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5:08:04

高校财务论文

高校财务论文范文篇1

1.本科、研究生业务费项目的开支范围不规范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四项教学经费包括本专科教学业务费(实验材料、实习费、答辩费等)、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笔者统计了湖南某高校2010—2013年的实际支出,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四项教学经费占本科教学业务费项目总支出的67%,其余办公费、打印复印费、电话费等间接费用占33%的比率。本科教学业务费中交通费支出比率过大,按规定学院可从创收经费中计提一定比率的公务费,用于学院的公务用车和招待费支出,其他创收分配的项目中不允许开支用车和招待费(学生实习用车除外),由于用车和招待费支出较大,计提的公务费不足,一些公务用车只能是挤占教学经费。本科教学业务费中交通费占了总支出的12.39%,严重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2.研究生业务费中答辩费开支比率过大

答辩费支出主要指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时的专家及工作人员的劳务费和招待费。据笔者统计,某农林高校近三年研究生业务费中答辩费开支占了总支出的43.64%。答辩费过高,用于研究生培养等其他方面的支出无法保障,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

3.学院自筹教学业务费使用中漏洞较大,管理难度大

自筹教学业务费是为各学院弥补教学业务费不足而设立的开支与教学相关的费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学院认为是创收所得,应由学院自主支配,大量教学环节的劳务、餐费、用车等开支占用自留经费和自筹公务费,变相从中开支。据统计,2011—2013年某农林高校学院自筹教学业务费中用于行政办公支出的办公费、印刷费支出占了总支出的28.45%,而用于教学的差旅费、教师培训费、实习材料费、教学设备购置费支出仅占了总支出的25.25%。致使教师误认为学院运行经费挤占教师福利而产生矛盾。还有的从自筹教学业务费中变相拨付一部分经费资助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实质是发奖金逃避上缴收入调节基金,把支付给教师的个人奖励费用化。

4.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结余大,管理混乱

截至2013年9月,某农林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结余539.81万元,总预算为2768万元,结余资金占总预算的19.5%。“十二五”重点学科结余2130.54万元,预算已下达2650万元,结余资金占预算的80.39%;项目的设置没有规律,经费统计起来就很困难。重点学科项目设置比较混乱,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十一五”重点学科,哪些是省重点学科、哪些是学校重点学科;仪器设备购置比率过大且信息库数据核算不科学,学科经费购置设备情况更是一笔糊涂账。

二、解决高校当前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的措施

1.建立健全教学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不完全正相关,“教学差旅费”越大,教学质量不一定越高;“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越高,教学质量不一定越高。管好教学经费与增加投入同样重要,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想办法在其他方面降低费用,决不能挤占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经费。只有建立以预算绩效评价为导向的绩效预算制度,考核预算执行进度与教学安排计划是否匹配等,年末项目经费清零处理。真正做到预算绩效评价是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基础,经费使用效率高的,列入扶持对象,下一年度增加预算经费,反之扣减。

2.全过程控制引导教育经费直接投向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财务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财务分析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推向市场,高校的财务工作正逐步从核算型向分析型、管理型转变。高校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为此,高校的财务分析尤为重要,而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使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与价值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高校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从而提高高校的财务分析水平。

一、高校财务分析的含义和内容

高校财务分析是指高校的财务人员以事业计划、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方法,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研究,并对财务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和评价。是学校管理层了解、评价现状,预测未来的重要依据。其目的是为优化、强化管理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服务。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发现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财务分析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财务分析可以帮助财政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把握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宏观信息和财务风险,为科学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二、当前高校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高校对财务分析普遍都不太重视。有些学校甚至还根本谈不上有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目前,不少学校领导认为财务分析是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是上级主管单位了解和检查其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依据,不是高校管理所必须的。因此,对财务分析有两种态度:要么不重视,要么管之过严,只做表面文章。

2、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加上财务报告体系不完善,高校的财务分析一直停留在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等“量”上分析,而对影响收入娈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外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质”上进行分析很少。

3、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健全,缺乏行业标准。现行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中只列举的财务分析指标内容不全面,没有筹资分析、投资分析和反映净资产构成的指标;不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反映经营成果分析的指标不准确,还缺乏反映社会效益的量化指标;不提供现金流量表,缺乏以现金进行财务分析的财务指标,难以反映当前和未来偿债能力和现金支付能力。

4、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会计报表的事后分析。而对于事前分析几乎没有做。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事后分析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它要求分析能为高校的生存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才能使高校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因此,事前的诸如生均收入与生均成本,招生率与就业率等诸多指标的预测已成为必然。

5、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财务分析人员除具备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应用数学、概率论、统计、投入产出理论等相关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本单位的情况。高校一方面没有专职的财务分析人员,另一方面,财务分析人员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平时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记账、算账、报账上,很少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作财务分析只是表面化地反映情况,缺少对学校全局的认识和分析,财务分析质量不高。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存在上述几个问题,已经影响了财务分析的结果,也制约了高校财务分析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高校财会工作者在未来的财务管理中,一定要适应时展的特点,打破传统会计观念的束缚和传统的会计模式的思维定式,进行会计创新,借鉴企业财务分析的经验,构建高校财务分析体系,寻求和总结财务分析中的方式和方法。

三、高校如何做好财务分析

(一)做好财务分析必须坚持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进行财务分析时一定要从学校财务活动的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用来分析的资料要客观、真实可靠。

2、时效性原则。高校的财务分析一般都在期末进行,但是,财务分析的结果对学校改善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具有指导作用,时效性极为重要。如果财务分析滞后,失误已成事实,浪费无法弥补。因此,财务分析要抓住时机,努力使失误、浪费消灭在发生之前,使正在发生的偏差得以纠正。

3、效益性原则。讲求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效益,高校财务分析的指导思想应以效益为中心,全面强化财务管理,提高当家理财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开源节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可比性原则。在对学校财务状况中各数字进行分析研究时,必须注意财务分析指标的可比性和会计核算范围、会计政策等的前后一致性,不要对个别数字作孤立地分析,必须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整体财务状况联系起来考虑;必须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不要片面看问题;必须发展地看问题,要注重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可能出现的片面性,从而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

(三)选择适合高校的财务分析方法

为了正确评价学校的财务状况,财务人员应尽可能收集有关详细资料,在多种分析方法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分析方法。目前高校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有所长,财务分析人员必须根据分析要求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再运用财务管理手段进行控制和调整,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取最佳的效益。下面笔者着重介绍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相关可比数据进行对比,从客观联系中认识财务工作的状况,以揭示差异和矛盾。(1)它可以用现在的指标与前期指标,甚至前几期指标进行纵向对比,来揭示学校各项业务的完成情况,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为下一期的计划提供客观依据。也可以用当前本校的财务指标与其他高校同一指标进行横向对比,来分析学校在高校系统中的地位,找出自已的成绩和差距。(2)在进行对比时可以用绝对数进行对比,也可以用相对数进行对比。

2、因素分析法是将有关的财务指标与影响财务状况的各种因素有序地组合在一起,综合分析学校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分析方法。财务分析一定要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分析时,不是财务数据上的简单拼凑和加工,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金额增减、费用发生、负债偿还等。财务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同时不应参考财务管理、金额、法律、市场信息及有关资料,使财务分析资料更加真实、完整。来剖析学校当前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产生的原因,为领导者作出决策和控制提供有力依据。

除上述两种方法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用动态分析法、综合分析法、专题分析法等,把几种财务分析方法相互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将财务活动的各项指标与其相关的因素相互联系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克服片面性,形成对财务活动与财务状况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更有利于清晰地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在财务活动分析中,还要注重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的结合,在对学校全部经济活动进行整体分析研究时,还要对那些影响学校财务活动的主要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有的放矢,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以便制定有效措施。

(四)做好财务分析必须建立科学的分析体系

财务分析是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做出若干方面的分析。一般有决算分析、阶段性分析和专项分析等。要做好以上各项分析,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财务分析体系。它包括分析的内容。如:效益的分析;偿债能力的分析;收支结构的分析;发展能力的分析等。笔者认为高校的财务分析应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1、预算执行情况。包括实际收入、实际支出与预算(计划)差异,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利用这些指标分析预算收支的实际完成情况、实际与预算产生的差异以及原因。

2、收入、支出情况。包括年末总收入与总支出之比、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生均事业支出、教职工人均事业支出、现金流入流出比等,利用这些指标分析收入、支出构成和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支出结构合理性等。

3、资产使用情况。包括各类资产比重、设备利用率、投资收益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资料等,分析单位的资产构成的合理性和资产的利用情况,考核是否合理配置资源,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4、偿债能力。包括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到期负债比率,通过这些指标来分析负债水平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负债水平是否合理、负债构成和负债规模是否适度以及负债风险承受能力等。

5、趋势分析及发展能力。包括近几年各类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支出增长率、生均事业支出增长率等,根据发展情况进行趋势分析,预测发展前景。

财务分析指标的设置应具有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符合单位特性。当上述指标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经营成果和面临的财务风险时,财务人员应选用、设计能反映本单位财务状况和实际的指标体系,以客观反映财务的真实状况。另外还要注重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横向指标与纵向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发挥财务分析的总体功能效应。

(五)做好财务分析领导重视是关键

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了学校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了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财务部门要做好财务分析,还需要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有很多会计资料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因此,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把财务分析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有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财务人员才会无顾忌、有信心,这是做好财务分析的组织保证。

(六)做好财务分析,要有高素质的、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

从事财务工作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品质,特别是财务分析工作,专业技术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除具备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应用数学、概率论、统计、投入产出理论等。同时还要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因此,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构,通过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财务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为学校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领导当好参谋、把好关。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正在进行,因此,认清高校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对于加强财务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高校财务论文范文篇3

目前我国高校的核算体系中,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高校的财务风险就无法显现。另一方面,高校会计制度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赊购的资产与劳务这些事实负债都不作为费用支出在总账中体现,而且“应收及暂付款”中的暂付款实际已经形成支出,表列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实际资产含量。这些都产生了极大的隐性财务风险。另外,很多高校的财务预算体制也并不完善,学校不考虑自身的承受范围,盲目追求扩张发展,资金的调度、运用合理性缺乏,不能做到财务收支平衡,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目前营业税和增值税两税并存,增加了高校的税务负担,制约着其改革发展。“营改增”实质上就是国家通过调整税收项目,减轻纳税人税负的一种财政援助形式。借助“营改增”的推行,高校可以避免重复纳税,及时调整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病,从而缓解自身的财务压力。

二、“营改增”政策实施对高校财务核算的影响

(一)原营业税优惠政策可以继续享受

“营改增”之前,高校享有的税收优惠(财税字〔1999〕273号)有: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可以免征营业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上述应税服务仍然免征增值税。对财务管理与核算来说只是发票开具、税收申报、税务减免登记的部门发生了变化,高校并没有产生新的税负。

(二)税率变化带来的总体税负减少

目前大部分高校属于小规模纳税人,开具省属国家税务局通用机打发票,增值税征收率为3%,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少部分高校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营改增”试点范围内的应税服务税率为6%,可以抵扣进项税额。增值税附加的征收率因地区而异。从“营改增”工作的阶段性效果来看,总体上高校的综合税率比之前的营业税综合税率有所下降,税负降低较为明显。

(三)抵扣链条扩大有助于完善产业结构

“营改增”之后,一般纳税人不仅可以抵扣原材料及设备的进项税,“营改增”相应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可以抵扣。即使是小规模纳税人在税务局代开的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接收方也可以进行抵扣进项税。这种影响不仅降低了试点地区行业企业的税负,更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经济结构。可抵扣链条的延长使得重复征税得以避免,接受服务的企业降低了成本,为企业更新改造提供了动力,对整个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同时校企合作对高校科研规模的扩大也能有力推动。

(四)税制改革减轻了财务人员纳税申报缴纳的工作负担

税制改革之前,由于营业税与增值税两税并行,存在混合销售行为的一般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时需要区分增值税应税项目与非应税项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一律征收增值税,如无特殊情况,所有增值税专用发票都可以抵扣。小规模纳税人申报时用总开票金额减除减免税开票金额即可。大大简化了财务人员的纳税申报工作,减轻了工作负担。

(五)发票的使用和管理更加严格

“营改增”后,高校主要使用增值税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两种发票。与营业税地税普通发票不同,增值税税控系统十分完善和严格,税务部门对发票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稽查也更加严肃。尤其是在免税发票的使用上,提供免税应税服务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纳税人用于免征增值税项目的购进货物和应税劳务(服务),不得抵扣进项税额。我国《刑法》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违规使用等行为的处罚措施都有专门的规定。高校在增值税发票的管理使用上都应对其行政及刑事风险引起警觉。

(六)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财务核算更加科学准确

高校由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后,会计制度也由收付实现制变为权责发生制,即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这样一来,财务数据能够以经济业务的实质为基础,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实际财务状况,使财务核算更具参考价值,能够有效规避收付实现制本身潜在的财务风险。

三、高校应对“营改增”措施

(一)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账簿账目,规范会计核算

由于“营改增”后很多会计核算科目都发生了变化,财务会计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高校财务部门应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做好内部财务人员关于税制改革的宣传、培训工作。建立起规范的增值税明细账,对各项收入、支出费用等经济活动进行全过程记录,防范因账务核算不清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严格规范发票的使用与开具,加强合同管理

增值税发票是反映纳税人经济活动的重要会计凭证,是记录销货方纳税义务与购货方进项税额的合法证明。尤其是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要比营业税发票严格很多。高校必须按规定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管理。在发票的开具上,科研部门对科研合同严格把关,保证合同的内容规范、详实、准确,符合法律规定,财务人员依照合同内容,准确开具发票,不得虚开。在发票的日常管理中,高校应当设置保险柜等设施,对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专人、专柜管理,防止发票被盗、丢失或者损毁。

(三)研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增加项目经济效益。

与高校相关的“营改增”税收优惠政策有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增值税免税项目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需要开具免税发票。申请免征增值税时,前期需要纳税人携带规定的书面合同到相关的科技主管部门进行认定,然后报主管国税机关备查。由于《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购进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项目及非正常损失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不得从销项税中抵扣。因此课题组人员应区分出应税项目与免税项目,防止将免税项目的进项税误抵扣。若放弃免税资格,则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高校应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本校科研项目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促进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也有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高校财务论文范文篇4

(一)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特征分析

1.学校性质的差异

我国的公办高校是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即非营利性组织。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一部分民办高校作为自主办学、自求生存、自谋发展、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独立法人实体,也具有一定的营利性。

2.办学主体及经费来源的差异

《高等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我国,公办高校是事业单位,其办学主体为国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性资金,而民办高校的办学主体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虽然也有补助其高等教育活动的少量财政性资金,但在办学经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很小。

(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财务管理比较分析

1.财务管理制度依据的比较

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实施财务管理所依据的制度来看,公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更为规范和统一,公办高校财务管理统一以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为实施依据,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还未规范和统一,有些按照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有些参考的是公办高校的制度。

2.财务管理手段的比较

(1)资金业绩考核体制。民办高校日常资金运作涉及广泛而复杂的利益相关者,各方尤其是投资者非常关心自己在学校的投资效益,再加上有较为完善的董事会制度,对日常财务管理监督较为到位,从而促使民办高校形成资金业绩考核体制。而公办高校长期以来更为关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对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重视不够,并未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资金业绩考核体制。

(2)财务预算体系。民办与公办高校都初步建立了财务预算体系,但都还不太完善,如缺乏全面预算理念,普遍缺乏事中控制,对预算的执行较为随意等。但总体来看,公办高校财务预算的情况较为乐观,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资金存放和支付形式发生了改变,公办高校由从被动的预算资金事后监督转变为主动的事中控制,实现了实时监督,强化了预算执行效果。

(3)财务分析体系。目前,民办与公办高校都缺乏一个科学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主要是对预算当年收入、支出以及各类经费所占比重等“量”化分析,缺乏对各种影响高校收入和支出的因素、支出结构和经费配置等的“质”化分析。

(三)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会计核算比较分析

1.会计目标

(1)财政拨款占主要部分的公办高校,其会计信息主要用于满足政府的需求,因而其会计目标应是受托责任观;社会资金逐渐占主要部分的公办高校,其经费来源结构处于过渡时期,投资体制中多主体的参与要求会计信息具有预测价值,会计目标应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2)民办高校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使得潜在投资者成为重要信息使用人,要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必须选择决策有用观。

2.会计核算基础

2014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1)财政拨款占主要部分的公办高校会计核算基础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一般的业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社会资金逐渐占主要部分的公办高校,所需经费转向多方面筹集,其会计核算模式应转向权责发生制。

(2)民办高校是一个具有较强公益性的实体,体制上与公办学校不同,应采取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

3.财务报告内容

(1)财政拨款占主要部分的公办高校,从财务报表的类型来看,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及附注,其财务报表应更多地披露支出、成本以及负债方面的信息,以便政府适时调整拨款的数额和方向;社会资金逐渐占主要部分的公办高校应增加现金流量表,信息披露上应不断适应各类资源提供者的需要。

(2)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状况并未对公众公示,缺少监管机制,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国际比较

高校在西方国家一般分为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私立高等教育特别引人注目。美国和日本是会计制度编制组织工作民主和集中两种方式的代表,有必要研究并借鉴美、日私立高校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经验。

(一)美、日、中三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比较

1.财务管理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绝大多数是私立大学。美国私立大学通常采用分散型的财务管理方式。高校获得的大部分经费由其下设的学院直接管理,校部统筹的只是各学院上交的小比例经费,以用于高校的人员工资、校舍建设及其他公共财务支出,学院才是学校的办学实体和管理重心,在财务上是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办学自主权。日本绝大多数高校采取分权式的管理方式,学校给学院、系以充分人事、财务和管理的自主权。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基本上属于非完全集中的方式,即学校将大部分资金留在校级统一管理使用,二级单位对学校分配或自己创收的很小一部分资金拥有有限的自主权。学校将主要的资金统一调度使用,教职工工资、水电费支出以及大部分开支由学校及其职能部门控制,各学院只拥有有限的自主权,对本部门能够控制的开支有制定财务规章制度实施办法的权力。校级财务控制权远远大于院级,难以满足加强基层教学单位办学自主权的要求,院级单位缺乏工作积极性。

2.办学经费来源

美国私立高校经费来源渠道较广,主要包括学费、政府资助、捐赠收入和销售与服务收入四大类。此外,还有教育券制度和高校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经费来源作为有效补充。日本私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援助、科学研究收入、团体捐赠、个人捐赠和学费收入五个方面,其中学费和政府资助更加突出。当前,日本对私立高校经费更加注重贯彻受教育者和社会共同分担的原则。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学费、捐赠、校办产业、贷款、财政及其他来源。其中主要靠自筹。学费为经费的主要来源,而政府补贴和资助所占比重非常小,其他捐助收入也很少见。

(二)美、日、中三国民办高校会计核算的比较

1.会计核算制度

在美国,私立高校会计制度的制定更多的是民间会计和审计组织的自律行为,并通过民间组织的权威文献和相关实践,规范着民办高校的会计行为。美国高校制度采用“双轨制”,私立大学遵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基金会下分设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有关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的公告构成了美国现行民间私立非营利组织,包括民办高校财务会计规范体系的主要内容。美国高校会计核算传统上使用“基金会计”核算方法,尽管相关准则已经不再要求私立学校按照基金会计核算,但目前美国大学仍然主要采用该种核算方法。日本的高校分为国立、公立、私立三类,私立大学会计制度制定工作是一种政府导向的行为,而且这种政府的会计制度编制工作,是在政府开始对私立大学实施财政资助政策的情况下就进行的。日本文部省1971年颁布的《学校法人会计基准》为日本所有私立学校包括私立大学必须遵守的会计标准。美、日私立大学会计制度的编制机构和编制背景存在明显差异,但均具有鲜明的教育行业特色和非营利性特征:行业自主的美国以及政府主导的日本,对私立大学均实行独立的会计制度,有别于非教育行业,甚至独立于公办教育单位;两国私立大学会计制度仍然是主要针对非营利组织的运行特点而制定的。我国民办高校的会计核算随意性较强,没有行业的统一规范,也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

2.财务报告

美国FASB从1979年就承担起为政府以外的非营利组织制定准则的职责,第117号公告《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为包括私立非营利高等院校在内的所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规定了呈报内容。因此,美国高校的财务报告根据公立还是私立而分属两套机制,两者在财务报告的要求上不同,在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和净资产的变动表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上存在差别。但财务报告均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在大学的公开网站上得到财务报告,便于国家、捐赠者、赞助人、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民办高校的管理中去。在日本,对于接受日常经费财政补助达到一定金额以上的学校法人,政府要求其必须遵循文部省所制定的《学校法人会计准则》开展财会管理,制作借贷对照表、收支平衡表及其他财务报表。收支报表必须包括学校法人整体情况,即包括学校各部门明细表在内的消费收支报表和资金收支报表。日本私立大学学校法人除了必须向文部省或者自治体等主管部门提交收支预算表以外,还必须将资金收支计算表、消费收支计算表以及借贷对照表提供给公认会计师或监察法人,并将其在学校网站公示,让利益相关者及时了解学校经营情况。我国民办高校的会计和财务报告未成体系,没有考虑到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和报告使用者的不同需要,一般不向社会公众公开财务报告,只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这使得其他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

三、启示与政策建议

(一)与国内公办高校及美、日私立高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比较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多样,资金来源多元,管理方式不同,与国内公办高校以及国外私立高校有着很大的差别。民办高校在办学经费筹集、产权主体、资金流转方式、业务内容、管理体制和高校构成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正是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及其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与其发展相适应、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民办高校根据各自的考虑选择了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这对民办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以及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政策建议

1.建立有章可循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制度

我国民办高校在遵循国家、地方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国外私立高校的办学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建立一套有章可循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制度,这对我国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建议财政部和教育部应联合颁发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以规范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与会计核算行为,并使所有民办高校编制和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

2.提供透明的财务信息

民办高校应该提供透明的财务信息,让更多的利益相关人员参与到民办高校的管理当中。鉴于民办高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需要设置现金流量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情况表等附加报表。对于披露方式,应丰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信息,不仅包括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还应包括非货币化的非经济信息。同时,还应建立起财务报告的鉴证机制。

3.采用非完全分散的两级管理模式

针对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非完全分散的两级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学校只设财务处作为一级财务部门,但赋予各学院一定的财权,也可在规模较大的学院设立二级财务机构,学院自行管理其创收经费的财务收支,对学校分配给其分管的经费自行安排使用。

4.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政府资助体系

高校财务论文范文篇5

1.重视“量”上分析,忽视“质”上分析。主要表现在:(1)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长期以来一直仅仅以会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财务报表是会计的产物,会计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我们只能在规定意义上使用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高校的全部实际情况,因此,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不能仅靠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进行“量”上的分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际取证分析。(2)我国高校的财务分析一直停留在今年收入多少,收入预算完成多少,支出多少,支出经费组成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是多少等总体“量”上的财务分析,而对影响学校收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质”上进行的财务分析很少。

2.重视“内部”分析,忽视“外部”分析。主要表现在:(1)重视高校内部财务指标、财务行为和财务管理状况等内部影响因素分析,忽视外部同行业竞争形势、金融政策、市场状况、国家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体制等的外部因素分析。(2)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是运用内部的会计报表、预算方案及相关资料对本高校内的收支基本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而很少与同行业其他高校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不便于了解自己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

3.重视事后分析,忽视事前分析。长期以来,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一直比较薄弱,即使分析也着重于会计报表(主要是年终决算)作事后的分析,这种分析只能总结过去,探测未来,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即使发现也只能后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传统的事后分析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它要求高校的财务分析能为高校的生存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才能使高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上求得生存。因此,事前的诸如生均收入与生均成本,招生率与就业率等许多潜在指标信息的预测已成为必然。

4.重视确定性影响因素分析,忽视风险性影响因素分析。高校的日常财务分析通常是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及预算执行情况等具有确定性性质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对高校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具有不确定性质的风险因素则很少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等学校在这种大市场环境中当然也不例外,特别近几年,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办学及基建投资,负债数额巨增,使高校具备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因此,高校不应仅停留在一些确定性因素分析上,而应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宏观财务管理,防止重大决策失误,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5.重视现象分析,忽视实质分析。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月、季、年报表上的分析,只停留在预算完成程度和预算效果的考核方面,而对一些实质性问题,如财产物资管理、资金管理及费用开支范围标准等实质方面的分析却流于形式,这样就难以找出资金流失漏洞,难以及时发现财务活动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问题。

6.重视旧体制分析模式,忽视新体制分析模式。主要表现在:(1)分析手段上:目前不少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要靠繁琐的手工抄、写、算来完成财务分析工作,这种“手工作坊”式的分析手段远远滞后于高校现代化、信息化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的财务分析应采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处理设备与软件,以高质量地完成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2)分析规范上:许多高校仍然停留在记帐、算帐、报帐上,对财务分析工作愿意做时就做,最多也就是年终一次财务工作总结报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制度与流程,面对新形势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规章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时定期规范地完成财务分析工作。(3)分析资料来源上: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仍然大部分是以已发生过的数字为基础进行期初与期末、预算与执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而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以及潜在性的信息资料来源则很少分析。(4)分析的主体上: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侧重于以高校自我分析为中心的单一主体的财务分析,而随着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资金的来源途径越来越宽,因此,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分析主体应包括校外的投资者、债权人、银行家、捐赠者等在内的多重主体。(5)分析的方法与范围上: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方法仍然主要是以比较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并且主要以学校整体的大收大支为分析的主要对象,而对可解决比较分析法许多弱点的趋势分析法、动态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则基本不用,另外,对高校许多专项资金来源及许多特殊性项目支出很少单列进行财务分析。

二、改变高校财务分析误区的对策

1.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我国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只列举了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生均支出增减率、经费自给率等部分财务指标,而对一些反映财务分析质量的重要指标如融资分析、投资分析、教育成本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资产使用情况、趋势分析及发展能力分析等则没有列举,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给财务分析工作的全面展开带来一定的制约性。

2.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

目前高校财务分析原始资料的取得大部分来自于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资金运用情况表、资金筹集情况表等,而这些报表并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需要,在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效益及绩效情况分析时就无法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原始资料,故应完善我国高校目前的会计报表体系,增加如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各职能部门业绩评价表、各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年度预算表、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表等报表,为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数据来源空间。

3.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

近几年来,高校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风险与收益同在,高校在这种大环境下,当然也不例外,高校的事业在发展的同时,银行贷款的数额也在日益加大,导致高校发展面临财务风险,财务危机也时有发生。因此,应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从财务预警系统的角度出发,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强化高校宏观财务管理,促进高校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4.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

财务分析人员的能力、经验及知识水平决定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质量的高低,特别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财务分析的方法、手段、范围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因此,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会计人员队伍培训机制,分不同业务,不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以适应财务分析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

目前,各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正在进行,因此,认清高校财务分析工作存在误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实现高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东平,王德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2]江雪梅。高校财务分析的探讨[J].经济师,2004,(8)。

[3]董乃斌,任元明。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控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白思叫,李文胜,毛立东。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分析的思考[J].财税与会计,2002,(2)。

高校财务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筹资;投资

Abstract:Thevalueuniversityfinancialcontrol,setsupthesciencetheuniversityfinancialcontrolidea.Touniversityactivitiesandsoonfund''''sutilization,multi-channelfundraisings,investmentcarryonthefinancialanalysisandmanagethe

keyword:University;Financialcontrol;Fundraising;Investment

一、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形势

高校经费使用通常被纳入国家预算管理范围之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加快发展,以财政拨款为主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正发生着重大改变.1、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的培养费用已被社会广泛接受,高校的非上级财政拨款收入比例提高;同时高校全面面向经济建设政策的实施,从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获得的科研及科技服务收入也明显增加,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必然会逐渐变化,向非全额拨款事业核算单位转变.2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各类市场对外开放,民办高校和股份制高校等多种所有制高校数量大幅增加.这部分高校的运行及财务管理大多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其高效的办学效率、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示范作用日益显著,推动着高校财务管理向国际化方向前进.旧的传统高校财务管理观念及方法将越来越不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3、新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新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法的实施,也为高校财务管理深化改革铺平的道路.如以高校为会计主体、采用国际通行的借贷记账法、改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结存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采用新会计平衡公式等,无不预示着高校财务管理正面临着巨大突破,每一个会计工作者、研究人员都任重道远.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面临的问题

高校虽然是人才集聚的地方,但是担当财务核算和管理任务的财务部门和其它行政部门,在观念上长期存在重核算轻管理,重部门项目预算和项目控制,轻筹资、投资和经济效益分析现象,财务管理体制落后高校发展需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求大求新;重复购置资产、购入资产闲置不用、使用效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实验材料等低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无科学性等.

2、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与世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高校既是我国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我国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丰富的研究和发展人力资源、长期的科研活动形成的科技成果等较大部分不能从反映学校经济活动状况的财务报表和资料中体现出来.科技投入重研究轻应用,重科研论文轻推广应用,重投入轻产出.资金投入效率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有存在着较大差距,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3、融资筹资意识较差.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向财政要经费和向学生收费,经费管理的短期考虑较多.而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尝试多渠道筹资,实现学校跳跃式发展往往被管理者忽视.如通过银行贷款、进入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及股票融资,利用加快应收款项和推迟应付款项管理进行短期融资等筹资方式很难被管理者接受.

4、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注重对现金的一般日常管理.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资金闲置或不足,不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

5、重钱不重物,国有资产的损失浪费严重.不少学校的管理者,非常重视现金的管理,收支严格,保管妥善,出了差错及时查找纠正.但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入的办公家具、固定资产等管理不严,保管不善.资产损失现象严重.

三、高校财务管理薄弱的原因分析

高校财务管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体制,在学校有关经济决策及经济问题研究讨论时,财务管理部门参预率不高;校办产业、总务后勤及基建等二级财务部门往往各自为政.资金的流动和财产流动管理脱节,为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设置了制度障碍;其次是领导者财务管理意识较差,许多高校虽设有管理科,但人员很少,仅为会计人员的几分之一或十几分之一.其职能也仅仅是人员职称、票据等行政性工作.再次,长期的上拨下用,多拨多用、少拨少用的财务核算和经费分配管理习惯,仍深深地影响着目前的高校会计和管理工作.会计人员习惯于记账算账等日常核算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所占比重小.许多的高校领导,非常注重教学和科研,注重争取上级教学科研拨款和学生收费工作,但往往忽略学校的"内在修养",忽略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和学校声誉对筹资的巨大作用,忽略已获资金的使用效率.许多高校都有这样一种现象,每年的十二月,支出速度加快,金额巨大.究其原因很多,无一不充分表现出高校理财理念的落后和财务管理观念和方法的滞后.

四、高校做好财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财务管理滞后的结果,直接制约高校的融资和学校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资金运用的低效率和浪费现象比较普遍.高校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不能充分反映单位的实际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状况.国有资产虚增和不实,净资产增长速度慢,不能确切评价学校的融资能力;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是加快高教发展,提高高校抗风险能力,迎接教育国际化挑战的需要.

1、重视财务管理有利于完善高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利用成熟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学校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

2、重视财务管理可促进高校资金运用的科学化、投资决策的民主化.九十年代以来,高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合并办学提高高校资源的优化组合取得显著成效.高校规模扩大,发展加快,资金投入增加,更要求高校加强财务管理.在投资决策阶段,财务管理可以帮助高校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做到科学决策;在资金运用的日常活动阶段,搞好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对资金投入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科学考核学校整体和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

3、高校重视财务管理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对高校而言,如要实现跳跃式发展,实现某项大型固定资产或大型教学科研仪器和设备的购建,仅依赖国家财政拨款,不仅可能性降低,而且在时间上也容易造成机会丢失或技术的无形损耗.通过多渠道筹资,实现缩短投资周期,提高投资效率;同时,高校筹资的渠道增加,有利于选择合理的筹资方法,有效降低投入资金的筹资成本.

4、重视财务管理可以拓展高校资金管理和运用的新思维.从不同的年份看,高校沉淀大量闲散资金,这些资金大多存在银行,获取细微的银行利息;从同一年份看,各月份之间,资金的存量差别也很大,如九月份学生交纳学费、住宿费和各种代办费以后,高校的现金比较充裕.加强财务管理,可以使高校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利用定期存款、购买国债、债券等金融资产,实现资产增值;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可以促使高校在重视内部直接投资管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对外直接投资.如对校办企业、其它企业或股份上市公司的投资,进行资本运作.

五、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近几年高校财务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进展迅速,繁杂的记账算账等日常工作被计算机处理取代,会计业务处理更加快捷准确.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工作的人员要减少.财务工作重心应转移到财务管理上来.学校领导、财务部门及其它部门应对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的重要作用有新的认识,财务管理部门要广泛宣传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把科学的财务管理学运用于实践,以看得见的财务管理成效支持学校发展.

高校财务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筹资;投资

Abstract:Thevalueuniversityfinancialcontrol,setsupthesciencetheuniversityfinancialcontrolidea.Touniversityactivitiesandsoonfund''''sutilization,multi-channelfundraisings,investmentcarryonthefinancialanalysisandmanagethe

keyword:University;Financialcontrol;Fundraising;Investment

一、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形势

高校经费使用通常被纳入国家预算管理范围之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加快发展,以财政拨款为主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正发生着重大改变.1、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的培养费用已被社会广泛接受,高校的非上级财政拨款收入比例提高;同时高校全面面向经济建设政策的实施,从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获得的科研及科技服务收入也明显增加,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制必然会逐渐变化,向非全额拨款事业核算单位转变.2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各类市场对外开放,民办高校和股份制高校等多种所有制高校数量大幅增加.这部分高校的运行及财务管理大多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其高效的办学效率、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示范作用日益显著,推动着高校财务管理向国际化方向前进.旧的传统高校财务管理观念及方法将越来越不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3、新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新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法的实施,也为高校财务管理深化改革铺平的道路.如以高校为会计主体、采用国际通行的借贷记账法、改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结存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采用新会计平衡公式等,无不预示着高校财务管理正面临着巨大突破,每一个会计工作者、研究人员都任重道远.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面临的问题

高校虽然是人才集聚的地方,但是担当财务核算和管理任务的财务部门和其它行政部门,在观念上长期存在重核算轻管理,重部门项目预算和项目控制,轻筹资、投资和经济效益分析现象,财务管理体制落后高校发展需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求大求新;重复购置资产、购入资产闲置不用、使用效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学实验材料等低耗品采购分散,库存管理无科学性等.

2、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与世界发展趋势不相适应.高校既是我国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我国科学研究与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丰富的研究和发展人力资源、长期的科研活动形成的科技成果等较大部分不能从反映学校经济活动状况的财务报表和资料中体现出来.科技投入重研究轻应用,重科研论文轻推广应用,重投入轻产出.资金投入效率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有存在着较大差距,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3、融资筹资意识较差.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向财政要经费和向学生收费,经费管理的短期考虑较多.而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尝试多渠道筹资,实现学校跳跃式发展往往被管理者忽视.如通过银行贷款、进入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及股票融资,利用加快应收款项和推迟应付款项管理进行短期融资等筹资方式很难被管理者接受.

4、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注重对现金的一般日常管理.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资金闲置或不足,不注重资金的时间价值,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

5、重钱不重物,国有资产的损失浪费严重.不少学校的管理者,非常重视现金的管理,收支严格,保管妥善,出了差错及时查找纠正.但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入的办公家具、固定资产等管理不严,保管不善.资产损失现象严重.

三、高校财务管理薄弱的原因分析

高校财务管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体制,在学校有关经济决策及经济问题研究讨论时,财务管理部门参预率不高;校办产业、总务后勤及基建等二级财务部门往往各自为政.资金的流动和财产流动管理脱节,为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设置了制度障碍;其次是领导者财务管理意识较差,许多高校虽设有管理科,但人员很少,仅为会计人员的几分之一或十几分之一.其职能也仅仅是人员职称、票据等行政性工作.再次,长期的上拨下用,多拨多用、少拨少用的财务核算和经费分配管理习惯,仍深深地影响着目前的高校会计和管理工作.会计人员习惯于记账算账等日常核算工作,财务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所占比重小.许多的高校领导,非常注重教学和科研,注重争取上级教学科研拨款和学生收费工作,但往往忽略学校的"内在修养",忽略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和学校声誉对筹资的巨大作用,忽略已获资金的使用效率.许多高校都有这样一种现象,每年的十二月,支出速度加快,金额巨大.究其原因很多,无一不充分表现出高校理财理念的落后和财务管理观念和方法的滞后.

四、高校做好财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财务管理滞后的结果,直接制约高校的融资和学校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资金运用的低效率和浪费现象比较普遍.高校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不能充分反映单位的实际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状况.国有资产虚增和不实,净资产增长速度慢,不能确切评价学校的融资能力;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是加快高教发展,提高高校抗风险能力,迎接教育国际化挑战的需要.

1、重视财务管理有利于完善高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利用成熟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学校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加以纠正.

2、重视财务管理可促进高校资金运用的科学化、投资决策的民主化.九十年代以来,高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合并办学提高高校资源的优化组合取得显著成效.高校规模扩大,发展加快,资金投入增加,更要求高校加强财务管理.在投资决策阶段,财务管理可以帮助高校进行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找到好的投资项目,做到科学决策;在资金运用的日常活动阶段,搞好财务管理可以实施有效的监督,对资金投入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科学考核学校整体和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

3、高校重视财务管理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对高校而言,如要实现跳跃式发展,实现某项大型固定资产或大型教学科研仪器和设备的购建,仅依赖国家财政拨款,不仅可能性降低,而且在时间上也容易造成机会丢失或技术的无形损耗.通过多渠道筹资,实现缩短投资周期,提高投资效率;同时,高校筹资的渠道增加,有利于选择合理的筹资方法,有效降低投入资金的筹资成本.

4、重视财务管理可以拓展高校资金管理和运用的新思维.从不同的年份看,高校沉淀大量闲散资金,这些资金大多存在银行,获取细微的银行利息;从同一年份看,各月份之间,资金的存量差别也很大,如九月份学生交纳学费、住宿费和各种代办费以后,高校的现金比较充裕.加强财务管理,可以使高校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利用定期存款、购买国债、债券等金融资产,实现资产增值;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可以促使高校在重视内部直接投资管理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对外直接投资.如对校办企业、其它企业或股份上市公司的投资,进行资本运作.

五、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近几年高校财务会计核算电算化工作进展迅速,繁杂的记账算账等日常工作被计算机处理取代,会计业务处理更加快捷准确.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工作的人员要减少.财务工作重心应转移到财务管理上来.学校领导、财务部门及其它部门应对财务管理工作在高校管理的重要作用有新的认识,财务管理部门要广泛宣传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把科学的财务管理学运用于实践,以看得见的财务管理成效支持学校发展.

高校财务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效率损失;衰减系数;留存收益;贷款规模约束

一、高校大规模贷款的成因

我国制定了加速发展教育的战略目标,高校经过连续五年的扩大招生量(以下简称“扩招”),很多人认为已经完成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任务。扩招需要新增大量的基础设施,增加大批合格师资。但是,政府对高校的投资本来就严重不足,扩招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没有明显增长(除教育部属高校和个别地方属的高校外),大多数地方属高校的生均拨款还大幅度下降。准公共产品没有投入也能得到丰裕的产出,肯定隐藏着其他问题和风险。

教育主管官员也承认:“从1998年至今,中国高教毛入学率从9.8%增加到17%,如此迅速的增加,办学资金肯定有缺口。”[1]实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缴费制”向学生收费,实际上就是为了弥补生均拨款不足采取的措施,或者更宏观说是为了缓解教育发展需求超过了经济发展现实水平的矛盾。[2]这是引致“乱收费”现象的根本原因。师资数量不足与平均质量下降则成为整个高等教育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我们关注的是扩招所需投入的来源及其引致的风险。全国公立高校近年来普遍扩展校园或建设新校区,保守估计的贷款总额不低于2000亿元。巨额的扩校费用显然不能来自学生缴费,也不是来自政府投资,而基本是来自贷款。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即使没有扩招,公立高校也必然甚至必需适度负债。[3]但是,尽管教育用地是低价征收甚至无效划拨,一个高校(甚至城市重点中学)动辄征地数百亩甚至三五千亩,新增建筑面积几十万平方米,投资数亿至数十亿元,即使不论由此带来的农业问题和失地农民问题,这么大的投资最终如何消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扩校从根本上说是政府行为,教育主管部门实际上正是通过“办学条件评估”,规定高校学生的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下达远超过学校承担能力的“招生计划”等方式,诱导和迫使高校扩校。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会最终为教育投资的巨额沉没成本“埋单”,一旦偿债风险凸现,政府和高校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尴尬局面。风险估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贷款规模控制,本文即探讨贷款的财务约束条件。

二、扩招前的高校财务成本结构

管理会计以量本利分析为中心,其重点是分析成本结构。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低于完全成本但高于变动成本时,仍然可以继续生产,因为固定成本是以前投资形式的,已经是沉没成本。近年来,研究教育成本的科研立项课题、论文数以百千计,测算出的高校生均成本从七、八千到一两万,而几乎没有哪个学校的国家生均拨款加上学费,能够达到或补偿这么高的(完全)成本,但是没有哪个学校破产,甚至还在拼命扩招,秘密就在于固定成本不需要进行成本分摊。

高校的固定成本内涵为何?某些学校有上百年的历史,国家投入和社会注入的各种存量性质的资源,包括校园及其基础设施、建筑物、图书仪器设备等,按照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不必进行成本分摊,都属于固定成本,且通常以“专项经费”形式拨款。与企业不同的是,虽然高校的固定成本看起来很高,但既然无须折旧,也就无须补偿。

与企业相比,水电费、交通通讯费、实验材料费、教具费、招生费、出版印刷等刚性支出,以及图书设备费、维修费、绿化费、招待费、办公费等半刚性支出,明显属于变动成本(大约占学校总支出10%—20%左右),可以称为基本支出。按国家统一标准发放的工资、津贴、社保、引进人才、住房补贴、科研补贴、学生事务支出等人事费用,也是刚性支出(虽然短期内,学校可以使教师大量缺编和冻结经费),但大体上应视为变动成本。这样,高校的变动成本由基本支出和基本人事费用两部分组成。

高校是非赢利组织,“股东”只有一个即国家。扩招前的高校普遍现象是教职工收入低,办学条件差,也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所以按当时的预算会计制度,高校的学校收入仅限于政府拨款,而财务结余应当为零。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指定用途的专项经费也包括在学校账面收入中,但一般情况下这类经费不能挪用,所以应从学校收入中剔除。

用W0和P0分别表示学校收入与变动成本,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假设I:高校扩招前的学校收入等于变动成本,即:W0=P0.

三、扩招后收入与支出的结构变动

拓展校园或建新校区应以满足完成学制为限(例如大学本科一般为四年学制,则每年增加等额学生,四年后拓展校园或建新校区刚好填满),所以扩招期为常数,以后不能再增加学生数量,这样,一个扩招期末的生均拨款为固定数(不考虑很多高校扩招生均拨款递减的情况);同样在物价管制和社会压力下,学费收入也不会变化(收费标准事实上已经冻结)。因此,扩招期末的学校收入和主要成本即已固定。为简化分析,设高校扩招期末即贷款扩校完成后的当年为基年(一般为扩招开始后的第四年)。基年及以后的学校收入、其较扩招前的增加量都可以视为一个常数,分别用符号W、R表示。

扩招后的新增的变动成本由基本支出和基本人事费用(随规模扩大需要新增教职工)以及贷款利息组成。考虑到规模效应,除贷款利息外,前两项支付不会按学生增加的比例增长,但是却会随时间增长。按照教育部的生均建筑面积等考核指标,每增加一个学生,需要的土地、宿舍、教室、食堂等随之增加,所以银行贷款形成的固定资产表面上应归入变动成本;但是扩校新增的固定资产又是一次性形成,而不是多一个学生就多建一个床位教室,即并非严格的“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扩校的投资实际上属于沉没性的固定成本。

这种一次性支出的固定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需要维修保养以及更换设备等等,新增支出只能由学校自己支付且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二是高校随规模增加将出现效率损失,我们没有约束高校管理者偏好和树立个人形象的欲望的机制,筹资越多,用于锦上添花的、随意决定的事项越多(例如一部分收入用作他途,增加差旅费、招待费等),这类事项也几乎与固定成本偿还无关,即便企业也不乏这方面的实例[3],此外,行政化的高校还存在资金管理能力问题,资金规模越大,管理效率越低。因此,肯定会使变动成本逐年增大。

为简化分析,设基年的变动成本为P1,贷款后每年的变动成本以固定比率f增长(f>1,称为增长系数),设基年开始第n年(n≥1)的新增变动成本为Pn,则有:

Pn=P1fn-1

高校扩校和扩招后需要有基金节余。基金节余的意义之一是“股东”节约了开支且实现了社会目标。为避免岐义,把基年以后第n年学校收入减去基年的变动成本后的余额称为留存基金,用Un表示。

留存基金的第一用途是偿付贷款本金。从理论上说,贷款风险应由政府承担(这就是一些大学校长说的,只要银行敢借我就敢用,反正最后国家埋单),但是高校贷款的原因又恰好是政府不能或不愿承担巨额的扩校投资,更谈不上替高校还贷,这显然是一个悖论。即使考虑到其他因素,财政最终要为一些学校部分还贷,政府也拥有一个反制条件:经营者即学校将承担责任并蒙受直接利益损失,例如校内津贴被完全取缔。这种情况肯定会使学校“停摆”(例如优秀教师纷纷调离),所以应是一个较强的借款规模约束。当然,在干部任期制的体制扭曲下,学校决策者可能会采取“短期行为”,从而使之变为一个软约束。软约束也是约束,在大学的行政化体制下,学校决策者在还贷责任信号明确时,会考虑个人风险,所以假定由学校偿还贷款更符合实际,这当然也应从留存基金中支付。

留存基金的另一用途是支付随着招生规模扩大而增加的其他人事费用。由于教师的负担在加重,而总收入的增加又使“改善待遇”成为可能,几乎每个学校都对教师发放了工资补贴性质的课时费(由于体制原因,非教学人员的津贴也“水涨船高”),这类支付是扩招带来的附加效应。目前的现状是,高校教职工的工资外收入已经远远超过工资内收入,也就是说,其他人事费用大于基本人事费用。

这样,留存基金的结构是:偿还每年债务的固定的本金,支付其他人事费用Qn.在制度因素的作用下,高校肯定有增大内部分配的其他人事费用的倾向,其特征是没有规范且“能上不能下”,所以也可以假设其他人事费用按大于1的一定比率t增长,即Qn=Q1tn-1.

需要说明的是,从扩招年起学校收入与变动成本都在增长,留存基金也相应地增加,但高校还贷期都在借款的三年以后,所以几乎所有高校都将这一时段的留存基金完全用于其他人事费用。因为讨论贷款规模控制关注的是长期偿债能力,所以可以忽略扩招年到基年的学校收入、变动成本以及留存基金的短期变动。

四、高校负债经营的基本限制

财务杠杆指企业对固定的资本成本筹资方式的利用程度。企业负债后,因债务利息固定而与利润多少无关。于是利润增加时,每一元钱负担的债务利息相应降低,投资者的相对收益更高,这种影响就是财务杠杆。所谓固定的资本成本,对企业而言,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等各种负债和优先股股本。对高校而言,负债仅指银行借款。在筹资产生财务杠杆“正”的作用的前提条件下,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负债比例的高低,提高负债比例将增加财务杠杆利益;降低负债比例则减少财务杠杆利益;负债比例为零时则不产生财务杠杆利益。

高校负债如果能够使财务杠杆产生“正”作用,则相当于将营业利润转移支付于社会目标,所以运用负债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也理所应当。财务杠杆运用当然与筹资风险相联系,不妨借用企业分析筹资风险的方法。

企业计算财务杠杆系数的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借款利息),对高校而言,记贷款总额为M,贷款年利率为r,以上公式变为:

财务杠杆系数=留存基金÷(留存基金-借款利息)=Un÷(Un-Mr)

财务杠杆为正的条件显然是留存基金大于贷款利息,即得:

公式I:Un>Mr即M<Un÷r

扣除变动成本后的留存基金数额极大,因此公式I是一个很弱的贷款基本限制。负债的限制条件还可以从基年起第n年的留存基金与变动成本的关系来分析。由于:

学校收入=扩招前的学校收入+学校收入增长=留存基金+扩招前的变动成本+新增变动成本

由假设I,扩招前的学校收入=扩招前的变动成本(W0=P0),所以基年起的第n年有:

学校收入增长=留存基金+新增变动成本,即R=Un+Pn=Un+P1fn-1

这就是说,新增收入能够补偿新增的变动成本且有节余,否则高校自身便不会产生扩校冲动。以上分析的只是贷款的基本限制条件,显然还应寻找更有效的约束条件。

五、高校负债的第一约束条件

设贷款需在n年内偿还,由于R=Un+Pn=Un+P1fn-1,即可推出:

∑R=∑Un+∑P1fn-1,即nR=(M+∑Qn)+P1∑fn-1=M+Q1∑tn-1+P1∑fn-1=M+Q1(tn-1)(t-1)-1+P1(fn-1)(f-1)-1,得到:

公式Ⅱ:M=nR-Q1(tn-1)(t-1)-1-P1(h-1)(f-1)-1

这是一个贷款规模的约束条件,显然,它取决于新增学校收入、其他人事费用和变动成本的增长系数。换言之,如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则负债经营不能成立。公式I和Ⅱ显然独立。

举一个例,假设某高校扩招前的学校收入W0=1亿元,以年息7%的贷款扩建新校,从第四年起十年期内还本。扩招期末的学校收入绝对增长数R=2亿元,基年的其他人事费用Q1=1亿元,基年新增变动成本P0为0.4亿元,而其他人事费用与变动成本增长系数分别为1.05、1.04,所以:

M=nR-Q1(tn-1)(t-1)-P1(fn-1)(f-1)-1,即M=10×2-1×(1.0510-1)÷(1.05-1)-0.4×(1.0410-1)÷(1.04-1)=20-0.6289÷0.05-0.4×0.4802÷0.04=20-12.578-4.802=2.62(亿元)

其他人事费用增长系数t<1.04与变动成本增长系数f<1.05,本身就对学校提出了极高的成本控制要求,不用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约束条件。

六、贷款的边际资金成本

从公式Ⅱ可看出,成本控制状况对贷款规模的作用很强。但是制度因素的作用使这种控制毫无把握,因而可能导致贷款规模制约失去效用。可见,公式Ⅱ的约束条件尚不完全,为此引入边际资金成本进行分析。

高校现在的情况是银行愿意给贷款,筹资成本似乎不会变化。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高校存在另一种增加边际资金成本的动因。

可以断言:高校贷款随规模增加将出现效率损失。首先是管理体制问题,我们没有约束高校管理者偏好和树立个人形象的欲望的机制,筹资越多,用于锦上添花的、随意决定的事项越多,这类事项也几乎与固定成本偿还无关,即便企业也不乏这方面的实例[4].其次是对项目涉及的筹资目标的分解问题,尽管高校的筹资用途与企业不同,但贷款投资与资金回收只是弱相关,因而所贷资金的一部分必然要用作他途(如补充维持费用),即筹资目标分流。此外,行政化的高校还存在资金管理能力问题,资金规模越大,管理效率越低。

一个企业无法以某一固定的资金成本来筹措无限的资金,当所筹措的资金超过某一特定限度时,筹资成本便会升高。边际资金成本就是再筹集一元资金的成本,它在一定条件下随所筹资金的增加而增加。所谓企业无法以某一固定的资金成本来筹措无限的资金,就是说到达某一点时,再追加一元的筹资的资金成本将增加,这个“点”称为突破点。以此类推,如果不断增大筹资额,便会出现一连串的边际资金成本增加的突破点Gi.如果用图形来表示,边际资金成本线即MCC线便是一条连续上扬的曲(折)线。

高校筹资规模增加的效率损失可以视为变相的边际资金成本,因此也服从MCC线连续上扬的规律。高校现有的资金结构大体上由学校收入与贷款组成,所以计算突破点与加权边际资金成本的公式可以简化为:

突破点=保留收益(留存基金)÷该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

高校上扬的MCC线有没有约束?答案是肯定的。在企业的情形,突破点不能超过内含报酬率(投资净现值为零的报酬率)。虽然已经假定了高校只有一种投资机会(投资目标),但是既然我们认为高校与企业的边际资金成本曲线没有本质区别,那么,边际资金成本曲线不超过投资内含报酬率,就是高校贷款额度的第二约束条件。内含报酬率需要事先设定,由于高校自有资金不需要考虑报酬,只需考虑还贷付息,显然有:

留存基金率=保留收益÷学校收入,即U′n=Un÷W

由公式I,U′n应高于贷款利率r.

仍然举例说明。设某高校原学校收入为2亿元,考虑贷款2亿元用于新区建设,资金成本r1=7%,如果贷款分十年还本,则至少需保留收益0.34亿元。则U′1=0.34÷50%=0.68(亿元),即贷款达到0.68亿元前,边际资金成本都是7%.一旦耗用了留存基金,就必须再贷款,但超过0.68亿元,则产生效率损失,设这时的资金成本为r2=9%,如果还须贷十年期贷款2亿元,负债在资本结构中的权重变为4÷6=0.67,保留收益至少应为0.34+0.38=0.72(亿元),则U′2=0.72÷0.67=1.07(亿元)。当然还有其他突破点。MCC线从7%,9%,…连续上扬,可能超过留存基金率(例如第二突破点时为0.72÷6=12%),这时,应自动中止贷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N].南方周末,2004-8-12.

[2]彭久麒。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8)。

高校财务论文范文篇9

一、高校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监督制度缺失,监督方法单一

在高校财务监督的过程中以财务管理体制代替财务监督制度。财务监督管理机制绝大部分是建立在对财务管理工作合规性的监督上,对于高校财务中各类收入的来源、各类支出的合规性;预算编制的标准、预算执行的结果;资产存放、使用情况,资产的报废情况等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与评估。在高校财务监督制度严重缺失,监督方法单一的状况下所带来的经济风险不言而喻,学校的基建、招标采购等都很容易成为繁殖腐败的温床,非常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二)高校工作人员财务监督的意识薄弱

很多高校领导不重视财务监督工作,对财务监督的作用认识片面,总认为财务监督是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是上级主管单位了解和检查其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依据,并不是高校管理不可或缺的事项,对财务监督工作只是形式上的敷衍,导致财务监督工作没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并且有部分人认为财务监督会约束学校的一些财务行为,在一定程度会上妨碍学校的自我发展,在主观意识上想淡化财务监督对财务工作的影响,这样做是真正阻碍了学校经济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高校财务监督使用的监督方法落后

各类高校在进行财务监督时,所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大多数方法都比较单一。有的学校财务监督方式仅限于严格审核会计原始凭证,审查凭证的来源是否合法,检查凭证填写是否正确,审查资产是否已登记入固定资产,对资产实际使用情况完全没有过问。对科研项目经费实际使用情况缺乏实时的监督,对工程建设中实际进展没有进行监督,从而造成了经费浪费,损害了学校的利益。另外,财务监督指标体系不健全,缺乏行业标准。现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其他会计制度中对财务监督体系建立很薄弱,各类筹资分析、投资分析和反映净资产构成的指标不健全,不能核算教育综合成本;高校不编制现金流量表,难以对现金流进行财务监督;各类财务制度中还缺乏反映社会效益的量化指标,很多事项产生的社会效益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也无法进行考核,进而难以综合考核学校财务状况和和现金支付能力。

(四)忽视事前、事中、事后分析

高校的财务监督通常是会计报表的分析、会计凭证的审核,这些工作都属于事后分析,而对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等事前分析工作很少做。针对学校基础建设项目、大型修缮项目及批量的设备购买等重大事项,学校往往觉得有需要就批准立项,很少对前期项目的可行性,后期的资产回报率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就匆忙上马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导致项目无法继续实施或者继续推进会造成学校追加大量资金。这样完全没有发挥出财务监督的作用。如今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必须将财务监督事前、事中、事后分析相互结合,在每阶段提出相应的监督意见,以监督促整改,使高校财务管理更规范,学校得到长足发展。

二、针对高校财务监督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

(一)勇于创新,改变单纯事后监督,增加事前、事中监督方式

传统的财务监督方式主要是事后监督、其他监督方式运用很少。改革传统的监督方式,就要勇于创新,运用科学严谨的监督方法,适当增加事前监督,这样可以合理的规避风险。高校针对不同的项目,应成立由项目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等共同组成的项目审查小组,综合评估项目的资金筹措、使用年限、经济回报等事项,项目完成后,项目小组对项目完成情况、资产使用情况、投资回报进行定期考核。还增加科学的事中审计制度,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监督。改变高校的财务监督方法,增设财务监督岗位,由专人进行财务监督工作,并将财务监督的结果与相关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以财务监督推进各种经济事务规范化,不仅可以防范程序漏洞,防范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还可以提高资金的回报率,使有限的资金产生最佳的效益。

(二)加强高校财务运行的外部监督

高校不仅要依靠审计等内部监督,还必须加强社会监督与政府监督等外部监督。各高校上级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各项专项检查,并将审计结果与高校内部的财务监督相互配合实施,对高校财务活动的再监督。不断强化对高校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的专业监督职能作用,对高校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定期披露高校财务状况,通报财务监管结果,积极防范财务违法行为。同时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鼓励群众举报。这样在完善单位内控机制的基础上,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共同防范财务风险。

(三)建立科学的财务监督指标体系

财务监督不仅用量化的财务指标体系衡量,还应该建立反映社会效益的指标,这样才能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按需求做出若干方面的分析。如决算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专项分析等。满足各项分析要求,必须要建立一套包括收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内容的科学的、完整的财务监督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分析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支出结构合理性、及是否合理配置资源,发挥资金最大使用效益,真正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

作者:潘静毅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第二篇

1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内部控制不健全

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已经从依靠财政拨款办学的方式,向多元化筹资办学的方式转变。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发展,资金往来量也出现了几何式增长,虽然以往的财务管理制度经过了多年的验证和实践,但面对新的形式仍然呈现出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内部控制环节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的审计部门监督职能较弱,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审计人员编制较少、平均业务水平较低成为审计部门监督职能较低的几个主要因素。(2)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建立的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力度,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重制定,轻执行”的情况时有发生。(3)领导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由于高校的性质决定了高校不可能过多去重视经济利益回报,而大部分情况下,大部分学校仅仅追求收大于支即可,而往往由于领导的轻视会给学校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4)内部控制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财务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如果缺乏整体和系统的内部控制系统,各部门之间得不到充分的沟通,当出现问题时就会产生无人负责的情况。(5)缺乏对预算外资金的有效监管,部分高校由于部门和二级学院设立较多,经常只重视财政性资金,而对各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创收缺少监督与控制,从而滋生了小金库现象。

1.2债务负担较大

在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前,高校的财务基本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本制度,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行政拨款,而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部分学校办学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从而催生了新校区的建设热潮,大量建设资金的投入使得高校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债务规模也极具扩大,高校不得不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弥补产生的债务漏洞,从而导致学校产生了巨额债务。

1.3高校融资难度大

高校的资金来源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国家的行政拨款;二是学校的学费收入,也包含了学生的住宿费;三是科研经费;四是学校举办的短期培训班,或者非学历等收入。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数额在不断增加,但拨款金额在学校总体资金额度中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同时,除了学费等固定收入以外,短期培训班和非学历教育等的收入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科研经费基本都实行专款专用等等这些都不能给学校带来长期和固定的经济收入。

1.4缺乏科学性的预算管理

我国部分搞下高校仍然没有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基本上都采取将预算管理部门纳入到学校的财务部门,同时,在预算编制确定后缺乏强有力的执行力度,缺少事后控制功能。预算管理是使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包含了预算的编制、控制、审批,同时也包含了预算的评价与考核等,是学校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具有较强的权威性。预算管理对高校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起到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目前,高校的部门预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任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的观念守旧和主体错位。我国高校一直以来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因此缺乏经营理念和管理意识,往往停留在各学院或者各部门的个体收支情况,而忽视了学校的整体资金配置情况,缺乏总体战略思维。还有一种思维惯势就是学校各部门各学院,把财务预算当做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参与率不高,从而导致学校整体的财务预算不能及时准确的制定,降低了其权威性。目前预算编制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够全面。为了适应高校的膨胀式发展,学校不得不尝试多种经营模式去发展学校的教育事业,无疑这使得学校的资金来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学校的财务预算缺不能将所有环节纳入其中,因此无法全面反映学校的整体财务状况。预算执行力度和绩效评价都呈现出弱化迹象,很多高校在预算编制完成后缺乏后期监督,在执行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随意更改的现象,使其失去了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预算评价考核体系没有和学校的奖惩体系相结合,忽视了预算管理目标的主体作用,这些都使得学校的预算管理处于被动地位。

1.5资产管理缺乏科学性

在资产管理方面,我国高校较为突出几个方面为: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大部分高校资产管理都是在进行点上的活动,没有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往往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二是资产流失严重,随着高校办学资源的扩大,资产丢失和非正常报废的情况经常发生,而鉴于此类情况,学校没有相应的追责机制。

2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

2.1经营理念不强

长期以来,高校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于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但是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高校的持续扩张致使高校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大提高,办学经费出现严重不足,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改善办学条件、降低办学成本以及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高校都缺乏科学可行的经营理念。对于重大投资我国高校仍然缺乏科学的决策和分析,学校规模的扩张,资金的大量投入,而投入的回报却与投入相去甚远。一般情况下,高校财务计划的实施由财务部门执行,财务计划的决策由学校的管理层执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领导层的个人意见往往会对财务计划的制定产生影响,同时,学校由缺乏相应的追责制度,这样就会导致财务计划的制定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一来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隐患。忽视了对高校无形资产的开发,高校是一个智力云集的场所,拥有大量的学者和教授,如何发挥高技术人才的力量为学校创造价值也是各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自身潜力的挖掘明显不足。

2.2轻视成本控制

成本的控制也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所有耗费成本的财务活动进行的考核、监督。在高校中,财务控制就是针对学校的各项财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的成本控制,这样以来有效的成本控制不但可以提高办学效益也可以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层次和水平。高校长期以来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来维持生存,再加之其非盈利的性质,致使学校在办学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意识,造成办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成本控制方面我国高校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轻视人力成本的控制,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合理现象,长期以来的人际社会观念的影响产生了因人设岗,极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对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产生阻力;二是轻视资金成本的控制,高校的财务活动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几乎是所有高校都忽视的工作;三是轻视资产成本控制,我国大部分高校,二级学院相对独立,在资产购置时往往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造成成本的提高和资源的浪费,也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2.3财务制度不健全

在高校的财务制度中,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校内财务体制、高校财务管理基本制度以及财务人员管理办法等等都是比较重要的内容,我国高校面临的财务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但原有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后和不健全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核算制度和经营投资建设相对落后;二是预算管理和监督控制制度相对滞后。

2.4财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财务部门是服务于全校师生的职能部门,因此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水准也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但是目前高校的财务工作人员在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部分财务工作人员不注重自身学习和提高,缺乏自律、对国家政策法规也不能及时了解和学习;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较低,高校业务的不断扩张,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对财务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需求也日渐提高,而财务工作人员队伍学历层次偏低,部分高校缺少专业的计算机维护人员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三是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缺乏,学校的财务部门是面向全校师生服务的部门,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服务部门,态度冷漠是财务工作人员表现较为突出的现象,认为师生报账是有求于他,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不正常心理,同时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和严谨性,也致使工作人员不敢尝试创新工作方法,这样一来导致高校的财务工作缺乏创新性。

3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方法与对策

3.1借鉴国内外高校财务管理的成功经验

美国和英国是高等教育规模较大的发达国家,在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也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这两个国家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对我国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许多指导意义。美国在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上将其分为分权和集权两种管理模式。美国的公立大学经费的预算和来源都集中在校级层面,校级向所在州的政府申请财政拨款,二级学院再向学校申请日常教育教学经费。而美国的私立学校经费来源多元化,二级学院经费的自我支配权利较大,这极大调动了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级行政人员的办公经费来源于各学院按比例上缴的经费,这样以来无形中加强了校级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美国的国家法律规定社会对高校的捐赠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所以美国对高校的捐赠额度是比较大的。英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历史比较悠久,教育体制也比较完善,高校的管理是由学生、教职工、学术评议机构和大学管理委员会四个方面构成的,旨在将行政和学术权力均衡发展。英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对高校进行教育经费的划拨,划拨的数额也根据学校的专业建制和学生人数决定。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设定不同的经费划拨标准,并进行定期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向学校划拨科研经费,这样的经费使用方式对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2加强预算管理

高校的财务活动中,预算管理处于重要的位置,科学可行的预算编制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新校区的建设,所需的资金数额不断扩大,学校除了国家的财政拨款、学生的学费收入外,还需要尽可能多地去筹集资金,同时,要极大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高校预算管理的功能。

3.3加强财务人员素质

高校的财务工作人员要不断根据学校财务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极力适应学校的发展节奏。首先要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财务人员要充分熟悉法律制度体系,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有关制度要求,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财务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三要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意识,财务部门是服务于全校师生的窗口单位,因此必须要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对待前来报账的老师或同学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做到管好钱、做好账,同时要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纳入年度考核之中,全面提升财务部门在学校各部门中的满意度。

作者:山珊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三篇

一、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的财务成本指的是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而高校财务成本不仅包括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物品支出、教师工资的支出等,还包括行政管理、决策成本以及隐形消耗等的费用。因此,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成本控制,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是按照高校预定的目标,对高校教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并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将高校财务成本控制在预定的范围内。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是财务成本控制人员对高校工作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控制,是现代化的成本核算、控制等管理理论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也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对高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的内容

1.高校人力成本控制

随着我国高校综合化办学的发展,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教职工与学生总和在一万人以上,其人力成本在高校的财务成本中占很大比例,因此人力成本控制对高校财务成本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控制人力成本首先要完善高校教职工的工资结构,设置合适的工资项目体现,并且配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制度;其次要合理控制高校教职工的人数,对已有的教职人员进行合理安排以降低高校人力成本,一般来说高校学生与教职工的比例大约为18:1,高校学生与行政人员以及教辅人员的比例大约为15:1。

2.高校资金成本控制

高校资金成本主要包括取得资金来源成本、使用资金成本以及占用成本等。取得资金来源成本指的是在高校在资金筹集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宣传费用、担保费用等。使用资金成本指的是高校在使用筹集的资金时需要支付的一定费用,如银行手续费等。占用成本指的是资金使用者需要向资金提供者支付一定的报酬,如贷款利息等。目前,高校资金来源多种多样,不仅包括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收缴学生的学宿费收入,还包括了社会性质的捐款、科研项目研究经费、银行贷款以及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办学资金以及对外提供服务的营业收入等。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控制资金成本,维持高校资金的流转。

3.高校决策成本控制

高校决策成本是指高校做出某项决策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资源的稀缺体现了高校决策的重要程度,决策失误可能使高校损失更好的事业发展机会。因此若想控制决策成本就要在决策前,对决策方案做好充分的论证。

4.其他成本控制

其他成本包括隐性成本以及管理监督成本等。高校隐性成本指的是教学办公设备的重复性购买、贪污腐败现象以及高校办公效率低下等等,这是管理学意义上的“公地悲剧”在高校的再现。从高校角度来看,隐性成本占用了原本正常的教学经费,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事业的开展,因此控制高校财务成本也要控制隐性成本,完善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降低不必要的隐形消耗。高校管理监督成本指的是高校在控制财务成本的同时所产生的成本,这也是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的内容之一。高校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的完善程度取决于高校财务管理监督所增加的效益与管理监督产生成本的比较。高校财务管理监督所增加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高校新开某一项专业时,既要考虑教学成本,还要考虑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高校自身的优势、政府相关政策、社会就业环境等因素,因此可以这样说高校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重视社会效益。

三、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现状

1.财务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目标存在片面化、不明确的问题,仅仅为控制成本支出而控制,没有全面考虑到财务成本控制对高校教学效率的影响,也就是说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是否能够使高校能够保持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并且有严格的管理监督制度,能够满足教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要。另外,高校财务成本控制往往将控制的目标与重点放在学校内部各职能部们,很容易造成职能部门只注意完成成本控制任务,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责任,影响高校教学的效果。

2.财务成本控制在局部范围内

目前,高校财务成本控制往往是以各职能部门为中心的成本控制,局限在各职能部门范围内,没有在整个高校范围内进行成本控制。如果说从高校整体角度考虑,高校财务成本控制也只是各职能部门成本控制的叠加,忽视了其财务成本支出的上下游工作成本,没有全面、系统的成本控制。局部范围内的财务成本控制既没有考虑到高校招生、学生分配方面的成本控制,也没有与其他高校支出成本的比较,财务成本控制工作盲目发展。

3.定额预算,控制不严格

一般来说,高校控制经费主要是通过定额预算的方式进行的,事前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但忽视对经费使用事中的监管,经费使用事后的考核。高校经费预算往往由各级职能部门根据部门事项编制经费预算,并上报领导部门进行审批。在这个过程中,缺乏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也就没有经费使用后的报告与分析,即不能严格的对高校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另外各职能部门往往按照部门的需要盲目进行预算编制、申报,很容易出现单位负责人为了有更多的经费想方设法地多报预算,其编制的预算报告缺乏科学依据,内容也不够完善,高校的计划与财务等部门也没有实际调查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放纵了对各职能部门的经费管理,没有行使到管理监督的职能。

4.财务成本控制效率低下

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按照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划分成本控制责任,要求各职能部门对本部门的财务成本进行控制。这样的成本控制方式没有考虑到不同职能部门相同性质的管理工作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问题,从而导致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效率低下,很难有效控制财务成本。

四、高校财务成本控制路径思考

1.完善高校成本管理体系

高校成本管理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涉及到财务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分析以及考核等方面,而财务成本控制仅仅是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中的一项。高校财务成本控制依赖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提供的成本数据与分析,因此高校要逐步完善成本管理体系,进而更好的控制高校财务成本。

2.全面控制高校财务成本

高校每项业务涉及到的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成本,为了控制方便可以将财务成本控制分为几个方面,但要注意到在进行财务成本控制时,要站在整个学校的高度去思考成本控制,将控制中心由各职能部门转移到财务审计部门,全面控制学校内的财务成本。

3.加强高校成本预算管理

预算是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的基础,加强对高校成本预算的管理可以实现对高校资金的有效控制。首先,要区别对待不同的预算项目,学校日常工作性多的经费如学生实习费用、教学用品等可以按照学生人数进行定额预算,一些专项的费用则可以采用零基预算的方式。同时在编制预算时,编制人员要站在学校的高度上,并根据实际的项目调查研究情况,来进行整体范围内的项目预算编制,以增加预算的可操作性,同时要注意项目预算要与学校的长期战略规划适应,编制3年滚动预算,以避免学校资源的浪费。若实际项目支出与预算出现较大差异,要及时寻找原因并完善预算编制流程。其次,要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管理与监督。在项目预算确定后,各职能部门、各级组织以及个人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做到两不超,也即项目预算使用范围不超、预算额度不超。第三,可以考虑建立激励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后的绩效考核。根据各职能部门每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项目各个环节出现差异的原因,按照主要负责人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贡献程度,对表现良好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等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

4.引入外部审计制度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财务成本支出情况越来越复杂、额度越来越大,在高校自身的财务、审计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有效控制财务成本的情况下,高校可以考虑引入外部审计制度,这样财务审计可以很好地处理学校内部关系,进而实现对高校财务成本的有效控制。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要加强对高校财务成本的控制。针对我国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现状,财务部门要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全面控制高校财务成本,并加强项目预算管理以及引入外部审计制度,切实降低高校财务成本,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作者:刘宗惠 单位: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第四篇

一、优化高校财务前台报账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日常的财务需接受大量教职员工和学生报销业务,各大学的报销过程与报销方式基本相同。高校财务功能已经在不断地变化着:由原来的单一算账、记账、报账到分类管理的经费。特别在国家对财政资金、科研经费等的管理的严于管控的形势下,对于高校财务上日常审查工作也将面临新的问题,不断增加的工作量,以及现有科研经费较多的高校,财务审计人员要用好及管好这些资金是很大的挑战。财务前台报账作为高校财务中直接面对师生的窗口部门,财务前台审核人员审查业务的合法性与原始凭证规范性、正确怀,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指标和常规控制标准执行状况进行判断,并对科研经费、人员开支等用于日常的查询,咨询报销等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银行的收支服务、现金收入与支付业务。总之,高校财务资金报销的目标是在日常控制下进行经费正确合理使用,以配合学校预算管理的要求,从而达到高校财务收支平衡性。

二、现阶段高校财务前台报账管理现状及形成原因

某些高校在对于原始票据传递到财务审核人手中的这一过程已做了很大的改进,比如西南财经大学预约报账及不见面报账等。优先办理那些具有少量票据及借款、报药费等特殊报账业务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可灵活掌握时间进行报销,通过预约更是优于排队报账,这样能为师生形成快速报账,从而提高了财务人员工作效率。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矛盾:

(一)前台财务报账人员工作激情、综合素质不高

财务前台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对全校教职工及学生报账服务,其工作量大且工作繁琐。报账大厅声音相对嘈杂且人流进出频繁,办公的环境会影响到前台人员办事效率和情绪,必须时刻地守在座位上等待前来办事的人员,不但工作强度大且地位却明显较低,导致对教职工提供服务不积极,未严格地把握与执行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报账审核人员由于工作太过繁忙而无瑕于学习,且单位对财务人员提供外出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以致于财务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知识未及时得到更新。

(二)票据粘贴与审核过程中效率低下

一般情况下,由教师来进行粘贴整理票据,在整理票据的过程中,尽管大部份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很在行,但是对于财务方面的基本知识可能还是外行人员,如财务制度上规定购物消费服务需要正式发票,要按不同的类型对各类票据进行归类整理。若超出一定金额范围,需要附上相应业务事项的明细且经过审批(一般单位的审批程序在三至五次完),常常存在某些少数师生认为程序环节太繁琐手续太多,造成财务人员与师生经常发生冲突,觉得财务人员故意为难或是小题大做、没有为人民服务意识。审核人员审查票据的过程是对原始票据逐笔逐页地查看,非上百张甚至是上千张单据需要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审核完,如公共汽车票、油票、的士票、汽油票及过路过桥费等的审核,加上对不合规范票据及假票的审定,非常耗费时间,致使等待在一旁的教职工对财务审核人员有所抱怨。

(三)缺失财务信息化建设,与教职工沟通效率低下

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情况,信息化的完善可以使全校师生多渠道且快速地了解到更多的财务报账信息,报账流程及手续等。在一些高校的调研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常被认为是“多头跑、多次跑、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来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缺乏与教职工的交流沟通、缺乏财务知识的宣传。

三、优化高校财务前台报账管理的对策

(一)规范业务报账程序制度、简化业务流程

必须进行报账流程的重组,报账专人对单据的整理粘贴,或者在报账大厅由财务部门派专门人员指导报账教职工正确粘贴票据及需要经哪些审批流程,建立规范的财务报账流程制度。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升报账效率,减少报账时间。(1)要实现报账人即师生对财务知识有一定了解,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部门(各学院)、各系分管财务的负责人会议,强化全校的报账人财务意识,对其进行财务规章制度的宣传,讲解关于财务方面相关流程手续,这样能大大地降低前台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从而提高财务报账效率。(2)随着高校不断地发展,财务事务和资金规模不断地扩大,会计核算科目的级次各种经费的项目核算号日渐增多,根据不同的项目经费报销审批流程不一致,如日常公用经费中差旅费、公务接待费、会议费报销所填写的审批单据各不相同,财务审核人员必须熟练各种经费的使用规章制度及会计核算科目号、项目号等,为师生提供报账服务时才能提高效率。报账效率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报账人,更有利于审核人员自身成长,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且可以使财务审核人员从简单、单一的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财务管理的思考与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上,从而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3)财务部门的前台报账是对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一个服务窗口,财务前台报账充分地体现出报账审核人员为全校师生的服务意识。业务量不断地增多,财务审核人员每天都需要跟与各种各样的交往,如性格、层次和年龄的不同,所涉及到的人较为复杂。个人的行为将影响整个财务报账大厅的形象,审核人员必须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态度。

(二)激发前台报账人员的积极性及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

(1)采取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前台财务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制度就高校而言,科学的激励机制对调动人的积极性起着激励、竞争和约束的作用,包含着财务治理结构的各方面,激励的方式也应有多样化,在这里我们主要采取奖惩激励与目标激励相结合。财务管理部门要将把学校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全体财务人员宣传,使所有前台财务审核人员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工作存大的意义和人个的发展前途,大家都能清楚认识到学校事业的前景,全体教职工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及年终奖金是否能有改善。通过这种激励方式,从而认识到前台服务窗口形象的重要性,人人都必须认真地为师生提供好的服务,从而激发自身的归属感。奖励与惩罚是呈现正负相关的两种手段,通过奖励员工这种方式会对人的积极性进行激发和保持的效果;惩罚员工这种方式会对人员起到制止不良作为。奖惩一定要适度,在科学的考核依据的前提下,可采用这种激励机制。考核结果应作为人员晋职、晋级、加薪的重要依据。(2)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当今,竞争力日趋激励情况下,将竞争引入到高校人员的管理机制中,加强存在个人的危机感受,人人都居安思危,从而激发大家不断主动进取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单位也要为员工创建一些学习的条件,进行定期提升培训学习。前台工作人员在保证财务前台报账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前提下,自主地学习新的业务知识。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促进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前台报账服务水平

应充分认识和利用好校园网络信息平台资源,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如在学校网站上公布报账的程序,如科研经费到账查询、学生缴费、奖学金查询、公积金领取等手续及程序,让师生及时地了解、掌握最新的财务信息。以提高他们在进行财务报销时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等材料更个有规范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从而提升与师生间的沟通效率。总之,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今天,我们要不断创新高校财务的前台报账制度与方法等,有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如开通网上预约、财务数据统计工作、网上远程报账等。前台财务人员服务态度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所以,建立内部人员激励机制,规范财务前台的报账制度,简化报账程序,以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作者:彭秋容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第五篇

一、财务分析的含义及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了高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预算管理是高校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和运行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合理的预算编制可以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准确,而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大量的财务分析做最根本的支撑和保障。财务分析工作通过与高校的事业发展目标及各个年度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对比,可以为高校的预算编制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资料,尤其在国家要求经费预算与经费执行及效益挂钩的大背景下,充分运用财务绩效分析手段和方法、发挥预算指挥棒的作用,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促进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节约支出

科学的财务分析能够促进高校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例如:对影响学校收入变化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高校的融资渠道;通过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资产配置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支出的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对高校内部缴费状况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的缴费率;通过对高校在一定时间内资金的需求量和所拥有的资金量、所获内外部收益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影响到高校的投资方式。由此看来,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可以使学校通过改变管理模式、产业结构等方式,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对学校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降低财务风险

随着高校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所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新校区建设、基建投资等经费投入大幅增加,高额贷款等因素大大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校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尤其是在经济活动发生的事前和事中,及时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能极大地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例如:通过对学校内部的结余资金、内外负债情况、偿债能力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合理的预测高校财务资金的稳定性,从而能够及时对其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通过对将要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的财务分析,可以规避签订合同后所带来的风险。由此可见,合理的财务分析能够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二、强化财务分析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的措施

1.财务分析指标系统化

一套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能够清晰地反映出高校的财务信息,为高校财务分析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保障。目前《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的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由四项财务分析一级指标与十项财务分析二级指标组成。具体来说,财务分析一级指标包括预算管理指标、财务风险管理指标、支出结构指标和财务发展能力指标等,一级指标下设的十项二级指标,分别是:预算执行率、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人均基本支出、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净值率。由于上述财务指标比较简单,因此如果想要全面、完整地概括高校财务运行状况,笔者认为,一方面可在已有指标下增设明细指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现金流分析、成本核算分析、运行绩效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综合实力分析,以及非财务指标分析。比如,将在预算管理指标下设的财务专项拨款执行率再细化到教育专项执行率、科研专项执行率、其他专项执行率等;将财务风险管理指标下设的资产负债比率再细化到外债资产比率、内债资产比率等;将支出结构指标下设的人员支出比率细化到在职人员支出比率、离退休人员支出比率、各类学生支出比率等;将财务发展能力指标下设的总资产增长率细化到流动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将固定资产净值率细化到房屋及构筑物净值率、专用设备净值率、通用设备净值率、其他固定资产净值率等。另外,可增设成本费用管理指标,如生均成本率,并细化到生均教育费用比率、生均科研费用比率、生均其他费用比率等;增设绩效分析指标,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丰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某高校为例,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加入了每万元人员经费的投入效益指标,具体包括每万元承担的本科生课时、每万元培养的标准学生人数、每万元获得的科研经费、每万元发表的论文数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而且还能够及时、准确、立体地反映高校综合的财务状况。

2.增加财务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因为新实施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没有对高校财务分析评价方法进行明确规定,高校可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和自身财务管理的需要,综合选择并运用合适的财务分析方法。目前高校最常用的是比较分析法。应当注意的是,采用比较分析法不仅应包括自身高校内部各指标纵向历年对比,还应加强与外部同类高校之间、与整个高教系统的发展趋势的横向比较。在比较分析法的基础上,高校财务分析人员还应扩展思路,多采用企业常用的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及因素分析法等进行分析。在选择财务综合分析方法时,可重点参考沃尔比重评分法,客观分配好高校自身各指标的具体权重比例,根据各项财务比率的重要程度确定其标准评分值,从而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最后对各项评价指标计分并计算综合分数,形成合理的评价结果。另外,高校还应在传统分析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运用现代财务分析技术,有机结合手工分析技术与电算分析技术、事后评价分析技术与事前预测分析技术、规范分析技术与实证分析技术等,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要充分考虑到财务状况评价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综合考虑各方法的优缺点,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分析,以实现财务分析全面、客观、科学评价和指导高校财务工作的核心目标。

3.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校内部的财务工作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为了使高校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经济时代给其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高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提高财务分析的效率和和质量。第一,高校应积极参考和引进国内企业和国外高校及企业的先进财务软件系统,以提升财务报表软件系统的智能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报表软件不够智能,历年数据的对比很难直接生成,大量的财务数据都需经人工查账获取,这不仅增大了财务人员工作量和难度,还会影响分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第二,应进一步推进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使各部门间数据形成共享,以达到国家、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管理要求。如:新实施的高校会计制度新增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的规定,而由于高校的固定资产类别繁多,每个资产的折旧年限和使用情况均不相同,管理量巨大,这就要求高校改变过去的管理模式,建立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的信息联动机制,根据相应制度,建立资产折旧、摊销的原始数据库,并实现与财务信息系统的对接,以满足精确管理的需求。另外,高校还可以尝试建立财务管理驾驶舱,通过详尽的指标体系,实时反映高校的财务运行状态,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一站式”决策支持的管理信息中心系统,从而提升高校的财务分析能力。

4.提升财务分析人员的自身素质

实现优质的财务分析对财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要求极高,这就要求财务分析人员首先转变观念,完成从“小会计”到“大会计”的转型,实现以数据—分析—决策为核心的转型,勇于承担责任,培养锤炼总结的能力、引领的能力。另外,财务分析人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增加自身专业及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自身高校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的财务分析方法和思路,从而能够带领单位提升财务管理的水平与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分析工作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新的形势下,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给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所以每一个高校财务工作者都应充分了解和掌握财务分析工作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思路、方法和技术强化财务分析,以全面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力,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刁明苏 单位:四川大学财务处

第六篇

一、高校财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高校的财务部门被高校列为后勤服务部门,经过长期的发展,容易把财务部门的主要和严格性被淡化,从来导致了其部门的人员因引进采用了工作领导人员家属,家属一般并非财务专业和没有相应的经验和能力,对高校的财务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从而这种机制的模式制约了高校财务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大多数高校在采用的财务人才属于教辅人员,使财务人员能为了一种附属人员,让财务人员在高校中受到不好的待遇,在今后的职位爬升比较的困难,从而造成了财务人员工作的不努力,产生很大的怨气和委屈,也造成了财务人员的思想和觉悟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易出现玩忽职守,没有责任心和不良工作风气的产生和盛行,也更容易造成财务人员抵抗不住于金钱诱惑,做出不利于高校和国家利益的事情。

2.财务人员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缺乏

近年来国家高校人数的不断扩大和项目的不断投入,国家对于教育事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造成了高校的资金计算量的不断提高了。高校资金量的不断加大造成了财务人员花费过多的时间来核算学校的资金和业务,相对减少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同时人员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是一个过程,并没有过多的作用,华而不实,其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财务人员则过多的认为其理论知识的教育就是一个简单的会议而已,老师在上面讲一讲,我们去记一下的敷衍的教学模式。同时理论教育的模式比较单一,容易让财务人员对其失去兴趣和耐性,失去理论教育的意义。

二、提高高校财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为了改变当前的这种现状,首先就是对于财务人员的选用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一种新的选拔机制,来改变当前的高校的家属部门的情况,弥补其人事制度的不完整性,同时也确保了人才的选用和流失。通过对人员的把控,用素质和业务两方面来要求人员,通过选用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来担当财务人员的,并要求要坚守原则,依法办事的工作原则。并对财务人员中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表彰,评为优秀的财务工作先锋人员,以此来鼓励其他的工作人员向其学习,为财务部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同时高校要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科学的管理模式,对财务人员进行约束,来提高人员的法律意识,用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不但可以加强财务的管理,又提高了财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内部的有效管理可以保证资金的安全,又可以规范人员的思想行为。调查报告可得,有效的控制会使公司变得更强,不能有效的控制则让公司失去了团结,不控制会使公司走向结束。通过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工作制度,是为财务人员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恨得保障。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思想教育是对人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批评改正的,采取何种的教育态度对待人在思想教育成果中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发现问题的所在和原因,对其原因进行想法解决和教育,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开展。思想教育要符合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边实践边完善。对于工作中的事情进行总结合,从而发现问题,以此来加强教育工作。要关心工作人员,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掌握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情况,并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和矛盾,将其解决。要做好事情前,事情发生时的思想教育情况。其次,要创新,利用新的思想教育模式来进行思想教育。高校的发展规模和情况会给工作员工带来一定的波动,对他们的行为,思想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其发展现状,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积极的去开拓创新,勇敢的实践,确立一种新的,创新的,具有针对当前情况的新的工作模式。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原则和方法,采用附有灵活性,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教育渠道的思想教育模式。同时要把财务人员特别关注的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组织财务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大家在教育中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营造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氛围。

三、结语

高校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求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在思想素质方面保持先进,通过有关的思想教育来加强其自身的思想,并通过相应的活动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按照高校的财务制度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不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

作者:何文栋 李新领 单位:宁夏大学

第七篇

一、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理念。随着高校不断改革,高校经济来源由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来源的单一渠道,转变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格局,只有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理念,才会建立符合学校发展的拓宽筹资渠道制度,从而多渠道、多方法、积极有效地筹措资金,为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其次,有利于提高高校财务的成本核算效率。只有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促进高校财务进行科学的管理,建立具有一定科学性、高效性的成本核算机制,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优化的分配;第三,有利于加强财务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加强对学校财务人员的管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法律意识,有效地履行财务监督和服务的职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率。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做保障,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当前高校的资金需求与财政拨款间的缺口日益扩大,各高校都面临着资金压力越来越大的问题。第一,高校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由于财务管理意识淡薄,高校管理者没有依据当前改革新形势,而对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学校在资金的筹集、调度及运用分配方面出现许多问题,导致财务运营风险加剧;第二,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督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业务操作和管理上缺乏应有的控制流程,学校内部财务的管理和监管制度不规范、不健全,造成高校资产流失;第三,监管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学校资金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少必要的业务操作控制流程和相关的规范流程,资金的挪动现象普遍存在,使专项资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造成一定的资产流失;第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学校主要以教育为主,由于岗位的限制,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非专业的人员进行财务管理。

三、高校财务管理机制创新策略

1.树立新理念,加强财务管理

首先,树立新的“以人为本”观。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或控制,其取得的效果完全依靠人的行为、智慧,所以在财务工作中要把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放在首位,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树立新的理财观。高校财务管理应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国法校规理财,一切财务活动应从能否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出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树立新的筹资观。应充分发挥高校优势,通过办学广开财源,开展第三产业,积极培植财源,增加学校财力。

2.加强学校收入财务管理监督机制

首先,建立产权明晰的后勤社会化机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为高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新的财务管理机制也要考虑到这一部分的经济管理,按照科学管理的原则,既要调整好高校与后勤的财务关系,又要加强后勤内部的管理。做好产权的界定和资产的评估,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的财务关系,提高后勤部门自身的经营能力,加强这部分财务的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后勤集团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3.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力量,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就要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必须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掌握一定的会计核算能力,并通过培训或者进修,使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具备基础的财务工作水平,同时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勤于钻研业务,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熟练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能规范的进行各种财务工作处理,面对不同的经济业务,财务人员必须采用科学的处理方法,以求取得最佳效益。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并不乐观,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迅速而稳定的发展,财务管理机制必须进行创新,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同时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各高校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结合本校财务管理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不断地进行探索,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达到适应高校内涵建设的要求,只有这样财务管理才能满足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需求。

作者:李聪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第八篇

1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制度缺陷分析

1.1责任、权力、利益不统一、难落实

首先,就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状况来看,在其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期间还存在责任、权力、利益等三方面不统一的现象,使得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就开始互相推诿,由于这三方面失衡,使得制度不能有效实施和执行。其次,由于目前各高校不具备完善的经济财务制度,使得制度在实施方面存在缺陷,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虽然高校设置了相应的监管部分,但责任的分散性、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到了问题出现难追究责任或没有人负责的现象。

1.2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校自身资源是其办学的基础,而实际上高校没有对各项资源进行重视,比如人力资源及物质资产等有形或无形的浪费。而从财务方面来说,在对物质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重视现金管理,轻视资产管理;重视教学设备的购置,轻视对设备的有效使用;重视实际占有资产的多少,轻视相应资产的有效流通等现象。虽然高校开始重视对资产的管理,并逐渐走向正规化、有效化,但在制度制定和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例如,资产实际所有权和经营权不统一、资产在实际应用和收益方面上分配不均衡等。

1.3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高校资金来源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拨款,而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使得高校经费来源逐渐趋向多元化,高校经费由原来的依靠国家进行拨款逐渐向财政补助及学生缴费方向过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经费收入的稳定。但从整体上来看,高校经费还是相对紧张。加之市场由原来的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过渡,人才竞争及生源竞争已成为现阶段的必然趋势。但是高校财务管理依然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缺少在资金筹措和经营方面的意识,也没有感受到相应的财务风险和行业竞争压力。

1.4核算制度及控制机制不完善

首先,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各高校还没有构建起完善的核算制度,使得高校在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时,财务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其次,高校成本控制机制不完善,教育成本比较、分析不能有效实施,无法对教育成本加以控制,制度上的欠缺,使得高校在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及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成本控制机制不完善。

2提升高校自身财务管理制度水平的有效对策

2.1完善管理体制

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引入市场管理手段与原则,不但可以不再受计划经济影响,还能使高校更具办学活力及竞争实力。从体制上将高校的管理职责和地位加以明确,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从以前的政府控制型转变成政府监督型,这成为如今财务制度和大学制度的一个创新基础。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2.2根据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制定财务制度

完善、健康的制度环境,能有效促进财务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推动高校财务水平的稳定提升,确保高校办学效益水平,这不仅是满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实际需求,也是今后高校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因此,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制度机制,同时,制度质量中的关键所在就是为制度创建最为合适的制度环境。因此,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欠缺都表明,必须完善高校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才能给其财务制度的执行打造良好环境,推动高校发展。

2.3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想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就要对其观念进行更新和创新,保证其观念的前沿性,提升高校资金利用效率与效果,推动高校办学目标的实现。近年来,随着高校财务风险的增加,想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要进行办学创新。增强自己的创新功能,将以前那种不计成本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加以废除。高校内部是一个非常繁杂的组织系统,任何一个部门都有他们经营的资产,并且还创造着一定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所以学校自身要创新财务理念,保证其理念和高校发展需求相统一。

2.4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高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制度组成了高校成本核算制度,因此,要进一步了解高校教育成本的内容,不断深化和改革核算体系,使其逐步趋向成熟和完善,保证其成本核算满足高校发展需要。同时还要完善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机制,有计划、有目的性地拓宽其资金来源,推动高校发展和建设。

3结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做好高校财务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此一定要抓住发展、建设契机,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构建起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高校未来发展提升一个层次。

作者:王飞 蒋晓飞 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第九篇

一、高校科研经费报销的现状

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一方面要有好的科研报销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要能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但是,近两年来,科研经费“报账难”这一现象日益凸现出来,一方面,科研工作者排长队、频繁往返财务部门报账抱怨连天;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八小时不间断工作头昏脑涨。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科研工作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相互不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打造和谐的高校报销环境,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刻不容缓的课题之一。

二、高校科研经费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票据本身存在问题,不符合财务报销制度

科研工作者据以报销的票据,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极少数科研工作者通过虚假的经济业务或者资金往来套取科研经费。原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宋某借用他人身份证、签订虚假劳务合同,冒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研经费68万元[3];浙江大学教授陈某利用课题总负责人身份,通过关联公司开具虚假发票套取945万元[4];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肖某借用非课题组成员的28名学生的名义和身份证领取劳务费82400元[5]……,这种现象已经违反了会计核算的原则,其行为已经触犯到了法律。此外,还有极少数科研工作者利用计算机、复印机等先进工具,对票据中的日期、数量、单价、金额等内容进行涂改、拼接、挖补等二次处理,来报销科研经费,想通过变造票据来报销科研经费,同样也违背了会计真实性原则。最后,部分科研工作者在报销科研经费时,常常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比如,发票的抬头和内容没有按规定填写、大小写金额不相符、领导签字不全、需要入库的没有入库单或者验收单等。总之,由于票据本身存在的问题而遭到的退票,不仅使得科研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财务人员造成了重复劳动,无形中影响了其他科研工作者的报账进度。究其原因,部分科研工作者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辛苦争取来的,就应该完全属于自己,把科研经费视为自己的“活期账户”、“私人提款机”,以各种名目和手段套取科研经费,而忽略了票据本身是否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归根到底是由于创科研工作者的财经法规意识不强,对财务的基本法律、法规缺乏了解。

2.公务卡强制结算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务卡是财政预算单位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和使用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并兼顾私人消费的信用卡。公务卡强制结算改变了传统模式中现金结算的种种弊端,缩小了现金结算比例,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的风险;显示了公务消费的明细,使政府财政轻松掌控公务消费资金运行轨迹,进而使资金监管更加便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商家出于成本的考虑,没有安装POS机,或者拒绝刷卡,即使刷卡也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把刷卡手续费转嫁给科研工作者,不仅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也增加了科研工作的成本。其次,公务卡的报销流程烦琐,科研工作者通过公务卡刷卡结算,取得发票及POS单小票,经部门领导签字后,到财务部门报销,财务部门通过财政支付将消费金额点对点汇入公务卡进行还款。而公务卡是一种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信用卡,其消费规定有还款期限,如果没有在规定的期限还款,不仅要承担利息和罚息,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个人的信用记录。高校财务部门的报销业务量大,加上财政审批及银行等各方面的原因,会使还款时间延期,致使科研工作人员一旦发生经济业务,会立即到财务部门报销,使得科研工作者往返于财务部门的次数更加频繁。最后,还有网上购物无小票,透支额度较低,使业务(比如实习)比较多的教师经常遇到“爆卡”等现象,少数科研工作者对于公务卡的强制结算持不欢迎态度。

3.会计人员严重不足,与日益增长的报销业务量不相匹配

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承担课题的负责人,还是一般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经费“报账难”都有不少怨言,把一切问题都集中在财务报销环节,把财务人员当成科研经费“报销难”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殊不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引进人才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科研工作者人数骤增,科研经费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经费的数额也越来越大,但是,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的增加,报销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衡,这是导致科研经费“报账难”现象最根本的原因。以某高校为例,2010年全年凭证册数仅370册左右,附件张数约21万张;2013年全年凭证册数就达1000册左右,附件张数多达40万张,报账人员3人左右,支付人员2~3人;2015年仅9月一个月,凭证册数就达110册,附件张数3万余张,2010年到2013年,短短几年,财务报销的业务量增长了近3倍,但是财务工作人员却没有成比例的增加。

4.会计人员相关知识不足,无法准确地进行职业判断

高校的财务部门,一直以来扮演着服务的角色,作为财务报销人员,长期周而复始地不断重复数票、算账,无暇思考、学习。而高校财务报销所涉及的范围又十分广泛,不仅会涉及会计、税法、审计等方面的知识,有时还会涉及票据法、合同法、金融法等各学科的内容,高校财务人员对于报销所用的票据,也仅仅从发票的合法性进行辨别,对于其合理性、关联性则没有驾驭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特殊业务的时候,无法进行准确的会计职业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处理特殊业务的时间。

三、解决方案

针对目前科研经费“报账难”这一现象,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使科研经费能够正常而有效地运转,从根本上解决科研经费“报账难”问题。

1.加强财务部门的人力资源建设

首先,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财务工作人员,从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科学调配工作人员结构。比如,增加财务工勤人员,增加实习生等。其次,引导财务人员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高校财务报销不仅会涉及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还会涉及税法、审计、票据法、合同法、金融法等各学科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而高校财务人员整天忙于数票、算账,根本没有闲暇时间学习,对于新的财经法规了解不足,进而影响工作效率。这就要引导财务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扎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可以组织财务人员到兄弟院校调研,可以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培训,可以聘请税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授课等,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特殊问题。

2.加强财经法规宣传,普及财务知识

近年来,各个高校引进人才的层次越来越高,人数越来越多,但是高校甚少对他们普及最基本的财务知识。因此,高校财务部门应该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加强财经法规的宣传,普及财务知识,以避免由于科研工作者审批手续不全、票据不合规、粘贴不规范等自身原因而导致的往返财务部门,进而减少财务工作者重复验票、重复解释的时间,为其他报账人员节约时间。比如,对新入职的员工,在岗前培训中专设“财务报销”课程,学习票据粘贴及相关财务知识;或者通过定期举办讲座、角色互换等方式进行宣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高校科研工作者牢牢树立“科研经费即使是申请成功后,仍属于国家,并不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财产,他们仅有使用这笔基金支持科研的权利[6]”的观念,进而能够自觉遵守财务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使科研工作者了解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标准以及审批权限等,进而能够合理、合法地使用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3.改进公务卡结算问题

改进公务卡结算的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学校内部应该加强对公务卡强制结算的宣传,及时与财政支付、银行等方面进行对接,了解支付情况。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和银行应该加大宣传刷卡消费的力度,实际操作中为接受公务卡刷卡消费的商户提供一些政策上的优惠措施,使其为公务卡刷卡提供便利条件。

4.制定并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及奖励办法,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对于高校科研工作者来说,科研只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而做科研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从成本耗费角度来讲,这部分的耗费是应该得到补偿的。然而,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上根本就没有考虑科研工作者的补偿问题,而仅仅罗列出诸如资料费、办公费、版面费、差旅费等这样的明细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劳动获取补偿的基本原则,使科研工作者极其不满意,想方设法通过“报销”自己的科研经费,来补偿自己的劳动,有的甚至会将怨气和不满向财务人员发泄,引发双方矛盾。高校应该在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科研工作者的实际贡献,制定出一套能够体现科研人员价值、充分发挥其积极性的科研报销管理办法,使其进行科研的劳动能够得到补偿。比如,可以考虑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绩效费用作为奖励,在项目结项之后,根据其完成科研工作的优劣,来发放款项。再比如,可以选用少配套多奖励的措施,减少高校科研工作者持票报销的现状。

作者:陈玲玲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第十篇

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针对原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弊端,2001年国务院相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文件,旨在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随后,江苏省财政厅也相继《江苏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江苏省省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江苏省省级财政国库管理支付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颠覆了传统的财政资金拨付方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对高校等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于2012年2月7日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要求。为了贯彻落实《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要求落到实处,2012年12月财政部又相继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在新版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指引下,财政部在2013年12月30日又颁布了专门针对高等学校的行业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制度对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水平、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财政部在2012年11月29日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五)历经十年,四轮评审

对老版本预算法的修订工作终于尘埃落定,被奉为我国经济宪法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年8月31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预算法是制定和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以及其他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依据。上述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与实行对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与新制度新规定的要求相适应,高等学校原先一套老的财务报告制度也应随之做出相应改变。

二、老版本财务报告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局限性

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是一个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与结果的最终体现,高等学校的财务报告亦是如此。在新版预算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度的陆续出台后,老制度框架下的高等学校财务报告已经不适应新法规、新制度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重视货币资金、资产负债率,轻视预算执行

传统的财务报告除了常规的财务报表以外,在信息披露方面主要是基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展开的,重点关注单位的资产负债总量、债务的偿还、资产负债率等等,对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执行进度关注程度不够。

(二)只管筹钱,对用钱关心程度

不够,尤其是对财政专项资金重视程度不够几乎所有的高校领导都非常关注资金筹集问题,无论是向财政申请专项资金还是跑企业和合作单位。但是在资金筹集到位以后关注程度严重下降,甚至认为花钱是财务的事情。众所周知,财政专项资金都有使用期限,在规定的期限内用不完财政将无条件收回,就是在这种情况每年仍有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被收回。筹钱的目的是为了用钱,如何用钱以及如何提高辛苦筹集到的资金的使用效益其实更加值得关注。

(三)不能适时体现当下政策的要求

在全民反腐的大背景下,中央八项规定和地方的规定陆续出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越来越受公众关注,公众对财政资金的使用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老版本的财务报告无法体现上述要求。“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务出国”等“三公经费”的预算及使用情况,培训费、会议费的预算规模、执行程度、执行标准在老版本的财务报告中通常无法体现。

三、新形势下高校财务报告应重点披露事项

(一)重视预算执行,重点披露预算执行进度内容

在新预算法颁布的大背景下,高校在财务报告中应当增加或加大对预算执行进度的披露。高校不同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暑假空档期以及学期制与公历年度的不一致,预算执行关键期间在2至6月份和9至12月份。通常情况下需要上半年至少出一次半年度财务报告(有条件的做季度财务报告),重点披露半年度预算执行进度,并根据实际进度做好下半年的执行计划;下半年应尽量做到每月报告一次,随时关注预算执行进度,保证整个年度预算的顺利完成。

(二)重视专项资金的执行进度,重点披露财政专项资金的执行进度

专项资金是各高校正常预算拨款外财政资金的重要补充,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资金保证,高校对专项资金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国库集中支付的付款制度下,有执行期限的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灵活度受到了极大限制,高校必须在规定的用途、限定的时间通过财政国库处将资金支付给供应商。根据江苏省财政的相关规定,无论何种财政专项资金都只允许结转两年,实际上就是三年的限期,超期无条件收回。为了保证财政专项资金在规定的用途范围与限定的时间内执行完毕,不至于被财政收回,高校在财务报告中必须时刻关注各个专项资金的使用进度,并把执行进度较慢、较难的项目及时报告给相关牵头执行部门和学校领导。

(三)重视固定资产方面的披露,重点关注固定资产质量方面的内容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固定资产规模也水涨船高,一般的本科高校固定资产总额都在十个亿以上,高职院校也在五个亿左右,固定资产已成为高校资产固定资产的重头。但在历年高校的审计报告中,固定资产管理一直都是高校的薄弱环节,账实不符、账账不符是共性问题。老版本的财务报告往往只是对资产总额的一笔带过,关注程度严重不足。在新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颁布后,新制度对固定资产部分的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对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作了新规定,还对固定资产折旧作了初步规定。高校在财务报告中对上述事项应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充分披露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

(四)重视信息公开,增加“三公经费”、培训费、会议费等敏感信息的披露

高校财务论文范文篇10

高校财务信息化是指高校财务部门利用计算机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重组财务管理架构、再造财务业务流程、重塑财务信息系统,提供综合财务信息资源,以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协同创新。目前,网络化载体下的高校信息化管理发展迅猛,各高校普遍利用计算机软件及互联网技术工具,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广泛用于财务管理活动中,基本实现财务数据录入、存储、财务凭证制作、预算管理等功能,管理效率有较大提高。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的有效结合方面,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依然处于较低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信息孤岛效应明显

在高校财务网络运行过程中,由于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分别按照本部门的系统格式和要求来处理数据,限制了整体数据的兼容和共享,降低了有效整合并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它表现为:一方面,与财务相关的基础信息处理规则在各部门内部自成一体,共享校内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的信息平台缺失,同一信息在不同部门更新时需要转化成自己部门的信息数据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更新不同步或操作人员操作不当,造成同一信息在不同部门数据不一致,这为财务管理部门收集相关部门信息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数据带来诸多困难,一是重复信息采集。各部门的数据整理按照各自部门便利出发,一些数据信息需要加工处理才能满足统一的信化需求,它要求财务部门对这些非财务部门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录入,造成劳动力浪费;二是信息失真。由于各成系统的格式、口径上的差异使得同一信息从不同部门反馈的数据的差异性明显,数据差错可能导致信息失真。

(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制度不健全

高校财务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要求财务管理从原来的单一会计职能,尽快转变为以控制信息数字化、信息输出、人机交互处理、计算机系统整合等财务信息管理职能为主。但实际上,目前尚有一些高校在信息运用和控制领域,依然沿袭着既有的内部控制模式和分工管理等制度。在财务管理应用也尚处于财务软件集成化和网络化初步阶段,既有的财务信息系统也仅限于工资、收费、账务、网银和财务信息查询等一些人工会计模拟功能。客观地看,这些网络信息形式下的财务管理制度缺少信息化协作管理的实质内容,它只是简单汇总和解释了校内已发生经济业务的历史数据和基本信息,反映了过去某段时间内所在高校财务运行状况。从其信息化管理发展的角度看,这一信息系统制度不能较好地向使用者提供有参考价值信息,也难以对校党委行政及时掌握校内资源使用情况提供决策支持。当前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制度明显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校管理制度发展的诉求,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其管理辅助和决策支持功能的发挥。

(三)财务信息化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财务信息化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知学校财务工作等知识,而且应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与网络信息管理技术。从事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需要懂会计、财务管理以及统计学及管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阐述,目前学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管理观念上,一些财务管理人员仅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满足于更为便利地进行日常记报账工作。在财务管理技术上,停留和满足于财务电算化的技术状态,对信息化技术掌握缺乏系统,不仅无法满足财务信息化运行的基本要求,更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高校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二、天津某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实践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是财务管理部门运用网络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全面收集和快速整理财务信息,为校党委行政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为管理者提供管理辅助和决策支持的系统过程。按照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各项财务业务的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天津某高校(以下简称“该校”)将财务关联业务进行整体规划和协同设计,较好地推动了财务管理从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本着管理协同理念及其形成机制和实现机制,该校成立了以总会计师为组长,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根据建设内容划分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技术支持和组织协调四个工作小组,制定由学校、银行、软件供应商共同参与的例会制度。在协同校内相关部门,整合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业务数据的互通互联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健全了财务管理外延扩大、银校互联技术、分工合作制度、精细化财务管理流程等制度设计。该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从三个层面展开:在核心系统层面,着力于财务系统管理、预算管理、工资薪酬管理、网上报账、学生收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管理、个人其他收入系统、会计报表、银行对账等子系统的建设;在层面,主要对预算申报、劳务申报、网上缴费、合同管理、科研自助管理、银校互联、网上查询、网上调账、网上转账、公务员卡管理、财务数据交换平台等数据库协同;在基础建设层面,主要对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网络结构、系统统一界面、财务短信平台以及网络安全专建设项目。按照协同管理原则,该校分期分阶段地做了如下财务信息化建设:一是建立财务数据中心并将其融合到学校云计算平台。它使得财务数据中心通过数字化校园的统一身份与学校其他业务系统实时进行了数据交换,使得财务数据实时共享,实现了财务信息实时、自定义财务报表模型、数据自由交换以及凭证自动生成等信息化整合功能;二是升级了个人收入与薪酬申报管理系统,改变薪酬发放模式。全体人员发生费用的申报工作纳入与银校互联系统相连的“个人收入及所得税管理”平台,简化了与银行交换票据环节,做到个人收入单据随时申报、随时计税、随时发放。利用银行电子转帐、网上银行等先进结算技术,将银行网银平台嵌入到财务核算系统中,真正实现了无现金报账,优化了财务流程;三是实施网上预约报账,提高员工报账效率;四是完善工资管理系统,实现人员经费全成本核算,奠定了新会计制度改革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五是建设数据库审计系统,加强财务数据安全。通过后台监控不规范操作,操作员的相关操作行为都会被准确、及时记录并做有效隔离。如果存在更改数据的内容,它还可以将原数据进行备份对比操作,此系统大大增强了数据库访问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在更为宽泛的组织协同方面,该校开通了银校互联系统,实现无现金报账。从建设内容和活动上看,该校不仅对预算信息化、核算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进行规划上的协同处理,而且对财务处和校内外相关部门在制度建设时也做了充分的协商和统一行动。从效果上看,该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建设过程,基本具备了为管理者提供可靠决策支持的决策型财务功能。在校内财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实时有效的财务信息交换方面,以及与政府、银行等外网对接的建设,该校的财务信息化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内的“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

三、基于管理协同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仅仅地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财务信息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的协同管理创新工程。它涉及工作组织模式的调适、内外部信息沟通、内部流程控制以及人员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调整等多向度问题。简言之,高校财务信息化需要在组织、制度和人员等三个层面的协同管理创新。

(一)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组织协同

财务信息化是近来发展的一项管理协同创新的系统性工程,它涉及到高校内部的业务流程重组、部门职能重构、管理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管理问题。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涉及到财务部门的业务流程重组、部门权责的重新分配,其有序推进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配合与协作,因而获得高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是有序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其具体措施包括:在决策阶段,成立以校领导为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和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参加的工作小组;在筹备建设阶段,成立财务部门牵头、其他相关职能各部门和开发机构参与的开发组织机构;在实施和发展阶段,建立相关院处、科室各层级协同一致的责权分明的监督管理组织机构,以保障各项规范得以落实,系统良性运转。做好需求导向的科学规划。结合充分调研、系统分析的内容,明确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是做好此项工作科学规划的基本前提。规划要以实用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为重点,既注重基础性工作全覆盖,同时适度超前以提高规划效率。参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对全部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和整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统一各项数据标准及接口。在此基础上,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科学论证,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取最佳总体设计方案。

(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流程再造与制度协同

持续改进的系统生命力和管理理念创新是财务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的系统性工程的内在要求,而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协同与流程再造则是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保障。一般情况下,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流程再造大致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为适应高校财务信息管理一体化要求而在财务部门具体业务流程中进行的重新设计和适当安排;二是对在学校层面对财务信息化管理整体工作的内容以及相关职能作系统化完善。相应地,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流程再造和制度协同要求一方面优化财务岗位设置和业务处理技术,另一方面还应逐步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财务核算与预算一体化”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流程。这要求财务部门应制定统一业务核算标准和多维辅助核算体系,协同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管理维度,有效衔接会计业务核算与财务预算过程;根据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以及处理方式来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财务网络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审计制度等财务信息网络安全制度,以此实现人工控制和计算机程序控制相结合,不断提升财务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财务信息化对教学科研服务的贡献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制度设计上减少问题出现,从制度内容上防范各类风险发生;进一步落实会计核算和财务所要求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在信息录入岗与信息复核岗、系统设计岗与系统使用岗、以及系统维护岗与系统使用岗之间有效的岗位分离,以达成不相容岗位相互监督的分工合作效果。集成和综合财务预算、核算、控制、分析、决策和监督,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三)构建协同型财务信息化管理团队

人是制度制定、实施和监督的行为主体。高校财务人员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直接设计和参与者,人员素质和执行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另外,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新要求,需要有较强协调力、创新力、洞察力、执行力和学习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出现。从建设方向上看,可以从高质量的培训活动和引入既懂财务又懂计算机的综合性人才两个方面来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的队伍建设。从建设内容上看,加强技术培训,定期举行各种业务学习班,将要求财务人员终生学习的理念始终贯穿于继续培训教育过程中。通过制度化的业务讨论、交流和学习,使财务人员在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信息化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逐步达到适应财务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需要,成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核心人才。高校亦应积极引进或培养兼具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网络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充实到财务部门中去,只有既精通会计又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财务信息化工作更好地开展,现阶段,高校更应重视对财务信息化骨干力量的培养,加强对财会队伍的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战斗力,加速高校财务信息化进程。这样以来,通过组织保障和制度化培育,不断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骨干队伍建设,合理储备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老中青梯队。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