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十篇

时间:2023-03-27 00:20:16

美学基础

美学基础篇1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与学互动,以及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和应用就成了衡量教学

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培养孩子们的美术

理念和艺术造诣十分关键,本文将主要从基础的角度去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美术作品的赏析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美术范例等方面去促进教学!

关键词 新课改 教学互动 美术理念 兴趣培养 作品赏析

一、夯实基础成就未来,小学美术教学的重大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美,对于艺术的追求也不断增强。美术是一门艺术,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小学的美术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另一方面是让他们学习一种本领,将来也许会对他们的生活有帮助,所以不可小看美术的价值。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就是基础。这个阶段的基础决定了孩子们未来的艺术高度!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主要分为三大模块:绘画、工艺、欣赏。绘画分为写生(速写和默写)、临摹和创作;工艺分为图案(美术字)和手工劳动;欣赏则主要是国内外名著的欣赏。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基本都遵循着这三方面进行。有的年轻教师以为现在孩子很小就在一些校外美术班进行过学习,认为他们的基础水平起点高,从而忽视了基础教学。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因为孩子们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而且美术基础部分十分关键。首先我们要从美术理念以及基本美术元素教学开始,让孩子们循序渐进的去理解和发现美术的艺术性。其次我们在夯实孩子们美术基础的同时,要提高他们对美术的认知和造诣。这些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千万不可忽略,同时也是我们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美术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几乎成了所有人都知道的真理,可是由于当前一些应试要求使得美术教育不是被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重视。这无形中扼杀了很多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动力和主管愿望。因此培养起学生们的美术意识和学习兴趣就尤为关键。我在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是故事引导法。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那么寻找到很多有趣有意思的故事作为“开场白”会让美术课更加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从“神笔马良”到“王冕学画”从“达芬奇画鸡蛋”到“梵高的传奇”等等等等,古今中外的典故都会让孩子们在脑海中想象出美术的美好和趣味。其次,随教随学法。在给学生们示范绘画的同时,拿出有关联的作品来,一边讲解一边鼓励学生绘画,让他们与我一起完成作品。再有就是表扬激励法。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对孩子多进行鼓励,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鼓励和赞扬会让很多孩子信心满满,兴趣盎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经常赞扬孩子们的“作品”,无论从作品的创意角度还是绘画元素方面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天赋”存在,也能让他们再接再厉的去绘画,增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总之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效果非常显著。孩子们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也显而易见。

三、作品欣赏

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三大模块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只有懂得了欣赏才能懂得创作。欣赏评述课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欣赏的作品的选择十分重要,应该针对孩子们的学龄特点去选择有针对性的作品来欣赏,而不可盲目的追求“高端”。假如给一年级的小学生讲解梵高的作品恐怕他们是很难理解其中的艺术性的。应该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孩子的基础情况和理解能力来选择欣赏作品,给孩子进行讲解和剖析。在欣赏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审美意识,以及良好的审美观,对促进学生的审美创造有其极为积极的作用,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生活,丰富了学生情感,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诸如民间工艺品的欣赏,从欣赏中领悟传统美术技能,并用传统技能来表现新的事物。

四、现实中美术范例的讲解

美学基础篇2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改革;艺术素养;思维能力

一、现行建筑学美术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理念存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之间的失衡。传统的建筑学美术基础教育体系沿用了美术绘画技法训练的模式,缺乏对建筑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深刻认识,缺乏审美情操和综合创造力的培养,违背了美术教学在建筑学专业中的学科意义。国内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可以总结为“美术=绘画,绘画=技法”,课堂教学手段以绘画临摹和写生为主,通过大量的技法训练提高学生的绘画语言表达能力。传统建筑学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以绘画技巧训练为导向,强调了对学生素描、色彩等绘画技法的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形体、空间、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但也存在了一定的弊端,具体体现在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启发和引导,格式化的训练程序难以与创新性教学理念相适应,忽略了美术基础课程在建筑学专业培养中的作用。传统的美术基础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太过于依赖理性理论知识的分析,疏于对学生色彩、空间感性认识能力的培养。建筑学的美术基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着重提高学生对空间造型、色彩表达的艺术感知力和表达力。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课程与艺术类专业美术课程存在本质的差异性,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课应注重调动学生创造力思维培养。美术基础课程应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开展进行,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美术绘画技能培养,最终目标是要通过美术基础教育去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分析视觉现象,丰富视觉经验。让学生在美术基础课的学习中获得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为建筑学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课程定位。

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教学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加强对“术”的体验和运用。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程不仅承担学科本体的教育功能,还承载着延续和发展相对应学科的教育意图,就美术基础课程而言,承担着对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启示意义。美术基础课程的学科本体教育功能体现在美术理论知识和技法训练,美术基础课程的教育启示意义体现在通过该学科的学习给建筑学专业学习带来一些思维意识的转化和渗透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一些积极的触动。根据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学科定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建筑学是一门专业性强、学科覆盖广的综合学科,其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置较为复杂和丰富。美术基础课在建筑学整体课程体系中所能够分配的课时量有限,美术基础的开设必须根据建筑学美术基础教学目的进行合理安排。结合专业特点,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程一般设置三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美术基础1(素描)、美术基础2(色彩)、美术基础3(效果图表现技法)。三门美术基础课的设置符合教学规律,课程间有紧密的承接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循序渐进,由易入难。美术基础1(素描)注重培养学生对空间、造型的感受力和技法表现力;美术基础2(色彩)强调学生的色彩和谐、对比关系的感受力;美术基础3(效果图表现技法)则是将美术基础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表达中的技法训练。在美术基础课的教学中,应当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即由单纯的技法训练转为审美与修养综合教学目标的培养。此外,建筑学专业还应该设置一些专业基础选修课,如美术鉴赏、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等,让学生更广泛地学习不同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开拓思路,理解艺术观念,综合提高艺术修养。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到建筑设计的创意、观念、构思,为建筑设计的学习奠定美学基础。

(二)丰富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美术理论知识得以真正深入诠释和理解运用,加强艺术感受力和表达力,形成美学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写生实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美术实践教学活动,现行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对自然界、风景、古代民居等建筑造型的速写、色彩绘画作品风景写生训练,将所学的美术理论知识和表现技法进行升华和提高。教学改革应注重通过色彩、速写课程实习积累学生有关中国建筑民居、风土人情、自然风景的综合文化知识,加深对建筑深层次的优秀传统文化体悟,为建筑学专业奠定坚实全方位美学修养和绘画表现技巧基础。总体来讲,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去感知物象的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要素,积累了建筑专业相关的文化历史综合知识,最后形成一种综合审美意识,一种创新能力,为建筑学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三)拓展教学形式。

由于建筑学专业多设置在缺乏人文艺术气氛的理工类高校,美术基础课程设置的特点体现为逻辑严谨,理论性强,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美术基础课程需要建立广阔的教育空间,积极开展第二美育课堂。根据现行的美术基础教育现状,需要积极借助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共同挖掘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满足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体验需求,推进学生审美情趣和素养的提升。美术基础教学的拓展教学形式可包括艺术展览、学术讲座、学术研讨。艺术展览通过校内外美术作品比赛征集作品,最终以艺术展览的形式进行艺术作品交流;学术讲座通过邀请专业权威的艺术家进行学术系列主题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学术研讨会邀请杰出艺术家和专业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答疑解惑。拓展美术基础教学形式为学生展示自我艺术才能提供了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艺术实践平台,培养创新思维模式;能够将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相互渗透,陶冶人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

(四)发挥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教育中已经普及,高效全面补充着传统教学方式中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有限手段向学生传输的知识信息。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灵活性、交互性、便捷性,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三维虚拟动画等信息载体传授专业知识。建筑学美术基础教育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革新传统教学模式势在必得。传统美术基础教学中的绘画技法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打破长期以来教师演示法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图片、音乐、视频全面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的感官体验。美术基础教育与现代教学技术的结合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拓宽了知识获取途径,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知识和素养。

(五)端正教学评价标准。

健全客观且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间的良性学习竞争。传统的建筑学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的作品通常以表达技法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显然过于单一,也不符合科学的艺术理念。美术学科的专业特殊性,教学成果的评价考核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评价结果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随机性。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给予教学成果客观的定位和评价。建筑学美术基础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的革新应当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传递美的能力为目标,因材施教,为深入学习建筑学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艺术修养基础。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注重个性发挥,追求一种艺术审美体验,而不是单纯的客观模仿,一种思路而非模式,一个过程并非结果。教学评价形式也应当多样化、丰富化,建立多层评价制度进行合理的、公正的教学成果评价。例如,可以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评价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成果评价过程,全面开放、灵活深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美学基础篇3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每一位教师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无尽的机遇。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学“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因此,在美术这一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走出学科知识内容的局限,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辅导学生的技能练习上,学生仅仅通过练习来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以掌握技能的程度来衡量,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全面发展。

美术新课程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内容进一步划分成“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的划分,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内容和明确的学习方向。以下是本人在美术练习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基础理论教学和示范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练习课中美育教学,提高审美素养、陶冶情操

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对美术学科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术教学应重视学生对艺术的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了解与认识以及能力的形成,所以美术教育应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一个未来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这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的良好素质。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美育教学不仅局限于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基础练习课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临摹练习中,选择那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通过后天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获得,但审美趣味则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高度升华。严格地说,美术训练的过程,实际上是人格的塑造过程。基础学科美术教学不是以培养小学专职美术教师为目标,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在练习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挖掘,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细微处观察的能力,如写生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形体外部特征、色彩的变化,认识事物的外在美,更要善于发现事物内部美的本质。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总是要反映一定的内容。形式美固然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因素,但内容若不能反映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再好的形式最终也会失去其存在意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时,要引导学生吸收和借鉴艺术形式的精华,积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表现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使美术知识能够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美术练习教学中,应渗透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那种“不食人间烟火”、自命清高的出世画家和颓废的艺术家,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具备合格的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加强练习课中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基础理论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美术技能知识

美术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而美术又与其他学科一样,基础理论也是它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对美术技能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教学的关键问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试各种表现形式和造型方法,所以在掌握技能技巧之前,掌握好理论知识是不可少的环节。如形体比例、透视、构图、图案中色彩等,这些基础理论,不但要用来指导学生的实践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并掌握它们。

目前使用的美术教材,是在小学、初中的美术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而目前大多数师范学生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入校前基本没有经过美术学习,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有的甚至是空白。因此,在练习课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理论教学,而且要考虑如何抓住内容的实质性,特别是对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术语,要把掌握知识点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应用。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一种重要措施,是取得画面形式美的重要手段,可以这样实施构图教学:

(1)通过作品欣赏,在画面中让学生形成构图意识。

(2)使用活动教具,让学生认识掌握构图的基本常识。

a. 在黑板上画一个具体形状——苹果。

b. 用大小不用的取景框作出几种不同的构图选择。

(3)总结构图的一般规律。如大小适当,左右匀称,上下凸显空间层次感,突出表现画面主题思想。

利用直观教具教学,避免了过多的术语解释,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三、加强练习课中的示范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照《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实用性、实践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生活。”基础教育专业的美术学科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掌握某种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理论中所提出的问题的方法和内涵。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美术基础知识应用于小学其他学科教学,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

有人认为,学生一旦学会技能,自然就提高了能力,这只是对能力的片面理解。美术课练习中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造型能力。美术教学应根据专业的针对性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就是通过练习,掌握技能知识的同时应用于实际。美术的技能、技巧可以在教师的安排下得到训练,但教育、教学所需的能力只能靠平时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但要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同时还要学会一定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基础理论时对于学生就是一堂直观的示范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是基础理论教学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注意语言的严密和准确,并且联系小学美术教材有关内容,结合小学教学进行讲解示范。

如写意花鸟画中,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墨葡萄的内容,分别把笔、墨的用法结构组织和画面组合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也能了解小学教学的课堂环节和组织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掌握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达到小学兼职美术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并为社会生活服务。

美学基础篇4

1.1研究对象按授课实验室不同,在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护理学专业2011级4年制本科护生中随机抽取6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均为女生,年龄19~21岁,实验组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融入护理美学知识,对照组按照既往教学内容授课未刻意加入护理美学知识。2组护生在性别、年龄、基础知识、所学课程、入学成绩、任课教师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依照基础护理学实践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按既往常规教学程序实施教学。实验组在基础护理学实践课中融入护理美学相关知识,其余教学内容同对照组。具体内容为:

(1)规范护生仪表着装。护生得体的着装、端庄大方的仪表不仅体现了自身的精神面貌,还象征着护理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及庄重美好的护士形象。规范、整齐的仪表着装,对培养护生树立正确的护理观念、严谨的工作作风及美好的职业形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要求护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对镜整理形象,并按护理美学仪表着装标准对其进行检查,凡燕尾帽佩戴有误、衣物有污渍、着装不整、穿高跟鞋、涂带色指甲油、违规佩戴影响护士形象饰物者禁止进入实验室。

(2)规范护生举止、行为。得体、优雅的行为举止对于树立护士职业形象,建立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护理实践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并对学生严格要求,将以往护理美学实践教学中学习过的护士体态举止之美贯穿于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中。例如:在核对床尾卡时要有端正的蹲姿;在向患者做健康教育时要有优雅的站姿;在手持病历夹、治疗本时要握持正确;在行走时要昂首挺胸,步态轻盈;在手托治疗盘、推治疗车时要平稳大方。举止行为要体现护理柔美、端庄的形象美感。

(3)技术操作要求规范、熟练。规范娴熟的护理技术是护理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从事临床工作、胜任护理职业的前提,在护理操作中体现护理美感,更是现代社会对护理的要求。因此,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示范操作时就以护理操作要娴熟、规范、科学、协调、节力、优美、体现护理美感为基本原则,如在无菌操作中摆放物品要和谐有序,铺盘、取物、开包、记录要干净利落,精确娴熟,让护理技术成为对艺术美的展示与凝结。通过严格训练,力求让每个护生都达到标准要求。

(4)培养语言沟通能力。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规范、到位的语言沟通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温和亲切的语言通过影响患者的心理对疾病的治疗还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语言规范及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并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贯穿于操作始末。操作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形成在操作不同阶段的标准化语言,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5)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能力。从患者角度考虑,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始末,并通过标准化患者、角色扮演、以问题为中心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作为患者的切身感受,以培养其在操作中处处为患者考虑的人文关怀能力。如在搬运法教学中,搬运患者要考虑其是否舒适,动作要轻柔,不能把患者“丢”在床上;轮椅或平车搬运时要轻稳;下坡时患者的头部要处于较高位置;冬季天气寒冷,要给患者保暖等。

(6)注重体验式、情景模拟教学。带领学生观摩临床护理工作,设计临床护理场景,让学生扮演护士和患者,使学生在学习中直面临床实践,身临其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美学的切实体会。

1.3效果评价

1.3.1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课程结束后,对2组护生进行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笔试形式,满分70,试卷内容为基础护理学理论知识,不包含护理美学知识,统一试卷,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考试,评分过程中采用盲法。实践技能考核参照《基础护理学技能操作考核标准》(自编),满分30,考核内容由学生从题库中以抽签形式随机抽取,考核教师不承担该班教学。总成绩为理论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之和。以平均成绩进行2组比较,客观评价教学效果。

1.3.2调查问卷测评课程结束后,运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职业自豪感、职业认同感、审美能力,分高、中、低3个评价级别。问卷相隔2周的重测信度为0.89。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回收60份,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2组期末考试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结果见表1。实验组护生的理论、技能及总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结果见表2。对于教学效果,在是否有利于提升护生学习兴趣、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沟通交流、分析问题、人文关怀和审美能力方面,实验组护生的评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美学基础篇5

【关键词】适应;现代社会;美术基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90-0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使得美术教育整体向现代社会的主流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美术基础教学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将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纳入美术教育的发展战略中,为学生日后的艺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得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

一、创新教学理念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在学校方面,学校将适应现代社会纳入到本校美术基础教学策略中,重视美术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和紧密性,把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规划到学校对美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掌握美术基础教学整体方向。在实际的美术基础教学中,学校要做好适应现代社会美术基础教学的监督工作,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在教师方面。教师是美术基础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引导者,对美术基础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根据适应现代社会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观念下,使得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美术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艺术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学生自身方面。学生也要不断扩大自身的美术知识范围,并自主进行美术基础知识的选择,重视与社会领域中美术基础教学的联系性,进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充分准备。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首先要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转变,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美术人才[1]。

二、创新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要重视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核心,一方面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对美术基础教学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手段,微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主,时间很短,十几分钟左右。但是视频针对性很强,是把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理和规划,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和精炼,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本质上看,美术基础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也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美术基础教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将实践和理论进行充分结合,重视美术实践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对于美术基础教学而言,认知的前提就是实践,在这一理论引导下,在美术的基础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还要不断挖掘学生在美术基础教学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投身于美术基础教学中。另外,美术基础教学要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强化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教学联系和情感联系,从而不断提升美术基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1]。

三、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实际美术基础教学中,要根据实际的专业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例如,针对艺术设计类的美术基础教学而言,由于专业范围以及细化程度的变化,使得目前的艺术设计类美术基础教学更加倾向于学生自身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在素描教学中重视人物以及动物整体结构的素描。结构素描主要是以形体结构的探究与表现为目的,重视结构表现的穿插和整体结构的关系,因此,要正确地理解形体结构在动画中的关系性和结构性,并将其充分地表现出来。其次,要提高学生人物速写的能力。动画设计在进行绘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仅是绘制一幅幅“静态”画面,而是一系列有关联的完整化的动态画面。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教师要重视对所有人物各种角度和状态下的形象以及结构进行分析和训练,从而达到运用自如的教学目的。在动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可尝试将短期素描和速写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瞬间感知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动画转换,使学生将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结合起来,达到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2]。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适应现代社会美术基础教学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在现代社会的环境背景下,美术基础教学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革,重视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核心,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对美术基础教学的要求,实现美术基础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美学基础篇6

关键词: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

在当前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专业教学取得理想成果,对美术专业人才进行更好培养,应当加强各种专业课程教学,而绘画基础课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所以,在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美术教师应当对该课程教学加强重视,并且要充分清楚认识,在此基础上以有效途径开展课程教学,从而使绘画基础课教学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使课程教学质量及水平得以提升,促进课程教学更好发展。

一、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在当前中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美术专业属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对美术专业人才较好培养。在中职美术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绘画基础课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美术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因而加强绘画基础课程教学也就十分必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具体而言,在美术专业教育教学中,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的作用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美术水平及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教学,可使学生具备好的绘画基础能力,能够掌握基础绘画技巧及方法,从而也就能够使学生更好学习其他相关美术知识,对学生美术能力及水平提升十分有利;其二,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造型能力培养属于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而通过造型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能够实现二次创造,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其三,有效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及水平的提升,在绘画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对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然后融入自身情感对事物进行描绘,因而可对学生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增强其情感体验,因而可对学生综合水平及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发展十分有利。

二、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现状

在中职美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绘画基础课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在学生造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因而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也就十分必要。然而,就当前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仍旧存在一定问题及不良影响因素。具体而言,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中职院校美术教师仍选择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技巧教学,对于绘画基础课与学生专业之间的差异未能够充分考虑,其最终所导致结果就是绘画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各自进行,造成学生在学习绘画基础课过程中缺乏清晰目的及相关训练目标。另外,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各种人像、石膏及事物等方面写生过分强调,对于学生审美意识及创新思维培养往往忽略。此外,绘画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创造设计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绘画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创造能力得以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素描能力培养比较重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往往忽略。最后,对于绘画基础课未能够充分清楚认识,对于中职院校美术教师而言,其通常对绘画方法训练比较注重,然而并未能够使绘画基础课中设计绘画及设计意识实现有效结合,并且实际课程教学中基本都选择传统素描模型,并未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描绘有关事物,这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三、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有效途径及措施

1.明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绘画基础课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专业教师应当将社会实用型人才培养作为最终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加符合中职教育要求及目的。为能够使这一目标得以较好实现,中职美术专业技师应当依据社会发展形势及学校实际市场定位,对教学目的及教学方向进行综合分析,就目前美术专业市场就业定位情况而言,中职院校美术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主要为画家、设计人员及软件操作人员与教师等,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应当以这几种职业为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另外,对于不同职业教育而言,对于教师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从而制定科学严谨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培养更多实用型专业人才。

2.确立并运用现代化科学教学理念

在当前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应当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首先,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未能够对学生感受及情绪充分考虑,这种教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十分不利。所以,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从而依据学生不同特点开展教学,最终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通过直观性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对于绘画作品而言,其属于直观艺术,可对人们产生较强烈视觉刺激,因而通过直观性教学可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兴趣,比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优秀绘画作品,使学生较好感受这些作品,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对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让学生感受绘画作品,从而使其提升学习积极性及兴趣。

3.加强绘画基础课教学方法创新

在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得到更好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更好培养,还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加强重视,并且应当对学生造型技能培养加强重视,使学生造型能力能够得以提升,为学生综合美术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另外,对于教学评价方法应当进行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属于重点内容,通过科学合理教学评价,可较好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认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单一评价方式,对多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全面,并且更加合理,从而为更好开展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4.构建项目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汇中,可分模块对绘画基础课实行项目教学。对于项目教学模式而言,其目的主要就是使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之间实现有效结合,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其符合中职教育目标。依据中职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内容,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即设计素描与手绘速写,所以在项目模块教学中可分为两个部分开展教学工作。其中,对于设计素描项目模块而言,其所包括内容主要就是入门观察法、结构透视素描以及整体关系处理法与创意素描。在该教学模块中,其重点内容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进行培养。在手绘速写模块中,其内容主要包括线描速写、画面整体关系速写及多种不同绘画材料表现技法,该模块教学中主要就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及能力进行培养,要求学生必须要这些知识内容熟练掌握,从而使其绘画基础能力及水平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为其更好学习其他美术专业知识奠定理想的基础条件。

四、结语

在当前中职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绘画基础课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绘画能力及造型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绘画基础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美术教师应当积极分析绘画基础课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以有效途径及措施合理开展绘画基础课教学,提升其教学质量及水平,促进其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巴哈提•卡下旦别克.对美术绘画专业素描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4):126.

[2]侯传洲.浅谈技工院校美术专业绘画基础课的教学[J].生物技术世界,2013,(12):75.

美学基础篇7

关键词:大学;美术基础教育;艺术;创新

一、大学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阶段都有美术教育,这些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旨在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是一种基础教育。在美术基础教育方面,前苏联对我国的影响较大。前苏联的美术基础教育侧重于写实训练,对我国的美术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多数美术学习者是从素描开始人手接触美术基础的。由于历史原因,素描多是起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学生在初学阶段,接触西方的绘画作品和绘画大师比较多,容易过多地倾向于西方而忽视中国本土的绘画理念。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写生的关注程度都较其他绘画手法更为强烈。写生手法多是对着实物进行,重视对原型的真实反映,并没有融入绘画者个人的真实感彩。

二、大学美术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过于重视绘画技能的训练。不管是学生家长、学生本人还是某些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都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即美术教育必须以技能教育为教学侧重点。当然,技能教育对于美术基础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它只是做好美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涵盖美术基础教育的全部。如果只重视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绘画能力陷入呆板的怪圈。美术的初衷在于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来表达作者某种独立的情感。美术技巧仅是艺术的一种实现形式,技巧必须以艺术情感为依托,而不能孤立存在。高水平的绘画作品并不是靠其中的色彩和线条而取胜,更多则是靠色彩和线条体现出来的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只培养技巧娴熟而个人情感不强烈的学生的教育,算不上成功的美术基础教育。

第二,对于绘画作品所表现情感的重视程度不够。据调查,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非专业美术从业者都认为最好的绘画作品就是画得最像原型的作品。就连部分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教师也持类似看法。这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功利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误读了美术教育的本质。教师不重视绘画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导致学生也持不重视的态度,极大束缚了学生自由创作的表现,对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如此下去,学生所画出的作品只能变成美丽但缺乏生机和活力的雕塑而已。

第三,某些教师过于重视自身个性,忽略学生个性。某些教师虽然知道绘画作品显示个性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容易把自身的个性强加在学生身上。对同一幅画,每个学生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也正是有了每个人多彩多样的理解,才能为日后诞生更多风采各异的绘画作品奠定基础。而有的教师在讲解某一幅画所表达的含义时,只重视自己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理解不甚关注,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追求一种所谓的标准答案,强行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想法,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殊不知,艺术是最没有标准答案和标准规则的。在实际教学中,画室里有时候只悬挂教师喜欢的某种风格的绘画作品,对刚接触美术的学生产生误导,使其误以为只有这种风格的作品才是好的,不利于学生美术基础的形成。

三、提升大学美术基础教育水平的策略分析

一是改变“模式化”的学习方式。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来说,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应试教育主导了整个教育过程。我国现行的美术教育层级的评价有相当多一部分是通过考试来进行的。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希望在现有的美术素质评价体系下,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学生以艺考规则为标准,进行“模式化”学习,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容易使学生感到腻烦,进而降低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度,与艺术教育的初衷相违背。教师应该着力改变这种学习方式,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艺术潜力,实现美术教育全面培养人才的作用。

二是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表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和创新,必须以每个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上文已经提到过,我国的美术教育侧重于对学生绘画技巧的训练,而单纯的绘画技巧训练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此时就必须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从事绘画创作,无论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天马行空”,教师都必须给予充分尊重。只有在这种能够自由表达和自由创作的宽松氛围中,才能充分挖掘出每个人的绘画潜能,使每个人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

美学基础篇8

摘 要 本文以建筑学专业为研究对象,在结合本专业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针对美术基础教学现状展开分析,结合个人美术教学的体会,对建筑学美术基础教学一体化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 建筑学 美术基础教学 科艺交融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学是一门既有理工知识又有艺术含量,涉及面广泛的学科。建筑学涉及到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在早期的建筑学教育中,它是放在被美术院校来展开教学活动的。

然而在当前,美术基础课之于建筑学,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你要和建筑学、规划等专业的学生聊起美术基础课会发现,学生普遍的问题有:(1)工科专业学画画基础差;(2)美术课不教画图,不教快题,画素描、色彩有什么用?(3)美术课大一学完就丢掉了,高年级基本不会用到等。无用无趣――这难道就是建筑学美术基础课的现状吗?

2我国建筑学与美术教学一体化探索

2.1建筑学美术基础与其他课程的衔接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学的技术要求不断加强,工程技术逐渐成为建筑学的主角,以至于建筑学的美术色彩被逐渐忽略了。在信息化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建筑学作为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进行工程及艺术方面知识的学习,还要进行计算机技能训练,生态技术的掌握,人文社科、地域文化的了解等。

常看到学生在建筑设计练习中,完成基础的平面功能排布之后,建筑立面做得乏善可陈,甚至平面只考虑功能流线,而不考虑人文、美学因素。

我们必须意识到,无论是过去的灌输教学方式还是现在的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都没有更好地解决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彼此如同散落一地的珠子,靠教师个人素质与学生领悟去“穿成项链”。美术训练所特有的“得于技而进乎道”(蔡元培)的教化功能被遗忘。在“技”与“道”之间,没有一个好的平衡点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平衡点就是学美术基础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2.2建筑学美术基础教学的不足与改进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更多使用的是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就是采用学生练习,教师评图的教学方法。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建筑学的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调单一绘画技能,陷入片面求深、求难的美院模式,而忽视对建筑学学生审美及其它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在课程设计及实践过程中强化这一薄弱环节,以美术教育带动素质教育,体现美术教育在陶冶学生品德操行的巨大优势。

这就要求在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把绘画技巧的训练作为该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而是要探索在现有的建筑学教学模式下,符合该专业特点的艺术与科学交融的一个教学体系。

2.3现有教学模式下美术基础教学一体化课程设计

其一,结构素描的学习与画法几何、阴影透视课程之间的关系。在结构素描强化训练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把学生平面思维方式转化到三维立体空间的具象思维方式上来,努力达到设计构思与设计表现的统一。在这一点上,美术基础与画法几何课是不谋而合的。这两门课应在时间上相互呼应,授课教师也应及时沟通,在学生训练过程中进行配合,以优化教学效果。

其二,注重相关色彩知识能力的培养与建筑初步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筑学美术里色彩能力的掌握应与美术学专业有所不同。建筑学的色彩基础训练应该更重视对色彩理性、直观、快捷的表现手法训练,让学生以科学的方式认识色彩、分析色彩、掌握色彩美的基本规律。在初步课程中,色彩构成、色彩渐变等练习与美术基础教学中色彩练习相似。教师应进行练习方式和侧重点的斟酌,相互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将色彩学的科学理论与个人的色彩感受的感性认知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在色彩方面的素养和逻辑,加强色彩分析判断力以及色彩的概括力,提高教学效率。

其三,重视艺术分析能力与建筑作品赏析课程之间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有关于艺术鉴赏与分析的内容,传统的教学安排通常是通过对某位画家或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艺术史知识的匮乏以及欣赏能力的局限性,过于专业的分析是一种负担,此时,如能对某位建筑师的设计或原画进行分析,不仅丰富其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四,还有动手能力与建筑模型制作课程的关系;以及在建筑外表皮与内部结构中的美学设计与结合生态、智能等设备的结合;电脑绘图技术与建筑美学的结合等等。

3建筑学与美术教学一体化展望

美学基础篇9

1 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对欧洲大陆现象学哲学运动一知半解,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建者却把胡塞尔现象学看作是“良好的心理科学的基础”。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两者的区别是:存在主义主要关注的是本体论,即存在的意义和性质,而现象学主要关注的是认识论、方法论,即对意识内存在的本质直观与完整描述。两者的联系是:现象学是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而存在主义则促进了现象学的发展,成为存在论现象学。

现象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现象学方法论原则以及建立在此原则之上的反科学主义的人道主义。因为现象学哲学自称是以人为目标的崇高事业,它通过对“纯粹意识内的存在”的研究,进而揭示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从纯粹主观性出发达到“交互主观性”(“交互主体性’)的世界。简言之,存在主义是本体论人学,而现象学则是认识论人学。

目前,现象学已成为现代西方一种20世纪的哲学倾向,它不仅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也是西方人学思想发展中一股重要的潮流,成为现代西方许多人文科学或人的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伦理学等)的基本方法论。因此,现象学直接或间接地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发生重要的影响。

胡塞尔宣称,心理学是人的主体性的科学。19世纪末以来,心理学一直受“目光短浅”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把心理学对象“自然化”或“绝对客体化”,用心理物理学的方式解释人的精神本质,致使心理学完全走上了一条“谬误的”自然主义与客观主义的道路。胡塞尔严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精神来说,从来没有、也将永远不会有一种客体(或客观)的科学,对于灵魂来说,也不会有一种客体的理论——这里所说的“客体”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把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实存赋予灵魂或者人的共同体’因为,正如胡塞尔所说的那样,精神,而且只有精神,是自在自为的存在。它是自主的,从而能够以一种真正合乎理性的,真正而且彻底科学的方式被在这种自主性之中予以把握。

胡塞尔认为,没有人能够怀疑实验心理学的精密科学水平,但是实验主义并没有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因为现代‘实验上精密”的心理学并未真正触及人的纯粹心理,而夹有非心理的杂质。所以,实验方法在其要实现真正的心理学知识这个程度上无法证明自己的预先假定,而且其程序完全不同于物理学的程序,因为物理学完全排除了作为现象者的人及其纯粹意识,只是为寻求自己呈现在现象中的自然,而心理学则正是要成为关于现象(纯粹心理)本身的科学。

胡塞尔在为《大英百科全书》所撰写的《现象学》条目中写道:“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处于具体时空关系中的心理,即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自然中的自我而发生的东西……在我们的经验中心理仅仅表现为人和动物存在的一个层面,因此,心理学仅被视为人类学甚或动物学的一个分支。

胡塞尔强调,现象学是通向关于理性的科学理论的真实道路,也是通向纯粹的心理学的真实道路。现象学不是心理学,而是哲学或方法论,但它却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学提供方法论根据。由于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本质研究和分析的学问,其领域直接由个别精神扩展到一般精神的整个领域,因而只有现象学才能提供心理学真正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那么,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呢?

(1) 现象学的还原分析胡塞尔力图建构一种纯粹的心理学,旨在研究独立于其主体(动物或人)的意识本身。他认为,心理物理学式的心理学关注的是“经验意识”,主要从经验观点来看待意识,并把意识视为整个自然中的经验存在;而现象学则关注的是“纯粹意识”,即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待意识。他强调真理存在于“纯粹的自我意识”的现象中。为了认识这种自我意识的现象,就必须运用“本质的直观’进行一系列‘还原”,以便最终发现自我意识的先验结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们经常把现象学等同于一种研究主体直接经验和反省报告的方法,强调心理学研究应该从“回到事物本身去”为开端,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内部经验作为自然呈现的现象看待,重在现象或直接经验的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或实证说明。

(2) 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描述和分析意识的意向性的对象、结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真正理解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按照他的意向性学说,意识总是有意识指向某个客体的。每一个意识活动都必然是“意向性的”,就是说,它在自身内包含一种客观的关系:这就是“对……的意识”。因为这是真实的,所以对意识的分析最终将是对客观性的分析。这种客观性是纯粹意识的一个职能,即在意识中纯然自明的存在。于是,他把意识和对象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意识的活动也就是意识“构造”对象的活动。可见意向性不是指‘目的’或‘设计’,而是指独立于客观事实和外界事件的思维和主观判断性。胡塞尔这一学说,被存在主义用来论述外部世界如何依赖于人的主观经验和理解,以及反过来,人的主观经验如何创造着外部世界。人本主义心理学也非常重视作为欧洲现象学的核心主题的意向性问题。奥尔波特把意向性界定为“个体试图去做的”或“个体努力的方向”,并以主体价值观的态度为其基础。和罗洛梅一样,布根塔尔也认为意向性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成分,包含着我们的愿望、需要和意志完全参与、要求行动,获得实现。它是一个人完全为自己的行动负责的过程。由此可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突显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和意识指向性的特点。

(3) 返回生活世界的分析胡塞尔晚年提出生活世界学说,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与科学世界相对立的世界,或者说是人所独有的世界。在他看来,生活世界是内在的、主观的经验世界,而科学世界则是外在的、客观的非经验世界。胡塞尔批评经验心理学家既不研究自己本身,也不研究正在进行科学探讨的科学家,更不研究与科学家密切相关的生活世界。实际上,心理学家是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人的群体属于人的周围的生活世界和他们所生活的历史时期。经验心理学家虽然能够把经验客体化,并用归纳的方法来处理这些经验,但是正如胡塞尔所诘问的,难道它‘也能这样地来研究目的、价值、准则吗?能够这样地来研究理想吗f胡塞尔得出了一个严峻的结论:“经验心理学根本无法把握精神的本质”1胡塞尔把哲学视角转向生活世界并不是放弃他的现象学的基本原则,而是旨在重新寻找人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完善他的先验现象学或先验心理学。可见,胡塞尔现象学从人的意义、价值,从人的尊严和人道主义层面提出对人的研究,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现象学在美国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表现,而现象学则是心理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一个主要理论支柱。

2  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故又称为生存哲学。它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人学思想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主脉之一,其根本特点是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出发来揭示存在物的存在结构,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很大,它既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灵感的一个主要来源,又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的一种哲学主流。

(1)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与存在主义的关系奥尔波特是从50年代末期开始在其著作中探讨存在主义。尽管他就一般意义使用存在主义一词,且很少提及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名字,但是奥尔波特却被认为给美国引入存在主义铺平了道路。奥尔波特坚信:美国心理学需要'输血’或'慷慨地注入’存在主义,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心理学忽视主体性的研究,这对理解人性是很关键的。”

在奥尔波特看来,给美国心理学注入存在主义有三个好处:一是存在主义以自由、选择和责任为研讨的主题,它会极大地改进美国心理学坚持以绝对确定的因果规律来解释心理现象的极端决定论倾向。二是存在主义对人与先验世界、人和自我的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它会对孤立研究人类行为并把它们与非人类模型联系起来的美国心理学提供某种重要的平衡。三是美国心理学家所信奉的客观性会被存在主义对主体性(或主观性)、神秘、命运和人生怪事的研究所调和。

马斯洛也是50年代末经罗洛。梅等人的介绍而开始接触存在主义的。诚然,马斯洛接受存在主义很困难,也有某些不同的观点,但是到了60年代初他已承认存在主义会丰富美国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重大影响。马斯洛批评萨特的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但他却十分赞赏德国著名神学存在主义哲学家布伯(MartinBuber)认为“布伯的我-你关系模式是在心理学中产生人本主义范式的一个实例”。因为个人只有以他的全部个人角色投入到人际关系之中,他才是他而不是其他人,通过渗入我-你关系(I-Thourelationship)之中,我才成为一个人。人总是在关系中实现价值和人生超越。布伯关于人的存在关系或关系存在哲学属于宗教存在主义人学的范畴,故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很大。

罗杰斯在40年代深受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兰克(OttoRank)等人的影响但在50年代以后他则沉浸在克尔凯郭尔和布伯的著作之中。存在主义对罗杰斯的影响主要有两点:其一,克尔凯郭尔的自我观成为罗杰斯的自我思想和心理治疗思想的基石。罗杰斯从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1849)—书中发现,他认为生命的目的是“成为一个人真正想成为的自我”。据罗杰斯的理解,最普遍的绝望不是由于对成为一个人真正想成为的东西所负责的,而是由于渴望成为别的什么东西所造成的。换句话说,罗杰斯认为人应该使自己内心深蕴的本性浮现到表层上来。其二,布伯的我-你关系理论为罗杰斯建立真诚、和谐、沟通的新型医患关系提供根据。在1953~1960年期间,罗杰斯发表的许多论文中指出,心理治疗家要想在治疗中获得成功,除了治疗者的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及设身处地的理解而外,治疗者与患者之间深刻的沟通和共识(或一致感)是极为关键的。在这种意义上,罗杰斯认为治疗是一种真正的人对人的体验。这也正是布伯在我-你关系中所描述的。布伯认为,与一个人真诚地交谈而不必扮演某种“角色”,即两个人在一种深刻而有意义的水平上相会——这种深刻的相互体验有一种治疗的效果。布伯把这一过程称为通过会面而治愈。罗杰斯认为这一过程是在治疗关系最有效的时候体验到的。

罗洛。梅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美国心理学中存在主义取向的发言人。早在1958年,罗洛。梅就把欧洲存在精神病学与存在心理学介绍到美国,他与安格尔、艾伦贝尔格主编了《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一个新维度》(简称《存在》)。该书第一次向美国公众介绍在欧洲起领导作用的存在主义与现象学心理学家如宾斯万格(LudwigBinswanger)等人。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主席玛勒(Mahrer)指出:存在》是60年代的“圣经'布根塔尔也认为,阅读罗洛梅的《存在》一书对他具有转变性影响。罗格梅积极推动美国心理学中的存在主义运动。在1958年和1959年,他还组织了两次存在心理学的研讨会,并先后创办《存在探究》(1959)、《存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评论》两种杂志。此外,罗洛。梅还深受德裔美国神学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PaulTillich)的影响。蒂利希是罗洛。梅的博士论文的导师和终生挚友,罗洛。梅在纽约联合神学院学习期间曾系统地听过蒂利希讲授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并对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和其他欧洲存在主义者和现象学家有所了解。

布根塔尔对“存在主义”一词的使用是相当自由的而且常常是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来用的。例如他把他的心理治疗取向命名为‘存在分析的/’(ex¬istentialanalytical)和“存在人本主义的”(existential—humanistic)。他虽然接触过存在主义者的著作,但了解并不深。布根塔尔受罗洛梅的影响最大,也是通过罗洛梅来间接接受存在主义观点的。罗洛梅在《存在》一书中表述的观点表达了布根塔尔认为心理学应该成为的东西。他说:在《存在〉中罗洛梅说出了我的语言。布根塔尔常常引用罗洛梅关于意向性、中心性和我是的体验之类的概念。”

由上述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建者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接触存在主义哲学的,其中克尔凯郭尔和美国神学存在主义的影响更大些,但并不是完全直接的、系统的。罗洛梅于1959年在美国心理学会会议上组织的关于存在心理学的研讨会以及随后出版的论文集成为一次特别有意义的事件,它强化了马斯洛、罗杰斯、罗格梅、奥尔波特、布根塔尔和美国存在心理学的最终一致性。到了60年代中期,美国国内培养起来的存在主义才冠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名称。

(2)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一致性在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知道欧洲存在主义以前,他们就已阐述了存在心理学思想的“内核'因此,简单地把人本主义心理学看作是欧洲存在主义“输入”美国的产物是不确切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关系的问题上,如果用“根源论”的观点来解释,倒不如用“平行论”的观点来说明更贴切。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现代存在主义是平行发展的,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或相符的。

1) 在研究对象和宗旨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是一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观察和研究人的观点与存在主义相符。罗洛梅毫不讳言地承认:“存在主义是一种理解人的尝试,一种排除主观和客观割裂的尝试,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这种割裂一直在困惑着西方的思想和科学”。

存在主义的中心主题就是人的自由、选择和价值。然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心理学应把独特的个人及其尊严和成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及强调个人的主体体验、自由选择、创造与责任等,也和存在主义完全一致。

奥尔波特和存在主义者一样都坚信人的尊严与自由,把人视为成长过程中的存在具有人格的独特性。

和克尔凯郭尔一样,罗杰斯认为人生的目标是摆脱任何表面化的东西。但是克尔凯郭尔的主要目标是净化基督教,而罗杰斯致力于心理治疗。在罗杰斯看来,心理治疗是通过克尔凯郭尔认为的人生最重要的一条追求通路,真正成为一个人内在所应该成为的存在者。

马斯洛赞同罗杰斯喜欢引用的克尔凯郭尔的话,即人生的目的是“成为真正的自我”。马斯洛也认为,如果人们能自由地成长和实现内在的潜能,他们做出的便是正确的选择。

罗洛梅同意存在主义的主张,并认为理解人性应依赖于个体的直接经验。他还和存在主义者一样地研究过自由、选择、决定和责任心在人类经验中的核心作用,并认为这些主题应该成为心理学的核心。

布根塔尔和存在主义者特别是萨特一样,认为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于一个我们并不理解的世界上,并受到许多意外事件的限制。我们永远面临着选择,被迫为我们的人生行动负责。但是,当我们既不能为我们的行动负责,又不能对我们的存在持有意义的姿态时,我们就会面临着“空虚和无意义的存在焦虑”(借用蒂利希语)但我们学会与我们的存在焦虑共生,并把它结合到自己的存在中去时,我们就变成“真正的存在者”了。

(2)在研究方式及所涉及到的心理学问题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也基本相同。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有两个共同点:

“①批判了僵死的方法论和对某些预定领域与模式的闭锁性研究;②集中注意人对他的存在的体验’。

存在主义哲学家对人的理解有很多涉及到心理学问题,已被存在心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挥。譬如,19世纪的克尔凯郭尔反对黑格尔的宇宙精神决定论,反对把人看作被动的参与者,强调人的内部经验的价值,把人的存在理解为一系列必需的抉择。20世纪初的K雅斯贝尔斯强调人的存在在本质上是一团混乱,孕育着许多危险,只有承认生活的挑战敢于迎上去的人才能生活得有意义。M.海德格尔提出亲在(又译此在、定在)Uasein)的概念,强调人通过体悟才能回归到自身生存的本真状态。后来JP.萨特曾直接讨论当代心理学问题,批评弗洛伊德把人看作是内驱力的静态集合体,受潜意识力量的统治。萨特强调,人的行为受他的目的决定,他的目的是他的生活的基础设计(fundamentalproject)依据基础设计进行的选择是有意识的,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选择是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创造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如果相信潜意识就会放弃选择,等于回避承担责任。

当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批评了存在主义的反科学性和反生物性(或遗传性)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的主要区别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均有生物学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性中有一种先于存在的生物学内核或本质,认为人均有生物学上的潜能和价值。马斯洛反对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否认人的生物本性及全人种的价值存在,把人看作是他自己的一种专断的、没有价值标准选择的产物。

美学基础篇10

关键词:初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83-01

随着我国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对于初中美术教学课程也是越来越重视。初中美术绘画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所以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得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牢固,并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兴趣,最终使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初中生每个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特性,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建立起符合学生层次的定位目标,这样就能使得更多的同学都能提高美术绘画能力,牢牢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

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绘画学习的兴趣。由于初中的学生没有很好地耐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抓住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疲惫程度来确定教学的方式,如果当学生处于非常累的阶段时,此时就可以给学生看一些多媒体的课件吸引学生的兴趣,或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外景写生。

2.教师发挥好主导的作用

在进行初中美术绘画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进行写生和临摹的练习。让学生进行临摹的练习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习别人绘画的技巧,进行写生的练习主要就是让学生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并且在这些基础的练习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养成自己的艺术特色。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将临摹和写生这两种练习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绘画基础的训练。临摹的练习主要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好的绘画技巧运用到写生的练习中,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临摹的练习时,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侧重情况,研究绘画的技巧,将写生课和临摹课紧密结合。让学生有时间消化学习的知识,加强学生绘画基础的训练,为以后学生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3.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直观的感受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就是教师给学生进行很细致的讲解,但是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并且在实际绘画的过程中也不能熟练运用教师所教授的技巧。主要原因就是绘画本来就是很抽象,教师如果只是简单给学生进行绘画技巧的讲解,学生是不会完全掌握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选定的具象的物体进行拆分,再根据自己的灵感和想法,在符合美术绘画规则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作品。这样做的好处是加深学生对造型理念的认识,也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绘画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创作所带给他们的乐趣和体验。所以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注重给学生做示范,加强学生直观的感受。

比如说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个画板,并且运用多媒体软件将自己的绘画过程投射到投影上面,给学生示范绘画的一些技巧,特别是比较抽象、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技巧,教师就可以直接通过绘画的过程来给学生示范,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有很好的直观感受。所以说在进行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多进行示范性的操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绘画的技巧。

4.注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

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从而就使得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学习绘画的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对于学习方法的培养主要就是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注重学生对事物进行整体性的观察。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绘画的时候,大多数都只是注重对于局部的观察,而忽视对于事物的整体情况进行观察,这是观察的方法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对事物的整体进行观察。

第二个方面:结合长期和短期的作业。在对初中生进行美术绘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布置给学生很多长期的作业,同时也会布置给学生一些短期的作业,这样就能够使得学生用短期的作业来对长期的作业进行辅导,使得学生一步一步慢慢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第三个方面:做好调整和修改的工作。当绘画的作品基本上已经完成的时候,要注重对绘画的作品进行调整和修改。此时学生要对作品进行仔细的研究、分析、对比,同时检查绘画作品的画质效果以及整体的感觉,观察作品的空间位置是否符合要求,画面主次的虚实是否符合主题,一旦发现不好的地方就要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

5.注重作业的批改

5.1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批改的方式,比如说面批、学生互相批改、自己批改等方式,评价的标准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这样就真正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能力在不断的批改过程中得到了逐渐的提升,这样就能够达到了批改最原始的目的。

5.2 丰富评价的内容。一般传统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时,只有简单的对错或者是分数,并没有批语附在作业上面,此时学生就不知道高怎么改进自己的作业。所以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业的批改时可以丰富评价的内容,比如,可以这样来表达:"你的作品总体来说构图很好,但是没有很流畅的线条,如果以后能够多观察,大胆画出想要表达的东西,使得线条流畅,这样你的作品就非常优秀了!"

6.结束语

初中生主要就是学习绘画基础知识,但是绘画的基础对于整个美术绘画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初中生美术绘画素质的培养也能够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素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性,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快掌握绘画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

参考文献: