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5:38:01

高职人才

高职人才范文篇1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因此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培养目标的实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而医学类高职教育是一类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医学类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卫生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因而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应熟练掌握基层医疗工作中常用的技能,不必强调“高、精、尖”。所学的内容不能是本科内容的“压缩饼干”,应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按需施教,并着眼于行业发展、基层卫生服务的需求调整、补充、更新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社会生存能力等,使学生“上手快、适应性强”。

2医学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它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具体运用,感知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从“已知”“会说”变为“会做”田。徐善荣在“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说:“通过实践性教学,使高职学生一入学就处于一个模拟实际工作的环境中,所接触的设备、工作实践氛围、流程都与今后工作岗位十分相似”,“实验的根本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p实践性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性是实践教学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注:本文系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许多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多是沿袭本科医学院校的模式,成为本科的浓缩和精简,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着明显的差距。

(1)实验教学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内容陈旧、方法呆板,且大都是些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原理、步骤、操作方法的理解基本上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案或课本上的内容“照方抓药”;学生按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报告按照固定的格式填写;这样的实验缺乏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系统科学方法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获得。此外,每门课的实验均按照自身内容编排单独开设,实验内容有时会重复。同时把实验当成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导致实验课时和开设时间依附于理论课程,课时数得不到保证。

(2)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均偏重于临床,且多在城乡二级以上的医院,由于这些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化分工过细、服务对象不固定、服务手段过分依赖先进仪器设备,加上多为专科病人、危重症和疑难病人,学生真正能动手的机会不多。特别是现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具体问题的解释》规定,未经病人或家属明确同意,就将病人作为教学对象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病人的医疗隐私权,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临床操作练习。另外,这类医院也很少接触到康复、预防、保健等内容,这与他们今后的目标定位,职业岗位相距甚远,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

3医学类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医学类高职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见长,他们这种独到的能力来源于教师的指导,学校的强化训练和培养,所以学校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校采取了如下措施。

3.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投资

要突出实践教学,必须切实建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认识到技术训练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成败的关键,才能把实践教学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工作来抓,在教学中把实践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因此,我们首先通过加强学习,提高了认识,从而坚持以高职教学目标为宗旨,以适应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实用型的专门人才的要求为依据,来制订实施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质量(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不少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50%)。其次,实行了向实践教学倾斜的投资政策,充实和改进实验室设施,添置了大批新型的适用性、仿真性、操作性极强的训练设施,如RM系列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仿真病人(可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如注射、插管等)、仿真急救病人(可进行心肺复苏、心电除颤、心电监护等)以及孕妇腹部触诊模型、会阴切开术训练模型等,创建了仿真病区,设有护士站、抢救室、治疗室、ICU,还有仿真手术室等。扩大实践场所和基地,同时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学生能利用课余和双休日进行实验,为他们提供反复实践锻炼的机会。

3.2基础学科的实舱散学

以往基础学科的实验存在着“示教多、实验小组人数多、学生观看多、动手少”的现象。要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技能,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因而我们改变了教师先演示,学生跟着做的传统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时教师仅给学生布置一个实验课的总题目,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配置试剂,做预实验、查阅资料等。从以简单重复实验、单纯验证实验、模仿操作实验为主的实验方式向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的模块化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实验手段转化,形成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两个模块的教学形式。

(1)基础性实验模块即利用现代实验手段,修改所保留的经典验证性实验,通过这部分实验来巩固和加强理论教学的效果,以利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并使之熟练掌握。如生理学实验中的坐骨神经标本制作等实验。

(2)综合性实验模块是指实验内容多、涉及面广、时间长的实验。如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根据其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共性特点及相互有联系的内容重新整合成几项综合性实验。如以血压为指标的实验,首先观察正常血压,描记动脉血压曲线的变化;其次观察生理神经体液的调节;然后通过放血形成失血性休克的病理模型;最后给予药物处理,观察药理的抗休克升压药的作用。这样将3门学科的实验和知识在一个实验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一个实验中就观察到家兔的正常生命活动、疾病状态和药物的治疗作用,这不但减少了重复、压缩了学时,又节省了动物和实验耗材,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3.3拓宽实践场所。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在医学职业教育中,毕业前的生产实习具有时间长、实践性强的特点,是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对学生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综合训练的关键时期,也是医学教育质量高低的集中体现。针对医学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将临床实习做了较大的改革,除安排40周在二级以上的医院进行实习,还安排81O周到社区综合实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谱的变化,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老年病、慢性病的治疗、护理、康复工作不可能集中在医院进行,社区、乡村、家庭医疗护理及卫生保健工作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医疗护理工作的新内容。而在乡村、社区从事医疗护理工作与在大医院有许多不同点,如其服务对象相对比较固定,不仅是病人,还包括整个社区的人群;服务的内容不仅是诊治疾病,还有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技术指导等;服务的方式也有别于“坐院待诊”,必须深入到每个家庭;所提供的也不是一时的阶段性服务,而是一种连续、便捷、综合性的服务。此外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专业化分工不明显,如儿科医生除做诊疗外还兼做儿童保健工作等;服务手段除必备的仪器设备外,主要靠卫生技术人员现场直接操作等。由于医学类高职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要在乡村、社区工作,因此必须让学生尽早地去了解、熟悉他们未来的工作天地。所以安排学生到社区见习、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还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时间,使学生在校学习与今后的基层医疗工作接近于零距离,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加强和宽善实践教学的考掇

高职人才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学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

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酒店行业的繁荣。而市场上酒店管理人才缺口的逐渐扩大,也反映出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因此利用“现代学徒制”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高职学校基于市场导向纷纷设置了酒店管理专业,但是由于专业设置起步晚,学校对于现代化酒店管理缺乏深入认识,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1.在专业课程构建中难以实现内外兼顾,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的拓展,但是一些高职学校由于教学资金的不足,或者难以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合作酒店,导致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难以满足教学发展需求,这样在教育教学中,难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学生展开培养;2.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素质有待提高,高职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也多集中在专业技能上,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引导,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样在进入到酒店管理岗位之后,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补齐这部分短板,而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更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3.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较低,目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高职学校在构建酒店管理专业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而陷入了“闭门造车”的误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常常会陷入课堂知识无用武之地的尴尬,而这种教育与市场脱轨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当前我国酒店管理市场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专业酒店管理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试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难以迎合市场需求,而为了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实现统一,我们应该积极引进“现代学徒制度”,通过完善的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性。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利用“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联合招生,确保生源质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高职学校为获得更多生源,缺乏对学生的筛选程序,而在“现代学徒制”的影响下,高职学校应该将企业纳入到招生工作中来,并依据学校及企业的共同需求制定招生标准,在学生进入酒店管理专业之前,企业应该对其进行笔试与面试,并根据学生的素质签订三方协议,这样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够获得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2.共同制定教学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并根据其教学资源的优势划分不同的教育责任。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高职学校应该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方案,一方面发挥学校理论教学优势,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的理论素养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应该挖掘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以学徒的身份进入岗位实习,并在实践中积累职业经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3.联合开发新课程,丰富教学体系。课程的开发是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传统酒店管理教学中,由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其专业课程长期得不到更新,因此,学生的专业素养也难以适应酒店发展需求,而在“现代学徒制”中,高职学校应该与企业展开全面合作,并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未来发展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进而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4.共同安排教学环节,推动教学进度。现代学徒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职学校应该与企业共同协商教学进度,如在第一学年以学校教育为主,并适当开展实践教学,以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在第二学年可以从专业教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并利用“双师制”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学习;在第三学年应该为学生的毕业顶岗做好准备,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制定系统的方案,并对实习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聘用。5.共同制定专业标准,保证人才质量。职业资格认证考核人才专业素养的重要依据,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根据资格认证考试的需要进行机械的复习,而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酒店、行业之间应该展开合作,为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定新标准,从工作业绩考核、导师评价以及学习成绩这三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估,从而保证人才与岗位的顺利对接。

总之,“现代学徒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它既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又适应了当下时代的需要,以师徒式的师生关系、交替式的学习方式帮助酒店专业人才培养走出困境,并对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刘颖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晓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3:27-29.

高职人才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国内各类院校举办了各种层次的会计专业,会计从研究生、本科、高职到中专各层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本科教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而高职会计教育应该兼顾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实际情况是,高职会计毕业生往往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无法突出高职会计的办学特点。为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针对企业、毕业生和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结合国家政策调整及行业的发展趋势,确定了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行业发展趋势决定实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目前,会计行业拥有两千多万就业人群。其中,低端出纳、基础核算等技能单一的会计人员严重过剩,懂核算、会管理、善筹划的中高级会计人才市场缺乏。2017年中国正式废除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迫使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会计行业整体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由重核算能力,转变为核算能力为基础,同时,向管理能力、分析能力、数据处理等综合性、复合型财经能力转变。纯粹的会计核算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管理需求,企事业单位需要财务人员提供除会计数据之外,更多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数据,财务人员需提供更多、更准确、更有指导意义的企业管理建议。企业业务与财务的“业财结合”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财务机器人和“共享财务”等概念转换为现实,财务机器人可以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核对类、收集类等重复性高、技能要求低的工作,比如与多家银行不同账号的对账,对周报、月报数据的汇总梳理,利用内部财务系统、外部税务系统、进项税票管理系统、上个月申报的留底税额等数据源,进行增值税差额的核对,财务机器人可以很好地完成银行对账和报税事宜。财务机器人运算速度快,而且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简单的分录、记账和报销工作不再需要会计人员。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大的部分会计岗位将会被机器人取代,这部分会计人员将被社会淘汰。“共享财务”依托信息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处理为基础,以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分布式管理形式。共享财务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会计业务集中化、专业化处理,大大减少传统会计人员数量。

2社会需求决定高职实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高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明显把高职教育与其他学术型高等教育区别开来,明确了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如何把高职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体现,怎么培养高职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取决于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培养出的高职人才功能单一化严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欠缺;特别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高职院校都认识到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缺少一整套完善的应用型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技能单一、沟通能力差、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会计知识和能力,既是专业技术,又是综合管理能力的组成部分。通过我们对市场的多年跟踪调研,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层次较高,一般应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乡镇集体经济组织及中小型合资、合营企业等)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商银行基层办事处、分理处、营业部、所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这应是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会计岗位按其性质可分为高级会计岗位群、中级会计岗位群、初级会计岗位群和会计相关岗位群。(1)高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业,地(市)级以上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地(市)以上政府机关及大中型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主管、财务分析、资讯等岗位;其他大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等。(2)中级会计岗位群:包括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及其他大中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会计核算、审计岗位及信贷、计划或营销部门的相关管理岗位等。(3)初级会计岗位群:各企事业、银行单位的出纳,微机录入等岗位,小型企业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4)会计相关岗位群:指不直接从事业会计工作,但需要具备会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相关管理岗位。如企业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理,计划、营销、投资、开发等综合管理部门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投资、资讯等部门业务岗位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需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的相关岗位。上述四类会计岗位群,除去会计相关岗位群之外,高级会计岗位群需要人数较少,且对学历层次要求标准最高,一般应为高职称的本科生或硕士、博士学位人才;初级、中级会计岗位群对学历要求标准不高,一般具备专科毕业程度即可;相对需要人数最多,应是高职高专会计技术教育培养的首选方向。综合以上的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横向应定位在中小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上,而在纵向上则应定位在初、中级会计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上。即面向中小型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培养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工作要求的会计技术人才。

3高职会计人才定位决定了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定位应区别于本科和中职会计专业,本科及以上会计人才培养侧重于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中职会计人才侧重于财经基本技能的培养。而高职会计在夯实会计理论基础的同时,应侧重于会计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很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翻版,课程设置基本雷同,教学方法类似,变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无法凸显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特色。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际脱节,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块短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道路。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仅建立校内实践基地,而且要完善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举办历史短,欠账大,高职会计实践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有持续不断的资源投入机制,加大实践教学硬件引进和更新;完善建立实践教师师资队伍;建立实践教学课程和教材建设;开拓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这些不是一劳永逸或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加强高职会计的实践教学投入,顺应市场需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会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企业岗位技能需求要求高职实践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我们连续三年对我专业往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差,着重对企业岗位对毕业生技能需求排名进行了统计研究。从2017年调研的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能力构成要求排第一的是现代办公自动化能力占17.7%,接下来依次排序为:口才及表达能力占14.6%,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占11.51%,会计核算处理能力10.82%排第四。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最强烈的前三位并不是会计专业技能,而是办公软件的应用、交流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最大的困难往往是沟通表达和后续学习能力,并不是单一的会计专业技术。这也说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今后要加强信息化、交际技巧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的培养。5高职会计教学现状决定了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目前,高职会计教师师资普遍储备不够,一方面关键课程专职教师师资不足,部分院校班级存在大班额问题,部分专业课也采用合班授课方式,来解决师资力量不够的问题,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部分院校采取临聘或外聘兼职教师,来缓解师资不足问题,临聘或外聘教师主要是其他院校老师、在校研究生或退休教师,真正来自于行业的财务专家并不多,外聘教师专业水平、责任心参差不齐,考核管理难度较大。高职层次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强烈,归纳总结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好。大部分高职层次学生是从普通高中升学上来,对会计职业并没有具体的认识。也缺乏社会历练和社会职业需求的真正认知,选择会计专业,很多是跟从家长和周围亲友的意见。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财务核算基础扎实,同时,具有较强财务管理分析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身难度很大。教学方法与手段仍然传统落后,教学主要依据教科书,造成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太多不足之处。教师演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的教案跟书本差别不大。这就使得整个教学传授过程受教材限定,教师按这样方法传授完整门课程的知识后。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对现实需求更是缺乏基本认识。考核与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学校为主导的考评体系,只看教学结果,不考虑教学过程;设置的考核内容缺乏全面性,成绩缺乏客观性。实践教师普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和实践锻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力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而实际工作在会计教学一线的教师,从学校毕业然后进入学校,理论功底较深,但实践能力不强,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和实践锻炼,又缺乏教学经验,难以将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务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因为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社会实际需求的转变、岗位具体技能的转变及当前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等因素的影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正经历着不可回避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将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表面上显得润物细无声,实际则是体现为量变导致质变。只有抓住时代变化的脉搏,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深化会计教育的改革,高职会计教育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赵冬艳.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

高职人才范文篇4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双轨制;“五维一体”;会计人才培养

根据2019年猎聘《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中高端人才需求保持增长态势,在专业背景方面,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金融、工商管理、会计[1]。大湾区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大湾区各行业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在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中小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空间较大,人才需求的方向也将发生大的改变。在此大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完善提升现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大湾区中小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一、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会带来经贸格局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各方面都对会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构建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更好更快地与企业对接,更加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此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特点,解决了学生所学与实践结合度不高、对市场适应性不强、学校会计专业人才教育系统性不够等问题,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质量,使其更加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需求,提高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源于德国。德国“双轨制”教学模式体现了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办学,其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学习借鉴意义。国内学者的研究分析多侧重国外“双轨制”职业教育的借鉴、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实践的应用等方面。目前,国内对双轨制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如何创新这一模式的内涵、搭建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高效的反馈机制,尚未形成共识。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双轨”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五维一体”是指从“顶层设计、教学改革、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过程指导”5个要素入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通过5个核心要素进行建设,同时充分发挥5个要素的整体协同作用,产生整体的聚合效应,促进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三、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力量不强

双轨制教学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师资力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而企业导师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将其丰富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双轨制的实施需要学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学探索、创新、改革,但其增加的工作量并不一定会获得相应的报酬;同样,企业导师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课程教学的培训任务,在任职单位也没有获得职位上的激励或晋升优势[2]。因此,由于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整体师资力量不强。

(二)学校与企业沟通机制不健全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大多停留在表面,常因人事变动或细节问题而产生障碍。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动态调整、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本应围绕企业需求而进行,但学校教育教学不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且企业的主营业务是产品生产、销售或服务等经营性活动,导致企业较少深度参与以上关键节点的建设。同时,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注重方向不一致,学校注重学生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对教学的整体系统性与规范性要求高;而企业更注重人才培养的成果,对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实用性要求高。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企业需求把握不够深入,企业对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积极性不强,双方沟通机制尚不健全[3]。

(三)政府没有实质有效的制度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五维一体”是保障,其中顶层设计是难点,政府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宏观文件多,具体推进政策少。我国双轨制的人才培养无法落实,问题也主要出在顶层设计层面,政府没有有效的制度政策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对校企合作缺乏具体指导,没有建立完善的校企沟通平台和渠道。同时,很多政策还停留在形式上,如校企合作后,产教融合企业的税收优惠等,政府层面缺乏具体的相关优惠政策做保障,这些都制约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

(四)综合素质型会计人才稀缺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基础性、重复性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被取代,未来需要的是分析型、管理型和综合素质型的会计人才。目前,基础型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分析型、管理型会计需求缺口大,综合素质型会计人才紧缺,行业更加需要高技能型人才,而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湾区建设的特点: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区域经济合作升级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粤港澳大湾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复合型会计人才、国际化会计人才、外贸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既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广东作为外贸大省,在大湾区建设和自贸区建设中,对外贸型人才的需求大,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目前具有外贸技能的跨专业综合会计人才特别稀缺。

四、完善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一)推行学校—企业“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双导师制”模式增强会计专业整体师资队伍建设

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需求,从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师应既具有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针对高职院校整体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力量不强的现状,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展推行学校—企业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职院校应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产教融合实践交流平台,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促进校企之间的沟通常态化[4]。高职院校应借助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扶持政策,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从校企合作机制、教学团队、实习实训等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切实发挥企业的咨询和支持作用,共建会计人才培养的合作共赢大平台。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区域经济资源优势,与大湾区内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与实践基地深入合作,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积累实践经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双导师制”模式增强会计专业整体师资队伍建设。以学校教师为第一导师(主导师),以企业导师为第二导师,企业导师主要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财务分析师、企业的财务总监、财务主管等人员担任[5]。第一导师(主导师)主要负责会计理论教学,企业导师主要负责会计综合实践教学和开展符合实务导向要求的各种课外综合实践活动。在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丰富课堂形式,采用案例教学、沙盘模拟、情景模拟、翻转课堂、整合性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培养了优秀师资,又引入和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大数据分析等学科背景的企业导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还增强了会计职业教育适应性。

(二)根据粤港澳大湾区会计人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从“五维一体”入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高职院校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深度合作,推行学校—企业“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现实性或前瞻性的业务流程需求,开设和调整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模块,选修课和实践课从师资、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以战略思维、业财融合、数字智能为导向的教改研究和探索,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以重点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会计人才为目标,突出数字化、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通过从“顶层设计、教学改革、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过程指导”5个要素入手,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畅通双方沟通机制,建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互利互惠合作机制。有政府层面具体的相关优惠政策做保障,学校与企业能够做到深度合作与共同发展。

(三)结合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双轨制下“五维一体”融入“双创”人才培养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很多创新创业机会,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各种创新,又对会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会计专业特点,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打造“1+X”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素养;有效构建集顶层设计、教学改革、队伍建设、平台搭建、过程指导“五维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培养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中小企业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需求的空间较大。为适应这一时代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以重点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商业贸易行业中的专业会计人才为目标,突出数字化、互联网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打造除会计通识课程以外,与产业相结合的会计实践课程,培养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商业贸易行业中的外贸会计:具备会计知识,又通晓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知识。落实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获得含金量较高的《外贸会计证书》(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企业协会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颁发的证书)。2019年2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发程度最高、活力最强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6]。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进一步增加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因此,未来会计行业的人才培养应更加倾向于有实操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型会计人才。以推行学校—企业“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从“五维一体”入手培养为依托,推动“1+X”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施,将提升高职会计人才教育培养综合实力和会计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总之,符合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需求,突出大湾区特色,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猎聘:粤港澳大湾区中高端人才发展报告[DB/OL].(2019-04-15)[2021-04-20].

[2]高燕.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0):209.

[3]彭梅,谭泽荣,周声宇.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0):123.

[4]李梓嫣,李丰盈,许力,等.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23):74.

[5]谭旭红,章金霞.基于“双轨制”模式下MPAcc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36.

高职人才范文篇5

一、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对培养艺术类职业性人才的需求

当前在各项经济生活中,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对科学技术等各领域进行着渗透和影响,文化艺术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绿色朝阳产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艺术类专业在新的时期也呈现了新的发展,得到了极大提高,主要表现为:社会认知进一步提高,带动和创造了一些附属产业及价值。所以艺术类专业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用一种新的观念来看待艺术这一朝阳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途径和方式的更新与转变,通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相结合,未来艺术的发展将更迅猛,以更多元的形式综合发展,逐步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媒体、社会文化、医疗保健等领域影响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即便是艺术在形式上如何变化,艺术本原还是需要基于最基础的艺术理论来支撑,在支撑之上才能进行发展和变化。所以在此之上我们需要培养伴随着艺术产业而发展的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就市场而言,培养现代社会专业型职业性艺术类人才是可行也是非常迫切的,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设艺术类专业提供了论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具备艺术类别里某一特定职业和艺术职业群所需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专业人才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符合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呈现出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专业与实际能力薄弱,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师资队伍缺乏双重性,就业观念偏狭等问题,同时在招生上因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和个人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学习吃力,老师教学吃力,致使毕业生质量不高,达不到一个艺术类从业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在新的时期,一方面要借鉴普通高教艺术类专业的良好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摸索创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类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理性思考和定位,转变观念,努力扭转“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局面。

三、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分析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稳健发展和新兴社会艺术的蓬勃兴起之下,艺术教育开始全面迈入高等职业化的道路,伴随职业教育的兴起而发展。“职业”二字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特殊属性,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准的,面向市场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教育则是为与艺术相关的行业培养的各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也是非常贴切的。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则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教育理念并不就是教育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即要把教育理念与教育理想、教育的远见卓识联系起来加以把握,又要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确定是对高职教育体系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对于艺术职业学院而言,教育理念要体现出社会现状、职业需求、以人为本以及发展空间的思想理念。结合社会现状。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紧密,而且更加直接,具有协同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开办要以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其发展的标准和模式,合理地设置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要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社会文化的先进性。迎合职业需求。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就要紧密结合相关于社会各领域和各层次对于艺术文化类的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置其专业和专业的方向,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应用和第一线性,就要以动态的职业观来迎合社会对艺术文化类职业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职业教育是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展的产物,旨在将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应用型、实用型教学的出发点,提升人的潜能,关照人的发展,特别在高职的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培养中,不能盲目地追求学生在该职业能力上的培养,而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上都要具有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色,以人为本,在强调基础职业技能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尊重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本身的一大基本特性,高职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只偏重本身的学历教育而忽视非学历教育,要树立为继续教育创造条件的观念,将高职教育面向终身,按照终身教育理念来发展。

(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即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第一位,就业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可见高职教育是以特色和质量为突破口,并且具有最鲜明的职业技能性。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定位,以及与其它专业的区别,若在培养目标上认识不清,则会导致其在培养目标上的无针对性,而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职艺术类专业应该是为社会培养专门化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艺术理论素养,具备教学、辅导等方面的能力,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并与基础教育相衔接,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高等艺术职业性人才,基础专业和实践能力强是它的主要特性,应该具有师范性、基础性、专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师范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与本科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专门的艺术院校及本科类院校是培养在某一方面专业突出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专业要求高、精、尖。高职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在专业上全面发展,在艺术类的岗位上其工作内容专业基础的方向和思路正确。“基础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在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的同时,也作为今后再教育的基础,现阶段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是终身学习艺术的一个基础,要学会学习,学会传授,也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专业性”是指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要求学生具备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基本素养,能够适应艺术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今环境下,也要适应社会艺术文化发展的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和拓展。“实践性”是指要增强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基础,能胜任面向社会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需求,与社会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设置

对于教学工作而言,灵活主动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在于专业设置,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构成要素,高职教育需要根据各分科的分工和社会产业结构的需要,结合专业目录设置适合的学科门类。同时,专业设置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作,能体现和反映出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市场就业方向,专业的设置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发展规划、目标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顺应现代产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突出院校与区域,与所属行业所需求的特色型专业。就高职教育艺术专业而言,要考虑:(1)艺术类专业和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的现实发展对所需要的音乐类人才相适应。(2)高职院校与艺术相关行业和区域上是否联系紧密,是否能根据市场、以及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对该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和调整艺术类的专业以及专业的方向,优化课程结构。(3)逐步提高现有的专业的办学条件和水平,把握艺术类行业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和变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训场所。

(四)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课程编制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所确定的基本框架。高职的课程模式都是由高职教育的目标、性质和功能来具体呈现和操作的,要实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吻合,课程模式的设立和建设十分重要,需要正确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的目标,并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方面,对于高职艺术类专业来说,课程模式的构建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1)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基础的课程要体现出以应用为目的,专业的课程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艺术基础类的课程设置与其它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实践和理论上要处理得当;要让各个课程之间进行合理的衔接,形成以艺术类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为要求的课程模式和体系。(2)在实践实训教学方面,要摸索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并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应用能力、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职业技能,如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最基础的各项表演,对于基础教育教学的把握,让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的素质进行结合,并将实践的教学体系和理论的教学体系互相渗透。(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要积极实行以实践为基准的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在考试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艺术生的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探索适应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考核的方式和方法。

(五)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将教育的理念进行贯彻的中间环节,是对培养目标进行实现的过程,它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活动的途径。职业教育的培养途径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基本途径、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综合途径是培养途径的主要内容。在高职艺术专业中最基本的途径是采用一般性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艺术实践,这也是普遍认同和采纳的培养途径的方式;最主要的培养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属于教学途径;非教学途径是指学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第二课堂、校风、学风,对学生思想理念和素质,艺术个性的培养等产生的积极的影响;综合途径是高职教育所倡导的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培养理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六)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它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人才培养制度的建立对于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能够使人才培养的过程规范化、制度化。院校包括在管理机构、工作岗位、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需要形成科学的制度化,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正确实施提供保障。高职艺术类专业培养制度在学生基本培养制度、日常教学管理、学工管理、主辅修制度的建立上要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和特色,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

高职人才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于产出的教育;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活动日趋频繁,国际贸易总额连年攀升,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国际贸易大国[1]。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但国内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培养目标较笼统、课程体系内在耦合度低、教学内容特色不鲜明、培养手段封闭单一等问题[2-3]。造成上述问题的浅层原因是受商务英语学科特点的影响及办学条件的客观制约,深层原因则是人才培养理论与方法的缺失。基于产出的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4-5]是国际教育界近年来大力提倡的人才培养理念,对于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质量保障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高职商务英语作为一个跨学科、注重实践、实用的专业,与OBE理念具有内在的相容性,融入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为当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一、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院校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各类软硬件条件和师资队伍得到了极大优化。但国内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上与时展的要求存在脱节现象[6-7],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缺乏精准定位,既存在不能将“商务”与“英语”有机结合的问题,又存在对“高职”商务英语与“本科”商务英语之间人才培养产出度的区分。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未能与当地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其总体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其次,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商务类课程与英语类课程的界限过于清晰,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在耦合度低,难以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再次,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么同样存在商务类与英语类界限过于清晰的问题,要么存在仅将两者简单糅合的问题,而且教学内容往往较陈旧,缺乏与产业发展前沿及地方特色密切关联的部分。最后,由于在教学理念上依然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部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普遍存在培养手段封闭单一的问题,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实战训练严重不足,导致学生毕业时的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OBE的内涵与过程

OBE起源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美国学者斯派帝把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8]。而澳大利亚教育部门把OBE定义为“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构和课程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学生产出驱动教育系统运行”[9]。尽管不同人、不同机构对OBE的表述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合适的教育方案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OBE以教学活动的产出为出发点和目标,围绕预期学习产出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整个教学活动。其总体思路是产出驱动、反向设计、持续优化。OBE的实施过程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和使用学习产出。基于OBE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从社会与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定位等方面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再以此设定专业的毕业要求和具体的指标点。然后设计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并基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将各门课程与各指标点相对应。对于人才培养的效果,则针对该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的情况,采用第三方机构、用人单位、学生个人等主体反馈的方式进行评价。最后基于人才培养实际效果的反馈,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持续调整和优化。

三、基于OBE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制定产出导向的培养目标。国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培养目标不合理、不精准。由于缺乏相应的国家标准,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参照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忽视了高职学生起点较低、毕业后以技能型岗位为主的特征,从而造成了培养目标与培养产出严重脱节。部分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虽然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培养目标过于空洞与宽泛且办学条件不足以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部分高职院校则对商务英语的内在含义理解不透,将培养目标简单地定义为英语加商务,从而导致其后续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也是简单地拼凑。基于OBE的理念,不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均必须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合理、明确地制定:首先是要考虑经济社会和国际贸易发展特别是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商务英语人才。其次是要与学校的整体定位和办学条件匹配,因地制宜,避免培养目标无法落地。再次是要明确商务英语专业跨学科、重实践的特点,既明确英语属性,又突出商务特色,体现复合型技能型特征。(二)确定对培养目标形成完整支撑且达成度可具。体计算的毕业要求OBE采用反向设计模式逐一展开培养方案的设计。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要求可从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跨行业拓展能力、本土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用能力模块形式进行定义,以形成对培养目标的完整支撑和覆盖。分解后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可用矩阵图描述,并以此说明毕业要求如何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使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可进行客观分析,需进一步将每项毕业要求分解为多个指标点。例如,语言知识与技能可分解为听说读写技能、口笔译技能、语言交际技能、语言学习策略等指标。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计算应基于后续相关教学活动对学生考试或考核的结果数据,假如不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模式不同,则应分别描述不同评价模式的适用范围及其合理性。(三)反向设计应用交叉型教学内容。商务英语属于典型的应用型交叉学科,涉及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不是简单的“英语+经济”、“英语+管理”或“英语+法律”。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课程内容设计要将语言类与商务类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凸显商务英语跨学科的特色,避免只是英语加其他知识的简单结合甚至拼凑。二是课程体系内不同课程的比重、先后次序要整体耦合,不能出现仅重语言或仅重商务,以及仅重课堂或仅重实践等情况。三是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广泛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特别是与当地产业特色密切相关的企业行业,如深圳地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可邀请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专家参与,广州地区可邀请各类外贸流通企业专家参与,东莞、中山等地区可邀请各类制造企业专家参与。四是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需与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形成对应关系,并确保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都有2至3门课程与之对应,以此支撑毕业要求的实现,呼应OBE反向设计的原则。(四)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三实”平台。OBE人才培养以产出为核心,作为应用型学科,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校内的课堂教学,必须依托政、学、行、企多方协作,协同育人,建立实训、实践、实习“三实”平台。沿海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一方面,由于办学经费较充裕,可在校内建立模拟各类真实商务场景的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即需即用的场所和场景。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各类企事业单位较多,可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校企联合实践实习平台。这样既可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一定的商务英语专业技术支持,也可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机会。而办学经费有限或本地商务英语相关企事业单位不多的高职院校,则可充分发动外地校友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与此同时,此类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当地外事、人力资源等政府部门联络,力争在他们的支持下成建制地赴外地实践实习。在学生的实践实习过程中,一个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是要给每个学生确定一个企业导师,并事先制定出细致的考核标准,以确保实践实习的有效性。(五)设计合理有效的学习引导和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OBE产出驱动反向设计思路的垫脚石。除传统的各类课程考试外,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合理引入其他类型的学习引导和评价机制。其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又能有效促进培养目标实现的方式包括各种类型的竞赛和专业证书认证。公开的竞赛如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外研社系列的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阅读大赛、口语大赛等。地方特色的如深圳市民讲外语大赛、广东省英语技能大赛、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之英语口语大赛等。更灵活的是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可针对具体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内部比赛,并将比赛成绩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依据。专业认证方面,与商务英语直接相关的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合作举办的商务英语证书(BEC)考试。不同办学层次的高职院校可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选择不同层级的BEC证书作为评定学生毕业成绩的参考。此外,应鼓励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外贸、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司法等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并将相关证书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引导学生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起来。(六)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健全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既是OBE内在的要求,也是OBE能落到实处的保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需要建立职责明确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文件的制定与修订以及示范性教学方案设计等。教学督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核查、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论证、日程教学督导等。基于商务英语的学科特性,上述2个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既需包括语言类专家,也需包括经济、管理、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同时,除校内成员外,还应邀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和教学督导。对于人才培养效果的最终评价,教学督导委员会应尽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独立调查和分析,如专业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以及零点有数、盖洛普等,并据此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结束语

高职人才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培养出适应营销岗位的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本文试就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讨论。

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1.1“实践性”教学落实较困难。随着“实践性”教学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但真正落实却有很多困难。从课程设置上看,高职营销专业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问题。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每年都会有许多与营销相关的新兴职业产生,而课程的设置往往需要两到三年在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时才能更新,导致课程设置往往会出现不合理的问题[1]。从教学方法上看,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学仍旧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一方面,教师认为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差,不敢真正放手“以学生为主体”;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不强。从师资力量上看,“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现有的“双师型”教师更多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很难尽快适应岗位的需求。1.2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效果不理想。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很多学校都建有仿真的实训室或实践性的“校中店”,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校内仿真实训室主要利用市场营销沙盘模拟系统,确实能起到一定实践性教学的作用,但只能达到“技能训练”的效果,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如营销中最重要的礼仪、沟通等起不到作用。另外,“校中店”也是一种常见的校内实训形式,能够模拟营销环境,让学生真正进行“营销活动”,但由于学校的规模和针对的人群十分有限,也存在局限性。同时,各个高职类院校基本都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规定学生的“实习工作量”,学生需要完成“实习工作量”以拿到相应的学分或完成实习鉴定报告。但鉴于高职类学生的基础,实习基地往往层次较低,很多学生不能坚持到实习期满,有些学生为了学分勉强坚持到实习期满,效果可想而知。还有的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将所有学生安排在同样的岗位上实习,学生普遍实习意愿低,不能够真正有效学习到岗位所需的精髓。1.3学生就业率高,但专业性较差。在麦可思《2016、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6年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位居就业率之首,2017年市场营销专业又成为高职高专“绿牌专业”,即需求增长型专业[2]。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严峻的问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认为“市场营销”就是“卖东西”,谁都可以干,导致企业在招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时会放宽专业要求,甚至“不限专业”;大部分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相应的职业能力不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营销工作,在营销工作中表现出的专业性往往不够。

2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专业有其特殊性,不像其他许多高职技术性专业能够做到准确、定量的评判,它更多的是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素质的培养。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市场营销岗位需求,快速进入职场角色。“职场化”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并非单纯的职业技能的提高,而是要培养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基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以及能力基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培养包括:(1)营销职业道德的培养。包括对待本职工作要爱岗敬业、谦虚谨慎;对待公司要忠于职守、团队协作;对待客户要全心全意、态度诚恳。(2)营销职业意识的培养。包括诚信意识、礼仪意识、沟通意识、顾客意识、团队意识、自律意识、学习意识等意识的培养。(3)营销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高标准,严要求;做计划,做总结;能守时,快响应;有条理,有回复。这三个“职业素养”有别于“营销职业技能”,仅通过“顶岗实习”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掌握,而是需要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和指导。(4)营销职业技能的培养。推销技术、营销策划、市场调研、门店管理、网络营销等。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及兴趣,应当有所侧重,分岗位实习。

3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现有的“校企合作”更倾向于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不能够真正起到“引企入教”的作用[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职场化”体系(见图1)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3.1“实践化”课程。在课程设置时,需要根据岗位的不同特征进行,如针对“营业员”这一岗位设置推销技巧、消费者行为分析、公关礼仪等课程,让课程能足够支撑岗位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紧跟社会需求。当今社会营销岗位的更新换代十分图1“职场化”培训体系迅速,如网店经营、微店经营相关的岗位。教师不能只是照搬教材内容,要更加灵活地调整课程内容,使所授知识与技能与现实岗位接轨。引入“项目化”教学。教学方法方面,“项目化”教学是需要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整个过程包括师生一起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及结果应用[4]。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一些有别于“理论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项目”中来。师资力量方面,更多地引进“双师型”教师,让更多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项目化”教学,同时聘请兼职教师进行更好的“项目化”教学。3.2“职场化”培训。3.2.1找准培训时机。市场营销沙盘模拟系统是必要的实训环节,能够让学生清楚整个营销的流程,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同时,结合技能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营销、策划等技能。但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市场营销工作特点,客户更多的需求是“个性化”。只是一味地模拟训练,并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营销的实际过程,不能达到“职场化”的程度。而直接让学生去企业顶岗又显得有些“突兀”,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的工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的情绪,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进而抗拒“营销”工作。综上,学生在学习学校的专业实践课程后,到企业顶岗实习前,接受“职场化”培训是十分必要且合理的,也能够真正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3.2.2合理规划内容。“职场化”人才培养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这就要求“职场化”培训设置“专题培训”:营销职业道德的培训、营销职业意识的培训、营销职业行为习惯的培训以及营销技能的培训。通过一系列“职业素养”的培训,能够让学生更快地与岗位对接,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毕业生的离职率,增加企业对营销毕业生的满意度。3.2.3激活培训形式。培训需要有别于传统课堂,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效果。“头脑风暴法”:对于一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如某种商品更合适的渠道,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思维导图法”:对于在实际营销工作中需要缜密思考或发散思维的问题,如促销活动策划的问题,可以采取“思维导图法”;“角色扮演法”;对于与现实场景联系特别紧密的问题,如处理客户投诉问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5]。在“职业意识”的培训中可以采取团队游戏培训,通过设计游戏让学生感受营销工作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营销技能的培训中很好的形式就是“实战培训”,对于企业的一些促销活动等,可以让学生从营销策划一开始就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并且下达一定的绩效任务,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营销工作中的竞争环境,从而尽快进入市场营销的“职场化”状态。3.2.4保障师资力量。充分利用校内“双师型”教师资源,让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进行擅长领域的培训。定期让更多的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保证教师队伍自身的“职场化”能力。同时,从企业抽调一线人员、培训师、管理人员为学生进行讲座、培训,请企业人员对学校的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企业从最初的环节就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来[6]。这样,学生的职场化能力才能提升,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职场化”人才,企业能够有机会挑选已经具备职场化能力的人才,一举多得。3.3“岗位化”实习。市场营销专业所包含的职业岗位很多,如营销策划人员、外拓人员、市场调研人员、店铺选址人员,等等。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分岗位的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在实习中学到“含金量”较高的实践技能,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企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珊.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2):84-86.

[2]金晗,孔繁正.企业对复合型营销人才的需求分析———基于广东省高职类市场营销人才需求调研[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8):60-63.

[3]李凤珍.经济转型背景下高端技能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17-118.

[4]张晓.高职营销技术人才教育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29):84-85.

[5]赵志群,白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高职人才范文篇8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金融

金融专业是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之一。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面对着众多公办高职院校带来的竞争,如何找准定位,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社会急需急缺的人才和受企业欢迎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金融行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目前,金融行业新业态、新举措层出不穷,传统业务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人才有了新的专业需求和规格要求,倒逼着金融专业高职教育转型升级。(一)金融行业由名义分业经营向实际混业经营转型。目前,金融行业在名义上仍然是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但实际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逐渐进入混业经营,如银行可以办理证券、基金、保险、外汇等业务或开设相关分支机构。由于目前单项业务平均利润降低,金融机构已很难依靠单一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需要开发多种业务综合的金融创新产品。这就需要熟悉混业经营的金融人才。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大约有金融人才300万人,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都懂的人才不到10万人。混业经营的金融企业目前紧缺金融复合人才。因此,未来金融行业人才培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开拓国际化视野,培养“通晓中外”的两栖人才;二是要培养精通期货、证券、银行、基金、外汇等跨行业人才。未来的金融市场将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特征,金融投资人才不仅要懂证券也要懂基金、期货,更要懂经济和金融政策。(二)金融行业由面向业务向面向客户转型。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金融领域从业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小,加之政府的种种扶持性政策,使市场一直处于卖方状态,因此也形成了那种坐等客户上门的面向业务的传统经营机制和盈利模式。即金融机构提供什么业务,客户就只能选择什么业务。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政府监管方式的转变,市场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营者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投资渠道和品种迅猛增加,加之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连续低迷,使金融市场围绕着相对稀少的客户而展开的竞争愈演愈烈,经营者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严酷的市场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那种坐等客户的传统模式,转而探索和建立一种能够适应市场要求的新机制:面向客户的经营机制。即客户需要什么业务,我们就提供什么业务。例如,手机银行的诞生,就是为满足客户想要利用经常使用的手机实现转账结算等功能而提供的新业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和提供令客户满意的金融专业服务。(三)金融行业前台业务和后台业务相分离。目前,银行、保险、证券等主要金融机构均呈现出公司业务前后台相分离的趋势。金融公司的全部岗位划分为前台和后台两大块,其中前台一线人员主要分布在公司的各营业部和营业网点,负责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工作;后台只留很少人员集中于公司总部,负责研究开发、委托交易清算、电脑维护和综合管理等工作,全力为一线的营销工作提供业务支持和技术保障。由此可见,随着经营模式的转型,人才需求结构和方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变化的焦点是对一线营销人才的大量需求。据统计,目前全国100多家券商、5,000多个营业所全部实现转型,需要20多万一线营销人员。加上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行业,金融营销人才需求至少100万人以上。因此,应重点培养既具备金融专业知识,又懂得营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一)高职金融专业职业岗位分析。著名教育家俞仲文曾提出:“高职人才培养规格需要转型升级。从培养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到培养高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培养既有一定的技术运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强的专业技能的‘灰领’人才。”因此,在重新定位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前,应先对金融行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双需求”分析,即岗位需求和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分析。金融专业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保险从业人员、银行从业人员和证券从业人员三大类,其岗位能力要求和技术要求分析如表1所示。(表1)以证券从业人员为例,其岗位群主要包括客户经理、证券经纪人等,证券行业转型升级后,要求证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熟练掌握证券实务操作技能等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更要求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这些技能,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技术:能和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的技术、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技术、服务流程改进的技术等。尤其服务流程改进技术是金融从业人员服务创新的一种具体体现。具备服务流程改进技术,能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总结反思整套服务方案和方式,并进行流程的改进,从而提供更高效和更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方案。因此,高职金融专业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融合型人才。(二)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及职业岗位需求分析,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为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与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金融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较强的操作技能,满足金融领域第一线客户服务与管理需要的,适应经济全球化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定位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即银行、证券及保险业等一线工作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更为迫切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能将技能转化为技术,也就是培养的学生能在把握全球经济的前提下研究区域经济,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经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金融事务能力、具备较强的投资理财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保险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要求高职毕业生能够掌握金融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熟悉一般金融专业技术转移、并能够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金融专业技术。

三、重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依据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结合岗位需求与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分析,参考职业资格考证要求,我们对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一)建立涵盖“银行、保险、证券、营销”的基本知识平台。培养技术与技能融合型人才,要求教学设计从单需求模式转变为双需求模式,从单纯的岗位需求转变到将岗位需与具备技术消化、吸收、改良和创新能力的需求结合起来,同时还应围绕着奠定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生涯基础这一落脚点。为了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行业迁移能力,应将学生培养成“通晓”金融的混业型人才,我们的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金融行业的各项基本知识,开设的课程包括《商业银行业务》、《保险原理与实务》、《金融市场基础知识》、《期货交易实务》、《贵金属》等。调研结果显示:金融企业面向高职学生设置的一线工作岗位有客户经理、柜员、营销管理岗、投资顾问岗和理财顾问岗。调研显示,这些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并不是很多,如点钞、中文输入等,但这些企业十分强调学生需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营销能力和熟知各种金融产品,并且强调高职学生必须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往我们只是教会学生具备金融企业所需的各种技能,对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营销、专业知识与沟通、专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起来缺少教学与训练,这最终会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金融专业有必要按照目前金融行业对营销人员要具有综合素质的要求,通过开设《金融产品营销》、《客户经理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营销知识与能力。同时,增设一门《金融职业素养》课程,其内容包括市场调研、撰写基本公文、礼仪与沟通、金融行业计算技能等,而不能仅仅满足教会学生有关金融专业知识内容,应该结合金融保险企业的岗位与需求设计一系列的项目和任务,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目标,并且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与收益。(二)针对金融岗位群需要开发“硬”课程。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将金融划分为文科专业,只需要培养学生具备文科类的知识即可。近年来,金融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我国金融机构已基本完成了以单机和小型机为主的区域分散管理到以数据集中为代表的集中管理的转变。因此,金融专业的学生不仅应具有文科专业的“软知识”,还应学习且有工科专业的“硬知识”,成为“软硬兼备”的复合型人才。1、开设工科类的专业课程。让金融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到一些工科专业的基本技能学习实训,例如开设电工、信息技术安全等工科类实训项目的训练。除了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举措。2、将“硬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例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将汉字输入、快速盲打数字键盘内容加入课程考核,并掌握五笔输入法。金融前台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开户、基础资料输入等问题,如果其中有冷僻字就必须查字典或请教客户,这将影响业务办理的速度,降低客户满意度。从商业银行高等级柜员调查结果来看,五笔输入法是她们的基本技能。此外,客户端软件的安装调试、操作系统恢复、资料备份、防火墙冲突等问题,都必须在计算机课程中加以考核。在《金融产品营销》课程中将客户端软件的安装、调试与使用作为重点环节加以考核,如电话(用于电话银行、证券委托)、手机(手机银行、掌上炒股)、计算机(网上炒股、网上银行等)等终端的安装与使用。(三)构建“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教育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金融行业转型升级的特点,从单纯技能训练向技术技能融合项目转变,通过对金融岗位需求分析和技术活动全过程分析,围绕专业核心技术技能,按照基本技术技能融合、专业技术技能融合、综合技术技能融合、创新技术技能融合构建“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我们设计了四个技术技能融合实训项目,如表2所示。(表2)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该四融合实训项目训练分别在第二、三、四、五学期开设。训练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第三学期的专业技术技能融合项目“基于金融模拟对抗的客户开发与维护”为例,是在学习《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市场调研与预测》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为期两周的专项训练中,要求学生开发其他专业的学生客户进行金融模拟对抗比赛。学生必须在掌握金融模拟软件操作技能和客户开发与维护技能的基础上去开发自己的个人客户并对自己的客户进行专业指导,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同时学习掌握客户需求分析技术和客户信息收集技术,从而为未来从事的金融相关岗位打下基础。“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是以培养具有混业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职高级技术技能型金融人才为目标,最终培养能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卢荡.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7(1).

高职人才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不仅推动了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快速升级,同时也为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创业与创新的平台。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速度居世界第一,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日益短缺,并且情况越来越严重。面对市场需求,高校如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觉得可以将创新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们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所以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定会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新的更强大的动力。想要培养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首先得了解他们现在的情况[1]。

1高职院校中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场电子商务人才紧缺,不少高职院校为满足市场需求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时缺乏严格而又科学的论证对电子商务的概念、理论体系、培养模式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方向不明确。同时课堂的教学内容缺乏市场的针对性,大多理论为主缺少实践,而电子商务又是实践性相当强的科目,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为深刻彻底的掌握专业知识,才会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因此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市场的需要。大多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正式上岗,这样又加长了人才培养周期。还有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大多是计算机、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专业的老师转专业或者兼职而来,这部分老师自己本身都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经验,又怎么会有丰富的经验去传授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告知学生呢?所以高职院校中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强有力的专业师资力量。

2培养高职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就目前市场需求情况来看,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就在电子商务相关的行业学历对本行业的就业、发展、前途等方面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和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并不大,这表示在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是可行的[2]。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完成自己梦想的需要。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但是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创业都是失败的。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引导高职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业。一方面表现了当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高标准、高要求;另一方面也给刚出学校的学生一个可以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良性指导。对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当代学生的成长需要,让学生有新的就业思路、就业理念。同时还树立了创新精神、强化了创业意识。增加了实战经验和实践能力,全方位的充实了自己。而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理论的充实,实践与实战的磨练,然后将实践与实战的经验用于自己的创业梦想中。这与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不谋而合。所以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社会经济转型的需求,也是学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必然需要。

3市场对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

现在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向着互联网企业方向升级转型,这样导致电子商务人才更加稀缺。企业的人才招聘渠道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缺乏等问题一一浮现了出来。而在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级管理人才,主要工作是电商企业系统的综合管理和整体运营工作;第二类是电子商务运营人才,主要工作是电子商务的商品管理,网络音营销等工作;第三类是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工作是电子商务系统网站的建设、装饰与维护,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等。同时因为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从业人员必须时刻保持对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的敏感度。及时的发现新的技术、新的运营模式,并且以良好的执行力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电子商务产品中。因此电子商务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性也有较高的要求。而同时满足专业性和创新性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少之又少。面对企业的问题和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高职院校对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了[3]。

4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

要改变现在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首先高职院校得根据自身及专业特点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专业专项技能制定合格的教学计划。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4.1整理编写适用的教材。一本适用的教材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当前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未进行严格的分类,填鸭式的教学让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定义与方向不明确。对于学习的内容也囫囵吞枣。本身实践经验相当不足然后对于理论的学习又模棱两可。什么都懂点什么都不专精,学的都不“精”又怎么培养自己敏锐的创新嗅觉,老的专业技术都没有掌握出现新的运营模式和新的技术那就更加无从下手了,所要想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首先从专业课本下手,对专业内发展方向分门别类让学生自己选定发展方向,然后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4.2充实师资力量。学习都离不开专业老师的指导,但是指导学生的老师本身就不专业,那就会起到反效果,因为学习阶段一旦固定了某种错误认知那以后要改正过来将十分困难。电子商务确实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专业综合运用的专业科目,但是不能直接使用计算机、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的科任老师来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代课,这是误人子弟。应当从电子商务行业引进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丰富的同时表达能力较强的职场老手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对专业知识进行生动的讲授还能对学生专业方向选择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合理的建议,让学生少走弯路。加快人才培养速度。4.3增加实践机会。目前电子商务学生的实践经验大多是在学校用软件进行模拟操作积累起来的一点经验。其实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长假期间进入企业实践学习,积累电子商务方面实操经验。表现良好毕业后可以优先录取进入公司工作等福利。这样企业增加了劳动力,学生积累了经验和就业机会,学校增加了就业率一举多得。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增加实习期同时增加实习专项练习作业。以三月为周期回校汇报实习成果等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操经验。同时学校内部设施也要完善。建立校内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校内的电子商务实验室至少要具备两大功能:第一个是以电子商务为主的商务流程演示功能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对专业课程的操作流程有个直接客观的了解。第二个是模拟商务流程功能,学生通过模拟软件来进行学习事半功倍[4]。4.4采取措施约束学生。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生,都有部分学生是缺乏自制力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然后影响学业。这是学校应当用一定的手段给其约束力,比如“双证毕业”。所谓“双证毕业”就是学生要想毕业,除了在学校所有理论知识考试全部合格能拿到毕业证之外,还应该考取一个相关的职业技能上岗证书才能予以毕业。这样既能对学生产生约束力使其专心学习考证,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能力进入岗位后对学校的声誉也起到了一个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增加实习期“工作老师”评论制度并纳入学分增减项。高职院校学生要想毕业一般都是主科文化成绩合格、学分达到要求才行。可以增加实习期学分所占比重,同时让实习期的老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予以加减分,以这种措施来约束学生的实操学习。对人才的培养负责到底。4.5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电子商务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专业,进行创业教育研究大力培养创业创新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检验电子商务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情况的最好方式就是实际操作。最好的实操那就莫过于自主创新创业。自主创新创业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在创业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自身的主要专业技能如市场状况分析、市场定位、网站建设与维护、商品买卖、电子认证与支付、物流管理、网站推广、客服服务等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和长足的进步。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不仅通过自己专业知识进步还能获得一点收入,甚至部分能力出众的学生在毕业时就能以“大老板”身份毕业[5]。

5结语

未来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电子商务一定是最重要的一个板块,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所以培养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就是对未来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容疏忽。解决教材,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增强约束力,加大对学生的约束,增加实践机会和创业教育研究为祖国的经济繁荣培养更多的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辛磊.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15(12).

[2]姜永波.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4(24).

[3]陈子凤.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4(1).

[4]张雪丽.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读书文摘,2016(30).

高职人才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特色;探析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高校毕业生如何脱颖而出顺利就业,不仅是毕业生要思考的问题,更是高校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由治疗转为预防,在不同的护理岗位有不同的特色需求,有的要求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开展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适应地方医疗的特色需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特色”的内涵解析

特色是“独特”、“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意思,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表现出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专业特色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发展、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主要体现在专业符合地方需要、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并得到同行或专家的认可,人才培养质量高,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多数高校的定位是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各级各类、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高校不能准确定位,难以发挥在地方医疗卫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就业方向放在沿海发达地区,专业特色不突出,更没有地方和行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没有体现是为服务一线需要的专业特色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护理的定位也存在不当,当作是专升本的通道,对专业技能不感兴趣,在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不强。2.人才培养模式趋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结合自身优势设定具体的培养规格,提出的是一般性要求,如厚基础、宽口径。毕业生在就业面试中展现给用人单位的是“千人一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单位的需求也有差异性,学生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会难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这就导致了就业难。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校提出“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可见,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

三、高职护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途径

高校要培养专业特色人才,做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关键。有了符合自身优势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彰显大学的独特性和人才竞争优势。广西科技大学高职护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凝练,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突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与护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对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进行研究,在调研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护理专业“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获得“双证”(毕业证和护士资格证)的培养目标,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为引领,将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临床实践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环节,实现校外实习基地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模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形成以护理礼仪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随着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一名优秀的护士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人格和完美的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护理的艺术性在于护士展现的独特的美。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专业特色。一是注重护理实践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学校建有护理实训中心,模拟真实病房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二是“订单式”培养,将实习与就业结合,与实习医院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共同培养护生。三是开设护理心理学、护理礼仪与沟通、艺术鉴赏等必修课,把护理与人文艺术结合,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礼仪与沟通。3.建设特色的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高水平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高校提倡建设一支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教师交流与学习,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教师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在教学中融入新理念、新思想,与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导员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人生导师,一支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品质。4.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有特长、专业技能过硬、形象气质好、社会实践丰富的毕业生容易就业。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把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如模拟面试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护理操作技能大赛、护理礼仪风采比赛等,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比如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明确每个学期达到相应的社会实践时数,以此作为考核指标。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是当今大学的使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人,很难适应岗位环境的变化。在对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中,对于学校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毕业生评价不高,用人单位的评价也较低。

而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倾向于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这就要求学校适当的调整课程,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高职护理专业走特色发展之路,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人才培养适应地方医疗需求,有利于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推动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韦柳娅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程.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78-80.

[2]张连辉.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2,(4):1129-1130.

[3]李菁文.构建高职教育特色化的探索与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6).

[4]李杰.高职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