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7 17:16:29

美学教育培训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必要性;现实路径

一、教育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内涵与学前儿童人文教育

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从字面上讲,“人文”即文明,其核心集中体现于人。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孕育在五千年文明长河之中源远流长。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意识,人文教育重视心智的训练与情感的熏陶。古希腊社会,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意即“文科教育”,由于“Liberal”词源“Libber”,意为“自由”,因此人文教育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涉及人文主义教育,它肯定人性、人的价值。近代的人文教育在与科学教育相互掣肘的过程中推崇人的理性——人的最高价值是理性,教育最高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理性。时至现代,由于教育普及化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文教育的旨趣已不再是与宗教神、亦或科学对立,其内涵更关注人格的健全发展。张楚廷先生言:“人文教育即人的教育。”[1]人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文性,教育以人为本。那么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就是对于幼儿阶段的人的教育。我赞成石中英先生“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2]儿童不仅只是个“儿童”,他首先还是个“人”,教育不是强迫儿童放弃其作为人的内在固定性,将其改造成社会大机器上的小零件。然而,学前儿童又不同于成人,归根结底是儿童拥有独特的儿童文化,即儿童内隐精神生活和外显文化生活的集合。另外,学前期是成人期的基础与准备,担负着人性启蒙的重要责任。因此,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具有其独特性与重要价值。学前儿童人文教育给予儿童人文熏陶,重视儿童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培养他们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塑造理想人格,促使儿童人性和尊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实现。

二、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必要性分析

1.学前儿童人文精神的内在诉求。基于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可将人文精神界定为:关注人本身,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一方面,儿童是个“人”,且心性单纯,有作为人的人文诉求。另一方面,儿童精神具有内隐性,不是显性的物质载体,需要人文教育为幼儿人文精神诉求提供必要的平台。具体表现有:一、人文追求的自由性满足幼儿游戏精神诉求。人文追求的自由性体现了活动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需要,是自发自愿而非外部力量的强制。“自由与游戏显然是一对双生姊妹”[3],儿童以“游戏人”的姿态在游戏2017年第24期论坛•交流中诠释着周围的世界,通过人文追求的自由性得以满足与表达。二、人文知识的隐喻性满足幼儿精神潜意识化诉求。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对话,直触个体最自然、最本源、最感性的心灵深处。“可以说,儿童原发性的生命特征决定了其精神世界与生俱来地携带着潜意识。”[4]幼儿自然而鲜明的潜意识化特征赋予其巨大的隐喻心理潜能。三、人文理解的性情化满足幼儿精神诗性化诉求。人文理解的性情化充满了个体丰富的情感体验,儿童“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5]儿童这种泛灵化的精神倾向会使其将自我生命意志于周围世界,人文理解的性情化特征引领儿童体会到世界的灵动与美感。2.构建良性师幼关系的应然需求。良好的师幼关系源自于较好的师幼互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中肯定幼儿人性与价值,尊重儿童地位以及应有的权益与需要,从而在双方互动过程中引发其认知、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下幼儿园一日生活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需求,集中体现了学前领域的人文关怀。但从我国现阶段师幼互动形式来看,正规的集体作业活动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要求一刀切,忽视不同幼儿身心需要的差异性、评价体制上过于单一等问题。在成人功利化知识观及其狭隘教学意志的控制下,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表面上秩序井然实则导致了幼儿成长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师幼关系的恶化。3.人文教育“回归”趋势下的必然要求。人文教育“回归”绝非偶然。随着世界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和扩张,“技术中心主义”思想悄然统治着人类,某种程度上人变成机器与技术的附庸,人自身的发展逐渐被人们忽视和淡漠,人文教育遭遇尴尬境地。“儿童文化危机在为技术理性所控制的现代社会中愈益明显”[6]现代媒介传递的浅薄、庸俗化信息大大降低了儿童接受人文熏陶的可能性,儿童功利化倾向愈发严重。诚然,学前人文教育的缺失并非我国教育界特有的现象,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世界范围内人文教育的“回归”趋势已引起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重视。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曾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震憾美国高等教育界,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到学前领域。我国台湾地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儿童读经教育,给予幼儿人文关怀。这些国家和地区或多或少进行了学前领域教育改革,探索人文教育途径,增设有关的活动课程,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幼儿教师等。

三、我国学前儿童人文教育的现实路径

1.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独特性。人文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知识灌输,它关注受教育者人文意识的形成与培养。另外,幼儿不等同于成人,幼儿闪现着人性的灵光,最接近于人的本初状态,具有独特的儿童文化,这决定了其独特性,同时幼儿阶段也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转变以往不合理的教育理念,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充分地考虑到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尝试将人文教育合理地融入在幼儿园的课程教学之中。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幼儿人文意识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较高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是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还相对淡漠,相关幼师培训机制缺乏正规而完整的人文教育培训课程,难以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专业教师,很多教师自身对人文教育这一理念认识不清,对幼儿进行相应的人文教育更是困难重重。我国应完善相关教育培训机制,让幼儿教师普遍关注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另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定期接受教育培训,在掌握师幼互动之倾听艺术、说话艺术、肢体语言运用艺术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致力于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自主性,给予幼儿现实性的人文关怀,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3.顺应发展趋势,探索本土特色。重视学前儿童人文教育以顺应国际大背景下人文教育的“回归”趋势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有效进行人文教育,许多幼师还未有头绪。教师应采取多重管理,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借鉴。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近几年“读经热”“国学热”源起于台湾地区并逐渐推广开来。从经典的价值来说,中华文化中民族的睿智,博大的胸怀,艰苦卓绝的精神是教育学前儿童的宝库。经典的诵读不仅在于其实用价值,更在于文化熏陶、人文精神的培养。儿童复归经典更关注个人体验,正如庄子《逍遥游》追求人文的自由美感与超脱。《论语》中“君子忧道不忧贫”,“不迁怒,不贰过”等经典章句也无不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我国大陆,当下所采取的教育还是以实用主义教育为主,其弊端日益凸显,我国学前人文教育必须审时度势,立足本土化文化传统来寻找人文教育的源头与归宿,促进学前儿童长远健康发展。

作者:张春秋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J].高等教育研究,2011:1-7.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新时期;美学教育体系;困境;重构策略

当今的美术教育体系变成了单一的,呆滞的美术体系,不利于中国美术的进一步创造发展,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美术在中国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大的地位,美术的存在为中国填上了美好的颜色,提高了中国的文化创造能力,缓解了当今美术的困境,重新激起了中国美术的活力,促进了美术教育体系的改革及中国美术的发展。

一、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所面临的多重困境

(一)因袭旧制,把守单一体系。中国的美术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中国古代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美术素材,虽然我国的美术历史源远流长,但是中国美术的发展不是连续的,是有断层的。在中国的历史中,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大组成部分,在战争期间,中国的美术素材获得了严重的损失,不利于现代美术的发展,战争的存在不仅仅减缓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脚步,同时也减缓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但是地域的不同产生了多样的美术风格,导致美术格局的变化与影响。在古代,中国各项行业的发展主要是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形成了传统僵化的美术教育体系,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美术教育没有形成新的发展体系,依然使用的是传统的美术教育体系,美术教育体系进入了僵化时期,在现代的美术中,主要注重的是一种绘画模式与风格,在教学的内容上主要是对西方写实主义和素描的教导,西方的写实主义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事物,是对事物的具体描绘,学生与教师之间围绕事物的描绘进行具体的绘画,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具有一定的阻碍,不利于中国想象力绘画的发展,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对于线条进行描绘,西方的绘画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的美术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实物的描绘,人们的绘画技巧得到了同质化,不利于美术的创造性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开放,不仅仅给中国的美术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个挑战的过程中,中国美术逐步趋向于外国的写实主义,现如今的中国美术不再具有一定的活力,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进入了单一化的阶段,不利于中国美术的发展[1]。(二)囿于体制,拒绝兼容并蓄。中国现代的美术体系教育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界,中国的美术自视清高,不仅仅坚守单一的教学体系同时还不与时俱进,排斥新的潮流发展,尽管我国的艺术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包容的阶段,吸收外国的艺术思想,在不同的地区举办美术展览,但是中国的美术依然处于局部局限的状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各种新的思想开始被人们所接纳,各种创造思想成为人们在进行美术创造中的灵感,在美术体制下,相关的美术教育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美术教育交流,开办美术展览,吸引人们的到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填上了鲜明的色彩,美术的存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活跃了中国现如今的艺术市场,但是在中国美术体系之外的美术繁华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渗透,更重要的是中国体制的挑战,中国美术教育的体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这种固定的美术教育模式中,不利于中国美术的艺术发展,不利于中国美术教育在现如今社会的实践,在艺术方面的分化同时也加大了中国美术教育体制改革的难度,中国所接受的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中国的美术接受了不同观念的影响,但是接受不同的观念导致中国美术仅仅注重美术绘画中的技巧,不注重美术的创造性,制约了中国美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美术教育体制不仅仅被原有的体制模式给局限住,而且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不利于中国美术的稳健发展,不利于中国美术体制的更新,导致中国美术的发展落后于外国美术的发展[2]。(三)急功近利,压制个性与创新。在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快速追求美术创造速度,不注重质量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原有教育体制的弊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高考是中国学子改善人生命运的主要通道,但是高考可以说是万人一起过独木桥,为了学生能够谋求一个很好的未来,帮助学生进入大学,许多的培训机构相继出现,艺术生是进入大学的另一重要渠道,对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进行艺术培训能够增大自身进学的筹码,对于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来说,接受艺术培训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获得优势,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成为中国当今教育的主要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利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成长,导致中国美术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美术市场进入到了一个火爆的阶段,相关的美术教育培训机构为了快速的提高学生的美术艺术能力,经过长时间不断的发展,相关的机构创造出一套快速培训的方案,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美术艺术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考试中展现出超乎自身的能力,但是在这种培训教育机制下,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被限制,不利于中国美术的创造性发展,不利于重新激发中国美术的创造力。美术培训成为一种获利的工具,大大的局限住了中国美术的进一步发展,重利的美术教育模式给人们营造出中国美术繁华的假象,导致中国美术教育体制不能得到有效的更新,不利于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多元化发展[3]。

二、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重构策略

为了保证中国美术的进一步发展,重新激发中国美术市场的活力,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关的管理人员要针对当今中国美术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做出一定的对策,促进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中国美术的进一步发展[4]。(一)溯源历史,重构美术教育传统认知。在进行改造中国美术教育体制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溯源历史,从美术的历史源头出发,促进对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溯源历史,寻求中国美术原有的含义,根据历史的多样性和美术发展的艺术形态,重新更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体制,相关的美术专业人员通过研究原有的美术历史文献,从传统的美术教育历史文献中寻求到美术的真谛,帮助现代的美术画家从美术的本质中进行艺术创造,而不是从外在的形象进行艺术创造,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要注意中国美术传统的含蓄特点,让人们可以在含蓄艺术中感受到不同的心灵体验,感受到中国艺术所特有的中国艺术美感[5]。(二)关怀现实,实践美术教学艺术创新。在进行美术艺术创造的同时,要注意中国美术要落实到中国现代的发展,立足于社会实践是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中国的美术学者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大多要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将生活中所得到的感悟用画作的形式进行展现,让人们可以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感受到中国社会的人生百态,只有开阔视野才能立足现实,促进艺术的创造,美术创造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才可以寻找到创造的灵感,转变自身的画作方式,提高美术创造能力,帮助中国美术重新焕发创造的活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进行美术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破除障碍的勇气和善于行动的智慧,进行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要大胆,促进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思杰.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43-47.

[2]秦雪梅.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黑龙江科学,2017,(01):124-125.

[3]郜歌.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研究[J].卷宗,2017,(14):120.

[4]户金.新时期美术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科技风,2018,(17):71.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中学音乐教育;治理研究

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也是弘扬乡村现代文明、传承乡村文化的推动力。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承担的不仅是育人的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在乡村文化的浸润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音乐文化环境,赋予乡村振兴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本文充分借鉴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围绕音乐教育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音乐美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需要,着力培养提高乡村中小学生的音乐素养。针对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笔者进行深入的调研与经验总结,剖析乡村振兴助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路径与对策,以期突破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局限性。以下是笔者对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系列问题的综合研究。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肇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为出发点,结合我国教育政策,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音乐课程为改革方向,以肇庆怀集县第二中学、冷坑中学等6所乡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中小学音乐课课程比例失衡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较为详细的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标准和评估标准,乡村中小学仍面临音乐课开课课时不够、课程设置比例失衡的问题。音乐教育关乎学生情感培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虽然目前很多乡村中小学逐渐重视音乐美育,实施全方位的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但对乡村小学音乐美育的普及程度仍较低。学校无法忽视文化课的升学率,因而音乐课程安排较少,平均每班每周有两节音乐课,但实际开课率远远不足,大部分的音乐课时间都被语文、数学等主课占用。

(二)乡村中小学硬件设施、乐器设备不齐全

笔者通过对6所乡村学校的调研发现,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大多比较陈旧、简陋,教学设施配备不足。学校对于音乐教学设施的经费支持不够,没有设置固定的音乐教室和排练室,缺乏五线谱电教板、音箱、投影仪、锣、鼓等音乐器材。多媒体设备较为陈旧且年久失修,无人维护。钢琴等乐器出现跑音、踏板问题。早期采购的鼓号队乐器,多数也因年久不维护而无法演奏。尤其缺乏如中阮、扬琴等民族乐器,无法组建小规模的民乐团。虽然很多学校有采购乐器,但未考虑实际演出的需求,对乐器的种类挑选较为随机。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师也因为担心学生使用乐器会造成损坏、无法维护而不让学生使用。

(三)乡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笔者在乡村中小学调研中发现,乡村中小学生普遍热爱音乐,但在音乐课堂中参与的积极性较低。根据笔者对音乐教学课堂的跟踪观察和对于部分中小学生的访谈,学生普遍认为目前所上的音乐课教学方法比较枯燥无趣。比如,上课地点只在日常班级教室,且很少看到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设备。每周的音乐教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重复性地带领学生跟唱和齐唱,而对于音乐基本理论、歌曲的创作背景、视唱练耳等基础音乐知识没有系统的正确引导。音乐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并未将中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时代旋律等元素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丧失了激情和动力,也很难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陶冶性情、塑造品格。

二、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治理研究策略

(一)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

根据肇庆学院教师在肇庆乡村中小学实地调研情况,笔者发现肇庆多所乡村中小学的音乐课未受到足够重视,音乐教师大多按照主观口传心授的教学标准开展音乐教学。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具有前瞻性和特色的学科定位,需要增设传统音乐文化及本土音乐课程,如多彩民歌、曲艺鉴赏、肇庆民间音乐、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鉴赏,一方面使传统音乐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另一方面,重视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引入一些能够反映肇庆本土风情的音乐资源,积极开发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本土的广东八音、贵儿戏、哭嫁歌、采茶音乐、国恩寺佛教音乐等引入课堂,能够凸显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引领。以笔者调研考察的中山古镇曹二小学音乐课教学为例,该校充分利用小学大课间开展古诗词歌曲的班级传唱活动。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神韵,具有审美、育人的价值,各班前期通过校园广播充分聆听,学唱古诗词歌曲,之后利用大课间开展古诗词歌曲《江南》《悯农》等传唱比赛活动。这些作品的歌词和小学语文课本古诗词内容相互对应,音乐节奏欢快活泼,各班演唱形式异彩纷呈,通过变换队形、加入丰富的肢体表演动作、融合美妙的歌声表现出诗词中的灵动画面。品诗中之韵味,抒歌中之情怀,音乐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传统音乐文化的素养,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要具备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性,有助于唤醒中小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各乡村学校的音乐教师也可以和当地高校教师进行课题合作研究,搜集乡土音乐素材,协助高校教师开展民间采风、民间艺人访谈等活动,共同编写具有本土音乐文化元素的音乐课教材,鼓励学生对肇庆民间曲调的弹唱、改编和演奏。在中小学生中建立班级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共同体,也可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感。

(二)建立“三合一”培养模式,深度提升乡村教师教学能力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扶贫”的大力号召下,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对于乡村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乡村的稳定发展关系重大。高校音乐专业应依托学科优势,联合肇庆地方政府、对接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治理需求,形成乡村卓越教师广泛参与的实践联合体,重新定位乡村音乐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以试验区形式整合各方面资源。对师资的培养应建立“三合一”的培养模式。所谓“三合一”培养模式是指,教师培养方案由理论、实践、教育三大类构成。理论类课程主要由音乐美学和艺术理论、艺术史以及美育理论等构成,培养未来乡村音乐教师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修养,提升他们对音乐审美和人文理解的评判能力。艺术实践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未来美育教师掌握至少一门适应音乐教学的专门技能。未来乡村音乐教师可能更需要学习即兴伴奏、即兴弹唱、合唱指挥等学校美育常用的技能。教育类课程既包括一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又包括学校音乐美育课程和教学法的知识,还应包括多次教育教学实习生试讲的安排。这些举措体现乡村中小学对新时代国家音乐美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全面提升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师资水平[2]。

(三)广泛运用智慧平台与智慧课堂、音乐资源数据库提升音乐教学实效

由于肇庆乡村交通不便,教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脱节,缺乏多媒体、音响等设备。近年来,通过广东省政府以及社会、高校的资助,肇庆乡村中小学获得的教学硬件设施日益增多。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帮助下,肇庆乡村中小学已建成多个“5G未来教室”。乡村音乐教师要广泛运用智慧平台,立足手机直播云平台、雨课堂等在线课堂,实现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直通乡村课堂,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技术播放中外经典名作给学生欣赏,树立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坚定的自信心,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以乡土情怀培养、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制作提供完整的中国作品音乐欣赏虚拟资料库,便于学生课后查阅复习。虚拟的资料库除了中国钢琴、声乐、器乐作品的演奏视频,还有中国民乐、中国民歌、中国近现代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音乐导聆等多媒体资源构成的集成化学习资料[3]。同时,倡导构建智慧课堂,开展网络音乐名家教育讲坛,举办高校音乐会在线直播、案例教学等,建立观摩、研讨、随堂听课等多种形式的范例教学,深度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实效。

(四)改革乡村中小学传统单一的音乐课程教学模式

新时代,学校应该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方式,推动乡村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形成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核心素养”为主体内容的音乐教育体系,为乡村中小学“立德树人”注入新的活力[4]。笔者通过参与学生顶岗实习发现,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普遍存在“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单一模式,学生所接受的音乐理论知识与欣赏的曲目内容非常有限。目前,乡村中小学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SPOC教学模式、OMO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等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分析课堂内容与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定量的教学设计,按模块、主题、阶段设定教学内容,对每个小的音乐作品的背景资料、音乐风格、经典音乐作品范例进行分析讲解。平台的视频回放功能能够实现课程的重复呈现,教学视频都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进度精心录制,学生在网络平台利用零碎时间可课前学习和课后复习,知识脉络清晰,便于学生反复查找,深入理解难点,能够实现音乐课程学习的自由创新[5]。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充分使用网络优质资源,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形成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的新样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运用开放性思维,拓展对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的学习深度。

(五)建立乡村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有序开展师资培训

新时代,肇庆乡村音乐教师要落实全员培训,建立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以“国培计划”为引领、“省培计划”为拓展、“市县培训”为主体、校本研修为基础,以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为主要方式,有序地分期分批开展乡村音乐教师培训项目,使乡村教师参训率达100%,切实提高乡村音乐教师教学的能力,进一步优化乡村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结构。笔者所在的地方高等院校于2012年6月与肇庆市怀集县政府签订协议,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与广宁、封开县建立了改革创新试验区和47所基地学校。试验区以怀集中小学为实体,形成多方参与共建的协同育人平台,在此平台中,高校提供音乐课程指导、师资支持、毕业生支教等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地方政府则通过专项经费支持试验区规划建设;乡村教师是平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也将积极参与高校合作开展的校本研修、音乐课实践教学改革。2019年,笔者所在高校在怀集县实施乡村教师“领燕”项目,并首先在大岗中学、梁村中学两所学校开展,两所学校共选取14名教师作为第一批教师参与项目培训,利用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根据肇庆乡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量身订做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培训方案,共组织实施校长(园长)、骨干教师、新进优秀教师3个培训项目,分期分批开展中小学各类音乐教育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乡村音乐教师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为推进肇庆山区学校的特色文化、美育浸润、特色学科的发展,笔者所在的音乐学院在肇庆市怀集山区建立了15家艺术特色培育学校,由音乐学院专家、教授直接指导建设、定点帮扶,全面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弹唱水平与即兴伴奏的实践能力。目前,学院正在努力探索进一步发挥高校平台优势,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将高校音乐文化的优质资源带入肇庆乡村中小学。通过大力支持建设乡村中小学的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等活动,增加师生音乐实践演出的机会,深化肇庆乡村中小学与地方高校双方的合作共建,助力肇庆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

新时代,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振兴发展要协同政府、高校、社会三方面,提升肇庆乡村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深入研究治理乡村音乐教育。乡村中小学要重视培育优秀人才,充分利用本土的音乐文化资源,依托乡村相关音乐教育的政策,紧密结合乡村音乐人才培养的实际,尊重乡村音乐美育的特殊规律,打造出适合广东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改革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乡村中小学在音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理念,更新音乐教材,加强对乡村教学点教师的培训,激发出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教学内容的设置注重传统音乐文化和乡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提升乡村中学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塑造青少年学生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培养其振奋民族精神的责任感。为肇庆乡村中小学生首次构建中国作品音乐欣赏的资料库,有助于以多媒体智慧平台等方式提升乡村中小学音乐艺术教学水平,实现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在城乡基础教育管理方面,要加快推进政府责任划分改革,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对乡村教师加强精准关怀,各种补贴政策逐步向乡村教师倾斜,稳步提升教师岗位待遇,使乡村教师的幸福感不断攀升。助力帮扶肇庆乡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使肇庆地区中小学乡村音乐教育的结构布局合理,音乐教学内容、手段、方式有明显特色,通过教育扶贫带动乡村振兴音乐教育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章利华,王胜楠.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案例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4).

[2]杨海燕,高书国.农村教育的价值、特征与发展模式[J].教育研究,2017(6).

[3]李志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1).

[4]郝文武.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J].南京师大学报,2021(4).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篇4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全面认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随着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构成成分多样化,学生成长背景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从生理心理特点上观察,当代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心理与交往需要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婚恋观缺欠的矛盾等心理矛盾,并且存在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增多的特点。从思想行为上的表现为:思想活动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思想关注点的宽域性、分散性和思想文化需求的表层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实现性,思想行为的反哺性增强等等特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除了上述普遍特点外,他(她)们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也存在差异,如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有初中人学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年龄偏小;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有失落感等实际情况。针对以上特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有专职的政工干部外,还必须建设一支具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人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在第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的重要举措。

一、建设一支精干稳定的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前提

目前普遍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做,教育效果不明显,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分析原因,除学生因素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员不稳定变动大,目标任务不明确,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笔者在湖北省高校学生政工干部研修班学习中调查发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一线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只占21.3%,其中外聘的下岗内退人员就占13,4%,绝大多数是兼职,即使是校内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很多都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主动要求去做的工作,而是学校的政策规定不得以而为之,一般做辅导员工作三年左右,更不愿意长期做辅导员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被教育的对象一青年学生,一定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文化功底相对较薄,对政治、时事的关心相对不够,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相对较弱,学习的自觉性相对较差,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等等特点,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管为主,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组织纪律、日常生活、学习等日常具体事务性管理。在管理中必须投人较多的人力,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保证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从我院的实践表明,实行专职辅导员以前,学生上课的出勤率经常是不到50%,40多名学生的班级甚至常常只有七八人上课,学生抽烟、酗酒当时绪,小打小闹天天有,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自从2003年9月实行专职辅导员后,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基本上都保持在95%以上,学习时间抓紧了,学生打架闹事的明显减少了,校纪校风明显好转。调查中还发现,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遍认为学校学生的纪律有明显的改观,即使是外聘下岗内退人员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学校,也普遍感觉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后,学校学生管理职能部门能从繁多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且学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的校纪校风焕然一新。

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后,克服了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职时间短,人员不稳定变动大,目的不明确,工作目标难以确定等缺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基本是以专任教师为主,部分管理人员参与。专任教师首先是自己的教学任务重,无法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二,很多专任教师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并不是自己主动要求的,而是学校规定不干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不能晋升职称。因而在工作中只能是应付,起维持会长的作用,维持学生班级不出事或少出事,学生出现各种违纪行为后,常常是借口自己的教学工作忙,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推给学工处(部)等学生管理职能部门,更谈不上去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学校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就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工作热情明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显著提高。由于编制的限制,学校专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书记、副书记等人员不可能很多,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去完成。因此,专职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纳人学院整体建设规划中,要像重视专业学科建设那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办学水平评估时,也应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像专业学科建设那样纳人办学水平评估的范畴。

二、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素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有力保证

教育者的素质决定教育的质t,“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开启人的心智,改造人类灵魂的工作,对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据统计,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从师范专业毕业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不足3%。很多辅导员(班主任)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效果就是不明显,这与辅导员(班主任)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方法欠妥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业务素质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有力保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素质.

首先,是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素质,它包括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高尚的思想品德,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辅导员(班主任)必须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思想,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并普于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和青年学生的现实思想认识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其次,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然是一项专业工作,当然就会有它的专业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密切关系的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杜会学、法学、美学、管理学、人才学、领导科学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全面把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以便提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特别指出的是,非师范院校毕业或没有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的辅导员(班主任),一定要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真正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管代教甚至是只管不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灌输忽视疏导教育方法。

其三,要学习其它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文化素质。教育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以适应教育对象对知识的渴求。大多数受教育者是思想活跃、勤于思考、知识面较宽、专业知识较多的青年人,教育者如果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是很难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就没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基本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知识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其它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发挥。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条件时最好兼一些教学工作,这样能够增加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并有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业务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又比如了解文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音乐、绘画、舞蹈、书法、体育等方面的技能,这样便于和受教育者打成一片,寓教于乐。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使自己成为专家学者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在工作中注意语言文字艺术和疏通引导艺术,就一定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有效动力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篇5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出现了“学琴热”这一社会现象,儿童青少年也逐渐成为了钢琴教学的参与主体。儿童学琴的好处在于,儿童的学习能力和乐感都优于成人,适应能力较快,学习效率高。以儿童为主体的钢琴教学新天地,为国内的钢琴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物质文化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从近年来逐年翻翻的钢琴考级人数就会看出国内钢琴教育发展的形式。在数量庞大的钢琴学习队伍中,儿童青少年是主体,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儿童学琴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随着学琴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各类艺术培训学校、钢琴培训班、琴行生意火爆。从事儿童钢琴教学的教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儿童学琴的教材也多以考级曲目为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多围绕着考级曲目展开,儿童很少能够接触到其他的曲目。儿童钢琴教学的考级化发展,让其无法避免的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而忽略了钢琴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儿童审美趣味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儿童将学琴视为一种负担,一切的学习活动也都以考级为目的,最终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培养儿童审美意识的初衷相悖。

(二)儿童钢琴教学的内涵

儿童钢琴教学的内涵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儿童的钢琴学习,一方面是指钢琴教学针对学琴儿童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0~18岁属于儿童。在通常意义下,儿童是指学龄前开始到学龄晚期的(4~18岁)的孩子。

(三)钢琴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比于其他乐器,钢琴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公共性。在一些西方的发达国家,钢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民乐器,家庭的普及率很高。一些学校甚至把钢琴学习作为常规教学的必须课,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趣味。由此可见,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钢琴教育。近年来,国内钢琴的家庭普及率也在迅速上升,学习钢琴的儿童也在不断的增加。本文认为,钢琴教育应该作为儿童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的音乐教育手段相辅相成,作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现阶段国内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社会上绝大部分的钢琴教学机构办学规模比较小,教学机构的经营者在聘请儿童钢琴教师时要求较低。儿童钢琴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儿童钢琴教育机构的招聘过程十分随意,没有充分考察儿童钢琴教师的学历、年资、教学经验和水平。新教师在上岗之前,也没有给予教师系统的教学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培训机构在评定儿童钢琴教师的综合水平时,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的保持率;水平一般但善于交际的教师通常会得到嘉奖,而具有真才实学、教学能力强但性格内向的教师却得不到教学管理者的认同。

(二)技能化倾向严重

对于学琴儿童刚来说,学习钢琴是接受音乐教育、美学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儿童钢琴教师只是片面追求学生的演奏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创作能力、鉴赏能力。现阶段的儿童钢琴教学过程中,过分的重视演奏及时,而忽视了学生音乐情感的综合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追求,也削弱了儿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让钢琴的演奏过程变得枯燥而乏味,钢琴演奏成了机械性的重复,学生的整体气质变得呆板沉闷。

(三)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在实地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儿童在弹奏老师教授的乐曲时完整流畅,没有错音。但是儿童在演奏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表情和情感,就像机械的打字一样。从学生的演奏中可以看出,儿童钢琴教学的方法过于陈旧,依然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然而这种传统钢琴教育方法培养下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十分有限,无法在钢琴领域取得大的成就。如果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模仿式教学模式,创造一个积极有效的儿童钢琴教学模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现阶段从事儿童钢琴教学的教师主要以师范大学的音乐院系和普通高校的音乐系毕业生为主。这些教师更加重视学生钢琴演奏技巧的教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操作技能的数量掌握。受到教师教育背景的影响,这些教师在儿童系统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不足,在上岗之前也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暴露在日常教学中就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有待提高;一些儿童钢琴教师对教学技能掌握熟练,但是不具备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授课效果不太理想。此外,我国也尚未确定儿童钢琴教师的入行标准,这一情况所奥城的直接影响就是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绝大多数的音乐教育培训机构在招聘教师过程中,对教师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经验要求不高;更有音乐培训机构为了节约用人成本,导致很多老师既教钢琴又教声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三、儿童钢琴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激发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只有对钢琴演奏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坚持不懈的学琴、练琴。作为儿童钢琴教师,需要启蒙学生的兴趣。年龄小的孩子情绪、心情都摇摆不定,学琴的兴趣也忽高忽低。教师需要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制定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钢琴教学方法。鼓励儿童要热爱音乐,热爱演奏,当儿童取得进步时,应该给予鼓励。儿童钢琴教师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和维持儿童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儿童的演奏水平。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

儿童钢琴教学的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形象生动、节奏活泼和感染力强的钢琴音乐曲目或具有较强趣味性的钢琴演奏曲目,有利于吸引儿童的关注,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儿童的音乐想象思维和音乐理解能力。其次,选择带有中国特色的乐曲,提高儿童音乐教学的民族性,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后,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儿童喜欢的歌曲为题材的自编教材,例如《滴答滴答》《卖报歌》等。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注重儿童音乐素质的提高,挖掘儿童艺术潜能。儿童钢琴教师应该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采用动静相宜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弹奏或者唱谱,伴有互动式的语言和表演,也可以适当引入教学游戏,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儿童钢琴教学方法的变革在于变单一教学为教学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开展互动,相互学习,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师范生;人文素质;实践探析

人文素质是公民的基本的素质之一,公民的人文素质状况对社会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人文素质关系到师德的养成,决定了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否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善待学生,引导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健康发展。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听到某孩子由于受到教师的言语不当而讨厌学习的事例,也会在媒体上看到某些师德败坏的教师伤害学生的典型案例报道。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让人文精神欠缺的人做了教师,将不利于祖国的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有重要意义。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却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在短短的三年内显著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素质,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1-7]。高职高专院校也意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除了开设一定比例的人文素质课程外,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却绝大部分是由公共课教师和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完成,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度往往不高。而学生在校期间所受专业教育的时间最长,与专业教师的接触最多,如何发挥这部分教师的作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中的人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形成专业课程教师和人文课程教师共同体,达到全方位、全过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一、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人基本的素质之一,它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而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受教育者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以及实践内化,最终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公民良好的人文素质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达成的,除了家庭的熏陶外,学校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公民人文素质的养成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人文素质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某种特定的素质,它可以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以及自我意识的修炼形成。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职业素质必须高于一般行业的要求。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总则第三条对教师的定义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中可见教师工作职责的重要性。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可用八个字概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教师的职业素质包含哪些方面呢?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叶澜认为教师素质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多层复合结构特征的知识结构,发展新的多种能力的能力[8];林崇德等人认为教师素质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策略[9];马一宁把新时代教师的素质概括为五个方面:高尚的师德,先进的教育理念及科研精神,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健康的身心素质[10]。不管从哪些方面来阐述教师的素质,其中处于基础的、核心地位的素质却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教师的职业素质的核心,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教师的工作目标是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国家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九年是孩子的重要成长阶段。这个时期的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阶段,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影响很大,而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其内在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教师会尊重、理解学生、善待学生,学生也会感知来自于教师的包容、接纳、尊重、爱护和关怀,这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在良好人文氛围中成长的孩子除了喜欢学习,还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养成良好的人文修养。因此,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教师才能达成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也是教师的职业意义和价值所在。

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探析

人文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各高校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从人文课程的开设和第二课堂的开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最长,学生与专业课教师的接触也最多,如果能够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发掘专业课所包含的人文素质内容,把它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达到全方位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则这些高师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将更上一层楼。下面结合物理教育专业的情况浅谈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一)从物理学中发掘美的素材,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是非常美妙的世界,所以物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物理学的美是科学美,它与一般的艺术美不同。科学美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包含的审美因素,它是由于事物内在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把科学美归纳为三类:现象美、理论描述美,理论结构美。科学美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引导科学家去发现隐藏在事物表面下的普遍真理,自然界的和谐以及它存在的简单性。因此,科学美的发现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欣赏。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融入科学美的元素,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来认识物理、学习物理,感知物理学中的美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物理学的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第一,简洁美。简洁是物理学的一大特征。物理世界看似纷繁复杂,物理学家却用自己的慧眼和审美观,经过努力研究,发现了隐藏在事物表面下的简单规律。物理学家相信简洁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如爱因斯坦所说,“Ifyoucan'texplainitsimply,youdon'tunderstanditwellenough.”和“Whenthesolutionissimple,Godisanswering.”牛顿也说过自然界喜欢简单。因此物理学家发现的物理规律无不以极其简洁的形式出现,这种简洁集中体现在物理公式上。如牛顿的三大定律:第一定律,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第二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通过三个简洁的公式描述了所有低速宏观物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简洁地给出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打开了应用原子能的大门。麦克斯韦则把电磁关系统一于四个优美的方程中,即麦克斯韦方程组。开普勒继承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利用第谷多年的观测资料,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即开普勒三大定律。他的三大定律描绘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简单和谐的图像: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是常数,即物理规律的简洁并非意味着物理学的简单,它体现了物理学的博大精深。第二,对称美。物理世界具有对称美。对称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如物质结构具有对称性;平面镜成像中的物像对称性;单摆运动的对称性;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对称性。对称性还体现在具有相反性质的事物都是成对出现,如正负电荷、正反粒子、正能量和负能量、引力和斥力等等。在物理学中对称性还被赋予新的含义,即某种变换下的不变性,因此,物理学中的对称性与守恒量相对应,如时间的平移不变性对应能量守恒,空间平移不变性对应动量守恒,空间转动不变性对应角动量守恒,空间反演不变性对应宇称守恒等。因此,对称美广泛存在物理学中。第三,和谐美。物理理论和物理世界都具有和谐美。首先,物理学理论具有和谐美。物理理论的和谐美是指理论本身的自洽和理论之间的和谐。如动能定理与动量定理本身是自洽,但同时它们又都表示某种累积效应,前者是空间上累积,后者是时间上累积,它们反映了物理理论的对应关系的和谐美。从物理累积效应角度看,它们又具有互补关系和谐美。爱因斯坦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但是当物体做低速运动时,相对论力学仍还原为牛顿力学,这种还原反映了物理学理论的和谐美。其次,物理世界也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微观层次,在原子内部,核外电子围绕核做圆周运动;宏观层次,行星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太阳系围绕银河中心做圆周运动等。第四,统一美。物理理论具有统一美。如,做低速宏观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统一于牛顿的经典力学;微观粒子和波统一于波粒二象性;电、磁和光现象统一于麦克斯韦的电磁波方程;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则统一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而弱电统一理论则实现了更大范围的物质世界的和谐统一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物理学中的这些美学元素,不但从物理学的角度还从美学的角度讲解物理规律、物理模型和物理图像等,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物理学的美,并学会欣赏这些美,让枯燥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二)利用物理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方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也为研究自然科学提供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物理学的关系非常紧密:一方面,物理学中可以发现很多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又给物理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首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关注物理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事例,及时地给学生阐述相关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物理学中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有:世界是物质的,如人们在认识电荷是怎么发生力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场”这种特殊物质的存在;对立统一观点,如引力与斥力,“电生磁”与“磁生电”,粒子与反粒子,物质与反物质等;抓主要矛盾观点,如物理学中有很多理想模型,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等,这些模型的提出都是物理学家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的经典创造;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观点,如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这理论曾经一度占据主要地位,当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做出来后,人们又相信光只有波动性了,直到20世纪初,光电效应的成功解释,人们才意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也为物理科学的研究提供方法论。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发现了“CP对称性破缺的起源”就是在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而获得重大突破[1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物理知识与辩证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达到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三)学习物理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巴斯德曾说:“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祖国。”物理学家中存在很多爱国故事。在物理教学中穿插物理学家的爱国故事,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在讲授核裂变时,让学生阅读学习“两弹一星”元勋的爱国故事,了解这一代科学家们为了祖国的强大,不顾自身生命的危险,兢兢业业奋战在研究和试验的前线,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所用时间比当时任何一个核大国都短,使我国立于核大国之列,摆脱了国际上的核恐怖和核威胁,给祖国的长期和平创造了条件。如邓稼先,他于1950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祖国,1958年领导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八年隐姓埋名研究原子弹,远离家人,默默无闻地工作,为祖国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发掘和讲解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四、结语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钢琴教学法;课程建设;新思路

1钢琴教学法学科体系转型新思路

1.1构建岗位型课程体系。即“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特色课程”,其目的是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把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钢琴演奏技法、钢琴教材教法,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中西哲学,职业特色课程包括少儿钢琴教学法、成人实用钢琴教学法、琴行运营及管理。鉴于钢琴教学法学科具有综合性、跨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将其贯穿高职三年的教育。一年级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三年级上学期开设职业特色课程,这一时期的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喜好选择相应的单门课程。1.2开创职业特色课程。将琴行运营与管理首次纳入钢琴教学法学科体系,其课程内容涵盖教育培训机构申请流程及办学条件、琴行的组织架构和各部门的职责、学费调价与管理、人才的聘用、团队的组建与培养、琴行的品牌管理及市场营销、教学体系的搭建、师资管理、乐器销售、招生策略、琴行法律及风险防控。职业特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是不仅能从事教学,更具有管理运营能力的琴行或艺术学校的中高层管理者。1.3设立“1+X”考证制度。“1+X”即“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两类,即钢琴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含初级、中级、高级)与管理技能等级资格证书(含初级、中级、高级)。钢琴教学技能证书获得者应具有钢琴教学能力(50%)和演奏能力(50%),管理技能等级证书获得者需具备管理能力(70%)、钢琴演奏能力(15%)和钢琴教学能力(15%)。在校期间,预计90%的学生将通过初级或中级技能的考核,10%未取得技能证书的学生允许复读一年再考,毕业后继续教育合格者可授予中级或高级技能等级资格。

2教学模式新思路

2.1推进灵巧教育。积极推进灵巧教育,使教育规格从低维度转向高纬度。针对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浸润式”施教,深入探索灵巧教育的培养模式。依据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演奏水平的学生,进行多元化、差异化培养,如开设“教学班”“总裁班”“实验班”等特色小班,实行小班制的管理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翻转课堂、微格教学、混合式教学,使教育更精准,更贴合学生的个体发展特征,帮助其建立职业规划,尽早明确职业方向,明晰职业风险,有初步胜任岗位的能力,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实施动态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教育,逐步推进学分制与绩点制。2.2综合性的实训方式。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校外实训,即安排学生调查当地艺术培训机构,采访当地的钢琴教学机构,比较这些机构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并撰写调研报告。校内实训,即在创业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开办校内钢琴教学法实训班,并积极吸引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2.3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整体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全面实现“一人一空间”。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大慕课、微课建设。引导学生主动应用,实现学习应用常态化;组织教师创新应用,实现教学应用常态化。2.4健全岗位继续教育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毕业生进入岗位后会出现知识淘汰、技能欠缺的现象,那么再培训、再教育的成本无疑会落在工作单位身上,增加了艺术培训机构或学校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完善的钢琴教学法学科的终身学习体系极有必要,它能为钢琴教育和管理人才提供足够的知识源泉,使其随时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打通学院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再教育的鸿沟,完成从初级钢琴教育者到高级钢琴教育与管理者的转变。

3结语

钢琴教学法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们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从其他学科汲取养分,充实和完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构建严谨科学的课程体系、多层面的教学评价,增强毕业生的钢琴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钢琴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创业质量,扩大其晋升空间。我们应抓住市场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学科站位、更宽广的国际学术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推进钢琴教学法学科的顶层设计,如此,钢琴教学法学科才能充满活力、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刘晓秋.前景与现状——参加“首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有感[J].钢琴艺术,2018(2).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篇8

当今世界的年轻人与地球村连接的管道可谓丰富多样,年轻人用在与传媒互动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每日与传媒接触的时间达5小时左右(Livingstone&Bovill,1999);美国的研究者也有类似的发现(McBrien,1999)。Livingstone和Bovill在2001年的一项针对十二个国家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国家年轻人日常生活的意义和实践都受到传媒的深刻影响。加拿大教师联盟的一项名为“孩子们看传媒”的研究对近六千名3至10年级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发现75%的年轻人一项主要的娱乐活动是看电视,60%的3至8年级的男孩几乎每天都玩电子游戏,33%的三年级女孩每日都玩互动游戏,49%的七至十年级学生使用线上通讯软体(Filion,2003)。据一期聚焦于技术对下一代影响的《新闻周刊》报导,一项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年轻人大部分的休闲时间都用在与媒体的接触之中。

在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1998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电视是一个综合性的媒体,具有娱乐性,资讯性,教育性,可信性,并深受年轻人的喜爱(Leung,1999,p.7)。年轻人平均每个平日有3.9个小时的休闲时间,大多数都用在看电视上。近来,互联网的吸引力也逐渐显现,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利用网路进行交流,娱乐,和资讯获取。

由于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们思考世界的方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传媒教育这门新课程开始受到了推崇。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已成功实施了传媒教育(Bazalgetteetal.,1990),有些国家将其划入普及教育的范围,开设单独的传媒教育课或将其实施于整个课程中。在亚洲,传媒教育的接受度已有所提高,尤其在香港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以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的形式来开展传媒教育的课外活动。

教育改革中的传媒教育

在过去十年间,教育改革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趋势。这些改革和资讯和媒体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一道,大力推动了香港传媒教育的发展。

教育改革在香港

从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教改的动机是要帮助香港应对当今世界所经历的史无前例的变化(EducationCommission,1999)。除了对伦理,智识,社交技能,美学鉴赏等素质的传统强调,人们还希望香港的学校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具有自学,独立思考和探索新领域能力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学会作自由民主的社会中的合格公民。笔者认为,传媒教育在这些目标的实现中能起到以下重要的作用:

传媒意识

在1999年出版的名为《21世纪教育蓝图》的谘询文件中,诸如“以学生为中心”,“自学”,“学习动机”等词频繁地出现。该档还质疑传媒是否意识到它们对年轻人价值观的形成和语言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及传媒是否应向公众宣传资讯以帮助年轻人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区分对错并拓宽视野(EducationCommission,1999,p.28)。档为传媒教育设立了基调,使其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对日常媒体讯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从而提高逻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传媒教育的本质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喜欢的内容自然更有兴趣去学。此外,学生还能在日后通过校园报纸,广播和电视等管道参与到媒体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去。

关键学习领域与新高中课程

香港教育改革之后出版了《香港学校课程的整体检视:改革建议》(CurriculumDevelopmentCouncil,1999)(下文中简称“《检视》”)。《检视》一文强调对课程进行有力的改革以帮助学生应对“21世纪变化和互相依赖的世界”。

随着最近教育改革的展开,课程空间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改革引进了新的关键学习领域以代替传统的固定科目,其中一个关键学习领域是“个人,社会和人文教育”。传媒教育作为一个较新颖的,以前从未在教育局官方指引中涉及的概念,在此处被描述为跨学科课程中的一个关键要素。这表明决策者对传媒教育的关注有了显著的提升:传媒教育终于提上官方议程了。

在对高中教育学术结构的检视完成之后(EducationandManpowerBranch,2005),学生将能目睹到新的科目重组,其中通识教育将于2009年正式成为一门核心科目,而“香港大众传媒”也将成为选修课。传媒教育者应可以采用传媒教育的方法来进行这门选修课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

从理论到实践--改造传媒教育

为了更好地理解香港传媒教育的实施情况,学界进行了多项研究,结果发现多年来传媒教育有着显著的进步。例如,Chau(1998)在一项针对教师对传媒教育的理解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受访者不清楚“传媒教育”的含义,很多人还将其误解为利用大众传媒辅助教学。1999年Lee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尽管很多学校都强调传媒教育的必要性,很少学校能着实将传媒教育作为一项课内或课外活动来实施。如今的情况大不相同了。2001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不少学校都称已通过某种方式开展了传媒教育(HongKongAssociationofMediaEducation,2001)。近期Cheung(2004)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进行了一项研究,致力于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传媒教育在香港学校中的实施方式和作为课程改革关键实施者的教师们的感受。研究结果十分乐观:很多学校都称已在课程中实施了传媒教育,主要的实施途径包括开设传媒课程和开展媒体制作活动两种方式。

传媒教育:免疫或启力

当传媒取代学校成为学生的第一课堂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为传媒教育企图通过鼓励学生批判地审视大众媒体从而使学校能够重获影响力(Lee,1997)。不过传媒教育的方法并不止一种,且每种背后都有着不同的逻辑。许多评论家指责现在的学校无法与大千世界的多样性,感性和戏剧性相竞争。与不断变化的传媒相比,学校确实更具“本质同一性(Henryetal.,1988,p.60)”。学校通常认为现实社会的价值观与正统的学习理念格格不入。很多时候,传媒教育被用作免疫工具,预防学生被传媒讯息过度影响,帮助他们对媒体说不。

在香港,研究者于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间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受访的教师和校长们普遍认为传媒与教育是竞争的关系,并认为自己有义务抵御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在讨论传媒教育时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类受访者认为传媒教育是通过传媒的教育,并认为应该制作更多的媒体节目来实现“好”的教育目的;另一类受访者则将传媒教育视作关于传媒的教育,他们认为这样的教育应该给与学生分辨对错的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对“传媒教育”概念的理解还只是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阶段。

笔者经常受到不同国家的学校邀请进行教师培训,与工作坊的学生交流,以传媒教育的名义告诉他们媒体的种种邪恶。这些学校往往对传媒教育有着(如果不存偏见,至少也)很局限的理解。通过笔者的讲解,学校们认识到传媒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帮助学生获取改革所建议的通用技能中的促进作用。事实上,传媒教育是启力学生的很好的途径。在资讯爆炸的今天,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应对公众空间内的大量资讯。传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建造知识,培养全球视角以应对21世纪不断变化和互相依赖的世界,获得当下教育理念所指定的终身学习技能(享受学习,提升交流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具逻辑,批判和分析能力的头脑)。在香港,传媒教育已成为项目式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学生获得通用技能并更深刻地理解媒体讯息。此外,媒体制作的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下文将讨论到这一点)。

学生媒体制作

在21世纪的知识获取过程中,通过实践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学校必须鼓励学生在一个深入,有意义的层面上对学习进行探索。媒体制作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提供了一个的有利的平台。Frechette(2002)指出媒体制作的重要性:

就像学生必须不光会读还要会写一样,教师必须让学生不仅仅能解构媒介文本,更能从自己的角度和观点出发“制作”媒介文本(当然也要意识到这些观点的部分主观性)(p.114)。

其他传媒教育者认为媒体制作是一种值得向往的传媒教育形式(Buckinghametal.,1995;Eiermann,1997;Hobbs,2004).

媒体制作是与《联合国传媒教育宣言》的精神完全一致的(OCR,2005,p.8):

学校与家庭共同肩负着帮助年轻人学会在充满图像,文字和声音的世界中生存的责任。儿童和成年人必须拥有在所有这三种符号系统中读写的能力。[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观念,从而鼓励学生的批判意识[...]还应包括分析传媒产品,使用传媒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和对现有的媒介管道的有效使用和参与。

在澳大利亚,Quin(2003)指出媒体制作自70年代媒介研究起步以来就一直是一个关键的元素。英国的资格评估与认证联合会(AQA)以及牛津,剑桥以及皇家艺术学会的考试大纲也都包含了对媒体制作的考察:

制作的目的是让应试者在媒体制作过程中展示自己对技术的知识和理解,从而将理论付诸实践;以及使应试者参与到具创造性,培养想象力和美学鉴赏的活动中去。

香港的很多教育者都清楚媒体制作在帮助学生理解媒体文本的建构性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在过去,由于设备昂贵,技术复杂,学生很难参与到媒体制作活动中。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了:随着当代大众传播和资讯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功能愈加复杂,但越来越容易操作,造价也降低到了学校能够接受的水准。在帮助学生既享受媒介,又同时认识到媒体文本的建造方式和目标受众的过程中,媒体制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香港,除了将传媒教育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进行教授,一些学校还在传媒教育课中开展了媒体制作活动。这其中的原因有多种:1997年底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技术的进步使香港人越发意识到了创造力的重要性。媒体制作能够给学生带来作品完成时的喜悦和满足感。除此以外,近期的课程改革强调了专案式学习的重要性,新的评判标准部分涉及到对学生创造力的评估,而媒体制作的用处就在此显现出来了。此外,传统的教师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复存在,如今的手持数码相机,坐在控制室操纵面板的学生感觉自己能主宰所学的内容。此外,摆脱了教学大纲的局限,学生们可以自行探索学习的机会。突破机构的“传媒与资讯素养教育专案(MILE)”的结果证实了这一点(LeeandMok,2003)。

有些学校在需要更新公众宣布系统(曾经用于校长办公室向各个教室宣布公告)时,选择申请“品质教育基金”而不是用自己的资金。当这些学校获得资助时,媒体制作也就很顺利自然地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此外,有些教师将媒体制作视为一种能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了解传媒的方式。

传媒教育中的合作关系

传媒教育还吸引了许多教育界之外的团体的兴趣,如本地的青年和社区专案。事实上,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传媒教育的发展和实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合作关系。例如,美国的修女托曼创立的“传媒教育中心()”一直在领导着美国的传媒教育运动。在欧洲,Mediamanual.atzu组织每年举办竞赛,将奖项颁发给欧洲的学校中最好,最具创新性的传媒教育课程。

少数热心人的推动也许能促进传媒教育初始阶段的发展,但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赖他方的支持。因此,传媒教育在两方面的合作关系都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香港传媒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它并非始于自上而下颁发的课程指引和教材套,而是一直在受到来自不同背景的,关心年轻人教育和成长的人士的推动。下面即是几个例子:

香港传媒教育协会(HKAME)成立于2000年,致力于推动和发展香港的传媒教育,提升年轻人传媒素养水准。协会经常受中小学的邀请在教师培训课程上发言或担任传媒教育专案的顾问。2001年,课程发展处委托香港大学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和HKAME一起为中学教师主办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

香港教育城(EDCity)是由“品质教育基金”2000年资助设立的一项大型教育基础设施。在当前教育改革对项目式学习进行强调的背景下,香港教育城发现传媒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展专案式学习的场所。该组织致力于推动资讯与传媒素养,即体验,解读/分析,和制作媒体作品的能力。通过使用数位技术,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语言,写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3年教育城专门设立了传媒校园频道,通过网页,论坛等途径教授学生关于传媒的知识。此外,教育城还设立了一个传媒教育资源中心,为教师提供高品质的教学资源。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是一个为香港社区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当90年代末期传媒环境恶化的时候,该组织感到担忧,聘请了一名传媒教育总监来处理传媒教育的事务。该组织2000年获得资助用于开展一个传媒教育的专案,该专案由两部分组成:

1.在35所小学设立了“起立,展示,谈话”项目,用于介绍传媒意识的概念

2.在8所学校开设了“传媒教育工作坊”,给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通过参与校际戏剧演出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分享各自在传媒及其影响问题上的看法。

2003年,该组织继续在多所小学开展了传媒教育工作坊的活动,并出版了《把传媒带入课室——传媒教育教案及经验分享》一书。

明光社成立于1997年,致力于通过符合基督教信念的研究,教育,传媒观察和服务活动以关爱社会,服务社区。该组织的传媒教育活动非常显著,包括为学校和教堂提供讲座,制作教材套,出版书籍和相关材料,组织传媒教育营,以及为青年工作者提供培训课程等等。该组织设立的传媒教育资源中心也向公众开放。2001年,该组织指派了一名传媒教育总监,负责处理组织在传媒教育方面的事务。该组织成功获得了多方面的资金赞助其传媒教育活动。将来该组织将针对目标家长进行更多的努力。

突破机构也是一个基督教组织,已有三十余年服务香港年轻人的历史。传媒教育一直受到这个组织的关注。2000年,突破机构得到资金,开设了针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传媒与资讯素养教育课程(MILE)专案。突破机构在传媒教育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该组织将继续通过开设讨论组,制作教材套,出版书籍和相关材料,组织传媒教育营,以及为青年工作者提供培训课程等方式推动传媒教育的发展。

香港电台(RTHK)是香港的政府电台,致力于通过多媒体节目为公众提供资讯,教育和娱乐内容。该电台曾获得教育局的资助,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制作了两期传媒教育的电视节目。

传媒教育政策进展

当少数热心者当初开始试图推广传媒教育的时候,他们得到了很多中小学的积极回应。不久之后,许多学校都称自己听说过传媒教育,甚至有的学校已通过某些方式开展了传媒教育——有的只是在早晨集会的演讲中,有的在课外活动中(通常是以学生媒体制作的形式),有的则是将传媒教育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进行实施。但是,只要传媒教育还没有正式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彻底实施传媒教育的前景还是非常黯淡。

学校的课程表已经十分拥挤,许多学科争抢课程空间。除了传媒教育以外,个人与社会教育,环境教育,公民教育等都对有限的课程空间有着迫切的需求(Cheung,1999)。在这种情形下,应该有一项政策来明确每个学科在课程中的位置。传媒教育的继续发展不能再只靠少数热心人的推动了。草根运动应上升成为官方议程的一部分,有关部门应通过仔细的审视来决定是否应承认传媒教育在课程中的地位。

教师培训

有些学校希望能够在课程中实施传媒教育,但在寻找合适的教师时遇到了困难。早在80年代,教师培训就被认作是传媒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Hart与Hicks(2002)最近的研究发现经过合格的传媒教育培训的教师能够为教学方法带来改善,并普遍对自己的工作更具自信。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定期开设传媒教育教师培训的课程。但18小时的培训课程所能做的仅仅是给参与者一个泛泛的介绍,让他们接触一些不同的媒体形式,并给他们一些在学校中开展传媒教育的工具而已。2001年香港传媒协会组织开设了另一期教师培训课程。所有这些对于课程革新来说还远远不够。在英国,教师能有机会参与多种传媒教育培训课程,包括传媒教育的职业发展课程(一年的全职班和两年的兼职班)以及媒介研究的夏季会议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传媒教育的教师培训环节还有许多改善的空间。

传媒教育资源

虽然香港的教师对传媒教育的拥护程度很高,他们经常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由于传媒教育还不是一门正式意义上的科目,教学资源十分匮乏。前文提到了一些青年组织和受资助的组织制作的教材套,以及香港电台制作的两期传媒教育节目。有些教师能自己制作教学材料,但多数人没有时间。更糟的是,传媒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总是在经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果你要教授传媒教育这门课,你必须每年修改你在教学中所使用的例子,即使你所教授的主题没有变化。今年流行的内容明年往往就会过时。这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竞赛:资源是有限的,教师们虽然尽职尽责,但很难找到合适的教学材料。

结论

关于传媒教育的讨论近年在国际和香港本地都有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课程中实施传媒教育,各种针对传媒教育不同方面的研究活动也正在展开。

本文概述了香港传媒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众多主题和议题。课程改革为传媒教育的进入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传媒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则得益于多方的合作。虽然如此,如果传媒教育要成为一个更普遍的运动,更多的协作是必须的。传媒教育的继续推广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教师的支援,教师培训,资源的提供,及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能够确立传媒教育在课程中的地位的综合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Bazalgette,C.,Bevort,E.,&Savino,J.(1990).Newdirections:mediaeducationworldwide.London,BFI.

Breakthrough(2003).(inChinese)CrisisoftheInternetonyouth.HongKong:BreakthroughPress.

Buckingham,D.,Grahame,J.&Sefton-Green,J.(1995).Makingmedia:practicalproductioninmediaeducation.U.K.,EnglishandMediaCentre.

ChauW.N.(1998).TheinvestigationofthereasonsandlimitationsinimplementingmediaeducationatjuniorsecondarylevelinHongKong.UnpublishedB.ED.dissertation.HongKong:UniversityofHongKong.

Cheung,C.K.(1999).TheintroductionofpersonalandsocialeducationinsecondaryschoolsinHongKong.PastoralCareinEducation,17(2),23-26.

Cheung,C.K.(2004).MediaeducationinHongKongschools:possibilitiesandchallenges.EducationalStudies,30(1),33-52.

Cheung,C.K.(2005).TheRelevanceofMediaEducationinPrimarySchoolsinHongKongintheAgeofNewMedia–acasestudy,EducationalStudies,31(4),pp.361-374.

Chu,S.C.D.(2003).Discipliningmedia:Theencountersbetweentheculturesofmediaandschool.Doctoralthesis.FacultyofEducation,UniversityofHongKong.

CurriculumDevelopmentCouncil.(1999).AholisticreviewofHongKongschoolcurriculum:proposedreforms.HongKong:GovernmentPrinter.

Duncan,Barry.(1988,1986).MassMediaandPopularCulture.HarcourtBraceJancovich.Toronto.

EducationandManpowerBranch(2005).Thenewacademicstructureforseniorsecondaryeducationandhighereducation–actionplanforinvestinginthefutureofHongKong.HongKong:GovernmentPrinter.

EducationCommission(1999).Educationblueprintforthe21stcentury:reviewofacademicsystem.HongKong:Governmentprinter.

Eiermann,P.N.(1997).Ateacher’spostmodernguidetoethicsinthevideoproductionlaboratory.JournalofResearchonComputinginEducation,29(3),215-225.

Filion,F(2003).Kidstakeonmedia.Horizons,Fall,17-21.

Frechette,D.(2002).Developingmedialiteracyincyberspace:pedagogyandcriticallearningforthetwenty-first-centuryclassroom.Westport,Conn:Praeger.

Guterl,F.(2003)Toomuchinformation?Newsweek1stSeptember2003.

Hart,A.&Hicks,A.(2002).TeachingmediaintheEnglishcurriculum.U.K.:TrenthamBooksLimited.

Henry,M.,Knight,J.,Lingard,R.&Taylor,S.(1988).Understandingschooling:anintroductorysociologyofAustralianeducation.London:Routledge.

Hobbs,R.(2004).Areviewofschool-basedinitiativesinmedialiteracyeducation.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48(1),42-59.

HongKongAssociationofMediaEducation(2001).(inChinese)AsurveyonmediaeducationinHongKongschools.Unpublishedreport.HongKong:HKAME.

Lee,A.Y.L.(1997).Legitimatingmediaeducation:Fromsocialmovementtotheformationofanewsocialcurriculum.Doctoralthesis.DepartmentofEducationalStudies: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

Lee,A.Y.L.andMok,E.(2003)Cultivatingcriticalyoungmindsinpost-colonialHongKong:CasestudiesofmediaeducationPaperpresentedatthe53rdannualconferenceofthe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Association,SanDiego,USA,May26.

Lee,W.O.(1999).Controversiesofciviceducationinpoliticaltransition:HongKong,inJ.Torney-Purta,J.Schwille&J.A.Amadeo(Eds.).Civiceducationacrosscountries:twenty-fournationalcasestudiesfromtheIEAciviceducationproject.Amsterdam,TheNetherland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lAchievement,313-340.

Leung,G.L.K.(1999).Studyontheinfluenceofmediaonyouth.HongKong:CommissiononYouth.

Livingstone,S.&Bovill,M.(1999).Youngpeople,newmedia:finalreportoftheproject‘Children,youngpeopleandthechangingmediaenvironment’.London:LondonSchoo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

Livingstone,S.&Bovill,M.(2001).Childrenandtheirchangingmediaenvironment–aEuropeancomparativestudy.LEACommunicationSeries.USA:NewJersey.p>Masterman,L.(1992).Adistinctivemodeofenquiry:towardscriticalautonomy,inM.Alvardo&O.Boyd-Barrett(Eds.).Mediaeducation:anintroduction.London:BFI,102-103.

McBrien,J.L.(1999).Newtexts,newtools:anargumentformedialiteracy,EducationalLeadership,57(2),76-79.

OCR.(2005).Oxford,CambridgeandRSAexaminationsinmediastudies.RetrievedMay15,2006from.uk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篇9

作者:董晓曦董蓓蕾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通过这种情感的体验来升华他们的理性认识,使得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品质得到提升,这也是培养医药类院校学生良好的医德的重要途径。在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中践行美育教育也是可以为以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就是救死扶伤,因此这就要求医药类院校学生必须要有着非常细腻的情感,尤其是要有一颗爱心。其实美育的本质就是一种爱的教育,通过美育能培养学生自爱和爱他人的这种高尚情感,这种情感也是一种进步人生的品质表现,并且这种爱的情感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一种和谐境界。这也有利于培养医药类学生的乐观、进取和豁达的个性,这能为医药类院校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中践行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医药类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治病救人的工作,面对患者的生死疾苦必须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而学校通过美育可以有效培养审美主体同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培养学生同情心、仁爱之心及高度负责的高贵品质,最终达到一种医生应该具备的爱人、爱己和爱社会的“博爱”境界,这个也应该是医药类院校学生对自我人格素质一种的最高追求。

医药类院校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对医药类院校学生美育工作的开展当前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实践中从学校领导到普通的教师都对美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存在不足,有部分管理者及教师想当然地认为美育就是学习艺术,就是吹拉弹唱,对学生管理起不到什么有效的作用,这种理念和思想严重影响到了医药类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素质。为此,医药类院校首先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要认识到美育是当前深化医药类院校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同时加大美育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一种全校齐抓共管的美育氛围。其次,医药类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是美育工作的策划者和实施者,他们必须要对美育工作要有一个清醒和完整的认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明确美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才能认真组织各种类型的丰富艺术活动来践行美育,从而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最后,医药类院校要积极构建和完善美育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探性成立由学校领导全面负责的美育工作小组或者专门的美育教研组,对全校的美育教学和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以便能保障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总而言之,医药类院校只有提高了认识,真正在理念上重视了美育教育才能更好地践行美育教育。医药类院校要在遵循美育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将美育教育渗透到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医学类院校通常都是非常重视专业的医学知识的学习,甚至学生的管理也是围绕这个学习中心去做,这样学生虽然是掌握了比较专业的医学知识,但是却很容易导致医学类的学生缺乏爱心、责任心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医药类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其实时刻都是蕴含着诸多的美育因素的,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因素,要运用好美的基本理论,要在遵循美育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美育的各种践行路径,并且要将各种实施路径渗透到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的全过程中,要努力将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相互渗透配合,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实现美育的目的,这样可以真正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医学院类学生的思想建设健康蓬勃发展,从而能真正担当起社会赋予医学类院校学生的使命。依托各类载体实施美育教育,尤其是要将美育融入到医药类院校学生所学习的各专业课教学中现在的很多医药类院校的学生对美育的认识都比较肤浅,比如看影视作品只是看故事的情节,听音乐只听流行歌曲,对周围的事物只是看表象。针对这种情况,医药类院校非常有必要通过拓宽和创新美育载体来实施美育教育,比如可以请专业老师进行文学知识方面的讲座,可以请专门的化妆师来举办化妆知识方面的讲座,可以请知名的音乐作曲家来举办音乐欣赏方面的讲座,甚至还可以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诸多事来展开艺术美的教育,以便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另外,医学类院校的学生管理中渗透美育的重要一环就是在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引入美育教育,尤其是对于护理类专业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美学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掌握牢固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可以体验到审美愉悦。为此,医学类院校必须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授课模式,要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服务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善待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师生之间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情景进行教学,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人文环境,用自己的真情引导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培养学生一切为了患者着想的心灵美,让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中感悟到医生职业的人格美,这样不但能使得学生学得轻松愉悦,而且还可以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构建一支有着较高审美素养的从事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的教师队伍医学院校中的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所以这些教师的审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美育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医学类院校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的行为和言行一定要体现出自身的素质美,比如勤奋好学,严于律己,学生管理方法科学,行为规范及举止优雅等,教师的这些美的素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基于此,为了构建一支有着较高审美素养的从事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的教师队伍,医学类院校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对教师进行培训。比如有条件的医学类院校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对教师进行专业的礼仪教育,培养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风范,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礼仪的教育培训中,教会教师将美学知识都能应用到自己的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比如用端庄优雅的社交礼仪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用自身自然大方的服饰礼仪来规范学生的着装美,用符合仪态美的公共场所礼仪及家庭礼仪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及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这样一来不但是对教师有个素质上的提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将大大提高医药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培养医药类院校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风范和品质。医药类院校要积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创建适宜开展美育教育的优雅的校园环境首先,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就是各种丰富的艺术活动,因为艺术活动不单单是传授一些艺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审美欣赏和体悟。所以医药类院校在学生管理中就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及专业性质,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爱好出发成立文学社、书画社、乐队及舞蹈队等艺术社团,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比如举办文化活动周、文化艺术节及各种专场音乐会等,这样不但可以使大学生都能将自己的审美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出来,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得到艺术与美的熏陶。其次,医药类院校还要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积极创建适宜开展美育教育的优雅的校园环境,方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健康发展。为此,医学类院校的校园中的建筑物尽量根据其特有的功能来设计建筑群的外部轮廓、色彩搭配及造型,让整个校园环境显示出安静、整齐和谐,但是又不失庄严、厚重和深邃等特点,这样可以以校园特有的青春蓬勃的美的感染力来给学生心灵以美的享受,最终发挥好校园环境对医药类院校大学生的美育教育作用。

美学教育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数字信息技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村镇指的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这些村镇当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家需要开展对村镇的保护工作。

1数字信息技术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逐渐突显出来,受到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人员的重视。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村镇保护工作已经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1可视化的特点。在实际展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时,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将村镇的基础布局情况记录在网络平台上。了解各个乡道的分布特点,明确新时代保护工作的侧重点。同时,保护工作不仅是对原有的建筑物和绿化景观进行维修及养护工作,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翻新建设。需要完善乡镇的基础设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合理融入现代化审美元素的建筑设施,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发展。想要在不破坏道路原有布局情况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1.2信息传递的便利性。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构建网络交流渠道,方便各个地区之间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进行沟通交流,从中科学分析新时代保护工作的难点。然后,积极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的工作技巧,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可以建立网络工作平台,将保护工作的完成情况记录在网络平台上,利用网络技术对受众群体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文化遗产被破坏。

2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展历史文化村镇保

护工作的具体方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带状与组团状分布的空间特征,同时,由于我国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沉淀才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所以,进行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时,实际需要保护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有很多,工作任务量相对较大,需要及时掌握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2.1加强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首先,在应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时,应当积极开展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这个环节,需要借助一些先进的工作设备。比如,可以使用无人机航拍建模,将历史文化村镇的建筑外形摄录下来。其次,通过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了解建筑物的建设历史。收集这些资料,记录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让更多的受众群体关注到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内容。最后,结合这些内容积极在网络渠道上展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网络技术还原村镇的全景立体模型,方便受众在网络渠道上欣赏到传统建筑物的特色,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确保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历史文化村镇每日游客数量过多而造成的路面被过度踩踏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历史建筑物被人为破坏的问题等,达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2.2构建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有些村镇的发展历史相对比较悠久,在实际的发展环节当中,已经有一些建筑物由于受到人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破损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坍塌或者表面花纹被磨损,辨认不出原有的模样,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可以在网络上构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将建筑物被破坏的情况传播到网络平台上,并配上相应的图片或视频,召集世界各地有相关修缮经验的技术人员,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可以优先使用虚拟技术,在网络上对建筑物的模型进行修复,确保修复工作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再进行实际的施工操作,以便最大限度地修复相应的建筑物。这些都是数字信息技术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应用优势。

3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想要确保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实际工作环节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3.1规范基本的工作流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的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和烦琐,涉及到的文化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多。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技术也在逐渐更新和完善。在研究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展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时,还必须要明确工作目标及方向,分析出工作的重点及难点,积极规范工作的基本流程。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会对不同历史文化村镇的建筑比例、山墙曲线、门窗大小、斗拱柱座等数据进行数字化的分析和总结。通过一系列不同的参数配置,表达历史文化村镇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在这个环节中,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国家管理机制,出台相应的保护及管理政策,监管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流程,重点做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3.2优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网络环境复杂多变,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这就对开展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及工作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部门应当定期对这些人才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重点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定期面向社会招收一些高质量、高素质的工作人才,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整体工作团队的质量及水平,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要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研究优化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村镇保护工作难题的方法。

4结语

在进行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时,保护人员首先应当应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构建网络工作平台,方便人才相互分享工作经验,分析目前村镇保护工作的优势及不足,拟定合理的优化方案。同时,网络环境相对较为复杂,还需要及时做好数据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基本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流程。这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并对相关人才展开教育培训工作,最终达到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超,舒惠勤,韩青.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Web展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6):78-79.

[2]刘沛林,邓运员.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04(06):106-112.

[3]袁媛,肖大威,傅娟.数字信息技术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J].华中建筑,2015,(01):105-106.

[4]郑文武,刘沛林.“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16,(10):99-100.

[5]赵颖.基于高清影像技术的温州楠溪江流域古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01):36-37.

[6]宋晓真.城市传统街区建筑环境色彩的规划和美学表现———以无锡市荣巷街区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