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7:07:33

动画

动画范文篇1

在动画片创作中,原画师设计的表演是通过银幕或屏幕间接地传达给观众,原画设计师的表演需要经逐帧的画面处理和导演运用蒙太奇剪辑手段才能完成。因此要求原画设计师的表演创作分解到24分之1秒(或25分之1秒)的画面单位。

动画片表演节奏的时间把握通常略快于普通影视剧作品。动画表演常借鉴喜剧影视片或音乐歌舞片中的表演,吸取舞蹈、杂技、哑剧等的表演技巧,通过对人物造型、表情及动作加以漫画式的夸张表演,以构思奇妙、节奏明快、动作夸张优美而见长。表演特点是善于运用灵活生动的形体动作。这种动画表演的艺术夸张基于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精心提炼,需要符合人物心理的逻辑发展;同时要求动画表演也具有一定得可信性或真实感。

表演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演员的表演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故事情节的技巧。演员作为一个创作者,需要以自己的认识水平去分析与认识角色,以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去塑造人物,并且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把握着创作的方向。影视演员需要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内部心理活动表现的技巧,演员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在动画片制作中,原画设计师根据导演和画面分镜头剧本的指导,来了解分析动画角色,不但是为了使动作更流畅而参照自己的表演动作,更通过对角色的理解,通过设计师想象力体现出角色的生存形态,使动画角色性格特征层次丰富,不再简单、死板。

动画制作之前就规划出了角色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编剧,导演,配音演员、原画设计师或是动画设计师都会对角色的塑造起一定程度的作用。而原画设计师是使角色“活”起来的直接创作者。

受创作手段的限制,即使动作设计再精细的动画片也无法达到像真人一样丰富细腻的表情动作,所以动画片中的表情动作是有一定程式的,是对人类真实表情与动作的高度提炼,同时经过夸张处理,使每种表情都有所区分,区分越细化表情就越丰富。比如动画制作中很重视角色面部动作的表情性,面部表情与言语表情的动作配合。人体的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都能表达情感,而最重要的情感表达部位还是面部。面部五官表情虽然经过简化,归纳为喜怒哀乐四大类,但其组合变化微妙丰富。不同的情感,都能够通过面部的五官细微变化中准确地传达出来。原画设计师只有熟悉了其动作规律和变化特征才能展开角色表演情感的创作。

动画工作者仅仅掌握动画基本运动规律,创作出的角色动作符合运动法则,还谈不上是在创造表演。一个动画角色能活动起来,并不代表角色已经“活”了。要想动画片里的角色“鲜活生动”起来,关键在于角色的动作看起来具有自己的生命力,即使角色的动作看起来是受他自身意识得约束控制的行为,就是要通过塑造角色动作表演来体现其情感和思想意识活动。只有创作的角色动作中包含了根据角色性格和剧情需要的表演成分才能算是有了动画表演。

事实上再简单的角色动作,在运动过程首先都是思维意识的活动体现。比如,角色思想意识活动,外在最先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目光和眼神,在处理动作时就要把握交待好眼神的变化,即视线的变化,这就是角色动作的心理暗示,角色的肢体动作都与眼神相配合。眼神的表现在动画表演中很重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再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眨眼的方式和动画角色的眨眼动作完全不不同,动画中角色眨眼都是为了表演效果的需要。只有设计动作时有意识的塑造角色“心(意识)”到,才能“神“(眼神)到,然后动作才能到(位)。而经验不足的原画设计师往往容易忽略表现和交代这类重要细节的表演,容易把动作设计的类似机械式无意识的感觉。

奇麟笔认为在创作动画角色的动作表演中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把握好角色自然的物理性的动作原理,第二个层次是把握好角色内在主观的活动的反应。而后者经常被初学者忽略。

目前国内的3D动画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动画表演”的成分,经常把重点都集中在三维动画制作的人物模型、材质、灯光等效果设计上,或陷入“调动作”的误区,在角色动作表现上死板僵硬、很不自然。不懂动画表演,忽视动画创作的表演艺术特性,动画角色就如行尸走肉,失去了“灵魂”。

像把“挤压、拉长、预备动作、缓冲动作”等这些动画基本动作原理与“坐、卧、走、跑、跳”等这些运动规律做好的动画,只能算是动作顺畅的动画。要做到角色表演精彩的动画,就需要原画设计师仔细的挖掘角色性格和内心世界。动画片中的角色就是由动画师操控着的演员,演出着各种不同的悲欢喜忧。所以,做动画的人一定要先融入角色,通过揣摩出角色的心理情绪变化和动作差异,再将这种变化应用在对角色动作的设计中,这就是动画的表演。

动画属于影视艺术,原画设计师承担其实就是角色表演者的任务。动画的表演力就是赋予假定角色或虚拟模型以生命与灵魂,使它们像真实存在的一样鲜活和自然。这也是动画师的主要设计绘制工作。而动画表演的优势还在于能表现出真人无法表演的美感与效果,这也是动画创作很吸引人的地方。动画创作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于生活。动画表演以生活化为基础,并加以戏剧化的夸张美化及镜头处理等综合手段,将形体动态与感情传达给观众。动画设计师不仅须要有技术能力去控制动画角色的形态,还必须有关于把握动画角色运动节奏与时间的敏锐感觉和艺术表现力。

比如学习动画中基本的走、跑、跳是运动规律,在现实中由真实演员人表演不会有走、跑等的运动动态错误的情况出现。而动画来创作走、跑、跳就复杂多了,绘制者要具备有表现角色型态的美术造型能力,还要有了解运动规律,正确表现出连贯的动态的能力。奇麟笔在平时带片指导原画和教授原画课时发现,初学者和经验少的原画设计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处理动作流畅与动作规律正确上,而容易忽视了动画角色特点、性格、运动动机、情节及环境影响表演层面的表现上。很多国产动画片不论角色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一旦走、跑、跳等运动起来,动作很明显都如出一辙,都是统一的教科书式的标准运动规律姿势模式。这都是由于绘制者不注意观察生活,缺乏生活体验,不去研究动画角色特点,忽略或不会善于动画角色表演的结果。

对动画表演的学习应该从学习动画创作之初就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表演课程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纳入日常创作学习中。从模仿开始,多看多学,仔细揣摩角色性格与动作特征,逐渐摸索并体验动画表演的表现手法。动画设计师“表演”水平的高低,虽然部份取决于个人天赋,但更多的还是依靠后天的勤奋努力,平时留心观察,勤加训练,对自己的动画表演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标,就可以通过动画表演水平的提升,提升动画片的整体表现力,为动画角色注入更多的活力。

对动作运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只是动画师的基础必修课,真正的目标是如何将角色塑造绘制的有血有肉、有情,性格鲜明的展现给观众。做优秀的原画设计师也要具备文学、美术、电影、音乐、舞蹈、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底蕴。这些对于动画创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动画设计师,业余时间应该多观摩各种优秀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参考学习知名演员的表演技巧,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阅历的人群行走坐卧的姿态、说话的表情,行为动作的细节,都各不相同,要多多观察并切身体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修养月深厚,将会对动画师的创作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优秀原画设计师应该是出色的演技派表演展示才能,因为动画明星们的表情、动作、甚至对白语气都来自原画设计师的表演才能发挥。原画设计师们在创作前,往往要预先将动画人物的动作反复亲身预演多遍。找到动画表演中的感觉,在体验过程中体会、分析、把握动画表演中角色的情感、动机以及动作。而镜子就是原画设计师们观察自我表演的最便捷实用的工具。当遇到不易把握的动作和表情时,原画设计师会在镜子面前自我反复演绎多遍(奇麟笔在平时创作动画的过程中一直借助镜子做观查工具,也一直强调学生和跟片的原画设计使用镜子),以便于更真切地体会把握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还有一点要切记的是,原画设计师的表演也要有度,避免沉迷于自我表演情绪中不能自拔,反而忽略了动画表演对观众的感受。也还要注意动画角色人物性格的前后统一性,行为举止的一致性。

动画范文篇2

在动画片创作中,原画师设计的表演是通过银幕或屏幕间接地传达给观众,原画设计师的表演需要经逐帧的画面处理和导演运用蒙太奇剪辑手段才能完成。因此要求原画设计师的表演创作分解到24分之1秒(或25分之1秒)的画面单位。

动画片表演节奏的时间把握通常略快于普通影视剧作品。动画表演常借鉴喜剧影视片或音乐歌舞片中的表演,吸取舞蹈、杂技、哑剧等的表演技巧,通过对人物造型、表情及动作加以漫画式的夸张表演,以构思奇妙、节奏明快、动作夸张优美而见长。表演特点是善于运用灵活生动的形体动作。这种动画表演的艺术夸张基于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精心提炼,需要符合人物心理的逻辑发展;同时要求动画表演也具有一定得可信性或真实感。

表演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演员的表演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故事情节的技巧。演员作为一个创作者,需要以自己的认识水平去分析与认识角色,以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去塑造人物,并且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把握着创作的方向。影视演员需要掌握和磨练自身的外部表现工具--形体、五官、声音、语言以及各种技能,并掌握一整套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内部心理活动表现的技巧,演员依据剧本,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将人的艺术形象从剧本体现到银屏上。

表演艺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独特的再体现和鲜明的性格化,又能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隐藏在剧本字里行间的深邃的作者意念,并对剧作的人物形象作有个性的补充和体现。这种再创作,就要求影视演员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具以较深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表现力,从而达到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统一,体验(即内部)与体现(即外部)的统一。

在动画片制作中,原画设计师根据导演和画面分镜头剧本的指导,来了解分析动画角色,不但是为了使动作更流畅而参照自己的表演动作,更通过对角色的理解,通过设计师想象力体现出角色的生存形态,使动画角色性格特征层次丰富,不再简单、死板。

动画制作之前就规划出了角色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编剧,导演,配音演员、原画设计师或是动画设计师都会对角色的塑造起一定程度的作用。而原画设计师是使角色“活”起来的直接创作者。

受创作手段的限制,即使动作设计再精细的动画片也无法达到像真人一样丰富细腻的表情动作,所以动画片中的表情动作是有一定程式的,是对人类真实表情与动作的高度提炼,同时经过夸张处理,使每种表情都有所区分,区分越细化表情就越丰富。比如动画制作中很重视角色面部动作的表情性,面部表情与言语表情的动作配合。人体的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都能表达情感,而最重要的情感表达部位还是面部。面部五官表情虽然经过简化,归纳为喜怒哀乐四大类,但其组合变化微妙丰富。不同的情感,都能够通过面部的五官细微变化中准确地传达出来。原画设计师只有熟悉了其动作规律和变化特征才能展开角色表演情感的创作。

动画工作者仅仅掌握动画基本运动规律,创作出的角色动作符合运动法则,还谈不上是在创造表演。一个动画角色能活动起来,并不代表角色已经“活”了。要想动画片里的角色“鲜活生动”起来,关键在于角色的动作看起来具有自己的生命力,即使角色的动作看起来是受他自身意识得约束控制的行为,就是要通过塑造角色动作表演来体现其情感和思想意识活动。只有创作的角色动作中包含了根据角色性格和剧情需要的表演成分才能算是有了动画表演。

事实上再简单的角色动作,在运动过程首先都是思维意识的活动体现。比如,角色思想意识活动,外在最先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目光和眼神,在处理动作时就要把握交待好眼神的变化,即视线的变化,这就是角色动作的心理暗示,角色的肢体动作都与眼神相配合。眼神的表现在动画表演中很重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再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眨眼的方式和动画角色的眨眼动作完全不不同,动画中角色眨眼都是为了表演效果的需要。只有设计动作时有意识的塑造角色“心(意识)”到,才能“神“(眼神)到,然后动作才能到(位)。而经验不足的原画设计师往往容易忽略表现和交代这类重要细节的表演,容易把动作设计的类似机械式无意识的感觉。

奇麟笔认为在创作动画角色的动作表演中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把握好角色自然的物理性的动作原理,第二个层次是把握好角色内在主观的活动的反应。而后者经常被初学者忽略。

目前国内的3D动画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动画表演”的成分,经常把重点都集中在三维动画制作的人物模型、材质、灯光等效果设计上,或陷入“调动作”的误区,在角色动作表现上死板僵硬、很不自然。不懂动画表演,忽视动画创作的表演艺术特性,动画角色就如行尸走肉,失去了“灵魂”。

像把“挤压、拉长、预备动作、缓冲动作”等这些动画基本动作原理与“坐、卧、走、跑、跳”等这些运动规律做好的动画,只能算是动作顺畅的动画。要做到角色表演精彩的动画,就需要原画设计师仔细的挖掘角色性格和内心世界。动画片中的角色就是由动画师操控着的演员,演出着各种不同的悲欢喜忧。所以,做动画的人一定要先融入角色,通过揣摩出角色的心理情绪变化和动作差异,再将这种变化应用在对角色动作的设计中,这就是动画的表演。

动画属于影视艺术,原画设计师承担其实就是角色表演者的任务。动画的表演力就是赋予假定角色或虚拟模型以生命与灵魂,使它们像真实存在的一样鲜活和自然。这也是动画师的主要设计绘制工作。而动画表演的优势还在于能表现出真人无法表演的美感与效果,这也是动画创作很吸引人的地方。动画创作也是源于生活而高于于生活。动画表演以生活化为基础,并加以戏剧化的夸张美化及镜头处理等综合手段,将形体动态与感情传达给观众。动画设计师不仅须要有技术能力去控制动画角色的形态,还必须有关于把握动画角色运动节奏与时间的敏锐感觉和艺术表现力。

比如学习动画中基本的走、跑、跳是运动规律,在现实中由真实演员人表演不会有走、跑等的运动动态错误的情况出现。而动画来创作走、跑、跳就复杂多了,绘制者要具备有表现角色型态的美术造型能力,还要有了解运动规律,正确表现出连贯的动态的能力。奇麟笔在平时带片指导原画和教授原画课时发现,初学者和经验少的原画设计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处理动作流畅与动作规律正确上,而容易忽视了动画角色特点、性格、运动动机、情节及环境影响表演层面的表现上。很多国产动画片不论角色男女老幼、高矮胖瘦,一旦走、跑、跳等运动起来,动作很明显都如出一辙,都是统一的教科书式的标准运动规律姿势模式。这都是由于绘制者不注意观察生活,缺乏生活体验,不去研究动画角色特点,忽略或不会善于动画角色表演的结果。

对动画表演的学习应该从学习动画创作之初就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表演课程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纳入日常创作学习中。从模仿开始,多看多学,仔细揣摩角色性格与动作特征,逐渐摸索并体验动画表演的表现手法。动画设计师“表演”水平的高低,虽然部份取决于个人天赋,但更多的还是依靠后天的勤奋努力,平时留心观察,勤加训练,对自己的动画表演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标,就可以通过动画表演水平的提升,提升动画片的整体表现力,为动画角色注入更多的活力。

对动作运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只是动画师的基础必修课,真正的目标是如何将角色塑造绘制的有血有肉、有情,性格鲜明的展现给观众。做优秀的原画设计师也要具备文学、美术、电影、音乐、舞蹈、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底蕴。这些对于动画创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动画设计师,业余时间应该多观摩各种优秀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参考学习知名演员的表演技巧,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人群,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阅历的人群行走坐卧的姿态、说话的表情,行为动作的细节,都各不相同,要多多观察并切身体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修养月深厚,将会对动画师的创作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优秀原画设计师应该是出色的演技派表演展示才能,因为动画明星们的表情、动作、甚至对白语气都来自原画设计师的表演才能发挥。原画设计师们在创作前,往往要预先将动画人物的动作反复亲身预演多遍。找到动画表演中的感觉,在体验过程中体会、分析、把握动画表演中角色的情感、动机以及动作。而镜子就是原画设计师们观察自我表演的最便捷实用的工具。当遇到不易把握的动作和表情时,原画设计师会在镜子面前自我反复演绎多遍(奇麟笔在平时创作动画的过程中一直借助镜子做观查工具,也一直强调学生和跟片的原画设计使用镜子),以便于更真切地体会把握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还有一点要切记的是,原画设计师的表演也要有度,避免沉迷于自我表演情绪中不能自拔,反而忽略了动画表演对观众的感受。也还要注意动画角色人物性格的前后统一性,行为举止的一致性。

动画范文篇3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动画叙事;情感共鸣;文化认同;叙事共识

20世纪50年代开始,基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动画影像在几代动画人的努力下,创造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形成了国际动画界的“中国学派”。随着动画制作部门的体制变革,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观众审美趣味的多元,曾经的“辉煌”难以续写,动画研究者立足广西的民族地区,继承先辈在民族类动画影像方面的经验,进行当代化动画影像探索,是时代和动画赋予的重要课题和历史使命。

一、动画叙事理念的当代化转向

随着软件科学的进步,动画制作方式分享了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获得了大幅的进步,作品呈现也日趋精细化,与此同时,动画叙事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更为关注个体生命感知,更加注重动画作品民族性的国际化表达等,正塑造着当代国内动画的叙事格局。

(一)当代动画叙事理念界定

自19世纪末动画诞生以来,制作方式和叙事理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化着。和众多艺术实践活动一样,动画创作理念与作品的呈现是创作者审美意趣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动画作品反映时代的需求,是大众流行文化的集中体现。当代动画创作理念,是指以主流价值观为指导,运用新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审美情趣的一种新的创作理念。在民族复兴和文化软实力构建的话语空间中,动画的当代化叙事通常表现为以民族文化为内核,运用新技术,以贴合现代文化流行热点,并着眼国际化的方式,进行的影像输出。

(二)商业运作下的动画叙事转向

自1955年特伟提出动画“探索民族化之路”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大量的“中国学派”风格的动画作品,赢得了广泛国际赞誉。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在多元价值观的互相影响,以及动画技术的革新下,国内动画行业的外在环境和内部制度经历了剧烈的变革,《金猴降妖》(1985)之后,欧美及日本动画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对国产动画的制作、发行与传播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1995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取消了对动画的统销统筹计划,动画正式被全面地推向市场[1],此时的中国动画制作不仅需要自负盈亏,还面临骨干流失、市场冲击等行业变革问题。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中,动画从业者开始探索动画片的现代叙事以及市场化转变之路。世纪之交,我国动画开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景观,表现出动画类型多样化、美学样式多元化、创作进程工业化等几大特征[2]。1999年美影厂推出的《宝莲灯》,便是在借鉴美式动画电影的叙事程式上,进行了本土化包装,在运用现代电影工业生产模式进行动画产出后,付诸商业化运作,再经各“大腕儿”的配音,及献唱主题曲产生的明星效应后,终取得了不俗的商业成绩,昭示着我国动画发展即将进入新时期,也开启了漫长的动画叙事当代化之路。经过20年的发展,国产动画在坚持民族文化底色基础上,广泛吸纳国际化的叙事技巧,已经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在高技术、信息化是时代主导力量,以及动画产业取得一定成绩的环境下,我们需要思考并尝试梳理我国当代的民族动画叙事策略,为广西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动画转化提供路径。

二、广西民族文化与“地方性知识”构造

民族文化体系由“地方性知识”(localknowledge)构成,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3]。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因地理环境的阻隔,发展出相异的历史和文化,呈现出迥异的民族征貌。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Geertz)提出“地方性知识”的观点,他认为知识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的地域性,某一知识在某个特定地域内产生、发展、传承,也在这个区域被优先尊重,离开这个区域,其适用性将受到质疑[4]。地方性知识的提出是对“西方中心主义”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化、普世化知识构建理论的矫枉,强调“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根据格尔茨在文化学中的解释,律例、艺术、民俗等都是地方性知识的典型,面对广西丰富的地方性知识,研究者不能将其惯例、艺术、风俗、言语等文化现象放入“实验室”控制变量,寻找规律,而是要还原这些文化现象本身,不能再将文化看作“行为模式的复合体”,而应该是它们背后的“一整套控制机制”[5]。例如壮族嘹歌,有学者考证其起源于唐代,成熟于明代,清代司官王言纪在编撰的《白山司志》中有关于嘹歌的描述:“亲友围坐饮酒、唱土歌达旦”“男歌女唱,赠带授巾”“鼓声阴阳,歌声幽咽”,嘹歌的社会文化地位在当时已逐渐地凸显出来。作为双声部民歌,以“嘹-嘹-啰”的拖腔而得名,壮族先民以歌传情,以词为书,口口相传,集合了民族性、文学性和艺术性。另外,侗族大歌、毛南族肥套、瑶族盘王节、京族哈节等,均是广西“地方性”鲜明的文化元素。

三、广西民族动画的当代化叙事策略

(一)结合民族文化,构建情感共鸣

动画创作要求从业者兼具艺术感性和技术理性,动画作品需要表现时代审美,承载民族文化与社会精神,需要在创作者编织的世界架构中与观众建立某种默契。它同电影一样,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需要引发观众普遍的情感共鸣。多元情感共建是动画影像情感共鸣的核心要素。科林伍德(RobinGeorgeCollingwood)在《艺术哲学原理》中指出,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审美情感隶属于心理范畴,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6]。就个人心理活动而言,情感是态度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具体表现为爱与恨、喜与怒、怜悯与厌恶等。在动画影片中以民族文化为基础,进行多元情感的交织同构是拉近观众、引发共鸣的有效技巧。例如2017年上映的成人向动画电影《大护法》,影片虽未对故事发生的年代做具体的铺陈,但其角色关系和场景构建则完全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纲常伦理和美学追求,观众在观影中会自然而然地对故事背景进行某一时期的中华文化定位。影片整体表现为花生人和吉安之间的正义与邪恶的对垒,事实上,这种看似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包含复杂的情感类型,对花生人被利用而残害同胞的愤怒,对花生人悲惨与无助产生的同情和悲伤,深层次地触动民众对社会阶层的叹息,似乎某种程度地看到了自己在虚构影像中的投影,从而引发更深层次心理情感的震颤。创作者在角色塑造和故事情节设计上,埋设多种情感变化段落,在观影中观众移情于动画影像,影像中的丰富情感表露和观众感受互相编织,完成了情感的同构。情感共鸣的维系在一定时期是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作用于社会意识,使之发生应和时代的转变。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少数民族定格动画剧集《阿凡提的故事》中,阿凡提作为善良与智慧的化身,是贫苦阶级的“代言人”,一直与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巴依老爷较量着,在“阶级斗争”的社会意识尚未完全消退的80年代初期,阿凡提总能激起观众因“阶级立场”而产生的革命情感,如今,改革开放已近四十年,现代语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8年上映的3D动画《阿凡提之奇缘历险》,在尊重原作的基本时空关系的基础上,重置了动画故事,对角色关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原动画中的反派巴依老爷在新剧中和阿凡提握手言和,携手对付葡萄城居民的共同敌人,管理者中的腐败分子——哈孜,巧妙地呼应了近年来大力度的反腐斗争。新动画按照当代社会语境和观众审美期待对动画故事进行了重塑,从而更容易唤起当代观众的情感认知,以完成新时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运用地方民族精神,建立文化认同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民族精神一定时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精神依托。把握民族精神,并有效地将其运用于动画创作,可以丰富动画内涵,助力文化认同的构建。在20世纪动画创作被全面推向市场之后,动画创作者们已经在民族文化的动画表达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对于广西民族文化通过动画建立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2007年美影厂推出根据蒙古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动画电影《勇士》,基于民族视觉元素特征设计的动画形象,构建了中国观众独有的文化共情,赢得了广泛赞誉,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在看到影片后由衷赞叹:“你们的人物造型是别人画不出来的,我很钦佩你们能坚持民族特色。1①”2011年中影集团和日本合作拍摄的首部动画电影《藏獒多吉》,由日本知名导演小岛正幸执导,口碑不一,主流评价认为影片有效调动了中日的互补性资源,开拓了新的动画创作模式,且叙事流畅,表达深刻,但另外一些人却不认同。正如饶曙光教授所说,“文化的视觉呈现需要与文化肌理相吻合”。可见,文化视觉符号的呈现,更要带来其内部结构、背后文化的调性一致。2018年上映的武侠动画电影《风语咒》在民族文化的视觉化方面表现则较为突出,影片讲述了青年侠客寻找母亲,在苦难中领悟到父亲教导的深意,掌握“驭风”神技,战胜饕餮,拯救苍生的故事。创作者通过移情和托物等艺术手段,串联起匹配创作主题的视觉符号,完成文化和历史、精神和风俗的物象化,形成受众和创作者共通的符号系统,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构建了文化层面的共情[7]。在利用广西地方民族文化进行动画转化时,应充分考虑民族文化肌理与动画工业生产的妥恰融合,以及民族精神与现代叙事策略的和谐统一。

(三)民族文化温和发声,达成叙事共识

理查德.卡尼(RichardKearney)认为,一个民族总是通过讲述自己及他者的故事来界定自己,或者说,民族的构建总是通过叙事来完成的,民族整体是在差异中构建起来的[8]。这种叙事通常是围绕某一地域某一族群的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展开的。例如,广西壮族的人熊婆的传说、刘三姐的故事,瑶族的盘王传说等。这些民族故事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传唱,因时代和社会意识的变迁,演绎出各种版本,在多元化价值、思潮涌现的当代,需要运用更为贴近时代生活,契合时代价值的方式讲述故事,以形成新时期的叙事认同,完成民族故事的传播,从而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提升民族自信。在激烈的国内外动画市场竞争中,国产动画早已摆脱了历史原因造成的说教型叙事,转向更为开阔的当代动画语言,以更为自然、温和的方式表情达意,讲述故事。就观众而言,希望影片的叙事可以关照其情感体验,希望影片以一种自然而然,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抚摸人性,希望影片可以关联社会和民族的文化价值,既要有艺术化的夸张,也要触动观众的共同经验。例如,2019年的现象级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影片重构了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角色关系,将李靖塑造为情感更为细腻甚至愿为哪吒牺牲自我的一位普通父亲形象,而非传说中较为脸谱化的陈塘关总兵,传说故事中一直被弱化的哪吒母亲在新剧中是一位“巾帼”且柔情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神话传说中胸怀天下、除暴安良的故事内核没有改变,创作者为这个核心价值包装了更易触动当代观众的“时尚故事”。上述影片在叙事共识方面为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动画转化提供了优秀的范式,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

四、结束语

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加剧,他国强势文化思潮的渗透,各民族的文化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民族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在外来文化交融于我国社会环境的客观事实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需要更多元且有效的融通路径。近年的国产动画在民族化创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广西富饶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当代化动画表达的参照:以当代化动画理念融合广西地方民族文化,构建情感共鸣,建立文化认同,达成叙事共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观众。在完成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传递的同时,也必将助力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构建。

参考文献:

[1]鲍济贵.中国动画电影通史[M].北京:中国连环画出版社,2010.

[2]饶曙光,常伶俐.“中国动画学派”的现代化转化[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1):5-13.

[3]吴兴玺.敦煌图案元素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筑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J].建筑设计管理,2017,34(08):52-53+64.

[4]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哲学研究,2000(12):36-44+76-77.

[5]斯竹林.论格尔兹对地方性艺术的符号学阐释[J].理论界,2021(08):99-105.

[6][英]科林伍德.艺术哲学原理[M].王至元,陈华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李涤非.武侠动画《风语咒》:民族文化底色下的无厘头叙事[J].电影评介,2019(09):102-105.

动画范文篇4

动画分镜头就是将动画文字剧本转化成以镜头为单位的连续的可视画面,它遵照一定的情节逻辑关系顺序,用于处理镜头的景别、角色调度、机位的安排以及对镜头进行编号等内容。

二、分镜头设计中的景别

在动画作品创作中,景别是一个绝对不可以被忽视的创作元素。景别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广阔的表现空间和灵活的表现手段。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也是通过对景别的选择来体验影片内容的。第一,在动画作品的创作中,一些景别承担着描写和叙述的作用,景别主要发挥了表现心理内容的功能。比如,特写是对渲染人物的精神状态表现特别有利的景别,注重一些主观情绪的烘托;又如中景可以非常客观的表现人物间的交流的景别,体现一定的距离感和客观性;再如全景景别适合烘托一些大场面气氛,用以配合画面越来越高涨的情节发展。第二,画面本身的运动要依靠景别的变化来实现。景别是摄像机能动性表现之一,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及时采取有利的拍摄景别,使其能够在动作展开时改变画面内容的性质,例如,摄像机的推进动作,全景变成了大特写;摄像机向后拉,画面从一个人物的细部特写变成这个人物孤零零地站在一个空荡荡的草地上,从而实现了画面本身的运动感。第三,景别的变化可以影响画面节奏。这里面主要指的是作品内在节奏的变化,实际上作品的质量和性质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这些节奏。在观看一部动画作品时,我们往往觉得有些个别的画面特别慢或特别快,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以全景景别拍摄一辆快速行驶的摩托车,或拍摄一艘船在海上行驶。给观众一种快速运动或缓慢的感觉。主要依靠创作者的直觉来把握每个画面的景别,即根据某个画面的性质决定画面的景别,这个景别持续的时间,这个画面前后是什么景别,创作者必须根据画面本身和前后的景别关系来进行选择,以此来把握画面节奏。第四,观众不仅在画面时空和视距的变化中可以感受到摄像者的画面思维,也可以从景别跳度、视点跳度的大小、缓急中具体地感受到整个片子的节奏变化。

三、分镜头设计中的调度

首先,动画分镜头设计中的调度,它同影视调度一样也包括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两种调度。这两种调度相辅相成,都以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所决定的人物行为逻辑为依据。在动画创作中,由于表现透视较为困难,所以使用平面调度较多。例如描绘人物侧面的行走动作并且使其循环表现,然后通过移动背景造成人物向前行进的感觉。其次,场面调度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产生画面构图的作用,表现画面景物;第二,刻画人物心理、渲染环境、创造特殊意境;第三,还可以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推动观众的联想。再次,一个场景中的镜头衔接的是否流畅、内容表达的是否准确到位,被摄对象动作及心理展现的是否合理,都需要依靠场面调度来实现,都是场面调度的职能所在。总之,场面调度对动画形象的造型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画面组接的重要因素。

四、分镜头设计中的机位

机位,是动画的创作者对摄影机拍摄位置的称呼,也是作品导演风格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形式之一。依据机位的设置发生改变与否大的方向可以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往往忽略对机位的控制。如果机位控制得好可以为作品增色许多,这里就涉及了运动镜头的相关特点。首先,运动镜头在视觉呈现上可以呈现独特的表现魅力。第一,运动镜头能够创造视觉空间立体感的幻觉,造成观众介入影片事件、冲突的视觉感;第二,运用运动镜头展示动作的场面与规模,可以突出表现剧情中的关键性戏剧元素,突出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三,运用运动镜头创造特定的情绪与氛围,可以创造影片的节奏造成两个戏剧元素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揭示和深化场面的内涵。其次,有些移动镜头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被直接反映到人类最隐蔽的核心大脑,影响人的心理情绪,等于摄影直接参与了剧作。再次,运动镜头这一摄影造型手段就不仅停留在表层层面上,而成为造型语言,直接表达了某种思想和意念。不同的运动镜头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表现力。

五、小结

动画范文篇5

中国动画曾在世界动画历史中留下光辉的一页,充分说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全面了解中国动画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动画创作大有效益。既可从中借鉴优良传统,学到它的精华,还可找出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更具民族性的发展道路。

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美术电影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赞赏。至1986年有29部影片在国内获奖37次,31部影片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国外舆论界赞扬中国美术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认为它的艺术风格已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中国动画史上)。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年)是中国动画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等,尤其是《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

1957—1968年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加成熟和完美,同时开辟了新的表现形式,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并一举成功。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受到好评,开创了发展剪纸片的新路。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如《牧笛》,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据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动画片。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上做了新一次尝试。1984年的《金猴降妖》将“民族英雄”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现代音乐相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

中国动画在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丰富多彩的,通过这种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来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寓教于乐,力求表现温情世界。内容以博爱为中心,动物拟人化,因此得到了儿童家庭观众的喜爱。

在我国动画众多的表现手法中,剪纸片发挥了他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色彩明快,造型独特。在造型上巧妙的运用了剪纸的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特性,把猪八戒的贪吃笨拙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中国水墨画,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远在五代的时候就开始有画水墨人物画,到明、清时期,又有更大的发展,经诸家各派的不断演变,而独具一格。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墨动画片,继承了这种优异的传统艺术,笔墨豪放、意境优美、格调抒情、气韵生动。如《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水墨动画片问世之后,受到国内外一致赞美。

从题材上,我国动画片也在不断挖掘动画的民族特色,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古典故事、民间传说、寓言都是丰富的题材。1964年的《大闹天宫》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这部动画影片,可谓经典中经典,即使现在看来也依然是中国动画电影中的超级大片。以及《鹬蚌相争》加之水墨表现更加深入人心。还如《镜花缘》根于中国古典白话而改编。《女娲补天》则是一部选自中国成语典故的动画片,以独特的艺术观点将女娲补天这段故事制成的生动的动画片。

在表现形式上同样也能看到我国动画的民族性,如:在一些动画中采用传统的皮影为表现形式,在音乐上运用了京剧的语言,力求生动表现动画的主题。再如前面所提到民间剪纸的形式、水墨形式、工笔画的形式等。动画是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集工艺性、审美性、技术性、功能性、时尚性等于一身。挖掘动画的民族性因而要从不同方面去寻找。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看成是莫大的骄傲,以此来证明本民族的文明程度和聪明才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传统遗产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深,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作为中国人,就应花大力气研究、整理、宣扬我们的民族遗产,并从中推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作品。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强劲走势,我们的认为就是给民族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对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丰富、弘扬和创新,在积极汲取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不断地丰富民族文化的蕴涵和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不断地赋予民族文化新的姿容与新的涵义,使民族文化在不断实现创新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只要各民族间的交往存在,动画艺术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动画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美丽并不断改变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

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中国动画,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东西渐渐淡化,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而真正具有世界性的,也是具有民族性。所以发展民族动画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消减的。真正文明的标志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动画艺术之树是一棵真正的常青树。

动画范文篇6

关键词:三维动画特效;动画电影;应用

一、三维动画特效技术在动画电影中的发展状况

在动画电影行业之中对于三维动画特效技术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动画特效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之中以“玩具总动员”这部三维动画作品最具代表性。作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动画影片顶端的两个公司之一的皮克斯公司在三维动画作品方面无疑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是在之后梦工厂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三维动画特效市场开始出现了分化,由此也使皮克斯公司不再是以独领风骚的姿态发展,并且在行业内部出现了互相竞争的激烈局面。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后,三维动画影片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盛的时代之中,不仅有很大一部分三维动画公司出现在行业之中,所制作出来的三维动画特效作品较之从前也变得更加精彩。在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如“怪物史莱克”、“冰河世纪”等都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国内之中的三维动画公司水晶石与完美动力等公司的三维动画特效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进步,相比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三维影视动画虽然还不够先进,然而却也在近年来呈现出了较为良好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台湾和香港等地区的三维动画特效技术发展速度提升十分明显。台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便已经开始对三维动画特效作品着手进行发展,然而所应用的三维动画特效大多却是源自于电影或者电视的广告特效。在我国内地对于三维动画技术的研究仍然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时期,并且应用大都是用在栏目的包装和广告的制作方面。在电视剧和电影特效方面出现得也比较少。虽然在“哪吒闹海”与“大闹天宫”等电影之中对特效技术有了一定的应用,然而这种特效技术的水平与一些欧美国家的三维动画特效技术水平相比却存有很大的鸿沟。从二十一世纪开始,著名的电影“英雄”问世之后,标志着我国电影行业对于三维动画特效的应用有了一个全新的突破。我国当前的三维动画特效市场开始逐渐与国际先进的三维动画特效水平靠拢。虽然目前为止我国的三维动画作品成熟性尚显不足,也无法达到美国、韩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高度,并且三维动画产业在国民经济之中所发挥的也并非支撑性的作用。在当前日本、美国以及韩国等国家对于三维动画特效技术的发展水平仍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日本近些年来动漫大师层出不穷的同时,在国际范围内的三维动画特效技术领域也开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美国知名的“皮克斯”、“华纳兄弟”以及“迪士尼”等公司在三维动画方面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国际范围内动画特效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创新的不断增多必然使动画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动画电影之中对于三维动画特效技术的应用

随着近些年来应用三维动画特效的影视作品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一些影视作品之中也开始尝试起对三维动画特效的应用,由此便使得影视作品不仅具有了更加强悍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在对动画电影进行制作的过程中也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在动画电影之中对于三维动画特效的应用推动了动画电影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也使动画电影产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并且动画电影在人气和票房上较之从前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此我们也可以认为三维特效在动画电影之中的应用促进了动画电影行业的更好发展。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于动漫产业的认可程度也有所增强,由此也就决定了三维动画特效技术在未来会有极佳的发展前景。在国内外的动画电影市场之中应用三维动画特效技术所创新出来的成果也在不断增加,在动画电影行业之中对三维动画特效进行应用之后推动了行业内部竞争的越发激烈。而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之下也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三维动画特效技术创新产品。进而也就使社会之中对于动画电影的呼声较之从前有了明显的提高,而针对于动画电影之中三维动画特效应用的效果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当前很大一部分优秀电影作品之中都对三维动画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在电影界作品发展趋势便是三维特效大片,而在动画电影之中应用三维动画特效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第一,影片之中通过对三维动画特效的合理应用能够大大的提升动画影片的成片效果。在三维动画特效技术加入其中之后使动画电影在制作成本上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并且视觉效果在三维特效技术的支持之下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第二,将三维动画特效技术融入到动画电影之中能够使电影之中塑造的自然元素更加真实,由此不仅使气氛渲染等问题得到了轻松的解决,并且也能够使影片之中的场景效果变得更具生机;最后,三维动画特效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影响到动画电影的合成效果。三维动画特效技术的应用促使着动画电影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并且也更好的推动了动画电影视野的良好发展,使三维动画产业得以打破创痛产业发展模式,向着全方位发展的方向努力。三维动画特效的应用也是一些传统电影拍摄过程中难以完成的镜头得以实现,进而便使动画电影之中的是狡辩的更加丰富和多变,其票房绿和人气也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结束语

三维动画特效技术在动画电影之中的应用使其具有了更强的吸引力,并且也使其剧本内容变得更加精彩,在动画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三维动画特效技术能够发挥出极大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三维动画特效技术的大力应用,必然会带动起动画电影行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韩佳秀,申子千,芦晨烨.动画设计中动画效果的运用[J].四川水泥,2017(4):110.

[2]罗运毛,刘云婷.三维特效动画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8):150-151.

[3]严飞剑.三维动画特效分析[J].艺术科技,2015(11):72.

动画范文篇7

社会在发展,人们对美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晶莹剔透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花红柳绿的日子让人心旷神怡;万紫千红的春天让人留念;色彩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当代,全球动画的制作水平逐渐提高,动画在我们的生活娱乐中是必不可少的视觉艺术品。迪士尼公司以其幽默夸张的人物形象,制作精良的风格引领着动画的发展。日本则一直在走二维平面的风格。不管什么类型的动画,色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我国动画也在发展,以《哪吒》《大鱼海棠》为代表的动画作品迎来了中国动画界的春天,但是相对一些经典的国际动画影片来说,在色彩处理方面还是需要仔细斟酌的。动画片的色彩运用在视觉艺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色彩对动画片中的方方面面起着较大的作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影视动画中,人们直面的每一秒都是色彩的组成,色彩是画面中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间接传递出动画人物的情绪,表现人物的情感,这也是每一位动画大师所追求的,让人们在没有声音的动画中,体会到最真实的情感。色彩在动画中有着非凡的意义,色彩的变化无穷无尽,等待着人们去慢慢发掘,发挥出色彩的无限表现力。

三、动画色彩的概述

(一)色彩在动画中的运用及意义。动画是直观感性的视觉艺术作品,通过视觉语言的传达,最终可以给观看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色彩是动画中的一种表达语言,毋庸置疑是动画里重要的成分之一。看动画片时,最初抓住观众眼球的不是剧情,而是动画片里变化多彩的色彩组合,所以我们对动画片中角色的最初印象往往是由色彩决定的。由此可见色彩的组合分配对一部动画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在影片中具有很大的戏份,影片的故事内容都是围绕主角展开的,所以主角的配色也是别具一格。主角在色彩的搭配上可以颜色明亮,饱和度高,抓住观看者的注意力;也可以色彩厚重,能使观看者有平和沉稳的感觉。譬如迪士尼的一部动画片招牌形象米老鼠:米老鼠用红与黑的这种充满了艺术性碰撞的配色,是一种适合表现个性的配色,局部再点缀一点黄色,让人感到生动活泼;不但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球,而且高明地宣告主角已经登场。配角的配色在很多动画片中都是概括的介绍,在动画片中起陪衬的作用。因而在色彩的搭配上就略显得单薄。色彩在动画片中变化多样,具有多种功能。色彩可以突出短片的主题,渲染气氛。动画场景中颜色的搭配常常让人第一时间感受到,能够给观众直观的感受,合理的使用色彩能产生视觉冲击力,所以色彩具有吸引注意力的功能。色彩是我们关注景物的首要看点,因此色彩有识别的功能。动画片的情节是处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都能透过色彩的搭配表现出来。动画中色彩具有主观性,可以进行人为的调整,来服务于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色彩能帮助创作者们表达画面中角色的内心情感,场景的变化,同时色彩本身也能传递出创作者们自己的内心想流露出来的情绪。色彩可以让观众体会创作者想表达的思绪,体会到他们内心丰富的世界。(二)动画色彩的特性。动画主要具有动态性、象征性、情感性和主观性特征。1.动画色彩具有动态性。动画色彩是动态的视觉艺术。动画片在播出时,它的场景和内容伴随着剧本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所以动画色彩一直会伴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2.动画色彩有象征性。除了色彩的物理属性外,动画色彩在剧情的发展中有象征和寓意的作用。例如凯尔斯的秘密,其中场景里有时会出现红色黑色和白色,这种颜色的搭配象征着一股不祥的势力来袭。3.动画色彩具情感特性。在一部动画影片中,运用色彩的情感特性引起观众的共鸣,能很好地塑造角色的性格和形象,营造合适的环境氛围以烘托出影片要表达的主题,加强故事情节变化,使观看者能把握作品的主题并理解其更深刻的内涵。4.动画色彩具有主观性。由于动画电影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和非写实性的本质,大部分的影片作品颜色语言都是主观性地选择色彩搭配。主观色彩的运用对整个作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中主要是带有比较强烈的主观思想,画面效果与原型色彩相比,有不完全真实合理的一面,这样主观去选择的色彩搭配超越了现实生活,将叙事效果提高到了思想的高度。色彩与动画结合,调动了观看者的情绪,表达创作者对动画作品的寓意,烘托出影片的气氛,并且强烈地去影响观众的感受。

四、色彩在动画短片中的运用

(一)色彩的搭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色彩的搭配在动画片里人物的性格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不但能丰富完善动画片,而且能够增加动画片的欣赏性,使观看者更能体会到情感上的变化。动画片中人物的色彩设计,让观众对角色有不同的态度,使观众能更快更准确地体会到创作者所赋予的角色的形象特点。创作者往往用色彩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表现主人公的情绪改变。如果角色遇到了挫折或者情绪跌落低谷的时候,色调往往是压抑的昏暗的。分析一下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如动画片《哪吒》中的“哪吒”的角色造型以红色为主,运用红色所具备的毫不拘束、天真无邪等色彩感情,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古灵精怪,精力充沛的角色形象。红色非常符合他的个性,这样的哪吒有血有肉。另一个角色是龙王之子敖丙,这部电影里,敖丙冰清玉洁的形象用蓝紫色来搭配,蓝紫色突出人物性格中的冷静、理智感,背负着家族使命的压抑感。热烈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也在暗示影片中的性格冲突,命运的波折,推动影片的发展。《哆啦A梦》中的机器猫,它的身体主色是中蓝色,白色作为点缀,运用蓝色的智慧和白色的纯洁等色彩感情,打造出一个充满梦想、神奇的奇思妙想的角色。《冰雪奇缘2》中姐姐Elsa用银白色的头发,雪白的皮肤,紫色的连衣裙,衬托出她内敛沉稳的性格。而妹妹安娜却用了红褐色的头发加小麦色的皮肤,永远身穿暖色系的裙子。通过这样的色彩对比,强烈地区分出主人公性格上的差异。这些成功的动画影片,是利用了我们对色彩情感的感受,来烘托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性格。而且多数情况下,这种独特的认识和理解是没有种族与国界限制的共识。(二)色彩对动画场景的渲染。场景是故事所处的环境,角色通常是在其中做出某些行为和动作。动画场景为角色做衬托,它是非常重要的构成。创作者能利用对色彩的把握,根据动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需要为场景匹配相应的色彩,用渲染衬托等方法,表达动画片所需要的各种情绪。分析一下动画片里色彩对场景的渲染,在动画片《再见了萤火虫》中,哥哥领着他的妹妹搭列车的场景,都是在阴暗的灰红色和模模糊糊中,不仅能将虚实情节加以区分,也能营造出凄凉和抑郁的氛围,这样的处理能使动画从最初就处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故事快结束时,最终战争停止了,画面中的场景回到到了战前的清新明快的色调,而主人公的妹妹离开人间时,他一个人在荒野火化她,画面场景颜色,却没因他的悲伤而调成灰色系,反而是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郁郁葱葱的绿草和树林。这样做更能使观看者感受到战争中的上海,时间变得冰冷,再也无法回到过去,观众们更能体会到悲痛的感觉,强烈体会到动画片想要表达的伤感。影片《疯狂约会美丽都》中,沉稳复古的色彩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故事背景,故事一直在低饱和度的黄、褐、黑所营造的统一的色调氛围中,使观看者的注意力被吸引到故事的嘲讽的寓意中。(三)色彩对故事情节的推动。动画片在播放时,情节是不断发展的,场景是不断更替的。动画片的色调一直跟着时间的改变和情节的发展来不停地更换。所以,动画故事情节的色彩是不停地运动的色彩,色彩要根据剧情发展来决定,它具有影响故事情节变化的作用。影片《海底总动员》的水中世界丰富多彩、五光十色,主角在“峭壁”想展示自己的时候,逞强地靠近一艘船,画面由最初的鲜艳明快突然变成了阴森的灰色,这种场景色彩渲染出危机重重。就在那个时候,船上的人发现了它,主角被抓住了。这个片段中,画面中色彩的处理就推进了动画中情节的发展。影片《僵尸新娘》,墓穴中的角色都欢呼雀跃的时候,影片的色调常常使用亮丽并且饱和度高的色调,表现僵尸骷髅的仿佛获得重生一般的喜悦之情。并非是亡灵在地狱中痛苦煎熬饱受折磨的样子,而是像在欢欢喜喜的人间,冷暖场景的反复切换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强化了动画片的视觉效果,加强了剧情波动的落差感,从而更加清晰地表现出动画影片的艺术内涵。影片《狮子王》中的主角辛巴当它被宣布是狮子王时,它被高高举起时的场景色彩是红色系为主的暖色调。然而当它的父亲被害前场景的色彩是暗沉的冷灰色,暗示接下来即将发生的故事情节。

综上所述,通过对动画色彩的概述和动画色彩的搭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色彩对动画场景的渲染、色彩对故事情节的推动等方面的探讨和分析,可以理解动画影片中的颜色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的色彩的搬运,而是创作者根据故事的需要而特地设计的,提炼过后的主观艺术作品,表达出色彩所具有的丰富含义,总的来说,色彩的配对及运用,是对人物性格塑造、场景渲染、情节气氛的推动以及动画主题传达的铺垫。所以动画影片中,色彩的使用必不可少,它影响着整部动画作品的欣赏度、影响力以及动画短片对主题的传达。色彩是动画创作中应该格外重视的因素,动画影片的创作者和制作者们要加强重视,需要进行不断地琢磨与思考,以更好地领悟与把控动画影片里色彩的运用规律,从而制作出越来越多的经典的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徐秀萍.色彩在动画视觉语言创作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15.

[2]金磊.奇幻色彩——不同时空及情感表达中的色彩运用[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21.

[3]李飞.动画电影《千与千寻》色彩应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5:11.

[4]程雯慧.动画的影像叙事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13.

[5]曹迪思,汪少明.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特色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11).

动画范文篇8

一、影视动画特效艺术

影视动画特效,这个从前十分陌生的字眼现在已经真正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从世界第—部完全由三维动画制作的电影《玩具总动员》的上映(如图1)到现在的合成三维影视《变形金刚》和《阿凡达》(如图2)的闪亮登场,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已经由以前简单的动画题材转向影视三维动画题材,一个全新的三维电影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新世纪电影艺术的一次历史性革命。随着计算机三维动画技术及特效艺术在影视中的应用,影视动画的视觉效果在某些程度上已经超过了电影故事的本身。简单地说,影视特效艺术就是利用人的视觉特性给予人的一种假象。随着计算机在影视领域的延伸和各种制作软件的增加,数字三维特效影像技术逐渐打破了以往影视动画设计的局限性,在视觉效果上弥补了动画原画的不足,增加了影视三维动画的艺术效果。三维动画特效需要与实际中的三维动画原画完美的结合,在制作特效时要严格地对应原画和道具,确保电脑模拟效果和拍摄画面的真实感。

二、影视三维动画和特效艺术的结合

影视三维动画是建立在以计算机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来模拟现实。制作三维动画基本角色技术的流程是建模、运动、材质、灯光、渲染。而完成整个影视动画需分为前期角色原画制作、中期动画绑定和后期特效动画合成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每一部分都是构成最后的绚丽视觉效果所必须认真完成的工作。例如,在三维影视动画《冰河世纪》的制作中,制作人员先依据原画,以点、线、面逐步完善的方式,创建出各种生物生活的几何信息,完成其“建模”;之后是“运动”,通过运动捕捉、骨骼绑定、力场模拟等电脑技术方法来让各种动物按照设计运动起来(如图3);在接下来的“渲染”中,添加虚拟的灯光,通过摄像机来模拟影像。此时生物的肤色和纹理都显得十分清晰和逼真,再经过三维灯光计算,并按照虚拟摄影机的关键帧设置成像之后,《冰河世纪》中的各式各样、表情丰富的动物才能真正地活跃起来。三维动画是表现的艺术,它通过视听语言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以表现角色的情感来感染观者。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数字特效也越来越多地应用这种艺术表现,设计师通过3D的粒子特效、流体特效等后期的合成特效建立了全新的三维动画语言范式和风格。同时,特效艺术也为创作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三维动画创作者的思想也从单纯的技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数字特效技术,动画设计师能够创造出原本没有的景物,能够创作出绚丽的场景,能够更好地感染观众的心灵,还能根据风格和动画剧情的需要调整各种超现实的运动轨迹实现特技镜头。可以说,三维软件的制作过程是动画设计的技术实现手段。但是,在一部三维影视动画作品之中,仅有这单纯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实现三维动画最基础的“型”和“动”,却不能实现动画的“神”。要实现动画给人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动画设计师还必须充分设计好三维动画的特效艺术效果。

三、特效艺术在三维影视动画中的几种艺术表现力

(一)特效光影艺术的表现

三维影视动画中,最具冲击力的特效技术便是光影特效技术,动画合成师通过光影的变幻来实现对场景气氛的掌控,特效光影可以将角色人物的内心情感与场景充分地烘托出来。在传统的影视动画当中,动画师在光影的处理上只是按照动画原画中的明暗关系做出简单的光变化处理,光影缺乏生动性表现,即使专门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刻画光影变化,并通过专业的二维动画软件的关键帧技术进行光影处理,也很难达到理想的光影效果,更不用说实现场景与角色的互动光影的粒子变换。而利用3D光影特效技术直接调节虚拟灯光的各项参数来实现光与影的互动,再通过各个光影时间帧图层的叠加和明暗度的调节形成场景的强烈艺术表现力,进而实现三维动画的光影特效(如图4)。

(二)镜头转换特效的表现

动画的整体是由若干个分镜头组成的,每个分镜头之间的衔接需要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而特效艺术高度地结合了电影艺术的渲染手法,将电影语言进行了扩展,利用虚拟空间的特效纵深和虚拟摄影机的制作方法,实现了摄像机不易实现的场景拍摄效果。三维技术中的镜头可以实现高难度的镜头效果,从而大大节约了拍摄成本,并以从未有过的视觉体验,在镜头的表现力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实现了三维影视动画镜头的完美衔接。

(三)空间动感特效表现力

特效艺术可以很好地烘托角色,而三维空间动感特效又能够使角色设计和动画场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传统的动画设计中,绘制角色与场景是分开的,它是通过元件形式而单独存在。角色与背景的结合也是通过叠放而实现的,这就使得角色与背景缺乏互动。三维空间特效可以使角色以任意角度和任何方式来运动,也可以结合其它动作捕捉和绑定系统来实现更逼真的模拟配合虚拟摄像机运动的特效手段,从而形成十分真实的立体动画的画面。

(四)交互特效的表现力

在三维动画制作中常常通过对特效的交互行为来实现对角色的描写。三维动画技术的特效制作是通过对设计元素的定义和建立三维模型的方式,来完成设计元素的各种运动路径,从而创造出模拟现实的真实环境,并且通过对角色的定义与环境实现整个画面的互动,使周围环境随角色的动作而发生变化,产生出动态的真实效果,而角色的动态效果往往能够和观看者产生互动行为。这种模拟特效成为动画中不可或缺的视觉特效,也是三维影视动画的一种发展趋势。

动画范文篇9

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兴影视艺术。全电脑三维动画主要是指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动画,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的设计、创作与制作,产生真实的立体场景与动画。三维动画艺术是一种影视艺术,包括视觉上的美感、听觉上的享受等。真正的全电脑三维动画艺术的历史很短,可以追溯到8O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页设计也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在网页中出现的小动画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重视,它的运用领域还会不断的扩展。它已经不仅仅是枯燥的广告而是逐渐的受到重视,人们对它的审美要求更高了。

二、三维动画的美学特点

1.意境美与精神美。动画创作者创造三维动画艺术,就是以虚拟性的动态影像和夸张性的叙事场景将人们的心绪和意识带入一种奇特的审美情景之中,产生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精神意象。全电脑三维动画用虚拟而又不受现实条件限制的创作手法,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它能够创造出人类的视觉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感受到的光影景象,甚至拟造出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这样在这种与原有视觉景象和心理完形所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与反差中,增强了动画受众的好奇心与欣赏欲望,并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自由的发挥,迅速地融入到动画影片的艺术氛围之中,构成审美意境。同时,三维动画片依靠高科技手段,创造人类想象力所能抵达的任何情境、物像和人像,使人重温童年时代的梦想与异念,洞察在现代工业文明车轮之下的人与自然互相戕害的残酷,从而感受到无比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2.运动美与造型美。三维动画艺术是一种空间形式的时间艺术,空间形式决定了它拥有美术绘画的色彩、光线、构图等造型特点,而“时间艺术”说明它能够体现力量、速度、变化的运动特征。对于造型而言,角色形态和场景的构成是屏幕视觉的中心,动画在虚拟环境中的制作手段突破了现实中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对三维动画的场景、人物的形、色、质进行塑造的时候,可以有意的放或缩小某些细节,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受众获得奇特而新颖的审美感受。同样,对于三维动画中的运动,是通过设计师意识的加工而形成的一种对运动效果的模拟,它能够表现出其它艺术所不能表现的运动美,也正是这些运动构成了影视动画富于表现力和吸引力的美学特征。

3.技术美。技术美是技术活动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审美价值,是技术美学的最高范畴。技术美与技术紧密相连,没有技术也就没有技术美。全三维数码动画艺术是建立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它的审美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环境,在全三维动画产生发展之初,每一次视觉上产生的新冲击,都与新技术的采用密切相关。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是电脑三维动画制作的首要前提和最终目标,从皮克斯对三维动画的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发现;在形态方面,角色的造型和动作越来越趋于优美和流畅;在质感的处理方面,其质地也一步步地趋于真实;在效果的营造方面,其气氛的烘托也逐渐步入成熟;在光效方面,其画面效果也更加丰富和细腻。在这每一次视觉观感改变的背后,都是技术在做支撑,技术所能达到的这种虚拟的真实,让三维动画的受众不蘩一次次的感叹于技术所创造的视觉冲击。

三、网页动画形式美法则

人类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不仅熟悉和掌握了各种形式因素的特征,并对它们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多种形式美的法则。多种形式美法则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总规律,其它的形式美的规律都要统一在这个总规律下面,他是形式法则的高级形式。多样统一是指形式组合的各部分之问要有一个共同的结构形式和节奏,使人感到整个艺术作品内部既有变化与差异,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式美的主要法则简述如下

1.节奏与韵律。节奏是韵律形式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节奏富于理性,而韵律则富于感性。构成要素做长短,强弱的周期性变化产生节奏。最单纯的节奏是重复,节奏带有机械的美,韵律则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有一定变化的相互交替,是情调在节奏中融合,能在整体中产生不寻常的美感。韵律按其形式特点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连续型韵律;;交替型韵律;渐变型韵律;起伏型韵律。渐变韵律;旋转型韵律;自由型韵律。

2.对比与和谐。对比与和谐反映了矛盾的二种状态,对比是在差异中趋向“异”,和谐是在差异中倾向于“同”。对比是设计构成要素的差异和分离,是表达物象的基本手段,能使物象产生富有活力的生动效果,使人兴奋,提高视觉力度。对比,是对差异性的强调,是利用多种因素的互比互衬来达到量感,虚实感和方向感的表现力。和谐是表现形式之间的协调性,从差异中达到统一的重要方法,是构成要素的一致和协调。和谐,是近似性的强调,是两种以上要素相互具有共性,形成视觉上的统一效果。对比与和谐是相对的,是对立统一的艺术手段,不是简单数值上的差异。

3.对称与均衡。所谓均衡是指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式诸要素之间保持视觉上力的平衡关系。在视觉艺术中,均衡是任何观赏对象中都存在的特性,在审美上使人产生了视觉平衡心理,得到审美上的满足,审美中的均衡观念是人们从经验中积累而形成的。均衡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静态均衡形式,一种是动态均衡形式。对称的现象,在自然界从人体,动物,植物到抽象的图案构成里均可找到。对称之构成能表达秩序,安静和稳定,威严等心理感受,并能给人以美感。均衡,是指不等质和不等量的形态求得非对称形式,它是对称的变体,在静中倾向于动。视觉设计美学上的均衡,是由形状,色彩,位置与面积决定的,利用虚实达到呼应和谐一致,造成视觉上的均衡。比之于对称在心理上偏于严谨和理性,均衡则在心理上偏于灵活和感情,具有动势感,应用与设计可以带来构成的无限变化,开拓表现领域。

[摘要]网络的普及和电脑技术的发展,使网页动画迅速发展起来,网页动画的设计在网页设计中来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之上的三维动画艺术也具有各自的美学特征,前者注重形式美,后者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

[关键词]三维动画网页动画美学特点形式美法则

参考文献:

[1]沈梦忱.浅谈三维动画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5.

动画范文篇10

后期合成设计中学生应具有的素质

动画片的创作是一门综合艺术,后期创作中学生要注重的能动性的发挥,还要求学生具有专业能力,自律能力,交流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耐挫能力,创作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等。动画后期的制作是艺术与技术的产物,学生对各种功能的组合运用直接决定着所制作的动画片的质量。画面运动是否富有节奏、色调的搭配是否和谐、音乐使用是否恰当都直接影响着动画的效果,要完成这项项目,必须依托较高审美水平和动画修养的人才。影视动画的后期制作是一个极其有逻辑性的工作,每一个镜头的处理每一个特技效果的运用都需要反复考量,另外需要各方力量的通力配合,所以协作精神和虚心的求学态度必不可缺的。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动画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学生掌握软件技能的操作只是设计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将原来的动画技法的基础,如:剧本、造型、场景、分镜、视听语言、特效等各方面知识,将这些作为组成元素融会贯通运用到后期合成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比如,课堂的知识点、理论和案例密切相关,实践教学中我们收集了大量动画后期的案例,把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其在练习中不断摸索研究。做实例时注意指导学生发现镜头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巧妙的镜头组接,实现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逻辑性,保证画面的真实性。由于合成镜头是通过对来源不同的素材进行编辑加工,这些镜头往往有错位和色调上不统一的序列画面,因此要保证镜头的协调一致又不会相互冲突,都需要动画后期制作者熟悉内在的逻辑,熟练特技的处理,而不是片面追求艺术效果。片面过多运用表现性的镜头,反而显现画面失真,暴露合成的痕迹。同时还要根据情节的需要重点凸显一些人物和环境,实现强调的效果,总之目的是实现画面和镜头的自然衔接,不着痕迹,使观众对动画影片镜头和画面的理解和记忆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