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5:13:47

高校体育论文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篇1

(一)体能训练的定义

体能训练是指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或训练手段和方法,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的一种教育过程[1]。体能是人类生命的动力,所以人体要提高身体素质,就要进行体能训练[2]。

(二)体育选项课的界定

体育选项课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形式改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全国各高校全面开展了体育选项课,实现了学生上课的“三自主”教学模式,即自主选项目、自主选教师、自主选时间,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锻炼需求。

(三)体能训练的作用

体能训练能促进人体的各项机能,诸如速度、力量、爆发力以及耐力和柔韧性等方面得以提高。体能训练方式以单向化联系为主,对人体的各部分器官、人体躯干以及组织等进行调节,在提高健康水平的前提下,促进身体均衡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将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如果仅仅凭借兴趣进行体育训练,很容易导致训练失衡,难以获得全面训练的效果。在体育教学中,体能直接影响着体育成果。体育教学内容诸如行走、跑步、跳跃、投球以及支撑、悬垂、攀爬、球类等等,都可以使身体获得锻炼,但要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就要在提高学生体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实施必要的体能训练,并且在开课的时候,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

二、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实施体能训练教学的必然性

(一)体能训练教学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在体育选项课中将体能训练引入到课堂教学,是有关学者与专家从高校体育实践教学中探索出来的。体能训练的教学形式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了学生。选项课教学中,学生具有体育项目自由选择的空间,并在参与体能训练中有一定的自主权。学生在体能训练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专长调节体能训练强度,将学生的体育潜能充分挖掘出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数高校都将体能训练融入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中,并设立选项班级,将具有共同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级接受体能训练。在体育选项课教学思想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主要是针对具有共同运动基础和共同爱好的学生,使体能训练更符合学生的基本需求。

(二)提高学生体能训练技术水平的需要

体育选项课教学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正如心理学家所认为的,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被激发起来,因此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不仅确保了教师教学质量有所提高,而且还使预期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在体育课中实施必要的体能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自己所擅长的体育训练方式,从而自觉地投入到体育训练中,自主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为了提高体能训练效果,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组织小型体育比赛,诸如成立乒乓球协会、旱冰协会、网球协会等,以对体育专项运动爱好者拓展与延伸专项技术活动。学生接受形式多样的体育训练的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树立了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教师体育教学技能的需要

高校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将体能训练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面临着选课竞争压力。为了能够将自己在体育训练中的教学优势展示出来,体育教师需要对选项课教学中所融入的体育训练进行深入研究,积极主动地掌握有关体育训练的新理念,以便更好地把新知识引入到体育教学课堂上。另外,目前高校普遍运用互联网办公以及网上教学,体育教师可以运用视频的方式将体育训练要领向学生展示出来。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对自身的训练技术水平、教学水平以及体育训练综合素质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以提高学生的体能训练素质[3]。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训练素质的同时,还要将学生的业余时间充分运用起来,以业余锻炼的形式不断改善学生的体能训练素质,提高体育专业水平。体育教师要创新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方法,开展新颖的体能训练教学形式,以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以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

三、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影响体能训练的因素

较于其他国家,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能训练的时间较晚,导致实践教学中各项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需求认识不足。特别是高校正相继开展体育选项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的体育选项研究,忽视体能训练,因而导致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一)没有制定明确的体能训练教学目标

近年来,高校教育实施系列改革,体育教育开展选项课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倡导体能训练在选项课中实施。但是,多数体育教师对于体能训练仅仅局限在体育技巧训练上,并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深层次的意义,因此即便是在体育选项课中增加了体能训练,也仅仅是浮于表面形式,没有实质性意义。体育教师对于专项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形成认知,就会将体育教学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体育必修课教学模式上。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于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难以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导致体能训练在教学中难以有效开展。对于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师也没有从学生体能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计划,而对于体育运动的规范性动作和运动技巧加以强调[4]。缺乏对体能训练的正确认识,就必然会导致其在具体实施中不够重视。

(二)选项课偏向选择运动量较小和室内的体育项目

高校体育教学采用选项课模式,在专项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但是,学生在考虑到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更多地倾向于选择运动量较小且在室内教学的体育项目,特别是日常休闲运动项目,诸如羽毛球、乒乓球、气排球等。这些项目可以在室内进行而且不受风吹雨淋又容易掌握,学生不仅在体育课上接受训练,业余时间也可以作为良好的娱乐活动,加之考核方式简单,因此被大多数学生所选择。由于运动量较小,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体能训练负荷量不够,影响了学生体能的提高和健康水平。

(三)体育选项课教师业务能力有限

在一些体育选项课训练中,体育教师对于自身弱项的体能训练技术掌握不够。在此情况下,体育选项教学中就很难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因此,一些体育教师会以长跑或者球类训练作为体能训练形式,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训练难以理解,甚至于对千篇一律的体能训练形式产生心理排斥感。

(四)没有将体能训练与专项运动相结合

高校体育选项课所涉及的项目较多,诸如球类、游泳以及目前较为时尚的健美操以及跆拳道等。有些体育教师普遍从经验的角度开展教学,没有根据学生所选体育项目特点与运动规律开展专项体能训练与教学,也没有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违背了在体育选项课中加强学生体能训练的宗旨,导致了学生体能状况被忽视。因此,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项课的项目特点,制定相应的体能训练计划,在课堂中对学生施予专门的体能训练才能达到体能训练的目的。

四、高校体育选项课中有效开展体能训练的策略

(一)从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优化体能训练

项目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引入体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将学生的体育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出来,就要把体能训练的教学指导思想与现代素质教学理念相结合,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从大学体育课程内容改革入手,调整和完善体能训练项目,促进传统体育训练与新兴体育训练的结合。要积极把社会上流行的健身类项目引入体育选项课中,包括学生所热衷的滑雪、街舞、攀岩以及高尔夫球等,都可以融入到传统体育训练中,以实施创新式的体能训练。创建多种形式的体能训练教学形式,以深化学生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开展健康保健课程,实施人文体育、生物体育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运动的涵义,进而了解到体育训练对人的身体机能的重要性,因此乐于接受体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去。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能训练技能

高校实施体育选项课教学,教师在校园网络体育教学平台上挂牌竞争上岗,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课。体育教师面对学生选课,要想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就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体能训练专业技能,具有广泛的体能训练理论知识,并能够吸收最前卫的体能训练方式。在选项课的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对体能训练不断创新。体育教师要做到一专多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而改变,积极引进先进的体育训练方式,提升体育教师的技术能力,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和谐发展[5]。

(三)不断完善高校体育体能训练制度

在体育选项课的体能训练教学中,将课程教学中的体能训练项目的目标制定出来,结合专项运动训练展开,可以提高高校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效率。根据教学实际,将体能训练课程的实施制度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制定出来,促进体能训练目的与体能训练评价相结合,以推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篇2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其多功能性。就体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来讲,体育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它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一生具有明显的影响和长远的效益。传统的学校体育在很多方面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着学生适应社会及向社会化转变的进程。现代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呼唤着学校体育与社会接轨。体育教育要根据正确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激发和提高,在身体运动中培养社会意识、养育健康心理、培育良好习惯、实现体育教育目的。在发达国家高校体育凸显了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活动的源头。体育科学和体育教育应以满足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为主题。学校体育教育的成果反馈于社会,回报社会,为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使大众体育推助的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医疗体育等体育方式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将这些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的主导内容,来促进学校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方法与途径

1.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大学人才

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的走访了解,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还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通过分析高校体育的新职能,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课余体育文化建设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行教学新思路的探寻。我校进行了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利用教学、训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运动锻炼的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各种社团、俱乐部中传授各种体育活动的扩展性知识,如组织、裁判等工作,让学生作为主体,组织开展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各种社会能力。

2.学校、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

第一,学校要为社会提供体育场馆,为体育锻炼者提供良好的运动条件和指导教师,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团体中的人员组成大部分是从高校中走出去的,他们最能代表社会体育的需求,也是推动社会体育的主体力量。通过调研,全省高校的体育场地大都能够提供给社会使用。第二,让社会体育走进高校。引进高水平赛事,如在我校进行的全国女子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全国男排甲级联赛,还有球星进校园等活动,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流,推动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和开展,带动了学校体育水平的提高。第三,让学生走出去。我校通过组织社团、俱乐部与社会团体进行交流,经常参与社会团体的各种活动与比赛,如轮滑队多次参加全国轮滑分站赛,成绩优异;非遗项目多次参与大型开幕式与社会活动的表演;学生在社会中参加各种体育团体,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与赛事;经过培训我们的一些同学能够参加业余足球、篮球等比赛的裁判工作。使学生有机会与社会增进交流,开拓了眼界,了解了社会需求,对自己有一个更准确的定位,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方便更加顺利地走向社会。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会贯通,通过交流促进发展,从而全面实现大众体育推助的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医疗体育等体育方式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3.政策支持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篇3

1.1教学观念落后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观念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但是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学生依然不能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还没有完全从教师转换为学生,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在培育学生主体性学习时只是体现在课堂中,仅仅是注意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确保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但是却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没有注重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而使学生的体育运动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课堂之中,而没有深入贯彻体育运动活动的理念和观念,很多学生不具备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和自觉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这种现象的造成主要还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自主性方面还存在不足和亟待加强。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虽然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但是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深层次的教学分析,在体育教学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形式上和观念上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相应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但是并没有进行实践活动和自觉的行动[2]。因而,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就存在内容和形式的不统一,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再适合当今高等院校教学的模式,更不利于高校体育的教学发展。高等院校教师在授课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淡薄,没有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

1.2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

由于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因而对高校体育学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都是抱着玩乐的心态在上体育,教师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没有独到的见解,虽然存在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但是教师并没有将之付诸实践,也没有将新的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教学内容还是以单一的田径、球类运动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乏交叉学科,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和上体育课的热情。同时,一些高校教学本身就对体育教学不重视,造成体育课被其他专业课霸占,还被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就使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无法完成,教学目的很难实现。另外,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的时候,都是参照体育教材,没有将体育教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因而就会造成教学的信息量减小,限制了学生视野的开拓、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挖掘,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

1.3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讲解法、学生练习法等等,教师在教授一个体育动作时,都是采用教师讲解和做示范的方法,学生仿照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然后让学生机械的练习相应的动作,因此必然造成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同时,高校教师在体育授课时并没有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被肯定,希望受到鼓励和尊重,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但是高校体育教学采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学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主动性的创造。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高等院校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把握,造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简单和单一,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也不到位,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发展[3]。

2针对高校体育教改的措施

2.1确保将新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

针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变原有的旧观念,树立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新观念。第一,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加强体育锻炼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要注重与课堂之外的结合,提高学生课外体育运动自主学习的能力,保障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外体育运动中也能发挥作用。第二,将新的体育教学观念落实到实践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书面教材和资料中实现,更需要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检查和落实。第三,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运动”的教学理念,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做到终身运动。

2.2不断完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高度重视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在观念上树立体育运动的理念,更需要高校教师和领导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保证体育课程开足开全,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观,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这就要求各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完善和更新的过程中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补充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将一些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交叉学科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4],同时,还要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灵活的处理,扩大学生课堂学习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2.3不断改善高校体育改革的教学方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和指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篮球运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练习,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正,学生就会通过对比和模仿练习来加强篮球运动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正确投篮运动的热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热爱篮球的积极性,这样就比单纯的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要好。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发的组织体育比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最后,高等院校各层领导还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更要加强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测评。根据实际的需要将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

3结语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篇4

1.1体育公选课程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在对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做调查分析中显示,有近30%的学生在体育公选课上不能自主选择。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已是电子信息化、自动化教学。学生在体育公选课的选择上一律采用网上报名。但在报名时却不能选择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体育项目,原因不一,或是由于报名人数众多导致无法登录网站,亦或是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名额已满,结果被挡在门外。但无论什么原因,最终学生只能是放弃个人爱好,为修学分,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杨坤的“无所谓”。如若不然,系统过期将自动关闭,不予受理。这就使学生失去了自主的兴趣与爱好,最终只能是带着一种无奈,甚至是气愤的心理参与到大学体育团队中来。

1.2、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学时过少在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学时调查中显示,每学期有36学时的,有30或者26学时的。还有的24学时。而在24学时内,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例,其教学进度是:前2学时身体素质练习,然后每2学时(1次课)教授一段(6个动作),利用8学时讲授完全部课程,10学时复习所学内容,再利用2学时进行期末考核,最后2学时机动。从进度上看,无论是在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上,还是在学生个性发展与主体地位的体现上,都失去了平衡,无法达到最终目的,致使学生在期末考核时不能完全掌握所学内容,甚至有的同学在考核中投机取巧、应付了事。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全国人民“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党和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200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为贯彻会议精神,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阳光体育”的浪潮,做出重要批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无论是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还是“阳关体育”,都是在落实“健康第一”、“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指导思想。而对于我国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而言,仅仅24学时的体育课程非但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自身需要,更加达不到党和国家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及所提倡的“阳光体育”的指导思想。

1.3、期末考核制度不够合理化由于笔者自工作以来一直担任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所以对期末考核的程序比较了解。仍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例,期末考核时,3人或5人一组同时进行,其间难免有的同学对所学内容没有完全掌握,这就出现那些没有掌握所学内容的学生在模仿、跟随、照做等现象,进而蒙混过关、囤圈吞枣。

2、对策

2.1、拓宽学生体育公选课的自主选择渠道有关部门在制定网上报名系统程序时,应尽可能拓宽渠道。比如延长报名时期、增加所限人数等等。这样便使学生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即可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大学体育公选课程。学生在上课时便会带着高涨的热情去学习,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怕勺心理态度,既满足了大学生自身的体育需求,也给授课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授课热情。此乃一举两得之事,何乐而不为?

2.2、适当增加大学体育课程学时“熟能生巧”、“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些老生常谈的话充分说明每一项技能的掌握都是靠长时间、多次数的练习来完成的。而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不但要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在大学体育课上既要有充分的兴趣与爱好,同时又要存在个性发展与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因素。这些条件的具备,并不是朝夕之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想要在校的大学生真正具备各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以及主体地位的体现,就必须要有长时间的培养。因此,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必须要增加大学体育课程学时,以满足学校与每一名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2.3、建立大学体育期末考核制度与方案针对期末考核不是非常合理的现象,建议成立期末考核小组。如每3一5人(最好有一位相关领导)为一组,专门负责某一学科的期末考核。如条件许可,小组成员(除领导外)最好都是本学科专业性较强的教师。这样就会避免前面所提到的期末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督促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会出现“体育不是主要学科怕勺心理。

3结语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篇5

根据大庆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设计调查问卷,邀请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研究和审核,制定出《大庆市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调查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20份。最后使用电子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为研究大庆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对策提供有效的实证基础。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国家及政府主管部门对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及体育总局在2006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并在同年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第五条也明确提出,应积极投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这一背景下,大庆政府及教育部门鼓励学生多多走向室外,享受阳光和大自然,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并鼓励教师耐心引导学生按照目的和计划来进行有规律的体育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运动的热爱,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最终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2007年5月25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性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话会议上再次强调:应积极贯彻中央下发的7号文件要求,努力改善体育教学的暂行局面。大庆市教育局根据国家要求,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入手管理,要求学生确保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并高效开展体育课程。

(二)大庆市普通高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计划

自从2007年全国全面开启“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全国各地的各级高校都积极响应,不断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大庆市教育局也立刻投入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在当地开展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启动仪式——万人长跑活动”。此后各大高校陆续开始制定具有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计划,号召本校学生积极参与至阳光体育运动中。在历时五年的长跑活动结束之后,全市高校学生的心肺功能均得到了有效改善,身体素质显著提高。除此之外,学生的耐力和毅力也得到了锻炼,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

(三)大庆市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

本文以大庆市各大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并向研究对象高校发放了《大庆市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可以看出,大庆市阳光体育运动主要是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的。

1.体育课堂教学。

大庆市各大高校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积极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将政府下发的相关文件传达给师生,让学生对该活动有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还结合《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在课堂内为学生讲授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开展体育竞赛。

大庆市各大高校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不同的体育锻炼计划,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使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思想和锻炼身体的观念。部分高校还在学校内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口号开展各项体育竞赛,例如篮球赛、排球赛、田径赛等等。通过一些比赛,阳光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得到更有效的开展,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被成功激发起来。其中,东北石油大学从2008年开始坚持每年一度的全校师生阳光体育运动大会,并设计了很多具有学校特色的趣味体育项目,例如“师生长跑”“轮滑花样表演”“健美操比赛”等等。这些体育活动各具特色,风格迥异,顺利完成这些项目,不仅需要学生个人的灵活机智,更要注意团队之间的合作程度。另外,大庆师范学院还在冬季开展冰雪阳光运动,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入滑雪场,并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国际滑雪比赛。

3.课外体育活动。

大庆市普通高校在校内通过社团和俱乐部的方式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笔者对高校几种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类型:球类(包括羽毛球、乒乓球、垒球、铅球、网球、篮球等项目),武术搏击类(包括跆拳道、太极拳、武术等项目),现代体育类(包括轮滑、徒步等项目),娱乐类(包括象棋、围棋、桌球等项目),健美类(包括瑜伽、舞蹈、体操等项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诸多类型俱乐部中,参与球类俱乐部的学生人数排名第一。除此之外,健美类俱乐部的参与人数也相对较多,其中主要参与人群为女生。排名第三的是武术搏击类俱乐部。这些社团和俱乐部的活动深深受到了高校学生的喜爱,并推动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三.制约大庆市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因素

(一)大庆地区经济及气候因素制约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大庆市地处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且经济不够发达,常年雨雪导致很多体育项目很难在室外开展。大庆市经济状况较为落后,缺少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室内运动场所,且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放性,难以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和体育项目的开展需求。这是导致大庆市“阳光体育运动”难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其实际开展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二)大庆市普遍存在“重教育,轻体育”的现象

体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导致多数高校重视文化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加之学校并未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和配套管理制度,导致高校体育教师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庆市高校学生每日锻炼频率和时间远远没有达到阳光体育运动所提出的要求。

四、大庆市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持续发展对策

(一)建立“阳光体育运动”保障体系

1.广泛宣传健康学习理念。

完善阳光体育网络教育信息体系。通过各种途径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并由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管理部门统一安排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防止因个别时间段异常拥挤,导致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情形的发生。

2.完善体育硬件设施。

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要为阳光体育运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提高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完善程度,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经费的投资力度等。建议对阳光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专项拨款,改善学校体育健身运动设施,增加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体育运动场馆的利用率。

3.增强师资队伍力量。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体育教师的水平息息相关,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会直接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因此,必须扩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及综合水平,拓展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巩固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实行教师竞争制度,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之成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优秀领导者。

4.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学校应制定相关安全防范措施,做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学校应配置充足的医疗设备,并由医务部门统一管理。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购买意外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安全的阳光体育运动。

(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方式

1.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

各高校应该将阳光体育运动视为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并按照计划进行重点发展。学校体育部门应联合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共同整合校内有效资源,开展一系列体育相关活动,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口号,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使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中得到长期有效的开展。

2.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创新课外体育活动。

高校应充分结合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具体应对学生体质进行定期检测并记录,根据记录做好汇报工作,让学生准确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

3.开展丰富多样的阳光体育文化活动。

高校可以在校内开展体育文化节和阳光体育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或假期来开展各种阳光体育文化活动,拓展体育运动形式,最大程度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休闲运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例如,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力度较小的轻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学生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中的开展。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监督工作

高校应成立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管部门,建立评价体系,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与评价。定期对各大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含阳光体育运动在校内的宣传效果、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情况、体育比赛项目的开展情况、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情况、学生体能测试的进行情况等等。监管部门应对一些表现较好的高校进行表彰,推举其成为优秀模范学校,在其他高校之间树立榜样。同时,还应督促高校对于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篇6

辩证法认为,如果整体是由合理的、有序的部分构成的,则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如果整体是由不合理的、无序的部分构成的,则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一定的顺序,无序必然引起混乱。教学也必须有一定的顺序。要想让运动员出成绩,教练员必须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条件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和比赛计划。同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笔者认为: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和体育实践活动为主线,以课外活动为重要途径;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一般实践能力培养、专项实践能力培养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根据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可将它们分配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个学期中。

二、内容序列路径与行动研究路径

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难点分散排列,必须重视各教学内容的联系,有效地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现象。

1.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

体育教师有必要结合教学内容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着力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如果发现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批评教育,更不能置之不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力求以理服人。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体育专业学生在文化课程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采用提问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表现自己、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走上讲台,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其树立信心,提高其专业实际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

3.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笔者对毕业生所做的跟踪调查,绝大部分毕业生都能够很好地适应毕业后的教学工作,但是仍有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等。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但要根据中小学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还应该加强教材教法、教育学等课程的教学,力促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4.带队训练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带队训练能力培养,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的安排,尝试进行分组教学训练。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兴趣的不同,将教学班划分为篮球、排球、体操等训练小组,并分别为其规划理论培养、素质拓展以及具体技巧方面的培训内容,并将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分为有针对性的多个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并实施。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其他系院去辅导各种体育活动,当小老师;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学校的教育实践基地、附近基层学校协助开展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工作,让学生通过担任助理教练或实习教练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带队训练能力。

5.全民健身项目指导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逐年增强,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精神文明特别是体育文化方面的追求也日益强烈。社区体育作为我国体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作用早已被社会各界所认识,而这项运动的开展和完善,离不开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跟进。分析当前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大部分全民健身项目都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相吻合,因此,学生通过学习体育专业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掌握全民健身项目的教学技能。对于教学大纲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如毽球、气功等,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练习。在一些对抗性较强的体育运动中,难免出现一些队员受伤的现象。指导运动参与者掌握运动技能,使其尽量避免在运动过程中受伤,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指导参与者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地选择锻炼项目,合理地安排锻炼内容和锻炼时间,同样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专业适当增大体育康复保健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以提升学生在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6.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篇7

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内涵:体育文化是指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早已在大学校园形成。大学校园学生进行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在无形中接受与传播着体育文化,同时又与高校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高校体育文化。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之一,其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太极文化的概念、内涵:太极文化是以“太极”为轴心的集合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太极文化:由于太极的广泛性,太极基因可以渗透在各个文化领域和各种事物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这并不表明一切事物就都可以称之为太极,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本质、特性和表现形式,其间又都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太极文化,是指太极在各种事物中的不同表现,所以,只要是以各种形式表明太极的特征、特性、特质的文化,都是太极文化的范畴。狭义的太极文化:严格地讲,只有表现太极自身的本质、本性、实质、属性、形态、功能、法则、原理,并且全面展示太极的本来面目的文化,才能是真正的太极文化。太极文化的真正价值内涵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感悟人生价值,给人与社会带来和谐快乐。从两者的概念内涵可以看出:从广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和太极文化是一种相互包容关系,有其重叠部分;从狭义上讲,高校体育文化涵盖太极文化,是一种从属关系,太极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体,是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丰富和补充。

2太极文化的功能决定其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主体

2.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太极拳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优秀拳种。太极拳是一种意气运动,通过外在的形体和内在的意气鼓荡运动,对人体内的阴阳平衡能够起到很好协调作用。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能够增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从而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关节、体内物质代谢等产生良好影响达到百毒不侵的效果。正是太极拳的这种功能,使之成为全民健身的一种重要运动形式。校园内学生习练太极拳不仅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还可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课余时间,几个人打打太极拳,在切磋技艺的同时达到相互交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效果。通过太极拳所传达出的太极文化正在为改善着校园师生的健康状况,缓解职业病的发生,陶冶师生情操,起着积极地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它已成为提高师生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的积极有效手段。

2.2教育性

太极拳讲求“礼”、“仁”、“德”,是要求每个习练太极拳的人,首先要尊敬师长,相互尊重,练拳是为修身,要谦恭有礼,虚怀若谷,不好勇斗狠,要“言必行,行必果”。这也恰恰符合了我国封建社会伦理学的原则,促使太极拳成为忍者之艺。随着时代的变迁,哲学渗透到太极拳理,使其每招每式都成为太极文化的哲学依据,每一拳论的哲学含义在动作中有了落实,太极拳与哲学的结合也就上升为了太极文化。当今社会人们习练太极拳越发淡化其技击,强调其健身功能,当下太极拳更是一种以身体活动形式表达出来自我调整、修养和强身延年的文化过程,更是一种太极文化的修炼。这种文化的修炼蕴藏着中国人所特有的体育文化精神,彰显了中国人的健身意识和竞技观;这种文化的修炼蕴藏着许多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其“尊师重道、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开拓进取”的人格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2.3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谐校园

太极拳是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练拳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增加交往、扩大感情交流,从而增进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和谐氛围。太极文化已从多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思想、道德、美学、风俗、艺术、生活等意识形态中去,它不仅发挥强身健体、娱乐功能,还在提升人们精神境界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提升学生道德素质水平,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对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建设精神文明校园,巩固和谐校园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前提。看来了解太极文化的内涵,接受太极文化的熏陶,对于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总之,太极文化所产生的效应,会使学校成员自觉地与学校融为一整体,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产生激励、进取、振奋人心、催人向上的整体合力,把校园建设的更加和谐美好。

3结语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篇8

国内外对于职业倦怠的认定是指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全心的应对工作压力时出现的一种个体极端反应,体育教师在长期江大的工作压力之下,所表现出来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现象,生理上表现为持续疲乏、耗竭感、虚弱,对疾病抵抗力薄弱,胃肠不适、失眠;认知上出现心智耗竭状态,自我概念低,出现低自尊、失败感,对工作缺乏动机,对学生缺乏热情、麻木不仁;情绪上沮丧、烦躁、易怒,容忍度低,冷漠悲观;行为上表现为工作变得机械化,工作能力和效率降低,人际关系上疏离退缩、摩擦增多。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情况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其工作的情绪,使其工作效率下降。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缺乏成就认可

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工作大多处于一种模糊的位置,在承受着不同学科待遇的同时,还要承受着其它学科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非正确理解,很多教师与领导认为体育工作就是学校中的一门必有的课程,但对于体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和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导致他们承受不公的同时,还要承受着教育系统内部的劳酬不公,这让体育教师的附庸角色凸显,因此,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持续的社会问题。

2.学校学科建设歧视

第一,学校组织对于体育教师的较色定位不够准确,可以说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社会职业,如家长人、学生的楷模、知识传授者、组织管理者、朋友和知己、心理保健医生等。在这么多的较色面前,体育教师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出现角色混乱的情况,则很容易导致角色自身的责任感丧失,进取心下降,致使其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不能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产生职业倦怠感。第二,体育教师的待遇不公平,尤其在当前应是教育的大背景环境下,体育学科更被定位成一门附属学科,不被重视,体育学科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体育教师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与其它学科教师之间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容易使其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心理失衡,消极怠工。

三、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要是在学校的管理层面,让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体育工作以及体育工作者,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尤其在政策上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方法,为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减压、减负,充分电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在薪酬待遇方面,实现公平、平等对待,体育教师不应与其他教师有所区别,要实现其彼此间的同等待遇,同工同酬,视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位置,并从精神层面引导体育教师正视自己的价值,享受到公平的待遇。第三,改变对体育教师的考评制度,要让体育教师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满足自我成功欲望,同时,争取为体育教师创造更多能够参与到学校决策与管理的机会,成为学校的主人,促其能够尽职尽责的为学校出力办事,消除心理倦怠感。最后,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应鼓励各学科教师能够团结合作,培养其尽职尽责,全心服务于教学,教书育人的理念,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篇9

1.1研究对象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的教师及10级、11级的38位散打专修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散打专修课程教师基本状况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见表1),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有2位教师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一共所带学生为38人,人均学生人数为19人,总体上看超出了专修课要求的15人的学生人数。且延安大学教师所带学生人数多少不一,有的人数较为合理,有的人数过多(见表1),人数过多的年级,管理和教学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管理不能及时涉及到每位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懒散,学习专业课程不积极的状态。从学历和职称上看,2为教师均具备硕士学位且都是副高级职称,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职称,完全有能力胜任散打专修课程的教学。

2.2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2.2.1延安大学学生散打基本功调查与分析

表2散打专修学生基本功状况统计一览表(%)具有散打扎实的基本功是学习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开端。表2的统计显示,94.6%学生都没有接受过散打课程的学习,也没有散打基本功,只有5.4%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散打,有一定的基础,没有学生具有扎实稳定的散打基本功,这严重影响了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开展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大多数为陕西籍学生,陕西省内统招体育类学生体育高招未设专项技能的考核,因此,大多数学习散打专修课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了解和训练。

2.2.2延安大学学生对散打专修课程

认知情况调查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认知情况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散打课程认知情况的调查(见表3),只有18.9%的学生非常喜欢散打专修课程,65%的学生喜欢程度一般,16.1%的学生不喜欢散打。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散打运动的基本功,对散打课程了解太少,加之在选择专修课程是由于没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但又无其他课程可练,没办法只得选择散打专修课程,因此对散打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较多。

2.2.3延安大学学生学习散打动机调查分析

学习一项事物的动机将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也不例外。调查统计显示(见表4),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学生学习散打的动机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防身占64.8%,爱好散打占18.9%,无其他课程可选8.2%。由此可见,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主要动机,是想通过专项学习来提高自己身体能力,从而达到防身的效果,这也是三大运动自身的魅力所在。

2.3开设散打专修课程的环境分析

2.3.1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场地分析

散打专修课程教学场地的好坏是上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前提与保障。通过对延安大学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10级、11级学生和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教师的调查了解,目前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习场地是铺设有泡沫垫子,场地大小约长、宽各8米,面积大约为64平方米,平均每人为2平方米到3平方米,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目前教学需求,但由于学校室内场馆较少,有的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跆拳道等项目也都在室内场馆进行教学,除了上课时场地能基本满足外,平时训练场地的不足影响了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2.3.2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器材分析

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身体训练时至关重要的,身体训练主要有力量的训练、速度的训练、耐力的训练灵敏和协调的训练等等;进行这些关键的训练就需要良好的器械、器材,例如力量训练器材杠铃、哑铃等。通过调查得知,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所提供的器材只有简单的护具,其中包括每人一套护具、一只手靶,一只脚靶。这样以来训练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学生来说就很难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效的提高,因而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对教师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面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开拓意识,对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从事散打专修教学的师资水平良好,专修也技能过硬,但人员配比不够合理,散打是两个人的对抗项目,两位教师配合授课效果直观,学生学习快。3.1.2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从事体育项目时间并不长,学习散打需要身体素质及多方面的能力。3.1.3散打是需要多加练习和器械辅助进行练习的项目,场地和器材的缺少严重影响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3.2建议

3.2.1建议

为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老师配备一名从事散打专业的本院研究生作为助理,进行搭档,有利于直观教学,还能提高研究生的水平。

3.2.2建议

在学习散打技术的同时要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练就扎实的基础才能学习到更高、更好的技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面对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教师要从基础抓起,练好基本功,凸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态度不够良好,建议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2.3建议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篇10

1.1不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随着我国体育教育相关政策的提出,国家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体育能力,增强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学生的体育锻炼还是仅限于增强体质,而体育知识和相关方法的传授没有得到重视,致使人文体育教学受到极大影响,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某高校的体育教育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增强体质方面的体育技能占整个体育教学的55%左右,而陶冶情操、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分别占23%和22%左右。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体育的结合根本没得到真正落实,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2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根据某高校的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比例中,很感兴趣的占47%左右,兴趣一般的占42%左右,不感兴趣的占11%左右。由此可见,兴趣一般的比重还是较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学校缺乏兴趣,致使高校体育教育效果不理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新型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从而使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体育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给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带来极大影响。

1.3忽略学生自我健身意识的培养,没有体育锻炼习惯根据某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调查来看,经常参加锻炼、偶尔参加锻炼和极少参加锻炼的比重相差不多,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致使高校学生没有养成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偏重于增强体质,提升体育技能,没有将“健康第一”放在首要位置,致使人文体育教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给高校体育教育水平提升造成一定阻碍。

1.4不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成为影响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提升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情感意志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在社会品行、积极乐观主义上的培养效果很差,最终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

2人文体育观的确立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的影响

2.1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力大展体育教育,对于创新我国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增强学生的意志,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使人文主义教育教育价值和人文精神价值得到充分展示。

2.2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指明了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相关讨论和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和体育社会化作为重理论与方法探索体育教育要指导思想,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提高我国全面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2.3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是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理学保障现展中,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成为了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而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文体育馆的确立,有利于培养思维敏捷、工作效率高、综合技能强的人才,使人处于和谐发展状态,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理学保障。

2.4人文体育观的确立提供了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体育锻炼在人的一生中有着无可代替的功能,是维持人正常生活的基础,与人的长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现代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在思想、意志和体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从而促进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思想意识等得到不断提升,为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基础。

3人文体育观确立与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3.1明确教学目标,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文性现代化建设中,高校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必须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文教育观为指导思想,明确教学目标,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总结原有的优秀教学经验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文性,从而使高校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自由、高效、和谐和全面发展,推动高校学生人格素质不断提升。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以积极向上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注重人的发展,才能将人文的基本内涵充分展示出来,使高校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对于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2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理论知识讲解由于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增强体质方面的知识讲解的比较多,而大部门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充分学习,致使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始终处于低层次阶段,给学生体育综合技能提升带来一定影响。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中,人文体育观的确立,必须注重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使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3.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人文体育观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要求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障。通过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保持较好的状态,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开展工作等提供较好的身体基础,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创新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

3.4营造积极、活跃的人文体育教育学习氛围想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人文教育和体育运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营造积极、活跃的人文体育教育学习氛围,以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不同形式的体育项目比赛、静坐和技能表演等,丰富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为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人文体育环境。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