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素养教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3 17:20:31

美学素养教程

美学素养教程范文篇1

关键词:体育舞蹈形体培训教学

1、体育舞蹈概述

体育舞蹈源于英国,在欧美盛行,是一种融合了体育与美的新型娱乐健身项目,涉及音乐、生理学、美学、心理学、服装学等多个领域,又名社交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与美的追求也不断增强,于是,体育舞蹈凭借自身兼具实用与美感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认可。从1986年引入我国,到1991年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再到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体育舞蹈逐步渗透进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在高校的课程运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进展。高校设置体育舞蹈专业,将体育舞蹈在科学研究与教学运用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当然,由于我国引入体育舞蹈的时间不及西方,故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与世界体育舞蹈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体育舞蹈作为一项兼具流行与古典、艺术与美学于一体的健康娱乐项目,其功能性在当下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是基于这样的特点,体育舞蹈在当初引入国内时就没能系统科学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不仅如此,由于是交叉学科,很多高校的任课老师都并非专业的体育舞蹈老师,故在授课过程中并不能系统一致的进行教学;此外,高校对体育舞蹈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其在该课程上课时的安排。以上种种原因都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根据当下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情况进行争对性的改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对形体教学的研究,即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应多下功夫,找出当下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其他高校的数据,分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二,对各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汇总,找到课程的受用者的认可度和兴趣,从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当然,体育舞蹈课程的改进与革新都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多样化和设置科学合理化的原则。只有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在自然的状态下实现产出最大化。

2、我国当下体育舞蹈专业学校形体训练课程现状分析

2.1、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

体育舞蹈同所有的舞蹈一样源自古代的原始舞,是人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总的来说,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原始舞———公众舞———民间舞———社交舞———新旧国际标准交际舞。资料显示,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也有像体育舞蹈一类的民族舞,像布朗族的圆圈舞,瑶族的踏摇舞等等。但真正的体育舞蹈是在20世纪20年代于上海引进的,从我国第一所交际舞学习社创立,体育舞蹈才开始在我国受众中普及开来。而形体课程在我国多是以芭蕾舞和古典舞为基础的,这两种舞蹈对体育舞蹈以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规范、审美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李士民在《对舞蹈基本功训练借鉴芭蕾教材科学性的再认识》一文中说明了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运用,通过对芭蕾教材的科学性学习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的运用。而对具体形体的研究则在《形体艺术训练》《形体美训练教程》等著作中得到了具体的说明,这对于体育舞蹈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每本教材的难易程度不同,且多数学校的教材并不统一,故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十分必要。

2.2、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校形体训练的课程现状调查

(1)形体训练课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就形体训练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校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综合实力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身体的协调力、展现力和柔韧度上都有很高的要求,通过锻炼学生突破自我,解放天性,以最自然的形体美完成体育舞蹈的艺术表达。该课程在思想和动作上都为学生提供重要的技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针对性的培养符合学生天性的各项技能。就形体训练课的教学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柔韧度训练、协调性训练、力量训练、旋转训练和跳跃训练这五个方面。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校在形体训练的课程设置上具有内容广泛,目标明确的特点。由于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校的形体训练课程是以古典舞和芭蕾舞为基础,故在训练的动作类型上也是以这两种舞蹈为参考,具体的训练内容和强度则根据舞种和舞者本身的情况进行针对学习。

(2)形体训练课的课时安排。调查可知,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校的形体训练课的对象是相关专业或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故其根据学生的舞蹈基础将课程大致设置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课程的内容和课时的设置也存在差异。同时,但为了提高效率,很多高校的形体课程几乎是纯实践,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几乎为零。

(3)形体训练课的教材使用状况。学习教材是体育舞蹈教学中重要的参考对象,其不仅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与学习,对于学生今后在体育舞蹈方面的发展也是举足轻重的。就当来而言,各高校对形体训练课的教程选用都不同,因此,教材的选用大多具有随意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传授者与受教者对体育舞蹈的把握。教授体育舞蹈的老师大多会选用一本相对自己熟悉的教材来教,这种夹带着自我理解的授课多少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样一来学生没有规范的教材可以参考,难以形成规范科学的训练习惯,二来由于教材大多具有片面性,故教学中难以建立统一的理论体系,这都非常不利于学生和体育舞蹈事业本身的整体发展。就我国目前个体育舞蹈专业学校的教材来看,其形体训练课只是参考了北京舞蹈学院的相关教材,老师并没有统一编写一套“因地适宜”的教程。这样只是借鉴参考别人的教材而忽略学生自身特点,没有明显针对性的训练应得到关注。

(4)形体训练课的师资力量。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舞蹈学院的学生和老师,涉及的领域包括芭蕾舞、民族舞、古典舞等等,授课的老师基本满足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条件。

(5)形体训练课的学生素质情况。我姑目前就读于体育舞蹈专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有舞蹈基础的想要提高自身舞蹈技能的学生,因此如果能有一套科学的授课方法,其舞蹈技能的提高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然而,对于那些没有任何舞蹈功底或基础较弱的学生,要想真正学好体育舞蹈,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磨练。

(6)形体训练课的教学配置情况。调查显示,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校在形体训练课程方面的教学设施基本满足8间练功房,一间多媒体室,4台多媒体设备和部分乐器的配置。8间练功房中应有6间用于学生上课使用,其他为备用教室,当有活动排练或节目时使用。

2.3、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校关于形体训练对专项技能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体育舞蹈专业学校对学生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古典舞和芭蕾舞这两项的教学上,当然,如果高校能将训练课具体化,即某类舞蹈有哪些基本舞蹈动作,这些舞蹈动作应完成至什么状态,要怎么训练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等问题细化,相信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就古典舞来说,该舞种的形体训练对每个动作和身法的要求比较细致,对表演者从头到脚,身体的每个部位如何移动放置都有具体的要求,这样就能科学的知道舞者通过反复训练达到效果。古典舞对舞者的灵活性、柔韧性和力量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坚持长期的训练才能保证身体的活动状态,进而更好的将技术与艺术融进自己的身体,自然而具美感的呈现在大众面前。而就芭蕾而言,其作为体育舞蹈的入门教程,其基础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芭蕾舞是一类历史较为久远的舞种,科学性、系统性强,训练价值很高,它不仅能训练舞者的形体,还对舞者整个人的形象气质有所提升,故很多舞者把芭蕾作为培养自身优美大气的舞蹈气质的舞种,也就可以理解了。芭蕾作为一门需要用身体韵律进行连贯动作表演以抒发自身情感的舞蹈,对舞者整个舞蹈生涯十分重要,只有经过长期训练,再加上舞者本身对舞蹈的理解参透才能适当的表达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和舞者个人高雅的气质。这两类舞蹈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区别也是较为明显的。如何根据舞者自身的特点,针对性的教学十分关键。然而,调查显示,多数学校在体育舞蹈的训练上多事将二者归为一类,鲜有结合自身情况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训练。因此,在形体训练的课程上,学校和培训机构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特点有区别的结合进行教学,使其真正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与方法,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舞蹈的表现力。综上所述,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现有的教学方式下,科学有效的引入各类新兴教学方式,如在以身授课的基础上,加以视频教授或参观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提高自身的舞蹈修养。与此同时,高校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选择有目的的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小班教学,一对一等都是可以参考的教学方式。

3、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本文说明了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存在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都是不言而喻的,各高校和培训机构只有不断探索出一套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案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体育舞蹈的发展。本文基于全国32个地区的体育舞蹈专业学校的调查,提出为更有效引导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除了要在基本的芭蕾舞和古典舞方面进行专项的深科学的入的技能训练,还应在其他方面加强学生对舞蹈的感觉和自身舞蹈素养的提升。高校若能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再加上相关的环境因素训练出一批有特色有素质的学生,这对于中国体育舞蹈的发展功不可没。

作者:郭晓芳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冯百跃.舞蹈训练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徐雄杰,朱信龙.国际体育舞蹈教程[M].合肥沖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3]曹锦荣,林洋,王叔香.芭蕾舞[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4]朱立人.西方芭蕾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6]孟广城.古典芭蕾舞基础训练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美学素养教程范文篇2

一、关注初学者需求,聚焦3D打印技术的基础性知识传授

《3D打印基础教程》书名中的“基础”二字,能够很好地定位该书的适用对象与教学目的,即以初学者为教学对象,目的是让普通高校、高职及中职学校学生初步掌握3D打印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该书所包含的知识并不深奥,即便是从没有接触过3D打印技术的学生,也能够轻松理解。全书结构较为简单,仅由四个章节构成,但知识要素非常全面,可概括为“初识3D打印”“3D打印机典型部件工作原理”“跟我学打印”及“应用与发展”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被初学者轻松驾驭。同时,从不同部分的功能定位上看,突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特色,进一步突出了“应用实践”这一教学主题。其中,“初识3D打印”是纯粹的理论讲解,旨在让学生快速了解3D打印技术是如何产生的、3D打印机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将3D打印概念与一般打印概念区分开来。而“3D打印机典型部件工作原理”则是专门讲解工具的部分,3D打印机是3D打印技术的灵魂,该书全面讲解了主控板、步进电机、送料机、打印材料等知识点,为学生自主操作奠定了基础。“跟我学打印”部分则是具体的实践运用,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从纸上谈兵的状态中走出来。最后“应用与发展”分析了3D打印技术的应用价值、发展趋势等,以引起学生对该技术的高度重视。

二、重视学科间融合,促进3D动画技术在打印实践中的应用

该书特别注明了“动画版”,表明作者非常重视学科间的融合。一方面,仅从动画技术(包括非3D动画技术)角度说,属于美学、设计学、艺术学等范畴。另一方面,仅从3D打印角度说,属于工业设计、研发、生产等范畴,两者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点和共通之处。例如,掌握平面动画设计技巧,可以提高学生在3D打印实践中解构、拆分、拼装等能力,而精通3D动画技术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节约3D建模教学时间,并赋予学生较高的审美素养。该书在促进3D动画技术在打印实践的应用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项目式教学及“互联网+”教学模式,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动画资源、3D项目实例,还有3D动画建模的源文件可供下载,从读者角度出发,只需要扫描各章节中提供的二维码,即可轻松获得数字版资源。该书的内容组织方式,实际上契合了当代学生喜爱动漫的心理特征,容易激起学习兴趣。

三、突出全过程教学,阐明3D打印技术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美学素养教程范文篇3

关键词:接受美学;语文教学;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融合

在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和评议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等教学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参与文学作品鉴赏活动的有效引导。随着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碰撞、融合,语文教育领域观念意识的革新也在不断深入,源起于德国后被引入我国的“接受理论”逐渐被重视,并被引入语文教育研究。接受理论强调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即文本在未经读者阅读和检验之前只能称为“文本”,经过阅读和检验后才能成为“作品”,只有读者利用阅读期待,使“空白点”具体化,文本才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恰好弥补了现行语文教学不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弱点,以全新的角度审视了现行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笔者将以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接受活动为研究点,剖析当下高职高专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学接受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文学接受理论,亦称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理论旗帜鲜明地提出“读者中心论”,强调读者具有不可或缺的决定性意义的创造,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则是读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该理论还提出了“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和“视野融合”等重要观点。

(一)读者的“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接受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期待视野,指的是接受主体在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换而言之,期待视野是在读者已有经验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定的心理预设,这种心理预设受到读者本身已有的审美取向、社会经验、生活阅历、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期待视野根据其作用可分为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定向期待是读者利用自身已有的思想、文化、知识与经验等所形成的阅读模式来认识、理解和阐释文本,具有选择、求同的定向作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某种程度上说,读者的期待视野已经预先决定了阅读结果。而创新期待与定向期待恰好相反,它源于当读者已有的心理预设与文本审美价值不能统一时而迸发出的新的思维火花。就语文教学而言,由于学生的“期待视野”受到自身因素、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因素等的影响,每个学生的期待视野都不尽相同,并处于不断调整和重建的过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都会激发期待视野对文学作品进行新的创造。

(二)文本的“召唤结构”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具有各种未定点及尚需对无数未定性予以确定的图式化结构。其中,这些“未定点”和“未定性”给了读者填补和重新定义的机会,召唤读者用自己的经验、体会、情感和理解去填补其中的意义空白点和未定性,并在填补的过程中将文本的内容具体化,因而,“召唤结构”可以看成是文本本身具有的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接受理论还认为,文本所呈现的文学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并非是由于其所体现出的跨时代意义,而主要是得益于其结构的“空白点”能使人不断赋予其新的意义,因此,文本召唤结构所呈现的“意义未定”和“空白点”给予了文章最耀眼的闪光点,而且,这种独特的结构不受时间、语言、文化等因素的阻碍。从这个意义上看,伟大的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空、超越语言文化的羁绊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接受,正是源自其潜在的“召唤结构”能够调动、激发、引导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象、去补充、去创造,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

(三)文本阅读的“视野融合”

“视野”一词原本意指地平线,视野融合则取其本意来表现两条地平线相交融的一种状态。而在接受美学中,视野被形象地比喻为读者在阅读前的一种预判状态,视野融合则为读者的视野与文本的视野所呈现出的相互交融状态。因而,人们所探寻的文本意义,既不是指文本的最初意义,也不是指读者的预判状态,而是读者视野与文本视野在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全新并持续存在的状态。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视野融合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象、情感发生交融,从更深层次去领略作品所展现的更广阔的世界,它是整个文学接受活动的效果核心所在。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中的文学接受活动基于“接受理论”视野,以文学作品为纽带,帮助学生个体开展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体验和评价,并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意义主动地选择、接受或摒弃,引导学生实施能动性阅读和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二、文学接受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形态

文学接受理论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主动参与意识,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需要经过读者的阅读感知和鉴赏评价才能实现。在语文课堂中,这种文学接受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欣赏、评价和反馈四个层面。

(一)感知。感知属于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感性认知层面,是阅读个体基于自身生活阅历和文化素养背景对文本的初步认识,在语文课堂中,是指学生在感性认识层面对文学作品整体上的直观印象。它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最初步、最直接、最单纯、最有价值的阅读体验,是整个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作为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这种感知,并帮助学生不断对其扩充、丰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二)欣赏。这里的欣赏是指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体验、解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满足。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这种欣赏都需建立在学生个体对文学作品体验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寻找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思哲理,并借此欣赏感悟现实世界。欣赏的过程也是阅读主体生发并深化情感的过程。

(三)评价。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评价是重要的一环。相对于欣赏性接受,文学评价活动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一种评价性接受,是文学接受活动的理性层面。它在感知、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基于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素养,利用历史的、道德的、美学的、心理的研究方法对作品进行科学理性的理解、阐释和判断,挖掘其审美意蕴和历史内涵,因而它是基于感性体验基础上的理性认知活动。

(四)反馈。反馈是感知、欣赏和评价的反刍,是学生心灵世界与文本世界的互相渗透,具有再创造性。教材中文学作品是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文学意象或形象将自我生活体验和情感凝聚展现出来的方式。在语文课堂的文学接受活动实践中,学生要依靠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文学作品中属于作家自身的意象或形象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个人意象,这个过程也是文学的再创造,是独属于学生个体的审美意识。这是一个积极能动的创造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培养,道德情操得到熏陶,精神世界得到丰富,从而获得情感共鸣和特有的精神享受。

三、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文学接受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接受活动中主体性的缺失

在语文课堂中,教学活动包含了学生、教师、文本三大要素,既有文学创作活动又有文学接受活动。学生是语文课堂中文学接受活动的主体,文本鉴赏的过程即是学生作为读者接受审美的过程,更是参与文本阅读对话的过程。但是在高职高专语文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仍习惯于从头讲到尾,剥夺学生自主思考、参与解读的权利,在此影响下,多数学生也习惯于不假思索、全盘接受,放弃了对文学作品的自主探究。此外,这种主体性的缺失还体现在教师身上。语文课堂中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赏析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实际备课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依赖教参和网络资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缺乏对教材文本的自我解读,也缺乏引导和培养学生开展自我解读和鉴赏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鉴赏解读文本能力的缺位

对教材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是语文课堂活动的重要一环,它是学生感知课文中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意境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只有培养学生独立鉴赏文本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认识、感受、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和文学作品的美。其次,语文课程独特的性质也决定它不仅仅只是工具性学科,更是富含人文性的一门学科。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文学性与艺术性俱佳的美文,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艺术形象的塑造都闪耀着语文学科所拥有的语言美、立意美、结构美和意境美。文科的审美特质也决定了语文学科具有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教学性质,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只重视文学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文学鉴赏枯燥,文本解读毫无新意。

(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有效对话与互动的缺乏

语文课堂中的文学接受活动,并非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审美创造活动,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对话、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可以碰撞出思辨的火花,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也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教师或学生个体通过文本解读也可以与文本作者隔空对话,创造独立于文本之外的新的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应有的对话与互动往往仅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上。这种在追求统一答案的过程中丧失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与互动大幅减少。

四、高职高专语文课堂中实施文学接受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唤醒学生的“期待视野”,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

“期待视野”是学生进行文学接受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预先结构,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文学接受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整个文学接受活动亦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情感、理解和想象与文学作品交流互动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高度重视并积极唤醒学生的“期待视野”,创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氛围。在教学实践中,应改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营造氛围轻松、观点多元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对文本大胆猜想和假设、勇于表达、善于总结,在平等对话中促进自主探究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的发展。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会因生活背景、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期待视野”,教师要善于把握这种这种差异性,熟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修养,结合教材文本,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借助文本的“召唤结构”,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文学作品“召唤结构”空白的填补正是教师培养并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作为文学接受活动主体的创造力,可以通过个体任务布置、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寻文学作品的“空白点”和“未知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其次,要发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的作用,有效指导学生填补、还原“空白点”。文本的“召唤结构”所具有的“意义未定”和“空白点”往往并不在表面,而是以隐喻、含蓄的形式表现,其模糊性和泛指性的特点容易误导学生理解的方向。教师既要避免对文学作品的全面剖析、和盘托出,又要适时加以点拨而不戳破,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探究文本中的“未定点”和“空白”,并调动学生已有的期待视野,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去思考、理解,填补这些“空白”。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创造性思维,而且也能深化阅读理解,起到提高创造性阅读效果的积极作用。

(三)积极促成课堂教学

“视野融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达成“视野融合”是整个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潮,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这一过程是学生冲破既有“期待视野”的枷锁,与文本视野交流、碰撞、激辩、融合的佳境,是开展创新性、创造性活动的关键,亦是培育和提升学生文学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捷径,因而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想方设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达成这种效果。首先,在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创设隐喻式的课堂,通过设置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学作品的“空白点”。通过巧用教学留白艺术,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放飞他们的想象力,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中寻求视野的融合。其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再创作,可以通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实际,结合文学作品,发挥想象力对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加工,在重新融合中形成审美的共鸣,升华情感。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展多角度解读,将课前预习解读、课中讨论解读、课后复习解读三者进行对比,逐步逐层深化理解,促进融合。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地位、鼓励读者参与文本创造的观点对于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将文学接受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希望引起语文教育同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对文学的读者参与观念与语文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期改变语文教师的学生观、阅读观和教学观,给当下的语文教育带来一缕新风。

作者:李鹏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美学素养教程范文篇4

一、专业科学,详细辨析舞蹈服装设计相关概念

舞蹈服装设计是应现代演艺事业发展需求逐渐成长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艺术、设计、文化、历史、美学、舞蹈等多门学科理论知识,要求设计者具备跨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在对舞蹈服装设计展开研究之前,有必要从学科理论上对舞蹈服装设计的相关概念作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辨析。本书则从舞蹈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特征、影响因素三方面对舞蹈服装设计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理念进行了阐释与辨析,回应了舞蹈服装设计基础性概念与理论研究需求。从基本概念来看,舞蹈服装设计是为现代舞台演艺事业提供服装帮助的一种艺术性工作,要求设计师具备较为完备的舞蹈艺术素养和丰富的服装设计经验,是对设计者人文艺术素养要求较高的一门学科。从舞蹈服装设计的特征来看,本书将其分为艺术创作特征和审美特征两方面。艺术创作特征是站在设计人员的角度,根据舞台表现需求,综合运用舞蹈元素,使舞台服装呈现鲜明特色的设计过程;而审美特征则是站在观众角度,从舞蹈服装与舞台节目表演的协调性、审美高度等去反观舞蹈服装设计,两相结合,能更完整地考虑舞蹈艺术表演需求。从影响因素来看,舞蹈动作、服装制作工艺和面料选择、舞台灯光等因素都对舞蹈服装设计效果施加了影响,需要设计者协调这些影响因素,均衡发力,更加完美的呈现舞台服装设计成果。

二、层次分明,根据表演需求灵活调整设计方法

舞蹈服装是以服务舞台演艺节目为目的的,但舞台演艺节目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涉及舞蹈表演、舞剧、综艺表演等多种艺术表演,且不同的舞台艺术对舞台服装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也意味着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分析舞台服装设计需求,以便更加彻底地理解舞台服装设计。而本书在结构上就区分了不同舞台表演形式对舞蹈服装设计的不同需求,即从舞蹈作品表演、舞剧和综艺表演三个层面,系统性阐释了不同舞台表演对服装设计的具体要求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同时,又在各个表演艺术下分离出不同类型的子类,依照这些子类对舞蹈服装设计的需求,展开详细的论述。本书还补充到舞蹈服装设计的首要原则是“量形定装”,根据舞蹈表演的具体形式风格,灵活采取设计方法,满足舞蹈表演的功能性需求和视觉艺术需求为主,这可以视为舞蹈服装设计的“不变法则”,对舞蹈服装设计初学者具有很高的启发价值。

三、以优秀设计案例阐释现代舞蹈服装设计理念

美学素养教程范文篇5

关键词:英语专业;综合课程;英美文学;融合

大学英语中综合英语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基础英语以及高级英语等,其和英美文学课程同样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体系。而在英语学科各种专业课程之中,综合英语及英美文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其主要体现在语言、修辞、术语、理论以及方法等多个方面,其也证明综合英语课程和英美文学课程之间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有效培养。

1.英美文学及综合英语教学之间的渗透

1.1英美文学课程中综合英语

课程知识的渗透体现文学作品本身是有着极强的时代性特征的,因为各种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对于其所处时代的真实感受。因此,要想要对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真实内涵,不仅要对于作家所处的时代所具有的文学气息进行掌握,还需要在作品中融入自身的感受及体验,从而与作者实现深层次的交流及沟通。以英语专业的角度分析,在学生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想要对作品真实的意图与意境进行掌握,就需要真正的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开展深入的探究,从而对于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及形式进行有效的掌握,从而使得阅读鉴赏的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也就是说,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其必须要根据文学的理论以及概念进行教学,并依据英美文学作品主要的类型开展分类教学,保证其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1.2综合英语课程中英美文学知识的渗透体现

在进行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专门单元内容和英美文学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并且其内容基本都是英美文学作品。英美文学知识即使不是综合英语课程的核心部分,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同时,在与英美文学相关的部分时,其都需要依照英美文学的作品对课后习题进行设计,而其所设计的习题基本上都与文学知识以及作品有着直接的关系,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与了解文章及作品。此外,以英美文学作品实际的类型分析,在进行综合英语课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引进一定的诗歌题材进行阅读理解。首先就需要教师现对于阅读理解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并适当的拓展一些课外的内容,使得学生对于相关文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从而使得学生自身的英语鉴赏能力及感悟都得到充分的提升。

2.综合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

课程融合的主要依据在当前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之中,其最为基础性和核心的课程就是综合英语课程,其基本都开设四年的时间,一、二年级一周都有6个学时,而到三、四年级时,其学时就改为了每周4个。当前综合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新编英语教程》,其共有八册,其中前四册主要在英语专业教学的基础阶段进行应用,而高级阶段使用的则是后四册。其中一、二册重视的是对于学生听说及语言基本功的有效训练。三、四册则是要对学生的阅读及写作技巧进行训练。五、六册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技能,从而使得英语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七、八册的内容则是需要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及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这一教程中,其课文基本上选择的都是当代文选以及现代的经典著作。选材题材则非常广泛,例如语言、文学、哲学以及教育文化等等在其中都占据了较大的篇幅内容。选材体裁的丰富,不仅具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说明文,同时还存在着记叙文、描写文以及论说文。特别是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著名中短篇小说与传记文学等等,分别有欧•亨利、毛姆、兰斯顿•休斯以及杰克•伦敦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即使其中部分课文并非文学性的作品,但也有着一些著名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的有关文论,例如弥尔顿、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弗洛伊德等等。其教材的应用也给英美文学和综合英语教学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英美文学与综合英语教学进行融合的主要途径

3.1重视英美文学教学向综合

英语教学的融合在当前大学英语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过于重视对学生英语基本素养的提升和教育,学生很难对于英美文化进行感受,而通过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有效引导,就能够使得学生对于英美语言具有的魅力进行掌握,了解更多的英文语言知识内容。在对综合英语中和文学有关的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必须要与英美文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结合,进行有效的补充与提升。综合英语课程,特别是在《基础英语》教材之中,有极多的教学内容都和英美文学的原著与基本的研究方法相关。在对与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与英美文学中与之有关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分析及归纳工作。例如,教材中有一首由罗伯特•弗洛斯特所著的诗,《未选择的路》(TheRoadNotTaken),在分析诗歌中,作者对于自己人生道路选择过程中所遇到的踌躇及困惑进行分析时,要知道可能由于一念之差,其今后的人生道路都会出现加大的不同,就像其在结尾说的:“我选择了较少人走的那一条,而这一选择让一切变得截然不同。”要对两个文本进行比较性的分析,使学生与自身进行结合,在面临重大的人生抉择时,要保持怎样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英美文学知识,对于其未来的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3.2利用教材中的短篇小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仅以《新编英语教程》中有关文学体裁的选择来说,大部分都是短篇小说、自传以及半自传体的小说。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往往偏爱这些文学作品。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对于这些素材进行充分灵活的应用,师爹英美文学知识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渗透。在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其对于作者及和作品有关的资料进行查阅。课堂教学时,教师则需要知道学生对于作品的内容及叙述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而在对部分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发现,大部分的文学作品其所遵循的基本阅读原则都是“文本细读”和“整体细读”结合的,也就是不仅要对遣词造句进行分析,还需要对文章的叙事结构及策略进行关注,并通过对作品语境的考察,实现对于短篇小说内在含义的有效掌握。课后要依据学生现有水平,为其制定一些针对性的阅读书目单,可以提前为其概述一下故事的内容及主题思想,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充分的激发出来。例如在对杰克?伦敦所著的短篇小说进行学习以后,可以将《野性的呼唤》推荐给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再学习完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以后,对《愤怒的葡萄》这篇文章进行了解,同时使学生阅读完以后,书写读书笔记,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这样的方法,不仅将综合英语课程与英美文学教学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同时也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通过教材的合理利用,多现代文学、哲学及心理学理论进行渗透

《新编英语教程》中还有很多的课文,其本身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大部分都是对于一些著名人物作品及思想观念的引用。英美文学作品作为我们对西方思想史、文学史进行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还需要有效把握此次机会,更加巧妙灵活的将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渗透。例如,在对多丽丝•莱辛所著的作品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于其所倡导的女性主义理论进行渗透,使学生在了解其背景以后,对于作品中的精髓内容进行掌握。而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理解,还能够对于西方哲学理论及心理学观点进行认识,丰富自己的内涵。比如,其中一篇课文主要是对于弗洛伊德这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进行追忆的,因此就需要对此心理学家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三重人格结构等理论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同时给学生推荐一定的阅读书籍。在了解到其对于精神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以后,才可以对于课本中文章的内容感统深受。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拓展的同时,也能够使得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总的来说,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教学价值理念的持续深入及改变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对于教学质量及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各种学科之间进行融合性的实践发展。而中和英语课程及英美美学教学作为高等教育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基础性教育学科,通过其二者的有效融合,就能够实现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但在当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综合英语课程,导致其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价值不能被重视。因此,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就要将两门语言性的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及渗透,在保证学生英语文学素养提升的同时,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二莹.视域融合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与综合英语教学[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9):120-121.

[2]李国金.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学教学的结合[J].英语广场,2017(04):106-108.

[3]宋银苗.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的文学介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10):120-121.

[4]牟瑛.英美文学融入非英语专业教学的价值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6):132-135+144.

[5]杨玉英.视域融合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与综合英语教学[J].郑州师范教育,2014,3(03):24-28.

美学素养教程范文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写字技巧;训练

说起写字技巧,首先要提及的是书法这门艺术,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于2009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名录。练习书法不仅能陶冶情操、锤炼心智,还可以进一步的体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除了书法,现代硬笔字也是一门不可小觑的艺术载体。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都重视起师范生的书写技巧的培养,写字成了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教学能力关乎着我国具有创造精神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及现状

师范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将走上讲台,为人师表,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因此对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基本素质上讲,希望学生能够身心健康;从职业技能上讲,学生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精神方面,学生应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以学生为本、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一般都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并且都能够很好的同幼儿交流、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及敬业精神,但学生的写字素养有待提高,在这个读图时代,大家都习惯用电脑打字,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在师范生中不免有一些“书写困难户”。“90后”这一代人不仅在汉字的识读及书写结构的美观上都有很大的不足。作为教师的必要职业素养,书写应该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写字技巧训练的必要性

1.写字有助于学生的学识修养

自古以来文人学士都苦练书法,凡是有较高造诣的文人艺术家都在书法写字上有较高的见解,这些名人的思想、处世态度、文化修养都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因此书法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同时对文学、绘画、音乐、哲学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翻阅文字的演变史,我们不难发现,它与书法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学习书法,就如同咀嚼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一般。练习书法能够帮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细品哲学思想、提升审美追求。书法教育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识修养,增强艺术气息。

2.写字能够培养心性有益身心

书法同中国武术一样,具有修身养性、聚气凝神、打通血脉的作用,长期练习有益书写着身心健康,益寿延年。此外,写字时需要心静,在上书法课时,需要学生摒弃一切杂念,调整气息,保证脑和手的高度结合,清朝书法家周兴莲增说:“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静坐做楷法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时,又觉心灵焕发。”若将写字技巧融入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严苛的书写技法规范和严密的结构,影响幼儿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写字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书法是一门美学艺术,以其多变的姿态吸引着无数书法家和爱好者的目光,其姿态、柔美、刚毅、粗犷、精细、沉稳、灵动,都让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是书法独特的美。书法还以其点画的粗细,用笔的轻重缓急,结构的灵巧多变以及布局的疏、密、险、奇都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审美情操。

三、学前教育专业写字技巧培养应注意哪些方面

1.学前教育专业写字训练的特殊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毕业以后大多是从事育儿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幼儿教育收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员与普通教师的区别点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些专业技能,例如,绘画、舞蹈、歌唱、书法等,广泛的技能能够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开发幼儿的智力。书法教育以其自身的魅力受到更多家长亲睐,幼儿园的书法课设置也越来越完善,自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书法素养的要求逐渐提高。

2.写字训练的内容及途径的多样性

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入探索,写字课程的设置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书法家或者写字匠,而是侧重对书写技巧的掌握以及对书法背后所渗透出来的文化精髓的吸收。当下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教育业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书法艺术应该与当代艺术审美结合,填充时代要素。科技的进步带动媒体的进步,自然学习途径也愈加的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或杂志学习书法技巧,与此同时,也要有一定的书法鉴赏的功底。

3.教材选择的合理性

作为一名书法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也别注意教材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力求能真正地帮助学生的书法学习。同时也应该从学生的不同层次考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或字帖。笔者建议教师应该侧重笔画及结构教学,从笔画入手,以结构结束。

四、写字技巧实践培养的具体方法

1.激发动机、明确目标

心理学中有言,动机是激发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往往是与其自身的需求紧密联系的,当作一件事的出发点能够激发这种动机,这件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授课初期,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书法学习的重要性,明白“字是人的衣冠”,书写一手漂亮工整的字,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给自己大大加分的道理。再传授学生写字技巧。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练字不在于盲目练习、机械抄写,而在于正确的方法及临摹技巧。临摹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方法,临摹有临摹的技巧,在临摹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手表现。临摹是思维与感官的配合工作,当临摹的字迹与帖子中的字迹近乎相似时,便可体味到古人写此字时的心境了,因此临摹初期要力求相似,时间久了再统一字迹的风格。

3.提高人文素养,增加对书法及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幼师是一份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不仅要照顾好小朋友的日常生活,还要带着小朋友感知世界的奇妙、学习生活的技巧。幼师工作不求知识的精而求知识的广博,因此幼师应该多积累与书法有关的人文知识,尤其是书法家的有趣轶事,在交给小朋友书法技巧的时候可以穿插教学。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有助于幼师对书法作品的鉴赏。书法教师应多给学生将一些古代体现师德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高尚的为师做派,增加教师的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本文主要从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及现状入手,分析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写字技巧训练的必要性,学前教育专业书法课设置具有特殊性、多样性、合理性等。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在授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作者:潘成章 单位: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

参考文献:

[1]杨检修,杜元刚.职业素养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徐飚.职业素养基础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美学素养教程范文篇7

关键词:课程思政;文化元素;价值观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对高等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挑战。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其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融入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及中国发展成就的思政素材,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不仅能够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能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1.1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更好地运用英语。教师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如何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更侧重于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利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这样做原本无可厚非,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政教育的缺位。大多数英语教师对思政教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英语教学只是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应该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另外,由于英语的学科特点,英语教师日常接触到的教材内容多为欧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且他们平时忙于教学工作,对国内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熟悉和掌握程度也十分有限。此外,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度也相对较低,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1.2教材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较少

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当前所使用教材的内容主要选材于英美国家的小说文选、报刊评论等,其中有大量关于欧美文化、社会生活、名人传记的文章,如《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爱因斯坦》《给人以自由者》《揭足球的短儿》《绘画消遣》《窃取的身份》等。此外,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也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教材涉及的中国文化元素相对较少。例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全套教材共4册,120篇文章,仅有2篇涉及中国文化元素,即Book1Unit4《肢体语言的中西文化差异》和Book3Unit7《中西方关于数字的文化差异》;同为该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共4册,80篇文章,也仅有2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No.13,2021SumNo.529篇文章涉及中国元素,即Book3Unit6《如何做好防震准备》和Book4Unit4《电信革命》;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共4册,64篇文章,只有Book2Unit1涉及ChineseStyle,仅占全部课文的1.6%。教材是思政教育素材的来源,而学生从课本中直接学习关于中国文化的特色词汇和语言表达的机会相对较少。当然,对于教材篇目的选取,编写者自有其多方面的考虑和权衡,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来说,单纯地完全按照教材来进行讲解,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且难以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也不利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2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寻找教学切入点

《纲要》指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2]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毕竟不同于真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也并非把政治文章翻译成英语后教授给学生那样简单,教师必须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宗旨,按照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努力找好结合点,做到既处处体现思政,又不刻意强调思政。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并且充分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共同兴趣点,以便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挖掘课程思政素材,优化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设计,适当地补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以推进大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进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

2.1将英语新闻、热点话题引入课堂教学

思政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国内外形势、新闻热点等。而英语新闻能很好地将语言学习与时事政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英语新闻话题广泛,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多样性,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通过英语新闻,学生不仅能及时了解到时事资讯,又能学习到新鲜的热点词汇。因此,选用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英语新闻或热点话题,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产生话题共鸣。2020年9月8日,为表彰在抗击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国家主席向钟南山颁授“共和国勋章”,向张伯礼、张定宇、陈薇颁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大医精诚,谱写大爱,他们用精湛的医术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保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4]。教师可选取CGTN相关视频与英文文本,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谈论抗疫期间的自我感受,带领学生感受抗疫英雄的伟大精神与家国情怀。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并于7月1日进入长期运行管理模式。这标志着中国拥有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不再依赖美国。教师可将《中国日报》上的相关新闻报道引入课堂,与学生共同讨论在我国全民抗疫期间北斗成功发射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太空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表明了中华民族有能力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师还可将“后疫情时代,2020年的中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境,他们该如何选择?”这一热点话题引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白,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不可怨天尤人,而要积极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技能,以满足社会的需求。2019年2月上映的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和2019年7月上映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让中国观众看到了国产科幻电影与国产动漫的发展。这两部电影的成功,让国产大片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面对共同困境,如何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协作的合力,共渡难关,《流浪地球》贡献了中国作家与电影工作者的思考;《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阐述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所蕴含的美学与道德力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人在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观[5]。可用的案例还有很多,教师可充分利用中国日报、CGTN等多种信息平台的资源,积累素材并将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引入课堂。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6]。

2.2将中国题材的视听素材引入视听说课堂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和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有很多优秀的中国题材英文纪录片出现在世人面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BBC也将目光聚焦中国,近些年拍摄了很多经典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如《美丽中国》《中国故事》《中国新年》《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武汉封城人生》等。纪录片中独特的中国文化元素吸引了全世界很多人的目光,每一部的播出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2016年,BBC推出纪录片《中国新年》,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包括包饺子、贴春联、看春晚、舞龙舞狮、放烟花及祈福等,视频中还介绍了很多中国人平时也并不太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暖泉镇的传统民俗活动打树花、查干湖冬捕、浏阳的烟花生产基地以及泸州老窖的酿造过程等。2020年4月,BBC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全球共同抗疫期间,BBC推出这样一部纪录片,意在让人们像杜甫一样,守住底线,不因这份黑暗而让自己陷入消沉、心生恐惧。教师可引入此话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能够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同时使学生明白,要让温暖的人心成为黑暗中的光明,一定不能忽略对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人的关切[7]。教师可以从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中节选视频片段,在视听说课堂上播放并布置学习任务,以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表达,还能深入地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题材的纪录片引入课堂,不仅仅是进行语言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树外语翻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8]。

2.3深耕教材,挖掘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教材涉及的思政元素较少,因此教师须花费时间和精力深挖教材内容,补充思政素材。《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CollegeCulture,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上大学的意义、大学生该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等问题。该教材第三单元的主题为SportingLife,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各行各业的人们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顽强拼搏。在讲解课文“Mydreamcomestrue”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国梦来探讨梦想———梦想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实现中国梦除了需要个人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所有中国同胞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该教材第八单元的主题为VolunteerForPeace。由于每个大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加入一些志愿者协会,利用课余时间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说说他们参加志愿活动的经历。教师可以和学生探讨志愿活动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要让学生明白,通过志愿活动,志愿者不仅能够收获友情、锻炼能力,还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召开之际,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当成一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冬奥会志愿服务的动员会[9]。

3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教学应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并担负起传播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自信和思辨能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5-28).

[3]张仁霞.《新标准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元素呈现特征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调查[J].英语教师,2013,13(5):53-58,66.

[4]和伟.“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路径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9,36(6):96-100.

[5]贾晓琳.试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现代交际,2020(2):175,174.

[6]沈轶.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4):121-122.

[7]邹玉梅.《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材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182-183.

[8]文秋芳.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郑丽丽.《新标准英语》中文化因素的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美学素养教程范文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通过优美音乐的欣赏,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丽、生活的丰富多彩,更能在学生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美学方面的熏陶,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并且音乐本身就是以审美做为基础,通过相应的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各方面综合能力。

1在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事业经过一直以来长久不断的发展已经有效地实行了素质教育,通过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并且素质教育过程之中,在制定主要教学内容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通过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实际建设需要来制定相应的学生培养计划,这样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也就能从实际出发,培养出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通过素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潜力的开发程度,现阶段素质教育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学生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多元性,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和过去的培养模式相比,现阶段的培养模式更倾向于让学生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及知识要覆盖面,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人文素质还有心理方面素质。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能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在在美学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在学生审美、理解美、感受美方面的能力。音乐教育和其他传统类型的教育方式,比如数学教育或者语文、物理方面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区别性,同时,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音乐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着更加较为突出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往往需要教师通过乐器的演奏以及乐理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对于音乐解析、欣赏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充分的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韵律美、节奏美,这样的方式也就能使学生更加敏感的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美,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虽然都属于具有美学的属性,但是他俩却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听觉上的感悟使学生领悟音律方面的美。在进行音乐方面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对于美得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其次在进行音乐方面教育的时候还要适当的要教授学生相信的乐器使用技巧,提升学生乐器的演奏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美学理解的深入,也能使学生的性情得到进一步的陶冶。

2通过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文化方面素质的提升

人体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部分所构成的,并且经过科学家对于人体知识的不断深入分析研究,最终发现,组成人体大脑的两个部分有着各自不同的分工。在实际的大脑运作过程中,一般人的左脑具有良好了逻辑思维能力,能高效地进行逻辑思考,具有理性以及逻辑性强的特点。右脑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性方面的处理能力,使得人们对于音乐、美术等等其他方面的感觉更为敏锐。我国在过去使用传统方式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更倾向于将学生向理工方向培养,通过这种培养方式能够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工方面的知识基础,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使得学生在知识接收上呈现出固化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生音乐以及美术方面的教学工作有所欠缺,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具有扎实的理工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是实际工作以及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过于严谨甚至是呆板的倾向,不利于国家科技创新以及科研事业的发展。并且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在性格特点、习惯特点等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差异性,但是每个学生也必将会有其所喜欢的音乐类型,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兴趣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这样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学生所感兴趣的音乐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通过这个切入点,使学生能在兴趣的引导下对音乐的知识进行深入全面地了解学习。一般情况下,教学工作会通过最基础的乐理知识作为起始点,使学生能从最开始打下良好的基础,方便学生未来的提升,在完成了乐理知识方面的教学工作之后,就可以开展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欣赏课程,通过真实优美音乐的欣赏,使学生进一步的感受到音乐的美丽,也能够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在完成了这两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之后就可以用学生,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乐器进行学习,并最终使用自己喜欢的乐器进行演奏。

3音乐教育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身心素质

当前,各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压力,升学、就业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焦虑、烦躁、迷茫,会使身心受到损伤,科学的音乐学习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音乐疗法,也成为心理音乐疗法。科学家认为,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另一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简单乐器操作训练,以及有选择地按音乐知识学习、乐曲赏析、演唱歌曲、音乐游戏、音乐舞蹈等综合性音乐活动,都是可以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有良好改善的。

4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一个高尚的灵魂,而高尚的灵魂使人们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中变得坚强,激发人们对美好的光明不懈追求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有理想,有向往,有追求,正确引导会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用美好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心灵定会产生灿烂的火花。音乐可以使学生愉悦心情,情感得以升华。研究结果表明,不愉快情绪会使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而愉快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许多音乐家往往长寿,无不与愉快欢乐的情绪有关。总之,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5结论

音乐教育方面的工作,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必不可少重要性,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使学生在未来具有更好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增加国家综合能力、促进国家向更好方向发展的有效措施,需要学校在进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充分的做好音乐教育方面的培养工作。

作者:冯太奎 单位: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和平.新中国音乐表演心理学文献研究[J].音乐探索,2008(2).

美学素养教程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生;美术教学;德育;践行策略

现阶段,我国突出强调德育核心地位的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新的时代意义。为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各学科均在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内容,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传播手段的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德育的隐性优势,深挖美术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寻找新时代适应高中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资源优势

高中美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课程,是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新时代素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凭借好奇尚异、求知若渴的精神勇于探索、创新,但其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有效挖掘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凭借艺术特有的感性魅力,帮助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观,以促进其完善人格的建构。1.高中美术教学与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作为高中阶段审美教育重要环节的美术教学,渗透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视野,增强其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通过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立异求新的精神。鲁迅曾论及美术的德育功能:“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1]高中美术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美术素养认知和表达现实世界,提高其对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和对事物美的洞察、分析能力,帮助其激发创造潜能,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强化其感受自然美、体味社会美、创造艺术美的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健全人格的塑造。高中美术教材呈现了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美术作品,以优美的艺术形式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艺术家丰富的思想感情。美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璀璨夺目、异彩纷呈的中国美学精神与审美积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及爱国情怀,而且可以凭借艺术形象丰富的感染力使学生获得思想共鸣,通过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畅神怡情的过程中深化思想、升华灵魂。高中美术教学有效运用美术课程以美化人、以美启智的独特魅力,熏陶和浸染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高中美术教学强调对学生健全人格潜移默化的培养,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扬善、以美辅德、以美怡情,可谓与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通,在教学目标上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正是二者的内在同一性,决定了高中德育可以通过美术教学加以开展。高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优势,深挖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将“以美育人、怡情益智”打造成新时代德育的有效形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推动德育的有效实施,通过美术教学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丰富德育的形式。2.高中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美术教学是高中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美育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以艺术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其实施路径往往是通过对艺术作品形式美、内容的欣赏,对艺术家审美理想的感知等方面进行。艺术作品的美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浓缩与提炼,是内容与形式的契合,是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典型,真实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夙愿和审美追求,其中凝结着艺术家深厚的思想感情。高中美术教学以美为媒介,通过作品欣赏、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美的洞察、认知、体悟及创造能力,引导其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同时又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修养,间接促进其正确“三观”的建构,此为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隐性功能。恰当地运用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隐性功能对学生开展德育,体现了德育风格的创新性与审美化特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道德素质塑造的关键期,以往的“填鸭式”德育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面对以往德育的弊端,教师应打破固化思维的束缚,采用革故鼎新的教学模式,以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突破口,使德育模式更富艺术性与趣味性。教师应运用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的隐性德育功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美术实践体验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形成认知、积极互动,进而使学生自觉树立道德规范意识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怡情益智,最终向着人格的最高境界升华。一言以蔽之,教师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美的元素,让艺术的感性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美进行结合,变填鸭式的强制灌输为启发式的以情化人,让信念支配行为,以达到以美育人、以美促德”[2]。

二、高中美术教学的德育功能

美术教学本身具有教育功能。早在南朝时期,谢赫就在《画品》中阐明了美术的教育功能:“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3·]教育的本质与根本目的决定了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融合统一的必要性。高中美术教学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功能,教师在传授学生技法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美术感性的学科特征,通过大量人类的艺术文化瑰宝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教化作用。首先,通过美术教学可以推动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美术教学中的艺术作品往往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饱满的情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如善良、勇敢、正直、勤劳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净化思想,最终将这些卓越的思想道德品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建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高度融合是艺术作品的永恒价值,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理想,也是审美理想的最高呈现形式。高中美术教学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感悟及判断能力,帮助学生运用艺术美的规律建构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美,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美术作品鉴赏、技法训练、社会实践等课程中,教师利用彩陶、青铜器、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民族艺术瑰宝,可以激发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的景仰之情,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强化其社会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意识。最后,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加强对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民族文化进步的不竭动力与永恒主题。历代大师遗留的璀璨瑰丽的艺术作品为我们展现的是人类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目前,我国教育存在忽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倾向,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传授技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增强识美丑、辨善恶的能力,塑造其积极的审美理想;在实践美、表现美的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三、高中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践行策略

美术教学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与中国美学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笔者从高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能力的学科特点出发,将德育从欣赏课、技法课、实践课三个方面加以渗透。1.通过美术作品鉴赏,利用审美教育提升高中生的德育水平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历代经典艺术作品不仅蕴含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及其对现实的理解与评价,而且是对艺术家内在特质和道德风貌的映射。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艺术作品的美,正确解读艺术家的创作目的,挖掘并体味作品的内在意蕴,以此让学生在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能力的提升中升华思想道德与审美情感。教师应通过培育与弘扬传统文化和中国美学精神的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2.以美术实践活动推动德育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教学不应仅限于课堂。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发现美,感悟人生真谛,从而树立健全的人格。如,组织学生外出写生,让学生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增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美、生活美,提升其审美素养,拓展其思维能力。美术具有开放、自由的艺术特性,相应的,美术实践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如校园文化展示、美术课外活动等。教师应打破以理论学习为唯一手段的固化的德育模式,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审美特质,以美术实践活动创新学校德育,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3.以美术技能训练增强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高中美术技能训练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临摹与创作我国的传统绘画作品,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技能技法及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理念。我国的传统绘画在材料、题材及技法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学生从艺术的视角出发,在对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有了更深层理解的同时,也被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折服,从而增强自身对传统美术形式的热爱,产生继承并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由此得以深化。

结语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期,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与成熟,通过新时代高中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人文情怀;通过德育与美术教学的有效渗透和融合,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以激发其爱国热情,提高其文化道德修养,促使其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张望.鲁迅论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56:3.

[2]李忆菲.艺术审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兼论隐形思想政治教育[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

美学素养教程范文篇10

【关键词】古筝;审美;素质教育

作为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在古筝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古筝本身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同时其演奏曲目也十分动听。所以在古筝教学中引入审美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古筝的演奏技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更好地理解古筝乐曲的精华所在,帮助学生在古筝学习中更好的培养自己的技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当代古筝教学中重视审美意识的培养极为关键,可以促进古筝教育向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一、古筝音乐审美教学的作用

什么是审美?审美就是指感受、感知以及创造美,是人类主动追求美的一种活动。德国著名哲学家鲍敏嘉曾经讲过:“美学就是Aesthetica,是一种不同于逻辑学、伦理学等的学科,是为了更好的明白人类的感性认知的一门学科。”包括日本著名学者江兆民先生和我国科学家都是将美学取代了感性学最初的含义,一直使用至今。而真正将“审美教学”单独提出的是德国诗人席勒,在他看来,审美教育是促进健康教育和认识教育、道德教育以及鉴赏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同时席勒还强调,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整体上的和谐一致,因此审美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什么是音乐?音乐就是指精神产品,是人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作为一门可以培养人们情趣、净化人的品格和心灵、益智的艺术种类,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音乐审美教学的关键就是以音乐为平台,融入审美教学,以审美观念的培养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随着音乐审美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形式也会增加,从歌唱类型、知识范围等均会有所转变,这样也有利于音乐教学的转型,向着素质教育更进一步。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是对于真善美三种观点的一种融合,也是对知情意的一种统一过程,在培养理想人格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明辨是非,成为内心丰富有趣的人。

审美教学的重要性。与德智体劳一样,美学教育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平台。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美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古筝作为当代艺术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要想更好地发展,拥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就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的定位,形成全方面、立体的教学模式。在古筝的教学发展中,必须紧密地将教学与审美联合起来,尤其是与古筝演奏技巧相融合,一方面提高技巧教学水平,另外需要注重学生音乐审美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国的古筝乐曲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空灵、优美的意境。所以在众多的古筝乐曲的表述中,意境的准确传递显得尤为重要,也能更好的突出中心与主题,同时表现出作曲家的心中所想。在古筝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去感悟古筝曲中的意境,所以审美教学在此时就凸显出其重要作用。学生需要在内心勾勒出古筝曲所描绘的画面,才能更进一步的感受到曲谱所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比如同样是描述月色的曲子,《月儿高》和《彩云追月》就是两首截然不同的乐曲,第一首所描述的月色就像是一幅水墨画,天青色的云,朦胧的月亮从海平面升起又落下,诗意朦胧,一幅美好的中国山水画就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第二首《彩云追月》则不一样,更像是油画,色彩鲜艳,生机勃勃。音色。音色一直是我们祖先在乐曲演奏上注意的,音色的呈现度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乐曲所要表达的意义。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丰富的声音色彩以及特性,一方面是在表达音乐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可以影响音乐。古筝,古老的中国乐器,因其独特的音色而被众人熟识,也因为其美好的音色对乐曲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力。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演奏者需要提高自己控制琴弦的力度以及手法,控制每一根弦所发出的音色的薄厚、浓淡等,同时一首歌曲中的色彩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演奏过程中更要注意音色的变化程度。加强技巧的使用。韵律。古筝艺术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韵”,比“音”要更高一级,是古筝曲的魂,而演奏中的刮奏、颤音、苦音的使用,更是为古筝曲的魂添上重要的一笔色彩。也正是因为在古筝曲中采用的左手按抑使音色变得袅袅的手法,为古筝声添加了韵,即“以韵补声”。例如在古筝曲《东海渔歌》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刮奏,装饰性的刮奏为我们营造出海浪翻滚的画面,而旋律性的刮奏则将画面延展,形成一幅流动清澈的海洋,只见波光粼粼的海面,打渔者扬起渔网,仿佛置身于东海的渔场之上,看海打鱼。情感。音乐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抒发情感,所以重视乐曲的内涵也就是注重音乐所包含的丰富的生命力。作为音乐的灵魂,乐曲所表的情是作曲家的创作关键,也是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的审美思维。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需要彻底的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才能够更好饿去感受到曲目的情绪,如果只注重技巧的使用,而忽视了情的抒发,则会使得这样的古筝曲失去其艺术价值,变得空洞。

三、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式

古筝因其特有的五声音节弦序的排列方式和品位的原因,学习较为容易,加上古筝的音色往往更为古典优雅,所以学生也更愿意去学习和接受。但是如何在古筝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也成为众多教育学者所探讨的问题之一。作为一门可以培养人们情趣、净化人的品格和心灵、益智的乐器,古筝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经过长久的尝试之后,一部分工作者认为,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入一些色彩丰富的古筝曲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演奏,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一首曲子的情感所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了解文化背景,然后再强化技巧的使用。同时在欣赏一首古筝作品的时候,口传教授的方法可能更加利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教程,此外就是情感的培养,在口传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从乐曲内部出发,更好的感受曲子的含义,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多听多想多画,画出曲谱在脑海里的样子。

四、结束语

古筝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可以生动传情的艺术形式,也是净化心灵的途径。所以使用音乐,加之审美教育,是古筝教学今后需要加大推广的教学手段,尽管演奏技巧对演奏好一首古筝曲十分重要。但是美感的体现并不只是技巧,更多的还是在曲子所给人们传达的情感。因此在当代这个人们内心浮躁的社会中,加强对音色的重视程度、对曲风的把握以及对于乐曲的内涵认识,都可以更好地促进乐曲的发展。同时在演奏时,融入地方特色,了解当时的背景文化,也可以帮助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创造出更好的情感体验,以及画面感。古筝作为当代艺术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要想将其更好的发展,使其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定位,形成全方面、立体的教学模式。审美教育的引入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古筝曲中美的追求与感悟能力,真正地掌握古筝艺术。

参考文献

[1]陆阳秋.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途径[N].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2]谢可可.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