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就业十篇

时间:2023-03-16 17:32:09

高职就业

高职就业篇1

论文摘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是保证高职学生顺利就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就业指导要针对学生中较普便存在对职业期望职过高等心理问题,结合社会需求来发展,此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方面。

一、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康发展,就必须为学生的出路着想。学生的高就业率,一方面说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得好,另一方面说明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是“适销对路”的“产品”,进而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都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反之,如果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合适,就业指导工作却跟不上,学生的就业率也不会高,使学校为培养人才所做的前期工作都付诸东流,没有用处。因此,为保证高职院校自身的各工作环节的良性循环,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搞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务之急。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职生由于在校学习任务较重,对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缺少了解,在职业选择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一些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估价自己,脱离现实,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些毕业生缺少全局观念,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看重的是利益,只看眼前而没有长远打算;一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些均需要学校去做耐心细致的指导。由此可见,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具有针对性

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求,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既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又必须围绕社会职业需求标准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要针对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高职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就业期望值偏高;追求利益过多;职业目标不够灵活;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由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有深人到学生中去,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思想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受益,也才能使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依照社会职业需求标准对高职生开展就业指导。学生就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很大程度上要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符合社会职业的需求标准,毕业生就能顺利就业。否则,就会出现毕业生和职位需求错位等问题。所以,就业指导者要认真研究社会各行各业的职业需求标准,并把这种标准与学生专业情况做对比,分析学生对社会职业需求的适应程度,从而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三、加强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要求

1、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是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应纳人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并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贯穿于高职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既有职业道德、就业心理辅导、求职面试方法技巧等相对稳定的内容,也要有根据每年就业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反映新情况、新趋势的就业市场分析内容。

二是开展求职创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根据学生求职的意向及求职心理的实际情况,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优秀毕业生到校作专题报告,这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就业指导方式。为了保证活动不流于形式,有较强的实际效果,把专题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由专家主讲,后一部分由学生根据他们切身关注的问题提问。对专家主讲的内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小组要把关,要保证其内容的生动性、直接性和时效性。

三是顶岗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将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按职业劳动者的要求进行社会角色的实习,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生存等问题,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行业职业现状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并在实习中调整自己对职业岗位的认识,调整自己的择业心理,择业方向。

2、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准确定位,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择业;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本专业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掌握过硬的本领,以便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帮助毕业生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良好的求职技能,以便在职场上“推销”自己;帮助毕业生克服择业的心理障碍,正确的认识自己、估计形势,沉着、冷静地应对在择业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对就业做好心理、思想上的充分准备,使自己较快的适应新的环境;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及社会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搜集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平台。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者队伍建设

1、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是具有组织就业活动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者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才学、市场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要了解市场、了解和掌握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善于协调社会、企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做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是具有较高调查研究的能力。积极反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信息。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开展跟踪调查和跟踪服务活动,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推荐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做好对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并在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分析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使之为学校制订就业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起到参谋作用。

2、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养

一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在大量的日常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逐步成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就业指导工作者。

高职就业篇2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职毕业生;就业;作用

目前,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高职毕业生如何在社会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工作地位很重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解决好毕业生的工作问题。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何使他们找到适合的工作也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指导对学生毕业找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千万不可小觑。如何帮助高职毕业生选择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位,如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是目前高职职业指导的重点。在市场竞争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广大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强化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

1.高职毕业生就业中进行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1.1职业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

学生的工作问题是学生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因此,职业选择也是帮助学生对未来自己的发展道路做出规划。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技术水平过关,但是还没有深入社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还没有什么实际的经验,容易受到误导。通过一些高职类的学生在选择工作时都会觉得迷茫,这就需要广大高职院校及时开展毕业生职业指导。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职业指导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盲目选择工作的现状。通过职业指导可以让学生自我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技术条件、自身素质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1.2职业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

在前面我们谈到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没有什么实际经验,而且大部分的学生对一些有关于劳动方面的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都不是很了解。每年的毕业季都会出现一些学生被骗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活生生的教训,是缺乏应有的毕业职业指导的后果。很多高职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都没有强烈的维权意识,就算出了问题也知道怎么解决。因此,对于高职院校额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可以帮助这些毕业的大学生树立维权意识,深入了解找工作和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有效的形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1]。

1.3职业指导有利于促进职业院校的自身发展

就业问题对于广大的高职院校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的高职院校如果只关注学生能毕业而不关注学生的工作,那么这种学校一定难以招生,难以发展和维持。我国政府一直以来也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开展职业指导成为广大高职院校应该牢牢抓住的一环。开展职业指导可以促进学校人才的流转,提升学校的办学规模,同时也会为学校带来一些相关的信息,形成一个良性的就业循环系统,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强化高职毕业生就业中职业指导的相关策略

2.1把职业指导深入到职业院校的每一个年级

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都只在学生快要毕业时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这种做法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大三学年学生忙于其他事物,很难对这类课程提起兴趣,于是就出现了职业指导课成为摆设的现象。我们认为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毕业临近的时候,应该提早开设,并且长期开设,随着社会发展形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调查一些职业高校时发现,有些高校从新生一入学以来就开始进行职业指导教育,贯穿了整个学习生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也面临着“兼职”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择业,将职业指导深入到每一个年级,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有关的工作信息,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努力的方向,充分利用了课余的实践,给了学生一个缓冲的过程。

2.2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目前,虽然我国一直强调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职业指导,但是在师资力量配备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些教师的教学只会照本宣科没有实际经验,很难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也难给学生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指导[2]。所以,在职业院校中职业指导教学过程中最紧迫的就是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指导水平,做到理论同实际结合,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这样才能给学生正确、及时的职业指导。

2.3强化资源交流、信息流转机制

我们研究发现,现在一些职业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学还处于封闭式的状态,没有整合相关的就业信息和市场因素。我们说职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其与就业市场的环境分不开。高职院校应该改变这种封闭的状态,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可以邀请当地的人才市场主管人员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分析目前就业市场的形式;也可以请已经毕业的一些学生重回母校对学弟学妹们传授工作的经验,以此来促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够更好的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规划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

3.总结语

国家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的问题,高职院校是毕业的重点对象。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指导对学生毕业找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千万不可小觑。开展职业指导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及时的规避就业市场的风险。目前的职业指导还处在起步阶段非常不完善,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着手解决。我作为一名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在本文中简要分析开展职业指导在高职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在职业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如何提高职业指导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希望能够为广大职业指导老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路明. 高校职业指导的探索与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2,(8).

高职就业篇3

一、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表述,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所述,笔者认为就业能力主要包括硬件能力和软件能力。硬件能力指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相关技能,软件能力则是有利于就业的良好心理态度与个人综合素质。包括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在硬件和软件能力方面均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技能水平低

现今很多高职院校商业化特征日益显著,只求招更多学生而没有把心思放在培养人才上,为了节约支出,多聘用外聘教师进行教学,高职外聘老师多为本科院校在读学生,专业知识有限,无法完全承担高职教学的要求。很多高职院校课程理论课过多,实训课过少,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

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学习能力不强也是导致其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高校的扩招,导致高职学生生源质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有的学生自我管理混乱,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亦不如本科院校,有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不思学习,荒废大好时光。有的学生虽然经历了三年高中苦读,但未能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到高职院校后,伴随而来的是心理失衡和自卑情绪,无法摆正心态,重新树立目标,从而引发厌学情绪。

(二)社会能力缺乏

大学生活是简单而单纯的,笔者曾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学生做过调查,除了学生干部乐于参加社会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过着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生活。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导致了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缺乏,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社交礼节都不清楚。而大多数用人单位往往更看重的是员工的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高职学生就业多为服务类产业,更需要具有为人处事的能力。一个具备责任感、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应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真正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三)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

笔者曾对自己所在高职院校6个专业772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近半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法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夯实专业技能,实行“双证”就业

“双证”即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作为就业的敲门砖,职业资格证无疑为高职学生就业增添了筹码。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考证,将职业技能培训融人学历教育当中,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从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飞跃。从某种程度来说,毕业生所持有的技能证书的数量和质量能够直接促进其就业。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经贸系为例,会计电算化、投资理财、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业英语、财务管理6个专业都有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如财会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投资理财专业的理财规划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商务师证等,学生在院系的鼓励引导下,积极考证,实现了85%以上的过证率,就业率达到92%以上。

(二)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软就业力

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容易没有自信,或自暴自弃,或做事冲动,养成了我行我素等习惯。因此,对高职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树立自信开始,变思政教育从“空对空”到“实打实”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成为有自信、有道德的人。

首先,可以开设商务礼仪课,教授学生待人接物,与人沟通的礼仪,提前熟悉职场规则,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其次,开设就业指导科,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转变眼高手低,盲目攀比的不良就业心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培养自己的个人魅力,大方自信、能主动将自己“推销”出去。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即学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定向培养学生,企业包就业,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受益,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达到岗位职能要求,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很多大学毕业生没有实际操作能力,而通过‘订单式’培养的学生上手很快。”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增佛说,他们经常在企业锻炼和培训,熟悉企业和工厂环境,很快就可以掌握设计和工艺流程,公司与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的第一批学生现在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

高职就业篇4

【关键词】职高教育 就业与深造 差别教育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引进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短短的20年中,各类学校分别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艺术设计专业也成为高校招生和社会就业中的热门专业之一,不少职业高中的专业学科中也加入了艺术设计专业。那么,面对一个如此普及化的专业,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职高学生与其他学历的就业者相比有着怎样的优势?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职高学生的职业优势呢?面对就业与深造的不同需求,职高教育又应该怎样为学生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平台呢?

1 职高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无论专科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最终都将面临就业的选择,当今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就如同一场战争,需要应聘者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代价。将文化层次各异的求职者分为职高、专科、本科和更高学历应聘者四类,职高毕业求职者的主要职场竞争对手为专科、本科求职者。职高、专科、本科在职场竞争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职高学生中,除一部分参加高考选择继续深造外,其余大多选择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就直接参加工作的职高毕业生而言,他们毕业后的年龄相较于专科或者本科等高学历学生更加具有优势,他们相对年轻、有活力,有更多的时间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年轻是他们竞争的资本之一。职高学生多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他们在学习时可能缺乏自觉性,在文化基础上也有别与本科和专科的学生,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在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下会显示出比专科、本科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他们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相应的专业学科后,在学习上可以更好的接受和吸收知识。

大学专科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专科学生在专业上更具有指向性,思维上也相对成熟,能够很好的在自身的专业上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教育,和职高一样学期较短,他们中的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学一技之长以傍身,显得更加稳重但是缺乏一定的朝气。

本科生的教育则更多的是培养理论型研究人才,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应用能力,使他们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但是他们的学时较长,比起一同毕业的专科、职高学生来说在年龄上并不占优势,而且长时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必然影响到专业技术的扎实程度,在专业技能上来讲优势也并不明显。

相较于专科、本科生而言,职高的学生具有的优势有以下两点:(1)职高学生如果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他们一样可以具备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而且他们相对于本科等学历学生而言更加年轻,有更多的时间去奋斗、拼搏和学习,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身的不足,他们有更强的不为艰辛的勇气。(2)职高学生在毕业时参加高考继续深造的,他们在职高阶段已经学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在进入高等学府后可以更快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相应课程的知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专业上真正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使个人才能由“专”字变为“精”字。因此,职高学生中的某些“职高生不如本科生、专科生”的看法是错误的,他们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更具大无畏的拼搏精神。

在现今的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文凭之外很难看到学生真实的工作能力,因此造成了学历越低越难就业的社会现实。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商品周期不断萎缩,专业化水平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时代的突飞猛进,更是加速了一线专业操作工的需求,更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素质了,因此,在现在的职场竞争中职高学生也有着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专业竞争优势,可以与其他学历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用专业能力相抗衡,因此,选择职高也是一条阳光大道。

2 职高独特的特色培养

大专和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学生教育阶段的两种形式,两者区别主要在学制和学位上,大学本科4-5年,可申请学士学位,而大学专科2-3年,没有学位。职高学生一般经过3年的学习取得中专学历。大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人才,即实用化人才。而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职业高中是承接初中教育,并对高级中学形成补充的一种教育方式。职业高中在不放松高中基本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培养面向社会的技术性人才,使职高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对口专业上更有竞争力。

职高、大专和本科阶段的学习具有不同的特点,职高教育具有独特的培养特色,以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为例,职高学生一般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艺术设计专业时都缺乏美术功底,在美术基础的学习方面较为欠缺,与通过专业美术考试进入本科学习的艺术类学生相比,职高学生在审美层次上的差距很大。本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较好的绘画基础,在构成、色彩等方面,经历过考前培训的本科生更具优势,他们在造型能力、色彩等方面会更加得心应手。相比而言,职高学生缺少在艺术设计中的自我判断和宏观整体把握的能力。但是职高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他们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更强,思维能力会更加缜密、周到细致,而且在文化课、材料课等学习方面占有优势。

可见职高学生与大专、本科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特色,在培养中要针对他们不同的特征进行培养。就职高学生而言,对于毕业即就业的学生和继续深造的学生要选择不用的培养模式,有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以达到最优的目标。

3 培养就业学生与继续深造学生的区别

职高学生从毕业去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毕业之后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的学生,一类是选择继续深造,通过考试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选择大专或者是本科的学生。在进入职高初始,很多学生就为就业和深造开始左右摇摆,这两种选择在三年的职高学习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区别。

很多学生及家长认为就业才是学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哪个学校哪种学历,就业是最后学生必须走的路,因此在职高阶段就可以学习实用的专业技术,可以在毕业时就掌握很强的操作能力是非常实际的。针对有些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反感,职高可以提供的东西相对更加有优势。选择毕业就业的学生在职高学习阶段得到了专业技术上的指导和训练,掌握了更加实用的技术,已经足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适合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且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更加需要和注重技能型人才,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如果从职高毕业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是他们所想要的,而且还可以节省几年的时间在非常划算的。

还有一种培养方向是继续深造。这种想法的学生在毕业前夕可以选择报考成人高考、高自考、电大等专科学校,继续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认为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单位还是比较看重学历的,而且高等教育可以提供更多的读书的机会,接触更多成功、有涵养有品位的人,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提升自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在职高学习时会学习一些专业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考入更高学府深造时有些课程在职高阶段就有接触,在学习时可以更加快捷,而且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在深造毕业后有助于找到更加满意的工作。

就此看来,两种培养方式各有所长,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而这两种培养在方式方法上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职高的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选择的学生作出不同的培养模式,以使得学生们都有更好的发展。

4 就业与深造的差别教育的几点思考

职高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进入社会后可以很快适应工作的设计工作者,继续深造的学生则更应该考虑专业基础的学习。因此,把培养就业的学生和培养深造的学生分开有差别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1)尽早选择方向,增强学习目的性。

职高学生在入学时大多已经选好将来时要深造还是就业,因此他们对于将来的规划更加具体,目的性更强,在学习时精力更加容易集中。在教学时要给予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不要觉得自己不如普高生或其他学历学生,更好的为自己的将来努力。

(2)差别设计就业的学生与继续深造的学生的培养课程。

继续深造的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相对可以较少,他们会在继续深造时完善自身的实用技术技能。但是就业学生是要毕业就参加工作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握专业技能以便在毕业后可以快速的融入到各类设计工作中。因此在对于就业学生培养时的课程安排上,要偏重专业技能的教育,使他们可以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软件操作,以满足社会对其的要求。在注重技能的同时注重文化课程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3)培养继续深造的学生应该从入学开始。

他们最终需要参加高考或者其他形式的考试,需要专业的绘画方面的培训才可以在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上有更深入的成就。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要强化他们的基础课程的教育,以便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文化课成绩。另外在专业课程上侧重于基础美术课程,配合一些专业课程,使他们具备继续深造所需的条件,在继续深造时也有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快的习惯和掌握高等教育的课程要求。

5 结语

对于职高的艺术设计专业甚至其他专业学生来说,就业与深造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事情,为了在学校阶段可以更好的有选择性的学习自身需要的知识。因此,就业与深造的差别培养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因材施教,更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且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学到自身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快速的满足自身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 武恒.非艺术类生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2010(4):26-31.

[2] 孟庆英.非艺术类高职高专素描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2):147-148.

[3] 郑曙阳.设计的羽翼——关于艺术与科学理论的思考[c].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4]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高职就业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专业引导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等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所有职业技术学院都在努力挖掘该途径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同时仍有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感到迷茫和吃力。这种模式在培训学生的技能上是先进、有效的。但它对人才进行着粗暴的批量化生产。高职就业对高职学生如何与社会接轨缺乏研究。学生们一到毕业更加茫然。

一、就业现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时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6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和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的相关材料2011年高校就业趋势预测: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含工程、服务、财经等领域)。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专业人才供应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富余,但专业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高职生的就业应该不成问题,那为什么不是问题偏又成为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现状分析

1.目标不明确

中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都生活在美好的梦里。由于对自我、对社会缺乏认知和思考,梦是模糊、混沌的。在整个学生时代,接触的职业基本只有教师、医护、销售以及亲人所从事的行业。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把对职业的思考都留到大学。致使学生们在就读大学的专业选择上非常盲目。很多学生所学的专业就是家长所选的专业,家长从自己的总结、亲戚的介绍甚至是菜市场中听来的经验中总结的信息。我接触到这样一群学生。由于这几年机械专业很好找工作,在父母的坚持下,有些文科生选择就读机械、模具专业。自然学习起来十分吃力,且后来大部分在就业的选择上放弃从事机械专业。

2.学习导向的局限

十几年的学习目标的单一,使得这些学生入校后由于目标的多样化而发生目标的混沌。在高校一个专业面向一个专业就业群。学生们的学习导向仍沿袭一贯的学习方法:以书本知识为导向。他们的惯性思维是:学习就是掌握既定教材的过程。而某个专业就业群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扩展些什么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等。他们不会去主动获知。

3.自我认同度不强

学校学生的自我认同主要来自外界:如父母、学校等。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已经深入民心,社会普遍对高职院校、高职生存在遍见。使得学生们很难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不是偏低就是偏高。学生们由于进入高职院校,觉得低人一等。产生自卑心理。但是又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在面对老师的授课又表现出自负的一面。

4.依赖性强

高职生有很大部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依赖型人格。他们只是被动地执行教师的决策。没有他人的帮助,很难判断自己的学习需求。由于学习主要是外因引起的,所以他们很难主动去分析自己、分析专业、进而分析市场。这样就不能形成自己人生的方向,因而找不到在大学的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很难确定学习资源、更难选择和应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并且不能自我评价学习的效果。他们一旦毕业面对社会,底气不足,更加不知所措。

综合上述分析,结合目前就业指导的职业规划式教育的趋势。目前任何学校面对庞大的毕业学生的就业没有那么强大的就业指导队伍。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只有在高校推行就业导师制。

三、就业导师制的执行

1.就业导师制与论文导师制并行

目前各高校都实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导师制。学生们在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时选择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研究的老师作为导师。而我认为在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完全是可以进行相关专业的就业指导(有些指导老师已经这样做了,只是没有形成制度)。大学教师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目前高职教育越来越多地强调工学结合,教师们纷纷走向市场。他们都比较熟悉与课程相关的就业市场,以及非常清楚该专业需要学生们具备的品质、素质、知识、能力等。如果他们能直接参与到学生们就业的指导,学生们的就业相对就会有比较精确的准星。再加上就业技巧的辅导。我想就不会出现企业和学生需求的矛盾。

2.就业导师制从学生入校开始

就业不应该是大四或者大三的时候才想的事情。大学生都是为了三年以后几十年的生存而学习。不能把几十年的事情推到一年甚或几个月甚至有些人的几天来做。大学生一入校就应该思考自己几年后应该怎样就业的问题。学校也应该承担起对其就业方向的引导工作。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让脑中的蓝图变得渐渐清晰起来。现在有个非常流行的说法:职业生涯规划。既然大学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职业,那么这个规划应该就从大学生入校开始进行规划。也就是在人生真正的专业学习就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这个规划有了专业教师的专业引导和就业指导教师的就业技巧的辅导,将变得更加贴近学生和市场。

3.就业专业导师与专业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相互协调、沟通

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在于教育。学校教育就承担着这个责任。学校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怎样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他们走上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非常关键。就业导师制中担任专业引导的的专业教师在学生就业中主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对专业就业市场的了解,担当的是专业引导的工作。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必须得到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帮忙。学生们的就业技巧提升就得专业就业指导教师来承担。三者缺一不可。就业专业导师与专业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各以自己的优势相互协调、沟通、补充为学生的就业打造较为顺畅的通道。

(湖南省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参考文献:

[1] 贺国庆 田山俊 诺尔斯教育培训思想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

高职就业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规划教育 高职生就业

高职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毕业生就业工作没做好,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我们要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分析职业规划与就业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应从就业指导观念的创新发展和工作机制的转变出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讨,努力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

一、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指导方针。目前高职教育占据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各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毕业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毕业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引导毕业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毕业生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毕业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会取得更好、更科学的效果。

二、高职职业规划工作的现状与不足

尽管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日益重视,然而此项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现实和期望值差距较大、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就业观念滞后等问题使得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不明确,这影响了他们对就业的准确定位。

(一)进行就业指导的时间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仍停留在毕业前夕的“临时抱佛脚”状态,往往在最后一个学期才匆忙地在课堂上对学生生进行指导。这种指导,在提高毕业生面试技巧,让毕业生了解择业、签约过程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效果,但是对提高毕业生未来工作能力、调整就业方向及进行创业教育等重要方面,几乎没有帮助,且与国家要求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思路相背离。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极力扩招,而未认真考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出路。这种把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简单化的做法,不利于解决部分高职教育产品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难以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毕业生对“就业难”问题的认识。

(二)就业指导的形式及内容单调。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讲解,就业信息,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这种做法很难适应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根本满足不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各种需要。全方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应当是全员化、全程化、阶段式进行的,既应有心理学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又要有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实践活动的各种指导。

三、加强与改进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高职院校应采取切实的就业指导措施,明确就业指导目的,创新就业工作方法,使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调整更加贴近市场,办出特色,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

(一)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我,进行个性化指导。

高职院校中现在使用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没有针对性。而个性化指导则是为高职毕业生量身定做的个人职业规划,可以使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二)进行“实践加理论”形式的指导。

实践证明,仅仅在课堂上以授课的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远远不够的。空洞的理论总是不受欢迎。应该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就业指导,这是高职学生专业能力深化的基础。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纳入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中,并在新生入校起就开展理论教学和操作指导;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要立足于就业工作的实际案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形成融开放式教学、实用性教学、针对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前瞻性教学为一体的新模式。

四、高职教育就业形势探析

随着市场机制和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高职生就业难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一)高职就业市场的导向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的就业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就业市场对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起着导向作用。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改革,首先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了解并分析就业市场的动态信息,掌握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规格。

(二)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原因。

反思高职生就业难现象,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又有学校的原因,同时还有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如:面向高职生就业的一些传统行业人员相对饱和;人才市场不完善,存在着严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专业设置业设置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这些都影响了高职生就业。

五、解决高职生就业难问题的基本对策

1.在就业环境普遍严峻的情况下,高职生要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高职学生既可以从事文化基础和技术能力要求相对较高的工作,又可以接受一般性的、基础性的岗位工作;既可以在初次就业时积极寻求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又不应拒绝先从灵活就业起步,逐渐积累工作经验,再图新的发展机会。

2.高职院校教育观念从学科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够用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必须具有实际经验的要求,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3.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密切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了解并分析就业市场的动态信息,掌握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规格。

4.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增加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砝码。

5.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同时专业设置要有“超前意识”。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对本地区或更大范围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重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宏观指导。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颁布后,高职专业名称进一步规范,有利于对人才进行分类统计,使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更具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9.

[2]张琦.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VOL9,(2).

[3]赵发荣.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6,(26):29.

[4]罗三桂.转型期大学就业指导者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J].广州大学学报,2005,(10).

[5]冯晓星.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就业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0).

[6]孙江丽,丁倩倩,陈芳.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的创新[J].高教与经济,2006,(01).

[7]大学生就业难如何破解[N].南昌:江西日报,2006.10.18,(3).

[8]林丽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及适应性分析[J].浙江统计,2005,(8).

高职就业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生涯教育;高级技术工人

一、高职生涯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

不论什么层次的教育,也不论什么类型的教育,明确培养目标和实现途径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高职教育是是指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高等“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相应地介于学科研究型和直接操作型之间的中间技术型。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有较高的职业资格证书,,较高的薪资水平。即面向企业,培养在第一线从事与生产(或流通、服务等)直接有关的技术人才,包括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他们在现场工作,应具备必要的动作技能,但他们不是操作工人而是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

2.培养对象:

进入高职院校的大都是高中落榜生,生源素质低。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基础知识与本科院校生源都存在一定差距,但他们的准职业人特性更加明显,他们很少探究理论的深度,而对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更感兴趣,更加定向实际工作。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应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的一种教育。培养对象应考虑弱化文化理论基础知识与强化职业实践两方面的要求。

3.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学校应主动、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根据职业岗位进行教学计划开发,必须与具有实用性、针对性与企业岗位接轨,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工作,这是高职院校保持其生命力的关键。在全国的实力数一数二的北大在就业上的地位似乎与其排名不太相称,由于北大校内学科设置主要以文理为主,与社会需求结合小。所以高职院校在课程配置上,除必要的理论课外,应多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上配置一些相关课程。在低、中年级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实施边学边做。比如发配电专业,低年级可配置:钳工、电工、登杆、电子、ATA等实训。中年级可配置:高电压、电机检修、电站仿真等实训。高年级实现生产实训与顶岗能力结合,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后续拓展能力。这样学生一步一个台阶,由学生逐步过渡到“准职业人”

4.强化教师“多面手”与“专业性”并重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高职教育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的“双师型”队伍,既然要培养生产第一线的人才,教师就要经常深入基层,每年假期把教师派到企业第一线,了解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以及生产过程所出现问题及处理方法,同时可以了解最新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要培养学生有技能性和创新意识,就要求教师所涉足的技术领域尽量宽一些。在授课时,不仅讲出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且在广度上引导学生。例如《电工工艺》实训这门课,除教学生学会单向全压启动控制电路、正反转控制电路、星-三控制电路的接线外,还要讲授有关电力拖动的知识,进而要求学生对所有有关电路,例如:带有点动的自动往返控制电路,电动葫芦电气控制电路等都应会照图接线。如果有条件,为了使这门课更完善,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参加某个课题的接线,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接线,而且认识了具体的生产流程,了解企业文化。所谓“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就要求广大高职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高职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广泛聘用各个领域具有直接工作经验的“能工巧匠”,从事教学工作。用他们的经验和敬业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二、全程式职业教育

1.何谓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2.西方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

从理论上讲,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个人发展一生。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从小学就开始了,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如职业日、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等。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有些甚至在中小学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明确的抉择。

3.三段式规划:

由于我国中小学职业教育规划教育的缺失,应从高职新生开始逐步实行职业规划教育,并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

第一阶段:职业生涯意识的唤醒:针对高职低年级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专业能力的要求、了解未来所从事职业及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帮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

第二阶段:建立目标阶段:针对高职中间年级学生,学生通过不断地“知彼知己”为自己确定正确、适合的职业目标做好准备,运用专业技术,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树立务实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第三阶段:就业技巧辅导阶段:学生通过学习简历的书写、面试等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方法,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鼓励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就业。

三、我国现阶段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却遭遇了“寒流”,突出表现为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矛盾。

1.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1)知识结构方面:

学生应具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前两种知识是在学校可以学到的。这里强调的是,人文知识一定要经过内化转变为人文素养,变为自己的意识、思想、情感乃至行动,也就是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

(2)能力方面:

毕业生均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学生应具备实操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公关能力。而有的学生需经企业再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学生除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开阔的视野,对本专业领域的世界先进知识有所了解。学生应具有转岗能力和发展后劲,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还应具有团队精神、调动他人、与人合作、组织协调能力。

(3)各种意识:

主要指职业意识和社会意识。这里要强调的是职业意识,它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以前叫做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高职院校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对于即将走向职场的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还抱有幻想,“天子骄子”的骄傲与实际需求的差距。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以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突出矛盾,如果大学生不能认清这一事实,不能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心理预期,必将会对未来的就业产生束缚与约束,转变观念是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从“学生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关键。

近年来,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遭遇“寒流”,而高技能人才却日见抢手。我国现在特别缺乏技术工人,特别具有娴熟技艺的能工巧匠。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最多最底层部分是非技术人才,而最顶层的高级技术工人可谓凤毛麟角,目前我国的现状是:现有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的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后继乏人。总理在大连考察时说:“培养输送技术工人,根本还得靠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大批后备的技术人员”。我们应很好地整合这部分资源,改善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使职业教育向良性发展,很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尉庆国 杨翠芬 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学习过程优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6).

[2]黄咸强 立足高职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探析――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文教资料》2011第21期.

[3]颜莉冰 开展全程式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年07期.

作者简介:

高职就业篇8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08-02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了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关系到高职学生的未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整体走向。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就业的“量”,即就业率;二是就业的“质”,即就业质量。目前,人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率上,而对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则关注不够。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更应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2010年我国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1 890元,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 369元;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的离职率为45%,本科生为30%;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57%,本科生为67%。

笔者曾对 552名2011届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毕业生工作性质、工作岗位、起薪值、专业对口率、就业决策和影响就业的因素等方面。调查共发放问卷2 552份,收回2 487份,回收率为97.45%。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属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占毕业生人数的54.45%,属国有企业的占18.84%;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属基层技术、管理和营销的占58.56%,属生产一线的占24.83%;毕业生的起薪在1000~2000元的占75%,2000~3000元的占12.5%;其岗位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占24.05%,基本对口的占62.95%;毕业生就业的途径属学校推荐的占53.13%,通过人才市场的占23.5%;毕业生择业时主要考虑的问题中属事业发展的占50.75%,属经济收入的占28.63%。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属个人能力的占40.73%,属专业是否对口的占27.21%。

笔者还对200家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进行了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起薪值、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从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团队意识、奉献精神、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基本满意的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不满意的是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通报看,2010年黑龙江省共有高校毕业生191 781人,比2009年增加3.4%。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81 185人、本科毕业生96 085人。截止2010年9月1日,已就业的占81.65%,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占78.15%,本科毕业生占83.61%。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学校有39所,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的学校有17所。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能让人乐观,甚至有些令人担忧。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设法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社会观念和家长观念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影响

目前,大众化就业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大学生作为社会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还没有得到家长和学生的普遍认可,这导致大学生择业的多样性和择业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择业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家长的不适当干涉往往成为学生违约或暂不能就业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由于担心孩子吃苦、不愿意让孩子远离自己、希望孩子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就对孩子们择业给予了过多的干涉。

2.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就业脱节,甚至没有解决好自身发展的定位问题。这些院校由于并

未及时根据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所以难以培养出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生。严重影响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学校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不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与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就业指导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指导;二是担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师素质不高,就业指导课的课时也得不到保证;三是就业与创业指导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4.毕业生自身的观念对其就业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极其突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部门。近些年来,随着行政部门、事业单位改革精简,由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就导致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的现象凸显了出来。许多毕业生更注重就业地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单位性质等,不满意就放弃就业,很少看重国家的需要和自身未来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一方面是某些部门或单位的求才若渴,一方面还存在着毕业生长期找不到工作的状况。还有一方面原因是,目前许多毕业生依赖学校的推荐,自己缺少危机感,自主择业的意识不强。

三、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1.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教育

应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结合专业教育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采取到企业参观、专题讲座、请优秀毕业生做报告等方式,开展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2)创建职业行为习惯训练平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在对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进行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应具有的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科学素养和身心素质,构建学生素质生成的模型,创新学生职业行为习惯训练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训练平台,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

(3)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范教育

高职院校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建设模拟企业的环境或实训室,实施模拟企业或企业车间管理,用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学生,让企业文化成为传递职教特色的载体,让行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外在的体现,让制度成为校园文化的保障。将企业职业规范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上课、实习和休息时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企业的氛围,使学生在未进入企业之前就已初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进行技能培养

(1)强化内涵建设管理,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要树立起先进的办学理念,应坚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的理念,构建起“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育人”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毕业生的顺利毕业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注重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瞄准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的途径,强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实践能力螺旋上升工学交替、两轮实践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应突出企业参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工学结合等特色,更注重使学生的实习实训与未来的工作相结合,实现毕业生与未来工作需要的相对接。

3.以服务为宗旨,围绕学生就业对学生开展指导和服务

(1)建立就业基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要将就业市场的开发与建设作为为毕业生服务的重点,建立自己的毕业生就业基地,建成立足本省、辐射全国的就业网络体系。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要创办自己的学生创业中心,加大对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持力度。应重视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访问,通过走访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发放调查问卷、电话沟通等方式开展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2)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提升为毕业生服务的水平

高职院校应树立起没有深度的校企融合就没有高水平的高职教育的观念,采取措施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应设法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为指导、有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的平台,构建起各方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对口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哲.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调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2]姚健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 范大学学报,2008(5).

[3]徐铭,柏林.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其对 策[J]. 镇江高专学报,2006(3).

[4]印香俊.校企文化交融对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作用[J]. 职业时空,2010(1).

高职就业篇9

【论文摘要】大力提高高职就业质量,过程培养是关键。近几年随着生源的下降,高职大打就业牌。但怎样算高质量就业?有哪些衡量指标,一直困扰着家长和学生,也困扰着大部分教师。本文结合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经验和作者所在高职院校的就业实践,提出了高质量就业的内涵,从做好职业规划教育开始,通过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和构建就业服务体系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和总结。 

 

高职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和高质量就业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时代对高职的根本要求。那么怎么算“高质量就业”?怎样进行高质量就业?就成了高职就业必需回答的问题。 

一、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受到学生、家庭、企业和社会的满意度影响,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1998年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总干事索马维亚提出了“体面工作”的口号,国际劳工组织把它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生产性、可持续的工作机会。因此,可以理解为实现“满足生活,而且有乐趣的职业”就算高质量就业。参照我校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结合近几年的就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高质量就业”有以下五大特征: 

1.就业面向好、专业对口 

一方面,就业的单位是大中型以上规模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理由是这类企业往往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毕业生的稳定性也好;另一方面,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可理解为按照专业群类就业或者说按照国家专业目录的专业大类(或二级、三级学科划分)就业就算“专业对口”。第三,创业成功也算高质量就业。 

2.岗位定位“高技能” 

企业提供的目标岗位一般是:基层管理岗位,技术支持岗位、生产工艺岗位、设备维护岗位等高端技能岗位。这样的就业岗位不仅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吻合,而且毕业生的稳定性好。至于企业要求在一线熟悉生产、销售岗位实习或顶岗一段时间(半年或一年),再提拔使用的情况属于企业用人之道范畴。 

3.劳动有保障、薪酬高 

高质量就业的第三个显著标志是:企业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提供“五险一金”、执行带薪休假等国家规定的相关保障。另外,毕业生初次工资报酬要达到一定标准(起薪在行业达到中上游水平)。 

4.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企业关注员工发展,能与员工保持稳定的劳动关系,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5.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高 

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这不仅包括职业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诚信、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以及知道学习、怎样创新、如何成功等方面的方法能力。 

二、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 

要进行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必须先明确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因素。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学生方面主要是就业观念、职业素养等,学校方面主要是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就业工作的有效性等。另外,社会经济形势、企业的用人机制、以及社会对高职生的态度等,也对高职就业质量的好坏有较大影响。 

下面主要从学校方面,就如何进行高质量就业进行分析探索: 

1.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应该在“入学教育”时就开始,在专业介绍完成后,结合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毕业生回校报告等形式进行。宁波诺丁汉大学,这所2004年设立的中外合作高校,2008年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达到了100%,2009届成功申请研究生与就业的毕业生又占到90%以上;还有国内诸多示范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的例子,都是因为职业规划做的早、做的深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才保证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班”、“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等形式,打造一体化“招生、培养、就业”的新模式。 

结合区域发展和企业需要,实行“分段式”、“多学期”、“工学交替”等形式,校企合作育人,强化企业对教学计划、课程实施、顶岗实习的责任,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山东商职学院的“电子工艺与管理专业”从2008级就开始了为海信的“定向培养”,该专业的学生假期全部去海信生产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在校3年中按照“工作交替”模式,校企合作“一体化培养”,企业也设立了高额奖学金,实施3年来效果很好,毕业生全部实现了协议合同正式就业,岗位均为“高技能”岗位,达到了企业、学生都满意的效果。

3.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借鉴企业的运作形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逐步形成专业带头人是“总工”、骨干教师是“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是“能工巧匠”、企业师傅是“监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障“教学过程质量”的前提,是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必由之路。 

山东商职汽电学院的院长是从山东省家电行业协会引进的高端人才,2005年来校6年来,利用行业背景和学术优势,大力推动校企合作,积极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带领汽电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全体教师,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打造成了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该团队成为省级教学团队、近3年获得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课程4门,他个人也被评为第六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汽电学院连续5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就业考核连续5年位居全校前2名。 

4.改革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学中做、做中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职业化的思维、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每门课程都配备有专门的课程指南,列明课程知识要点、实训项目,列举相关参考文献,明确课程的大作业和测验考试所占分数等。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打消“走捷径”、“混文凭”的念头,坚定了刻苦认真、踏实求学的信心。 

为了保证教学和评价质量,所有涉及规定学分的试卷和论文,由任课教师打分(有条件的课程实行教考分离)以后,学院教导部安排严格审查,最后确定分数等次。 

5.强化就业队伍建设 

强化就业队伍,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手段。 

(1)从学校方面:将专业教师按照班级分配,学校导师(或班主任)经常与学生见面,在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中,指导学生的方法思路,让学生知道“知识怎样学”、“项目训练如何做”、“做中学,学中做”是为什么,怎样才能提高职业素养,怎样逐步去实现职业发展规划。 

(2)企业方面: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时段,企业配备指导教师,并管理学生实习。这样实习或工作的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要素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 

6.重构就业服务体系 

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水平,就应当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和育人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面就要提高就业工作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学校实行“一把手工程”,构建就业服务体系不仅是高校就业评估的要求,更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1)分解就业工作任务、实施就业指标与招生规模挂钩、执行就业与考核结合政策,全面调动教师、教研室、教学院部的积极性,这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措施。 

(2)强化学校就业机构的作用,落实就业工作人员、经费、场地三到位政策,系统设计就业指导课程、不断开发和优化就业基地、加强就业管理。从就业教育的体系看,大一教育的重点是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规划;大二重点是开展社会实践或实习,使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用人需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大三的重点是进行就业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人职匹配”。 

(3)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不断优化就业基地,逐步推行“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结合”的制度,大力推进“定向订单式”培养,逐步实现校企合作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积极拓展创业的途径,以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宁新.教育部第一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专题培训班[j].学习简报,2011,4. 

高职就业篇10

关键词:择业态度、价值取向、功利性就业心理、就业渠道

中国分类号:G455

引文:

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领地里,占据了一席重要的位置。在以往的就业调查中,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十分稳定的,并且高专毕业生也是技能熟练,专业素养高,备受用人单位喜欢的。但是随着目前,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挑战,主要是经济危机的残留效应,影响着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就2013年的市场数据显示,2013年的毕业生是就业最难的一年。这不仅体现在普通高等毕业生身上,在高职高专毕业生身上也是尤为明显。许多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棘手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

社会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工作已经越来越功利性,不再是单纯的以实现自身价值为导向。这不能说是完全不对的。毕竟毕业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生计问题。因此,针对毕业生选择工作时的明显的功利价值取向,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可以说是毕业生对自身的工作具有明确的判断和意愿,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这也是毕业生自我认识阶段的一个提高。

但是,毕业生对于就业目的的功利性太过明显就会大大制约其就业渠道的选择,有权威数据显示,2013年之前的就业选择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生计需要(32.6%)、享受物质生活(27.7.0%)与实现自身价值(11%)等。这样的数据表明,社会越来越经济化、就业越来越功利化,这功利性的就业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学生明确理解现代社会中讲求利益导向、效率优先的观念,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的发挥,限制毕业生的就业取向,降低就业几率。

另一个明显的就业趋势,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呈现一种多重化趋势。

许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三大因分别是:工作稳定性(19.7%)、经济收入与福利待遇(19.5%)、行业发展前景(16.7%)。在这三项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弊端,毕业生将兴趣爱好全然不顾,而且对于发挥自身技能与实现专业对口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看重。这是对就业几率降低的一个普遍选择。很多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时候,通常是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而选择就业的,即所谓的“先就业再创业”。这也是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毕业选择的多重性,说明了毕业生开始注重实惠,注重生活与工作稳定,同时也开始注重行业发展前景,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理性思考。因此,就业的多重选择表明了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注重实惠、注重稳定、注重发展,也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标准上理性思考的阶段性成果。

二、学校教育与市场导向结合,帮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与把握自身机遇

加快教学改革是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取决于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市场就是一面镜子,很好反映出学生所学技能与适应工作的表现等。

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我们的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以社会与市场为导向,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近期和长远发展需要出发,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开展校企合作机制办学,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学生人才的培养,同时将学生定向输送到所在企业,为企业发展,定制培养一批专业性人才,这是当前高专高职办学的成功模式之一。高职院校落实重基础、重实践、努力提高学生动手与专业技能,将会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学校“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模式下,将会真正成长为复合型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为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建立合理的学校课程安排,提高学生毕业的就业几率

在对已经毕业的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反映毕业后,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工作的帮助有限。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中许多的课程设置于市场导向不是很合拍。因此造成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毕业工作的助力有限。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的满意度相对不高,仅仅只有2.6%。

这样的课程设置很明显是无法满足激烈的竞争社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高要求的。因此,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革新课程,加大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将大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将对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多位学生的反馈信息显示: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到社会上用处不大,主要原因,有的是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有的课程设置是只学理论,不讲操作,等到真正工作实习的时候还要从头学起。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真正的解决这些棘手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于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作出合理性的调整,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合理的就业取向。

一般来说,有很多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对待择业的问题时,通常存在着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功利性较强、以及竞争自信心不足和缺乏职业规划与创业意识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学生的发展,也是制约着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所以,做好两个方面的教育将会大大改善这一难题。

前面提到了学生教育,学生教育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目前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往往对自己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与评估,不是妄自菲薄,就是自大自满。

还有很多的毕业生,将自己定义为一个高级技术人才,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与创业激情,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其职业道路的发展,限制了自我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再升华。因此,认清社会形势,与对自我进行清晰认知与评估,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结合起来,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要求,就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工作岗位要求。例如,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银行实习的过程中,就会对自身所学与社会经济行业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都有助于对自我评估给出一个正确答案。而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在设计院的切身体会,将会大大加深对所在行业的清晰认识。因此,从基层做起,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将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

结论:

文章从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同价值取向的就业择业观入手,分析了功利性价值就业取向的利与弊,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功利性与多重性选择的就业观在当前大学生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实现人生价值,以市场为导向,将是学校与学生实现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陆见,《浅议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去向的选择》,[M],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