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7:01:07

高职德育

高职德育范文篇1

(一)德育阵地狭隘。高职德育实施的主要阵地是思政课,德育阵地相对狭隘。德育不仅受到时间限制,而且很大程度上受空间限制,德育渗透力不够。且单一依赖思政课的德育限制,不能迎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这种单一化依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德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德育需要,德育阵地的狭隘直接影响到高职德育实施的有效性。(二)德育活动乏力。活动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路径,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才能提升德育有效性。但是高职德育陷入程式化现状,不少德育活动陈旧,缺乏时代感,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德育活动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有效的德育效应,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德育活动获得的体验不深刻,弱化了德育活动效应。(三)德育氛围不浓。德育着眼于人的思想与心灵,这就需要德育能够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激发学生内驱动力。然而高职院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往往忽视德育文化建设,不能将高职德育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校园文化中德育氛围不浓,不能发挥文化建设对德育推动作用,也使高职德育缺乏人文内涵。(四)激励效应弱化。激励机制是激发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方法,高职德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单纯地利用课程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这种刚性化激励机制效应虽然能够起到强制性效应,但是不能使德育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新时期高职德育要不断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我德育意识,发挥激励机制的最大效用。

二、基于人本视角的高职德育困境突围

(一)尊重学生认知,开辟网络德育阵地。基于人本视角的高职德育必须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德育认知特点。目前网络成为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高职德育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一步拓展网络德育阵地。1.校园德育平台。高职院校要利用好学校官方网站,在网站开辟德育板块,通过德育板块渗透德育宣传,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组织全校师生参与到德育互动中,开展网络德育研讨、交流活动,发挥校园网络平台的德育功能。2.移动德育平台。智能手机在高职校园得到了普及,智能手机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高职德育要基于智能手机平台,开展微德育,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微德育课堂、德育网络微互动等,将学生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提升德育渗透力与影响力。(二)融入时代元素,开展主题德育活动。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新奇的事物。高职德育要不断创新德育内容,使德育融入时代元素,贴近学生生活,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形成有机的德育活动链。1.融合时事。高职院校德育必须要保持前瞻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感,使高职德育有机融合时事,结合时下最热点、关注率高的事件,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结合“中国梦”“十八大”等开展德育活动,提升学生参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不断提升思想境界。2.贴近生活。德育效率不高的一个突出原因是空洞,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高职德育要将德育植根于现实生活,将德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利用德育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三)嫁接校园文化,丰富德育人文内涵。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将德育与校园文化有机嫁接,借力校园文化熏陶作用,丰富高职院校德育人文内涵。1.融入德育元素。为了提升高职德育的影响力,高职院校除了利用课堂德育阵地外,还要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德育元素,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德育元素,并且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常态。2.借力学生组织。高职院校社团、兴趣小组、俱乐部等,是学生自发性组织,在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高职德育要善于借力学生组织,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社团、兴趣小组、俱乐部等活动有机融合起来,提升德育亲和力。(四)树立榜样典型,放大激励机制效应。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高职院校要树立榜样典型,放大激励机制效应,使学生通过榜样提升德育自觉性。1.时代榜样。德育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课程,也是时代一个重要主题。高职院校要善于援引时代榜样,用榜样实施德育,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榜样熏陶下,不断提升自我思想境界,以榜样要求自我,学榜样、争做榜样。2.学生榜样。身边的榜样更具有说服力,高职院校德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学生榜样,通过选树学活动,通过学生推选,为学生树立榜样,深入开展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进行自我德育,不断提升自我要求,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德育影响力。

总之,德育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路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德育人本化理念,尊重学生认知,强化学生德育体验,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使德育始终保持鲜活性,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新.高职院校德育的人本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11):50-51.

高职德育范文篇2

一、隆平精神的高职德育价值

(一)隆平精神的内涵。“隆平精神”内涵丰富,、科技部、农业部等不同组织、专家学者给予过不一样的阐述。近年怀化职院还专门成立了“隆平精神”研究班子,对袁隆平的学术思想与隆平精神,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学院研究一致认为:“隆平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赤子精神+种子精神”。其中赤子精神包括爱国精神、担当精神和分忧精神,种子精神包括奉献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超越精神。(二)隆平精神的高职德育价值。德育价值的根本属性在于成人,使人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一个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隆平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隆平精神”的核心内容“赤子精神+种子精神”深刻诠释了道德的自觉性与实践性。袁隆平不但自己数次拒绝国外的高薪邀请,还对其团队成员、学生言传身教。综观我国杂交水稻发展历史,在袁隆平引导和指导下成就了一番事业者不计其数,他们也经常被聘请到不同国度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但都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怀。这种不受外界诱惑的爱国精神,虽然普通、平凡,却勇于担当、勤于分忧的担当精神、分忧精神,不但对当今道德综合素养还处于养成阶段的高职学生,具有极强的榜样价值与力量;还为当今单薄的高职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成功德育教育案例。为了尽快培育出杂交水稻,袁隆平带领他的两个学生助手利用一切课余时间,花费了他所有的积蓄,寒冬不停、酷暑不息地奔走于湖南、福建、海南、北京多地。当试验田被“造反派”破坏了时,欲哭无泪、狂奔急找,只为寻找可能幸存的试验材料。当袁隆平自己要被送往外地“改造”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交代他的学生助手,千万不要放弃试验;当面对“三系三系三代人搞不成器”的讥讽,当面对并不熟悉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来攻关的同行时,他不但夜以继日的既当技术指导、理论导师,快速培训研究团队,更将宝贵的试验材料分给每一个攻关小组,用常人无法想象的三年时间就攻克了“三系配套”,发明了杂交水稻。为了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能一直保持世界领先位置,为了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袁隆平从未懈怠和停息。他一方面带领他的研究团队承担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在他看来,创新永无止境,超越本是常态。正因为这样,不但杂交水稻在他们的研究下,一再创新高;他还涉足海水稻、沙漠稻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他抓紧培育杂交水稻研究后继人才,不断加强研究团队建设。为了改善年轻研究者的各方面条件,使他们更加安心从事杂交水稻科研,他不但倾其所有,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凝聚人才,还将自己的奖金拿出来,设立了专门奖励年轻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会”,用于奖励在杂交水稻推广应用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同志。综观袁隆平从事职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的历程,就是“隆平精神”孕育、成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中间处处都有袁隆平赤子精神和种子精神的感人事迹,随处可寻高职德育的素材、案例,即“隆平精神”具有极强的高职德育价值。(三)隆平精神内涵与高职德育内容的同质性、相通性、互补性。“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的同质性表现在:“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们更好地存在、成长、发展和完善,是个人自我完善的重要精神力量;二者的相通性表现在:个人修养的方法与路径、理论伦理、规范伦理等基本一致,应用伦理上的要求也是殊途同归;二者的互补性表现在:“隆平精神”是高职德育在教学与育人、科研与推广等领域规范的具体化,“隆平精神”从教学、科研、生产等领域丰富了高职德育。

二、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融合的成功实践

“隆平精神”在“安江农校”孕育、成长和发展,是“安江农校”和怀化职院校园文化的精髓,也一直是该校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隆平精神”支撑着“安江农校”和怀化职院的健康发展,怀化职院构建了各种基地平台主动将“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相融合,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一)坚持“教科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办学模式,办好省级特色示范职院,努力建设好“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融合的教育教学基地学院一直传承和弘扬“隆平精神”,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三农”特色,以“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科研强院、产业活院”为办学理念,大胆改革和创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教科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特色办学模式,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社会服务效益突出的五省周边地区示范性高职学院,为“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融合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教育教学支撑平台基地。(二)规划和建设好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为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融合提供科普与技能实践基地安江农校升格为怀化职院后,安江农校老校区全部用于科研培训、学生实习和杂交水稻研究之用,现已成为当地乃至全省、全国的科普教育和农业技能实践场地,每年除接待本校、当地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实践实训外,还不断承接举办湖南省内外杂交水稻研究骨干“研训研修”班,湖南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农业实用科技培训班、贫困地区扶贫培训班等各种技术培训,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应有贡献。不管何种方式培训,学院都会专门安排参观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历史足迹内容,配套发给全面反映隆平精神的院本教材《国魂》。2011年11月3日,“第二炮兵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也落户该纪念园。袁隆平及其团队艰苦奋斗、信念坚定研究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和精神,成为前来参观“研学”的游客,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极好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纪念园现已成为省内外传承、弘扬隆平精神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著名理想信念与德育基地。(三)努力建设好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创设“隆平精神”与德育融合的示范与推广基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是从原湖南省安江农校杂交水稻所延续而来,起源于袁隆平院士最早开始的杂交水稻三人研究小组,专职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多年来承担着国家、省级杂交水稻科研攻关项目,取得了数十个地省级及以上成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离开怀化后一直担任该中心技术顾问。目前中心拥有科研人员20人,稳定的亲本提纯扩繁和新组合制种生产基地5000余亩,育种科研材料30000余份。(四)搜集、整理收藏好袁隆平院士各种历史文献资料,编写隆平精神系列精品教材,建设好“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融合的学习交流与研究基地近年,怀化职院不断加强袁隆平院士理论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认识到“隆平精神”的巨大高职德育价值,取得了系列成果。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对有关袁隆平院士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收藏力度和研究投入,组织人力物力,根据学院专业设置特色,编写隆平精神系列精品教材,使“隆平精神”融入不同专业德育教育教学,内化为每一个学生的人生信念,努力建设好“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融合的学习交流与研究基地。(五)加强隆平文化广场、杂交水稻历史陈列馆等建设,完善学院校园休闲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融合的活动基地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做载体,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一直来也是专家研究文化的热点。为了使“隆平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弘扬,学院准备花大力气加强“隆平精神”活动基地建设,高标准尽快建好隆平文化广场、袁隆平事迹陈列馆、杂交水稻历史陈列馆、怀化职院校史陈列馆等,使学生心目中的“隆平精神”有史有实、有模有样,从而增强“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融合给学生带来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六)办好学院辐射周边地区的教学、科研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好“隆平精神”高职德育融合的窗口展示基地一种好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其外部辐射作用需要我们精心策划和打造,才能逐渐外显并发出夺目光辉。目前学院有校企合作教学基地40多个,实训基地100多个,科研推广基地10个。其中杂交水稻安江与海南基地、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扶贫培训基地、安江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火箭军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怀化地区优质水果与苗木基地等均已达到省级同类或以上水平,为“隆平精神”与德育融合展示了一个良好的示范窗口。在构建以上六大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融合基地中,怀化职院结合学生特征、各种素材等,分别开展了以参观杂交水稻展览馆、袁隆平旧居,观看袁隆平主题影片等为主的活动,感知“隆平精神”,激发学生明德;以聆听专家学者做《袁隆平的科研历程》等有关袁隆平讲座为主的活动,感受“隆平精神”,认识到注重自己道德修养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重德。

三、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融合的未来展望

未来怀化职院打算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推动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的更全面、深入融合。(一)设立袁隆平奖励基金,不断完善。“隆平精神”与高职德育融合奖励机制袁隆平院士已专门拿出20万元设立了“怀化职院袁隆平奖励基金”。学院每年从奖励基金的获利中拿出部分资金专门奖励优秀学生与教学名师。袁隆平奖励基金的设立,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各种创先争优活动的蓬勃开展。(二)进一步加强隆平精神与德育融合。的顶层设计与领导怀化职院将投入巨资进行“一馆两史”(杂交水稻博物馆、杂交水稻研究史、怀化职院校史)的建设,为“隆平精神”融合高职德育提供更多更全更生动的素材。学院还将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各系部开展将“隆平精神”全面融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创新打有“隆平精神”烙印的各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机制,形成怀化职院独具“隆平精神”特色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与内容体系。

高职德育范文篇3

1.高职德育环境的复杂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而这一转型期又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浪潮同步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在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唤醒人们主体意识的同时,其自身固有的功利性、进程中的矛盾性、经济利益形式的多样性,不可避免地引发人们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人们思想意识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作为社会成员的高职学生,社会转型和东西文化的碰撞在带给他们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思想道德意识的困惑与迷茫,表现为个人利益膨胀和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理想追求的淡化和对金钱物质的崇拜、个性化的突出和责任感的下降等不良倾向。

2.高校德育对象的特殊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普高中等以下的生源,二是五年一贯制中下游水平的低年龄生源,三是职高、技术学校、中职的对口生源。生源层次多、来源广、思想活跃,但文化道德素质偏低,自我约束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良行为习惯多,人生追求目标模糊多变,专业思想不稳定,兴趣广泛而不专。

同时,高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多数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对现实的选择感到无奈,对自己未来缺乏信心。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另一方面,他们又对高职从内心产生蔑视,对学校的条件和管理吹毛求疵,遇到问题不冷静,甚至采取过激行为来发泄不滿;再一方面,他们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但缺乏应有的抗挫折心理准备。

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冲突时,就感到失落和不滿,存在强大的逆反情绪。表现为认识到知识、素质、能力的重要性,而又缺乏奋斗的动力;认识到自身成才的重要性,但又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积极接受;认识到社会进步的主流,但又经不起社会消极现象的诱惑。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产生两面性,进取愿望与消极心理产生冲突性,从而导致道德知行分离,心理压力与心理矛盾增大,心理困惑与心理空虚增多。

3.高职德育工作的虚空性

德育内容虚泛,脱离实际。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职学院的德育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德育教材老化,在内容上存在“远”、“大”、“虚”、“空”的现象。道德规范概念多、口号多,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的少。

德育形式呆板,效果较差。一是灌输、说教多,启发、引导学生自我养成少。表现为政治教师上课时,一味教导学生只能怎样做,而没有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能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二是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措施不到位。学雷锋就上街打扫卫生完事,做好事就看望“五保户”交差,搞讨论就出黑板报装样。德育工作就象“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只看到灶火内火旺,就是看不见水开,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预期目的。

二、高职德育可走的艰辛道路

1.创新德育理念,抓实高职德育工作

国家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作为公办的社会主义高职院校,必须不折不扣地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创新德育理念,树立“德育首位”观念,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

2.创新德育机制,促进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委是学院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应建立和完善院长及行政系统为主的德育管理体制。院、系均要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负责全院和全系的德育工作。学院要通过三个系统实施德育工作:一是党组织系统,二是行政教学系统,三是群众团体系统。各系统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合作,关心德育工作者的选拔和培养,抓好德育的队伍建设,支持德育工作者和思政课教师进行科研和调查研究,以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3.创新德育内容,提高学生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创新,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以及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创新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满足于现状,敢于对现成答案提出疑问,勇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创新能力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进行创新的本领。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教育。道德素质包括正确做人、团结合作、艰苦奋斗、职业伦理和环境道德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底层工作意识和协调意识。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培养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向学生进行历史、文学、地理、时事政治、宗教等知识的传播;通过鉴赏音乐、美术、影视、戏剧、摄影等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使其具有高雅的气质。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较强的自信心,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科学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好奇和冒险精神,能根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原理来解决问题。人格教育包括上进心、责任心和诚实守信的教育。

4.创新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改德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教育,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树立良好班风和学风。发扬教学民主、平等待人的作风,支持学生畅所欲言,促使学生发挥各自优势;提倡竞争,鼓励冒尖,树立有说服力的学生典型;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学生思想素质提高中的不平衡性和反复性,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对待有个性、有创造能力的学生,看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健康地成长。

德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采取专题讲授、研讨、原著导读、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理论观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创新德育途径,提高德育的吸引力

传统的德育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德育工作者耐心细致的谈话以及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来进行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网上冲浪已成为大多数高职学生最喜欢做的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创新德育途径,建立德育网站,将德育内容设计成吸引人、教育人、易为学生接受的信息,让高校德育工作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强化网络德育教育和对网络行为的管理,净化网络德育环境,努力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利用网络技术将德育的内容渗透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高职德育范文篇4

【关键词】德智统一论;高职德育

在目前的高职教学体系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肩负传授文化知识的责任,还要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所开展的德育工作不成体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德育工作效率得不到显著提升。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积极尝试运用德智统一,坚持以德为先的原则,在智育的基础上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教师要采用符合高职学生发展特点的德育方式,加强与高职学生的沟通,采用高职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率。

一德智统一论的现代教育意义

德智统一论的核心主要在于对话双方以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行对话。将该理论引入德育活动,实际上是让高职院校的班主任与高职学生能够建立平等交流的关系。通过这种途径,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高职院校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班主任规避传统说教式的德育工作方式,以更为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德智统一论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自由问答,无论是在知识的讲授阶段还是问题的讨论阶段,都可以进行自由问答。与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比起来,这种自由问答的课堂方式更符合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预期,高职院校的班主任通过提出问题以及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逐步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深入感悟德育方面的知识内容。[1]除此之外,在自由问答这种教育模式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班主任成熟的思想以及人格魅力,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此一来,有效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将班主任作为自己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榜样,自主学习德育知识,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全体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

二五年制高职院校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优势

1.通过班主任联结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五年制高职院校的班主任一方面要负责传授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向高职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标准,纠正高职学生偏颇的思想以及错误的行为,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并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这种方式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快速完成身份的转变。与专业课教师相比,高职院校班主任与高职院校学生相处的时间往往较长,更容易获得高职院校学生的充分信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制定就业规划时也更加倾向于听取班主任的意见。因此,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身份优势,确保自身的思想理念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有效联络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人生理想。2.通过班主任联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且生源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高职院校教师在高职学生的管理事务中往往会面临着一些压力与困难。特别是家校共育这一教育发展理念提出之后,如何有效调动家长的力量,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已经成为摆在高职院校管理者以及家长面前的重要议题。高职院校的班主任教师要成为连接家庭与学校的桥梁,一方面定期将学生在校园中的情况转达给家长,确保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子女在校园中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制定政策制度或者教学规划之后,班主任要作为学校的代表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与对接,向家长讲解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要求,让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群策群力共同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2]

三五年制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

1.德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不紧与其他课程相比,德育课程的时效性通常都表现得较强,德育教学的内容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其教育教学目标除了要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要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出现德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不紧密的现象。德育内容较抽象化,与实际生活较不密切,使得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够深入,部分德育工作难以得到高职学生的认可。[3]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一问题,容易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德育工作产生片面的认知,认为德育就是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实际作用不大,进而逐渐丧失对德育知识的兴趣,使得德育工作效果不佳。2.教学方式不够灵活除了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之外,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德育工作还存在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的问题。有些高职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开展德育工作,不仅浪费了一定的教育资源,而且无法完全调动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职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无法深入了解德育知识的内涵。如今的高职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对于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较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如果不对教学方式进行多元优化,德育工作就难以发挥育人作用。

四五年制高职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优化措施

1.优化德育管理模式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年级较多,处于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其心智发展水平以及思维方式存在显著差别。基于此,高职院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德育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的年级采用针对性的德育管理办法。[4](1)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严格管理。高职院校生源复杂,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基础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较大。针对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班主任要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班主任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帮助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开启好的学习状态。例如,班主任每周可通过举行班会,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培养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拉近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在每个学期组织专题学习会,向高职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法治意识并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对高职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牢固树立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底线意识,使高职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以德智统一论为指导思想,采用自由问答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高职学生心中的困惑以及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其梳理思路,化解高职学生内心的疑虑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同时,通过自由和谐的互动方式,减轻高职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班主任与高职学生之间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桥梁。(2)对高年级学生施行“主动+被动”的管理模式。对于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经过长时间的校园生活,已经逐渐适应了高职院校的学习与生活节奏,逐渐养成了学习习惯。此时,班主任要积极转变德育管理模式,以“主动+被动”管理模式为主开展德育工作。在此阶段逐渐弱化管理的作用,通过侧面的引导让高职学生自主发生转变。[5]在此过程中,要灵活实践德智统一论,班主任以平等的身份与高职学生进行沟通,给予高职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让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状态。三年级、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不仅专业课的难度明显提升,非专业课的学习实践也逐步增加。个别高职学生在这一阶段会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班主任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灵活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排解高职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高职学生在学习的攻坚阶段顶住压力,磨炼高职学生的心智,使其思想更加成熟。(3)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主观引导。五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毕业,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针对该年级学生的特点,班主任要以主观引导为主开展德育工作。基于德智统一论,引导毕业班学生说出与毕业或者就业有关的各种困惑,在为高职学生进行相关指导的同时,帮助其疏解心理压力。此外,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重点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让高职学生体会人文精神,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信心。2.巧用信息技术丰富德育内容高职学生正处于思维认知形成的关键阶段,班主任需要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德育新平台。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于互联网比较熟悉,习惯在互联网平台上收集、整合各种资源并进行学习。班主任要充分利用高职学生的这一特性,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向高职学生定期推送优质的德育内容,例如“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等,使德育工作与高职学生的生活更加贴合。[6]此外,班主任还要重视校园网络等媒介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传播作用,借助网络课堂、网络辩论会等新颖的教学模式,丰富德育工作路径,使德育知识能够渗透到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三观”。班主任要积极尝试利用教育信息技术优化德育工作内容,在开展德育活动时,以德智统一论为基础,班主任与高职学生在平等的状态下,利用信息技术解读时政热点新闻。[7]在解读时政热点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从德育视角对热点事件进行解构,一方面帮助高职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时政新闻的内涵,另一方面引导高职学生意识到学习德育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对于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意义。班主任要借助互联网平台自主学习德育知识,并定期与高职学生分享自己的德育学习成果,讲述自己学习的收获与思想感悟,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引导高职学生自主学习德育知识,进而形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互联网具有极强的交互性,班主任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拓宽其视野。在互联网平台中,高职学生围绕学习与生活展开丰富多彩的讨论,班主任需要留意每一位学生的留言,掌握高职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心理变化情况。当个别学生出现不当言论或者偏颇思想时,班主任要积极与其进行沟通,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8]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高职学生内心较为敏感,班主任在进行教育引导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与其沟通,呵护学生的自尊心。3.发挥班主任优势进行心理疏导与专业课教师相比,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专业课教师需要依托专业知识,将德育与专业课知识进行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而班主任与高职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在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中也能渗透德育元素。[9]高职学生在入学、毕业这两个阶段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帮助一年级新生克服陌生环境所带来的不适应等问题;另一方面,帮助毕业生形成对自己的清晰认知,树立自信,并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知识,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综合素养。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在读书会、联欢会等活动中,以游戏的方式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其坚毅的品质。例如,在五年制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公开课中,班主任可以围绕“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主题,为高职学生系统地讲述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定义,并在此过程中拓展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关注的人际交往、个人发展、就业等问题,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进行专题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与班主任一起为高职学生答疑解惑,借助这种方式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品质,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10]

五小结

要想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德智统一论视域下,注重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班主任以平等的姿态与高职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完善德育工作。通过优化德育管理模式、巧用信息技术丰富德育内容、发挥班主任优势进行心理疏导等,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理性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高职院校应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社会输送具有专业能力以及良好道德修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都晓.加强新时代德育教育的理论思考和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

[2]周洪宇,方皛.教育惩戒的实践困惑与理论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3]丁艳红,周婷.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辅导体系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郭东波.新时期高校德育生活化实施的路径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6][9]张春华.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翟艳青.试论高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20(6)

[8]徐筱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81)

高职德育范文篇5

学校德育就是要“育心”,育心贵在“感应”,贵在“共鸣”。而感应与共鸣的产生,必须根据自身的认知发展阶段,在社会公共活动中不断地选择,在艰难的选择中体验个人情感。而学生的情感缺失正是传统德育的“瓶颈”之一。

传统德育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成为教育者的“靶子”在传统德育中,社会本位的指导思想要求按社会需要泛政治化地设定德育目标。强调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着重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使德育的社会功能极度膨胀,忽视学生个体意识的存在与内在情感的满足,使德育的享用功能被压抑;根据历史纪念日一阵风地、多年一贯地、强制性地、经验化地规定阶段性德育主题,规划德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发展规律、内在需要、情感愉悦,从而使充满好奇、追求刺激、喜欢变化的青年学生的情绪受到压抑;根据考试指挥棒的需要,本本主义地给学生灌输德育知识,把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德育互动过程变成教育者手持“枪弹”向学生这一“靶子”射击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接受心理,压抑了学生的道德创造冲动,剥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权利。总之,这种唯心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的思维方式把德育变成了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重管教的高压式德育、重活动的形式化德育,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高职院校的状况与学生自身的特点使高职生丢失自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或专科学校升格、转制而成的,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不及以前的中专时期或专科时期,更不及其他老牌的本、专科学校。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可度不高,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从学生的组成看,高中的中下等学生和“三校”生成为学生主体。这一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在教师、家长眼中就是“差生”,学习对他们是一项苦差事,大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高职院校是家长和社会的“施舍”,使他们失去自信;学习基础不扎实,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家常便饭似的批评训斥,使他们情感缺失进而产生逆反心理;“我是高职生,我比别人差”的自我定位、“学历低、能力差、就业难”的认知偏差,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就学生出身来看,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强,缺乏集体合作意识,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之,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学生找不到自己与别人比拼的焦点,感受不到社会的帮助与他人的情感关怀,也就看不到自己立足社会的希望,从而迷失自我。

网络交往使人们缺乏情感体验网络的自主开放性、超越时空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跨时空获得信息的乐趣,拥有了独立分析、自主解决问题的自信,找到了探索知识、表现自我、扩大交友途径、抒发情感的方法和渠道,天性向往自由、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高职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由此产生网络依恋,进而荒废了学业;互联网信息夹杂着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甚至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危险的陷阱,使这些辨别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对可能遇到的危险缺乏准确的预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互联网的虚拟性,人人戴着假面具与他人打交道,使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学生感到孤独无助,对社会产生信任危机,对自己已有的道德信仰产生怀疑;由于人机之间的交往,靠文字传递信息,没有人与人之间交往真实的喜怒哀乐,使学生失去情感体验,变得麻木不仁,没有同情心;有的学生因沉溺于上网聊天,在虚幻的互联网世界里不堪精神重负,从而导致人际交往不畅,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孤独感、焦虑感增强,食欲不振,植物性神经紊乱,机体功能下降,最后患上抑郁症等“网络综合症”。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高职生难以做出抉择现代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的触角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延伸,并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主阵地。首先,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挑战传统的一元化道德,使人们的价值观念紊乱,道德评价失范,是非标准模糊。西方社会利用媒体、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优势,加大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渗透,腐朽思想的残余无孔不入,思想领域的争夺异常激烈。其次,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进而引起人们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生活态度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便于学生培养全球意识,增强学生的效益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十几年来我国传统的标准化、大一统思想的熏陶,使面对社会环境的学生不敢或没有能力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价值取向面前,学生只会感到茫然。

加强人文关怀——高职德育的着力点

高职教育是学生人格成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学生身份向职业身份过渡的关键时期。注重学生人文道德素质培养,加强人文关怀,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走向成熟,是完成这一时期学校德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所谓人文关怀,简单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其核心内容是关注人的言行,人的感情,人的精神,人的价值,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坚持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和认识领域的强制服从,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要重视终极关怀,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三要坚持人的自由、平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要重视人的价值,善待自我,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根据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我认为,高职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入学生的理性发展中,提升学生的社会价值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人生从低到高有四个发展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道德境界强调人的行为以贡献为目的,在社会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天地境界阶段,人作为宇宙一分子,不但要奉献社会,还要奉献宇宙,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作为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要任务的学校德育,要使学生明白,人的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必须与所处的国度、社会和谐统一,必须以祖国的发展为前提,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必须打下民族精神的烙印。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面对人生追求中的功利倾向与奋斗中的个人色彩,学校德育必须把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六种意识、三种精神”,即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科学意识、竞争意识、鉴别意识、文明意识,团结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为此,我院以德育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处、院团委为主导,以学生团体为基础,以心理咨询和就业咨询为辅助,并在其他处、系的配合下,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依托,大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政策、基本经验的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以“两课”为依托,大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就业指导咨询为依托,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社会,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通过五个方面工作的推进,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独立处事能力,增强免疫力,在当今国际大局势下站稳脚跟,找准方向,从而实现高职德育的目标。

德育过程应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提高学生的基本人文道德素质基本的人文道德素质包括:(1)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强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爱岗敬业,法制观念强;健康的体魄。(2)社交、语言与写作能力。(3)团结协作精神和环境适应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4)感恩之心、关怀之心,爱人之心。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情感需求,加强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品质和行为在毕业之前能与市场要求接轨。为此,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职业道德规范的习得。从专业学习中培养敬业乐业、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德育熏陶中内化诚实守信的品格,在学习及与同学交往中学会团结协作、和谐共处,在市场竞争中掌握遵纪守法、讲究效率、崇尚卓越的人生要义,使学生在德行认知中接受规范教育,并以此作为生成道德行为的重要资源。二是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把建立规则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利用学校的课堂和实训基地,模拟企业或市场,从可操作性的道德规范、准则入手,引导学生自觉加强德行的养成,并在环境熏陶和职业模拟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形成不需要任何外力监督和调控,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增强社交、语言和写作能力,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构建人文德育环境,开辟绿色网络通道人文德育环境是以文化积淀为背景,以物质设施为载体,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环境要素的统称。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人文环境,才能实现精确细致的人文关怀,才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升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首先,要优化学校德育的育人环境。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市场经济规则为主线,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以院校宣传栏、公寓文化为载体,以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为着力点,形成一种学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和学院精神。在学生会和团组织的带领下,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烈氛围,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从“要我实践”到“我要实践”、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其次,要树立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增强教育的利他性倾向。法国教育家涂尔干先生曾指出:道德生活的根源在于我们称之为利他的和无私的倾向里面。教师要抵御巨大的利益诱惑,转变观念,改换角色,减少功利色彩,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身心地关爱学生,作好人梯,自觉奉献,把教育当作一生的事业,以教师美好的心灵感化学生的心灵,以教师的示范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以教师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在教育方法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网络信息和影像资料,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再次,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网络运行机制,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建设。可利用学生对网络的极大兴趣,建立网络德育新平台,开辟理论学习区、政策宣传区、名师答疑区、交流区、论坛区、自我展示区、模拟实践游戏区、心理咨询与就业咨询服务区等,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中健康的、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通过这些“软”、“硬”环境的建设,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爱自己、爱学校、爱国家的意识。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构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德育工作框架教育是指向人、为了人的活动,教育者要以深厚的人文情怀关注人的存在、生存与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对现实教育生活的体察,缺乏对人的真诚关注与热爱,就会因为失去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当教育研究扎根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关注教育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时,教育研究才会富于生机与活力。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身心、情感发展的需要,以生命观为核心,以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内心发展的要求为内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制定德育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后勤服务,改进教学设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在德育活动中要“为了一切学生”,遵循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的需求,学会赏识学生,根据学生的程度实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级管理;要把“为了学生一切”作为教育的落脚点,克服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谋生手段,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生命,如何体验生活,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生活更有质量,使学生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和生活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瞿葆奎.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法)涂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4]鲁洁.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J].教育研究,1995,(6).

[5]叶澜.试析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J].教育研究,2000,(9).

[6]班华.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德育[J].教育研究,2001,(1).

[7]刘绍明.重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

[8]胡东芳.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N].中国教育报,2004-04-13.

[9]沈丽萍.中国教育缺什么?[J].教师博览,2002,(10).

[10]朱永新.中国教育缺什么?[J].教育情报参考,2002,(11).

高职德育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德育教育;渗透;路径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我国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面对当前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也要进行适当的改革。既要做好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作,同时也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将高职学生打造成既有丰富的专业基础,又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无论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是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做法都是值得推崇的。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材是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英语老师用来教学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学生用来学习的主要学习依据,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高职英语教材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当前市面上有很多不同内容的英语教材,英语老师在选择的时候要对此加以重视,选择内容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教材,以此为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在选择好教材之后,英语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英语老师可以将教材中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文章深入挖掘出来,以此为基础渗透德育教育,从而达到智教、德教双重目的。例如,笔者所选择的高职英语教材中有一篇关于“ThePresent”的文章,文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一个八十岁的老太太在她生日那天盼望着女儿的生日礼物,结果等来了女儿的一张支票,女儿让老母亲自己买礼物。这篇文章的结尾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Thechequeflutteredtothefloorlikeabirdwithabrokenwing.SlowlytheoldLadystoppedtopickitup.Herpresent,herlovelypreset!WithtremblingfingersShetoreitintolittlebits.笔者利用这篇文章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金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没有钱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但是有很多东西却是金钱都买不到的,比如爱,亲情,孝心。所以在对待家人朋友的时候,要多用心一些,而不是多花钱。通过这篇文章,笔者将英语的显性教育和德育的隐性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既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亲情观。

二、通过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调动起来,为德育教育的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至于和谐民主教学氛围的创建,英语老师既可以从教学内容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方式着手。比如,英语老师可以选择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角色扮演模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首先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个议题。其次,笔者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起就布置的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会积极参与其中,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最后,笔者再针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之中。在这种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仅学的开心,掌握的知识也是非常多的。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和老师成为朋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尊重。而且在小学合作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合作能力得到训练,团对协作意识得到培养。这对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创建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英语老师要发挥好自身的榜样作用

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老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参与者,更是学生的学习榜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让教育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在此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就能够将德育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老师对学生个体人格方面的影响仅次于父母,由此可见教师的模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偏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语文老师教育学生做人要公平公正也就毫无作用和意义。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其次要注重对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心灵情操。此外,英语老师还要在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等德育内容。更重要的是,英语老师作为教育实践者,更要身体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身的仪态,同时要表现出自己的宽容,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为社会各个领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场所,高职英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好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德育教育工作是一件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师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点点渗透,同时还要注重把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从而达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高职德育范文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学生管理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以及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专业化人才也有了更大的需求。高职院校必须牢牢把握德育这一工具,重视对广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其可以树立远大的理想,具备崇高的信念,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以及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更好地投身于竞争激烈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所以,探究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现存问题以及改善策略,对于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来说,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1德育工作现存问题探析

1.1缺乏必要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各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所以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之下,企业对人才的选拔与聘用,往往侧重于考查其专业技能水平以及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养的考查。如此一来,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升本校的就业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以及具体方案制定,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具体来说,许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德育教育之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在评判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教学状况以及相关主体管理水平的过程中,都将专业技能作为评判的唯一指标。[1]在这种环境下,德育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原有的作用与价值。1.2管理方式单调落后。需要注意的是,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它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引导与指引。这就意味着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获得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否则就很难全面凸显出其原有的育人价值。但现实情况在于,许多高职院校现阶段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招生形势,所以往往将目光聚集在考试招生、技能培育以及就业安置等层面,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如此一来,德育工作普遍缺乏科学的开展目标、完善的开展体系以及强有力的制度保障。[2]许多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只能借助于简单、枯燥、单向的理论说教,不仅很难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产生倦怠甚至于厌烦心理,很难同学生的多样化、层次化发展需求相契合。1.3专业教育人才匮乏。任何一项工作的持续、高速推进,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也不例外。所以,要想切实提升其德育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首先必须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德育管理队伍。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思政教育需要相关人员不仅要具备完善的理论积淀与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不能忽视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前行。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现阶段德育人才队伍主要存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年龄失衡,新老配备十分不均衡,所以在德育队伍中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老旧、管理方案落后等问题。另一方面,大多数德育工作人员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具有专业德育背景的老师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管理工作专业性、科学性的提升,也是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建设的要点所在。

2德育工作创新策略探究

2.1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这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学生不能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逐步树立全面探索、深入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意识,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落实上述理念的具体要求。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德育工作的推进,应当立足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激发,使其可以打破原有发展模式的桎梏,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新思路、新模式,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3]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该院校的领导者以及德育工作者加大重视力度,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以及资金支持,积极举办各种创新型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起良好的创优氛围,涵盖了比、学、赶、帮、超等多个要素,为其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2重视德育课程建设。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样也离不开一个科学的人才培育目标,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这就要求相关教育教学者要落实统筹兼顾以及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勇于打破传统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的桎梏,将“以人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层次化、多样化的德育课程体系,为广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德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相关主体应当牢牢把握广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发展动向以及兴趣爱好等要素,有效融合现代人格构建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要素,将德育课程化工作落到实处。除此之外,应当将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的表现纳入对其的评价考核范畴之内,并且可以适当提升相关课程在考核中的占比,从而提升广大学生对相关课程的重视力度,使其可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实现自身更好的成长与发展。2.3加大实践培育力度。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推进,同样也凸显出实践性、实用性的特征。相较于其他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教学安排中有1/3以上的学时,都用于学生的实践训练或者是实习。所以相关德育工作者应当牢牢把握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开展特点,再结合不同专业学生所参与的实训项目、实习岗位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具体来说,德育工作者应当牢牢把握一切实践环节,例如学生实际参与生产、与一线劳动者接触、社会实践等,适时开展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当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体验实习岗位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又可以适当添加有关安全生产教育、职业纪律等的教育内容,从而提升广大学生对其岗位工作的责任感与认同度。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往往忽视了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这是十分错误的。在这一阶段,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动向,加大同实习企业、实习岗位管理人员的联系力度,在不同实践环节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为广大学生之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相关主体不容忽视的一个工作要点。基于此,国家层面也加大了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力度,组织编写了心理辅导层面的教材。在这一背景下,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应当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安排,及时融入一些创新的教学元素,将心理教育落到实处。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德育工作者重视同学生的日常交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动向以及情感需求,为其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其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协作关系。[4]另一方面,校方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各个学院建立起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并为其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为学生们心理困惑的解答奠定良好的基础。2.5加大德育工作的创新力度。基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时展趋势,广大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呈现出层次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理论教育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甚至会影响其对德育工作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所以,校方以及德育工作者应当有效应用各种网络资源,将原有的教育资源延伸至网络平台。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借助于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向同学们定期推送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或者是开展主题性的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德育的评教工作移至网络平台,让同学们及时反馈其对许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建议及意见,从而使广大德育工作者更有针对性地完善工作内容、设置工作进度、调整工作方法,助力德育管理有效性的不断提升。除此之外,要特别重视对学生们的网络伦理教育,使其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正确使用网络来提升自我,实现自身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影响着各院校育人价值的实现。相关主体应当重视这一工作的推进,从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重视德育课程建设、加大实践培育力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加大德育工作的创新力度等层面入手,不断提升德育工作开展的科学性、有效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吴卫锋.志愿者活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143-146.

[2]吕鹰飞.美国服务学习对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8):71-73.

[3]朱淑娟.关于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77-78.

高职德育范文篇8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凡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和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探究和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和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把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喜好、喜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熟悉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探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和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索新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摘要: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高职德育范文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法及途径;跨文化

随着我国会议的召开,主席明确提出:“将德育教育融入教育中,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内容,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方案的推动下,我们的高职英语教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职英语教学的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给让学生学习一种语言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的阵地,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也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国教育一直强调需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高职英语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德育教育十分必要。传统的应试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是十分广泛的,教育不应该局限在书本上,还需要通过实践发展,将德育元素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培养高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提升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职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元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德育教育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英语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是在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整合学生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使学生们具备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表现。英语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是由学生学习能力、语言能力及德育品质等要素组合而成的。教师传授英语知识的价值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基础。而英语学科知识育人的价值,是指在学生除了在学习知识和交际能力之外,还要提高学生能力、情感、态度、品格、自身责任等方面。因此,高职教师教授英语的目地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实际英语的应用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即德育素养。文化素养中所蕴含的情感、品格、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特质,也是德育教育的基本要素。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措施。

二、将德育元素渗透到高职英语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和谐协调的环境是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中德育元素渗透的重要条件在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学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应该充满正能量,鼓励学生去追求真实、善良、美好的事物,有必要充实对高职英语课堂生活的关怀和信任,使课堂充满爱与诚实,包容与同情,审慎与自律,合作与帮助他人等一系列民主价值观。在高职英语课堂中,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建立和谐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民主、和谐、轻松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师是一盏明灯,一把钥匙,一棵茂盛的大树,也是传播者,是道德楷模,是中国梦的奠基者,教师赋予学生们的是关心与关爱。对于学生的失误,教师应该用宽容的态度去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看待学生。在教学及生活中,教师都应注重每一名学生心理的变化。平等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是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应该要求学生在受到他人尊重的同时也尊重其他同学的成果。无论是课堂还是生活,都应该真诚地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在彼此的帮助中,获得德与智的共同进步。(二)内容丰富高职英语教科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设计行业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教材中所涉及的题材较广,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衣、食、住、行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接受了德育教育,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高职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教师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例如,教师可以知道学生采用协作学习(TeamStudy)的方法,让学生在一起学习,相互查找错误并改正,这种团队形式的协作学习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因为他们在对自己学习成果负责的同时,也要为他人的学习成果负责。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与小组之间的依赖性,也是一种渗透德育元素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德育元素的渗透不能只局限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将这些德育元素拓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德育实践的探索。比如,在介绍西方的感恩节(ThanksGivingDay)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德育元素融入其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带着感恩的心在感恩节这个特殊的西方节日去感谢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比如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这样,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德育教育。(三)高职英语的教材章节设定一般都是结合时代的潮流话题编制,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英语是一门跨文化语言学科,想要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就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度。想要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需要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内容,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融入的德育元素可以引导学生接受多样的文化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地研究英语教材的内容,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英语知识点中,向学生传递知识及德育。例如:在“我的中国梦”中,明确指出:共筑中国梦,需要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包括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构建宏伟的蓝图。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综合性人才,学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量,还需要具备高素质高品德。教师亦是如此,教师综合素质高,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够更好地在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让学生传承良好的文化传统,发挥自己的优势,养成良好品德。首先,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自身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渊博的知识,熟练的英语教学方法,新颖创新的教学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们应该善于把握时机,适度地引导,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其次,进行德育渗透教师们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在此过程中达到德育渗透的效果。透德育元素的内容,其中涉及保护环境与珍爱动物、世界与环境、学校生活与个人关系等方面。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教学内容,结合人性的关注、当下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内容,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进行引导。学生们通过学量相关课文及文章从而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提高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同时也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学生们对跨文化理解,开拓视野,提高素质,增强爱国情怀,增加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积极自我调试及自我提升意识、品质和潜能,包括学习的观点、态度、兴趣、爱好、动机、习惯、品德、方法和途径等等。英语教师们可以通过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从而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并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从而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圆桌会议、调查访谈等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要求及其个性的差异。学生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思考及主动交流或辩论可以提升学生们的自主能力、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及合作精神。另外,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实现互帮互助,有助于加深学生彼此之间的友谊。只有在民主、宽荣、和谐、美好的教学气氛中,德育教育的目地才能得到实现。(七)通过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和道德品质的核心素养不仅指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一些情感态度和文化成就、生活观和价值观,高职英语教师还应该利用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情感与态度、文化认同感与鉴别力。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们对英语语言学习的持续兴趣及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思维道德品质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高职英语教师应将学生学英语的思维方式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开拓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英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生成性、开放性和批判性的同时,也要在课堂教学中和与学生的交流中进行德育元素的渗透。

三、结束语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渗透是依赖于时间的积累的。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更是逐步的、潜移默化的,硬灌、勉强,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让学生厌恶。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做到细心,善于发现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德育的熏陶,并将这些德育元素真正变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义高主编.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吴亚萍.德育在大学英语课文教学渗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8,124-126.

[4]余明兰.制约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及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5]王智玲.寓德育教育于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之中[J].潍坊学院学报.2006,01,146-147.

高职德育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德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德育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德育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讲求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内涵

高职德育创新就是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内容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论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三、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途径

高职德育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树立新的德育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在开展高职德育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独创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德育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1]。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把专业教学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营造德育氛围,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

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德育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德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2]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认清时展需求和职业发展要求,树立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思想,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激励他们精通专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研究,勤于创造,勇于创新。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德育途径创新,即在优化德育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德育。[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德育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德育资源,营造德育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职德育方法创新,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贯彻疏导方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尊重学生个性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德育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学院精神,陶冶学生情操,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德育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