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8:44:29

高职生

高职生范文篇1

一、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意义

1.培养爱好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不但可以陶冶高职生的情感及培养高职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效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1]275“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1]253至于如何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朱光潜先生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玩味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当然第一流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有相应的欣赏能力。

2.提高审美能力,满足需求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加深其对文学的认识,准确把握欣赏文学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文学欣赏》着眼点是人的塑造,但是进入人心的途径则是作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既能够引导高职生感受和发现作品具有的真、善、美,又能够给与高职生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满足审美的需求,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升华思想境界,抵制丑恶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名篇都蕴涵着一种时代的声音,或者是超越了时代的伟大的灵魂的呐喊。学习它,领悟它,不但可以使高职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打开高职生的人生视界,领略更为丰富的人生内涵。

二、高职生在文学欣赏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经典作品少,审美能力较低欣赏文学作品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很好地去欣赏作品。包括欣赏者的社会阅历、政治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艺术修养等,这些将直接影响到他是否能很好地欣赏文学作品。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2]文学欣赏也是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多读这样的作品,能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并进而提高欣赏能力。然而,当代高职教育存在“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3]的弊端。尤其是在理工科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就万事大吉了,很少去阅读文学名著,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不知道巴尔扎克是谁,不了解托尔斯泰是哪个国家的,再加上他们对文学知识和艺术知识非常欠缺,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2.欣赏方法把握不准确,欣赏态度存在庸俗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能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余秋雨说过,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4]爱因斯坦也曾表示:“艺术作品给我最高的幸福感受。我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是任何其他领域所不能及的。”[5]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大多高职生也只是看一些网络作品。即使阅读到比较优秀的作品,欣赏时对其评价与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并不能从审美知识角度去对作品进行一个科学的评判,往往以一种单纯的快感取代美感,忽略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

三、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

1.鼓励高职生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人们无穷的教益。所以,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多读,才能很好地做比较,才能品评出作品的高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提倡多读书、多思考,注重于文学作品的数量;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文学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强调起点要高,侧重于审美对象的质量。[6]在文学作品的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孕育着崇高的人文精神和真挚博大的情感。所以,多读、多思,并且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扩大人们的认知领域,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欣赏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灵魂。

高职生范文篇2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谋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确定人才培养的总体格局.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全面发展与职业可持续发展,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教育链、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同步升级,使高职教育保持永久的生命力,意义重大.

(一)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发展终身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竞争的社会,以技(指先进技术)取胜,将取代以劳(指廉价劳动)取胜;以智(指智慧)取胜,将取代以资(指物质资源)取胜”.在提倡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自觉培养科技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终身素质教育.注重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其个人核心竞争力,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在就业岗位都能够利用现有条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高职生群体的存在感以及自信心,使他们以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己任,强化社会责任感,赢得社会认同.

(二)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需要

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重素质这一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在科技创新成为时代特征的今天,客观上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这有助于破除高职教育中“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问题,着重发展以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这不但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科技创新人才,更是高职院校“彰显特色,贵在创新”的重要实践.

(三)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校企合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企业作为知识经济市场中的活跃细胞,是科技创新的实践重地.高职院校应引导和鼓励高职生深入企业,熟悉、掌握企业的工艺流程、技术开发等工作,积累实践经验,进而将所学科技知识与实践结合,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创造高科技含量产品.这在为企业提供价值的同时,对于深化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科技创新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与“精品制造”.因此,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增砖添瓦的同时,也为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持续动力.

二、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强劲.因此,在“速成”培养模式下,弊端也有所显现.这主要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当前高职生具有“整体创新意识淡薄,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通病”,具体表现为:

(一)观念上,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高职专业教学中,多注重专业知识教授,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以及科技创新考核方面实行统一教学、统一考核,并不重视学生个性学习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同时,“重学轻术”的传统文化观念与社会取向,导致社会对高职教育存在“歧视”现象,认为创新任务主要由高等科研机构和学术研究型大学完成,高职生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在科技创新方面不占优势.因此,在师资配备、经费投入、市场接纳等方面更倾向于学术研究型大学,导致高职教育的科技创新举步维艰.

(二)教育模式上,现行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存在局限

现行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是造成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1.孤立性.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缺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计划,没有将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导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停留在职业教育之外.同时,相关科技创新课程的支撑不足,造成教学与目标相分离.即使存在科技创新类课程,也不能贯穿高职生的三年学习生活,致使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处于“孤立”状态.

2.盲目性.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规范的科技创新培养机制,在高职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衡量标准,造成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模糊.此外,任课教师对于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角度与重视程度不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往往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主,创新教育也多体现在所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或者工作考核中,缺乏目标性.

3.间断性.高职院校经常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停留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上,而对于如何抓住竞赛契机带动高职生群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上还做得不够,往往在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时才会意识到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临阵磨枪”现象致使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将创新教育贯穿到高职生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也就不能形成固定有效的科技创新培养机制.

(三)心理上,高职生自身缺乏科技创新心理倾向

从生源质量来说,高职生在学习意识、方法、能力及动力方面较为欠缺.加之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初等教育长期实行应试教育,高等教育长期推行专业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生缺乏科技创新的心理倾向.多数高职生认为科技创新门槛要求高,自身尚不具备科技创新的潜能.少数高职生虽然具有创新意识,但是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虽然思维活跃,但是缺乏科技创新思维;虽然科技创新体验多,但是成果转化少.此外,部分高职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缺乏深入钻研的毅力,兴趣点也多集中在网络游戏.即使是专业学习较好的学生,也将高职教育作为继续深造的过渡平台,过于重视“专升本”应试,缺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自觉意识.

三、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高职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具备实践与技能优势.因此,在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除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外,更要注重避虚就实,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充分发挥高职生的外在优势与内在潜力.

(一)建立科技创新培养机制,为高职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1.将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定位高职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角度出发,规划高职生素质教育方案,将培养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全面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比如,设置有关支撑课程,充分发挥相关科技创新课程的引领作用,贯穿于高职生大学生涯的始终.从思想引领到教学引导,全面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2.发挥班导师指导作用,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在高职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要充分发挥班导师的专业思想引领作用,对高职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指导.同时,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教育水平,构建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师队伍.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有目的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新事物,启发其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对于学生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帮助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推陈出新.

3.设立科技创新项目,丰富高职生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高职生崇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应为其提供多方面的自由选择空间,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高职院校可设立适用于高职生的科技创新项目,由高职生自行组建科技创新类社团,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申请和实践.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技能节,将高职生社团活动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还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类学术讲座,加强高职生对科技创新发展最前沿信息动态的了解,促进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4.建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评价与奖励机制.根据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实行绩效评价(也可以将企业作为第三方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奖励依据.比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在评职晋级、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获奖作品可以作为毕业设计,以优秀成绩记入并获得相应学分.从而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促进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增强高职生科技创新的主动性

1.优化专业设置,与高校承载力相吻合,与行业发展相协调.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与其拥有的师资力量、经费投入以及发展规划相吻合,形成自我特色.一方面要避免因盲目设置专业,与高职生学习、就业相脱离而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与行业发展相协调,掌握市场信号,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有指向性地设置科技创新课程,推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在促使专业发展与市场同步的同时,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调整提供了指南.

2.将科技创新要素融入实践教学,提高高职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高职生科技创新素质包含“五要素”,即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人格、科技创新实践、科技创新知识五个方面,对应构成控制系统、动力系统、调节系统、操作系统、工具系统等“五个系统”.在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中,将“五要素”与“五个系统”对接,提高高职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将这种科技创新能力运用于科技创新实践的操作系统中,强化科技创新实践,产生科技创新成果.

3.鼓励高职生积极参与教师科技创新类课题研究,增强其自信心与主动性.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对于高职生来说,在学术研究方面可能较为欠缺,但是如果能够善于发现和耐心培养,锻炼其毅力,同样能够激发其创新潜能.在高职院校,一些教师承担多项科技创新课题,应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出发,鼓励高职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或自己开展科研活动,在科研中实现与学生的创新互动,促使高职生在第二课堂中相信自我、提高自我,主动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

(三)构建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立交桥”,实施分层教育

高职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可根据“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加快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高职生采取分层教育:对一年级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价值观;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索,培养科技创造力.

(四)健全企业参与制度,不断深化工学交替、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捷径”,若使其常态化与规范化,必须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同时,坚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实现科技创新教育的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在高职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相关企业应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培训计划,设立高职生科技创新实践岗位,为其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条件.同时,高职院校也应以多种形式予以支持.比如,与合作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训全过程,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实训.这不但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而且在无形中能提升企业形象,反哺校园与企业,使工学交替,产教融合不断得到深化.

(五)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形成合理的科技创新梯队鼓励高职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将普及性的科技活动和竞赛性的科技活动结合起来.各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依托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成立合理的科技创新竞赛梯队.科技创新竞赛梯队应包含教师梯队与学生梯队,其作用在于根据不同的科研活动特点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形成一年级培养兴趣打基础、二年级重点组队参赛、三年级注重成果转化的活动模式.同时,在具体的教师梯队指导中,形成班导师讲解基础性科技创新竞赛知识、专业教师重点训练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能力、专业带头人负责参赛选拔与赛程指导的模式.最终促使高职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加强专业学习,提高竞赛实践能力.

四、结语

高职生范文篇3

本文作者:冷华毅工作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笔者调查发现有的“90后”高职生入学时,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动机仅仅是认为入党好,对毕业就业有好处。从而在具体生活中不能以党员标准来指导自己,学习、工作上不肯下功夫,遇事互相推诿、不敢于负责;有的在评定贫困助学金上弄虚作假、甚至请客送礼,企图谋取大额资助等。生活独立,但抗挫折能力弱“90后”高职生,一方面因父母外出打工自小就独自上学、独立生活,有着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作为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在众多祖父祖母辈的宠爱和老师的呵护下成长,几乎没经历过大的挫折,以致在挫折面前难以应对。如有的“90后”高职生参加学生干部竞选失败后,不能正确对待,就感觉整个人生都毫无价值。还有的因失恋不会冷静处理,而萌生自杀念头等。

新时期新阶段,加强和改进“90后”高职生德育工作,不仅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激发学习活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也具有重大意义。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实现德育工作网络化与传统德育方式相比,网络德育具有明显优势。一是网络平台可以提供极为丰富的德育育内容,并且在最短时间内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克服课堂单调、座谈冷漠、讨论消极、谈心尴尬等传统德育的弊端。二是网络平台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被大大缩短,心理上带来的安全感可以使教育与被教育双方“袒露心扉”,避免了抵触心理,德育效果将大大提高。三是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可以让受教育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让受教育者在喜闻乐见的网络活动中,增长知识、寓教于乐。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90后”高职生的德育时空,打造立体德育平台。如用影音媒体、娱乐游戏等动态的方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国民素质训育网、职业规划网、创新创业网等,通过参与体验,引导“90后”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良性发展。充分发挥“两个专业队伍”的职能,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以科学理论引领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牢记责任与使命,切实改进和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及时了解高职生,抓住“90后”高职生思想道德行为特点开展教学,以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引领高职生勤奋学习,健康成长。二要进一步改进思政课教学测评方法,积极探索符合“90后”高职生思政课特点和要求、思想认知和实际表现相结合的考试考核办法,运用新机制新制度激励高职生求真知做真人。二是发挥好辅导员队伍职能,以人性化管理培育人。充分调动和发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德育功能,首先要信任和尊重辅导员工作,用“好”政策、“好”制度、“好”待遇、“好”出路,激励辅导员热心工作、安心工作、创新工作。其次是辅导员应深入高职学生中,摸清情况,研究问题,从关爱学生入手,加强分层教育、引导与管理,真正成为“90后”高职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充分发挥“四育人”功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第一,强化“教书育人”环节,以高尚师德塑造人。高职院校要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契机,引导广大教师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不良习惯,树立“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理念,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指导和帮助“90后”高职生科学发展。第二,强化“管理育人”环节,以科学制度培育人。一是加强和改进科学制度管理。常言说,先进制度让人变好,落后制度让人变坏。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针对“90后”高职生实际,通过“废、改、立”,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并全面执行奖惩逗硬。二是学生管理部门及其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带头做好“90后”高职生的人性化管理,努力营造一个崔人奋进、健康快乐的成长氛围。第三,强化“服务育人”环节,以优质服务引导人。高职院校各部门及所有教职工,都要“以学生为本”,服务于一切学生,服务好学生的一切,以高尚的职业操守,热情、优质的服务示范学生,以榜样力量带动“90后”高职生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第四,强化“环境育人”环节,以优良环境影响人。首先是大力提升“环境育人”的硬实力。通过精心设计、制作人文景观、雕塑、名人名言字画牌等,让校园的山水路道,花草树木,楼亭场馆等更加优美恬静、富有文化,使学生陶醉其中,潜移默化。其次是努力打造“环境育人”的软实力。如通过制定校风建设规划,深化校风建设,开展校园系列实践活动,让“90后”高职生在优良的环境里,实践锻炼,陶冶情操。

高职生范文篇4

1.1培养创业者个性心理品质。

(1)培养高职生的有利于创业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会是他们在面临挫折和失败时,能够进行自我激励,克服困难。学生献身于事业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执着顽强,能使他们在面临各种风险和突然发生的问题时,能够攻坚克难、经受住考验。

(2)培养高职生的责任感。作为创业者,必须对组织、组织成员、投资方有责任意识,做到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3)培养高职生的职业敏感性。创业者应该按市场运动规律办事、公平交易、遵守法纪,重信守诺;同时还要具有敏锐的经济头脑,依靠清晰的思路预测经济运行的趋势,通过精确的投入———产出核算,发现并捕捉商机。

(4)培养高职生的独创精神。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层次需求。自主创业是独创精神的体现,也是创业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5)培养高职生的团队意识。在当今社会靠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不能取得创业成功的,团队学习、团队工作是创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从古至今,所有创业成功,无不依靠团队协作。团队的构建水平,决定了事业能够走多远。团队成员的构成要有一定的互补性,这种互补包括成员间的个性、知识、能力等诸多方面的互补。只有互补性的团队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发挥着“1+1>2”的系统整体功能。

1.2培养高职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作为创业者,不仅要具备有利于创业的个性品质,同时,还要具备有利于创业的特殊的能力素质。

(1)培养高职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为对新的学科、新的技术、新的技术应用的浓厚兴趣;并表现为对新知识的乐于接纳、消化与应用。

(2)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敢于实践、善于实践方面,能够把知识与创意转化为成果,并通过成果实现价值的增值。

(3)培养高职生的管理能力。作为创业者,要有决策能力、指挥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出色的领导能力是创业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创业者要有对自己下属的指挥、激励和沟通以及对资源的集中、分配和调度、使用能力。还要有对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设计、人员的配置,职权的分配等能力。

(4)培养高职生的合作能力。合作是创业成功的加速器。这种合作,在儒商精神中表现为推己及人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为对方着想,最终也会获得对方的信任与支持。

(5)培养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创业者所面临的人际沟通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在组织内部有纵向沟通与横向沟通;同时,还有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的沟通。只有沟通顺畅才能产生融洽的人际关系;任何创业活动都需要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大学生除了自主创业所需要的通用素质之外,还需要一些在特殊领域创业的特殊素质。

2、创业教育的个性目标———个体特殊性的创业素质目标

仅具备基本的素质还远远不够,还要做好许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2.1增强学生创业者的专业知识。高职生创业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非专业知识的一般性了解。只有对本专业知识有着深厚的了解,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缺乏深度,创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宽广的知识面能使高职生进行创业时,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2.2高职生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在创业过程中,一定的管理知识,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是必要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带来高效率,高效率最终会转化为高效益。

2.3高职生应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相关的法律知识,如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经济合同知识、税务知识、工商注册登记知识等法律知识对高职生创业不可或缺,这些都是创业者必过的门槛。

高职生范文篇5

高职生思想活跃,参加实践活动积极性极高,在社团活动及实践课中通常能表现出很好的热情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同时也具有文化课基础差,不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课堂表现较差,纪律性不高,欠缺自制能力,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等特点。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4%,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2013年为90.9%,2014年为91.5%,可见高职生就业水平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然而,就业质量却不容乐观,高职生较多从事机械性的低水平技术性工作,或者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职业,换工作较为频繁,起点水平一般较低,发展空间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人才资源结构呈现“高端人才不足,中间人才相对过剩,低端人才短缺”这样一种“两头大中间小”的菱形特点。高职生发展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整体素质不高,综合能力较差

实用性、职业性、超前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属性,其中职业性是本质属性,它决定了在教育观念上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因此,高职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在职业和技能至上的教学目标主导下,高职生的综合能力锻炼比较欠缺,人文素养问题也得不到重视。

(二)基础不够扎实,缺乏会学习的能力

由于高职生这一群体普遍具有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不足、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特点,而理论知识多以讲授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其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规划意识淡薄,缺乏会学习的能力。

(三)欠缺学会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当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资料搜索、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尝试,并有决心和毅力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高职生抗挫折能力差,容易受享乐主义价值观影响,缺少深入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所以在问题面前,一般会选择逃避,或者浅尝辄止,缺乏继续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四)德育和美育是其软肋

德智体美劳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高职教育欠缺德育和美育,特别是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其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人的发展有不可缺少的影响,然而目前高职生接受美育不足,是其软实力的一种缺失。而高职生道德水平总体不高,在为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方式上有时欠妥,社会对高职教育加强德育的呼吁也越来越迫切。

二、“四个学会”的内涵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世纪委员会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指出:教育应该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它将成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四根“知识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国际社会对未来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也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份学习宣言。“四个学会”包含了生存和发展的问题,阐述了终身学习的意义,强调了“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核心涵义。“四个学会”传递的是一种“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的主动学习思想,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适应生存,还要谋求发展,给教育工作的启示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意味着学习型社会中,只有学会学习才不会被淘汰。

三、如何促进高职生可持续发展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学生阶段不仅传授其基本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培养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能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还要提升他们能够在原有岗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以及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的后续发展能力,即强化终身学习的概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不仅是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要求,是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也是国家和谐稳定发展的要求,更是21世纪每一位有志青年的自我要求。在分析高职生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促进高职生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观念认知

对高职教育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是思想基础,转变观念认知误区要清楚认识到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技能为目标,为就业做准备,这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而不是唯一职能,如果仅仅以找一份好工作作为教育出发点,即使有了很高的就业率,这种急功近利带来的浅层面上的成效也是短暂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学生所欠缺的学会学习的能力,所缺乏的人文素养,所缺乏的一切软实力,将会阻碍其在职业生涯上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同时给国家技能型人才发展带来负担,还对高职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高职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也不是简单的谋生教育,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育者获得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还要教会他们储备学会做人、做事以及学习的隐形知识为继续发展做好准备,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在国家教育部制定总纲领的指引下,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学生能够对发展要求有正确的认识,并深入的思考,只有方向明了,才会有正确的行为。而具体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间进行的,因此,老师和学生的观念转变更是尤为重要。

(二)改变高职教育模式

促进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教育活动也是围绕学生所展开,因此学生是否真正想学,是否能融会贯通,是否能学以致用,这不仅是高职教育,同时他是其它所有教育获得成功的本质和基础条件。其次,学生获取知识主要源于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1.培养兴趣。高职生跟所有青年一样,在这个年龄段容易感到迷茫,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特别是对高职生来说,怎样做到课外兴趣与学习任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后续发展具有趋向作用。高职教育院校主要从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两种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课外活动,高职生积极活跃,能够很好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关键在于如何将学生课外活动培养的兴趣与课程学习活动契合,在保持兴趣的积极状态下,教会学生相关的系统知识以及技能,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以求得更好的发展,这就对课堂教学的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也就是对高职院校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不能从学生角度思考,根据实际情况更新改善教学设计方法,一如既往地以填鸭式讲授为主,将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会逐渐消磨学生已经培养起来的兴趣。加强互动教学、主导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多形式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引进丰富的教育技术等均对提高课堂质量、促进高职生的兴趣迁移有较好的效果。

2.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力,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能够相互激发和增强,学习动机具有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活动、指引个体行为、并且维持和强化学习活动的功能。学生只有想学,学起来才会快乐,才会有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可能。培养兴趣能够促进学习的内部学习动力,但由于高职生普遍缺乏毅力,在困难面前容易放弃等的特点导致其难以保持内部学习动力的持续激起状态。高职教育应该致力于对高职生内部学习动力和外部学习动力的协同激发,全方位提升高职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引导学生学习动机成分由浅层型动机向成就型动机和深层型动机转变。高职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在一定的社会活动氛围和教育情境下激发和培养起来,学校和老师可以在从求课堂教学的艺术、给予适度积极的期待、以多种方式及时给予学习反馈、公正地评价和适当地表扬和批评、开展适度的学习竞赛活动等方面考虑和尝试。

3.养成习惯。高职生缺乏元认知能力,对学习没有清晰的规划,不仅阻碍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教学进度,并且极其不利于高职生的职业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是学会做事的基础,这里良好学习习惯不仅指课前预习、课堂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的狭义意义上的学习习惯,还要求高职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素质,并且学会成败归因与反思,能做到科学、及时地进行学习调整。高职生文化课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掌握这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高职生普遍欠缺培养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高职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遇到难题,不会自己寻求方法去解决,虽然学习时间很长,但是学习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这也造成了目前高职生在工作岗位上普遍做事效率不高,不会灵活转变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要引起高职教育的重视。

4.实践应用。为高职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仅是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也是发展高职生技能能力的需要。相比理论知识的讲授,高职生更喜欢自己操作实践,在实践中不仅能检验高职生的技能水平,还可以增强高职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生在实践中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发掘自身的潜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操时间,巩固技能学习,还可以调整高职生的实习时间,加强校企合作,到企业体验作为一名职场人的感觉,在职场需要驱动下高职生的目标和方向会更明确,在职场压力下会更加懂得学会学习的迫切性,这对高职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生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60所(含独立学院275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341所,占总数的52.38%。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高职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要求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建设”,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对高职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了解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思考相应的对策,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高职生一般年龄都在18至20岁之间,生理发展趋于平缓并走向成熟,思维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人格趋于定型,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并成熟。同时,高职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发展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异常。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展开讨论。

1.1认知层面

认知过程与学生学业密不可分,认知水平对学业成绩有着重要影响,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认知水平的发展。高职生大部分是没能考上本科或者被调剂到高职院校的,往往具有失落感,对学校和专业都不感兴趣。另外一个方面,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的变化,可能会引起部分学生适应障碍,进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严重影响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

1.2情感层面

高职生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产生各种情绪。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到,这一时期青年学生的主要心理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以及亲密对孤独的冲突。人际关系、恋爱问题、学业成绩、就业压力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而且学生往往非常关注他人的评价,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对其社会功能造成损害。

1.3意志层面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在中学阶段,学生把考上大学当做人生目标。一旦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了老师的督促,脱离了家长的视线,许多学生迷失了人生目标。有些高职生对于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或不确定的态度,当遇到挫折时,他们容易退缩,缺乏自信,不努力尝试就自动放弃。长此以往,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1.4人格层面

在心理学中,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高职生由于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动机不明确,理想信念缺失,往往在满足了低层次需要之后,无法或没有实现高层次的需要。这将不利于高职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碍于高职生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2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下面笔者将从个人、学校、社会等三个层面对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

2.1个人层面

对于由个人层面引起的心理问题,主要归因于高职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刚年满18周岁的高职生自我意识还不稳定,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情绪易波动,社会化程度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心理冲突。比如自我封闭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之间的冲突,渴望独立自主与物质情感依赖之间的冲突,情绪情感冲动与理智调控约束之间的冲突等。

2.2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重视、不科学、不到位。首先,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学校往往是等到出现了“问题学生”,才想到心理咨询,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科学。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归结于后两者,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即便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中,往往流于形式,考核单调,等同于心理知识的宣教,忽视了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互动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再次,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机构设置不到位、师资队伍不到位、制度保障不到位等现象。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技术人才,所以通常把更多的精力和经费投入到专业教师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硬件投入、人员配备、技能培训、福利待遇等。

2.3社会层面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正在向“普及化”不断努力。我国高校扩招的规模和速度是让世人惊叹的,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社会大众普遍存在重名牌大学、轻高职院校,重本科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心理。政策、资金、技术等向重点本科院校倾斜,使得高职生社会认同感更低,造成高职生心理发展失衡。由于家庭原因引起的高职生心理问题是社会层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对人格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过少或过多的关注,都会造成个体的心理问题,并且影响深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前只关注学业成绩,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只关注经济支出,在管教时也只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常常忽视或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对于高职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如何寻求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针对以上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下面也将分别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进行探讨。

3.1个人层面

学生本人应努力做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全面认识自我,确立合理目标。提高自学能力,积极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扬长避短,学会自我调控,如遇困难,主动寻求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多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交流。

3.2学校层面

领导重视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前条件。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才能保证该项工作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三三三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三级课堂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主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辅课堂,专业课程教学渗入课堂。“三级机构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院系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健康小组。“三级队伍建设”:“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师资队伍,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中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班级寝室长与心理委员队伍。“三级预警建设”:班级心理预警机制、院系心理预警机制、学校心理预警机制。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全面开展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活,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平台,而且还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3.3社会层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社会民主法治建设、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同时,国家应完善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强化制度实施的监督和信息反馈。社会大众应给予高职生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以平等的心态接纳高职生,为高职生提供公平的就业创业等机会。家庭方面应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仅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更要有情感上的支持,家长也应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同孩子一起健康成长。综上所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各方面应该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范啸 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春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3(5):74-76.

[2]李佳圣.对新形势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29):73-74.

高职生范文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不少业界人士发现,“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英语学习的效果还是不理想。虽然可能有各方面复杂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1]。

近二十年来,国内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而且此前相关研究对象几乎都是普通高校学生,以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少之又少。因此,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研究高职生的学习策略使用状况,探求有效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对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内容包括:两校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状况;高职学生男、女生使用策略状况;高、低分组学生使用策略状况。

2.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以一年级高职生为主。受试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13个班(一年级9个班,二年级4个班)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4个班的学生,共720人,收回有效问卷672份。

3.测量和统计工具

采用的测量工具主要依据是Oxford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的多维结构量表(SILL),调查表首先在小范围群体内进行预测和访谈,然后根据高职学生情况予以细微调整,最终确定了测量问卷。调查问卷除了填写背景信息(如性别、班级等)外,包括6个分量表,用于测量6大类学习策略,共49个题项,其中,记忆策略9个,认知策略14个,补偿策略6个,元认知策略8个,情感策略6个,社交策略6个。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每个子项目采用莱克特量表(LikertScale)按5级计分,即“完全或几乎完全不(1分)”、“通常不(2分)”、“有时(3分)”、“通常(4分)”和“完全或几乎完全(5分)”。

统计工具采用社会科学方法统计软件包SPSS11.0,对不同性别和不同成绩组的策略使用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及讨论

按照Oxford提出的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标准,平均数与使用策略频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见表1)。

1.两校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及讨论

两校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总体策略的平均数为2.93,属于“有时使用”范围,说明学生已经掌握并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使用频率并不算高。(2)6类学习策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偿策略,其次是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居中,使用频率最低的是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

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策略选择和使用的因素很多,制约高职英语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学习观念、学习动机、教学模式等。具体到影响高职生策略使用频率高低的主要原因,可作如下分析:

导致补偿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的主要原因:高职生由于语言知识和表达水平所限(尤其是词汇量方面的不足),当遇到语言障碍时,他们便常常有意识地通过上下文理解、借助词义猜测、手势语、相近词语替换等多种方式来弥补在理解和运用目的语知识方面的不足,从而达到克服语言障碍的目的。

导致情感策略使用频率最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与语言学习环境有关。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是课堂,而课堂上“大学英语教学对情感因素的忽视是造成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3]。二是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由于高考的失利,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弱,焦虑、害怕、自信心不足等使得很多高职生对英语有恐惧、焦虑感。记忆策略使用频率按理应该很高,但事实正好相反。分析记忆策略使用频率相对也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高职生通常习惯于依靠重复和背诵的方法“死记硬背”单词,而不习惯于使用问卷中提到的利用节奏、肢体语言、音形义结合、卡片、路标、广告牌的位置等方式来灵活记忆单词。

2.其他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使用学习策略的总体状况对比及讨论

为了更好了解高职生使用学习策略状况以及高职生与本科生使用学习策略的差异,文中列出了与本调查方法相同的,即按6大类策略所作的几种调查的结果,并按使用频率排序加以对照(见表3)。其中,司建国的调查对象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学生[4];李传彬的调查对象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学生[5];李晓莉的调查对象是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6];候志霞的调查对象是济南大学一年级本科生[7];刘振前的调查对象是山东某省属师范院校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和某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8]。

从表3看出,本调查与文献[4]~[6]的调查对象都是高职生,但结果并不一致,这是由于影响使用策略的因素复杂,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如量表设计、受试学生状况等的差别。因此要得到一致的结果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从比照的调查结果,可以找到倾向性因素。从中还可以得出,目前高职生使用学习策略的频度以补偿策略居首,社交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居中,记忆和情感策略居后。

本调查与文献[7]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如上所述,影响统计结果的因素复杂,或许是巧合。因此不能由此而忽视本科生与高职生使用学习策略的差异状况。与文献[8]关于对非英语本科和英语专业本科调查结果基本类似,因此,笔者认为高职生与本科生在英语学习策略使用上有相当大的共性。这是因为受试者都是中国学生,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环境、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主要差异是英语水平的高低。

3.高、低分组使用学习策略状况及讨论

由于在校高职学生有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级的规定要求,因此本次选定A级模拟试题对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统一考试,按考试成绩高低前60名学生划归高分组,后60名划归低分组。

表4列出了高分组和低分组使用策略的平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结果。为了解使用策略水平状况,对统计所得的总人均数除以该类策略的调查问卷题项数(例如记忆策略9项,总体策略49项等)所得的平均数列于括号内(下同)。

从表4看出,p值均为0.000,表明无论是总体策略也好,还是各类策略也好,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差异,可以确定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差异从大到小依次是:认知策略、补偿策略、社交策略、记忆策略、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由于高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注意总结学习成功的经验,并且成功运用于学习中,而低分学生在这方面则相反,因此高分组和低分组在认知策略反差较大是合乎常理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情感策略使用上差异最小,说明即使是成功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也存在情感方面的障碍。

尽管目前对使用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习得能力提高间的关系尚未有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使用学习策略对于培养、提高学生自学成才能力是有作用的。Oxford(1990)认为,使用学习策略目的是为了使语言学习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捷、更加有趣、更加便于自学、更加容易适应新的环境[9]。这也是自现代认知心理学问世以来,学习策略研究一直方兴未艾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尽管调查中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状况并不一定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但是学习能力与使用学习策略可以相互促进是得到普遍认可的。

4.男、女生使用学习策略状况及讨论

表5列出了男生与女生使用学习策略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和t检验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1)女生使用各学习策略的频率均高于男生。这与Oxford等人所作的国外语言学习者调查结果类似。Oxford指出,女性学习者比男性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更广泛地使用了学习策略,起码使用了不同的策略[4]。(2)记忆策略和社交策略的p值分别是0.019和0.036(均小于0.05),即性别差异在记忆策略和社交策略使用中的差异除了有描述性统计意义外,其余均无统计意义。女生在这两方面优越于男生,表明女生更积极地运用了上述各种学习方法,这与外语学习中女生的成绩往往优于男生的事实相符。

三、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1)高职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频率一般,属“有时使用”程度。提高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意识有待加强,提高使用学习策略尚有较大空间。(2)高职生与本科生在使用学习策略方面有较大的共性之处。(3)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使用学习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需加强对低分生的学习策略培训和研究。(4)男生和女生在使用记忆策略和社交策略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程晓棠,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

[2]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者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45.

[3]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23-26.

[4]司建国、赵继政.中国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J].国外外语教学,2005,(1):23-27.

[5]李传彬.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实证性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77-80.

[6]李晓莉.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6-29.

[7]侯志霞.大学新生英语学习策略衔接性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4,(4):15-17.

高职生范文篇8

关键词:外部环境;高职生;思想政治;策略

从国际环境来看,政治多极化格局日益明显,国家之间的经济和科技合作交流往来和依赖度越发紧密,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实行文化霸权主义趋势越发强烈;从国内环境来看,生产方式大变革、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社会政治机制全方位革新、职业岗位重新建构和科技信息技术大环境建立等外部环境变化,都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基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变革意识不强,教政工队伍建设职业能力不强、校园文化建设缺失以及思政工作动力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也导致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不足而行为失范。显然,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在眉睫,要求各级高职院校确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构,注重扩大校园文化环境优化,强化心理和法制教育的互助效能方面来提升高职生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政治能力。

一、当前高职生思政教育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特征

1.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国际社会政治环境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美国争霸全球的战略性部署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在全球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且国家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日本尽力扩展其在亚洲的地位并对中国形成包围局面;金砖四国的崛起,引起世界瞩目,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其他国家关注;中俄深化双方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并极力促使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显而易见,竞争、斗争和合作形势交织在国际政治多元化格局之中,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国家之间的斗争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国际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性研发和应用,国家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在这场以科技信息为驱动力的国家之间竞争博弈局面中,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和资金优势压制着发展中国家,并借助其向发展中源源不断地进行的资本和技术输出掠夺着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直接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产业自主发展。2.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世情、国情和民情的外在国家发展的大环境下,审视中国社会建设发展的现状并探求其未来发展规划,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对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式革新,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规划,随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繁荣,同时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越发尖锐且意识形态也渐趋多元化。3.高职院校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教育环境是指高职院校教育的各种教育教学运作机制状态等。伴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职业结构的更新,高职院校进行了深化性改革以使教育发展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于是在教学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职业规划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向深层化方面发展。

二、外部环境变化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1.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随着中国利用一切发展机遇期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社会往来关系更加紧密,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思潮和价值观也接踵而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高职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潜在不良思想意识的冲击。基于高职生社会阅历尚浅和知识结构还不够健全,面对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环境缺乏理智性的判断和选择,在思想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和现实剖析等层面出现了意识偏差,甚至一些高职生抛弃了原有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和淡化了为之信赖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础。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重铸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机制,去化解当下高职生所面临的焦虑性和困惑性思想困境。2.网络不良多元化信息破坏着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和推广,其内在优势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性认可,其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性要素,且运作机制日趋网络信息化。作为培养高等人才主阵地的高校,面对这一社会发展大趋势,抓住时展的脉搏而进行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得互联网建设向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蔓延,其快捷性、互动性、共享性和专业性信息资源优势切实推动了高校专业学科研发和建设,且全面性拓展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空间和平台。但同时,网络信息资源的自发性、隐蔽性和多元性等缺陷也日渐明显,再加上我国在网络信息管理方面缺乏相应性的有效管理建制,致使许多高职生沉迷在虚拟网络世界里不可自拔,势必会受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进而发生信仰危机。3.教学管理工作运作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思政教育工作。现有的高职院校多由中职中专学校合并或者升级而形成,虽然院校的规格和规模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但是原有的师资队伍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各个管教人员直接转移分配到高职院校岗位上,然而高职院校无论从专业设置、专业人数、专业发展亦或管理理念、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等现状都要求师资结构与之相配比。显而易见,高职院校这样的固有师资队伍并不能够满足其管理教学的有效运作,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承担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自身综合素养并不高,日常事务繁杂,且岗位工作未形成专业化机制,致使他们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倾向缺乏敏感性和主动性,也未对高职生思政教育工作作出长期性和建设性规划,最终导致他们引导高职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出现现象与现实相脱节的偏差而不能够有效化解高职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难题。另外,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偏重于专业职业人才培养,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工作运行机制比较注重专业技能教学方面,在日常性的教学工作中出现了专业授课教师只注重高职生的专业教学拓展,而不注重其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这样的教学运作机制就割裂了教化辩证统一关系,致使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全方位地渗透到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限制了高职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的维度,更致使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只能够停留在浅层面和局部范围内,不利于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及时疏通和引导。4.校园文化薄弱建设降低了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环境的熏陶。我国的高职院校起步和规划的时间都比较短,院校文化底蕴和人文背景都处于尝浅阶段,还未完全形成,且院校扩招和竞争压力驱动下许多高职院校都把精力集中在院校的教学硬件建设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忽略了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也就不利于良好的育人、化人的校园教育氛围的形成以及校园文化阵地的凸显。部分高职院校在高职生教育培养理论上存在着偏差,过于重视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培育和职业规划,忽视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更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对高职生全面性素养提升的推进功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即使一些高职院校进行了校园文化活动建制,但校园的文化活动场所有限,活动设施陈旧落后,活动产品单调且品质不高,这远远与高职生的当下精神层面追求相远离,必然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修养的提高。此外,高职院校在应对社会不良风气和校园网络信息侵蚀抵御工作方面又缺乏长效机制规划和细致性的监督引导管理措施,致使高职生思想层面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牵引,很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和物质利益至上的思想困局中,而对远大理想及崇高精神追求缺乏热情。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1.全方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高职院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以学校为主体阵地建构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运作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政策、制度和路线等方面确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社会各个阶层要发挥其多渠道教育优势,强化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和社会和谐文化氛围营造;学校要完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和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坚持教学和教育两个主线去全面性强化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家庭父母要注重同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沟通交流,注重对高职生的思想动态跟踪、调查和引导,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道德模范作用。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首先,高职院校要转变工作理念,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学工作并重的意识,制定和完善各项校规、校纪和校风,且开设专门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注重强化校园文化活动场所修建和设置更新;其次,各级院系要以校团委为主导,利用各专业特长和优势去开展与学科紧密相关联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思政专业的院系要树立对思想政治最新动态、社会热点、国内外时事政策等方面的校园宣讲文化工作;美术专业的院系要通过思政图片展示、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和模仿人物视频宣讲等形式营造校园道德标榜实践文化氛围;其他专业院系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建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小分队,深入社会领域各个层面去展示自我专业素养,彰显个体性价值;最后,高职院校要注重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由专业教师承担校园文化网络管理工作,实施全天性对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的监管、过滤、和更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意识内容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以培养高职生的敏锐思想政治意识和提升他们分辨多元文化的眼力,吸引他们主动学习和关注思想政治动态,最终增强他们抵御不良思想和价值观的能力。3.注重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辅助作用,注重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紧密结合。从院校中从事心理专业和法学专业教学的教师队伍中抽调专业精英人员组成专门性的心理和法制综合服务工作室,开设心理和法制咨询服务热线,并实行24小时工作值班制度,来对在心理或者法制层面上存在问题的高职生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制宣讲引导工作,以便于紧抓当前高职生的思想动态脉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采用循循善诱、人文关怀、情感认知和法律效力提醒等方式去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之处,并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塑他们的思维认知结构而为他们建造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四、结语

显然,高职院校以外部环境变化为依托,审视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并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相契合等方面来重塑新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这是高职院提升自身教育地位的必然性选择,也是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通用性高职专业人才的现实性要求。

参考文献:

[1]郑琳,蹇瑞桥.安全意识视野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14):67-68.

[2]许俊生.多样化入学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4):45-46.

[3]刘志红.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3):72-75.

[4]陆璐.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65-67.

高职生范文篇9

一、高职生幸福感缺失的表现

当下,一些高职生由于存在歪曲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感缺失,导致幸福感出现偏差,对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长此以往,他们将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导致就业质量不高,不仅没有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还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了负担。因此,在中国梦视域下,研究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时代的需要。1.奋发向上与享乐主义倾向的矛盾感。部分大学生将个人的享乐体验视为幸福,喜欢堕落、腐朽的生活方式,存在比较严重的享乐主义倾向。由于他们处于物质充裕的时代,没有经历太多困难和挫折,导致他们自立能力差,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困境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很难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大学生容易不思进取,在生活中养成贪图享乐的行为习惯;在学习上丧失学习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缺乏事业心,对成功抱以侥幸心理,在遭遇挫折后容易一蹶不振。2.个人发展愿望与就业压力的冲突感。不少高职生一进校园后,一方面发现自己个人的发展愿望与未来的就业压力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如考取技能证书、英语听力等,对本就知识薄弱的他们来说存在很大的压力,成绩差了,以后的就业可能就成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想通过进大学这一途径来实现个人发展愿望,两者在现实似乎相差太远,还有社会对高职生的就业偏见,更导致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冲突感失落感。3.幸福目标与理想的迷茫感。部分高职生缺乏幸福感,没有将自身的幸福与崇高的精神追求相结合,没有树立幸福目标和远大理想。加之,部分大学生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精神空虚、匮乏,整天浑浑噩噩,没有追求,容易将浮华享乐误作为真正的幸福。这些都是与“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建设的脊梁”背道而驰,十分令人担忧。进一步访谈发现,有的大学生为自己设定了许多目标,并为此做过初步打算,但缺乏清晰的步骤和中长期目标;有的大学生幸福目标近景化,崇尚“活在当下”,只追求当下的幸福,而对于未来感到迷茫;还有的大学生认为没有理想、目标也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近年来,高职生自杀、吸毒、暴力事件、参与传销、高消费导致网贷、参与诈骗的现象不断增多,虽然原因各异。但幸福目标和理想的迷茫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职生幸福感的提升途径

1.加强高职生“三观”教育,开展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工作。高职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归根到底是没有解决好最根本的思想认识问题: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三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但由于现实的可变性,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理想教育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结合,社会造成高职生不愿意接受这种传统的说教,“理想教育”变得十分脆弱。同时,要让高职生正确认识到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起点与基础,而社会理想则是个人理想的升华。在理想教育中我们既要防止“只讲社会理想,不讲个人理想”的倾向,同时,也要纠正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只讲个人理想,不讲社会理想”的个人主义倾向。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多个方面着手,坚定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自信,引导他们找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结合点。一是,在中国梦的内涵上,阐明中国梦不仅仅是强国梦和民族梦,更是富民梦和幸福梦;二是,从国家方针、政策的角度,说明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需要经历的过程和步骤,为实现中国梦,高职生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可以做出的贡献;三是,用中国梦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让高职生清楚中国梦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此外,高校思想政治课还要多运用高职生乐于接受的授课方式。有必要将枯燥、乏味的幸福观理论转化为大学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实际。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为了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袭,首先,可以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化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意识;其次,完善网络舆情监管,清除消极网络文化,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引导高职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实践中,使高职生学会辨别并摒弃网络中消极的信息,加强自律能力的培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再次,以各种校园活动为契机,加强“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楷模,对这些勇于践行梦想、乐于奉献,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和报道,积极传播正能量。4.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开展校园文化,使高职生在校园内感受优美环境和高品位的文化熏陶,从而使他们一方面能合理的、有张有弛地安排休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得到锻炼,为他们的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有利心灵的修养、理想的升华和心理的成熟。大学校园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校园心理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开展,可以帮助高职生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倾向,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5.加强自身修养,使幸福观内化于心。首先,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以填补精神世界的匮乏,提高自身的幸福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的方法,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思想品质、能力、外在形象等各个方面,为形成稳定且恒久的幸福观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还要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有意识地改正这些不足。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冷静、理性、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处境,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去解决这些困难和挫折;当设立幸福目标时,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去达到这些幸福目标。

作者:王丽平 单位: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磊.中国梦视角下的高校幸福课堂研究[J].教育观察,2016,6:3-4.

高职生范文篇10

关键词:当代中国高职生;礼仪教育;构建策略

个人礼仪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内外一致。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这也是一种德,是一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对个人来说,个人礼仪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就国家而论,个人礼仪乃属一种社会文化,它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教育的国家,这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十八大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礼仪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更应该具备相关礼仪素养,并且这也是人的最基本素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队伍的壮大,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将势在必行。这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方共同的鼎力协助,才能使高职生树立良好的礼教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学习与生活,并对其未来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1高职生礼仪教育现状分析

1.1从家庭角度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渐淡忘,成员之间礼仪正在消失,子女不尊重父母,甚至出言辱骂父母,晚辈不以尊重长辈为荣,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有部分父母为学生送落在家里的课本,由于家长衣着陈旧让学生产生厌弃的心理,这充分体现出当代学生缺乏礼教,不懂得对父母的付出表示感恩,促使家长与子女之间嫌隙越来越大。如果在大学学习阶段没有养成尊重父母的习惯,待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将会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不赡养父母的情况,并且这样的现象在我国司空见惯,这不得不说是家长对孩子礼仪教育的缺失造成的。

1.2从学校角度分析

尊师敬友的美德也在慢慢遗忘。师生之间情谊正在慢慢变淡,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时代早已成过去。尊重教师是学生应该做到的基本美德,但是现在的学生见到教师不再打招呼,有的学生更是绕道而行,师生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课堂已将每堂课的“老师好”省略,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开小差,比如看课外书、玩手机,还有更过分的是在课堂上吃东西,这是对教师教学的不尊重,同时也足以说明高职生对教师已失去最基本的尊重。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不再纯粹,由于学生缺乏礼教知识,导致其对同学缺乏关爱与宽容,一点小事就会大打出手,造成同学之间情谊淡薄。近些来,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甚至出现自杀或他杀,这样的现象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同时也应该引起反思,如何避免这类事件在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发生。

1.3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公德意识已经逐渐淡出大众的思维。礼貌与礼节严重缺失,导致人际关系逐渐淡漠,社会文明情况不容乐观,而这也可以影响到高职生的礼仪教育。出现乘坐公交车不排队,不让座,公共场所大声吵闹,随地吐痰等,这些不良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礼仪教育模式

2.1完善家庭礼仪教育

家庭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礼仪教育地点,并且对其以后的性格养成影响非常大,因此家长应完善自身的道德素养,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并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使其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熏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针对现状而言,家长应该引起反思,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生长环境。

2.2加强学校礼仪教育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摇篮,学生在这个重要阶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对其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学校礼仪教育对学生性格塑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礼仪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因此学校礼仪教育应当引起关注,教育部门也应加大这一部分的教育建设,积极开展相关礼仪教育活动。而学校礼仪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这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2.1师资优势

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场所,这是其它任何场所无法取代的,而学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文化素养都在提升,特别是针对礼仪教育这一方面,学校配备了专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礼仪教育更加完善。首先,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展开教学活动,由于教师自身素质较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而且教师知识储备相对全面,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具备较好的礼仪价值观,这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其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内容交流,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理解礼仪教育相关知识,并且促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知识,例如:当学生在操场看见老师时,他们不再采取躲避的态度,而是主动向教师打招呼;当他们看见教师拿着很多教辅时,学生会主动帮助教师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好的礼仪素养也会影响到学生,促使学生在潜意识里去模仿教师。

2.2.2教学优势

学校礼仪教学具有一定优势,它可以为学生安排系统的教学,并且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礼仪教育知识,而且学校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育能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礼仪教育的相关内涵,并可以将我国历史文化中的精髓引入课堂。除此之外,学校的其它学科教学中也包含着礼仪教育知识,比如历史、语文、政治等等,教师应将这些知识内容融入礼仪教学之中,这对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有极大帮助。

2.3巩固社会礼仪教育

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以及社区予以引导推进。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此外,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社区是进行礼仪教育的基本单位,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和评比活动,将礼仪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社会是高职生养成礼仪素养的最重要的场所,但是社会环境相对复杂,这需要高职生具有极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影响其他人。例如:高职生在乘坐公交时,应该给需要帮助的人让座;当他人遇到困难时应主动帮忙等等,高职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应该具备这些基本的礼仪素养,这也是高职生进行其它活动的最基本要素。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教育相对来说并没有落实到位,并且已经影响到高职学生的成长发展,亟需解决,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有效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对高职生的礼仪教育。文章针对高职生礼仪教育现状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反思,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礼仪教育模式以促进我国高职生礼仪教育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构建以学校礼仪教育为主体,家庭礼仪教育为基础,社会礼仪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整合各方面力量,优化礼仪教育环境,提高高职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作者:王奕 单位:荆州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杜瑾.从传播学看当今高职生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J].新闻爱好者,2014(1):83-85.

[2]张永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域——评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90-91.

[3]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道德礼仪规范与高职生道德人格塑造[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