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3:50:55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范文篇1

历史地看,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相连,是在近代工业社会产生和形成之后的事情。在工业社会,由于生产过程对科学、知识、技能的运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日益彰显,保障劳动者的文化教育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二战后,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各国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的状况更加明显,教育的经济功能已经上升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就上述几种理念言,严格地说,“知识本位”并不能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因为把知识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知识本位教育理念,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的,这种知识在发展过程中,又被进一步窄化地理解为就是学校的各门功课,就是固定在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上的那些确定的知识,因而演变成为一种只关注教科书知识学习的教育。按照这样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似乎就是通过背诵、强化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方式上,必然盛行强制性灌输。这种教育未突出职业教育“职”的特性,因而很难说是高职教育必须遵循的理念。高职教育是在“职”的特性得到突出之后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此我们可以说,“能力本位”理念是伴随着高职教育的产生而形成的。能力本位教育,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教育模式。首先把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的全部工作,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工作职责,然后再根据履行每项工作职责的需要,把每项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每项任务被看作是从事该项职业必备的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分析,确定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开发教学大纲,组织教育活动。这种“能力本位”理念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主要的指导作用,现在仍是主导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科技、经济、文化垒球化带来职业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劳动和职业急剧变换,世界上每过3个月就产生一个新的行业,以高技术含量为主的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传统职业岗位的不存在,所培养的人就只能失业了。

而且从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看,它培养不出发展健全的人。它从分工理论出发构建课程体系,把每一种工艺分解成各种精细的程序,再将每种工序分给每个工人,作为其终身的职业,其结果是使学生将来作为工人,终身束缚于一定的局部操作和一定的工序之上,这样会造成人的日益畸形化、片面化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指出的问题。仅仅与具体生产、具体技术、具体工艺相联系的高职教育,是一种狭隘的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反映其作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当人们被迫回到教育的起点上重新思考高职教育何所为的问题时,为了克服“能力本位”的缺陷和弊端,就形成了“人格本位”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很难成为职业教育的理念,因为它有“矫枉过正”之嫌,舍弃能力培养,或不把能力培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就不成其为职业教育了。高职教育应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素质教育正是由这种观念所引发出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观念,是一种通过对能力本位的辩证否定和扬弃所形成的符合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理念。

高职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服务区域发展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座谈会上,他又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五大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崭新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着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蕴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五大发展理念源于对过去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进入新常态后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也是推动“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高职教育要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生态教育;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1]。

1创新发展是高职教育进入新常态后的必然选择

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惟其如此,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大潮中占领制高点,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职业教育才有发展的空间和活力[2]。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它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创新发展是职业教育必然的选择。近两年以来,兴安学院立足实际,更新办学理念,树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导向,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做法:一是大力推行新型“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学生即学徒、教师即师傅、课堂即车间、毕业即就业”的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同时根据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要求,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去掉理论性过强、过深且脱离实际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宜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所需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实现专业设置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新机制。二是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育相应岗位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近两年,我院先后与北京云豪集团有限公司、莱德马业、大民种业、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美林集团、利丰集团、阿尔山天池文化公司等8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既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实现校企对专业人才的共管、共育、共培、共享,又为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和就业提供了机遇,实现校企间的互利双赢。三是开展“以赛促建、以赛促教”技能竞赛活动。学院各教学系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了一整套与技能大赛相对接的教学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以此引领和促进学院的专业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四是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提高大学生“三自”能力。学院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学生公寓楼舍承包责任制,每栋宿舍楼都设有学生“楼长”“楼层长”和“宿舍长”,每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责任区上岗“施政”,管理公寓的日常事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三自”能力教育管理模式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和集体的事务,并在各项活动中获得全面的锻炼,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2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有“走出去”的开放意识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要求要有“走出去”的开放意识,结合我区的地缘环境优势,把职业教育放在“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大格局背景下谋划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引进先进理念,统筹利用好国外和国内两类教育资源,面向国际教育“引进来”,吸收优质资源为我所用。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要实现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开放发展战略,瞄准国际一流办学质量、育人水平,打造“中国品牌”。具体做法:一是发挥教学和科研优势,保质保量培训蒙古国留学生。2015年,兴安学院与蒙古国东方省技术培训实践中心签订了为期1年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员培训协议,招收的17名留学生已顺利毕业,培训效果得到蒙方的高度认可,2016年蒙方又选派第二批留学生来我院学习深造。二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中蒙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2015年11月,中蒙俄职业院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特色畜牧业发展论坛在学院召开,学院与蒙俄职业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达成三国职业院校联合组建特色畜牧业研究中心的共识,联合培育东北亚肉羊品牌,肉羊项目已纳入到自治区向国家申报的科技项目。2016年5月,中蒙俄三国“兴安肉羊”培育专题研讨会在学院召开,并讨论筹建中蒙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事宜。三是建立国际间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派出学院学生出国深造。2016年学院与蒙古国国立大学签约合作办学协议,派出30~50名旅游管理、蒙古语言文学、新闻采编三个专业的学生(含本校教师)到蒙古国立大学学习深造,同时还将与蒙古国立文化艺术大学在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专业互派师资与学生,为两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开放提供历史机遇和动力。

3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3]。高职教育只有立足区域经济,才能找准自己发展的路径,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4]。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抓”“找”“搭”“融”“创”结合的思路统筹资源,使办学方向、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改革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院校发展与区域、城市、新农村建设联动,承接产业转移及工业化发展的科技创新重任,打造高水平部级、自治区级示范院校,促进地方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兴安学院在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主要做法:一是发挥作为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全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的作用,完成自治区东部盟市农牧民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培训任务,2015年完成各类短期培训11000多人次,完成各类技能、上岗、职业资格鉴定5729人。二是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做好农村牧区的智力扶贫、精准扶贫工作。学院坚持“扶贫先扶智”的理念,按照兴安盟委行署的部署要求,要切断代际传贫,对贫困户家庭初中、高中毕业生不能考入高中或大学的子女,免费进入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或三年制大专学习,每人每年给予9300元补助。学院组织专门力量积极与盟市、旗县、乡镇嘎查初高中及职高学校主动对接,广泛宣传动员全盟适龄初高中学生来学院就学,制定贫困家庭子女资金资助和救助政策,并建档立卡。学院还针对贫困学生实行弹性学制,试行“1+2”的人才培养模式,延长带薪实习,顶岗实习学时,鼓励学生休学创业。三是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发挥科研优势,大力推进畜牧专业研发和农业特色产业研发工程。成立农业科技公司和牧业科技公司,确立了“兴安肉羊”和“甜叶菊”项目两个地区主导型产业的研发工程,投入资金大力研发,并将研发成果惠及我盟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助力兴安盟地区精准扶贫与经济发展。

4结束语

随着学院办学功能的不断扩大,一些错综复杂的发展难题也随之而来,如:怎样提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怎样提高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教育质量怎样实现更高水平的提升等。要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这一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意识,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行业企业指导下,立足区域经济实际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和完善专业设置,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计划培养向市场导向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能力本位转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

作者:高爱军 单位:内蒙古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1-17.

[2]蒋小明.高职教育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7-9.

高职教育范文篇3

有效、衔接的概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②

“衔接”的概念,解释为“事物之间的连接”。本文所指的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学制安排等方面密切配合、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过程。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衔接不适应。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初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医学临床实践操作技术的传授、训练,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③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中职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特别减少了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知识不适应高职的要求。我省中职护理专业虽只招参加中考的应届学生,但由于招生录取分数低,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即使想上高职,也无应考的知识和能力,造成中高职难以衔接。

4、中职教育的发展落后于高职教育。由于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导致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对学习感到失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流失。中职学生中出现的厌学与流失现象,使得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教学计划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和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中职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形式衔接,实际效果脱节④。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2、教学计划重复,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际够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完成中职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还增加中职的升学任务。努力推行“双证制”,采取阶梯递进的形式,即中职教育要求的护理学资格证书定位于初级,高职教育(尤其是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应定位于中级以上。⑤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三条主线方面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为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如中职护理专业删减了化学、物理、政治课程,增加了语文、英语的深度,提升学生素质同时利于备考高职。在高职课程设置上用“因材施教、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⑥如把高职护理专业的《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整合到一起,即:《特殊职业素质教育》,使高职教育既有针对性,又减少与中职教育低层次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师资队伍的衔接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医院的“护士、护师”,使中高职学校拥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教育模式的衔接

开展多种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和能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会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⑦⑧

5、其他方面的衔接

高职教育范文篇4

一、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1.音乐教育是高职学生心理、生理的一味“心灵鸡汤”

音乐,能够带给人抚慰、启迪和震撼作用。音乐治疗法也逐步成为治愈精神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处于人生的交叉路口的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低下、自控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创造力想象力贫乏等问题,给职业教育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味““心灵鸡汤”。

2.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补充音乐是人的思想和情感产物,音乐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而任何德育,离开情感的基础,都是空洞、徒劳的。而音乐教育这种情感教育,通过声音刺激人的听觉,浸润人的精神,触发人的内心情感,引起人的联想和共鸣,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2)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3.健康的审美情趣可以抵制腐朽文化,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才能从根本上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

4.音乐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辅相成,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高职学生培养的方向与中专生、本科生有明显的不同。仅仅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而忽视对学生内在审美的培养和塑造,只能培养出大批训练有素的“工匠”而非具有相当修养和情操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因为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让学生接受人文和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智慧,使他们更有创新的精神、意识和胆识。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推进音乐教育

1.从教育主体出发,以人为本,转变教学理念

作为教育者,切不可一开始就摆出一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与流行音乐的势不两立的模样。部分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代表了对社会的反叛,对精英文化的反叛,这是他受青少年追捧的主要原因,但其中也有当今新审美方向的出现以及一些积极向上健康元素,而这些正是作为教育者尤其美育方面的教育者所应该发掘的。流行音乐通俗直白,曲式单一,贴近生活,表达的多为个人情感,易于引起共鸣,其追求的是个人的自我;而经典音乐反映的是群体、“大我”的情感,比如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是永恒的主题,但比较难捕捉,难把握。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流行音乐中健康的元素向学生传达美的讯息,来体现自我,在经典音乐中通过人们多年的共识向学生传递团结的讯息,来体现群体的大我。

2.以新课标为借鉴,打造高职音乐教育特色

作为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风向标,中小学的音乐新课标中提出了大量新颖的教学理念。这部分,完全可以成为高职音乐教育的一个借鉴。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全部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而教学活动也需要教育者的创新。教师应勇于抛弃因循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加入音乐课堂,引导至深层次的审美角度,潜移默化地进行美育。例如,学生喜欢歌手阿桑,那么,我们可以由“歌手阿桑——嗓音——音频——人声分类”的线索进行教学;再如,“小沈阳”可以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东北二人转的魅力,深一步可以挖掘曲艺的相关知识,并了解地方民族艺术的特性……

3.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构建成绩评价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可以推广普及与个别选修相结合的形式,参与学分制。选择合理的考评方法,使之既能测定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水平,又能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劣。多种考评方式并行。高职音乐教育要有自己的特色,就应该把个人性情修炼和创新思维培养作为重点。如鼓励学生创作歌曲、,或写一份调查报告等等。期末考评方式,一方面,可参考课堂表现;另一方面,参照校内外艺术实践情况。详见下表:

高职教育范文篇5

1.1单一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占据统治地位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依然采取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它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能从大多数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没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其结果就是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职教育教学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按照课程要求,并不关心学生是否听懂,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3课程评价不符实际,课程反馈不及时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课程评价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上课状况,学生出勤率,学生对教师的期末测评,但是对学生通过这门课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识,是否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等,尚未纳入到课程评价当中。同时,现在的课程反馈往往都是在期末测评中体现,课程反馈也往往不及时,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身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最终也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原则

正是高职教育教学中面临着严峻形势,存在着诸多问题,促使人们积极思考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去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2.1动态培养

构建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必须坚持动态培养。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是个不断实践的动态过程,学生不仅是被动学习者,也是主动参与者,必须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动态培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培养动态思维。我们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老师讲授的知识不停运转,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提高学生多动手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技能,因此,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多动手的能力。

2.2以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

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当前,部分教师讲授内容往往脱离学生客观实际,其最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以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注重交流

我们在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中我们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以及对课程建议,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层次、多角度的交往与互动,提高学生能力。

3以能力为中心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策略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有以下策略。

3.1注重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互动式教学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分享有益信息,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困难和课程反馈,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学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对学生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能力。

3.2注重探究式教学

传统教学往往采取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学习程度,教师决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发展兴趣和锻炼自身能力,因此,我们要变传统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确定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实践性教学

我们需要明白高职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就业,因此,必须要重视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往往只是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与实际操作还有很大的区别,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还必须将教学与实习相结合,注重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4结语

高职教育范文篇6

背景

从*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而*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年上升至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

1基本特征

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逐步提高。

从招生情况看,*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年的5.6倍,而同期全国普通本科招生增长3.6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年的39.8%提高到*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从在校生规模看,*年全国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比*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从院校数量看,*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是*年的2.5倍,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在学校数和招生人数不断壮大的同时,高职(专科)院校的校均规模也相应扩大,*年校均规模为2523人,至*年增加到3909人。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得到不断提高。*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年上升到55%,*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61%。北京、浙江等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达到80%左右,与本科生基本持平。*年高职毕业生达到160余万人,较上一年增加20余万人,而就业率又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达到6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并取得成效。

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从分专业的招生数看,*年普通高职(专科)工科类专业招生人数为10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4.3%。工科类招生人数是高职(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0%,比上一年提高6.4个百分点,比*年的26%提高近14个百分点。

从院校情况看,*年全国109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理工类院校达460所,占总数的42.2%,成为高职(专科)院校的主要力量。

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为区域统筹发展作出了贡献。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从招生情况看,区域间招生录取率较平衡,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占适龄人数的比例,*年全国平均招生录取率为10%左右,近七成地区的招生录取率在8%与12%之间。

从在校生情况看,高职(专科)每万人口在校生数的地区间差异要小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以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对近年各级各类教育的每万人口在校生数的方差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职(专科)的方差值为3.26,普通高中为3.67,中职为4.94,义务教育为4.18,在各类教育中,高职(专科)院校的方差值最小。可见,高职教育机会的区域配置水平比较平等,区域分布比较协调,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基本具备了高职教育发展前期的教学设施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具有产权的占地总面积达59.4万亩,校均占地面积已经超过500亩;具有产权的校舍建筑面积达13762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3.3平方米,比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还要多3.6平方米;其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6平方米,比本科院校还要多3.5平方米,一批新建院校还有较大拓展空间。

*年,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的校均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241亿元,生均为5492元;生均图书拥有量为64.7册,这些指标基本接近本科院校的水平。

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至*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万人,生师比为15誜1。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5.7万人,占21.3%,其中天津、山东、湖南和青海等省区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超过25%。

*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拥有外聘教师6.8万人,其数量占专任教师数的25.3%,一些大城市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人数甚至超过了专任教师人数。在外聘教师中,有1.6万人具有“双师”素质,占外聘教师总数的23.4%。

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民办高职院校数已占近五分之一,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16%和14%。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进一步拓宽了高职教育的功能,丰富了多种办学模式,为探索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趋于多元化,弥补了原来以学科性为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

首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取得成效。高职专科院校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模式。如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的统筹与服务作用,形成了官产学合作办学模式,使政府、学院和企业三者之间产生互动联合,强化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使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其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之路初见成效。目前,组建职教集团方兴未艾,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组建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本科院校、同类中(高)职院校等的结合,是集团化办学的几种主要形式,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办学效能。如上海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跨行业的联合办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新路。

第三,实行开放式办学。主要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办校、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校、开展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立校。一些高职院校在缺少财政拨款的情况下,按市场法则经营学校,如通过银行贷款和承建单位垫资等方式,建起了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校区,通过股份制合作办学等多方筹资还贷;利用学院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投资合作等,走出一条多元投资合作办学之路。在管理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以顾客(客户)观念建立学生为服务终端的服务链体系,变“传道、授业、解惑”为服务于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完善人格,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同时,学校为适应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如校企股份制合作培养模式、校内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培养模式、校外生产性实习培养模式等,使办学特色鲜明,提升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存在问题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体上说,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未能及时跟上规模超常扩张的需要,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从*年到*年,普通高职(专科)院校的招生人数增长12.9%,继续呈现出超常规扩大规模的态势。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在校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办学条件的一些基础性指标呈下降态势。如*年到*年,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37.2平方米下降到33.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8.3平方米下降到16.6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5册下降到64.7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由5802元下降到5492元。若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的合格标准衡量,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理工农医类院校中,不合格的比例达到21.4%,至少有160所理工农医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未达到合格标准。

高职教育的育人模式、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社会各界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持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把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侧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于培养目标定位的不统一,导致了在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上的盲目性和不一致性。

其次,高职教育自身的结构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从规模上看,高职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从结构上看,其专业结构、类别结构、层次结构、体制结构还有待逐步完善;从质量和效益上看,50%以上的高职院校近5年刚刚建立起来,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质量和效益的评价体系、监控机制等也有待逐步健全和完善。

再次,高职教育的投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近年来批准设立的院校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主要靠收取较高的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缺口较大。而职业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院校注重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投入大、更新快,培养成本相对较高,经费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尽管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学历和职称情况看,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也存在差距。*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37%,而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13.4%;*年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2.6%,而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的相应比例不到30%。

3发展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的总量规模将继续扩大,各地区发展趋向理性。

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招生总数将进一步增加。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将注重把握学校适度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由于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提高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一段时间,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高职教育必将着力内涵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等重大工程,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将继续增强,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

由于国家实施高水平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等重大工程,高职院校的生均土地资源、生均校园建筑面积等指标水平还会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实习实训设施条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也将取得明显进展。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强化;学生生源出现多元化特色,重新界定“学生”概念,超龄学生的数量将明显增多;学制趋于灵活化,长短学制结合,学分制趋于完善,适应职业多变的需要,整体上呈现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

高职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特点;专业教材建设

编写教材的目的和意义

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及专业建设的需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优秀的课程,优秀的课程需要优秀的教材。专业建设是为了适应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和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机制改革的要求而进行的,专业建设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设置要符合经济发展形势,符合市场需求,紧贴用人实际,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教材建设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既要体现高职高专的特点,又要创新;既要符合经济潮流,又要符合用人实际;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务实性。教材的编写正是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

高职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国家教育部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及对各类专业用人的实际需要,结合就业工程,对专业人才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彻底改造,注重突出实践技能,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与岗位技术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具有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学必须单独设置专门的职业教育与岗位技术课程(即实践课程),而且要单列教学计划、安排专用教学设施、并保证1∶1的实践操作教学课时,为实践教学服务。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在高职教学中,必须全面渗透岗位技术教育的相关技能,压缩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将相关知识集成,形成独具高职特色的教材。因此,高职教学的特点就是突出实操性,教会学生就业的本领,这就需要在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编写上进行改革。

社会经济管理类相关书籍的现状

根据市场调查和统计,目前社会经济管理类的书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专著目前出版的一般是单行本,适合专业人士研究使用。

普通读本这类书籍基本上延用了专著的体系结构,只是没有专著那样精深。很多这类读本给人的感觉既没有理论深度,又缺乏通俗性。

普通高校教材特点大同小异,理论分析较多、较深,不适合高职学生阅读,也不适合自学者阅读。

高职教材为了使广大高职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陆续编写推出了适合高职教育需要的教材。

编写教材过程中的社会参与性

以往许多教材的内容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产生脱节或偏差,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编写教材时过于封闭,一方面是人员的封闭,另一方面是编写过程的封闭,从编写到审核、定稿都是在内部进行的,不接受社会的检验。

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加强社会参与性。首先,应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知识的具体要求,掌握毕业生定位;其次,应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和企业人员参与教材内容的讨论;再次,应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和企业人员参加教材的审定。实践证明,加强教材编写的社会参与性,有利于教材体现高职特色。

在教材的编写出版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与出版社联系,询问合作事宜,与主编进行接洽,谈出书的意义,谈书的市场前景,谈双方的合作预期。教材的编写需要一个团队,笔者曾先后与学校、企业、组织、机关的专家学者进行联系,并获得了他们的指导。参加教材编写的专家学者主要有沈阳职业技师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技师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师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方工业大学、西安电子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石景山业余大学、朝阳社区学院、宣武红旗业余大学等。企业界人士主要来自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老家肉饼、马兰拉面、物美集团、全聚德集团、凡佳诗公司、凯思伯朗市场调查公司、汇源集团、天元汇中营销公司、金三元餐饮集团等。

教材读者群的定位

高职学生高职学生是最广大的读者,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兴起,高职院校将会得到不断发展,这会为我们的教材带来众多的使用者和读者。

渴望了解相关知识的普通读者我国已加入WTO,纳入国际经济循环。面对我国更加深入发展的市场经济,将有更多的人群需要具备经济管理类方面的知识。

企业各类人员目前我国企业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缺乏系统的知识,这些人需要通俗易懂的、实用的教材。身处一线的管理者需要框架整齐、脉络清晰、深入浅出的教材,使自己的实践得到理论的指引。如《人际沟通与交流》就是面向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编制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交流与人际沟通技巧在市场经济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经营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做任何事时首先接触到的就是人,相关人士越发感到交往技巧的重要性。通过教材的学习,可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交往和沟通的思维框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现代化的产业离不开现代化的人才,与其他产业一样,零售业也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的窘况。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经验在不断积累,但鲜有受过系统零售专业培训的人员,因为高等院校很少有零售专业的设置,也很少有针对实践需要的零售教学,因此学校教育应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为零售业培养更多的人才。《连锁经营管理教程》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调研编写的,具有显著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作为高职系列教材之一,遵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并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特征,定位于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同时,也可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对人力资源相关人员取证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我们编写的教材主要有:《连锁经营管理教程》,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实务·案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调查技能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商务谈判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连锁经营管理概论》,科学出版社出版;《特许经营管理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连锁店铺开发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管理理论与技能》,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企业战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人力资源管理实物》,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市场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人际沟通与交流》,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与现有同类教材比较,上述教材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设计新的内容体系

教材编写时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力求在体系上系统完整,内容上通俗易懂,表述上清晰精炼。

由于营销专业的定位重点在“营销”,提升靠“策划”,特色是“连锁”,使《营销与策划》专业有别于其他院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因此,《连锁经营管理教程》(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由全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作序,已投入教学中使用)结合专业特色及连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编写,构建了教材的内容体系。从战略管理、商品管理、店铺设计与布局,到商品陈列、物流系统、营销管理、内部组织管理、分店管理,对连锁企业管理中的诸多环节进行了有理论、有实践、有系统的探讨,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连锁经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人际沟通与交流》教材(目前已在各专业教学中使用)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按照高职高专学制缩短、课程改造、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等具体要求,采取集成式编写方式,将人际关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商务沟通等方面的内容加以整合,在注重知识体系的同时,减少理论部分,加强技能与实践,探讨如何将理论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分析与实际运用的统一。教材回避了人际关系学及心理学中深奥的理论论证,直接传授交流与沟通的具体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提高复合型人才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很有帮助。

《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框架和实务流程,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逻辑结构,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与甄选、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知识内容。教材全面渗透了岗位技术教育的相关技能,压缩了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将相关知识集成,形成了独具高职特色的教材。

国内现有的特许经营法律教材主要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出版的内部资料《特许加盟法律与实务》和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特许经营法律实务》。与其相比,我们编写的《特许经营法律与实务》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体例编制上有所创新。教材体例采取结合特许经营企业发展加盟商的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的方式,达到法律与特许经营二者的有机结合,将特许经营和涉及的基本法律系统组织起来,突出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2)适用对象定位准确。可以作为高职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特许企业从业人员的操作手册。

(二)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材编写尽量做到减少理论推导,设计方法论证。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做到以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连锁经营管理教程》为突出实用性,采用了我国大量连锁企业的上、中、下三层经常运用的管理模式和操作技巧,运用各连锁企业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体现了可操作性。学生学习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办连锁店、经营连锁店、拓展连锁店。

《人际沟通与交流》教材在编写中较少进行理论阐述,更多是提供实用方法,介绍现实中的沟通经验和教训,使读者学会沟通的技能技巧,掌握有效的交谈策略,使读者能够学以致用。

《特许经营法律与实务》教材注意结合不同行业特许经营的特点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务研究,对特许企业开展特许经营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可以成为企业和加盟者防范特许经营风险的帮手,达到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三)教材编写强调案例教学

首先,案例丰富。在每一章的后面加入一个相关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活学活用的目的,使学生在接触理论的同时,通过案例切切实实地去感悟、去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紧贴市场经济实际,注重时效性,时代感强。教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到许多企业进行了调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从实用角度将这些最新的信息纳入教材中。紧贴市场经济的实际,从多行业、多角度进行阐述,所举案例主要来自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企业生产实际,并在每一章的后面加入一个与本章相联系的案例,供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参考运用。

《连锁经营管理教程》详细介绍了中外企业的历史沿革、最新现状及未来趋势,对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外企业的发展历程、区别、差距和特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列举了22个中外连锁经营的案例,如我国家电连锁三巨头——国美、苏宁、大中,兰州马兰牛肉面、汽修爱义行、中式快餐——老家快餐等,使学生在课后进行案例阅读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实际工作中能灵活加以运用。在编写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中外最近几年连锁经营的研究成果,对新采用连锁经营方式的行业加重了笔墨,以体现新时代、新世纪的特点。

《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实务·案例》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每一节都是从一个案例引出问题进行编写的,而且每一章结束后附了两个案例供读者分析,以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点。理论阐述上较简洁,学生读起来通俗易懂,结合案例分析,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都较强,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很难把握企业对教育、对人才的确切要求,很难实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因此,要避免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必须改变教材编写的封闭式方法,实施开放式方法。应立足于职业岗位的需要,从岗位技能要求入手,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教材编写,力求理论够用,突出技能,注重传播技能与方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吉方.连锁经营管理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王丹.人力资源管理实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高职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产教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已不再仅局限于高管和劳动力层面上,而是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技术应用人才。尤其是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同时扩招也使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这种现象一方面积极响应了国家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一个大挑战,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只有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通过高职教育持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效益。

一、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目标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什么类型的高职技术人才

能明确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明确办学理念,即想清楚办什么样的学、让学生学什么、将来把学生向哪个方向输出等这一系列成熟又现实的问题。院校的办学理念是引领其发展方向的指明灯,如果没有明确这一点,那该院校无异于“群龙无首”,也走不远。一旦想清了自己的理念,那么教学上也就有了自觉性和目的性,也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真正做到“为发展办高职”。

(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目标的不同

高职教育的目标大都是培养职业技术型的人才,即可以单项负责生产、管理、生产加管理等行业第一线的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具体可分为,能将科研理论与实际操作联系在一起,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专门型人才;位居管理层,能把领导的实际发展意图贯彻到下属机构并圆满实施的管理型人才。高职教育学校将培养为社会服务、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作为基本教学目标,并从这个目标出发,统筹设计学生的知识面、行动执行能力、整体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方案。而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即是教给学生数理化、政史地等纯文学理论知识,以便能考上大学继续深造。前者侧重于社会实际,后者侧重于理论知识,两者目标毫无交集却又相辅相成,共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才是区分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只有办出各自的特色,才不会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句空话。职业教育的特色也不是凭空确定的,而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中讲到“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社会化”,这种社会化使我国高职教育渗透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和社会的各领域,并构成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因为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并作为一种随着社会发展而诞生的新教育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一)明确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生产工艺技术性在与日俱增,一些产品的研发与投入使用工序也变得复杂很多,这时社会急需懂知识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综合性技术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这种人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准备。他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保证不会犯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又要有过硬的实际动手能力,以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由于操作不当引起危险,同时还能够将理论转换成实体,在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科的设置具有岗位导向

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具有学科性,而高职教育的目标就得具有职业性与岗位性。因为学科是稳定的,不同于岗位的日新月异与变幻莫测,所以高职教育不能向普通高等教育那样用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专业目录去规范学生,而是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岗位的变动情况合理设置高职教育的专业,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缺什么技术人才,高职教育院校就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这样,高职毕业的学生将不再是社会岗位的求职者,而是社会岗位的创造者,能用自己的专业创造对社会发展更有用的岗位。

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结合问题

通常所说的“产学结合”是指现代教学和现代生产的结合,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主要的实现途径是教育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合作。产学结合便于受教育者尽快获得技能并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产教结合最大的作用就是把科学技术这一潜在的生产力转变成实际有用的现实生产力,同时也为一些技术性企业新僻了一条吸收高科技实用性技术人才的道路,即可以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实施产教结合是最便捷的渠道。要走新型化道路,必须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同时侧重于科技的进步。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生产面临的挑战有两点,即产业界的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科学技术无法转化成为社会服务的生产力时,生产产品的质量与效率就难以提高,所以实现产教结合是对高职院校的社会要求。

总之,高职教育要明确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与纲领。这要求我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持续的眼光去衡量学校与社会的与企业的差距,积极做出调整,使院校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给了高职院校很大压力,面对名校的冲击,只有积极调整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保住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地位与影响力。

作者:李丽君 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高职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百万扩招;高职教育;质量扩招;精准扶贫;技能培养

扶贫脱贫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其中教育脱贫是“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扶贫重在扶智,扶智重在教育,而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方式,其助力脱贫使命重大,任务艰巨。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百万扩招政策的第二年。在这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肩负着百万扩招、培养技能型人才、保障社会就业使命的高职教育如何发挥教育脱贫、职教脱贫的关键作用,如何落实扩招、巩固脱贫成果,政府部门如何强化责任、统一部署,高职院校如何凝聚共识、落实保障,市场、社会如何协同发力、互为补充,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必要之举和有力保障。

一、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释义和现实价值

(一)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释义。2015年10月,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了“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方向和策略,将教育作为脱贫的重要措施。2016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资金向职业教育倾斜等举措。由此可见,精准化理念已经注入到教育扶贫之中,细化到职业教育领域。首先要明确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就国家扶贫攻坚项目而言,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是建档立卡的社会贫困人口,识别标准为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的贫困标准线,指标为人均年收入。经过多次提升,2019年中国现行贫困标准线为人均年收入3747元。其特点为经济贫困者,解决的主要是生存性需求。而高职教育的扶贫对象则具备双重属性:既是贫困户,又是受教育者,既要解决生存性需求,还要解决发展性需求。例如贫困地区初、高中毕业后的辍学者,这部分对象若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很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继续成为贫困人口。调查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中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经济贫困家庭的占了很大比例,在校贫困生比例要高于本科院校。因此,高职教育对象与精准扶贫对象的契合度很高,它不是兜底式的扶贫,是在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帮扶方式精准落实的理念下,对因能力尤其是技能不足造成贫困的受教育者进行帮扶的扶贫方式。其次要认清高职教育在教育扶贫中的定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整个职业教育进行了宏观谋划,“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这表明我国的高职教育已具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良好工作基础,同时也确定了职业教育在教育扶贫实践进程中的战略地位。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稳定和扩大就业”部分再次提到高职教育,并提出百万扩招任务。百万扩招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扩招主体为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这几种非传统应届生源,简称为“一主三辅”。这部分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占相当大比重,让这些人接受高职教育,接受职业技能再培训,进而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顺利实现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个人命运,实现家庭脱贫。因此,高职扩招切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体现出了高职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作用。(二)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价值。一是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提高扶贫质量、摆脱代际传递、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高职教育是基于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类型教育,是最贴合社会发展、与产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实现脱贫任务有其自身优势。我国的高职院校办学是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有效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训,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能掌握一门或以上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产业需求的实用专业技能,快速上岗,收入尚可,“职教一人,脱贫一家”,因此是“扶贫先扶智”的典范。此外,高职院校在为受教育者提供学历教育的同时,也承担为社会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职责。据有关统计,全国职业院校每年要开展各类职业技术培训上亿人次,贫困人群是其主要对象[1]。因此,高职教育作为教育脱贫的主抓手,通过造血式帮扶,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从而提高扶贫质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精准扶贫。二是进行有质量的扩招是改善当前因技能缺失或不匹配市场需求而造成就业难等贫困现状的有利举措。根据调查,在我国现有贫困人口中,绝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普遍缺乏科技务农或进城就业的劳动技能。因此,让这部分群体重返校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学习,能够改变他们贫困的现状。高职扩招的出发点是国家宏观大局,目的是服务产业、助力行业、促进就业。高职扩招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招生布局向发展急需、民生紧缺、贫困地区以及下岗工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倾斜,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工学交替、弹性学制等多元模式。考虑到群体的特殊性,政府还不断加大资助力度,扩大奖助学金收益面,提高了高职扩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极大地缓解了能力贫困群体因经济贫困而无法提升能力造成的贫困复制和流动固化,有效地平衡了产业需求和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不均衡问题。三是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彰显出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底色就是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现实情况是贫困人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在经济、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人们对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贫困地区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都远低于发达地区,因此在天然弱势条件下,追求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结果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阶段大步迈向普及化阶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多元化”和“适需性”[2]。高职教育使得高等教育面向的生源群体更为多元,更能适应当前产业升级人力资源短缺的需求,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高等性的错误解读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定位的摇摆不定所造成的高职教育边缘化的特质,将高职教育与精准扶贫聚焦结合在一起,能使更多农民、普通工人家庭的子女获得教育公平的机会,从而体现教育公平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二、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果回顾和当前反思

(一)高职精准扶贫的成果回顾。职业教育参与扶贫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职业教育减贫就被作为世界银行减贫行动的项目之一提出。到了21世纪,职业教育扶贫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修订)》中明确提出“应将技术和职业教育视为有助于减轻贫困的一种方法”[3]。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扶贫减贫在国际范畴内取得实效、获得认可。同时,从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看,助贫、助学也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功能得到了衍生和扩展。在我国教育扶贫的实践中,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政策规划是高职扶贫的使命任务。《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的脱贫攻坚目标,提出“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总要求。对此,全国高职院校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和落实教育扶贫思想,提高站位,勇于担责,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努力在脱贫攻坚战中贡献力量。2018年7月,“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由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牵头、与其他64所职业院校共同发起成立,通过搭建这个新的平台,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凝聚合力,同时也把这项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第二,精准招生是高职扶贫的逻辑起点。《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要求高校实施招生倾斜政策,向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家庭倾斜,增加贫困子女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在招生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面向贫困地区招生时,认真科学地遴选合适的招生专业,统筹合理地投放招生计划,做好招生政策的宣传,不少省份还开展了高职精准扶贫专项计划。例如湖北省教育厅遴选部分优质省属高职院校,单列招生计划、单独录取,专门招收省扶贫办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考生(包括普通高中生和中职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升学机会;甘肃省则在本科二批其他类L段后单独设置高职专科批特殊类P段,用于精准扶贫专项专科招生。据统计,近五年来,高职院校共面向贫困地区招生286.5万人,为1100万个家庭培养了第一代大学生[4]。第三,资助政策是高职扶贫的强大援助。高职院校的学费相比本科院校较低,同时还建有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资助政策。学生可享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各级校院奖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按规定减免学费、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政策,不让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另一方面,对于各类专项计划,政府和院校都积极落实了配套的资助政策。例如通过高职精准扶贫专项计划录取的考生在享受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的基础上,还可直接享受专项助学金;高职面向社会扩招的考生享受比普通高考学生更高的奖助待遇,奖助面不低于50%,退役军人按规定实行学费减免,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学费依据相关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支出,在职职工学费按规定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支出等。与此同时,国家还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2019年7月,财政部、教育部出台政策,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增加了1万名高职院校国家奖学金名额,将高职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提高10%(即提高到3.3%),同时还将高职学生国家助学金覆盖面提高10%(即3300元/年/生)。第四,精准就业是高职扶贫的内生动力。职业教育直面就业,不少院校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一对一”的就业服务,除了开设创业的相关课程外,还在就业信息的提供、招聘企业的遴选和就业方向的选择上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分析,做到了不就业不撒手,切实保障了高职扶贫、高质量脱贫目标的实现。(二)高职精准扶贫的当前反思。1.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扶贫对象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就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职脱贫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高职脱贫最直接的诉求。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三年的培养,教授学生技能和知识,提供实习岗位,帮助学生走上就业岗位,从而达到扶贫、脱贫的效果。但事实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前者重知识、重理论、重课堂,后者重技能、重实践、重操作,这种不匹配性容易造成高职扶贫对象的就业续航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不少院校把精准扶贫的终点止于校园,把就业率、毕业薪水作为衡量脱贫与否的唯一指标,忽视了扶贫效果的系统性评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而发生变化,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技能等综合素养,如以不变应万变,就会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重返贫困队列。2.高职扶贫联动性要求与参与主体担责程度不足的矛盾。目前,高职教育精准扶贫主体参与部门是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媒体等主体参与的力度还不够。高职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扶贫工作涉及到多环节,专项方案需要政府制定,资金投入需要财政支持,顶岗实习、订单培养需要企业参与,相关政策措施的推广需要多渠道宣传和政、校、企的多方联动。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对高职教育存在认知性偏差。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被当成是层次教育,认为其低于高等教育,加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信息化程度差,认知偏颇更加严重,往往会让子女在读完高中甚至是初中后,就急忙走向社会打工赚钱,因为他们认为越早进入劳动力市场赚取工资,就越早减轻家庭经济困难。事实上,对于教育扶贫、对于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有学者对福建省高职院校贫困生作了相关调研,结果显示,69.4%的贫困生对国家资助优惠政策为一般了解,43.2%贫困学生是在入学后才了解学校的资助政策,而76.2%的贫困生是通过学校途径了解资助政策。[5]由此可见,高职扶贫应当先行的宣传工作还存在着置后、覆盖面不广、渠道单一等问题。其次,企业参与度不够,鲜少有针对贫困生的订单培养和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岗位数量少,技能单一,报酬低廉,有些企业甚至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就业环境差,流失率高,实则以顶岗实习的名义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如此的企业参与帮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技能经验的积累和收入薪金的增加。3.高职扶贫还存在人才脱贫和地区脱贫之间的矛盾。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脱贫的意义既在于贫困人口的脱贫,还在于地区脱贫,即通过高职培育的人才返乡、服务和带动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从目前的调查结果看,高职扶贫的人才脱贫效果优于地区脱贫。贫困学生接受完高职教育后,大多选择留在机会较多的发达城市,只有小部分人选择回到贫困家乡,致力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高职脱贫呈现出不回血的特点,没有真正起到“脱贫一人、脱贫一户、脱贫一区”的作用,高职教育助力贫困地区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而从结果反馈的角度来说,高职扶贫评估重短期、重局部,缺乏长远、全局的评估机制和指标。

三、推动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积极思考

扶贫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项目,高职教育参与精准扶贫亦是如此,反贫困政策的设计需要前瞻性、实施需要系统性、评估需要长效性。因此,若要积极推进高职教育反贫困工作的进展,利用高职扩招政策巩固并扩大当前阶段的扶贫实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积极思考。(一)以高职百万扩招政策推动精准助贫扶智对象的参与度。2019年起,高职院校开启了百万扩招计划,即“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2019年上半年,各省教育厅纷纷印发了扩招试行办法,遴选、确定了试点学校组织开展首批招生工作,随即下半年启动了第二批扩招,参与学校更多,扩招规模更大。通过一年的努力和实践,高职百万扩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2020年国家再次启动了“今明两年扩招200万”计划。面向社会的高职扩招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应届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生源主力军为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可见,百万扩招的对象很大程度上就是精准助贫扶智的对象。落实好百万扩招政策,培养好扩招群体,是高职院校巩固扶贫成果的有力措施。因此,要研究把握这部分群体的学情和特点,因材施教,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弹性教学,注重职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二)以终身学习理念关注高职教育扶贫对象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理念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向,要将这一理念贯穿落实于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扶贫过程中持续性有限的问题,做好扶贫工作的系统性评估。贫困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就业能力的增长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精准扶贫成果的检验标准,院校要授渔造血,既要顾及对象的当下需求,也要考量到长远发展之需。从专业建设着手,与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精准对接,产教融合,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培养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以高技能型人才带动地区产业的革新,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让学生既掌握职业技能快速上岗的就业竞争力,还具备适应未来产业革新和工作环境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除了职前学历教育外,高职院校还要做好职后教育培训工作,重视并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考证工作,合理利用学校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统筹规划,优化内容,创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将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衔接起来,发挥高职教育在贫困人口职业转换、就业提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其脱贫,防其返贫。(三)以多方参与的治理理念构建高职教育治贫体系。高职院校是教育和培训的实施者,但在组织动员、招生录取、就业服务、资助保障等关键环节,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市场乃至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以多方参与的治理理念来构建扶贫体系,形成高职扶贫的合力。首先,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对优秀典型的脱贫案例做好宣传报道、经验总结和推广,加强高职教育扶贫的影响力、吸引力、认同感,改变贫困家庭优先考虑让子女外出打工而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想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高职扶贫、知晓高职扶贫、参与高职扶贫的良好氛围。其次,完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提供岗位,提高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增加轮岗学习的机会,在实训期间,安排企业高级技能人才担任企业导师,给学生提供技术技能辅导,帮助他们熟练技能操作,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按时按规发放实习津贴。有需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订单班的方式,将就业前置,参与到精准扶贫的招生工作中来,如可以设立专门的企业奖助学金,吸引更多优秀的贫困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四)以科学、多元、长效的方式评估高职教育精准扶贫。高职教育扶贫要更新思想和理念,同时兼顾贫困人才培养和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从培养过程上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要同乡村振兴战略相对接,贴近地方需求;在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把返乡创业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对毕业生投身家乡基层脱贫工作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从结果评估上看,科学评估是高职教育扶贫机制持续优化的有力保障,要结合扶贫目标和方式、教育回报长远性、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等特征,兼顾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产出、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脱贫实际贡献、对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等因素,科学合理构建评估体系,同时应当注意评估指标的可操作性和横向比较性,具体评估工作可由第三方机构承担,以增强刚性约束和监管。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推进,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式建设的力度,将精准扶贫与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创新发展,进一步做好做实高职教育面向社会的扩招工作,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扩大高职扶贫的覆盖面,为贫困群体继续学习提供便利,才能更有效发挥高职扶贫的作用,实现高职教育精准扶贫、高质量脱贫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周秀芬.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浅析[J].国际关系,2019(12):17.

[2]匡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之惑及其当代破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2-22.

[3]瞿连贵.从职业教育扶贫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内容分析、问题反思及前景展望[J].成人教育,2018(11):76-80.

[4]谢俐,彭振宇.高等职业院校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与贡献———首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5—2019)》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5-8.

高职教育范文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变,教育行业为促进人才的更好培养与发展,在针对高职教育工作的开展中提出,为了更好的与我国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积极为人才的创造发展机会,在面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下对人才需求所带来的挑战。国家教育部门针对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展开了实际的分析,并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为促进高职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并将其作为新时展下高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当前我国每年的毕业生中,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占比数量较高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且社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对人才的需求更要多样化,使得就业与创业成为了毕业生主要的发展难题。因此在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为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得到有效的工作机会,解决工作就业问题,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与创业等方面的工作指导力度。采取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应该立足于就业与创业两方面,根据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进相关工作的更好开展。在长期以来的教育工作发展中,对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通常是采用安排就业等传统方式。且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而言,以往在针对人才的培养与向社会输出过程中会适当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对于选择接受的学生会直接安排其就业,因此在对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面,高职院校具备了极为丰富的经验。通常是设计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并且与专业相关企业合作为其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多种传统方式的采用在以往的教学发展中取得了较高的成绩,有效的促进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但是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随着高职院校在国家对人才的发展要求下适当的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且受到新经济环境的一定影响,社会结构的重组对该模式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导致其最终被迫取消。而在教育形势的发展前景一片打好的影响下,企业对高校实施的扩招工作更多的关注语本科院校的人才招聘,其主要因素多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所设立的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缺少对口专业。高职院校在以往的专业课程设立中,由于过于贪多,导致专业设置过于繁杂,对当地实际发展状况与企业发展需求造成忽视,最终导致专业的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对口等现象突显。因此,为改善高职院校发展下所面临的专业发展挑战,需要对专业的设置采取一定的改变,将学校中的学科管理部门与就业管理部门相结合实施联合办公。就业管理部门对当地的企业发展展开实地调查,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到精准的掌握,并将所调查的信息及时向学科管理部门反馈,同步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在调整过后能够满足本地企业发展需求,提高企业对输送人才的满意度,推动学生就业率的提高。随着社会发展,多数毕业生在结束学校课程之后会选择创业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但是就当下的发展而言,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创业失败。虽然创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率,且与单纯的就业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创业是一个回报与风险并存的方式,根据我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成功率低于5%,对于刚刚结束课程投身社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创业具有极高的难度,因此需要高职院校针对在校即将毕业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相关教育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创业服务中心,针对想要毕业之后选择创业的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指导,适当提供一定的帮助。此外,随着毕业生思想的创新,选择创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创业,为此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关于创业的相关课程,自学生入校变展开相关指导,为学生构建一个创业的缓冲期与实践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实施创业,降低创业失败率。

二、努力完善双导师队伍建设

双导师教育模式最早是在研究生教育中所使用,主要是针对专业型的硕士领域所开展,因此此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高的发展成果,将其应用在高职教育的管理工作中具有极高的促进作用。双导师包括一个学校中的理论导师与企业的实践导师,两者结合对学生的就业实践展开双模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与运用。双导师教学模式在以往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中具有较高成效,被多数企业单位所认同,从而有效推动了研究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在采取双导师教育模式时可以适当与硕士中的教育管理经验相结合,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对校内的导师采取针对性的培养,以此提高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要求聘请合作企业中的资深工作者作为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工作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的就业率。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制度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激励制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制度的采取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辅助,推动学生就业率的增加。激励方式分为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物质方面的激励主要是通过金钱物品对教师进行刺激,而精神方面的激励主要是对教师适当提供一些关怀与心理交流等。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福利待遇较好,因此教师的物质激励足够,需要着重对教师进行精神激励。高职院校在针对教师所采取公平的精神激励方式中能够应该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教师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工作氛围,以此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下,人才的输出主要是以教学目标的要求为主,但是其难以与社会快速发展下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符合。且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下人才的输出数量逐渐增阿基,对高职教育模式下的就业导向教学制度的完善是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提高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方式,为此,高职教育下为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推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更好实施,应加强就业导向型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更好展开。

参考文献:

[1]王琮哲,何凤霞,白婕妤,刘园园.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管理研究[J].现代交际,2017(05):125.

[2]崔海颖.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改进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冯国华.就业导向型的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TQM)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