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对策

时间:2023-01-29 09:37:24

高校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对策

摘要:依托野外科研平台开展实习实践和观测研究,已成为高校培养农林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野外科研平台的运行特征和安全风险,提出了可行的安全管理对策,为农林类高校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安全教育

安全管理已成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首要工作,各高校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和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了相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1-2]。农林院校开展诸如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学和草学等学科的实习实践和观测研究,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科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各高校陆续建立了很多野外科研平台[3-5]。然而,高校开展野外科研平台的安全管理一般参考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使得野外工作涉及的安全风险未能得到有效防控[6]。为此,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代表性野外科研平台为例,在分析其基本特征和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安全管理对策,以期为高校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和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1高校野外科研平台运行特征

北京林业大学为了支撑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学和草学等学科建设,建立了山西吉县黄土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吉县站)、山西太岳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太岳山站)、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盐池站)、云南建水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简称建水站)和内蒙古林草过渡区草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简称内蒙古基地)等野外科研平台。这些平台涉及森林、荒漠、喀斯特和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开展环境和生物要素监测、生态系统过程观测、土壤侵蚀机理及防治、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等教学科研工作。为了深入了解野外科研平台的安全风险状况,笔者对其运行特征进行了深入解析。

1.1专业性北京林业大学野外科研平台在开展课程教学、科研观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于不同的野外科研平台具有特定的气候、地貌和植被条件,需根据教学科研工作内容选择合适的平台。例如,开展森林生态学野外实习和监测研究,可依托吉县站、太岳山站;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和半干旱区土壤风蚀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可分别依托吉县站、建水站和盐池站;开展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生态系统过程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则可分别依托内蒙古基地和盐池站。

1.2综合性野外科研平台因其周边环境复杂、科教活动多样、保障内容多元、自然变化频繁等,具有综合性特征。以盐池站为例,由于平台地形复杂、地势起伏且道路条件较差,当依托平台开展定位观测、科学研究、技术示范、课程实习、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等科教活动时,在提供食宿、学习、科研和通勤等综合保障的基础上,需极力防范频发的灾害性气象事件造成的危害。

1.3长期性野外科研平台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派出机构,可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长期稳定的平台保障。以吉县站为例,站内有不同的造林年限和植物组成的人工林、不同类型的治理设施,为开展水土保持治理成效科学评估、教学实习和科普教育创造基础条件。此外,野外科研平台如要长期发挥科教功能,需格外注意保持设施设备的完好率和操作安全,并不断提高其使用率,更要充分保障平台工作人员的安全。

1.4开放性高校野外科研平台除为本校教学科研提供便利之外,还向其他相关单位开放。例如,依托建水站,北京林业大学开展石漠化防治科学研究,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建水县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示范和人员培训等工作。依托盐池站,北京林业大学开展荒漠化防治相关的科研示范和实习宣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宁夏大学开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专业课程实习,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和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开展合作研究和调查取样等。

2高校野外科研平台安全风险分析

野外科研平台多位于林区、沙区和牧区,地理位置往往较为偏僻。因此,依托野外科研平台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工作时,在人员通勤、调查取样和设备维修中,极易发生因自然灾害和意外情况引起的安全事故。

2.1气象地质风险开展野外教学科研活动,易受恶劣气象和地质灾害的不利影响。对野外教学和科研影响较大的恶劣气象事件包括高温严寒、暴雨暴雪、大风沙尘和雷暴闪电等,地质灾害包括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例如,依托盐池站开展野外科研工作,春秋季的沙尘天气极易导致工作人员迷路和设备受损,夏季因场地空旷易造成雷击伤人,冬季的大风严寒易引发人体失温。在内蒙古基地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冬春季易受突发大风和暴雪影响;在吉县站开展野外科研工作,夏季的暴雨可能会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极易造成人身安全危害。

2.2交通通勤风险野外科研平台的观测和试验点位,往往分布于县域范围内,野外工作人员由驻地外出工作常需乘坐交通工具。由于野外地形复杂且道路条件较差,交通通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很多时候,野外工作人员往往无法乘坐交通工具直达工作场地,还需步行较长距离。对于吉县站、太岳山站和建水站等以森林植被为主的野外科研平台,乘车时要谨防复杂地形引发的交通事故,林中步行要谨防迷路和意外受伤。在盐池站和内蒙古基地深入沙地和草原开展调查时,要谨慎涉水涉沙涉冰,防止发生车辆受困和人员伤害。

2.3人为操作风险野外科研平台承担着环境和生态要素的长期观测任务。野外观测设备往往需要定期维护和不定期维修,如涉及用电要谨防人员触电,涉及电焊和用火要严防烫伤和火灾发生,涉及高压气体使用则操作人员需佩戴相应护具,开展高空作业需佩戴安全帽和防坠落安全带,使用大型机械需具备相关资质的人员进行操作。人为操作不当是各类实验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野外开展工作,由于不具备快速救援和医治条件,因此要严防人为操作失误引发安全事故。

2.4其他类型风险在野外科研平台开展工作时,要谨防野生动物和家畜造成人身伤害,谨防采食野果、野菜、野蘑菇等引发中毒,避免人为活动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造成干扰,避免进入法律规定的禁入区域等。此外,盐池站和太岳山站的部分观测研究样地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因此在野外作业时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按规定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进行必要的请示和报备。

3高校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对策

3.1管理制度北京林业大学主要依据《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对野外科研平台进行安全管理,因此亟待根据野外科研平台的运行特征及学校科研平台安全风险建立专门的管理办法,为野外科研平台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并由具体管理部门对制度的执行成效开展监督和检查。

3.2管理部门北京林业大学野外科研平台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主管学院负责。学校科技处负责平台管理,但其不具备安全管理职能。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负责校本部室内实验室安全管理,但无法延伸至派出机构。野外科研平台还要为本科生课程实习和研究生驻站研究等提供平台,包括大量的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因此,笔者建议成立由学校科技处牵头,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主管学院和学生工作部共同参与的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野外科研平台的安全管理工作。

3.3管理措施首先,应加强安全和技能培训,相关人员需参加安全教育培训和仪器设备使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依托平台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工作。其次,野外科研平台管理员应及时自然灾害风险预警、规范交通通勤,规避安全事故发生。最后,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需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以免事故再次发生,对不符合安全管理规定的情况予以纠正。

4结语

高校野外科研平台具有专业性、综合性、长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对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野外科研平台因地形复杂,极易引发各类安全事故,其安全管理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需制订专门性管理制度、设立综合性管理机构、采用针对性管理措施。做好野外科研平台的安全保障工作,是依托平台开展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冯建跃.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参考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20.

[2]尹孟奇,张英,刘喜云,等.高校化学试剂信息化采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5):12-13,29.

[3]樊登星,余新晓.面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46-249.

[4]高广磊,丁国栋,赵媛媛,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实习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6):53-56.

[5]姜俊,梁小红.形成性评价在林学本科野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A4):254-256.

[6]刘浴辉,孙霞,郭彩青.高校野外实验安全管理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222-224.

作者:秦树高 樊登星 尹孟奇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