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6:22:58

高职校

高职校范文篇1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其德育功能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不仅应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还必须强调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它的立足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因此,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应尽可能突出“职业”的特点,融进更多的职业特征,诸如: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发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不仅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还要重视学生的集体心理特征,要运用集体合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心理共容的班集体;要运用心理连动原理,扩大德育工作的影响力。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的导向功能。校园文化能借助精神纽带和心理势场,吸引、团结校内所有成员,通过激发每个人对学校的真挚感情而把校园和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校园内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理解、互尊的群体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与活动,使校园文化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受广大青年学生欢迎的新载体,并从而引导他们在成长与成才的道路上实现目标远大、方向正确的目的。这种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它们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暗示渗透。

2、行为的约束功能。校园文化的约束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显性的制度文化的直接约束,即学校各级各类组织的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规范;二是隐性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间接约束,即通过校园风气和舆论而形成的潜在行为规则,是学校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以消除从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掘和发挥。

3、实践的促进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上,更体现在师生参与创造校园文化的交往活动之中,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极强的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能将学生课堂内的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宣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为今后走向社会胜任工作奠定基础。

4、情感的陶冶功能。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现代先进的设施装备、井井有条的校园秩序、品高业精的师表形象、求实进取的敬业精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这些熏陶虽然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深刻的沁人心脾的教育,其思想教育功能是其他方面难以替代的。

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德育功能的发挥

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以引导个体成为一个独立的、对社会有益的人。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对社会文化反复选择、提炼后,加以吸收和统合,并融会了科学人文精神和个性特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构,是高职院校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是高职院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传统以及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

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不同形态的德育因素之中,蕴涵着德育目标的内容,其物质形态具有直观形象性、随意性、多元性和持久性等文化特点,具有优化高职校园教育环境、调节师生心态、陶冶情感并达到寓教于景的作用;其非物质形态是指人们的文化感受,是文化的真正灵魂。一所学校,其群体的组织结构、典章制度都体现、折射出其思想意识层面的内涵和理念。群体的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水平、群体的价值观、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都是校园文化无形的存在形式,这些无形的客观存在综合地形成校园意识形态的整体,表现为士气、风气、氛围、传统等等,它影响同化着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这是文化真正的力量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与学校德育目标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德育目标逐步落实的渐进过程。其德育功能的发挥应当注意:

1、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即既要重视高等学校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味、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应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2、校园文化应侧重价值观的引导。在社会变革时期,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公众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的改变。高校德育对象也是如此,高职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其心理特征是动态多变的,高职校园文化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拨除雾障,促进他们健康成才。校园文化不仅要满足学生对科技、文化、娱乐、艺术等方面的需求,还要融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内容,渗透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

3、校园文化要满足求知欲望。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是高职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由于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所以校园文化就成了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成为学生探求书本以外知识的辅助课堂,使高职学生能通过校园文化来进一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4、校园文化必须满足愉悦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在活跃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向广度扩展,在校园环境建设、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满足学生的愉悦要求。就校园环境而论,硬件建设既要实用,又要蕴涵浓郁的文化气息。校园的绿化与学校的整体建筑相协调,要突破单纯的实用主义观点,赋予物质设施以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在寓教于乐、满足学生愉悦要求的同时,还要使文化活动上档次,升品位,要以提高职业能力、增长专业知识、陶冶学生情操为主要建设目标。

高职校范文篇2

【关键词】德育;教研工作;普职融通

在职教教研活动中,各职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的教研,文化课教研较弱。而在文化课教研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受到的重视又比德育多一些,德育教研是“弱中之弱”。就镇江市而言,没有专门的职教教研室,职教教研员人数也不足,平时组织的专门的德育教研活动少,教研气氛不够浓厚。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除了上述德育教研人员严重欠缺的问题外,还存在教研形式单一,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校际交流不足,教研活动各自为政等问题。对此,学校立足职业教育实际,通过广泛调研,认识到德育教研存在的问题,决定突出学校特色,讲求实效,在教研观念、内容和途径等方面改革创新。

一、创新德育教研观念,服务师生成长

2017年,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大胆进行教研创新,依托镇江市禁毒教育馆、星火志愿者、职教活动周等平台,以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活动,为师生成长服务。2011年,镇江市禁毒教育馆在学校落成,成为全市青少年预防教育基地。学校德育教师积极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通过参观实物、图片、模型、漫画,观看录像,听真实案例,充分提高师生对危害性的认识。2017年9月,学校组织德育教师参加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团省委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充分展示星火志愿者服务队的良好风貌,弘扬志愿精神,彰显志愿魅力。学校拥有1个镇江市德育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教师经常开展阅读活动和研课活动,成为德育教研成果的“孵化器”。

二、创新德育教研内容,突出教学改革

当前,中职德育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普遍陈旧,从使用的教学大纲、教材来看,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2008年底颁布的,使用的教材是2009年7月出版的,使用时间将近10年。江苏省组织编写的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于2012年出版,至今也使用了将近6年。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开展专题研究,适当增补一些教学内容。例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中“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略显薄弱,学校发现该问题后立即组织德育教师搜集材料,编写教案,增补内容,确保学生学习内容无遗漏。又如,《经济政治与社会》中“个人的收入与理财”部分仅介绍了股票、债券、保险三种理财工具,学校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适当增加基金、外汇、期货等知识。德育教研工作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在这个方面,学校组织教师结合公开课的课例开展研讨,对“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和实践,并创新和提炼出新的德育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创新,如学校一位德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公开课教学前,通过QQ群、微信群等即时通信技术课前任务。任务包括:预习提纲、登录专题网站学习、准备小品表演的道具、了解评价标准。在讲课过程中,利用视频、图片、PPT等信息技术来展示、讲解课程内容。在课后进行及时跟踪,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主动进行课堂内容的拓展延伸训练。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是通过教研组团队的集体研讨,最终形成了教学方案。

三、创新德育教研途径,加强校际合作

高职校范文篇3

(一)入学教育活动增强了对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财务安全、生命安全的理性认识。1.发放安全手册。在学生入学之初,学生人手一册的第一本教科书,通常自学或者是由导员带领学习的内容,涉及相关安全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条例以及各学校相关管理规定的具体内容、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财务安全、网络安全、食品安全。2.发放书信告知。这是在放假前夕学校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学工部通常在放假前发放给每位学生的一封告知书信。提示学生在假期期间要注意的问题。比如警惕传销,避免人身、财务损失。3.宣传栏展示。利用宣传展板、宣传栏等有效空间,对涉及各种安全的实例,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展示,促成园区内师生员工对安全文化的理性认识。例如在学生生活区开辟安全宣传栏,普及安全常识。将学生勤工俭学报刊亭赋予校园110接警功能,使学生能就近报警。借鉴街道派出所的管理经验,将校园110干警照片、联系电话张贴到各个建筑物内,让师生感受到校园110就在身边、安全就在身边,从而形成和谐的安全氛围。4.安全提示。在园区可见的范围内,提示安全文化的内容,形成各方对安全的重视。例如在园区的甬路边、交叉路口提示交通安全,在图书馆旁提示财务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的内容。在实训中心提示用电安全、安全生产和财物安全等。在学生生活区布置宿舍防火、用电安全规定重点提示等。(二)加强了各单位重点安全区域检查和巡查。学校内各职能部门通过分工合作,组织有特色的活动,宣传安全文化。保卫处举办消防安全与应急安全区域的检查,学工部加强对宿舍安全区域的巡查和引导,后勤处负责加强食堂等重点区域的安全检查,图书馆加强对阅览室、自习室等人多区域的检查和巡查。学生入学后,校方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防范预案,对宿舍进行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工作。校区里的防灾重点是学生宿舍和储藏间,如宿舍存在问题:烟头较多、电插座不拔、使用违规电器(酒精炉、锅等)、存放烟酒和违规刀具、不规范使用蚊香等;储藏间存在问题:烟头、烟灰、酒、易燃物品不打包、不关窗户等。勤于检查,形成压力;树立意识,养成习惯。每周组织辅导员和学生骨干深入宿舍,对宿舍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尤其是涉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隐患问题要进行重点排查和处理。加强值班期间和课余时间的安全巡查工作。督导辅导员在值班期间和课余时间认真巡查学生宿舍,提高检查频率和检查效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状况。日常行为教育活动,增加对用电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出行安全文化的辨别能力。安全无小事,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安全与每个人的成长紧相伴。通过每次的检查和巡查活动,广大同学基本上能用实际行动践行安全职责,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平安永远相伴而行。(三)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强化对安全文化的体验。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的安全。既需要反面的事例,也需要正面引导。大学生活是学生人生新阶段的开始,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生命的本质以及人生的意义。冯建军在2006年的《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一文中提到的生命教育就是就是教人认识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珍重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通过记历史、写愿望、写墓志铭、画生命线等形式讨论生命历程,感受生命的成长、发展与衰老,感悟生命的丰富与短暂,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的意识。通过观看视频或电影片段、阅读生命故事、欣赏生命歌曲等对生命进行思索和讨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心理健康中心根据学生关注话题开展在爱情、人际交往、自我成长等方面心理大讲堂讲座。(四)安全文化教育专题活动。专题讲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现在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安全教育方式。各种安全话题讲座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或社团活动的形式渗透生命教育的主题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各种形式交互渗透, 更能形成巨大的安全文化教育合力。专题讲座针对特定的人群或者特定的内容,提供方法指导,简单明了,易于被人接受。在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针对女生多的特点,结合行业特色,由各学院的书记开展了女生安全讲座。例如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为进一步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增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大力宣传普及消防常识,学工部与保卫处联合组织安全宣传月活动,并举办了消防安全教育讲座,各公寓学生干部、物业公司宿管员800余人参加讲座。由海河教育园区消防大队张教官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他以大量的火灾实例配合PPT展示,生动地讲解了日常生活和学生住宿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如何消除火灾隐患、火灾中逃生自救的基本方法、应注意的安全问题等,旨在提高师生们抵御火灾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安全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法制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防范和自我管理能力。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举办了“我与安全”征文活动,学生以身边的实际典型事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畅谈自己对安全的认识、体会和经验。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通过安全知识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身边的安全行为进行解答。(五)充分利用特殊日期,进行专题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是持续时间较长,能够进行一系列目标明确的活动,使师生的安全文化体验深化。常见的是心理健康月和安全文化月活动。心理健康月活动,每年的5.25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内容涉及心理知识宣传、“绘心声”主题绘画作品征集、影视作品心理赏析、感恩主题班会、心运会、爱情双人舞团体辅导、园艺心理等内容,由学校心理健康社团参与市级心理剧、幽默剧大赛,与天津市其他高校的学生们同台竞技。大家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让心灵朝向和谐发展,让校园朝向和谐迈进!安全文化月活动,进行重大安全事项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模拟演练是指在虚拟的情景下,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全真状态下的模拟演练。通过演练,才能使教学中的抽象内容被大学生充分接受并掌握。可以提高演练参与者的反应能力和提高相关机构和人员对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消防演习、地震避难演习,医疗急救演习等,同时模拟一些在大学内容易遇到的事件,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模拟一些大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危险情况,如在找兼职时遭遇不法分子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识别不明身份和信息的陌生人等等,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对这些情况的了解,提高自己的安全反应能力。这些都是在安全演习中容易忽视的细节,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往往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大学生是否能够在紧急事件突发时有效地保护自己,通过安全演习,能够确保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冷静面对,迅速找出应对办法,解决问题,保障自身和他人安全。如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了远离、拥抱美好未来的禁毒日主题活动。

二、各学校很重视安全文化的建设,纷纷采取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由于分散而不能分享,有活动而不能借鉴

(一)创建园区安全文化网站,利用网络加强安全文化教育。所有的安全事故都可以避免。在网络上还要筑起安全防范的壁垒。创新性原则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力量”,坚持创新性原则是提升海河教育园区安全文化网络建设的必由之路。求新、求异是年轻大学生的天性,只有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我们所建设的安全文化,包括主流文化、民族文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落实在实际中,将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在网站上危险预知。需要提前知道在哪些地方可能遇到的危险,例如,夜跑被杀、陌生人求助、电信诈骗、徐玉玉网络被骗案、李文星求职被骗致死案等案件展示,用智慧的方法解决遇到的威胁。对于各学校来说,在园区的网站上可以实现安全文化活动的交流与共享,极大程度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二)园区组织大型赛事活动宣传安全文化。使师生体验安全文化的内涵。海河教育园区中设有大型体育活动场馆,有机会和能力承接市级以上赛事。2016年起权健足球的主场定在了海河教育园区,观众爆满。人群从各个方向涌入。借助这样的机会,在园区安保部门的带领下,安排师生从事志愿引导服务活动,从安全保护的角度,有序地开展各种引导、疏导工作。海河教育园区图书馆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各大专师生利用图书馆的技能大赛,从赛事的组织者到赛事的参与者,都离不开安全意识和行动,在宣传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同时,将一些涉及安全文化内容的书籍作为考试对象,将诚信教育的内容作为考察内容,让师生员工有安全文化的体验。(三)举办海河教育园区安全文化艺术节。通过校际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倡导安全文化。艺术节把安全文化的内容融入艺术中,以声情并茂,形象生动,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以学生赏心悦目的形式打开学生的心扉,能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沟通。在校园网络活动中,教育者要善于把握情感因素,把握大学生容易动情的心理特点,采用愉快轻松的艺术教育形式,激起大学生的情感的波澜,通过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借助生动活泼的形式、生动的呈现过程,使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将热点问题改编成小品,电信诈骗的内容、淘宝等购物网站平台购物或是在网上购买机票,“培训通知”,要求其派员参加培训,并叫公司、企业将“培训费”打到其指定的银行卡账户上,以骗取钱款。虚假招工、婚介诈骗。犯罪分子以短信、电子邮件、QQ、MSN等方式虚假的招工、婚介信息,以交报名费、面试费、服装费、介绍费、手续费、保证金等名义,诱使受害人汇款到其指定的银行账户,以此骗取钱款。(四)建立平安海河园区微信公众号。网络已经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大学生基本都使用智能手机,能够随时上网,掌握各类新闻动态和信息。运用新媒体形式“占领”学生的“掌上空间”,让在校学生广泛参与,他们用文字、图片等形式在个人微信上“发声”,使注重安全的正能量在校园内蔚然成风,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因此,海河教育园区可以结合时代的变化发展,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运营自己的官方公众号。聘用专人进行新媒体运营,每天推送安全小知识,在有特殊事件发生时,针对该事件进行分析,使用“实例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此种宣传只需学生使用手机下载相应的APP或者关注指定的公众号,就可以看到每天推送的安全知识,比如安全案例、书籍、讲座和各类安全知识竞赛等。相比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学生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高科技教育模式,使用更加便捷,同时也更加能够与时代接轨。另外,由于微信和微博可以分享的特殊性,大学生在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安全教育知识后,极有可能会将其分享、推广出去。因此,通过这种自媒体的传播,高校的安全教育受众就会成倍增长,扩大其安全教育范围,提高了其安全教育的成效。在现在几乎人手一机的时代,微信更方便使用。一方面,微信具有文字、视频的形式,容易吸引年轻人。另一方面,微信的交互作用,能够加强人群里的互动,大家有发言的机会;在微信功能区可以设置信息查询(公共安全管理、联系我们)、服务办理(身份证办理、新生户籍迁移办理、居住证办理)、新生入口(安全微伴、安全知识试题)等。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内容上的增减。

三、结语

安全文化建设没有捷径可走,海河教育园区设立的时间不长,需要海河教育园区内的每一位师生员工付出劳动和辛苦,更需要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沉淀,不可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安全文化建设需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锲而不舍循序渐进,通过各方协同,共同建设安全文化,构建平安园区、平安校区、平安学生。最终实现园区内安全有序、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昊.海河教育园高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路径研究.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7(3):89-92

[2]李旭.高校安全文化内涵与建设模式探析[J].安全,2017(8):65-67.

[3]戴源华.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70-72.

[4]王海霞.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分析[J].继续教育,2014(7).

高职校范文篇4

一、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一,订单模式。该模式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学校根据企业各项项目工作所提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进行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订单模式当中,又有“长期订单”子模式、“中短期订单”子模式和“近期订单”子模式。其二,定向培养模式。该模式是长期订单模式的一种,该模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由企业出资资助某固定学生完成学业,该学生毕业后到资助单位进行定向就业。该模式有“定向招生”子模式和“定向分配”子模式。其三,“实训基地培训”模式。该模式是指大专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建设学校的实训基地,在实训过程中感受真实的企业生产与工作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技能和专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大专院校的实训工作实力,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意识及职业素养意识,为学生的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四,“校企互助培训”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相关企业的用工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研制出教学、培训方面的要求,并且共同编制与企业工作实际相关的授课培训教材,为企业现有员工开展各种相关技能等级提升的培训工作。培训时由相关企业提供教学以及实训的地点和设备,由大专院校派出专业教师及企业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该项培训教学工作。

二、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其一,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相关专业职务技术资格证书的考核工作,考取各类专业职务资格证书;

(2)选派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校企合作单位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培训交流与学术交流工作,使大专院校的教师能够了解掌握最新的行业企业发展趋势;

(3)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本专业的进修,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知识水平;

(4)组织本校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技能教学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相关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使大专院校教师从单纯地传播知识,转变为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人才开发、职业训练。

其二,抽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挂职锻炼。

大专院校要坚持每年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一线顶岗工作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此外,安排其他教师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挂职,参与企业的各项实践项目工作,并且鼓励教师将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课题带回到教学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

其三,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工作室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鼓励大专院校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设立专门的企业项目工作室。在该工作室中,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师与企业相关专家可以合作申请各类科研课题,合作进行项目的前期调研、研究开发工作,共同促进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此外,还应当鼓励大专院校教师参与到学院投资的各种实验实训设施的建设当中来。其中,负责各类实验实训室项目建设的专业教师,必须与合作企业共同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训室的建设方案并论证;共同起草实验实训室的招投标文件,共同签订合同;校企双方共同主持项目的建设、设备的安装调试与验收工作。其四,促使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参与各类教学质量工程。为尽快培养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使新进校的青年教师适应各类岗位工作,迅速成长为专业教学骨干,学院应当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各专业的教学工作质量。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同行与专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现状评价;老教师研究制定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悉心指导;学院教学督导组跟踪听课;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录像;优秀的青年教师开展示范公开课;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到企业进行挂职实习,等等。

三、区域经济环境下校企合作中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参与办学的机制分析

其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建立校企互惠双赢、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市场为向导、树立起为企业服务的思想意识,提高技术攻关能力,在合作过程中做到能够为员工进行培训、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及能够为企业量身打造专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各种资讯信息与技术服务,合作进行企业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设备与技术的改造工作。此外,高职院校必须同步制定一系列的奖惩制度,鼓励教师以各种项目形式来开展校企合作。

2.建立和完善校企长期合作、良性互动的内部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有利于企业与学院之间就合作的各个项目来订立章程、明确相互间的职责以及相互协商和监督;二是制定校企合作项目制度,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对项目立项的扶持、安排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推进、项目结束进行绩效评估、并奖励项目成果等;三是制定并严格实施“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同时要求学院教师要严格遵循校企合作挂职锻炼各项管理规定、校企合作开发各类实验实训教材管理规定。

其二,校企合作共同拓展办学之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校企合作共同拟定双方的发展规划。需要成立由校企双方负责人、主要技术骨干组成的校企合作管理办公室,共同研究校企合作相关专业在课程、师资、教材方面的建设、所涉及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双方共赢发展等重大问题。

2.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相关课程、专业的建设工作。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任职要求,同时参照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选好相应的教材,使得产学研紧密结合,突出学生的能力锻炼。

高职校范文篇5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缺乏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广义的,是长远的,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说定期开展军训、定期举行高职院校运动会,等等。他们认为简单的文化活动就能体现校园文化,忽略了文化活动背后的精心设计、系统安排和专业指导,这样发挥不了校园活动应有的作用。另外,还有一些院校为了加速学生与企业的接轨,过分推崇某些企业文化与职场文化。但是变相的企业文化并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它在浪费学校资源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二)过分强调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职院校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追求高速发展,把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建、扩招上,为了增加学校的竞争力,增加学校的招生率,盲目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物质条件来吸引家长与考生,以提高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但是过分强调物质文化,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从长远看,对高校的文化氛围的培养与品位格调的提高是不利的,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更为不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和谐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发展陷入形式化的危机。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在方便了他们学习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着他们的课余生活,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沉迷于网络,对高职院校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与文化教育完全不感兴趣,不积极参与,这严重影响了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还有部分的高职学生沉迷于网络,受网络上不良文化的影响,思想价值观逐渐扭曲,道德约束力逐渐减弱,慢慢地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在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的可能性与重要性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部分高职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频繁跳槽,并非完全因为他们专业技能不足,而往往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单纯的校园环境,对复杂的企业环境不了解,没办法在新的企业环境中迅速找到自己正常的位置,发挥不了他们的专业才能,这才导致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不顺利。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能把企业文化的精髓注入校园文化中,让高职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能让高职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技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环境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可以有针对性

地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团队精神我国大多数的高职学生从小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他们的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过于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比皆是。但是在企业活动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员工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等等。如何恰当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职场人员立足于企业的关键。显然,过于竞争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是与企业的团队精神背道而驰的,而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理念传递与灌输的重要环节。所以,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位,企业就要更加关注管理的创新与技术上的创新,最大限度地引入创新型人才。传统的高职校园文化过分强调实用型的知识技能,很少开展针对高新技术的活动,很难实现技术与管理上的创新,这阻碍了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步伐。而使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在高职校园内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创造机会,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型比赛,能增强学生学习与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新事物,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可以为其日后在企业中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做好准备。

三、推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的有效措施

(一)借鉴优秀企业文化,丰富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是开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点。只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平台,把优秀企业文化的内涵与要点灌输于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结合实际的企业文化实例,理解基础理论的内涵,学习最新的企业文化知识,深刻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魅力,把握企业文化的实质内涵,从而对企业文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除了遵循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任职要求外,还要充分分析企业的发展动态,确定核心能力要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细化,针对性地培养,务求高职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都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要。其次,在教学形式上也应该不断优化。应采取开放式实训教学,强调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驱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选定项目,借助高职院校的资源,让学生自主研究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邀请一些优秀的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开发与评价开放实训教学,在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引导与激励,并及时对项目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学习到企业文化,把握企业发展资讯,跟紧企业发展步伐,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校园文化

与企业文化交流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的有效途径,是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举措。首先,高职院校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各种企业实践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与学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深入地在企业开展各种调查与研究活动,增进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企业领导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积极“请进来”。定期与不定期地邀请一些优秀企业管理人员走进高职院校,以讲座、专题报告会、企业文化论坛等形式,重点介绍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现状、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等,从而加深高职学生对相关企业的了解,让学生明确认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提升自我能力,适应企业与社会的发展要求。

(三)抓好社团组织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社团活动是充分展示高职学生个人兴趣与特长的良好场所与平台,是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载体。应建立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学生社团组织,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安排专职教师进行辅导,保障高职学生能在社团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与才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中建立强烈的自信心。通过创业教育基地,创业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创业过程,在体验成功、经受挫折的同时,增强学生与困难相抗衡的斗志,培养学生的企业责任意识与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为其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总之,从现阶段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来看,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的重要性,积极推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应让高职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提前接触与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积极参与企业的各种实践调研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应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提高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的企业责任意识与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为其以后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吕波 廖荣盛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永伟,毕巍巍,付舒.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融合探讨[J].科技视界,2016(2):188.

高职校范文篇6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对接近几年,高职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众多的高职院校过于强调硬件建设,不重视软件建设,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社会、企业很难适应,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校企合作出现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脱节问题,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目标,就要融合现代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树立品牌意识,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让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已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高职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它是发生在高职校园里的,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学校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传统。高职校园文化除了职业性以外,还具有先进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社会性、人本性、统筹性和创新性等特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具有社会文化的共同属性,两种文化都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从而为校企文化的对接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可能。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两者又存在着差异。

1.1文化的主体不同

高职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和全体教职员工,其中以学生为主。高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将来更快地融入到企业中。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职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1.2文化的目的不同

高职校园文化的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高层次技能和管理人才,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职工,优秀的职工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也是保持企业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将是企业职工的重要来源。校企文化对接,高职学生就能学习企业的先进文化和管理理念,企业也可以走进校园,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为以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了可能。

1.3文化的具体内容不同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技能的高等人才。而企业文化是向职工宣传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和各种规章制度,传导企业的特色价值文化,树立自己的品牌,使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和更好的发展。

2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2.1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担负着向社会和企业输送具有专业技能和一定职业素养的高级应用人才的历史使命,但很多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却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造成了毕业生缺乏职业素养,不具备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创新意识等企业职工必备的基本素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遇到与校园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往往感到迷茫,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企业,不能很快融入到企业中。校企文化对接,高职院校可以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只有校企文化对接,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声誉,才能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自己先进的企业文化。“一流企业卖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职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通过校企文化对接,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随着他们的加入,必然会给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企业文化的提升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3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需要

高职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区经济,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校企文化对接能体现高职教育的宗旨,服务经济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和教职工的服务意识。通过校企文化对接,融合企业的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内容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两种文化的对接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去对接和融合,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3.1物质文化的对接

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最大程度上体现企业文化的特色,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校园建筑最能体现企业特色,建设先进的教学楼和实训室,突出职业特点,呈现企业文化色彩。在学校的灯以及路边的指示牌上可以写上企业家的名言,在学校的宣传栏中可以刊载企业家或者校友的创业故事。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去感受企业文化,对优秀的企业文化产生认同感,对以后就业,适应企业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精神文化的对接

高职校园精神文化体现了校园成员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高职办学宗旨、治学理念、价值观和校风、教风、学风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新时代高职精神文化建设应以弘扬工匠精神为重点,打造“专注、精益、卓越”的职业文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借鉴和吸纳行业企业的价值观、职业规范、经营理念等,把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以及敬业创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治学理念中。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合到高职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形成高职独特的文化体系,突出文化中的职业特色,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快速适应企业的文化价值,实现“零距离”就业。

3.3制度文化的对接

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高职院校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为了实现和企业制度文化对接,高职院校制度文化融入了企业的一些制度文化。例如学生在实训实习期间,穿工作服,模拟企业对职工的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严格劳动纪律,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体现团队精神和奉献责任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3.4行为文化的对接

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为校园文化提供现实指导。高职院校可以以教师成长工程、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和学生社团活动为平台,以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行为规范为抓手,着力引导教师和学生两大行为主体在精神状态、行为规范和文化品位等方面体现学校的价值观和精神特质,达到“知、行”和谐统一,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素质的专业人才,使毕业生就业后迅速融入企业。依托先进的企业,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文化。

4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模式

4.1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学校根据专业特点,瞄准行业前沿,与国际国内相关知名企业进行合作的一种模式。高职院校依托知名企业的品牌、文化和资源优势,共建二级学院,推进规模专业与企业间开展专业合作,打造与职业要求一致的教学内容和职业环境,深化基于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培养方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将企业文化中的优秀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和实力。另外,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也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传授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等优秀职业道德的培养。

4.2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过程的模式。订单班一般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方案、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开发教材,实现了“招生-培养-就业”校企合作一体化,培养出的学生有着技术高、适应快、归属感强的特点,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签订协议的企业就业。目前广泛地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还有一定的难度,政府为校企合作的企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4.3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是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将学校教育和校外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根据专业要求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在校外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种对接模式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边学边实践,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基本实现学生就业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工学结合模式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技能,实际工作中重视理论的应用,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4.4创新的校企文化对接模式

“导师——项目实做”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化管理、公司化经营、工作室育人”的标准建立工作室,打造集人才培养、文化创意、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于一身的文化创意中心。这种模式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作室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以任务为驱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杨燕.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0(11):31-32.

[2]李敏辉,王群生.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2(7):167-168

高职校范文篇7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校;品牌建设;路径分析

一、研究背景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国际流行的专科教育学制,采用五年一贯制的教育模式培养初中毕业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五年制高职教育在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办学效益等方面具有独有的特征,优势明显。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五年制高职教育面临的困难也不容忽视。比如说对五年制高职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特别是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还不是很认可,加上起步较晚、经费不足、企业共建度不高、升学渠道狭窄、升学通道不畅、生源质量较差、毕业生素质不高等问题也制约了其发展和进步。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残酷竞争,致使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更加复杂。针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很多五年制高职学校转变办学理念,狠抓内涵建设,把创建知名的学校品牌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突破。因此,开展品牌建设研究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二、五年制高职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品牌认识不清,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就像微软、可口可乐、联想等品牌一样。在教育领域,品牌就是当人们想到高等教育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的名字,比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北大等等,这就是品牌效应。我国的五年制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很多高职校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扩张规模方面狠下功夫,忽略了内涵和品牌建设。精英教育的理念使得五年制高职教育一直徘徊在普通高等教育之后,造成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科研成果稀少、毕业生就业薪酬较低、社会影响力不大等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品牌效应便无从谈起。

(二)社会认可度不高,招生就业形势严峻

社会对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首先,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通过高考进入本科院学习,这种思想一直在整个社会根深蒂固。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差的才去上五年制高职,毕业后成为一名蓝领,工作辛苦,薪水不高。其次,在人们心中五年制高职教育就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迫不得已才上了高职校,并且很多学生也把它视为专升本的跳板,最后还是要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第三,很多企业在用人招聘方面片面追求高学历,忽视技术能力,使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各高职校为了维系生存,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盲目的开设热门专业以扩大招生规模,同质化现象严重,更加剧了招生就业的竞争。

(三)办学经费不足,办学特色不鲜明

近两年,国家逐渐重视职业教育,加大了国家投入,但从教育资源的分配来看,五年制高职教育仍然大大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财政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基础设施、师资培养,还是专业建设、设备投入都成为五年制高职校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争取财政支持,五年制高职校被迫开设一些热门专业,抢抓生源,壮大规模,却忽视了内涵建设,造成办学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学特色不鲜明。

(四)师资力量欠缺,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由于五年制高职校的各方面条件限制,引进和留住人才难,人才匮乏的现象严重,师资力量欠缺,师生比高居不下,尤其是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色,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虽然各五年制高职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一直在想方设法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但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暇去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成熟,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取得了一纸证书而已,实际动手能力并没有达到相应程度。这些情况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制约五年制高职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五年制高职校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专业品牌建设

在市场经济社会,五年制高职校的专业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专业是学校品牌建设的坚实基础。1、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能让人们脱口而出的名校并不是这个学校的名字,而是这所学校的一些专业或学科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提到法学专业,我们会想到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说到建筑学专业,首先会提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正是这些名牌专业在同一所学校的聚集,才使得这所学校成为一所名校。五年制高职校的品牌建设要首先打造一批专业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课程改革先进、授课内容新颖、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的品牌专业,由品牌专业来辐射、带动品牌学校的建设。2、五年制高职校专业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企业、学生、师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知名度的品牌专业,应突出专业建设的前瞻性,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期和趋势,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其次,要建立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相应岗位的优秀人员及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控系统,对企业与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企业对专业人才技能需求的变化。并且要加快“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专业为依托,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着力提高校企合作层次和水平。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产学研项目合作、参与职教集团建设等方式都是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新机制,将企业用人需求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进行了无缝对接。与此同时,要尽力减少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加强传统专业改造,适度开发一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急需的新兴专业,坚决调整或撤并一些社会需求少、不适宜五年制高职教育且建设水平低的专业,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师资品牌建设

五年制高职校师资品牌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师德教育,树立教师形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方面坚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三德”活动。形成学校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服务的同心圆体系,通过这些举措,引导全体教师共同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师德师风。2、强化科研意识,提升教学水平教育教学科研是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手段。首先从狠抓各学科教研室的建设入手,根据五年制高职校专业的学科特点,定时开展各专业学科教研和备课活动,学校领导和各教研组负责人随时进行检查,并积极开展师徒结对工作,加快年轻教师成长,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撰写、,特别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论文,从而带动学校品牌的影响力。3、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高职校品牌五年制高职校不仅要致力打造出一支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娴熟实践动手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建立健全教师顶岗锻炼的管理制度,完善保障机制和监控措施,有计划的选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努力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以提高教师产、学、研结合能力为目标,采用走访企业、撰写报告、专题汇报等形式加强考核,努力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和现场指导的能力,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成效。4、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管理首先要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制定培养方案及奖励机制,为专业带头人营造好的教学氛围。其次要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鼓励并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具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后备力量,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梯次有序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三)文化品牌建设

五年制高职校文化品牌建设可以发挥教育导向、激励凝聚、协调美育等功能。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五年制高职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一个艰辛、漫长的工程,在短时间内提高德育实效,孕育更多社会栋梁。所以对于学校的品牌建设,我们要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以人为本,注重健全人格教育,增强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特别是职业道德。从学生的身上来折射出高职校的品牌效应,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五商”教育活动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开展以“智商、情商、逆境商、财商、心商”为主题的“五商”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普遍提高,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为社会提供专业技能强,心理素质好,协作精神佳,创新意识浓,持续发展的潜力大的优秀人才。3、以课程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五年制高职校的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才能实现,要以自己的特色出发,实行体现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整合,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健康人格,提高综合素质。让道德教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体现出专业的德育个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择业观,深刻理解和认识专业岗位的用人要求;开设选修课,制定完善的选修课教学大纲和计划,开设包括社会实践、人文素质拓展、专业素质拓展课程以及职业技能竞赛课程和兴趣爱好等其他课程。4、以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了实现校企文化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完美对接,应创设全新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情境,使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纵向是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横向是指坚持“服务社会为宗旨”,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进校园文化的各个角落。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实现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缩短从校园到社会的适应期,打通“最后一公里”。

(四)学生品牌建设

教育相对于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介入生产过程。一般产品是完全脱离消费者而被生产出来的,而教育服务产品则是在消费者直接参与下被制造出来的,学校与学生是教育生产体系的直接参与者,因而学生更能明显的凸显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那么,优秀的学生就是学校的品牌,也是旗帜,代表了学校的形象,是我们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树立品牌学生,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方面重视和爱护他们,更要积极发挥他们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突显他们的闪光点,营造效仿的模型,带动整个环境的联动。再次,要充分利用技能大赛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在大赛中的出色发挥更能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最后,要注重毕业生的后续教育。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高低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成果,五年制高职校不仅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更应注重售后服务,形成口碑效应,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美誉度。当然,我们不仅要让那些招牌学生这面旗帜在广大师生心中牢牢扎根,还要通过放大和扩散效应,带出更多的牌子和旗帜来。

作者:张超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参考文献】

[1]范艳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D].苏州大学,2009

[2]彭江.大学品牌文化的内涵及其塑造路径[J].高教探索,2009(6)

高职校范文篇8

2.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上网查阅了二十条篇有关学校体育发展趋向、高职校体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3.讨论与分析

3.1高职校体育教学的战略指导思想

高职校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强调对学生个性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校体育教学的战略指导思想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身体育为方向,娱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质和品质,教会学生制定运动计划和运动处方,为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协调发展的人。

3.2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

高职体育教学将不再是单一的身体训练,而是融训练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为一个整体。其教学内容应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力学、哲学、美学、生物、健康卫生等所有学科知识。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技术、技能、知识、智力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职业特点、心理特点等方面合理分配,如适当增加健身、健美、民族传统体育、健康诊断、自我应急疗伤和处理、制定运动处方、实施身体锻炼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和习惯,使学生掌握未来生活所需的体育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3.3高职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3.3.1高职体育教学法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师不再是领导者和指挥者,而更多的是指导者与帮助者,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制定运动处方并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过多过死地对学生的活动加以限制,而是以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为主,以学生的学和练为主,实施教学相长、互动。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学、自律、自编、自练,创造性地完成各项练习内容,使学生的身心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3.3.2高职体育教学法应向个性化转变。未来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人从小娇生惯养,怕吃苦,而职校生一毕业即走上一线工作岗位,因此,教师需适当安排一些挫折教育、逆境教育,让学生在磨难中受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报效祖国。

3.3.3高职体育教学法应向多元化、科学化转变,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不同职业的学生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结合,穿插安排,配合使用,让学生在乐中练,在练中乐,寓教于乐,把素质教育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法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3.4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未来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万人一项、统一标准”,而是整体的、全面的、有特点地评价学生的练习。整体的全面的评价即是在考核学生“三基”的同时,要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评价,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地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地评价;有特点地评价即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体的差异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还应结合学生个体学期初与学期末的成绩相比是否取得进步,或是否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手段、多层次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3.5高职体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未来高职体育教师应由单一专业型向综合型教师转换。事实上,一方面,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包含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物学、人体学、卫生学、美学、高职校专业课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知识库,其体育知识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相当丰富,有的学生的体育知识不在教师之下。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了解这些相关学科知识,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这些知识吸收和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新的科学知识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教学法。总之,体育教师的知识要达到高职化、综合化、专业化、信息化。

4.结语

未来高职体育教学应向着多种功能、多种任务、多种内容、多种授课方法的方向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运用高职体育教学的集体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交往性和职业性等独特的教学优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行为、心理、生理和社会能力施加良好的影响,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在体育方面的特殊发展,以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高职校范文篇9

1.1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反映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办学特色、教育理念等。校园文化主要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学院传统、领导作风道德风尚和校园广大师生的精神风貌,精神文化层面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软文化范畴。物质文化层面是校园文化的表层,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内容包括:校园物质设施、校园景观、校园景观、教学手段等。校园制度文化层面处于校园文化的中间层面,是建立和规范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主要包括:规章制度、学校的校纪校训、管理机制、行为方式等。不论哪一种形态或哪一个层次的校园文化,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塑造着学生的内在品格,直接或间接地发挥着其独特的育人作用。

1.2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但必须强调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它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要以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高职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1.2.1文化主导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战略要求,并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有所作为的特殊群体,他们年轻、朝气蓬勃、有个性,他们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社会人群价值观发展的“风向标”。高职校园文化的主导性就是要以学校为阵地,积极发挥广大师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宣传作用,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2.2独特性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由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不同于普通大学本科文化,由于职业院校办校时间短,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直接从中职学校发展起来,因此学校办学质量提高的速度比较缓慢,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特色。有的高职文化建设直接照搬照抄大学本科文化建设模式,而忽略了自身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高职校园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发展的文化底蕴,建立蕴含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1.2.3职业性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应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同时,除了培养师生的爱岗敬业、诚信品质、团队精神等精神文化外,更要立足学校实际,着力塑造反映办学理念、体现职业特性的大学精神,比如我们环院,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公民素养、爱国情操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职业学院学校正面临着重大转型,如职业学院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职业学院能否在与本科院校不断扩招的前提下保障学校有足够的生源促进学校的发展?职业学院在学生素质、能力有限的条件下能否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等问题?能否在社会挑战中成功转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不可回避和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只有认真研究和面对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和治理,促进校园和谐和健康发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移

校园主导文化价值取向反映的是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社会生活的反映。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形势中,高职学院应积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也存在一些亚文化价值观偏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首先,商业文化色彩浓厚。走在校园路上,你随处可见林林总总的商业广告。一些企业明目张胆地在校园内推销自己的商品,商业化气息的浓厚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其次,不健康的恋爱观,随着心理年龄的成熟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明,学生谈恋爱不仅是正常的现象,而且形单影只者反而被视为异类或者心理不健康者。他们所谓的新恋爱观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种不健康的恋爱观导致了校园内分手和不负责任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后,网络负面文化。暴力、商业化、性已经成为网络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逻辑已经成为网络的主宰,一些软件开发商为了追求暴利,制造出大量的“不健康”的产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为个案,以2010级高职学生为样本依据年级和专业以随机样本为基础组织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用自编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问卷共30道题。题目分别针对学校校园文化认知度、存在问题、建设障碍、如何建设方面进行调查。对于当前学校校园文化主要存在问题,学生比较一致观点认为缺乏系统规划,文化档次不高(40%),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上比较枯燥(35.4%),内容上比较肤浅(36.9%)。在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上普遍认为是观念落后(36.9%)和组织不力(33.8%)。学院在建校初期对校园文化建设滞后导致文化建设需求跟不上学生的需要。

2.2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文化建设,重在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上的落后,投入不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校门、宣传橱窗,教育方针、校训校风、报刊宣传等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物质文化建设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的形成和办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从文化设施、文化网络、校园形象设计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应注重文化设施(33.8%)和校园环境(35.4%)建设,而且认为此类建设对学习生活很有帮助。这反映出这两类建设是学校目前最缺失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现在正处于学院由外延建设到学院内涵建设的转型期。由于新学院的扩建,资金短缺造成学校不能完全配备各项设施。突出表现在图书馆、艺术馆和网络建设不完善。所以,依据现有条件,学生在选择校园文化传播媒介上偏向选择广播电台(30.8%)和校报、宣传栏(26.2%)。在选择增加宣传栏公告栏放在何处,大部分学生选择教学楼(43.1%)和食堂(29.2%)。缺乏专门的文化宣传阵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由此可以看出学院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3思想道德方面

首先从高职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高职生都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温室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其次社会价值选择的多样化,诚信价值体系受到威胁。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负效应,学生人际关系淡漠,诚信行为缺失,现在无论用人单位还是社会都呼吁学生讲究诚信原则,重塑诚信价值体系,建立和谐校风。最后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现代学生,心理问题尤其严重。现在,高职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抑郁症,人际交往中的自卑和孤僻心理,情感焦虑和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高职学生这一群体特殊性给高职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3高职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德育教育主渠道,多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发挥其宣传的主阵地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政课教师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主要包括:首先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把一些社会问题吃透,讲解透彻;其次,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高。要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同时,高职学院要注重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班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和方法,与学生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最后,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专业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参与的工作。高职院校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专业课教学,特别是学生的专业实训课和学生的顶岗实习中,应该在具体的专业操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针对学校商业文化、低俗文化、网络文化的负效应对校园主导文化的影响,我们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针对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由学院领导牵头,开展多渠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受师生的好评。比如学院举办了切合时代主题的朗诵比赛和辩论赛:“革命英雄在我心中”红色经典诗歌朗诵比赛、“心绣未来”演讲比赛等,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和参与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了让学生明确的认识自己,找到人生的航向,学校每年针对新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总之,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有助于学生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陶冶了学生情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逐步树立“成功者”的心态,激发了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明显提升,也促使学生对学校校训“厚德、精业、创新、有为”有了深刻的了解,立志成才,学会感恩,回报社会。

3.3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文化殿堂,加强校园学风、校风建设

我们要建设校园文化必须:首先要美好学校自然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鸟语花香的自然公园,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现代生态文明意识,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学校图书馆建设、校园宣传栏建设,要拒绝商业文化对干净、纯真校园文化的侵蚀,保证校园环境的宁静。其次要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高职人际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领导关系等关系的融洽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只有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才能共同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才有和谐的人文气息。学校应加强高职学校校风、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生校园文化最宝贵的财富,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以校风建设为前提,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作为知识荟萃的阵地。为了落实校园校风、学风建设,学院陆续了相关制度文件,如《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督导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营造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育人环境,增强全院师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院学风、教风、校风建设深入开展。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要有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和整齐美观的校园设施,而且还要有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使校园每一个角落洋溢着自然美和文化美,提高广大师生的审美观和净化师生心灵。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文化的沉淀和时代精神的指引,它需要全校师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建设。我们应利用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企业、社区、媒体全方位努力,形成学校社会的全方位网络,借助社会的力量,真正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反映时代气息,立足民族精神,丰富多彩的品位高雅的精神共同体。

作者:丁艳 单位: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北京:中国海洋出版社,2004.

高职校范文篇10

关键词:“工匠精神”;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

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呼吁全民培养“工匠精神”,并且将“工匠精神”与“一带一路”倡议紧密联系起来。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1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

1.1高职校园文化

文化,简而言之,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大学除了人才培养主要职能以外,还兼具文化传承的社会使命。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指高职院校行为主体,即全校师生员工,由古至今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通常具体体现在学校整体教风、学风、制度文化等。一般具有职业性、行业特性、地方特色等特征。

1.2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时间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全体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追求的企业价值和共同认可的精神依托。具体体现在经营理念和企业制度上,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

2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

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各行各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企业需求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融入行业优秀企业文化。当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不仅要培养大批技术过硬的学生,更需让企业文化深入学生的脑和心。

2.2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忠诚度,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当今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在就业后一段时间会出现适应不了企业管理要求,倦怠情绪严重,学生频繁更换工作岗位现象严重,对职业忠诚度不高。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许多企业除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在意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文化要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让学生提前体会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入职后的适应力,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不断提升。

2.3有利于学校取得长远发展

高职教育当前竞争日趋激烈,各大院校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加强特色专业和内涵建设,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能够吸收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元素,然后融入学校日常的教学、管理等各环节,形成自己在区域范围内的特色和优势,最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院校长远、可持续发展。

3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发展建设中过于强调硬件建设,不重视软件建设,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素养不高,“工匠精神”不足,不具备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团结协作、创新意识等企业职工必备的基本素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遇到与校园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往往感到迷茫,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企业,不能很快融入企业中。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目标,就要融合现代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树立品牌意识,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让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已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路径探究

4.1积极提取优秀行业企业文化元素,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功能,行业企业需求、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的办学风向标。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首先应该提取优秀的行业企业文化元素,特别是地方知名企业或行业内上市企业的经营理念。例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安徽省芜湖市,当地大型上市公司,经过课题组深入调查,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强调“以数字化推动食品产业进步,以IP化促进品牌多元发展”的企业使命,公司不断致力于产品的创新,未来十年,公司将围绕“制造型自有品牌多业态零售商”的崭新定位,以数字化为驱动,重构供应链和组织,为主人带去质高、价优、新鲜、丰富、便利的快乐零食。可见,三只松鼠企业文化中强调服务和创新,于是我们把服务和创新的企业文化融入我们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

4.2广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被证实为职业教育有效模式,广大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虽然我们认可校企合作,但如何实践,或者说如何更合的建设校企合作仍然是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很多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时,只是机动的、生硬地把学生送到企业实习或者在校园内建设几个实训场所供企业使用,让学生在里面开展相关实习,这些只是多数高职院校通行做法,没有将企业真正的文化要素融入日常教学中去,达不到产教真正融合。首先,学校或政府要在制度层面解决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制度,让校企合作进入常态化。其次,学校要求专业课老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感受企业文化和对用人需求,在编制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日常教学和实习实训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再次,学校要经常性的邀请行业企业一线管理者或技能大师进课堂进行情境化教学,亲身讲述企业生产实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对专业和今后就业的心理距离,进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4.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设计专业教学内容

学生在校的日常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企业文化中的技术要求、管理经验、服务意识、团队合作观念等融入日常课堂和实训教学中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企业一线员工,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因此,在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以企业对一线员工的职业要求为目标,设置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模块化训练。考核时,除了考核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兼顾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理念、团队合作等指标,从而培养出能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全方位人才。

4.4尽可能多的采用情境化教学,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以日常教学活动或课外活动为载体。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企业工作氛围,增加其以后岗位适应性,一方面,在教学设施建设上,尽可能把教师、实训场所布置成企业工作环境,比如悬挂标识标牌、张贴企业宣传标语、企业经营理念、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通过这些企业感官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性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根据学校专业特色组织开展相应的校内技能大赛,如金融类院校组织点钞比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机械类院校组织机械组装和维修技能比赛,计算机类院校开展信息类相关技能比赛,组织形式尽量企业化,或者邀请企业骨干员工共同参与比赛。通过这些组织活动的开展,拉近学生与企业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距离,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周庆,卢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职业教育效果发展的分析研究[J].时代农机,2017,(09).

[3]吕冰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研究[J].企业文化,2017,(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