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7:04:10

高校教学论文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篇1

1.教学拘泥于传统形式,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近年来随着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总体来说,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美术理论教学仍以绘画技能的讲授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没能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和需要;教学中忽视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之间的特殊性。二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美术教育不在于培养出多少画家和艺术家,主要是在教会学生美术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多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却没能抓住这个目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三是部分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不足。如,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板书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用多媒体教学。

2.美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高校美术教师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虽然美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大多数高校由于基本建设任务繁重、建设资金紧张,对美术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在教学硬件建设、教师队伍培训资金上投入不多,导致学生实践教学分组率不高,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二是美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社会在进步、知识在更新,美术教学改革必须紧跟形势。但是部分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少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法,只是在教学和工作中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美术教师专业知识老化,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美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3.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目前我国教育考试制度还是“严进宽出”,这就造成了高考就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家长和考生面临高考的激烈竞争和巨大压力,有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就选择美术或者音乐,但是自己并不喜欢美术或音乐这类专业。另外,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是对艺术考生放宽上线分数,艺术生相对于普通考生更容易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种制度和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高校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忽视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自己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为只要把美术专业课学好了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事实上,美术的内涵和精神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能理解,美术的创造力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只有绘画技巧而没有文化内涵和底蕴的人不是新形势下需要的人才,这样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美术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和训练,但是有些高校缺乏美术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4.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美术学习兴趣不浓。当前,大多数高校把办学效益放在首位,单纯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大,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忽视生源的综合素质和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下降。而且,受到社会功利性和浮夸之风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90后”学生的非主流思想的广泛存在,导致很多美术专业学生只追求另类和独特,忽略培养扎实的绘画功底,不能体会真正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内涵。高校美术教师很多时候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对学生的个人内涵、品德和思想养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学生学风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如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沉迷网络等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共性问题,高校和教师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方式在完善人格、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同样需要在教育发展理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顺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一是教学思想的改革。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教学思想的改革要求师生首先要共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美术家,而不是只会照葫芦画瓢的“美术匠”。如在进行色彩的静物写生训练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先让学生对静物进行临摹,学生能熟练搭配色彩后再进行全新的色彩搭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校在确定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紧跟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开展调查研究,邀请行业、企业的技师和工程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邀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为学生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后实践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要想提高美术学生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通过国内外研修和项目支撑,培养国内知名的美术专业领军人物;二是通过选送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轮训、实训和顶岗,提高教师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三是实施校外美术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校内专任美术教师“结对子”,兼职教师全程参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以上三点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使美术教师成为具备深厚艺术知识底蕴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传授者,并使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的传道授业中渗透人文精神,使教师可以借助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从而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得以升华。

3.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培养实际的美术专业教学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一是高校要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美术专业基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学校设计的课时量是有限的,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决不能泛泛而讲,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因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专业学生由于从小就侧重艺术理论和专业课学习,忽视文化基础课学习,导致学生文化课底子薄、基础不好。但是,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对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艺术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涵盖历史、文化、哲学、文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感受领会高雅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和寓意,才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汇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因此,高校在做好美术学生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要有重点加强学生文化国学等课程教学,切实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内涵。而且,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启迪、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和想象力,这是教师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三、结束语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师;教学魅力;构建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目标。为顺应这一需求,在国家教育部的倡导下,各高校纷纷推出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成功与否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教师教学魅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目前高校双语教学中教师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双语教师教学魅力的构建。

1当前国内双语教学中教师因素问题分析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其目标定位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通过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增加学生运用外语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交流。(付承英,2004)国外双语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双语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2001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力争在3年内开出5%~10%的双语课程。2005年《关于进—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指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双语人才,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双语教学,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师资、教学理念和模式、双语教学教材、学生外语水平等问题,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开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如下:1.1双语教师师资不足,水平良莠不齐。对高校双语教学的资料调查发现,中国双语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是,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专业课教师能用流利的英语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知识,在双语教学方面相较于其他双语教师更有优势,他们拥有漂亮的英语发音、深厚的专业知识、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他们是一批魅力无穷的老师,让学生从心里感到钦佩。然而,许多院校专业教师外语表达水平较弱,或发音不够准确,或英语和文化知识掌握不牢,虽然基本能够用英语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但是却难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及时互动沟通,无法吸引学生,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另一部分原本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很难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其结果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都无法得到提高。1.2双语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各有不同。目前在中国高校中进行的双语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双语教学理念和模式也缺乏统一的认识。例如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母语进行授课,但是PPT、教案和教材是全英文形式,教师在授课中只对部分术语用英语解释。也有一些院校的双语课堂是由两个教师组成,一个中国教师,一个外籍教师,中国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口译员,给外籍教师进行现场口译。双语课堂中汉语与英语的比例分配有明显差异。当然这与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程度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双语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的理念比较含糊。1.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双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多元化课程,是教师魅力发挥的场所,教师应该尽自己所长,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采用语法翻译法给学生进行授课,说一句英语然后翻译一句汉语,课堂枯燥乏味。还有的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授课模式,既没考虑学生的互动参与,也没考虑这样的授课方式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学魅力是指在教学中由教师综合素质产生的并能够吸引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和积极完善自己的一种感召力量。(李建忠、刘松年,2009)虽然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可以看出其中教师教学缺乏吸引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塑造提升自身教学魅力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双语教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高校双语教师教学魅力的构建

双语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教学魅力不仅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影响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魅力的构建,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论述。美国学者D.Lanston认为构成教师魅力的因素包括知识、技能及运用能力,个人特质及运用能力,对工作、对人、对自己的态度三部分。美国学者乔w.esteachers.com第12期(总第084期)2017年12月瑟夫•纽曼认为影响教师教学魅力的因素包括知识、教学技能和品德。双语教学对高校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个人魅力四个方面融合成教师的教学魅力,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效果。构建教师的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2.1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其全面素质的重要体现。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双语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它是以语言教学为手段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因此,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兼顾外语语言知识。扎实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丰富的外语语言文化知识和运用能力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中灵活运用两种语言组织教学,把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双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理念和最新发展动态。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注重专业词汇和课堂用语的积累,在课堂中尽量做到用地道的英语表达,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2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目前广大双语教师对于双语教学定义的认识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学科教学”,这就使得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区分开来。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双丰收”。(俞理明、袁笃平,2005)然而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师生外语水平和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还是存在很大不同。据调查,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有三类:第一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部英文讲课;第二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文讲课课时占50%以上,其余课时用中文讲课;第三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中文讲课。(刘红、熊丽萍,2006)要想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清教学理念,树立学科专业知识第一的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同时重视英语能力与学科知识的双向渗透,确立英语作为媒介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汉语与英语的比例分配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摸索尝试,积累教学经验,寻求适合自己本学科的教学模式。2.3教学技能。作为教师教学魅力的重要方面,双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良好的中英文表达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掌握运用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Baker(1985)指出:“双语教师除具有本专业知识外,他们必须具备授课的语言能力,这不仅包括语言水平,而且包括具备原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理解的能力。”双语教学模式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融合两种语言的能力和丰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识,能用流利地道的双语传授知识、表达思想。教师魅力还体现在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技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包括教学方法手段上的反思,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借鉴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双语教学环境,把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中心,真正实现学科知识获得和语言能力提高的“双丰收”。2.4个人魅力。双语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教学魅力的一个方面。教师需要在敬业精神、个人品质、性格气质、情商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塑造自己的个人魅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把美带给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之一,要让学生每天看到一个具有敬业意识、注重个人修养和外表形象,把乐观儒雅带到课堂的教师,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吸收知识的精华。教师也要意识到,个人魅力不等于单纯的外表漂亮,它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和专业基本功来支撑。在性格、气质、知识基础之上,双语教师还要利用情商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情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风趣幽默、是否积极乐观、是否自信等。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没有帅气的外表,但他用自己的经历和阅历以及高情商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拥有超级个人魅力的教师形象。

3结语

作为高校双语课教师,我们承担着改革的重任,肩负着国家的嘱托和希望,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通过构建自身教学魅力来提升双语课堂魅力,从而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赢,让他们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才,投入到各种工作岗位,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付承英.从学生调查表中分析双语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3).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3]教育部.关于进—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

[4]李建忠,刘松年.教师教学魅力研究述评[J].高等建筑教育,2009(2).

[5]刘红,熊丽萍.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6]魏日宁.双语教学师资素质的理论构建和现状评述[J].英语教育周刊(电子版),2010(4).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篇3

一、TPACK框架理论的内涵

TPACK框架是建立在Shulman的学科教学知识概念之上的,是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三者之间的互联互动关系,即三者的动态平衡[1],其中任何一种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联动变化,教师只有适应、掌控这种变化,才能重建所有三个要素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其实也就是优化、提高教学或学习效果的过程。该框架结构中,技术知识(TK)、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属于TPACK新框架的核心要素,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三者之间又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从而派生出了新的综合性的知识类型,即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学科教学法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实质上,TPACK是一种策略性的思维方式,它发生于教师要为具体学科、具体的学习者需求和具体的课堂情景进行计划、组织、评价与概括的过程中,也发生于思考21世纪多样的技术在支持学习者学习方面所具有的潜力时[2]。教学实践中,TPACK框架理论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的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支持,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亦即把技术转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案[3],进而优化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特点决定了新入职教师要想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长,就必须获得并发展能顺利解决“如何混合多种形态和不同的教育技术去促进和/或加强学生的学习(Mishra&Koehler,2006)”这一问题的相关知识,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4]。然而,现行的知识本位的教师教育模式使得新入职教师很少甚至无法涉及现代教师教育的核心———TPACK框架理论[5],这将直接限制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势必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教学经验以及TPACK知识都具有实践性、情景性、模糊性等特点,依据波兰尼的知识分类理论和教师职业特点,二者同属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其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新入职教师可以借助反思空间,思考、总结、提炼自身内隐于日常教学行为中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实现个体隐性知识的广泛共享,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亦是教师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及教师隐性知识在教师组织中转化为其他教师隐性知识的过程。当然,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或者学得知识和技能,而更侧重于将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教学场景中运用并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技能的提升和专业成长[10]。实践中,通过上述培养机制,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技能着实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岗前培训的对象是学校所有新进教师,专业背景不同,实践教学部分的开展需要各学科内容辅导教师全程参与,与传统的集中授课、批量培训的岗前培训方式相比,培训费用明显增高;学习社区内专家的遴选标准、工作职责等有待于进一步明确;TPACK视域下对新入职教师的评价指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并细化等等,这也将是后续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者:王燕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第二篇: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内涵及国外研究简介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Bnaduar[7]191一215首先提出脂的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Bnaduar788总结出自我效能感有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启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一般会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则刚好相反;其次,它决定人们做事时的努力程度以及在遇到障碍时坚持时间的长久。高水平的自我效能使人们一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得更久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常常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易于放弃;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互动时,常会过多想到个人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是Bnaduar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延伸,指的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对于本身教学能力的信念以及自己的教学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念。791569一58/迄今为止,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的职业态度7101451一4绷118157一174、教师的职业倦怠[1/]/8一35以及教师的专业承诺[13]323一337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7141627一643、教师的教学效果[15]355一372、学生的学习动机[16]251一26-以及学生的成绩[17]贝-一956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发端于黄巍71/854一5/发表的稼教师的教育有效感述论6一文和国外的研究相比起步较晚。国内专门对于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步又晚了许多年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研究近几年才出现。因此笔者在此尝试对过去关于国内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希望为将来国内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二、2008一2013年国内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实证研究回顾

(一)对国内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的研究

刘雅雯71986/一76调查了大学英语课堂中高低效能感教师课堂提问的特征。研究发现:1.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高他们课堂提问数量就越多,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2.在课堂提问的类型方面,高教学效能感大学英语教师更倾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以解决问题而效能感低的大学英语教师则较多地提出简单问题;3.在大学英语课堂师生对话交互调整方式上,高效能感教师更努力地与学生进行意义协商;4.低效能感大学英语教师采用的提问反馈方式相对较少在学生不能给出正确答案时往往直接给出答案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引导。蒋宇红720]/6一9。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八所高校的巧8名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水平及其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的实证分析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帮助/友好行为和理解行为维度与一般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不满和惩戒行为维度与一般教学效能感水平有显著的负相关。研究的相关分析还表明效能感水平高的高校英语教师更易于采取民主的态度和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王丽娟和刘婷[4]的研究发现:l.高校英语教师中的新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其教学监控能力相互影响教学效能感越高教学监控能力就越强;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影响他们教学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影响他们的教学策略。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会在教学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并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3.在课堂时间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以及提问对象等方面,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和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均存在显著差异。效能感高的教师把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教学活动而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花较多的时间从事非教学活动。效能感高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注重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而效能感低的教师提问时往往流于形式。提问对象等方面,效能感高的教师倾向于个别问答以便使学生有更多用英语表达的机会,效能感低的教师喜欢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这三个研究都首先证实了Bnadrlla的自我效能理论,即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个体对于行为的选择、个体的努力程度以及坚持性,同时表明教学效能感水平高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更民主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积极思考的机会这些行为会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就,这些发现和国外的研究结果完全一致。[21]4以一420[22]/63一276

(二)影响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环境因素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王丽娟和刘婷[4]、王诗姥和贾玲华723138一4。以及林盛7241101一102对此做了实证调查研究。这些研究都发现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进一步证实了国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25][26]179一199[27]/70一/88。王丽娟和刘婷[4]的研究发现:教师工作之外的客观需求(包括学校领导等七个方面)特别是经济因素和晋升机会对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确实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教师对所从事事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教师在遇到困难时的坚持程度。王诗姥和贾玲华723]专门调查了环境因素对高校英语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学校环境(包括校长的影响、学校发展条件、学校风气、学校人际关系和学校的物质环境五个方面)、社会环境、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教师教学一94一效能感总体水平上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林盛[248从教学认知效能、教学设计效能、教学操作效能和教学监控效能四个维度调查了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他的研究表明网络自主学习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具有显著的影响(P=0.002),教师在掌握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显得信心不足。

(三)国内高校英语教师个性心理特征与其教学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关于国内高校英语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自身心理状态的关系,国内研究者们针对高校英语教师的态度[-][28]32一36[29]88一92[3。]66一68、自我概念[31]147一1-9、心理健康73213。一31和职业倦怠[4]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林晓728怕勺实证研究发现教学效能越高的教师越赞同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并对教改更有信,心。施惠平、高亚利729]通过研究发现:在机辅语言教学环境下,高效能感的教师对机辅语言教学持积极态度,认为只要努力,很容易学习和掌握其技巧;而低效能感的教师则认为机辅语言教学在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方面没太大作用,觉得自己很难掌握这一先进技术。滕婷婷、吴本虎[30怕勺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受职业态度影响非常显著(P<0.01),非常热爱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师生交流、教学效果自评这四个方面的自我效能明显高出那些职业态度一般的教师他们的总体教学效能感也相对较高。王丽娟和刘婷[4]的研究也发现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持有积极的教学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大多对教育工作表现出挚爱而教学效能感低的老师对学生基本采取放任式的管理。这一点国外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71。][118,即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和他们的教学效能感是正相关的积极的态度总是和高水平教学效能感相伴而消极的态度一般和低水平的教学效能感形影相随。陈晓明、张新媛口8和陈晓明、王嫣娜[328研究发现:l.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两个维度(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与自我概念的九个因素都密切相关,当教师自我概念水平越高,个人教学效能感就越强;2.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两个维度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相关性,有较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师其教学效能感也比较高。王丽娟和刘婷[4]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和国外的研究发现7川4犯一474734115/一171基本一致即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成逆发展趋势,即教学效能感越低职业倦怠就越高。

三、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启示

综合以上所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国内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和约束,既有教师个人因素(如教龄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又有隐蔽性很强的、不易为外人所发觉的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教师的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倦怠等),还有学校、社会、家人和朋友所交织而成的错综复杂的各种环境因素;同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信念系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投入,以及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的坚持程度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就和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最后,研究结果还表明:教师效能和其他的教师信念一样具有可塑性,可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其向更加积极有利的方面发展。这些研究结论对提高国内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密切,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促进与互相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和根本是教师的自我发展,它意味着教师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我认识的对象。作为教师的一种内在心理体验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的自我判断、信念和知觉。教师合理的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助于教师对其个人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创造性建构并且能够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信以及教学动力使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为了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一方面,高校英语教师自身首先要拥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并成为善于反思的教学实践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变化的过程教师只有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关注、观察评判性地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建构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才能够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要下大力气去调查和了解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关注高校英语教师的心理健康,努力做到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创设宽松温暖的心理氛围;同时应力所能及的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专业化学习和职业培训不但要对新手型教师进行职前培训,还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和深造,通过高校英语教师集体研讨7绷和校内或校际的专业学习共同体[40883一89等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师和科研水平上的可持续的、集体的进步和提高。

四、对未来的研究展望

最后对于未来的国内高校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以资参考:

1.到目前为止,实证研究中的教师所在的高校类型比较单一范围也比较狭窄,大多是针对地方高校英语教师做出的校内研究对重点大学特别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的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少跨校、跨地区的大型的、综合性的研究更是匿乏这些方面的不足应该是将来研究应该弥补的方向。

2.和国外的教师教育和研究对比,国内对高校英语职前教师和新进教师的效能感研究十分匿乏,对于如何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抵消不同环境因素的干扰和阻碍从而改进和提升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在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历时性的研究也比较欠缺。这些也应该是今后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3.由于教师教学效能感具有随具体的教学情景而变化的特点(Situation一Speeifie)[8]对于不同教学情境中的高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就显得弥足珍贵。目前国内正走向深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两大核心任务,一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外语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二是教学的重心正逐渐从EGP(普通英语教学或基础英语教学)向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转移对这两个领域的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王国良工作单位:湖北医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第三篇:高校外聘教师教学质量研究

1外聘教师是民办高校办学的重要力量

1.1外聘教师是民办高校发展中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

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为了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在教师任用上更多的利用外来资源.因而,民办高校教师相当一部分靠外聘,而外聘的来源主要一是主要从本省或本市周边高校中聘请的在岗教师,他们大多在完成所在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在民办高校兼任一定的教学任务,因多种因素很难考核他们的教学质量.二是其他高校已经退休的教师.这些已经退休的教师,通常具有高职称、高学历,责任心强,长时间的课堂教学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收到很多民办高校的欢迎,成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应用型民办高校在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就业市场的导向,向其他社会单位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教师,还有些在读博士或硕士生,他们或有较高的学历,或有丰富的应用知识和技能.外聘教师中最具吸引力的是高校退休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有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更关心学生.在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外聘教师因为不受民办高校内部编制的限制,在聘用外聘教师时一般是按教学需要再聘用人,学校有多少学生按照教学任务就聘用多少老师,外聘老师只需要付课酬就可以了,不需要作为本校员工的其他任何福利,可以大大节约办学成本,提高收益.民办高校在这些没有任何附带条件下可以大胆引进,这样有利于充分共享社会人才资源的最大作用.此外,民办高校办学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办学过程中会以就业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专业,为适应社会的竞争能力,会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如果民办高校只靠自己招聘或培养新专业教师,那么教师招聘和培养的速度总会赶不上专业变化的速度,专业设置和教师配置就不能相互协调.而对于外聘教师,正好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起到灵活调整师资配备方面的作用,提高了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的灵活性,有利用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1.2外聘教师优化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外聘教师满足了民办高校教学需求,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般来说,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师生比短期内很难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且在职称结构、年龄、教学经验等都达不到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所以聘用一定量的外聘教师恰恰可以填补缺乏高职称、教学经验不足教师的缺点,也可以带动本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充实中高职称教师的队伍,优化师资配置.对安徽某民办高校二级学院教师情况的调查表明,该二级学院120余名专任教师中23-34岁的占70%,很多青年教师才从高校毕业,就又进入高校,典型的“从高校到高校的学习型”的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缺乏课堂教学的经验,缺乏教育管理经验等,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而且这些教师教学理念过于相似老套,课堂知识一时无法灵活贯通,不利于学术与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应用型民办高校的教学也应该是有思想的,开放的,多元的、面向社会生存和研究的.因而,需要从社会企业一线聘请兼职教师,他们把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回到课堂上,弥补了年轻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其他外聘教师由于自身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任务,积累了经验,为民办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些外聘教师的引进,不仅有效的解决了民办高校师资短缺问题,而且优化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内外兼容,相互交融,更好的有利于民办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下面是某民办高校的外聘教师职称、学历、年龄占总数的对比情况,由此可见,外聘教师是民办高校师资质量的有力保障.

2民办高校外聘教师的管理现状

近年来民办高校的招生规模还在不断发展,虽然民办高校自身也在不断培养和积累专职教师,但未来外聘教师的需求,高校教学和学术交流的的需要,都要求外聘教师队伍会越来越庞大.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外聘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学术水平教高,教学经验丰富,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受到学生好评,也给我们专职年青教师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但民办高校的外聘教师仅仅是兼职上课,即使签订协议也是短期内的教学管理协议,外聘教师的档案、户口等都不在民办高校所在地,外聘教师只在学校学期阶段才上课,其他时间不在学校,所以外聘教师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教学管理人员对外聘教师的管理仅仅是形式上的教学任务管理,因此给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监管造成了较大困难,外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2.1外聘教师队伍不稳定,部分教师缺乏教师职业精神

外聘教师在人事上和行政上和用人单位都没有直接的关系,缺乏一定的行政约束机制.用人单位往往疏于或缺乏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只聘不管,要求不严,甚至不敢严于管理,担心教师随时走人.从民办高校的人事管理角度来看,认为外聘教师就是聘请来上课的,按课付酬就可以了,不需要支付相关的福利,节约成本.从外聘教师角度来讲,部分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道德观,课堂敷衍了事,上完课后走人,课后没有时间辅导答疑,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同时不少外聘教师对所聘单位仅视为一种挣钱的地方,对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因事随意调停课习以为常,讲课缺乏热情,出现只管教,不管学的现象.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2.2组织课堂教学方式传统,不适应民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外聘教师由于自身还有教学任务,所以在所聘学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多,也没有具体分析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学生个性特征,也没有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校而教.因而大多数外聘教师没有充分根据民办学校的特点组织教学,教学缺乏组织性、目的性、实用性等,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比如外聘教师很多没有备课笔记或者只在在书上随便写写画画;教案也没有充分撰写、随便应付了事;课堂教学没有组织、一堂课开始、过程和结束没有设计,随意性很强;学生一学期不布置作业或者简单的课堂问答;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等.另外,有的外聘教师由于年青和实践经验不足,在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开发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缺乏经验,与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3外聘教师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聘用手续不规范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制定民办高校聘用外聘教师的相关制度,民办高校都是根据二级学院的教学按需招聘,招聘程序不规范.甚至很多民办高校在聘请外校教师时没有签订正式的聘用合同,很多靠熟人介绍或口头约定作为依据.这种简单的聘用方式,缺乏制度化的管理,使得外聘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行为中无法严管.另外,很多民办高校也在积极对外聘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监控.比如采取随机听课、检测备课笔记、评教评学、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意见等方式,但终究治标不治本.此外,外聘教师的制度化建设、人性化管理有待加强.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外聘教师缺乏制度化管理,靠关系看人情维系聘用关系;教学管理者应充分考虑外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量力付酬.民办高校在聘请外聘教师时都是按照职称、学历和资历来付酬,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中青年外聘教师,具有很活跃的教学思想,与学生便于沟通,受到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很好,但因职称等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计酬,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他们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3加强民办高校外聘教师管理的原则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外聘教师的教学态度,但现在民办高校的管理上有很多方面,影响保障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从激发外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始.同时从管理学的角度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绝对不是不管理,放任管理,无原则无底线管理,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将更有利于每个人积极主动的为集体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人性化管理外聘教师体现在很多方面,诸如提前为外聘教师准备好上课必须的设备、茶水;对离校较远的外聘教师中午安排休息室等等,这样外聘教师逐渐的会把自己当成民办高校的主人,才能逐渐的消除外聘教师的雇佣心理,民办高校应该坚持以人性化管理,让他们也成为主人,激发外聘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主动为民办高校着想,这样他们才能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地上好课,为民办高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2制度化管理

建立健全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激发外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隐形劳动,这些劳动对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认真备课、课堂纪律要求严格,责任心强的老师教学效果好,应该充分给予肯定和奖励,上课不认真,教学质量不好的老师,应严格惩罚.这些具体管理制度都应该规范和落实,这样有利于形成一定的竞争的机制和长效机制,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保障教学质量.

4加强民办高校外聘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

外聘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改革管理理念,让他成为民办高校教学上有力的保障.民办高校要不断的将外聘教师建设成为作为自身教师的一部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逐步加强制度化建设让外聘教师的管理走向制度化、有序化的常规轨道.

4.1加强外聘教师的制度化建设,健全管理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管理外聘教师上,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应尽早制定和完善外聘教师聘用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到外聘教师的聘用条件、聘用办法、岗位职责、日常管理、考核与奖励、待遇和福利等.学校层面要制定全校统一的外聘教师管理文件和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具体分管部门可以针对各个系部在细化管理制度和办法;建立有效的外聘教师考核机制;建立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建立同外聘教师聘任合同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可以有效的从根本上保证外聘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使外聘教师的聘用和管理走上制度化和常态化.

4.2加强外聘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完善评估、奖惩和监控体系

对外聘教师管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外聘教师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从而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民办高校可以采取一套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对外聘教师全面的考核评价制度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学准备上,可以由教学管理人员在上课前检查课前准备情况、上课过程中可以运用随机听课制度,课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对授课教师评价打分或调查问卷等等,对外聘教师的综合考评成绩记入外聘教师个人档案库.此外,民办高校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成立教育教学督导,定期检查外聘教师的授课、学生反映情况等等,然后作出评价.系部教学管理人员配合督导对外聘教师的教学纪律、教学任务等情况予以评价,以此评定该外聘教师是否胜任本校的教学任务;系部学生管理人员配合督导组定期召开班级信息员会议,听取学生对外聘教师的最接的评价.最终考评结果和形成对外聘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考核良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不合格的教师可以取消续聘资格,以此来督促和促进外聘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总之,质量是生命线.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外聘教师队伍聘用上民办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要不断的创新思路,改变方法,选好外聘教师,从而才能确保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王薇吴永工作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内容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进而不断完善教育过程,给教育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因此历来被各级教学行政主管部门所重视,也是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由于各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在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就应摒弃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统一制定、在各部门统一实施的评价模式,应根据各学科的专业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为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为构建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相关的文献,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整理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深入了解本研究的现状与动态,为研究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1.2.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确定研究思路,就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体系的构成和指标的筛选,与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进行访谈,最终形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

1.2.3问卷调查法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设计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收回30份,均有效。并对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最终确定能够全面反映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

1.2.4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法。一般将一个复杂问题进行层次化,将总目标分解为有内在联系的多个目标,进而分解成多个指标,然后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各元素对上一层的权重进行排序,计算出目标权重系数。

1.2.5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数据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演算,对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关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笔者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初步拟定了能够反映体育教学质量的有关指标。与10名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专家进行了访谈,并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论证,最终确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结构见表1。

2.2运用AHP方法设计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2.2.1层次分析法简介AHP法即层次分析法,是运筹学领域中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具有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要素,通过两两比较各层次结构中各要素在整个评价系统中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各要素的权重,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对评价对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示,并对这些数量进行运算,最终确定权重的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减少了主观判断的弊端,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首先就要把问题层次化,并且明确各层次的隶属关系。在本研究中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最高层(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层即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二层为准则层(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第三层为一级指标层(课前准备、课堂表现、专业理论水平、讲解示范水平、运用教材水平、组织教学水平、课堂气氛、学生能力提高)。准则层和一级指标层是采取方案实现目标的中间环节;第四层为方案层(二级指标层)即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根据以往的研究,如果一个指标体系中有二级指标层,那么二级指标层对一级指标层的贡献视为同等重要,即只有目标层、准则层和一级指标层的三层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所以在具体的指标权重计算中,只计算准则层和一级指标层的各要素就可以。本研究指标权重的计算中,运用A.L.Saaty建立的1—9标度方法(见表2),将各层次指标因素两两成对判断比较结果定量化并以矩阵形式表达,建立判断矩阵,然后运用yaahp软件进行权重值计算。yaahp软件权重值运算原理是:通过计算所建立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某个元素对上一层因素的单排序权值,其后加权综合上一层因素本身的权重值,计算出该元素所在层次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权重值,也就是层次总排序权值。依据此计算方法,计算最低层对最高层的权重值和排序位,这样决策者就可以很直观地根据被量化后的数值,对当前的评价对象或决策对象进行评估和决策。

2.2.2一致性检验由于人们认知水平的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具有多样性的,所以在对评价对象进行重要性评价时,有可能出现不完全一致或各元素的重要度之间出现不协调现象。如果不一致现象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判断的准确性。而所谓重要程度之间不协调就是指出现a比b重要,b比c重要,而c又比a重要这种矛盾的现象。为了避免上述的情况出现,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本研究用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即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对其进行检验。如果CR>0.1,说明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条件,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改;如果CR≤0.1,说明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条件。

2.2.3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对各个专家讨论得出的判断矩阵,运用yaahp软件对准则层及各个指标层的判断矩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准则层及各个指标层权重分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3。对各模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及一次性检验,教学态度模块见表4。

3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三个准则层、八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其中教学能力的权重系数最高,教学态度的权重系数次之、教学效果的权重系数最低。说明在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中,对教学能力的评估应该更为重要,应首要考虑。针对能否用数学方法定量分析非结构化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基于AHP法的评价方法。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所包含的各因子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比较,运用yaahp软件对准则层及各指标层的判断矩阵进行分析,得出易实施、并能保证科学性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评价体系,不仅能整合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观判断,也能将定性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用科学的定量分析表达出来,为非结构化管理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评价办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应用AHP原理,采用改进的比较方法来建立判断矩阵,可以避免出现不一致性,简化计算步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除了进行综合评优,还可分别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分析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特点,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找到教学改革的方向。

作者:杨琰工作单位:天津城建大学体育部

第五篇: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思路

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

作为个体,高校教师的发展可视为个体的全面发展;作为特定的职业群体,教师发展特指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职业生涯的整体提升。Adams(2009)提出了教师发展的三种范式:理性主义(rationalist)、行为主义(behaviorist)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3]。理性主义强调科学,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R-S),认为只有引起行为的变化才能获得发展;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创生,重视新知识在大脑中的建构。

(一)教学发展———高校教师发展的前提

教师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组织发展、生涯发展、个人发展[4],还包括管理能力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等方面,其中教学发展居于高校教师整体发展的核心地位。而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本学科的知识方面较为精通,但在教育教学基本知识方面则较为薄弱。正如Edger-ton(1990)形容的,如果谈到学科知识,大学教师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谈到教学知识,他们则是站在地面上[5]。因此,教学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前提,甚至可以说高校教师最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教学发展,促进自身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技能———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

高校教师技能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技能、科研技能、指导技能、交流技能等。高校重视教师的技能发展,技能的发展是有效的教师发展内容,而教学技能是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主导性的,有效教学是高校教师内在建构并受社会调节的过程,其中的社会调节主要来自学生、其他教师和学校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建构知识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共同参与,重构教育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获得共识,进而创生新知识,并指导教学行为。教学技能发展应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知识,接触各种教学方法,了解各种教学策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获得新的教学视角,学习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等。

二、多元化的教学发展机制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容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学科基础理论、学科专业理论以及跨学科知识的拓展;职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情感与师德的提升———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创新精神、人文情操等[7]。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高校开展教师教学发展活动要遵循一定的模式,以培养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技能、科学的创造能力和时代的奉献精神。

(一)多元合作机制

合作是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校教师的学习不是“私事”,而应以学习作为社会参与(learningassocialparticipation)来审视学习。教师个体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团体的发展,教师发展的态度和过程受制于组织环境的影响[8]。教师教学发展的多元合作是那些具有共同目标、信念系统和实践活动的教师之间的双向共赢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合作模式,如教师形成教学团队、教师共同申报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等。多元合作可由同个学科中多层次的教师融合在一起,由教授带领年轻教师发展,互帮互助。新成员在参与团体实践活动中,从老成员那里承袭这些共同的经验与规范,从比较边缘的、的参与逐步发展到核心的实质性参与,并逐渐确立自己在共同体中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9]。多元合作也可由多学科的教师互相融合,形成跨学科团队,不同学科间相互弥补本学科知识的不足,分享教学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技能的实践。

(二)非正式合作机制

非正式合作(informalcollaboration)是一种“休闲”的合作模式。教师间以轻松的方式进行互动,是一种比正式的工作轻松,以非正式的途径来寻求发展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主要依靠相聚而融、彼此敞开、相互走近、相观而善、相谈而清、相呼而应、相互切磋和相互借鉴实现教学上共同发展[10]。非正式合作模式促进教师在对话(dialogue)中走进彼此,互相修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难以独立解决的教学问题,创造愉悦、友好的微文化氛围,能吸引教师彼此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不断地进行自我重建。如果教师主动地开展互动与合作,在共同参与、集体思考、思想碰撞过程中,能够更快地吸收更多的教学知识,领悟更多的教学智慧[11]。非正式合作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式是全体参与教师的共同建构,集体思考、自由讨论、头脑风暴等是这种教师教学发展模式采用的基本思考方式。另外,教师间要建立发展型关系,即在参与活动的教师、互相辅导的教师、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建立一种友好的朋友关系。发展型关系要求教师愿意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对教学经验和教学问题解决过程等进行回顾与总结,把自己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与其他教师分享,以促进大家共同提高。

(三)个性化服务机制

新教师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会产生焦虑和困惑,进而缺乏工作动机,对职业生涯产生迷茫,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成长。因此,要充分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personaldevelop-ment),在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同时,应考虑对教师个人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帮助。要将教师的教学发展与个人发展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最有效方式。此外,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专业特点、个性特征、气质类型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类型的教师在教学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也需要对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是为了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为了促进每个教师健康的发展与成长。如可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教育教学知识辅导,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个性化咨询,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等。

三、多通路的教学发展模式

高校教师是从事教学活动和学术职业的特殊群体。在其教学生涯中,许多教师在职业道德、工作满意度和专业发展等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当,易导致教师群体或个体士气低落、固步不前、创造力锐减[13]。因此,针对教师在教学发展与成长阶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教师教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发展项目。

(一)新教师研习营

高校新教师会面临如下问题:一是新教师一般为非师范类毕业生,教学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二是身份的转变让新教师对教学发展的目标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困惑;三是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缺乏有效指导。新教师研习营能为新教师快速融入高校氛围,适应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各种服务。研习营以讲授和研讨为基本形式,对象主要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或从校外转入的教师。对刚进入本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学校情况介绍,教学理论的普及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研习营可邀请校内各部门的负责人讲解学校的基本情况,让新教师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还可邀请校内外的教学名师,为新教师们讲授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围绕教师职责、敬业精神、教学理念等开展培训活动;还可定期举办新教师联谊研讨会,为新教师搭建一个彼此沟通交流的平台。

(二)校外挂职实践

实践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基础。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实务性,需要掌握全面的理论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技术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教师发展的目标已经从客观能力转向了实践智慧[14]。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实践教学技能,还需在校外加强专业性的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最新的、一手的实践资料,用实践来指导教学。可由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管理部门或教师所在学院、系联系与教师专业相关的企业、学校、机关、医院等,让教师前往这些单位进行挂职实践。管理部门对教师提出其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带着任务进入挂职单位,并在挂职实践完成后向教师教学管理部门递交证明各项任务完成情况的材料。挂职教师可在校内工作坊中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与其他教师共享,就自己遇到的问题与其他教师探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发展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异。这种现实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教学的“本土化”发展路线。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环境,高校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和师资培养基础差异性决定了我国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不能一味照搬他国模式,必须依据实际,有针对性地发展。此外,高校在设计发展项目时要注意结合各高校的专业特点,设计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活动项目,如外语类高校要注重拓宽教师国际视野,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医药类高校要注重教师的医德教育、医术的技能训练;经管类高校要重点实施经济、市场营销、管理等项目。

作者:赵晶蒋志萍工作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第六篇:高校教师教学技能问题及改进

一、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的问题首要就是教学计划的编制问题,具体表现为授课内容安排不合理和教学进度安排不合理两个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区分重点、次重点,一味求全,导致内容过多、过杂,学生课堂听课负担重,效果差。在课时分布上也是没有轻重之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前紧后松,不预留机动性课时以备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动等等。其次表现在撰写教案的技能差。教案编写应付了事,根本体现不到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不能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不能设计很好的互动环节与学生展开沟通,没有起到教案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对所教授的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习环节中的地位认识不清所导致的。

2.课堂技能存在的问题

课堂技能是教师教学技能的核心内容。目前,课堂技能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立和维持课堂秩序能力不足,存在学生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趴着睡觉或交头接耳等现象。其次是语言功底不扎实。由于高校大多数教师不是师范出身,没有经过相关专业培训,不能够准确把握教学语言,课堂上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一味说教等现象很是普遍。再次是板书技能欠缺,由于多媒体等新的教学手段的普遍应用,致使很多高校教师对多媒体授课出现依赖。不再重视板书技能的训练与提高,课堂上无板书或只写提纲式板书的现象相当普遍,带来了学生无课堂笔记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1.开展教学技能培训

现有高校教师年轻人占很高比例,且非师范类毕业生生居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补上教育技能培训这一环十分必要,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离岗培训等方式对这部分教师进行“补课”。

2.开展示范教学和以老带新活动

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积累也是提升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师、名师、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纯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将多年积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传授给青年的教师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好办法。可以采用公开课、观摩课、以老带新、教学名师讲座、报告等方法和手段。

3.广泛开展教学技能竞赛

高校还应在全体教师队伍当中广泛开展教学技能竞赛。通过教学技能评比,激发教师自觉主动提高教学技能的积极性,尤其是要让青年教师成为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的主力军,成为教学技能竞赛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磨练,能显著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应使此类竞赛规范化、规模化、常态化。总之,提升教学技能是高校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根本出发点,只有站稳三尺讲台,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同事的认可、领导的认同。同时,教学技能提升工作是高校师资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必须予以重视。

作者:刘江波工作单位: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问题研究

一、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体系:重学术教育轻师范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期间牵涉“生产者”和“使用者”两类实施主体。“生产者”主要指承担高校教师职前教育任务的高校或其他机构;“使用者”主要指高校教师的使用单位,主要负责高校教师的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从职前教育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前教育基本以研究生层次为主。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研究生层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教育类专业,高校教师的职前教育完全属于学科教育。高校教师的“生产者”在确定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时,常常是从自身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和价值取向出发,着重考虑的是学术因素而非职业因素。尽管这些机构的培养计划和教育方式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点都在于提高教育产品的学科专业素质,根本不关注教育产品是否具有从教素质,根本不涉及教育类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与情感等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所以,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机制在职前教育阶段处于完全缺位状态。从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来看,只有高校教师的“使用者”才开始关注其任课教师是否具有从教素质。目前,高校针对新任教师开展的入职教育和在职教师开展的在职教育,教育内容虽然体现了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但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对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缺少实用性和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①。虽然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在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阶段日益受到重视,但是与学科素养相比,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长期的规划,并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支持体系。总之,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素养的培养在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阶段基本处于分离状态,每个阶段封闭运行,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系统设计,不同实施主体之间缺少常态交流机制和分工合作机制,整体上呈现“重学术教育轻师范教育”的现象。

(二)教研体系:重教学研究轻教学实践

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三个方面④,这些方面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校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还需要高校教师的积极探索与主动钻研。在高校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入职教育和在职教育虽然都将教学素养列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但是这些教育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偏重教育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存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倾向,甚至表现为完全的学术主义。同时,高校教师职后教育在内容安排上常常缺少系统性,难以为教师提供系统有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知识,难以有效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课堂情境处理能力。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高校常会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试点。但在高校教师绩效考评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重科研轻教学”的背景下,相对于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成果在教师绩效考评和职称评审的指标体系中更易量化和得到认可。这种评价体系导致高校教师虽然热衷于申报高校或其他部门设立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对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充满热情,但是现实利益却驱使高校教师更加关注理论性研究成果的产出而非教学实践性问题的解决,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远比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学技能的提升重要得多,致使教学科研和教学实践难以有效结合,教学理论无法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无法验证教学理论⑤。由于缺乏实践支撑,很多高校教师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既难以提升个体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无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完善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机制的对策

(一)革新高校教师教育的内容结构与培养模式

高校教师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帮助教师提升“教什么”的素养,而且要培养教师掌握“如何教”的素养,促进高校教师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着力于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较少关注“如何教”的问题。因而,完善高校教师教学素养培养机制的首要举措,就是改革高校教师教育的内容结构与培养模式,切实处理好“如何教”的问题。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的现状出发,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可以采取分段培养的模式,将高校教师的职前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学科专业教育阶段和教师专业教育阶段。在学科专业教育阶段,主要由高校实施以学科专业发展为主的课程教学,同时结合学科课程教学实际,为选择教师职业定向的学生开设教师教育专业方面的选修课程,提供修习教育专业技能的平台。在教师专业教育阶段,可以由专业的教师教育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选择高校教师职业定向的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教育专业课程培训。目前,在教师培养中增强教学专业性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教师教育专业,制定高校的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高校教师要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操和伦理要求,并构建高校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和教学体系的逻辑关系⑥。

(二)完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

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是促进高校教师学科专业素质与教育专业素质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和内在要求。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需要深入贯彻“以教学为本”的理念,大力完善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和高校办学实际情况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努力修正现有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偏差,以便激发教师改变个体专业发展“重学术轻师范”的观念,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真正推动高校教师的自主发展。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标准应该包括两类指标:外部指标和内部指标。外部指标主要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专业教师教育机构评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类约束性指标体系,外部指标的设定需要着眼宏观,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别和层次高校的实际情况。例如,高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的实施,需要考虑到高校在类别和层次方面的差异,分类分层制定教师师范素质应达到的规格和标准。内部指标主要指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监控对象的指标体系,既包括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实时评估,也包括对教师专业发展成果的反馈控制。内部指标的设定需要着眼于微观,以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监控和提升为重点。例如高校在制定本校的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师奖励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制度的指标体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激励作用,以制度化的方式加强和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素养。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监控体系需要将过程监控与目标监控紧密结合起来。在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质量标准实施状况进行监控时,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渠道,适时跟踪教学质量信息,形成外部检查与内部自查相结合的信息反馈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⑧。通过科学设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则和尺度,合理划分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的层级和标准,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监控,既能促进高校教师学科专业素质与教育专业素质的协调发展,又能激发高校教师持续提高师范素质的热情和动力⑨。

作者:田虎工作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八篇:高校教师教学语言再审视

一、高校教师教学语言的选择

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研讨科学与真理的神圣、庄重的活动,因此,有人将高校的课堂类比为“教堂”。由于在教堂中举行的仪式使用的语言都是正式的语体和经典的语言,因而,高校教师尤其是理工科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必须选择使用规范、专业、得体的教学语言。

(一)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

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这是关乎祖国的语言文字统一、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促进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重要举措。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因而,普通话的推广就有利于民族的统一。为此,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十分重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国务院[1977]132号文件指出:普通话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国家的统一、人民团结的需要。[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普通话是经过中国历代文化精英们的精心加工和锤炼、具有丰富的词汇和句法的中国的“国语”,因此,普通话是高校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由于高校的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如果教师用自己的方言对其他方言区的学生讲课,学生是无法接受他传授的知识的,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不能熟练使用普通话的教师要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极其困难的。可以说,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普通话,既是对师生关系和教学情境的一种确认,也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必要条件。正因为如此,教育部规定了教师应该达到的普通话等级,以便推动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高校的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目前,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以及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国的国语———普通话在日益频繁的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中得到了较大普及,人们经常会发现在不少场合外国人说中国话虽然不太流利,但中国人能听懂,其主要原因就是外国人学中国话是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去学习的。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普通话,这对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关系重大。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专业术语

高校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必须是专业术语,也可以简称为行话。教师讲授的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例如,教普通话就要说声母、韵母、声调等术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学科的规律,按照学科的学术体系进行语言表达,否则就显得语言比较凌乱,理工科高校的专业教学尤其需要如此。教师如果表述不清,学生就无法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遵守学科的术语、规则和规律。高校教师如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就需要既要掌握行话,又要在教学中能够在日常生活语言和行话之间自由转换,达到所谓的深入浅出,回到知识的讲授和应用的情境之中,而不是照本宣科[3]。例如,在“采油工程”课程教学中,有些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讨论或讲课时往往将事实上的“井底流压”说成“井底压力”,科学地讲,“井底流压”只是“井底压力”的一种,但两者并不等同,尤其是在确实要表达“油井生产时的井底流动压力”时,更不能用“井底压力”来代替。但是,这种代替在非课堂教学的日常交流中又是允许的,然而,在课堂教学这一严肃的场所,这种取代则是不合适的。高校教师在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学科的教学中,对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应各不相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当控制专业术语的数量和难易等级,并逐渐增加专业术语的分量和难度。在某一课程教学刚开始时,可能需要用日常语言解释专业术语;在课程教学的中间阶段,两者应互相渗透、互相阐释;在课程教学的后期,专业术语必须要应用得多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够有意识地控制两者之间的消长关系。

(三)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包括肢体语言

人类的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一个具体信息的精妙表达,有时语言和声音起到的作用却小于表情和动作。表情和动作属于人的肢体语言,因而也是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高校教师的肢体语言在表现教师的道德修养、文化思想和专业知识方面同样不可或缺。在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理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肢体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复杂的知识直观形象地传授给学生,这在融洽师生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利用无声胜有声的肢体语言能够展示教师的教学魅力,教师将表情和动作恰当地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教师的肢体语言在专业教学中虽然十分重要,但也不能使用过多、过滥。在使用肢体语言时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肢体语言要自然、得体、适时、适度,做到不“疯狂”,不“多动”,不“惊人”;其次,肢体语言要体现美感和幽默感,有明确的针对性,不能出现不雅的姿态或动作;再次,肢体语言应使教师和学生互动互通、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感染力

(一)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指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引发学生产生相同或相近思想感情的力量、激励学生的感情或启发智慧的能力。在时下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投影、视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大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就使理工科高校教学中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渐渐被摈弃或忽略,从而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出现干涩、粗糙的现象,教学语言缺乏必要的教学感染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相对枯燥的理工科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很难把一些原理、公式、模型等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内容讲得生动活泼、精辟透彻。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能够使授课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讲解、入木三分的分析、鞭僻入里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科学知识的殿堂,使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校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

高校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是其发动和维持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授“采油工程”课程点评学生作业时,发现用传统的点评方式学生反应平平,并没有起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效果。后来笔者独辟跷径,将作业点评更换为类似于电影颁奖典礼的形式,选出了较好的和较有特色的作业颁发给“艺术效果奖”、“最佳书法奖”、“不辞辛劳奖”等等,选出几份书写混乱、总体较差的作业颁发给“龙飞凤舞奖”、“最佳节俭奖”等奖项,并通过PPT逐项穿插公布,让学生发表“获奖感言”。实践证明,用这种生动甚至“戏谑”的形式进行作业点评,让学生在嬉笑背后进行深思与反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笔者预期的教学效果。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需要贴切地表达教师的气韵。所谓气韵,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就是对所教授的内容有丰富体验和深刻理解,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真挚情感和热爱,并将其充分体现为教师的气质、风度、气概、神采或风貌。教师的教学只有气韵生动了,教学语言才会变得生动、自然,否则就有造作和呆滞之嫌。一堂好的课,总能使人从其中感受到气韵的流转生动。贴切地表达气韵,需要教师做到音色优美。女教师的音色应当明亮、温婉,但是不能尖利;男教师的音色应低沉、圆润,不能异性化,不能过于气息轻柔、音色妩媚。教师的教学语速应当略低于日程交谈,节奏上要高低错落,疾徐有致,抑扬相间。

(三)高校教师在使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力,需要做到课堂语言得体。得体是社会语言学中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符合这个要求。[4]所谓得体指的是“语语形式对说写主体和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有些教师音量太小,仿佛自言自语,显得胆怯;有些教师声若洪钟,振聋发聩,容易使学生心生疲惫;有些教师一味追求剧场效果,言辞滑稽,形体夸张,学生视若小品,嘻哈忘形。高校教师在坚持教学语言的得体性时,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感受,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独立和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地位平等地讨论知识的认知过程,同时还应当维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基本伦理层级关系,做到长幼有序。同时,还必须防止教师的言语暴力,要对学生有慈爱之心,鼓励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即使学生扰乱了课堂秩序,也应恰当地进行批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独立和平等。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感染力,还需注意使教学语言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应当处处散发着清新的时代气息,为此,高校教师应善于借助于时代语言来为高校的课堂教学服务。高校教师在赋予教学语言以时代气息时,要注意取舍,即必须选取一些大众流行的积极的、向上的时代语言,摒弃那些消极的、颓废的流行语言。

三、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能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好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之间的共同合唱。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对教学语言的选择和锤炼十分重要。广义的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环境(如教材、教具等等)的互动等。高校教师在选择通过教学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的方式时,可借鉴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NedA.Flanders)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理论,该理论阐述了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互动和控制的如下类型:(1)接纳情感,宽容地接纳或者纾缓学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2)表扬或鼓励,包括以善意玩笑的方式消除紧张、点头示意或者言语鼓励。(3)接受或利用学生的想法,理清、发展或拓展学生的思路。(4)提问,提出内容或程序方面的问题,请学生回答。(5)讲授,陈述内容或程序方面的各种事实或观点,引证权威的观点,或者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解释。(6)指令,要求学生做出特定的行为。(7)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阐明教学行为的理由,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上述观点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高校教师通过教学语言营造课堂良好的互动氛围的方式有多种,为此,应根据不同的场景选取不同的方式和语言。在教学中,当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面对问题情境和探究对策时,教师就应当多说“咱们”(南方的教师也可以说“我们”,虽然两者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也可以说“如果……,咱们会看到什么情况”;还可以说“如果……,咱们怎么办?”这样说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使学生认识到师生是教学活动的共同主体。在教学中,教师控制自己的言语量也是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防止教师一言堂的有效方法,就是教师应控制自己在教学中的言语量,即有意识地营造课堂的静寂。静寂是语言节奏的重要元素。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在以下情景中恰如其分地运用静寂(停顿):用于强调随后的重点词语时;用于提示学生思考疑难问题时;只是为了善意提醒“走神”的学生时。而经验不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害怕课堂出现静寂的局面,从而致使自己的教学语速太快,这就容易使学生无暇理解课程的重点和理路,导致疲劳甚至厌倦感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设计课堂提问也是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的方法。高校教师的课堂提问通常分两种:即设问性和探究性的提问。在设计设问性的问题时,教师对设问的问题应当胸有成竹,提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而在设计探究性的问题时,探究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开放的、即兴的,有时甚至是无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探究性的提问中,当教师提问学生时,师生就形成了相应的谈话关系,此时教师的“追问”语气往往就是探究性的。教师在追问时,为了防止“卡壳”,应当用提示性的问话形式,指点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防止话语的中断,保持课堂教学节奏的顺畅。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实施两种提问:一是使用告诫性的语气提问,用于提醒“开小差”的学生;二是使用奖励性的语气提问,让积极呼应的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高校教师在通过教学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时,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语的互动是以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为前提的。虽然后现代的课程教学观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但是,因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计等等都是由教师确定的,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强调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对课堂互动的控制十分必要。二是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语的互动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课堂教学言语的互动,其目的就是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进行知识探究与传递活动的“广场”,防止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三是在高校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时,教师要细心地对学生进行察言观色,积极回应学生的每一次反馈,洞悉学生内心疑虑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水准和接受心理应了如指掌。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再审视,可以看出,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选择使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高校教师必须使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还需要通过利用教学语言创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高校教师的教学语言的培养要遵循有关语言学的理论依据,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只有如此,高校教师才能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和艺术家。

作者:董长银1何勇明2陈德春1李明忠1王卫阳1工作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2.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第九篇:高校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一、独立学院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能正确认识教学质量评价目的

不少独立院校在对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过于重视坚定性或奖惩性的,如直接定位优、良、中、差,或者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这种情况就使得外聘教师认为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奖惩,因而在教学环节中不是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另外,还使得外聘教师往往感觉自身经常性的被动的接受检查,外聘教师的积极性并不能真正的调动起来。究其原因,就在于独立院校和外聘教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学质量评价的真正目的造成的。

(二)指标设计缺乏针对性

纵观我国独立学院对外聘教师的评价,可以发现,不管是在评价过程中还是评价结果,大多以反映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主要表征。同时又因为受到评价时间、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各有所不同,使得可能教学质量差不多的外聘教师在评价结果上却有明显的差别。另外,由于外聘教师在独立院校占据的比例比较小,大多数都是兼职教师,因而使得一部分独立院校并没有制定专门的针对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算个别独立院校制定了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是大多数是在全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修改过来的,甚至没有根据外聘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而是直接套用。由此可见,外聘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指标设计不合理、缺乏针对性的现象确实存在了。

(三)定量评价较多

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比较多,有些因素是无法用定量评价得出的,在独立院校的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定量评价较多,体现在重视外聘教师完成了多少节课,学生反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等等。实际上,虽然这些因素可以用电量来裁定,但是教师的情感因素、德育引导因素等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却无法用定量的方式予以完成,因而就在评价中缺乏了这方面因素的考虑,由此可见,仅仅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得出的教学质量结果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四)评价主体不广泛,较为单一

目前,独立院校评价外聘教师教学质量的主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专家听课,另外是学生评价。从专家听课来看,专家一般都只是听1、2次课,而在整个学期中,外聘教师上要几十节课,用那1、2节课来说明全部课堂教学质量,是片面的。对于学生评价来说,学生在对教师的评价中,一般有2种倾向,一是认为评价形式主义比较严重,认为即便是反映了真实情况也没有用,因而不认真对待,全部给外聘教师评价为“优”或“良”,二是根据个人喜好对外聘教师进行评价。不管学生采取何种方式参与评价,都不能真正反映出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仅仅依靠专家听课和学生评价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是难以取得真正的评价结果的。

(五)评价手段较为落后

目前,独立院校校对外聘教师的评价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取填写调查问卷,二是进行网络评价。对于第一种评价手段来说,这种方式耗时耗力,而且还容易出现各种形式的错误,因此,这种方式的教学评价虽然还有些独立院校在运用,但是比较少了。对于第二种评价手段来说,虽然可以组织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着省时省力的优点,但是也有一些严重的缺点,比如,网上评价中的选项太过单一,只有优、良、中、差四个级别,学生要有其他的意见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提交。再如,这种方式的教学评价由于是在网上进行的,学生可以在任何场所进行评价,因而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学生胡乱填写,因此影响了评价效果。由此可见,评价手段较为落后已经成为影响评价外聘教师教学质量结果的重要因素。

(六)评价信息反馈滞后

一般来说,独立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完成之后,学校不会及时公布结果,秘而不宣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即使是公布,也只是向学院领导或教学部分通报,外聘教师根本无法获取评价结果。外聘教师获得自身的评价结果多是在下个学期才知道,而且还只是一个笼统的结果,根本显示不出教师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教学质量评价就流于形式,根本不能对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改进教学手段等方面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评价信息反馈滞后已经成为影响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不能真正建立的。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有效的得以完善和发展。笔者认为,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需要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二、完善独立学院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思想上,正确认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

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造成出现这些原因的首要因素就是在思想并未引起独立学院领导和外聘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来说,首要就是要促进独立学院领导和外聘教师重视这一工作。对于独立学院领导来说。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外聘教师教学质量体系的重视,经常性的深入到独立学院检查和指导工作,同时加强对独立学院领导的教育和管理,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外聘教师也是学院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愿意为建立和完善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做出努力。另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制定专门的针对外聘教师的各项政策,督促独立学院要落实政策,确保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得到制度的有效保障。对于外聘教师来说。首要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觉得自己是外聘教师就不重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是要积极的为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献计献策,有效支持各种评价行为。另外,外聘教师要加强学习,真正意识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提高自己教学科研水平的有效帮助。

(二)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定量,实际上,定性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定量评价的问题,独立学院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今后还需要继续发扬。关于定性评价的问题,一是要做到细致化;细致到外聘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要求。二是要做到经常化;要形成定期的经常性的评价习惯。三是要科学化;要做到科学的标准的进行评价,而不是仅凭个人主观意见。四是发展化;评价要以促进外聘教师质量和发展为目的,而且要正确做好每一次评价都会取得相应的进步。

(三)完善评价主体

传统的评价方式采取的是专家听课和学生评价的方式进行,由于评价主体的单一使得外聘教师的评价结果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对此,独立学院可以进一步完善主体,增加主体评价范围的方式对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独立学院除了在坚持原有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引入管理人员、其他教师等这两个基本因素参与到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去。对于管理人员来说,他们可以以管理者、管理学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外聘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因而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评价主体。对于同行其他教师来说,通过观摩、评价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但有利于帮助外聘教师发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利于其他教师的学习,因此这是极为重要,而且很有意义的。

(四)利用现代科技条件,改进评价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着各种先进文明、先进科技的同时,也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在独立学院的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过程中,现代科技条件依然是一个不能缺少的重要手段。这不但有利于改变原有的落后评价手段,更有利于在现代科技条件的作用下,开辟新的评价手段。对此,独立学院要做到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依靠校园网络平台,更新教学管理手段。教学管理手段是完善和发展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前提,缺少了教学管理手段的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不能完善和发展的。对此,独立学院可以建立在教务部门建立总的网络管理小猪,各个二级学院设立分组,一旦有什么教学上的问题,就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广泛宣传。这种方式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科学合理完善和发展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做好了基本准备工作。第二,可以建立网络化的网上评价系统。虽然有不少独立学院都已经实行网上评价系统,但是由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因而评价结果还难以让人信服。因此,独立学院可以根据这种情况,进一步开发、完善网上评价系统,比如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可以自由评价等。

(五)利用评价结果,督促改进提高

由于独立学院存在着反馈信息较慢,不少外聘教师不能及时获取信息而导致评价流于形式,而教学质量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一问题。独立学院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评价结果,采取各种措施对外聘教师进行督促,让他们切实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进一步促进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对此,独立学院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并帮助外聘教师分析评价结果。评价完成之后,独立学院要组织广大教务人员对外聘教师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及时告知外聘教师,让外聘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质量如何,学生对自己的意见如何等基本问题。对于外聘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独立学院要帮助予以解决。这样不但有利于外聘教师的成长,还有利于在改进和学习中提升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运用评价结果,对外聘教师进行合理奖惩。在独立学院,由于外聘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只是上课,评价他们教学质量的标准也大多数是以课堂为单位。不管外聘教师得到何种评价结果,独立学院要给予他们鼓励。对于教学质量较高的外聘教师,独立学院要给予奖励。对于教学质量较低的外聘教师,独立学院要给予相应的教育,对于那些多次教育仍然出现问题的外聘教师,独立学院要及时解聘。总之,在外聘教师的奖惩方面,独立学院要坚持原则,在运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外聘教师进行合理的奖惩。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外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独立学院在重视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运用现代化评价手段和评价结果,充实完善评价主体,那么,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就会在不断的完善中走向进步。

作者:黎国锐工作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第十篇: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近年来,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研究层面对高校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例如,徐薇薇等[1]在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中,基于整体性、导向性和直观性等原则,采用以黄金分割作为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KongLiu’an等[2]也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胡平波[3]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维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开发出一套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维度的测量指标体系,但其复杂的维度结构使得该指标体系很难被实际应用。孙燕[4]从定性研究的角度,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现代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原则、组织与实施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张炜[5]根据体育教师的教学特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涉及学校、管理者、教学督导、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因素。从前人研究发现,一个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质量的合理评价至关重要[6,7]。在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全面性,也要考虑各指标权重分配的合理性[3],更重要的是,评价系统必须要简单、易操作。从相关研究及应用中发现,国内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大多数还处于定性分析阶段,该类方法很难应对评价数据量较大的情况,在大范围推广应用上也有诸多限制。现有的一些定量化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在指标体系设计上相对合理,评价也比较全面。但是,大多数评价系统中评价指标维度较高,权重设计存在片面性,无科学依据,并且存在可消除的评价指标,这给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影响了最终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上述问题必然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科学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已成为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瓶颈。本文结合RReliefF算法[8]在非线性系统特征选择和约减上的优势,将其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简化建模中,在不需要建立复杂数学模型的前提下,消除了冗余指标,从系统论的角度构建了合理的指标权重,从而确立了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合理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基于RReliefF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模

(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模过程

RReliefF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系统特征选择和约减方法,可以定量化地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分配研究中。基于RReliefF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精简化建模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确定与主导评价指标可能相关的N个原始辅助评价指标,收集N个原始辅助评价指标和主导评价指标的取值数据并构成样本集;(2)利用RReliefF算法分别计算N个原始辅助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组成原始辅助评价指标序列;(3)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根据最小均方误差(MSE)确定最佳辅助评价指标;(4)剔除对主导评价指标贡献较小的辅助评价指标,得到精简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方法能够在建模效果最好的基础上发现含辅助评价指标个数最少的辅助评价指标集,完成对主导评价指标的精简化建模,从而实现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精简化设计。

(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始设计

结合高校教学的具体情况,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可初步设计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为一级指标,各个一级指标再细化出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三)教学质量评价数据的获取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数据的初始确定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剔除噪声和不合理数据,最终获取了20组具有参考价值的各指标调查结果,期望输出由专家组给出。部分评价数据如表2所示。

(四)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简化建模

应用RReliefF算法,依据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精简化建模,得到的各评价指标权重的最终结果如表3所示。对上述权重分析发现,指标X2、X3、X7、X11的权重值比较大,对教学质量评价有较大影响,而指标X4、X8的权重值较小,对教学质量评价影响较小,可以剔除这两个权重较小的指标,从而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简化。为验证RReliefF算法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精简化建模上的有效性,使用支持向量回归机(SVR)对教学质量评价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和相对误差分析。图2和图3是对原始评价数据的SVR预测和相对误差;图4和图5是使用RReliefF算法精简化建模后的SVR预测和相对误差。

三、结语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篇4

电子设备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可用动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

(一)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

化学反应机理、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它们具有逻辑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很吃力。教师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动画,生动、形象、直观地模拟进行解释。同时用多媒体技术所做的多媒体课件在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时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人机对话、超文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贮存量大等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效率,是其他教学媒体所难以相比的。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的或多向的教学活动。计算机存储量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得学生思维不仅横向发展,更向着纵向发展。计算机网络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互助合作的优良素质。如电子图书馆和网络的服务,允许用户把信息(电子邮件)传给本系统的其他用户,更可以通过一些学校或企业创设的网校进行交流与学习。

二、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一)微观粒子的变化、运动、结构。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直观具体地描述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原子轨道的形状和空间伸展方向,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从不同角度观察共价键和晶体等的形成过程,以有效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以C60结构为例,课本上仅为平面结构,用现代信息技术制成三维立体图像可以让学生选中一个碳原子,然后叠加成C60,使学生形象地了解C60实际物质结构与空间距离、键角等的关系,有利于理解碳的空间结构。

(二)元素化合物的实际用途或现代化科研设备与化工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的演示。

对现代科研设备与工艺流水线,教师可以把一些较为复杂的设备与工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图片,模拟反应原理,使学生清楚明白地看清原料的加入、气体的流向、产品的流出等过程,让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取得实地参观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效果。

(三)有毒,有害,以及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

如一氧化碳、砷化氢等毒性实验,铁的生锈,煤和石油的形成等,常规教学只能教师口述,而多媒体课件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作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借助计算机,师生在教学中可以交互显现信息,整个教学组织过程教学信息的流通不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而变成一个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互动的双向反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教学技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单纯的演绎或归纳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逻辑思维体系基础上的全方位认知发展过程。

这种互动性不但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情况,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与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及时提供指导信息,学生也可以主动向教师咨询请教,实现个别化学习,促进个性的形成,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将出现新的变化:教师将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除了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必备的教育理论外,教师应注意搜集与整理教与学所需的各种信息,把各种教学资料存储到电脑中,以便编制CAI课件。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化学课堂上适当的应用,教师还可以自己进行脚本设计,使得多媒体课件更加形象生动,更有说服力,与化学教学活动联系得更加紧密。

四、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能替代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现代技术手段与常规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粉笔和黑板仍应是教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教师也需要精辟的讲解配合有条理的板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变的。

板书是教师用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媒介,在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中,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将教学信息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便于联想记忆。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产生就源于板书的启示。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知识具有层次性、阶段性,没有板书或者仅仅只是展示一下板书,知识的全面性或者层次性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否则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声音、动画有较强的记忆,而他们所记忆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

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大,节约课堂时间。但是在课堂时间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知识过多,学生只能跟着课件大致浏览一遍,往往课上听得明白,课下却用得糊涂。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改良和重新组织。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尽管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它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和否定其他的教学手段,只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完全补充、完善和发展。今天的化学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在未来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完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究式学习都不可能培养出良好科学素养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刘爱兰.运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提高化学教学质量[J].鄂州大学学报,2007,(05).

[2]赵立芳,房喻.大学化学.2004.2,VOL19,第1期.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1.

[4]杜丹冰,龙飞.网络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

[5]季相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学生主体性.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VOL16,No.1.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篇5

1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学生教学信息员(以下简称信息员)制度是指校方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将教学信息员搜集的广大学生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归纳、整理,以便及时掌握教学动态信息,采取相应对策,制定相关规定,从而进一步密切师生联系、增强师生交流,最终确保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的一项制度。信息员就像“感受器”,是质量监控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员在及时准确、客观公正、认真求实收集、汇总教学信息并反馈到各教学单位和部门,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1.1学生教学信息员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方面承担重要角色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内蒙古医科大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现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含质量标准子系统、组织保障子系统、检查收集子系统、分析反馈子系统,各子系统互相促进、互相牵制、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如图1所示)而信息员在检查收集信息子系统中,与校级、院级两级督导员、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同行教师共同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促进了学校内部各环节的交流,密切了学生与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师生及各教学环节的联系,在促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图2所示)

1.2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保障了医学高校教学质量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反馈的信息,于2011年正式制定了本专科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内医院发[2011]94号),成立了学生教学信息中心(内医教字[2011]37号),由教务处直接分管,高教研究和质量监控科负责人兼任学生教学信息中心主任,设主任2名(学生处1名,校学生会学习部部长1名),副主任5名。学生教学信息员分布在15个学院共52名,各学院(部)设立1个教学信息站,由各学院学生会学习部部长担任站长,每个教学班推荐1名学生教学信息员,收集到了来自各年级、专业、班级学生的各方面信息、意见和建议,内容主要是:①教学管理及规章制度。②教学计划。包括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实习实践、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等。③教师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教态、教学过程(备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实践环节、课程设计、考试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PBL、CBL、课题制学习、临床技能模拟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等)等。④教育资源方面。包括教室、教材、图书资料、实验室条件等。⑤教学效果包括学生评教、考核方式(例如案例书写、毕业考试及设计、小论文写作、课堂提问、病例分析、实验实践操作考试、病历书写等)。⑥学生学习情况。包括学生课堂纪律、出勤、考风考纪等。⑦教育质量。包括毕业生就业率、执业医师考试平均分、创业计划竞赛、学科竞赛、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等。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时高效地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实处(如图3所示),形成双向闭环反馈机制,切实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障了学生自身利益;促进完善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提高了教师授课水平;有利于教风、学风建设;优化了课程结构,凝练了专业特色;加强了高校教学内涵建设;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实践中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2.1学生教学信息员方面

学生教学信息员应做到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积极工作、秉公办事。有些信息员因为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敷衍、应付的情况,反馈的信息不够准确真实或以偏概全。针对这种情况,一是有关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对反馈信息进行核实,分析和筛选,不能盲从和急躁。二是要求具有责任心和客观公正的信息员从事这项工作,信息员要有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善于联系老师和同学,能代表与反映广大同学的意见,热心为同学和班级服务;有较强的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三是要求报送信息实行签字制度,责任落实到学生教学信息员个人,并进行保密。四是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定期加强学生信息员的培训,开展座谈及扩大宣传,设置奖励机制(物质奖励及发放荣誉证书等),提高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2.2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认识及观念方面

因为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自身的特点,有些信息员考虑到个人的利益(例如考核成绩、就业等),担心得罪老师,不敢说真话或有意隐瞒;而有些教师也对学生教学信息员存有偏见,不能积极正确、客观公正地对待负面信息,造成师生双方关系的紧张,形成错误的认识和观念,悖离了该制度本身的初衷。针对这种情况,一是建议反馈信息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例如教师将电子邮箱、手机号码及微信号码等联络方式及时告知学生,双方尽量站在对方角度、立场考虑问题,加强师生的即时沟通,便于学生及时高效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二是加强宣传教育,端正师生态度,纠正错误认识和不良观念,消除误解和顾虑,变被动消极为主动积极,从大局出发,促进共识,达成合作。

2.3收集学生教学信息的时效性及途径、渠道方面

目前,我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尚且实行月报制度,信息报送采用的途径和渠道依旧是传统的纸质媒介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接收信息及网络技术的观念更新,传统的学生教学信息报送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现状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有关教学管理人员亟需更新观念,面对学校医学生多校区开展教学的现状,开发适合需求的软件管理系统或结合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及全员参与的评教系统,为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督导人员、校领导分别设置权限,精心设计信息反馈的界面,实时动态化管理,融合电子信箱、QQ群、微信平台等便捷条件,实现全员化、普及化,将有效解决该问题。

2.4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长效机制建立方面

高校办学质量是生命,办学特色是关键,服务大众是目的。从内涵建设角度出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从长远来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的内容,如高校管理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育质量等,无不牵涉每个学生的长远发展,无不对学校影响深远。因而,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并确保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健全和保持信息员制度长效机制的落实,信息员在更新换代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适时做好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信息反馈,对学校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同时,以学生为本,革新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培养医学学生职业特殊性所需要的关爱、无私、尽责、学习等方面的健全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也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做好这项工作。

3结语

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将使学校直面学生提出的有利于教学的各方面建议和意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高校实行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在不同的时期还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作为医学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教学信息员自身,还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健全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逐步促使医学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朝向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的趋势发展。

作者:杨丽杨喜平工作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第二篇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调控器”和“驱动器”,指导着教学活动逐步走向有序和高效,直至实现最终目标[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中等学校体育师资,学生在掌握各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同时,必须具备全面的教学技能才能胜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体操课程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受传统体操教学观影响,教学内容与考试方法改革的步伐缓慢[2].回顾中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发展历史得知:近两次(1997年和2003年)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把掌握“三基”和培养“体操教学技能”作为体操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教学要求。体操课程之所以被称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就是因为其教学内容与方式是本专业技能培养的“基地”:指挥队伍时的口令、在教案中描述动作时的绘图、各种操和动作的示范、体育课的课堂组织、体育游戏等体育教学技能均出自体操课程.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课程地位必须通过培养学生全面的教学技能来体现.然而,传统的竞技体操教学考核体系使得体操课程地位与作用受到较大的影响,加之体操课程教学时数的一再缩减,目前体操课程中的教学技能培养已经名存实亡了.因此,本文对体操课程教学技能培养及其考核评价体系提出若干改革思路,以期改变目前这种“技术+理论”的考试模式,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评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实验法,以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07-2010级体育教育专业全体学生(共351名,其中2007级89名、2008级95名、2009级98名、2010级69名)为实验对象,对其体操课程的技能考核评价得分进行统计整理,并利用SPSS13.0社会学统计软件做了相关分析研究.

3实验设计与步骤

3.1实验设计

体操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分为四个模块,所占体操课程成绩的比例为:3∶3∶3∶1,即理论模块30%、体操技术模块30%、教学技能模块30%以及平时表现模块10%.本研究只对体操教学技能模块(即占总成绩的30%)进行实验研究.假设体操课程的总成绩为100分,教学技能满分就为30分.根据体操教学技能各方面的重要程度,设计其评判规格及分值。

3.2实验步骤

1)师生准备工作.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课、体操理论课的讲授、队列队形和口令的练习以及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保护与帮助技巧的运用与传授,培养学生教学技能.2)学生撰写教案.要求每位学生创编2节徒手体操、设计一个体操类游戏、抽签决定一个已学习的体操动作(见表3)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部分撰写一份教案,并以本小班同学为授课对象进行体操教学实习(时间为45min,其中5min为教师讲评).3)体操教学实习.每位学生须在体操普修课程结业学期的体操课的前半部分(大课时间为100分钟)进行体操教学实习,并由教师和部分学生做考核评价.4)技能考核评价.考核评价采用随堂形式进行.通过学生间的举荐选拔出一定比例(一般采用每小班3~5名)的“学生考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每位学生教学实习的各个方面进行打分评判,最后通过量化得出每位学生技能部分的考核得分[5].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间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裁判观察能力,增强责任感.5)实验效果反馈.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征集,主要征求学生对技能考核实验的认知与感受.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学生体操教学技能(体操课内教学实习)考核

评价得分统计与分析对体育教育专业四个年级351名学生的体操教学实习考评得分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发现,学生的教学技能存在一些问题,如口令运用能力、动作示范能力以及各种操的绘图能力较差,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7.14%,77.09%,72.34%,低于80%;从标准差一栏可以得知,学生对以上三方面教学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情况普遍较差,其标准差相对较低,说明学生间差距不大.口令是体育教师在指挥调动队伍、各种操化练习时必须准确熟练运用的能力,也是体育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示范能力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熟练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上能规范、优美地展现给他人以期让其建立正确、清晰的动作模型,为教学服务;体育绘图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为编写体操教案、形象描述各种操化动作和教材化了的竞技体操动作结构,是体育教学中经常使用并能展现个人风格的“形象工程”.

4.2影响学生教学技能的因子分析

运用SPSS13.0社会学统计软件对351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操教学实习考评得分进行因子分析,做KMO和巴特莱特球度检验,结果为KMO=0.748,属较好的,巴特莱特球度检验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这批数据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4).由学生各项教学技能得分进行最大旋转后的因子矩阵数据可知,影响学生教学技能因素可以归纳命名为语言及行为因子(口令运用能力、讲解能力、示范能力、保护与帮助能力)、文本及板书因子(编写教案能力、各种操的绘图能力)、教法组织因子(教法运用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态以及场地器材使用).从表4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及行为对其教学技能影响较大,属于第一影响因素;从各方面能力的因子得分来看,讲解、保护与帮助能力得分较高,说明语言表达以及保护与帮助技巧成为最能展现体操教学技能的因素之一;而口令运用及动作示范等肢体语言在因子矩阵中横向得分落差相对较小,因此可以断定,肢体语言要贯穿在整个体操教学过程中,影响广泛.体操教学技能培养与评价的第二影响因素是文本及板书,包括教案的书写和各种操的绘图能力.书写体操课教案有很严格的格式要求,首先必须要将各栏目明确出来,包括上课时间、地点、人数、课的名称、课的内容、课的任务以及所需教具等,其次按照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用课的结构、教学内容、练习时间、练习次数、练习负荷以及组织与教法等区分成表格模块,并设计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组织图形、教法与学法、保护帮助手法等.各种徒手操教学时须将每节拍动作以手绘图方法清楚美观地描述在教案中,在进行教材化了的竞技体操动作教学时,须将该动作的人体动作以手绘图方法描述在教案中.教法组织能力是影响学生教学技能的第三大因素,但这些因素往往与教学设计有密切关系,在编写教案时就得充分考虑动作的教法与组织队形的因素.

4.3体操课程技能考核评价改革的实验效果

在周口师范学院2007-2010级体育教育专业进行了为期4年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体操教学技能培养并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中,并对师生进行了信息反馈调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被调查的学生均认为,体操课程的教学实习过程使自己的口令运用、撰写教案、保护与帮助手法以及绘图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创编徒手操和体操类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利用多种渠道(网络、图书馆、观摩等)搜集资料、学习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与组织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进一步体验到体操教学中的挑战与乐趣,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实验过程中,教师深深感受到工作量和责任心大大提高了:在传授体操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实习示范课以及学生实习讲评中均感受到学生渴求知识的迫切之心,更加体验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含义;通过对学生教学实习的考评,充分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并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面对面地耐心指正,增强了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提高完善了师生互动评价机制.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技能评价效果图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清楚看出教学实习在体操课程中的作用:教师通过传授知识、教学示范、指导等不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学生通过教学实习向教师汇报、展现自己的教学风采,增加师生的互动;学生在教学实习中实践了教学活动,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师通过教学实习也逐一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也能通过学生的教学实习反馈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教学活动.

5结论

1)学生体操教学技能较差,特别是口令运用能力、动作示范能力以及动作绘图能力.2)影响学生教学技能的因素主要有语言与行为因子、文本与板书因子、教法与组织因子.3)体操教学技能考核评价过程能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能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客观反映教学效果,还能促进师生间互信、互评,加深师生感情.

作者:苏小波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第三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为了使调查更具有样本性,选择了云南省内5所高校,一所是多学科的综合类院校,一所是结合云南省情的多民族的综合类院校,一所是医科院校,一所是师范院校,另一所是地州师范院校.对象为在校的1~5年级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07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9份,回收率为99.9%.其中,男生339名,女生729人;涉及5个年级和多个专业.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对2011学年至2012学年间云南省高校学生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从3个方面来了解在校大学生教学质量意识:一是学生自身对学习质量的意识;二是学生对其老师授课教师授课质量的关注程度;三是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关注的现状.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软件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为了方便实施统计和分析,将一年级、二年级归类为低年级,将三、四、五年级归类为高年级.

2结果

2.15所高校大学生自身学习质量的意识

5所高校问卷中关于“您认为大学生应该关注授课教师授课质量好坏吗?”的问题中,经过统计分析,赞成“必要性”的学生有998人,占答卷人数的93.4%.5所高校受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有必要关注授课教师授课质量好坏.“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对其就业和升学的影响”的问题,在5所高校中,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对其就业和升学影响“明显”的有748人,占答卷人数70.0%,“非明显”的有320人,占答卷人数30%.“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其就业的因果关系”的问题上,在5所高校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其就业有明确因果关系的有859人,占答卷人数80.4%,非明确因果关系的有209人,占答卷人数19.6%.5所高校问卷中关于“大学生对哪个阶段的学习质量堪忧”的问题中,在不同的学校方面把基础价段与实习、见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受调查的学生中,云南师范大学担忧“实习阶段”的有89人,占该学校答卷人数46.4%;昆明医科大学担忧“实习阶段”的有107人,占该学校答卷人数48%;而云南大学担忧“基础阶段学习”有147人,占该学校答卷人数50.3%;云南民族大学担忧“基础阶段学习”有109人,占该学校答卷人数47.4%;曲靖师范学院担忧“基础阶段学习”有147人,占该学校答卷人数60.2%.可见,云南师范大学和昆明医科大学受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担忧的是“实习”阶段的学习,而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曲靖师范学院受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担忧的是“基础阶段”的学习.在年级方面,经过统计分析,同学们对担忧的学习阶段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低年级担忧“基础阶段”学习的有325人,占低年级答卷人数的49.9%,高年级担忧“实习”的有184人,占高年级答卷人数的44.1%,可见,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担忧基础阶段学习,高年级学生更多地担忧实习阶段的学习.在性别方面,经过统计分析,同学们对担忧的学习阶段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男/女生担忧的更多地集中在基础学习阶段.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出现过哪些课堂行为的问卷调查中,所调查的5所高校的学生人数中近半数以上学生在课程上出现的课堂行为人数比例由高到低排列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所调查的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课堂行为中“讲话”和“玩手机”成为5所高校的绝大部分同学出现比例最高的课堂行为.

2.25所高校大学生对授课教师授课质量的关注程度

5所高校问卷中关于“授课教师让大学生满意的比例”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学生中人数满意集中在40%~60%比例较多.经过统计分析,在学校、性别方面其看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年级方面其看法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5所高校低年级的学生对所授课老师满意的比例集中在40%~60%、60~80%2个阶段的人数有387人,占答卷人数的59.4%,而高年级的学生对所授课教师满意的比例集中在20%~40%、40%~80%2个阶段的人数有252人,占高年级答卷人数的60.4%.可见,总体而言,5所高校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对授课教师满意比例集中在40%~60%这个比例较多,处于一般满意状态,但在20%~40%和60%~80%这2个比例上来看5所高校高年级的学生对授课教师满意度相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更低一点.5所高校问卷中关于“大学生关注到的授课教师关注其教学质量”的问题,受调查的学生中“关注”和“较为关注”有403人,占答卷人数的37.8%;“一般”的有509人,占答卷人数的47.7%;“不太关注”和“不关注”的有14.6%.经过统计分析,在年级、性别方面其看法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综合5所高校,把“关注”、“较为关注”、“一般”归类“关注”,把“不太关注”、“不关注”归为“非关注”进行分类,其看法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昆明医科大学相对其他高校在授课教师关注教学质量方面相对比例要高于其他高校.5所高校在关于“评教后授课教师教学质量是否提高”的问题,受调查的学生中“没有明显变化”有732人,占答卷人数的68.5%;在关于“授课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自身学习质量的影响”问题中,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认为“明显”的有1006人,占答卷人数的94.2%.同时在对“授课教师是否在学生评教前后频频示好”的问题上,受调查的学生中回答“没有”的有664人,占答卷人数的62.2%.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授课质量高低对自身学习质量影响明显,但其授课教师在评教后其授课质量没有明显变化,在评教后提高教学质量仍不太明显.通过主观题目部分及访谈得知,部分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吸引力有待提高,在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较多,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

2.35所高校大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关注的现状

5所高校问卷中关于“对学校发放的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的态度”的问题,受调查的学生中“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的有666人,占答卷人数的62.4%;“被动参与,敷衍了事,漠不关心”的有402人,占答卷人数的37.6%.经过统计分析,在高校方面其看法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地州曲靖师范学院受调查的学生中“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的人数占答卷人数为72.5%,相比其他省级高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程度更高些.同时,5所高校低年级学生对各种评价表主动参加,积极配合的程度要高于高年级的学生.5所高校问卷中关于“学生个人认为学校建立的较重要的教学信息反馈渠道”的问题调查中,即对于“学校教学督导组举行的教学评议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座谈会”、“匿名学生问卷评教”、“教学信箱”、“评价网络”的多选中,5所高校受调查的学生中存在着共同点,即5所高校选择人数较多的渠道为“匿名学生问卷评教”,选择人数较少的渠道为“学生信息员座谈会”.但问卷中“评教结果是否及时反馈给学生”的问题,5所高校受调查的学生中“从来没有”的人数有797人,占答卷人数的74.6%,经过统计分析,在各个高校方面其看法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同时通过主观题目部分及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对学校有必要定时将评教分析结果反馈给学生的呼吁比较高,认为不及时反馈给他们会影响到后续阶段参与评教的积极性.

2.4云南高校大学教学质量意识现状

在云南5所高校大学生教学质量意识方面的问卷调查中,93.4%受调查的大学生认同有必要关注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同时在“授课教师授课质量对其就业和升学的影响”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高低与其就业的因果关系”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70.0%和80.4%)认为授课教师的授课质量以及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自己有显著的联系.可见,以5所为例的云南高校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教学质量意识,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教学质量意识薄弱.学生的教学质量意识是学生关注教学结果,进而改善学习行为的内驱力.虽然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与“学”双方面多因素互动的结果,但学生所拥有的教学质量意识不仅会对学生当下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且也会成为推动或阻碍高校改革的重要力量.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有关教学质量方面的宣传和动员.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应开展对提高学生关注自身及学校教学质量意识及行为的培训,邀请质量认证审核机构专家、质量工程师等质量管理专家来校为学生开展质量管理知识讲座.在选修类课程中开设质量管理类课程,让学生们学习了解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有关概念和术语,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过程等,对高质量的教学和真正的好教师的认识也更趋于理性.同时加强重视定期对大学生教学质量满意度的测评,建立科学的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2].

3讨论

3.1明确学生评教后信息及时反馈等机制建立必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重视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评价行为,但对评教后运用评价结果和信息改进和修订教学活动较为忽略.一个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仅停留在教学监控和评价的行为和结果,而应该与教学反馈、教学改进前后相继.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3].”这在本研究中也可以看到5所高校学生的视眼里授课教师关注教学质量的占37.8%,一般关注的占47.7%,评教后授课教师教学质量没有明显变化的占68.5%.这些数据说明评教结果一定程度上被闲置起来,影响到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进:一是明确教学评教后教学改进主导机构.应明确由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不仅主导教学评价等专项评价工作的开展,而且主导教学评价后教学改进的监督角色.二是而建立教学评价后的教学改进和推广制度.将高校督导专家、领导等多元评价主体在专项教学评价及日常质量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提炼上升为每年的校级教研教改课题招标指南,以引导教师申报立项课题,建立了评教后“发现问题-提出课题-课题攻关”持续性教学质量改进机制.对于教学评教后好的做法和经验结果,鼓励以申报学校教学成果或精品课程等方式,建立“发现特色-成果申报-推广学习”持续性教学质量推广机制.三是加强在评教后信息反馈给学生主体的意识和增加网络、教室和食堂粘贴、学生信息员反馈等多样化方式反馈给学生的行为.

3.2重视和增加教学成效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篇6

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学注重学生的理科基础,强调学生的理论分析、实践研究能力。由于现代经济学的引入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容易陷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通过在课堂上对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这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性,抑制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应用,从而造成了对课程学习的惰性,同时也损害了学生的创造性。因为无论学生是否参与课堂的教学与思考,问题的推导过程或结论都会被给出。这与大学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宗旨相违背。亦有很多教师不赞成“填鸭式”的授课,主张启迪式教学,但是经济类专业大部分课程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在介绍、分析、推导某一新的程式或模型时,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而没有背景知识为衬垫的情况下不会形成扩散思维,授课的内容以及观点会被看成权威。教师为了课程进度,也很少留给学生思考、提问与解答的时间,教师就会占据绝对的课堂主导地位,因而会导致一言堂式的教学。如果不能改变教学思想,随着课程的深入以及知识的复杂化,学生越难以理解便越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教师更关注的是课程知识的讲授,忽略了该课程的价值和思想的介绍。例如,《计量经济学》就是以经济理论、概率论和统计学为基础,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以探索经济规律。上课时要着重介绍该课程的学科基础,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作用以及该课程所能解决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摆脱计量经济学中复杂的推导和计量软件分析带来的枯燥,使学生相信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以实际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为自主研究提供方法。

二、教学方式的灵活化

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容易导致教师形成绝对的课堂权威,而纯粹的板书式教学又很难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适当的板书必不可少,但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能使学生积极地跟上课堂的步伐,积极参与思考,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1.案例教学法。经济学课程很多方面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单纯模型、方法的讲解,会使得课堂变得沉闷乏味,脱离实际,也缺乏实用性。其实,经济类专业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可供研判,在课堂上适量使用案例,不仅使得课堂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大为提高,还能充分引发学生对问题与解决方式的积极反思,形成教学的双向互动。就案例而言,可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案例模型化,便于教学与理解,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联系,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与理解记忆,同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到实际应用层面表明该学科的价值;另一方面,案例也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的结合,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提升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

2.实践操作法。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可以通过学生切身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布置某一个具体问题,如牌照发放模式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家户住房购买的因素分析等。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思路、问题解决模型,制作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完成实验报告等。实践操作法就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安排实验或开展社会调查与统计,自己控制实验的变量与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外,也利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体现课程的实践价值,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探究学习。

3.学生讲课、师生点评法。往往教师在课堂上的观点会形成绝对的权威,学生的思考和发问都受到了主客观上的抑制。在教师讲授为主的情况下,辅之学生讲课、师生点评的授课思路,有时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话题,不宜过难,但也不应太容易,以期学生在通过思考、查阅、研究一定的资料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和便于讲解。其次,话题范围不宜过宽,以便学生作深入的学习。除主讲的学生外,其他学生亦需要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的学习,以便提出问题。最后,教师主持、学生讲课,并组织学生对所讲内容进行提问、辩论,主讲学生予以解答,教师做最后点评并对话题知识进行梳理、纠错。这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课前导读,激励学生自主提前学习。另一方面,其他学生结合自己所预习的内容会对所授课题进行细致思考,由于学生讲课的权威性程度较低,学生们会涌跃的提问。此外,根据自身情况对问题的解答和辩论会加深同学们对该知识的理解,就这使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

三、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多数学校采取的都是传统闭卷考试的办法,重视理论、轻实践,而且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如此导致的后果是很多学生平时懒惰,期末突击学习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地学习知识,更不用说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了。因此,单一化的考核结果并不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应当丰富考核的形式。

1.考与教要相辅相成。传统教学的做法是在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划定考试范围、给出考试题型,然后学生就依赖于此范围,猜测考试题目,然后死记硬背、突击学习,最后拿到理想的分数。这种模式很难区分平时认真努力的学生,在另一种程度上也鼓励了学生的不良学习方式。将教学与考试统一的做法就能避免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靠突击的做法,也能反应一个学生的平时功课有没有做扎实,督促学生回到正轨。然而,如何能够将庞杂的教学内容全面地反映在考核中,对老师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2.重视平时的考核、常规考核和期末双拳出击。一般教学思路都是看重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把期末成绩的权重放到最大,平时的表现基本上流于形式。这种“一门课一锤定音”的考核模式一方面会使课堂变得松散,学生以各种借口逃避上课,对老师上课的信心是一种打击,老师的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如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一次表现评价其整个学习过程,难免以偏概全。因此,应该重视平时常规性考核,而不让其成为形式。平时考核可以有多种方式,最终,由教师打分并按一定的权重计入该课程考核的总成绩中。

3.进一步加强考核模式的多样化。目前,中国很多教师主要看重试卷考核的方式,认为此种方式能直观、公平地测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教师划定范围、题目等,学生死记硬背、作弊等亦能得到较高的分数,打击认真好学的学生积极性,并很难区分出是否是优秀的学生。增加平时的小测试就很能较公正、全面且真实地体现一个学生态度端正以及认真与否,在问题的研究上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平时的小测验和作业是需要公开的,因此,能够增加信息的流动与披露,提升公平性。一般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可以有如下几种,一是安排学生阅读课程文献,让学生写出评论;二是就某一个特定的观点,对其模型、结论进行学习、研究,据此写出研究报告或文献综述;三是就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同学们组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提交实验报告;最后是安排一个命题让学生在通过自己搜集文献与数据、学习研究之后就该问题进行讲解阐述,然后师生点评等。

四、总结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互联网+”;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生物教学

中国已经迎来“互联网+”时代,在许多领域创新交融之中大放异彩,同样的,“互联网+”的模式也在教育领域创造了改革的全新思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已将生命科学作为我国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校生物学教学模式也必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

1“互联网+”的时代意义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式时国家首次提出了“互联网+”战略。提出要将“互联网+”作为国家发展的新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缓慢,需要用互联网技术和产业拉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主动争取互联网时代中的中国话语权,中国政府将以最高规格重视互联网行业[1]。“互联网+”的特点符合不同学科、领域之间“融合、交叉、渗透”的基本方式,这也是它与人工智能技术被看作是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大方向的重要原因之一[2]。作为一种适应当代的发展的新型模式,“互联网+”为创新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走向,互联网发展至今,其在多种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创造更多的交叉模式和深度改革提供了崭新思路。它把传统领域与互联网相结合,借助互联网包容的特性,打破界限,不同领域之间充分交叉渗透,创造新元素。同时,互联网推进了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打破了社会组织服务的边界,越来越多的组织内部服务被外包,呈现出新的协作架构。

2“互联网+”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与不同领域的深度融合已逐渐趋于常态化,在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由此来看,“互联网+教育”的产生正是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最好体现。现如今,“互联网+”课堂正成为生物学教学的新常态。随着“互联网+”逐渐在教育领域成为热点话题。“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即使用互联网与线下相互辅助的混合形式,对新时代教育模式进行革新,使得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更好地克服地域、文化与风俗差异,为新型教学模式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打下坚实基础。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会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冲击,但是,正如进步伴随着困难,新型教学模式的兴起同样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首先,“互联网+教育”的全新模式,给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重组学科或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全新的选择,为社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其次,“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学科、地域、学校的界限,使学科之间可以互通融合,地域之间没有跨度限制,学校也不再有围墙。互联网的云端储存的大量信息资源和数据,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得教育不再“批量化”,而是更加转向关注“个性化”,为每个人提供更合适的学习方案。第三,教育与网络相辅相成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为老师提供多样化教学方式,在“互联网+”网络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就可以在保证大规模的基础下,较好地兼顾个性化,实现与个人能力兴趣高度匹配的教育模式。

3新型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学改革

高校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高校教育需要紧跟时代要求。就是要求学生在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前提下,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卓越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终身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满足社会需求,而此时,随着“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以来,新型教育模式下学生更容易养成自主学习、自主钻研的品质;与传统教育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相比,显然“互联网+”可以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技术型创新人才,他们更加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教育的改革应当主要面对学生和教师,以学校为辅。在明确主体之后,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首先,高校应确立明确的“互联网与课堂相辅相成”的混合教学模式,课程将不再限于线下教师实体课堂,而是更着重于混合教学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可以帮助教师分担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知识掌握的不同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在线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互联网的象、形、声、色的刺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面对较为重要或者难以理解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线下实体课堂来解决;(3)借助互联网,巩固所学知识,使课堂有限时间中学到的知识通过互联网技术,再进行强化学习,是课堂有限时间产生最大的效果。其次,改革需要落到实处,面对互联网大数据在教学中愈来愈高的地位,教师需要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改变传统教育形式的重要性,可以互联网与教学融合的理念进行教改。所以需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帮助教师可以更快地将互联网操作技术应用与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学习理论,实现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网络学习、远程教育等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为互联网+高校教学改革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

4新型教学模式对生物教学的影响

相对与其他科目,高校生物基础课的学习常常需要与大量图片—包括生物形态结构、解剖学特征等相结合,便于知识点归纳总结,加深印象,便于记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生物学科一直以来都有野外实习的学科特点,但是面对人数较大的情况,往往教师不能雨露均沾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在新型教学模式下,互联网云数据为生物学习带来巨大的便利。比如在植物学的兴趣培养方面,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中国自然植物标本馆”官网来了解学习植物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使用诸如“花伴侣”“形色”等植物识别APP拍照了解植物种类与,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没有专业人员的领导下自主学习。构建互联网数据,并且与教学相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课程的掌握情况,将死板的课堂带出教室,引入生活。事实上,“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模式已经在生物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每周选择学生可接触范围内的植物拍摄照片并上传到学习平台,包括植物整体和细节图片,要求学生每周按此文件找到这些植物,拍下照片并命名,并且在图片中加入形态描述和所属科属,后保存到自己的空间相册中,教师可通过浏览空间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和照片的准确性,其他同学可对照片进行评价。

5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作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高校生物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也势在必行,高校生物学教学也面临诸多挑战,面对问题与挑战应当迎难而上、与时俱进,明确改革的必要性,才能培养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应用型人才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4-03-15(001).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篇8

电子设备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可用动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优化教学过程。

(一)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

化学反应机理、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它们具有逻辑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很吃力。教师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运用动画,生动、形象、直观地模拟进行解释。同时用多媒体技术所做的多媒体课件在呈现客观事物的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时比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人机对话、超文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贮存量大等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查找学习障碍,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效率,是其他教学媒体所难以相比的。

(三)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使单向的教学活动变为双向的或多向的教学活动。计算机存储量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得学生思维不仅横向发展,更向着纵向发展。计算机网络可以缩短时空距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互助合作的优良素质。如电子图书馆和网络的服务,允许用户把信息(电子邮件)传给本系统的其他用户,更可以通过一些学校或企业创设的网校进行交流与学习。

二、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一)微观粒子的变化、运动、结构。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直观具体地描述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原子轨道的形状和空间伸展方向,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从不同角度观察共价键和晶体等的形成过程,以有效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以C60结构为例,课本上仅为平面结构,用现代信息技术制成三维立体图像可以让学生选中一个碳原子,然后叠加成C60,使学生形象地了解C60实际物质结构与空间距离、键角等的关系,有利于理解碳的空间结构。

(二)元素化合物的实际用途或现代化科研设备与化工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的演示。

对现代科研设备与工艺流水线,教师可以把一些较为复杂的设备与工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图片,模拟反应原理,使学生清楚明白地看清原料的加入、气体的流向、产品的流出等过程,让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取得实地参观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效果。

(三)有毒,有害,以及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

如一氧化碳、砷化氢等毒性实验,铁的生锈,煤和石油的形成等,常规教学只能教师口述,而多媒体课件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三、信息化环境中教师的作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借助计算机,师生在教学中可以交互显现信息,整个教学组织过程教学信息的流通不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过程,而变成一个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互动的双向反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教学技术,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单纯的演绎或归纳过程,而是一个建立在逻辑思维体系基础上的全方位认知发展过程。

这种互动性不但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情况,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与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及时提供指导信息,学生也可以主动向教师咨询请教,实现个别化学习,促进个性的形成,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将出现新的变化:教师将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除了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必备的教育理论外,教师应注意搜集与整理教与学所需的各种信息,把各种教学资料存储到电脑中,以便编制CAI课件。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化学课堂上适当的应用,教师还可以自己进行脚本设计,使得多媒体课件更加形象生动,更有说服力,与化学教学活动联系得更加紧密。

四、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能替代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现代技术手段与常规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粉笔和黑板仍应是教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教师也需要精辟的讲解配合有条理的板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变的。

板书是教师用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媒介,在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中,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将教学信息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便于联想记忆。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产生就源于板书的启示。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知识具有层次性、阶段性,没有板书或者仅仅只是展示一下板书,知识的全面性或者层次性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否则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声音、动画有较强的记忆,而他们所记忆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

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大,节约课堂时间。但是在课堂时间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知识过多,学生只能跟着课件大致浏览一遍,往往课上听得明白,课下却用得糊涂。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改良和重新组织。

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尽管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它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和否定其他的教学手段,只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完全补充、完善和发展。今天的化学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在未来的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完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究式学习都不可能培养出良好科学素养的实践者。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学技术信息化资源高校化学教学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现代教学技术对化学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教师应探索开发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信息化资源更有效地融合于高校化学教学,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爱兰.运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提高化学教学质量[J].鄂州大学学报,2007,(05).

[2]赵立芳,房喻.大学化学.2004.2,VOL19,第1期.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电化教育,2002.1.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篇9

高校法学教学与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形成法学专业特有的法学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法学教学的投入、模式应与其他专业的有所区别。只有了解和把握法学专业法学教学特点,才能很好地进行法学教学管理。我们认为法学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性。首先,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和丰富,也要求法学教学充分重视法律的社会性。其次,法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法学人才,而法学人才是拥有良好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能力的,能够探索和运用法学知识来创造性地解决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冲突的。一般法学院系,就是要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的,而这几年所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更是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和国际性。因此,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法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很好地进行结合,通过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来培养法学应用人才。再次,法学研究也应当以当前社会司法和法律在社会适用中的问题作为重要内容,才具有生命力和价值。走向社会、深入实践,成为法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法学教学不能脱离社会,这是法学教学的客观前提。

2.规则性。首先,法学教学主要以法律为研究主线的,法律是社会高层次的用于调整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法律的制定、修改、实施、效益,是法学教学各门课程的基础。其次,法学基本理论、理念、观念、原则的研究和提出,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法律规则体系之中,并通过规则在社会中的实施,融化于社会运行之中,实现于社会活动之中。最后,法治社会建设重在法律之治,通过法律人的推动,全社会要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精神,逐步推进社会走向法治。因此,法学教学不能脱离规则,这是法学教学的基本内容。

3.方法性。首先,法学教学除了传承各门课程基本知识外,其中最重要的是适用法律,这就涉及对法律的理解、解释与运用的方法论问题。怎样了解与把握法律规定的背景、目的、真实含义、应遵循原则、解释精要,在选择法律运用之时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合法性,这个需要方法论的支撑。其次,制定法律在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规范政府的公权力,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如何使制定的法律体现科学、民主、公平、正义,也是具有方法论的内涵。最后,如何使法律权利与义务在社会运行中得到实现,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加以救济,在公共利益受损时进行责任追究等等,需要通过程序法治和诉讼机制等来保障,更是具有方法论的内涵。因此,法学教学不能脱离法学方法论,这是法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基于以上高校法学教学的三个特点,法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为:法学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加强法学教学的实践理性;法学教学不能脱离规则,重视规则的制定与实施效果;法学教学不能脱离方法,强化法律思维、法律技能、法律素养的培养与熏陶。

二、高校法学教学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基于高校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建设项目的一定异化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除了新建高校外,政府投入高校教学的增加经费有很大一部分通过教学建设的项目进行,如通过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基地等项目,教学建设无可厚非,但在教学管理行政化色彩加重的情况下,有无各类教学建设项目成为考核学校、学院、教师的工作内容,甚至成为教师职称评审的评价要素。在这种状态下,许多教学建设项目变成了为建设而建设的东西,致使教学建设项目在申报、实施、结题过程中出现一定异化的现象,表现在:一是教学建设项目成为申报单位或申报人争取教学资源(实际上所谓的“经费”)的一个重要途径,产生申报过程的不正当竞争;申报审批过程中的某种程度的形式化,助长了脱离一定现实情况的夸张浮华现象,从而淡化了教学建设项目的真正宗旨。二是学校相关教学管理行政部门也竞相申报建设项目,与从事实际教学的教师争抢项目,造成教学建设项目一定程度的中心偏离化。三是教学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建设主体脱节的现象,出现主持人实际不实施建设内容或主持人劈开成员独自进行建设的两种情形,影响教学建设的成效及其可持续性,不利于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建设的整体推进。四是教学建设项目验收的程式化、表面化,致使出现教学建设项目的实施不在于很好地推进教学的发展,而在于如何通过验收过关的现象,许多教学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所在院系的许多老师根本不知道,不能很好地产生示范作用。五是教学建设项目成为考核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致使认真教学、学术严谨的一些教师因为没有教学建设项目而影响其教学业绩。以上出现教学建设项目的这种异化现象,影响了教学建设项目本身目的的实现,反映了以项目化的高校教学投入机制存在的问题。教学建设项目这种异化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法学教学的实质要求。

(二)教师教学工作的客观弱化

表现在:一是科研强于教学。科研状况在某种情况下代表了学校研究水平的层次,影响到学校的评价,为此,学校支持科研的力度往往比教学的力度大,而不管其科研对专业、学科建设的对接度如何,对教学的支持度多少;同时,学校也加强了对教师的科研考核力度,对教师学年科研实行量化考评并进行奖惩。学校持有的这种客观导向和科研考评,影响到教师的工作重心和对教学的投入,从而影响教师对教学得投入,影响到教学效果。二是教学建设项目强于教师教学工作。原则上讲,教学建设项目应该是促进高校教学的推进和提升的,并且融入于教学之中,但由于教学建设项目的功利性,即教学建设项目所具有的经济支持、考评赋分、利于职称评审的因素,成为一些教师竞相竞争的对象;同样因受功利的影响,许多建设项目成为主持人自己的建设内容,与上面提到的主持人劈开成员的情况相应对;其他教师由于得不到教学建设项目,同时由于缺乏项目建设的团队性,因此也对教学建设项目不关心,影响教学建设项目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三是教师教学在考核上的弱化。教师教学工作应当是考核的主要内含,但是基于前面两点所述,对教师考核过程中,课程教学情况已不是突出的中心,而科研状况、教学建设项目在考核中成为了与教学同等的重要内容。这种考核的结果,必然引导教师注重教学建设项目和科研的投入,从而影响法学课程教学的深化。教师教学工作的客观弱化,影响教师课程在法学教学中的基本地位。

三、当前高校法学教学管理的深化思考

(一)坚持以培养法学人才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坚持以培养法学人才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法学教学应该树立的终极要求和观念。坚持以培养法学人才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法学院系的一把手必须从宏观上紧紧把握法学教学的中心工作地位,科学确定培养法学人才的定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清院系各项工作的关系,引导院系整体工作服务、服从于教学主线,重视院系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确保法学教学的质量和特色的凝练。其次,院系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认真实施院系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要求,落实好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推进各项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做好教学的状态控制和反馈工作,确保教学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再次,各位法学教师要以院系确定培养法学人才的定位为己任,把教书育人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提升现代法学教学的发展观念,自觉改革和探索法学课程教学,正确指导法学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素养的提高,适应社会对法学人才的培养需要。最后,形成有利于法学人才培养的机制。要在法学人才培养上确保“一把手的重心沉落、各职能部门的服务保障、各法学教师的精心投入”,需要有一套机制保障,即通过形成一定制度确保院系领导对培养法学人才的重视和领头羊作用、各职能部门在服务培养法学人才中的保障促进作用、法学教师在培养法学人才中的中心和基础地位,凝心聚力,合力打造培养法学人才的堡垒,实现法学教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高校法学课程教学的适应

根据以上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困惑与高校法学教学的特点,除了高校法学院系负责人要高屋建瓴,做好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规划,拓展法学教学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外,从法学教学管理的角度,就是要做好法学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适应新时期法学教学的需要。

1.充分认识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法学教学如何通过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摆在高校法学教学人的面前,为此,进行法学课程教学研究是非常必要。

2.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法学教学主要教学模式还是以课堂传授为主,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还是缺乏有效的手段;由于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好多高校也重视法学实践教学,但缺少实践平台和实践指导老师。为了改变法学教学面临的困境,许多法学院系也开展了教学改革的探索,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与方式,并取得了一定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国外的法学教学方式和手段也通过一定媒体介绍到国内。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学习、探索、实践、提升法学课程教学的效应,成为了高校法学教学需要探究的课题。

3.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在法学专业不同学科领域里可以分别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改革:

第一,改革法学课程教学内容。面对课程膨胀和学时有限的冲突,进行课程内容结构的整合和调整,使整合和调整的课程内容既是法学人才应该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又符合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教学法则的要求,并且因应法律职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和能力培养以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形成符合社会对法学应用型人才所应具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课程群建设,对相联系的学科课程进行链接,整合和抽象课程群共性知识体,减少分头教学可能造成的时间浪费,加强课程群课程教学中的联系,促进学生更快掌握课程群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第二、改革法学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分析法学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不同要求和特点,探寻现代化条件下法学课程教学的一般性要求和规律;在把握法学课程教学一般性要求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探求法学理论课程与法学实践课程教学的要求和规律,探求法学专业不同学科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概括法学课程教学可能存在的有效模式类型,实践和求证法学课程教学应该具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与不同法学学科课程对应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形成法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方式方法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有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可能起到的平台作用,提升教学的经济和效率。

第三,改革法学课程教学的效果评价。在肯定传统或者已有法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合理成分基础上,剔除其与现代社会对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利成分,引入符合现代法学人才培养的其他合理养分,通过课程案例的实践,形成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法学课程评价要素体系。

高校教学论文范文篇10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字仁卿,号敬斋,金代真定栾城(今河北栾城县)人,金、元时期我国著名四大数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1248年撰成《测圆海镜》,是天元术的代表作;1259年完成了另一数学著作《益古演段》,是一部用来系统普及天元术的著作。纵观李冶的两部数学著作,无不体现出他早期的数学思想,无不彰显出他数学思想的光辉。李冶在其著作中所反映出的这些方法是当时中国数学发展进程乃至世界数学发展进程中比较先进的数学思想,而且贯穿于整个数学的发展进程中。经过历代的不断传承和发展,这些思想变得更加成熟,在现代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紧密结合现代高校数学教学实践,主要就李冶数学思想在现代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深人研究。

一“、天元术”的思想

《测圆海境》中“天元术”的思想,即"列方程"的思想,列方程的程序分为三步:首先立天元一,然后寻找两个等值的而且至少有一个含天元的多项式,最后把两个多项式联为方程,通过"相消"求出解,即:设未知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求解的过程。“列方程”的思想陪伴我们从中学数学到大学数学,不过在大学数学中,这一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未知量从表示一个数值拓展到表示未知函数或者概率分布中的参数,条件比原来更加复杂,方程也从简单的线性方程演变为微积分方程,或者随机方程。

二、数形结含"的思想

《测圆海境》中用到条段法和《益古演段》中用方、圆对一次、二次方程进行解释,使其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实际上这就是现代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的萌芽。该思想在现代高校数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高等数学中二重积分是转化为二次积分来计算的,但应该如何转化呢?如果直接给出二次积分就显得较为唐突,不便于学者理解,所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给出几何解释就相对的简单的多了。

三“、一題多解”的数学思想

《测圆海境》全书共170题,书中涉及到一题多解的共有34题:其中:二法的有30题,三法的有1题,四法的有1题,五法的有2题。如卷七“明吏前一十八问”第二问,此题给出五种方法,并且难易差别较大,这样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最简单方法。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题多解”的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还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开拓了学者的学习思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在积分变换中求函数的Laplace逆变换。又如高等数学中求椭球体的体积,可以用三种方法:(1)用已知平行截面面积函数的定积分的方法;(2)用二重积分求曲顶柱体的体积;(3)三重积分求体积。

四、转化的思想

转化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不断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甚至模式法、简单化的问题。如李冶在当时就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降次,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去求解。高等数学中求微分方程也可以用转化的思想进行微分方程的简化计算。

五、机械化,程序化”的思想

《测圆海境》中李冶的天元术是一套完整的程序,计算机产生以后有研究者形象地天元术比作计算机的软件。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往往大量现象归结起来可以用相似的方法来求解,只是具体问题中数据、函数和实际意义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人们通过这些问题提炼出方法的精华,开发出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如matlab,mathmatica,lingo等数学软件,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总而言之,作为当代高校的青年教师,我们有义务进一步加强对李冶数学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当代高校数学教学中如何传承李冶数学思想,使高校数学教学变得简单化、程序化、规范化、实用化,使高校数学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课程。

作者:金正龙 宁广谊 单位:承德医学院

第二篇:高校数学教学中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尤为广泛,高校学习与中学学习不同,由于各个学科种类繁多,数学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教师更应该重视数学学习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它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主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主体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表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创造性以及独立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一、目前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数学的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教师,采取着单一的教学方式,几乎在一整堂课程学习中,都是教师在对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做出讲解,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也常常是一些定义和概念,或者就是通过在黑板上的演算对一些公式做出推导,而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表现出主动性。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氛围枯燥无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很容易走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高校数学课本上的知识点多,内容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强调的都是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基本上都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东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紧密,而教师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是单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讲解,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降低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理论知识,无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只教一门课程,教师掌握的知识也比较单一,在教学过程当中会忽略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不能达到在课堂上扩大学生知识面的效果,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也限制了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发展。另外,有一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任务性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二、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课堂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科学的问题提出是课堂成功的一半,通过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来。高校数学课程具有非常强的联系性,前后的知识点往往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构建本节课的框架,让学生清晰的掌握知识和方向。通过问题的提出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起着构建、帮助和引导的作用。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先进行思考,学生不能解决时,教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例如,在学学数学解析几何的时候,需要引入向量的概念,而学生在之前高中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有关向量的学习,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向量的概念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忆向量在物理上以及数学上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进入思考模式,然后引进向量的运算,让学生在更佳的状态下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往往是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学习,不顾学生是否掌握,只是一股脑的将课本中的知识讲解给同学们听,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机会被剥夺,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散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小组学习中开展任务探讨,通过小组协商和讨论,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发挥。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讨论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对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任务进行合理的评价,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例如,在学习换元积分法的时候,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2组,给出几个方程,让第一组的同学用常规方法解方程,第二组的同学利用换元法解方程,之后再给出几个方程,这次让第一组同学使用换元法解方程,第二组的同学利用常规方法解方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掌握换元方法,并且乐于利用换元方法求解方程。

(三)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及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创建不同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通过将学生分组,提出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自主探讨思考的过程;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创建与实际生活接近的具体情景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丰富课堂内容。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单一的传统教学变得生动多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在数学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率。此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学方式的统一,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来进行区别教学,所以学生的个性化得不到发展,思维也得不到发散,被死死的禁锢在同一个区域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式和方程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方式。所以,在高校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构建学生主体性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课堂中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开展任务探讨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动思考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主体性教学模式改变了过于依赖教师的现象,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车鹏程 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第三篇:高校应用数学教学改革

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就进行了专业化的数学教育。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每年的考试,数学教学的更大目的在于通过数学学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的应用数学教学和学生先前的学习阶段有着本质区别,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是大学数学教学的一大特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学生的长远发展,改革是提高高校应用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注重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高校开设应用数学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数学早已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它与其他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数学的重要性,开设应用数学还是很有必要的。总体而言,高校开设应用数学主要出于以下目的:第一,开设应用数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基本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同时学生的思维缜密性也会得到改善,学生会用数学的思想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第二,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数学遍及理工科学生专业课的各个角落,如果缺乏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学生就很难听懂专业课;第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与学科之间是共通的,通过数学教学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创造条件。

二、高校应用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应用数学的开展已经有很多年,但是在应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切实际

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当今许多高校的数学教学内容与这一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一些高校过于重视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导致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严重脱离。学生学到的只是理论,而不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如此,高校的数学教师不注重数学教学方法的革新,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严重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数学教师的学术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应用数学教学一直在改革,但是应用数学课堂教学依旧是学生获取应用数学知识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应用数学的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数学的学习效果。应用数学与数学是明显不同的,它更注重与专业课的内在联系,但是大多数高校应用数学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课理论知识,甚至在教学活动中对专业知识出现错误的理解,不但让学生陷入了应用数学学习的误区,还让学生无法将数学应用到了专业活动中。

三、应用数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培养

(一)提高应用数学教学的针对性

应用数学开设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好地应用专业知识,而学生的专业多种多样,这就导致他们对数学的要求有差异。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差异教学方法应用到应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专业课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二)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前文已经讨论过,应用数学与实践的严重脱离是应用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否则会让学生陷入仅仅停留理论知识的尴尬境地。教师要更新教学内容,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尽可能添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自身的主导位置,让学生参与到应用数学的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中。

(三)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应用数学教师不仅要补充数学知识,还要重视相关专业课的学习,这样才能将数学和专业课有机融合。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对应用数学教师相关专业课的考核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

(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基本意识

学生是应用数学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基本意识是应用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今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淡薄,影响了应用数学教学的推广工作。应用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意识上首先重视应用数学的学习。教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群体,找到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淡薄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教育者的不断研究并得到更多的重视及支持,真正发挥应用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四、结语高校应用数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适时做出调整。改革不能机械化,要一切从学生的教学实际出发,这样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要求,真正全方位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作者:王慧敏 单位:黄淮学院

第四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导向的高校数学教学探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之逐步提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如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高校数学亦是如此,当前,不少高校数学教学中仍沿袭着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导致大学生在高数学习中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致使教学质量不佳。因此,必须借助于现代教学理念,加快高校数学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创新,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我国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

一、现代教学理念概述

现代教学理念是20世纪上半叶由西方教学学家包豪斯所提出的,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引导与指导作用,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找出问题的科学解决办法,并对解决方法加以验证的过程。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现代化教学目的

对于现代化教学理念而言,其教学目的即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学习过程中,主动汲取各方面知识,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和探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增长新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较传统教学理念下学生获取知识并形成系统性认知体系不同,现代化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重点始终放在学生这一主体上,旨在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现代化教学过程

基于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五个阶段,因而常被称为“五步教学方法”。第1步: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教学主题,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以教学内容及重点为依据,通过创设情景、列举例子、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发学生发散性思考,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第2步:在教师所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下,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直接关系着教学成败,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第3步:为便于学生探索和自主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学习有关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找出问题的科学解决方法,与此同时,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还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等能力;第4步: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设想;第5步: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并得出了最终结论,教师结合有关知识,对所得结论正确与否进行验证。五步教学法是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整个教学过程,简单而言,就是: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结论验证。

(三)现代化教学特点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更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结果也同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一方面,通过情境的设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动力,所创设的情境必须同教学内容相符,还能使学生利用情境提出问题,带动后续教学过程的开展;另一方面,若学生所学知识未进行系统化整理,会导致学生学习认知体系缺乏应有的逻辑性,所学的知识零散而杂乱,导致教学质量不佳,比不上传统教学方式所获取的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此外,现代化教学理念下所学内容更具实用性,通常而言,现代化教学理念下学生所获取知识均为解决当前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而传统教学方式所教授的知识,多为学生未来可能碰到或用到的知识。因此,在现代教学理念下,学生更有学习兴趣,更有动力自主开展学习。

二、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加快高校数学教学创新的途径

下文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确定了高校数学教学目标,并以五步教学法的应用作为高校数学教学创新路径。

(一)多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进行多方面培养目标的设定。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种,即知识、能力、情感三大目标。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必备知识目标,二是拓展知识目标,前者是为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加强训练与应用,确保专业课知识完善;后者旨在满足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学历的晋升、终身学习习惯培养等需求。对于能力目标而言,其设定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此外,由于学生情况不同,所设定的能力目标也不尽相同,即前人所说的“因材施教”,能力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情感目标而言,其设定旨在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学校、社会等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就高校数学教学而言,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素养与数学应用能力,以便进一步带动和发展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培养一批富有观察力、逻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基于五步教学法的高校数学教学创新之路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实际的有机融合,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案例分析作为基本元素,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批判意识,从而促进其更全面地理解复杂和多变的问题。在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及五步教学法时,必须先创设情境,使学生顺利融入自主学习与探究中,积极进行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创新能力。下文以数列极限教学为例,对五步教学法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三、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切实解决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求高校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入现代教学理念,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作为高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采用现代化教学理念武装头脑,积极探索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应用能力。

作者:苗志金 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第五篇:民办高校高等数学教学探索

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教育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网络信息促使各类高校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向个性化发展。为了适应这个新形势的发展,民办高校也有必要根据教学的需求,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使教学形式丰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等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高等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它是工科、经管类等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高等数学课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为定量分析提供了工具,它能提高人们的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准计算等能力,在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高等院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高等数学的教学就必须为了这个培养目标服务。根据目前基础教育的发展,高校的逐年扩招等现实情况,更有必要在高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下功夫,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二、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

高等数学的内容一般都比较抽象,理论深奥,加上学时所限,往往使学生感觉难学。如何将抽象性极强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数学教学依然是:内容陈旧,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种方式难以唤起学生听讲的注意力和思维的积极性。计算机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短了抽象数学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根据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现状,结合我院数学课的教学时数,研发我院的高等数学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并在应用中进一步总结、完善,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家知道,保持注意力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周边的新环境产生着许多好奇,注意力很难集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形象地把客观事物的影像展示给学生,利用它的新颖、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兴趣不是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需要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我们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他们的感性认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演示直观材料,经过观察获得。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概念是对一些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因此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从抽象理论和现实背景的统一,直观地引入新概念和新定理就成为提高学生接受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其次,我们在讲课时,不仅要注重难点的讲解,更要注重直观教学,对概念必须通过几何直观讲清讲透,让学生深刻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教学中,凡是能用直观引入的概念,都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将几何、经济背景直观引入,再举实例,然后归纳总结,抽象出数学的共性,上升为理论。根据心理学研究,在记忆的过程中,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记忆,而且记忆会更长久。而以视听为主的多媒体教学就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以对记忆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各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专业的实际问题,讲解数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感到它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专业的重要性,会使学生更重视高等数学的学习。如果能加入案例教学,效果会更好。过去教师讲完一章,总由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记笔记,养成一种依赖性。教师应当让学生养成自己总结的习惯,利用网络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总结在网上,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加以修改和补充。学生通过总结,能牢固地掌握各种方法,也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留下了空间,有利于他们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体会知识的具体与抽象、静态与动态、有限与无限往往是数学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我们利用网络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利用网络搞好课后的辅助教学

网络教学环境是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场所,是为学生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提供的辅助环境。网络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师把自己的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利用网络功能在网上,让学生通过浏览,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我们把每一章的总复习题及详细解答等相关内容全部上网并免费开放,资源共享,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总体来说,这样做既能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也能体现教师的辅导地位。通过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网络学习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这是适合民办高校本科生的学习模式,也是民办高校非常实用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作者:朱天晓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第六篇:数学实验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实验已经渗透到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航空航天、石油勘探、环境保护,到企业的质量控制、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都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方法来处理,数学实验已经与数学理论研究一样成为科研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对应用计算机从事研究或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高素质数学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数学教育必须改变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注重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数学实验。例如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的解都通过近似计算来模拟,金融精算以及应用统计的数据分析必须通过实验来实现,非线性动力学复杂吸引子的特征与混沌现象通过实验才能理解,数字图像处理、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也脱离不了数学实验。

2数学实验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一些高校率先开设了“数学实验”课程,之后美国一些重点大学也开设了同类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试验于1997年出版《数学实验室》。我国开设数学实验课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如中国科技大学1998年开设数学实验课,1999年编写出版了《数学实验》教材。随后,其他本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数学实验课。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虽然大家对数学实验开设有了共识,但对数学实验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一般来说,数学实验是利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进行科学计算、模拟仿真、图形处理、证明猜想等,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深入研究数学和有效的应用数学。通过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学会通过观察到的结果得出结论,锻炼尝试猜测某些数学规律。

3数学实验的必要性

目前,数学专业的数学实验仅是一门课,并没有在其他数学课程中进行一定课时的数学实验。数学实验区别于传统的数学课特点就是在讲授数学理论的同时,要研究数学算法,要求学生从问题出发,借助于数学软件,在计算机上实现计算过程、得出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数学课程那种仅仅依赖“一支笔、一张纸”、由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模式,就必须在数学类课程中全面推广数学实验,而且经过几年来的研究和探索,条件已经成熟。数学实验的内容应包括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种:基础性实验是面向课程的,内容涉及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高等代数等基础课程中的极限、积分、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概率、微分方程解法,如:求数列极限、定积分的计算、大型稀疏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求解实验等;综合性实验一般取材于科研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内容涉及统计分析、最优化、偏微分方程、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等内容,如:路灯更换策略、波的传播模型、微分方程的解-混沌等。近年来,我们已在数值分析、矩阵计算、非线性方程组的解、差分方程、数学建模等课程开设了数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数学实验的条件

4.1师资建设

开设数学实验课程,需要一支专业性很强的教师队伍。不但要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而且要掌握一些数学软件,并对数学建模比较了解。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能依据教学大纲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4.2实验室建设

目前,数学实验室的主要设备是计算机,并配备各类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等。实际上,数学实验应与物理相类似,不同的实验应有不同的实验设备,以适应不同课程的需要。另外,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练习,应建设开放式实验室机房,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操作和练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实验的积极性,实验室应连接Internet网,建立校园局域网,拥有双向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确保辅导教师能够在网上与学生交流互动、辅导答疑。

5数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数学实验教学模式设置,通常由教师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借助于数学软件在计算机上做数学实验,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也可以组织全班讨论形式,对实验问题尝试探索;通过参与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积极深入探究,从中获得数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数学实验的题目可以多样化,可以是简单的验证性题目,也可以是具有开放性的题目。简单的验证性实验题目,能让学生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和实验软件;开放性实验题目,给学生充分联想发挥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实验让学生掌握一些数学软件,能够使用计算机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中公式和定理的推导,更好的掌握数学计算方法,更有效的锻炼应用数学方法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结语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将数学实验做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在数学专业课程中增加实验才刚刚进行尝试。因此,本课题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研究,以推动数学实验迈上更高的台阶。

作者:朱丽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第七篇:现代化教育下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已经逐渐实现由应试教学转向素质教学,同样的,在我国的教育界已经提出相关的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的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不断地突破以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一、高校数学的基本特征

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数学教学中进行教育改革,务必从学科的基本特征入手,根据学科基本特征认识到教学模式的不合理性,从而更好地围绕其基本特征进行教育改革,进而有效地实现高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务必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现阶段的教学改革应当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好地将教学目标设定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上。(2)有效地将数学建模引入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中,不能再如以往一样的仅仅是单纯地进行数学公式的套用,而应当更好地将数学内容同数学方法相结合,采用逐步推进的方法,充分地发挥数学建模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发散。

二、现阶段我国高校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的单一

在我国的传统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单一传统的,仅仅是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教师也只是一味地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从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在整个高校数学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也仅仅是进行较为单一的纯理论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手段较为单一

在传统的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仅采用试卷考试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以此来断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坏,这样的检验手段,会让学生仅仅关注解题的结果以及对相关知识的背诵,并没有实际地掌握知识的运用。而往往学生也仅仅在期末前期临时抱佛脚地背题,这样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高效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改进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单一地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背诵,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高校教学已经逐步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而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高校的数学教学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现阶段的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务必掌握多元化的学习方法,还要要求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公式以及内容。同样,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分析数学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