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4 13:40:47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篇1

(一)编制印发《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力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做实项目、强化措施”的编制原则。分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征求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和各高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作了十三次重大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后,会同教科院多次研究讨论,进行了对接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育规划》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并商请省编办等14个部门会签之后,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

(二)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认真调研、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以省政府正式文件报教育部备案,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基本遵循。该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层次、科类结构,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服务和引领功能,促进我省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有关高校设置工作。

1.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和齐鲁医科大学的申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融合,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了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相关工作。组建设立齐鲁医科大学工作已完成省政府发文筹建、成立临时党委及行政领导班子,省高校设置专家组考察评审、省政府行文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等程序,有关申报材料已报教育部。如能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会评审投票等环节,可于明年正式建校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济南主校区立项建设规划设计、组织迎评材料等工作。

2.完成了两所高职院校设置评审工作。按照高职院校设置审批程序,组织专家对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和聊城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设置评估论证,其中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民办)省政府已正式下文批复并报教育部备案,于今年正式招生。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因在聊城技师学院基础上改建,人社厅不同意撤销原技师学院建制而暂停设立。

3.积极推进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工作。组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对3所民办高校(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升本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指导学校组织申报材料,并代省政府拟文向教育部提出升本申请,今年底将接受教育部设置评审。

4. 完成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共建工作。为整合、利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协调和磋商,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8月18日下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在潍坊落地。另外,省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省教育厅与菏泽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菏泽学院。

5.积极推进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在烟台合作举办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下达同意筹建通知,待荷兰方面落实学位证书发放程序后,即可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二是通过省政府向教育部提出了设立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请,即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其中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及答辩,进入审批程序。

6.推进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和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设立工作。批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潍坊工商学院变更举办者;报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变更举办者。积极协调、推进在我省建设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有关工作,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推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的函》报教育部。

(四)统筹编制各类招生计划。

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引导作用,通过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研究生、普通和成人本专科生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1.编制、下达201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博士研究生计划688人,比上年增加78人,增幅12.79%(全国增幅8.47%);硕士研究生计划22306人,其中全日制计划18511人,非全日制计划3795人。全日制硕士比上年增加920人,增幅5.23%(全国2.8%)。全日制硕士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由去年的50.8%提高到54.5%,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计划编制统筹考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等因素,重点向一流学科、省部共建高校、“”、“泰山学者”专家给予倾斜支持。

2.继续落实好今年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和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据各市教育局和有关高校申报情况,结合近年来招生情况,共安排五年制高职计划8.09万人。其中:三二连读4.28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师范类五年一贯制0.75万人、非师范类五年一贯制3.06万人,与去年大致持平。

3.统筹完成201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型招生计划。2017年安排下达的各类招生计划有:春季高考计划6.4万人,其中春季本科计划1.12万人,春季高职计划5.28万人;普通专升本计划14910人;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计划3000人;免费教育医学生招生计划600人;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计划45978人;“3+4”本科层次高等师范教育计划1588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计划1612人、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计划6080人;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计划760人;三二连读高职计划4.26万人,五年一贯制高职计划3万人,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计划0.75万人;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扩大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我省安排12所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本科专项计划1320人,比去年增加120人。今年启动实施重点高职院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全省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安排专科招生计划1170人。 

(五)突出重点项目,做好基本建设管理。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对厅主管18所高校2017年度省预算内和自筹资金的6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汇总和初审,并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高校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工作。2017年共下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8450万元。配合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今年高校新建项目的评审工作。

2.完成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审核工作。对厅主管高校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进行了部署、汇总、审核,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基建管理及基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工作做好准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圆满完成教育基建统计工作,并按要求汇总上报。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高职院校;政策文本;重c;路径

作者简介:周建松(1962-),男,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生态学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编号:GJA114008),主持人:周建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2-0005-07

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认真部署,各项行动计划和具体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有广东、河北、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东等20多个省市都印发了本省市落实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并相继启动了优质高职院校、骨干专业等项目遴选工作,其中,优质高职院校成为最为关注的重点,乃至焦点。优质高职院校建什么?怎么建?更在广泛讨论和探索之中。本文拟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回顾开始,结合实际和思考,就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进行探讨。

一、从示范到骨干、再到优质高职建设之路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最为敏感并具有影响力的要数2005年提出,2006年正式全面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尽管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也曾实施过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明确并作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建设项目,其影响力之大,涉及面之广,也许是迄今为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推手,由此带动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更使高职教育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优质高职院校恐怕也是由此而起,或者说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十年后的“再”。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回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五条明确指出: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即实施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该项政策旨在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据此,教育部、财政部率先于2006年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行动,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以下简称《意见》)[2]。《意见》明确提出,要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并将总体目标明确为: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具体任务:具体包括重点支持100所学校,直接让10万在校生受益,重点建设500个专业,4000门课程,1500种教材等,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意见》又规定了示范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二是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三是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四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五是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而又规定了入选院校的条件:一是领导能力领先;二是综合水平领先;三是教育教学改革领先;四是专业建设领先;五是社会服务领先。

应该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还是广泛的,但重点是围绕特色和水平而展开,比较注意了领导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体现了改革理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示范性和可监测性,示范建设重点抓了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重点专业建设,并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来具体落实专业建设的改革、特色和创新,为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以44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建设过程总体报告公开上网接受验收和监测的做法,不仅考验了学校,也培养和造就了专业带头人,更彰显了示范建设的初步成效。

(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要求[3],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施近4年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扩大重点院校数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此,印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以下简称《通知》)[4]。《通知》明确指出,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通知》指出,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据此,教育部财政部决定,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二是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三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五是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必须认识的是,从《通知》要求看,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计划,而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扩展和延伸,但名称上用了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字样,同时在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其目标和内容也非常具有综合性,当然,其更强调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强调了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但从实际情况看,骨干高职院校延续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传统,注重了重点专业乃专业群建设,但也丰富了内容,特别是把合作办学和体制机制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甚至放在了验收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从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校企合作确实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龙头。

(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

骨干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特别是在验收结束后,人们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作为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项目,还有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名称和项目或者有没有接续项目?于是,卓越学校、特色学校等等曾经引起广泛讨论。有学者认为,卓越是指在示范和骨干建设基础之上,特色是循着示范骨干之路走下去,在一些省市,据此也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举措和政策陆续出台,人们对此更寄予了愿望。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5],人们翘首以待的项目――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正式提出。根据《行动计划》,优质高职院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为: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应该说,《行动计划》对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含义和内容表达得还是较为清晰的,其中鼓励支持地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概念更十分明确,坚持以示范引领发展的观念也十分清晰,在内容上也有一些实质性要求,如持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质性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等等,这些都是在示范骨干项目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而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办学水平等仍然是建设的重点,争创国际先进水平则是一个新的提法。

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地方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在《行动计划》中已经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优质高职学校的创建建设目标和机制,除了明确200所的数量指标和总体要求外,在项目和任务中,又进一步明确了省级教育部行政部门做为负责单位,并表达了鼓励支持地方建设的信号。正因为这样,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已经开始行动,在此,我们择要对有关省份的政策文本做一分析和解读。

(一)广东:《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155号)(以下简称广东方案)[6],明确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依据是落实《行动计划》。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打造广东高职教育品牌为目标,以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重点,建设15所左右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推动我省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强有力支持、技术支撑。

《广东方案》进一步明确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一是服务发展即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改革驱动,即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以学生受益、学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突破制约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争创一流,即支持部分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高职院校,汇聚优质资源、打造一流师资、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全面增强高职院校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全力创建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

《广东方案》还明确了重点建设任务即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其中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包含了体制、内部管理、分配制度等诸多内容,在专业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提出了服务发展、精致育人、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内容虽然只分为四个方面,但实质上十分丰富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

(二)浙江:《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2016年9月25日,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浙教高〔2016〕144号)(以下简称浙江方案)[7],《浙江方案》明确提出要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和高职教育“三名工程”,结合《行动计划》提出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决定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

《浙江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即按照强化特色,培育优势的要求,支持一批办学基础好、服务能力强,与地方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明显的学校进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是深入开展育人模式创新,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若干所办学基础扎实、优势特色鲜明,改革意愿强烈且有明显成效的院校进行重点建设,打造具有较大国内外影响力的高职教育名校,引领和促进全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力争有若干所高职院校跻身全国前30位,力争有一批学校跻身全国200所优质高职院校行列,确保浙江高职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

《浙江方案》也明确了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学校为主,多方支持、竞争择优、动态管理、分类建设、重点突破。同时,《浙江方案》还明确各建设院校要履行建设主体责任,不同类型的学校要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强调,建设期间实行动态管理,以增强项目计划建设的绩效。

《浙江方案》还明确了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包括章程建设、学校治理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等;二是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围绕我省主导与优势产业布局,重点选择若干专业和专业群,改善条件、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改善实训条件、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推动教学创新;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际上是要系统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师德高尚、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四是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重点是推动与行业共建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公共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五是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包括引进来、走出去、建立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或联合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培养学生和员工,鼓励招收留学生和出国办学。

(三)山东:《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

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职教大省,山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于2017年2月15日了《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鲁教职字〔2017〕4号)(以下简称山东方案)[8],《山东方案》提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启动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

《山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示范引领、创新发展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产教融合紧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的优质高职院校,引领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具有山东特点,走在全国前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山东方案》也明确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实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促进项目建设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大幅度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使之具有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条件、一流的社会服务。

《山东方案》还明确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容,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制机制创新,除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外,还包括集团化办学、特色二级学院、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内部考核办法等;二是一流专业建设,围绕专业建设要素,系统进行建设和推进;三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同时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落实教师培养体系;四是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提高院校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社区教育,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五是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包括信息化环境、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提高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影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七是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八是特色文化建设,重点是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整体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一训三风建设,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九是从学校实际出发的特色项目,这也就是自造动作。

除了广东、浙江、山东三省以外,陕西、湖南等许多省市围绕优质高职院校等相关的建设项目也正在启动,其内容各有不同,也各有特色,但总体上看,上述三省的方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全国各省市区优质学校建设的大致情况,同时该三省的方案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三、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和途径的思考

笔者通过回顾国家示范建设、骨干建设的历程,在研究教育部P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和部分省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政策文本的基础上,审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应有重点和基本路径。

(一)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

应该说,我们今天提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与十二年前即2005年提出开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条件和时机都有很大的差别。2005年,正是新高职发展初期,我们刚刚从1980年开始的十八年老高职走来,从1998年开始的新高职才经历了七年左右时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地位、特征尚在探索之中。正因为这样,当初开展示范高职建设主要是为了局部创新、带动整体发展,也许还有点超前,但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决策者的良苦用心和积极作为,更不可抹杀十年示范高职建设的历史作用,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示范高职建设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9]。一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做为一个类型和层次确立之初就启动示范建设,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应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普及作用,对调动和积聚各方资源支持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意义更加重大;另一方面,在高职教育怎么办、高职院校怎么建尚未十分定论的情况下,示范建设通过项目试点,对突破“压缩饼干式”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落实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基本地位,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落实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等作用非常明显。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事实上,示范建设的作用在于唤起重视、促进定型。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有1359所高职院校,近1000万在校学生,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等也已十分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站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上认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应该说,人们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普遍认同,对高职院校类型、层次、属性、定位的认识已逐步清晰。正因为这样,我们确实需要通过工程和项目引领,建设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较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一流水平的优秀高职院校建设乃是工程和项目计划的重点[10]。关于这一点,我们无须讳言,也就是说,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我们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并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优质学校,这是当前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而探寻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定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优质高职院校项目实施。

(二)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历史方位

分析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及要求。如前所述,今天我们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必须按照一流要求,要建一批标杆性学校。怎么才算标杆,我们要看清楚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历史方位去分析。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等要求,强调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等,同时也提出要培养“四有”教师和“四有”学生,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对职业教育的批示中明确强调要将其做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青年成才成长的重要通道,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强调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为“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我们必须从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两大重点任务这一历史方位出发,研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原则和重点内容。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必须坚持把正确的办学方向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科学的办学定位放在重要位置,把加强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把加强以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治理体系建设和办学体制机制做为主要保障,同时要突出文化建设及文化育人工作,重视素质教育与专业建设的融合,重视师德高尚、教风优良、教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此同时,着力推动国际合作、构建信息化环境,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三)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原则

搞清楚了优质高职院校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我们就可以从规律着手,具体来分析建设原则。

一是择优支持原则。也就是说,优质学校建设必须是在示范和骨干建设基础之上,综合比较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优势特色、发展潜力等因素,通过竞争的方式,选择条件好的学校进行重点建设,就是锦上添花,即优质性。

二是一流目标原则。也就是说,优质高职院校事实上是要建设一批全国较高水平的第一方阵的高水平学校,代表全国高职院校的第一层次和较高水平,在国际交流中代表中国水平,即高水准。

三是示范引领原则。也就是说,优质高职院校不仅要具有较好的条件、教育办学水平、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较强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必须发挥对整个高职教育战线的示范引领和服务作用,在目标引领、理念引领、品质引领、服务引领、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能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是建设重点和要求。

(四)关于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

学校是一个综合体,优质高职学校建设也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体现出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各方面。优质学校建设应该有基础条件,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基础上,同时突出与学校发展和影响力相关的重点内容。笔者以为,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办学定位。学校应当坚持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统一,坚持服务区域或行业的定位,突出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守好办学阵地,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有专家认为,与国家示范骨干校相比,优质高职学校的建设应将重心放在产教深度融合,这是有道理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应当成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准,也是考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

三是高水平专业建设。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所在,一所好的高职学校,必须也一定得有若干高水平专业来支撑,这些专业既应该是学校的主体专业,体现学校的基本定位,而且这些专业应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先进,招生就业两旺,培养质量较高,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在岗位上发展的情况也比较良好。

四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所谓名师出高徒,一所高水平的学校,其决定和支持的力量,应当有一批素质精良、数量适当的教师队伍,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不仅要有一支专任教师队伍,有一个好的教师培养机制。同时,应该有一个好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机制,构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同时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成为双师双能教师。这其中,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尤为重要。

五是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和最基本的职责,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一所高水平的优质学校,应该有明晰的科学定位,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多的科研成果,提升学校服务区域、行业和战线的能力,因此,科研和社会服务也应该是优质校建设之重点内容。

六是文化校园建设与文化育人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大致定型并形成特色。正为这样,做为内涵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必须探索凝成自身的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各层面,据此推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

七是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建设相融合,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教育必须重视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专业为主线统领学校工作、分配学校资源,但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构建有自身特色且与专业协调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实现两者有机融合。

八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学校应该有高水平的管理,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运行规律,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的要求,构建起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既把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能有效激励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创新工作。

九是信息化环境和水平。信息化既是办学理念,也是办学条件,更是发展趋势。如何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发展应用广泛的特点,完善信息化设施,构建信息化环境,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和创新教学,改进和加强管理,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应该是一所高水平学校的必备条件。

十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优质高职院校,既应该是国家一流的,也必须是国际知名的,能够在国际职业教育界产生一定影响力,甚至具备为其他国家培养人才的能力,输出中国的教育培训,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积极发挥作用,这也代表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实力和影响力。

诚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支持地方积极开展建设,各地当有政策重点和具体特点,但围绕打造特色、提高水平、扩大影响力、增强贡献度这些方面是基本的,应鼓励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自主探索、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0.

[5]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2015.

[6]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Z].2016.

[7]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Z].2016.

[8]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Z].2017.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产业集群 高职教育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高小泉(1970- ),男,浙江嘉兴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政策及战略管理。(广东 珠海 519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15-03

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产业经济组织模式具有高效的生产资源组织能力和强劲的市场渠道贯通能力,引领区域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触动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格局,给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提出了以服务产业集群建设为导向的变革要求。专业布局规划是连接高职教育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纽带,也是高职教育变革的主攻方向。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斐然,但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渐行渐远。从区域经济与技术发展背景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现有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战略性矛盾,高职专业人才供给特征与产业集群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综合技术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缺口呈现扩大态势。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高职专业设置的可行性与适应性决定着高职院校所培养人才的市场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结构和高职教育服务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结构特点的高职专业设置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产业集群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专业结构、专业目标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

一、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问题

(一)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政府功能缺位

1.各级政府在规划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方案时存在利益导向下的系统性政策失灵问题。高职专业建设问题上政府的系统性政策失灵是指在制定高职专业建设相关公共政策时,政府的决策过程及执行过程偏离其预期目标,并对政府及区域产业发展造成预期之外的负面影响。系统性政策失灵的根源在于政府在做出关于高职专业布局问题决策过程中过度偏向于经济人立场,其决策行为的唯利性导致其决策结果远离预期目标。政府决策者未能清晰地认识到高职专业布局规划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间的复杂利益关系。产业集群是大尺度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为产业集群量身打造的高职专业集群则是为产业集群功能发挥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持的动力源。高职院校本质上并非盈利性市场组织,其专业集群建设投资可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投资收益主要表现为外部经济效益,高职专业集群建设项目的投资者所获投资收益较少乃至趋向亏损。若地方政府以短期的经济效益和直接的投资收益作为是否向高职专业集群建设投放财政资金的决策依据,则将导致高职专业集群建设项目夭折,进而冲击到区域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该区域产业集群项目将因高素质人力资源要素的匮乏而“移师”其他地区,从而削弱该地区的产业资源整合能力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政府的制度供给相对滞后于高职专业布局规划的实践所需。高职教育产业化进程推动高职教育组织模式的日益复杂化,高职教育事业相关利益团体众多,各个利益团体之间围绕高职专业布局规划问题展开博弈,以求实现本单位的利益最优化目标。政府应当以利益博弈裁判者的身份来完善高职专业布局的相关制度建设,以求实现高职教育各利益团体间博弈过程的公平性和利益博弈结果的相对高效性。但是,我国各级政府受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当代的市场化及产业化教育行政管理运作机制的认识相对不足,缺乏建构产权定位明确、权责界定清晰的政府与高职院校间的关系。这使得多数地方政府偏好于运用直接行政命令的方式或指派高职院校高层领导的间接方式,来指令高职院校依照政府意志制订高职专业布局规划方案,导致高职院校丧失办学自。

(二)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市场机制不完善

1.市场机制缺位弱化高职专业布局决策的资源优化配置水平。为适应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高职教育应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但是,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务管理体制沿袭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高职教师的薪酬待遇参照公务员系统来实施,高职院校的组织性质定位为事业单位性质。这使得多数高职院校的决策者倾向于以政府意志为导向来制定办学理念和专业布局规划方向,从而导致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脱离人才市场需求。高职院校的闭门造车式办学模式表现为决策层不用对区域产业集群所需人才的规模质量及专业类型做深入量化分析,仅凭主观臆断即可决定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专业教学内容。忽视产业集群需求和学生感受的专业建设决策模式势必导致有限的专业建设资源的错配,进而降低专业建设质量。

2.NGO型市场组织缺位削弱高职院校利用社会资源增强科学专业布局规划的能力。在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式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从而易于使得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与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相脱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有较强的欲望将企业单位的生产资源转化为可资利用的实训类教学资源,但合作方企业肩负着创造利润以求生存的艰巨使命,难以将其生产资源无偿挪用或低成本转让给高职院校用于专业建设。高职院校相对不成熟的科研能力和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依赖性远低于高职院校对企业的依赖性。行业协会本可以利益协调者身份来撮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展开校企合作,但我国多数行业协会专注于本行业会费收缴和行业年会举办等事务型工作,缺乏搭建跨行业平台以促进本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展开合作的能力。

(三)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职业院校措施不到位

1.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规划设计脱离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为纲的办学目标。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过于偏重“高”而忽视“职”。部分高职院校为提升招揽以中专学生为主的招生对象的入学积极性,通过仿制中专专业类型来设置高职专业的方式给学生家长造成专业对口假象。为修饰中高职专业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高职院校通常采取“3+2”式专业建设模式,将前三年专业教育定位为讲授初中知识的基层教育,将专业课程集中于后两年开设。这种将中专素质的生源人为拔高到按高职专业教育标准来培养的专业建设模式难以培养出符合产业集群所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另外,部分高职院校热衷于去职业教育化,偏好模仿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模式来办学。此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重点放在推动专科专业升级为本科专业上,其教学工作内容重心则瞄准促使专科学生升级为本科学生。高职专业升级为本科专业的建设方向脱离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立校之本,使得推动专升本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悬挂于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二者之间,从而迷失其专业建设方向。

2.过度市场化的专业建设模式削弱高职人才对产业集群的持续贡献能力。高职教育产业化趋势增加了高职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度。为谋求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完全围绕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来定位其专业建设方向。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资源投放过度市场化使其专业建设成效呈现短期化趋势;产业人才市场需求的波动性使得高职院校难以集中资源专心建设精品专业。此举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既缺乏必要的教育资源支持,又导致高职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最终造成高职专业建设的整体质量滑坡。高职专业建设过度市场化的根源在于高职专业建设决策者的短视办学理念。高职专业人才不仅应具有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能力,而且应具有在技术升级条件下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服务的能力,这要求高职专业建设应当具有适度的技术前瞻性,其专业建设既要尊重市场意志又不可被多变的人才市场需求左右。

二、基于产业集群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规划的优化策略

(一)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政府策略选择

1.各级政府应当通过制度建构的方式来规划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方向。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并非单所高职院校的内部教务行为,而是涉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大局性问题。各级政府与公办高职院校之间存在政府独力管理高职院校模式、行业企业与政府协同管控高职院校模式及政府调控下的市场导向化高职院校管理等模式,不同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决定了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权限范围,进而影响高职专业建设方向和专业建设质量。各级政府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化行政管理策略来控制高职专业布局方向和内容,启动多元化宏观调控手段来积极引导高职院校遵循政府意志,形成有利于区域产业集群战略的高职专业布局。各级政府应积极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为符合区域产业集群战略发展方向的高职专业建设提供专项教育经费拨付,并对校企联手共建专业给予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各级政府应积极运用制度建设手段来强化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效果,将高职专业布局改革规划列入地方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对支持高职专业建设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切实享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应调整传统的人治化行政作风,依据依法行政的要求严格规范政府对高职教育事业的行政权界限,并建立高职院校反对政府过度干预办学权的行政申诉救济制度,使得过度行政干预者对其决策承担必要责任。

2.政府应统筹规划区域范围内高职专业布局资源投放。高职院校的整体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要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具体而言,各级政府应当将高职专业布局规划列入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方案中,以确保本行政区划范围内的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建设资源投放方案应当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力促各高职院校间的专业建设资源共享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分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举办产学研结合高峰论坛等形式来搭建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成员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力促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成员企业间展开专业布局设计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设计工作,明确高职院校新专业建设方向和旧专业整合力度,以确保产业集群成员企业的意志有效注入高职专业布局方案中。在专业布局规划合作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与产业集群成员企业深入展开专业内容建设合作,通过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协同设计,专业实训课程的协同教学等方式来形成科学、务实的产学研结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3.各级政府应本着公共产品供给者身份来对高职专业建设项目做战略性投资。高职教育事业投资具有一般公共产品普遍具备的较强经济外部性,即高职教育事业投资者仅可获取因其投资行为所带来的部分经济效益,享受高职教育事业投资利益的社会各界并未为此支付必要费用。地方政府运用财政资金投资高职专业建设项目可以有效克服高职专业建设项目投资的外部效应。我国高职专业建设投资项目的运作周期较长,投资项目风险较大,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风险投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欠缺,从而使得投资者缺乏回收投资款项的有效渠道。因此,虽然社会各界普遍热衷于高职教育事业,但在高职专业建设项目投资问题上则缺乏经济激励。各级政府应当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积极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进入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投资领域;也可鼓励建设政策性高职教育投资担保机构和政策性高职教育投资保险机构,完善社会资金投资高职专业建设项目的金融机制。

(二)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市场策略选择

1.以服务新兴战略产业集群为导向来设计高职新型专业布局方案。基于城镇化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对传统产业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要求,新型工业化所衍生的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则要求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布局规划方案,约减为传统产业提供人才服务的老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转而将教学资源投放到服务新兴产业的新型专业人才培养领域。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我国各地传统产业正进入衰退期,亟待通过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来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支柱。与传统低技术层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新兴战略产业集群具有技术密集性特征,迫切需求大规模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支持。为适应新兴战略产业的高技术特征和复合技能要求,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优化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展其专业知识深度与广度,强化能力导向型专业教育学时在高职教育总学时中的比重。高职院校可成立包括产业集群成员在内的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以促进产业集群成员企业积极参与高职专业共建事业。高职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的功能可瞄准于帮助高职专业发展方向定位、为专业布局提供可行意见、制定制度措施规范专业教学方式和内容、为校企合作型专业实训资源组织提供牵线搭桥的交流平台服务等。

2.高职院校应当强化NGO型市场组织在促进高职专业布局规划设计中的积极作用。大量的NGO型市场组织是区域经济市场经济成熟的具体表现,高职院校应借助NGO型市场组织的力量来推动高职专业建设的市场化进程。以行业协会和商会为代表的NGO型市场组织具有协调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及高职院校等各方利益的功能。通过在热心高职教育事业的各类型社会组织之间进行高层互动和信息沟通等方式,NGO型市场组织可以充分协调高职院校在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展开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暴露的利益冲突与沟通障碍。以行业协会和商会为代表的NGO型市场组织可以凭借自身对行业发展战略的深刻认知,来指导高职院校以服务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布局方案设计,确保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专业举办方法及内容符合行业特色,满足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具体而言,行业协会和商会等NGO型市场组织可以在对本行业的技术型人才需求进行精准预测的基础上,制定高职专业建设标准、高职合格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证程序及考评标准,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规划方案设计和专业建设改革方案设计提供专业化指导意见。为满足NGO型市场组织参与高职专业建设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可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包括NGO型市场组织代表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来探讨高职专业建设新模式,以提升高职专业建设方案与社会需求的互动性。

(三)高职教育专业布局规划的职业院校策略选择

1.高职院校应联袂打造高职教育集团,形成以优势专业为核心的专业集群化布局战略。高职院校可与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展开商洽并以行业为单位来组建高职教育集团。高职教育集团可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在集团内部推进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师资力量、招生就业和产教研融合等领域实现职教集团内部资源的全方位重新配置;可通过消除制约产学研融合的制度和执行障碍,着力解决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匹配问题;可加强集团内部专业集群办学资源的整合力度,削减弱势专业所占用的教学资源,转而将有限的职教资源集中投放到优势专业上,形成高职教育集团核心专业教育资源的集聚效应;可以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为纲来制定专业集群发展战略。高职教育集团内部骨干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代表着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集团可发挥骨干企业的产业导向作用,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来消除骨干企业职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障碍,从而确保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程与企业岗位人才建设工程的互嵌。同时,高职院校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来防御高职教育集团建设风险。高职教育集团成员之间多为具有独立法人身份的平等民事主体,其多元教育主体对应着多元化利益诉求,为消除因成员间利益诉求差异性所诱发的各成员办学目标不一致等问题,高职教育集团应当在明确集团主体定位和各成员角色分工基础上来完善职教集团的运作机制,进而强化集团的内部凝聚力,同时应建立成员间利益分配机制,以明晰的合作利益分享方案来激励集团成员企业积极拿出优质办学资源来共同促进集团教学质量提升,在有效满足各成员企业或职业院校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同步实现高职教育集团利益最优化目标。

2.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各类委员会在教学与学术等领域的自治功能,为高职专业布局结构优化提供内生性动力。高职教育集团可以设置教学督导委员会,以有力规范高职专业布局调整方向,并确保专业调整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整体教学质量。教学督导委员会可将其工作重心定位为以服务一线教师为导向,以规范教学秩序为核心,既要着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又要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来推动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变革。教学督导委员会应正确处理好“督”与“导”的关系,既要以“督”为手段来规范当前教学工作质量,又要以“导”为目的来引导高职专业布局变革。同时,高职院校应当创新教学督导工作方式,着力突出督学对教师的指导与服务功能,以实现教学督导工作目标与工作方式的一致性。部分教师将督导者的工作定性为“找茬儿”,由此产生的抵触情绪制约了督导工作效能的发挥。督导者应摒弃重视挖掘问题而忽视解决问题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督导者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与受督导教师分享有益的教学经验以助其提升教学水平,从而实现督导与教学工作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家枢,高红梅,赵昕.适应区域产业集群要求的高职专业集群发展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4).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新时期计划生育;以人为本;转变优质服务

Abstract:Family Planning is one of our fundamental national policies. The former management mode is not fit in the needs of current society.Facing the new challenges,we shoul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and service mode of Family Planning,set the concept of'people-oriented and service-oriented',and realize the goal of'integrat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ogether'.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how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implemented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n current society.

Key words:Family planning in the new period; People-oriented; Changing the quality service

当前,计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认真做好新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医院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管理形式简单,宣传内容单一 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传统行政干预的主观管理模式和强制观念,导致员工产生负面的思想[1]。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缺乏对于实际情况和空洞理论之间的联系。宣传内容单一,计划生育工作局限于传达政策思想,形式为于报告会、发文件等。

1.2医院年轻职工存在的问题 现代人们的思想变化非常快,尤其是年轻医护人员,他们的个性思想更加突出,他们认为计划生育属于个人隐私,认为单纯的计划生育宣传枯燥乏味,也不愿意参加医院举办的各种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2树立计划生育工作新理念,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针对计生工作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实现计生工作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向自下而上的转变,了解职工需求,为职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1实现自上而下的管理向自下而上的转变 我院建有有计划生育宣传员队伍,院内每一个科室都设有一名计划生育宣传员,每年对计划生育宣传员进行政策、法规的培训,计划生育宣传员平日在职工的日常生活中认真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及时了解职工的个人信息,了解育龄职工婚育的具体情况及需求,建立科室计生管理数据[2],按照计划生育宣传员双月报表形式及时反馈,计划生育办公室全面掌握全院情况站在职工的角度上思考和分析、制定计划、开展工作。

2.2开展全方位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2.2.1实现计划生育在服务职能上,由单纯控制人口指标向开展优质服务转变 创立母婴呵护课堂,定期开展孕期知识、科学育儿知识讲座,孕期营养指导,同时也定期开展妇女健康及常见妇科病防治知识讲座。邀请心理咨询专家来我院,开展团体减压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女职工释放心理压力,以健康、快乐、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2实现由单纯防止意外妊娠向查病、防病,提供健康保健相结合上转变 针对我院每年全员体检情况,举办"呵护生命,关爱健康"-职工健康专题讲座,邀请健康体检中心专家进行"年度职工体检结果报告分析"并针对年度体检中发现的多发病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中医养生与女性抗衰老的基本法则以及实施要点,普及中医养生防病知识,通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2.2.3实现在服务对象上,由育龄女职工向全体职工、人生全过程上转变 人口计生工作不是简简单单的对育龄妇女的帮扶,它是拓展生命全周期的一个概念。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婚恋观,为我院单身青年搭建公益性、诚信度高、积极向上的交友联谊平台,增进了单身青年男女间的了解,提高婚恋成功率。

为倡导"幸福家庭、和谐人口"的理念,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关注我院职工子女的成长,开展了"构建美好幸福之家-家长课堂"系列教育讲座活动,有针对儿童心理"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的心理讲座;有针对高考的学生进行的暑期职工子女学习经验交流会,请高考成绩优秀的同学作学习经验交流。为不同年龄段的职工子女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拓宽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范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2.2.4实现在服务形式上,由职工上门要服务向主动上门提供服务上转变 医院的工作特点就是工作繁忙,倒班频繁,很难组织大范围的人员进行学习。为每一位办理《生育服务证》的职工发放温馨提示卡,注明咨询电话24h开机,方便产后职工办理各种手续的咨询。

3结论

新时期我院计划生育工作树立"以人为本,服务职工"的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改变行政干预式管理思想,以优质服务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结合点,由单纯防止意外妊娠向查病、防病,提供健康保健相结合上转变[3];在服务对象上,由育龄女职工向全体职工、人生全过程上转变;在服务形式上,由职工上门要服务向主动上门提供服务上转变,全面服务职工,真正做到管理中有服务,服务中有管理,确保人我院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的实现,促进人口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瑛钰.解析事业单位如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J].学科前沿,2014,4:217.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篇5

我院在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中,认真贯彻了上级党委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措施和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有力的推动了我院的计划生育工作,保证了计划生育工作制度的落实,医院连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大秘书网-d为提高全院干部职工对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我们经常利用院周会以及每周一晚上的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学习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科普知识.人口理论等内容,在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利用黑板报.刊版.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在全院形成了浓厚的计划生育舆论氛围,通过宣传教育使干部职工不仅明确了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懂得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而且提高了计划生育应知会率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到目前医院没有一人违犯计划生育政策。二.领导重视,常抓不懈。为把计划生育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医院党总支始终把些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首先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职能科室主任为组员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医院根据有关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制定了医院《计划生育规定》,为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院长与卫生局签定了计划生育合同书,并指定一位责任心强的同志专门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并做到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科室主任靠上抓,党政工团一齐抓的网络管理体系,保证计划生育工作落在实处。三.努力做好计划生育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了切实做好医院的计划生育工作,我们采取得力的措施,堵住了漏管.漏报和漏查的问题。首先,为了堵住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行为的发生,我们组织妇产科和超声科的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了《山东省终止妊娠的规定》.《母婴保健法》等内容,使他们明确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增强这项工作的透明度,我们将《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规定》制成刊版悬挂在妇科门诊.妇科病房和超声科的醒目位置上以方便群众监督,由于我们措施得力,目前没有发现一例违犯规定现象。其次,为了配合好计划生育工作,我们要求施术医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在接生时,严格检查准生证,认真填写接生情况统计报表和出生缺陷表,由于我们严格制度,目前在我院接生的,没有一例违犯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三,为了宣传计划生育,我们按XX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成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孕妇学校”并由一人专门负责,定期开放,使育龄群众明确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母婴保健措施等基础知识。第四,为了加强医院计划生育工作的服务与管理,我们为全院妇女办理了“透查妇女登记表”已婚育龄妇女档案及常驻人口信息登记表,并做到每年的4月份和11月份对育龄妇女进行两次透查,对停薪留职的妇女经常写信和派人了解情况,从而使违犯计划生育工作的死角及苗头及时得以解决。由于我院制度落实,措施得力,使我院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率.节育率和统计准确率均达100%。X年X月X日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难;就业能力;解决对策

作者简介:蔡文举(1978-),男,湖北麻城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广东深圳518055)

中国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36-03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但是,目前大学生整体就业趋势是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政府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有些企业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有些毕业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市场需求与毕业生数量的供需矛盾突出,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低,就业期望过高。高职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方法非常多,已经有一些文章在这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解决方法不够系统。本文主要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从高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途径,实现“四方联动”

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应该关注的民生大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目标的建设。应届毕业大学生第一次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一个毕业生都在步入社会前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美好的希望,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出点成绩,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因此,为了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做好就业工作,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与毕业生的“四方联动”和共同努力,为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成才环境。针对如何解决好高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引导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如图1所示。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应坚持“政府促进就业、企业协会帮助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毕业生自主就业”的策略。[2]

(1)政府需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国民经济,创造更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应更加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继续重视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人才交流机会,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管理和服务措施,各市的人才交流中心为应届毕业生在人事关系上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服务。

(2)政府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部队和西部地区就业。国家对到农村基层、中西部偏远地区和应征入伍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了很多就业优惠措施,尤其在工作岗位安排、升学、补偿等方面给予照顾,各地方政府,甚至有些县、镇、村也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措施。实施与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中西部计划”、农村基层“三支一扶”计划和“偏远山区教师特岗计划”等,这些就业扶持计划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2.建立有效的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尽一切努力利用优秀的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行业协会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应建立在互惠和双赢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探索它们的双赢点。

(1)挖掘行业协会和企业在高职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设立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会的委员由行业协会与企业的领导、高职院校的领导和高职院校的专家担任。各委员应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制定年度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了解行业协会、企业年度的行业动态和企业的人事招聘计划;定期对高职院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进行工作指导,及时更新教学计划,保持与市场接轨;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进行交流。高职院校领导和就业指导中心要重视行业协会和企业在高校学生教育与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对就业工作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建立完善的就业奖励机制,对先进的就业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对优秀的合作企业和行业协会要给予公开的表彰。

(2)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赢点。行业协会和企业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依托企业的设备资源教育和锻炼学生。企业与学校合作可以解决自身的技术难题,培训新员工。企业基本上每天忙着生产和销售,没有时间解决企业出现的技术难题,学校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与企业签订横向合作课题为企业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的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新员工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学校可以利用先进的设备在学校实训中心为企业培训新员工。从而形成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良好合作机制。

3.认清当前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深入开展职业指导,鼓励高职大学生创业和多渠道就业,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1)认清当前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2,4]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优势在逐渐削弱,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并非易事。受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招聘单位开出的就业工资水平一降再降,有些已经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持平,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提供的岗位明显减少,毕业生依然更倾向于留在大城市,从而导致在大城市找工作竞争更加激烈。因此现在的毕业生应该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转变以往只留在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的观念,树立新的就业观念。高职大学生应主动到农村基层、西部边远艰苦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2)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4]提高毕业生求职技巧。进一步完善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当前就业、个人求职材料制作、就业礼仪、面试方法与技巧和模拟招聘等方面的教学培训让毕业生能够正确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保持良好的心态,超长发挥笔试面试水平,切实提高求职技巧。高职院校要定期举办就业指导教师培训班,开展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师的培训与认证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

(3)鼓励高职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大学生创业是实现个人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应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以往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总结经验,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政府应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在经费、政策和项目上的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给予实质性的扶持与帮助,并在审批手续、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政策,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4)促进毕业生多途径就业。[3]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职大学生继续深造,参加专升本考试、研究生考试和出国留学考试,给予更多的有志学子深造和出国的机会,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非常鼓励更多的优秀学子参加公务员招聘考试。有些地方政府鼓励当地的国有企业要发挥积极带头作用,招聘更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和指导毕业生抓住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造条件多途径就业。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计划,健全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合作开辟就业实习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健全专业设置。根据往届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市场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连续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不达标的专业,要适当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办。对于行业过热且招生规模过大的专业,要防止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行业萎缩严重而导致就业困难,应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根据毕业生各专业的对口率、市场对专业的需求量和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各专业应适当调整招生计划。

各专业都有各自的行业协会和长期合作的企业,学校每年和他们有定期的经验交流会,合作企业将提出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以及行业最新的专业技术。高校可以根据企业提出的市场最新情况,对于跟不上市场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淘汰过时的课程,开设新的适用于企业需求的课程,选用最实用的教材。

(2)开辟就业实习基地,锻炼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的各个专业在校外都有各自的就业实习基地,与这些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各系部在大学生毕业的前一学期可以安排其在合作单位进行毕业实习,感受真正的工作环境,接触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文化,尽快适应工作,实现由学生角色到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转变,提高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可以和地方的人才交流中心联系,安排学生在招聘会的现场参观,感受求职氛围,留意自己所学习专业的需求情况及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从中了解自己应该学习哪些专业知识,具备哪些求职技能,为以后个人就业做好准备。

5.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参加实践活动,强化职业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角度看,大一新生需要做好学习和生活的规划,借鉴优秀校友和优秀学生干部的经验,多参加学生组织;大二学生需要打好专业基础,掌握英语和计算机两门工具,多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提高专业动手能力;大三学生需要参加专业实训和企业实习,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就业能力。高职大学生三年的学业指导模式框架图,如图2所示。[1]

(1)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多参加学校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高职大学生要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除了要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个人求职技巧之外主要应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大一入学就开始着手准备。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备英语和计算机这两门基本工具,因此,大学生从一年级就要努力学习英语和计算机,争取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此外也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顺利通过各门专业课程的考试,做好专业的课程设计和实训,参加校级以上的专业技能大赛。由于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学生组织的情况,因此,大学生应多参与学生会、分团委、社团、协会等组织,多担任学生干部,组织学生活动,进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刚入学的新生有必要对三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做一个整体规划。从职业指导的角度出发,需要对新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引导设计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其个人的职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每个新生都应该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优缺点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最后确定个人奋斗目标。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其个性特点,熟悉社会环境,剖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让学生调整好个人的就业心态,掌握求职技巧,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3)成立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邀请优秀校友为学生传授经验,聘请专家举办就业专场讲座。在学院成立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主要负责大学生求职准备的培训和策划活动,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就业沙龙、参观企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入学开始就为就业做好准备。邀请优秀校友和企业专家为学生传经送宝,讲述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应该注重哪些问题,传授求职技巧和职场经验,为学生树立典型和榜样。聘请就业指导的专家为毕业生做就业专题讲座,使毕业生及时了解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理性认识自身与企业实际要求的差距,为自己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重大,政府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把就业放在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而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则是作为重中之重。从高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外因看,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大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就业环境,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成才环境。从高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内因看,高职大学生不应自暴自弃,而应坚定目标,用过硬的本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更加优秀。相信在政府、社会与学校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高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陈颂坚,徐向东,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职业时空,2009,(7).

[2]陈小芬,张建岗.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9,(5).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财务关系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199-02

自从1996年及2002年,我国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对推动我国高等“大众化教育”及经济发展已显现出它的巨大作用。然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也随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做好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新课题。

1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资金短缺已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普通本科院校设置的二级学院、传统的普通专科学校或省部级以上的普通中专学校或独立设置的成人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除少数重点高职院校外,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基本建设、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办学规模等办学条件较差,而这些办学条件的建设与改善需要大量的资金。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与学生个人学费,政府的教育投入有限,就是这有限的教育投入,也往往偏向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则缺乏足够的重视,投入的不足和资金来源的单一,使得极其有限的经费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只能维持正常运转,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投入硬件建设,因此,资金缺口已成为制约高职院发展的关键问题。

1.2预算管理弱化,部门之间的责、权、利不明

虽然有的高职院校编制了综合预算,但也仅是为了向上级部门争取经费,忽视资金预测及调控的管理意识,使预算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常会失控,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虽然在编制预算时,不是赤字预算,但从执行结果来看,往往成为赤字预算,使得决算与预算脱离,不能正确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体现预算的计划控制作用。

此外,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有的高职院校财权分配是在院长和中层干部之间分块负责掌控的,这种运作制度,虽然强调了财权的运用,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或者已经建立了分级责任制,但在履行审批支出权力的同时,没有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效果等方面的义务,部门之间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

1.3重核算、轻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低

不少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仍停留于传统的“报账型”会计,习惯于“记账”、“报账”、“算账”,仍未向“管理型”会计转变,财务管理工作比较被动,不能很好地发挥对全校财务活动的指导作用,无法为领导和各级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难以适应学校日益发展的需要。资产管理较为松懈,长期未进行资产盘查,资产的报废、调拨和变卖未按规定的程序报批,资产处置的随意性较大,家底不清或前清后乱,造成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在办公经费的管理上,跑、冒、滴、漏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长明灯、长流水现象比比皆是,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1.4成本效益观念缺乏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基本上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运作,在计划经济体制庇护下,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养活多少人,投入不讲效益,有些高职院校在考虑建设项目时,很少分析项目建成后的效益,大量设施投入,成本大,取得的效益却很少,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花钱难以精打细算,财务管理水平与质量不高,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普遍不重视教育成本核算,成本效益观念不强,缺乏经营意识造成的。

1.5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剧,建设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政府资金无法满足建设需要的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银行贷款等社会资金,由此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学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对外筹集资金及使用资金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缺乏风险意识,不重视自身情况,盲目贷款,贷款以后又不注重资金使用的管理或投资项目的管理,造成项目效益低下,还贷困难,由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财务状况恶化,财务风险加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1.6财务关系的协调难度增大

从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看,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合并成立的,财务部门与各行政部门之间、财务部门与与教职工之间、财务部门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相对复杂;有的院校存在着成人教育、远程教育、中专教育等多层次办学,有的院校“一校多区”等,而且作为近几年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各部门、各层次面临着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任,在改革中必然会导致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引发各种利益的冲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关系的协调难度日益增大。

2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2.1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

(1)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稳定经费来源。从当前形势看,财政拨款仍是我国高职院校筹资的主要渠道。财务部门要及时掌握国家教育部门及财政部门的重大决策,积极协助院领导和各部门认真规划,加强预算的科学性、可信赖性,为学院有关部门通过项目申报等方式来争取财政拨款。

(2)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预测和分析学院未来的承受能力、偿债能力的前提下,适度向银行贷款获取建设资金,优化长短期贷款的组合,满足学院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3)利用BOT项目方式进行筹资。BOT实际上是以项目构成的有关单位(包括项目发起人、工程承包商、运营商、财团等)成立一个股份组织,即项目公司,由借贷和股本投资形成债务与股权相混合的产权,项目公司对项目建设实行一揽子总承包并在竣工后的特许期内进行经营,以收回投资、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满将项目交给政府。BOT方式是国际上通行的,对基础设施计划工程项目的“建设――经营――移交”合作方式,即对基础工程项目实施投资中标,中标的投资者承担建设资金,建成后投资方按合同获得一定年限的经营收益权,经营期满后再把工程设施交回招标建设方。

(4)借鉴企业商业信用方式进行筹资。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信誉,高职院校财务部门可利用自身信用优势,在基本建设及采购设备中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模式支付款项,节约融资成本。

(5)合作办学拓宽融资渠道。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与国内外的一些机构、企业等采取合作办学形式,吸取资金。

(6)鼓励创收,缓解资金困境。高职院校可制定一些激励政策,调动广大部门及教职工创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才、科研、资产等优势,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开展技术咨询,对外开放实验室等,增加院校收入。

(7)充分用好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贫困生的助学工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积极与银行联系,协议解决贫困生的助学贷款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拖欠学杂费的现状,缓解高职院校经费紧张的矛盾。

2.2明确经济责任,强化预算管理

(1)明确责权利,实行全面预算及责任预算编制。首先,财务处应在院校内部突出预算管理基本知识的培训及普及,为推行全面预算及责任预算编制奠定基础。其次,在院长领导下成立预算编制委员会,认真研究学校的发展规划与资金使用的关系,办学成本与学生数量之间的关系,组织有关部门对学院的各项收支进行预测、研究、协调,制定整体预算规划和原则,以有利于对办学成本进行事前控制。第三,预算编制委员会以“收入分配与努力创收相结合,经费使用与办事效益相结合,落实自与履行经济责任相结合”为原则,将部门预算与院校发展规划挂钩、与经济责任挂钩, 明确各系、部、处、室等二级机构在预算编制中的责权利,根据合法性、实用性、导向性原则,确定每一层次每一岗位相衔接的责任目标体系。第四,在此基础上,各部门要根据学院的整体规划和各自应完成的任务,紧紧围绕预算指标,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组织本部门预算的具体编制,然后交由学院财务处及预算编制委员会综合平衡,并以文件下达执行。

(2)加强预算控制与反馈,严格预算执行与考评。对各部门的预算管理实行“经费本”控制管理,并用计算机进行跟踪监控,随时向各系部处领导提供经费使用结余情况,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开展预算的检查与分析,为学院领导做好决策提供参谋。加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建立对院、系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把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作为部门领导的年终考评内容之一,对于经费预算执行较好的单位,其正常经费结余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执行比较差的单位负责人将给予批评或作相应处罚;对于预算执行中造成经费严重流失,保证不了正常运转的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以真正达到硬化约束管理的效果。

2.3加强实物资产管理和控制

一是落实资产管理的经济责任制。对实物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实行“归口分级管理”,即学院设备处及财务处负责全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一级管理),各系、部、处、室指定资产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实物数量管理,部门领导要对部门资产的完整性负责(二级管理),并与年终奖惩挂钩。

二是提高对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一切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清理到报废、转让都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不得随意购买和处置固定资产。采用永续盘存制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全面盘点,财务部门与设备管理部门要联合组织各部门资产管理员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核清资产,摸清家底,对于盘盈盘亏的资产经核实审批后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保证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2.4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提高办学效益

一要编制成本预算、通过确定目标成本,加强对教育成本的管理。按教育成本的含义,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必须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服务中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理清哪些办学成本内容是与教育有关的开支、哪些是与教育无关的费用,然后以系、分专业为成本计算对象,依据学院的年招生计划、人事计划、教学计划、物资计划、后勤服务计划等,参照以前年度的实际支出水平,确定出各专业每年成本、人才培养总成本、生均成本等目标成本,以此为基础作为年度教育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力求以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二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对其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认真的测算,并组织有关专家对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力求使投资项目的风险降至最低,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2.5重视风险管理,加强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是贷款要适度。根据财务杠杆的原理,只有贷款投入项目的收益率大于贷款的利率时,才能为学校带来净收益;反之,则成为学校沉重的负担,阻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应贯彻“适度贷款、保证重点、分批安排、合理使用、讲究效益”的指导思想,必须综合考虑办学规模、项目效益、还贷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充分论证贷款的可行性,确定合适的贷款规模。

二要确定适当的资金到账时间。贷款资金到账过早,将增加利息支出,增加学校的资金负担;而资金到账过晚,会影响款项的支付,影响学校的信誉。因此在签订银行借款合同时,应根据需要,使借款资金分次到账,既要满足资金支付的需要,又要减少利息支出,节约资金。

三要统筹安排好贷款的借、用、还计划,对贷款的投放时间、投放顺序、投放数量进行科学设计,原则上短期项目用短期借款、长期投资项目宜用长期借款搭配,在还款时,要善打校内资金的“时间差”,可根据学校资金上半年资金紧缺下半年资金宽余的特点,安排好日常资金使用及贷款的归还计划;还可在贷款授信额度内,采取先借先还、边借边还、谁借谁还的滚动还款办法,将贷款风险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2.6构建和谐的财务关系

(1)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效率。高职院校财务部门要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友善的工作态度善待每一个师生员工,增强学校财务部门的亲和力;要对广大教职工加强对国家和学校的财经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使大家在办理业务前,能够了解政策规定和具体要求,尽可能避免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事项发生;要探索建立院系财务机构或岗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尽最大限度减少教职工在各项经费开支报销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努力提高财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方便师生员工查询有关账务,减少现金流通。

(2)积极理顺与财政、税务、金融、审计部门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税务、物价、审计、财政、银行等部门必然会加强对高校的经济监督,高职院校财务处要善于和财政、审计、物价、银行、社会中介机构等打交道,加强与与这些部门联系与沟通,积极理顺与这些部门的关系,为学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做好领导的参谋,及时、真实、完整地反映和分析学院财务状况,为学院领导经营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和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财[2007]1号) [J].

[2]敬采云.负债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创新[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篇8

1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特色

实践为人人服务的办学理念 美国的社区学院以促进社区各项事业发展为宗旨,本着“人人教育、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服务社区、服务社区内的企业、满足社区内每一个居民的学习需求,为社区居民搭建了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平台;美国社区学院实施开放式办学,对申请入学者没有学历基础要求,实行注册入学,对社区内所有求学愿望和需求的人开放。不淘汰每一个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教育与学分制管理,为每个人成长服务。针对每一位求学者的需求和学习要求安排在白天、晚上、周末、节假日上课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区域内企业、居民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就开办什么的教育。大部分的社区学院教学设施设备先进、优良,没有科研任务,专心教育,成为服务社区的学院、平民的学院。

服务所在区域的发展 美国社区学院大部分坐落在各州、郡内,求学者一般不超过40英里。社区学院的董事会大部分成员是本地区热心致力于教育的人士或居民,他们代表政府、企业界、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招生计划等社区学院的重大决策,直接地将本地区经济发展对社区学院的需求融入社区学院的重大决策之中。

社区学院学费低廉,读副学士学位的学生学费只为本科大学的1/3至1/4,是居民消费得起的大学。社区学院是居民的学习中心,实行小班授课,形成可人的学习环境;以开设转学、技术与职业培训、个人兴趣和成人基础教育等多种类型课程,服务于社区居民的成长和生活,服务于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提高与转学学分的学位学习,提升社区居民职业与技术技能并促进就业。

企业积极参与社区学院的办学 社区学院所在区域内的企业一是向社区学院派出优秀技术、管理人员到社区学院担任兼职教师;二是向社区学院捐助仪器设备交由学生试用,提高社区学院的实训技术水平;三是依据企业发展需求向社区学院订购培训服务、联合开展订单培养员工;四是接纳社区学院的学生的岗位工作见习实习,企业在接受学生实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责任心、团结协作精神、勤奋学习精神、专业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从中选拔优秀的员工。社区学院聘请当地工厂、农场、公司和政府的技术、管理人员和专家作为社区学院的专业顾问,学院定期向他们征求对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和招生人数等方面的意见,使学院的专业和课程开设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社区学院独自或与企业合作成立小企业发展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助力。

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美国社区学院教育教学从招生、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有一系列的规范性制度,并得到严格的执行,形成了外部约束与自我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社区学院董事会董事对学院的发展、服务社区工作进行监督与决策,重大事项由董事会讨论批准。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要经过专业教师提出设置意见、征求本州范围内所有的社区学院对新专业开设的意见、学校课程委员会审定、董事会讨论同意、主管副校签字批准、递交州社区学院和劳动发展部决定,最后递交州教育部审议等程序。严格的批准程序杜绝了专业设置的随意性,避免了相邻社区学院同质化竞争,促进了社会学院的特色办学。社区学院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行的评价、学院管理者(院长、系主任等)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是否续聘的依据,保障了教学质量。

具有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美国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学院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实现了办学质量的持续改进。美国社区学院由各州管理,州成立社区学院董事会负责州内社区学院的发展规划、政策、法规的制订;审查社区学院的预算与经费,审议课程设置和培训项目,确定学费标准等。社区学院董事会负责任命校长、筹集经费和对办学质量的监督。美国除通过各级董事会对学院办学进行监督和管理外,还通过第三方评价和认证机构对社区学院进行办学质量监督。美国教育部和民间性质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对非政府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评价与认证,经过认证的评估机构才能对社区学院开展认证工作。美国政府规定只有通过认证的社区学院才能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学生才能得到政府的资助,学生的学分才能得到其他高校的认可。

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 连任后的奥巴马政府推进“美国毕业计划”和“贸易调整援助社区学院和职业培训资助计划”的实施,推进社区学院加强其与产业界的伙伴关系。美国政府推进社区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学位课程、授予证书的课程和培训课程,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对社区学院投资120亿美元,要求到2020年增加500万毕业生,为美国新经济培养更加优秀的劳动者。实施美国未来技能计划,社区学院与企业、商业合作培养50万有才华与技能美国劳动者,并支持他们成功。奥巴马要求政府在2014年财政预算中设立80亿美元的基金用于社区学院与商业、企业合作开展为期三年的培养高增长、高需求领域的技术人才,如健康医疗、物流、交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人才,全面推进社区学院服务于美国制造业回归的能力。

2 借鉴与启示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质量监控的市场机制作用 美国政府对社区学院不是直接的控制,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社区学院办学质量监控、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美国形成了完善的质量认证机制,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学院进行认证,政府对认证结果给予认可,同时对认证机构进行认证,以保证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落实与贯彻。第三方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掌握了科学的监督方法,所形成的评价结果社会认可度高。美国的第三方质量评价是非赢利机构,质量标准是由参与质量认证所有社区学院共同协商的结果,认证人员是由企业、社区学院、研究机构等方面的专家组织,认证过程即是对社区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也是与社区学院一道对教育过程进行检查评估的过程,其第三方质量认证的公正、公开、公平的评价方式,着眼于教学质量持续改革的评估结果,使认证得到各社区学院的高度认同,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要借鉴美国的第三方质量评价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第三方质量评价。

加强对高职办学的管理,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我国高职各院校的办学在专业设置上过于分散,专业集中度不高;热门专业竞相开办,造成高职院校同质化竞争;部分学院、专业的办学条件较差,办学特色不突出。政府要根据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水平、区域特点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人才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通过行政调控,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优先支助政策项目,规范院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规模,引导高职教育适时对路健康的发展,政府要用市场的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我国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继续支持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精品专业、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精品视频课等项目的建设,引导各高职院校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专业与专业群,办出特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管理与审批,对招生数严重不足、毕业就业率低的专业强令停办。规范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办学领域分工,对本地区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进行布局规划,提高专业的集中度,严禁新专业一轰而起、遍地开花。政府要支持行业协会与职教育集团、高职院校开展行业对话、订单联合培养、建立企校互动的机制。

开展多元化办学,积极开展社区教育 我国已经进入了终身教育阶段,高职院校实行多元化办学,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全国1297所高职院校中设置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超过630所,有近200所在县里办学,还有150多高职办在工业园区、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内。高职院校不论是办学条件、办学能力、所处的地理位置上都具备开展好社区教育的能力与优势。高职院校要降低身段,要开展面向地区企业、居民、社会发展的需要多元化办学,即要开展以提升自身能力素养为主的学历教育,也要开展以就业、创业、转岗、职业资格考核为目的继续教育,以休闲、健康、娱乐、生活为内容的文化教育。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有效地利用了高职院校的资源,丰富了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使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密切,同时也有利于高职教育资源的合理的利用。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自我办学约束机制 高职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约束性规章制度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标准、办学战略、校企合作等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与机制,强化教育教学的自我约束管理,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的办学机制。加强职教集团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校企着眼于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换代、流程再造、管理增效工作的开展共同进行技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实现高职院校融入企业的价值链。加强教代会在学院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决策与审议作用。加强专业建设委员会在社会需求调研、校企合作、专业设置与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研究、学术成果推广与鉴定、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Strengthening CommunityColleges[ED/OL].http://whitehouse.gov/issues/education/higher-education.

[2]李进.关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篇9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生态学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编号:GJA114008),主持人:周建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2-0005-07

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认真部署,各项行动计划和具体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有广东、河北、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东等20多个省市都印发了本省市落实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并相继启动了优质高职院校、骨干专业等项目遴选工作,其中,优质高职院校成为最为关注的重点,乃至焦点。优质高职院校建什么?怎么建?更在广泛讨论和探索之中。本文拟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回顾开始,结合实际和思考,就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进行探讨。

一、从示范到骨干、再到优质高职建设之路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最为敏感并具有影响力的要数2005年提出,2006年正式全面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尽管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也曾实施过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明确并作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建设项目,其影响力之大,涉及面之广,也许是迄今为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推手,由此带动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更使高职教育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优质高职院校恐怕也是由此而起,或者说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十年后的“再”。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回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五条明确指出: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即实施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该项政策旨在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据此,教育部、财政部率先于2006年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行动,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以下简称《意见》)[2]。《意见》明确提出,要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并将总体目标明确为: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具体任务:具体包括重点支持100所学校,直接让10万在校生受益,重点建设500个专业,4000门课程,1500种教材等,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意见》又规定了示范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二是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三是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四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五是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而又规定了入选院校的条件:一是领导能力领先;二是综合水平领先;三是教育教学改革领先;四是专业建设领先;五是社会服务领先。

应该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还是广泛的,但重点是围绕特色和水平而展开,比较注意了领导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体现了改革理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示范性和可监测性,示范建设重点抓了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重点专业建设,并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来具体落实专业建设的改革、特色和创新,为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以44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建设过程总体报告公开上网接受验收和监测的做法,不仅考验了学校,也培养和造就了专业带头人,更彰显了示范建设的初步成效。

(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要求[3],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施近4年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扩大重点院校数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此,印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以下简称《通知》)[4]。《通知》明确指出,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通知》指出,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据此,教育部财政部决定,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二是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三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五是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必须认识的是,从《通知》要求看,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计划,而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扩展和延伸,但名称上用了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字样,同时在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其目标和内容也非常具有综合性,当然,其更强调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强调了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但从实际情况看,骨干高职院校延续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传统,注重了重点专业乃专业群建设,但也丰富了内容,特别是把合作办学和体制机制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甚至放在了验收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从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校企合作确实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龙头。

(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

骨干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特别是在验收结束后,人们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作为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项目,还有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名称和项目或者有没有接续项目?于是,卓越学校、特色学校等等曾经引起广泛讨论。有学者认为,卓越是指在示范和骨干建设基础之上,特色是循着示范骨干之路走下去,在一些省市,据此也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举措和政策陆续出台,人们对此更寄予了愿望。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5],人们翘首以待的项目――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正式提出。根据《行动计划》,优质高职院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为: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应该说,《行动计划》对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含义和内容表达得还是较为清晰的,其中鼓励支持地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概念更十分明确,坚持以示范引领发展的观念也十分清晰,在内容上也有一些实质性要求,如持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质性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等等,这些都是在示范骨干项目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而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办学水平等仍然是建设的重点,争创国际先进水平则是一个新的提法。

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地方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在《行动计划》中已经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优质高职学校的创建建设目标和机制,除了明确200所的数量指标和总体要求外,在项目和任务中,又进一步明确了省级教育部行政部门做为负责单位,并表达了鼓励支持地方建设的信号。正因为这样,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已经开始行动,在此,我们择要对有关省份的政策文本做一分析和解读。

(一)广东:《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155号)(以下简称广东方案)[6],明确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依据是落实《行动计划》。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打造广东高职教育品牌为目标,以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重点,建设15所左右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推动我省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强有力支持、技术支撑。

《广东方案》进一步明确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一是服务发展即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改革驱动,即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以学生受益、学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突破制约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争创一流,即支持部分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高职院校,汇聚优质资源、打造一流师资、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全面增强高职院校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全力创建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

《广东方案》还明确了重点建设任务即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其中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包含了体制、内部管理、分配制度等诸多内容,在专业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提出了服务发展、精致育人、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内容虽然只分为四个方面,但实质上十分丰富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

(二)浙江:《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2016年9月25日,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浙教高〔2016〕144号)(以下简称浙江方案)[7],《浙江方案》明确提出要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和高职教育“三名工程”,结合《行动计划》提出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决定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

《浙江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即按照强化特色,培育优势的要求,支持一批办学基础好、服务能力强,与地方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明显的学校进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是深入开展育人模式创新,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若干所办学基础扎实、优势特色鲜明,改革意愿强烈且有明显成效的院校进行重点建设,打造具有较大国内外影响力的高职教育名校,引领和促进全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力争有若干所高职院校跻身全国前30位,力争有一批学校跻身全国200所优质高职院校行列,确保浙江高职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

《浙江方案》也明确了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学校为主,多方支持、竞争择优、动态管理、分类建设、重点突破。同时,《浙江方案》还明确各建设院校要履行建设主体责任,不同类型的学校要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强调,建设期间实行动态管理,以增强项目计划建设的绩效。

《浙江方案》还明确了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包括章程建设、学校治理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等;二是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围绕我省主导与优势产业布局,重点选择若干专业和专业群,改善条件、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改善实训条件、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推动教学创新;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际上是要系统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师德高尚、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四是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重点是推动与行业共建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公共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五是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包括引进来、走出去、建立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或联合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培养学生和员工,鼓励招收留学生和出国办学。

(三)山东:《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

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职教大省,山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于2017年2月15日了《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鲁教职字〔2017〕4号)(以下简称山东方案)[8],《山东方案》提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启动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

《山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示范引领、创新发展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产教融合紧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的优质高职院校,引领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具有山东特点,走在全国前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山东方案》也明确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实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促进项目建设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大幅度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使之具有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条件、一流的社会服务。

《山东方案》还明确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容,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制机制创新,除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外,还包括集团化办学、特色二级学院、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内部考核办法等;二是一流专业建设,围绕专业建设要素,系统进行建设和推进;三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同时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落实教师培养体系;四是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提高院校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社区教育,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五是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包括信息化环境、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提高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影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七是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八是特色文化建设,重点是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整体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一训三风建设,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九是从学校实际出发的特色项目,这也就是自造动作。

除了广东、浙江、山东三省以外,陕西、湖南等许多省市围绕优质高职院校等相关的建设项目也正在启动,其内容各有不同,也各有特色,但总体上看,上述三省的方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全国各省市区优质学校建设的大致情况,同时该三省的方案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三、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和途径的思考

笔者通过回顾国家示范建设、骨干建设的历程,在研究教育部?P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和部分省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政策文本的基础上,审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应有重点和基本路径。

(一)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

应该说,我们今天提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与十二年前即2005年提出开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条件和时机都有很大的差别。2005年,正是新高职发展初期,我们刚刚从1980年开始的十八年老高职走来,从1998年开始的新高职才经历了七年左右时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地位、特征尚在探索之中。正因为这样,当初开展示范高职建设主要是为了局部创新、带动整体发展,也许还有点超前,但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决策者的良苦用心和积极作为,更不可抹杀十年示范高职建设的历史作用,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示范高职建设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9]。一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做为一个类型和层次确立之初就启动示范建设,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应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普及作用,对调动和积聚各方资源支持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意义更加重大;另一方面,在高职教育怎么办、高职院校怎么建尚未十分定论的情况下,示范建设通过项目试点,对突破“压缩饼干式”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落实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基本地位,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落实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等作用非常明显。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事实上,示范建设的作用在于唤起重视、促进定型。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有1359所高职院校,近1000万在校学生,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等也已十分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站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上认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应该说,人们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普遍认同,对高职院校类型、层次、属性、定位的认识已逐步清晰。正因为这样,我们确实需要通过工程和项目引领,建设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较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一流水平的优秀高职院校建设乃是工程和项目计划的重点[10]。关于这一点,我们无须讳言,也就是说,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我们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并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优质学校,这是当前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而探寻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定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优质高职院校项目实施。

(二)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历史方位

分析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及要求。如前所述,今天我们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必须按照一流要求,要建一批标杆性学校。怎么才算标杆,我们要看清楚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历史方位去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等要求,强调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等,同时也提出要培养“四有”教师和“四有”学生,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对职业教育的批示中明确强调要将其做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青年成才成长的重要通道,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强调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为“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我们必须从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两大重点任务这一历史方位出发,研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原则和重点内容。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必须坚持把正确的办学方向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科学的办学定位放在重要位置,把加强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把加强以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治理体系建设和办学体制机制做为主要保障,同时要突出文化建设及文化育人工作,重视素质教育与专业建设的融合,重视师德高尚、教风优良、教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此同时,着力推动国际合作、构建信息化环境,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三)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原则

搞清楚了优质高职院校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我们就可以从规律着手,具体来分析建设原则。

一是择优支持原则。也就是说,优质学校建设必须是在示范和骨干建设基础之上,综合比较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优势特色、发展潜力等因素,通过竞争的方式,选择条件好的学校进行重点建设,就是锦上添花,即优质性。

二是一流目标原则。也就是说,优质高职院校事实上是要建设一批全国较高水平的第一方阵的高水平学校,代表全国高职院校的第一层次和较高水平,在国际交流中代表中国水平,即高水准。

三是示范引领原则。也就是说,优质高职院校不仅要具有较好的条件、教育办学水平、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较强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必须发挥对整个高职教育战线的示范引领和服务作用,在目标引领、理念引领、品质引领、服务引领、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能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是建设重点和要求。

(四)关于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

学校是一个综合体,优质高职学校建设也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体现出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各方面。优质学校建设应该有基础条件,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基础上,同时突出与学校发展和影响力相关的重点内容。笔者以为,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办学定位。学校应当坚持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统一,坚持服务区域或行业的定位,突出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守好办学阵地,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有专家认为,与国家示范骨干校相比,优质高职学校的建设应将重心放在产教深度融合,这是有道理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应当成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准,也是考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

三是高水平专业建设。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所在,一所好的高职学校,必须也一定得有若干高水平专业来支撑,这些专业既应该是学校的主体专业,体现学校的基本定位,而且这些专业应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先进,招生就业两旺,培养质量较高,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在岗位上发展的情况也比较良好。

四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所谓名师出高徒,一所高水平的学校,其决定和支持的力量,应当有一批素质精良、数量适当的教师队伍,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不仅要有一支专任教师队伍,有一个好的教师培养机制。同时,应该有一个好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机制,构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同时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成为双师双能教师。这其中,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尤为重要。

五是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和最基本的职责,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一所高水平的优质学校,应该有明晰的科学定位,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多的科研成果,提升学校服务区域、行业和战线的能力,因此,科研和社会服务也应该是优质校建设之重点内容。

六是文化校园建设与文化育人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大致定型并形成特色。正为这样,做为内涵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必须探索凝成自身的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各层面,据此推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

七是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建设相融合,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教育必须重视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专业为主线统领学校工作、分配学校资源,但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构建有自身特色且与专业协调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实现两者有机融合。

八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学校应该有高水平的管理,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运行规律,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的要求,构建起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既把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能有效激励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创新工作。

九是信息化环境和水平。信息化既是办学理念,也是办学条件,更是发展趋势。如何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发展应用广泛的特点,完善信息化设施,构建信息化环境,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和创新教学,改进和加强管理,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应该是一所高水平学校的必备条件。

高职学院行政工作计划篇10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在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受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结构、社会认同、总体师资队伍等情况的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明显落后于时展需要。

(一)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从调查中来看,按照辅导员必须具备高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这三条基本任职条件来看,高职院校尚有部分辅导员不是中共党员,开展党团建设就不符合规定,职业能力也就大打折扣。同时,部分辅导员不是本科学历,年轻、低职称辅导员较多,没有形成较为理想的梯次结构。

(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高职院校部分辅导员是升格后学校无课教师和行政转岗人员,新进毕业生在辅导员岗位上锻炼后又会回到教学岗位。查看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方案,很少有引进专职辅导员的现象。学科多样、基础薄弱、专业知识欠缺是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差距。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不强。大部分辅导员职业定位的欠缺,导致发展动力不足,表现为自我限制在传统的角色里,每天忙忙碌碌,处理学生事务,完成学校、系(院)安排的临时工作,很少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突出表现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技巧、手段滞后于时展,职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制约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辅导员自身职业定位模糊。从自我认知上看,高职高专院校部分辅导员对前途缺少信心,没有把当前从事的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辅导员岗位上干,仅仅是权宜之计,以辅导员岗位为跳板,向学术或者党政管理岗位转型,是年轻辅导员普遍存在的想法。但从现实看,辅导员是老师,但一般不承担教学任务,在职称评定上也没有专职教师一样的机遇,是干部,却不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更缺少相应的提拔升迁机会。由于定位模糊,就造成辅导员处境与地位非常尴尬,缺少职业公信力,队伍不稳定。

(二)辅导员团队建设整体水平不高。辅导员工作的对象、内容、环境、范围等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辅导员加强团队建设,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但高职院校由于辅导员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团队建设明显不如专业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在学校申报河南省辅导员精品项目建设、辅导员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时,申报不积极,缺少辅导员工作项目学术带头人,没有形成以之为核心的辅导员团队。

(三)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缺少必要的措施。主要表现在没有按照要求进行系统的培训。校内培训没有合适的场地,缺少师资、教材等,培训时间过短,辅导员参加培训也不积极,培训达不到要求;省级培训参加人员特别少,不能达到全覆盖;校内组织的活动少,缺少针对性。对参加省级活动不积极,存在不参加或参加没有认真准备的情况。查看河南省全部五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高职院校没有一所学校取得一等奖,二、三等奖以上也寥寥无几,至于辅导员精品项目建设、论文遴选、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高职院校更难榜上有名。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对策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切实提升育人水平。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保障。高职院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建设政策制度。一是严格辅导员选聘、管理。?⒏ǖ荚倍游榻ㄉ枘扇胝?体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人才引进计划中,切实把有学科背景、综合能力突出的毕业生选聘到辅导员工作岗位上来。二是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年度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使辅导员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同时落实辅导员退出制度,形成“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三是在职称评定上,实行辅导员职称评定计划单列,有计划推进辅导员职级并行制度。四是畅通辅导员发展渠道,将优秀辅导员推荐到适宜的党政领导岗位上,使辅导员队伍成为学校党政干部的摇篮;五是在制定绩效工资方案时,综合考量辅导员工作特点,力争做到与教学岗位同工同酬。这样就能使辅导员发展有动力,上升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辅导员队伍工作积极性,增加职业认同感,推动职业能力提升。

(二)加强辅导员岗前和在岗培训。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辅导员岗前和在岗培训。内部交流主要是年度优秀辅导员做经验交流、案例教学等,例如我校药学系的思想政治工作沙龙,就是辅导员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聘请校外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教授,每年假期开展辅导员工作专题讲座,同时,分专题、分批次将辅导员骨干、新入职辅导员送至各级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系统培训,回校后再与校内辅导员分享学习成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加强辅导员新媒体工作能力。当今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创新工作方法,掌握新媒体工作能力,线上线下同时推进,主动占领意识形态教育制高点,运用网络、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举措,是辅导员展示职业能力和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好这项赛事。实践中,我们采取以系(院)为单位组织初赛,学校在初赛的基础上进行决赛,达到以赛代训的目的。通过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之间进行了思想和业务交流,一部分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助推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

(五)建设辅导员特色团队。辅导员工作面临共性和个体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加强团结协作、建成具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比如我们在建设辅导员精品项目《仲景学子之家工作室》《甘草计划――中间群体学生成长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整合中医系辅导员资源,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将工作项目板块化,根据个人特长分管一个项目,发挥团队力量,最终在全省项目申报中,我校是唯一一所连续两年获省资助的高职高专项目。目前围绕仲景文华、仲景精神在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我们正进一步打造一支富有特色的辅导员团队,在科研立项、学术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