前教育性将无从谈起,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之义。2.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科研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跟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不仅要传播专业知识、原理,更要不断创新专业知识、原理,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不断地创新知识、原理,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教师如果没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创新专业知识、原理则更是无从谈起,科研自然也就无能为力。3.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是高职教师社会服务的保障。高职教师履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责的形式包括通过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其现实问题、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之中等方式。对高职教师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形式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服务形式最终都离不开高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否则,其社会服务将是一句空话。

(三)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

技能是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保障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还应掌握一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宗旨落到实处,高职教师才能真正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科学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教学,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毕业即失业,企业无人可用”的问题。1.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理论教学的依据。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不断发展,其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也在不断创新发展。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性决定了专业理论知识、原理的教学是其应有之义,但高职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原理教学以“能用、够用”为原则,因此,高职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才能真正遵守“能用、够用”的原则,科学而合理地选择专业理论知识、原理进行有效教学,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2.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是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实现。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学生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学生的根本。所谓实际操作能力也就是较好地掌握了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能够较好较快地胜任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高职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直接承担者,是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示范者和培养者,因此,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不仅是胜任其理论教学工作的需要,更是胜任其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途径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工作技术技能也不断发展变化,加强高职专业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校内培养

为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其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岗位技术技能不断更新发展,其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实践表明,高职教师原有的培养模式,由于其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等原因,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师教育教学的需要。在高职院校内以帮助高职教师发展,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成立专业的高职教师培养机构即教师发展中心,以便从本校教师的具体实际出发,结合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高职教师开展系统而全面的极具针对性的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二)协同创新,校企合作落实校外培养

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更有利于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力,从而方便行业、企业走出“无人可用”的困境。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加强高职教师培养上已开始了一些尝试,采取选派高职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到企业调研等途径,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效果还不太理想。在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教师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顶岗锻炼难落实、形式主义等现象。然而,国外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养的实践表明,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培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通过多方努力,与企业协同创新,不断加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为行业、企业提供其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从而充分满足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完善机制,鼓励创新

大量事实表明,无论是高职院校内对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还是校外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都存在着一个共同性的问题,就是机制不完善,各方参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难于落到实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外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不仅有法律作保障,更有一套完善的机制。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下,国内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应从相关机制着手,以保证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让各方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的实践中来,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效率。

三、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各高职院校所在地区不同,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不同,其教育教学也不尽相同。否则,“千校一面”的现象仍将继续,“企业无人可用”的困境也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各高职院校对其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应坚持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宗旨,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培养之路。

(一)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因校而异

产业升级环境下,各高职院校所处地区不同,其服务的行业、企业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地区,由于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不尽相同,其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本校所在地区的行业、企业尤其是其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科学而合理地安排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实践,以加强其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培养效率。

(二)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要因人而异

调查表明,不仅不同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水平、培养内容、培养条件等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高职院校其教师职教能力水平、培养内容、培养条件等也不尽相同。为了提高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效率,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应立足高职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高职教师个人的实际,灵活安排高职教师参与职教能力培养,提高高职教师参与职教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切实提高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

(三)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高职教师论文范文篇4

职业压力(OccupationalStress)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由于现有条件不能满足其某种需要而感受到的紧张或焦虑状态,并造成与其职业要求不相符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职业压力通常伴随着潜在致病的生理变化,给个体的幸福与安宁带来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众多研究表明,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均显著高于护士、医生等其他职业,并呈现继续增加的态势。导致高职教师较高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师压力来源的多元性,既有诸如个人特质、需要和态度等个人因素,也有诸如行政组织、家庭、社会和教学及学生行为等外在因素。总体来说,高职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压力是非常普遍和明显的。笔者通过对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发现,高职教师存在较大压力,在五级计分中(均值为3)得分为3.10,说明教师感受到较大职业压力。研究结果还显示,高职教师感受最大的十个压力源依次是:评职称条件多、限制死、条件高(4.16);继续深造、学习或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太少(3.84);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或兴趣(3.64);教师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3.52);学生素质不高,有不良习惯,管理难度大(3.44);缺乏时间完成科研教研工作(3.44);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不高(3.44);学校管理对教师限制太死,奖惩、分配制度不合理(3.24);每天工作时间太长(3.2);工作量大,感到很疲劳(3.12)。在人口学变量与职业压力总体水平之间的关系方面,男教师总体感受的压力(3.25)大于女教师(2.97);已婚教师总体压力感受(3.14)大于未婚教师(2.78);中级职称教师的总体压力感受(3.18)大于高级职称教师(2.44);在教师类别方面,校外兼职教师的压力最大(3.23),校内专任教师总体压力感受(3.11)大于兼课教师(2.98)。从教师职业压力的维度分析,高职教师存在较大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除教师在人际关系(2.21)和自身发展(2.84)两个维度上压力较小外,在学校管理与待遇(3.35)、角色职责(3.48)、学生因素(3.32)和工作负荷(3.20)上均存在较大压力。

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学校的过度管理问题。因为我国高职院校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学校扩招力度较大,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和管理队伍建设却相对滞后,存在对教师重管制,轻沟通的粗放管理倾向,教师在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价值和展现自我价值时,受到学校过度管理的约束,产生迷茫和失落感。二是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涯问题。高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学工作是一个孤寂的专业过程,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现实的环境却并不能完全为教师提供上述工作的有利条件,诸如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要求与高职教师平常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高职发展中的招生困难、专业瓶颈和就业质量偏低,从而使许多高职教师很难在工作中找到未来值得发展的方向和有利资源,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三是教师的待遇总体偏低。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教师的经济待遇近几年也随之提高,但与社会物质总水平的增长和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相比,大部分高职教师的收入水平仍难满足时代转型社会所带来的物质生活需求,由此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挫折感。四是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高职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得面对学生入学素质日趋下降的现实。部分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投入,自我管理能力相对欠缺,甚至对教师工作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不屑,常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随着网络和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为拓宽,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独有者,他们的权威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给教师带来一定程度的紧迫感。五是高职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近年来,高职招生规模大幅增加,高职教师工作量也因此成倍增加,他们要承担远高于扩招前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再加上当今的高职学生独立意识增强、知识面宽、思维灵活等变化,高职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受到了严峻挑战,存在较为紧迫的自我发展压力,一定程度上都给高职教师心理带来较大的压力。六是社会对教育较高期望带来的压力。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的作用,由此决定教师的劳动具有较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但现实情况却是高职并没有得到社会整体的关注和尊重,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与职业要求本身并不相称,现实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和满足,由此造成高职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出现一定程度的压力。此外,高职教师还承担着多重社会角色,极易产生角色冲突,引发职业压力。

二、高职教师职业压力过大的危害

高职教师较高的职业压力除了对其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之外,还会对学校管理和专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进而消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

由于高职教师事实上存在的较高职业压力,直接导致其在智力、情感、个性和意志等各方面都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从而出现经常性的高度紧张状态,极易造成机体各方面极度疲劳,严重者甚至损害其身心健康。有研究显示,内地职校教师工作上普遍存在“不开心”状态,认为自身心理压力大的占44.2%,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对高校教师的不必要压力。

(二)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

由于较高的职业压力,致使一些高职教师害怕或者故意避免参与竞争,并逐渐丧失工作热情,出现工作中的倦怠感,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度降低,不能集中关注教学事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这种现象容易在校园中产生弥散效应,增加校园人际冲突,降低工作积极性,学校为此应对必然增加管理成本。同时,由于较高职业压力带来的教师个性丧失和工作完成能力下降,对学校教学团队的打造也带来了较大障碍,降低高职院校在激烈社会竞争中的整体实力提升。

(三)破坏课堂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流是教育的基本形态,而这种交往不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还应当包括人的情绪情感上的互动和体验。由于高职教师存在较高的职业压力,由此引发教师与学生交流愿望下降,出现对学生的消极与冷漠态度,甚至于刻意回避正面交往。长期以往,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四)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职业压力会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而职业倦怠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很容易传递给学生,从而对学生造成不利影响,表现出心理和行为上的适应不良。当这些从教师身上习得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会将他们从教师那里学得来的行为习惯传导给社会,使这一“病症”状态进一步蔓延、扩大,最终成为全社会的“通病”。

三、高职教师压力管理EAP模式的构建

EAP(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即员工援助计划,它是由组织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旨在帮助解决组织成员克服压力和心理方面的困难,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通过借鉴EAP运作模式,重构高职教师职业压力管理新模式。

(一)高职教师压力管理中EAP服务的目标

高职院校EAP服务项目的主要目标有两点:就教师个人层面而言,旨在通过项目实施,指导教师提高生活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帮助教师解决个人、家庭、工作当中的各种心理困惑,缓解压力;改善教师人际关系,促进良好工作关系和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达至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协助教师学会自我成长,正确引导期职业生涯。就学校层面而言,通过该项目实施,不断优化组织承诺,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受;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满足教师心理层面的多方面需求;提高教师各项满意度指标,增进他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改善学校整体氛围,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二)高职教师压力管理中EAP服务的内容

EAP的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岗位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家庭问题、情感问题、法律纠纷、理财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就高职教师的EAP服务而言,主要包括:一是心理评估。根据学校需求,针对高职教师在情绪、心理健康状况、职业压力及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设计心理评估问卷,进行心理评估,了解高职教师总体的心理状况,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二是教育培训。针对心理评估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系列培训活动。对高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压力管理、挫折应对、积极情绪、职业倦怠、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培训;对咨询式管理者开展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工作中预防和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的方法和技巧的培训,使其能够对教师开展压力应对、积极情绪、工作与生活协调、自我成长等专题的培训或小组咨询。三是心理咨询。就是通过热线电话、面对面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为受心理问题困扰的教师提供咨询辅导,使得教师能够及时地获得心理帮助和服务,充分解决困扰高职教师的心理问题。

(三)高职教师压力管理中EAP服务模式的构建

员工援助计划(EAP)在压力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压力诊断、宣传推广、改善环境、全员培训、心理咨询和文化建设等几个层面,在高职院校中可以结合学校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应用EAP模式。

1.压力诊断。对高职教师进行压力诊断与评估是EAP有效开展的前提。通过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方法评估教师的心理和生活质量现状,发现和诊断教师职业压力形成的问题及其导致的因素,并针对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本身去应对和处理,尽量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

2.宣传推广。宣传推广是高职教师认识职业压力,形成对健康心理理性判断的重要形式。学校可综合应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宣传推广,诸如海报、宣传栏、校报、校园网、微博、微信、健康手册、自助卡、健康知识讲座等,以企全面引导高职教师形成对职业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等的正确认识,并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出现较高职业压力和心理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同时,开展诸如压力管理、应对和改善压力方式等带有EAP性质的推广活动,提高高职教师对EAP的认识。

3.改善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改善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环境,有利于减轻教师的的职业压力。作为高职院校,一是要着力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办公环境、住房条件等,为教师营造一个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硬环境;二是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教师工作的差异性质和特点,进行组织结构优化、考评制度升级、团队合作建设、教师生涯规划,改善教师自身工作等的软环境建设,为高职教师提供内部的支持性工作环境,并通过改善外部环境,形成内外互通的社会支持系统,消除各方面的压力源。

4.全员培训。改善高职教师压力状况须通过系统的培训来达成。通过开展压力管理、挫折应对、情绪控制、健康心态、自我成长等系列培训,实现全员培训,使高职教师系统掌握应对职业压力的基本方法,增强对职业懈怠的抵抗力。同时,还要通过培训教师管理人员,让他们掌握科学的管理技术和辅导策略,能在教师出现职业压力时及时找到切实的解决方法,缓解和消除压力带来的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5.心理咨询。当教师出现较大力压力时,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咨询辅导。提供咨询辅导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设置咨询热线、网络咨询、团体辅导、个人咨询等。并从工作到生活全方位地给予教师关怀,帮助他们改变和完善信念动摇、不合理的认知结构、不良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问题,并切实正视自身的各方面问题,减少压力的出现概率,理性看待、正确应对、有效解决压力。

6.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以及管理水平的集中展示,通过建设以尊重人性为核心的优秀校园文化,构建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形成视教师为最重要资源的社会共识,全面活跃和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真正体会到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进而在教学工作中能够体验到组织的归属感、成就感和价值感,从而有效降低职业压力,体验工作乐趣。

(四)高职院校构建EAP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高职教师论文范文篇5

1.1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麦可思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分基本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两个能力模块,其中基本工作能力又分为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五类,创新能力包括科学分析、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四种能力。麦可思统计数据表明该院工科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侧面上也反映了该院教师综合能力存在一些不足。1.1.1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与需要加强的环节麦可思对教学中需要改进和加强的环节进行了统计汇总,44%的毕业生认为是该院工科专业在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其中73%的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这也是麦可思要求该院工科专业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从侧面上反映该院工科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存在较大的缺陷。1.1.2核心课程在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分析麦可思对近四届工作和正在读本科的毕业生就核心课程在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作了分析,有23%认为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不重要,21%学生认为有些重要,只有31%的学生认为是重要的,非常重要和极其重要的只有13%和11%,说明该院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缺陷。1.1.3毕业生的职业核心知识分析麦可思对职业核心知识统计表明,该院工科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知识要低于全省平均14个百分点;其中,重要度较高的知识是心理学也只有57%(全省84%)、销售与营销只有54%(全省78%),说明该院工科类学生在职业核心知识不够重视,而事实上该院并没有开设相联系关课程。1.1.4学生创新能力的分析对创新能力中的四个指标,该院学生的四年平均得分分别为科学分析65分(全省76分)、批判性思维58分(全省65分)、积极学习64分(全省79分)、新产品构思71分(全省75分)。说明该院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存在严重不足。

1.2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

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指的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专业及其课程建设中的本领及水平,即专业认知基础上的分析研究、设计规划,目标确定及与此相关的课程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技能[3]。该院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1.2.1高职教师缺乏从事职业工作的经历和经验现实中该院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生产、管理、经营第一线的经历和经验,工作后很少有进行产学研结合研究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的机会,与生产企业和市场联系也不密切,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4]。1.2.2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设计能力不足近几年的麦可思调研数据表明,56%以上的的青年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而忽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知识储备。65%左右的青年教师只重视教材的研读和教学的设计,而忽视教学的整体设计。接近90%的教师关注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重视破出重点、化解难点;68%的教师不重视课后反思。1.2.3课堂教学基本功严重欠缺现阶段受新媒体的影响,大部分年轻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差,照本宣科缺乏感染力,多语病;书写能力差,不知如何使用主体板书和辅助板书;教态呆板,甚至手足无措,缺乏形体语言的辅助效果等[5]。1.2.4创新与科研能力不足创新与科研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不强,缺乏科研经验,团队攻关意识和集体研讨氛围不浓。1.2.5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差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课堂把控能力差,对高职学生管理存在误区等。

2“四个一”工程的方案实施

2010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信息分院针对自身基础和发展定位,全面推行并实施“四个”一工程。要求所有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视职业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2.1“一师联一企”实施方案

①四个一工程中的一师联一企要求:分院每位专业课教师都要负责联系一家企业,参与企业的产品生产、研发活动。年产值在5000万以下的企业,只能由一位老师负责联系,年产值5000万以上的企业,可以由两位老师负责联系。②参加活动教师每年在企业时间不少于2个月,除寒暑假外,平时到企业次数每年不少于15次。③联系企业以丽水市区及开发区为主,周边县市如温州、永康等企业如果与专业联系特别紧密的也可选择。④每位教师在活动期间参与联系企业的产品、工艺研发,参与企业项目申报。申报项目按不同的职称有不同的要求,副高职称要求每年到帐金费不低于3万元,讲师不低于1万元。⑤参加活动教师每年向需向分院提交一份活动报告。

2.2“一高帮一青”实施方案

2.2.1导师条件①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且工作认真,尽职尽责;②对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有较深刻的认识,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③熟悉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经验丰富,治学严谨;④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或教学管理干部。2.2.2导师选定①依据导师条件,采取青年教师自选与分院协调确认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定;②指导教师任期二年。在任期内如有特殊情况不能继续任职的,经本人提出,由分院另行调整。2.2.3导师职责①对被指导教师的政治思想、教学素质和教科研能力进行具体的传、帮、带;②指导编制学期授课计划和编写教案;③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不少于5次)。课前帮助研究教学重点与难点及其讲授方法;课后进行讲评,提出改进意见;④指导青年教师选定专业专门化方向,深入企业开展科研活动。

2.3“一专扶一会”实施方案

①每个专业要组织学生成立一个协会,同时要求与丽水市相关协会取得联系,并参与市协会相关活动;②每个协会要指定指导教师(一般为1至3名),且要有一名教师担任协会名誉会长;③指导教师要指导协会做好学期工作计划、总结,同时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④指导教师要组织和指导协会做好换届衔接等工作。

2.4“一队管一赛”实施方案

①学科竞赛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学科竞赛的组织与落实工作;②严格执行参赛项目事前审批制度,项目未审批原则上不派人员参加;③每个项目原则上只由一名负责人承担;④一个项目连续二年未能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暂停二年申报;⑤学科竞赛相关奖励(指导教师奖励)由项目负责人提出分配方案,并及时上报分院及学院相关部门审批;⑥各专业在每年开学初向分院上报本专业参赛项目。

3“四个一”工程的实施管理

为确保“四个一”工程的贯彻执行,该院制定了“四个一”工程的具体操作办法、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和考核办法,同时根据共赢理念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在过程中对有可能影响项目进展的风险因素及其特点进行识别。在制度上,首先建立“四个一”工程实施申报制度,原则上50岁以下教师均要参与“四个一”工程活动,但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申报时间为每年年初,分院将审批结果汇总后分别交人事处、教务处备案。其次,为每位参与教师建立“四个一”工程业务档案,由分院统一为教师积累过程材料。第三,分院建立检查、督查工作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在企业期间的工作情况,同时将检查结果作为审核与考核的依据。第四,教研室定期组织“四个一”工程专题交流、研究活动。教师及时向分院递交“四个一”活动相关材料,如活动总结、活动过程材料、为企业做出成果证明等。在经费管理上,“四个一”工程中企业向教师支付的任何经费,均须全额转入学院账户。为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四个一”工程活动,企业转入的经费属于教师工作报酬的,企业转入的其他经费也全部发放给教师本人,属于横向科研等项目经费的,按照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执行。在考核上,由分院年度考核组负责考核,人事处、教务处负责审核。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档。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教学业绩考核挂钩,考核不合格者,教学业绩考核不得进入A、B档。对考核优秀的,学院给予适当奖励。经考核合格的教师,在省、市专业技术带头人、职称晋升、培育工程、访问学者、荣誉评比等方面优先推荐。

4“四个一”工程的实施效果

丽职院的“四个一”工程经过四年的实施,在师资队伍打造、学风建设和人才质量提高、科技竞赛及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一师联一企,服务丽水区域创新,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四年时间分院(分院总人数71人)共有55人紧密联系企业,在一师联一企过程中,青年教师能做到企业顶岗不怕苦,不断强化职业技能;中级职称教师全面熟悉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综合职业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高级职称教师主动参与企业转型升级,做好技术顾问,主持申报横向课题,扩大了分院的影响力。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教师自身也收获了丰硕成果,五年间分院教师共申报完成省市级、企业横向课题61项,成功申报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5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3人评上教授;6人评上副教授;2位教师评上高级工程师;另有3位老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科研能力、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一高帮一青,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速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模式就是导师制,也就是“四个一”工程中的一高帮一青。分院积极发挥高职称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充分利用青年教师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和肯于学习钻研的特点,在分院内实行高青教师一帮一,旨在培养青年教师的认识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科研能力,促使分院青年教师快速成长。8名结对青年教师6人顺利评为讲师,其中有1位教师成长为专业负责人、3位教师评上了院级骨干教师;另有2位教师评为丽水市138第二层次人才。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依赖于教师对职业的热爱,依赖于学习和反思,依赖于名师。一专扶一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专业技能。“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专业协会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为目的,以学生自主管理、专业教师指导的基层学生组织,在学风建设、专业技能提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扶持的电子协会,会员覆盖面广,活动扎实多样,激励机制健全,成效显著,连续三届的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好成绩,多次参加丽水市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为学院增色、为专业争光;毕业几年年薪达十万以上的学生也出自这个协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扶持的汽车协会,活动丰富多彩,企业参与度高,影响力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专业技能得到了强化,为就业和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队管一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职业竞争能力。职业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的检验,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次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各专业都由骨干教师挑头组建竞赛队,目标责任到人,针对竞赛内容、竞赛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使课程目标与大赛标准、企业岗位标准相适应,消除为了得奖而参赛的功利思想,把重心落到培养学生职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上,通过理实一体的课堂训练和专业协会的日常活动使技能培训常态化,竞赛结果反映出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模式。近年来,分院共组建了电子设计、程序设计、机械创新设计、多媒体作品设计、电子商务、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控制、电子制作等23个竞赛队,共取得78项奖项,其中取得国家一等奖2组,省一等奖16个,省二等奖25个,省三等奖47个,15位老师获得省市级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5结语

高职教师论文范文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技术进行教学的比例越来越大,技术知识(TechnologyKnowledge)在教师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数字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引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2005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ishra和Koehler提出TPACK,作为将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中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如图1所示。教学问题是劣构问题,教师知识也不是独立单一的,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三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

2高职教师特点

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也不同于企业专职员工,是一种有具有一定的教育、学术背景并接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特征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双师型”,最根本的要求是既要有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活动。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内容必然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各个方面都不断地充实自己。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作为高职教师应该将教育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高职教师TPACK构成

信息社会中,高职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TPACK的构成。本研究以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TPACK框架为基础,结合高职教师的特点,对TPACK框架中的每个元素描述如下表。

4高职教师TPACK发展策略

高职教师论文范文篇7

何谓“公共情怀”?目前学术界内对此的专门研究不多,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社会参与、对公共生活的关心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公共精神。如有学者这样界定公共情怀:“公共情怀是公民的精神实质,是对公共生活的萦怀,对民族大事的关心,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是现代公民精神风貌的基本素质。我们生活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创造的共同生活的模式,反应在思想文化上就是鲜明和强烈的公共关怀,对集体、民族、国家,即对公共生活的关心”[1]。无论学界对公共情怀的界定有何区别,有一点是确定的,公共情怀首先关乎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指出:“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块相对独立的中间地带,公众借以自由地发表公共意见,对公共权力予以批判。”[2]可见,公共情怀展示的内容是“公共”的,其感情是深厚的。本文在行文的过程中,力主公共情怀是在相对于个人情怀的意义上存在的,可解为“公共”和“情怀”两个层面,一方面,“公共”在数量上表现为对他者和社会的关注,其中他者作为一个集体概念而存在,并成为构成社会机体的基础,即公共情怀是以公共领域的存在为基本前提,表现为对公共领域的关注、思考和批判,另一方面,“情怀”在通常意义上解为“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即表征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因此,“公共情怀”在公共活动中形成的对于“公共”意识的把握,以及公共活动的参与情结;在内容上表现为对他者和社会等相对宏大的机体的关注,同时表现为对关乎长远发展的方面。由此,“公共情怀”表现为对他者和社会的感情中表现出来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实践情结。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展示的是高职教师在对待学生、对待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实践。在主体上,关乎高职教师对高职学生群体、对于高职专业与社会的关联度以及对于高职院校发展的所思所虑。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高职教师对于高职学生群体的公共情怀;二是高职教师对于高职专业建设与市场相联系的公共情怀;三是高职教师对于高职院校与社会契合的公共情怀。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身份的双重性,其首先是教师,要有联系学生将来、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情怀,同时,高职教师作为“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一线工作者,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有关乎就业、职业、市场与社会的公共情怀,热心关注市场、社会发展,并将职业教育视为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来重视和推进。最后,高职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要有心系社会,并着力将对于社会生活的关注转化公共实践,真正实现“公共人”的转化和蜕变。

二、透析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现状

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作为一个不陌生的概念,伴随着教师职业的起始,并随着社会现代性公共场域的拓宽、公共生活的丰富多彩而被逐渐推近到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现实中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纵观现阶段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现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处于蛰伏状态。正如知名学者晏辉指出的一样,现代社会“使植根于心灵深处的善良、正义、友爱等优良品质处于拔根状态,要么使原本清晰的实践法则变得模糊不清,总之使人们的精神公共性处在自我解构之中。”[3]而高职教师公共情怀的蛰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意识是存在的,但是基于“公共情怀”的特点,其必须通过有效的形式表现出来,针对高职教师主要面对的高职大学生主体,其首要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即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饱含公共情怀的因素和环节。事实上,现今高职教师对高职学生的公共情怀教育普遍处于欠缺状态。主要表现为: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公共精神的方面,同时,高职教师的教学方式留恋于传统的课堂说教状态,而缺乏鲜活的校园文化生活实践,甚至未将高职课堂有效的引入到社会大课堂中。其二是高职教师的公共行动处于停滞不前状态。现阶段的高职教师在大众传媒的林林总总环境中,基本具备贴近学生、符合市场以及社会需要的高职发展的公共态度和意识,但是基于对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了解的缺乏,而不能很好的将这种公共意识和态度运用到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实践中,因此,在行为上表现为消极作为,由此使得高职教师的公共行动处于停滞不前状态。二是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出现异化现象。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事关“公共”群体和“公共”领域,因此其表现必然通过这些来展示。目前,高职教师对高职大学生的关注应体现在群体性上,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个体性”上,这恰恰是对高职教师应有的公共情怀的异化。首先是高职教师注重关注高职学生的个别性,而消弭了对高职学生群体性的关注。其一是关注个别成绩优异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诚然,关注高职院校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没有什么不好,问题的关键是作为高职教育建设的主力军,高职教师要做的是关注整个学生群体。其二是在教师所关注的个别优秀学生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倚重于该生的文化课表现,甚至是文艺才能的发掘,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等公共性教育;同时,教师对成绩优异学生的关注只局限于在校期间表现的重视,而忽视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引导与规划,对于学生未来走上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及引导更显得空缺。其三,现实中缺乏对高职大学生这个区别于普通大学生的特殊性群体的研究和关注。群体性研究的缺乏和缺失必然带来对高职学生群体了解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其次是高职教师过多注重教师个体,客观上亵渎了公共情怀。一方面,青年高职教师借“高校教师”这一角色作为谋求物质利益、诸如其他兼职甚至是社会地位的一个筹码,由此造成其本身的职业发展谋划模糊;同时,中老年高职教师基本上在高职院校属于发展动力不足的状态,这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凸显。另一方面,高职教师群体之间的专业交流显得微不足道。显而易见,现时代,高职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基本上处于空白的状态。这种忽视教师群体交流、融通的交往方式,往往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负作用。最后表现为高职教师对高职院校关注的消极和缺乏。其一是高职教师对本身所在高职院校的消极关注,即较少将高职院校的发展纳入自身的发展规划与日常思考中,对高职院校整体规划的关注只是局限于院校层面教育教学会议的灌输,而缺乏主动性关注;其二是对其他高职院校关注的缺乏。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师赖以生存的单位,有着适用于本校、本地区的专业定位和学校发展目标,而这些定位和目标有待于在校的高职教师积极投入。高职教师长期对其所在高职院校宏观规划的关注缺失,造成了高职院校发展只是院校领导层单方面主动思考的问题。

三、反思: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现状

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被多方面关注,缘于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着高职教育及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从宏观上看,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蛰伏与异化,与现今我们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1.现代性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成是以现代城市的兴起、发展为起点的,由此形成了基于公共空间存在的公共规则和习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入,市场经济包裹了整个社会肌体,知识分子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逐使其逐渐丧失了对公共性的关注;而世俗化生活方式的深入,也使得知识分子对超越现实的精神层面追求显得微不足道,正如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在生物科学和知识论的诠释视角下人的‘存在’意义被遗忘,正沦落为知识论把握的经验事实,成为普通的‘在者’,或者在经验论的视野中成为私利的追求者,或者在市场逻辑中因自我异化而遭遇‘物化’和‘客体化’的命运。”[4]在此情况下,作为联系高校与社会最紧密的高职教师基于其公共知识分子的特性,也难免受到现代性的这种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了这种影响的消极性。

2.主要根源在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的定位较为模糊。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受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高职院校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生源上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这也形成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但由于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主要从准入门槛上看),由此造成了高职生整体素质的偏低以及就业难度的加大,高职教师在面对高职生的这些问题时,难免表现出动力不足、价值目标混乱等;同时,高职教师与职业、市场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其本身身份的多元化,这影响了高职教师的角色定位呈现模糊化,由此降低了职业认同感,主要是表现为不能深入理解和正确适应每个角色,并形成自己较为深厚的角色认同;而高职教师对各种角色担当的失衡,表现为对各种高职教师角色转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即不能自如地转化角色。

3.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着对高职教师公共情怀教育的忽视

从目前的现状看,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师公共情怀培育存在着忽视。其一表现为高职院校疏于对高职教师公共情怀的培育。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师的培养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视上,随着高职院校发展的成熟,高职教师的物质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这与高职教师的精神发展需求相去甚远,而饱含教师精神发展重要方面的公共情怀更多的被忽视。其二,高职教师公共情怀培育方式单一。高职教师公共情怀的养料供给主要局限于散漫的社会实践,高职教师较少有意识将这种蕴涵于散漫的社会实践中的公共情怀提炼和概括出来,同时,集结于高职院校校园内的文化对高职教师公共情怀的培养作用甚微。总体上看,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出现不同程度的蛰伏与异化是客观存在的,分析其现状并不是最终目的,建立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之上的高职教师公共情怀的构建和重塑才是当务之急。

四、重塑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

从理论上讲,教师的公共情怀主要缘于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其身上担负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知识分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的俄文中,当时有一批受西方教育影响的社会上层人士,通过“知识分子”的姿态和觉悟来观察和批判俄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可见,知识分子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沿,思考基于“公共”的社会良知。但随着社会发展的进行,知识分子的公共良知在一定程度上被抹杀和忽视。从我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发展的轨迹来看,20世纪初,以北大为主体的新文化宣传阵地中,彰显出了一批类似于陈独秀、在内的高校知识分子,这一时期高校知识分子与政治、社会紧密相连,也正是这样的公共情怀有力促使了社会的急剧变化和适时变化,这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其次是20世纪80年代高校教师这个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群体较为活跃,涌现了一批社会知名度极高拥有大量公众读者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中有作家、科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其中高校教师构成了他们中的主体,这也成为高校教师公共情怀发展繁荣的一个标志。因此,从理论和历史的意义上,高职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一个群体,其公共情怀是可以重塑和构建的。而“高职教师”与职业的紧密联系、与市场的直接关联性决定了高职教师应具备更为深厚、专业的公共情怀,并将这种公共情怀运用于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的发展中来,由此构成了高职教师公共情怀构建的逻辑动因。具体来看,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的重塑与构建不是空洞的言辞,增强高职教师公共情怀的养成,构建现实的增强高职教师公共情怀的可循之路,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高职教师的德性发展为主轴,通过外在的灌输,培养高职教师必要的公共态度公共态度作为公共情怀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和基本内容,其有必要通过培育高职教师的德性来进行。高职教师的德性以其关注学生群体,关心社会、心系高职院校发展为要点,以高职教师的责任心、公共心为切入点。灌输是理论武装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出了“从外面灌输”的思想。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即“从经济斗争范围外边”向工人灌输他们原来不了解和不掌握的先进思想、先进意识;和“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意识、远大理想,指导工人明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灌输”思想简单地理解为灌输方法,就严重偏离了革命导师的原义,而且从这种认识所指导的实践,也必然会走向误区。坚持科学的“灌输”,并不是强制性的、“填鸭式”的硬灌,而是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采用科学的方法,启发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启发和引导是灌输的题中之意。在现代条件下,要使高职教师的公共情怀深入人心,就应该正确运用“灌输”思想,广泛运用多种方法,克服“单向硬灌”的弊端,增强高职教师公共情怀“灌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对于高职教师本人来说,教师具备良好的公共情怀是教师本身职业道德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成为教师能否合理、长远发展自身的关键。

2.课堂教学中公共情怀的渗透式教学,主要缘于教师的公共知识分子角色课堂教学中公共情怀的渗透式教学,以课堂为主渠道,而“21世纪初至今教育公共性的合理性、正当性正日渐成为教育理论的时代主题,亟待审视和解答。”[5]因此,高职教学课堂中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积极、良性互动。课堂首先是一个沟通场域,在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公共空间中,人际交往的第一个秘籍在于有效沟通,哈贝马斯也曾经在其“沟通行动理论”[6]中极好地介绍了沟通的好处,教学相长促进的不仅是一个教学环节和内容的转换,更是一个公共情怀的最好锻炼和养成。另一方面,在形式上,重视大众传媒对高职教师公共情怀的积极宣传和弘扬。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师公共情怀的培育要以公共的大众传媒为主要媒介,在增强公共情怀宣传的形象性和及时性上,也在客观上带领着高职教师对于公共传媒环境的关注、交流和批判,以此达到高职教师主体与公共传媒环境的“公共性”互动。

高职教师论文范文篇8

当前,高职教师在职业语言的使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职业语言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在教学和管理中,有的教师语言使用生硬蛮横,缺乏人文情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好感,进而导致学生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使得教学和管理的实效不尽如人意。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的对立、误解的产生,很多时候都源于没有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也忽视了沟通凭借的语言的重要作用。总体来说,当前高职教师职业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对普通话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都明文规定了在教学时应该使用普通话。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江南北。教师在教学时,若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和顺口,就不分时间和场合随意使用自己所熟悉的方言的话,那么对于方言区外的那部分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一方面,他们很可能会因为听不懂教师的方言,而失去对某门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也会认为这是教师对他们的不重视,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所以,高职教师一定要顾及全体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使用好普通话,有意识地纠正自己不准确的发音,使学生都能听得懂自己所传达的内容。

(二)语言上对学生的尊重不够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只能服从,这也就造成了师生地位上的不平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对学生颐指气使,反映在语言中则是很少使用礼貌用语,并且命令性指示语的使用较多。这常常让学生感到自己不被教师所尊重,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三)对体态语言的漠视体态语言是人际交往中信息传递的一种副载体,它在使用中不需要凭借有声语言,但却对有声语言的理解起着强化作用。体态语言主要包括动作和表情两个方面。就动作而言,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散漫地靠坐在椅子上,使学生觉得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压迫感,心理上会产生紧张的情绪;有的教师在与学生交谈时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诚意产生疑问,导致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和沟通的兴趣。就面部表情而言,有的教师在与学生谈心时,经常会皱眉和撇嘴,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暗示,觉得教师对他们是不认可的,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谈心也不再积极配合;有的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时候,没有以殷切的目光注视学生,而显得目光散漫,这也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心不在焉。因此,应改变教师对体态语言的漠视态度,让他们意识到体态语言是有声语言的有效延伸,运用得当可以显著提高教育效果。

(四)正面语言使用不够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往往较差,平时听到的多为教师和家长的抱怨与批评,在进入高职学习时已经积累了很多负面的情绪。然而,一部分高职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时还是常常使用负面语言,经常粗暴地用“不能”“不行”“不可以”等话语来回答学生;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仍然以批评教育为主,忽视正面的肯定与鼓励。这些都容易激起学生的负面情绪,使他们对今后的学习感到痛苦和绝望,对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也持抵触态度。所以,高职教师要正视自身在职业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和消除,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语言素养。毕竟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他们对教师的情感往往是建立在有效的语言沟通基础之上的。

二、提升高职教师职业语言素养的措施

针对上述高职教师职业语言使用中的种种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以期对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语言素养有所裨益。

(一)准确使用普通话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避免因方言的原因听不懂某门课程,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首先,在发音上,教师应努力做到口齿清晰、发音准确,要让学生听得明白、听得确切。其次,在遣词造句上,教师应摒弃粗鄙的方言俚语,使用通用的词语和说法,让学生准确理解教师的意思,避免因词不达意造成的师生误解。

(二)在语言表达上尊重学生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地位的平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语言上应该充分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锤炼自己的语言,表现对学生的尊重]。

1.称谓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记住学生的名字,在课堂上教师若能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教师对其的重视,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对于叫不出名字的学生,教师也切不可简单地以“哎”“喂”呼来唤去,可以使用“同学”称谓。对于记住姓氏的学生,教师可在其姓之前加上“小”字用于称呼,这样的称呼使学生感到很亲切,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尊重的个体,从而在教学中更加愿意配合,也很好地化解了教师叫不出学生全名的尴尬。

2.问候教师和学生在校园里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打照面的时候很多,这就涉及打招呼的问题。有的教师在学生进行问候以后,仍然板着一张脸,严肃地点点头,这种教师学生就觉得不容易亲近,自然就拉大了两者的心理距离。因此,在学生向教师打招呼以后,教师也要热情地予以回应,可以面带微笑回答“你好”,对于正好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也可以有一些关心式的回应,例如“最近学习怎样”“上次给你指出的问题有没有注意”等。

3.指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常常会需要使用一些指示性的语言,在使用这些语言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句式的选择,多使用祈使语气的句式而不是命令语气的句式,多用引导式的语句而不是用语气强烈的反问语句。适当的句式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心理上也较为放松,进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不恰当的句式会使学生心里紧张或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给教育教学带来障碍。

(三)重视体态语言的使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特通过实验证明:口头语言的效果=7%的内容+38%的声调+55%的表情。由此可以看出,体态语言的使用在信息沟通和交流就动作姿势而言,教师和学生谈心时,身体应自然前倾,不可懒散地靠在椅背上;当学生向教师讲述问题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并频频点头加以回应;当学生说到困难和伤心之处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拍一拍他们的肩膀加以宽慰和鼓励,让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当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时,教师应保持和学生的目光接触,用专注、坚定、温暖的目光向学生传递真诚的情感和平等的态度。就面部表情而言,无论学生在向教师倾诉什么内容的时候,教师都应该认真倾听,切不可经常皱眉、撇嘴或露出鄙夷的神色。当学生向教师表达成功的喜悦时,教师应该和颜悦色、面带微笑,为学生的进步感到骄傲;当学生向教师倾诉苦难时,教师应该面色凝重,为学生的不幸感到同情,表现出心有戚戚、感同身受。

(四)多使用正面语言针对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信心减弱的现状,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使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三、结语

高职教师论文范文篇9

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实践能力、综合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等。只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才能为人师表,才能为学生做出榜样。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教育,更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动手能力。综合教学包括多项内容,其考验了教师的综合能力,不但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在遇到问题时,从容、冷静的面对,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高职教师必要撰写教研论文以及学术性论文,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2高职教师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2.1综合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职教育越来越关注,对高职教学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这也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部分高职教师收入比较低,而且社会地位也不高,这也使得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并不高。有的高职教师教学理念定位不明确,对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也缺乏耐心,教学墨守成规,方法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2专业实践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学校开设的专业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投入不足,而且教学结构出现了不合理性。一些新开设的高职学校,青年教师比较多,高职称教师偏少“,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总体比例偏低。

2.3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由于新引进的教师大部分是非师范毕业生,教学基本功较弱,虽然他们也学习了职业教育理论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缺乏现代职业教学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够到位,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能力明显不足。

2.4科研能力总体不高

高职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与本科教师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往往在论文撰写、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偏弱,虽然部分院校将教师业绩包括立项课题、的数量等的考核与其职称评定、工资定级挂钩,但结果是课题和论文数量不少,却质量较低,且为社会、行业的服务能力不足。

3提升高职教师专业技术服务能力的措施

3.1学校方面

应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各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在校内提供场地,吸引合作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共同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实训,也有利于教师在校内的实践培养;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定期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锻炼,使其增强专业实践能力,成为理论水平高、实践专业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在学术考核方面,注重教师的论文、课题的质量,比如论文以四大索引、中文核心为参考,课题以区级以上为参考,等等。

3.2教师方面

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高职教师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热爱职业教育,不畏困难和挑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同时,应不断更新职业教育理念,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增强自觉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实践。目前高职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是提高专业能力的重中之重。教师应深入生产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在企业生产现场观摩、讨论、实践,向工厂技术人员学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了解了企业现状,掌握最新技术信息并将之引入课堂教学,进而增强教学能力。

4结语

高职教师论文范文篇10

1.对象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师350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6份,有效问卷率为87.43%。

2.方法

第一,中国版工作倦怠问卷(CMBI)。该问卷在参考Maslach研究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MBI)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良,包括情绪耗竭、失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为5个条目。采用Likert-7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7”为“完全符合”,代表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成就感降低维度全部反向计分。相关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第二,心理资本问卷(PCQ-24)。由Luthans编制,李超平翻译,有自我效能感、希望、坚韧性、乐观四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Likert-6计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含3个反向计分条目。相关研究证明了PCQ-24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区分效度、聚合效度和校标效度。

3.统计学分析

整理问卷后,使用Epidata对问卷编码、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检验,以降低录入的误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高职教师工作倦怠检出情况

根据CMBI关于工作倦怠的诊断标准,高职教师在各个维度上的检出情况见表1、表2。

2.高职教师心理资本分布

PCQ-24采用Likert-6计分,本研究中样本的心理资本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均分都超过了理论值(3.5分),整体来看心理资本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见表3。

3.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相关分析

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和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均存在负相关(P﹤0.001),见表4。

三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