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概论课程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6 14:40:15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篇1

〔关键词〕动漫概论 教学内容 创新 设计

国内很多院校在相近的学科中开设动漫专业,《动漫概论》是动漫专业必修的入门课程,学生从非专业向专业过渡转化的课程,教学应该从理论讲授到理论应用,培养兴趣与提升学识对于学生同样重要。近些年,在各种教学模式改革中专业教师的自我实践证实很重要,如何立足于实际进行专业教学,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创新理论教学。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完善了动漫相关的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当代动漫教育从技能素质的角度培养既懂管理又懂制作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很重要。

一、《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创新设计概述

专业教学是学科知识、方法、思路等的传授,不是知识点的复述,与时俱进地创新专业内容教学尤其重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创新课程教学。老师如何教授该课程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和体系,改变传统考核思路模式,专业教学强化学生通过理论分析问题、对接实践的能力,理论和技能同样重要。新的《动漫概论》课教学知识点设计建立在大动漫范畴基础上,以产业为目标,从理论到理论完全不能适应本校实际,动漫理论应来自于理论实践教学和技能实践,动漫专业建设与本地区产业紧密联系。文化产业――动漫教学――专业建设,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课题或者项目驱动理论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动漫概论》课教学包括学科本体与文化知识。首先,《动漫概论》教学必须在观念和资料的准备方面占据优势地位,教学内容增加人文学科知识,动漫作品注入文化元素,吸收最新的文化及其产业成果应用于教学,这对于初学动漫制作人员全面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很重要。了解中国文化产业与动漫的现状,教学内容增加相关的知识点,如文化产业理论。以学校的学科特色为出发点,加强动漫专业建设,以创建特色专业为目标,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和企业需求,拓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常见问题

近年来,《动漫概论》教学主要存在脱离时代的发展语境、忽视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论述等问题,具体来讲:1、《动漫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许多机遇与挑战,诸如,技术、文化、需求、时代、产业等,动漫教学很难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对于入学考试文化成绩不高的学生很容易枯燥乏味,学习的乐趣在于循循善诱,理论教学没有与实践结合,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教学如同一个演员在舞台的“表演”,逐步改变“自我娱乐”式的教学模式,促使本学科的深入发展。2、新的时期,按照传统动漫的工艺与技巧解释动漫概念已经不符合现实状况,只能在《动漫史》中出现了。新的工具、技能以及表现方式开拓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大胆的实验创新精神。动漫制作涉及的材料很多,媒介和材料的多样性给动漫创新开辟了广阔的视域,如定格动画可以把材料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方向。如今,传统媒介技术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数字技术促进动漫艺术应用的发展,尽管有的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增加了动漫创作研究,这也很容易把《动漫概论》教学引向作品鉴赏。3、许多《动漫概论》教材的知识点依旧在动画部分,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媒体行业日益重要,动漫教学应向相关专业延伸与拓展,诸如游戏、漫画与动画的关系。我们在教授新的知识点总是存在着概念、范围、类型、特征的思路,忽视漫画、连环画、游戏、动画的联系,数字动漫产业的相关论述极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以偏概全”现象,不同版本《动漫史》与《动画概论》内容不分,有教材甚至认为:动画就是文化创意产业。4、由于学科背景、授课时间等差异,纵观国内各种版本《动漫概论》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对于知识点侧重不同,造成了学生对动漫应用与理解的形形差异。也有老师认为:以老师的学识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和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应有,认为理论学习应该是“百家综合或者争鸣”,而“放养”学生,任意组织内容进行授课。

总之,教学内容应该有系统性体现动漫学科特点,教学方式不能太死板,也不能完全任由老师自由发挥或者取悦于学生,最好能够体现大师风骨!当然,教学内容也不能是简单的说教或者读课本上知识点,这样做会失去理论对实践的意义!

三、《动漫概论》课新增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从动漫艺术本体入手,诸如概念、技术、设计、叙事、流程、审美、功能、时间等动漫语言,了解动漫艺术风格,针对性明显、创新性不强。动漫学科特点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假定性、视听性相似。笔者认为新增教学内容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后现代艺术。当代社会审美思潮多元化,个性需求多样性,我们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它,既不盲从也不随波逐流,而设计应该以自然和人文为基石,动漫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必然受到外在因素影响,涉及广泛的艺术、社会和人文学科,后现代设计艺术还是比较人性和自由,后现代艺术吸收借鉴传统文化艺术,而表现出多元文化价值观,个性元素设计离不开动漫形象的实用价值。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艺术观颠覆了现代主义观,后现代社会是各种信息充斥的时代。后现代艺术不仅是艺术思潮,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如何创新发展的思路。艺术多元化促进个体精神的释放,突破了时代精神和传统艺术设计视域的压制,更加关注人的全部活动和情感世界,也有人借助大众文化和民间艺术表现力,实现艺术语言的革新,设计美在于表达作者内心真、善、美感受,实现产品应用价值,各民族文化可以采用新媒体技术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动漫创意融合多学科知识,随着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开发、建立本土资源以及数字表现体系,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创意设计新的产品。关注国内相关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成为新的生产革核心,各地区产业集群优势不断扩张,尤其省会和沿海开放城市通过新的经济力量培育文化产业形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地年鉴和产业报告,了解中国文化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产业政策转换为宏观调控的手段,面向大众消费的商品依靠文化创意力量获得发展动力,真正的动漫创意产业是产、学、研、销一体化,没有创新很难突破产业困局。

(三)工商管理知识。研究商品市场中销量好的动漫设计以及衍生品设计,以市场需求改变设计。经济的繁荣,艺术消费必然走向昌盛,艺术品消费促使新的创作动力产生,经济利益分配促使艺术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动漫艺术品设计、生产要适销对路,建立规范的艺术消费市场体系,艺术进入经济市场成为商品,专业教学需要资金运作、商业知识、管理等融入课程理论教学,如,产业集群、资本运营、生a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考核等知识。在衍生品的营销中城市、商业、工业、市场结合形成产业优势,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四)中国连环画与漫画艺术研究。连环画与漫画来源于绘画,既能表现故事情节的精华,又能表现作者的艺术水准。中国连环画艺术叙事、表现风格多种多样,朴实、熟练的绘画风格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连续的故事情节画面与动漫分镜头有相似之处,如赵宏本、沈曼云、钱笑呆、徐宏达、顾炳鑫、刘继卤、王叔晖、贺友直、汪观清、华三川、程十发、范曾等连环画作品。研究国内外艺术大师的作品,绘画形式如何表现故事以及如何设计角色形象,这些形式对于当代的漫画与动画设计有借鉴作用,许多古今文化知识成为连环画创作的素材来源,人物和场景的绘制证明了设计与美术的渊源,因此,动漫设计可以借鉴连环画的画面设计。

四、《动漫概论》课教学知识点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体系:1、动漫概念(动漫表现形式分类、动漫与游戏、动漫史上重要的风格流派、动漫创作素养),理论为主开展教学;2、动漫设计与制作流程,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后考察动漫公司;3、原动画设计,可以进行角色形象临摹或者国内外动漫明星介绍;4、动漫语言学习,如文学语言、电影语言、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表演语言、数字技术语言,动漫语言在创意设计的重要性;5、中国连环画与漫画艺术研究,多研究中国连环画以及国内外的漫画作品;6、动漫产业与衍生品的开发(动漫策划与衍生品开发,了解动漫产品的推广流程,可以简单分析国内的动漫产品案例);7、动漫营销策略与市场运作模式(增加动漫设计策划、市场调研、营销与市场需求互相促进);8、文化产业与后现代艺术,如产业视角的动漫文化价值观;9、中国文化产业现状与体制,如国内动漫政策法规。以上教学内容专题和模块特点比较明显,章节知识点没有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模式排列,知识点内在的联系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学科视野。总之,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后,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要有相应更改,以适应教学内容创新。

(二)进度。教学进度中各知识点也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课时应该有弹性,理想的教学时间是40至72课时,每周的课时量控制在4至6节,针对学生的差异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灵活应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布置课外作业增加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作业发现产业中的某些问题,体现理论的指导价值。

(三)考查。从文化产业的层面扩展动漫专业理论教学,其教学内容从教学实施、考核方式、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深化,结课考查的方式也应该变动,通常理论课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忽略了学生平时的练习和表现,最好是以综合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鼓励学生围绕技能应用自主学习。在专业教学改革中有学者尝试课程教学引入部分课题或者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还有学校以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破口,反思教学内容设计,笔者认为:依据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状况评价教学效果比较有价值,如参与设计、参加比赛,毕竟学科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总之,由于学校特色的差异,专业建设成果依靠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以及能力的大小来证明,学生社会实践弥补专业建设的不足,实现本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创新探索动漫人才培养路径,艺术探索走向文化产业,注重相关学科相互延伸与支撑。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动画概论课程 动画思维培养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03

《动画概论》[1-2]是高等学校本科阶段动画专业一年级新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门课程使学生了解动画的起源、本质、发展、动画片的创作方法和工艺流程,以及如何鉴赏动画作品等方面的知识。提起“概论”二字,在惯性思维的趋使下,多数人都会认为该门课是以介绍动画基础知识为主的初级课程。实际上,《动画概论》课程更应该承担起培养、建立新生积极活跃的动画思维的重任。由于学生已经普遍接受了长期的应试教育培养,他们的创作思维难免变得僵化和生硬,而这与创作的实质和本源无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大学学习的伊始阶段,通过《动画概论》课程扭转这种畸形的创作思维,培养动画创造性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动画概论》课程的核心价值

《动画概论》课的讲授主要定位在动画相关知识的介绍,普及和理念的传授,诸如动画的起源、动画的原理、动画的本质等。然而仅仅传授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该门课程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动画思维,使学生有效掌握学习动画的方法,为后续的课程做好铺垫,为创作积淀优良的素质。思维导向培养,才是该门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

2 动画思维的含义

如何能够创作出撼动人心的作品,关键性的“想法”很重要。所谓“想法”,就是思维意识活动的重新建构和组合。虽然创作作品表面上看起来用的是各种技术手段,但实际上技术仅是基础,创造性思维才是关键。艺术创作思维往往伴随感知、直觉、联想、想象、情感和理性等多种心理形式的融合,既有有意识活动,又有无意识活动,并且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3]。动画作为艺术的子种类之一,亦是如此。由于动画的基本构成来源产生于无生命的物质材料,或是变形的物质世界,不受现实真实性的束缚,所以它更需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而正是这些构成了具有创造性的动画创作思维。

3 如何讲授《动画概论》课程

从其核心价值出发,《动画概论》课程在设置的方向上应有所延伸,在介绍知识性内容的同时,应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个方向入手来有意识地铺设和培养动画创作思维,同时应注重创意辨识能力培养。具体实践方案如下:

3.1 形象思维的培养

所谓形象思维,就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为培养形象思维,应让学生学会随时记录所观察到的生活。优秀的动画师常常体验并观察自然世界,以其个人的认知方式提炼属于他的观察结果,再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这是最行之有效的动画创作思维培养的实践方式。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可以设置一个“每日记录作业”:可以记录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或者有意思的人,一个人的某个举动、某个表情,或是某件物品,但凡是能够引起注意的并且能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都要记录下来。记录的形式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亦或是信手涂鸦,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灵感。将灵感以草图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为创作积累资料。每次上课之前都可以找学生一起来分享自己的idea,老师则进行相应的想法补充和思路拓展。分享可以是想法、故事、思考等等。美国作家乔纳森・高特肖在《故事动物:故事如何成就人类》一书中写道:人脑具有演绎故事的能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版本演绎,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体会故事、生成故事、讲述故事。如果学生能够在平日的生活中通过认真观察,从而发现与众不同的种种,再通过自身天然演绎故事的能力,将之转换为可创作的文本或设计草图,这就成功地实现了动画创作的重要一步。

3.2 抽象思维的培养

所谓抽象思维,就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方式。为培养抽象思维,应让学生阅读报纸和书籍,了解艺术家历史,认识当代社会。可以命题给学生,或者学生自己根据各自喜好研究各种课题,以便拓宽广泛的创作视野,同时增强思辨性。因为在动画艺术创作中会涉及体裁的选择、人物性格设计、表现手法等等,这些或多或少都离不开抽象思维活动。另外,养成随手翻阅参考资料,阅读字典或者百科全书的习惯,做好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文字积累,因为那里总隐藏着各种奇思妙想。这些阅读习惯的形成就是后续创作思维培养的可靠导向。

3.3 灵感思维的培养

所谓灵感思维,是指在创作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向的顿悟式思维方式。为培养灵感思维,应让学生了解大众喜好。与长者聊天,了解他们喜欢的电影;去体会中小学,重温孩子们乐趣的源泉。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建立创意小组,学习皮克斯和迪斯尼公司的创作思维方式,畅谈是激发创作的最佳途径,有助于激发新创意,获得创作灵感。

3.4 教会学生用挑剔的眼光来讲评创意

令学生学会分辨哪些创意是在当下作品中可采用的,哪些虽然不合适这次创作,但是对未来创作或其它主题可能提供帮助的等等。

4 结语

通过本文列举的各种实践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形成积极的动画思维。当学生通过这一系列前期的创作思维训练,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积累,在其以后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积极迸发的灵感必然会使其受益颇深。而且,这样也能为后续动画课程的设置铺设一定程度的基础素养。

众所周知,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潜移默化。基础实践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是动画创作思维形成的关键。当学生开始学会积极思维和想象、联想,这样创作出来的动画作品也就会充满更多意味,能更加打动人。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18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莫琳・弗尼斯著,方丽,李梁译.动画概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篇3

1.医学统计学动画课件库的组成

根据教学内容内在联系的需要来制作课件,不一定追求整堂课使用,关键是解决教学的难点、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选定了有代表性的内容用flash8制作了模拟课堂的趣味性动画,同时结合flash脚本语言制作了常用概率分布的动态演示、抽样分布等课件。制成课件库的形式,使用时可以灵活地调用,课件库的框架如图1。

2.医学统计学动画课件库的制作

按照制作原则,将选定的内容制作成动画。对于模拟课堂,先由美术师绘制教师和学生的卡通形象,我们再选用音频软件GoldWave5.23汉化版录制及编辑声音〔2〕,然后将图片及声音都导入flash8,并运用其动画技术制作成影片,模拟教师授课的真实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为了增加播放的灵活性,我们模仿一般播放器的控制效果设计了影片播放控制器,功能包括播放、暂停、后退、快进、停止。对于常用概率分布、抽样分布及其他的动画,我们采用flash8的ActionScitpt脚本语言工具编程实现,并且运用flash的交互性,提供可更改参数的指标项,以实现变量和参数的输入、输出以及部分的计算。譬如动画“总体均数的置信区间”,学习者输入不同的参数,并单击确定,则输出的界面会动态地发生改变。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以形成较为真实的学习情境,进行模拟实验或探究发现以供学习使用。图2为“总体均数置信区间”的界面。为了帮助对动画的理解,在课件中增加了相关知识点文字概述的链接,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的收效。在课件播放的过程中,单击知识点链接旁边的Enter按钮,即可到达相应的文字说明。

3.医学统计学动画课件库的试用和评价

为了解动画课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效果和学生对采用动画课件进行教学的态度,我们在本校2006级非临床专业医学本科生中进行调查,采用学生自答问卷的方式。共发问卷95份,回收91份,回收率为95.8%,有效问卷91份,有效率为100%。调查结果如下:我们主要从对课件的总体评价、课件对学习的帮助,以及对课件的要求和希望等方面进行调查。大多数的学生对课件持肯定和赞同的态度,84.6%的学生认为课件生动有趣,91.3%的学生希望今后的教学中采用flash课件,81.4%的学生认为课件对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帮助(34.1%认为很有帮助,47.3%认为较有帮助),同时学生对于网上加载课件的必要性也给予了肯定。对于设置的两个开放式简答题,学生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对我们今后进一步的修改课件,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大有裨益。“医学统计学”结合flas课件进行教学,从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看是值得肯定的。讨论利用动画可将医学统计学中的抽象概念与理论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领会和培养统计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记忆,有益于难点和重点的掌握,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课件库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有选择的纳入有代表性的部分,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该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形象性、趣味性:利用模拟课堂,将枯燥的概念或学生难以理解和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讲清的问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动漫技术,增加内容的生动及趣味性,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第三,交互性:课件库中的交互运用AS编程制作。对于模拟课堂,播放控制器具有控制动画的暂停、播放、停止、快退、快进等功能,非常方便学习。课件具有输入通道,可由使用者自行定义参数的具体数值(如组段数、均数、标准差等),通过更改参数,演示诸如各种概率分布以及统计量抽样分布曲线等的变化,从而增加使用者的参与性,便于其理解相关内容。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篇4

一、概念图的简介

概念图(ConceptMap)是诺瓦克(J.D.Novak)博士等人(1984)根据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概念图教学法。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利用图示的方法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促进协作和创新。利用概念图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概念图制作软件有:StarTreeStudio、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

二、概念图在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教师要上好课,在课前必须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备课的过程。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很好地体现了项目化教学,但有些学习领域中个别项目的教学课时安排不是很合理,与前后项目缺乏关联,软件操作知识点讲解显得凌乱。例如学习领域三的项目3—4《编排古代诗词》,项目本身难易度与课时安排缺乏合理性,让教师不知如何合理利用课时讲解知识,抓不住重点。由于概念图能够将烦琐的步骤转化为简单的结构图,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将概念图作为信息管理的工具,借助它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分析知识结构,加强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和组织呈现,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更加有条理地组织教学。教师将项目《编排古代》设计演变成《制作诗词集锦》,分为四个子项目,合理分配课时。通过梳理,就可以抓住在整个制作的大项目中,每个子项目的重点。明确了这些,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每节课的学习中着重去突破要点。

三、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1.构建知识框架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每一领域的内容都是一个专题,都有其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在刚开始对整个领域的全貌和系统结构没有清晰的认识,往往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进行每一块知识的学习,接收具体的知识碎片。这不仅阻碍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还会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利用概念图展示此领域涉及的理论知识的全貌,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体系,明确自己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和总体目标。

2.帮助学生明确任务理清思路

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课中经常简单地采用三步曲,即首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紧接着直接讲解演示一遍,然后剩余的时间就让学生自由练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知识点教师说得不是很详细,口头表述学生听过也很容易忘记。遇到复杂任务时学生不知道怎样练,教一下动一下,总是不得要领。将概念图用到课堂上,具有条理清晰直观形象等特点,可以展示教学内容和操作要领,帮助学生明确课堂任务,理清思路。例如在学习从网上下载信息时,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保存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混乱。教师将这一任务展示在一张概念图上.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这节课任务内容,把握这节课的重点,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当需要学生自己练习时,教师将概念图投影在机房的屏幕上,方便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及时回顾知识,同时知道自己在整个学习任务中所处的位置。由于概念图形象直观,比起大段的文字展示和语言描述,学生更愿意去看,也更容易理解。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理论性内容同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概念较多,相对操作性内容来说抽象且枯燥,教师通常又是采取单一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显得较为被动。将概念图引入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构图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促进自主探究,提升学习的参与度。在学习学习领域二《广袤无垠的e空间》的项目2-8《组建局域网》时,由于书本中关于网络的理论知识比较凌乱,学生在实践时缺乏理论基础,技能操作就很难开展。教师可以分配一课时内容用于讲解因特网的基础知识,用概念图的形式归纳出这一课时要学习因特网的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再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对概念图进一步拓展。概念图绘制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深入的过程,由于学生通常对画图比较感兴趣,就不会感觉到学习理论知识枯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变被动为主动,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通过这节理论课时的学习,学生有了网络知识的理论基础,紧接着安排实践课学习局域网的组建,会比较得心应手,更容易实现任务.

四、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复习课中,基础理论部分的复习可以说是一大难点,内容量较多,但课时有限,因此也就要求用最少的时间呈现最大的信息量,让学生能够在复习时唤起对以前知识的回忆,重新构建出知识体系。概念图在其中的应用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拓宽,从而达到概括化、网络化,并能灵活进行迁移。

1.确定复习起点

在进入复习之前,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确定复习起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是初三信息技术必考内容,在复习之前,教师可以给出不完整的概念图,由学生填出空缺的概念,从完成情况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复习起点和策略,掌握牢固的直接利用此图复习,掌握不牢固的从构建此图开始复习。

2.纠正和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复习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时,学生对输入和输出设备往往分不清,教师如果只是罗列着来讲,学生在头脑里比较模糊。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把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如鼠标、键盘、扫描仪、打印机等一一列出,然后引导他们自己进行归类画出概念图。从概念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容易混淆的设备,于是教师对此重点强调,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概念图进行重新修正,完成了学生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去画,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生物课堂; 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26-001

思维导图能结合运用颜色、图像、符码,协助我们记忆、整理知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的学习更轻松。所以我认为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类的本能,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过程,学习动力源于“内在需求”。心理学家认为:真正深刻而稳定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用思维导图(包括文字、数字、符码、线条、颜色等)的方式把课堂内所要学习的内容画出来,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受尊重的需要。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在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一旦得到满足,就能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从而使学习更加有效。另外由学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学生能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我在教高一的“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课时,课前,让小组准备好纸张(横放)、彩笔(涂色)、细笔(关键词)。课上,展示完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后,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自主看教材的基础上,画出本节课内容的思维导图,要求“中央图”突出主题,“关键词”提炼精准,“主干、分枝”层级清楚,“色彩”主次分明,“图形布局”合理美观。这样,学生不是“看客”、“听客”,更不是教师表演的道具,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我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由4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探究的合作形式。在讨论探究中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小组人员参与度不高,参与讨论并发言的总是那几个“骨干”。利用思维导图方式来组织讨论探究,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高讨论效率。在教学中,教师筛选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要求把整个讨论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每个学生可以有一个自己的符号框图或颜色)。利用这种方法,可以鼓励每个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每个观点都可以在图上一一展示。通过每个人使用不同的符号框图或颜色,可以显示出是否有一两个人正在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而刺激其他人员多发言,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创新思维。当小组的讨论完成之后,交流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相互补充,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复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一课时,涉及到的知识点多,相互关系复杂,学生就是弄不清,这是一个难点。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并把讨论过程中的观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经过讨论、交流、修补,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导图:中央图――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干1――酶与ATP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一级分枝――细胞代谢、酶、ATP;主干2――光合作用,一级分枝――概念、探究历程、过程、实质、意义、影响因素及应用;主干3――呼吸作用,一级分枝――概念、方式、过程、实质、意义、影响因素。这样问题也就有效解决了。

三、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和积累知识

多数时侯,我们不能及时的进行总结和回顾,浪费了大量的记忆资源。而思维导图则可以通过思维的图像化,快速的利用资源,诱发新的创意。思维导图建立的思维系统帮助我们运用一套简单方法,迅速便捷的归纳和整理。总体来讲,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回顾,比如上完一堂课后的画图总结过程。按知识模块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本单元的重要概念和知识体系。用分层级的线条连接概念,可以起到提示知识重点,搭建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记忆效率的功效。如:我在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时,由于涉及到的知识点分散,概念多,和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多,内容之间关系复杂,学生学后有点迷糊,于是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回顾总结所学的内容,结果就产生了这样的一张思维导图(见下图)。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篇6

关 键 词 美国中小学;公民意识;跨学科

作者简介 赵亚莉,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Laura Meyers,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

在美国的中小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综合批判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社会研究课程(统称social studies)。该课程是美国中小学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覆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人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是,随着全美学校越来越重视标准化考试,教学重心和资源更多投入在提高数学和阅读成绩上,进而忽视非必考科目的社会研究课程,导致社会研究课程的教学时间不断被削减,这种现象在小学尤为突出。为了争取到社会研究课程的教学时间,一些教师尝试着将社会研究课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进行跨学科教学,以使学生有机会学到综合文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质。最近,在美国开始实施的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更是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要将阅读与社会研究及其它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学习,以培养21世纪年轻人的综合竞争能力。

一、通过词汇建构和图形结构阐释概念

成年人常常会低估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认为他们难以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术语,比如核心民主价值观①的含义,其实不然。如果给予小学生一定的机会,用比较周到的方法予以辅助的话,他们完全可以理解和掌握不熟悉的概念,比如图形结构(graphic Organizers)就可以说是一种极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使用图形结构的目的就是将一大堆信息归类,通过将无数的事实、例子、同义词等分门别类,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整体概念,同时,图形结构还会促使学生思考信息的种类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这种有意识地思考社会研究课程概念的方法对提高少儿的文字水平很有帮助,因为学生是在整理和记录自己的想法,口头分享,倾听他人,相互提问,并且最终通过互教互学而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词汇的学习。

图形结构有很多种,其中Frayer Model是美国教师在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图形结构。它要求学生在中心椭圆中写下整体概念,在椭圆周边的四个框中写下和这一概念关联的具体信息(比如定义,事实/特点,实例/榜样,不同与此的例子或相反的例子和内容)。

DEFINITION

定义 FACTS/CHARACTERISTICS

事实/特点

EXAMPLES/

MODELS

实例/榜样 NON-EXAMPLES

不同例子

在这里,我们具体解释一下如何用这个图形结构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前面图中列出的美国核心民主价值观之一的“公平公正”这个概念(justice)为例。小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通过老师的讲解抄下这个词的定义。但仅仅从一种渠道来抄录和学习这个词的定义并不足以让学生获得这个新概念的学习经历。相反,在讲解了这个词义或让学生查阅定义后,老师应让学生与同桌或小组讨论这个词义。比如说,公平公正的定义是“公平地对待所有的人,不偏袒某个人。”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除了公正这个词汇,在这个定义中是否还有其它任何新的概念?有些学生也许需要更进一步理解“公平对待”或“偏袒”的含义,这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同桌或小组讨论蕴含在公平公正这个定义中的新的概念,这也是一个让学生讨论与公正有关的同义词或公正该有的特点的大好学习机会(比如说不偏不倚,不带偏见,不歧视他人等等),同学之间分享个人经历会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通过讲述故事或亲身经历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到具体实例或切身体会从而比较容易地学会新的概念。在某种情况下,比如还是在学习公正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他们在被人公平对待时的感受(比如,感觉强大,幸福,自豪,欣慰)并把这些例子写在图形结构中。同样,要想评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一概念,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与之相反的例子。比如,“公正的反义词是什么?”“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吗?”

二、通过阅读少儿书籍建立联系

在探讨和学习社会研究课程的概念时,教师应常常利用高质量的少儿图书辅助教学。在挑选所要使用的少儿图书时,需重点考虑几个要素:作者,插图,文字和图画中的内容,以及故事蕴含的多重涵义。在学习“公平公正”这一概念时,我们常用到的书是Doreen Rappaport写作,Bryan Collier插图的《马丁的豪言壮语》,这本图书以独特的拼贴画形式(即将各种图画层层拼贴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像)通过节选马丁路德・金博士的作品(比如书信,演讲等)中的一些话语勾画出马丁路德・金博士的生平事迹。故事强调了马丁博士的话语如何随着他的成长在不断扩展。他的豪言壮语和伟大思想是长时间一点点积累发展起来的,他的哲学思想也是随着时间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并以他自己的话语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分享给世人:“你也可以像别人一样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伟人。”“或早或晚,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必须找到共生共存的方式。”书中的插图很好地展现出了马丁博士赋予行动的哲学思想。书中有些画面是马丁博士,有些画面表现的是为公平正义而战的普通民众。

教师可以先朗读这本书,在听故事时,孩子们可以把他们听到的新思想,故事内容和例子填入到图形结构中。他们可以提问或回答这些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公正这一概念的问题。比如可以讨论这样的问题:当马丁的妈妈告诉他“你可以像别人一样好”时,妈妈说的是什么意思?“爱”和“恨”这样的词汇和公正有什么关系?共生共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马丁博士和其他人在付诸行动争取正义时没有使用暴力?你认为马丁博士为什么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同样,教师还可以将现实事件引入到对此话题的讨论之中,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比如在美国最近接连发生了几起黑人被白人警察枪击的悲剧并引起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马丁的豪言壮语》这本书和这些现实事件讨论马丁博士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和理想社会在50年后是否得以实现,还有什么主要阻碍。作为个人,我们应该为我们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做些什么。

三、用艺术形式加深理解

在给学生介绍并全班讨论过这些新概念,并且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看到书中主人公是如何将这些概念付诸行动后,教师还需要给学生继续对话的机会并能够展示他们的所思所学。视觉艺术可以说是一种加深这些对话并突出讨论要点的有效的方法。

在《马丁的豪言壮语》书中,画家Bryan Collier运用了拼贴画的主题形式,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现成的例子解释这种艺术形式。为确保学生理解和思考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教师可以利用这本书中的某一幅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先从一些基本问题着手慢慢建构学生的知识。比如,如果所选的画面是一个身后有美国国旗的小女孩的那幅画面,教师可以问这样的问题:“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画面有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要让学生细看所要分析讨论的画面,注意抓住细节。希望孩子们会注意到整个画面是由涂上不同颜色的纸质材料的碎片组和拼贴起来的,这些碎片用一种奇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一个新的图像。在讨论过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分小组继续讨论和分析书中的其它画面。之后可以让孩子们独立创作自己的拼贴画来展示他们学到的东西,拼贴画可以是一幅显示公正之举的画面,比如说为公正而战的某个人物;可以是他们所理解的公正或正义的一种视觉表现;可以是自己民族或种族的一个英雄人物或是在新闻中看到的一个以实际行动捍卫公正的某个人。无论学生倾向于哪个方面,教师都应给他们准备好一些废旧彩色报刊,胶水,和大一些的空白纸,让学生自由制作拼贴画。做完拼贴画后,他们可以在拼贴画的背面或下方写上标题和文字说明,解释画面内容和作画原因。

这种方式易于教师评估每个学生对公正含义的理解以及他们的文字描述。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创作拼贴画时,以一对一或小组会谈的非正式方式来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小组同学在创作拼贴画时,教师可以提问小组成员:“你们的拼贴画有什么共同点?”“你如何将公正的定义通过你的画表现出来?”“你还能再添加点什么让其他同学更好地明白你的想法吗?”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建构他们的作品和促使他们更多地思考,也使学生有机会互教互学。在学生做完拼贴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他们的拼贴画或《马丁的豪言壮语》这本书中的画面进行形象剧场表演。形象剧场是一种有效表达情感的艺术方式,它让参与者以身体雕塑图像来说话,用一个人最基本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压抑的情绪、情感。用自己或他人的身体作为“泥塑”,参与者可以“雕刻”出反映各种情感和意境的雕塑图像。结合《马丁的豪言壮语》一书,教师可以选择书中的某一页或一系列画面及文字,谈论画面及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思想,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剧情雕塑和表演。小组成员可以讨论每个人的角色和动作,不同小组可以组成一系列的故事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马丁博士成长有关的历史事件问题使学生雕塑出不同的场景和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形象剧场和剧中剧后讨论及反思都可作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通过服务性学习运用所学概念

仅仅学习和讨论核心民主价值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付诸实践的机会。“服务性学习”的任务会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对所在校区,当地社区,甚至国家和国际社会有所改善。比如,在学生学习“公平公正“这一概念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帮助一些以非暴力方式为正义而战的个人或机构。比如学生们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经常接触到高质量的儿童图书,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同学们决定举行一个募集书籍的活动,借此募集大量新旧儿童图书捐献给当地的流浪者之家或儿童之家。

通过这种捐书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将图书放到儿童和成人的手中,他们自己也提高了语文水平。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朗读图书并录音,将录制的磁带或光盘放在封起来的袋子里粘贴在书内。这些录音可以帮助初学阅读的孩子或是需要先听录音再学阅读的小读者。这些努力不仅帮助了那些获得图书的人,同时对捐献图书的学生也是大有益处的,有助于提高他们阅读的流利程度。他们还可以给捐赠的图书填写一些相关的阅读卡片或阅读技巧。

总之,对教师而言给学生们提供多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方法来探讨一个概念并在实际生活中展示和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并为他人服务是至关重要的。服务性学习不仅仅是进行一些义务服务,还要有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反思。运用这些新颖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从这些跨学科的活动中汲取多方面的知识,从而变得更擅长和独立解决问题。如果再加入社会服务学习的内容,那么学生就会更乐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在安全可靠获得广泛支持的社区公益活动中展示自己所学的知识。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生物化学;漫画;概念图;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91

医学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及疾病发生发展的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在医学教育中,生物化学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然而,由于生物化学内容抽象、复杂、基本概念多,学生往往难理解、难记忆,是一T让很多学生“头痛”的科目。因此,如何将枯燥而庞杂的知识形象化、清晰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该学科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漫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直观生动,诙谐幽默。近年来,它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用,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重难点讲解,新课的归纳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在新课导入中,利用漫画创设情境,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概念图最初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Novak, J.D.)教授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1]。 它将概念和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教师利用概念图可以对每次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习者掌握整体知识构架,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并促进知识的迁移[2]。笔者抓住漫画和概念图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将漫画和概念图进行巧妙地结合,采用漫画“引”,概念图“结”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一、漫画与概念图结合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 明确“引”与“结”的主题

要实现漫画与概念图的有效结合,首先必须明确漫画导入与概念图整体归纳的共同主题,即两者联系的结点,做到课堂设计的有的放矢。主题的确定很简单,往往是章节中的重难点。如《脂质代谢》一章中,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既是章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明确好这一主题,便可针对性地设计漫画,绘制概念图。

2. 借画入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成功与否与导入的好坏密不可分。相较于常用的导入方式,如问题导入、案例导入、故事导入等,漫画导入显然更引人入胜,吸人眼球。它不但可以轻松地将问题、案例或故事进行整合,而且赋予它们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借画入题的第一步是对漫画进行选择。漫画的来源途径广泛,可以来自教材、参考资料、网络或是自行创作。在众多的漫画素材中,应选取与授课重难点最贴切的素材,不能只是为了引出课题或是创设有趣的情境而滥用素材。另外,在漫画的构成要素中,除了图像,还有解说文字,而它往往是理解漫画内涵或是引出课题的关键,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解说文字的搭配和选择应比图像的选择更加慎重,除了能点化主题,还应简洁精练,最好还具有一定的幽默性。但是,切不可为了凸显幽默,哗众取宠而忽略其最本质的作用。如在确定好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这一主题后,笔者又从中以酮体这一重要知识点作为引入的突破口,选取下面的漫画(图1)进行了导入。

漫画中人物的夸张表情和内心旁白能迅速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再适时的提问 “为什么有人会呼出有烂苹果味道的气体?会是什么原因所引起?”,这样便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以饱满和愉悦的心情进入新的课题。

3. 以图结题

一节或一章乃至整个课程结束时,学生的头脑中往往塞满了零散的知识点和各种模糊的概念。此时,教师利用概念图对所教知识进行梳理、综合,呈现各知识要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能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产生合理的联想和推断,便于改善记忆力和推动创新思维的形成。如笔者根据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途径,按层层推进的逻辑顺序绘制了概念图(图2)。此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回顾甘油三酯分解过程中的所有重要概念,理清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强化理解。当笔者再次抛出问题“糖尿病患者易并发酮症,为何?”时,学生还可以在原有概念图的基础之上展开推断和联想,进一步完善概念图(图3),并成功地解答问题,实现知识点的迁移与有效应用。

二、漫画与概念图结合教学中的建议

1. 注重漫画设计的灵活性

漫画素材的来源途径虽然广泛,但是与授课主题完全契合的漫画却极少,往往需要对现有的素材进行灵活地加工和重新设计。比如我们可以直接利用与主题相关的图像素材,文字说明则自行设计。这样不但节约了漫画制作的时间,还能使导入更加生动,更加贴近主题。

2. 注重漫画和概念图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漫画的应用可与问题、故事和案例等相结合,使漫画导入更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情境感。概念图的应用则可采取边绘制边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展开,促进师生互动,引发学生积极回忆和联想,并通过概念图以知识体系的方式对知识要点及其联系进行重新地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强化记忆。

结语

在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漫画与概念图进行有效结合,采用漫画“引”,概念图“结”的方式授课,师生双方都受益匪浅。作为教师,漫画的设计和概念图的绘制让教师对整个授课内容的把握更加精准,知识脉络更加清晰,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并能推动教师实现知识点讲解的深入浅出和幽默诙谐,同时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而作为学生,诙谐幽默的漫画首先能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并启发他们自主思考;清晰简略的概念图帮助他们理清了所学的知识要点及知识点内部的结构与层次关系,强化了理解和记忆,并能有效地推动知识迁移。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有助于师生在生物化学的教与学中发现乐趣,培养对该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医学人才。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篇8

课标要求:了解生活中平行线的实际例子;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符号表示两条直线平行;掌握平行线的表示法和画法;掌握基本事实“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话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研究平行线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有平行线的认知的基础上,从性质和判定两个方面对平行线进行深入的认识和理性学习,共有四个知识点,平行线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两个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事实,学好这节课将为学生的几何学习起到启蒙作用,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几何证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平行线”,是在上一节研究了相交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况,这节课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平行线的形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理解并掌握“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能体会到这个事实的正确性。

3、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能应用它进行简单的推理。

4、通过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提高画图能力;通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推理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进行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加强画平行线和按几何语句画图的题目练习,通过实际画图训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平行线概念的学习,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通过平行线图形,进一步领略几何图形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性质及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基本事实。

难点是学会按几何语句画图。

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紧密的联系,首先要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平行线”的广泛存在及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际操作和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体会并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基本事实,并通过一些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方法:

教具、及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讲练结合。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木条制成的相交直线的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学,揭示主题:

1、大家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上节课,我们已经对相交线进行了研究,并且知道相交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那么你们想了解一下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形吗?他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7.3平行线。

2、大屏幕展现生活中平行线的实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行美。

3、从图片中抽象出平行线,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平行线的草图,初步认识认识平行线。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并认识到本节所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演示过程中把平行公路抽象成平行线,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确实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自主学习,个体构建:

(一)课前我们已经对本节课知识进行了预习,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对自主学习内容进行组内交流,解决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自主学习内容见导学卡)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穿插学生中间,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对小组进行启发、点拨、引导,以便使学生更多地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效果。

【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是一方面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能使学生受益终生;组内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组内互学,实现兵教兵,进一步解决预习中的疑难。】

(二)老师结合课件内容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1、  请大家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实例。

(铁路的两条铁轨、两条高压电线、马路的两边等)

【设计意图: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2、理解识记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让学生利用手中笔演示两直线平行的情况。

老师追问: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去掉行不行?(举出异面直线的情况:立体交叉公路、房屋、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含义。】

4、学行线的表示方法:                                 

记法:如图2-41(1),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AB∥CD,也可记作CD∥AB;如果直线a平行于直线b,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5、学画平行线:

(1)老师指导学习方法:对画图过程进行观察,弄清楚使用什么工具,怎样放置,移动三角板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时间5分钟)

(2)老师展示课件,示范演示用两种不同的放置方法画平行线,并总结画图过程。

<1>教师演示,并强调:

画图工具:一把直尺和一块三角板或用两块三角板。(一块代替直尺)

画法:①三角板要两贴紧,一边贴紧直线l,另一边贴紧直尺。②向下滑动,也可向上推动。④直尺不能动。⑤不能徒手画。⑥两条线段平行,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就是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平行线的画法,熟练地画出平行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6、让单号组的代表到到黑板上用平移三角板的方法任意画两条直线,双号组的同学观察纠错。

7、双号组的同学代表“经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单号组的同学观察纠错。

8、在学生观察、猜想、并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作图,熟练掌握平行线的画法,通过作图并测量,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增加感性认识,从而提升到理性认识,比老师直接给出结论会更有说服力。同时也为后面探究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埋下伏笔,单双号同学轮流到展板画图,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三、小组讨论、合作提升:

在上面学生正确画出平行线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以下三个为问题:

    问题1: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最多能画几条?

问题2:通过不同的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认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画出的两条直线才是平行的?

问题3:除了以上画平行线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其它的方法吗?与同学交流,动手画一画,看哪个组的办法多?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交流,敢于质疑,充分发表见解,认识大家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四、展示交流,评研深化

1、找两名优秀学生再次到展板上过点P画直线l的平行线: 

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基本事实。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比老师讲解会更明白。

2、再次演示画平行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总结:

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将三角尺沿着固定的直尺平移,实际上是为了使两直线被直尺边缘所在 的直线所截的什么角相等?

通过讨论及演示,总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事实。

【设计意图】再次演示画平行线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使学生认清同位角只有在相等的情况下,两条直线才平行的事实,从而突破了难点。】

3、找学生到前面用电脑中的画笔分别在网格图中、点阵图中画平行线;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4、展示用折纸的方法画平行线。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就是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熟练地画出平行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反馈达标、拓展延伸:

1、大屏幕展示例题,学会说理。

2、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3、【归纳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与方法?

 “通过我们一起探索,获得了有关平行线的知识,谁能给大家讲讲对平行线的认识呢?”

学生畅所欲言: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来谈。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反思交流的能力。】

课外作业: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设计一些有关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漂亮的图案 。

板书设计:

7.3平行线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表示方法:AB∥CD或a∥b

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平行线的判定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课后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自己认为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1、从现实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平行线,感受平行美,不但使学生进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对平行线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2、把生活中的平行线抽象出来,自然引入本节课题,同时也让学生切实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了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3、使用导学卡导学,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导学卡前置,节约了课堂时间,导学卡中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老师演示课件,示范平行线的画图过程,变抽象为直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5、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到黑板演示,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6、展示时单双号交替到板前画图,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充分有效,展示效果好。

7、让学生到前面运用电脑使用不同方法画行线,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电脑技术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8、利用手中的笔演示异面直线的情况,充分利用学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利用折纸的方法画平行线,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9、能及时鼓励和激励学生发言,并进行相应的加分奖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10、及时小结,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反思交流的能力。

我认为有待改进之处有: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篇9

关键词:预设;探索;高效

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第二种函数,它的

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不同,研究方法更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

特别是对利用反比例函数“k”值的意义求图形的面积的研究上困难很多,所以在对这一知识点的接触上,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

一、教学过程

生:动手操作,画出图形(学生完成后师展示图形)。

师:过点A(2,3)向x轴作垂线

OB,垂足为B,连结OA,并求OAB的面积(多媒体给出问题)。

生: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学生完成后师展示图形并给出结论) 。

生:先自主探究,后合作交流,画出图形,观察分析,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学生完成后师展示图形并给出结论) 。

师:如果k

示?(多媒体给出问题)

生:先自主探究,后合作交流,画出图形,观察分析,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学生完成后师展示图形并给出结论)。

师:过点A(2,3)向y轴作垂线OC ,垂足为C,并求矩形ACOB的面积(多媒体给出问题)。

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画出图形,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学生完成后师展示图形并给出结论)。

S矩形ACOB= AB・OB =3×2=6

生:先自主探究,后合作交流,画出图形,观察分析,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学生完成后师展示图形并给出结论)。

S矩形ACOB= AB・OB =y・x=k

生:先自主探究,后合作交流,画出图形,观察分析,概括归纳,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学生完成后师展示图形并给出结论)。

在解有关反比例函数的问题时,若能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中k的几何意义,会给解题带来很多方便。现举例说明。

二、教后感悟

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这是一节利用反比例函数“k”值的意义求图形的面积的教学。首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形,直观地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再从具体到一般,引导学生总结反比例函数中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引出矩形的面积,最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交流与发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猜想、思考、读图归纳的能力,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用层层推进的方式将知识点一一展开,一个问题一个台阶,由易到难,步步上升,螺旋回应,并及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减少对新知识的畏难情绪, 从而乐于掌握反比例函数“k”值的意义这一难点。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篇10

1 教学内容: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本节包括: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化学反应实质。

2 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物质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一节课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知道了化学键的概念,有助于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对于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分子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学情分析:初中化学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了钠离子和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只是了解,但对物质的形成即物质结构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样,对于化学反应掌握了简单的反应规律,至于其本质是什么并不明白。

4 内容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材以钠和氯气的反应来引入问题——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对氯化钠形成的分析引入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并通过电子式让学生形象掌握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材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引出第二部分内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通过分析氯气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引出共价键及共价化合物,并通过电子式使学生形象掌握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材通过比较含共价键的单质和化合物对比讨论引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学生学习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对物质结构有了大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出化学键概念。掌握好化学键,以氢气氯气生成氯化氢为例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

5 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物质形成的好奇心;通过动画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引出问题;思考交流;动画演示;形成认识。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 引入: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然而由这些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却以千万计。那么,元素通过什么作用形成物质呢?

2 新课教学。

(1)离子键:实验演示钠和氯气的反应,引出问题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并动画演示,然后让学生分析氟化钾、氧化钙、氯化镁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对这一类物质形成的分析引出离子键概念,并讨论分析离子键的成键微粒、键的本质以及成键原因:并形成认识。

(2)通常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物质,那么,像氢气、氯气、氯化氢又是怎样形成的,会和氯化钠一样吗?

(3)共价键:学生阅读共价键部分内容。讨论并交流氢气、氯气、氯化氢的形成过程,教师总结并动画演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水、甲烷、氨的形成过程得出共价键概念并归纳共价键成键微粒、键的本质、成键原因,并形成认识。

(4)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讨论氢气、氯气、氧气中的共价键与氯化氢、水中的共价键有什么不同。并以此引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让学生明白形成共价键双方对共用电子对的引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5)化学键:让学生比较离子键与共价键有什么区别联系,总结物质的形成,引出化学键。让学生知道键的本质,强调化学键是相邻原子或相邻离子问的相互作用;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是化学键。

(6)化学反应实质:从化学键角度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实质。教师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元素的原子可以通过离子键作用也可以通过共价键作用形成物质,并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认识了化学反应的实质。请同学们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课堂内容,并在实际练习中学会运用。

六、课堂练习

1 下列物质中含有离子键的是(

)。

A.KCl

B.H2

C.H2O

D.CO2

2 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MgCl2

B.NaCl

C.H2

D.H2S

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两个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B.非金属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