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12 12:25:18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篇1

(一)编制印发《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力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做实项目、强化措施”的编制原则。分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征求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和各高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作了十三次重大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后,会同教科院多次研究讨论,进行了对接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育规划》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并商请省编办等14个部门会签之后,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

(二)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认真调研、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以省政府正式文件报教育部备案,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基本遵循。该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层次、科类结构,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服务和引领功能,促进我省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有关高校设置工作。

1.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和齐鲁医科大学的申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融合,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了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相关工作。组建设立齐鲁医科大学工作已完成省政府发文筹建、成立临时党委及行政领导班子,省高校设置专家组考察评审、省政府行文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等程序,有关申报材料已报教育部。如能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会评审投票等环节,可于明年正式建校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济南主校区立项建设规划设计、组织迎评材料等工作。

2.完成了两所高职院校设置评审工作。按照高职院校设置审批程序,组织专家对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和聊城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设置评估论证,其中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民办)省政府已正式下文批复并报教育部备案,于今年正式招生。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因在聊城技师学院基础上改建,人社厅不同意撤销原技师学院建制而暂停设立。

3.积极推进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工作。组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对3所民办高校(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升本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指导学校组织申报材料,并代省政府拟文向教育部提出升本申请,今年底将接受教育部设置评审。

4.完成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共建工作。为整合、利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协调和磋商,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8月18日下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在潍坊落地。另外,省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省教育厅与菏泽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菏泽学院。

5.积极推进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在烟台合作举办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下达同意筹建通知,待荷兰方面落实学位证书发放程序后,即可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

二是通过省政府向教育部提出了设立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请,即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其中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及答辩,进入审批程序。

6.推进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和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设立工作。批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潍坊工商学院变更举办者;

报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变更举办者。积极协调、推进在我省建设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有关工作,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推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的函》报教育部。

(四)统筹编制各类招生计划。

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引导作用,通过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研究生、普通和成人本专科生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1.编制、下达201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博士研究生计划688人,比上年增加78人,增幅12.79%(全国增幅8.47%);

硕士研究生计划22306人,其中全日制计划18511人,非全日制计划3795人。全日制硕士比上年增加920人,增幅5.23%(全国2.8%)。全日制硕士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由去年的50.8%提高到54.5%,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计划编制统筹考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等因素,重点向一流学科、省部共建高校、“”、“泰山学者”专家给予倾斜支持。

2.继续落实好今年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和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据各市教育局和有关高校申报情况,结合近年来招生情况,共安排五年制高职计划8.09万人。其中:三二连读4.28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

师范类五年一贯制0.75万人、非师范类五年一贯制3.06万人,与去年大致持平。

3.统筹完成201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型招生计划。2017年安排下达的各类招生计划有:春季高考计划6.4万人,其中春季本科计划1.12万人,春季高职计划5.28万人;

普通专升本计划14910人;

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计划3000人;

免费教育医学生招生计划600人;

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计划45978人;

“3+4”本科层次高等师范教育计划1588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计划1612人、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计划6080人;

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计划760人;

三二连读高职计划4.26万人,五年一贯制高职计划3万人,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计划0.75万人;

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扩大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我省安排12所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本科专项计划1320人,比去年增加120人。今年启动实施重点高职院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全省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安排专科招生计划1170人。

(五)突出重点项目,做好基本建设管理。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对厅主管18所高校2017年度省预算内和自筹资金的6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汇总和初审,并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高校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工作。2017年共下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8450万元。配合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今年高校新建项目的评审工作。

2.完成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审核工作。对厅主管高校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进行了部署、汇总、审核,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基建管理及基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工作做好准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圆满完成教育基建统计工作,并按要求汇总上报。

3.做好我省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工作。2017年山东建筑大学国家产教融合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5000万元,省预算内配套下达5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该校硬件条件。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我省山东交通学院和齐鲁工业大学产教融合项目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由省发改委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批,目前,项目资金已经到位。

4.推进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2016年全国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评奖活动中,我省菏泽市巨野县文昌路明德小学被授予“明德之星”称号;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篇2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部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篇3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1年许多重大改革、发展项目已经启动,有些已取得良好开端,今年要下大力气继续推进落实。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民生的重大问题。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中,教育是重要方面,涉及6项,务必坚决落实好。第一,扎实推进学前2011年行动计划实施,完成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任务。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调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及时向社会进展情况,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推进硬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第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备忘录、省政府与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各项承诺,以国家标准化建设项目为牵动,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坚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和择校。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稳妥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积极落实校安工程资金,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化学校400所。加快推行县域内“学区化办学”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新机制,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现场工作会。积极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第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下,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省级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以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的意见。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22所部级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今年争取新增6所部级中职示范校,组建4个职教集团。第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继续深入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1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系列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落实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启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改进科研评价。推动5所高校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第五,启动实施农村义教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财政安排7 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政府也要适当配套,对1 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补贴,加强管理。寄宿制学校食堂一律不准外包。同时,加强对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餐桌”监管,让孩子吃上放心餐。第六,探索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明确和落实教育承担的责任,从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解决乘车问题,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

此外,还有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等我们也都要作为教育民生的重要问题大力推进,不断提高惠民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能否继续推进,决定新一轮改革的深度和进度。已启动实施的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教综合改革等国家和省改革和发展项目要着力推进,进一步深化。未启动的项目今年要加快启动实施,并且看到成效。推进改革我们要始终坚持: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确立师生员工的改革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主体责任来推进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利益;必须坚持系统设计、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进各方面的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践;必须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改革的合力,增添改革的动力。第一,积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继续完善就近入学制度,扩大初中升优质高中的定校配额比例。要优化高等教育招生结构,继续控制和稳定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民办和高职倾斜。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高职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先招工、后入学现代学徒制试点,制定实施优秀中职学生保送高职政策,适度扩大中职对口升学比例,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稳定成人高校招生规模。第二,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颁布实施院校设置“十二五”规划,稳妥做好有关高校更名、升格、合并、转设的论证和推进工作。具体包括:黑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更名;黑龙江科技职院并入黑龙江工商职院;组建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等。第三,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政策协调,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具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争取省级财政设立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的500万元增加到1 000万元。鼓励行业、企业多种形式参与高校办学活动。制定关于加强职教集团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文件,发挥职教集团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我省高校的省部共建。加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再建创新基地10~15个。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改革。起草贯彻实施教育部第31号令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高校章程制定工作方案。做好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开展选聘委派高校总会计师试点。深入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推进民主管理、社会参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对俄、日、韩等国家的地缘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交流层次,努力建设国家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指导学校做好本科项目评估的前期工作。启动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项目,加快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品牌孔子学院,完善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才库。创新和发展公派出国留学模式。推进我省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快黑大中俄学院改革试点推进步伐。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改革试点,加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启动实施高校与境外机构建立联合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三是优化配置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改革发展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测算核定建立分解落实机制,确立4%目标的政策框架。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按国家要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进一步完善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预计今年,省属本科高校拨款可达到62亿元(省财政拨款增加12亿元),生均经费拨款达到1.4万元。进一步规范本级部门预算,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继续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审核报表备案制度。巩固高校化债成果,全力完成今年的化债目标。继续对高校贷款进行风险测评及监控,加强银行贷款的审批与管理,严格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结合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统筹做好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常规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加强特岗教师管理。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评定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落实省政府转发的《黑龙江省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通过事业编制调剂、中小学富余教师连人带编划转、新增事业编制等办法,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细则。继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并精心组织实施“龙江学者”计划,认真做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员的遴选和推荐工作,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学术领军人才(院士后备)培养支持计划”,以青年骨干教师、高层次战略后备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员为重点,通过国家、省级、校级培训等形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开展基础教育“龙江名师”评选及培养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开展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和做好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的协调、准备工作。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优秀导师海外研修计划”。加大对学科领军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积极做好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第三,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制定我省十年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继续探索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积极参与国家教育信息化各项行动计划。第四,加强依法治教,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启动立法项目前期调研,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开展教育“六.五”普法,推动“法律进校园”常态化,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教育行政处理效率。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问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并完善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维护教育管理秩序。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依法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好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教育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教育政务信息。加强宣传,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管理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招生规模、办学规模均不断扩大,学校对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对科研方面也越来越重视,申报科研项目的数量和档次也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大多由原来的多所中专合并而来,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差,科研水平较低,但为了晋升职称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申报科研项目,造成许多科研项目虽然立项,但研究水平并不高,成果平平甚至难以结题等现象。以上种种,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高职院校某科研项目为例,探索基于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的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方法。

科研项目是一次性工作,从产生创意到立项、实施、结题整个完整的过程,以下将结合某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基于分岗位模块教学法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阐述其全过程管理方式,并着重论述该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进度和成本三要素的管理与控制。

一、申请立项阶段的管理

申请立项阶段是项目管理的关键,主要是项目启动和项目计划两项工作内容,包含填写项目申报表、组织评审、签订项目合同等。

科研项目的申报表相当于工程项目的需求建议书,论证评审时主要的评价标准包括方案、经验、成本、进度计划几方面。《基于分岗位模块教学法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在申报前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工作,因此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课程资源,在课程设计、考核模式、调研方式、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总体思路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应该说建设方案是不错的,项目负责人也有多次做省市级课题主持人的经验,但申报表上没有明确列示项目开展所需要的成本,进度计划也不够详细,仅有笼统、含糊的建设步骤。

作为学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科研处在审核项目申报表时应该站在项目管理的角度,根据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价标准严格把关,指出以上两个方面的不足,责成负责人修改后再上报,而不是简单地整理汇总后上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立项通过率。

从项目负责人的角度来说,可以根据全成本管理理论、工作分解结构理论、制作甘特图等方法,完善项目申报表的内容,编制合理的项目计划。

根据申报表中对于该课题建设步骤的笼统表述,可将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厘清为:协商和讨论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步骤;进行前期调研;收集调研数据;撰写论文阶段并发表;撰写研究工作底稿并结题。但以上建设内容阶段性进度不明,不利于今后的管理,因此,应根据以上内容,编制出更为细化的项目计划:

(1)2012.11-2012.12:讨论协商阶段

召开课程项目建设会议,广泛调研,征求项目组成员、合作企业实训基地和学生的建设意见。

(2)2013.1-2013.3:前期调研阶段

课题组将按方案确定的分工、时间,以问卷调查、访问座谈、资料分析等不同的方式,围绕“个人理财课程建设规划”课题研究的内容,深入学校和社会展开前期调研。

(3)2013.4-2013.6信息数据搜集阶段

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并结合课题的具体需求和现实条件,积累下内容丰富、完整、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第一手资料。

(4)2013.3-2013.8实证研究阶段

在进行以上2、3项工作的同时,推荐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带领学生参与教师的实证性课题研究。

(5)2013.6-2013.10编写校本教材阶段

在积累素材和前期调研、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编写适合“分岗位模块教学”的校本教材。

(6)2013.11,撰写论文和征求意见阶段

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形成文字,在期刊上发表。撰写课程项目研究总报告初稿,对课程项目建设情况征求领导和专家的意见。

(7)2013.12结题验收阶段

根据专家意见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制作现场答辩的PPT,参加验收评审会。

根据项目计划的具体内容,可编制WBS工作分解结构图,以明确为达到项目目标所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囿于篇幅所限,以下以编教材为重点进行工作分解:

二、研发实施阶段的管理

研发实施阶段是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重点和核心,是指从通知立项开始到结题验收之前这一阶段,该阶段包括项目的执行与控制两项内容。

科研项目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确保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达到最优状态,并尽可能减少项目执行的风险。以下从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这三个目标考核和过程控制的关键点及科研团队管理方面来分别论述。

(一)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

科研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它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非程序化的,其质量目标很难用完全量化的方法来控制,因此对科研项目进行质量管理不能照搬项目管理的一般方法,而是要结合科研项目的特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

根据影响该科研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科研处和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绘制因果分析图(鱼骨图)来进行质量控制。

其中,图的上半部分为影响课程建设质量的内因,包括选题是否先进、科学,预期成果对学生是否适用、其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否显著。在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下,这一点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图的下半部分为外因,其中研究基础条件一项中,由于团队缺乏凝聚力和通力合作,科研经费管理松懈,“团队构成”和“研究经费”两项因素成为该科研项目建设中的风险因素,是关键控制点。而“网络技术”方面,因为有校网络中心的鼎力支持,是课题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经济类科研课题的特殊性,开发过程中一般对实验设施等方面的物资保障要求不高,所以也不会对项目质量有很大影响。

(二)进度管理的改进措施

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是指在科研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的目标,对项目的活动进度和日程安排所进行的管理过程。对《基于分岗位模块教学法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进行进度管理,就需要首先制定出合理的经济的、进度计划,然后在该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检查实际进度是否与计划进度相一致,如果出现偏差,就应该及时找出原因,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调整原来的进度计划,从而确保该项目目标的顺利完成。不同的项目,其进度管理内容所适用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的主要方法有甘特图法、关键路径法、PERT分析法、GERT分析法等。由于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通常较为宏观,一般都通过合同进行管理,又由于科研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受许多客观原因的影响,有可能会造成项目不能按时完成而导致延期、撤项的情况,对相关部门和项目团队都会产生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项目的进度。考虑到校级课题项目相对于大型工程项目来说,还是比较单纯和小型的,一般不需要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计算,所以可以运用甘特图来进行进度控制。根据前面编制的总体项目进度计划,可制定如下甘特图:

由于甘特图的直观性,可以使项目负责人或科研管理部门能及时发现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之间产生的偏差,采取一定措施及时弥补,确保如期完成项目目标。因此,利用甘特图对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的进度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值得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推广。

(三)经费管理的改进措施

科研经费管理的改进措施包括事前的成本计划(预算)、事中的成本控制、事后的结余经费管理等三项内容,其中前两项是重点。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缺乏对成本的正确预算,成本控制方法不科学,经费管理混乱,此种局面亟待改善。

根据校级课题的特点,本文认为,重点应该在经费管理流程上做改进。在经费管理流程上,该校一直是由科研处和财务处直接管理,分院虽然实行二级管理办法,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仅限于院长签字一项常规手续,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因此在经费使用和报销方面存在漏洞。应对这种情况,可以考虑采用项目经费分级管理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四)科研团队管理的改进措施

鉴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科研项目团队缺乏凝聚力的现状,本文认为除了校科研处和项目负责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缺陷之外,主要原因还在于科研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科研管理组织结构。

以下是矩阵式科研管理的组织结构图,本文认为也同样适用于《基于分岗位模块教学法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首先,校级课题建设项目的上级职能部门主要有科研处、计财处,这两个部门必须加强项目的信息交流、共享,注重日常信息的沟通。同时还要兼顾和听取上级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建议。其次,该项目团队作为矩阵式科研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其团队成员同时接受来自分院与项目组两个方面的领导。如团队成员有的来自工商管理分院,有的来自投资理财研究所,有的来自远程教育分院,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会计师事务所。他们一方面接受各院系及所在单位的领导,另一方面又要从事项目负责人分配的工作。这样的矩阵式科研组织结构最主要的优点是扁平式、分权式的组织管理,便于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同时让科研人员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了资源的共享,并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

三、结题验收阶段的管理

项目结题验收即由主管部门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最后一环。作为项目负责人,应该认真对待,撰写好验收报告,根据校级课题的验收要求,还应该制作精美直观的PPT形式的汇报材料,在主管部门组织的科研项目验收评审会上做详细的汇报。

对科研管理部门来说,应事先编制项目结项程序,首先由科研管理部门初审,再由校级或上级评审专家组终审,主要检查评审的内容包括:项目是否完成、指标是否达到、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合规、成果有无推广转化、成果转化效益高低以及汇报资料是否清晰明确等。

参考文献:

[1]王海,李建.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探讨[J].价值工程,2010,(7):161-162.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双师型 高等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性质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文件,制定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规划,从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但是我国的多数高职院校是在原来的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中专通过改名或合并升格而来,教师来源主要是原学校的教师和从普通高校招聘的本科或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一些能够真正指导学生实践的实训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极不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难以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2、国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采取何种措施,通过何种途径,尽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技能拔尖、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满足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需要,成为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一个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山东省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计划(2011-2015)》(鲁教师字[2011]3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80%。”按照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实际情况,到2015年要达到“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的规定,各高职院校还必需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结合国家和山东省相关政策,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重点考虑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3.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完成培训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文件,设立了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兼职教师聘任推进项目和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4个项目,为此,中央财政将投入至少26亿元,支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目标就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文件中指出:2011-2015,国家将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10万名,省级培训35万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支持职业院校设立兼职教师岗位,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支持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基地重点建设300个职教师资专业点,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基地的实训条件和内涵建设,完善适应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培养培训体系。

从国家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将按照“系统设计、多措并举、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的思路,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等方面进行推进,大幅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抓住机遇,对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一是要有计划、有步骤的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二是帮助选派的教师制定培训计划、目标和任务等;三是要对结束培训返校的教师做好培训考核工作,确保培训效果。对兼职教师岗位的设立,一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的设立兼职教师岗位;二是对所聘兼职教师的条件一定要严格把关,确保聘到的兼职教师是企业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考核和薪酬管理,确保兼职教师的教学效果。

3.2、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挂职锻炼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兼职或阶段性任职,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和最有效方法,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科研单位,采取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等形式,进行为期不少于一年的专业挂职锻炼。教师跟随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工程师、岗位技术工人上岗实习,了解和掌握生产现状、工艺过程和岗位特征,特别是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记录生产运行参数,掌握安全操作规程、环境保护及生产、建设工程等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等,获取生产运行操作、设备维护检修、故障诊断排除、工程预算编制、网络系统维护等第一手资料,为运用实际案例教学、提高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储备资源”。为确保教师挂职锻炼效果,学校可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此项活动实施动态管理,如检查调研记录、实地查看查访,组织企业、科研单位专家对其进行考评答辩等。

3.3、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

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职院校联系的纽带,可组建一个网络搭建校企信息沟通的平台,促进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应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建立健全产学研基地和实验实训基地。基地是体现职业教育质量、特色、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经科教结合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战略,建立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紧密式的联系,让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业务实践,参加企业的科研课题研究,参与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学校也可以利用本校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或直接兴办校办产业;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工作,勇于承担教学研究与改革、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在产学研结合的实战中,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紧密联系,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4、利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培养培训

以在职培训为主,重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兼顾后备教师的培养、在职教师学历达标和提高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工作原则。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网络。职教师资基地的专业设置覆盖所有的职业领域和职业院校的主体专业,培养培训内容基本满足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需求,各职业院校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每年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学习培训,或者聘请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院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3.5、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有利于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有利于激活竞争机制,有利于校企结合,拓宽学校办学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聘请行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聘用富有经验的一线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能为教学注入强烈的职业信息。兼职教师将行业中最新的技术、规范、信息引入教学,将熟巧的职业技能和丰富的职业经验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技术技能的熟练掌握和职业意识的强化。兼职教师在授课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教学,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同时,兼职教师所引入的职业营养也会不断滋润专任教师,有利于专任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兼职教师来自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他们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当前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这对学校更加准确的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脉搏,开发新专业和优化课程内容,培养适应性、针对性较强的高等技术性应用人才,为地方和行业服务。聘用兼职教师可以缩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行业之间的距离,使学校的教学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行业的支持,兼职教师来自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学校可通过聘任兼职教师来增加学校与社会、学校与行业之间的了解和联系,这对学校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实习上岗的安排和毕业生就业都会带来有利影响。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篇6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王传金。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83-05

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省内外中职-本科3+4衔接教育都在迅速发展,招生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江苏省中本3+4分段培养于2012年初起步,在这期间,众多专家学者针对3+4分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的衔接设置上,对于分段教学管理的系统研究较少[1]。因此,开展对3+4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的研究已是势在必行。

一、共同组建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3+4中本衔接分段教学计划的制定还处于尝试摸索阶段,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这就要求指定专门的组织机构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并据此进行汇总分析,从而更好地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然而,由于目前中职、本科双方学校对3+4分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教学计划的日常管理缺失,对反馈信息的汇总和分析不够,不利于教学管理的全面贯彻。为此,中职和本科双方学校须共同组建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中应包括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和中本衔接教学管理协作小组。

首先,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的组建由本科院校牵头,小组主要成员包括双方学校对接专业的专职教师和本专业的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共同探索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监控两阶段的教学过程的日常运作,使双方学校的教学过程能够严格遵照教学计划科学地开展,终止目前这种双方合作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各自为政的现象,让作为管理方的本科院校和作为实施方的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上能真正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强化衔接工作,保证教学计划的完全执行和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2]。

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双方学校还应该在专业部或专业院系的层面上加强教学合作,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协作小组,由双方学校各指派一人任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双方学校的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教务干事和班主任等。该教学管理协作小组主要作用是共同及时应对和处理两阶段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两阶段教学管理衔接的顺利推进。如常州工学院与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联合成立了“3+4”试点教学工作指导小组就是为了方便双方学校共同探讨社会和企业对两阶段学生的岗位能力、技能水平、专业化程度等要求,制定贯通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中本衔接的毕业生更能适应社会,更有竞争力。

二、共同制定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

目前3+4分段培养自2012年起步至今才刚刚迈入第四个年头,第一批中本衔接的学生刚刚进入本科院校,而这批学生在中职三年的课程教学计划几乎全是由中职学校单方面制定的,中职学校也只是在原先三年制中专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和提高,缺少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的参与和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介入[3]。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由于缺少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的参与和指导,很难保证中本衔接的学生能够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缺少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的介入,中职学校教师对本科院校实际教学条件和应用本科专业教学程度的了解又不够,这些状况必然导致两阶段的专业教学计划脱节或重叠。

共同规范制定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的主要操作流程是:由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牵头,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共同合作,双方学校对接专业的专职教师和本专业的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协力参与制定中本衔接两阶段的教学计划。双方学校和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三方面共同探讨中本衔接的毕业生在中职阶段、本科两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和岗位需求,明确两个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整体设计两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宏观上把握两阶段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以便共同制定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然后教学计划提交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讨论通过后定稿。教学计划一经确立,由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监控小组负责全程监督该教学计划的执行,由中本衔接教学管理协作小组负责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任何个人不得随意修改或偏离。当然,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所以不可避免的,教学计划也需要修订和完善。因此中本衔接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应加强对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执行情况信息的反馈和汇总,并进行研讨分析,及时发现实际的教学过程与制定的教学计划不相符合的地方,以便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完善,让其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

三、共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的衔接机制

(一)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本两阶段的教学计划基本是由双方学校各自独立去完成自己本阶段的教学计划。本科院校基本很少主动介入中职学校的教学,中职学校也基本未就自己的教学情况如实详细汇报给本科院校,双方学校在教学运行管理的衔接上存在缺失,这必然导致双方学校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对接、中本衔接的教学计划的贯彻实施等方面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中本衔接中职段的学生入学年龄比较小、社会认知能力有限、自制力不强、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的学习生活,对专业的认识也不够,很容易厌倦专业学习,缺乏学习的后劲,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3+4分段升入本科院校的生源稳定性。甚至有一些3+4分段的学生在入学前是由其家长代为报名的,学生自身对于何为中本衔接和分段培养并不了解,导致其学习过程是盲目的、被动的。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科院校却很少提前参与并协助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和学风培养。

(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衔接的策略

双方学校加强教学合作,共同完善教学运行管理的衔接机制。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保质保量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两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绝对不是相互独立的、各自执行的[4]。中职学校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否达到录取本科的基本要求,同时本科院校四年的教学过程能否充分考虑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等等,这些重要的教学信息需要双方学校都以积极的姿态互相交流与反馈,并进行统一的教学运行管理,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和人才的质量。

1.定期开展两校的教学研讨。加强中本两校之间的教学研讨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双方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对接专业的教学研讨会,并将其制度化。两校的专任教师可以定期聚在一起共同讨论分析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教材的科学规划处理、教学管理经验的分享等。如常州工学院与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就联合成立了“3+4”试点教学工作校际教研协作组,组织两校的教学研讨会活动。两校参加3+4分段教学的专任教师都加入工作QQ群,大家在群内踊跃交流,讨论教材、分析学生,每月还举行一次“同题异构”活动,选取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比赛,以提升教学的效果,保证了双方学校在两阶段教学运行管理上的顺利衔接。

2.定期开展师生交流。除了双方学校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外,还可以定期开展本科院校教师与中职阶段学生的师生交流交流会,充分把握“请进来,走出去”的思想。请进来,即在中本衔接中职阶段新生刚入学时,就由中本两校对接专业的专业负责人共同组织开展入学专业教育以及3+4中本衔接和分段培养模式的解释说明,或者有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来中职学校为这些新生举办专业知识讲座等形式,让这些学生在刚刚跨入中本衔接培养的大门时,就对自己所选专业的特色、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技能框架、就业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方面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所选专业的信心,培养对所选专业的热爱,充分发挥调动学习的潜力和后劲,及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走出去,即让中本衔接中职阶段的学生前往合作的本科院校,参观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训等场所,参与本科院校组织的技能比赛、文体活动,提前感受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消除对本科院校的陌生感。

上述交流活动都有助于这些新生充分认识何为3+4中本衔接和分段培养模式,以便在后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有激情、有后劲地完成学业,及早跨入本科院校,这对中职学校的学风建设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共同构建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教学质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的生命线,而狠抓教学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构建和完善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双方都至关重要。教学质量主要包含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两个方面内容。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面,目前尚没有构建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只是用学生成绩的评价来代替;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方面,主要还是采取考试的方式,包括两阶段在校期间的期末考试及转段选拔考试。现行的考试大多是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考核,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很小,这对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是很不利的,并不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反而会引导学生产生“临时抱佛脚”的思想。

(二)应对策略

联合中职、本科及企业三方,共同构建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引入第三方的社会评价机制,使得贯通中本的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和科学,能够对双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监控作用。

1.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摒弃单纯的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思想,要明确教学活动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很多内容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该从多方面立体化的动态评价,评价的指标要多元化,而不应该是对最后结果的评价。如从教师个人方面可以考察教师工作态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对教材的把握,教学资源的准备,对教学内容的概括总结,教学方法策略的选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课堂的掌控等;从学生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基础和层次,课堂的反馈情况等。另外,还可以通过推门听课、随机地教学检查、学生网上评教、召开座谈会等多种途径来搜集汇总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以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面完善的评价。

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首先要丰富课程考核的形式,除了常规的笔试,还可以引入实践操作考核、形成性考核等方式;其次,避免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考核,而更多的注重过程性考核,更科学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提升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例,降低终结性考核的比例,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另外,本科院校的老师还可以选取中职阶段一些主要的专业课程介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提前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达成度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常州工学院要求合作衔接的多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进入本科院校之前必须参加本专业工种的中级工考核,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否则不予转段选拔。另外,对公共文化课程的考核以学生中职学段学习的相关课程学业成绩为依据进行考核,具体参考中职学校的学业水平测试;对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由双方学校共同组织,中职学校负责过程性考核,比例占60%,本科院校负责终结性考核,比例占40%;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由中职学校提供场地和材料,常州工学院出考核项目并派专人负责监考,采用实践操作加面试的考核方式,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常州工学院还会同合作衔接的多所中职学校,随机选取几门基础课程,共同参与建设题库,再从题库中随机抽题,更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指导后阶段的教学活动(如图1)。

3.社会评价。社会评价,其实就是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这个角度对中本衔接的教学质量的评价更客观,也更具有说服力。社会评价小组主要由用人单位和本专业的行业协会牵头负责,成员包括学生家长代表、新闻媒体部门等。该小组的主要工作是对3+4分段培养的实习生和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从实习期间和毕业之后两个阶段入手,以用人单位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的满意程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创业成效等方面作为考察的指标,并将之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相关指标做比较,搜集相关信息并分析评价,检验中本衔接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程度,从而促使中本学校双方按照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模数量和规格层次,确保中本衔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社会形势的职业竞争能力。由于目前3+4分段培养的第一批学生才刚刚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所以社会评价还无法付诸实施。

五、共同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

教学资源是指为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而提供的各种可被利用的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实训场所、教学素材等狭义的资源,也包括服务于教学的师资等广义的资源。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由于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模格局、政策扶持、社会影响力等方面都不同,导致其对接专业的发展规模、实训场所和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囿于自身教学资源的贫乏,或由于实训场地狭小而压缩学生的实训时间,或由于师资力量的单薄而大班上课,致使不论是专业理论还是专业实践的学习效果都要打折扣,这对提升中本衔接中职阶段的教学质量是相当不利的。

为此,双方学校共同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以保证中职学校、本科院校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共育高技能型人才的顺利进行。推动中本院校双方之间的深度融合,打破院系、部门、学校的界线,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利用率,以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为抓手,统筹安排双方学校的教学资源,项目共建、质量共进,发挥本科院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本科院校带动中职学校的深入发展,促进双方学校互动健康和谐发展,这对提升中本衔接的社会声誉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

(一)实训资源的共享

实训资源是实训基地内硬件设备资源与实训教师资源的总称。职业学校的专业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依靠校内的实训资源,因此实训资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部分较为落后或专业开设较晚的中职学校来说,实训资源尤为紧缺,双方学校共建实训资源的共享方案,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本科院校闲置的实训资源,利用本科院校丰富的实训资源为中职学校更好的解决实际的教学困难:一方面统筹安排实训教学计划,使教学实训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实训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发挥了本科院校的牵头辐射作用,带动了中职学校对接专业的发展,中本衔接中职阶段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使得他们更加快捷的融入本科的学习生活。

(二)师资配备的共享

借助上文中定期开展两校的教学研讨会的机会,本科院校的专业负责人可以组织本校优秀的专业教师前往中职学校召开教学经验交流或者专业发展知识讲座,以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专业课程链的建设。对于部分中职学校在专业师资力量上比较薄弱,合作的本科院校可以提供一定的教学援助,选派本校的专业教师在中职学校挂职,承担一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本科院校教师参与到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活动中,既能加强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之间教师的联系,利于本科院校的教师更好的了解中职阶段的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在本科阶段更好的因材施教;还可以让中职阶段的学生提前接触本科院校的教师,缓解甚至消除对本科阶段教师和学习生活的陌生感;同时,中职学校的教师也有机会深层次的了解本科院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情况,方便双方学校的教师更好的协同执行制定好的贯通中本的教学计划,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篇7

摘要:高职院校教研室虽然是高职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中最基层的组织,但是其工作却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高职院校教研室必须进行标准化建设以及内涵提升建设,促进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研室;标准化;内涵;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249-0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过二十年左右的发展,已基本完成了规模化发展的原始任务。2006年,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已经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建设,已迈入以质量求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管理组织单位,教研室既是学院人才培养方针的执行者,也是人才培养研究的实践者,是学院加快内涵建设,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载体,其自身的建设状况直接反映学校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为此,高职院校须进一步强化教研室的管理水平,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研室建设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多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近年来各校为了满足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张的需求大量引进新教师。许多高职院校教研室受职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办学基础条件落后、师资队伍薄弱等不利因素影响,主要存下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研功能较弱

教研工作是教研室工作的核心,跟本科院校的教研室相比,高职院校教研室学术功能明显偏弱、一定数量的教研室忙于处理一般性行政事务和教学事务之中,主要是一些日常的琐碎事务,应付各种检查、评估、评优等活动,被动传达和完成上级各部门的各种任务,使得教研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教务室,教研室工作教而无研,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等多种教研活动流于形式。

(二)凝聚力不强

高职院校的教研室作为学院教学管理的最基层的一级,在教学资源分配、教师考核与奖惩、教师进修培训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话语权非常有限。因此,部分教师对教研室布置的工作不太重视,大部分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学术方向相对独立,整个教研室成员之间实质性合作很少,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团队,教研室凝聚力还有等进一步加强。

(三)科研氛围不浓厚

科研能力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科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教学的重要支撑,只有具有了较高的科研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才不会空洞无味。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学任务及学生管理压力异常繁重,教师可以用于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屈指可数,而且高职院校教师能够外出学术交流的机会很少。总体看来,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平庸,教研室的科研氛围不浓,教师成了典型的“教书匠”。

(四)创造力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教研室被繁缛的事务所累,导致教研室职能错位,加之能够与其他学校以及行业企业交流合作机会少之又少,这些弊端均导致高职院校教研室难以及时掌握行业企业发展最新动态。上述封闭化倾向造成了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执行者的教研室犹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不利于高职院校紧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建设理念和思路,对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生消极的影响。

(五)师资队伍培养缺乏长远考虑

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专业教研室对青年教师培养缺乏长远考虑。由于教学工作量较大,教研室一般都是将刚毕业分配来校的青年教师匆匆送上教学第一线充当教育教学第一线,使得他们无暇进行教学研究与反思,不利于新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教研室建设思路

(一)标准化建设阶段

高职院校教研室标准化建设是指在教研室教学组织管理、教科研究工作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使教研室工作趋于标准化。就如何建成标准化教研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教研室的管理工作。学院教务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制定《教研室工作职责》、《教研室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及考核办法》、《教师工作目标责任书》等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教研室及教研室各成员的工作职责,相关人员的进修培训、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均与其完成教研室布置的工作情况直接挂钩。通过制定上述一系列严格的制度,赋予了教研室主任一定的权利,对教研室成员进行管理、监督和约束,从而实现教研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

2.抓好课程和专业建设,搞好教学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搞好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教研室应该强化市场调研与分析,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专业与产业对接,并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做好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研室要紧紧围绕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突出教研重点,强化“教”与“研”两项职能,做好教研室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

3.采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保障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教研室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应定期对本教研室所承担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内涵提升阶段

1.突出科学研究,提升教研室总体学术水平。科学研究是教研室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教研室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教研室应组织教研室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有计划地组织教研室教师赴校外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活跃教研室学术气氛,造就和培养青年人才,此外还可以充实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2.积极寻求交流合作,开阔建设视野。高职院校教研室可以通过组织教师经常走出去赴兄弟院校及行业企业调研学习积极寻求交流合作,拓宽办学视野,在教学方法和科学研究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制订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构建优质教研团队。努力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团结合作、梯队较合理的教研团队。①鼓励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教研室应当积极鼓励广大教师申报各类教改课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高质量教研论文,从而真正实现有教有研。②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搞好学科梯队建设。因为历史的原因,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以刚从学校读书毕业又跨进另一个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为主,尽管他们自身有很多缺陷,但他们仍然是学院发展的生力军,教研室对他们负有培养责任,教研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③以代练,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说课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教育教研论文比赛、青年教师技能操作竞赛等,全方位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④转变思路,改进人才引进方式。现阶段高职院校引进人员的重点必须从过去的高学历研究型人才转向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的高素质的企业技术骨干,广大教研室可以邀请优秀的企业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且创造条件,吸引这些人才中的一部分人成为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⑤多方并举,培养英才。通过实施“双师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团队培养计划”、“兼职教师培养计划”等措施激发老师的工作激情,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曲士英,鲁明川.高职院校教研室内涵建设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9):62-65.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 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26-05

技职教育与台湾经济建设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技职教育培养的技术人才曾造就过台湾经济发展的奇迹。然而,近十多年来,台湾技职学校纷纷追求改制升格,致使技职院校学生以升学为导向,技职教育学术化发展倾向造成的“学用落差”引来外界阵阵批评。强化产业人才培训、结合产业需求改进技职教育已成各界共识。2012年,颁布“经济动能推升方案”,借以解决产业结构失衡及人力供需失调等内在问题。2013年1月,台湾教育部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基础上继续颁布实施为期5年的“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旨在贯彻落实“经济动能推升方案”,平衡台湾人力供需[1]。具体而言,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实施策略具有不同以往的特殊体现。

一、明确以“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为目标

近十多年来,台湾技职教育为配合政府提升台湾国际竞争力,绩优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绩优技术学院改制为科技大学,造就了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底,台湾技职体系学校共计246所,其中,高级职业学校155所、专科学校14所、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77所[2]①。然而,伴随技职院校改制升格而来的是技职人才“学用落差”的加大,产业人力供需的失衡,技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真正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招生入学渠道上,技职教育理应重视实务操作技能,但升学制度却仍以纸笔测验为主,难以凸显技职教育特色。考试方式僵化、缺乏甄别度的问题成为学界诟病。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技职教育在落实实务教学的配套措施上显有不足,甚至“南部有技职学校还在用30年前的旧教材”[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产学连接不够深入紧密。大量技职专科转型为学院或大学之后,师资聘任也越来越注重学历的提升,新聘师资尽管大多拥有博士学位却不具业界实务经验。不仅如此,技职院校对教师绩效的考评也逐渐加重SCI等学术论文数量指标权重,甚至要求博士生毕业也要有SCI论文,技职教育学术化倾向日益明显。

技职教育学术化的后果就是“学用落差”的加大,并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人力供需的矛盾。如台湾上银科技董事长卓永才所言,“电机、机械、自动控制等领域,要做出好产品很困难,但这些都不是SCI接受的论文。最后机械系都去做SCI喜欢的微纳米技术,结果机械系博士毕业后连机械图都看不懂”[4]。针对技职教育近年来产生的各项问题,台湾教育当局自2010年至2012年曾推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第一期),积极引导技职院校在师资、课程、人力培养及产学研发等各项制度层面逐渐回归“务实致用”。然而,随着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变化,各界对技职教育应培育各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期待与日俱增,对此,台湾当局也快速作出反应。2013年,启动“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计划5年内投入202亿新台币继续改造技职教育体系,以期通过增加经费与资源投入,促使技职院校充分发挥技职教育应有的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功能,以提升台湾整体竞争力。具体而言,“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使各级技职院校毕业生都具备立即就业的能力;致力于强化技职院校师生“务实致用”能力,紧密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过渡;致力于重塑技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

二、突出以“技职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为特色

技职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是“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贯穿始终的策略,也是实现“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目标的重要举措。从系科设置、课程安排、设备配置、教师聘任、就业指导到专业证照,无不体现“务实致用”的技职教育特色。众所周知,技职学校在教学上所需的机器、厂房等相关设备经费需求远高于普通教育,台湾技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数量相当,但技职院校经费只占高教经费的32%[5],导致技职院校培育技职专业人才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台湾“教育部”技职司司长李彦仪指出:“近年来技职院校偏好设置成本较低的科系,例如商、管理类科人才过剩。传统工科需要大量设备,一台机器动则数十万元,学校较不愿开设。”[6]对此,台湾“教育部”在“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中对高职与技专院校系科的设置进行盘点,建立系科对应的产业需求机制,优先辅助高职及技专校院制造业或重点产业类科成本高且基层技术人力缺乏的相关科班设备。同时,为彰显技职教育务实致用的精神,培养学生完整的专业实务能力,“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各科类实务课程衔接产业需求的弹性机制,以发展学校特色。尤其为培养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能力,实务课程注重配合产业需求及围绕社会期待加以改革,教学内容则以“培育学生具有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加以更新。

产业转型发展的速度与技职院校教学实习设备的更新速度形成显著落差,严重影响教师的实务教学及学生的实作学习。台湾“教育部”2009年曾从4年5千亿新台币的特别预算中提取20亿元用于补充国立高职院校实习及教学设备,切实增加学校实务教学资源并提升学生技术及实作能力。然而,2009~2012年间,不仅国立高等技职院校仍有部分设备未得到更新,而且大多私立高等技职院校及台北、高雄两地技职院校的设备也与业界相距甚远,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面对已有设备与产业设备衔接不恰的矛盾,技职教育再造第二期专门配置80亿元作为技职院校设备更新的专项经费,并明确提出三个要求:一是提升高职及技专院校基本教学课程所需仪器设备;二是对焦产业需求,精进制造业或重点产业科类适用的设备,培育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实务能力;三是缩短应用研究与产业研发的落差,建立业界捐赠设备平台,鼓励业界捐赠学校设备。

三、坚持以“增强教师实务与教学能力”为策略

在第一期技职再造方案中,台湾“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的重要议题,鼓励学校聘任具有实务经验的新进专业科目教师,提高新聘专业科目具有实务经验教师占所有专业科目新进教师的比例。经过第一期方案的实施推动,具有实务经验教师占所有教师的比例已逐年增长,辅助技职院校教师研习服务也切实强化了教师的实务经验。但是,受经费限制以致辅助教师到业界研习的额度有限,专任教师参与研习的数量太少,参与意愿不高。为突破以上困境,台湾教育当局继续将教师实务增能策略纳入“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计划”中,并修正以往做法,鼓励学校结合系科本位精神,由系所寻找潜在合作厂商,将员工培训、职前训练、设备共享的观念,透过教师深度研习的机会,协助教师学习新技术,并将研习成果回馈教学及产学合作。教师增能策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遴聘业界人士到高等技职院校协同教学

为全面推动技职教育课程与产业接轨,教育部门鼓励技职院校遴选业界专家共同规划课程及协同授课,以培育具有实作能力及就业能力的人才。第一期实施效果显示,技职院校选聘业界专家到校协同教学的做法深受学生、教师及产业界认同,不仅深化了技职教育的实务教学,加强了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接轨,也使学生获得最新的产业科技相关知识。然而,业界专家到校协同教学的时间有限(每学期最多6周),致使那些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授课的课程难以深化。不仅如此,第一期技职改造仅辅助那些开设实用技能课程及产业特色需求科类的学校聘任业界人士协同教学,而非适用于所有技职院校。为此,“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继续推动聘任业界人士到校协同教学,并将资助范围扩大到所有技职院校。与此同时,台湾各技职院校纷纷响应号召,遴聘业界专家到校协同教学。

(二)新聘具有业界经验的专职教师入职任教

第一期技职教育改造方案实施后,高等技职实用技能课程及产业特殊需求科类逐步实行“双师制度”,要求新聘专业科目教师需具有与任教领域相关的工作经验,即近10年内具有与任教领域工作经验相关的业界实务经验者,其担任教师前在相关业界需已累计工作3年以上或兼职工作年资6年以上。以此弥补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提前接触并了解与业界相关技能和职场状况,事先为毕业后的职场需求做准备,增强学生毕业即就业的能力。然而,具备业界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才往往不具备高学历,技职院校只好在学历要求上对新聘教师做出让步,对具备业界实务经验的教师一般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即可。尽管如此,要吸引具有业界实务经验者转向技职院校任教也绝非易事。因此,技职院校从现任教师着手,选派现任教师赴业界历练,以获取实务经验。如高雄餐旅大学鼓励并选送教师赴公民营机构研习,接受证照训练或出国进修,汲取餐旅业界服务与管理经验[7]。

(三)调整专业教师评鉴考核指标为实务趋向

技职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而评鉴考核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武器。通过评鉴指标对教师专业进行考核,能够使教师了解自身专业表现,反思自我教学成效,进而鼓励教师不断持续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提升教学品质。然而,当前技职院校评鉴对教师升等偏重于学术研究,对教师取得职业证照或现场工作经验的比重仍然偏低,致使技职院校教师为求升等,多不以其见长之实作为主要方向,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意愿也不高,最终导致技职教育培育的学生实作能力日减。鉴于此,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尤其鼓励技职院校以教师的技术报告或产学研发成果作为升等及教师评鉴指标。技职院校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以产学合作培育人才作为教师评鉴的重点,以研发成果专利数、技术转移、产学合作总数、产学合作总金额为产学合作的评鉴指标。如今,产学合作人才培育的成效、教师至产业界历练获取的实务经验、产学合作获取的价值、合作厂商的满意程度等维度都已成为学校对教师评鉴考核的重要指标。

四、落实以“促进人才培育与就业接轨”为归宿

台湾早期的技职教育之所以深得人心,在于各级技职教育均以人力养成及就业安置为目标,具有终结教育的性质,与普通(非技职)教育有十分明显的区隔。以配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产业技术人才为目的,具有浓重的工具性色彩。也正因如此,早期技职教育培养的优秀人才为台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甚至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命脉”[8]。然而,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台湾当局实行教育松绑政策,广设大学,提高教育程度,对技职教育传统的“终结教育”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原本位居社会主流的技职教育不但逐渐式微,其定位也日渐模糊,在社会上的声誉更是一落千丈,成为学生与家长的次等选择。要改变技职教育的境遇,必须回归技职与经济发展的天然联系,从促进学生就业入手改变人们对技教育职的偏见。尤其近年毕业即失业问题严重,家长与学生的观念也变得更加务实的情况下,技职教育更应抓住机遇,以“促进人才培育与就业接轨”为突破口,重塑技职教育的美好形象。因此,台湾教育部在推动“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计划”时,特别强调要将学生就业率纳入技职院校评鉴及奖励辅助指标体系中,实现教育与就业接轨。

技职教育与就业接轨除了通过紧密联接产业发展使技职教育所培育人才更贴近产业需求之外,还可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平台提高技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以实现。此外,鼓励学生获取技职院校与产业需求相对应的专业证照也是间接提高技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第二期技职教育改造计划”别提出“选取6~8所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平台”及“奖励辅助高职院校依据技能基准,与业界共同规划课程,并协助学生取得职能导向课程品质认证的结业证书”等策略。技职改造计划实施后,各学校纷纷打造区域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具有成熟技术和已获发明奖项的学生积极参加创业活动,加强技职院校与周边产业及社区的联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既能够为学生带来经济商机也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效率倍增,受到技职院校师生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面对证照种类繁多但未能对应产业需求的实际,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中提出,从2014年开始,逐步实施“证能合一”的策略,结合教、考、训、用,制定出各产业的职能基准,以此设计专业证照以供学校课程设计参考。教育部期望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专业证照的效用。

五、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特征与经验

(一)务实致用是台湾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最大特征

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基础上,对技职教育的目标、内容、策略以及质量化评估指标都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强大的资金投入为技职教育的深化改造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与保障。相比同年实施的“发展典范科技大学计划”(2013~2016年)的拔尖性与竞争性而言,“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的辅助对象包括所有技职院校,弥补前者之不足。“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对台湾技职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务选才,有效降低少子化对学校招生的影响。少子化导致的招生问题是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影响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定位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期改造计划”在技职院校全面落实“实务能力”选才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技职院校的招生竞争压力;二是人才培育与就业接轨,有助于解决青少年严重失业的问题。

(二)台湾技职教育再造计划的实施效果需审慎考量

尽管“第二期再造计划”提出的各项政策都紧密结合人才培育满足产业需求的务实致用理念,但是,从实践的角度审视该计划的各项策略,在具体落实的可行性和执行效果方面仍不尽如人意。如,为提升技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符合业界需求的技术人力,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继续推动“落实学生校外实习”策略,并将实习地点扩大为校内外及海外的企业研发单位。纵然“教育部”已通过建立企业公会交流平台,鼓励业界与学校合作并提供实习岗位等办法投入政府资源,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实习环境。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科类都能找到实习合作的企业,或能与实习机构规划专业实习课程。以电子信息科类为例,专业和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要投入大量时间才可能完成新手培训,而学生实多是短期行为,企业没有足够诱因为学生短期实习提供职位和机会,企业也不愿意将电子产业的研发交给新手处理,学生获得校外实习机会绝非易事。尽管“第二期技职改造计划”曾就不易提供实习岗位的产业类别提出“设立模拟实习公司”的做法,但具体操作的可行性极待商榷,模拟公司设立后谁来管理、谁带学生以及用什么来带学生等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最后技职院校不得不将此科类的学生安排到生产线实习,实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总体来看,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所内含的制度调整(政策统整、系科调整、实务选才)、课程活化(课程弹性、设备更新、实务增能)及就业促进(就业接轨、创新创业、证能合一)这三大面向九大策略的实施在进一步提升台湾技职教育质量和培育符合产业需求技职人才方面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为台湾技职教育未来发展奠定更加深厚的根基。同时,台湾“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计划”提出“提升技职教育整体竞争力”的目标以及“无论高职、专科、技术学院毕业生都具有立即就业的能力”、“充分提业发展所需优质技术人力”、“改变社会对技职教育的观点”的期望都与我国大陆地区高职教育目前面临的人才培养学用脱节困境及未来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不谋而合。其提出的整合政府、高校与地方资源引导产业界共同培育产业需求技职人才,引领技职教育实务研发在境内外市场胜出以改善社会对技职教育的认识等成功策略经验无不能成为大陆技职教育改革的有益参考。

Analysis 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Stage Ⅱ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cycling Programs”in Taiwan of China

LI Ling-l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Abstract Following the 3-yea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cycling Program (2010-2012)” promulgated in 2010, Taiwan launched in 2013 the stage II Program, which proposed nine strategies mainly focus on the system adjustments, curriculum activation and employment promotion. The new program plans to appropriate NT$20.2 billion in five years to reform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iming at raising its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The Stage II Program is the efficacy extension of th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cycling Program”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t measure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skills, strengthen the pragmatic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change social perspective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Taiwan; stage II recycling program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4-04-13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平衡记分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17-04

作为一个区别于团队、公务机关和其他单位的特殊机构,高职院校具有工作目标的复杂化和综合化、人才资源的集中化、机构成员劳动时间高度自由化、价值鉴定的繁杂化和实现的长周期化等特点。同等院校之间,最大差别其实并不在于教师结构自身,也不在于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经验、学校教学规模,而在于内部的管理。如何将之前的粗放型管理、个人英雄型管理,变为科学的管理和规范的管理,去提升内部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技能,然后将其高效的发挥出来将是院校管理者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一、高职院校现行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体系的问题,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

1.考核目的不明确。各级管理干部,还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普通教师,对于考核内涵的理解,普遍都还存在差异之处,导致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没法对结果进行反馈。

2.简单采取量化的方式。过分强调量化指标,可能会在评价过程中无法体现教师在工作上的创造性,影响工作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

3.不考虑成果的滞后性。高职院校,作为知识的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包括传递、使用、创造和继承,工作显得稍有些滞后,所以有不易衡量的因素在内。

4.现有绩效评价的结果,往往作为薪酬提升的绝对依据,也就是所谓的奖惩性评估。结果作用简单化,无法发现教师在工作中的问题,帮助教师提高水平,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发展性评价。

5.现有的绩效考核仅仅停留在考核层面上,没有起到发展管理的作用,和学院短期、长期的发展目标产生了脱节。

二、高职院校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1.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分析。高职院校实行平衡计分卡,是将自己的发展最高目标和平衡记分卡中的战略地图思想契合在一起,同时也将其置放在最高点。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走过学校的初创时期,正处在高速发展创建学院品牌特色的阶段,其发展的战略是在继续扩展学院办学场地和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建设、资源优化、档次提升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建设,做出品牌特色。如图1所示。

2.使用平衡计分卡构建高职院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在高职院校中设计该指标主要通过对学院发展目标的分析并进行目标分解,确定指标主体和目标,在尝试构建平衡计分卡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各指标体系互动关系和高职院校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撑。根据上述要求,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①服务对象层面指标的设计。学院的客户,主要是学生及其家长,还有具体的用人单位,同时学院还要肩负起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为此,学院应该以提供优秀教育和高水平科研服务为战略目标,制定综合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科研、社会服务评价的指标。②建设财务和资源指标体系。成为财务稳健型的学校,这是一个学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内部流程效率增长的基础性工作。同时,最大化的利用已有资源,减少浪费,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的高职院校。③业务流程的管理。学院的战略整体应为不断改善管理水平,从而不断强化创新过程、完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反馈。④学习与成长角度设计的指标。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满意度,流程和财务资源方面的问题和差距,只能依靠全体教师的成长解决,创造一个持续成功的环境,建立一个专业诚信进取的高效、进取、团结的运作团队。

3.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目标制定。在明确学校策略与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建设学校战略主题与组织活动间的内在关系,并形成战略地图,进而转化为可操作的考核指标,逐层落实到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绩效目标中。①教师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及权重设计内容。通过对学院战略地图的目标分解,将学院的发展战略从服务对象、财务与资源、业务流程管理、学习与发展维度层层落实到各岗位教师中,针对本岗位的工作职责,确定关键成功因素。高职院校从素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性工作五个方面确定教师绩效考核的具体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②权重分配的原则是:所有关键绩效指标或所有的工作目标的权重之和为100%;单个指标或目标的权重最小不能小于10%。同时,各指标或目标权重比例应该呈明显差异,适当增加不占权重的否决指标、奖励指标等定性考核项目,因为这些项目一方面对于激励、约束教师的工作很重要,另一方面,这些指标不占有权重,不会冲淡绩效管理的战略导向作用。新型高职院校教师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③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区别权重设计。教师针对不同的职称和岗位,权重分配应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教师,将进行不同评估的关键指标和权重,称之为岗位浮动权重评定方法。

将学院教师按照岗位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分成三个岗位方向,如图2。

按照三个岗位方向以及工作侧重点不同,对基础绩效考核指标进行权重调整,如表3。

并针对不同职称层次设计绩效系数,如表4。

建立适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教师的考核指标体系模型,实现对教师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避免“千人一面”的评价标准。进行具体绩效考核时,将按照“教师绩效=岗位差异权重计算结果×职称系数”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式会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4.制订绩效行动计划。高职院校制订和展开行动计划主要有以下方法:①按周期制订和展开:高职院校主要针对每一战略目标制订长、短期的行动计划。长期的行动计划,如学院战略规划及职能战略规划;短期行动计划,如年度教学计划、专项工作计划。行动计划还包括应对预期的教学成果及教师和学生方面变化的预案。②按层级制订和展开:高职院校应将行动计划按组织层级进行纵向分解,落实到组织内(不同层级直至教师)、组织外(合作团队、培训基地等)。③制订资源配置计划:高职院校应针对行动计划制订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基础设施、信息系统)配置计划。④确定行动计划的指标:高职院校应确定每个行动计划的指标,指标既可以是行动计划的结果(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可以是行动计划完成的期限(如12月底前完成),还可以是综合指数。⑤行动计划监测和变更:高职院校应建立战略回顾机制,按行动计划节点进行跟踪以了解其进展和差距,据此调整行动计划及资源配置。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战略情报监控系统,当学院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评估变化对行动计划的影响,依评估结果对行动计划进行处置。

5.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①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形成学院战略发展和绩效考核相统一的组织结构,全权负责整个学校的发展目标管理及绩效管理的设定、评估、设计、监控、指导和协调,战略中心组织下属的绩效评估机构,全权负责全校的绩效考核工作,其中包括:评估指标来构建系统,实现了平稳的评估。如图3所示。②明确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目的。坚持人本的观念,从学院的具体工作情况出发,关心人、尊重人和相信人。以“科学规范,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共同参与”为主要原则标准。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充分结合在一起。③建立绩效的沟通机制。绩效管理沟通,要体现在考核前、中和后三个不同阶段,沟通方法必须灵活,譬如书面报告、面对面谈、演讲,甚至是更加轻松的非正式沟通等,如聊天、通话、聚会还有聚餐等。④绩效反馈。绩效反馈,是绩效管理的最后步骤,要求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交流,对那些被考核的人,反馈他在考核周期内反映出来的实际绩效情况;另一方面,对存在的缺陷之处,要进行积极的改进。绩效反馈时,可以运用“汉堡法”,上层的那一片面包就是表扬的成分,中间那层馅料是点评和批评的内容,而底层的面包,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有支持也有肯定,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过程的完整。

6.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新型考核结果不再沿用过去优秀、良好、一般与差的等级制度,而是以A、B、C、D来代替划分不同的发展计划。这种方式首先摒除了原先比较粗暴的分级,满足了员工的受尊重需求,有利于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其次这种针对不同等级对应展开的不同发展计划,使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够按照学院发展目标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发展,对教师的个人职业成功和学院整体的成功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表5所示。

这个职业发展计划将摒除仅靠薪酬来衡量的陈旧思路,而是使教师在学院的大环境、大目标下按照个人考核结果差异来进行不同方向的职业发展,这种应用可以改变以往考核差导致薪酬低,使发展机会渺小的死循环,从而更加注重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的特色体现,更按照个人的特色来进行个人发展的规划。前后两种不同的绩效结果的应用,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激励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如图4所示。

三、结论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城乡规划;三年级设计课程;“职研教融合”;改革研究;河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5104

1 引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2011年4月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城乡规划学从原建筑学一级学科中拆分出来,标志着城乡规划学被正式提升为新的一级学科[1]。虽然城乡规划专业属于工科门类,但是涉及的知识体系众多,专业课程涉及工学(建筑学、风景园林、交通运输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地理类、应用数学)、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以及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门类[2]。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了上述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但是目前《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于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没有提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不同学校针对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多为五年制办学,不少学校都是以三年级作为专业的过渡期,从之前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转向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因此研究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为了提高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质量,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确定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需要进行设计类课程的改革。当前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城乡规划专业乃至整个行业都处在大转型时期,未来的规划方法和方式会和现有的规划体系有很大变革,从粗放式的追求量的规划转向精细化的强调质的规划,教育体系要灵活变革来适应未来的发展要求。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职研教融合”的角度出发来探索一般工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程的改革研究,其中“职”指的是学生就职,“研”指的是学生考研,“教”指的是本科课程教学。

2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现状

2.1 办学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于2005年,学制为5年,毕业发工学学士学位证。当时所在学院为土木学院,2008年并入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2013年更名为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的前身是测绘学院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接受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成立于2005年,设置有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发理学学士学位证。该专业的前身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2001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承担自然资源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村镇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具备坚实的地理科学基础和开阔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视野,较强的空间分析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从事资源环境评价、城乡规划管理,以及村镇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管理与技术复合型人才。

从上述介绍来看,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前身都是建立于1993年的城镇规划专科专业,目前这两大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尽管两个专业在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部分重合,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不等同于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中避免出现雷同的现象,而设计类课程就是两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区别。根据笔者对于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通过评估的42所院校的调研,城乡规划专业所在学院有众多模式,其中建筑与城规学院模式所占比重最大,这说明了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齐头并进发展势头强劲,建筑学院模式紧跟其后,也说明了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建筑学的基础依托。

2.2 学生就职状况

2.2.1 已毕业学生就职总体状况

笔者对已毕业的130名学生进行了统计,除了12人信息不明之外,发现就业状况总体良好(06级学生没有信息反馈,11级学生由于刚毕业信息还不完善)(表1)。其中转行人数12人,占到统计人数的9.2%,从事规划以及建筑行业的人数共计106人,所在的挝恢饕集中在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管理局以及景观设计院等。从学生就职的状况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提供借鉴。

2.2.2 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

笔者对已毕业但仍然从事规划行业的85名学生接触的物质空间类的规划项目类型进行了汇总,具体内容详见表2。

根据已毕业学生从事的项目类型,可以为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2.2.3 已毕业学生对于培养能力的建议

在设计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掌握各个功能区的做法,如居住区、商业中心、站前区、滨水区、CBD、仓储区、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多参观,多思考。其次设计前应仔细研究地块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基础资料,了解其文化内涵,提炼其城市特色,融入设计中,让作品主题更鲜明,更有灵魂。再次应熟悉相关规范,关注规划前沿,与时俱进。最近国家新出的政策要多了解,如开放式社区、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大数据获取及处理等。

在表达能力方面平时多加强手绘的练习,练习空间尺度和建筑尺度的把握,提升方案能力。并且要精通各种软件,包括CAD、PS、SU、GIS、AI、INDESIGN、COREDRAW、OFFIC办公软件等,并且要掌握与外界和甲方的沟通和斡旋技巧。

2.3 学生考研状况

2.3.1 考研录取率分析

河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7年来考研录取率呈现波动状态,在2014年达到低谷,2016年达到高峰,总体考研率为17.5%,具体内容见表3。

2.3.2 快题题目分析

快题设计是规划设计的一种快速表达形式,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从文字的要求到图形的表达。无论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工作选拔测试,都可能采用规划快题设计的形式。研究生初试考快题的高校有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广州大学、湖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天津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西建大、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6所高校。研究生复试考快题的高校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11所高校。

快题设计测试中一般多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此类快题在考试测试中更容易操作。具体类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心区规划设计(商业中心规划设计、文化娱乐中心规划设计、行政中心规划设计)、滨水区规划设计、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旅游区规划设计(一般会有山地)、公园景观(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步行街规划设计(一般是历史街道)、大学校园规划、中学校园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办公园区规划、物流园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近5年来部分高校(上述16所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快题题目类型详见表4。

3 三年级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城市规划专业在学科设置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城市规划专业涵盖的范围更宽更广,不同院校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也在日渐摸索中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色[3]。不论城乡规划专业如何发展,其核心是不变的,即以城乡物质空间为核心。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是以土建类学科为背景,以设计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同时强调对多种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具有豫西北地域特色的教学与科研方向。

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在前三学期和建筑学专业实行建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到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专业的选择(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因此城乡规划专业五年的设计类课程为从大一的建筑设计基础、到大二的建筑设计、大三和大四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以及大五的毕业设计。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最重要的核心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4]。三年级是城乡规划专业系统的由建筑类知识向城乡规划类知识的转换,因此这个阶段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认知上会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从已毕业学生的就职状况和考研状况综合考虑,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研究[5~8]。

3.1 教学内容改革

三年级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以物质规划和形态规划为主,同时强调相关知识体系的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和二年级下学期的最后一个建筑设计相衔接,从单体建筑设计过渡到群体建筑设计,再过渡到对整体空间环境的综合设计。以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为主,每个学期两个设计,每个课程设计56学时,具体内容见表5。

3.2 培养能力改革

城市规划与设计课程不能仅仅只是训练学生的绘图水平,应从多方面进行能力的提升,笔者认为,三年级的规划设计课程可以从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内容详见表7。

3.3 教学过程改革

3.3.1 O计课流程安排

设计课程要特别重视过程控制,上课纪律应当加强,防止学生最终只交一套图纸的情况发生。严格把控每一个过程环节,一草和二草按照时间交图或汇报,并注重点评。设计课中的集中授课与点评时间应均匀分布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并且要注重设计课和实际的结合,要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具体可以细分为1+1+2+2+1模式,即第一周的开题、调研阶段,第二周的汇报、点评阶段,第三、四周的一草、点评阶段,第五、六周的二草、点评阶段,第七周的三草、点评阶段,并且一定要有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周,在这一周里学生可以专心的表现最终成果。

上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分析(以快题的形式,注重手绘能力的提高)――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交一草草图)――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手工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下学期:开题――实地调研――资料搜集――规划先例汇报(以ppt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搜集――方案生成(师生互动)――一草(师生互动)――二草(交二草草图)――三草(生生互动)――出图、制作机器模型――评图、评模型――展览――制作图集、刻录光盘――归档。

3.3.2 设计课过程监控

为了严格把控学生上设计课的纪律,端正学习态度,应做好平时阶段的考勤工作,平时成绩结合学生上设计课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情况分别对待,并努力控制好上课的学习效率。

为了强化学生课程设计的过程性,避免最终熬夜突击画图交图的状况,每个设计过程中间要求交草图,草图要求进行简单的排版,要有设计思路分析、手绘草图、设计说明、总平面设计等内容。并且严格要求调研报告、调研汇报、成果汇报、模型制作等的成果质量[9~10]。

课程设计结束要求上交正式的设计图纸,正图要求严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来完成,要有认真的排版、分析图、总平面图、效果图、意向图等。

3.3.3 设计师进课堂

考虑到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特点,设计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一些设计院的工作模式,例如设计师教学、设计师答疑、设计师评审等环节。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三年级课程建议邀请有丰富经验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建议邀请至课堂的规划设计师或规划局工作人员针对规划行业发展行情、规划设计方法、规划评审过程、规划局工作职责等做专门讲座。

4 结语

作为一般工科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在专业定位、办学特色、设计课程的资源获取等方面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学习“老八校”类的城乡规划专业。应从行业需求的角度考虑确定适合非“建筑老八校”类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设计课类型,重视建筑与规划设计方法的指导,加强对外交流。并积极探索学院和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和兄弟院校合作办学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煜辉,孙国春.重庆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探索[J].规划师,2012,28(9):11~16.

[2]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李 婧,王 冷.基于城市空间设计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16(4):176~180.

[4]梁振然.产教融合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5):93~96.

[5]王浩钰.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6).

[6]申洁,王丽娜,邵 俊.城乡规划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6(6).

[7]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2).

[8]李 洋,崔 俏,刘叶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江西建材,2016(24).

[9]唐 乐.城乡规划专业快速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0]韩秀茹,燕 华.城乡规划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青海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