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6 04:16:57

声乐艺术论文

声乐艺术论文篇1

声乐主体与客体中所呈现的内在情歌需要通过声乐审美体现出来,所谓的声乐主体与客体,实际上就是演唱者与听众。声乐艺术中的歌词、音调及韵律等都具有较高的表演价值,然而要实现这些因素的价值,还要依赖于声乐审美。声乐审美在声乐艺术中的影响力较为广泛,不容忽视。3.声乐审美可以体现声乐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例如八九十年代的人们喜欢西北风歌曲,21世纪之后的年轻人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声乐的喜好与审美在不断发生变化,它的变化推动了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并为声乐艺术的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声乐艺术中多样化的审美特性研究

由于声乐艺术涵盖了诸多内容,因此其所折射出的审美特性也具有多样化。为了进一步了解声乐艺术审美的相关内容,笔者对声乐艺术中多样化的审美特性展开了详细研究。

1.声乐审美的抒情性

就声乐而言,声调既包括曲谱中的基调,也包括歌唱者在歌曲演绎过程中所发出的声音。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曲谱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演唱者可以用自身的声音特性将声乐歌曲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充分体现声乐的抒情性。

2.声乐审美的形象性

声乐审美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动作美,一般情况下在声乐艺术表演中需要演唱者加入一些与声乐相关的动作,才能避免整个声乐表演陷入呆板。当歌曲情感表达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适当融入一些动作可以充分表达歌曲的内涵,使听众深刻领悟到歌曲中的情感因素。第二是表情美,在声乐艺术表演中,可以说面部表情最能够直观地表达人的真实感受,所以演唱者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所呈现给观众的表情十分重要,表情到位可以很好地诠释声乐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第三是服装美,声乐艺术表演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表演所要搭配的服饰也不尽相同,通过服饰雕琢可以增强声乐艺术表演的可观赏性,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

3.声乐审美的沟通性

声乐审美的沟通性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方面是人声美,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演唱者通过自身美妙的声音可以向听众传达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歌词美,歌词是声乐艺术表现中的重要载体,是文学艺术和语言艺术的有效结合,声乐内涵的深刻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歌词。声乐艺术作品中极具感性、大众性以及哲理性的歌词,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听众的共鸣,于无形中强化演唱者与听众的感情沟通。

4.声乐审美的表演性

声乐艺术具有较强的审美表演性。首先其审美表演性体现在曲谱美上,一段好的声乐曲谱就像是声乐艺术中的设计图一样,演唱者要想赋予该设计图生动而丰富的情感,就要通过表演将其表现出来,在曲谱与听众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其次声乐审美的表演性还体现在旋律美上,声乐艺术本身所散发出的魅力是通过旋律展现出来的,声乐艺术创作是否具有流行性,主要是看其旋律是否符合当前大众的品位。只有声乐旋律受到听众的认可,才能使整个声乐艺术更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三、声乐艺术中应遵循的具体审美原则

1.尊重传统的历史文化

虽然音乐本身具有多样性,但是无论是古典音乐艺术还是当代声乐艺术,都需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使观众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若在音乐中违背了史实,那么不仅会误导听众对历史的认识,同时还会限制音乐作品的发展脚步,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与推敲的音乐作品必定会被历史长河所淹没。

2.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真实性的有效结合

声乐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声乐艺术越来越就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感受及研读可以满足自身对精神世界的需求。由于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在声乐艺术中,我们应遵循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真实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既要真实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同时也要加入一些自身的创造性元素,以此来满足观众对声乐艺术的审美多元化需求。

3.声情并茂地演绎声乐艺术

声音与感情是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关键因素,所谓的声乐艺术表演,实际上就是以歌声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唱者不仅要具备先天的好嗓音,同时还要进行后天的努力学习,只有不断地钻研演唱技巧,才能充分展现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声乐艺术表演中要彰显其审美价值,不仅要有动听悦耳的声音,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舞台表现力,若一味模仿,会显得整个声乐表演过于呆板,毫无艺术性可言。为了避免这一状况,演唱者应注意声音与情感表演的完美融合,声情并茂地将声乐艺术中的内涵与意义充分展露出来。

四、声乐艺术审美要素研究

1.审美要素之人声

人声是声乐艺术的传达载体,不同的演唱者所具备的音质特征也是不同的,其不仅蕴含着人性光辉,还富有蓬勃的生命力。人声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具有朴实感、自然感以及亲切感,可以为声乐普及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想在声乐艺术表演中体现出人声价值,那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在掌握发声、吐字、用气及运腔等唱法技巧的基础上,结合内心情感诠释声乐作品,从而为声乐艺术增添一份美感。

2.审美要素之音乐

音乐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可以为声乐作品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充分展现其审美价值。声乐在运作中会严格遵循相关的美学法则,在表现过程中需要依附节拍、力度、节奏、旋律、速度以及调性等多种音乐构成要素,从而形成完美的声乐表演,由此可见,音乐在声乐艺术中独具魅力。音乐艺术品质的好坏与声乐艺术表演所产生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能够对演唱者的艺术品味造成直接的影响。通过音乐这一要素的雕琢,可以提升声乐艺术作品的艺术层次,同时还可以弥补歌词上的不足,对声乐艺术作品起到良好的修饰作用,使听众获得良好的听觉体验。

3.审美要素之表演

声乐艺术隶属于表演艺术范畴,将音乐作品的呈现提升到表演层面,那么其本身的自娱性便会相对减弱,这样声乐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与魅力就会在表演过程中得以彰显。声乐艺术演唱活动是一种和观众面对面的表演形式,因此表演这一因素在声乐艺术中相当重要。演唱者在演绎声乐作品时,不仅只是将歌声传递给观众,还包括自身外在形象的展现以及歌声中的情感表露。观众通过演唱者的深情表演可以更好地理解声乐艺术作品本身的内涵。

4.审美要素之伴奏

现今大多数声乐作品都需要音响以及乐器进行伴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没有伴奏就没有声乐艺术表演。伴奏用在声乐艺术演绎之初,可以为演唱者营造浓厚的歌唱氛围,引导演唱者缓缓进入声乐艺术所表现的意境中;在声乐作品中间部分进行伴奏,可以为演唱者创造小憩时间,使演唱者有时间调整歌唱的情绪与心态,有利于声乐艺术的良好表现。从声乐艺术作品组成形式的角度来说,伴奏音乐是声乐作品创作与表演的重要组成,可以有效增强声乐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

5.审美要素之歌词

声乐艺术论文篇2

在西方歌剧中,音乐元素和戏剧元素构成了西方歌剧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音乐元素和戏剧元素能否有机融合是判断一部西方歌剧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歌剧中的音乐元素和戏剧元素的核心表现方式莫过于声乐艺术。因此当音乐、戏剧和声乐艺术以某种形式共同融汇于歌剧这一艺术形式时,西方歌剧便自然地成为一种超越音乐和戏剧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其散发的艺术魅力和呈现的审美特征也自然值得研究。[2]具体来讲,西方歌剧中声乐艺术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内容美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主要表现为歌剧中的主题美、情节美、人物形象美等等。其中歌剧中的人物形象美是歌剧艺术美的最重要的呈现方式,西方歌剧中的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有相当的影响。这是因为,歌剧是由声乐演唱来表演的,而声乐演唱中的演唱者借助歌词能够表达歌剧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演绎歌剧中人物角色的特定形象,从而呈现歌剧艺术的内容美。判断一部歌剧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便是这部歌剧能否展现出歌剧中人物角色的丰富情感,能否刻画出歌剧中人物角色的复杂形象。比如,在法国著名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卡门》中,极力塑造出一个集率真、热情、残忍、放荡、泼辣等多种性格于一身的吉普赛女郎的形象,通过刻画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展现主人公的爱情由开始到毁灭的结局,作曲家为我们展现出一种悲剧的美。而歌剧中的声乐艺术对这种悲剧美的展现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卡门》中的音乐旋律较为紧凑,人物性格的刻画也极为细腻逼真,这就使得作品中出现了很多高潮部分,进而为表现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和作品结局未知的悲剧性埋下了伏笔。并且,歌剧中的和声的音域也较为宽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暗示出主人公卡门紧张、激动的悲剧情境。

2.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形式美与西方歌剧艺术的内容美相对应,西方歌剧艺术的形式美也体现在许多方面。从西方歌剧声乐题材的视角来看,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咏叹调与宣叙调在歌剧中的戏剧。首先,咏叹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中具有抒情性与冲突性的功能。西方艺术界判断一部歌剧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便是这部歌剧中的咏叹调能否给艺术欣赏者留下深刻的感情共鸣。在西方歌剧中,咏叹调能够很好地调动艺术表演者的演唱性格,并且能以动人的音乐旋律带给观赏者深层次的感情共鸣,这就使得咏叹调自然而然地具备了戏剧中的抒情。除了抒情,咏叹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中还具备戏剧的冲突。这种冲突性主要表现在:咏叹调在歌剧中具有促进歌剧的情节发展与展开戏剧冲突的功能。比如,在西方古典歌剧《茶花女》第一幕的咏叹调便突出体现了这一功能。当薇奥列塔受到阿尔弗莱德的爱慕时,她心中对爱情既渴望又担心的矛盾心理便是通过其中的咏叹调揭示出来的。其次,宣叙调在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中具有叙事。以吟诵性的旋律展开歌剧的叙事,介绍歌剧的故事情节是宣叙调在西方歌剧中具备叙事的集中体现。此外,宣叙调的叙事与咏叹调的冲突也是相互联系的,宣叙调的叙事为咏叹调的冲突作铺垫,咏叹调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宣叙调的叙事的发挥。

3.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风格美西方歌剧艺术的综合美不仅体现在其内容美与形式美方面,也更体现在其风格美的层面。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风格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宏观上来讲,不同时代的歌剧演唱艺术对应着不同的审美风格,这就在总体上构成了西方歌剧艺术多样化的风格美。从17世纪初刚刚起步的歌剧艺术到18世纪下半叶由音乐家发起的歌剧改革,再到19世纪文艺思潮影响下的多种西方歌剧声乐流派,西方歌剧艺术与歌剧声乐的审美风格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艺术特色,而这也正是西方歌剧艺术至今仍然具备别样魅力的根本因素。从微观上讲,同其它艺术形式相类似,西方歌剧的演唱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歌剧演唱者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个人气质、不同的演唱风格、不同的审美解读都会对同一部歌剧作品做出不同的演绎,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的歌剧作品经过不同的演唱者表演会有不同的审美风格,而这就从演唱者个体上集中体现了西方歌剧多样化的风格美。

二、西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思维与心理建构

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本质上还是对音乐的审美,对于音乐的审美需要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审美思维,激发审美主体自身的审美想象,建立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

1.西方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思维艺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吸收各个时期的优秀文化成果,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使得艺术具有极为丰富的审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理论探究也日益深化,人们的审美思维也对于音乐的审美批评可以更好的指导音乐实践活动。具体来说,人们的审美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审美主体对歌剧音乐感觉的审美。音乐感觉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歌剧审美鉴赏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西方歌剧声乐艺术领域,声乐所传达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审美主体没有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就不能体验到歌剧艺术所传达的深厚内涵和独有的魅力。歌剧艺术属于高雅艺术,音乐感觉的美感跟审美主体的艺术修养息息相关。所以,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思维的养成可以使审美主体获得良好的审美教育,从而更好地指导审美实践。其次,是声音审美。声音的美感主要是歌剧艺术演唱者的声音情感内涵,对于歌剧声乐艺术来说,声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唱者将自己对作品的情感灌注进艺术当中,以自己的审美体验去指导艺术实践,这样歌剧艺术就有了鲜活的表现力。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就是演唱者的音色,演唱者只有认真把声音音色的美感和自身的审美体验结合起来,才能让声音具有艺术感染力,才能将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完美地表现出来。最后,审美主体对歌剧声乐的情感审美。当代西方歌剧中声乐艺术的美感主要在于声乐艺术的创造者、演奏者,以及欣赏者的真实情感体验。只有将声音的美感与参与主体情感的审美相结合才能将歌剧艺术的美感完美地表现出来。

2.西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建构在当代西方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建构中最主要最基础的就是审美感知的培养,而审美感知又包含审美感知活动与审美感知能力两个方面。但是并不是说二者之间是孤立存在的,因为只重审美感知能力而忽略审美感知活动就不能发现审美客体美感的存在;同样,如果一味的追求审美感知活动却不具有审美感知能力,也不能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要想充分获得歌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其次,要有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是歌剧声乐艺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当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客体时,充分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不仅可以获得审美客体的美学价值,还可以对审美客体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指导自己的审美实践。对于歌剧声乐艺术的审美而言,审美想象尤为重要。再次,要具有审美理解。对于审美客体的理解,是审美对象存在的确认。歌剧艺术具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因此一部歌剧作品必然带有生成它的时代特点,同时又超越这个时代而成为后来人们的审美理解对象。所以对于歌剧艺术的审美理解不仅要注意作品本身的时代特点,还要结合审美主体所处的时代特点进行艺术加工,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最后,要具有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对于歌剧声乐艺术来说,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在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就对一部歌剧艺术作品理解产生偏差,以主观想象作用于艺术作品,忽视作品的时代背景,那么审美主体就会产生偏离作品内涵的审美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主体对于艺术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也不断提高,歌剧声乐艺术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审美主体只有建立科学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思维能力,才能充分挖掘歌剧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更好地指导艺术实践。

三、结语

声乐艺术论文篇3

(一)使艺术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声乐技巧借助技巧与人声的有效结合,使声乐艺术的内涵与意义变得更加的深刻,促进声乐艺术模式朝着开阔、积极的方向发展,声乐作品的价值与魅力在得到充分展示的情况下,声乐艺术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歌唱者凭借自身声乐技巧来对多元的生命感悟进行表现,如绝望、忧郁、深情、快乐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对中国人民坚毅精神的良好的体现,通过声乐技巧的融入,塑造了大气磅礴的音乐效果。又如在舒伯特的作品《小夜曲》演绎中,演唱者在技巧上采用非常抒情细腻的唱法来赋予作品圣洁、浪漫、超脱的感觉。正是基于在声乐技巧上的多样化表现,才巧妙融合了艺术精神与艺术情感,使的声乐艺术作品在创作上不断突破。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在其传统声乐艺术体系中,因民族、地域上面的差异性,使得其在审美的标准上也更加的丰富,在声乐技巧方面,如咬字、语言、共鸣等美学标准上存在着一定差别,也正是基于此,我国的声乐艺术的发展方向才更加的多元,进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总体来讲,声乐技巧使得声乐艺术内涵得到有效充分的深化。

(二)为艺术风格的塑造提供了条件

音乐艺术的灵魂是情感,风格也各具差异,而情感与风格的彰显均依赖于声乐技巧的辅助与支撑。风俗、环境、语言、审美水平等因素会作用于声乐风格,影响其变化,具体到咬字、发声、语调、呼吸、共鸣等方面,加之调整技巧,便会表现出差异化的风格,这也为声乐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因地域的不同,我国南北方在音乐风格上也存在着差异,南方人在声调上变化不大,而对音调的变化则格外注重。而北方人则有着较大的说话起伏,相对高昂的音调。对于声乐艺术来讲,乐曲为其提供了一个框架,而色彩的添加则需要通过演唱技巧来完成,在表演实践中,演唱者以具体的情况与需求为依据,通过对声乐技巧的巧妙利用,来对歌曲风格进行表现。如观众在听《信天游》、《洪湖水浪打浪》两首歌曲时,就能从唱法技巧着手,来对感受两者的差异曲风。

(三)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有力

声乐艺术是由有多个方面组成的,其中情感与技巧就是重要的元素,着眼于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也是两者彼此协调的过程,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也一直为业内人士所热衷。从根本上来说,情感与技巧是相辅相成,而非对立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使整个作品的表达变得不完整。在表演实践中,缺乏技巧支撑的情感,在技术方面是存在着缺憾的,在传达情感时缺少力度,显得无力与空洞。反之,歌唱者未投入情感,单纯凭借自身熟练技巧,并不会给听众以美的传递,在释放情感时,声乐技巧的应用使其得到更为有力的传达。《告别的时刻》就是凸显此方面作用的典型作品,在整个音乐作品的演绎中,对于声音力量、张弛度的把握格外精细,并以旋律为依据,采取渐强渐弱的形式对歌曲的整体层次感进行表现,对爱情的生动认知就得到了清晰的传达。加之,演唱者利用明亮饱满的高音,在高潮处作自由延长的技巧处理,从而让歌曲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是声乐艺术取得多元发展的有力助推

对于歌唱者来讲,借鉴其他民族或者更多的声乐技巧,并将其渗透于自身演唱当中去,就会使整个艺术在表达上呈现出多元的状态。整体来讲,多元化是对原有音乐文化、特色的保持,并基于此,注重新鲜血液的持续融入,从而形成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有力助推。在国际上,论美声唱法,以意大利最具代表,在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沉淀与积累后,其歌唱技巧体系已经十分的完善。当然,其他国家的音乐家也在本国音乐技巧的发展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这种趋势下,对于世界声乐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我国也通过积极的吸纳、转化中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新民族音乐唱法”,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独具特色。

二、结语

声乐艺术论文篇4

19世纪意大利学派杰出的声乐教育家弗•兰佩尔蒂曾说过“一个歌唱者身上即使集中了为取得高度艺术成就所必须的天赋资质,但他若没有掌握正确的咬字技巧,他仍会感到自己无活动能力,而且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地。”①民族风格或民族化问题虽然包括很多内容,但它的中心问题仍是语言问题。而语言问题的基础就是声乐语言的学习和训练。

准确地说“台词”也好,“声乐语言”也罢都是语言艺术,但是侧重不同。“台词”最终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声乐语言”要字字珠玑,腔圆字正,充分表达歌曲的意境。每每提及声乐,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演唱一首首艺术歌曲,其实作为专业的艺术院校应当教会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目标,也就是说能演唱单曲并将单曲唱好是必须的,作为一名歌唱演员最终还是要走向歌剧舞台,具备通过歌唱的方式塑造人物的能力。一个民族声乐演员必须具备全面完整的表现舞台艺术语言的技能与技巧,具有丰富的舞台艺术语言的修养。把声乐语言基础课仅仅局限在一般的“正音”范围显然是片面的。

在声乐语言教学中应当重视呼吸训练

(一)声乐语言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

提起语言课的训练手段,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绕口令。而对于声乐学习,我认为在基础阶段必需要使学生清楚人体的发声结构,并要扎实呼吸训练。正确的呼吸也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声的准确与否、音质的优劣以及歌曲情感的表达是否准确到位,也都是与呼吸紧密相连的。

“如果学生具有好听的嗓音,但他不想按艺术的规则去训练他,不想透彻地掌握呼吸方法,那么他永远也不能使得自然慷慨赐予他的这些宝贵条件辉煌地显露出来,他不会成为一个具有风雅趣味的歌唱家,而只是一个叫叫喊喊的人……”②歌唱呼吸是属于意识范畴之内的,是一种带有目的性与技巧性的呼吸。它相对于生活呼吸而言具有更强的变化性,因为歌唱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是唱给别人听的。演唱者在演唱时所面对的是广大的观众,需要将自己的歌声传达到每一位听众的耳中。因此,这就要求演唱者的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与色彩的变化,而且还要有长时间的演唱能力,以及能够根据歌曲演唱内容的不同需要,不断地调整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的变化。这一切都是需要气息作为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因此,歌唱呼吸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与技术手段,有其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那么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它的重要性还要设置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学生掌握呼吸的这套规律和技巧。古意大利的格言是: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训练。③

(二)关于胸腹联合呼吸

胸腹联合式呼吸是一种综合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腔肌肉来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歌唱中的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是建立在人们的自然生理机能状态上的。从生理机能看,人体本身为这种歌唱呼吸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也可以说胸腹联合呼吸方法比其他呼吸方法更能充分地发挥人体的技能。它同时也是被目前中外声乐界公认并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规律的一种呼吸方法。其特点在于:

第一,由于它既具有胸式呼吸的灵活方便,又具有腹式呼吸的深沉持久,同时它还能够使上下各腔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因而它能够全面地调动人体各呼吸器官的作用,能使胸腔、肋骨、肋间肌、横膈膜和腹肌等相互配合,协同来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由于吸气时下降横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这样就会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容量也得到了增强。

第三,这种呼吸方式也使控制气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呼气变得更为自然均匀、有节制,并能够合理而有效地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及色彩的变化。

第四,它还可以让演唱者明显地体会到呼吸的支点问题,使演唱者的音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声区获得整体的平衡与统一。这同时也就为演唱者在表现音乐作品时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声音效果与空间范围。通过对以上几种呼吸形式的初步认识,我们不难看出,当今世界上学习声乐的人为何大多推崇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因为它既克服了胸式呼吸法气息过浅的毛病,又克服了腹式呼吸法气息过僵、过死的弱点。

与此同时,胸腹联合部位的肌肉组织是很容易被人们操纵的,并有很大的弹力和伸缩性,是储存大量气息的理想区域,也是使气息强化的理想部位。此外,在气息的储存与控制上,这个部位比腹式部位更加灵活并富有弹性,比胸腔部位也更优越,不会出现由于强化气息的弹力而导致的喉部诸多肌肉组织的过度紧张,以致影响声音的质量。因而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如果单独地应用于我们演唱当中,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只有把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才能有助于我们获得良好正确的演唱方法。

(三)具体呼吸训练方式

著名的声乐教授郭祥义先生曾撰文指出:“歌唱中的问题一般都出在呼吸上,气息上的问题有都集中在吸气上;吸气上的问题都出在上一句唱完马上抬胸吸气……因此唱歌的人应当懂得一个规律:歌唱时,上一句落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吸。落得高,吸得高;落得低,吸得低。”④具体到教学中我觉得几种可行的办法是奏效的。

提醒学生注意两种状态。我们将其称为“基状”及“肌状”。⑤“基状”即是“基本状态”,要求学生自然站立,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肌状”即是“肌肉状态”,要求提颧肌,松颊肌,下颚微收,小腹微收,挺胸、立腰、肩颈松弛,牙舌喉均放松。

歌唱中的气息不能到达位置原因并不在气息本身,而是歌唱动力器官不协调所致。例如,歌唱的腔体没有打开,上口盖没有提起,使通道不畅;发声中没有上哼下探,站姿不正确等。因此,在呼吸训练之初必须强调这两种状态,通过训练使学生能达到一种下意识的准备状态,也为他们的歌唱打好基础。

一点要领:使气息慢慢进入犹如闻花香,直到两肋打开,好似皮球胀满,控制五秒再慢慢呼出。注意这里面提到的胀满状态实际上是一种橄榄球的状态,经常有一些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将胃部涨得很大,这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训练方式是为了提高肋间肌、横膈膜的伸缩控制力,胃部鼓起,气息并没有到达肋间及丹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一点也是必需要注意的,在闻花香之前,要强调可以很自然地把气息吸到较深的部位,这也是合乎歌唱呼吸的要求的。在体验这个方法时,一是要注意控制气息的速度,既不要吸得过于急速,也不要吸得过于缓慢。如果吸得过快,就会使气流因过分地冲击鼻前庭而受阻,深入不下去;如果吸得过慢,就会造成气流的浅而散。

用“打哈欠”的方法来体会一下吸气的感觉。在声乐教学中这种方法之所以被人们广泛地接受和运用,就在于这种方法完全符合歌唱呼吸的要求。因为人们在打哈欠时全身是处于一种最为自然的状态。在打哈欠时人们都会有一种软腭上提、喉头向下、声带张开、口腔向上打开,同时胸部与两肋向外扩张,膈肌随之缓缓下降的自然动作。正是这些最为自然的动作,才能把我们的呼吸器官调整到最佳的歌唱状态当中,为获得良好的吸气习惯与状态,而且还能为我们掌握良好的声音位置、音色以及获得良好的共鸣提供了正确而科学的方法。

用“哭泣”的方法也是同样可以体会到吸气的感觉。在这里面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口鼻并用,因为长时间的口腔快速吸气,会导致训练者喉头有不必要的摩擦,反倒增加了咽炎的患病几率。这种训练方法有助于其克服胸部紧张与声音缺乏弹性的毛病。当人们哭泣时,下面的几对肋骨会自然地扩张,而上面的几对肋骨也会相应地扩大,同时整个胸腔的长度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自然地为气息的深度与饱满提供了最佳的生理状态,同时也为我们歌唱的质量奠定了一个良好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活中的呼吸与歌唱中的呼吸是有着很大差别的。这是由歌唱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演唱者为了掌握持久、匀称、优美的声音,就必须学会持续、平稳、有节制、规律地控制气息。因此控制呼气的节奏,是这一阶段的要义。在呼气时,一定要注意吸气后不要马上吐气,而仍要有意识地保持吸气的状态,以免气息流失掉。呼气的关键在于能否对气息的正确控制和保持。同时,控制呼气的力量也要适度。如果“保持”的力量过大,就会把气息压在下面,致使气息不能顺畅地呼出;如果“保持”的力量过小,呼吸便保持不住,气息就很快地耗尽,也就没有了支持,声音就变得干涩,缺少穿透力。例如,我们在拉小提琴时,如果手中弓的力量太大,拉出来的声音就很嘈杂,听起来也是杂乱无章、不悦耳的。又如,当我们手中握着一捧沙,攥得过紧,沙反倒会从指间溢出。从上述的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气息的控制与保持上,应坚持适度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保持住了气息,又使气息的呼出显得匀称、自然、流畅。

扩充诗词朗诵的训练容量

诗词属韵文。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邃。一首好诗使人感到韵味浓郁,诗意盎然,往往是由于它创造出了生动感人的意境。除无词的声乐作品之外,其他各种体裁的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诗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诗的语言形象为音乐创作提供了艺术构思的基础。诗的内容、形式、结构、韵律、节奏对音乐的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语言要想达到艺术的层面,必须要掌握表现语言的能力,否则声音或其他条件再好也无济于事。18世纪德国瓦格纳派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里•雷曼曾论述:“许多人认识不到,他们应当首先有这样的老师教会他们的朗诵法:这些教师能够向他们表演怎样把元音发得纯美,把辅音发得正确而清楚,以使那些字有适当的音。任何人当他对本国语言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当他在说话时有许多可怕的毛病的时候,怎们能期望用外国语歌唱呢?我赞成把朗诵的学习当作一切歌唱的预备课来学。没人认识到:它将使歌唱教师的工作变得多么简单和有效。”⑥正因如此,训练说话的声音,使其能够正确地、清楚地朗诵诗歌而不感到吃力,应当把其做为声乐语言训练的主要学习内容。

意境是诗的灵魂。意境就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即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使读者如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将诗词的意境之美深刻理解了,在演唱过程中才能够建立起内心的表演信念,眼神和肢体才不至于僵化空洞。例如林徽因的《一首桃花》,创作之初仅是一首小诗,后成为歌剧《再别康桥》的选曲。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魂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很多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只关注了演唱的技巧,而忽视了对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往往看见他们的眼神是空洞无物的,你从演唱中很难看出桃花开在哪里,他要通过演唱表达一种怎样的情绪。

(一)教会学生把握诗词语言的目的性

“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家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的文学作品是在自己世界观的指导下对所反映的生活的评价。作家写作总是要有目的,通过对事物的阐述、描绘,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因此,我们拿到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阐明什么思想,宣扬什么,批评什么等。对以上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把作者的语言化为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容,把对作品的理解变为自己的演说愿望,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再创作的欲望。对主题的分析,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加深理解。分析的目的,不只是弄懂,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

(二)使学生会理清作品层次

生活中说话也好,作家写作也好,往往不是把思想和盘托出,内在的思想活动要比说出来的话丰富得多。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语言精炼、含蓄,以一当十,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深刻的含意并没有写在面上,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暗示其中,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这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恰恰正是语言的思想实质所在。所以,我们必须深入挖掘、探讨语言的内在含意,反复推敲,找出那激发作者发表某些思想的真正意图,这样,说的时候,语言就有了内在根据,做到心中有数。分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分析上,要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内容,把对作品的理解,变为自己的表达愿望,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再创作的欲望。

(三)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内心视像

我常常和同学们交流,当前奏响起时实际上你已经进入表演。你在前奏里看到什么,将直接影响到你如何张嘴歌唱。生活中,每当我们讲述经历过的某件事或所熟悉的某个人,这些人和事就像放电影一样,重新在脑子里浮现。这些形象是随着人的思维活动而自然产生的,是具体、生动、丰富的,这就是表演术语中所说的“内心视象”。

因此要教会学生们在拿到歌词之初,必须先建立内心视象,令作品的艺术形象在我们心中活起来,心中有形才能言之有形。为此,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研究作品,从字里行间找出事物的特性。例如《你是这样的人》这首歌:这首歌曲饱满深情地赞美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歌唱家戴玉强演唱这首歌曲时,大屏幕不断闪回的工作、生活画面,音容笑貌如此亲切,歌唱家在演唱中字字珠玑令人动容。在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戴玉强对歌曲的理解非常深刻,而对于二度创作的表现基调也把握得恰如其分。

讲述一个人,就要去揣摩这一具体人的外形和精神,他的举止言谈,内心感情,行为逻辑,熟悉他就像熟悉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一样。这样,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才能说得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设身处地就是感受的过程,当然,这个“感受”绝不是一种主观的空想,它基于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有赖于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对作品体会得越深刻,所产生的感情也就越强烈。诗词在艺术形式上的显著特点是: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这也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诗词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换而言之,歌词与诗词实则同出一辙,都要讲究格律,主要是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

(四)教会学生朗诵中的表现力技巧

拿到诗歌也好,歌词也罢,在文中要画出轻重强弱,找准重音。生活中我们为了把一句话或一件事说清楚,往往把主要的词加以强调,以此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了解其意。语言中的轻重强弱,可以说是在每句话里都存在的,对语句的重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加重,强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重增强音可以达到强调的目的,有时放轻减弱,同样也可以突出重点。在需要强调的词的前后运用停顿,也是一种方式,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声乐艺术论文篇5

声乐教学是融合音乐、心理学、文学、表演等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在声乐教学实践中,需要结合学生的音域实际,从呼吸运用、吐字发声、以及良好的音乐修养中来发挥其积极作用,而近代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备受关注。其教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强调艺术歌曲的歌唱性,艺术歌曲的填词多采用诗词或文学作品,其所蕴藏的思想情感与音符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从而能够赋予较强的诗意;同时,在歌唱时,沿袭诗词的固有声调,利用旋律与歌唱进行相互吻合,既增强了艺术歌曲的诗韵内涵,又通过细腻、自然、委婉的歌唱来表达深刻的情感,从而营造动人的文化意境。如《春思曲》,上阕在刻画“念夫”中采用白描手法,流露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艺术感染力;下阕通过“双燕”、“杨柳”等自然景物,即景入情;在歌唱中,以朗诵为基础,采用字头的快咬、慢咬、字尾的急收、缓收、半收、全收等方式,来赋予歌唱的想象力。二是注重歌唱与钢琴的协奏,钢琴伴奏是长期艺术实践的方式之一,在艺术歌曲的运用中更是不可或缺。钢琴伴奏与和声是连接音乐旋律与人声的有力载体,并从歌曲氛围的营造中来塑造丰富的艺术形象,展现艺术歌曲的魅力。如在《我住长江头》一曲中,钢琴伴奏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并与歌唱进行呼应,时而融合、时而游离,将长江的滚滚流水尽展眼前。三是在歌唱中融入民族化风格,对于近代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来看,以赵元任、萧友梅等为代表的留学生,将西方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创作进行融合和探索,以此开创了中国式的民族和声,如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一曲中,采用京剧西皮原板过门,并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近代艺术歌曲是诗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产物,其歌词多以名作诗词为主,如唐诗、宋词等,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在歌曲的二次创作中,既要从文学内容上进行理解和表达,又融入了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和作曲方法,从而营造出极富民族特色,拥有时代艺术特征的歌曲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将近代艺术歌曲融入到歌唱中,让学生能够从歌曲的音高、节奏、调性、调式等知识上来把握歌曲的曲式结构,同时从歌词的认知中把握文化的脉络,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如在歌曲《大江东去》中,从填词中来理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文化、历史等方面来体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内心情感,从而借助于“一樽还酹江月”来寄托情思。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历史的深厚情感

一首歌曲与其所处的时代具有一致性,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同样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无论是歌词创作上,还是题材的选择上,都融入了近代艺术的历史烙印。在声乐教学中,借助于近代艺术歌曲的学习,从思想上来了解作品所记录的历史时代,用歌唱来寄托作曲家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作曲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其创作风格是相关的,对于特定环境下创作的音乐作品,不仅抒发了财政的情感,更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歌唱要从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领悟歌曲的内涵,并用情感来诠释歌唱,从而增强爱国情怀。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演唱自信,巩固歌唱力

声乐教学离不开心理的激励与成长,学生在歌唱中,不仅要掌握歌唱技巧,还要从自身的心理调适上来增强歌唱能力。一方面要结合相应的曲目来发挥自身的嗓音条件;另一方面要从歌曲的调式及旋律变化中来克服自身的发声障碍,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运用,让学生能够从呼吸、发音、共鸣等问题中,既可以纠正咬字、吐字等缺点,又能够在驾驭艺术歌曲过程中,激发对声乐的学习热情,增强歌唱的自信,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

(四)为声乐教学提供丰富的歌唱教材

声乐教育家沈湘曾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对于声乐教学中的气息控制能力的训练是歌唱的基础,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从结构和音域上相对短小、适中,在帮助学生训练气息时具有较好的平稳性,特别是随着歌唱者声音的长短,对节奏、音调等具有较好的把控力。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听雨》等,都是学生进行气息训练的有效素材。

三、结语

声乐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声乐 艺术 文化 修养 重要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

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文学使我们丰富,历史使我们厚重,哲学使我们睿智,思想使我们深刻,艺术使我们触类旁通而富有灵感与激情。我们对这些文化积累越广博越深厚,声乐艺术的境界越高,声乐的艺术世界就越宽阔,越新鲜多彩。从以上来看,文化修养的确是把人引入声乐艺术精神实质、把声乐艺术推向高峰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修养,并视之为声乐艺术灵魂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淑云著.歌唱艺术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

声乐艺术论文篇7

要指导学生加强技能的综合训练,建立和培养歌唱者的音乐耳朵

让学生在内心想到优美动听的音色,建立起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其在训练中少走弯路,获得正确而完美的歌唱效果。在演唱作品时,要使学生抓住音乐整体表现。学生往往不能深刻理解其歌词意义,很难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体现歌曲的内涵。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涵。采用什么方法演唱处理歌曲,让学生自己完成,并鼓励学生如何去做,最终获得完美的歌唱。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增长他们的聪明才智,开启创造热情。使学生抓住音乐整体表现,从内容、情感等方面去表达内心的感觉。教学中应该把艺术实践与技能训练进行整合,给学生创建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如:开展校园艺术节,设立“三独比赛”,专业汇报表演等项目,积极推动学校的艺术文化建设,同时也是给学生一个实践展示的机会,对检验教学成果是一个极好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把所学的方法、技巧尽可能完善地表现出来。作为教师就应该注重教育,把音乐的表现与技能训练同等重视,并驾齐驱。只注重声乐技巧,不注重情感的表达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几个问题

(1)个别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声训练,出现一种什么都不会唱的感觉,感觉很苦恼,不知该怎样唱,发声方法也找不着了,产生厌学情绪;(2)还有的学生总感觉自己的发声方法很正确,对教师的训练发声感到枯燥,甚至厌烦,迫切要求唱歌,并且唱大歌,尤其唱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咏叹调歌曲,使嗓音达到极限程度;(3)对所表达的歌曲从歌曲上和内容上不理解把握不准音乐形象,无法“声情统一”所以演唱起来找不到感觉。如果演唱方法不正确,没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即使演唱的声音再好,对嗓子也是有害的。方法正确,技巧运用得当,在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对嗓子是有好处的。首先,以探究式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发声的错误认识,走出误区。让学生在课外多听、多看、多想。声乐艺术,首先是脑子的艺术,激励学生勤动脑,勤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通过听把握准声音,注意音质的优美和圆润,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情运用。情只有通过声才能表达,让学生用心去唱,并做好预习。其次,让学生运用影视、音响资料去辅助自己学习,提高声音要领。有了正确的声音理念,找准切入点,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乐曲之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作品:《我爱你——中国》、《我亲爱的爸爸》、《为了艺术、为了爱情》、《思乡曲》、等,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赏心悦耳的声乐作品对教学十分有益,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施教学,我们采取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集体汇课,一对一指导教学,充分发挥集体教学的智慧,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严格进行发声训练。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自然、优美、半声的声音细心领会、正确掌握,灵活运用歌唱发声,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该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歌唱;(2)建立良好的呼吸状态;(3)建立优美音质,使声音圆润、丰满、明亮;(4)充分发挥共鸣作用,有空洞感觉,使声音传得远,有穿透力,富有变化;(5)声音统一,走动灵活,行腔自如。先用《月之故乡》《故乡的小路》《红梅赞》《在我心里》《我亲爱的》《牧羊姑娘》等中外歌曲,作为解决演唱中出现的“找不找感觉、发声方法不正确、不知如何去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情感的演唱”药方,对症下药,声情并茂,用心去唱。教育学生多思考、勤总结,对别人的经验和长处要虚心学习,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有的学生在演唱高音区时近于喊叫,捏着嗓子,使劲挤压喉头,发出刺耳的声音,有的发声中带有气息现象。通过以下手段训练学生,以实现良好的声音效果:(1)用哼鸣训练法找位置,获得头腔共鸣;(2)提笑肌、微笑状态;(3)轻声、半打开喉咙,保持气息流畅运动。训练不能过多过急,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提高演唱水平,获得成功。

声乐艺术论文篇8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咬字吐字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不是因为读不准字音,就是因为找不准声音的位置而影响字的发音。大家都知道,歌唱的基础是语言,用歌声来传达歌曲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就必须在语言(在这里以谈汉语言为主)上多多讲究,否则,会让人听之索然无味,完全不知所云。比如,在唱《金风吹来的时候》中有一句:“我歌唱家乡,家乡的金秋。”有学生就唱成了“我歌颤chan(唱ch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的金秋。在唱《愿你有颗水晶心》时,“我曾ceng悄悄的告诉母亲”唱成“我赠zeng”,“我的生命shengming”唱成“森敏senmin”等等。这些令人头疼的发音问题真是数不胜数,应有尽有。

由于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湖南各地,受各地方言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然而,声乐学习却不能等到她们把普通话都学好了再来进行。因此,对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授规范声音的同时,自己的声乐语言也应该是无可挑剔的。这样才能既做好示范,同时又能找出学生的语言毛病,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如果只有美好的声音,而不注意声乐语言,或者只有声乐语言却没有美好的声音,都同样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很快地掌握正确的发声位置又能很好地掌握准确的声乐语言呢?笔者发现,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结合朗读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而且在苦思冥想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加强了,普通话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无论哪国语言,都是由元音和辅音这两因素组成。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语(普通话)也不例外。元音在汉语中称为韵母,在外语中称为母音;辅音在汉语中称为声母,在外语中称为子音。在传统的歌唱理论中,根据汉语发音特点将咬字吐字分成“出声”、“引长”(引腹)和“归韵”(收声)三个过程。其中,在“引长”和“归韵”中,主要是由韵母在起作用。韵母使语音发响,歌唱时是由韵母转送声音的。而一些复合韵母又产生了“韵头”、“韵腹”和“韵尾”,这使得语音发响过程更趋复杂。“归韵”成了声乐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和突破点。有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咬字吐字都很成问题,有的受口形影响不会归韵,有的根本不知归韵或归韵不到位。这是由于她们对汉语中发响韵母的掌握不够全面或根本不去了解造成的。在声乐教学中传统沿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发响韵母a、e、i、o、u作为嗓音训练中的发声练习是很有益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基本与汉语中的a、e、i、o、u是一致的。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学生"a"唱不好,但换成"u"她又能唱好,而有的学生"e"唱不好,但换成"i"她又唱好了。当每一个字的归韵完成得很好了,那么他的声音就成功了一大半。

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曾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要求歌者力求创造“第二自然”。如果将说话时的吐字称为第一自然,那么歌唱时的吐字要达到第二自然。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然而,把歌唱时的吐字与说话时的吐字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对立起来都是不可取的。用最自然的声音说话,用夸张的说话声音去唱歌。贝基认为:“歌唱的人嘴是长在里面,歌唱时发音应该靠里面的大牙,而不是靠嘴的前部。”而宋承宪先生的论著中也一再强调“内口”的打开。所谓内口,就是声音发生后通过喉管、咽后壁、柱肌、小舌和舌后根等部位形成一个管状的声门。歌唱时的声音应该是一种稍微夸张了的说话的声音,所有的母音都应在口腔深处(主要在大牙、舌根、软腭和后咽壁之间)形成。而母音的形成除了靠口腔深处,还要借助于嘴的外形(嘴唇)和舌头(舌位)的变化来实现。

辅音的形成与平时说话时辅音的形成部位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吐字时要清楚,不能拖泥带水。我国传统戏曲别讲究嘴皮子工夫,要求演唱时要有喷口,讲的就是辅音形成主要是靠唇、齿、舌来完成,其部位主要在口腔的前半部。当然,只有把一个字前面的辅音发好了,才可能有后面母音(声母)的归韵问题。

中国的民间戏曲对咬字吐字非常讲究,主张“字正腔圆”,“以字带声”等。而近、现代出现的话剧、歌剧、音乐剧中,演员的说话近似朗诵,对声音的位置要求得比较高。这样做一来可以迫使喉咙尽量打开,做到字正腔圆;二来可以使声音传得较远,令人听起来清楚圆润。而在声乐学习中,除了要有横膈膜的有力支持(气息)、完全打开的喉咙、还要有充分的面罩共鸣(声音的位置)。这与朗诵时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朗诵时是高位置地说出来,声乐中的训练则要求要高位置地唱出来。有的学生对“高位置的声音”概念很模糊,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感觉。有的教师就用打呵欠的感觉或含口水的感觉去引导学生,这样就把很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这时,要求她把嘴巴张开,上下牙齿之间至少要有一指之宽的距离,面部微微带笑,提起笑肌,下巴自然放松下垂,好似没有下巴一样,打开内口,做到一个“空”的、稍做夸张了的后嘴,好似含了一颗大枣一样,再结合饱满的气息,用高位置的声音去朗诵歌词或是练声时所唱的母音,如“a、e、i、o、u、lu、la、yu、ya"等等。可以单独只读一个字,也可以是词组,还可以整句整句地去读。而且,不管它的音调是阴平、阳平,还是上声去声,都尽量用去声去读,这样一来,由于声音立起来并往下滑落,这样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

说话的感觉是任何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那种所谓的“高位置”,或者在教师的示范中渐渐明白过来并慢慢模仿,很快便能自己做到。如在《梅花引》中,“一枝梅花踏雪来”中的“踏(ta)”、“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的“白(bai)”、“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中的“谁(shei)”、“一片冰心等君来”中的“心(xin)、

等(deng)、来(lai)”等字,都是比较容易唱白、唱挤、唱捏的音,很多学生一唱到这些字音的时候,声音就变了,要不就挤拉喉头,发出难听的破音,要不就改变发音位置,使劲往嘴外唱,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这时,就要求她先不急着唱,而是先高位置地尽量用去声去逐字缓慢地朗读这些难以唱好的字,然后,再将这种“高位置”的朗读,加上应有的音高,演变成“高位置”地唱,她们自然会慢慢体会到,要做到这种高位置的演唱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能用高位置去读出来的字音,把字头(声母)咬死,字腹字尾(韵母)吐清楚,如“白b-ai-”“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只要归韵到位了,再配合上饱满的气(下转252页)(上接250页)息,找好正确的发音位置,就能把它很好地、高位置地唱出来。而这种“高位置”,其实正好就是我们声乐中要找的“正确的发音位置”或“发音点”!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既解决了学生的声音问题,又时刻提醒了她们要注意的语言问题。

诚然,声乐教学远不止这么简单。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好气息(既横膈膜的支持)的运用,并学会如何打开喉咙,再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既面罩共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花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但至少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而有的学生所花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这取决于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练习时间的多少、学习努力的程度等等。由于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除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音乐修养和表演才能等。这样才能易于投入到歌曲中的意境里,传达出歌中所要表现的各种情绪。这需要教师极耐心的讲解和认真的示范,摸清每个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

“学无止境”,声乐技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个声乐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演唱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教出更多、更好、更有水平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声乐人才。让这个世界因为有美妙的歌声而更加美丽!

参考书目:

1、《谈美声歌唱艺术》田玉斌著人民出版社

声乐艺术论文篇9

声乐艺术是语言升华和民族特性而赋予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最大的特性是让语言拥有了音调、节奏和旋律,加上演唱者明亮动听的嗓音表现出来,那种带着演唱者的情感,传送歌词要表达的意思,美妙动听,生情并茂,感人至极。声乐能作为艺术首先要好听,不论是低沉雄浑、高亢嘹亮的男声,还是清丽典雅、丝绒般的女声,只有好听才能入耳。声音好能把歌词正确地表现出来,声音好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干瘪、枯燥、沙哑的声音一方面无法表达歌词所表述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听者感到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从事声乐艺术的人士很重视声音的训练和不断学习声乐技巧的原因。然而,歌唱者只能表现好听的声音是不够的,能称得上是声乐艺术,其可贵之处在于歌声中有情。在声乐艺术表现中,“情”是主导,是声乐的灵魂,也是它优于乐器充满魅力所在。

正因为声乐艺术能把“情”通过歌声表达出来,才感染人。声乐艺术要求演唱者必须关注对“情”的理解和体会。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上都要下功夫。还要在体验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加阅历,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悲、哀、恨,都要得以体验,才能让演唱者有“情”。这些学习和体验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需要演唱者融入到社会,不断积累才能在演唱中真正表现出带“情”的歌声。另外,在歌唱中如果能很好的表现“情”,还能为创造好的声音带来帮助。很多成功的声乐艺术表演者因为在歌声中恰当地表现“情”,使声音感人动听,起到了“以情带声”的作用,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老一辈的歌唱家王坤在歌剧《白毛女》塑造喜儿这个角色时,就到基层农村去体验生活,抓住了生长在贫苦农民家女儿的感受,在舞台上用富有情感的声音表现了喜儿这个歌剧角色,王坤老师在演唱时,喜悦时声音甜美清脆,悲伤时撕心裂肺,演唱惊动全场,引起观众的共鸣,成为新歌剧声乐艺术的典范。

二、声乐艺术能用歌声塑造形象

声乐艺术论文篇10

如一次在她家中,她与小朋友在收音机旁,听纽约大剧院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莉莉•庞斯演唱歌剧《拉莫摩尔的露其哑》中的一段咏调时,她竟挥手喊“她走调了”,可以看出她已经是音高辨别力很强的孩子了。我们之所以强调立志将来从事声乐专业的儿童应该学习钢琴,是想要填补儿童不宜学习声乐这段时间上的空白,在此期间通过学习钢琴感知音乐语言。同时不论童年和成年人,想通过演唱掌握音乐语言,却因生理的局限难以实现:不可能像乐器演奏那样能表现复杂而丰富的音乐语言技能。诸如几个八度音的跳进、各种变化音、复杂的节奏型、调性的各种变换、多声部的进行等等,若想熟练掌握这些音乐语言,想要单纯地通过演唱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学习某种乐器是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最科学最可行的方式。儿童时期通过学习器乐演奏来培养音乐的情感表现,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器乐是没有语言的音乐,演奏者只能通过演奏来调动音乐语言各元素,以表现那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常把在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称为乐感。事实说明只有乐感好的儿童,在将来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与人类语言相融合,才能唱出最完美的歌声而成为歌唱家。可见对乐感的培养,最好也是在童年通过学习乐器的方式为好,当然儿童通过唱歌(并非声乐训练)对乐感的培养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与通过器乐演奏的方式培养乐感相比还是有所不及的。卡拉斯童年学习钢琴,这对她后来成为声乐大师的作用不可低估。她深有体会地把器乐与声乐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她认为,“我们必须做一位器乐演奏者做的每一件事,还需加上更多的事。”①其意为学习声乐应向学习器乐那样处理音乐语言中的每一因素,还要加上对歌词的理解、处理和情感表现等。钢琴(或其它乐器)的学习过程是以声音的表现来完成的,是一种逐渐加深加宽的实践体验。这种实践促进了创造性思维和表现意识的养成,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感受力和艺术表达力。尼古拉•列西奥在评价卡拉斯时说:“她有三百种声音。她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用一种特有的声音,在特殊的速度中不断地变化音色,传达作曲家的乐段。”②能达到这种超凡的境界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她童年学习钢琴的经历。

2.良好音乐欣赏习惯的重要性

卡拉斯厚重的音乐修养,得益于她非常丰富的音乐欣赏(主要是歌剧欣赏)的积累。从4岁开始,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在收音机旁收听歌剧院的实况演播。父母也为满足她将来实现当歌唱家的意愿,给她购置了唱机和大量唱片,卡拉斯从进音乐学院大门到她几十年演艺生涯里,购买唱片已成为一种习惯,据报道,她是“唱片店的常客,买回大量唱片后便连续几小时地聆听”。她把音乐欣赏当作音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收集的唱片数量之多,与同一时代的歌唱家相比首屈一指。由于她聆听了大量的歌剧唱段从而熟悉了各名家的演唱,才使她能取众家之长,在积累演唱经验,提高审美视角,形成独特风格,丰富情感表现,在音乐记忆和想象能力等修养方面得以全面的提高。因此,卡拉斯在排演每部歌剧时,她所具有的音乐修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调动起来,经过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情感表现,展现出自己独有的大师风范。这也从反面说明不具备全面修养是那些歌唱家很难成为歌唱大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卡拉斯大量欣赏歌剧作品,这不仅使她在音乐修养方面得以很大提高,同时也使她所排演的每一部新歌剧,都以排演过程顺利、周期短和演出效果极佳而称著。其原因是她所排练的每一部新歌剧都是她早已听过,并已熟知这部歌剧的剧情和唱段,她没有因边排练边熟悉剧情而浪费时间,如在1949年1月卡拉斯在她即将排练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之时,突然接到指挥家赛拉宾的邀请,要她接替突然患病的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西奥所扮演的角色,并要求在一周内排练好贝利尼的歌剧《清教徒》。本来卡拉斯从未排演过这部歌剧,但凭借她曾多次欣赏过并熟悉这部歌剧的情节和唱段。结果按期顺利地完成了这部歌剧的排练,演出大获成功,受到歌剧导演的赞佩,对她的评价是:“只有熟悉歌剧的人才懂得这部歌剧的价值”。③卡拉斯真正的舞台生涯只有l5年,排演歌剧却有1OO多部,更加证实她所排演的每部歌剧排练时间短而顺利,并以演绎水平高超而备受赞誉。这不能不说与她通过音乐欣赏积淀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有关。由此可见,音乐欣赏与积累是歌唱家成功道路上的重要阶石。

3.音乐表演中表情的重要性

音乐表演是音乐的再创造活动,作为歌剧演员要通过歌声、形体动作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是以演唱的表情方式升华了原创而进行的再创造。这里的所谓“表情”是指用动人的歌唱并辅以自然身体动作的情感表达。可以说音乐表演的核心是表情。卡拉斯为扮演好自己在剧中的角色,总是在排练前或在排练过程中阅读歌剧总谱(包括乐队部分),从中分析剧情,将剧中人物的个性及心理状态及一颦一笑都了然在心。为了把剧中人物的表情诠释得更准确更深刻,卡拉斯在处理歌唱的声音与表情的关系方面,具有独到的建树。她认为“最主要的是,美声是表情,单独一个优美的声音是不够的。”④卡拉斯这一见地与她同时代那些重声音、轻表情的歌唱家相比是一高明之见,这也是她在歌剧演唱方面高人一筹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当时在女高音歌唱家中,能与卡拉斯相抗衡的只有意大利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苔巴尔迪,这两位歌唱家的声音方面虽都属一流,但相比之下,从纯声音素质来看苔巴尔迪那种漂亮优美的歌唱优于卡拉斯,而卡拉斯所扮演的角色所表现出的感人肺腑的激情又高于苔巴尔迪。因此一般评论认为卡拉斯是公认的歌剧艺术的化身,而苔巴尔迪只是一位技巧上无可挑剔的杰出歌唱家。由此可见表情在歌剧演唱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了。卡拉斯为了表现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有时她宁可在声音上出现某些欠缺,也要把人的表情演唱得淋漓尽致,有时她把声音有意唱得混浊,高音唱得过于响亮,甚至类似喊叫的声音效果,这曾引起一些评论家的非议。但卡拉斯却认为“表演角色时注入真情的剧情比所谓音色统一、圆润和美声唱法的其它原则更为重要。”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