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意识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21:26:49

安全意识论文

安全意识论文篇1

基于如上分析,导致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具体如下:首先,中小学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继续和拓展。安全教育遭遇应试教育的排斥,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已被称为“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仍然以考试为中心,安全教育往往是“务虚”范畴;其次,部分家庭对子女教育不健全的因素,由于“独生子女”已成大学生的主体,他(她)们基本上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和老师的关心下成长的,人生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于社会的复杂性知之甚少。一旦离开父母和老师,开始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留下种种安全的隐患;再者就高等院校教育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对安全教育存在侥幸和漠视。尽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强调大学生安全教育,但往往到了各高校则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甚至流行这样的说法:只要学生在校期间不出事就万事大吉。

1.2站在学校层面,除专业课教学计划外,还有素质教育、国防教育等,唯独缺少对安全方面的教育,以及明确的定位,有关安全责任、安全责任观等概念和内容只散见于国家相关的文件中,未被纳入教学课堂。

1.3绝大多数学校将安全教育理解成为安全管理,把两者等同起来,并将硬件安全作为安全教育的“要旨”。于是当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一些学校总是找管理上的漏洞,如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值班制度没落实、防范设施不齐全等。殊不知,安全事故频发的背后,正是安全教育的长期缺位所造成的。

2.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和建议

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安全意识是安全保障的前提,要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分析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防范可能危害大学生的各种安全隐患。学校安全教育目标的确立,对于大学生的行动具有指引、激励和规范的作用。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的安全。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他包含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单位单独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各阶层学校的系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1将安全意识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体系。从中小学开始把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全面开展安全教育,使之制度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安排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素质扎实、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进行启蒙教育,待遇与其他基础课教师一视同仁,以确保授课质量和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的提高;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保证授课时间,既要安排正规的课堂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学到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期末统一进行考试考评,其结果记入学生综合测评成绩,以达到学生从小就重视安全、了解安全的目的。

2.2大学阶段的安全教育,要有继承性、全面性、系统性、前瞻性。首先,要与中小学阶段安全教育所列的教学内容进行衔接,对已在中小学阶段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在简单回顾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提高,对中小学生可能没有涉及的内容要进行补充和拓展,做到知识系统的继承。其次,就是根据涉及大学生在校期间及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安全知识,进行分类编写和讲解,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以便大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最后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化教育。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学校保卫、学工、宣传、教务、团委、心理咨询、后勤等职能部门各尽其职、相互配合,专业课老师要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及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渗透到课堂,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

2.3不断更新完善安全教育的内容。教育部相关部门应及时收集安全教育实例和事故案例,组织编写教材,保证其教材的先进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还要做到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高质量理论用书。高等学校在加强思想和文化教育的同时,根据最新教材大纲,引导大学生深刻了解有关生命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的措施,懂得防火、防盗、防暴方面的自救常识,使他们在遵纪守法、保障安全、珍惜生命、预防犯罪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安全意识论文篇2

关键词:网络会计安全意识密钥技术

有人说,网络会计的安全问题是咽喉中的“恶性肿瘤”,尽管肠胃消化功能很好,可营养丰富的食物无法下咽,也只能通过“导管”维持生命。通俗的比喻,浅显地道出了一个业界人士最为关心的问题:网络会计发展的瓶颈——安全问题,更折射出业界人士的心愿:网络会计发展的明天——摘除“恶性肿瘤”。

一、互联网络安全:令人担忧的网络会计依托的平台

众所周知,国际互联网络是一个由数以万计的不同规模的网络,通过自愿原则并共同遵守某种协议(如TCP/IP协议)互相连接起来的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而网络会计则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平台,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活动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求达到管理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会计目标的现代会计模式。

国际互联网络时空的无限性和技术的开放性,为实现工作场地虚拟化,资料记录无纸化,数据传递远程化,信息交流数字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当今时代已经显现出无比的优越性,但也使一些不法分子常常有机可乘,从而使用户比以往更有可能暴露有价值的企业信息、关键性的商业应用以及公司客户的各类私人保密信息。恶意的袭击会侵入网络会计站点,进行各种可能的破坏,如制造和传播破坏性病毒或让服务器拒绝服务等。这些攻击可引起服务崩溃,保密信息暴露,从而最终导致公众信心的丧失,网络会计实施的瓦解。

据媒体报道,去年4月21日,反病毒专家截获了一种专门盗取某网上银行用户名和密码的木马病毒,这种病毒会在用户计算机中创建可执行文件、挂钩和发信模块文件,并修改注册表。一个普普通通的木马病毒,在重重安全技术防范的网上银行系统中,竟能绕过Microsoft安全控件和网上银行的CA(CertificatesAuthorities)证书,轻而易举地窃取用户的账号和密码?正当人们怀疑的时候,事隔一天,4月23日,江民反病毒专家在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后,当场运行了截获的病毒样本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病毒成功地截获了银行卡号及密码并向外发送,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了。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上银行用户有近千万,每年仅通过网上银行流通的资金超千亿,而利用多种安全认证技术的网上银行系统,在一个小小的木马病毒面前如此不堪一击,就如存有千亿元的银行大门,只需轻轻一推就完全敞开,如何保障千万用户的千亿资金安全?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带宽影响网络传输速度的问题应该说已基本解决,宽带接入为实现网络会计提供了在线操作的保证,但宽带接入的背后却隐藏了无限的杀机,有人曾断言,宽带将电脑接入了高危地区,断言虽说有点危言耸听,但网络用户面临的安全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的。据IT界业内人士介绍,近来有些“间谍软件”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进行安装(安装后很难找到其踪影),并悄悄把截获的一些机密信息发送给第三者,还有一些“广告软件”能够在硬盘上安营扎寨,发作时会不断弹出广告,将浏览器引导至某些特定网页,以此盗取用户的活动信息。据IT业界和美国国土安全部共同成立的“国家互联网安全联盟”的估计,90%使用宽带接入的用户至少会被一个间谍软件或广告软件所感染,并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专家预计,目前互联网上流行的间谍软件和广告软件大概有数万个之多。

美国计算机安全研究中心SANSInstitute曾经专门研究过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计算机在互联网上的“存活时间”,结果表明,2003年平均存活时间为近1小时,2004年却不足20分钟。

如此脆弱的互联网络确实让人担忧,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会计更让人担忧,会计信息能保证不会丢失吗?商业机密能保证不会被窃取吗?

二、安全防范意识:网络会计发展必须淌过的河

网络会计的信息安全问题是困扰网络会计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下,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有着严密的措施加以保证,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由于大多是单机用户或财务局域网或企业局域网,一般未接入国际互联网络,再加上安全密钥的设置等,其安全性相对来说是有保障的,而在网络会计方式下,其依托的操作平台就是国际互联网络,如何淌过会计信息安全这条河,对网络会计今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正如国际安全巨头赛门铁克(symantec)公司中国区执行总裁郑裕庆分析的,防止网络威胁“惟一的方法是主动预防,即部署整体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的反病毒解决方案。”

据国家863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对2004年网络安全状况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用户对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在被调查用户中,80%的配有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员,12%的建立了安全组织,2%的聘请了信息安全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安全服务,但被调查用户也普遍反映安全观念薄弱等问题。另据3721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全民体检周”公益活动在线检测结果显示,很多用户第一次感觉到网络安全隐患竟然距离自己如此之近,这从反面折射出网络用户安全意识普遍薄弱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用户对网络安全防范解决方案上存在技术盲区,面对网络黑客攻击方式的多样化、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不少用户不知道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二是用户对网络安全防范解决方案上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有人认为网络安全防范可以通过杀毒产品实现,把查杀病毒与防御黑客入侵割裂开来,忽视了网络病毒的变化趋势,更有甚者,有的用户认为安装了杀毒软件后就万事大吉了,没有及时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

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树立全新的信息安全理念,寻求最佳的安全解决方案,避免因网络安全防范失误而可能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对于网络会计来讲,就显得尤其突出。其一,要从宏观上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实行网络会计信息安全预警报告制度。网络会计的运行平台是国际互联网络,而且大多数服务器和客户端都以MicrosoftWindows系统作为操作系统,加上计算机病毒或黑客软件等破坏程序多数是利用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传播,这为实行预警报告制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会计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会计信息安全预警报告制度,依托国家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及各大杀毒软件公司雄厚的实力,及时网络会计信息安全问题及计算机病毒疫情,从而切实有效地防范网络会计信息安全事件。其二,要增强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切实做好网络会计信息安全防范工作。要针对用户安全意识薄弱,对网络安全重视不够,安全措施不落实的现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网络安全宣传和培训,并加大网络安全防范措施检查的力度,真正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安全密钥技术:网络会计发展必须爬过的坡

网络会计数据的传输是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的,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等工作都集中在网络系统之内,这就有可能被一些非法入侵者截取,或被一些别有用心者篡改。因此,密钥技术是网络会计发展的关键环节。试想,如果网络会计的密钥技术存在漏洞或隐患,信息的机密性何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从何谈起?网络会计的安全钥密技术是网络会计发展必须爬过的坡。

尽管网络会计目前还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发展,但会计电算化已经有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就安全密钥技术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对实施网络会计是有借鉴作用的。目前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主要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两大类,由用户根据其经营规模的大小、会计岗位的设置等情况选择,单机版仅在单台计算机上使用,网络版则在财务局域网或企业局域网内运行,但一般情况下都不与国际互联网络链接。由此,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局外人”截取的可能性就小了,可“局内人”非授权访问或篡改会计信息的案例却时有发生,尽管是个案,却也暴露出了电算化会计在安全密钥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就此曾作过专门调查,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加密的密码或口令过于简单,仅2-3个至多4-5个字符,这种密码或口令就如同纸做的门,是防得住大盗还是防得住小偷呢?二是加密的密码或口令过于统一,包括开机密码、进入系统密码、授权口令、屏保密码等都使用相同的字符,这就如同设了三道门,加了三把锁,却使用同一把钥匙去开启这三把锁,这第二道门和第三道门还有什么作用呢?三是加密的密码或口令过于有规律,如序列码12345、重复码66666、电话手机码138510、显示器码Legend、键盘码PHILIPS等等,这对经验老道的高手来说,一猜九个准;四是淡化密码或口令的作用,开机进入系统后长时间离开,既不退出系统,也不加设屏保,如入无人之境;五是会计电算软件本身存在不足,软件商在开发软件时片面迎合用户心理,密钥模块设置过于单一。

安全意识论文篇3

在很多校园安全事故中,学校负责人安全责任意识较薄弱,尤其是校长,作为整个学校的统领者和管理者,更要树立起安全防范意识,将安全放在所有工作中的首要位置,时刻都不能松懈,校长不仅个人要树立责任感,更要在校园中营造整体氛围,形成安全维护全体行动的良好现象,全方位地使学生安全得到保障。

二、针对安全问题建立相关的制度规章

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对维护校园安全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对安全的规范提出了规章的限制,使学校人员都能在规章制度的范围内活动,避免因为违背规章而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现在在很多学校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校外人员随意进出学校,这种情况无疑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持证明进出的措施,学生进出校门要持学生证,工作人员持工作证,不明人员进出要提前登记并通知相关负责人。

三、加强学生校内生活管理

学生在学校内的一切活动都应在学校的掌握中,在生活方面更是要格外关注。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动,在课间或午间容易在走廊或楼梯上追逐打闹,从而容易发生磕碰、摔伤等意外伤害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学生平常的教育和管理,杜绝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比如在住宿这一方面,查勤人员一定要加强管理。随时掌握学生的数量和动向,一旦发现有学生未归要及时反映。避免因为查勤人员的忽视而使学生的安全受到威胁。

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安全意识论文篇4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网络宣传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061 ― 04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的发展和壮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经从现实世界转移到了虚拟网络,网络意识形态的斗争成为了主要阵地。对此,在多个场合不断强调,要求我们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战场的主动权,确保国家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我们要争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话语权,占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制高点,提高我国的网络文化软实力。

一、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内涵

(一)话语权

话语权是通过创造、表达、设置、传播和运用一定的话语来影响和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权利和权力,这一概念揭示并凸显了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话语交往现象背后的权力意义世界。〔1〕话语权作为一种国家力量,是一个国家自发提出、表达、传播和运用本国文化优势、维护本国文化安全、主导本国文化发展、保障本国文化权益、根本利益的权利和权力。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最根本的部分,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国家文化的重要指标,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价值日益凸显。特别是当今时代,网络十分发达,话语权以从人民现实生活中逐步扩大到了互联网,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网络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试图为一切观念的产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2〕。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a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首先意识形态具有现实性,它不是空洞的存在,其存在是具有指向性的,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其二,意识形态具有总体性,它并不是单独的存在,它是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引领着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过程。其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表达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碰撞的产物,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最后,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虽然是被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其自身具有特有的发展规律。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类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即网络意识形态,

它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代表着网民的利益,指导网民的“行动”,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同时也关乎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最终影响着现实社会中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网络用户量大国,占领网络意识形态的至高点,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因为网络意识形态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保护,维护其安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战略防御的过程,其目的是国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帮助我们鉴别外来的意识形态,抵御不良意识形态,使得我们可以尽可能少的受到不良网络意识形态的侵蚀。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是为了保障和维护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文化权益。

现阶段,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和挑战。首先,互联网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传统的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报纸、书籍、期刊等途径,这些途径传播速度慢,受众群体范围小,消息相对滞后;相反,通过网络的传播途径具有新的特点,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泛,消息更新及时。其次,互联网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例如恐怖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这些意识形态的传入,对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冲击。最后,由于这种冲击的存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形成的价值观,价值功能也大大地被削弱,各种不当的价值观、价值言论层出不穷。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3〕

(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

综上所述,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内涵就显而易见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是国家利用经济、政治、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发表言论进行鉴别和抵制不良外来文化,维护国家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根本利益、文化权益的权力和权利。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网络中的扩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斗争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如果我们不能够与时俱进的话,那么这场意识形态的大战我们必将失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斗争对我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必须牢牢的抓住现在的互联网革命的机会,抢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制高点,先机点。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想抢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我们首先需要加强意识形态的建设,打好意识形态的根基,充分发挥理论优势,做好现实生活中的理论传播。其次,我们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做好五位一体建设,这些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意识形态是对于他们的反映。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所面临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

(一)新情况

网络意识形态相比较传统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些新情况的出现打破了过去的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稳定的格局。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用户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领域所出现的新情况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面对这些新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些新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日新月异,复杂多样。传统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期刊、杂志、广播等手段,这些传播手段具有传播速度慢,覆盖范围小,更新不及时的特点。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更新速度迅速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对于社会舆论的作用,例如小月月事件,聂树斌事件等。这些社交软件,舆论平台,使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正面的交锋,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参与者不多数是学者、政治家,而网络意识形态的参与者是各行各业的人,群众范围在进一步扩大,大家谈论的话题内容和形式也在进一步扩大,其中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了,意识形态的碰撞就会引发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考。

二是网络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频率加大了。主要表现为:当舆论遭遇社会热点事件之后,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舆论论争出现了频发的态势。例如2016年发生的,我国实行全面二胎政策、英国脱欧、人民币加入SDR、中国发射首颗量子卫星、中国女排再夺冠,每一个事件都引起了群众的广泛热议,其中不乏有许多言论涉及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无论是家庭小事还是国际社会大事,这些事件在网络上都会上升为意识形态问题,国家治理、国家制度的问题,持续不断地引发着舆论战。这些舆论战深刻的打击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促使我们保护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三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价值功能减弱。互联网时代以前,我们接触的意识形态,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几乎无法接触到其他的意识形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国民数量的飞速增长,人们在网络了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的碰撞,使人们开始怀疑原来所固有的思想。当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对我国人民进行其所信仰的意识形态宣传,分裂我们的团结,诱导我们的思想,实现其目的。一部分人改变了原来的思想,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开始诋毁,污蔑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网络世界中,我们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功能,正在逐渐的减弱,减速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年p人之中。因此,我们必须打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一战。

四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存在向政治事件转化的动向。〔4〕网络的舆论宣传必然会导致线下的群众性事件的发生。例如聂树斌案件,随着网上媒体的大力宣传,原本媒体是想要告诉公众司法的权威性,正义可能会来的迟一些但不会不来。但是,人们却把怒火发在了法官身上,煽动舆论,激发大家的愤怒情绪来抵制政府,诋毁司法体系。2015年5月的庆安事件,其维权群在网络中散布谣言,在线下聚众闹事,干扰了社会治安,动摇了社会稳定。这样的事件如果一个个无休止的重复下去,那将会引起社会动荡和恐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严肃对待。

网络意识形态的新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特征,一是虚拟和现实相统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体和传统意识形态的主体相一致,网络话语权的思想体系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传统意识形态的根基。二是超时空性,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削弱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力度,有利于传播主体表达自己的话语权。三是意识形态多元化,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碰撞,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传播变得更为艰难和复杂了。掌握新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拥有主动权。

(二)突出问题

一是针对自身而言,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具有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十分缓慢,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网络时代信息飞速发展,理论的发展无法跟上经济、政治发展的脚步,就会导致话语权的减弱。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话语理论的创新来进行支撑。中国的经济突发猛进,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也是不断攀升,但是由于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不足,并没有将发展优势有效的转化为自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优势,进而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从网上到网下都被削弱了。其次,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缓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政府网站,更新速度很慢,有的甚至是多年停更,政务的不公开,使百姓对国家和政府失去了信心,进而使国家的意识形态失去了民心。党政宣传部门,对于网络宣传工作懈怠,有些上了年级的工作人员不会使用网络进行党政宣传。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二是针对外来文化,信息和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强烈冲击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我们的时代,直接的殖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完结,然而我们所看到帝国主义仍以其在政治、思想、经济与社会实际中的特有形式,特别是在文化领域中徘徊。”〔5〕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帝国主义最有力的武器,文化帝国主义利用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我国人民进行渗透,其目的是实现政治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国家企图以一种西方的普世价值来代替世界的多元文化。这些强有力的文化渗透,对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建设产生了强力的冲击。由于这些思想的传播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了,甚至有些人公开发表一些诋毁国家,诋毁党和社会主义的言论,这些人群的队伍在不断地壮大,由线上转移到线下,呈现出来组织化的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盲目的追求个人利益,这些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更能被他们接受,这样的态势强烈的冲击了传统的意识形态。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两级分化的趋势,社会产生了阶级的分层,这种分化使人们的价值选择变得更加的多元化。这一系列的问题,动摇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摇摇欲坠。

三是互联网技术和管理存在许多的问题,急需改善。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斗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媒介的不同,网络相对于过去的传统媒介来说更为复杂,需要更多的技术操作和有效科学的管理经验。我国虽然是互联网大国,但是互联网技术我们还是相对落后的,在互联网技术涉及的各个领域我们都不难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提高互联网技术水平,鼓励和扶持互联网技术创新,无论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进攻还是防御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在技术上处于弱势地位,那么我们在话语权上也只能是被动的地位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需要人才来实现,人才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就是加强对于技术人才和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加强舆论的监督和信息鉴别管控能力。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意识形态的受众,最重要的主体还是青少年,我们必须牢牢的抓住这个重点问题。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实现途径和防御战略

一是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提升和创新工作。首先,我们要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在生活中,甚至在一些学术领域内,我们总是会无意中对这个名词进行放大或缩小的解释,这么做是十分不理智的,这样做不利于我们积极有效的应对意识形态问题。由于我们自身认识的偏差,会使我们难以掌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动权,使我们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在复杂的网络世界。

其次,我们需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最有力的武器,网络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离不开思想的碰撞和理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就是科学性和前瞻性。目前,西方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速度要远高于我们的速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的国家,其对于抢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制高点,作用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理论的创新需要人才的培养,对马克思理论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建设投入,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保障。

最后,我们要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正如列宁所说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6〕。我们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大众化方向,理论要说服人,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必须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与网民的生活话语紧密结合、有效转化,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定要贴近生活。党要始终坚持自己的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网络意识形态中要想掌握话语权,就必须牢牢抓住群众的心,群众的思想。

二是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能力。我们如果需要在网络中传播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第一步需要建立安全高效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传统媒体需要与新媒体高度融合,将传统媒体网络化,以网站作为支撑点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和经验根基。网络安全部门要进行网络信息的规范化审查,进行鉴别网络信息的优劣,对不合规范的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对于情节恶劣,言辞危害性较大的发言人进行处罚。党政宣传部门要利用起网站这把有力的武器,迅速调整状态,运用网络媒介M行意识形态的宣传,树立和加强网络宣传的理念。

第二步是组建精英化的网络宣传工作队伍。网络宣传平台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战场,操纵这个战场的战士必然是一支精英化的队伍。精英化的队伍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其一是熟练的操作互联网的技术能力,其二是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崇高信仰。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熟练的互联网技术是始于敌人争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最有力的武器,可以帮助我们躲避敌人的攻击,必要时候进行有力的还击。但是,强有力的技术需要有一个价值观的引导,需要意识形态武装其头脑,才能更好地利用技术武器。

第三步需要扩大我们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我们不光要守住自己国内范围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我们还需要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传播出去,这是争取意识形态安全话语权的必经之路。国家的话语权最主要是在国际交往之间的话语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目前,世界各国不光是在经济领域寻求全球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是希望自身可以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和引导。话语权的建立立足于全球化视野,我们需要向世界表达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的意识形态。伴随着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的迅猛发展,今天的中国也应该足够的自信去宣传中国的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1〕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理论探讨,2014,(04).

〔2〕俞吾金.意识意识形态:哲学之谜的解答〔J〕.求是学刊,1993,(01).

〔3〕姚元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探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

〔4〕李艳艳.如何看待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J〕.红旗文稿,2015,(14).

安全意识论文篇5

(一)当下我国面临的复杂的文化安全情势,亟需我们将文化安全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利用其强大的软实力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略,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凸显出来。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和文化的独特性,我国首当其冲受到西方世界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颠覆,使当下中国文化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和不信任也在不断增加。全球一体化浪潮带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碰撞,带来了中国与西方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最近爆发的“斯诺登事件”表明,网络化时代不仅带来了海量信息和无边界交流,更带来了国家间的全面网络对抗;苏联解体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枝独秀,也引起了国外文化霸权的攻讦;此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交易的市场霸权,技术交流与技术保护的持续博弈,宗教及其他文化领域的不断角力等,都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文化安全情势极为严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虽然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文化发展始终是一条“短腿”,不仅与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不相匹配,也带来明显的文化安全隐患。一些人对我国五千年悠久传统文化传统进行诋毁甚至全盘否定,从而动摇国人的文化本位与传统根基;一些人对西方在文化领域对我国的渗透和扩张缺乏清醒的认识,拱让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阵地。再加上当下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长期缺乏创新,导致意识形态工作的功能弱化,实际上是变相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地。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保护,30多年的“建设性破坏”在烈度、广度和时间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还有,我国在科技研发、教育发展、文化市场等方面的保护机制十分缺乏,文化安全问题丛生。凡此种种,足以说明我们对文化软实力重视不足,对文化安全警醒不够,长此以往必将自毁我国的文化长城,主动割让文化,也为西方的文化渗透打开方便之门。可见,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图谋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价值颠覆乃至于输出,我国文化安全的外部威胁十分严峻;而国内一些人陶醉于经济繁荣,自陷于莺歌燕舞,对西方与我国的意识形态抗争视而不见,对文化遗产破坏和传统价值缺失置若罔闻,对技术流失、教育失衡和文化冲击等缺乏应有警醒,这些外部威胁和内部隐患勾连在一起,造成了我国深层次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危机,亟需我们尽快深化对文化安全的综合研究。

(二)西方文化安全研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亟需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观。文化安全研究在西方起步较早,在东西方冷战时期尤其受到高度关注,冷战结束后形成一波热潮。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改变颜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意识到东西方较量已从铁幕后面的军事对抗转型为软实力背景下的文化较量,因此在加强对所谓“敌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与扩张的同时,更重视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将文化安全战略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西方学者为配合这一图谋,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文化安全的理论建构,试图为西方国家的图谋披上一层合理的外衣。其中,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论”、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是较有理论深度、较具国际影响力的理论建构。应该说,西方学者提出的文化安全理论,对于深化有关文化本质、跨文化冲突的研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从理论上看,西方学者力图掩饰国家间文化冲突背后的政治因素,片面夸大文化因素本身的作用,其观点存在明显偏颇和缺失。从深层意图看,这些理论建构的出笼大多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一方面是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文化霸权服务,为西方世界作政策辩解或诠释的色彩甚浓,排他性的意识形态特征明显;另一方面大多服务于西方国家对他国进行文化渗透和价值颠覆的需要,甚至针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具有明显的攻击性指向,对包括我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严重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积极应对。因此,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论”、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一系列关涉文化安全的理论体系和观点,其本质都是对西方文化渗透与扩张受阻、亚洲国家文化不断发展和崛起的一种深切优虑,其在理论广度与深度上并没有超出上世纪初马克斯•韦伯提出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视野。例如,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虽然影响广泛,但基本上还是延续了西方的冷战思维,试图在苏联后给美国重新设定对手,以维护“普世价值”和“美国信念”,为美国继续称霸世界制造理论根据。显然从国际层面上看,对文化安全的研究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议题,也不可能在学术层面和政治层面获得所谓的“理论共识”。对文化安全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产物,与国家利益、国际竞争和意识形态争端纠缠在一起。尽管在西方世界,也会有一些学者对西方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等议题进行揭露和批判,但他们的观点并不被西方世界的决策层所重视,也远没有那些以服务西方文化霸权的学者受欢迎。目前,国际上关于文化安全的主流观念和话语权基本上由美国既及西方国家的学者所掌控,几乎还听不到来自中国学术界的观点和声音,更遑论西方国家与我们坐在谈判桌前平等讨论文化、文化领土、文化软实力等攸关未来发展的问题。基于此,我们迫切需要在厘清西方文化安全理论的本质、借鉴西方文化安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独特价值观、关涉当下严峻的安全现实,从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等不同维度来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理论和战略,在国际上争得与大国身份相符的文化话语权,营造一个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国际舆论和安全环境。

(三)当下我国文化安全研究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实,亟需我们深化对文化安全的综合研究在国内,文化安全问题虽然早已进入国家高层的决策视野,但目前学界的研究相对滞后,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文化安全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诸多不足。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对文化安全的研究还处于概念辨析和借鉴西方成果的阶段。不仅对对与文化安全相关的文化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也对文化安全研究的多学科合作缺少实际的动作,使得目前已有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不乏引进、模仿和借鉴的痕迹,与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学的目标还相距甚远。在现实案例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一些研究成果鲜有社会调查的数据和国内案例的研究分析,与相关实际部门的对接与合作也明显不足,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成为“自言自语”的文献资料、“隔空喊话”的务虚之论,尚不能真正进入决策领域和实践操作的层面。在对策咨询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对文化安全的研究也存在几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宏观的研究较多,微观的分析较少;二是理论研究较多,实践操作建议与对策较少;三是研究文化安全的消极防御方面较多,将文化安全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总之,当前我国学界文化安全的研究虽然形成一定的声势,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初级阶段。现有研究对理论层面的文化安全理论建构、国家层面的重大文化安全问题、社会影响较大的文化安全事件、特别是涉及国本的意识形态对抗等,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综合的研究,既没有与西方文化安全理论和战略相匹敌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理论,也鲜有应对当下我国严峻文化安全形势的可操作性建议。严峻的现实呼唤学界和政界的合作,研究出系统的中国文化安全理论;更呼唤学者的学术良心,摒弃学术壁垒和门户之见,深化文化安全的综合研究,拟订出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与区域层面的具体措施相结合的文化安全战略。

二、文化安全研究视角的多元维度

文化安全研究从来不是一个单向度论题,而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象。因此,对文化安全的研究,除了坚持不同学科的合作创新与综合研究,更要把握这种研究的多元维度。

(一)文化安全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的二元维度对文化安全的研究无疑是为了维护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不仅彰显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内在品格、精神风貌和人文特性,还在思想理念、价值体系、创新活力等方面体现出其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历史经验表明,提升文化软实力,既要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也要构筑坚固的文化安全堤坝。文化发展提供了确保文化安全的物质基础,文化安全则是文化建设的屏障,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是在一国的文化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保障文化安全,就成为保卫文化建设成果,拱卫国家文化领土、文化安全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责任。在全球一体化格局下,“以文化论输赢”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各种文化群体不约而同地研究文化安全理论、建构文化安全战略、实施文化安全措施,就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文化安全,保卫文化建设的成果,保卫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加强和深化对文化安全的研究,既要坚守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提防西方的和平演变和“”,更要着眼于保卫我们“文化领土”的安全,拓展我们的“文化控制力”。比如,十文件提出要维护网络安全,就是一个既要发展网络经济又要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的“文化领土”;我国要在警惕和维护文化安全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市场的国际博弈,这也包括知识产权的竞争、文化贸易规则的制定权、民族品牌产权的维护等多个方面。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既要坚持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主流意识形态,也要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促进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断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因此,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必须坚持与文化发展相辅相成的二元维度,如果仅仅秉持消极的文化安全观可能会埋葬我们民族的悠久活力。当前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积极文化安全观的同时,我们必须抵制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倾向。

(二)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的二元维度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是一个具有深厚理论底蕴和经世致用特色的研究议题。鉴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核心价值等文化要素对国家、民族的特殊重要性,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实际上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一个具有足够开放性和防御功能的安全文化形态,能够提供稳定的国内政治、舆论和文化环境,为发展经济与科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防御屏障,对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可以直接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和区域工作层面,减轻由于文化安全问题而造成的文化建设的损失,极大提升和倍增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在现实生活中,广东汕尾发生的乌坎事件、南海的本田罢工事件、广州的新塘事件及垃圾焚烧的网络围观等大大小小的网络及文化事件,都直接关乎文化安全乃至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从理论和对策上有预见性地做好研究,能为政府提供有益的处治方略和预案,减少社会动荡和思想波动。显然,我国最高决策层之所以对“文化安全”倍加重视与投入研究,恰恰是因为我国在现实领域受到来自国外的严峻文化挑战,对国家安全形成了重大威胁之故。而在国外,关于文化安全的众多研究原本就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其成果也纷纷进入实践操作领域,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国家调整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战略。另一方面,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又非完全工具性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学科特色。首先,对文化安全的研究是一门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涉及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法学、政治学,宗教学、历史学、民族学、外交学、情报学等多个领域,需要各学科的广泛参与和协同创新;其次,西方国家学术界在多学科交融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已经提出了众多关于文化安全的理论建构,形成了许多影响到其他学科和社会意识的理论体系,比如文明冲突论、文化霸权论、文化殖民论、软实力理论、知识产权论等。而中国学界的研究因为起步较晚,在文化安全的理论建构方面尚未有重大建树,其理论贡献尚不能望国外同行之项背,亟需研究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文化安全理论。这就表明,当前对文化安全的综合研究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文化安全的理论建构与经世致用的文化安全战略这个二元维度。文化安全之所以成为当今“显学”,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维度之一,是因为这个议题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撑,也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特色。我们对文化安全的研究,必须做到两者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三)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遥相呼应的二元维度对文化安全的研究,还要体现国家层面的宏观文化安全战略与区域层面的具体文化安全措施这个二元维度。从全局来讲,文化安全当然首先是国家层面的战略,事涉国家和前途命运,必须上升到国家核心战略的高度,无此则不会有国家其他层面的可持续发展。从局部来讲,文化安全必须形成区域层面的文化安全意识和具体的文化安全措施,无此则所谓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只不过是一纸束之高阁的空文。必须是国家层面与区域层面二者合力,才能真正建构疏而不漏的国家文化安全体系,保卫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成果,保卫和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一方面,我国最高决策层之所以明确提出“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因为在当前情况下,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从硬实力竞争转入软实力竞争,从物质经济领域的比拼转向非物质经济领域的博弈。西方国家对我国搞“和平演变”,推行“”,其背后不仅是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的较量,更是充分利用了文化的力量与手段。当今国际贸易中各种歧视政策、反倾销法案、知识产权案等,又无一不是国家产业文化实力、文化市场安全等方面的较量;国家间在高新科技、高层政治、高端意识形态等领域无休止的谍战和攻讦,其实都依仗着各自文化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这些都使得文化安全作用日益凸显,上升为我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从局部来讲,区域(省区)与国家层面是点和面的关系,国家层面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必须靠各个区域(省区)的具体文化安全措施来保障,否则便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对广东来说尤其如此。广东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深得率先与西方文化交流之利,也饱受与西方文化冲突之害,成为与西方文化融会与冲突的桥头堡和主战场。广东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有许多案例、经验需要研究和总结,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需要探索形成对策;同时,广东的今天就是国内其他省区的明天,广东在文化安全研究方面先行一步,可以为国内其他地方提供经验和借鉴。因此,广东应率先开展文化安全的研究,并成为文化安全研究的重点样本,这样可以掌握该领域的一定话语权,乃至建构文化安全研究的“广东学派”。

三、文化安全研究内容的多维框架

基于西方的研究经验和中国的现实处境,我们认为,当下我国文化安全的研究内容应构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案例研究及应用对策咨询三大框架,以此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学和文化安全战略。

(一)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学建构理论建构是现状分析的框架和对策研究的前提。一方面,要重点突出文化安全的理论创新,着眼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学。目前国内学界对文化安全的定义不是过于宽泛,就是相对狭窄,甚至还有相互抵牾的情况,因此需要借鉴西方文化安全研究成果,厘清文化安全的基本概念、论域边界、逻辑关系,研究文化安全的内涵、外延、特征、性质等,形成系统的基础性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文化安全学的后续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对西方文化安全理论的辨析与借鉴。西方学者先行一步,率先开展文化安全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也形成了维护其本国文化安全的具体战略和可行措施。我们需对西方文化安全理论建构与实战方略的社会背景、学术流派、理论视角、价值原则、思维范式、文化逻辑、理论得失等进行研究与评价,注意吸收其合理因素。特别是对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与利益格局的新变化,美国单极独大形成的文化霸权现象,高科技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世界不同文化群体提出的文化安全理论与策略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总结分析其经验与教训,为我所用,为我所警。

(二)中国案例研究:文化安全研究的空间关照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安全学,当然要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国独特的国情和严峻的文化安全情形,这是当下我国文化安全研究的空间关照,也是核心研究内容之一。需要具体梳理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面临的文化安全现状,条分缕析文化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挑战及其背后的结构性原因,为制订国家层面的文化安全战略和区域层面的文化安全措施打下坚实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将国家视角的文化安全战略与区域的文化安全措施结合起来,必将拓展文化安全研究的视域和实践空间,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安全理念构建与实践战略的可操作性,也使当下我国的文化安全研究更具有创新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就中国案例研究而言,要特别注意我国在文化安全领域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国际挑战,这是文化安全之所以成为当下高层重点关切的主因之一。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给我国带来的“双刃效应”是文化安全研究的现实背景:我国虽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拓展空间与文化市场前景,但面临着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文化殖民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的抗争也是文化安全研究的关键要素:我国特有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屡受西方国家的诬蔑和攻讦,在国际意识形态领域还缺乏必要的话语权,但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秉持政治强权和跨国公司之威,在我国肆意横行,攻城略地,对我国的文化与文化安全生态造成了重大影响;此外,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已带来的文化安全新课题,以文化、教育交流为幌子的经济、军事、科技间谍活动等,也是当下文化安全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失落与重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与公众接受程度之间的偏差与逆反,和平崛起过程中经济地位与文化地位的不相对称,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民族文化与传统价值的贬损与失落,社会文化生活中道德滑坡造成的“三俗”现象泛滥,西方文化渗透造成一些人对外国文化产生的依附心理,民族地区不断汹涌的宗教与族群矛盾激化,大国形象塑造与社会公民素质之间的逆差与挑战,凡此种种,其原因不外乎是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与文化投入下降的矛盾,人民生活日渐富足与社会道德底线不断下滑的矛盾,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隔阂与冲突,主流意识空悬与草根意识泛滥的矛盾,西方文化勇进与民族传统文化萎顿的矛盾,等,都需要我们引起高度关注,在深入研究基础上进行理论回应。

安全意识论文篇6

【关键词】 物业管理;安全;文化

一、企业安全文化概述

安全文化是企业在不断的生产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或特意塑造的让所有员工能理解、遵守的,具有保证企业安全问题的意识、企业安全行为对员工安全问题能够进行保障并有一定的安全管理规范。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可以分为安全精神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一般是指符合人性化的思想,如在生产中用到的安全技术、在实验中安全的进行研究、在管理上具有安全的意识等。安全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上因迫于劳动、创新、学习等需要而发明并运用的所有对人类身心安全有效的物品及工具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安全精神文化属于内在表现文化。 而安全物质文化是否丰富决定着安全文化水平的高低,它属于外在表现文化。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及必要性

软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可以运用到管理企业的安全文化,这种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全体人员树立现代化安全意识。只有将企业全体人员培训养成怀有现代安全文化知识的工作者,才能使安全文化与企业现代化管理更好的结合,与企业管理内部机制更好的融为一体,使企业更加顺利的向前发展。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知影响着其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员工本身对安全文化的态度和企业对安全文化的构建的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做到企业安全。因此,企业应通过教育、宣传以及奖惩等手段,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提高安全意识和文化,从而使员工主动的感受到企业存在的安全感。

三、物业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途径与措施

3.1物业公司决策层要牢固树立安全文化观

物业公司若想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需要在高文化素质的物业公司决策层上才能得以保证,安全文化的培养直接制约着员工生命安全,因此它直接影响物业公司的整体形象。物业公司决策层的安全文化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

3.1.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道德观

统计资料表面有超过80%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在物业管理中需要充分因日安全道德观来加强对人为因素的限制。

3.1.2树立预防为主的科学发展观

在物业公司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决策层应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行,不管什么坏事情不发生最好,一旦发生会措手不及,因此,事情发生前应当提前进行预防。在事故发生的背后,有很多是因为一时疏忽、滥用职责所导致,又有很多是因为企业没树立好员工的安全意识。

3.2规范管理层的行为,全面提高管理层的安全素质

决策层的安全文化如何建设,应成为物业公司培养安全意识的重要过程,物业公司应将安全问题视为重点,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3.2.1要认真掌握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根据相关的理论对安全生产进行合理的制度规划,明确物业公司的操作章程并在其执行过程中积极的引入监督与完善机制。使其既符合国家的法律规章的要求,又符合人们对安全物业的期望。

3.2.2管理层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技能

物业公司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管理层应将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与销售业绩相结合、与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相结合。而不能单独的建设安全文化,否则极易使员工将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完全区别对待。

3.2.3推动员工安全价值观的建立

企业安全文化应是企业每个人员都应该具备掌握的,物业公司应站在员工的角度去引导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到安全文化的培训中。这就需要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层发挥其作用,通过建设一系列以安全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来创造安全文化环境、强化法制观念意识,使物业公司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

3.3全面提高物业公司操作层的安全文化素质

在经过10年的长足发展,当今时代物业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步跨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由于物业公司有其自身独特的服务特点,要想使自身具备更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借助企业文化的宣扬来加强自身品牌的建设,而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3.1加强教育、培训、引导,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安全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安全伴随着我们一生。在物业公司员工的安全素质是物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之一,因此物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除了需要社会和物业公司助之外,还需要家庭的协助。

3.3.2开展积极的宣传教育,实现员工超越自我的安全意识

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我们可以把员工的安全素质划分为:安全的无意识、体制约束下的安全意识、自我的不可控安全意识、自我的可控安全意识和超越自我的安全意识这五个层次。

参考文献

[1]丁维法,赵世崇.全面提高安全文化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J].建筑安全.2002(09)

[2]赵铁锤.推进安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安全生产提供强大的舆论氛围和智力支持[J].现代职业安全.2003(12)

[3]孙斌.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04)

[4]李文华.浅谈石油企业的安全文化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作者简介:李巍,男,(1967.12-),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华北油田二连分公司锡林矿管站

安全意识论文篇7

按照区委要求,街道党工委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思想文化类报告会、研讨会、论坛、讲座管理的通知》、《天津市蓟州区关于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方案》、《蓟州区关于贯彻落实<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实施意见》的指示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文昌街道党工委开展系列意识形态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工委高度重视,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文昌街道党工委始终牢记党纪党规,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落实“两个坚决维护”和各项意识形态工作,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明确要求党工委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工委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党工委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党工委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主抓分管科、室、社区的各项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

二、认真组织学习,筑牢意识形态领域

自区委统一安排部署意识形态工作以来,街道党工委一直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来,加强党工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深入领会掌握精神实质,明确使命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活动,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积极组织了各种形式多样、寓意深刻的意识形态教育,街道党工委要求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参与意识形态学习,进行意识形态学习安全讨论,组织意识形态考评测试,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中,法定和传统节日还开展了演讲、文艺表演等节目形式向社区群众宣传意识形态工作。街道宣传科自注册微信公众号以来,先后了85条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对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媒体宣传作用。

三、强化舆论引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街道党工委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上严格把控政治关口,强化党工委班子责任制,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强化基层人员政治倾向,严格核查讲师、讲演人员和讲演内容和节目寓意,强化做好本单位网络媒体舆论管理,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到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意识形态安全。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会议,研究讨论意识形态安全缺口和网络媒体舆论风向,及时做好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的舆论监管,平时注重掌握了解各科、室、社区的各项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动态,健全重大决策及项目的风险评估制度、政务舆情回应制度,制定一套完整的规范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机制,及时搜集、研判、处置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意识形态偏移和引发社会不稳定的言论,为各项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街道党工委坚决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动街道整体工作人员和社区群众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安全落地,及时为上级党委把控好意识形态工作第一道防线,严管严控新闻舆论阵地、互联网阵地、文化宣传阵地、民族宗教阵地和“两新”组织阵地等重要意识形态阵地,严查失管失守责任,为上级党委死保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全面性、深入性和安全性!

五、坚决做好自查,严格执纪问责

安全意识论文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 安全意识 安全技能 安全教育

随着高职院校持续扩招,由于土地稀缺及发展空间的限制,近年来,高职院校郊区化趋势明显。随着校园规模扩大、学生跨校区上课、流动、校园内部环境与校园周边环境复杂等问题而来的,各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治安案件、危及学生人身财产案件等时有发生,给高职院校客观上造成了诸多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综合教学区、各宿舍片区、食堂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8份,有效率93.8%。同时随机访谈了47位学生,采集了大量素材。问卷和访谈主要涉及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技能、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等方面。

二、研究内容及分析

(一)学生安全意识调查

根据调查,自评较有安全意识的仅有9.8%的,其他的“稍有”、“一般”和“较差”的分别占12.2%、43.5%、34.5%,有此可知,缺乏较强安全意识的学生高达91.2%,说明高职学生的安全意识普遍较差。见表1。

表1 安全意识自评调查数据

(二)学生安全防范技能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学习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基本知识较匮乏,防范能力较差。从对掌握基本防范技能人数来看,学生在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方面的防范技能掌握情况较好,反之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心理健康和学习安全等方面,学生的防范技能较差,特别是文化安全,78.1%的学生表示了解极少。见图1.

图1

(三)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一般,随着安全教育课在高职院校的普及,95%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安全教育理论课学习,同时,仅有69.7%的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安全实践演习,表现出理论和实践有脱节的现象。见表2.

表2 关注安全问题调查数据统计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安全意识淡薄。根据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存在侥幸心理,思想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贪图方便,容易轻信他人,极易误入骗局等状况。比如,在访谈过程中,73%的受访者表示,由于学校四塘校区地处郊区,校周边交通还不是十分便利,多数学生乘坐过毫无安全保障的“摩的”。又如,校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学区环境相当复杂,校园周边存在许多无证经营饮食的摊点,少数学生由于贪图方便和便宜,经常在这些无证摊点消费,曾引发多起由于食物卫生问题带来的呕吐、腹泻问题,也是学生人身安全隐患之一。

2.新时期安全防范技能相对缺失。根据调查,高职学生在安全防范技能方面,掌握的知识内容涉及面较窄,对传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实验安全等知识掌握较多,但对于新时期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健康等领域知识掌握很少,令人堪忧。比如,63%的学生表示存在各类心理问题,包括生活适应、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习压力,而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感觉无法应对,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又如,因为安全防范意识较弱,少数同学曾在网络、身份证、银行卡等方面泄露过身份信息,导致发生过网络交易受骗、账号被盗的情况。

3.理论及实践有脱节现象。根据调查,在受调查学生中,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都接受过安全理论课的教育,但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教师讲授和视频观看上,实践不足,大多数同学的安全意识没有得到内化,自救知识技能掌握不扎实。比如多数同学都不会使用消防工具,也未留意过安全出口、安全通道。又如,多数同学甚至连学校保卫处电话、报警点等基本情况都不了解,说明理论和实践脱节较严重。

(二)建议

1.将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建议在安全教育课进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以全面普及安全常识为目标,跟随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针对性、阶段性、倾向性的原则,充分考虑新时期和城乡结合的地域特点,每年定期调整高职学生安全教育课,明确课程教学标准,使用规范教材,走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避免安全教育的随意性。

2.开展特色活动进行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学校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联合党、工、学、团组织等各个部门力量,进行阶段性安全防范能力训练。第一步,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电视、院校报刊、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基础知识普及;第二步,利用法规及案例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技能知识培训;第三步,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事)件、事故,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盗、防骗、防毒、防抢劫、防侵害、防自然灾害事故等常规安全防范训练,提高防范安全事故的自觉性和实际应对能力。

3.加强安全教育实践环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必须是实践锻炼。对此,学校定期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及相关专业人士对学生开展现场演示、实战模拟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各种临灾应急及防护措施,能在意外灾害事故发生时镇定自若、主动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安全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安全意识,将头脑中的安全概念转化为能动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梁珊珊.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35.37.

[2]骆懿玲.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J1.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12):105―107.

[3]赵玉发.浅谈高校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工作[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2009(2):27―28.

[4]刘学泳.低年级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8(9):128―131.

[5]孙晔.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3(8):39.40.

作者简介:

陆芸,1981年11月13日出生,理学学士,法学学士,公共事业管理在职研究生班毕业,研究方向是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

伍建军,1958年8月8日出生,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系本科毕业,研究方向是教育学、体育教育。

安全意识论文篇9

视,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当然,如何科学地、准确地描述它

的涵义,目前理论界还有不同的认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有各种各样的表

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

程中,在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活动中,为维护自身免受意外

伤害而创造的各种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成果的总和;有的表述

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

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还有的说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

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它涉及了安全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

精神、规章制度、宣传教育、标志等方面,同时,安全文化又具有鲜明的

时代性、独特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具有强大的方向、凝聚、协调、

约束、激励和辅射功能。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对于推进我

国“两个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倾向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提出了有关“安全文化”的概念并系统

地传入中国之后,引起了我国各界的高度重视。此后至今在安全文化的理

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出版了一大批研究、介绍安全文化的

书刊和研究安全文化方面的论文,成果颇丰。然而,综观这些研究成果,

不难发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恕我直言在这里提出,愿与关注者探

讨。

其一,研究缺乏深度,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许多论著内容

相近,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含混不清,有的论述仅限于表面,理性的多、可

操作性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在理论的深度上上

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少方面长期滞后于实践。

其二,有把安全文化“束之高阁”和“庸俗化”的倾向,既不是“阳春白

雪”,也不是“下里巴人”。从一些已发表、出版的论著看,其研究成果难以

胜任指导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许多论著讲体系、讲宏观,但很少针

对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安全文化的现状及特征。换句话说,在理

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还显得“生硬”、不太自然、“虎头蛇尾”。

其三,研究方法单一,简单说教育者多,打动人心者少,抽象者多,

具体者少。还有的把安全文化建设同宣传教育等同起来,做表面文章,甚

至把安全文化作为口号挂在墙上,人们天天可以看到这些动人、精练的口

号但熟视无睹,因此行为往往与口号内容相悖。

其四,安全文化建设人材缺乏。安全文化的建设有赖于一支有较高理

论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材队伍,这支队伍应当是一种跨文化学、心理

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组织学、哲学和信息学等人材群体。相对

于这种要求来说,我国现在的安全文化建设人材队伍差距还很大,因此很

难转变已有的“思维定式”,形不成诸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在理论体系建设

上、特别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难以实现突破。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安全文化建设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解决目前安全

文化建设别是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倾向和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必

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由安全文化的涵义可知,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涉及面较宽的系

统工程,因此,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建设、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当

把系统工程的思想同安全文化本身的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随着时代的

前进而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

笔者认为,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人本”文化,

是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的文化。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利

益,同时旨在强化全民安全意识的安全文化又是先进文化和社会精神文明

的重要内容。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要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反

映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时代的文明进步。

第二,从我国安全生产的实际出发,安全文化建设要为安全生产服

务。理论可以来源于实践、总结实践,反过来又要为实践服务。我国是一

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和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

足,劳动者安全意识十分淡薄。也许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时期,重特大事故

时有发生,在某些行业中每向前发展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安全文化

建设应当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文化水平,强化全民的安全意识,为安

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实践服务,为安全生产服务。

第三,要大力培养和造就安全文化建设的人材队伍。只有创造一种理

论研究的新风,使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在安全文化理论建设方面形

成突破。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和有关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第四,要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注重吸收发达国家安全文化建设

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为我所用。

第五,创建安全文化学,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来对安全文化进行总体

构想和规划。创建安全文化学和建设安全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

前所述,自有人类生产劳动以来就有安全文化。但一段时间里,在我国安

全文化发展缓慢。应当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安全

文化学是对安全文化加以系统的总结并使其理论化,从而指导安全文化建

设的学科,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创建安全文化学和

建设安全文化应当走理论结合实际、普及文化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它的

发展方向应该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总之,我们应当认识当前我国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营造安全

文化建设的环境,采取积极的策略和措施。可以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

安全意识论文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04-02

党的十以来,顺应时展要求和国家利益需要,坚持把国家安全问题放在当今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加以思考,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运筹,强调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2014年4月15日上午,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观中提到“从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来看,主要存在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多发叠加,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

而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也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利于认清楚当前意识形态安全形势,从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从国内人民意识形态淡化和国外分裂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状况两方面来阐述。

一、国内人民意识形态淡化

1.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繁荣的背后带来了很多问题。社会两极分化拉大,贫富差距明显,区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公共服务覆盖面不够。人民面对教育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压力,部分人并不是利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财富,而是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获得大量财富。但同时社会还有一些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的人需要帮助。这些问题使部分群众看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使党的形象和威信受到严重破坏,一些群众开始失去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部分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低,功利主义倾向突出

一直以来,党都是先进理论的引入者和教育者。而作为教育者的党员干部,现在的意识形态素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严重不足。一些干部中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突出。而意识形态则成了抽象的政治概念和标语化的口号,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今社会的问题结合起来,并没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员内部的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党员干部追求短期的效用,而没有从培养党员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素质这一远大目标作为指导,使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不成体系,并不能化为内在的动力和行为准则。所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提升党员干部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针对性地聘请专业老师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和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使其增加同当今社会思潮对话的能力。例如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等。党员干部要有能力从理论上对这些理论进行分析以拆穿它分裂社会主义的真实面目。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理念,形成稳定、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

3.部分高校师生存在意识形态安全危机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脊梁,把握着未来发展的趋势,担负着中国社会进步的责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但是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不容乐观。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记者走遍大半个中国,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重点高校教育城市的20所高校,用了半个月时间,听了将近百堂专业课。在对多地区高校文科课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文中概括出三种问题:“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解密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同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二是缺乏政治认同。将中国社会中出现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等问题归结为理论错误。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教学生利用“厚黑学”明哲保身。”[1]此文客观反映了我国高校中存在的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信仰缺失。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教师是关键。如果教师都教给学生如此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信仰、处事原则,那么怎么确保我们可爱的学生们能有崇高的社会主义信仰和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呢?高校师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危机责任在老师。所以应严把教师政治素质关,把政治立场作为聘用教师的主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应该是信仰教育。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以文化软实力为重点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对此,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国际国内形势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定位,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二、国外分裂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1.文化产品输出

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文化输出大国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以图书刊物、音像制品、网络产品为代表的大量文化产品冲击着我国文化市场。国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随着未曾筛选的文化产品汹涌而来。青少年群体是我国未来的希望,然而青少年大多比较感性,思想上具有开放性和宽容性,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产品所包含的价值观。这些文化商品一边收获巨大的经济利润,一边传播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我国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好奇和模仿。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被侵蚀、我国文化独立性被破坏、甚至我国文化有被同化的倾向。大量外国文化产品的输入,冲击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归属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我党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我国也应不断加强文化产品的发展,增加文化产品输出。通过文化产品向世界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扩大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粉碎西方利用文化分裂我国的目的。

2.宗教渗透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学术工作的逐步恢复,基督教的研究也随之复苏。由于教内人才的奇缺和教外人士的兴趣,所以研究者以教外学者为主,研究的立场和方法也具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特色。在90年代,基督宗教研究在学者们的努力下继续发展。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已经超过1949年起30年间那些毫无学术性科研的书文好几百倍,还有哲学、伦理、教育、文学、艺术、美学、甚至教义神学等方面的研究。除了研究内容大大扩展之外,研究人员也已从少数社会科学院内的研究者,向高等院校的教师扩展。”[2]

在西方分裂势力主导的意识形态高校渗透计划中,利用文化宣传宗教已经成为一种隐性形式。一些宗教组织和民间组织以“学术交流”的旗号,资助国内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翻译出版以宣传宗教为目的的图书,并且组织开设带有宣传教义性质的研讨课和讲座,这一类的利用文化宣传宗教,是境外敌对势力争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举措。

3.利用各种名目基金、智库、网站掌控我国社会思潮

西方国家和其私人资本大财团出巨资,打造自己的学者、智库和网站,培育自己的政治理论人才,以“学者”和“思想家”的身份对外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掌控社会思潮的话语权。由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报告》指出:“部级有组织网络攻击频发,我国部分重要网络信息系统遭受渗透入侵,2013年CNCERT监测发现境内1.5万台主机被APT木马控制。2013年,境内6.1万个网站被境外通过植入后门实施控制,较2012年大幅增长62.1%;针对境内网站的钓鱼站点有90.2%位于境外;境内1 090万余台主机被境外控制服务器控制,主要分布在美国、韩国和中国香港,其中美国占30.2%,控制主机数量占被境外控制主机总数的41.1%。”这些由境外控制的网站目的就是通过国内网站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实现对我国“不战而胜”的政治解构的战略意图。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夸耀资本主义的思潮迭起,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指导权和支配地位。

尤其2014年发生的非法“占中”活动,就是香港少数激进团体在外部势力的怂恿下,围绕行政长官普选问题,精心策动的一场香港版的“”。策动“”是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民主化”的旗号、颠覆他国政权的惯用伎俩。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其对我国的渗透破坏指向越加明显,活动越加猖獗,加紧实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铸魂与蛀魂,固根与毁根,较量更加激烈,成为我国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面临的重大现实危险。

参考文献:

[1]辽宁日报编辑部.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N].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